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环境改善,学生转化明显改善 英文典型记录

《学困生转化研究》结题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学困生转化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农村初中“学困生”特点调查与转化策略
资源描述:学科:班主任管理 
作者:   学校:店口一小   上传时间: 19:14:44   浏览人次:170   上传方式:文本
2012年 B级课题结题及成果评比申请表
一、基本信息
农村初中“学困生”特点调查与转化策略
诸暨市店口二中
主要参与者
赵华、方佳科、孙伟柳
二、成果介绍(理论依据、基本内容、实践成效、推广价值等,限600字)
一、理论依据
“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心理学观点:认为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多方面,既有社会、教育、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
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基本内容
通过对店口二中7、8、9三个年级一个班进行调查摸底,确定学困生的范围,再通过问卷调查和一对一的谈心,找出每个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再由课题组老师进行结对帮困,协助其解决主要的问题,帮其进行转化和提高,主要内容有:
1.较全面地了解学困生的各种类型以及其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表现。
2.较全面地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各种原因。
3.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寻求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4.对转化的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
三、实践成效
通过一年的实践,部分参与实验的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性格和行为有了一定的提高或改变,改变了过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传统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成了教育的主人。有1/3的学困生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顺利“摘帽”。9年级的同学顺利毕业,三个班级的学困生均没有发生严重的违纪事件,所在班级的整个风气也有一定的改善。
四、推广价值
学困生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初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和难题,店口处于城镇化发展阶段,在学困生的形成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课题通过对学困生转化的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进行系统的分类,初步研究出城镇初中学困生的类型和成因,同时初步总结出城镇初中学困生学习指导的一些策略,使得学校的教学质量再上了一个台阶。
填写人(签字):寿建萍
2013年   3月   6日
三、公开发表、出版或交流的相关成果
刊物\出版社\交流单位
农村初中“学困生”特点调查与转化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同学的发展”,但学困生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初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和难题,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今天,不但要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更应强调对学困生的教育和辅导,使之达到义务教育《指导纲要》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成为真正合格的毕业生。因此研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其教学对策既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学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理念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的办学思想,以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目的的需要。
二中位于诸暨市东北部,基于当地经济业态的发展特点,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同时产生大量的外来务工者子女和当地留守儿童,使二中的学困生现象在一般农村初中的基础上,不仅包含了学困生现象绝大多数的特性,还具有更加复杂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课题希望通过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行系统的分类判别,初步研究出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类型和成因,同时初步总结出农村初中学困生学习指导的一些策略,配合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目标做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心理学观点:认为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多方面,既有社会、教育、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
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调查内容研究设计
(一)调查研究内容
1.较全面地了解学困生的各种类型以及其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表现。
2.较全面地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各种原因。
3.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寻求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二)预期目标
1.杜绝学困生出现从学习困难到人格缺陷的转变。
2.希望每个学困生至少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转化或改进。
3.防止班级出现过度的两极分化和群体固化,营造更融洽的班级和校园氛围。
4.通过对农村初中学困生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切实促进学困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设计调查问卷,对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个人、家庭、班级、学校、老师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再通过课题组的走访了解最主要的原因,进行分类统计,详见附表。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人员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框架。
(四)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二中)班、8(1)班、9(1)班。
四、课题实施过程
(一)样本的提取
邀请所选班级的五门课(语文、数学、英语、社会和科学)的任课老师,选择出班中他(她)认为是学困生的8位同学,班主任的选择结果按照两次计算,这样理论上有的同学会被6次“提名”,我们把被提名的4次及以上的同学界定为“学困生”(见附表2.1)为使得调查研究具有对比性,我们在相应班里抽取同等数量的学优生,其划分标准按照学科成绩依次排名,如7(1)班抽取15名学困生,则在该班里取总成绩排名前15名同学作为学优生调查对象。
(二)调查分析
1.半开放式问卷调查
设计调查问卷后,小范围召集上述86位同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附表2.2-2.4所示。
2.一对一谈话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摸底
平均每位课题组成员负责10位同学的情况了解和原因分析,通过谈心、家访、外调等形式进行。
3.针对不同的个体找出其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原则上每位同学不能超过两点。
(三)根据前期的调查、统计和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小组经讨论后制定出针对性的转化措施,主要有一下几点;
1.降低门槛,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失望的特点。作为教师,我注意做到降低门槛,适当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能相对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知识。这样,就容易循序渐进地把他们引入学习的殿堂,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对于那些厌学的学生,课题组给他们制定了一个渐进式学习计划。如平时布置作业时,我会让学困生先做常规作业(如朗读课文与抄写、听写生字词),当他们能轻松地完成作业时,再适当增加作业难度和量,对于那些能顺利完成的同学给予适当奖励,以鼓励其继续努力;对于仍存在困难的同学则给予单独辅导,使其信心免受打击。
2.主动出击,帮扶前进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加上班上部分同学的歧视和嘲笑,往往使他们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自卑感,正是由于这些情绪,使他们遇到困难时不敢主动去请教老师或同学。我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及时制止部分同学对学困生的歧视和孤立行为要及时制止,并要发动学习好的同学也主动去帮助他们。
(1)建立学生“一帮一”学习小组
各班在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建立“一帮一” 辅助网络,让学困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接对同学,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拦路虎”,克服消极、畏难情绪。这样既让学困生体会到班级互帮互助的温暖,也给部分骄傲优等生带来“助人为乐”的正能量,使班级气氛融洽、和睦。此外,我们在备课时也注意设计帮扶学困生的环节,设计一些符合学困生实际水平能解答的问题去让他们回答,防止他们在课堂上被“边缘化”,逐步提高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2)建立教师“一帮多”活动
对于留守学困生,由于其父母长期在外,他们一般被寄托在自己的亲人家,如爷爷、奶奶、阿姨等,由于存在代沟等其他原因,这些学困生一般很难与其亲人进行有效沟通,导致其学业上缺乏必要的督导。在走访中,我们也了解到这些学困生的亲人也对此深感愧疚和无助。为此,在与这些亲人协商后,课题组制定了寄宿计划,安排部分留守学困生在学习期间住校,或寄宿在老师家。在校期间,由老师额外督导这些学生的学业。并规定每周帮教的次数,合理地安排好指导的内容,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他们读、背诵课文,默写生字、新词,陪着他们一起完成课外作业。
3.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点燃成功火苗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兴趣。根据这一心理学特点,我们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开设了很多学习竞赛、评比活动,如:每单元1次背诵课文、听写生字词竞赛,每单元1次的讲故事挑战赛等等。跟其他同学一样,这些也是学困生最基本也是最简单任务,因此在这些竞赛中学困生的“成功欲”容易得到满足,找到学习的信心。同时,我们还及时给予奖励,使他们在点滴进步中,通过“奖励”这一导火线,帮助他们点燃“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强烈学习欲望,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既喜欢物质奖励,又喜欢精神奖励的心理特点,我们把奖励分为四种:口头表扬;发表扬信给家长;发奖品 ;作业减量,测验加分。这正如教育家所说的:受奖励的人数如能在总人数的50%以上,那么是最能鼓动全体学生的士气的。
4.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展示自我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时刻把学困生放在心上,要给他们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展示自我。“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做出最后的、绝对的结论:某某学生什么都做不来,他的命运就这么注定了”;一点点成功“会给他带来无可比拟的欢乐、自豪感和自信心”。 为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会经常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布置浅易的作业让他们做,甚至是一些难题,连学习好的学生也难以完成的题也让他们进行尝试。有可能学习好的同学做不出的题、回答不了的问题,学困生通过激发思维,激发灵感,也有可能完成和回答。一旦他们的答案接近或类似正确的答案的时候,马上予以肯定,并引导他们向前迈进,直达正确的彼岸,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渐渐地,他们会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没有遗忘他们,并且非常重视他们,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形成。
5.自定目标,超越自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缺乏学习毅力的同学,往往也无较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者目标过远,没有短期内的具体实施细则,所以在学习上他们时常表现出“三分钟热度”―有一阵,没一阵。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课题组计划开学除让学生给自己定下本学期的目标,并要求他们制定目标过程中,避免简单地罗列自己想要达到的等级,而是要求其注重将大目标细化为能分阶段实现的小目标,并具体地列出每门课将要取得的分数,这些目标列好后一式两份,由各任课老师和学生自己保存,这样学困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次小测验和单元测验中制定目标,通过一次次目标的实现来超越自我。当然,我还对达到目标的同学发奖品奖状。
6.积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协助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学困生家庭对其教育相对极端。此外,还存在攀比心理,把孩子的在校表现当作其炫耀资本,从而使孩子长期顶着学习压力,最终使其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孩子甚至害怕老师家访。在家访前,我们会事先跟孩子沟通,了解其真实想法,以便在跟其父母交流中能及时反馈孩子的境况,真正起到沟通纽带的作用。对于那些“过宽”家庭,我们在跟其家长交流中也注重两点,一是那些对自己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丧失信心或麻痹的家庭,在家访中我们做到“多报喜少报忧”,把学生的进步表现、特长及时告诉家长,并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孩子不比别人差,重拾其管教孩子的信心;二是对那些因忙于自己工作而疏忽孩子管教的家庭,我们会定时安排家访,平时也会通过短信或网络方式取得交流,及时把孩子在校表现反馈给他们。
7.培养毅力,战胜自我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不断经历失败与成功,不断成长的过程。此外,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各种诱惑不断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如网络,游戏,娱乐等,这对学生的学习毅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我们首先予以正确引导,如给学生们介绍一些学习网站,论坛,励志电影,尽量让这些新事物给学生们带去正面效应,帮助其正确对待这些“诱惑”。体育锻炼是最能培养一个人的毅力,为此,从上一学年开始,我们便把体育成绩纳入评优标准,对于那些参加运动会的同学在期末评优中给予加分,对于躲避体育课的同学给予适当惩罚。此外,我们还规定每周二、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为体育兴趣课,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爱好参加各项运动。以此,让孩子们在运动中体会“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至理名言。
(四)落实跟踪
借鉴质量管理中的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理论的方法,中途进行不断的调整。中间每半学期进行一次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前一阶段的实施过程和方法进行调整。
五、转化效果与分析
通过一年的努力,7、8年级的学生升入了高一年级,9年级的同学顺利毕业,三个班级的学困生均没有发生严重的违纪事件,具体如表4.1:
表4.1 原学困生转化情况调查
学困生人数
仍为学困生
脱离学困生
1人中途转学
2人中途转学
初中毕业,5人走上社会、5人考入技校。2人回外地老家上学,1人考入普高
上述结果说明:有1/3的学困生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顺利“摘帽”。
7、8年级中被列为学困生的同学在第二学年用同样的任课老师点名的方法的再次摸底中,情况如4.2所示:
表4.2 7、8年级学困生在第二学年的表现情况
仍为学困生人数
点名次数减少
点名次数增加或不变
6(66.6%)
表4.2结果显示:在这些学困生中,一半以上的学生取得了进步。
除上述统计数据外,我们通过对这些学困生的行为观察,在心理健康、性格和行为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和同学的交往、参与班级活动以及与老师和家人的交流方面基本和其他学生无明显差别。其中7(1)班还有两个同学分别当上了体育委员和劳动委员。
随着班级帮扶工作、师生结对、分组竞赛等工作的开展,班级风气更加和谐。学困生学习成绩和思想品行得到逐步改善,上述三个班级在学校的“三项竞赛”等评比中,成绩比上一年有了明显等的提高,得到流动红旗的次数也明显增加。
六、总结与展望
本课题对二中学困生形成原因,心理及行为表现做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家访,和谈心等手段,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形成该地区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学困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休闲娱乐等业余活动对其学习毅力的培养具有一定影响;
2.学困生因学习成绩差在班级交流中容易被边缘化,普遍具有自卑心理;学困生中留守单亲家庭孩子所占比较较高,其与家长在沟通上存在一定障碍,从而使其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
3.学困生家庭对其学业督促不够,方法上也欠妥当。
针对调查结果,课题组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制定相应的一系列对策,如降低门槛,激发兴趣,建立学生“一帮一”学习小组,建立教师“一帮多”活动,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展示自我,自定目标,超越自我,积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协助,培养毅力,战胜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跟踪修正,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为进一步解决学困生问题积累了经验。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作为老师我们应正确认识,细心摸索,潜心研究,耐心施教,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同学的发展”教学理念,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教学经验,深化研究理论,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差生心理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2]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1999年4月
[3]郭林法.21世纪素质教育概论.海潮出版社
[4]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表1.1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表
你是否有学习目标
C.有时有,有时没有
你是否想取得好成绩
你觉得取得好成绩有什么用
A.受老师,同学,家长表扬,以后可以上大学
B.可以当班干部,受同学尊敬
C.不知道,没想过
你觉得所学课程是否有难度
C.有些有,但多给我些时间相信能学好
你是否有偏科现象
C.都不喜欢
你最喜欢哪门课
你喜欢的课在班上成绩
你的课余爱好是什么
娱乐(看电影、听音乐)
说明:请在符合你自身情况的选项后面打“√”,如果所列选项不符合你的情况,可在后面空栏处写明
附表1.2 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
你是否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子女
是否属于单亲家庭
父母是否在身边工作
家长对自己学业要求
C.没有什么要求
成绩不理想时压力来主要自哪里
A.老师批评或同学嘲笑
B.家长责骂
说明:请在符合你自身情况的选项后面打“√”,如果所列选项不符合你的情况,可在后面空栏处写明
附表1.3 家长对子女学业督促情况调查表
你是否过问孩子学习成绩
A.是,经常
B.因工作忙,没怎么过问
C.偶尔会问
你是否帮孩子辅导功课
A.是(帮孩子请家教也算)
C.不经常,一般有空时才辅导
你对子女在校学习要求是否严格
C.孩子尽力就好,不会过分强求
你是否主动了解孩子在校表现
C.偶尔会向孩子班主任打听
你是否发现或培养孩子特长
C.看不出来,有做过努力,但效果不明显,最终放弃
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你如何教育
A.鼓励,安慰
B.想办法帮助其找症结并改正
C.提醒他/她,但让他/她自己想办法
说明:请在符合你自身情况的选项后面打“√”,如果所列选项不符合你的情况,可在后面空栏处写明
附表2.1 样本提取统计表
8除以学困生数
附表2.2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结果
学习目标(%)
想取好成绩(%)
对取得好成绩的看法(%)
课程难度(%)
偏科现象(%)
附表2.2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结果
喜欢课的成绩
课余爱好(%)
娱乐(看电影、听音乐)
附表2.3 学生家庭情况调查结果
是否外来务工子女
是否单亲家庭
是否属于留守孩童
家长对自己学业要求
成绩不理想时压力主要来自哪里
附表2.4家长对子女学业督促情况调查结果
过问孩子成绩
对孩子学习辅导
对孩子在校要求
是否主动了解孩子在校表现
是否刻意发现或朋友孩子特长
孩子成绩不理想如何对待
表2.2统计结果显示,与学优生先比,学困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虽然大部分学困生跟学优生一样想取得好成绩,但从其动机上分析,取得好成绩对于学困生来说仅仅意味着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摆脱被班上同学歧视的境地,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因学习成绩差而受歧视已成为学困生的一块心里阴影。对于课程设置,有19.1%的学困生对有难度的课程仍有信心,这便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加以注意,多给这些学生辅导。和学优生一样,有近一半以上学困生也存在偏科现象,进一步调查发现,有些学困生的对某门课的兴趣强烈,其月考成绩排名相当靠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细究的现象.在对课余爱好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困生对网络,游戏,娱乐活动兴趣强烈,这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平时适当管制,正确引导。
表2.3结果显示,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生活影响显著,如外来务工子女在学困生中的比例达65.6%,这一数据在学优生中只有25.5%,外来务工子女由于语言,习俗等原因,一般较难融入当地环境,加上其父母工作原因,时常面临“迁徙”。为此,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该为其营造一个相对稳定、融洽的学习环境。父母情感,工作地对孩子学习影响较大,在走访中发现,学困生中有近1/3属于留守或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这一比例在学优生中则明显较低.在学生面对自己不好成绩的态度上,有54.0%学优生认为主要源于自己的责任感,这是一种较好的自我激励方式,说明学优生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反观学困生面对不理想成绩时,40.5%的同学认为老师的漠视,同学的嘲笑让他们倍感压力,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自卑心理,有些同学则破罐破摔,对自己成绩已无所谓,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另外,家庭对学生成绩要求上,学困生家长表现出两极分化现象,要么过严,要么过宽。
表2.4显示,学优生家长对待其子女学业的心理上,行动上相对较全面,成熟,多数家长会在业余时间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并积极跟学校老师互动,对于孩子在学业上的困难能做到循循善诱,配合老师一起解决。而近一半学困生家长对对待自己子女的学业实行“三无”政策,即“不过问,不辅导,无要求”。此外,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困生家长对子女兴趣爱好的培养上动机不纯,具有功利性,有近1/3家长看到自己投入无回报,往往选择中途放弃.
综上所述,本地区学困生学习成绩不佳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休闲娱乐等业余活动对其学习毅力有一定影响;学困生家庭对其学业督促不够,方法上也欠妥当,此外,学困生中留守单亲家庭孩子所占比较较高,其与家长在沟通上存在一定障碍。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将为之讨论研究相应对策,并在新学期开始后贯彻实施。
教育个案的记录
帮其渡过家庭教育的“断奶期”
原8(1)班陈俊伟同学,父母均在河南郑州开水暖配件销售公司,家境富裕,家中无其他长辈,父母将其托付给其姑妈,但其姑妈也开有家庭工厂,平时工作很忙,姑父也在外地经商,所以姑妈只是负责照顾其日常起居,对其学习基本没时间过问。陈俊伟同学放学后没人督促其学习,所以成了脱缰的野马,经常和社会青年一起出没游戏厅、台球房等场所,课后作业完成质量极差,周末基本不安排学习,学习成绩在倒数10名左右。
课题组老师在家访中发现,陈俊伟同学的父母在其上初中的那年夏天出门经商,此前父母对其学习还是比较重视的,他在小学时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刚上初中时的摸底考试成绩在班级属于中上游,现在成为学困生完全是其失去束缚以后自控能力差引起的。课题组经过讨论认为转化该同学的关键是督促其在课余时间的学习,应该同学姑妈家离学校不足一公里,平时为走读生,经过与其父母和临时监护人(姑妈)的沟通后,在报请学校领导同意后,课题组老师安排其住校,并安排成绩较好的同学做其上下铺和同桌,督促其学习。由于住校生在课余自习时间方面得到了保证,该同学的课后作业质量很快得到了改善,也慢慢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加上其基础本身比较好,学习成绩很快得到了提高,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成绩位列班级中等,彻底脱离了学困生的行列。
小结与思考:1、这位同学成为学困生,根本的原因是其心智成熟较慢,在突然脱离父母管教之后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课题组的老师的任务就是在其家庭管教缺失期延续对其的管教,使其不至于突然“断奶”而变得茫然失措,但孩子终究是要独立走上社会的,也希望通过一两年的过渡,这位同学能适应独立的生活和学习。2、隔代教育甚至托管教育的现象在店口地区还是比较的,许多学生的父母一年内难得回老家一趟,同时这些父母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在经济上往往又是极为慷慨,对子女的要求有求必应,在这一点上和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有质的区别。3、陈俊伟同学的转化应该说是成功的,其过程也是也没多少复杂,甚至比较简单,但其背后的原因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商品经济社会,如何平衡赚钱和家庭教育是每个家长都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少责骂,多鼓励,补充“正能量”
原7(1)班张悦同学,平时性格内向,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均为小学文化,但望女成凤心切,因女儿成绩较差,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均对其进行严厉的责骂,甚至对其进行体罚,导致该同学出现了严重的考试恐惧症,每次考试前半个月,该同学往往心神不定,甚至失眠,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课题组在了解这些情况后,觉得当务之急是减轻该同学的学习压力,多次与其家长进行沟通,要求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定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可以改变的。不要和班级中的优秀学生比,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她的不满等,如果这样做法只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自暴自弃,对学习失去信心,没有兴趣,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当孩子比以前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时,家长都要适当的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意识到她是在慢慢改变。告诉家长要学会拿孩子的现在和以前比,而不要和其他同学比,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并且还要在行为上做到对孩子的优秀行为及时强化,不良的行为适当惩罚。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时,千万不要给预定的奖励。当孩子在家里有了改变的时候,家长可以和老师联系或沟通,让老师在学校或班里给予鼓励和表扬,及时强化他们的好行为。另外还组织班干部多鼓励和带动其参与班级活动,同时针对其学习上的短板,安排任课老师多和其进行沟通,并利用晚自修时间对其进行辅导,经过一年的努力,该同学的性格比以前开朗了不少,参加学校的手工比赛还得了三等奖,学习主动性也加强了,尽管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学困生的行列,但其学习成绩还是有了明显的提高,原先其总分排名约在班级后三名,目前大约提高了七、八位。
小结与思考:1、相对于学习成绩的小幅提高,我们课题组觉得最大的成功还是其性格的改变,也许学习成绩提高几个排名对其没有多少实质的帮助,但帮其性格的转化也许可以让其终身受益;2、“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家长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换位思考在教育方面也同样重要;3、“正能量”是近期很热门的一个词语,相对于责骂,鼓励与带动是不是也属于一种正能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教方法明显改进案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