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钱理群中学讲鲁迅 pdf的二十六篇书。谢谢。

钱理群:青年与农村
经济观察报书评微信公众号钱理群
[摘要]他们跑在都市上,求得一知半解,就专想在都市上活动都不愿回到田园;专想在官僚中讨生活却不愿再去工作,久而久之,青年常在都市中混的都成了鬼蜮,农村中绝不见知识阶级的足迹,也就成了地狱。【编者按】随着《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的出版,钱理群——这位鲁迅的研究者,也是鲁迅启蒙者身份的追随者,要与青年“告别”,与“启蒙”说再见。直观的原因是,“现在年轻人懂得东西,我很多都不懂,启蒙的角色扮演不下去了”;更深层的原因,则与他对启蒙角色的认识有关:启蒙往往是两难的(“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甚至是悲剧性的。这种悲剧性,尤其体现在青年参与社会或政治运动中。诚如胡适所言,“在一个健全的社会里,承担政治、社会责任的主要是成年人,年轻人的主要任务是自我成长,而不是过多的参与政治,但当社会出问题的一线非常时期,却也只能是年轻人被迫站出来,比如‘五四运动’就是蔡元培在破不得已的情况下发动青年的。”但被启蒙的年轻人一旦觉醒并参与到政治运动中,往往容易被非理性所左右。“这时候启蒙者就很被动——继续支持学生的政治行动,就是支持非理性;而一旦反对,就会被学生毫不留情的打倒……”在告别启蒙之后,钱理群计划全心投入研究民间思想史,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是故,我们摘选钱先生富有启蒙精神的作品之一《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与各位分享。这也是钱先生在告别青年、告别启蒙之际,提到最多的观点之一:青年与农村。应该说我们是第二次见面了。9 月20日那天参加你们的暑期下乡实践活动总结会,听了你们许多精彩的发言,心里很激动,有很多感想,那天的会上,也只能简单说几句,于是,就想写一篇文章,但事情一多,又搁下了。感谢北师大的同学的邀请,今天有了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聊天,就把那天没说完的话,继续往下说。也许是因为我是研究现代文学史、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有一种职业性的历史感。一看到诸位,我就觉得似曾相识,在我研究的历史中曾经见过,你们的言谈,说话的姿势,眼睛里流露出的热情、困惑,你们的快乐与苦恼,初到农村时的惊喜,第一次走进农民的小屋不知如何交谈的窘态,工作深入不下去时的焦虑,以及无休止的争论,平静下来以后的思考与自我质疑,等等,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都曾经出现过,而且,这其中也有我自己的身影。这里存在着一个代代相传的精神谱系,存在一个持续了一个世纪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到农村去,到民间去”的运动;也许你们并没有意识到,你们的“西部阳光行动”实际上正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运动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新的篇章,你们是沿着前辈所开辟的道路往前走,你们正在继续书写与创造新的历史。一个世纪五代人连续不断的“下乡运动”李大钊的《青年与农村》和新村运动那么,我们就来作一点历史的回顾。还是从五四说起,那是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一个源头。大家都知道,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人的觉醒与解放”;我要补充的是,这样的人的觉醒与解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妇女、儿童与农民的独立价值的发现与充分肯定;而这三种人都是处于社会结构的最底层的,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与文化中是被忽略的存在,因此,这三大发现就充分地显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特质,具有特殊的意义。关于妇女的发现与儿童的发现,这都是极富魅力的话题,以后我们或许有机会再来详细讨论。今天要说的是“农民的发现”。鲁迅后来有一个追述,他说:“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有时感到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在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和花鸟并不一样了。”这至少说明,五四的先驱者已经认识到,农民,底层的人民,他们不是供人观赏、践踏的“花草”,而是有自己的价值,有自己的要求的独立的“人”,他们应该享有自己的幸福,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维护自己的独立利益。而另一些思想家则把农民的解放与整个民族的解放、发展联系起来,李大钊当时就写了一篇《青年与农村》,指出:“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他们生活的利病,就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利病。”他进而提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于是,他发出了“我们青年应该到农村去”的号召。而特别有意思的是,他讲了三条理由。一是“中国农村的黑暗,算是达于极点”。他具体地列了许多方面,可见他是作了一些调查的,而我们今天读起来觉得似乎还有点现实针对性,这是很可悲的;不过今天不谈这个,我们注意的是他由此得出的结论。他说:“一般知识阶级的青年,跑在都市上,求得一知半解,就专想在都市上活动,都不愿回到田园;专想在官僚中讨生活,却不愿再去工作。久而久之,青年常在都市中混的,都成了鬼蜮。农村中绝不见知识阶级的足迹,也就成了地狱。把那清新雅洁的田园生活,都埋没在黑暗的地狱里面,这不是我们这些怠惰青年的责任,那个的责任?”李大钊讲的第二个理由,就更值得注意。他说,现在大家都在讲推行“民主政治”的关键,是要“立宪”;但是不要忘了,中国的选民,“大多数都在农村”,如果农村没有开发,农民没有觉悟,没有自由的判断力,如果真的实行普选,那些“练习了许多的诡诈的手段”的城市流氓,那些“积下了许多的罪孽金钱”的城市强盗,就会来骗“他乡里的父老”,如果把这些人选上了,“立宪政治、民主政治,那有丝毫的希望?”李大钊因此而大声疾呼:“立宪的青年呵!你们若想得个立宪的政治,你们先要有个立宪的民间;你们若想有个立宪的民间,你们先要把黑暗的农村变成光明的农村,把那专制的农村,变成立宪的农村”,“这样的民主主义,才算有了根底,有了泉源。这样的农村,才算是培养民主主义的沃土,在这方面活动的青年才算是栽植民主主义的工人”。你们看,李大钊说得多好,在我的感觉里,他简直就在和我们面对面地谈话,讲着那些极其重要、必须处理的问题。不知道在座的同学们感觉如何?我们再来看他的第三条理由。他说,现在许多青年,天天在城市里漂泊,找不到出路,“农村中很有青年活动的余地,并且有青年活动的需要,却不见有青年的踪影”,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自误”。因此,他号召:“在都市里漂泊的青年朋友们呵!你们要晓得,都市上有许多罪恶,乡村里有许多幸福;……都市上的生活,几乎是鬼的生活,乡村中的活动,全是人的活动;都市的空气污浊,乡村的空气清洁。你们为何不赶紧收拾行装,清结旅债,还归你们的乡土?”——李大钊这番话可能与大家的感受不大一样,因为在许多年轻人看来,城市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还是令人向往的;但城市的人满为患,大概也会是迟早发生的事。更重要的是,李大钊在这里显然将农村理想化了。其实,他在前面已经谈到了“农村的黑暗”,他对农村的着意美化,是出于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反感,同时也受到了俄国民粹派的影响。李大钊这篇《青年与农村》一开头就谈到了俄国的“青年志士”“把自己家庭的幸福全抛弃了,不惮跋涉艰难的辛苦,都跑到乡下的农村里去,宣传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理”的民粹派的“到民间去”的运动。俄国民粹派对中国的“到民间去”运动有积极的影响,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就是对农村与农民的理想化,下面我们还要谈到。李大钊对农村与农民的理想化,还反映了五四时期另一个重要思潮,即所谓“新村运动”。新村运动是一个建立乌托邦理想社会、理想生活的试验,一群理想主义者聚集在一起,通常是在农村建造一所“新村”,实行财产公有,“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共同过着一种一边读书、讨论,一边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的新生活。大概在1918年,日本著名作家、思想家武者小路实笃在日本九州日向就建立了这样的新村;1919年周作人去参观后,就在国内大力鼓吹,得到了包括李大钊在内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许多青年学生的响应,在北京组织了类似新村的工读互助团。毛泽东也是新村运动的热心者,他曾为此专门访问过周作人,还亲自起草了建设新村的计划书。而新村运动的理想的核心,用周作人的话来说,就是要实现健全的“人的生活”;而所谓健全的“人的生活”,就是个体的人与人类、社会的人的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正是在这样的理想之光的照耀下,农民的沐浴在大自然的阳光中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的生活,就对当时沉湎于空想社会主义理想中的李大钊这一代人以及青年人产生了特殊的吸引力。“分田分地真忙”和乡村建设运动但应该说,在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民间去”,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的倡导与小规模的试验上,并没有形成实际运动。真正的“到农村、民间去”运动的大力发展,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如果说,五四还限于思想、文化运动的范围,到30年代就发展为一种社会运动。在大革命失败以后,随着对中国社会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农村,认识到中国的根本改造必须从农村开始。但却在如何实现中国农村的改造问题上,出现了重大的分歧,形成两种不同的思路。也就是说,都是“到农村去,到民间去”,却有两种不同的路向。一种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认为,中国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社会制度问题,必须通过革命,先夺取政权,从根本上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才有可能进行新的建设;而农村问题的根本也是土地制度问题,农村的变革必须从土地改革入手,改变少数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大多数农民则无地或少地的状况;而中国的革命又必须以广大农村为根据地,以农村的变革为全国变革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南方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发动了“苏维埃运动”,大批的革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发动革命,建立根据地,出现了毛泽东诗词里所描写的“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革命景象。与此同时,一部分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则在大力推行“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愚、贫、弱、私”四个字,因此,需要进行四大教育。一是“文艺教育”,设立实验性的平民学校、艺术学校,扫除青年文盲,并进一步将平民学校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同学会,使这些优秀的农村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中心分子。二是“生计教育”,进行农业科学的普及,发展农业生产;在农村经济方面,则帮助农民组织合作社、自助社;同时注意农村工业的发展。三是“卫生教育”,重点是建立乡村保健制度,“使农民在他们的经济状况之下,有得到科学治疗的机会,能保持他们最低限度的健康”。四是“公民教育”,“用家庭方式的教育,在家庭每个分子里,施以公民道德的训练”,“使他们有公共心、团结力,有最低限度的公民常识、政治道德,以建立地方自治的基础”。他强调,这四大教育的核心,是对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保健力和团结力”的培养,说到底,是对人的教育与改造,而“从事‘人的改造’的教育工作”,这才是“解决中国整个社会问题的根本关键”。为了实现这样的理念,他提出了“博士下乡”的口号,带领一批年轻人在河北定县等地进行了将近十年的农村改革实验。梁漱溟也是乡村建设运动的大力推动者,但他认为,中国的农村问题并不在于愚、贫、弱、私这些具体问题,而是要抓住根本性的环节,着眼于整个中国问题的解决。而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以中国固有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建立民族新文化。具体到乡村建设,他主张以中国传统的乡约形式建立中国新的礼俗,并在农村大办村学和乡学,使之不仅成为地方教育机构,而且从中分化出乡村基层政权组织与民间团体,把农民组织起来;同时,建立生产、销售、运输合作社、农民银行等生产、金融组织,推动农村技术进步,走一条以农业引发工业的道路。梁漱溟也带领了一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建立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开辟了邹平、菏泽、济宁等实验区。在上一世纪的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据国民政府实业部统计,1934 年全国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团体达六百多个,建立的实验点、实验区有一千余处。后来,这些实验都因抗日战争爆发,实验区为日本侵略军占领而告终。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下乡运动”在20世纪40年代,在全民族的大流亡中,大批知识分子从城市走向中国的穷乡僻壤,在实际接触中加深了对中国农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而抗日战争,某种程度上就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族解放战争,如毛泽东所说,“农民——这是中国军队的来源。士兵就是穿起军服的农民”,从这一事实出发,毛泽东引申出一系列的非常重要的论断:“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中国的民主主义者如不依靠三亿六千万农民群众的援助,他们就将一事无成”,“农民——这是中国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值得注意的是,当毛泽东进一步呼吁“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应该觉悟到将自己和农民结合起来的必要”,以至提出“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的论断时,他是得到了知识分子的强烈认同的。人们感到,这几乎是一个无法抗拒的时代的命令,同时也是通过自身的痛苦经验而发自内心的要求——在残酷的战争中,人会产生一种孤独感,知识分子尤其容易产生软弱无力感,这时候就迫切地要求寻找归宿,中国的这块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普通农民,就自然成为战争中处于生活与精神双重流亡状态的知识分子的皈依之乡。于是,大批的知识分子涌向以延安为中心的根据地,走向农村,出现了更大规模的知识分子下乡运动。这一运动与二三十年代的“到民间去”运动自然有深刻的联系,但也有不同之处;除了这是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发动的,是一个政府(当时延安边区政府可以看作是未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雏形)行为之外,最主要的是,在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上,发生了微妙的移动:由“启蒙—被启蒙”逐渐转换为“受教育—教育”,“到民间去”的“启蒙”主题逐渐变成了“改造”主题。但在40 年代的根据地,尽管存在着指导思想上的某些偏差,但当时的“下乡运动”所产生的主导作用,还是积极的。知识分子在下乡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国农民、农村,以及整个中国国情的了解,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农村的建设事业的发展。在1942 年至1945 年边区所开展的大众教育运动,与同时开展的减租运动,互助、合作运动,大生产运动,民主选举运动互相配合,引发了边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的全面变革,在40 年代后期,更是发动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事实上为以后的夺取政权与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40 年代共产党所领导的农村变革、建设的成功,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就不可能有新中国。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49年以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其国家体制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因此,国家的教育、文化、卫生等政策都是倾向农村的,这就导致了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当然,在同时期所发动的“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运动也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这是需要另作讨论的。我在这里要和同学们讲述的是我自己这样的成长于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的选择。我们这一代人都是满怀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建设祖国的巨大热情,一个是自我改造的高度自觉性,正是这两大激情使得我们年轻时候的最大志向,就是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因此,农村一直是我们认为可以大显身手、同时改造思想的广阔天地。当然,无可否认,这背后还存在着另一个理念,即“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因此,在大学毕业时,当组织上分配我到边远山区贵州去时,尽管这多少有点惩罚的意味(因为我的“家庭出身”不好,自己又走“白专道路”),但我仍是欣然前往的,因为这是党的安排,同时想的是“好男儿应当志在四方”。后来,我并没有被分到农村最底层,而是在专区所在地的安顺教书,但一教就教了十八年,正是我从二十一岁到三十九岁的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在中国的社会底层经历了大灾荒的年代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说句夸张的话,我是与底层老百姓一起经受磨难的,并在这一过程中,对中国社会有了真正深切的了解,这几乎决定了我以后一生思想与学术的发展。老实说,我今天之所以如此关注一个世纪的知识分子“到民间去”的运动,要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其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在这十八年里,我与中国的底层社会建立了血肉的联系。尽管我在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后,离开了贵州,来到北大这样的“最高学府”,但我始终以贵州作为北大之外的另一个精神基地,一直与之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与精神联系。——顺便说一下,听说你们许多同学现在还与你们暑期去过的农村点保持着联系,我以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今后你们要做什么事,到哪里去,都不要放弃这样的精神根据地。“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现在,就说到了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那一代,大概就是你们的父母的那一代。他们是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半自愿、半被迫地到农村去的。这是上一世纪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毛泽东说得很明确:“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如此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是一个需要专门研究的问题;我想,其动因也是复杂的,除了解决文化大革命所积累起来的政治危机与就业问题这样一些现实的考虑外,也许还有毛泽东本人的类似新村运动那样的乌托邦理想(在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毛泽东就提出要把全国办成一所“大学校”,全民学工、学农、习武,批判资产阶级)。但我并不主张将这场运动过于美化、理想化。有一个事实也是不能忽视的,就是当知识青年离开城市,来到农村,他们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记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引述过一位当年的知青说的一句话:我来到农村,“才知道了什么叫中国,才知道了我们的老百姓是多么地苦又是多么地好”;我说,这两个“才知道”,是非同小可的,无论对知青本人,还是对未来中国的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因此,到了“文革”后期,知青中出现了许多后来学者们所说的“民间思想村落”,决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林彪事件发生后,所产生的对长期被灌输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怀疑,另一方面也是在深入农村以后对“中国问题”的正视,就逼得这一代人“重新思考与估价一切”,包括重新思考“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应该说,正是这些思考,为“文革”结束以后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并作了人才的准备:今天活跃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各界的许多骨干,都有知青背景或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的经历,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现象,他们在农村中所获得的各不相同的经验教训,对他们今天的观念与行动都有重要的影响,自然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国的现实,以至未来。大批知青深入中国的穷乡僻壤,同时也引起了农村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建设,也为以后农村的变革作了一定的准备,据我知道,“文革”结束后从农村开始的中国变革的推动者中就有当年的知青。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当年大批知青深入农村,是对中国20 世纪最后二十年至今的变革,产生了直接与深远的影响的。(文/钱理群)转自“经济观察报书评”微信公众号(eeobook),腾讯文化合作媒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ophiaw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二十六篇》:那个叫钱理群的青年人 - 今日头条()
文丨张向荣2015年,在我32岁的时候,我发现单位图书馆里存着一套崭新完整的1981年版《鲁迅全集》。单位是国有金融企业,这足以解释“完整”“崭新”这两个形容词。于是,在我工作满五年后,我决定重读《鲁迅全集》。2016年初,钱理群在他新出版的演讲集《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2月版)的序言中写道:“我接触过许多青年朋友,他们在学校里读鲁迅作品,没有什么感觉,甚至有些排斥;但进入社会,有了阅历,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后,再回想起学校读过的鲁迅作品,就有了感觉,进而自觉地读鲁迅作品了。”(序言,第5页)这段话让我沉默了许久。这说的不就是我吗?钱先生既然如此说,看来我是“德不孤,必有邻”。只除了一点,我从来没有排斥过鲁迅,甚至曾经自以为对鲁迅颇有心得。不过,当年在校园里思考鲁迅,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次,而鲁迅要靠人生阅历才能体味。在中国,绝大多数人是在中学课堂上,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案提供的标准答案来认识鲁迅的,鲁迅是政治课,鲁迅是宣传单,鲁迅是写了“错别字”都不能算数的人。因此,钱理群说很多人会排斥鲁迅,这一定是事实。进一步的事实则是,一般情况下,只有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才有可能接触到更为深刻与戏谑、严肃与有趣的鲁迅。比如我,十几年前在现代文学的课堂上第一次通读了《鲁迅全集》,此外,还读了李长之、孙昌熙、王富仁、汪晖、王晓明、李欧梵以及竹内好等等,当然,也有钱理群。即使后来我的专业转向古代文学,也绕不开鲁迅的古小说研究。但那个时候,我脑海里的问题多半如此:鲁迅是左翼的旗帜还是自由的捍卫者?鲁迅是否对当代的左派右派都构成批判?如何反思鲁迅?鲁迅的反抗意识对法治社会的政治建构是否还有价值?后革命时代,人的绝望是否还有必要?……诸如此类。在青春昂扬的学生时代,所谓苦闷其实是另一种闲适,对鲁迅的理解只能在理论上故作深刻,很难透过个体的经验与人生的况味来思考。中学也好,大学也罢,对鲁迅都是在纸上谈兵,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表述的话语体系。所以,反讽的是,恰恰是离开校园,被抛入中国社会后,青年人如我才有可能真正开始理解鲁迅,日益感受到鲁迅那敏锐的先见之明,为他丰富而真诚的思想所折服。前几年,曾有人撰文发出感慨,鲁迅笔下的人物如阿Q、赵太爷、华老栓、闰土等在当代纷纷“复活”了。其实,他们何须复活?他们一直在,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甚至就是我们中的一员。眯起眼睛,看着四下周遭的人们,看着自己,想起《故乡》里那段被要求背诵的话,“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三个词穷尽了当代人——不满于压抑,不愿意受制于金钱的束缚,主动与权力保持距离的人们,只能“辛苦展转”的生活;为着生计奔波劳碌,无暇也不愿去思考何谓正义何谓道德,只求有事做有饭吃,拼命养活家人孩子的人们,只能“辛苦麻木”的生活;以“人上人”为目标,热络财富与权力,努力当上成功人士、封面导师,为此不惜伤害他人的人们,过着“辛苦恣睢”的生活。细细琢磨,我身边所有的人包括我,都没有超出这三类人的。我们仍然活在鲁迅笔下,看着电视上的“赵太爷”们,看着乡下和工地上的“闰土”们,看着网络上的“华老栓”们,看着城市写字楼里面庞年轻的“吕纬甫”们,不由会感慨这个时代和鲁迅的时代一样,人们仍然自愿为奴。除了观察,更为深刻的体会来自于自省。学生时代的苦闷情绪,在职场生涯变为了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但比这更为难以忍受的则是被时光和时代囚禁的痛苦,于是才惊觉鲁迅所说的需要许多人走的路,到现在仍然没有走出来。鲁迅就像一根蜡烛,握在手里许多年,直到踏入社会才知道点燃,烛火微弱,霎时照出四下的黑暗,却照不见路在何方,也不知道要等待多久,唯有这烛火的陪伴,使人些许心安。这成为了我重读鲁迅的动力,也是钱先生在《二十六篇》里所作诸篇演讲的大前提。这本书的主题是“和青年朋友谈心”,当然,鲁迅与年龄并无必然的联系,或者说钱先生就是一个七十多岁的青年人。他在书中提到了青年人所能遇到的诸多问题,从“大学精神”谈到“农村问题”,从巴金和王瑶谈到如何从事志愿者活动。林林总总,核心和大前提就是鲁迅,换言之,钱先生是就鲁迅来谈具体的问题。而只有在具体的问题中,才能跳出鲁迅的“经典化”和“学院化”。这与昔年“问题与主义”之争没什么关系,而是要把鲁迅从课本、从教育宣传部门、从学院派里抢回来。鲁迅的确是经典作家,但不能奉为神灵,更不能作为供奉在各类主义之前的祭品。《二十六篇》里除了谈论具体问题,钱先生谈的最多的一个词则是“沉潜”。鲁迅曾经有过抄古碑的十年沉潜,钱理群也有下放到贵州的十八年沉潜,我们为何不能同样沉潜呢?沉潜,就是从时代的泡沫里遁出,或读书或做事,成为种子,赌上一把,或许能赶上生根发芽的机会。钱先生与几代青年人交往,可谓一代有一代之青年,昔年的种子,后来总有发芽的,我们也不会例外,而他本人,也会永远是一个青年人吧。书名: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作者:钱理群定价:45.00元ISBN:978-7-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日期:2016年2月
凤凰文化,时代文化观察者
公共立场,独立精神。只为负责任地为读者发现好书,只为与读者一起,走过一段精神跋涉之旅。
网罗天下历史、文化、奇人、奇文、趣闻、趣事、历史、野史、情诗、情史等,通俗不恶俗,呆萌不呆板。
科幻作家。代表作《地铁》。
这是@江海一蓑翁 的个人原创作品发布平台,从书出发,畅谈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与艺术。
分享智识与见解,始于书,不止于书
易车购物10万买豪车 新劲炫ASX等你询底价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钱理群 孔庆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