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县政府三元人民币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福建省简介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福建省简介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1:28:5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福建省简介
官方公共微信福建省_朱聿键-简单百科
编辑本段建制沿革
福建省地图福建,《禹贡》属扬州。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地。秦兼并天下,南平百越,置闽中郡,中央政权始达于福建。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驺无诸为闽越王于此。汉惠帝三年(前193年) ,分闽越地,封驺摇为东海王。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驺无诸孙驺丑为闽繇王,复封余善为东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闽越叛乱,汉武帝率军平息,并以其地险阻,反复叛乱,终为后世患,故迁闽越人于江淮流域,而福建隶属于会稽南部都尉管辖。闽越北迁之后,自汉始元二年(前85年)汉承认冶县、置东部都尉开始,中经东部都尉从冶县迁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县,隶属于会稽郡,到设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军事管制之下。三国时属吴国,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松溪)、昭武、吴兴(浦城)以及候官、东安(南安、同安)共9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到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南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自晋宋至齐梁,福建初属于扬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属下的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又归东扬州管辖。陈朝永定时(557~559年),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还属东扬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原设置的15个县裁并为四(即闽县、建安、南安、龙溪)。郡治由建安(建瓯)移至闽县。唐武德初年,设泉、建、丰三州,下辖10县。州数和县数均为隋代的二至三倍。唐朝,福建属江南道。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 改称福州都督府,隶属于江南西道,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先后为闽、殷、南唐、吴越各国所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称东都,领福、泉、建、汀、漳五州。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孝宗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府、州、军实际是同一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福建号称“八闽”。这时,福建全省有42个县,成为东南全盛之邦。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破宋都临安(今杭州),宋帝赵显被俘。益王赵昰、广王赵昞逃到福州,陆秀夫、陈宜中等拥立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力图恢复宋室江山。后因王积翁叛变,南剑州失守,福州被元兵攻破,帝昰由朝臣拥戴渡海去广东。元朝时期,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行省于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迁福州,次年还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282年),又徙福州。至元二十二年(1284年),并入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复置。次年,改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并入江西。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仍置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7年),设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撤销。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置。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洪武九年(1376年),置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恢复被废为县的福宁州,直隶于布政司。终明一代,福建设八府一州。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杀。郑鸿逵、苏观生等迎唐王朱聿键来闽。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翌年,隆武政权覆灭。清代,福建区划继承明制,设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辖有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宁州。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改台湾为东都,设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两县,又在澎湖设安抚司。郑经治理台湾时,把东都改名东宁,升天兴、万年两县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属福建统辖,下设三县一厅。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龙岩两县为直隶州。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府单独设省。到清末统计,福建省共设有9府、2州、58县、2厅。省与府之间还设4个分道作为派出机构:宁福道驻福州,辖福州府、福宁府;兴泉永道驻厦门,辖兴化府、泉州府、永春州;汀漳龙道驻漳州,辖汀州府、漳州府、龙岩州;延建邵道驻南平,辖延平府、建宁府、邵武府。 此外,清代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驻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抚。督、抚原属临时设置,可是后来迄未取消。由于督、抚权力很大,成为全省最高军事、民政长官,原来正式的省一级长官——布政使、按察使,反成属官。另外,清朝还设置管领满洲驻防旗兵的镇守将军,原和地方行政无关,却兼管海关和粮储道、盐法道,遂也成省级官员。福建省辛亥革命后,历届中央政权均置福建省。民国2年(1913年),废除府、州制度,分设东、南、西、北四路观察使。民国3~16年(年)改设闽海、厦门、汀漳、建安4个道;合并闽县、侯官为闽侯县,建安、瓯宁为建瓯县;改永春州、龙岩州为永春县、龙岩县;废除厅制,改平潭、云霄为县;析出同安县的厦门岛成立思明县。经过改革,全省计有4道、61县,仍然是省、道、县三级建制。民国23年(1934年)末,废除道的制度,成为省、县两级制;设10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别驻长乐、福安、南平、仙游、同安、漳浦、龙岩、长汀 、邵武、浦城等地。这是福建划分专区的开始。经过一段试行,又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在这前后,对县、市也作了调整。民国17年(1928年),从龙溪县划出华安县;民国22年(1933年),改思明县为厦门市;1934年,把光泽县划给江西省(1949年划回);民国29年(1940年),从沙县、明溪、永安县各划出一部分设立三元县,从建瓯划出一部分设水吉县;民国34年(1945年),柘洋(原属霞浦)、周墩(原属宁德)两个特种区改建柘荣、周宁二县;民国35年(1946年),把闽侯县的鼓楼、南台、仓山等地划出设立福州市。这样,从民国35年(1946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个行政督察区、2市、67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直辖福州、厦门2市,分设8个专区、67县。日起,将第一至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冠以各该署驻地之县名,即将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建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南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福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原林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闽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晋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龙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永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龙岩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1年,设立泉州市、漳州市,分别划归晋江专署和龙溪专署管辖。建瓯专区改名为建阳专区。1953年,原由晋江专署领导的泉州和龙溪专署领导的漳州二市改由省辖。1956年设南平市,为省辖市;撤销闽侯、永安、建阳三专区。原闽侯专区所属闽侯县改由省直辖,原闽侯专区所属闽清县改归南平专区管辖,连江、长乐、罗源三县改归福安专区管辖,福清、永泰、平潭等三县改归晋江专区管辖。撤销永安专区,将所辖明溪、三元二县改归南平专区管辖,大田县改归晋江专区管辖,永安、宁化、清流改归龙岩专区管辖。撤销建阳专区,将所辖建瓯、浦城、邵武、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光泽、水吉九县全归南平专区管辖。撤销水吉、柘荣、宁洋三县,并将三元、明溪二县合并改称三明县。1958年,原由省直辖的泉州市划归晋江专署管辖,漳州市划归龙溪专署管辖,南平市划归南平专署管辖,闽侯县划归福州市管辖,同安县划归厦门市管辖。1959年,恢复闽侯专区,辖闽侯、闽清、连江、长乐、罗源、福清、永泰、平潭等八县,专署驻闽侯县。1960年,设立三明市,由省直辖,设立清宁县,撤销清流、宁化二县。撤销南平县,将其并入南平市。1963年设立三明专区,三明市划归三明专署管辖。1970年,原南平、福安、闽侯、晋江、龙溪、龙岩、三明等7个专区改为地区。1971年,闽侯地区改为莆田地区,行署驻莆田县;福安地区改为宁德地区,行署驻宁德县;南平地区改为建阳地区,行署驻建阳县。1973年,莆田地区所属闽侯县,划归福州市管辖。1975年恢复柘荣县,属宁德地区管辖。撤销松政县,恢复政和县、松溪县,属建阳地区管理。1981年撤销龙岩县,改为龙岩市(县级),由龙岩地区行署代省管辖。1983年4月撤销莆田地区,扩大福州市的管辖范围。原由莆田地区管辖的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五县和宁德地区管辖的连江、罗源二县划归福州市,加上原辖的闽侯县,福州市共辖8个县。9月,设立莆田市(地级),原莆田地区管辖的莆田、仙游二县划归莆田市领导。撤销邵武县设立邵武市(县级),划归建阳地区行署代省管辖。同年,还撤销三明地区,三明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原由三明地区管辖的永安、宁化、清流、明溪、建宁、泰宁、将乐、沙县、尤溪、大田10个县划归三明市管辖。1984年9月撤销永安县设立永安市(县级),划由三明市代省管辖。1985年,漳州市升为地级市,撤销龙溪地区;龙海、云霄、漳浦、诏安、长泰、东山、南靖、平和、华安县划归漳州市。泉州市升为地级市,撤销晋江地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县划归泉州市。1987年新设置石狮市、厦门市湖里区两个县级行政机构;厦门市的郊区更名为集美区。1988年,建阳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建阳县迁至南平市,并更名为南平地区。南平行署仍辖南平市、邵武市、建阳县、建瓯县、顺昌县、浦城县、崇安县、松溪县、政和县、光泽县。撤销宁德县,设立宁德市(县级市)。为宁德地区行政公署驻地。日起,撤销崇安县,设立武夷山市(县级市)。11月13日,撤销福安县,设立福安市(县级市)。日起,撤销漳平县,设立漳平市(县级市)。12月26日,撤销福清县,设立福清市(县级市)。1992年,撤销晋江县设立晋江市(县级);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县级市)。原行政区划均不变,亦不增加机构和编制。1994年,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南平市(地级市)。撤销南平市(县级市),设立延平区。撤销长乐县,设立长乐市(县级市);撤销建阳县,设立建阳市(县级市);1994年,全省共设地级市7个,2个地区;县级市15个,48个县,18个区。2014年5月,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日起,撤销永定县,设立龙岩市永定区。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福建省辖1个副省级城市、8个地级市,共包括28个市辖区,13个县级市,44个县(含金门县)。
副省级城市:厦门市地级市: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莆田市、宁德市
行政区车牌代码下辖行政区政府驻地邮政编码电话区号面积(平方千米)
福州闽A鼓楼区东街街道350000059111762.54台江区后洲街道350000仓山区金山街道350000马尾区罗星街道350000晋安区岳峰镇350000福清市玉屏街道350300长乐市吴航街道350200闽侯县甘蔗街道350100连江县凤城街道350500罗源县凤山街道350600闽清县梅城镇350800永泰县樟城镇350700厦门闽D思明区厦港街道36100005921651.98海沧区海沧街道361000湖里区禾山街道361000集美区集美街道361021同安区祥平街道361100翔安区新店镇361101漳州闽E芗城区东铺头街道363000059612873.66龙文区步文镇363000龙海市石码镇街道363100漳浦县绥安镇363200南靖县山城镇363600云霄县云陵镇363300平和县小溪镇363700华安县华丰镇363800长泰县武安镇363900诏安县南诏镇363500东山县西浦镇363400泉州闽C丰泽区丰泽街道362000059511245.00鲤城区江南街道362000洛江区万安街道362000泉港区山腰街道362100石狮市湖滨街道362700晋江市罗山街道362200南安市溪美街道362300惠安县螺城镇362100安溪县凤城镇362400永春县桃城镇362600德化县浔中镇362500金门县金城镇362000三明闽G梅列区徐碧街道365000059822928.79三元区城关街道365001永安市燕西街道366000明溪县雪峰镇365200清流县龙津镇365300宁化县翠江镇365400大田县均溪镇366100尤溪县城关镇365100沙县凤岗街道365500将乐县古镛镇353300泰宁县杉城镇354400建宁县濉城镇354500莆田闽B城厢区霞林街道36110005944119.02涵江区涵东街道361111荔城区镇海街道361144秀屿区笏石镇361144仙游县鲤城街道361200南平闽H延平区四鹤街道353000059926280.54建阳区潭城街道354200邵武市昭阳街道354000武夷山市崇安街道354300建瓯市瓯宁街道353100顺昌县双溪街道353200浦城县南浦街道353400光泽县杭川镇354100松溪县松源街道353500政和县熊山街道353600龙岩闽F新罗区东城街道364000059719028.12永定区凤城镇364100漳平市菁城街道364400长汀县汀州镇366300上杭县临江镇364200武平县平川镇364300连城县莲峰镇366200宁德闽J蕉城区蕉北街道352000059313452.38东侨新区闽东路352100福安市城北街道355000福鼎市桐山街道355200霞浦县松城街道355100古田县城东街道352200屏南县古峰镇352300寿宁县鳌阳镇355500周宁县狮城镇355400柘荣县双城镇355300平潭闽K5-8潭城潭城3504000591371.91苏澳苏澳350400流水流水350400澳前澳前350400北厝北厝350400平原平原350400敖东敖东350400
说明:1、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辖平潭县,其行政区域与平潭县重合,行政管理方面与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并列。平潭县行政区划仍隶属福州市,实际由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管辖 。2、福建省的金门、马祖地区,具体包括金门群岛(金门县)、马祖列岛(连江县马祖乡)、乌丘屿(莆田市秀屿区湄洲镇乌丘村)等区域,实际由台湾当局管辖,并分别于金门岛设立“福建省政府”,其行政区划分别为:金门县、“连江县”(限马祖地区)、“乌丘乡”(由金门县代管),一般通称为“金马地区”。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全省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
福建福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以侵蚀海岸为主,堆积海岸为次,岸线十分曲折。潮间带滩涂面积约20万公顷,底质以泥、泥沙或沙泥为主。港湾众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湾等6大深水港湾。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平潭岛现为全省第一大岛,原有的厦门岛、东山岛等岛屿已筑有海堤与陆地相连而形成半岛。
福建靠近北回归线,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全省70%的区域≥10℃的积温在℃之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毫米,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人类聚居以及多种作物生长。气候区域差异较大,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闽东北、闽北和闽西属中亚热带气候,各气候带内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异也较明显。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河网密度达0.1公里/平方公里。全省河流除交溪(赛江)发源于浙江,汀江流入广东外,其余都发源于境内,并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交溪、汀江5条。闽江为全省最大河流,全长577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75.7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6099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半。由于属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较大,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资源蕴藏量居华东地区首位。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土地面积12.38万平方千米,现有农业耕地123.47万公顷,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沿河流域、山间谷地与低丘陵梯田等地。红壤、黄壤为福建省主要土壤类型,砖红壤性土与砖红壤化红壤也有分布。
主要河流有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由于降水丰沛,全省河川年径流量达1168亿立方米(闽江水量超过黄河)。多数河流落差大且水流湍急,水力理论蕴藏量达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36万千瓦。沿海平均可利用的潮水面积约3000多平方千米,可供开发利用的潮汐能蕴藏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
该省东南面对台湾海峡(东海和南海之间,平均宽180公里),海岸线曲折,虽然海岸线直线长度为535公里,但曲线长度却达3324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8.3%。曲折的海岸线也形成了众多的海湾,如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湄洲湾、东山湾等,而重要的海港有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等。沿海的岛屿共1404个,总面积约为1200多平方公里。
福建的森林覆盖率为65.95%,居全国首位。拥有1.15亿亩的森林面积,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超过了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一半,全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的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如三明莘口格氏栲保护区、建瓯万木林保护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福建林区可分为中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和东部亚热带季风雨林区。
福建省属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知矿产116种,其中金属矿产53种、非金属矿产63种,发现矿产地4836处(含矿床、矿点及矿化点)。截至1990年底,全省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0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33种,非金属42种,地下水及地下热水、矿泉水3种。累计列入省矿产储量表中的矿产地634处。全省已探明大型矿床51处,中型矿床81处,其中居全国前5名的矿产有19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中,占重要地位的有钨、铁、锰、钼、铌、钽、铅、锌、稀土矿以及叶蜡石、重晶石、高岭土、石英砂,花岗石、萤石、石灰岩(含水泥灰岩、熔剂灰岩、化工灰岩)和煤等。其中优势矿产资源有钨、钽、叶蜡石、萤石、石英砂、高岭土、花岗石和重晶石。它们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已被大量开发利用。具有明显经济优势的矿产有铁、锰、石灰岩、地下热水和砖瓦粘土等,金、银、铜、铅、锌、锡、稀土等矿产具有潜在的优势。磷、石膏以及陆地上的石油、天然气等为短缺的矿产。
福建地处泛北极植物区的边缘地带,是泛北极植物区向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以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区系成分较复杂。全省植物种类有4500种以上。全省木本植物共有1943种(含变种153种),分属142科、543属,约占全国木本植物种的39%,科的81%,属的55%。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有9科、31属、61种和2变种。以中国特有的马尾松为主,海拔1000米以上出现黄山松。杉木广布全省,还有柳杉、福建柏、油杉等,是构成常绿针叶林的主要成分。被子植物以壳斗科和樟科种类最多,其中许多种类是省内森林植被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主要树种。金缕梅科、山茶科、茜草科、木兰科、蝶形花科、苏木科、含羞草科、桑科、大戟科、紫金牛科、山矾科、五加科、蔷薇科、桃金娘科、芸香科、野牡丹科、杜英科、安息香科、山龙眼科、夹竹桃科、石楠科等与森林植被的组成关系较为密切。壳斗科在福建有6属、60种;樟科有12属、66种、9变种和1变型;木兰科有9属、35种;金缕梅科有11属、20种、6变种;桑科有8属、40种;蝶形花科、苏木科和含羞草科也有一定的种类。
编辑本段人口
福建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常住人口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福建省常住人口为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日零时的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179381人,增长6.28%,年平均增长率为0.61%。截至2014年末,福建省常住人口为38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35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1.8%,比上年末提高1.0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51.92万人,出生率为13.7‰;死亡人口23.50万人,死亡率为6.2‰;自然增长率为7.5‰。家庭户人口201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户,家庭户人口为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3人减少0.55人。年龄构成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705674人,占15.46%;15-59岁人口为人,占73.12%;60岁及以上人口为4212397人,占11.4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912140人,占7.8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5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6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8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城乡人口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人,占57.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人,占42.9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6632419人,乡村人口减少4453038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5.52个百分点。流动人口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而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830446人。具有外省户籍的迁入人口为431360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5163304人,增长87.35%,具有外省户籍的迁入人口增加2168334人,增长101.08%。
福建省人口常住地区分布情况
地区人口数比重(%)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福建省100298福州市711537019.29581厦门市35313479.572078漳州市480998313.04373龙岩市25595456.94135莆田市27785087.53673三明市25033886.78109泉州市812853022.03720南平市26455497.17101宁德市28219967.65210
受教育程度201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08467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1937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967人上升为836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0602人上升为1387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708人上升为3788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8317人下降为29801人。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89984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600503人,文盲率由7.20%下降为2.44%,下降4.76个百分点。
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人,占97.8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96855人,占2.1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962607人,增长5.75%;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16774人,增长37.37%。福建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有54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58.38万人,占福建省总人口的1.7%。其中:畲族人口37.51万人,占福建省少数民族人口的64.3%,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2.9%,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回族人口10.98万人,占福建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8.8%;高山族人口477人,约为大陆高山族人口的10%,是祖国大陆高山族人口较多的省份。福建省少数民族人口万人以上的县(市、区)19个,千人以上的乡(镇、街道)150个,有18个民族乡(其中:畲族乡17个,回族乡1个)和一个省级民族经济开发区(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555个少数民族村。
编辑本段交通
1950年代起,由于地形多山并长期处于战备状态,福建铁路发展步履艰难。21世纪头以来,按照“构筑高速铁路,加强出海通道,贯通区域线路,完善海西路网”的总体思路,海峡西岸经济区将着力构建“三纵六横九环”的海峡铁路网。按照规划福建省铁路运营里程将达6000公里,进出省通道在10个以上,将形成九个设区市的快速铁路环线,相邻设区市之间1小时交通圈,福建省所有县(市、区)一小时内上快速铁路。一个系统、完善、先进的海峡西岸铁路网将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到2015年福建福建省铁路网规模争取达到4800公里,届时,福建的交通将更加方便快捷。截止2013年12月,福建省已建与在建铁路有:峰福铁路、鹰厦铁路、赣龙铁路、梅坎铁路、漳泉铁路、温福高速铁路、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向莆铁路、厦深铁路等已经建成,基本形成铁路网。日,省内首条设计时速350km的高速铁路——合福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其中在建铁路有:福平铁路(在建)、南三龙快速铁路(在建)、浦建梅高速铁路(在建)、赣龙铁路复线(在建)、衢宁铁路(在建)等。
古时候,福建与中原交通闭塞,开发较晚。见诸记载的,在秦汉以后才有与邻省的通道。三国孙吴五次进攻福建,促进福建道路的开辟。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率部入闽“刊山七百里”,为闽浙开辟一条新通道。唐宋时期,福建驿道发展,邮驿制度渐趋完备;到了清代,形成较完善的陆路交通网。但由于境内高山连绵,河谷遍布,始终未能发展为车马大道。辛亥革命后不久,许世英任福建巡按使,开始筹建福州城区马路,于民国5年(1916年)修成由水部门经王庄至台江福新街的福州第一条马路;并组织官商合办的延福泉汽车公司,计划修建南平经福州至泉州的汽车路,于翌年修成福州西门至洪山桥的5公里,为福建省修筑公路的先声。当时闽南沿海一带,爱国华侨热心桑梓建设,多由海外侨胞及当地绅商,发起修筑公路。民国8年,开始兴筑漳浮公路,为全省第一条公路。然而因军阀割据,连年战乱,公路建设深受影响,终北洋政府时期,全省仅修公路412公里,且多限于闽东南一带。30年代,福建公路开始有了发展,国民党政府为了军事需要,修筑了闽粤、闽赣、闽浙等省际公路干线。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内地虽仍有新建公路,但通海干线及沿海公路多被破坏。解放战争后期,又因国民党军队败退时沿途破坏严重,且又长期失修失养,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仅存破烂不堪的公路3384公里,能通车的仅有945公里,而且标准低,路况很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为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950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公路建设。一方面,要完成华东支前公路修建任务,以支援解放大业,巩固海防;另一方面,又要全面恢复被破坏的公路,以支援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至1952年底,胜利完成了支前、恢复时期公路重点建设任务。1954年底,已全面完成原有公路的恢复改造任务,公路技术状况明显提高,公路面貌焕然一新。1955年,开始进入大规模的新线公路建设时期,至1957年底,全省通车里程已达6034公里,不通公路的县份只剩下5个。这是福建公路发展的高峰年代,它奠定了福建公路的基本骨架。1958年,在贯彻执行“全党全民办交通”和“地群普”(即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修路方针中,县乡公路迅速发展,年底便实现了县县通公路。196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3269公里,使80%的人民公社(乡镇)和55%的生产大队(村)有了公路。1966年至1976年,公路建设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处于曲折发展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公路交通事业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执行,进入开创新局面的时期。公路工作从过去单纯抓专业养护管理转变为抓整个公路行业管理;从封闭式的靠养路费投资转变为开拓式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集资修筑公路;从过去比较单一发展公路网转变为重视向外辐射发展与铁路、水运、航空等综合运输联网。逐步形成以厦门经济特区、福州—马尾经济开发区、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为中心,向沿海和内地辐射的新公路网。据统计,改革开放11年来,全省新增公路10921公里,新建桥梁2553座,74273米。截至1989年底,全省通车里程已达40030公里,比1949年解放时的945公里增长42倍多。全省平均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2.43公里,名列全国第五位,使福建由一个陆上交通十分闭塞、落后的省份,建成一个以省会为中心,连接全省各地市县、工矿基地、主要港口、旅游胜地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2012年,公路通车里程94660.86公里,比上年增长2.5%。其中海西高速公路网3500公里,增长29.2%。2012年完成货物运输量情况:完成货运量59430.78万吨,比上年增长13.1%;完成货物周转量771.0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9%。2012年完成旅客运输量情况:完成旅客发送量75044.16万人,比上年增长2.4%;完成旅客周转量368.5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3%。
福建背山面海,港澳萦环,岛屿错落。海岸线北起福鼎沙埕之南山关,南延诏安宫口之西端,直线长度535公里,曲线长达3324公里,沿海岛屿达1400多个。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和星罗棋布的岛屿形成众多的优良港湾,其中可供5~10万吨轮船通航的港湾有沙埕湾、三都湾、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港、东山湾等处。沿海港湾航道的潮汐主要有半日分潮和日分潮两类,浮头湾以北属正规半日潮区,以南属不正规半日潮区。
编辑本段经济
2014年,福建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55.76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4.9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515.3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525.4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3472元。全年公共财政总收入3828.02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362.29亿元;公共财政支出3300.70亿元。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31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22元。
福建省耕地总面积1854.8万亩,人均耕地0.61亩,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由于地处中南亚热带,属温暖湿润型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是北回归线附近一块得天独厚的“绿洲”;具有太阳辐射能充裕,年积温高,温暖湿润,雨量充足等气候资源丰富的特点。主要灾害性气候有旱、涝、寒、风、雹。植物种类3000多种,有丰富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果茶、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资源。闽西北山区是素有“福建粮仓”之称的产粮区,还盛产茶、烟、菇、笋等土特产,闽东南粮食作物一年可三熟,并盛产水果、工业原料作物等。2014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3522.31亿元。粮食种植面积1796.62万亩;烟叶种植面积108.0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75.6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085.80万亩。全年粮食产量667.03万吨;肉蛋奶总产量254.50万吨;水产品产量695.98万吨。
2014年,福建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042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中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3402.41亿元。其中,机械装备产业实现增加值1478.31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692.65亿元;石油化工产业实现增加值1231.45亿元。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917.71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81.74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29.67亿元;国有企业21.44亿元,集体企业6.05亿元;股份制企业1182.91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829.06亿元;私营企业653.6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57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73%。
2014年,福建省完成出口总额10902.95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1774.99亿美元。其中,出口6969.24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1134.57亿美元;进口3933.71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640.42亿美元。进出口顺差3035.53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价为494.15亿美元。全年共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44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1.15亿美元。核准备案对外直接投资项目230个,对外投资额27.72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实际投资额13.77亿美元。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7.16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6.52亿美元。
截至2014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1858.43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0051.27亿元。境内A股上市公司93家,市价总值10690.61亿元;上市公司B股数量为1家,市价总值7.12亿元。全年内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685.8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15亿元。
编辑本段社会事业
截至2014年末,全省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4个,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88个,文化馆96个,博物馆98个。共有影院160个,银幕746块,年度电影票房9.81亿元。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7座,广播电视台66座,教育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718.4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598.33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8.3%;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为98.7%。全年出版图书3793种,总印数0.68亿册;报纸42种(不含校报、副牌),总印数11.58亿份;期刊176种,总印数0.46亿册;音像电子出版物57.01万盒(张)。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114个。
2003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厅,根据社会认可度,教学实力,科研贡献向社会公布确立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集美大学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07年增录闽南师范大学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3年福建工程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增录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其中除厦门理工学院外其余高校一律由福建省重点高校专项基金安排。福建省重点高校为区域教育以及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福建高等教育的领军团体,将会促进福建省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2014年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支持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2014年福建省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招生1.25万人,在学全日制研究生3.93万人,毕业生1.09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1.91万人,在校生74.85万人,毕业生19.01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4.1%。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校)招生14.09万人,在校生43.76万人,毕业生15.21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6.07万人,在校生16.08万人,毕业生4.12万人。全省普通高中招生20.86万人,在校生62.91万人,毕业生22.73万人。全省普通初中招生37.17万人,在校生112.57万人,毕业生34.31万人。普通小学招生52.95万人,在校生274.63万人,毕业生37.89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2.51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45.63万人。
所在地学校名称办学性质福州福州大学福建省、教育部共建(国家211工程)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独立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独立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教育部共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公办独立法人高校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独立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省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部共建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独立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独立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省闽江学院福州市闽江学院海峡学院闽江学院闽江学院交通学院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福建警察学院公立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私立福建江夏学院公立泉州泉州师范学院公立仰恩大学私立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独立学院闽南理工学院私立华侨大学国务院侨务办办公室厦门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独立学院厦门理工学院省教育厅厦门大学教育部(985工程、211工程)集美大学福建省厦门南洋学院民办职业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独立学院漳州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独立学院莆田莆田学院公立宁德宁德师范学院公立南平武夷学院公立三明三明学院公立龙岩龙岩学院公立
福专科院校
学校名称主管部门所在地备注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州市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漳州市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州市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平市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泉州市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龙岩市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福建后,即在福州、厦门等城市成立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并以随军部队卫生人员为骨干先后在各地接收了国民党政府遗留的卫生机构。当时,福建面临多种传染病的严重威胁。1949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卫生厅成立,加强了对卫生行政的领导。在“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逐级成立防疫委员会,由各级党政负责干部参加领导,重点抓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疫病的防治,加强海港检疫工作,真正行使国境卫生检疫主权;推广新法接生为中心的妇幼保健工作,保护母婴安全;颁布个体开业医管理暂行规则,初步进行卫生基层建设,加强卫生行政管理;开展卫生宣传,并加强医学教育工作,培养各类急需卫生人才。接着,接管了教会办的医院和护士、助产职业学校等,实行新的卫生管理体制。1952年,在抗美援朝中,为响应毛泽东提出的“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全省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省、地、市、县政府普遍建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吸收各有关部门参加协同作战,认真贯彻执行“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各地(市)、县卫生科、局也于50年代初陆续建立。同时还鼓励本省大型企业部门创办职工医院,极力扶持侨办医院,为进一步开展卫生工作打下基础。由于采取领导、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又吸取了已有的防疫经验,很快就消灭了古典型霍乱和天花,控制了鼠疫的流行。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是历史上所有政府所不能做到的。到1988年底,全省城乡共有各种卫生机构28327所(包括村卫生所16967所,个体开业医诊所6484所),卫生技术人员共计141095人(含村卫生员30906人),其中高级职称达2208人。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全省卫生状况已大大改善,发病率、死亡率已大大下降,孕产妇死亡率为5.1/万,婴儿死亡率为30.74‰。疾病谱、死亡谱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肿瘤、心血管、脑血管疾病上升到前几位。各种传染病已从50年代的首位,下降到第十位,平均期望寿命已从1949年的35岁延长到70.75岁,人民健康水平已大为提高。截至2014年末,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716个,其中医院556个,卫生院879个。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9.6万人,其中医生7万人,注册护士8.2万人。年末共有医疗机构床位16.4万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7万人。
福建省位于祖国东南沿海,兼跨中、南亚热带,山多林茂,水系发达,有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海岸曲折,多良港。居住在这里的先民留下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就已呈现原始技术的萌芽。商周时期的出土文物中,有代表性的是几何形印纹陶器。秦汉以后,中原文化逐渐传入。晋代以至隋唐,大批中原人民入闽,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艺。宋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福建的科学技术,和全国同时进入发展的高峰,尤其在桥梁建筑、水利工程、航海造船等方面具有特色。明清两代的多次海禁,束缚了福建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但福建在数学、博物、医学等学术领域仍有很多成就。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不断传入。福建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造就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由于帝国主义侵略以及政治腐败,腹地交通闭塞,资源不得开发,知识分子无用武之地,福建的科学技术也因而停滞不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科学技术事业十分重视,在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的同时,培养了科技人才,组织了科技队伍,建立了科研机构,制订了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开展群众性农业科学实验和工业技术革新运动,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改革开放以后,福建经济迅速发展,科技事业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截至2014年末,全省有国家级、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904家;高新技术企业1779家;重点实验室147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0个(其中国家级7个)、科技企业孵化器76家(其中国家级10家)。全省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057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460件。全省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758个,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个。全省现有独立的认证机构1个、分支机构12个,累计获得28771张产品及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全省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9个,累计全省共制订国家标准956项、行业标准947项、地方标准1489项。截至2014年末,全省共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70个,高空气象探测站4个,天气雷达观测站6个。共有地震前兆台站(点)43个,前兆测项338个;测震台站(点)160个,强震动观测台站(点)29个;GPS观测基准站41个。共有345个海洋环境监测站位、13个重点监测区域、17个重点海域的17个生物质量样品、2个海漂垃圾监测区域,共有19个海上水文气象观测浮标站位、28个沿海自动验潮站、1对中程高频地波雷达站、2套卫星遥感监测系统、1套海床基观测系统、2套船基自动站、1套海岛基站。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公开出版地图4种。
2014年,福建省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中共获得13金6银6铜;在仁川亚运会上,我省共有34名运动员参赛,其中18人次获得金牌,17人次获得银牌,5人次获得铜牌;在第二届南京青奥会上共获得4金2银1铜;在全国最高级别比赛中获得31金41银44铜。新建150个城市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64.75亿元。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福建境内现存的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从总的方面说,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而论,福建方言是多来源的;就方言差异的积存和共同语的影响而论,福建方言是多层次的;就内外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论,福建方言是多类型的。
秦汉以前,福建土著居民喜欢傍水而居。在饮食方面,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人以采集贝类及海生软体动物为食物主要来源,如《逸周书》所载:“东越海蛤”。在福清东张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粟粒和稻草的痕迹,说明谷类粮食在当时的食物结构中也占重要地位。到了秦汉时期,福建农业生产有了发展,稻米是主食,鱼、蛤、果品类为副食,《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楚越”即包括福建。时人粮食略有剩余,用于酿酒。汉代以后,中原汉族陆续迁徙入闽,他们带来了中原的作物及其食俗,麦子成为主要食品之一,人们还种植大豆等作物。唐宋以后,随着福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福建饮食品类大大丰富,菜肴的烹调也讲究起来。明代中后期,甘薯从海外传入,成为福建部分地区的主食之一。明清以后,闽菜逐渐形成特色。风味小吃更以花色多、品味佳而享誉国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地区特色。在待客习俗方面,福建人以热情好客著称,除请客喝茶外,煮蛋请客也是共有的习俗。在宴席习俗方面,近现代以来,渐趋奢华,且有诸多规矩。在民间,还流行不少饮食禁忌。在福建饮酒品茶已有数千年历史。特别是饮茶,已成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以来,“斗茶”之风甚盛,闽南的“茶道”和客家的“擂茶”至今享誉海内外。
福建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周代以后,这方水土的名称历经变易。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福建。闽福建寿山石“闽”的最早记载见于中国上古时的百科全书《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汉代许慎所作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定义闽人是崇蛇的族群;可以作为佐证的是“闽”字的写法,而古人称蛇为长虫,可解释为“闽为山地,多出蛇虫之类,故门下增虫字,以示其特性”,但此解释并未得到史学界的证实。除“闽”之外,福建还有过“七闽”、“八闽”之别称,现习惯称“八闽”。“七闽”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夏官·职方氏》,书中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郫、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如唐代的贾公彦所作的《周礼疏》中说:“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所谓“八闽”,是因为宋朝时称为福建路,置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六个州及邵武、兴化二个军,共计有八个同级行政的机构,因而得名。闽东闽东,指福建东部闽江中下游及东北部山区的广大区域,临台湾海峡和东海,行政上包括福州和宁德。其中福州五区八县和宁德的古田、屏南两县通行福州话,宁德的其他县市多通行福安话。此外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的连江县(马祖列岛)亦属于闽东。闽中指莆田,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区。三明市市区辖梅列、三元两区,包括永安市、尤溪、大田、明溪、清流、宁化、沙县、泰宁、将乐、建宁9县。大田通行闽南方言,三明、永安、沙县通行闽中方言,宁化、清流通行闽西客家方言,泰宁、将乐、建宁、明溪通行闽赣方言,尤溪则通行闽东方言,而非闽南方言。莆田市包括仙游县和荔城区、城厢区、秀屿区、涵江区。闽南闽南,指福建南部九龙江、晋江流域的区域,临台湾海峡,行政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经济较为发达,故又有闽南金三角之称。此外,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的金门县亦属于闽南。闽南地区为著名侨乡,漳、泉两地移民,又称河洛人,是大多数海外华人和台湾河洛人的祖籍地。通行河洛语。西部毗邻闽西地方,与客家地区过渡,亦有客家话分布点,如:诏安县秀篆、官陂、葛霞、太平、红星等乡镇、云霄县、南靖县、平和县的部分地区,本地区的客家人亦有人移民到台湾。闽北闽北,指福建北部的闽江上游地区,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侧、戴云山脉西北侧。行政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南平地区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区;东靠宁德市、西对江西省上饶市和鹰潭市、南挨三明市、北临浙江省丽水市。是海外华人的祖籍地,通行闽北语。闽西闽西古代指福建最西端的州郡汀州,除龙岩城区和漳平外,其余各县均为客住县,偶有山客,即畲族,系客家四州之一,此地也为移民台湾、南洋、四川等地之客家祖籍地之一,以武平县刘光第,永定县吴伯雄等为代表。现在则是福建最西边的地市龙岩市(包括新罗区,漳平市,永定县,上杭县,连城县,武平县,长汀县)。永定土楼为世界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风景名胜
福建省武夷山福建的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独特。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2007年)、南平市武夷山风景名胜区(2007年)、福建省土楼(永定·南靖)旅游景区(2011年)、福建省三明市泰宁风景旅游区(2011年)、泉州市清源山景区(2012年)、宁德市白水洋-鸳鸯溪旅游区(2012年)、宁德市福鼎太姥山旅游区(2013年)等7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景色奇异秀丽。
福建省著名景点
城市著名景点福州三坊七巷、鼓山涌泉寺、福州仓山旧领事馆区遗址、福州西湖、马尾船政学堂、福州熊猫世界、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石竹山、青云山、海坛岛厦门鼓浪屿、园林植物园、集美嘉庚公园、海沧大桥旅游区、日月谷温泉主题公园、天竺山森林公园、胡里山炮台、园林博览苑、同安影视城、翠丰温泉旅游区、海沧青礁慈济祖宫景区、北辰山旅游景区、方特梦幻王国、环岛路、中山路步行街、南普陀寺、厦门大学、台湾民俗村、五缘湾湿地公园、梵天寺、大嶝小镇·台湾免税公园、灵玲国际马戏城漳州南靖土楼、东山岛、三平寺、马銮湾、火山地质公园、抽象画廊、云水谣、云洞岩、灵通岩、龙池岩宁德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翠屏湖 、临水宫龙岩古田会议会址、冠豸山、永定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汀州古城墙泉州五里桥、清源山老君岩、崇武古城、清净寺、洛阳桥三明桃源洞、天鹅洞、狐狸洞、泰宁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莆田广化寺、湄洲岛、九鲤湖南平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万木林及归宗岩风景区
福州特产:寿山石、牛角梳、橄榄、福桔、龙眼、闽姜、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莆田特产:盛产鳗鱼、对虾、梭子蟹、丁昌鱼等海产品,龙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名果”驰名中外。龙岩特产:连城地瓜干、连城白鹜鸭、连城兰花、龙岩花生、长汀豆腐干、上杭萝卜干、武平猪胆干、永定菜干、河田鸡等。泉州特产:各种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乌龙茶(安溪铁观音)、老范志万应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饯、泉州木偶头、永春漆篮、人造花等。漳州特产:水仙花、茶花、兰花等“三大名花”和青梅、芦柑、荔枝、天宝香蕉、龙眼、平和蜜柚、菠萝等“七大名果”;还有各种海产干货、片仔癀牌片仔癀、八宝印泥、片仔癀珍珠膏、珍贝漆画饰板、水仙花牌风油精,布袋戏等。厦门特产:各种亚热带瓜果、馅饼、鱼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厦门珠绣、漆线雕、厦门彩塑、厦门瓷塑、香菇肉酱、厦门药酒、海产干货等。南平特产:武夷岩茶(大红袍)、竹笋、香菇、莲子宁德特产:茶叶、食用菌、四季柚、槟榔芋、晚熟荔枝、晚熟龙眼、油柰、无核柿、板栗等畅销海内外,宁德还盛产大黄鱼、石斑鱼、对虾、二都蚶、剑蛏等海珍品。
编辑本段著名人物
宋代前:陈元光、董奉、王审知、欧阳衮、陈宝应、百丈怀海、黄檗禅师、本寂宋元:朱熹、李纲、宋慈、苏颂、蔡襄、蔡京、曾公亮、章惇、吕惠卿、柳永、刘克庄、张元干、杨亿、吴激、郑思肖、谢翱、萧德藻、黄升、黄公度、敖陶孙、严羽、郑樵、袁枢、杨时、游酢、胡寅、胡安国、胡宏、罗从彦、蔡元定、蔡沈、陈普、真德秀、陈淳、郑文宝、吴充、黄潜善、章得象、曾慥、杨载明代:李贽、郑芝龙、郑成功、郑经、俞大猷、叶向高、杨荣、黄道周、张瑞图、边景昭、王慎中、曹学佺、何乔远、谢肇淛、陈第、郑善夫、何朝宗、隐元清代:洪承畴、施琅、林则徐、李光地、蓝鼎元、黄慎、伊秉绶、华岩、上官周、余怀、梁章钜、郑孝胥、沈葆祯、陈宝琛、陈衍、林云铭、张际亮、林昌彝、潘振承
林纾、严复、辜鸿铭、林觉民、方声洞、冰心、邓拓、林语堂、郑振铎、林徽因、梁遇春、萨镇冰、萨师俊、马约翰、林森、林祥谦、郭柏荫、黄乃裳
科教/政治领域:陈至立、邓子恢、刘亚楼、卢仁灿、杨成武、庄聪生、卢嘉锡、陈景润、陈锦城、侯德榜、萨本栋、林兰英、吴孟超、唐仲璋、唐崇惕、张钰哲、林同骥、王世真、郑作新、沈元、刘应明、林巧稚、高士其、陈嘉庚、王永庆、石开、李陆大、林绍良、郭鹤年、黄如论、许荣茂文人学者:余光中、舒婷、郑敏、蔡其矫、杜运燮、彭燕郊、鲁藜、汪国真、郑天挺、蔡尚思、谢冕、刘再复娱乐/体育领域:钟子炫、吴奇隆、姚晨、陈赫、李炜、张静初、叶一茜、卓依婷、林丹、何雯娜、黄珊汕、张国政、张湘祥、石智勇、陈忠和、欧豪、郑硕希。
1.本网站所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邮件联系我们support@
景甜,中国著名女演员,陕西西安人。曾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北京时间1月7日,36岁的马特-邦纳正式宣布退役,这位在NBA效力了...
Copyright (C) 2015 简单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门县政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