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lart synchronized怎么artdialog打开页面

老相机测距器的演化
老相机测距器的演化
老相机测距器的演化&&
09:42:23|&&
&&&&&&& 由于那个时代的照相机只能完全被动地接受指令,如果距离设定有错误就会拍出焦点不实的废片,再准确的曝光、再完美的构图都会因此前功尽弃而照相机是一点儿也不帮忙的,所以在拍摄许多重要照片的时候,为了精确调焦不得不先用尺子量出照相机与被摄人或被摄物的距离然后再调准镜头上的距离标尺才敢按快门。当时看一张照片的调焦精度尤其是快速抓拍的动态照片,其焦距是否准确就成了检验拍摄者专业水平的首要指标(曝光、构图都可以后期补偿),你我身边的那些老摄影家们以及摄龄超过30年的老玩儿家们,当年差不多都曾用尺子标出距离来练习目测距离的基本功,人们目测距离的“眼力”成了当时学习摄影的第一课。
&&&&&&& 简而言之半个世纪前的便携式相机基本都是这个状态,为了追求更高的调焦精度也为了提高拍摄效率,用于替代目测的相对精确的测距辅助工具开始出现了,这就是形态各异的测距器。最早用于照相机的测距器是从炮兵测距仪三角测量法简化来的,图8就是采用这一原理的机身外接式黄框重叠测距器而图9是测距器内部的示意图。
&&&&&&& 其实“黄框”重叠测距器就是“双影”、“影像”重叠测距器的俗称,这种靠调节棱镜角度使影像重叠显示测距结果的调焦装置,为了看清调焦双影就在光路中加入刷上黄色或者染成黄色的透明色片也有的干脆采用黄色玻璃形成“黄斑”,在调焦时观察两块黄斑之间或者黄斑与白底之间的错位、重叠来控制调焦效果同时在距离标尺上显示调焦距离。调焦黄斑在不同品牌的测距器中有圆点状的、菱形的、还有方框形的许多形式所以又叫“黄斑重叠”、“黄框重叠”;另有什么颜色都不染的就是“白框”;还有将取景窗底色染成淡黄、淡绿等色彩而调焦双影不染色的,因此正确的叫法应该都是“双影重叠测距器”或叫“影像重叠测距器”。
&&&&&&& 图10是另一种测距方式的柯达牌机身外接式测距器,它是通过调整两片小镜子的角度使被测物上下两半左右错开的裂像对齐,再在刻度盘上读出距离后手调相机上的距离标尺,这种“裂像重叠”的测距器在美国出品的早期测距器和测距式相机上很常见,现代相机的裂像调焦也是这个原理只是工艺更复杂了。由于非土著的美国人大都是英国血统所以这只测距器也用英尺刻度,另外早期的美、英制照相器材基本都用英制单位而法、德生产的照相器材则用公制单位,直到二战后两者同时标示的照相器材才逐渐多了起来。图11就是采用裂像重叠测距器的柯达35 RF旁轴135相机,镜头右前方的齿轮盘就是调焦拨盘,镜头左侧像烟道似的连体护罩里面是测距、调焦联动装置,此系列相机1940年开始在美国推上市场,是当时很先进的机型也是至今仍能照常拍片的经典老相机。
&&&&&&& 没有测距功能的各种中小画幅照相机甚至方箱相机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还在大量生产,所以机身外接式的测距器也一直长盛不衰,就是现在玩儿老相机的人们也仍然离不开它们。测距器的造型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工作原理都一样,就是在各种测距器的一侧都有两个测距窗口,另一侧都有一个观测窗口,某个位置上也都有一个测距刻度拨盘。测距时将有两个测距窗口的那一面对准被测物体旋转测距刻度盘同时眼睛从观测窗口看效果,双影或裂像碴口完全重叠时再看刻度盘读出距离数字然后在机身上或者镜头上设定焦距,不过这种老式测距器的精度并不十分可靠,使用前都要测试一下也都能自己校正。
&&&&&&& 这里还有一个应该知道的概念:测距器上两个测距窗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叫“测距基线”,测距基线越长的测距器其测距精度也越高。就是说从外观上看,两个窗口的间距越大这只测距器的测距精度就越高,这也是对比某种旁轴测距相机测距精度的直观标志。
&&&&&&& 图12是1930年的老徕卡Ⅰ型(LEICAⅠ)照相机,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测距精度它将外接式测距器做得赶上机身长度了,装在相机上就像挑着旗杆而它的测距精度也的确很高。
&&&&&&& 看看图13中福伦达(Voigtlander)VITOⅡa型机顶上也是精巧的原厂测距器,它的测距基线只有35mm其测距精度肯定赶不上老徕卡的“旗杆”,但是方便、好用、也够用。
&&&&&&& 配图6幅(待续)
&&&&&&& 测距器出现后各厂家的设计师们开始把两者往一起结合,早年间刚有测距功能的照相机在性能和外观上差别很大,其中有的是把测距器“塞进”机身就算完事儿,相机的测距器、取景器、调焦装置各干各的互不相干;也有的是把测距器和调焦装置结合起来完成了测距、调焦联动,但是测距窗和取景窗是分开的不能同时看效果;还有的是把测距窗“装进”取景窗完成了一窗两用,可是调焦装置却不与测距装置同步还是独立工作;最后才是我们今天称之为“调焦系统”的把测距器、取景器、调焦装置组合在一起联合动作的综合系统。
&&&&&&& 世界上第一架装备了测距、调焦联动装置的便携式折叠相机,是图14中1916年出品的柯达NO.3A AUTO GRAPHIC KODAK SPECIAC型自动调焦皮腔相机,这架当年被称为“自动调焦”的高级相机其实只是具备了测距、调焦的联动功能并非今天的AF。
&&&&&&& 图15这架产于1954年的前苏联卓尔基(ZORKI)135旁轴相机仿自1932年的徕卡Ⅱ型,它是把外接式测距器揉进小型相机的典型机型,虽然已经是测距和调焦功能联动但是测距窗和取景窗还要分开使用(图16)。这类相机在拍摄时必须先看测距窗调准焦距然后再换个窗口取景、构图、按快门,要想玩儿个边调焦边取景的同步快速抓拍那是没门儿,该机的顶盖前面有3个窗口而顶盖后面有2个窗口就是此类相机特有的标志性外观。
&&&&&&&&图17是德国PAXETTE旁轴135相机,顶盖前面两个窗口正是代表了取景、测距功能合一的标志,但是它的测距和调焦功能并未连到一起,细看图18中机身顶盖的后部有一个非常细小的测距刻度拨盘,就像操作外接式测距器一样也要先测好距离后看清读数再手调镜头焦距,这个阶段的测距器和调焦装置没有直接联系还不能叫“系统”。
&&&&&&& 图19是蔡司伊康公司70年前推出的超级伊康泰C型(SUPER IKONTA-C)6x9cm画幅120皮腔相机,该机安装了本公司发明的“旋转棱镜式”测距装置,它的机身上有两个测距窗口在镜头上又有一个由两片棱镜组成的“小眼镜”与镜头调焦装置联动,两组系统通过连接装置由眼观手调配合完成测距和调焦的功能,但是机顶中间翻起来的折叠式取景器还是自成一体。
&&&&&&& 图20是蔡司伊康公司1950年出品的“伯爵夫人”康泰萨(CONTESSA)高级135旁轴皮腔相机,这架相机也装备了旋转棱镜式测距装置而且已经是取景、测距、调焦同步完成的当时最先进的“调焦系统”之一,它的测距窗和取景窗也都合到一起了。
&&&&&&& 当年蔡司伊康公司为了与徕兹(LEITZ)公司竞争在照相机等光学、机械制造领域的领导地位,从1932年开始先后生产了康泰克斯(CONTAX)Ⅰ、Ⅱ、Ⅲ、Ⅱa、Ⅲa等机内测距基线最长的测距式135旁轴相机,图21中带测光表的康泰克斯(CONTAX)Ⅲ型就是代表作之一。
&&&&&&& 图22是1947年产于美国的皇冠格拉菲克(CROWN GRAPHIC)4x5英寸新闻相机“外包金属保护层的(焦平面)同步双影重叠测距器”(KALART SYNCHRONIZED RANGE FINDER),在它身上还集中了焦平面磨砂玻璃调焦屏、目测调焦用的距离刻度标尺等全机械相机最完备的调焦方式,对于当时的新闻记者来说这是一架“万能测距”照相机。
&&&&&&& 图23是中国仿徕卡的上海58Ⅱ型135旁轴相机,将它与“贡品”红旗20和少量试生产的上海58Ⅰ相比,这才是真正形成工业化生产的国产高级135相机,上海58Ⅱ最能代表当年中国相机工业的顶尖水平而且至今稍事维护还能正常使用。图中装在58Ⅱ机顶上的那只上海牌“上—2型”外接式硒光电池测光表是专供上海58Ⅱ等相机使用的配套专业表,该表精巧的外形和精细的工艺同样堪称国产测光表的精品。
&&&&&&& 配图10幅(待续)
&&&&&&&& 1954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徕卡M3 实像测距式135旁轴取景照相机诞生(图24),它采用的实像式测距器内部包括了微型五棱镜等繁琐的光路系统,该机复杂的设计、精湛的工艺、高昂的成本、尤其是极高的测距精度无人能出其右,光学机械原理的测距器在M3上达到了不可超越的巅峰同时更是M3的精髓,至今在二手交易中如果某架M3的测距系统被动过那么整机都会价值大跌!
&&&&&&& 现在的照相机与图中那些老相机相比早就面目全非了,不过今天的便携式相机仍然是旁轴取景和单反取景两大类,我们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现象,虽然大家都知道单反相机的众多优点但是许多专业摄影师还在使用旁轴测距式的照相机,而且市场上旁轴相机的数量也一直占据着绝对优势,这里面除了旁轴相机的体积比较小巧外还有一些内在原因在起作用。前面说过照相机的测距基线越长其测距精度就越高,其中旁轴测距照相机的测距基线基本是恒定的,它是通过调整棱镜角度完成测距,比如徕卡M6 TTL 0.72型旁轴相机的测距基线就是恒定的49.9mm,在安装不同焦距的镜头时测距精度是一样的。然而单反相机是通过改变镜片间距或者整体移动镜组来调整与焦平面的距离完成测距,单反相机的测距基线是根据不同焦距的镜头随时变化的,以徕卡福莱克斯(LEICA FLEX)SL2单反相机为例(图25),当换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时其镜头焦距/测距基线的变化是:24mm/1.8mm;35mm/3.8mm;80mm/8.4mm;135mm/56.2mm;180mm/99.6mm … …可见旁轴测距照相机的最大优势是在短焦距端具有单反相机无法比拟的测距精度。简单地说就是镜头焦距短于135mm是旁轴相机测距精度高,焦距越短越能看出优势;镜头焦距长于135mm是单反相机测距精度高,焦距越长效果越明显。旁轴测距相机的另一个优势是取景器非常明亮,在弱光环境中构图、调焦、按快门一气呵成比一般AF相机还快,这也是众多大师爱用旁轴相机的原因。可是旁轴相机取景器的视差问题尤其是近距离视差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如果用旁轴相机拍微距那更是把人愁死,所幸单反相机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
&&&&&&& 照相机的测距系统经过几十年才修炼成今天全自动的AF系统,发展历程包括手持式的、机身外接式的、机内固定式的;有取景、测距、调焦分动的,有取景、测距、调焦联动的以及全手控的、全自动的等等几个阶段;有光学机械的、超声波的、红外线的、实像式的、虚像式的、被动式的、主动式的、分段式的、连续式的、单点式的、多区域的、三维立体的等等许多形式,直至发展成今天的高速度、高精度、高智能、比人更有本事的全自动立体调焦系统。1977年世界上第一架自动调焦照相机诞生,这就是日本的柯尼卡(KONICA)C35AF旁轴135相机,至此AF功能发明了,摄影的难题不再是难题。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二次元同好交流新大陆
扫码下载App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 由于那个时代的照相机只能完全被动地接受指令,如果距离设定有错误就会拍出焦点不实的废片,再准确的曝光、再完美的构图都会因此前功尽弃而照相机是一点儿也不帮忙的,所以在拍摄许多重要照片的时候,为了精确调焦不得不先用尺子量出照相机与被摄人或被摄物的距离然后再调准镜头上的距离标尺才敢按快门。当时看一张照片的调焦精度尤其是快速抓拍的动态照片,其焦距是否准确就成了检验拍摄者专业水平的首要指标(曝光、构图都可以后期补偿),你我身边的那些老摄影家们以及摄龄超过30年的老玩儿家们,当年差不多都曾用尺子标出距离来练习目测距离的基本功,人们目测距离的“眼力”成了当时学习摄影的第一课。
&&&&&&& 简而言之半个世纪前的便携式相机基本都是这个状态,为了追求更高的调焦精度也为了提高拍摄效率,用于替代目测的相对精确的测距辅助工具开始出现了,这就是形态各异的测距器。最早用于照相机的测距器是从炮兵测距仪三角测量法简化来的,图8就是采用这一原理的机身外接式黄框重叠测距器而图9是测距器内部的示意图。
&&&&&&& 其实“黄框”重叠测距器就是“双影”、“影像”重叠测距器的俗称,这种靠调节棱镜角度使影像重叠显示测距结果的调焦装置,为了看清调焦双影就在光路中加入刷上黄色或者染成黄色的透明色片也有的干脆采用黄色玻璃形成“黄斑”,在调焦时观察两块黄斑之间或者黄斑与白底之间的错位、重叠来控制调焦效果同时在距离标尺上显示调焦距离。调焦黄斑在不同品牌的测距器中有圆点状的、菱形的、还有方框形的许多形式所以又叫“黄斑重叠”、“黄框重叠”;另有什么颜色都不染的就是“白框”;还有将取景窗底色染成淡黄、淡绿等色彩而调焦双影不染色的,因此正确的叫法应该都是“双影重叠测距器”或叫“影像重叠测距器”。
&&&&&&& 图10是另一种测距方式的柯达牌机身外接式测距器,它是通过调整两片小镜子的角度使被测物上下两半左右错开的裂像对齐,再在刻度盘上读出距离后手调相机上的距离标尺,这种“裂像重叠”的测距器在美国出品的早期测距器和测距式相机上很常见,现代相机的裂像调焦也是这个原理只是工艺更复杂了。由于非土著的美国人大都是英国血统所以这只测距器也用英尺刻度,另外早期的美、英制照相器材基本都用英制单位而法、德生产的照相器材则用公制单位,直到二战后两者同时标示的照相器材才逐渐多了起来。图11就是采用裂像重叠测距器的柯达35 RF旁轴135相机,镜头右前方的齿轮盘就是调焦拨盘,镜头左侧像烟道似的连体护罩里面是测距、调焦联动装置,此系列相机1940年开始在美国推上市场,是当时很先进的机型也是至今仍能照常拍片的经典老相机。
&&&&&&& 没有测距功能的各种中小画幅照相机甚至方箱相机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还在大量生产,所以机身外接式的测距器也一直长盛不衰,就是现在玩儿老相机的人们也仍然离不开它们。测距器的造型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工作原理都一样,就是在各种测距器的一侧都有两个测距窗口,另一侧都有一个观测窗口,某个位置上也都有一个测距刻度拨盘。测距时将有两个测距窗口的那一面对准被测物体旋转测距刻度盘同时眼睛从观测窗口看效果,双影或裂像碴口完全重叠时再看刻度盘读出距离数字然后在机身上或者镜头上设定焦距,不过这种老式测距器的精度并不十分可靠,使用前都要测试一下也都能自己校正。
&&&&&&& 这里还有一个应该知道的概念:测距器上两个测距窗口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叫“测距基线”,测距基线越长的测距器其测距精度也越高。就是说从外观上看,两个窗口的间距越大这只测距器的测距精度就越高,这也是对比某种旁轴测距相机测距精度的直观标志。
&&&&&&& 图12是1930年的老徕卡Ⅰ型(LEICAⅠ)照相机,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测距精度它将外接式测距器做得赶上机身长度了,装在相机上就像挑着旗杆而它的测距精度也的确很高。
&&&&&&& 看看图13中福伦达(Voigtlander)VITOⅡa型机顶上也是精巧的原厂测距器,它的测距基线只有35mm其测距精度肯定赶不上老徕卡的“旗杆”,但是方便、好用、也够用。
&&&&&&& 配图6幅(待续)
&&&&&&& 测距器出现后各厂家的设计师们开始把两者往一起结合,早年间刚有测距功能的照相机在性能和外观上差别很大,其中有的是把测距器“塞进”机身就算完事儿,相机的测距器、取景器、调焦装置各干各的互不相干;也有的是把测距器和调焦装置结合起来完成了测距、调焦联动,但是测距窗和取景窗是分开的不能同时看效果;还有的是把测距窗“装进”取景窗完成了一窗两用,可是调焦装置却不与测距装置同步还是独立工作;最后才是我们今天称之为“调焦系统”的把测距器、取景器、调焦装置组合在一起联合动作的综合系统。
&&&&&&& 世界上第一架装备了测距、调焦联动装置的便携式折叠相机,是图14中1916年出品的柯达NO.3A AUTO GRAPHIC KODAK SPECIAC型自动调焦皮腔相机,这架当年被称为“自动调焦”的高级相机其实只是具备了测距、调焦的联动功能并非今天的AF。
&&&&&&& 图15这架产于1954年的前苏联卓尔基(ZORKI)135旁轴相机仿自1932年的徕卡Ⅱ型,它是把外接式测距器揉进小型相机的典型机型,虽然已经是测距和调焦功能联动但是测距窗和取景窗还要分开使用(图16)。这类相机在拍摄时必须先看测距窗调准焦距然后再换个窗口取景、构图、按快门,要想玩儿个边调焦边取景的同步快速抓拍那是没门儿,该机的顶盖前面有3个窗口而顶盖后面有2个窗口就是此类相机特有的标志性外观。
&&&&&&&&图17是德国PAXETTE旁轴135相机,顶盖前面两个窗口正是代表了取景、测距功能合一的标志,但是它的测距和调焦功能并未连到一起,细看图18中机身顶盖的后部有一个非常细小的测距刻度拨盘,就像操作外接式测距器一样也要先测好距离后看清读数再手调镜头焦距,这个阶段的测距器和调焦装置没有直接联系还不能叫“系统”。
&&&&&&& 图19是蔡司伊康公司70年前推出的超级伊康泰C型(SUPER IKONTA-C)6x9cm画幅120皮腔相机,该机安装了本公司发明的“旋转棱镜式”测距装置,它的机身上有两个测距窗口在镜头上又有一个由两片棱镜组成的“小眼镜”与镜头调焦装置联动,两组系统通过连接装置由眼观手调配合完成测距和调焦的功能,但是机顶中间翻起来的折叠式取景器还是自成一体。
&&&&&&& 图20是蔡司伊康公司1950年出品的“伯爵夫人”康泰萨(CONTESSA)高级135旁轴皮腔相机,这架相机也装备了旋转棱镜式测距装置而且已经是取景、测距、调焦同步完成的当时最先进的“调焦系统”之一,它的测距窗和取景窗也都合到一起了。
&&&&&&& 当年蔡司伊康公司为了与徕兹(LEITZ)公司竞争在照相机等光学、机械制造领域的领导地位,从1932年开始先后生产了康泰克斯(CONTAX)Ⅰ、Ⅱ、Ⅲ、Ⅱa、Ⅲa等机内测距基线最长的测距式135旁轴相机,图21中带测光表的康泰克斯(CONTAX)Ⅲ型就是代表作之一。
&&&&&&& 图22是1947年产于美国的皇冠格拉菲克(CROWN GRAPHIC)4x5英寸新闻相机“外包金属保护层的(焦平面)同步双影重叠测距器”(KALART SYNCHRONIZED RANGE FINDER),在它身上还集中了焦平面磨砂玻璃调焦屏、目测调焦用的距离刻度标尺等全机械相机最完备的调焦方式,对于当时的新闻记者来说这是一架“万能测距”照相机。
&&&&&&& 图23是中国仿徕卡的上海58Ⅱ型135旁轴相机,将它与“贡品”红旗20和少量试生产的上海58Ⅰ相比,这才是真正形成工业化生产的国产高级135相机,上海58Ⅱ最能代表当年中国相机工业的顶尖水平而且至今稍事维护还能正常使用。图中装在58Ⅱ机顶上的那只上海牌“上—2型”外接式硒光电池测光表是专供上海58Ⅱ等相机使用的配套专业表,该表精巧的外形和精细的工艺同样堪称国产测光表的精品。
&&&&&&& 配图10幅(待续)
&&&&&&&& 1954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徕卡M3 实像测距式135旁轴取景照相机诞生(图24),它采用的实像式测距器内部包括了微型五棱镜等繁琐的光路系统,该机复杂的设计、精湛的工艺、高昂的成本、尤其是极高的测距精度无人能出其右,光学机械原理的测距器在M3上达到了不可超越的巅峰同时更是M3的精髓,至今在二手交易中如果某架M3的测距系统被动过那么整机都会价值大跌!
&&&&&&& 现在的照相机与图中那些老相机相比早就面目全非了,不过今天的便携式相机仍然是旁轴取景和单反取景两大类,我们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现象,虽然大家都知道单反相机的众多优点但是许多专业摄影师还在使用旁轴测距式的照相机,而且市场上旁轴相机的数量也一直占据着绝对优势,这里面除了旁轴相机的体积比较小巧外还有一些内在原因在起作用。前面说过照相机的测距基线越长其测距精度就越高,其中旁轴测距照相机的测距基线基本是恒定的,它是通过调整棱镜角度完成测距,比如徕卡M6 TTL 0.72型旁轴相机的测距基线就是恒定的49.9mm,在安装不同焦距的镜头时测距精度是一样的。然而单反相机是通过改变镜片间距或者整体移动镜组来调整与焦平面的距离完成测距,单反相机的测距基线是根据不同焦距的镜头随时变化的,以徕卡福莱克斯(LEICA FLEX)SL2单反相机为例(图25),当换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时其镜头焦距/测距基线的变化是:24mm/1.8mm;35mm/3.8mm;80mm/8.4mm;135mm/56.2mm;180mm/99.6mm … …可见旁轴测距照相机的最大优势是在短焦距端具有单反相机无法比拟的测距精度。简单地说就是镜头焦距短于135mm是旁轴相机测距精度高,焦距越短越能看出优势;镜头焦距长于135mm是单反相机测距精度高,焦距越长效果越明显。旁轴测距相机的另一个优势是取景器非常明亮,在弱光环境中构图、调焦、按快门一气呵成比一般AF相机还快,这也是众多大师爱用旁轴相机的原因。可是旁轴相机取景器的视差问题尤其是近距离视差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如果用旁轴相机拍微距那更是把人愁死,所幸单反相机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
&&&&&&& 照相机的测距系统经过几十年才修炼成今天全自动的AF系统,发展历程包括手持式的、机身外接式的、机内固定式的;有取景、测距、调焦分动的,有取景、测距、调焦联动的以及全手控的、全自动的等等几个阶段;有光学机械的、超声波的、红外线的、实像式的、虚像式的、被动式的、主动式的、分段式的、连续式的、单点式的、多区域的、三维立体的等等许多形式,直至发展成今天的高速度、高精度、高智能、比人更有本事的全自动立体调焦系统。1977年世界上第一架自动调焦照相机诞生,这就是日本的柯尼卡(KONICA)C35AF旁轴135相机,至此AF功能发明了,摄影的难题不再是难题。
阅读(1877)|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085075',
blogTitle:'老相机测距器的演化',
blogAbstract:'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arthennala 的BLOG
用户名:arthennala
文章数:12
评论数:22
访问量:152792
注册日期:
阅读量:5863
阅读量:12276
阅读量:305316
阅读量:1023108
[匿名]胡永恒:
[匿名]我们:
[匿名]Andy:
51CTO推荐博文
&线程同步:&&&&&
&&&&&&& 由于同一进程的多个线程共享同一片存储空间,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访问冲突这个严重的问题。Java语言提供了专门机制以解决这种冲突,有效避免了同一个数据对象被多个线程同时访问。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1)synchronized关键字可以作为函数的修饰符,也可作为函数内的语句,也就是平时说的同步方法和同步语句块。如果
再细的分类,synchronized可作用于instance变量、object reference(对象引用)、static函数和class
literals(类名称字面常量)身上。&&&&&&& 2)无论synchronized关键字加在方法上还是对象上,它取得的锁都是对象,而不是把一段代码或函数当作锁DD而且同步方法很可能还会被其他线程的对象访问。&&&&&&& 3)每个对象只有一个锁(lock)与之相关联。&&&&&&& 4)实现同步是要很大的系统开销作为代价的,甚至可能造成死锁,所以尽量避免无谓的同步控制。1、synchronized关键字的作用域有二种:&&&&&&& 1)是某个对象实例内,synchronized
aMethod(){}可以防止多个线程同时访问这个对象的synchronized方法(如果一个对象有多个synchronized方法,只要一个线
程访问了其中的一个synchronized方法,其它线程不能同时访问这个对象中任何一个synchronized方法)。这时,不同的对象实例的
synchronized方法是不相干扰的。也就是说,其它线程照样可以同时访问相同类的另一个对象实例中的synchronized方法;&&&&&&& 2)是某个类的范围,synchronized static aStaticMethod{}防止多个线程同时访问这个类中的synchronized static 方法。它可以对类的所有对象实例起作用。&&&&&&& synchronized 方法控制对类成员变量的访问:每个类实例对应一把锁,每个 synchronized
方法都必须获得调用该方法的类实例的锁方能执行,否则所属线程阻塞,方法一旦执行,就独占该锁,直到从该方法返回时才将锁释放,此后被阻塞的线程方能获得
该锁,重新进入可执行状态。这种机制确保了同一时刻对于每一个类实例,其所有声明为 synchronized
的成员函数中至多只有一个处于可执行状态(因为至多只有一个能够获得该类实例对应的锁),从而有效避免了类成员变量的访问冲突(只要所有可能访问类成员变
量的方法均被声明为 synchronized)。    在 Java 中,不光是类实例,每一个类也对应一把锁,这样我们也可将类的静态成员函数声明为 synchronized ,以控制其对类的静态成员变量的访问。   
 synchronized 方法的缺陷:同步方法,这时synchronized锁定的是哪个对象呢?它锁定的是调用这个同步方法对象。也就是说,当一个对象
P1在不同的线程中执行这个同步方法时,它们之间会形成互斥,达到同步的效果。但是这个对象所属的Class所产生的另一对象P2却可以任意调用这个被加
了synchronized关键字的方法.同步方法实质是将synchronized作用于object reference。DD那个拿到了P1对象锁的线程,才可以调用P1的同步方法,而对P2而言,P1这个锁与它毫不相干,程序也可能在这种情形下摆脱同步机制的控制,造成数据混乱:(;若将一个大的方法声明为synchronized 将会大大影响效率,典型地,若将线程类的方法 run()
声明为 synchronized ,由于在线程的整个生命期内它一直在运行,因此将导致它对本类任何 synchronized
方法的调用都永远不会成功。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将访问类成员变量的代码放到专门的方法中,将其声明为 synchronized
,并在主方法中调用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 Java 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 synchronized 块。
&2、除了方法前用synchronized关键字,synchronized关键字还可以用于方法中的某个区块中,表示只对这个区块的资源实行互斥访问。用法是: synchronized(this){/*区块*/},它的作用域是当前对象。&&&&&&& 这时锁就是对象,谁拿到这个锁谁就可以运行它所控制的那段代码。当有一个明确的对象作为锁时,就可以这样写程序,但当没有明确的对象作为锁,只是想让一段代码同步时,可以创建一个特殊的instance变量(它得是一个对象)来充当锁:class Foo implements Runnable{&&&&&& private byte[] lock = new byte[0];&// 特殊的instance变量&&& Public void methodA(){&&&&&& synchronized(lock) { //… }}//…..}注:零长度的byte数组对象创建起来将比任何对象都经济DD查看编译后的字节码:生成零长度的byte[]对象只需3条操作码,而Object lock = new Object()则需要7行操作码。3.将synchronized作用于static 函数,示例代码如下:&&&&& Class Foo {public synchronized static void methodAAA()&& // 同步的static 函数{//….}public void methodBBB(){&&&&&& synchronized(Foo.class)&& //&class literal(类名称字面常量)} && }&&&&&& 代码中的methodBBB()方法是把class literal作为锁的情况,它和同步的static函数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取得的锁很特别,是当前调用这个方法的对象所属的类(Class,而不再是由这个Class产生的某个具体对象了)。可
以推断:如果一个类中定义了一个synchronized的static函数A,也定义了一个synchronized
的instance函数B,那么这个类的同一对象Obj在多线程中分别访问A和B两个方法时,不会构成同步,因为它们的锁都不一样。B方法的锁是Obj这
个对象,而B的锁是Obj所属的那个Class。对共享资源的同步访问更加安全的技巧:&&&&&&& 1) 定义private 的instance变量+它的 get方法,而不要定义public/protected的instance变量。如果将变量定义为public,对象在外界可以绕过同步方法的控制而直接取得它,并改动它。这也是JavaBean的标准实现方式之一。&&&&&&& 2)如
果instance变量是一个对象,如数组或ArrayList什么的,那上述方法仍然不安全,因为当外界对象通过get方法拿到这个instance对
象的引用后,又将其指向另一个对象,那么这个private变量也就变了,岂不是很危险。
这个时候就需要将get方法也加上synchronized同步,并且,只返回这个private对象的clone()DD这样,调用端得到的就是对象副
本的引用了。补充:synchronized关键字是不能继承的,也就是说,基类的方法synchronized f(){} 在继承类中并不自动是synchronized f(){},而是变成了f(){}。继承类需要你显式的指定它的某个方法为synchronized方法。
本文出自 “”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
了这篇文章
类别:未分类┆阅读(0)┆评论(0)
15:45:53 16:36:24 16:41:49 17:04:16 22:16:17 10:38:21 11:42:2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rt格式怎么打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