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公交公司好还是潍柴华丰动力有限公司好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之间的恩恩怨怨(一)_潍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9,525贴子: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之间的恩恩怨怨(一)收藏
类型:转载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生如夏树
编辑:薛文祥
本来“是是非非三兄弟”即将进入核心的争执区,但是仔细想来三兄弟的争执一个根本的争执在于:重汽和潍柴恩恩怨怨!
潍柴是山东最老资格的机械工业企业之一。1946年,起源于威海建国铁工厂。1948年,迁往潍坊,组建大华机器厂。1953年,该厂国有化划归一机部4局(机器局)。主要生产船用发动机。
坦诚的讲,在历史上,潍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企业。每次她腾飞之日,即使灾难临头之日。但愿这种命运在未来不会重演,尽管我一直认为这命运无可回避。
该厂1955年研制成功6160A中速船用柴油机,这是潍柴50年不离不弃的安身立命的产品。1957年正式投产,当年就实现600台。然而1958年,大跃进的开始导致这个企业进入一片混乱,产品质量低下受到1机部4局的批评。
1961年,企业贯彻中央精神,生产秩序得到恢复,并且在1965年受到中央好评。然而灾难再一年后就降临了,文革期间,潍柴是整个潍坊地区的“重灾户”!生产遭到毁灭性打击。
1978年文革结束后,该厂生产积极性被调动。1980年,该厂年产量达到3726台,实现利润2395万。这几乎是一个奇迹!命运坎坷的潍柴再次走进了宿命的低谷。1982年,企业效益和产量全面下滑。
1983年,为了改善企业的命运,该厂主动出击要求参与斯太尔项目。在国家机械委和中国汽车行业协会、中国重汽档案馆都记录了这一事件。本来在斯太尔项目规划中,发动机项目的三个参与企业是没有潍柴的——重庆、杭发、济发(不是济南柴油机厂)。但是潍柴利用当时山东省和中央一些胶东老同志的影响力争取到参与权。最后。济南汽车制造总厂作出牺牲,其下属济南汽车发动机厂退出斯太尔项目。
这里我想多罗嗦几句。没到过山东的人永远不会明白胶东人在山东的影响力!别说省委省府是“胶东帮”的天下,最鼎盛时期,山东17个地市,市委书记市长地委书记地区行署专员全是胶东人!这种局面直到2000年后才被打破!从某种意义上讲,潍柴和重汽之争是山东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而已!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之间的恩恩怨怨(二)也许有朋友说我牵强附会,把经济和政治连在一起的做法不够厚道。但是我想说的是,我说的是事实!我只对事实充满敬意。如果我们再察看80-90年代的汽车工业报告文学的时候,那时候潍柴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潍柴得厂领导“5上济南,6下北京”争取到斯太尔项目!只不过,到处找胶东老乡求情说事这样的事情上不了台面。谁也不愿意直接点出来,更何况直到今天胶东人再山东乃至再全国的影响力仍是举足轻重。
上了斯太尔项目之后,潍柴也不是一帆风顺。由于管理上的问题,潍柴再年再次出现经营困局。后来“冒着停产的危险”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正确的协调了WD615、三大系列产品的生产秩序。是企业再次得到起死回生。
作为斯太尔项目的最主要的发动机生产厂,潍柴在小型船用发动机项目上同样具有深厚的底蕴。然而这并没有避免潍柴再上个世纪后期再次陷入僵局。以至于诸多职工下岗,上访事件频频发生。这也造就了后来一个风云人物的登台。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之间的恩恩怨怨(三)1998年,请大家记住这个敏感的时间表。
这一年,ZRJ成为政府总理,国企改革进入攻坚年,一个MBO开始走入中国的起始时间表。
这一年,谭旭光正是登上历史的舞台。
一年后,笔者大学毕业。从这个系列文章开写之际,在重卡网、卡车论坛等网站上,笔者的身份一再受到质疑。这里我想说的是:
我不是汽车行业内人士!不隶属于任何一家汽车公司!没有从任何一家汽车公司拿过一分钱的“好处”!甚至笔者的学业与汽车行业也相距甚远——笔者毕业于某政法学院经济法系,目前正在攻读某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的重汽行业是我的研究课题。这个系列文章只不过是我收集资料过程中,一些思路的整理。我的资料来源均来自官方数据和我的走访。
我的观点,你可以质疑!我的身份,可以公开!我对汽车行业的认识,来源于我独立的思考!不可被收买,不可被动摇!
正确评价谭旭光这个人是很困难的!并且,目前对谭旭光做出的任何定论,既不公平,也不客观!一个真实的谭旭光,只有他走下神坛,走下历史的舞台,我们才可能看清楚!笔者的这篇文章决非评价谭旭光这个人,而是我对谭旭光领导的潍柴——潍柴动力——湘火炬的一些思考。
谭旭光,16岁进入潍柴。第一学历估计应该是初中或者技校。是什么致使谭旭光能迅速拯救潍柴呢?笔者以为有两个原因:1、从16岁到37岁谭旭光从基层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对基层员工的需求和对传统管理层的弊端肯定了如指掌。2、谭旭光在执掌潍柴之前,长期在销售部门工作(没有科班的技术功底,也只能从事这样项工作),对市场有着高度的敏感和认知。
1998年,ZRJ上任后,为了摆脱国内经济的困局开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客观上为潍柴的腾飞创造了客观条件和机遇。事实上,不但是潍柴,上柴玉柴锡柴等诸多企业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只不过潍柴的进步更大。至于潍柴和杭发的对比,我在稍后的文章中另做阐述。
其实谭旭光时代潍柴的进步,模式很老套:内抓管理(产品质量和干群关系),外抓销路。道理人人知道,为什么潍柴做得好呢?前面的文章,笔者已经队谭旭光的成长做过分析,不再赘述。
尽管谭旭光接手潍柴的时候,情况糟糕得很。但是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潍柴的生产设备在当时是国内一流的,其工程技术人员大多是山东人,性格比较保守也从客观上避免了在企业困境中,人才的大规模流失。这从根本上保证了潍柴产品的质量——这一点非常重要!加上此前潍柴困境中,大规模的上访事件弄得省府市府苦不堪言,一再向中国重汽施加压力,从客观上保证的政策的优惠和谭旭光的领导权威。这也埋下了日后分歧的祸根。
在潍柴的大打翻身仗的时候,中国重汽集团已经病入膏肓!一方面,潍柴迅速发展起来之后,职工待遇远远超越重汽集团的干部待遇;另一方面,谭旭光个人的独断专行在面临倒闭的中国重汽集团总部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其实,以上这些矛盾都是一种能量的积累。真正导致分家后的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和潍柴对峙的根本原因,出现在和沃尔沃合资谈判中,另一个根本的矛盾由一个潍坊市的风云人物引起——陈光,今天的菏泽市委书记,当时任诸城(县级市)委书记(隶属于地级市潍坊市)。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之间的恩恩怨怨(四)昨天的文章,我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陈光。在山东他有另外一个绰号:“陈三光”。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呢?此人在担任诸城市委书记期间,面多国有企业发展的困局,曾经大胆的祭出“三光政策”。根本意境在于:对于那些经营困难面临破产的企业,只要你能搞好,搞活,我可以把这些企业白送给你。这一政策最大的产物:就是日后的欧曼重卡!
当时国内也开始了另一股风:MBO。在汽车行业内被推诿典范的就是郑州宇通客车的MBO股改。
这里有必要亮出我的旗帜:对于MBO,我持谨慎态度。对于那些经营不善的国有小型企业,我们在进行完审计盘点后,可以以招标的方式拍卖,或者审计后另换领导班子,经营有起色再进行MBO不迟!对于大型国有企业,不能进行MBO改革。
有有这些背景之后,我们在谈潍柴和重汽的关系。到2001年的时候,潍柴已经开始大红大紫,而中国重汽集团还在垂死挣扎。分家后,潍柴划归了新成立的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
与分家之前的中国重汽集团相比,新成立的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重型汽车有限公司按照属地原则,分别划给了山东省国资委、陕西省国资委、重庆市国资委。对于新成立的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的安排是省属市管。企业是山东省的,由济南市进行管理。
这一政策救活了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但是同时也埋下了日后潍柴和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的分歧祸根。因为在原中国重汽集团分家之后,潍柴是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唯一盈利的子公司!但是此时的中国重汽的新任掌门人马纯济到北京出差,前往财务处预支出差费用,财务的答复:一分钱也没有,企业已经好长时间没发工资了!
由于潍柴是按年度向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上缴利润,集团公司总部没钱业怨不着潍柴。但是总部一把手穷的连出差费用都需要自掏腰包,甚至乘坐的轿车都需要到市政府蹭油的时候。谭旭光进出总部是衣着光鲜加之豪华轿车,在总部很多人眼里:这个人不大懂事!
如果谭不在总部招摇过市,学会南方人的内敛藏富,也许不会产生后来诸多的矛盾。但是谭旭光的天性张扬,这与政府官员出身的马纯济内敛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就有了日后谭旭光高调香港上市,高调收购湘火炬;马纯济暗地布局收回杭发,悄然联手上柴日野,速建章丘发动机公司的一幕!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之间的恩恩怨怨(五)日
类型:转载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生如夏树
编辑:薛文祥
济南的夏季酷暑难耐,更何况七月一直并不是我喜欢写作的季节。对于《中国重汽工业不完全点评》这样一个题目,本来我也只是顺手利用收集的资料和走访得到野史传说,根据自己的思索炮制的一篇篇小文。世间众生褒也好贬也好,与我皆如清风过耳。倘有高人能指点一二,余不胜感激。尽管来鄙人的博客留言,自当黄土铺地清酒宴客。
尽管全国的媒体在解读重汽和潍柴走向决裂的诱因时,众说纷纭仁山智水。但是有两条主线,却是我们无可回避的:潍柴上市和重汽沃尔沃合资谈判。
这话还应该从2001年初,中国重汽集团分立说起。分家后,陕汽因为军品任务多家是民品工作开展得也不错,尽管销量没有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多,但是效益相当不错。毕竟中国重汽家大业大,张嘴吃饭的人多。加上整个的济南经济死气沉沉——西部的中国重汽,中部的中国轻骑,东部的济南钢铁。到处是下岗职工,省府省委省高院到处是上访的人。
为了是新分立中国重汽摆脱困境,济南市委、山东省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重新联络沃尔沃,继续中断了很久的谈判。这个时间大约是在2001年底,这一年中国重汽大约销售了6000辆车。当时谈判的项目分为两个:整车厂和发动机厂。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之间的恩恩怨怨(六)日
类型:转载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生如夏树
编辑:薛文祥
最近在一些论坛上有个别人对我的文章进行无理的攻击和谩骂,这里我正式欢迎表明我的态度:如果你认为我说的有错误,请你拿出证据。
我写东西的主要资料来源是各厂的厂志、国家官方部门的统计数据和历年的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我想说的是,攻击我之前请先看一下你们自己本厂的厂志!
事实上,新的中国重汽和沃尔沃的合资谈判进行得并不顺利!2001年底的中国重汽还没有摆脱亏损的阴影。更何况还承受着老中国重汽和奥地利斯太尔技术引进的全部债权债务关系。这些钱直到2003年上半年才还清。
瑞典人不是大傻瓜,他们不会傻到在市场还不明朗的情况下承担一个大型亏损企业的风险。他们谈判的目的很明确:和中国重汽合资建设一个全新的沃尔沃卡车生产工厂!而不是改造中国重汽。并且在初期的5年中,这个卡车生产线主要靠CKD,国产化率不会超过40% ,事实上这也是所有外国卡车公司和中国卡车公司合资合作的模板。
更可怕的问题出现在发动机厂的合资谈判中。发动机厂计划由中国重汽牵头,瑞典沃尔沃提供技术,一汽出部分资金分享这一计划。
对于整车生产线的谈判,中国重汽和沃尔沃并没有太大的分歧。中国重汽也意识到让沃尔沃和一个尚在亏损中的中国重汽全面合资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能借助和沃尔沃合资组建整车生产线的机会,学习到沃尔沃的先进管理经验,并且达到有机会吸收沃尔沃的汽车技术,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所以整车生产厂的谈判进行的相对顺利。
关键的问题出现在发动机厂的合资谈判中。对于参与这个项目的三方来说,其心态各自不同。也许有朋友对一汽的加入大为不解。那么就让我们来分析各自的心态:
对依发动机项目,中国重汽的的主要考量在于获得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在未来的10-20年在中国的卡车市场上占据先机。之所以让一汽加入,在于中国重汽到2002年还没有完全摆脱亏损和债务,马上建设发动机项目,中国重汽没有可以和沃尔沃对等的现金流!
对于沃尔沃而言,发动机项目的上马,可以大幅度降低中国三个整车生产项目(包括华沃、西沃、申沃)的成本,在中国市场上尽可能的扩大沃尔沃大型商用车的市场份额。
对于一汽来说,由于一汽先天上的不足,在15吨以上卡车市场没有任何优势。如果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从根本的项目上占有话语权,并且和中国重汽合作,一汽吃亏的可能性较小。一汽既要开拓15吨以上项目的先进发动机,也要技术。一汽并不是一个长期甘心受制于人的企业。没有技术的引进,他们不感兴趣。
三者心态的不同也为发动机项目的搁浅埋下了伏笔!中国企业要的是技术,外国企业要的是廉价产品。
之所以导致发动机项目搁浅的根本原因在于:沃尔沃不愿意向合资企业全面转让D12D发动机技术。即便转让,瑞典人要求沃尔沃全面掌握在合资企业内的技术发展话语权。一个较为直观的说法就是:中国合资伙伴只有替沃尔沃销售发动机的份!
这让中国重汽和一汽兴趣索然,在框架协议签订一年(2004中期)后,一汽悄无声息的退出了发动机项目。中国重汽也暂停了和沃尔沃的谈判。2005年初,发动机项目正式搁浅。
近期有消息说,沃尔沃准备和陕汽进行合作谈判。我想说的是:陕汽的高层不是傻瓜!对于保守的沃尔沃如果不拿出大价钱,陕汽不会拿钱打水漂。
传出合作的消息,双方更多的目的在于中国重汽身上:陕汽借机打击中国重汽,沃尔沃则是借此表达对中国重汽的不满。没有多少实质意义!如果再联想到,这一消息传出的背景是陕汽和康明斯发动机项目启动,中国重汽独立建设章丘济南发动机项目。其中味道大家都能品的出来!
说到这里,也许诸位朋友还是不明白这和潍柴有什么关系!其实中国重汽和潍柴的决裂在沃尔沃发动机项目上已经埋下伏笔:因为在被中国重汽视为命脉型的发动机项目上,根本就没打算让潍柴参与!几乎从谈判的一开始,三方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发动机项目的工厂设在济南!并且这家发动机工厂必须是新开工建设的,而不是改造中国重汽的某个旧厂子!然而就是这一共识,让潍柴和潍坊市政府认为:这一共是的背后市济南市政府和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没有考虑潍柴的未来!对潍柴的利益漠不关心!
这种认识为潍柴在潍坊市政府的支持下,彻底走向和中国重汽决裂的道路。在中国重汽和沃尔沃整车项目合资谈判宣布成功9个月之后,潍柴动力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之间的恩恩怨怨(七)日
类型:转载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生如夏树
编辑:薛文祥
由于我写的《中国重型汽车工业不完全点评》已经进入了争议核心问题的评析阶段,我的观点和思考仔得到大多数网友认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让某些人“受到伤害”。但是我坚持的观点是:对自己所参考的资料进行细致的甄别和选用,尽可能的减少主观臆断的思维。
一些朋友一再认为我是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的“枪手”“吹鼓手”,这里我可以很认真的告诉大家:本人不是济南人,只是暂居济南!除了进行过几次平等的采访和对话,本人和中国重汽没有任何利益来往!如果这些认定我是中国重汽“枪手”的朋友对我的博客在耐心的看上一个月,你会发现我对中国重型汽车工业思考的独立性——因为在我的规划中,《中国重型汽车工业不完全点评》第四个系列文章就是《追问中国重汽》。
我是一个不怕争议和被别人误会的人!对问题思考的独立性,是我做学问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时上天最大的惠赐。就比如一下这段在中国卡车论坛上[huailiang]朋友的回复:
“发动机项目的搁浅确实是各方利益逐力的结果。随着中国重型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越发活跃,沃尔沃同样感到压力,扶持一个在国际上的潜在竞争对手,对其海外公司是十分不利的。我国重型汽车在国际市场上价格要比西方的便宜一半以上,而且到岸价格更低,对经销商实际上是有非常大吸引力的。
如果中国卡车使用了与沃尔沃一样的发动机,那么对他的产品的竞争就更不利了。所以沃方显示出一种合作的不积极态度。而中方想得到的肯定不只是产品,技术才是最主要的,谁都不想被国人骂为投了资还是个打工仔,买不来技术就是投资失败。合资目的都达不到当然结果就只能是搁浅了。不过大门还没有彻底关上,没准再过10年又开始了,这是历史上有过的。”
我想说,这样的回复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源泉。
尽管导致中国重汽和潍柴走向决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终的两根导火索之一,VOLVO发动机项目的投产地点却是让潍柴对中国重汽身怀怨恨。
如果我们认真查看当时的一些报道,对投资三方的心态进行一些细致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选址济南,重新建设一个发动机生产线决非偶然之选!
VOLVO D12D发动机是VOLVO商用车公司耗资十几亿美元在传统D12A-C系列发动机基础上,研制用于2000年之后符合欧洲III-V号排放标准的发动机。其技术先进性是无庸置疑的,就连法国新一代步兵战车VBCI都选用D12D发动机(军用版)作为标准动力装配。
VOLVO发动机技术的先进性是VOLVO商用车扬名世界成为仅次于奔驰商用车的世界第二大商用车公司的根本因素之一。对于VOLVO发动机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VOLVO公司肯定是不楔余力!
如果把发动机项目放在一个技术上和管理上比较成熟的本土发动机生产企业(潍柴),对于沃尔沃公司来说,那将很容易失去对产品技术发展的主导权。更何况,在VOLVO发动机项目谈判的时候,中国还没有正式加入WTO,在传统的欧洲人眼里,中国人(而或说是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几乎为零——毫无信用可言。
欧洲人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在后来发生的“西班牙火烧中国鞋商”,“意大利火烧中国成衣”等一系列事件中可见端倪。直接在潍柴的基础上和中国重汽进行VOLVO发动机项目建设,对于瑞典人而言不啻于以身饲虎!如果在济南新建一个发动机生产线,沃尔沃人很容易对中方的技术吸收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并且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在技术发展上的表决权和主导地位。
对于一汽加入VOLVO发动机项目之目的,可谓是路人皆知。在新世纪初,尽快摆脱在中型卡车市场过度竞争的困局,迅速切入高利润的重型车市场是一汽和东风最大的课题。
当时东风商用车公司总经理童东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得更加明白:“我们和一汽在(中型卡车)市场上已经走到了尽头。因此,必须跳出这个圈子,在保持中重型卡车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发展15吨以上重型车。发动机动力从230马力-450马力,排气量在11升以上,要处于重型车市场的最高端”。
作为一个标准的9升发动机的CA6DL一汽锡柴“奥威”,只能巩固一汽在中型卡车的市场影响力,对于一汽切入重型卡车市场帮助不大。对于VOLVO发动机项目选址,一汽的态度也是很明显的:济南另建新厂。这个道理还是很简单的,如果建在潍坊,中国重汽内部的合力将导致一汽试图借助VOLVO发动机项目吸收技术的愿望彻底落空。做一个单纯的产品采购商,这样的冤大头,雄心勃勃的一汽是不会做的!
山东人做事讲究含蓄,济南自古深受鲁文化熏陶,和隶属齐文化的潍坊有着较大差异。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对于VOLVO发动机项目的选址,在一开始几乎就是非常明确的——济南。道理很简单:
1、中国重汽的当家人马纯济本身就是济南市委副书记(受安徽奇瑞“红顶商人”事件波及,2003年辞去),首先要考虑济南当地利益。当时,济南的各大企业万马齐喑,股市上更是出现了“济南ST现象”(济南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是ST企业)。一个技术先进,利润丰厚的VOLVO发动机项目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2、经过近5年的发展,潍柴的实力已非吴下阿蒙,相比较刚刚复苏的中国重汽,潍柴可谓是如日中天。这时候,谭旭光高调独断的做事风格已经让中国重汽的领导感到“尾大难去”。
按说作为中国重汽对拥有100%股权的潍柴的领导班子,可以向传统的国企那样“想用就用,不想用随时撤换”。但是,谭旭光对于潍柴的控制力和贡献,决非中国重汽可以撼动。日后,谭旭光不顾上级主管、大股东双重身份的中国重汽强烈反对,执意在香港上市就是明证。
3、潍柴的自我意识。潍柴在80年代之前,隶属于潍坊市。为了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加入斯泰尔项目才无偿划拨给中国重汽联营公司的。到谭旭光执政潍柴连年丰收,而中国重汽步履蹒跚。潍坊当地政府对潍柴每年大批向中国重汽上交巨额利润,潍坊当地财政却的不到多少好处,这种局面使潍坊市政府恼火不已。潍柴自立的政治需要已成火候。
4、济南和潍坊的关系。在山东省内,济南市委市府历来不被尊重。街面上流传的关于济南市委市府的段子不胜枚举。而潍坊作为贡献了多位著名政治人物的地区,在山东省内的地位可谓是首屈一指。济南大批工人下岗的情况下,把一个劳动密集型的高科技企业项目,送给潍坊。济南市委市府恐怕又会被骂个狗血喷头!
基于多方面考虑,VOLVO、FAW和中国重汽达成共识:VOLVO发动机项目放在济南。然而这一决定,却彻底惹恼了潍柴。毕竟VOLVO D12D发动机作为11升以上柴油发动机,是潍柴WD615-618的天然竞争对手。VOLVO D12D发动机的技术先进性决定了一旦投产,将彻底将潍柴WD615-618打压入低端市场。
VOLVO D12D发动机项目尚未投产,却已经成为中国重汽和潍柴彻底决裂的导火索之一。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之间的恩恩怨怨(八)日
类型:转载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生如夏树
编辑:薛文祥
就在中国重汽和VOLVO紧锣密鼓的进行合资谈判的同时,谭旭光悄悄的做了一件很经典的部署——潍柴全面接管潍柴道依茨的经营权。要知道潍柴道依茨是前任领导谈定项目,但是自从投产以来,一直就没有产生和潍柴地位相匹配的市场规模,年产量只有3000多台。
中方接管潍柴道依茨后,把市场目标从船用发动机和卡车用发动机扩展到客车用发动。由于时间正值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在改善公交问题,而此前国内的中型发动机根本没法和代表着国际90年代中期水准的TBD226B系列发动机相比。
也许有朋友要说了,本来你在讲述中国重汽和潍柴的事情。为什么有扯到潍柴道依茨身上来了?我要告诉诸位的是:潍柴道依茨的改革使潍柴的产品线涵盖了所有民用地面车辆(不包含火车机车)的动力匹配领域。彻底摆脱了潍柴在中小型发动机领域的“短板”,也使谭旭光个人对潍柴实力的判断更加自信。
有人说,潍柴动力(2338.HK)的上市是因为潍柴要筹集发展下一代柴油机技术的资金。但是我不认可这种说法,从99年到2003年,潍柴的业绩决定了潍柴手中的现金流完全可以支撑潍柴对现有产品进行欧III改造。没必要不顾大股东的反对,执意单独上市。
也许有一种说法是可以被接受的:潍柴动力在香港单独上市有3个意义:
1、为摆脱中国重汽创造条件,因为按照山东省国资委和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的部署,中国重汽的上市目标是整体上市,而不是分拆上市。
2、利用潍柴上市前的良好业绩和回报率筹集更多的现金,这些现金将用于做一件“惊天地”的大事。事实证明,潍柴敢于以溢价2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湘火炬,可见其手中现金流的丰厚程度。
3、利用上市为潍柴领导层,谋取更大的利益,甚至逐步实现MBO。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是谭旭光个人持有潍柴动力1%的股份,以潍柴动力庞大的市值计算,也许等不了几年谭旭光将登上福布斯财富榜。这是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任何子公司的领导象都不敢想的,但是谭旭光做到了!也许有人要说,作为一个年销售额150亿人民币的国有企业的老总,应该有这个身价,那么我们只能遗憾褚时健(红塔山烟草集团前任老总)是历史的悲哀。
也许有朋友要说了,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是的到了中国重汽的允许,并且中国重汽也做出了一系列的保证,包括成为后来中国重汽和潍柴之争的借口之一的“委托经营杭柴”事件。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需要注意3点:潍柴上市的山东背景、中国重汽整体上市的企划人、潍柴职工大会的表决。
我们先来说中国重汽整体上市的企划人。毫无疑问,这里的企划人不是某一个人,他是国务院!众所周知,多年来一直主管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导是LLQ,这位老爷子是汽车专家。大胆对中国重汽进行分割的是时任国务院总理ZRJ,这在汽车行业、在济南都不是什么秘密。
在大笔一挥对原中国重汽集团的国内(银行)债务进行减免后,就提出重新组建的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在恢复势力后,要境外整体上市,要振兴国家下大力气搞得重型汽车企业,同时订下的政策还有:在国内和沃尔沃进行合资谈判,只能是中国重汽!后来我们能看到的是,在ZRJ和LLQ不再任职后,中国重汽整体上市的方案,很轻易的就被推翻了。“人走茶凉”的含义大概就是如此!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潍柴上市前的潍柴职工大会。据说这届职工大会上得出的一个结论:潍坊柴油机厂主营业务是船舶发动机,跟重汽集团的业务和市场不沾边。
我感觉这句话很搞笑,这个结论的出台简直是侮辱世人的智慧。车用发动机占据着潍柴60%以上的业绩,另外40%的业务还包括船用发动机、工程用发动机和发电设备动力。船用发动机在2003年度能占潍柴业绩的30%就阿弥陀佛了。潍柴起源于船用发动机,振兴于车用发动机,这是世人皆知的。
这里我说几句不负责任的话:上智下愚是圣人的话。如果没有事前领导层做大量的工作,职工代表大会能一致通过一项决议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一致通过的决议只能说明2个问题:要么是潍柴某些人借职工的短视,以民粹的方式摆脱中国重汽,要么是中国重汽(包含联营公司时代、集团时代、新成立的有限公司时代)太缺德了,竟然死皮赖脸霸占着潍柴长达20年()。
如果再说一句狠话: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一个大国中进行全民公决分立合并的家国大事,那不是民主,而是民粹!希特勒最擅长干这个。
我们最后再来说,潍柴上市的山东政治背景。众所周知,山东政坛从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分化,胶东人一统天下的局面到1998年开始被打破。特别是2003年的换届选举,SWSJ是广东来的ZGL,SZ的变化更有意思,是选举前并不被看好的HYQ。这两个人都不是山东人。在这种情况下,否决潍柴职工代表大会的决议,迎合中国重汽的战略部署几乎是无稽之谈。
以谭旭光在潍柴经营多年和潍柴在中国重汽内部的强势地位。不要说到香港去上市,即便谭旭光宣布脱离中国重汽,无论山东省国资委还是中国重汽也都只有听之任之的份!2005底到2006年,重汽潍柴之争激烈之时,山东国资委竟然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就把二者的产权关系弄得阳关道对独木桥般清晰,谁敢说,山东国资委不是早有预感和准备?
在后来我采访中国重汽的一个中层领导的时候,他回忆当时的情景,用了一个很不恰当的比喻:(2003-04年)潍柴之于中国重汽,好比曹操之于汉献帝。当然马纯济和蔡东可不是汉献帝,后来二人的经营手段更有点像是越王勾践!一句话,在大股东强烈反对的情况下,潍柴能够顺利在香港上市是历史条件的完全展现。
一个弱势的大股东对一个强势的子公司无可奈何,甚至连撤换不执行上级决策的子公司领导的权利都不敢行使。原因只有一个:无论是山东领导层还是中国重汽没人可以面对潍柴动乱的局面。这个日后,中国重汽杯酒释兵权毫无顾忌的罢免杭发老总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之间的恩恩怨怨(九)日
类型:转载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生如夏树
编辑:薛文祥
7月的济南酷暑难耐,大街两侧店铺外墙上悬挂着的空调外机恶狠狠的向外喷洒着热气。我想说这不是一个适合写作的季节。尽管习习的凉风弥漫在电脑的上下,但是莫名的烦躁和焦虑总是象苦藤一样死死的缠绕着我,让人喘不上气来。时光无情的吞噬着我的斗志和梦想。
我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甚至有些脆弱和神经质。尽管有着对事业的执著和热情,但是长期的伏案工作和有聊无聊的采访,常常让我对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产生疑虑。特别是开始写这个《中国重型汽车工业不完全点评》的汽车专业博客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我究竟在做什么?
作为一个并非出身于汽车工业,甚至没有专业学习过任何车辆知识,也不依靠汽车工业谋生的人,我所做的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加之一些网友对我文章中若干观点不加事实批驳的谩骂,更让我心灰意冷。
我不是一个勤奋的人,然而最近2周的时间,我写了12篇博客文章,在转载到鼎盛王朝、鼎盛中华、中国卡车论坛、中国重卡论坛、西海社区和鲁能社区等诸多网络媒体后,受到了多数朋友的鼓励、赞扬和批评,这让我不胜感激。并且,在最近一周,我收到了3家平面媒体的约稿,但是我想说的是,我很抱歉。
我是个写东西随心所欲的人,文风肆意放纵,有失严谨,一旦有失实之处,羞涩的行囊不足以支付任何“诽谤”赔偿。我也无意借助这个博客来炒作自己,出身书香门第的“浅薄”不足以为五斗米而去做经邦济世的伟业。
我究竟在做什么?我告诉我自己:我是一个思考者。尽管我所思考的领域并非我的擅长,但是我想说的是,静夜长思,扪心自问,我没有为任何企业或者组织领赏鼓吹,我为我的良心和我的智慧而思考,我得博可谓那些赏识我的人而存在,我为那些真诚指出我的错误和浅薄的朋友而存在。这是我的旗帜。
尽管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的领导层在原中国重汽集团分立伊始,就已经觉察出了潍柴的离心力。但是有一件事情让人感到斐疑所思:那就是和沃尔沃发动机的合资项目为什么会搁浅呢?为什么又将杭州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交给潍柴委托经营呢?要知道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发生在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和收购湘火炬之前!也就是在中国重汽和潍柴决战紫禁城之前。
我想说的是,这是潍柴一次漂亮的示弱过程,也是中国重汽暂短的战略判断失误!而获说是中国重汽的决策层的大脑短路!
回过头来我们在重新审视潍柴的决策层在潍柴动力上市后的一举一动。尽管中国重汽对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持有隐讳的反对,并且中国重汽的领导层对出席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开锣仪式也没有积极态度。
但是我们能看到的是年是中国重型汽车市场发展最为迅速的3年。特别是2003-04年,这一年多得时间里,中国几乎所有的有头有脸的卡车企业都抱上了洋人的大腿。东风联手雷诺-日产柴、中国重汽联手沃尔沃、陕汽联手曼、重庆重汽联手依惟柯、福田欧曼联手奔驰、华凌联手三菱、江淮联手现代。那个年头似乎你不找个洋爸爸,你就不好意思告诉别人你是造卡车的!
2004年,从这一年的初期,中国所有的卡车企业走在拼命的展示营销手段,把产销量做大,中国重汽也不例外。潍柴动力上市时,正值中国重型卡车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时刻。也是潍柴对中国重汽支持力度最大的一段时间,潍柴对中国重汽的技术支持几乎是有求必应。然而没人想到这是潍柴给中国重汽的“最丰盛的最后的晚餐”。
在这一段时间里,潍柴的领导特别是谭旭光一再强调潍柴的目标:做世界一流的通用发动机供应商。那个谭旭光称马纯济为“亲爹”的段子就是此时传开的!
然而我不得不说,个性张扬的谭旭光以罕见的韬光养讳执事麻痹了出身仕途的马纯济!也从而使中国重汽的决策层放慢了和沃尔沃进行发动机项目合资谈判的步伐,因为谭旭光和潍柴表现出来的忠诚,让中国重汽产生了潍柴上市只是为了筹集新一代发动机和新的潍柴工业园所需要的资金。一个隐讳的说法是谭旭光只是借机上市发财,没有自立为王的想法!然而中国重汽的决策层忘记了谭旭光的枭雄本质!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之间的恩恩怨怨(十)日
类型:转载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生如夏树
编辑:薛文祥
在上一篇博客中,我提到了中国重汽的决策层在潍柴动力上市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潍柴离心力的警惕性有所放松,甚至是被潍柴领导层的示弱行为所麻痹!也许有朋友对我的这一论调有所怀疑,那么请看我接下来的推理。这里我所需要说明的是:本人和中国重汽以及潍柴动力没有任何利益来往,和他们的决策部门没有任何关系。以下文字均系本人的主观臆断,不是爆内幕!
从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到中国重汽济南动力公司破土动工中间有长达14个月的时间!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从2004年3月到2005年5月中间可能发生的事情。
尽管中国重汽不赞成潍柴动力的上市,但是重重背景和原因决定了,中国重汽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出手阻止潍柴动力的上市。
1、潍柴在省内对山东经济的推动力是明显的,尽管潍柴动力的上市干扰了中国重汽整体上市的战略部署,但是从短时间内来看,对山东的形象和GDP贡献还是很明显的。也就是说从政策层面来说,潍柴上市有足够的政府支持力,也许在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之前,谭旭光为首的管理层必然向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做出过某种承诺,如果没有这种承诺,中国重汽不可能向香港联交所做出“把杭发交给潍柴委托经营”的保证。
2、以蔡东和马纯济对市场的判断不可能想不到一旦潍柴独立,中国重汽会面临什么状况!不到万不得已,没必要把潍柴逼上梁山。
3、手里有潍柴这张牌,特别是潍柴正在搞“蓝擎”(我KAO,竟然和刚刚卸任的主管国家汽车工业的副总理同名)项目,中国重汽的决策层以为以此可以在一定层面上就发动机项目向沃尔沃施加压力,逼沃尔沃就范。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沃尔沃发动机项目谈判中,中国重汽放慢步伐的现象了。
事后,也就是中国重汽和潍柴决裂后。双方各执一词。中国重汽一再声称自己造发动机可以便宜多少多少钱。而潍柴的说法是,中国重汽试图让潍柴只为中国重汽服务限制外供发动机。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在潍柴动力上市后,中国重汽和潍柴的短暂蜜月期间,当时正值中国重型卡车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时刻,特别是中国重汽不但面临陕汽、福田(尽管中国重汽有些瞧不起福田这个半路出家的和尚,但是其新颖的外观设计和低廉的价格让中国重汽不得不再陕汽和红岩这两个死对头之外,对福田欧曼抱有高度的警惕)、红岩在民用车市场上的穷追不舍,而且在利润丰厚的军车市场,也和陕汽进行了针尖对麦芒似的争斗。
关于陕汽和中国重汽在军车市场上的竞争,将来我在《中国重型汽车工业不完全点评——是是非非三兄弟》中会另行阐述。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中国重汽一方面要求潍柴为其更高水准的专用发动机,另一方面必然会以“放潍柴动力去香港上市”为筹码,降低中国重汽采购潍柴发动机的价格以支持中国重汽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如果大家有记忆的话,想必能想到2004年对于整个中国最热门的话题是什么!是的,能源和矿石,这一年整个中国对能源的安全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随着美国占领伊拉克后没有任何退兵的打算,国际石油市场和铁矿石市场价格飙升,在这种背景下,潍柴的生产成本不可能不大幅度上升。而中国重汽却在此时要求潍柴“为集团公司做贡献”,显然潍柴会心怀不满。肯定会以各种借口提高供应中国重汽的发动机价格。
我一直在思考:中国重汽和潍柴双方就供应发动机矛盾冲突的汇交点在什么地方?而或说是哪个时间段呢?
如果不出我所料的话,这个个矛盾的汇交点应该是在月!
找到了这个汇交点,我们就可以理解2005年5月中国重汽济南动力公司的秘密上马;6月,潍柴将第一台“蓝擎”送给了陕汽;8月,潍柴出手收购湘火炬;11月完成收购要约;12月,潍柴宣布停止向中国重汽供应发动机;潍柴和中国重汽正式决裂等等这一环扣一环的动作了。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间的恩恩怨怨(十一)日
类型:转载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生如夏树
编辑:薛文祥
山东有句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童年孤独的生活,让我学会了隐忍冷静的观察身边事务,同时带给我的是忧谗畏讥的诚惶诚恐。中国人而或说是东方人是悲哀的,因为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做事情的人必须做到忍、必须学会隐藏自己,甚至需要以中庸的面目伪装自己。这是一种痛苦!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前一段时间去拜访一位资深的心理医生,他说东方人对中庸文化的过分膜拜导致了内心往往承受着超乎寻常的压力,什么喜怒不形于色,什么山崩海倒面不改色之类的教导致使东方文化的枷锁下,整个东方世界长期生活在压抑中。在这种背景下,往往20-50岁的人自杀率远远高于西方。
也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大多数人甘于平庸的生活,对于那些敢说敢做的人,东方世界往往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鄙视、打击或者是崇拜。这就是东方人的“英雄情节”。
多年来,我一直是个充满争议性的人物。上学时,优异的成绩伴随着的却是特例独行的孤僻。工作后,有人说我性格温和宽容,也有人说我清高怪癖,了解我的人常说我有那么几分小才情,而更多的市井之徒常常给我的一个标号却是不务正业。
人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有趣,就我个人而言,兴趣广泛(用褒义词说是多才多艺;用贬义词说是用心不专);自负(甚至有点自恋);崇尚自由拒绝孤独(耐不住寂寞;做事我行我素);思维敏捷没有耐心(而或说三心二意没有长性)。
说来有些搞笑,像我这种习惯打破常规藐视权威的家伙(曾经和一个很著名的法学教授辩论“性贿赂构不构成犯罪以及如何判定”。乖乖,那可是十年前!)在大学时代竟然是学法律的。
我行事前卫激进,我行我素坦率直言的风格,注定在貌似黑白分明实则崇尚灰色的政法系统,是个充满争议(因为“性贿赂”的那场辩论而被有些人视为“讼棍”和“妖人”)的人物。毕业后,在感觉司法系统不能实现自己抱负的时候,我放弃了自己曾经的梦想,回到自己上大学的这个城市继续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多年来人们耳语传说中的各式各样有关我的绯闻、怪癖、惊诧和才情,让我狼狈不堪。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更欣赏敢做敢为的谭旭光,对于出身仕途的马纯济则有一种天然的厌恶感。但是,作为一个思考者特别是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思考者,我必须忠实于历史和我的良心。
所以对于有些人的谩骂和不理解,我想说的只有一句话:作为一个有着经邦济世情怀的人,必须忍受暂时的非议和责难,合理的评判会在历史的某一时刻还给你真我的本色。从这个角度上讲,我和向文波先生是一类人,只不过他追逐的是财富,我想得到的是自尊和自信。
在这里请原谅我絮絮叨叨的说了一些无关事实本身的话。回头我们再来审视中国重汽和潍柴的若干问题。有朋友说啦,难道马纯济和蔡东真的被谭旭光所蒙蔽了吗?这里有必要再继续分析VOLVO发动机项目的意义。
确定要建在济南的VOLVOD12D发动机项目是一个标准的15吨以上卡车配套发动机项目。在这个项目的框架中,中国重汽和一汽的投资份额是相同的,都是占24%的股份。一直试图主导发动机项目的沃尔沃占52%的股份。中国重汽和沃尔沃的心思是一样的,这个项目要建在自己整车生产线附近。那么一汽就甘心把这个项目设在济南吗?难道就不能设在一汽青岛的工厂附近吗?
众所周知,一汽在青岛的工厂产量占整个一汽卡车产量份额根本就不多。主要的生产线还是在东北。即便沃尔沃发动机项目设在青岛,一汽也占不到什么好处。按照一汽的部署,其高附加值的产品往往都是在长春生产。(假设)在青岛生产的发动机运送到长春,要么先装船运到大连,在通过火车送到长春;要么从青岛装火车运到长春;反正这两种做法都透着一股折腾的劲儿!
还不如设在济南,往长春运送还能节省一笔运费。也许有朋友说啦,难道一汽就不会把15吨以上的卡车项目放在青岛工厂生产吗?老兄,你脑袋进水啦?放在青岛生产?吉林省府会答应吗?
有朋友提到一汽和潍柴的业务联系。其实一汽和潍柴早在2001年就有业务往来,在大柴和锡柴的产品无法满足一汽大型车装配时,一汽采购潍柴的产品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个和中国重汽与潍柴关系好坏没有任何关系!
为什么说马纯济和蔡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谭旭光的策略所蒙蔽呢?我们要说说HOWO车的开发。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间的恩恩怨怨(十二)日
类型:转载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生如夏树
编辑:薛文祥
要彻底解析中国重汽和潍柴的矛盾交汇点,就不能不探索中国重汽和潍柴最后一次合作的产物——中国重汽HOWO-7重型卡车。要阐述HOWO-7的意义,马纯济和蔡东的执政思想是不可回避的。让我们先来看看马纯济和蔡东的简历:
马纯济,男,1953年10月出生,山东章丘人。
1970年12月参加工作,先后任山东济南汽车配件厂工人、团委书记、车间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办公室干部、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兼厂长;
1990年11月任山东省济南市机械局副局长、槐荫区挂职副区长;
1992年11月任中共济南市槐荫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区长;
1996年3月任山东省济南市经委主任、党组书记;
1996年11月任中共山东济南市委工交工委书记、市经委主任;
1998年2月任山东省济南市副市长、党组成员;
2000年8月任济南市副市长,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2000年9月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2004年5月至今任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蔡东,1963年6月出生,EMBA,高级工程师。
1983年7月自江苏工学院毕业后进入济汽总厂。
1983年-1995年历任产品设计员、副科长、科长、产品处副处长、技术中心主任、厂长助理等职务;
1996年至今历任重汽公司质量部部长、齐鲁考格尔集团总经理、重汽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等职。
现任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们从马纯济的简历中可以看出,说马纯济是个汽车行业的外行人是不公平的。在其工作的前二十年,他一直在从事汽车行业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汽车行业的老手。到2000年山东省委省府任命他担任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中间只有10年,他不在汽车行业。也就是说,当他回到汽车行业的时候,他已经47岁了,作为一个副省级干部,到退休他还有18年的时间。如果是你在这个年龄处于这么一个位置,你会做什么呢?你会混日子吗?
马纯济的出生年月应该没有错误,不过据说他出生的月份是农历。后来根据他做事的风格,我们能推测出来的是:他是城府极深,做事情讲究手段和办法的天蝎座,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属蛇的天蝎座!不管是按照西方的说法,还是按照东方的说法,马纯济这个人都是一个天生的政客!
说到这里,恐怕大家都能明白我想说什么!政绩,是的,以马纯济的天性和当时中国的政坛背景,马纯济能做的和肯定会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出政绩
幸运的是,他的搭档是技术出身的蔡东!更重要的是蔡东比马纯济小了整整10岁。这从根本上消除了马纯济和蔡东存在政治利益冲突的可能性!
有了这个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重汽“飞龙”系列卡车诞生的根源了。这两个人都需要政绩,目标是相同的。
如果说“飞龙”系列车是马蔡二人入主中国重汽后迫不及待开发的一款斯太尔车的下延——准重卡,是当时市场的主流,也是当时一汽和东风大兴其道的产品。后来,飞龙系列车让位给了黄河少帅和黄河王子等“新黄河”系列车。
有了飞龙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斯太尔王”——这款中国人对斯太尔技术终极理解开发的车型应运而生。斯太尔王的诞生,带给济南的是西部经济的复兴,带给中国重汽的是工人的逐渐富裕。
带给马纯济和蔡东的是暂短满足后的深深恐惧——一奶同胞的斯太尔三兄弟,再加上一个技术同宗同源的福田欧曼,中国重型汽车技术的严重的同质化,必然导致无序竞争的加剧,由此引发整车利润的摊薄已经在所难免了!这才是马纯济和蔡东的隐忧。
2003年,继承了中国重汽工业联营公司衣钵的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和MAN公司(1991年并购斯太尔)签署了“斯太尔项目终结备忘录”。
2003年,沃尔沃和中国重汽就组建中国华沃卡车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作为礼物,沃尔沃送给了中国重汽一套重型卡车驾驶室模具和全套技术资料。并派出了相当数量的技术工人协助中国重汽进行技术改造。
2003年,马纯济50岁,蔡东40岁。
2003年,HOWO诞生的基本条件成熟了。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间的恩恩怨怨(十三)日
类型:转载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生如夏树
编辑:薛文祥
在这里首先给各位博友致以诚挚的歉意,由于惦记着第二天(22-24日)回老家探亲,《恩恩怨怨重汽潍柴(12)》写得十分粗糙,有朋友提出诚恳的批评,我在此表示感谢!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了马纯济和蔡东的履历。有人对马纯济的履历提出质疑,声称是经过修饰过的。修饰履历是平常事,不值得什么大惊小怪。让我们来看看这份据说是档案局流出来的履历表:
马纯济:男,1953年10月出生
汉族,山东章丘人,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经济师,
1970年12月参加工作,197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任市委副书记,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6.09济南汽车配件厂工人;
8.05济南汽车配件厂团委书记;
3.09济南汽车配件厂车间党支部书记、主任;
5.07上海机械学院党政管理干部专修科学员;
5.10济南汽车配件厂整党办公室干部;
7.03济南汽车配件厂党委书记;
0.11济南汽车配件厂党委书记、厂长;
2.11市机械局副局长,挂职任槐荫区副区长;
3.01槐荫区委副书记、代区长;
5.01槐荫区委副书记、区长
(其间:6.0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员);
6.03槐荫区委书记;
6.11市经委主任、党组书记;
8.02市委工交工委书记、市经委主任;
8.04副市长,市委工交工委书记、市经委主任;
0.08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委工交工委书记;
0.09副市长,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七届市委委员;
4.09市委副书记,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2004年09-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不知道各位朋友看完这份履历,第一印象是什么?
从履历中,我们对马纯济一个评价:年少得志!马纯济17岁(1970年)参加工作,如果扣除1966年-1970年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基本关门。也就是说马纯济在参加工作之前,学历是小学文化!
也就是说,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马纯济在济南汽车配件厂工作了不到六年的时间,成为了这个厂的团委书记。并且在2年以后,成为车间主任。时年只有25岁!在那个革命的年代,年纪轻轻有没有过硬学历的马纯济,却迅速的成长为一个企业的中层干部。各位朋友,你们能想到的是什么?
是的,如果没有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过硬的天赋,先天条件不足的马纯济想在那个年代脱颖而出几乎是白日做梦!有朋友可能要问了:你为什么说马纯济先天条件不足呀?各位朋友,所有见过马纯济和谭旭光的人,如果给你一次假设的机会:假设谭旭光早出生十年,你估计谁更可能成为“革命小干将”?我相信绝大部分人的选择是谭旭光!
性格决定了谭旭光更容易在革命的年代里成为乱世枭雄,但是迎接他的恐怕是在太平年代立即被掀翻!枭雄的命运素来都是这样!(英雄的下场还要加上众叛亲离)。从性格上并不占优的马纯济,学识上同样乏善可陈,相貌上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并且在济南生活这12年以来,我也没有听说马纯济有什么天然的政治背景!脱颖而出的可能只有一点:对人际关系超群的驾驭能力。这是西方星座学说,对天蝎座的人最本质的诠释。
马纯济并不是依靠着简单的革命热情,而是靠着驾驭人际关系的超强天赋,在革命的年代里脱颖而出。
更有意思的是在文革中“发家”的马纯济在文革结束后,并没有像某些靠革命起家的人回到太平年代迅速被打倒,相反在中国政局变幻最快的年代里(8.05,从毛泽东逝世“四人帮”抢权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其间中国的掌舵人几经更迭),23岁的马纯济却顺利渡过,并且在25岁的时候,由一个政工干部成为企业的中层管理干部的角色转换!可见其在政治上的成熟。
从1978年5月到1983年9月,马纯济在车间主任的位子上一呆就是5年零4个月,事实上是五年整。我查阅了一下资料,中国的成人高考是在5月份,也就是说马纯济在1983年5月参加完成人高考后,一直在等待去上海上学。
在这五年的时间里,马纯济在企业中层管理岗位上。其实众所周知,车间主任的地位仍需要不停的和基层职工打交道。然而,让我十分惊讶的是,马纯济在他29岁的时候选择了求学之路。
不管这个求学之路是上级主管部门推荐的;还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的。但是我们能说的是,政治背景和学历文凭都不占优的马纯济,在而立之年前,选择求学之路则显示出他的远见!这一年夏天,日后成为马纯济搭档的蔡东,则顶着江苏工学院高材生的帽子走进了新组建的中国重汽联营公司,担任设计员。
在上海机械学院党政管理干部专修科脱产学习2年后,返回厂里的马纯济并没有合适的位子。请注意马纯济所学的专业:党政管理干部专修。开个玩笑,马纯济所学的专业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公共事务管理硕士”(MPA)。
在“待岗”3个月后,马纯济成为了济南汽车配件厂的党委书记。在当年党政一体的年代里,党委书记就是一个企业的一把手。这一年,马纯济才32岁。这是马纯济在2000年重返中国重汽30年仕途的前15年,而或说是马纯济从一个工人到一个企业的一把手的过程。
评价马纯济的一生功过,我们还要等到他退休的那一天,甚至是等到若干年后。但是评价马纯济前1/3的仕途,我们只能说:太顺利了。在其大学毕业后,没有在任何副职上过渡,直接成为一个国营中型企业的一把手。也就是说,在其上学期间,无论是和本厂的基层干部,还是和上级主管部门,马纯济应该和这些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交际。上下关系的和谐缺一不可。
同样的一条路,马纯济用了15的时间,谭旭光用了21年。性格使然,还是命运使然?我们不得而知!
我认为:评价一个公众人物或一个政治人物,往往仕途的前1/3的时间内的成就要看一个人的天赋,中间1/3时间内的成就要看一个人的背景和底蕴,最后1/3的时间内的成就要看自己的品格和思想境界。
坦诚的讲,我不是汽车行业内人士,更没有从事过任何直接和汽车技术打交道的工作,本职工作和汽车行业相距甚远。所以,我所写的一切文字均不是“正史”,更多的是根据公开的正史和口耳相传的野史,做出的思考和演绎。我所作的一切目的不是混淆视听,也没有任何见不得光的目的和利益存在,更不敢篡改历史胡说八道引来骂名如潮。
本来由我来评价和分析诸如马纯济、蔡东和谭旭光这等成功人士,有点自不量力的色彩。要是在古代,一个“妄议时事”罪名,随时能要了我的性命;即便是在文革期间,这样的议论,(随便对马纯济这样的正厅级干部评头论足)也足以把我等打成现行反革命。我庆幸的是我生在一个太平盛世,这是一个胸有经邦济世情怀的人最大的幸福。
我只是希望我的思考,能引来更加高明的批评指教,也希望借机认识“笑谈鸿儒”以匡正自己的修为和品格。是以为自坦胸迹。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间的恩恩怨怨(十四)日
类型:转载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生如夏树
编辑:薛文祥
每天拿出两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写博客,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本职工作的繁忙常常让我喘不上气来。但是让我很感动的是,即便没有任何文章更新的情况下,我得博客依旧保持了每天100-200的访问量。仅次谢过那些关心我和我博客的朋友。
尽管我一再重申我与中国重汽、潍柴以及陕汽等企业没有任何利益关联存在。还是有人不停的怀疑我是中国重汽的枪手。这让我感到很疑惑:难道在中国的网路上就没有几个经邦济世诚恳正直的文人?难道在话语的世界里只有那些被收买被驱使的无良文贼?
我在这里分析马纯济的人生历程,而或是仕途之路;只是为了更加清晰的诠释中国重汽和潍柴的争执的根源所在,以至于出现在你来我往的战略布局中的宿命存在。
在《恩恩怨怨重汽潍柴(13)》中,我对马纯济的从一个青年工人到一个企业的决策者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在虚幻军事论坛上注册ID为:simthc的朋友提出以下异议:
你写的这种情况在7,80年代的国企根本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那个时候提干部根本不看学历,只要你肯干,被领导看的上,马上就能做领导。那时候去读书的人都是被厂里老师傅和领导认为是那些不求上进,不好好工作想偷懒才去做的。而且文化大革命对工厂的冲击是很小的,只要你身世清白,工作努力根本不存在什么受冲击,除非你老是跟这运动走才会有被打倒什么的。
当然你说的这个老总做了厂长后的事不做评论,就是你说的开始部分就真是在我看来少见多怪了 。
坦诚的说,我出生在70年代后期。对文革的事情更多的是凭借对周边亲近之人的口耳相传,加上我的父辈在文革中的遭遇。以至多年后,我们这个大家族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其中之一就是寻遍整个家族无一人善于交际,皆耿直无府之人。至于我对马纯济的判断是否正确,只有他本人和有所共事的人才真正知晓。
谈到文化大革命中政治运动对经济建设的冲击,恐怕决非“很小”来形容。我们查询中国有关经济发展的数据就可以发现,从文革开始到文革结束,我国的经济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关于这方面的数据和事实,我想不用我一再赘述,毕竟这是刚刚过去30年的事情,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和大量史料历历在目不容篡改。
有朋友一再质疑我为什么在探讨中国重汽和潍柴的决裂前前后后的恩怨时,为什么一定要研究马纯济、蔡东和谭旭光这些人的成长经历呢?事实上,任何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是人的历史,不探求决策事件发生过程的人的历史。这样的研究就是空谈的研究。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会接着分析马纯济从济南汽车配件厂党委书记到济南市副市长的这一过程。也就是说,要分析马纯济入主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之前的心路状态和仕途经历。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间的恩恩怨怨(十六)日
类型:转载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生如夏树
编辑:薛文祥
首先,我有必要说明的是:我没有见过蔡东先生,更没有任何交往。这篇文章中所有关于蔡东的性格和历史推测,均系我根据公开的资料主观臆断。如有不妥和有较大出入之处,烦请知晓详情之仕斧正。
蔡东,1963年6月出生,EMBA,高级工程师。1983年7月自江苏工学院毕业后进入济汽总厂。1983年-1995年历任产品设计员、副科长、科长、产品处副处长、技术中心主任、厂长助理等职务;1996年至今历任重汽公司质量部部长、齐鲁考格尔集团总经理、重汽集团技术中心主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等职。现任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这几乎是蔡东格式化的履历表。想再进一步查询蔡东的资料,难度极大。经过我多方打听,才得知蔡东是福建泉州人,2004年获得南开大学EMBA学位。
为什么这片博客命名为《还原蔡东》呢?这是因为和马纯济出身仕途,人生经历广为流传相比。蔡东从大学毕业进入中国重汽联营公司开始,一直在济南汽车圈子里发展。并且这个人的各种传闻极少,以至于我想一个传媒朋友了解蔡东时,他的说法是:“蔡东这个人极少主动接受采访,但凡有‘露脸儿’机会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去找马总(马纯济)吧。不过据说这个人的技术功底有口皆碑”。
蔡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在中国重汽的经营活动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中国重汽和潍柴的决裂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我想除非若干年后,蔡东或者马纯济写回忆录。否则外人是难以知晓的。这里我试图通过有关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的新闻、传闻和经营活动中的资料加以整合,来还原一个近似真实的蔡东,以飨各位同好。
蔡东是1963年出生,1983年毕业。也就是说他考上大学的时间应该是1979年,当时只有16周岁。这和我最小的叔叔的经历完全相似。即便如此,我这个当年以高考状元身份考上西南政法学院的叔叔,在和我论及蔡东的时候,心性清高恃才傲物的他还是对蔡东佩服有加。
是的,在1977年恢复高考(请注意,这一年对于谭旭光而言,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这一年对于马纯济而言,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年后他成为了车间主任。这两个人都没有参加高考。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无论是马纯济还是谭旭光,第一学历都不是高中毕业。充其量是初中毕业)后的前三年中,参加高考的人除了应届毕业生外,还有被文革耽误了10年的人,加上此前没有机会参加高考的“老三届”,也就是说在77-79年参加高考的人是这17年的高中毕业生。如此多的高中毕业生一起走入考场,高考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1979年的应届毕业生蔡东,能顺利考上大学本身就证明其过人的才智!
以真正的“天之骄子”(当年形容大学生的代名词)的光环,来到刚刚组建的中国重汽联营公司的蔡东,受到那个年代对知识分子的重视,走上了产品设计员的岗位。请注意,蔡东在1983年7月毕业后走进中国重汽联营公司,这个时候中国和奥地利就引进斯泰尔技术的最后协议还没有签署。
尽管年轻的蔡东不可能加入到技术引进的组织。但是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蔡东作为一个极受重视的年轻知识分子(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在此后的时间里一直浸淫在斯泰尔技术国产化的进程。注意蔡东在中国重汽集团分离的时候的职位是:中国重汽集团总工程师(兼任)。这也就很好的诠释了为什么分离后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的掌门人马纯济是个“外行”,但是中国重汽的技术革新却是最快的。
一个“外行人”领导的企业重新崛起再次成为中国重型汽车市场的老大,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一个真正的内行人(蔡东)“悄无声息”的隐藏在“外行人”(马纯济)的背后!并且这个蔡东是造成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和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爆发矛盾的焦点——在分家之前,中国重汽济南厂是几乎不生产斯泰尔军用汽车的。
然而分家后蔡东利用中国重汽技术中心掌握的技术资源和他自己的技术功底以及在军内的人脉资源,迅速的切入陕汽独霸的斯泰尔军车市场。直接引发了中国重汽和陕西汽车的对立。这一部分的详细情况在《斯泰尔三兄弟》的后续篇中,我会详细讲解(野史)。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间的恩恩怨怨(十七)日
类型:转载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生如夏树
编辑:薛文祥
在这篇文章伊始,我先就几位朋友的建议和批评,做以回应以示尊重。
匿名[济汽人]的朋友说:“作为曾经在济南汽车总厂工作过的大中专毕业生,提起蔡东都是十分敬佩,他一直是济南汽车总厂大中专毕业生的最优秀的代表,办事果断周密,对企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另外你的文章特别好,分析很到位,唯一的欠缺是少部分的历史掌握不够准确。”
在上一篇《恩恩怨怨重汽潍柴(16)——还原蔡东的本色》,我就说过,我与蔡东素未谋面,对蔡东先生的还原和分析更多依据手中为数不多的资料,加之蔡东的履历外传甚少,在诸多细节上难免有所差池,我接受你的批评。
匿名[重组目的]的朋友说:“你的文章很值得一看,很好!但法士特变速箱公司并不是陕西重汽的一部分,他直属陕西省国资委,与陕西重汽一样现是湘火炬的控股子公司;潍坊发动机公司也不是陕西重汽的一部分,而是湘火炬的最大股东,但不是控股。”这一点是我疏忽大意,感谢老兄指正。
回归头来我们再说蔡东。在前文中,我按照西方的星座学说,推测蔡东应该属于双子座。请大家到中国重汽的官方网站上,去查看一下就会发现蔡东的所有工作照就会发现,在90%以上的场合,蔡东的穿着特别是外套上衣都是较为艳丽的浅色,比如明黄色、浅黄色、湛蓝色等。这在所有的大型国企领导人中十分罕见!
从这个细节上我们就可以发现:蔡东在性格上尤其十分张扬的个性,并且这种人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点在中国重汽的经营中我们也能找到这种痕迹:2000年分离后,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在斯泰尔技术衍生的四个企业中,应该是新车型开发最多的一个!目前比较清晰的四个系列:黄河(飞龙)、斯泰尔、斯泰尔王、HOWO等。这一点上,有赖于蔡东在汽车技术上的功底和认识!但是这与蔡东骨子里那种张扬进取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如果说蔡东衣着上的张扬昭示了他的张扬的个性的话,那么他做事的方法则显现出超乎寻常的成熟和老道。和他穿衣风格不同的是,在企业管理上蔡东则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韬光养晦之势。
如果各位朋友留心有关中国重汽的新闻报道的话,你就会发现蔡东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十分聪明的躲在马纯济的背后。只有那些需要技术功底的场合才彰显出蔡东,比如最近关于“中国重汽发动机连杆断裂事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场合是蔡东大显身手的时候,尽管在中国重汽就“发动机连杆断裂事件”新闻发布会上,蔡东的发言和解释并非无懈可击,但是其“汽车专家”的本色却赢得了更多新闻记者的信任。
蔡东张扬个性和沉着做事风格上的迥异显示出他作为双子座的本性,如果考虑到他做事有“果断周密”的一面的话,那么我认为蔡东的生日应该是在(公历1963年)6月10日-22日之间。按照西方的星座学说,这一时期出生的双子星座兼具有巨蟹座人的个性——做事的“果断周密”(也有可能是刚愎自用和斤斤计较)。
也许有朋友要问了:像蔡东和马纯济这样两个雄才大略的人,为什么能相处的和谐呢?
是呀,胸有大志的人大多数皆如操备相讳冰炭同炉。最近这两年来,我也一直在遭受着所谓朋友和合作伙伴的中伤、背叛、算计和排挤。个中滋味让人苦不堪言,对于权利的争斗更是让我萌生退意。深究马纯济和蔡东的配合为业界称道的根本原因在于:
1、马纯济和蔡东在年龄上有着较大的差距——10岁。这一差异决定了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蔡东需要马纯济的领路、马纯济需要蔡东的支持。马纯济不用担心蔡东来抢权,蔡东也不会担心马纯济挡自己的路。
2、二者政治资源的调剂。马纯济出身仕途,在济南市拥有着良好的人脉资源。这一点在中国重汽能自己短的时间内筹集到10亿现金,兴建自己的发动机项目就是做好的例证。然而出身技术官僚的蔡东在汽车行业内的资源和威望加之本身的技术功底是“外行人”马纯济所必需器重和依靠的。
3、请注意蔡东是1979年考入大学的,这一年他才16周岁。据我的叔叔告诉我,当时1977-79年考入大学的人,年龄差异非常大,最大的甚至已经三十五六结婚生子。蔡东在大学时代和那些比他大10-20岁得人的相处,为他进入企业后和比自己年长的人和谐相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这两个人都是聪明人。都知道相互依存的妙处,就像是在“中国重汽发动机连杆断裂事件”后,蔡东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侃侃而谈。
而马纯济在利用自己手中的人脉资源在山东省委省府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头条播发了中国重汽、莱钢等一批山东企业大搞创新的新闻。这种滴水不漏的舆论宣传手法为彻底消除“中国重汽发动机连杆断裂事件”的负面影响奠定了基础。蔡东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专长,马纯济在彰显出自己出身仕途对政治资源的诡秘隐忍的掌控。这一配合是中国重汽躲过了一个可怕的漩涡。
到这里,我们在重新分析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年这四年中,他的产品线:比较清晰的3个系列:黄河(飞龙)、斯泰尔、斯泰尔王等。
黄河(飞龙)这是中国重汽在当时“准重卡”畅销的时代,把斯泰尔技术结合济汽的美驰桥推出的“准重卡”,这是斯泰尔技术的下延。目标市场是和解放、东风的“八平柴”抢夺市场。
斯泰尔王则是中国重汽为了躲避在“斯泰尔”这个层面上国内同质化的产品引发的无序竞争,而对斯泰尔技术进的二次开发,而或说是斯泰尔技术的上延。
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年,中国重汽一直生活在斯泰尔“阴影”中,如何使中国重汽彻底上一个台阶,想必在年是缠绕在马纯济和蔡东心头的魔镜。这就是HOWO诞生的根源。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间的恩恩怨怨(十八)日
类型:转载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生如夏树
编辑:薛文祥
匿名[迂者]的朋友在我的BLOG上留言说:“倒真的很佩服你老兄,连人都未曾谋面,就敢站出来说话,写他们,有点高!”。坦诚地说,我不是汽车行业内的人士,与任何汽车企业没有任何利益来往,甚至我的汽车知识不比任何一个汽车工程二年级大学生知道得多。最近几年的采访和静心观察,算是偶有心得。虽不敢自比诸葛,长坐草庐而知天下变幻,然自恃案题“白眼看时尚,红眼读好书”,世事自清于案前三尺。
我的老师王谦先生曾经在《虫*二的风采》中写到,做文学评论的人们不应该以柔情弱水对峭拔高山的那种仰慕眼光、匍匐姿态去膜拜手中拜读的作品,而起码要拿出平视的眼光,或干脆就是俯视的眼光。就如同要想把一只青蛙的五脏六腑剖析的头头是道,初中学生在生物实验课上都知道,要把青蛙固定在实验台上,用刀枪棍棒细细伺候。
我认为,做汽车评论更应该如此——至少眼下应该如此!如果有些老先生如同鉴赏甄别古董般来搞汽车评论,那股小心翼翼的劲儿分明透着十足的矫情!做中国的汽车评论,大可不必瞻前顾后,随便从水桶或者池塘里,捞出几个呱呱叫的东西,扔在案子上。顺手拿出三五柄锤子、斧头之类,闲砸扁伊的脑袋,敲断伊的脊梁骨,胡乱把伊大卸八块然后扔到显微镜下。我可以打包票,绝对不会影响你的实验效果!
至于[迂者]朋友言称“写他们,有点高”。我认为世间内外高人如云,一个人能结识多少鸿儒俊才,要看时事造化和他的做人底蕴。一个人能修为到什么境界,要看他有多大的胸怀和眼界。我自知德薄量前,于人于事苛忌刻薄睚眦必报。遂多年修心养性,至今而知人量己。不过说到胆识,我甚是敬佩这篇文章的主人翁——谭旭光先生。诨号“谭大胆”决非浪的虚名。
谭旭光,44岁,高级经济师,天津大学动力工程硕士,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1977年参加工作,历任潍坊柴油机厂外贸处副处长、厂长助理、副厂长、厂长等职。曾获首届全国机械行业优秀企业家奖,中国汽车行业最佳汽车发动机分行业CEO/总裁、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这是谭旭光先生流传最广的一份履历。后来在其前往北大演讲时,他曾经提到,他是1961年生人,1968年上学,1977年毕业进入潍柴。从这一番言行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谭旭光的第一学历是:初中毕业。1977年,他没有选择考中专或者高中,这只有一种可能:上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不会太好。也就是说谭旭光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明的人!
然而就是这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初中毕业生,就怎么一步一步成为潍柴的一把手,并且日后成为CCTV风云人物的呢?他的成功秘诀究竟是什么呢?事实上,在北大演讲时,他也没有透露这一点。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谭旭光给人的第一印象:牛气!但是,我想说的是,这种“牛气”的背后是一种“江湖气”!
尽管谭旭光的第一学历并不高,但是谭旭光16岁就进入了潍柴,并且一步一步从基层做起来,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从事的销售工作。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南来北往的人,特别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担任着潍柴的外贸处副处长,这使谭旭光的眼界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他的同龄人。销售工作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并不是一个高尚的工作。但是除非极少数的垄断行业里,否则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漠视这项工作的企业都会受到惩罚。
在前文中我就说过,在谭旭光执掌潍柴后,潍柴出现了超乎寻常的增长,这与谭旭光长期在销售工作中,对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微妙变化有着超过常人的敏感和积极态度。潍柴126毫米缸径的发动机几乎渗透到各个领域,这种对市场超乎寻常的深度开发和广度开拓也只有向谭旭光这样在销售工作上进行过10年打拼CEO才有。
在市场开发的敏感上,已经脱离了企业15年的马纯济和长期伏案设计工作出身技术的蔡东,根本就不是谭旭光的对手!这也是中国重汽的致命短板!面对这样一个指责,中国重汽不得不认真面对:旗下拥有三家独立的整车企业和庞大的销售网络,中国重汽如何进行更完善的整合?
我为什么说,谭旭光身上的这种牛气是一种江湖气呢?从谭旭光上任伊始,面对空空如也的账户,谭旭光并没有伸手向上级要,或者寻求当地政府行政力量支援,而是采用单刀赴会似的直接去找当地金融机构贷款,找不到就在人家家门口等待,一天不行两天,总之我要感动你,让你心甘情愿的帮助我。
如果寻求政府力量,以行政的方式去“压”这种官面的解决方式,显然也能达到一定的目的,但是这种方式并不可靠。乃直到后来,中国重汽和潍柴决裂后,江湖上流传谭旭光“六个没想到”之一:没想到银行这么势利眼!在此清晰的显示出谭旭光过于相信他和银行行长们的个人交情,而不是从官场习惯上去考虑这种影响。这和马纯济几次利用其人脉资源和行政力量对中国重汽进行危机公关(比如最近的CCTV头条宣传以中国重汽为代表的山东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化解重汽发动机连杆断裂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说诸位还没有看到谭旭光这种江湖气的话,那么在后来和中国重汽的决裂中,潍柴大张旗鼓的宣布停止向中国重汽供应发动机,则再次显示出谭旭光为首的潍柴领导层在政治上的幼稚,其手段过于江湖,而缺乏行政手段的阴柔和连续性。
谭旭光种比较江湖的手段在2004年潍柴上市到2005年初,使仕途出身的马纯济和“书生”蔡东显然没有注意到谭旭光入主湘火炬的布局。以至于轻易的把决定中国重汽未来的HOWO的发动机匹配交给了谭旭光和潍柴!
*错别字,泰山之上有碑名曰:“虫二”,这里的“虫”应该在字头加一“丿”,读音zhe.寓意风月无边。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间的恩恩怨怨(十九)日
类型:转载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生如夏树
编辑:薛文祥
前文我曾经说谭旭光是个很张扬、做是很高调、很江湖的人。我们很难说这种性格的人有什么不好!无论中外古今性格张扬快意恩仇的人,但又名仕猛将相佐往往能成为乱世英雄。
从某种意义上讲,谭旭光也属于“乱市”英雄,在国家倾斜重卡为出台之前,他果断的开拓了斯泰尔126缸径发动机的市场广度,使潍柴成为具有广泛知名度的产品。在国家治乱政策出台后,潍柴迅速的和各整车厂加深合作,最大程度的发掘了市场的深度。可谓是时势造英雄。
但是谭旭光是个很江湖的人,身在江湖没有人不希望成为一通江湖的武林盟主。这些年来,谭旭光一直希望潍柴动力做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用柴油经供应商。
如果单就126这个缸径的柴油机来说,潍柴现在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了!然而谭旭光的短板在这种世界之最面前也不可避免的显现出来——在企业经营上缺乏历史的眼光,对企业经营的纵深发展缺乏耐心。至此命悬湘火炬,进退维谷的境地已经不可避免。这是江湖人不可避免的命运。
谭旭光通过潍柴动力在香港的上市,成功的削弱了中国重汽对潍柴的束缚,使中国重汽这个100%对潍柴厂控股的大股东,在潍柴厂最优质的资产——潍柴动力上市公司中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毫不客气的讲,即便中国重汽罢免了谭旭光在潍柴厂的领导职务,也动摇不了他在潍柴动力内的号召力。毕竟中国重汽在潍柴动力上市公司的股份只有20%多一点。并且是地方政府的影响,在潍柴,中国重汽和济南市委市府(中国重汽属于济南市代管企业)的印象分极低。潍柴每年向中国重汽上交的利税要比对潍坊当地财政的贡献多得多。
据前往潍柴采访的同行告诉我,潍坊当地对潍柴把大部分的利税上交给中国重汽进而间接交给济南财政很恼火,潍柴的营业收入占据着中国重汽营业收入的50%强,甚至我一个潍坊的同学给我开玩笑,说中国重汽为济南做的财政贡献有一半是潍坊人提供的。
从某种意义上,潍柴对中国重汽内心有一种天然的敌视。山东政局的权力变化更加加剧了这一点。以至于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集团下属的《经济导报》曾经做过一个青岛和济南大企业的对比类*的文章,受到济南市和山东省两级宣传部门的公开批评。指责其制造省内城市矛盾和地域歧视。当然,潍柴动力的上市也是谭旭光和潍柴的领导层得到了诸多个人实惠。这一切都无可厚非。
一颗种子迟早会发芽的。尽管潍柴动力上市后,谭旭光一再声称潍柴的发展方向是做通用发动机供应商,并且全力配合中国重汽HOWO的开发,加强和中国重汽的领导层面的的感情沟通,一而再的宣称要把最好的柴油机优先供应中国重汽。这种韬光养晦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重汽领导层的警惕性。
在2004年中期到2005年中期,中国重汽把几乎全部的精力用在了和陕汽、福田欧曼等争夺市场上了。然而2005年早些时候,谭旭光的一连串秘而不宣的动作,却让出身仕途的马纯济不寒而栗——潍柴竞购湘火炬。
出身仕途的人对别人动作的解读会天然的向控制力的掌控和颠覆上思靠。据说酷爱《资政通鉴》的马纯济,不会想不到潍柴一旦收购湘火炬意味着什么。因为当时的湘火炬控制着几乎中国最优质的卡车产业资源——重庆重汽和陕汽!
后来,很多人在解读中国重汽在第二轮竞购中放弃收购湘火炬这一举动时,认为中国重汽的现金流不足以支撑整个收购计划。事实上这种认识几乎和白痴相差无疑。即便抛开潍柴因素,中国重汽的每年营业收入也接近100亿,用于战略投资的现金应该在5亿左右,如果中国重汽决议收购湘火炬,山东国资委和金融机构做出一定支持,整个收购计划应该没有问题。
至于当时中国重汽在继承原中国重汽集团时所承担的全部债务,因为当时国务院已经有所指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部允许强行进行债务结算,所以这些债务可以慢慢消化,不会影响到中国重汽的收购计划。那中国重汽为什么在第二轮竞购中放弃收购湘火炬呢?
如果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再注意到中国重汽主动中止了和沃尔沃的发动机合资项目建设,那么这个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到2005年中期,中国重汽本身可用于战略投资的现金流应该在5亿左右,在企业内融资、在金融行业融资、山东省有关方面支持这四方力量加在一起,可投资额度应该不超过10亿元。也就是说,这些钱要么用于收购湘火炬;要么用于建设章丘工业园和济南动力(济南斯泰尔发动机项目);要么拿出一半来进行沃尔沃发动机项目建设。
让我们来权衡一下:如果拿出5亿(6000万美元,相当于华沃项目中外总投资)建设沃尔沃发动机项目,短期内能够支持HOWO新车型的进一步开发,但是一旦潍柴方面搞小动作,占中国重汽80%产销量的斯泰尔和黄河车型立即受制于人。
如果同时开工沃尔沃合资项目和济南动力项目两个工程,估计中方投资应该在2亿美元左右。并且如此大的工程,国务院是否批准还在两可之间,即便批准,时间成本恐怕也承担不起,毕竟江湖派的谭旭光一旦在短期内完成对湘火炬的收购,后果不可预知。以马纯济和蔡东断然不会接受这样一个前途未知的结果!
如果收购湘火炬,中国重汽将不得不面对原中国重汽集团的诸多问题。中国重汽将再次面对企业和地方利益的分配和文化的整合。在我看来,中国重汽收购湘火炬的真实目的应该在于攫取湘火炬内优质的卡车零部件企业,比如汉德车桥、法士特等,至于整车项目诸如陕汽、东风越野车等在进行湘火炬资产股份改造时,应该剔除!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重汽收购湘火炬,不准备投入巨资!在进入第二轮竞购时,整个项目被潍柴把收购价格拉升到8亿元左右的时候,中国重汽和上海汽车全部退出。要知道精明的上海人即便财大气粗,也是从来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主——看看烟台东岳、柳州五菱、沈阳北盛这几个项目,上海人什么时候不是精打细算?
如果用于建设章丘工业园和济南动力项目,章丘工业园项目,地皮几乎是章丘市政府(济南市下属)白送,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一心打造工业强势的章丘市政府免费赠送,甚至可以帮中国重汽搬家!10亿的项目——乖乖,对当地的“建设”要多大的支持呀!建设建设章丘工业园和济南动力项目投资会很庞大,但是有那么几个好处:
1、鉴于中国卡车市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会以斯泰尔技术平台的中低档车为主,济南动力项目会支撑起中国重汽80%以上的产品线。也就是保住了中国重汽大绝对盈利点。
2、至于HOWO项目,低档车可以继续使用自己产的发动机,高档车可以采用国内合资企业的发动机,实在不行还可以外购。
3、建设章丘工业园和济南动力项目还可以空出中国重汽总部和市区内的诸多个老厂的地皮。这些地皮现在都是黄金地段,向外出售可以赚取大批现金。自行开发房地产,几乎不用投一分钱,如此热的地产市场、中国重汽自己的地皮、中国重汽自己保有的数万职工市场,银行会踏破门槛的!事实证明,后来的境况果真如此!
4、建设济南动力项目,在未来和沃尔沃进行发动机项目在进行谈判中,可以站得先机。
但是建设建设章丘工业园和济南动力项目也会有庞大的风险:
1、政府批准风险:高达数十亿的投资,在国家强力推行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是否会获得批准?
2、投资风险:斯泰尔发动机技术的技术规范虽然掌握在中国重汽技术中心手里,但是斯泰尔发动机的技术人员基本上都在潍柴和杭州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中国重汽济南动力公司本身既没有技术开发人员,也没有熟练的技术工人。事实证明,尽管马纯济的人脉资源和仕途经验使中国重汽成功的规避政府风险。但是技术风险还是中国重汽无可规避的难题。才有了后来的“连杆断裂风波”。
就在谭旭光悄无声息的进行湘火炬收购的时候,马纯济和蔡东等一批中国重汽的领导层把乌纱帽放在了办公桌上,在获得山东省政府的默许,济南市政府和市委的鼎力支持下拍板上马建设章丘工业园和济南动力项目。
毫不客气的讲,这是一个违规项目!只不过这个项目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建设的极为顺利,否则,建设章丘工业园和济南动力项目和内蒙古新丰电厂项目的下场无异!因为在建设伊始,济南动力项目没有上报国务院,只是由山东省方面备案。也就是说,马纯济在识破了谭旭光的计谋后,冒着被罢免的危险一意孤行的上马建设章丘工业园和济南动力项目。
这种胆识即便是外号“谭大胆”的谭旭光也是望尘莫及!看看当下,中国重汽上上下下为“连杆断裂风波”投入的巨大政府公关和舆论宣传。就知道马纯济和蔡东在济南动力项目上投入了多大的资本!
然而中国重汽这么大的动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潍柴和谭旭光一直被蒙在鼓里。因为在外界传说中,章丘工业园只是一个整车生产线和中国重汽新的总部。直到中国重汽开始到全国各发动机企业挖角,谭旭光和潍柴才大吃一惊!于是一场在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史上,“决战泰山之巅”的对决拉开的大幕!
牛鬼蛇神的对决已成水银坠地之势,生肖属蛇的马纯济和生肖属牛的谭旭光以出身仕途的城府之深对决来自江湖的山川之险从2005年的国庆节之后开始。这时距离中国重汽的新一代车型HOWO下线刚好1年!
*大体上参与对比的企业包括:趵突泉啤酒和青岛啤酒、泰山电视机厂和海信、小鸭和海尔等等。
中国重汽与潍柴动力间的恩恩怨怨(二十)日
类型:转载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生如夏树
编辑:薛文祥
平时我写的文章多在5000字左右,最多一篇文章也不过17000字。现在来写《恩恩怨怨重汽潍柴》这个系列文章,迄今已经70000多字。坦诚地讲,驾驭这样一篇文章对我来说有些力不从心。以至于出现了诸多错误。
首先感谢中国卡车论坛[只懂发动机]朋友的指点,《恩恩怨怨重汽潍柴(19)》最后一段改为:“牛鬼蛇神的对决已成水银坠地之势,生肖属蛇的马纯济和生肖属牛的谭旭光以出身仕途的城府之深对决来自江湖的山川之险从2005年的国庆节之后开始。这时距离中国重汽的新一代车型HOWO下线刚好1年!”
2004年10月,在凝结着马纯济和蔡东政治前途的HOWO下线前,中国重汽对潍柴在发动机上的全力支持抛砖引玉的把杭州汽车发动机公司交由潍柴“委托经营”。然而,2005年初,潍柴拒绝中国重汽借助潍柴动力在香港整体上市的计划,相反参与湘火炬的竞购,使马纯济和蔡东等中国重汽领导层彻底识破了隐藏在潍柴韬光养晦之势背后的不臣之心。
大约在2005年4月,中国重汽开始秘密筹集大笔资金进行章丘工业园特别是济南动力公司的建设。工程从2005年8月初开始,对外声称是中国重汽新总部和一个新的整车生产线。这时候,潍柴收购湘火炬进入了白热化,谭旭光和潍柴的领导层根本无暇顾及中国重汽的小动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因为中国重汽的保密工作做得好。不要说是远在200公里外的潍柴,就是济南本地的媒体和全国各大机械、财经媒体也被隐瞒得死死,以至于事后我的一个嗅觉灵敏的传媒的朋友再也不敢声称自己对山东(济南)了如指掌。全国汽车行业的记者都把目光紧紧地盯在了目不暇接的小汽车下线和湘火炬花落谁家的报道上了。中国重汽这种高度的保密状态,以至于连潍柴明目张胆的“背叛”都在熟视无睹。
2005年8月,就在中国重汽小心翼翼而又高度紧张的建设济南动力公司的时候,潍柴把新研发的蓝擎发动机首先送给了和中国重汽积怨甚深的陕汽,来拉拢刚刚收购的湘火炬的核心资产——陕西重汽。
面对“儿子”明目张胆的“认贼作父”,中国重汽选择了隐忍——这恰恰是仕途出身的马纯济最大的特质。因为中国重汽的决策层明白:此时与潍柴发生口角,一不小心就会暴露济南动力的真实存在,提前激怒谭旭光的后果是中国重汽自取灭亡。
毕竟在2005年8月,济南动力公司刚刚开始建设,出产品估计还需要1年时间。杭州汽车发动机公司已经有一半掌握在潍柴手里。国内有没有同型发动机供应。所以中国重汽选择了隐忍。然而,即便如此济南动力公司的秘密到2005年10月初还是被打破了。
有道是“纸里包不住火”。国庆节之后,济南动力公司的厂房土建工程基本完工。中国重汽在这个10月一连串的动作后,章丘工业园中的济南动力公司准备投产斯泰尔发动机这个秘密再也保密不下去了!
一方面,中国重汽从国内外订购的大型发动机机床加工设备开始陆续抵达济南。
一方面,由于此前中国重汽济南基地并没有发动机项目,缺乏发动机研发技术人员和熟练的技工人员的中国重汽,不得不大规模的从其他发动机企业挖角。
一方面,大兴土木的中国重汽的现金流受到了严重的考验,对零部件供应商的结算方式由月结算变成了季度结算以缓解企业财务压力。
一方面,中国重汽面对建设济南动力公司和章丘工业园带来的强大的财务压力,进行了公开的短期融资。要知道这次融资的数额高达10亿元。
一方面,面对沃尔沃一再指责,中国重汽对华沃项目始终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改善华沃的尴尬境况,相反以沃尔沃在合资企业里独揽大权,拒绝分享销售渠道和销售利益为名,对沃尔沃进行敷衍,对于3方此前寄予厚望的沃尔沃发动机项目更是只字不提。作为曾经全力帮助中国重汽开发HOWO的沃尔沃,开始渐露怨言。
所有的人都知道,作为国内第一大重卡生产商的中国重汽在不进行超大规模投资的情况下,应该不会出现现金流窘迫的情况的!如果说以上5个方面,还没有让潍柴和谭旭光从成功收购湘火炬的喜悦中冷静下来的话。那么,10月底马纯济的江南之行则让一再试图掌握牌桌上发牌权的谭旭光感到不寒而栗!
马纯济的江南之行显示出一个出身仕途的领导者成熟的手段和老道的公关。据说,马纯济下江南的第一站并不是杭州,而是上海。众所周知,在上海有着和中国重汽天然的盟友——上海柴油机有限公司。
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生产的第一辆中国重型载重汽车黄河150就是使用的上柴的6135发动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中国重汽(济汽)从上柴至少采购了20万台发动机。这是几十年血脉相连的盟友关系。
在2005年初,马纯济彻底识破了谭旭光的不臣之心后。新规划的高档HOWO使用什么发动机一直就缠绕在马纯济和蔡东心头。在沃尔沃发动机项目远水不解近渴,潍柴不足以托付终身的情况下,已经投产的日野P11C发动机就成了中国重汽的目标。
而上海柴油机有限公司正是上柴日野的中方合资企业,长期合作的友谊,特别是与中国重汽短时间内没有利益冲突的因素决定了,上柴日野是中国重汽开发高档HOWO-8的可靠盟友。后来中国重汽内部有个说法:亲生儿子不如老战友。就是说的这件事。中国重汽选择上海日野作为新车型开发伙伴,算是作为对潍柴把新开发的蓝擎发动机先送给陕汽的回应。但是也使决裂逐渐浮出水面。
马纯济江南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潍柴动力有限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