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东西是他人代付退款退到哪里的 所以想退货的话 不走正常退货渠道 如何保障安全 把东西寄过去 让卖家把款单独

1,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新入机构都能进行那些业务。 &br&银行卡转接清算业务,虽然现在很多机构已经实际在做了。&br&&br&2,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对于VISA和MasterCard对于外资清算机构进场有什么帮助。 &br&可以在国内发行rmb卡,且直接转接清算,但是鉴于国内恶劣的环境,水土不服可能会成为一个障碍。&br&&br&3,如果Apple Pay合作的卡组织进入中国,是否会推动Apple Pay在国内发展。 &br&会,但是要看具体政策。&br&&br&4,支付宝线上已经开通了多家银行卡账户直连通道,相当于进行了一部分线上转借业务。如果支付宝开通了银行卡清算业务还需要哪些资源,在业务上会有什么拓展和创新。 &br&支付宝目前就在做转接清算的事,且没有相关规范的约束。支付宝是否会跳进这个坑,未知。&br&&br&5,如果像工商银行这样拥有最大的线下收单业务的传统银行成为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参与者,会不会对支付宝产生影响。&br&银行应该不会参与,银行做清算组织,其他行是不会让它转接的,最后无非就是本代本了。&br&&br&以上,为在细则未出之前的个人看法,感觉最后的结果就是vm进入中国,国内除银联外再产生1到2家清算组织。&br&&br&另外,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谈一下自己的观点:&br&在实施清算组织准入以及线上线下扣率一体化,借贷记分离的前提下,可能有以下影响:&br&1、银行卡市场规范的“执法者”由一家变为起码的三家,而且另外两家是有丰富法律经验的国际寡头。并且,“执法”的合理性以及依据有了更大的保证。&br&2、看具体细则,如果执行到位,那目前支付市场的乱象将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治理。比如不少支付机构,绕卡组织直联银行转接的行为、非金机构线下乱套码的行为等。&br&3、支付机构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榨,不少通过打擦边球生存的中小支付机构将加速死亡,支付宝、财付通这样大型支付机构业务的合规性也会受影响。&br&&br&最后,我也抛出一个问题跟大家共同探讨,如果有了清算组织的准入标准,那像支付宝、财付通这种目前在没有经过各大卡组织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将其卡转接清算的行为是不是涉及违规?
1,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新入机构都能进行那些业务。 银行卡转接清算业务,虽然现在很多机构已经实际在做了。2,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对于VISA和MasterCard对于外资清算机构进场有什么帮助。 可以在国内发行rmb卡,且直接转接清算,但是鉴于国内恶劣的环境,…
&b&利益相关:&/b&P2P公司产品经理,最近正埋头做银行托管的事儿。&br&&br&问题有些老旧了,不过随着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b&《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b&出台,其中第十四条规定如下:&blockquote&(十四)&b&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b&。除另有规定外,从业机构应当选择符合条件的&b&银行业金融机构&/b&作为资金存管机构,对客户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实现&b&客户资金与从业机构自身资金分账管理&/b&。客户资金存管账户应接受独立审计并向客户公开审计结果。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管,并制定相关监管细则。&/blockquote&在合规的压力下,各个平台自然会加快步伐,这个老问题,也就有了些新意。&br&&br&&b&一、答题前,先说一下题主关心的“你我贷+招行”的银行托管。&/b&&br&&br&我司一开始也是找的招行合作,结果期限一拖拖了快一年却一直没有给解决方案。我司只好换个银行重新来过,于是进度条就忽然走了起来,预计过完年新版系统就能上线了。&br&&br&由此推测(不负责任的推测),估计是15年年初你我贷与招行达成了合作意向,定好了大致时间节点。你我贷一想,银行托管这样的大好事,当然要早点让用户们知道,就把新闻给发出去了。&br&万万没想到,招行强力坑队友,10个月过去了,解决方案连影子都没见到,更别说进行研发了。于是在招行面前受尽委屈的你我贷,投入了广发银行的怀抱寻找安慰,具体进度见该帖子:&a href=&///?target=http%3A///clubThreadDetail-.html%3Fpage%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存管项目进度披露】第6周:1.11-1.15&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二、接下来回答一下,“P2P平台进行银行托管后,产品端会有哪些优化”&/b&&br&&br&&br&1、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先举例说说&b&什么是银行托管&/b&。&br&&br&假设:P2P平台A在银行B进行了银行托管。&br&&br&那么意味着在平台A投资的&b&用户&/b&,都需要开通一个&b&自己名下的银行B的电子账户&/b&,这个电子账户大家可以理解为银行卡(有卡号,有开户行,开户名等,只是没有实体卡)。&br&假设这个用户名叫&b&张三&/b&,那么张三的&b&电子账户余额&/b&,与张三&b&平台A中的账户余额&/b&,&b&是互通的。&/b&&br&&br&2、接下来看一下,这对张三在平台A的&b&充值,投资,提现三大流程&/b&都有什么影响。&br&&br&1)张三要充值100块。&br&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张三同学想把100元放进自己银行B的电子账户中。&br&&b&这不就是转账吗!&/b&跟我们平日里的转账没有丝毫的区别了,支付宝,网银转账,线下汇款等,想怎么用都可以,平时大家怎么给一个知道了银行卡号+开户名字+开户行的银行账户转账,这里就可以怎么转账。&br&除此之外,主推的当然还是&b&第三方快捷支付&/b&的方式进行充值,做了银行托管,基本用的都是&b&银联&/b&。&br&&br&2、张三要把刚充的100块投资了&br&就是张三同学想把自己银行B的电子账户中的100块钱,投到平台A上看到的某个项目中。&br&&b&这不还是转账吗!&/b&把张三电子账户里的100块转到项目的账户里。&br&&br&3、张三想了想,不投资了,还是把那100块钱拿出来吧。&br&就是自己银行B的电子账户里的100块钱转到自己名下的某个银行卡中。&br&&b&这不还还还是转账吗!&/b&不过这个转账跟充值时候的转账还是有些不同的,因为这个电子账户跟普通的银行卡毕竟还是不一样,没有网银什么的,&b&只能通过合作的第三方快捷支付平台转出&/b&,比如银联在线(我还没见过用别的)。所以说,张三必须在银联上绑定一张卡,提现就是把电子账户的钱转出到这张银行卡中。&br&&br&综上,张三在平台A上跟钱相关的操作,说白了,就是钱从他的电子账户中进进出出。&br&&br&3、我们可以说一说,&b&银行托管带来的,产品上的优化&/b&了。&br&1)安全合规,做了银行托管的平台比起没做的,总归还是可靠些的,&b&这里不展开了&/b&&br&(宋老板 &a data-hash=&f9f3e5b37ae10fdf1629b5dbde3324b7& href=&///people/f9f3e5b37ae10fdf1629b5dbde3324b7&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f9f3e5b37ae10fdf1629b5dbde3324b7&&@宋炜&/a& 在这个回答里论述了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a href=&/question//answer/?group_id=554048& class=&internal&&P2P 平台和银行托管合作后,相比于第三方支付,产品端得到了哪些优化? - 宋炜的回答&/a&);&br&2)充值途径增多,方便了;&br&3)提现支持的银行卡增多,但凡银联支持的,都可以;&br&4)充值提现,走银联的话,基本都是秒到账;&br&5)直接由银联接手了实名认证这一步骤,从此这个步骤彻底可以省略了,对应的钱也省掉了;&br&6)……(一时也想不起还有什么好处,啥时候想到再补充吧&br&&br&4、此外,我还想说说&b&用户体验变差&/b&了的地方。&br&需要说明的是,下面大多是从我司的个例来说存在的问题,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br&1)增加了用户的学习成本,整个系统都换了,需要用户花时间去了解;&br&2)银联在线快捷充值时,要在银联的页面输入银行卡密码,与常见第三方支付还是挺不一样的,又涉及到了敏感重要的信息,需要用户适应;&br&3)提现需要跳转到银行B的页面校验电子账户的密码;&br&4)目前我们合作的银行要求进行投标验密,也就是说,用户每次投资前都要跳转到银行B的页面校验电子账户的密码。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正在努力跟他们协商是否能去掉或优化这一步骤。&br&&br&以上。
利益相关:P2P公司产品经理,最近正埋头做银行托管的事儿。问题有些老旧了,不过随着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其中第十四条规定如下:(十四)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除另有规定外,从业机构应当选…
所谓二清和一清的区别(来源行业资料,侵删):&br&&img data-rawheight=&1200& data-rawwidth=&313& src=&/ced0ca0ebfd26ad91380c98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3&&&br&&br&之所以有二清的存在,最根本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POS收单大多数采用代理模式而非直营模式(&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线下如何平衡代理商模式和直销模式? - POS 机&/a&)。&br&&br&当然也有其他原因,例如:&br&a、有些代理商能够拿到有极具优势(成本低、免追偿、通道权限大等等)的POS收单通道,第三方支付一方面为其提供收单资质向银联申请入网商户号,一方面也使用其通道资源。这类代理商有话语权。&br&b、一些代理商能够拿到较低成本的代付通道,比第三方支付根据成本优势。&br&c、一些代理商有稀奇古怪的清算需求,第三方支付也不愿意为其定制。&br&d、一些有牌照的收单机构基于某些原因需要接其他通道&br&等等。。。&br&&br&关于二清的清结算方式,不合适细说。&br&市场上的大致模式:&br&a、银联将钱结算给第三方支付。对于银联而言,银联只能根据入网商户号所属于的第三方支付,把钱结算给对应第三方支付。&br&只不过有可能对同一个银联商户号,对应第三方支付或二清机构的众多个商户。&br&&br&b、第三方支付与二清对账。这里面玩法太多了,可以说稀奇古怪的需求及模式甚多。&br&c、第三方支付将归属于二清机构商户的资金直接代付给真实的商户或付给二清机构(依赖于具体模式)&br&d、如果是将资金代付给二清机构,二清机构再次做清算。&br&&br&再次强调一下:二清风险奇大无比!!!&br&收单行业出的很多风险事件都与此有关,这也是为何银联及央行一再禁止第三方支付进行二清的原因。只不过。。。&br&&br&二清最大的风险在于:二清机构可能拿到钱后跑路,这样商户及第三方支付都掉进坑里。
所谓二清和一清的区别(来源行业资料,侵删):之所以有二清的存在,最根本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POS收单大多数采用代理模式而非直营模式()。当然也有其他原因,例如:a、有些代理商能够拿到…
以下回答在央行发布《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之后全被打破,仅供完全没概念的人士作为入门级参考。&br&&br&挖个坑,参完会后来填《通知》发布后的定价机制。&br&&br&我是分割线——————————————————&br&&br&客户、商家、收单机构、卡组织、发卡机构,是卡消费关系链中的主要角色。&br&其中具体费率牵涉到商业机密,而且因为不同的以上各角色,在整个交易链中的话语权不同,待遇肯定也不同,所以我就举个例子来说明,现实中具体费率都是可以谈的。&br&&br&客户买了一件100元的商品,刷卡并且签单,签收单上100元,卡中额度也实时少了100元。&br&&br&商家拿着收单行发的POS,刷了下客户的卡,打出签收单,然后拿着签收单去问收单行清算(非实时,可周结或月结),收单行根据与商家之间的合同付给商家97元,扣除3元手续费(3%手续费算高的)。&br&&br&那么这个3元去哪了呢,继续看下去&br&&br&收单行拿着商户的签收单一看,客户刷卡不是自家银行的,(比如在工行的POS上刷了农行卡),把签收单发给银联去清算,假定银联依据这家收单行与自己的协议,要抽走手续费中的10%作为交易费。银联给了收单行97.6元,然后拿着签收单去问发卡行要钱。&br&&br&发卡行接到银联的清算文件后,看到这笔消费,就把100元从客户的账户上扣掉(称作入账posting),并记上账单准备发给客户。然后按照和银联的协议,抽走手续费中的70%,打了97.9元给银联。&br&&br&客户在N天后收到账单,跑到发卡行把这100元钱还了,至此交易款才算流转完毕。&br&&br&总结手续费收入如下:&br&收单赚了0.6元 占手续费的2成&br&银联也就是卡组织赚了0.3元 占手续费的1成&br&发卡行赚了2.1元 占手续费的7成&br&分赃完毕。。。。这只是例子不代表真实情况,真实情况要看各家的合同。&br&银联以外卡组织全部用美金看待上述金额就行。&br&再另外,如果收单和发卡是同一家机构,交易不需要经过银联,这样3元手续费全部都给这家机构了。
以下回答在央行发布《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之后全被打破,仅供完全没概念的人士作为入门级参考。挖个坑,参完会后来填《通知》发布后的定价机制。我是分割线——————————————————客户、商家、收单机构、卡组织…
重点要理解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体系、银联清算体系,然后才能理解其差异。&br&&br&&b&1、中国支付清算体系&/b&&br&先看一下《中国支付清算系统总体架构图》。&br&&br&&img data-rawheight=&449& data-rawwidth=&600& src=&/17bb589a662d11fcfe6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17bb589a662d11fcfe65_r.jpg&&&br&备注,图中“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部分是一代的,二代增加了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超级网银)。&br&&br&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来:&br&CNAPS 2代(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二代)主要包括:&br&&b&a、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b&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超级网银)&br&&b&&br&b、第三方服务组织支付清算系统:&/b&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交易系统)、集中代收付中心业务处理系统、城市商业银行汇票业务处理系统、农信银资金结算中心业务处理系统、其他第三方支付组织业务处理系统。&br&&b&c、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b&&br&&b&d、金融市场支付清算系统&/b&&br&&br&而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本身只局限于银行卡跨行支付清算上。&br&因此可以说: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CUPS)只是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的一个子系统。&br&&br&&b&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主要参与者&/b&&br&&b&a、直接参与者&/b&:&br&人民银行地市以上中心支行(库)、在人民银行开设清算账户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br&与城市处理中心CCPC直接连接&b&&br&&br&b、间接参与者&/b&:&br&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库)、未在人民银行开设清算账户而委托直接参与者办理资金清算的银行和经人民银行批准经营支付结算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br&不与城市处理中心直接连接,其支付业务提交给其清算资金的直接参与者,由该直接参与者提交支付系统处理。&br&间接参与者的典型例子是第三方支付公司。&br&&br&&b&c、特许参与者:&/b&&br&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通过支付系统办理特定业务的机构。&br&在人民银行当地分支行开设特许账户,与当地城市处理中心连接&br&&b&特许参与者的典型代表为银联&br&&br&2、银联清算体系&/b&&br&&img data-rawheight=&268& data-rawwidth=&659& src=&/3aa9b2e5df91a9df24304fbbf61eba81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9& data-original=&/3aa9b2e5df91a9df24304fbbf61eba81_r.png&&&br&&b&2.1、银联清算方式&/b&&br&银联的支付清算包括跨行清算和收单清算。&br&跨行清算是针对收单机构和发卡机构的清算。&br&收单清算是代替收单机构针对商户和收单专业化服务机构的清算。&br&&br&&b&2.2、银联清算的环节&/b&&br&银联的支付清算包括淸分和资金划拨两个重要环节。&br&&br&淸分是指对交易日志中记录的成功交易,逐笔计算交易本金及交易费用(手续费、分润等),然后按清算对象汇总轧差形成应收或应付金额。简言之,就是搞清楚今天应该向谁要多少钱?应该给谁多少钱?&br&&br&资金划拨是指通过特定的渠道和方式,完成应收应付资金的转移。简言之,就是明确通过何种渠道,拿回应收款、付出应付款。&br&&br&其中:清分是在银联清算系统内部完成的。而资金划拨是银联通过央行的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或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完成的。&br&&br&&b&3、银联清算系统与央行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的关系&/b&&br&无论是跨行清算还是收单清算,银联都是作为一个特许参与者,加入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完成银行卡交换业务的资金划拨。&br&银联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实现与境内成员机构清算账户之间的双向资金转移,此部分对应银联清算方式的跨行清算。&br&银联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和当地的票据交换系统,实现与境内第三方机构和商户之间的单向资金转移,此部分对应银联清算方式的收单清算。&br&在大额支付清算系统中,银联享有比商业银行更大的特权,因为银联可以借记或贷记对方的账户,商业银行只能贷记对方的账户。在大额支付清算系统中还享有借记特权的只有国债登记公司,而且其借记操作还需有国债作抵押。&br&&br&&b&4、从资金流及信息流角度看银联清算业务&br&&/b&为更好理解银联清算系统与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的关系,这里从资金流及信息流角度看一下银联清算业务。&br&&br&&b&4.1、清算账户
VS. 结算账户&/b&&br&银联境内清算的清算账户均开立在人民银行,跨境业务的清算账户开立在代理清算银行(中行和汇丰)。&br&境内成员机构的清算账户均开立在人民银行。银行一般在人民银行开立有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一般使用其备付金账户用于和银联的清算。&br&境内商户和第三方机构的结算账户均开立在商业银行。&br&&br&&b&4.2、银行卡收单(银联直连)资金流及信息流&/b&&br&就不画图了,凑合看。&br&&br&1)、用户在收单机构或收单行的POS机上刷卡消费。(信息流)&br&2)、收单机构或收单行将消费报文发送给银联。(信息流)&br&3)、银联交易系统记录交易数据,将消费报文给发卡行。(信息流)&br&4)、发卡行从消费者卡中实时扣费,完成实时结算,并回复报文给银联。(资金流)&br&5)、银联更新交易数据,回复报文给收单机构或收单行。(信息流)&br&6)、银联在其清算系统完成清分。(信息流)&br&7)、银联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完成收单行与发卡行清算账户的资金划拨(跨行清算)(资金流)。&br&8)、银联通过小额支付系统或当地票据交换系统,完成第三方收单机构和商户结算账户的资金划拨(收单清算)(资金流)。&b&&br&&br&从此处可以看出:&br&&/b&即便在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关闭情况下(例如春节升级),并不影响用户通过POS及或ATM(支持跨行)的跨行刷卡交易(只涉及信息流流转)。涉及实际资金流转的资金划拨过程是可以延迟进行。&br&&br&但假如是通过银行网银跨行转账,由于需要通过央行的大额、小额支付或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在央行系统升级的情况下是无法进行的。&br&&br&这也是 &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为什么人行跨行支付 (CNAPS) 放假需要停运,银联 ATM 跨行转账不受影响? - 中国银联&/a&&br&&b&&br&&br&参考资料&/b&&br&&a href=&///?target=http%3A///view/5e2bec3d5bb7599.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银联清算业务基础知识介绍&i class=&icon-external&&&/i&&/a&
重点要理解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体系、银联清算体系,然后才能理解其差异。1、中国支付清算体系先看一下《中国支付清算系统总体架构图》。备注,图中“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部分是一代的,二代增加了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超级网银)。从这张图可…
会计上的对账分为账账核对、账实核对、账证核对。&br&对第三方支付而言,对账一般分为三部分:&br&1、内部账户/账务体系的对账,一般叫试算平衡、平衡检查&br&2、与外围渠道的对账,又分为与上游渠道(银联、银行、结算中心等)的对账、与商户/用户的对账&br&3、与网银流水的对账&br&&br&1、2都是对信息流的核对;3是对实际资金流的核对。&br&&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第三方支付的资金对账和交易对账具体流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分两步分开对账? - 梁川的回答&/a&&br&供参考。&br&&br&具体到批量代付时候,以上3部分都需要做。&br&与上游渠道对账上,由于不同渠道的对账机制不同,只能按照上游渠道的对账机制要求进行核对。&br&例如同样是代付的对账:有些渠道是以回盘文件作为最终状态的对账凭证;有些渠道回盘文件并非最终状态,回盘文件只是供接入方查询交易状态的一种方式,T+1天还需要进行单独的对账。&br&&br&类似这样的批量代付上,由于细节的逻辑较为复杂,例如:&br&1、同行、跨行问题:不同银行的批量代付格式要求差异,提交的格式(例如无联行号)不符合某家银行要求;&br&2、对公、对私问题&br&3、代付渠道差异:上游渠道可能也使用了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渠道的限额、到账时效、支持的银行等都不同&br&等等。&br&&br&这些原因会导致同一批次的代付请求,最终的状态、状态的含义可能千差万别。因此最好咨询一下上游渠道,问问与其对账的方案,以他们推荐的方案为准(当然也不一定靠谱,呵呵)。
会计上的对账分为账账核对、账实核对、账证核对。对第三方支付而言,对账一般分为三部分:1、内部账户/账务体系的对账,一般叫试算平衡、平衡检查2、与外围渠道的对账,又分为与上游渠道(银联、银行、结算中心等)的对账、与商户/用户的对账3、与网银流水…
在构建账户及账务系统时候,倒不一定要将账户分为内外账户,只不过像支付宝这样做,确实有很多优势。&br&&br&分户账(外)是外围业务系统的账户系统,采用单式记账法。&br&分户账(内)是最核心的账户系统,采用复式记账法。&br&&br&之所以将分户账分为内外分账户,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br&&b&1、业务需要&/b&&br&例如:&br&商户或用户都会在交易成功后,都有需求能够马上查询一下账户余额、账务历史、待结算款项等等,而此时侯会计系统可能尚未入账(准实时记账或延时记账),此时候通过对分户账(外)账户的实时记账,可以让商户或用户实时查询账户余额等信息。&br&又比如,一些创新项目(系统)需要对账户/账务系统做一些定制,如果不采用内外分户账模式,则需要直接修改核心账户系统。&br&&br&&b&2、系统性能及扩展性需要&/b&&br&从架构分层角度来说,分户账(内)是核心层,分户账(外)是对分户账(内)的分层包装,以供外围系统调用。分户账(内)所在的会计系统相对稳定,并不涉及太多的业务逻辑,因此不能、也不需要做过多定制和扩展。将需要对账户做定制的需求放到分户账(外),这样解耦系统,保证核心账户系统的稳定性。&br&相对于分户账(外)的实时入账,分户账(内)由于涉及会计分录等过程,在并发量大的情况下,如果仍然采用实时记账方式,会造成数据库资源的锁等待、热点账户等问题,通过异步、准实时/延时/批量记账等措施,可以避免系统的性能瓶颈。&br&&br&&b&3、账务平衡检查需要&/b&&br&通过分户账(内)和分户账(外)日终的余额试算平衡,来保证账户系统的平衡。
在构建账户及账务系统时候,倒不一定要将账户分为内外账户,只不过像支付宝这样做,确实有很多优势。分户账(外)是外围业务系统的账户系统,采用单式记账法。分户账(内)是最核心的账户系统,采用复式记账法。之所以将分户账分为内外分账户,可以从如下几…
原因多方面。&br&&br&1、各行业信息化程度不同&br&一般信息化程度越高的B2B业务,对电子支付的接受程度越高,B2B支付就广泛采用,例如各地保险资金等的集中代收付、航空旅游等。&br&很多B2B的行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在业务系统都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电子支付的采纳程度肯定并不高。&br&&br&2、B2B行业的支付手段、金融工具更加多样化,电子支付解决方案尚不完善&br&传统商业对B2B行业已经有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包括:&br&a、商业银行比较成熟的支付结算工具:支票、汇票、银行本票;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经常采用汇款、信用证、托收等。&br&b、各种金融创新工具: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资产证券化手段。&br&这些传统金融工具,能够全方位满足B2B行业支付需求。&br&&br&目前国内的各种互联网B2B解决方案,相对于传统金融手段,解决方案还是相对单一,尚不完善。&br&例如B2B行业常见的担保交易,虽然有一些互联网平台也在做这块,但仍然局限在某个行业或产业链某个环节,这对诸多较为依赖传统金融工具及解决方案的B2B行业而言,单一的B2B支付尚不能完整解决其核心痛点。&br&&br&3、很多B2B支付(例如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需要与ERP、财务软件及业务系统对接整合,实现ERP、财务、业务系统、支付的一体化,提高效率,而这需要传统ERP、财务软件服务提供商支持,虽然像用友、金蝶也在布局这块,但短期应该很难有大的突破。
原因多方面。1、各行业信息化程度不同一般信息化程度越高的B2B业务,对电子支付的接受程度越高,B2B支付就广泛采用,例如各地保险资金等的集中代收付、航空旅游等。很多B2B的行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在业务系统都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电子支付的采纳程度肯定并…
第三方支付与上游渠道(银行、银联等金融机构)对账时候一般会分为两步:&br&&b&第一步:交易对账&/b&&br&一般是由对账系统每日自动完成,主要工作是将支付平台的账务记录/交易记录与银行提供的对账文件逐条比对,如果明细及总的金额都无问题,则对账对平;如果不平衡,则进行对应的差错处理(长款、短款)。&br&&br&&b&第二步:资金对账&/b&&br&一般由财务人员或清结算人员登录企业网银(有些银行提供网银对账单下载接口,可以做成自动化工具),查询不同渠道的入款总金额/出款总金额;同时在企业网银下载账务历史,与平台清结算系统提供的交易明细/账务明细比对(看各企业情况定,有些企业只对入款/出款总金额)。&br&&br&按理说,银行提供的对账文件已经是银行出入款的依据了,为何还要在网银做资金对账?&br&&br&我理解的主要原因在于:&br&&b&一、清结算中结算和资金划付分属于不同系统及环节&/b&&br&不管银行还是第三方支付在线支付的清结算系统一般分为如下几部分:&br&1、清分&br&2、对账&br&3、结算&br&4、资金划付&br&对银行而言,在线支付的结算一般由电子银行相关系统完成,而资金划付是由银行核心系统完成的。也即:电子银行的结算和资金划付(核心系统的账户、账务处理)的记录有可能不匹配,产生差错,不能完全依赖对账文件。&br&企业账户最终的实收/实付款项是以网银为准的,交易对账的对账文件主要供系统对接及业务差错处理参考使用。&br&&br&&br&&b&二、第三方支付内部内控的需要&/b&&br&1、不管是第三方支付提供FTP由合作金融机构上传对账文件还是第三方支付主动去金融机构的对账FTP服务器获取文件,对账文件都可能出现被篡改可能性。&br&2、即便有内部账户及账务的对账以及日切的试算平衡,但第三方支付内部交易数据/账户历史以及对账都存在作弊或bug的可能,例如人工从源头伪造交易订单。&br&3、企业会计所需的“银行对账单”是以网银为准(例如贷款),银行对账单及交易流水记录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等特征,日常的对账文件并不能具有这些特征。&br&4、银行网银的出入款才是第三方支付最终真金白银拿到手的资金,通过资金对账,可以从资金渠道来验证交易对账的结果。可以说资金对账和交易对账相互交叉验证,避免内部平台bug或恶意作弊。&br&&br&另外能否只做资金对账,不做交易对账呢?&br&答案是:不行。银行对账单并没有包含太多的业务信息,在出现差错时候,光用网银对账单无法快速定位出问题。
第三方支付与上游渠道(银行、银联等金融机构)对账时候一般会分为两步:第一步:交易对账一般是由对账系统每日自动完成,主要工作是将支付平台的账务记录/交易记录与银行提供的对账文件逐条比对,如果明细及总的金额都无问题,则对账对平;如果不平衡,则…
&p&&strong&一、当前P2P的繁荣,其实是一种假象,真正的P2P正在步入寒冬。&/strong&&/p&&p&由于P2P金融看上去几乎没有门槛,对民间投融资公司来说,在网上架构一个可以吸纳公众资金的平台,其开办成本远远低于线下公司,无论是基于吸金效率的考虑,还是玩砸后需要承担的社会成本(含犯罪成本),P2P均是一种更好的选择。相当一部分将P2P视同集资通道的企业和个人也纷纷加入其中,至于骗子更不用多说。因此,现在P2P行业的突飞猛进,压根不是所谓行业的繁荣,而是传统的民间借贷市场的搬家,而且这种搬家的规模将大大超过常人的想象。大家相对认可的中国民间金融的规模大约为3万亿左右,仅温州一地曾超过千亿,因此再统计所谓的P2P的发展速度与平台数据真的是毫无意义了,只能说又有多少投融资机构开设了网络募集资金的通道。对于正规的P2P来说,一方面面临着市场收益率下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承受大量的杂牌军涌入推动的资金成本上升,P2P金融的利差空间进一步收窄,社会地位与品牌价值也被严重冲淡。民间投融资机构的大量涌入已改变了原先的业态,未来的P2P市场已无法依靠行业自律与所谓的金融监管来规范,更多的只能依靠法律。对于正规的P2P来说,将来的对手不仅仅是行业的小清新,还要直面各种流氓的搅局,P2P的生存状态已然恶化。&/p&&p&&strong&二、经济的持续下行使得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危机进一步漫延, 老牌P2P平台正经历不良贷款率的急剧上升及严重的兑付压力。&/strong&&/p&&p&小微金融从来不是商业化金融的蓝海,这个道理放之全世界皆准。尽管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来鼓励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但风险与收益一向是信贷的风向标,银行实际上是反向而行的。实体经济走向势微,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是银行进一步的去杠杆化与压缩信用的过程,这种形势短期内根本无法改变,甚至有进一步扩大到大型民营企业的趋势。因此,P2P从业者一定不能把当下的大量融资需求当成一种机会,成为无畏的接盘人。信贷需求与有效信贷需求一词之差,大相径庭。从本质上讲,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如果将信贷简化为一种资金的流动,一味地脱媒与去中介化,在没有健全的信用评估与风险控制手段支撑的情况下,将资金的所有需求统统视为合理的信贷市场是极不理性的、更是无知的,最终只能伤害自己、伤害社会。(为什么小微金融不是蓝海?请大家参阅我的新浪财经专栏《社会信贷救助成本: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终极解释》一文)。&/p&&p&&strong&三、信贷市场是一直存在“安全边际利率”的,也是充分竞争的市场,长期看根本不存在高利率低风险的信贷产品。&/strong&&/p&&p&当前P2P平台的募资成本居高不下,主要源于资产端的透明性、安全性不足以及与线下金融机构的比价,这种情况将长期存在,这就构成了P2P平台的阿喀琉斯之踵。信贷机构的两个主要价值,募资的效率与成本、信贷客户的组织与风险鉴别,当下的P2P均未显示出其与传统金融机构竞争的优势,高利率的风险远不是当下的P2P行业可以解决的问题。&/p&&p&有两个观点需要进行说明。第一个观点是大家普遍将当前民间平均融资利率水平当作合理、安全、可持续的利率。从宏观层面看,存在即合理,民间融资作为一种常态,一直在经济生活中存在,这没有错,但大家往往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说,民间借贷的投资人生生死死,几乎没有几家能够做大做强,金融风险周期的轮回一次次将高息出借人及获利者赶尽杀绝,社会用各种方式完成了道德的天谴与民间金融生态的平衡。因此,这种大众看到的民间平均借贷利率肯定不是安全的利率。第二种观点是认为可以通过行业细分,用充分的平台资源及行业背景来破解高收益低风险的难题。应该来说,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行业的熟悉程度及特殊资源的掌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控的成本,提高安全性。但是,这种优势是相对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过高利率带来的风险控制难题。任何行业的平均投资回报率都是有限的,远远超过投资回报率的利率一般不为行业内相对优质的客户所认可,P2P平台被迫选择资质较差的客户发放贷款,这也必然导致不良率的提高,平台对行业再熟悉也作用不大。当然,资金的灵活性与高超的信贷技巧也可以控制一部分风险,产生一些边缘客户,但特殊能力与行业资源也正好成为限制P2P平台发展的障碍,平台希望以此方法达到相当的规模也是非常困难的,随着规模的上升,个性化精细操作及资源优势会慢慢丧失效能,信贷平均风险概率必会发生作用,高收益伴随而来的高风险一样逃避不掉。银行业多年的信贷经验,积累了大量的行业信息与数据,信贷人员对行业的了解也是比较全面的,毕竟信贷风险审查并不需要知晓太多的行业细节。另外,利率与风险也不是同比均匀上升的,比如12%的平均利率出现4%的不良,那么24%的平均利率出现的不良肯定不会是12%,更不会是8%,不良率随着利率的上升会显现一定程度的倍增效应,历史已多次证明,高收益覆盖高风险实际上很难做到。&/p&&p&&strong&四、银行系与国资系P2P的加入使行业更生变数。&/strong&&/p&&p&银行业金融机构直接做P2P在金融体制上讲是不合理的,因为银行系P2P的信贷产品、操作模式与其传统信贷业务几乎没有本质区别,却要承担极高的资金的成本,等于变相抬高了存款利率,冲破了监管部门的政策底限,至于资产出表由于其规模太小基本不应在其考虑范围。如果从积极的角度讲,银行系的加入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手,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一种创新的尝试,也未尝不可,但监管部门必不会让其成为一种风潮,银监会叫停村镇银行与P2P的对接,已经明确表明了态度。至于银行变相绕道介入P2P,却依照老的信贷模式新瓶装旧酒,自然不会形成多大的积极作用,更何况从经济角度上讲,银行几乎是以牺牲既得利益为代价的。我们希望银行系P2P能够避免利用母体机构进行背书,并商业化使用母体资源,以给民间背景的P2P保留公平竞争的机会,否则其负作用可能大于其积极的一面。至于很多非金融系的国资企业加入,当属无聊之举或一时性起。让官方资本去操作灵活性、专业性要求如此之强且存在政策变数的行业,本身就缺乏考虑。同时国资系P2P平台有限出资负有限责任,其背书的作用有能有多少?国资企业倒闭的少了吗?如果其东家不背书或有限背书,国资在非垄断行业拿什么与民企比拼?有小微信贷经验及线下资源的国资企业又有几家?&/p&&p&&strong&五、当下以小微企业为主要信贷客户的P2P平台,其安全放大规模的愿望在短期内很难实现。&/strong&&/p&&p&小而美的平台不容易生存,因为金融行业本身是依靠规模及杠杆来产生资本回报率的,信息中介的利差越小才越安全,另外中国的P2P创业者们显然更不愿意小富即安。虽然说P2P看上去门槛不高,但如果要想架构一个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其投入还是非常巨大的,没有一定的信贷规模根本玩不下去。但是,这种高息信贷市场很难设计出安全的标准化产品,规模越大越难控制、越不安全,这就造成了一个无法绕开的矛盾与死结。通过第三方担保、第三方提供项目来解决规模化、标准化的问题,此路一样不通。传统银行做小微企业信贷,除采用资产抵押、类保理、互保联保等方式外,竞争性信贷产品大都依靠与融资担保公司合作的方式产生。应该说这种做法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起到了迅速放大小微企业信贷规模的作用,它使得银行的中小微企业风控的标准化得以迅速建立,并将小微企业判别标准及五花八门的法律保证措施归于一类。虽然当下融资担保公司的大量死亡,验证了小微企业信贷的巨大风险,但对于及时退出的大部分银行来说战术上还是成功的,融资担保公司做了银行标准化的牺牲品,银行相对严格的担保公司准入机制,还是起到了一定的防火墙作用。对P2P平台来说,优选第三方合作机构也是很难实现的任务,这里面存在一个双向选择的障碍。由于P2P平台的高利率,优质的融资担保公司很难找到足够多的安全客户提供给平台,如果有,他们完全可以将大部分客户推荐到银行。只有同时满足高利率、低风险、不符合银行标准这三个条件的客户,才有可能被优质担保公司推荐到P2P平台上来,这种客户少之又少。P2P如果放松对融资担保公司及其客户的要求,形成的贷款规模最终将成为平台与担保公司的代偿毒药,无论是哪家死亡,均会伤及投资人的资金安全。&/p&&p&&strong&六、以消费类、个体工商户为主要信贷客户的P2P平台,同样因较高的资金、营运成本及不良率而最终难以形成规模并盈利。&/strong&&/p&&p&以陆金所为例,每个月坏账率在2%,其中能催回来的比例是3/4,最后坏账比例年化约5-6%。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承认,陆金所一开始平台67%的客户来自平安银行,现在来自平安银行的占比大概为15%(不排除是平安保险等其它渠道)。他认为互联网金融跟银行其实是合作和互补的关系,如果没有跟银行比较好的合作,互联网金融也做不大。言下之意,如果没有平安系强大的资源支撑,其客户获得成本、风险识别成本、不良催收成本均是难以承受的,陆金所更无法形成规模。P2P做小额消费与经营类贷款,一样面临着巨大的资金成本压力。同时,由于一般的P2P平台缺乏完善的客户清算系统、资金结算通道与帐户监控能力,脱离银行独立做微贷的基础条件本身就非常贫乏,如果仅仅依靠大量的低成本劳力勉强去做,最后的结果大都会以管理的系统性崩溃而告终。&/p&&p&&strong&七、是否介入直接或间接的担保,也是P2P平台面临的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strong&&/p&&p&如果直接宣传不担保或不提供间接担保,在当前的P2P网络信用环境中很难做大业务。刚性兑付是中国官方金融垄断的一个副产品,在金融大环境未改变的情况下,P2P对此也无能为力。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让投资人接受风险,最终结果只能是平台牺牲自己的客户与市场占有率,看看仅有的几家纯中介P2P的发展速度就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但是,如果P2P承担或间接承担刚兑的责任,从长期看又必然让自已无路可走,因为如此高息的资金成本和贷款利率,本质上基本不存在安全可持续的信贷产品,高收益低风险甚至要求零风险,没有哪路神仙可以做得到。即使P2P平台本身将此风险转嫁给第三方,在法律上解决了自己的代偿责任,但第三方同样也无法解决风险与收益的矛盾,其最终的死亡一样会给P2P平台带来灭顶之灾。中国的融资担保行业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困境,已经说明这种一味依靠有限的资本金去解决刚兑的流动性需求是无法实现的梦想。盈利的问题尚可以依靠产品、资源与市场来慢慢解决,但金融行业的流动性只有依靠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或政府救助才能得以保障。中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已经证明,即使体量庞大如银行,也不见得能应付周期性的金融风险,民间金融及当下的P2P平台就更不要抱有什么幻想了。目前P2P平台的绝大多数信贷产品从本质上讲大都是不安全或不可持续的,无论是依靠资产抵押、保理、融资租赁、核心供应链来控制风险,还是依靠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的第三方保证,由于极高的资金成本及无法降低的中介费用,使得大多数的风控手段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高收益仅仅是属于投资人的,平台本身是无法享受的,而高风险的刚性代偿则必须由平台及第三方合作机构承担,因此对平台而言,基本不存在用高收益来覆盖高风险的说法。官方金融与民间金融获得资金成本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民间金融摆脱不了信贷风险接棒者的最终命运。&/p&&p&&strong&八、精细化管理及精英人才的高超信贷技巧可以解决极少一部分优秀平台的生存问题,但很难有机会促进平台更大的发展,更无法解决全行业的共性问题。&/strong&&/p&&p&P2P行业的整体发展必须由国家的顶层设计及打破金融垄断后才能慢慢得以实现。互联网不能代替一切,它可以提高金融的效率、改进金融的业务流程、提供金融创新的手段,但它不能改变金融与信贷本身的属性。由于我国政府平台及国企的大量借贷行为拉高了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机会成本,国家信用背书导致银行的无风险信贷利率过高,进一步推高了小微企业的直接贷款成本。带来的延伸效应就是民间融资及P2P平台的平均借贷成本同步增长后,远远超过了信贷市场的安全边际利率,也超过了绝大部分小微企业的承受能力,形成大面积的不良是必然的结果。民间金融无法获得官方垄断金融的存款成本,与银行相对P2P平台节约下来的成本连这个差额都无法弥补,哪里有什么优势可言。&/p&&p&&strong&九、希望依靠相关部门出台监管政策来解决P2P行业的发展障碍是不现实的。&/strong&&/p&&p&由于大量民间投融资平台的进入及P2P本身的异化,对P2P的监管已不再属于简单的行业管理范畴,它完全变成了如何对民间金融进行管理的复杂命题。众所周知,对民间金融基本不存在监管的说法,它更大程度上要依靠法律来解决。这就意味着监管部门要么无法出台所谓的监管办法,要么就出台一个类似行业指引类的文件,不太可能用牌照及准入的管理方式。当下再报怨监管部门的懒惰与不作为是无用的,整治P2P已经超出了其管理能力与权限,庞大的管理成本更是任何一个部门所无法承受的。连实行牌照化管理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办法尚且没有出台,希望有关部门来解决P2P江湖的乱战更是不切实际的,规范的P2P平台必须面对更为复杂的市场。&/p&
一、当前P2P的繁荣,其实是一种假象,真正的P2P正在步入寒冬。由于P2P金融看上去几乎没有门槛,对民间投融资公司来说,在网上架构一个可以吸纳公众资金的平台,其开办成本远远低于线下公司,无论是基于吸金效率的考虑,还是玩砸后需要承担的社会成本(含犯罪…
&p&看到“中国化的P2P金融特色”这样的话题,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想尝试来分析分析,欢迎交流。&br&&/p&&br&&blockquote&&b&一. P2P中国化历程&/b&&/blockquote&&br&首先来看一下非中国特色的P2P业务,即个人对个人的借贷业务。P2P作为一个中介,类似淘宝、58同城,提供一个信息平台来撮合贷款人和借款人,贷款人和借款人自行对对方进行评判,并完成借贷,P2P平台从成交的借贷业务中收取手续费,类似信息介绍费。如下图:&br&&br&&b&1. P2P(信息中介)模式:&/b&&br&&p&&img src=&/ad479d060aa0eb0fb2173d25_b.jpg& data-rawheight=&195& data-rawwidth=&4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6& data-original=&/ad479d060aa0eb0fb2173d25_r.jpg&&&br&中国最早的P2P平台也是这么做的。但是中国骗子这么多,社会信用体制这么不健全,贷款人者根本无从客观评价借款人的资信,而且中国老赖也这么多,贷款人同样也无法承担借款人逾期、坏帐的追讨、处置的成本。这样的方式导致P2P对于中国普通群众来说根本没什么吸引力,除了个把胆子大的,几乎没什么投资者感兴趣。&br&&br&那么有什么解决方法吗?有的,P2P平台公司找了一条出路,他们开始自己去寻找他认为合格的优质的借款人,或者对来到他们平台上的借款人,他来自行进行审核评价,出现问题负责追偿、处置。因为有了P2P平台公司参与调查和帮忙处置逾期,贷款人心里有点底了,但还有疑虑——贷款人不敢确定P2P平台的调查做到了尽职尽责,也不相信P2P平台在借款人出问题之后能够像追自己的钱一样帮贷款人去追偿。好了,双方都意识到,既然P2P平台承担了调查的工作,那么贷款人势必也会要求他承担兜底的责任(这里的担保方不会是平台本身,只会是与平台关联的担保公司,但平台先行偿付再去找这些担保公司成了一个共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也就是我们说的刚性兑付,P2P业务在中国第一次开始具有“中国特色”了。如下图:&br&&br&&b&2. P2P(信息中介+信用中介)模式:&/b&&br&&img src=&/63f9c1d223e8dbbde648f5_b.jpg& data-rawheight=&210& data-rawwidth=&41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8&&&br&但到目前为止P2P平台的贷款人和借款人都是小额业务的个人参与者,本质上仍然是个人对个人的借贷业务,只不过中间P2P平台多担负了一点任务,还有多承担一点风险。这个时候P2P平台也开始觉悟了,既然自己承担担保责任不可避免,那么为什么不去开发一些更具实力的企业借款客户?从这起P2P业务在中国具有了第二次的中国特色,出现了诸如P2C的方式,也就是个人对公司的借贷业务,P2P开始变为“个人向企业贷款,企业向个人借款”的方式——这么广阔的市场,传统金融中介们(例如传统线下的XX担保公司、XX咨询公司、XX小微金融中心、没有足够资金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等)马不停蹄忙起来啦,纷纷帮忙向P2P平台推荐线下企业客户。这里我用借款企业代替了原来的借款人,因为借款的范围拓展到各行各业的实体企业,如下图:&br&&br&&b&3. P2C(个人与企业借贷)模式:&/b&&br&&img src=&/3bae622b11dbb_b.jpg& data-rawheight=&205& data-rawwidth=&41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9&&&br&这个阶段后,传统类金融机构仿佛一早醒来被阳光刺痛了眼睛一样,恍然大悟:自己也是要借款的企业啊,而且还手握这样那样的牌照,手底下的融资客户大把大把的,就是没资金赚利差这块肥肉啊!由此众多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房贷、车贷、融资租赁公司纷纷意识到眼前摆了一条光明大道,一条摆脱上市排队、发债难产、银行嫌贫爱富的直接融资坦途,积极与P2P平台频频接触。P2P平台亦非常欣喜,因为这些类金融企业手握牌照,可比那些中小制造业客户风险低多了。双方一拍即合,不胜欣喜,三杯两盏下肚,自此更多形式的P2C、P2B(个人对非金融企业,其实叫什么无所谓)、A2P(即资产对个人)模式一夜之间向春笋一样冒出来。P2P的第三次中国特色化开始了——这里我用了投资人来取代了原来的借款者,因为这里原来的贷款人已经有分不清最终借款人的感觉了,投资者更像是在买类金融企业发行的某种理财产品,它跟这些类金融企业仅仅是充当借款人推荐者这样的P2P模式不同。事实确实如此,类金融企业名义上并非向投资人举债,亦不会与投资人签订借款合同,而是转让其债权或资产收益权,签订债权转让或资产收益权转让合同。投资者并不是借贷给类金融企业,而是以某个价格受让类金融企业的债权或资产收益权。如下图:&/p&&p&&br&&b&4. P2B、A2P(个人与类金融企业债权、资产收益权受让)模式:&/b&&br&&img src=&/6b64e34540f9ccd6e1c33d043e6d8d17_b.jpg& data-rawheight=&253& data-rawwidth=&6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7& data-original=&/6b64e34540f9ccd6e1c33d043e6d8d17_r.jpg&&&br&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举两个这类例如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转让债权或资产收益权的例子,即上图中右侧部分:&/p&&img src=&/40ec739ac43debd288dc5_b.jpg& data-rawwidth=&531& data-rawheight=&4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1& data-original=&/40ec739ac43debd288dc5_r.jpg&&&br&&p&随着越来越多的类金融企业加入这个行列,业务类型越来越多,P2P平台也引入越来越多的担保机构、线上线下销售机构、外部股权投资者、业务合作者......线上争流量、线下争客流量,不惜血拼(械斗很少有,烧钱、发传单、陪吃陪喝小儿科)——P2P概念真的是越来越火辣,一时间画面太美不忍直视。P2B模式的高歌猛进: &/p&&br&&p&&img src=&/1bcc05a67a6d_b.jpg& data-rawheight=&538& data-rawwidth=&9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0& data-original=&/1bcc05a67a6d_r.jpg&&&br&好了,到目前为止一切还是均属正常范围内的描述,总结一下:P2P在中国经历了三次转变,形成了刚性兑付、个人对企业、个人对类金融企业的几个特色,形成了几个较规范的模式,下面为了更好描述P2P的中国特色,这里就先简单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所提及的几种模式的规范运作的样子吧:&br&&img src=&/5dde615c2be511e55ab2a58bd48a9318_b.jpg& data-rawwidth=&642& data-rawheight=&5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2& data-original=&/5dde615c2be511e55ab2a58bd48a9318_r.jpg&&&/p&&br&&blockquote&&b&二. &/b&&b&P2P“中国特色化”&/b&&/blockquote&&p&&br&上面说到的P2B模式里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商业保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或者背后还有更多类金融、房地产业务的公司,玩着玩着又有新想法了——既然P2P是一条直接融资的大马路,那为什么要让别人在这条路的出入口上建收费站?!现在不用看银行脸色了,以后不得看平台脸色吗?!大家都意识到玩互联网最重要的一点:客流即是财富,众多投资者客户的资源可是无价之宝啊,你看看淘宝、京东……于是这些公司某个清晨晨会老板一拍桌板:不就是租台服务器买套软件吗,自己也弄一个!!&b&众多这些传统线下做着小贷、民间高利贷的企业纷纷进入,自建P2P,软件商、服务器托管商发了笔横财,这些类金融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把其传统线下集资放贷业务成功披个P2P外衣转移到线上来的华丽转身,再扛起普惠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大旗,成为社会正义的化身。&/b&类金融企业的进入,开启了P2P中国化的更深层次的进化。这里我试图用一张图来说明原本线下繁杂缭乱的民间借贷是如何搬到线上的(这里面平台自融了吗?没有啊,P2P平台没有碰资金。资金托管了吗?也托管了,有第三方支付机构呢。有什么问题吗?肯定有啊,通过代持或其他方式,P2P平台、直接借款人、担保人,甚至最终的借款人,都有可能最终处于同一实际控制人的控制下,如果这个资金托管机构也是体系内的,那就更好玩了吧,彻底的黑匣子啊!)如下图:&br&&/p&&br&&p&&b&1. “黑匣子”(民间借贷线上化)模式:&/b&&br&&/p&&p&&img src=&/595c4adf231d1d657acc06b169c55bed_b.jpg& data-rawheight=&569& data-rawwidth=&9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2& data-original=&/595c4adf231d1d657acc06b169c55bed_r.jpg&&&br&自此中国的P2P业务,我个人认为,除了一些真正本着长远发展的平台企业,真正守规则去做P2P(这类P2P平台在现在的大环境下竞争状况堪忧啊,劣币驱逐良币,你不走都要被人挟着走),绝大部分只不过是民间集资的线上化、互联网化,本质是一家——弟弟借钱、哥哥引荐、爸爸担保、妈妈回购,推广如传销——员工买、亲戚朋友买、老师同学买,已经形成一套依靠返利点数发展下线的严密体系,这个东西你说好、我说好,他就是真的好!(“什么?!你觉得有风险?不可能!保本保息!刚性兑付!” 好吧,说完这句话我家里的信箱应该又多了两张宣传单了......) 以往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个圈子的民间借贷,现在已经没有空间限制,又一创新举措成功推出,皆大欢喜!&/p&&p&&br&我个人不知为何线下这么多担保公司集体崩盘,这些依托类金融企业的平台的信心从何而来。但面对投资者,P2P平台总是有办法做到让人看起来零风险,他们似乎确实做的不错,从未有逾期,所以平台发的新标也很快被抢光。来看一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当P2P充当信息中介,贷款人和借款人都按约履行义务时,P2P平台只作为一个撮合机构,即使承担兜底责任,但只要不出现逾期坏账,平台的收入也非常可观,但这是在平台借款人客户质量好、诈骗风险低,客户没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理想化前提下的,如下所示规范的P2P运作:&/p&&br&&p&&img src=&/0e9cbfdfaf7cd5a3b5a4_b.jpg& data-rawheight=&364& data-rawwidth=&6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8& data-original=&/0e9cbfdfaf7cd5a3b5a4_r.jpg&&&br&但实际上因为P2P平台的借款人通常是在传统金融领域里借不到款的劣质客户,“客户质量好、诈骗风险低......”等这些条件几乎不能满足,严重点简直是天方夜谭。(15%—30%的贷款成本能找来什么优质客户?亲朋好友借不到、银行借不到、各种借不到才到你平台来啊!)于是逾期、坏账不可避免,但是平台要发展这部分坏账不能让投资者承担,否则以后靠什么吸引投资者啊?这个时候平台要么直接倒闭关门,要么就在监管不到位、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借新还旧(兜底的钱总不会从从地里长出来的吧,从哪来呢?):&br&&/p&&br&&p&&b&2. “借新还旧”(预备跑路)模式:&/b&&br&&/p&&p&&img src=&/52c07e45a11be30b5a86db3e0d7bd30c_b.jpg& data-rawheight=&322& data-rawwidth=&6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7& data-original=&/52c07e45a11be30b5a86db3e0d7bd30c_r.jpg&&&br&上面这种玩法高明吗?&b&其实不然,庞氏骗局不过是外国人玩剩下来的,这个阶段玩得好的,现在迫不得已只能继续玩,玩的不好的,只好把网站一关、留下一封致歉信、失联、跑路,没有资格继续玩下去了。&/b&我们强调监管的重要性,不是要用监管来阻碍创新,而是用监管来控制像上面的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中国人玩这个不止于此,正好互联网概念的兴起赋予了P2P平台一个更大的施展空间:通过在P2P平台内循环得来的大量投资人和大量所谓的“优质借款人”,手中握有这么多的客户量,那就是一个互联网企业啊,P2P平台的幕后老板们觉得自己傻逼了——辛辛苦苦做什么P2P借贷啊,我要成为马云第二!他们开始不把自己当做一家普通企业去爬楼梯,而要把自己当做是一家互联网企业上电梯,多好!流量——风投——IPO,看看京东、各类团购网......多的是只有流量没有利润的上市互联网公司,所以投机者们开始从经营P2P平台转到了资本运作平台。&br&&br&P2P内部的循环在外部看来是云里雾里的,好坏很难分辨(我们不排除有些平台透明度很高,但有几个敢公开说出自己的逾期率和坏账率?),到底有多少进入自己腰包、有多高坏账率,外界无法得知,但是客户量和流量确实实实在在的,打开电脑一拉一大串。&b&流量数据加之P2P平台天花乱坠的融资PPT,吸引了众多不明就里的股权投资者大把投资,融到资金后再以红包、体验金、返利(屌丝投资者最看重),线下富丽堂皇的办公室和营业厅(中国大妈最看重),等等形式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从股权投资者处融来的资金甚至还可以用来垫付在P2P内部循环中玩砸的窟窿,兜了底还不用踩红线,多好!&/b&这样的情况又有多少是被外界所知的呢?无论怎样,P2P平台完成了在P2P平台——股权投资者——投资客户之间不断做蛋糕、分蛋糕的一个大循环,这些股权投资者的钱亦是从其他投资人募集而来,这样的结果就很好玩了,一边有人挖坑一边有人填坑,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然后上市套现。上面说了“借新还旧”,我就把下面这种叫做“融新填旧”好了,第二步完成了,能玩到这一步的P2P平台你不能不佩服了,气泡吹得好大了。如下图:&br&&/p&&br&&p&&b&3. “融新填旧”(上市梦)模式:&/b&&br&&/p&&img src=&/f69f5a6f7c_b.jpg& data-rawheight=&569&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f69f5a6f7c_r.jpg&&&br&&blockquote&&b&三. P2P“中国梦”&/b&&/blockquote&&br&&p&为什么这么多平台宁愿大把烧钱也要抢客户?其实自从类金融企业的债权转让和收益权转让业务的加入后,大家的思维已经更开阔了,P2P在行家眼里已经不是一个借贷市场,而是从P2B、A2P模式向一个类资产证券化市场冲击!你看上交所、深交所……(这里的目标可不是淘宝、58同城了),这可能是现在这么多P2P平台梦寐以求要达到的“大到不能倒”的最终目的(你见过国家会让银行倒吗?所以国家也不会轻易让大的P2P平台倒。你见过国家会让股票交易所倒吗?所以国家也不会轻易让大的P2P平台倒)。但假使我们最后走到了这一步,是不是还会发现这里面的“P2P产品”最终都是——次级债券、次次级债券,如果到了这一步我们仍然做不到没有兜底,那么仍然免不了最终趋于崩溃的结局。如下图:&/p&&br&&p&&b&1. “线上交易所”(类资产证券化)模式:&/b&&br&&/p&&p&&img src=&/8a23de77a818d4ca0458cc_b.jpg& data-rawheight=&270& data-rawwidth=&7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0& data-original=&/8a23de77a818d4ca0458cc_r.jpg&&&br&P2P平台最终追求的做成一个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这个会实现吗?得看监管机构同意不同意,其他传统金融巨头同不同意。关键还不在这一点,现在我们的P2P本身被自己搞砸了,完全是一个黑匣子,急需引入外部监管等机构,由此可开启其类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的前进道路。但如果这样,黑匣子打开了,他的自身成本就与传统金融无异了,那还有什么优势呢?费用上去了,猫腻没有了,玩的人就少了。&/p&&br&&p&&b&2. “规范的线上交易所”(类资产证券化)模式:&/b&&br&&/p&&p&&img src=&/c8d114fa695b8cb30c7887_b.jpg& data-rawheight=&433& data-rawwidth=&8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3& data-original=&/c8d114fa695b8cb30c7887_r.jpg&&&br&P2P是一个好东西,经过了中国的特色化改造,越发显示其生命力了。但也是在中国,P2P的现状被玩成了线上民间集资,是不是会觉得可惜?线上民间集资高利贷这样的中国特色化P2P有人敢玩吗?有,还是很多。中国民间资本太多,数十上百万亿银行存款,收益情况如何(1%—5%),P2P收益情况如何(10%—20%),一对比就知道了。有天量的寻找出口的民间资本,自然也就有了中国特色P2P存在的理由。&br&&br&P2P平台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的梦想会实现吗?美好的前景先不提,P2P将中国长久以来的地下金融、民间借贷、次级债券纷纷搬到了线上,影响程度几何,仅仅这个目前就不得而知。而随着利率市场化和资产证券化的放开,金融领域更加开放,那时还有类似这样的大平台的必要吗?中国的投资者经历过风险,但是吸取的教训远不及收益率节节攀升的吸引力,反正大家都觉得最后政府不会不管我的,大不了到时候去政府门口“散步”呗——这或许才是中国最大的特色。P2P本身没有什么对错,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市场。随着越来越偏离P2P的本意,互联网基因越来越少,中国本土灰色金融的基因越来越多,我想这还是不是我们说的P2P?如果是单纯的P2P,是不是没有什么可中国特色化的?&/p&&br&&blockquote&&p&&b&四. P2P中国特色总结&/b&&/p&&/blockquote&&br&&p&最后总结一下,以示本文上述的”中国P2P业务发展逻辑”,说明P2P业务在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特色化的:&/p&&br&&p&&b&P2P中国进化里程碑:&/b&&br&&img src=&/c04a554d432_b.jpg& data-rawheight=&219& data-rawwidth=&8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2& data-original=&/c04a554d432_r.jpg&&&br&&/p&&p&以上是个人观点,见解不同,多指正。&/p&
看到“中国化的P2P金融特色”这样的话题,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想尝试来分析分析,欢迎交流。一. P2P中国化历程首先来看一下非中国特色的P2P业务,即个人对个人的借贷业务。P2P作为一个中介,类似淘宝、58同城,提供一个信息平台来撮合贷款人和借款人,贷款人…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2735 人关注
4368 个回答
12641 人关注
653 个回答
413 人关注
166 个回答
4975 人关注
505 个回答
444 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淘宝代付怎么操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