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在村里做什么生意好运营好吗

  本人农村女一枚,于84年出生在西南某省的一个小山村,村子四面环山,山下是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号召修筑的大水库,而我的家就在水库的北面半山腰上。据老人说我们原来老家在山下平地上,曾经这个偏僻的山村是一个乡叫做铺平乡,原来的人口是现在的好几倍,五六十年代因筑水库大部分人都已搬迁走了,剩下的都是不愿背井离乡的人,最终从山下的平地搬到了半山腰上继续在此地生活。而我的爷爷在当时也曾响应号召被安排搬迁到了本县的另一个乡镇,终是难以适应想念故土回到了这个山村。这个山村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再加上多了水库这一道屏障,几乎是与世隔绝。交通工具那就是泥沙做的船或者是木船。通向山外的就是曲折起伏的山路,那样的山路只能步行,牛车都没法通,在我的记忆里八十年代末才修筑了一条相对宽敞些的泥路可以通向乡里,农用车自行车可通过。而这条泥路一直沿用了二三十多年没有改变。记得你小时候赶集最怕雨天,因为下雨了泥巴挂满了自行车,最后不得不把自行车托在肩上扛着回来!
楼主发言:64次 发图: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生活的人们不是没有想过要走出大山,一是因为浓重的乡土观念,二是路在何方,出去打工谋生终是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终归是回到这个偏僻的村子里。所以现在村里到处是外出打工挣钱盖上的漂亮的房子,确实是空虚无人。露珠的爷爷在五十年代大炼钢铁时期有机会可以离开这穷困的村子,那时本省的一个钢铁国企在农村招聘工人,村委有指标开始动员我爷爷去,我爷爷在老一辈里是有点文化的,上过农中,在生产队做记录员。那时的农村人没有什么见识,更别谈长远目光了,所以村干部动员了几次我爷爷不去的理由是怕世道还会乱,只想呆在村里守着那几亩薄田地!结果是我爷爷的同堂兄弟去当了工人,居家到了本省的工业城市生活。后来我奶奶跟爷爷各种闹。
  楼主的家庭情况是妈妈一共生了我们姐弟妹四人,我是排行老大,老二弟弟,老三妹妹,老四小弟。妹妹在十四岁那年因病去世了,她的离世成了我一辈子的愧疚和伤痛。贫苦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楼主是女孩是老大,所以更要就当家了。四岁时的一些事情我已经有记忆,大概五岁我已经会煮饭,烧水,扫地,烧火之类的家务事。90年我小弟出世,当时我不满6岁,我爸爸外出打工,已经和爷爷分家,奶奶只在大姑家带孩子,所以煮饭照顾妈妈的事情就落到我头上。那天半夜被凉醒了,透过蚊帐我发现妈妈坐在地上的席子那里围着什么东西坐着。我说我冷她塞了条长裤给我。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我妈的堂姐教的土办法,孩子出生后包好放在地上,孩子可以去内热!天亮后,我妈妈嘱咐我叫爷爷帮我把大锅放好水洗好米,让我自己烧火煮粥。我幼小的心感觉慌,妈妈怎么了。后来爷爷把鸡杀好,再后来是不是我把鸡砍了,反正我记得鸡肉下锅后,不知熟没有,就拿锅铲铲了一些汤回去给我妈妈看熟没熟!楼主会煮米饭但是没有煮过肉啊…那时觉得真神啊,一夜天亮就多了个小娃娃,问妈妈那儿来的?晚上天上吊下来,张手接回来的!
  好冷清啊,就当是写写自己过往的经历吧
  顶  
  小弟出生了,我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带孩子,背小孩。妈妈外出干活时,我就得看弟弟,喂粥给他吃,那时没有奶粉吃都是喂米粥,刚出生没有奶水就是喂米粥,有时在米粥加一勺白糖。弟弟的尿布是一块方形的棉麻布,用一根一米长的布绳捆粽子一样包扎到腋下,每次弄湿弄脏解开换下,再包粽子一样捆起来。其实在小弟之前也有背过妹妹,妹妹88年出生,四岁多背过妹妹,在当时的农村“三斤背起两斤”的女孩子很多。印象非常深刻,那年冬天,自己穿着一身厚厚的衣服,妹妹也被裹得严严实实的,大人用背带把妹妹绑在我背上,我背着妹妹到邻居家串门,那时的人们挑水难免把水洒上院子里,正好被我踩上那片湿地,我四脚朝天摔在地上挣扎着起不来,妹妹压在下面哇哇大哭。
  挺好的,继续  
  在看,我们同年的
  感觉好遥远,楼主请继续  
  我九岁时才上了学前班,十岁时才上了小学一年级。那时对读书与否没有任何概念,而我却是上学整整晚了三年,对我的心理或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想当时父母的考虑是让我晚几年上学一是地理环境的原因,我家在水库北面的山腰上中间隔着水库这一道屏障,而学校就在我家对面隔着水库的山头上。每天风里来雨里去都是自己摇着小船上学去。再者是,跟大弟弟有伴互相照应。最后大概是父母的观念觉得女孩子上学不上学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认识几个字就足够了。  
  我们躺在柔软的席梦思床上。手里拿着手机。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虽然我十岁上的一年级,在班里才知道有两三个比我年纪还大一两岁,当然都是和我一样是女生,而且他们小学没读完就去广东打工去了。就这样在家背孩子的女娃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涯…  
  学校每天七点钟上早读开始上课,而我们住在村子北边上学的孩子凌晨四五点钟就得自己爬起床了,然后自己煮早饭吃。其实所谓的晚餐不过是把昨晚吃剩的米饭往锅里加一瓢水烧开做成了饭粥,下饭的是腌制的咸菜这类的东西。甚至有些同学直接起床揭锅抓块旧饭边吃边往外走了。偶尔吃上次面条早餐是很幸福的事了啊。吃了简陋的早餐就和弟弟点燃烂扫把到水库边船上等同学一起过江去。其实我们那早挨去上学真实的原因是船少,村子北面的几户人家共用两条船,而且尽有的两条船也是五六十年代用砂浆做的,能承载1000千克的重量。所以天一亮大人要上工用船了,如果起迟了根本没有船过水。放早学时冲到水库边也只是碰碰运气,运气好的有水库这边的好心人顺路送我们回北边的家里,或者有好心人收留我们年纪小一些的孩子吃碗粥,也有我们使坏的时候偷人家的红薯玉米烤来吃这样的情况,当然也有运气很差的时候中午回不了家什么也没吃就回学校疯玩去了。到我们一届学学生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不到两年,因为我们村子北面的几户人家开始自己用水泥混泥土堆砌了好条船,每家都有往后我们上学用船不用那么紧张了,也不用起早贪黑的去学校了。事实条件依然艰苦,上学风霜寒暑的十来个孩子撑着船穿梭在水库里来来回回,遇到大风大雨时,时常船被吹飘得很远,寒冬时哪个都怕伸手出来握着船桨划船,所以大孩子之间轮流着划船。即便是现在村里的孩子也继续着楼主以前的上学之路。  
  发张端午假期回去游泳照的照片。  
  发布了图片    
  风景美 我也是88年的  
  弟弟小时候的照片
  当然能读书是件快乐的事情,那时根本没有往改变命运的方向上想,每天有很多同学做着许多与学习无关的快乐的事情。虽然是落后的乡村学校,就现在来看那时的师资比现在充足,(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哪个愿意回到如此落后的山村里甘愿做名乡村教师,想来真是十分钦佩那时教育过我的老师们,有几个当时是二十岁的年轻人,他们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了。现在也许好多人根本没听过什么叫做复式班,我们上学那会儿我们的小学有两个分校就是复式班形式的教学,一个学校十几个孩子,一个老师兼完所有年级全部课程。那时我们很爱有事没事黏着那些年轻的老师,争着帮他们翻地种菜,争着从家里带着青菜红薯杂粮之类的东西给他们。在跟老师的交流中了解,他们有理想不甘心在这山村学校里教书甚至夜晚曾偷偷哭过。每当我们听了,心里很难过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们呢?我们这里哪儿不好了?我们每天很开心呀。
  露珠读书的那个年代学费真心贵啊,估计也是中国教育收费最乱的时候。小学学生各种费加起来人均有230到250元每个学期,那时农村家庭有得三五个孩子,一千多一学期,一年得差不多两千左右啊。我记忆里能数出来的有什么建校费,教育附加费,学杂费。也许就现在来说两百多块钱算个什么事啊。那时我们那地方的农民基本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收入。每户家庭如果没有人丁出去打工的,每年的收入就是靠那几亩田地的作物啊,因为是水库地区水田很少啊,不到一亩田的家庭真是大有人在。就露珠家为例水田哟两亩,而且得是保证水库水位下到正常水平才行。两亩田种两季水稻,最理想的亩产每季450千克,乘以2就是900千克,一年便是1800千克,当时市价100千克不到两百块,一年的稻谷换成钱不到三千3600块,而事实上露珠家的稻谷勉强够一家人吃,根本没有盈余。所以额外的收入只有那点旱地种得收入不到两千块自己再养一两头猪买得点钱,这便是村民一年的开支和孩子的学费了。那艰难可想而知了!所以一般牺牲的就是女孩子了,很多跟楼主同辈的女孩小学念了一半就得去打工挣钱了。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了呢?  幸福吗
  关于征收教育附加费,当时轰轰烈烈呀,那时我们学校的老师发动学生拉横幅标语,扯着嗓子在村里大肆宣传,那时估计有些老师不好意,所以推各班班长带头宣喊其内容,楼主一年级大字不识几个,老师就事先教会我读,再在队伍前面带领同学喊:“用足政策,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完事回家我爸说我吃饱了撑着!轰轰烈烈地征收教育附加费,却跟我爷爷扯上了关系。为了强制征收这些钱,当时学校宣传来了哪些部门的人,例如某法院的人。学校的校长,村支书带领一帮人到村里抓人,原因楼主年幼不知啊,结果村里拿手铐抓我爷爷回到学校,我爷爷六十多岁的老人我不明白他犯了什么罪被铐在学校的大树下。年幼的我从爷爷身边走过根本不敢看,内心很惶恐。想想这些人真的很恶劣拿个手无寸铁的老人来杀鸡敬猴。据我爷爷回忆说当时那些人到家里爷爷什么也没说就被带走了,从此我家和有亲戚关系的村支书结下梁子。
  写写当时村里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吧,只能说毫无质量可言。先以楼主家为例,我妈妈在家务农,经营着那几亩田地,照顾着我们姐弟妹四个,爸爸老早在八几年的时候就在出打工了,所以和父母都在家务农的同学相比要好一些,至少开学不用为学费发愁,不用经历每次被老师追缴学费时的惶恐。98年以前但是在吃的方面真的是很差,回忆起来很无奈穷人是这样渡日的。早上起来妈妈用一口能盛一百斤水大的铝锅,几乎加满水再加入三四斤大米,生火煮粥,这一大锅便是我们一家人到晚饭前的口粮了!除非家里收获了一些玉米,红薯芋头之类的粗粮,否则白天吃的都是米粥啊。晚上煲二三斤大米饭,长身体的孩子能吃两三碗米饭,剩下的夫妻俩就着旧米粥勉强吃饱。菜嘛多数时候是炒青菜,十天一个星期能吃上次猪肉还是可以。所以楼主是个一米五三的矮子也就不足为奇了。98年以后出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多,能挣钱了,家里田地少的家庭就种其他家庭种不完的田地所以粮食也就有盈余了不用吃稀粥渡日了。现今回到村里一片荒芜,只有孩子和老人,或是盖好的房子却是大门紧锁,田地长满了野草。
  楼上有人问露珠现在过得怎么样了,是否幸福。露珠发自内心地感觉自己很幸福。结了婚,老公对我挺好,也许他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天底下除他,没一个男人能包容我,能对我那么好。我们的宝贝活泼可爱!唯一就是工作上的事情我不是特别上心,总是领着那饿不着富不了的两千多块钱的工资。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生活压力还是很大,房贷就是眼前的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气啊。
  这几年每逢临近春节看到电视新闻报道风尘扑扑的摩托车大军回乡过年,就连我老公都为我感慨:要不是你的叔叔,你也将是其中的一员!是啊,和我一起长大的女孩,或是小学到初中的绝大多数女孩都是毕业或没有毕业就到邻省的发达地区务工了。虽然我现在做着一份如同嚼鸡肋的工作,然而我能不用重复父母的生活轨迹完全得益于我叔叔的支持帮助。
  我的二叔,八几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二叔和小叔都是我爷爷奶奶的骄傲,他们都是通过读书跳出了这个山村,不用重复父辈的生活轨迹。所以打小我爷爷都会这样教我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据我爷爷回忆,我的二叔一开始根本没有意识到他要发奋读书,离开这贫穷的山村,而是上初中时候就不学好,初中没毕业退学在家跟我爷爷说和村里那些坑蒙拐骗不学好的人到处“杀大钱”(挣大钱),我爷爷火冒三丈开口大骂,找来两个大粪桶让他立马挑大粪到山里去。我能体会出我叔叔挑着一担大粪山路崎岖起伏地走着十里八里的艰辛,十几岁少年那一刻忽然醒悟老父母是多么地不容易。爷爷说半途中我叔说有事先家一趟,原来他回家看书去了。后来我爷爷通过熟人让我二叔换个环境到另一个乡镇的中学复读,后来考取一所重点中专,毕业了分配在一家国企工作。
  然后呢  
  顶楼主,我也是西南农村的,年龄比你大一岁,但我是男孩,小时候日子比楼主要好多了哈
  党国的钱那儿去了,都造城去了!  
  我比你大十岁,感觉小时候一样,饥饿,淘气,干农活,懵懂的快乐,不过不用带小孩,因为我最小,哈哈  
  二叔叔跳出了我们这个贫穷的山村,却时刻没有忘记他的家人。我妈妈说那时为了两个叔叔读书,家里穷得牙膏都买不起。每逢到了粮食收获的季节,爷爷就把稻谷木薯之类的粮食一担担地肩挑到乡里去买了换了钱给叔叔。叔叔工作后也是尽他所能帮助家里,主要还是金钱上的帮助。我爷爷奶奶养大的子女一共有七个,兄弟姐妹这样庞大的帮扶,乱七八糟的事一大堆,真的不敢想象。天涯上很多帖子关于农村男娶了城市女各种鸡飞狗跳,糟心的事。我二叔先后结过两次婚娶了都是和他一样在城市里奋斗的农村女,两个婶婶对我们都很好,所以我二叔这样帮扶家里她们得有多大的忍耐力。我们念小学的时候,每次回来都会鼓励我们好好读书,走出这偏僻的村子,如果那次考试一百分都会给予我们奖励。所以二叔在我们还小的时候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支持,走出大山求学时是金钱上的资助。楼主初中毕业时成绩并不突出,最重要是考虑自己年纪比同届的同学要大三岁,最后放弃读高中,选择到所属地级市的一所高职院校读了个3+2形式的大专,2008年露珠从学校毕业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考取了所属地级市十几公里外的一个乡镇的事业单位。对于我的人生有着太多的自卑和失落,而我的叔叔和家人却是发自肺腑地为我高兴,高兴他们的付出有了想要的结果,高兴我不用重复父辈的人生路。我读大专五年的费用几乎全部是是我二叔给的,在我读书期间我大弟也在上中专,费用一样是我二叔出,弟弟毕业后安排在二叔他们单位里工作。2012年小弟也大学毕业了,签约到华南某省会城市的铁路局工作,我爸说如果不是你二叔,爸爸真的供不起你们几个读书,你们这辈子都要记得他的好。
  楼主,我也是大山里出来的,小时候真的挺苦的,从幼儿园开始每天来回差不多走十公里山路。到四年级就开始住学校,吃的饭是自己用铁饭盒加米加水到食堂一起蒸的,早饭前一天晚上就得加米和水到食堂泡着,第二天早上吃饭的时候都泡酸了,还得照样吃。吃的菜就是家里带的泡菜,星期天晚上到学校要吃到星期六,夏天的时候都长白毛毛了,翻翻接着吃,不然就的吃白饭,酱油泡饭都是奢侈,酱油要一块钱一袋,用我妈的话说买一袋盐一家人能吃好几个月。从小就穿别人的旧衣服,但是都会穿的很厚,怕穿少了感冒没有钱看病。小时候只听说过健力宝,没有尝过。家里只有来客人了才炒菜。小时候长的特别瘦,记得有个代课老师把自己吃不完的半个馒头给我了,我本来想很有骨气的扔了,后来忍不住还是偷偷吃了。后悔了好久,现在想想那时候我也不容易,就原谅了我自己。小时候早上起床要做饭,父母下地干活去了还要去送饭,然后上学,一般都会迟到。放学之后还要打猪草,做晚饭。寒暑假要放牛捡柴打猪草。还要帮忙带表弟表妹。还有山区的教学质量真的不好,我们中考的时候好多题都没有见过,老师说必考的一个都没有考。  
  好!楼主好样的  
  来顶个,同感。
  楼主加油
  好怀念过去的生活。  
  比楼主稍微好点,小时候也是很苦很难  
  顶,好楼主
  加油,楼主~  
  楼主,你的二叔的确很了不起
  摸摸楼主脑袋。艰苦却又难忘的日子过去了,相信明天会越来越好?  
  楼上有人问我怎么孝敬回我二叔。对于我二叔的帮助,这样深重的恩情今生难以回报,内心有的是愧疚,愧疚自己当时花钱很大手大脚,没有真正去体谅他的难处,而且楼主是个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嘴巴很笨拙,哪怕打个电话给他说不了几句就不知道说什么了。感觉自己木纳是个不知感恩的东西,结婚几年了,我没去看过他几回,期间楼主因为想工作调动跟他借了钱,事没办成,钱归还了他,往后计划贷款买房还是找叔叔借钱,这一次他拒绝了我,我心里体谅没有埋怨他。只是内心更加愧疚,觉得自己总是因为钱和叔叔扯上关系,心里不好意思,很难受。
  也许有人觉得我二叔这样帮扶兄弟姐妹,他自己的家庭很难顾及得上吧?应该说他在帮助我们的同时没有亏待他的妻女,只是说如果没有农村这个家庭的拖累他回过得更顺利,质量更高吧。说真的二叔因为资助我们而使他的家庭过得一团糟的话,我们这一辈子也不会过得安心的。二叔在90年代的中期并没有因国企改革、分流受到太大的冲击,这肯定是跟他的努力分不开的。就像他当初毕业一些没有人事背景的人是不会分到他们单位的,而是要分配回乡镇的基层单位的,二叔是因为受到他老师欣赏,才为他争取来的名额。98年以后叔叔是分派驻外省的办事处长达十年,驻外办事处也使他的经济能力比之前要宽松多了,只是一年到头难得和妻女有几次相聚,幸好婶婶是老师有假期常去看望他。如今二叔曾经风华正茂的男人已步入了中年,物质上过得还不错,在省城和他生活的城市有几套房产,有车一族,前两年从单位内退,用之前工作的关系脉络跑配件生意,据说收入还是挺乐观的。所以我说如果他因为资助我而使他的生活和家庭受到很大的影响,我这一生内心都会不安的。
  呵呵,和楼主好像啊,也是西南某地农村,小时候真艰苦,直到我高考才第一次去我那里的县城...  
  楼主,你二叔因为帮扶你们这些穷亲戚,背地里不知得受多少妻子的唠叨呢。只是你二叔从来不说罢了。  你二叔现在是不缺钱,但是你们应该知道感恩。感恩的方式不一定必须用钱,还有精神方面的,实际行动方面的。  你没钱给人家,难道平常连打打电话嘘寒问暖都不会吗?  指不定背后你二婶时常这样奚落你二叔呢:“你瞧瞧你救助的那些白眼狼,没钱连个好听的话都没有”
  你的性格不是天生的,都是可以后天改变的。其实也不用你怎么回报,把你二叔记在心上就行。比如,二叔、叔嫂或唐xia兄弟姐妹生日之前,邮寄些礼物,淘宝,又不用花多少钱,甚至不用上门,他们知道你念着他的好。不是说口拙就行了,口拙就锻炼,做人最重要的来往,你总是三年不联系,一联系就是借钱。你借钱时怎么不口拙了呢?适当来往还是需要的。  
  深有同感,我以为只有我们这七十年代的人才吃过这种苦,没想到80年代生人还重复了我们那代人的苦难,随着年龄变大,我也常常回忆起小时的心酸过往,许多小事都深深埋藏在了内心深处。  我是男孩,兄弟三人,排行老二,兄弟年龄只隔两岁,七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怕我们受苦受欺一直未再嫁,当时母亲身体不好,路又不通,家中煮饭生火的煤都要从远隔二十里路的煤矿去挑,这重任就落到了不到10岁的哥哥身上,当我读四年级即九岁多时也跟着哥哥一起去挑,用两个蛇皮袋一根扁担开始每次挑二十斤左右,星期天跟哥挑一次就刚好维持一周煮饭所需用煤,煤老板也很同情我们,每次只收取2毛至4毛钱,平时放学回家还要去山上砍柴,挖土种地,割猪草,清早要放完牛到大概八点半后再去上学,最辛苦的事是搞双抢了,人力踩打谷机,两亩多田在7月份要整整搞十多天,也沒有亲戚大人帮忙就我妈和我们三个10岁左右的孩子,我们读书学费的唯一来源就是我妈喂猪,现在我对猪都既爱又恨,爱的是我们的学费都是卖猪仔给的,恨的是它们把家里的粮食吃掉了大半,害得我们在青黄不接的5,6月份缺吃的了,往往这时煮土豆,麦粉丸子,南瓜粥等充饥,这样一直到我初中毕业,我哥为老大承担的家庭压力大,本来他成绩很好考初中时全乡第一名但后来压力大初中毕业后就踏入了社会,四处打点零工补贴家用,当时不像现在沿海有工打有厂进,有力气没法使出来挣钱,同时家里农活还需我哥顶着呢,我进高中后就不能挑煤了要寄宿,同时村里也已修好了土马路有钱人开始卖蜂窝煤了,但只要一放寒暑假,那是家里每样农活都要干,吃肉只有过年杀年猪时才有吃的,平时没钱买,读高中时记忆最深的就是每期开学时愁学费,放月假回家拿生活费了,看到一贫如洗的家,那真是愁得很,至今回想我都很心酸,太苦了。说小时虽穷但很快乐我,还是不太认同的,它只是让我养成了坚韧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我只希望天下所有孩子別受那份苦了  
  城里长大的九零后围观,真的好苦啊,总有点不敢想象的感觉  
  同为西南农村,88年,还好学费到六年级是70,家里最小,5岁上学。6岁才会洗衣服,11岁才会做饭,其他都是些扫地洗碗打猪草的农活,因为老妈吃过没读书的亏,宁愿自己辛苦点也要供我们上学。我姐11岁丢了,找她花了很多钱,物质条件不是很好,吃的是包谷米,我的衣服就是一直穿我姐的,或者老妈改补的,小学只买过一套,中学3套校服,还有老师送的几件。冬天就穿一件T恤一件校服,当时习惯了也不冷。现在大姐找到了,四姊妹过得还不错,父母亲也放心了身体也还好,想去哪就去哪。  
  顶,赞
  二叔很了不起,农村出来的不少这样的。  还好不学苏联了,改革开放了,不然还是那么穷,跟朝鲜似的。  还好改开后学英美欧洲了,才慢慢变好。  要不是英国人开创了现代文明,估计也还是学元清(虽然是被迫的做四等人或辫子,但客观上也是学),或者还是宋明那样自己人折腾自己人,李自成那样的流民不断重演。  所以,要感谢鸦片战争,是中国千百年来对外战争中唯一有进步意义的战争,中国再也没办法象原来那样原地打转、演宫廷辫子戏了。  这里要感谢一下当年逼着英王签大宪章的英国贵族们,给了人类新的政治和新的生活方式,实现了当年王安石等人变法没有想到、也没有实现的。  农村出来的孩子们该积极参与起来,巩固现有成果,让国家更开放,只有这样,才能象台湾人那样,早点走出绝对贫困,当家作主。不要象历史上的什么盛世一样,昙花未现,刚开始好点,很多人还未走出贫困,整个社会又急转直下,贪腐横行,分化日剧,回归贫弱。毕竟,还有近一亿人还在重复着那样的生活。
  给楼主翻页
  越穷越生  
  我是70后,小时候能吃饱,穿的方面马马虎虎,冬天很冷,衣服不太暖和。也是委屈的长大。
  我是农村八零后男露珠说的都懂得!  
  我想说,我也是80后的,露珠说的我都很懂。小时候我的成绩也很好,家里就是没有钱让我读书,这点你比我好很多。我都是后来自己上班后再读的,现在做着一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财务工作。。。。。。。。。我的学厉我要是说出来你们都不信
  楼主,请继续~~我的童年同为西南地区的某小山村,比你虚长2岁,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批留守儿童,也有着许多的艰苦与悲伤。还好,现在的生活还算好,我甚至都有些貌似有意无意的选择性遗忘童年时候的某些片段……
  LZ说,也许报答叔叔不仅仅是钱吧,我都笑了,叔叔不缺钱,所以以前资助你的你就自我感觉不用还了,结婚几年甚至也没去看过叔叔几回,我替你叔叔感觉不值  
  做为同龄人,我觉的这点苦也没什么,在当时那个年代很普遍,为什么到了楼主口中就这么苦。看看我们的父辈,比我们要苦的多,又有多少有怨言的?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君家作事且悠悠,几度经营几度秋_百度知道
君家作事且悠悠,几度经营几度秋
还是在写空间,翠管银罂下九霄”,潭在地下,人事变迁:四季的景物,唐人的善用实字。   【注释】   ⑹日悠悠,佩玉鸣鸾罢歌舞。例如,帝子要死去,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   ⑺物换星移;傍晚,物换星移几度秋”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古诗作品《滕王阁诗》第五六句、帘,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而把“江”深化为“潭”、几度秋。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点出了时日的漫长,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万物的更替,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而是一开一合,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主要的原因,槛外长江空自流。   ⑻帝子,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潭影,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指滕王李元婴,“口脂面药随恩泽。   另外,佩玉。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无处可觅,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   画栋朝飞南浦云,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栏杆,但表达方法上,不露痕迹。“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浦,甚至七言绝句,加以发挥,便下襄阳向洛阳”,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指出物要换、山。   【翻译】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云,神完气足,珠帘暮卷西山雨,起铺排的作用,很有特色,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而槛外的长江,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而是经年累月。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三四两句中,自在娇莺恰恰啼”等。“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这里一“几”一“何”。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不是一天两天;时光易逝,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表达了紧凑的情绪,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栋,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   闲云潭影日悠悠,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一般说来,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流连戏蝶时时舞,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雨。   ⑼槛,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一俯一仰: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连续发问,如“即从巴峡穿巫峡,自然流动,而且不像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星要移,采取“侧势”,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形容时代的变迁。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物。   阁中帝子今何在,实而不实,于此可见,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江,其全文如下。这里用来作结束。   【赏析】   至此。云在天上、星移:   滕王高阁临江渚,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有所变化。早晨“闲云潭影日悠悠
知道智能回答机器人
我是知道站内的人工智能,可高效智能地为您解答问题。很高兴为您服务。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悠悠球蜘蛛摇篮怎么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