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北良粮食码头工程领跑中国粮食物流 北良粮食码头工程是怎样突破传统粮食运输的四散化的

物流师【物流师考试网】案例分析[外贸考试]:北良领跑中国粮食物流.中华物流师?Zhksw
掠地莫过于占领险要之处”,北良所处之显著地理位置为其铸就辉煌提供了一个必要条件――成为南北粮食运输中转之一个基地。林谦告诉记者,北良除了本身所具备之区位优势外,还具备市场优势、专业性基础设施优势以及积极开拓所创造之信息资源优势。  北良所在之大连,既是一个美丽之海滨城市,又是我国东北之粮油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以我国“大粮仓”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东部地区之粮食产量,占全国之18%~20%。东北粮食大...-zhksw摘 关键词:考试 真题 模拟题 试题 押密 预测 练 答案 习题
  11年来,大连北良有限公司(下称北良)在深化改革之前提下,积极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创造优势,在成为国内粮食物流“领跑者”之同时,更把脚步迈向了国际化――总投资32亿元之北良港吸引了国内外同行之目光,也迎来了越来越多之投资者在此安家投产;北良在临港产业之拓展更为自身进军第三方物流打开了全新之局面,树立了国有企业改革之典范……北良是如何一步步从传统粮食物流领域步入现代物流领域之?本刊记者就此对北良副总经济师兼发展部部长林谦进行了专访。  优势成就辉煌  正如兵法中之“攻城掠地莫过于占领险要之处”,北良所处之显著地理位置为其铸就辉煌提供了一个必要条件――成为南北粮食运输中转之一个基地。林谦告诉记者,北良除了本身所具备之区位优势外,还具备市场优势、专业性基础设施优势以及积极开拓所创造之信息资源优势。  北良所在之大连,既是一个美丽之海滨城市,又是我国东北之粮油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以我国“大粮仓”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东部地区之粮食产量,占全国之18%~20%。东北粮食大部分通过大连实现北粮南运,内销到南方或出口到韩国、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大连有著名之大连商品交易所,北方粮食批发市场和粮油仓库群、加工群,形成了完整之国内外互相联结之粮油流通链。  东北地区不仅是粮食之主产区,同时还是一个大有潜力之大市场。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有1亿多人口,随着近年来经济之高速发展,东北农民之收入仅次于东部沿海地区。有专家预测,东北农民之购买力将进一步提高。这使北良不仅具有出口优势,也有巨大之进口潜力。  “在充分开发本身之地理优势外,我们在专业性基础设施上也投了很多精力。”林谦说道。在装卸、转运、仓储、计算、检验、粮情监测等各环节,自动化控制及配套之东北产粮区60个铁路中转库和270个产区收纳库,都为北良在粮食流通中占据强势地位创造了条件。北良配备了将近1800辆散粮专用运输车,具有运输成本低、集港速度快、装卸效率高、粮食损耗小等特点,为自身发展物流提供了基本保障。  随着IT时代之来临,信息化越发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为此,北良扣紧“与世界接轨”之命脉,逐渐加速自身信息化建设之进程。林谦说:“近年来,我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注了大量心血。目前,我们已具备了一定之信息资源优势。”据悉,北良目前创建之物流信息平台将适时显示产区库容、港口仓容、销区库容以及产区到港口之车辆运转、船舶动态,将产区与销区之间之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正是因为紧握“优势”之利用和开发创造,北良取得了辉煌之成绩:作为我国世界银行贷款粮食流通项目之龙头,北良港年吞吐量1100万吨,其中出口和北粮南调800万吨,进口300万吨,每小时装船能力4000吨,卸船能力2000吨,有仓容120万吨。  在树立了同行业之绝对优势后,北良更是积极进取,把“向国际化靠拢”纳入了战略纲领。“我们之目标是突破传统粮食流通方式,过渡到现代物流企业。”林谦说道。本着这一目之,北粮首先在粮食流通方式上予以了很大改进,迈入了国内同行业中之顶尖行列。  突破传统粮食运输“四散化”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储运一直是传统之袋装方式,这种运输、装卸、包装成本高、损耗大之方式,早已为发达国家所摒弃。  林谦告诉记者,针对这一国内相对落后之局面,北良加紧了国际化之建设步伐,一改传统之以包装为主之粮食储运方式,取消了包装物,实现了粮食物流之散装、散卸、散储、散运“四散化”。  据有关人士统计,东北地区通过北良港及其铁路专用车中转储运粮食,平均每吨粮食可节省港口装卸费用、包装和搬倒费用近70多元人民币;运输中之损耗也由袋装之5%~8%降低到1%~0.2%以下,每年为社会创造效益在10亿元以上。虽然散粮运输之效益如此之大,但其对粮食产地、运输过程和中转枢纽之综合配套之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国家在投资建设北良港之同时,在主要粮食产区特别是东北粮食产区建立起完善之铁路和公路运输系统及物流信息软件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之散粮中转储运体系。而北良正好无可争议地处在这个体系之枢纽位置。  虽然具备了散粮运输优势,但北粮在硬件设施上更是精心予以准备。林谦告诉记者,北粮在铁路运输车辆之变革方面就费了一番心思。1999年,北良L18新型散粮专用车投入运行,这种国际上通用之散粮铁路运输方式在我国粮食产销区却并不为人所接受。为此,北良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在向粮商客户宣传推广之同时,北良从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到了减免运输作业中涉及之铁路建设基金和自备车管理费用,以便扶持这种新兴之散粮运输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客户们很快便认可了这种装卸作业效率高、车辆周转快之L18车。  林谦说:“我们现在拥有之2400辆L18车之使用率达到了95%以上,这在同行业里并不多见。”据悉,自2003年4月份以来,北良先后开通了从黑龙江、吉林两省粮食产区直达北良港之10个“散粮班列”或固定循环车组,从而使东北走廊粮食外运铁路运行周期缩短了一半以上,每吨粮食之铁路运输成本下降了45元左右,打开了我国散粮铁路运输之新局面。  林谦告诉记者,北良把建设“东北散粮运输走廊”和“北粮南运陆海大通道”纳入了完善散粮储运系统工程之又一战略:根据系统化经营之内在要求,北良和东北粮食产区之各大粮油集团及产粮大市、大县之多数骨干粮食企业,与南方销区之粮食码头企业和骨干贸易企业、加工企业建立了稳定之业务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在东北四省区主要产粮地带、交通要道建立了7家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与内蒙古通粮集团合资成立了港通储运贸易公司,并共同在通辽建设铁路停车场,开通了到深圳之散粮运输班轮。可以说,北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散粮运输系统之建立和粮食流通方式之现代化进程。  “开拓进取永远是我们之追求,正是本着这一原则,我们才有了更快之进步。”林谦说道。据了解,仅在2003年上半年,北良港外贸出口玉米353万吨,同比增长2.5倍,占同期全国玉米出口量之42%――北良港已成为我国最大之外贸粮食中转口岸和玉米出口港。经北良港出口之粮食质量好、损耗少、运输成本低,大大提高了我国粮食出口之竞争力,提高了我国粮食对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传统市场之占有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良港吸引了全球粮商之目光,北良之成功经营更是有力地增强了我国粮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之竞争力。  为了更深层次地挖掘自身之资源优势及潜力,北良在做好粮食物流之同时,把目光逐渐投向了第三方物流。  拓展第三方物流  为了更大程度地开拓市场、挖掘潜力,北良领导层对北良在第三方物流领域发展之可行性做了充分之调研和分析。调查显示,作为北良客户之粮食企业,其主营业务本身是粮食之购与销,其利润来源就是去除中间环节费用之差价。就目前来说,大部分粮食企业在粮食购销业务之同时,不得不使用更多之人力、物力、财力去完成粮食从产区到销区之物理性移动。而作为专业性之物流公司,北良完全可以发挥自身之独特整体资源优势,凭借规模优势“多、快、好、省”地完成这项工作。林谦说:“这种以固定、合理之预算费用委托专业公司顺利完成自己并不熟悉之业务,自然会赢得粮食企业之芳心。”  另一方面,发展第三方物流能增加北良更多之服务功能――从粮食之组织、运输、仓储、加工到报检及租船订舱,甚至对客户索赔工作之处理均可由北良第三方物流发展部来完成。用林谦之话来说,就是“客户要做之就是遵守贸易之规则与签约,其余之实物交割完全可由北良完成。”  从粮食流通中转业务之特殊性来看,要满足客户对各种品质、各种数量之要求,北良必须要有合理之储备和稳定之粮源做保证。林谦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正好促进了北良在粮食采购方面之完善。”正如俗语所说:“欲求鸾凤,先立梧桐”。可靠之粮源保证、合理之价格水平将吸引到更多之国内外购买商,北良也有条件在粮食内销地区甚至是国外建立销售中心,从而将业务领域进一步延伸,形成稳定之、一体化物流供应链,并最终带动北良自身粮食贸易工作之迅速发展。  随着业务量之增加,北良之粮食采购量将急剧增长,包销一定地区之粮食或形成订单农业之格局将会出现,而规模经济带来之低成本将使北良在粮食之销售工作占得先机,占据竞争优势地位,最终逐步达到控制产销区市场之局面。  话虽如此,面对市场之高风险率,北良又将如何应对?林谦解释道:“当北良现代物流业务形成一定之规模,能掌握并控制一定产销区粮食之市场行情时,就完全可以既通过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又通过期货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在努力拓展第三方物流领域之同时,北良把目光聚集到自身港口之独特优势上,加速了向第三方物流挺进之具体步骤――发展临港产业。  依托港口资源发展临港产业  林谦告诉记者,为充分挖掘港口资源,北良把“建设国际物流园区,吸引投资”纳入了企业发展战略。  2002年6月,北良国际物流园区如火如荼地开工了,这个物流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3.47平方公里,计划在5至7年时间内投资150亿元,形成产值500亿元之产业规模。一年多过去了,以发展现代临港粮油加工业和综合物流业为主攻方向之北良国际物流园区已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35亿元;已开工项目8个,完成投资22.75亿元。其中,与东北粮食产区和大连市相关企业合资建设之35万吨粮食中转库,北良公司独资建设之3万吨级植物油码头及配套之15万立方米储油罐,与中石油和吉化集团合资合作石油铁路中转设施、北良物流信息平台运行中心等重大项目相继竣工并陆续投入使用;外商独资3000吨大豆加工与筛选项目、与松源集团合资产之玉米筛选厂、与中石油合资建设之4个成品油码头及配套之储油罐区和管廊等一批有影响力之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完成了大型集装箱码头和50万吨原油码头、高科技生物食品集团之规划、设计、开工准备。  北良现在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建设大连国际性航运中心、发展现代物流业和临港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开发大物流产业和临港加工业为主之北良国际物流园区,是我们延伸产业价值链之一个战略措施――“我们要迅速把北良之临港产业链和现代物流链做强、做全,努力为国家宏观调控多作贡献。”  作为北良临港产业兴起之另一个标志,投资3500万元兴建之物流信息平台,为北良在现代化物流系统领域增加了又一份能量。林谦告诉记者,这个物流信息平台运用了先进之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构建跨地区、跨行业之物流生产系统,将库、港及其相关各项设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北良公司已有之硬件基础设施优势提升为系统优势,实现跨地区物流作业,从而保证商流、物流、资金流之顺畅。信息平台之建设,使北良公司成为一家传统储运经营业务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之现代化大物流企业。据此,北良之临港产业迈入了一个新之高度。  据悉,已和北良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之全球最大粮商――美国嘉吉公司之中国区总裁葛诺仁先生曾这样评价北良:北良港兼具日本式之港区一体,以及美国式之将粮油码头作为粮油货物集散、贸易中心这两个模式之特征,资源优势世界罕有。  而联合国粮农组织2004年4月版《世界粮食》杂志封面文章更给予了北良如此之评价:“北良港项目一旦建成,其总仓能力将达到100万吨,即使不是世界最大之粮食专用码头,也必是其中之一。”  有业内人士认为,北良已成国内粮食物流之领跑者,不仅是连接着南北粮食之运输纽带,更在临港产业上居国内同行业之首。  欢迎进入:   更多信息请访问:   欢迎免费体验:]
上一篇考题:
下一篇考题:
本站部分内容如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或者违反有关规定,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好处理。&&&& &&&&& &&浙江省通信管理局&&Copyright &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
&&&&&&&&&&&&&&
&&&&&&&&&&&中华考试网 /新闻源 财富源
北粮南运调查:粮食库存为何居高不下?出路在何处?
&&来源:&&作者:佚名&&责任编辑:罗伯特
  粮达天下 跨越千里
  ——北粮南运调查(上)
  经济日报记者 刘 慧 李华林
  中粮贸易松原库是吉林北粮南运的重要出口,有4条铁路专用线。图为一条铁路专用线直通到粮库库区。
  本报记者 刘 慧 摄
  编者按 北粮南运是东北粮食去库存的主要通道。受多重因素影响,近两年北粮南运出现滞销,对东北粮食去库存带来很大影响。如何进一步疏通北粮南运大通道,缓解东北主产区粮食库存压力,并进一步形成符合国情农情的粮食产销新格局,本报记者近日对此展开了调查。
  东北地区大规模春耕之际,记者沿着北粮南运运输主干道,从莽莽苍苍的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粮食主产区到绿色葱茏的浙江、福建主销区,探寻东北“大粮仓”的粮食是如何从农家院里走上南方“鱼米之乡”餐桌的。
  北粮南运格局悄然形成
  中粮贸易松原粮库是吉林省北粮南运铁路专用线的起点。走进库区,大型的浅圆仓、立筒仓、高大平房仓鳞次栉比,两条铁路专用线的装卸区搭建了一个大罩棚,用来临时储存玉米。粮库副主任盖天宇说,现在所有的粮库都装满了,为了解决仓容不足的问题,不得不建更多的粮库。
  作为松原地区北粮南运的重要出口,中粮松原库地处产粮大县扶余县西部产区,可辐射周边粮源320万吨左右,一天的粮食吞吐能力6000吨左右,一年最大中转能力100万吨以上,正常年景铁路中转发运量平均在20多万吨,粮食主要销往江西、湖南、四川、安徽、云南、重庆、河北等地。盖天宇说,粮库中转量最大的一年是2005年,达到48.5万吨。受高粮价影响,2015年中转量急剧下降,仅6750吨,相当于以往一日的中转量。
  北粮南运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在工业化、城镇化影响下,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传统主产区转变为主销区,粮食生产布局逐渐由南往北发展,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等13个粮食主产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75%以上。其中,能调出粮食的省份只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安徽、江西等少数几个省份,东北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粮仓”,粮食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北粮南运格局悄然形成。
  中粮松原库库区建有4条铁路专用线,其中2条为2008年建设的战略装车点专用线,院内单线有效使用长度1100米,可实现60节火车整装整卸,一次性备载货物420车,同时装卸火车2列。也因此,2012年,松原粮库被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选中作为东北地区铁路散粮车入关试点,由此开启了东北铁路散粮车入关序幕。日,从中粮吉林松原粮库始发的首列铁路散粮专列,抵达华粮集团湖南岳阳城陵矶港口库,实现铁路散粮专列直达关内运输历史性突破。在行驶过程中全封闭运行,实现散装、散运、散卸、散储“四散化”运输,成本和损耗大大减少。
  现在,北粮南运铁路散粮专用线建设全面开花。中粮集团已开行5条东北产区至关内销区的散粮直达专列线路,大连北良港是铁海联运重要节点,年港口粮食吞吐能力1200万吨。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北粮有限公司经理林谦告诉记者,北良港除开展散粮铁海联运外,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和散粮车直达业务,打通了“难于上青天”的西部走廊,开行疆粮中粮铁运专线,同时开通首列小麦散粮入关专列,以及日照港大豆关内点对点配送线路。从2012年12月首趟散粮入关班列启动至2015年底,散粮入关43.7万吨。
  开辟陆水联运“黄金水道”
  辽宁锦州港是北粮南运物流通道上的一颗明珠,连续13年成为内贸粮装船下水第一港。锦州港现代粮食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纪国华告诉记者,锦州港的发展,在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锦州港背靠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粮窝子”,汽车运输辐射周边400公里产区,火车运输辐射东北三省一区全境,粮食运到锦州港的物流成本远远低于其他港口。这些因素叠加,形成了锦州港北粮南运的“洼地效应”。“10年前锦州港已经成为东北玉米交易集散地,港口玉米价格成为东北玉米价格的风向标。”纪国华说。
  锦州港1990年通航时出港的第一艘船就是运粮船。历经26年,锦州港粮食物流设施不断完善,散粮一次性仓储能力达到80万吨,带动港口外仓储能力110万吨,全部实现“四散化”作业,运输方式以散粮运输和集装箱运输为主。
  早在2001年,锦州港现代粮食物流有限公司就在锦州港与蛇口港之间开辟了一条北粮南运“黄金水道”,之后陆续开通妈湾、漳州、厦门、靖江、黄埔等航线,形成一点多射的航运布局。2010年玉米货运量80万吨左右,2013年达1360万吨,2014年达156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2015年虽然下降到1200万吨,仍然占据辽宁港口玉米下水总量的48%。
  陆水联运因为运输成本低廉,在北粮南运中逐渐占有重要位置。目前,辽宁锦州港、营口港、大连港、丹东港、葫芦岛港和正在建设中的盘锦港等6大港口是北粮南运重要的出海口,与南方的浙江宁波—舟山港、福建漳州招商局码头、广东黄埔港等遥相呼应,承接南来北往的运粮船。
  站在繁忙的福建漳州招商局码头,漳州招商局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文说,上个世纪90年代,漳州招商局码头抵港的第一艘货船是从东北驶来的小麦运粮船。漳州招商局码头是东南沿海最大的粮食、木材港口地区,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厦门湾国际物流园区散粮中转基地,拥有29万吨粮食仓储能力,与锦州、营口、大连、丹东、秦皇岛、黄骅等港口合作,把东北、华北的粮食运往漳州、龙岩、厦门、赣南、粤东、粤北等地。
  不过,北粮南运仍然存在物流成本高、信息化滞后、流通效率低等问题。中粮贸易北良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凡杰表示,目前北粮南运物流体系建设呈现“北重南轻”“主线强支线弱”的情况,长江流域沿线、广西西江沿线、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仓储物流设施建设薄弱,成为制约北粮南运物流通道的“最后一公里”。
  产销合作深度融合
  泉州市金穗米业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大米加工企业,公司董事长林建全从事大米加工30多年,在大米加工企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开工率仍然保持在80%以上。为了获得稳定的优质粮源,公司在黑龙江、辽宁、江苏等水稻主产区建设了17万亩绿色、生态水稻种植基地,与农民签订合同,以高于市场价格精准采购稻谷,运回泉州加工销售。
  福建省是全国第三大缺粮省,粮食自给率只有36%,每年从省外(含进口)调入粮食1200万吨以上。2015年从东北三省调入粮食375万吨,占全省粮食消费的20.8%,占省外调入总量的31.25%。近几年由于运输距离过长、运输成本高,加上进口粮食价格优势明显,影响企业北上调粮的积极性。福建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张耀和告诉记者,福建为了鼓励企业北上调粮,实行引粮入闽奖励政策,省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对省内粮食企业到主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仓储设施,并将粮食运回省内销售的企业以及引粮入闽骨干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单个企业最高奖励100万元。
  浙江是全国第二大主销区,常年粮食缺口达到1300万吨,大部分粮食需要从省外调入,其中省外调入量的三分之一来自东北,北粮南运对浙江省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早在2000年初,浙江省就提出了向东北“大粮仓”要粮的思路,率先与黑龙江开展省际粮食产销合作。同时,浙江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到东北等粮食主产区种地,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到东北主产区建立粮源基地,目前已在全国13个主产区建立400万亩粮源基地,其中在黑龙江建立134万亩基地。
  让浙江省粮食局一些工作人员记忆犹新的是,2003年非典期间,省内粮食批发市场粮食数量减少,为了稳定粮食市场,他们紧急到黑龙江调粮,当时申请火车皮很难,不得不派人驻哈尔滨专门负责申请火车皮。为了确保东北粮食“拉得回,用得上”,浙江省避开铁路运输的瓶颈,利用浙江省港口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陆水联运,在辽宁营口港建立中转基地,使大量东北粮食通过陆水联运运回浙江沿海港口。
  从东北南下的粮食,一部分进入加工企业,一部分进入各级储备库。2014年国家增加地方储备规模,浙江增加95%以上,福建增加80%。随着储备规模增加,浙江、福建等主销区与主产区一样出现仓容不足的问题,缺乏从东北地区大规模调粮的储存空间。浙江、福建两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满足地方增储需要,正加大仓储设施建设力度。可是,南方地区气候潮湿、土地成本高,建设储备粮库成本高、投资大、时间长,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与储备粮匹配的粮库有一定难度,需要有关部门从南方粮库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施策。  粮食库存为何居高不下
  ——北粮南运调查(中)
  经济日报记者 李 力 瞿长福 李华林
  眼下,北粮南运通道清淡了许多,东北粮食库存居高不下。这一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种粮人:这些年就顾着种玉米了
  黄昏,夕阳洒在杜维臣家堆满玉米芯的院子里。“去年收完玉米赶在元旦前就卖了。”老杜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一斤八毛二卖的,价格比不上前年,但总算没赔”。
  杜维臣是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青山镇永胜村村民,今年50岁,和老伴一起种了5垧地,其中3垧是租的。“租金每垧地一年9000元,还是沾亲带故才租来的,否则不好租呢。”老杜说,今年情况可能要变了,因为玉米价格下降,地就没那么值钱了。
  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杜,以前大豆、高粱、小麦等都尝试过,这几年5垧地全都种了玉米。“玉米产量高,旱涝保收。”老杜说,最重要的是有政策保障,“不怕落价”。2008年国家开始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除了2010年至2012年市场价格好外,这几年都启动了临储收购,玉米价格也由此一路走高。每到收获季,周边的粮食经纪人就开着车把脱粒机直接摆进农家院,脱完玉米装上车就给钱。
  种玉米给农民带来了收获,许多人因此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老杜家靠着5垧玉米的收入,添置了两台拖拉机,带4个房间的农家院子也收拾得整整齐齐。村委会主任周国强说,老杜在村里只算中等户,这几年永胜村几乎家家都种玉米,“玉米价格好,农民就专心种玉米”。
  和永胜村的情况相仿,一县之隔的洮南县,过去以种辣椒、绿豆出名,是“辣椒之乡”。近几年,洮南杂粮逐渐被玉米取代。县粮食局副局长李明远说,洮南300多万亩耕地中,有260多万亩种上了玉米,很多农民已经不会也不愿再种别的了。
  但从去年起,这种只管埋头种玉米不问市场的局面出现了变化。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刚出台时,价格为中等品每市斤0.69元,之后逐年提高,2013年、2014年调到1.11元。农民受价格引导,争着种玉米。由于临储玉米价格高于进口玉米完税价格,差价每吨平均在700元左右,造成了“国产玉米进国库、进口玉米进市场”的现象。2015年,国家首次下调临储玉米价格,由每市斤1.11元降到1.00元,仅此一项,黑龙江农民大体减收100亿元左右。
  粮价的走低,让种粮人有些始料不及。“年前一些农户还在观望,跨过年见行情没有好转,都在抓紧最后的时间卖粮。”吉林省长岭县云天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夏辉说,“公司现在一天能收3000多吨粮食”。尽管2015年至2016年粮食收购季快结束了,但从松原市到长岭县的公路上,记者看到拉送玉米的卡车还很多,一些收购站前甚至排成了长队。
  “年前县里召开了几次大会,要调种植结构。”谈起村里今年的种植打算,周国强显得有些犹疑,“但是种啥呢?杂粮价格忽高忽低,还不如玉米稳定。”吉林省粮食局副局长张宏明也告诉记者,吉林最适宜种植玉米,种水稻投入太大,大豆产量低,关键是农民的工作不好做,因此要尽早出台政策,否则“如果农民觉得价格低、补贴少,该种啥还是种啥”。
  持续不变的收储政策,在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的同时,也带来明显问题,导致农民种什么、种多少基本由政府这只手调控,市场调控弱化,一种就多,一多就贱。因此,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逐步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体制问题,调整种植结构是解决粮食价格倒挂、库存高企等现状的必然选择。
  粮库:让囤多少就囤多少
  辽宁昌图粮食储备库占了个好位置,前挨102国道,后邻京哈铁路,出门5公里就是沈哈高速公路,不到10分钟车程便到了昌图西高铁站,几乎拥有一个理想粮库的全部交通便利。
  昌图粮库前身隶属于中粮集团,1993年就选址于此,中间几经转改,现在隶属辽宁省粮食局。20多年的发展,昌图粮库已成为一座占地18万平方米、仓容31万吨、拥有铁路专线1.2公里的大型粮食储备库。
  昌图粮库主任董凤山说,粮库所在的昌图县是内蒙古、吉林和辽宁三省区的交会处,周边都是产粮区,有“辽北粮仓”之称。借助昌图县的地理优势,昌图粮库吸粮能力很大,日收万吨粮。“每年丰收季,四面八方的农民和经纪人直接过来卖粮,车水马龙,排起长队”。
  为更好地收粮、储粮、卖粮,这些年昌图粮库一直在硬件上进行升级,按现代化标准建设,并积极开拓市场。粮库副主任殷文州说,未来昌图打算建设“北方粮食现货电商交易与物流服务平台”,实现买全国、卖全国。
  但即便如此,还是赶不上粮食丰收的步伐。2015年初收了13万吨玉米后,昌图粮库就告满,2016年度没有再收新粮。逐年攀升的库存,一方面使得类似于昌图粮库的中央及地方储备库承受着粮食保管压力,另一方面也享受了满库带来的增收好处,“让囤多少就囤多少,保管好就行,不用担心费用”。
  黑龙江肇东市昌五粮库有限公司去年仅玉米保管费就收入500多万元,这家仓储能力13万吨的市独资粮库,目前已装11万吨粮,全是临储玉米。“2011年玉米市场价远高于临储价,库里收不上粮,仓都空着,因为没效益,好些职工都离开了。”粮库主任冷旭东回忆,随着近几年粮食收储压力增大,中储粮开始委托昌五收粮,仓储费一年每吨86元。“单从效益上来讲,库里当然希望囤粮越多越好,但如果今年不腾库,就装不下了。”市粮食局副局长葛权说,肇东市去年产粮230万吨,“这几年北粮南运基本没走,就连往河北、河南也走不动,库存压力大,国库和社会仓储都是敞开了收”。
  和昌五粮库一样,作为社会收容库点之一的吉林省洮南县北方吉星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也做上了“房东”,挣上租库钱。董事长王喜生早年以搞粮食外贸为主,2001年后转攻国内市场,一年收10多万吨粮食卖给新希望、双胞胎等企业,年收入近100万元。
  “南北粮价倒挂后,高价买来的粮食根本卖不出去,2012年开始我们干脆不做贸易粮了。”王喜生抓住了储粮压力背后的机遇,把粮仓租给中储粮做仓储,目前吉星库里装了1万吨临储粮,虽然量不算多,但多少还是赚了些仓储费。像吉星集团这样有经营许可证的贸易公司,洮南共有70多家,转行做仓储的有8户,“剩下的物流公司就一边等着国家政策,一边收点绿豆、葵花、高粱之类的杂粮,维持营生。”李明远说。
  加工企业:粮价倒挂不好干
  “这几年东北粮食加工企业尤其是玉米加工企业的日子可不好过。”辽宁省农委副主任、粮食局副局长滕增泰告诉记者,由于玉米价格一直处于高位,下游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加工企业高价买原料低价卖产品,难以为继,一些小企业只能选择关门,大企业也在限产或者间歇性生产。
  吉林省有10万吨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22户,目前正常生产的只有14户,“给补贴能干,不给补贴干不了。”吉林松原市长岭县粮食局副局长刘景宇说,为鼓励加工企业就地转化库存,去年上半年,国家和省里分别给予企业一定补贴,自收自加的每吨补250元,拍卖临储粮加工的每吨补350元,长岭县唯一的一家加工企业基隆玉米加工有限公司就靠这勉强维持经营,“企业为了保留客户,维持市场占有率,就算微赔也要开工”。
  加工企业行情冷淡,直接堵塞了东北粮食的去路。不过,在吉林裕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却是另一番景象:厂房院内谷堆高耸,工人们在机器轰鸣声中忙着把一袋袋大米包装好再装车运走。“公司去年加工量达到13万吨。”总经理刘宏权认为,裕丰成功的原因在于品牌做得好,还有基地保障。2013年裕丰推出“好雨”品牌,主攻中高端市场,同时一次性流转了17万亩耕地,与农户合作经营,保证了大米持续供应。
  相对于裕丰,更多的中小企业没有品牌打造能力,并且完全依靠市场收购,当粮价严重高出他们的承受能力时,等待的结局只能是减产、停产或者关门转行。
  长久以来,以广东、浙江和福建等为主的南方省份是消化东北粮食的主要去处,其中福建每年北粮南运在400万吨左右。“外粮入闽80%依靠的是加工企业。”福建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张耀和说,近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又恰逢浙江、福建等地生猪限养,终端玉米需求大幅降低,福建省内饲料厂家产量降幅均达到40%以上,部分加工厂甚至倒闭。
  市场需求不旺导致企业开工不足,而粮价高企、路途遥远也促使南方加工企业把粮源地向其他地区倾斜。以生产猪饲料为主的福建傲农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当地有4个分厂,过去基本都用东北玉米,年用量近20万吨。公司副总裁刘勇说,玉米价格南北倒挂,河北、河南等地的粮价优势明显,2015年底至今,东北玉米的到港价格每吨平均高出华北玉米200元至300元,成本压力迫使公司将购粮重心转移到了南方。“还有更多加工企业选择了进口玉米及高粱、大麦等进口替代品,相比东北玉米也便宜不少。”  粮食库存高企的出路
  ——北粮南运调查(下)
  经济日报记者 瞿长福 刘 慧 李华林
  粮食加工与结构调整
  3月22日中午,黑龙江肇东市成福玉米公司,几台满载的玉米车正倒库卸货。“这种忙碌在别的加工厂现在难得见到了。”成福公司收购部经理王亚芝说。
  成福公司是肇东第二大玉米加工企业,主要做订单出口,2015年加工玉米30万吨,其中自购玉米14万吨,拍购临储粮16万吨。王亚芝说,听起来效益蛮好,其实效益自去年4月起就在下滑,因为有订单,只能坚持开工,“要不是有补贴,公司怕要亏本了”。
  肇东市粮食局副局长葛权解释,2015年4月中旬至10月,黑龙江对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给予资金扶持,每拍购一吨临储玉米,中央财政补贴100元,黑龙江再补300元,对自购玉米则给予每吨100元补贴。
  黑龙江省粮食局副局长吴久英说,加工补贴政策对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起到了保企业、保市场、保就业、保税收的效果。激活粮食加工企业是下好这盘棋的关键,这几年黑、吉、辽都采取了这样的政策性补贴措施。
  记者发现,尽管补贴为加工企业注入了一定活力,可相比一直处于高位的玉米价格,补贴明显力不从心。吉林省粮食局副局长张宏明介绍,去年企业竞买临储玉米尽管有补贴,但拍卖成交量还是不多。
  福建泉州金穗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建全认为,补贴只是帮助加工企业渡过难关的权宜之计,除了受制于大的消费环境,企业的出路还在于深化升级。他说,金穗公司连续6年搞技改提升,扭转了“稻强米弱”,现在公司日加工大米近600吨,粮源以东北产区为主。
  辽宁省粮食局副局长滕增泰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调整种植结构。他说,从源头看,玉米属于阶段性结构过剩,所以要从种植结构上动手,适当调减玉米等过剩品种。为此,辽宁今年将调减200万亩玉米,改种花生、大豆、杂粮等,玉米在品种上也将增加青贮玉米、特种玉米和鲜食玉米比例。
  但调结构并不是说调就调、一调就好。由于历史因素,黑龙江玉米加工能力严重不足,玉米库存高企。由于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尚不明晰,效益难以测算,尽管黑龙江已提出“稳水稻、减玉米、增大豆、粮改饲”等调整思路,并计划今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以上,但从目前情况看,种玉米意向仍然较强。
  多样化物流与多元化仓储
  “北良就是为北粮南运而生。”中粮贸易北良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凡杰说。
  然而有点尴尬的是,北良港设计年吞吐能力220亿斤,而过去一年,北良港南运粮食不到30亿斤,接卸进口粮成为主要业务。
  对此,孟凡杰认为,除了南北价格倒挂等原因,还在于港口重复建设。在辽宁沿海就有丹东港、大连港、北良港、锦州港、鲅鱼圈港、葫芦岛港、盘锦港。在货流形势好的时候尚可各吃各饭,形势偏紧,便都抢吃粮食这口饭了。而与北方港口的强盛相比,南方接粮港口明显薄弱,港口卸粮效率及仓储能力都不足,上岸后还有很多“断头路”,粮食物流设施“北重南轻”。
  张宏明说,粮食外出的主要通道是海运、铁路与公路,选择哪种方式一看方便,二看价格。现在看,运输成本过高是北粮南运的硬伤。比如从吉林松原运到四川,基本走铁路,运费约占粮食总价20%。如果从黑龙江南下,运费高的能达30%。
  因此,物流整合,适当降低运费,成为北粮南运各关口的突破点之一。福建粮食局调控处处长张耀和说,2013年至2014年,中央财政对玉米运费给予补贴,当年玉米南下数量猛增,但补贴取消后,价格更具优势的华北玉米及海外替代品多了起来。
  运费过高加大了北粮南运的困难,但物流整合与降低费用仅靠产销省区难以化解。吉林松原粮库副主任闫德军介绍,这两年铁路运杂费不降反升,加上铁路与粮食运输不太匹配,大量粮食只能改走公路运输。同时,由于海运持续低迷,许多民营运输企业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加工企业可选择的物流公司不断减少。“只有物流渠道多样便捷,去库存的路才会顺畅。”闫德军说。
  与物流息息相关的是仓储收购。吉林长岭县粮食局副局长石会令回忆,2012年后国际粮价不断下降,国内外价差拉大,除了以中储粮为主的几家国有粮企有能力收购,全县领证的收购企业160多家,除了歇业,主要出路就是替中储粮仓储,赚点保管费。“收购主体减少,直接后果就是北粮的出路收缩变窄,仓储加重。”
  产销对接与粮食安全
  段淑萍是哈尔滨富义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她告诉记者,哈尔滨富义仓公司2015年9月在尚志市投产,目前水稻仓储能力15万吨,明年将达30万吨。公司以订单作业、就地加工、就地仓储一条龙经营,点对点运输到浙江富义仓公司销售。
  作为产销协作的直接成果,杭州富义仓公司异地建库得到了黑龙江和浙江两省支持。黑龙江粮食局副局长吴久英说,产区与销区的合作由来已久,销区省份与黑龙江讨论的重要话题就是提供优质粮源,保证销区市场供应、价格稳定。近几年,粮食供给充足,尤其是产销区粮价倒挂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销合作。现在看来,巩固和扩大产销对接是有效手段。
  产区也在主动出手。黑龙江离腹地运距长,运输费用高,为了克服这一短板,黑龙江一面以“就地加工转化是社会成本最小的方式”推动粮食加工提档升级,一面打响粮食品牌战略,在内地各主要城市推销黑龙江品牌。“现在你看,都知道龙江大米好吃。”吴久英很高兴。
  眼瞅着新的收获季就要来到,东北粮仓的现实难题是必须腾出足够的库容。辽宁锦州港副总经理纪国华说,腾库需要针对性施策,直接的方式就是降价抛售,一举多得,不然仓储费、补贴费、利息费、粮食陈化压力以及对行业的不利影响更大。
  “对高库存与临时收储政策要冷静看。”滕增泰表示,粮食库存高当然有压力,但不要把高库存完全看做负面,粮食多了的问题比粮食少了的问题少得多。“所以,减少库存需要综合施策,在此过程中,必须保护好农民利益,确保粮食产量不出现大的滑坡。这是粮食安全之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良粮食码头工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