我省重视广东省 创新驱动动说明什么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
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话题缘起&&&&9月5日,广东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讨论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实施意见》稿。省委书记胡春华在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等重要指示精神,采取更有力措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扎实成效。”“十三五”时期广东仍将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拐点上,我们必须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让全面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使我省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省,支撑广东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和启示。为此,全省上下方方面面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找到更多实施创新驱动的抓手,形成合力推动创新发展的生动局面。&&&&只有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才能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蔡&兵&&&&党的十八大后,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高度重视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要求广东等地走在前列。我省虽然长期在经济发展总量上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正成为我省继续保持经济大省地位、并从经济大省发展为经济强省的严重掣肘。为打破这一困局,省委、省政府一直强调,在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打造以创新驱动为基本发展动力的新经济增长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为广东彻底摆脱粗放发展模式打下坚实基础,才能为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道路提供基本示范。为此,我们必须从发展观念转变、抢抓创新机遇等方面采取相应举措。&&&&真正牢固树立起创新才是今后实现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思想&&&&首先,必须真正牢固树立起创新才是今后实现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思想。我省近年来一直在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但从总体看,传统的落后发展模式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无论是珠三角还是粤东西北,相当一部分地方的各级政府以及企业,在发展的基本套路上,还是在走靠大量投入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靠牺牲资源和环境的老路。一部分地区虽然在增长上还能实现较高速度,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却依然低下。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的现象相当严重。因此,如果不能真正树立创新驱动才是经济发展的长久动力的基本战略思想,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简单的政治口号,满足于重复地宣传和传达,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却依然按照过去传统模式和方法去推动发展,广东不仅不可能完成中央交给我们的在创新驱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任务,就是第一经济大省这个光环也会由于最终受自然条件和环境制约而失去。所以,要实现广东经济的再次腾飞,只能是依靠脚踏实地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去实现。&&&&把握住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基本方向和突破口才能真正抢抓住实施创新驱动的机遇&&&&其次,目前广东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正面临着难得的重大机遇。一是从全球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二是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对广东来说,上述三方面的机遇特征就更加明显了,因为广东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积累,目前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这就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难得的重大机遇。面对这一重大的战略机遇,我们必须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也就是说,我省必须在认真分析目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基本特征的同时,认真把握住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基本方向和突破口,只有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我们才能真正抢抓住机遇,才能在新一轮创新发展的竞争中,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能掌握主动权。&&&&解决好创新短板才能将机遇变成实际发展动力&&&&再次,只有解决好广东自身在创新中存在的短板,才能将机遇变成实际的发展动力。广东与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相比,虽都同属我国创新能力较强的第一梯队,但广东还是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短板。如在创新人才领域,我们的人才无论在总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创新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创新积极性都还需要大幅度提高。在创新投入方面,我省还存在投入总量大,但强度不高且投入不够精准的问题。在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较严重的行政主导,重虚名轻实效以及大量创新资源配置被浪费的问题。只有认真研究世界各国特别是我国一些创新大省在推动创新驱动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改革举措,下决心认真解决我们自身存在的创新短板,我们才能真正将面临的创新发展机遇变成长久的发展动力。&&&&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走向全面创新时代:&&&&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产业体系&&&&□向晓梅&&&&广东是我国制造业的核心区域,通过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全面创新驱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国家创新从区域突破的关键和重点。“十三五”时期广东仍将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拐点上,必须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让全面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使我省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省,支撑广东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整个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和启示。&&&&创新断层:广东产业发展遭遇困境&&&&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依靠政策红利和低成本要素驱动,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为中国经济30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2008年以来,尤其“十二五”期间,广东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所引致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国内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带来的双重压力,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创新政策,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抢占发展制高点,经济发展开始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但是,目前广东仍存在产业层次低、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价值链条短、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创新断层”的深层次矛盾。广东在研发投入强度及研发人员数量方面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同时,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不足10%。此外,关键技术缺失,我省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中,80%的专利技术来源于国外,微电子、光电子、关键芯片和基础材料发展滞后;装备产业中,精密驱动件、控制件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隐忧。产业链产业配套还不够完善。重大产业上下游和关联产业发展不匹配,未能发挥应有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机制不完善,制约了企业和社会的创新活力,从而削弱了我省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实现由要素驱动到创新嵌入再到全面创新的根本性动力机制转变,引领和支撑新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走向全面创新时代:广东产业发展动力机制转换&&&&广东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产业发展动力从依靠低端要素驱动向全面的创新驱动转变,以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战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促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建成与全球产业链对接、以互联网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强省,建成具有全国龙头示范意义的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形成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全面融合发展的格局,提升广东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战略地位。&&&&推动产业发展动力机制走向全面的创新驱动,必须实现五大创新发展理念的转变:一是要更加重视发挥“互联网+”对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融合、创新驱动作用(黑体)。构建以“互联网+”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要及早应对工业4.0变革浪潮,对接“中国制造2025”,促进“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变,以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提升存量、创造增量,迈向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二是要更加重视全产业链的整体创新(黑体)。把科技创新、生产工艺、市场营销、品牌塑造以及产业集聚等结合起来,从整个产业链的层次通盘考虑,把更多的现代生产工艺、现代商业技术、现代管理方法整合进产业价值链中,与产业科技同步推进,提升广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微笑曲线”的低端走向价值链的高端,彻底扭转广东国际低端制造中心的地位和形象。三是要更加重视存量企业的技术改造(黑体)。不断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善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要更加重视提高企业效益与发展质量(黑体)。提升研发、设计、采购、仓储、物流、营销、服务、融资、技术支持服务等环节的价值增值。五是要更加重视企业走出去与区域合作(黑体)。通过“走出去”战略,把握国际产业分工新特点,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优势产能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进一步完善创新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阮晓波&&&&创新能否成为未来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取决于社会能不能建立一个动力机制,把这个国家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物质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创新领域,让创新者成为明星、富豪、偶像,让创新成为一门投入产出比很高的产业,让创新的风险进一步降低。&&&&对于创新的鼓励,莫过于通过市场、行政、法律等一系列手段给予创新者以丰厚回报,形成一种正向反馈机制。财富具有示范效应。任何社会,富豪们的成功故事对全社会都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富人群体的行业构成,也往往代表了这个社会在游戏规则上对某一个行业的倾斜和偏好,从而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和各种资源向这个行业集聚,吸引社会上精英群体向这个行业流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涌现了一大批自主创业的企业家,在商贸业、制造业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搞活了我国的经济。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带动了当时的社会精英和各种资源向商贸业、制造业流动,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互联网经济的鹊起,也造就了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一批成功企业,成就了一批新的富豪,吸引了许多资源向这个行业集中。&&&&各种社会资源向某一个领域的集聚,必然加速这个领域事业的爆发式增长。我国互联网产业之所以能傲视全球,和马云、马化腾等新富豪的横空出世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对于创新的鼓励,莫过于通过市场、行政、法律等一系列手段,给予创新者以丰厚的回报,让这些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成为人人羡慕的富豪,从而形成一种正向反馈机制,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创新的领域,其中以下几点尤为重要。&&&&首先,要切切实实保护知识产权。客观地说,近年来,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在制造业领域,还有一些企业仿冒各种名牌做成A货销售;服装皮具业对同行新款式的抄袭已成行规。因为抄袭成本很低,所以企业界不重视研发和设计,设计、品牌、创新成了吃力不赚钱的营生,远没有仿冒侵权有机会产生暴利,所以广州的设计企业一直很难做强做大。大量的专利没有进入市场,发明专利的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子要走。因此,政府要把“三打两建”作为一个长期的工作,保护知识产权要使用法制手段,社会要营造一种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保护好知识产权,人们才能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创新、发明,利用自己手上的发明创造合法拥有财富,创新才拥有社会公认的价值,才能吸引聪明人在创新的领域扎堆集聚。&&&&其次,要充分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创新拥有高风险和高回报的性质。这决定了投资创新产品和企业的资金,必须是有风险偏好的风险投资,其在失败产品方面造成的损失,要从成功产品上收获回来并得到丰厚回报。资本市场拥有企业价值发现功能,其未来发展潜力可以成为企业价值提升的重要题材,方便投资者提前支取未来效益,也让创新者提前享受创新的盈利,成为造富机器,促进资金加速循环。通过资本市场,创新的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创新的激情进一步激发出来。这说明,创新活动要紧密结合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创新也给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资源。&&&&再次,要设立更多的奖励和科研基金为创新创业输能。有了层次多样来源广泛的各种奖励基金、研发基金,才能为各种创新科研活动提供平台,吸引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进入我国的各种科研创新机构,才能形成对国际创新活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国际创新资源为我所用。许多科研创新活动,其结果虽然很有价值,但是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不能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得到财富补偿,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需要政府和社会进行正向激励。市场无法企及的地方,必须要有政府出面进行补位,才能建立起从基础到应用全流程的科研创新体系。&&&&另外,要解决创新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很多人都有创新和创业的冲动及想法,但是或者迫于生活压力而放弃梦想,或者怕失败以后前途难卜而裹足不前。比较中国和欧美国家,我们还是缺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很多年轻人为了住房、家庭等生活原因,不得不从事没有风险的平凡工作,缺少创新创业的勇气。所以,社会要为创新者创造条件,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在普惠性的社保体系还没有全覆盖的情况下,率先为创新者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关于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情况的调研报告 |政协网站
我的图书馆
关于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情况的调研报告 |政协网站
省政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研组
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省政协组成调研组先后赴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鹤岗、双鸭山和江苏、山东、湖北、福建、重庆等省市进行了调研和考察,同时采用书面形式调查了省内其他市地以及广东、上海、四川等省市的有关情况。通过听取政府情况介绍、相关部门座谈、走访重点企业、考察园区建设、征集委员意见等方式,全面了解情况,认真分析问题,提出了我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及时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陆续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积极推进“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和“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建设。特别是2013年,在省级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目前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别晋升到全国的第12位和第10位,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了比较扎实的成效。
(一)鼓励支持科技研发,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一是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近年来,我省在能源、电力、交通、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填补了几百项重大产品和装备空白。2007年至2012年,全省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07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在全国排名由2007年的第16位上升为2011年的第7位。二是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大幅提升。我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由2007年的7000多件和4000多件提高到2012年的30000多件和20000多件,分别增长了3.2倍和3.7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33件,专利密度居全国第13位。
(二)加快载体和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一是建设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其中达到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1个、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企业技术中心12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14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3个,为科技研发和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绥化市全力打造千公里科技示范带,已建成科技示范园区193个,今年计划达到540个。二是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取得实效。截至2012年末,我省建设省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示范基地5个、科技创新创业团队60个,拥有两院院士38人,培养和引进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4人、龙江学者150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518人。哈尔滨市设置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构建了科技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日益增强。一是科技成果转化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率由2007年的72.7%提高到2012年的85.5%,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07年的35.0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00.5亿元,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在全国排名由2007年的第16位上升为2011年的第12位。牡丹江市建立政府搭台、院所创新、企业转化“三位一体”机制,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效显著。二是对外科技合作与招商成效明显。2012年,我省共吸纳全国25个省市1624项技术成果,成交金额达25.56亿元。佳木斯市由市长带队赴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洽谈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合作;黑河市多家科研单位和企业与俄罗斯十余家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对经济转型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一是高新区建设成效显著。我省现有三个国家级高新区和两个省级高新区,正在与国家科技部合力推动中俄联合高新区建设。哈尔滨高新区科技创新城成为国家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和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大庆高新区成为东北三省唯一启动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高新区。2012年,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220亿元,占全省的87%,成为引领我省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45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52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6.4%增长到11.1%。三是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各级政府在土地、税收、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截至2012年末,全省共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54家、创新型企业34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157家。佳木斯市组织了“百名专家服务百家企业活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创新意识亟待加强,创新型经济发展不够均衡。部分党政领导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相当一些企业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忽视科技研发的现象比较普遍。正如业界专家所言,“大型企业动力不足,不想创新;中型企业怕担风险,不敢创新;小型企业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微型企业融资太难,不能创新”。2011年我省有R&D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比例仅为8.1%,企业研发机构仅有386家。从整体看,我省创新型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哈、大、齐三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在3000亿元、1800亿元和500亿元左右,其他市地多在几十亿元到200亿元之间,总量最小的只有几亿元。
(二)创新要素需要强化,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研发投入强度不够。作为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我省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省级财政投入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2012年仅为1.02%,与全国平均1.97%的水平相差甚大。2011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73%;2012年末全省科技创新贷款余额仅占全省全部贷款余额的0.07%。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全省只有37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仅约为山东省的1/3、浙江省的1/5、江苏省的1/8。创新平台的作用发挥不够。一些创新平台存在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权责不明确、机制不完善,硬件设施差、服务能力弱等问题,无法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综合要求。据201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我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为全国第19位,与我省科技综合实力不相匹配。
(三)创新资源集聚不够,科技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科研机构缺乏整合优化。我省科研机构没有明确的业务主管部门,存在管理分散、行业分割、实力不均、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省属科研院所中规模较大的有在职人员近300人,规模小的只有10人。科技资源未能有效利用。不同系统、部门和单位对科技资源实行封闭管理,资源共享和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导致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难以形成集成优势。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由于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企业承载能力不强,成果转化缺乏成熟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等原因,产学研各方尚未建立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全省共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2家,仅为山东省的1/4。
(四)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滞后,创新政策执行落实有待加强。创新的管理体制不顺畅。具有科技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间配合联动不够,有限的财政科技投入由若干部门多渠道配置,造成财力分散、项目分散和区域分散的状况。县(市)科技管理部门的编制、人员、经费等无法得到保障,2010年全省机构改革以来,大多数县(市、区)撤并了科技管理部门,职能相应弱化。创新的考核促进机制不健全。科技强省建设的主要目标尚未纳入我省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考核缺少技术创新评价指标,致使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缺乏推进科技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创新政策的落实机制不完善。全省只有208户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仅占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8%;多个文件提到对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资金扶持,但至今没有落实。
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全省各地必须增强紧迫感,真正把创新驱动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政策引领和改革牵动,以政府制度创新推动企业和高校院所协同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发展,争取我省2020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具体提六个方面建议:
(一)提升认识高度,强化组织领导和推进落实,加快形成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的创新驱动战略推进机制。一是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教育引导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对于仍然处于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发展阶段的我省来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刻不容缓。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把促发展的立足点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推创新的着力点放到产业结构调整和集群优势形成上来。要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传统产业创新,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同时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科技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使我省早日走上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二是加大创新工作的领导和推进力度。完善上下贯通的科技管理体系,强化制定和实施区域创新发展规划的职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各级政府应对创新工作任务进行逐条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协办部门责任,加大对各部门创新工作的督办检查力度,建立政策执行效果跟踪反馈与评估制度,及时总结分析政策执行情况并解决执行不力问题。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创新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加强全省创新指标的统计工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三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放松行政管制、加强市场监管”的基本方向,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加强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服务、引导和激励,激发企业主动创新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公平竞争、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
(二)切实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提升我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切实落实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加强面向企业的政策宣传解读工作,引导企业规范财务管理、重视研发项目确认登记,让更多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将企业研制生产国内、省内首台(套)产品的奖励限额分别提高到500万元和200万元,明确对研发带头人的奖励比例;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的企业,给予不低于研发投入额度15%的奖励;对取得关乎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的企业研发机构给予高额奖励;对自主研发的高技术产品纳税业绩突出的企业,按照纳税额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对购买科技成果且落地生产的企业,按购买成果费用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二是积极推动大型企业开展原始创新。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参与我省十大行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或建立省外、海外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或企业之间开展协同创新,增强大型企业从事核心技术研究和战略新产品开发的能力。三是积极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机制。
(三)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知识创新的骨干作用,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潜能,加快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变为创新发展优势。一是扶持建设研发和孵化能力显著、产学研合作紧密的大学科技园。进一步发挥哈工大科技园示范带动作用,强化哈工程、东北石油大学科技园在船舶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孵化优势,完善哈理工科技园推动大学生创业的服务功能,形成我省定位明确、各具特色的科技园集群。借鉴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发展经验,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共建领军人才创新创业载体,让大学科技园享受到高新区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鼓励高校教师领衔创办学科型公司,允许70%股权归成果完成人所有,实现“教师在岗创业、技术在校创新、成果在园转化”。二是支持高校牵头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引导高等学校与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创建以区域、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取得重大创新突破为目标的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提升我省高校的创新能力。每年择优支持基础条件好、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高校申请“2011协同创新中心”,争取得到国家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三是激活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完善科研院所管理体制,赋予科研院所充分的自主权,允许其自主确定研究方向、聘用人才和调配仪器设备,建立以原始创新能力为主的评价和奖励导向,促进科研院所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经营机制灵活的知识创新主体。加快科研院所整合,撤销完全丧失科研能力的科研院所,合并行业相近的科研院所,扩大“十大行业研究院”规模,集中科研资源和人才提升创新能力,集中财力改善科研软硬件环境,争取建成几家全国或国际领先的科研机构。
(四)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形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的创新驱动体系。一是打造牵动力强、影响力大的科技创新集聚区。集中力量推进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在落实现有规划的基础上,争取在股权激励、人才特区、科技金融、财税改革、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充分利用“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的契机,借鉴武汉“光谷”、青岛“蓝色硅谷”的发展思路,以我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以省农科院和东北农业大学为主体,集聚全国的农业科研力量,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业科研洼地和产业化基地,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功能。提升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培育能力,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多元投入,强化商务、法律、财务、人力资源、风险投资、公益中试等增值服务功能,并在产业选择、内部服务等方面探索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使孵化器成为培育科技企业、促进成果转化、形成产业集群、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三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加速成长。动员和鼓励骨干企业主导建立联盟,争取早日由目前的32家增加到100家以上。制定出台《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发展的意见》,在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市场开拓、国际合作、标准化促进、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加强对联盟的支持力度,扶植和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联盟,依托联盟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形成若干优势产业集群。四是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十大重点产业”发展,以增强自主研发、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能力为目标,加快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实行定期评价、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平台晋级国家级创新平台,并积极推进平台的行业开放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市场的运营效率,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大面向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宣传力度,更好地为创新各方提供技术扩散、成果转化、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等专业化服务。
(五)完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最大化资金的使用效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劲动力。一是明确财政资金扶持重点。在符合WTO和公共财政原则的基础上,集中现有科技专项资金,重点向对我省产业发展具有牵动力的重大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倾斜,向技术含量高、产学研结合、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节能减排的创新项目倾斜。重视对科技企业的上市引导和培育,加大对企业在股改和上市等关键成长期的资金支持,通过资本市场助推科技创新。二是调整财政资金存量结构。借鉴湖北省经验,将支持高校科研项目资金调剂一部分直接用于支持企业新产品研发,对高校参与企业项目给予奖励。调整研发资金用于保障性、竞争性和公益性类别的结构,保障性资金应对省级科研院所给予稳定支持,资金列入年度部门预算且不再进行二次分配;竞争性资金应重点用于科技竞争性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能够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公益性资金应统筹考虑公益性科研项目的研究和转化,对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公益成果积极推广转化。三是创新财政企业资金使用模式。逐步改变政府资金“点对点”、“一对一”支持方式,逐步加大财政对企业间接投入比例。有计划地增加省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孵化期、上升期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专利权质押担保贷款风险补偿金投入力度,帮助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强化普惠制奖励引导作用,加大对全省企业申请及获得专利授权的普惠制奖励力度,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四是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学习深圳市做法,在鼓励担保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项目提供融资担保的同时,通过担保公司以投资的方式分配下达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以此增强政府支持科技企业的力量。借鉴重庆市经验,以财政资金吸引有实力的投资机构在我省设立或管理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新兴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实现少量财政资金撬动百倍创新投入。
(六)进一步完善创新环境,强化宏观政策、市场环境、舆论氛围的支撑保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条件。一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尽快推进《黑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办法》出台,争取政策条款上有更大的突破。比如,简化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程序,降低中小企业享受政策的门槛;对企业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开辟审批、核准、备案绿色通道;对科技人员留职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资本注册实行“自主认缴”或“零首付”;省级平台在孵企业缴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5年内全额奖励返还企业;等等。地方政府和省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决定》的配套政策,摒弃短期行为和部门利益,拿出“只要全国其他地方有的政策我们都可以给”的勇气和魄力,强力推动我省创新创业迈上新的台阶。二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惩处力度,规范、整顿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秩序,强化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代理服务机构的政策资金扶持,形成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成果的良好环境。借鉴福建省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的做法,做强“哈科会”品牌,将省科技成果招商和转化对接大会常态化,加强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和国内企业、高校院所的科技交流,为科技成果市场化提供有利条件。三是营造良好人才环境。以更开放的视野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结合“千人引智计划”,采取给予高额项目启动经费和创业资助、建设高规格人才公寓、开通就医及子女就学“绿色通道”等有力措施,为我省集聚各领域拔尖人才;定期组织海外和省外学习交流活动,大力推进以科技领军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党委政府领导联系高级专家制度,安排或增加科技人才专项经费,全面落实博导、博士后津贴待遇,提高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获得成果转化收益的比重等措施,做到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同时更用待遇留住人才。四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继续做好省科技厅主办的 “科技传奇”和“科技厅时间”栏目,加大对创新活动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对创新声誉的重视程度,使自主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定期举办科普展览、讲座,建设科普画廊、科普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设计创意大赛,广泛传播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关心创新、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