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忙写一份我在公司二十周年感谢信公司二十周年庆致员工感谢信祝公司为员工发礼物感谢信怎么写

铁血聚合阅读 &
给领导的感谢信
给领导的感谢信介绍
关于 给领导的感谢信 的介绍,暂时空缺。
给领导的感谢信新闻
“新年第一个入境者和第一批出口商品均与中国有关。”韩国媒体2日刊文称,“与中国的缘分开启了韩国2016年的第一天”。文章说,新年第一天首个入境韩国的外国人是乘坐大韩航空航班从北京出发,于1月1日零时25分抵达仁川国际机场的中国观光客,她受到韩国政府和航空公司高层的热烈欢...
笔者是在医院工作的,昨天正在上班,忽然听到医院内有爆竹声响起,于是诧异中走向门外,我看到如此一幕,几个乡民开着农用三轮车,从车上拿出来大约长二米宽一米的红纸黑字书写的感谢信。
敬爱的小李、小王大夫:
信的大意是这样的:我是一名眼科病人,我因患青光眼来医院就诊,我...
摔倒后,杨治青的脑袋有些昏沉沉的,正在挣扎着站起来的时候,一只手不知道什么时候搀扶起了他
杨治清(右)和黄民刚想把感谢信交给好心人。
原标题:摔倒老人给施救女写感谢信:别被坏的影响
9月28日下午4点过,84岁的杨治清在渝北区嘉州电子校立交附近散步时,不慎摔倒...
9月28日下午4点过,84岁的杨治清在渝北区嘉州电子校立交附近散步时,不慎摔倒在地。一名好心女子毫不犹豫地将他搀扶起来,还自掏10元钱,招了一辆出租车送他回家。昨日下午2点过,杨治清和妹夫黄民刚来到摔倒地点,试图找到帮助他们的这位女子。
八旬老人突然摔倒
“如果没有...
4月4日上饶县花厅镇村民周汉才被当众暴力殴打的事情发生后,上饶县花厅镇派出所民警积极立案,派出警员,走访乡里,向受害人周汉才和村民询问案情,目前该案情已经得到妥善处理,周汉才及家人对处理结果满意。
案情至此结束,感谢上饶县花厅镇民警为此付出的努力,之前误解派出所民警...
现在才写出表扬信,主要因为冬季总算过去,整个供暖期已经完毕,可以回顾下过去了。过去几个月来关于供暖的争论愈演愈烈,有温度不达标的种种问题,作为周车的老住户,十分忧心,也十分无奈。因为自己家因为装修暖气片更换,自物业也不管,一直基本上是‘温水’维持(略高于体温),新物业的...
影视圈各位大牌大腕们:
  你们辛苦了!你们精心制作的文化大餐一次次再现了我天朝大国的泱泱风度,我谨代表大清王朝列祖列宗、孝子贤孙及拖辫子的子民们向你们致敬!
  各位都是文化精英,想必对某些动机不纯的小文人强加给我朝的一些诬蔑不实之词烂熟于心,例如“文字狱扼杀思想...
[color=#0000FF]以下转贴仅供参考:[/color]
为了7名日本乘客赶飞机,齐齐哈尔驶往大连方向的2220次列车临时停车一分钟,返回日本后,一日本乘客代表其他旅客写了一封感谢信。知恩图报,讲究礼仪,这是日本人的一项习俗,原不足为奇。
致古天卿医师的感谢信
尊敬的古医师你好!
感谢你在2009年五一期间治好我的五百钱伤!我是江西省吉安县人,今年27周岁,1995年上初一时被同
桌赵某下五百钱所伤,10多年来找不到合适的医师给我治伤,身体极瘦,肤色腊黄,成天打不...
赵寿山将军孙辈的感谢信
如果不是这位日本老女人的一份感谢信,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在我们伟大祖国神奇的土地上发生过。感谢信是这样写的:
“这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做不到的。列车在周水子车站临时为我们停车一分钟(本不应停)安排我们提前下车,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如果不是这位日本老女人的一份感谢信,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在我们伟大祖国神奇的土地上发生过。感谢信是这样写的:
“这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做不到的。列车在周水子车站临时为我们停车一分钟(本不应停)安排我们提前下车,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核心提示:南京某社区居民发现楼道单元门上贴了一封感谢信,感谢信的落款让人瞠目结舌,有三个名头,还盖有红印章,分别是江苏省盗窃发展基金会、南京盗窃领导小组和丁山社区盗窃领导小组。
感谢信的落款让人瞠目结舌。市民方先生 摄
昨天上午,住在南京察...
亲爱的安狈首相:
你好!今天的日子很特别,今天是我们中国人民伟大领导毛泽东主席的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我们的人民和我国的元首都在缅怀瞻仰怀念他。
你作为倭...
[size=16][color=#FF0000]小偷感谢信贴上楼道门[/color][/size]
  本报讯 昨天上午,住在南京察哈尔路104号2单元的居民发现楼道单元门的铁皮上贴了一封感谢信,一看感谢信的落款,让人瞠目结舌,落款有三个名头,还盖有红色印...
最最尊敬的各位网友:
  首先衷心感谢大家对俺的关心。可以说,没有大家对枣庄“打狼事件”的高度关注,也就没有俺还在狗世苟延残喘的今天。前几天,一百多名荷枪实弹的警察枪杀我的伙伴“大灰狼”之后,俺就听到你们“枪下留狗”的呼声,感激得俺不知道说啥为好,总算找回一点狗的...
曾经,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着,少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国防对我们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曾经的友好让我们忘记了伤与痛,忘记了血与泪,忘记了日本那时那日在侵略时带给我们的惨无人道的种种兽行。是你的一句侵略无罪让我们更多的中国人记起了昨天,是你的一拜唤醒了世界更多的人们对日本昨日...
在经过一段刻苦铭心撕心裂肺的恋爱后,我对爱情失去了感觉。看到周围的同事纷纷结婚,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出门在外的时候总是有一个人牵挂着你,这样的温馨让我感到很羡慕,我也开始想要有一个家,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于是在同事的介绍下我与小雪认识了。
小雪,在一家小学当老师。长得...
登菅直所谓感谢信原文:
第一段,诉苦。大日本帝国还有十五万难民还过着难民的生活,我们需要大笔的援助。(不知道中国汶川地震的时候的难民是几百万还是几千万?)
第二段,诉苦。大日本帝国没水没电没食物(从侧面解释了不给中国医疗队饭吃的原因:我们大日本帝国的国民自己都没...
日早上,本人张跃进从湖北老家来XX上班,在惠州下火车吃早餐后,转至XX到XX的客车。一路劳顿,在客车上不知不觉睡着了。到约场想买到XX车票时,才发现钱包不见了----上衣口袋被划破。感觉到是我在客车上睡觉时被偷了,我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我想卖掉...
昨天,3名普通的北京出租车司机收到了来自华盛顿的一封快件,打开信封后,里面竟是从白宫发来的3封“感谢信”,表扬他们在奥巴马访华期间为美国总统和“白宫”团队提供的出色服务。
记者了解到,这3封来自白宫的感谢信分别发给王德成、周勇以及杨波,而他们三人都是首汽集团三分公...
自9月份以来孩子进入乐嘟嘟幼儿园快一个学期了,回首看看孩子在 乐嘟嘟幼儿园一个学期的表现和进步,我们深受感动, 乐嘟嘟幼儿园作为一幼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乐嘟嘟幼儿园开放式的办园理念、乐嘟嘟教职工的责任心,乐嘟嘟教师的使命感,乐嘟嘟这些条件都使孩子享受到了和乐嘟嘟的风细雨般...
三北京“的哥”收到白宫感谢信 打开信吓了一跳
 昨天,3名普通的北京出租车司机收到了来自华盛顿的一封快件,打开信封后,里面竟是从白宫发来的3封“感谢信”,表扬他们在奥巴马访华期间为美国总统和“白宫”团队提供的出色服务。
  记者了解到,这3封来自白宫的...
日本国大阪府松原市立部杉本洋江对大连铁路职工的感谢信
原文中的一段:
这在世界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做不到的。列车在周水子车站临时为我们停车一分钟(本不应停),安排我们提前下车,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在中国铁路史上闻所未闻,在世界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
俺天生就是一个流氓,真的。俺从小就偷鸡摸狗,搞得村里鸡犬不宁。俺在无数人鄙视逐渐长大成人。等到18岁,俺的性意识觉醒,俺觉得我是所有流氓中觉醒得很晚的了,但是觉醒之后,俺的行为一点儿也不比那些流氓差。俺看中了邻村的一个姑娘,那姑娘长得很漂亮,是公认的村花。我逮着机会把她...
给领导的感谢信图片
解密给领导的感谢信
您好,您全家好,我是中国足球,在此水深火热之时给你写信,我的心情此起彼伏。
  铁大哥,我真是太感谢你了,感谢你八辈祖宗,以前天国人民活着,无非就是吃饭睡觉骂我们,现在你们硬生生把老三件事改造成了新三件事:吃饭睡觉骂铁道部,缘分啊!
  《刀锋1937》...
[B][size=16] 昨天(29日)上午,住在南京察哈尔路104号2单元的居民发现楼道单元门的铁皮上贴了一封感谢信,一看感谢信的落款,让人瞠目结舌,落款有三个名头,还盖有红色印章,分别是江苏省盗窃发展基金会、南京盗窃领导小组和丁山社区盗窃领导小组,这封感谢信让居民们...
8月28日,特种日本神奈川县荒川区议员小坂英二在东京的记者会上出示一份文档,据称是日本占有钓鱼岛的文献证据。小板英二是19日登上钓鱼岛的10名右翼分子之一。
文档显示民国九年(1920年)福建渔民在钓鱼岛海域遭遇风浪被琉球居民营救,当时中国驻长崎领事为此写...
灾前美丽的舟曲!
日,是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就是舟曲特大泥石流灾难日。那日的深夜,我还是在玩JJ比赛,暑期的又一个无聊通宵。翌日清晨忽闻老家发洪水,我想,老家每年都发洪水,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随后按时入睡(通宵后...
武胡景在苏联两救蒋经国(党史纵横2009年第八期)武胡景同志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北满特委书记,土地革命时期曾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有时称军事部长)。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许多人只知吴福敬而不知武胡景,其实他们是同一个人。2008年秋,笔者来到河南省孟洲市(原孟县)...
(29日)上午,住在南京察哈尔路104号2单元的居民发现楼道单元门的铁皮上贴了一封感谢信,一看感谢信的落款,让人瞠目结舌,落款有三个名头,还盖有红色印章,分别是江苏省盗窃发展基金会、南京盗窃领导小组和丁山社区盗窃领导小组,这封感谢信让居民们又好气又好笑,更有些忧心忡...
今年8月22日齐齐哈尔驶往大连方向的2220次列车为了帮助7名日本乘客赶上飞机,决定临时停车一分钟引起网友热议的消息。沈阳铁路局大连客运段10月24日在接受新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乘客致铁道部的感谢信是真的。
  针对网友质疑,大连铁路方面表示,无论是中国还是...
日本冲绳县石垣市博物馆11月28日公开了一份1920年由中华民国递交给日本政府所谓的“感谢信”,并称信中记载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中国专家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认为,日本方面试图拿这份“感谢信”作为“钓鱼岛是日本领土的证据”的做法根本站不住脚,反而反映了当时的日本政...
 中评社香港11月29日电/环球网报道,日本冲绳县石垣市博物馆11月28日公开了一份1920年由“中华民国”递交给日本政府所谓的“感谢信”,并称信中记载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中国专家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认为,日本方面...
朝鲜近日有超过150万人,包括高中生、大学生等请愿入伍和返回军队。
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发送感谢信,并形容朝军最终会取得胜利。
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日前发表声明警告,如果韩美两国在作战力量及武器装备上出现小动作,朝军将立刻采取战斗行动,而首个攻击目标将会是韩国...
5天前,李良正因为有感墨西哥湾漏油堵不住而污染环境,深思熟虑后想了堵漏方法,并托人翻译了,发给了美国白宫。
仅仅才5天,奥巴马回信了!
亲爱的朋友:
感谢你致信给我,提供关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处理方法。感谢...
[B]因为老婆在那上班的原因 无意中在电脑桌面上看到这个 特发上来给大家分享 虽说棒子们不怎么招人待见 但是 我中国 胸怀大度 一视同仁 该接待的还是得接待 也让他们棒子领略一下我们西北人的豪爽~哼哼~~
大家轻拍啊~~~
欢迎战友们来 宁夏银川玩...
朝鲜逾150万青年请愿参军 金正恩发感谢信
  林瑞明、董良锋报道:9月17日上午,在空降兵某部家属区门口上演了感人的一幕:一位名叫戈华良的市民执意将一张大红纸撰写的感谢信交到卫兵手中,并且要放鞭炮感谢亲人解放军时,被哨兵及时谢绝了。
  原来在中秋节的前一天,该部驻地广水市办事处第三小学,戈华良所...
朝中社16日报道,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恩15日向朝鲜人民内务军第3154部队模范军人致感谢信,表扬其带头贯彻金日成主席和金正日总书记的富强祖国建设设想,在重要项目建设中建立功勋。他说,该部队服兵役后留在建设工地,是先军时代信念和情义典范。热门阅读:为庆祝地铁二十周年,作为地铁服务明星,见证了地铁公司的蓬勃发展,心有感慨,特此制作一部MV“我的舞台”,希望员工在地铁这个大舞台上面,绽放出自己的光彩!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雄鹰展翅任翱翔――《中国矿业报》创刊二十周年巡礼
当前位置:&&&
雄鹰展翅任翱翔――《中国矿业报》创刊二十周年巡礼
中国矿业报
】【】【】
  20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抑或不过是一道闪电,稍纵即逝;但对于中国矿业报来说,20年,她经历了很多,很多。这份报纸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艰辛,也承载着一直坚守新闻理想的中国矿业报人无数的希冀、快乐、磨难与光荣。在历史的纵深处沉思,清点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前行。
  从来的纪念都是对历史的盘点和对未来的设计。
  ――代题记
  1994年元旦,北京。
  尽管时值寒冬季节,但空气中飘散着丝丝暖意。一场瑞雪,正在天空中孕育,似乎在等待着适合的气候条件,准备飘飘洒洒地给大地来一个温柔的覆盖。
  当夜子夜时分,一个青壮汉子,正倚靠在北京东城区海运仓附近的中国青年报印刷厂内的长椅上,似睡非睡,不时拢拢衣襟,想用这种办法来稍微驱散一下深夜的寒意。
  一阵倦意袭来,这个汉子两眼眯成了一条缝。未成想,自己一个轻微的呼噜,竟将自己从迷迷蒙蒙的梦中吓醒。
  这个汉子就是杨智峰。
  等他睁大双眼,时钟已经指向了1月2日凌晨2点多,一张张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中国矿业报(创刊号)正从印刷机的滚筒里快速“吐”出来。
  实在是太令人兴奋了!这时,他已经了无睡意,迅速拿起一张报纸,手竟然有些发抖。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众多读者期盼的中国矿业报终于面世了。
  时任中国矿业报社总编室主任的杨智峰,亲自见证了众多人为中国矿业报(创刊号)忙碌的过程。此刻,他又亲眼看见报纸从印刷机里“吐”出来,就像亲眼看见自己的孩子呱呱坠地,并听到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内心是何等的激动,可想而知。
  1月2日一大早,一张张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迅速从北京飘向全国各地,中国矿业报正式宣告诞生。
  当天的报纸一发出,不仅轰动了京城,而且轰动了全国矿业界。因为这张报纸不仅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报头,而且还得到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勉励,以及10个矿业相关部委领导的题词祝贺。
  往事依依绕胸怀,岁月轻轻拨涟漪。时光一下子跨越了20年。
  现已执掌报社大印的杨智峰在回顾中国矿业报从创刊到现今20年的发展历程时感慨万千,“我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贡献给了这张报纸,而中国矿业报也为我提供了成长的平台。”
  杨智峰说,在这里,由总编室主任、通联发行部主任、社长助理到副社长,再到现在主持报社的全面工作,我问心无愧、今生无悔!
  创刊秘辛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1000多年前,唐朝的“苦吟诗人”贾岛挥笔在长安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往事越千年。”1993年秋,又是“一年一度秋风劲”的季节,时任中国矿业协会秘书长郭振西一行,奉时任地矿部部长朱训之命来到古城西安。
  郭振西何许人也?
  是新中国第一任矿管局长,是我国矿管事业的奠基人。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将由矿产开发报更名的中国矿业报迁京。
  矿产开发报于1985年创刊,原由陕西省地矿局主办,后由地矿部矿管局拨付办报经费。矿产开发报虽是一张小报,但这张小报的影响并不小。
  当时,矿产开发报云集了王振勤、杨智峰、陈颂今等一批办报精英,而现任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的王东海、副社长焦鸣,后来也成为其中的得力干将,现任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的赵腊平,彼时则是该报的特约撰稿人。
  矿产开发报虽地处西安,却辐射全国。当是时也,矿产开发报面向全国矿业,尤其是乡镇矿业,在全国影响颇大。
  为什么将矿产开发报更名为中国矿业报并迁京出版?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1991年5月,地矿部在北戴河召开全国矿管处长会议。会议结束后,郭振西陪同地矿部部长朱训到河北迁安视察。根据矿政工作需要,途中,郭振西向朱训部长汇报了创办中国矿业报的设想。朱训部长当即表示原则上赞同。
  1993年初,郭振西正式向朱训部长提出了将矿产开发报更名为中国矿业报并迁到北京出版的建议。经过慎重研究,地矿部党组采纳了这个建议。随后,便以地矿部的名义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得到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批准同意。
  1993年5月,受报社委派,时任矿产开发报社副社长的杨智峰和社长助理陈颂今来到北京,在郭振西指导下,办理报纸登记等有关手续。在办理登记时,登记表中要填写中国矿业报的社长、总编辑,要填写符合要求的印刷厂等。印刷厂当时联系的是部队的二OO七厂,社长、总编辑经请示部领导同意,分别登记为郭振西和尹惠宇(时任矿协副秘书长)。
  事情办得很顺利。不久,杨智峰就拿到了中国矿业报登记证。当年9月份,中国矿业报(试刊号)在西安出版。
  郭振西一到西安,便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这位共和国首任矿管局长的身上,洋溢着一股极大的热情,让人感觉出一股无穷的力量和希望。他不断地向职工们勾勒着中国矿业报的美好前景。
  杨智峰回忆说:“郭振西秘书长在报社的职工会上,给我们传达了地矿部领导对报社迁京的重要指示,分析了中国矿业报对中国矿业的重要作用和美好前景,并就迁京的具体事宜作了说明。当时我们有一个感觉,这是令人心动的事业。所以,他的一番‘鼓动’,增强了我们迁京的信心和决心。”
  实际上,当时矿产开发报办得红红火火,加上西安是一个环境舒适的城市,老家又离得不远,职工安居乐业。现在一下子要将报纸迁到北京去,创办一张新的报纸,虽说有较美好的前景,但是未来存在相当大的变数,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大家心里没底、心存疑虑。
  郭振西显然看透了大家的心事,他一边极力说服大家,一边做了些当时连他自己心里都没底的承诺。
  郭振西是一个极具感召力的人,在他再三的说教之下,大家终于心动了。杨智峰回忆说,“郭振西鼓励大家先到北京去把报纸办起来,办起来后,实在不愿留京的,还可以回来。”
  在事业的感召和郭振西魅力的吸引之下,矿产开发报这一批办报精英,从西安北上北京,开始了新的征程。
  也许,他们并未意识到,此次东出西安,北上北京,即将开始的是一场艰难跋涉的历程,是一次拓荒之旅,是一次交织着光荣与梦想,渗透着汗水与泪水,充满着疲惫与失败,并存着徘徊与迷茫,充盈着抗争与奋起的“长征”。
  “万木霜天红烂漫”。1993年秋天的北京,正是红叶烂漫时节。当此之时,中国矿业报正在紧张地筹备从西安迁京。也许,这烂漫的红叶,正昭示着新创刊的中国矿业报将迎来一个红色烂漫的开端。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全世界闻名的“四大古都”,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汉唐两代定都长安(西安)。长安当时是世界上举世无双的国际大都会,催生了惊世的繁华。西安,堪称人类历史上一座华光璀璨的星座。
  北京,当代的中国首都,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安与北京是璀璨的中华文化的双子星座,一个代表古老,一个代表现代;一个代表西部,一个代表东部。一张报纸诞生于西安与北京,可能是一种偶然,也可能是一种必然,偶然与必然之中,演绎出一段烂漫,这一烂漫在未来的日子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在计划与市场之间,在旧的藩篱与新的秩序之间,在冰山与暖流之间,在千年古都西安与现代都市北京之间,上演了一曲浪漫与尴尬的活剧。
  无疑,这种浪漫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具有文化意义的浪漫,这种浪漫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其思想内涵渗透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济世情怀。这种尴尬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尴尬,这种尴尬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这种尴尬是开明的阳光与混沌的阴影、传统思想与现代观念、计划经济的冰山与市场经济的洪流交织形成的巨大“夹缝”造成的尴尬。
  1993年8月,矿产开发报社社长王振勤带领两位同志踏上北上的列车来到北京,投入到中国矿业报的迁京筹备工作中。
  当年11月底,矿产开发报最后一期出完。12月4日,由杨智峰带领王东海等5名骨干,也踏上了北上的火车,与先期到达的同志会师。
  而此时的王东海,刚刚新婚不久,新郎气息尚未散尽,在与新娘情意绵绵泪别之后,不得不狠下心来,依依不舍地打包北上,至今他依然记得别离时妻子泪眼婆娑的情景。
  为了一个前途未卜的事业,这需要有多大的勇气,需要有多大的牺牲精神啊!
  矿产开发报社的员工原本大部分是陕西人,吃惯了本地的饭,喝惯了本地的水,匆匆一别何时归?此次远离故土,难免有些悲壮。他们此次北上,除了肩负创办中国矿业报的责任,更是肩负着一种使命。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矿业报的创刊寄予了厚望。
  在中国矿业报筹备迁京过程中,报头的设计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张新创刊的报纸,按一般的做法,用电脑制作报头或请知名书法家题写报名即可,但朱训部长和郭振西局长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中国矿业报必须有一个高起点!
  是时,中国矿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矿业报肩负着充当中国矿业喉舌的重任,题写报名之事不可草率。我国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中国矿业的发展,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题写了“开发矿业”,以勉励地矿工作者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因此,请党和国家领导人题写报名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于是,一份恳请党和国家领导人题写报名并题词的报告,通过正规程序后,被送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其他中央领导手中。江总书记欣然应允为中国矿业报题写报名。他虽日理万机但还是忙中抽空,用毛笔题写了5幅“中国矿业报”以供选用。据说,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当时亲笔题写报名的第二张报纸。
  说起江总书记题写报名,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
  江泽民题写了5幅“中国矿业报”,其中3幅为繁体字,2幅为简体字。这却无意中给筹办者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简体字笔画较少,视觉显得有些空,不如繁体字饱满、好看。朱训部长、郭振西局长和大家一样,都觉得应该采用繁体字的那一幅,但根据我国有关出版规定,报头原则上应该以简体字书写。既然江总书记书写了简体版的“中国矿业报”,似乎就该选择简体版。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最好的办法是请江总书记自己选定,或者认可筹办者的选择。
  朱训部长的回忆录《大山无涯》中记载了这一段经历:“毛里塔尼亚总统塔亚夫妇访华,我担当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在江主席欢迎塔亚总统的宴会上,时任中矿协副秘书长的我的妻子尹惠宇作为陪同团团长夫人坐在江总书记左侧。于是尹惠宇就趁机请示江主席,可否以江主席写的繁体字作为中国矿业报的报名,江总书记当即表示同意。就这样,一个难题解决了。”
  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纷纷为中国矿业报题字题词。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题词是“为发展中国矿业服务”,乔石委员长的题词是“把中国矿业报办成千百万矿业职工喜爱的群众性报纸”。一位国家副主席、一位副总理、五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一位国务委员也题词祝贺。
  此外,煤炭部、冶金部、化工部等10个矿业部门的部长或主管副部长等,都为中国矿业报题了词。
  创刊伊始,百废待兴。要想将一张小报纸从西安迁京,并改版成一张大报,谈何容易?
  没有办公室,没有宿舍楼……一切得从零开始。
  怎么办?
  没有办公室,先租用某印刷厂的几间房。几个月后,转移到马尾沟地矿部家属院内一栋用锅炉房改造的两层白色小楼里办公。说是办公楼,实际上是临时建筑。这里显然不适合办报、办公。但是,京城地皮贵似黄金,没有办法,只得暂且如此。
  从西安移师过来的同志和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没有住房,就先蜗居在地下室。地下室里既阴暗又潮湿,且是几个人合住,床不够用,就临时搭起行军床。这样一住就是几年。
  筹备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又摆在眼前……当年报纸征订发行期已过,这意味着报纸无法通过邮局订阅发行。
  在此情况下,报社临时负责人只得向地矿部领导求助。朱训部长高度重视,亲自给邮电部部长打电话协调,这才使中国矿业报挤上了全国邮局的征订簿。
  地矿部领导对中国矿业报的创办十分支持。日,地矿部召开部长办公会议,做出了如下决定:
  一、中国矿业报社定为独立的司局级单位,编制暂定50人(后中编办批复为40人)。
  二、中国矿业报社领导班子由郭振西、安育英、王振勤三位同志组成,等编委批准报社级别后,再正式任命。
  三、中国矿业报报头应标明“地质矿产部、中国矿业协会联合主办”。
  四、由部拨给一次性开办费40万元。
  五、从矿管经费每年补助35万元不变。
  六、目前没有办公地点的部属协会、学会,要尽快搬入马尾沟改造的办公用房,剩余部分由中国矿业协会和中国矿业报社使用。
  在地矿部领导的重视、关心与支持下,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这张覆盖整个矿业行业的报纸即将在首都北京面世了。
  时任中国矿业协会秘书长兼中国矿业报社社长的郭振西激动地说:“我作为主持中国矿业协会日常工作的秘书长,眼看即将拥有一张自己的报纸而感到非常高兴。”
  中国是世界第三矿业大国,创办一张中国矿业报的现实意义是具有战略性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矿业报的创刊十分重视。
  日,一张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中国矿业报在北京面世,报纸的头版刊登的是毛泽东主席视察大冶铁矿的大幅照片。
  中国矿业报的创刊震动了新闻界和矿业界。现任中国矿业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王东海回忆说:中国矿业报创刊时,在新闻界震动很大,好多大报的编辑记者都纷纷打听消息,想到中国矿业报社工作。
  矿业界更是欢欣鼓舞,全国千百万矿工奔走相告,庆贺中国矿业有了自己的声音。
  当时,中国矿业报社的职工感受到肩上所负的重任,决心一定要将这张报纸办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当年新年前夕,地矿部部长朱训还专程到报社看望了职工,这给中国矿业报社全体职工带来了很大的鼓舞。
  中国矿业报创刊起点之高,气势之大,犹如鹏飞九霄,扶摇直上。
  初生牛犊不怕虎。事实上,中国矿业报创刊不久,即推出了一批颇有特色且有深度的报道,像“中国矿业问题透视”、“矿山环境问题忧思录”、“冶金矿山何堪重重税赋”等等,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不少业界人士惊呼:这是新闻界杀出的一匹黑马!
  凤凰涅
  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
  1994年春天,朱训卸任地矿部部长职务,调任全国政协秘书长。
  一直在朱训部长关怀下的中国矿业报何去何从,报社员工心生疑虑,不少了解报社情况的矿业界人士也暗暗捏了一把汗。
  朱训部长离任后,由于有人对中国矿业报看不顺眼,中国矿业报的外部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从1994年4月到1998年4月的4年时间里,中国矿业报骤然跌入了低谷。
  当时,地矿部机关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地矿部,有没有必要办两张报纸?于是出现了将中国矿业报和中国地质矿产报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张报纸的行政决定。
  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矿业报,犹如一个尚在摇篮之中的婴儿,刚刚呀呀学语,就将面临被人扼杀的命运。
  郭振西据理力争,坚决反对这个武断的决定。
  回忆起这段经历,郭振西这位已届耄耋之年的老人,至今依然有些忿忿然。他说:持这种意见的人,显然没有弄明白,两张报纸性质不同,主办单位不同,一张是社团报,一张是机关报;一张是政府主办,一张是群众团体主办;一张是为地矿部机关工作服务,一张是为整个矿业服务。怎么能笼统地说是一个部办两张报纸呢?
  郭振西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有人认为中国矿业报的存在是对另一张报纸的威胁。可是,他们又不敢一下子取消中国矿业报,因为这张报纸是由中共中央总书记题写的报名。于是,他们就想采取迂回的办法,不给这张报纸生存发展的条件,让其自生自灭。
  还有不少领导和专家也仗义执言,试图挽救这张“嗷嗷待哺”的报纸。
  但当时,刚刚召开过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中国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而,计划经济的巨大惯性依然存在,权力的力量注定会影响一个事业的发展方向。
  最终,权力的力量以不可阻挡之势,将两张报纸硬捏合在了一起。
  日,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主管部门在两报员工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矿业报与中国地质矿产报合并。
  显然,这种做法并不能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客观规律不能违背,在实际运行中,两报依然貌合神离,按照原样操作着。直到1996年4月,当时的地矿部党组发文,组成一个领导班子和一个临时党委。
  事后看来,这次改革整合有几个主要问题:一是两报大部分人不愿意合并,对一些重要问题认识分歧大;二是自我改革整合的动力不足;三是前期的思想、组织准备不足,缺乏“顶层设计”。
  两报合并时期,中国矿业报基本无法得到政府的支持,甚至不能发展记者,不能招聘人员。
  中国矿业报由此被推入“浴火”之中,捆绑了手脚,刚刚在职工中升腾起的希望之火,被一瓢冷水泼得只剩下冒烟的份了。
  有人开始怀疑,从西安迁京的决策是不是个错误?当初勾画的报社发展蓝图,在当下被击得粉碎。人们对中国矿业报的前景都感到迷茫,感到忧心。
  这段时间,中国矿业报走得很艰难,大致维持了4年。这对立足未稳的中国矿业报而言,等于是刚崭露头角就挨了当头一棒。
  杨智峰回忆说,“这样分分合合折腾4年,中国矿业报被折腾得半死不活。当时,我们的心里都产生过动摇徘徊,是老领导郭振西的不断鼓励和鞭策,才使我们坚定了信心。”
  时任副社长安育英回忆说:“作为报社行政、财务的主管领导,我当时感到最困难的是,维持报社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捉襟见肘。记得最困难的时候,报社账户上只有2600元。一个有30多名职工的单位,还要保证正常出报,常常面临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窘境,开不出工资、稿费,买不起印报纸张,支不出印刷费,印刷厂下最后通牒,再不付款就不给印报。那个时候,真难啊!”说这番话的时候,记者分明看见这位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的老社长的眼眶有些湿润。
  郭振西在一篇回忆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后来,对这张报纸又采取了一些非常的做法。有一位同志在矿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论述对矿业管理体制的一些看法,提出在我国应该建立集中统一的矿业管理体制,建议国家应成立矿业部。这本来是正常的建议,无须大惊小怪,结果就批评中国矿业报是误导。又有一次,中国矿业报刊登了一篇消息,将“全国矿产资源管理委员会”简称“矿管委”,没有简称为“全资委”,又引起了一场风波,说是有意歪曲……总之,经常给安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使中国矿业报的领导整天提心吊胆,坐卧不安,生怕不知什么时候又招来一顿批评,甚至飞来横祸。
  体制的动荡给了婴儿般的中国矿业报以致命一击,也给原本信心满满的职工们在心理上造成了阴影。
  但是,困难压不倒报社的员工。在极度困难的窘境中,中国矿业报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适时提出了“四个服务”和“三个依靠”的办报理念。
  “四个服务”即为发展中国矿业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矿业企事业单位服务,为广大矿业职工和读者服务;“三个依靠”即依靠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靠各级矿协和各会员单位,依靠各矿业企事业单位。
  按照以上方针办实事,赢得了各方的支持。
  在郭振西的策划下,中国矿业报成立了“中国矿业报理事会”,这使得中国矿业报有了办报的经费,也有了实实在在的依靠。
  1994年到1998年,报社共收到协办理事会费200万元,这些钱如雪中送炭,使中国矿业报在艰难中得以维持下去,给奄奄一息的中国矿业报接上了维持喘息的氧气。
  可以说,那4年,是中国矿业报动荡不安的时期,经济困顿,人心涣散,职工们看不到希望之光。离开,也许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就是在这种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郭振西使尽浑身解数,分批解决了当时家在外地同志的进京户口问题,并以地质矿产部和中国矿业协会联合的名义向国家计委申请了400万元经费,让中国矿业报搭上便车,解决了中国矿协和中国矿业报社职工的住房困难。
  一连串的动作,中国矿业报的希望之火又被重新点燃。
  矿业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高扬文对中国矿业报的生存和发展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仅亲自担任矿业报理事会名誉理事长,而且抱病参加了第一次和第四次理事会会议。他号召矿山企业和理事单位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中国矿业报,并亲自为矿业报撰写文章,宣传矿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在中国矿业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高扬文和吕东亲自给新闻出版署领导和时任国务院总理朱F基写信,阐述中国矿业报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希望把中国矿业报保存下来。
  1998年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宣布朱F基任国务院总理。铁腕的朱F基毅然挥动改革的利斧――相当部分的部委被撤销或重组,与矿业有关的部委如煤炭部、冶金部等被撤销,地矿部、国家土地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等重组为国土资源部……改革力度之大,程度之深,超乎人们的想象,中国资源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这是一个历史的节点。
  对于中国矿业报来说,资源管理体制的变化、政府机构的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说是机遇,用时任副社长安育英的话来说就是:压抑矿业报生存和发展的无形桎梏,随着国土资源部的成立而解除了,报社终于可以放手大干了。
  说是挑战,是由4个部门重组成立的国土资源部要进行大整合,这样的整合自然包括媒体的整合。是与原中国地质矿产报等报刊整合在一起,还是独立办报?历史,再一次将中国矿业报推到了十字路口。
  中国矿业报向何处去?巨大的问号摆在中国矿业界面前。决策层冷静地审视着。
  时不我待,现实要求对这个问题迅速做出回答。为此,中国矿业协会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分析了宏观形势之后,中国矿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振西抛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中国矿业报要不要继续办下去?
  这是一个十分难以回答、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会场顿时鸦雀无声……
  与会者知道这个抉择的分量,5年的实践证明,办一份中国矿业报,与其说是花环,不如说是重轭。大家陷入深深的沉思……
  良久,时任中国矿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家华的发言,终于打破了会场的沉静,“从中国矿业的大局看,应该办下去。”
  等的就是这句话!郭振西挥起大手,在桌子上猛地一击,“啪”的一声,令所有在座之人为之一震,眼睛齐刷刷地盯向郭振西。
  郭振西“嚯”地站起来,来了一个顺水推舟,手指王家华,“好,既然你说要办下去,那你去办!”
  与会者的眼睛又齐刷刷地盯住了王家华,各种神色交织在一起,有佩服,有疑惑,当然也有不屑一顾,更有看笑话的异样神情……
  一个重大的抉择,仿佛就在郭振西拍案而起的刹那,闪电般地敲定了,中国矿业报必须办下去!
  其实,这闪电般决策的背后,是长期执著而深刻的思索。矿业界的老领导们总结了历史的经验,都认为作为世界第三矿业大国的中国,必须有一张覆盖全行业的报纸。
  而矿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以基础产业而论,各矿种的经济运行规律总体是相同的,但是在前苏联模式的影响下,中国矿业被肢解为若干个产业管理部门,积淀了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的沉疴。
  实际上,此番大部制改革的目的,正是要扬起“大矿业”的旗帜。
  事后,王家华回忆道:“其实当时我可以保持沉默,对这个结果我毫无思想准备,因为我知道,挑这副担子实在太难了。”
  然而,世上没有后悔药。
  王家华深知,这副重担一半是艰辛和奉献,一半是光荣和梦想。
  王家华何许人也!
  有“拼命三郎”之称的王家华生于上海,曾经在北大荒历练过青春,后来在黑龙江省地矿局工作,任中国地质矿产报哈尔滨中心记者站站长。他头脑敏锐,笔锋犀利,是报社有名的笔杆子。朱训部长慧眼识英才,将他从黑龙江调到北京,曾担任过中国地质矿产报社的副社长。
  毫无疑问,不管是情愿还是不情愿,王家华已经被推到了带着中国矿业报走一段的前沿。随后,王家华被宣布为中国矿业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在今天看来,中国矿业协会当初的这个决策是有远见的。尽管有点“推驴上磨”的意味,但结果却是令人欣慰的。
  中国矿业报这副重轭,历史地套在了王家华的脖子上。或许,这正是王家华此后在中国矿业报的评论文章中屡用笔名“老牛”的由来。如果把当时的中国矿业报喻为一辆在风雨中艰难行进的车,这个笔名似乎就隐含了“老牛拉车”之意。
  风雨飘摇,道路崎岖,车有了老牛的牵引,又开始不断地向前行进。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郭振西还是有些不放心。在他看来,中国矿业报还是一只刚刚抖动翎羽的雏鹰,必须让它的羽翼丰满起来。
  日,郭振西找到已经退休赋闲在家的原地矿部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长林家能,请其出山到中国矿业报担任总顾问。郭振西在向林家能介绍了报社的情况后动情地说:“中国矿业报已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你去协助王家华,把中国矿业报搞活吧。”
  就这样,林家能到了中国矿业报社,并伴随着中国矿业报走过了十余年的光景。待中国矿业报在市场的搏击中真正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后,林家能才离开报社再次赋闲,在家中颐养天年。
  几乎同时被郭振西邀请到报社辅佐王家华的还有金成印。其时他是中国矿业协会的办公室主任,此前担任过中国地质矿产报的记者通联部主任,负责记者站的管理与培训,到中国矿业报社之后,被聘为副社长。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老牛”王家华,该如何拖动中国矿业报这驾被很多人看来生不逢时的车呢?不但一直关心矿业报的老领导在看,报社的全体职工在看,那些曾一度看不上中国矿业报甚至想一灭了之的人也在看。
  此时,挣扎了4年之久的中国矿业报,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只有几万元,办公条件窘迫,依然蜗居在那栋用锅炉房改造的二层办公楼里;职工收入低,常常是临近发工资,才四处找钱;报纸发行量小,影响力有限;报社官司缠身,甚至西部一非法采矿者状告报社侵害其名誉权,而报社连打官司请律师的费用都付不起……
  这一连串的问题摆在面前,叫人脑袋都大了。
  困难,仿佛一只拦路虎,横在报社一班人面前。不管你愿不愿意承受,但你必须面对。千斤重担,纵然压得你肩膀鲜血淋漓,但你必须独自承担。
  因为,这就是你的使命!
  卧薪尝胆
  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此话虽然有点血腥,但形容当时中国矿业报的处境之恶劣,却有几分道理。
  观念决定出路,思想决定行动。
  面对前进路上的拦路虎,以王家华为首的一班人苦苦思索。
  蛮干是不行的,要想踏上通衢大道,必须深入分析报社内外部的环境。
  中国矿业报是由中国矿业协会主办的产业报,是一张社团报。要把一张非政府背景的报纸搞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议题,更是一道难题。
  中国矿业需不需要这张报纸?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需要!
  因为,这是由中国矿业的形势决定的。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矿业大国,同时也是发展中大国,矿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
  因此,中国需要一张覆盖煤炭、石油、冶金、有色等15万个矿业企业单位、近2000万矿工的中国矿业报。
  然而,解放以来,中国按矿种划分是一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曾设有地矿部、煤炭部、冶金部、石油部、核工业部、化工部、建材总局、有色总公司等部委局。受此影响,中国各矿业部门创办有中国地质矿产报、中国煤炭报、中国石油报、中国冶金报、中国有色金属报、中国建材报等众多矿业媒体。
  在各矿业部门报纸都存在的情况下,市场被分割,后创办的中国矿业报注定就处在“夹缝”中间。
  以王家华为首的一班人分析认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报纸迟早要走向市场,作为社团报纸更应该是这样。王家华在他执掌中国矿业报“帅印”之后召开的报社第一次职工大会上明确提出,报纸要走“市场化”的路子。他说,对于中国传媒业而言,市场化是大势所趋,起步越早越主动。
  “走市场”就意味着要自己养活自己,要在市场上获取自己生存发展的每一分钱。但其时,中国矿业报虽不能说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但账上的积累的确少得可怜,甚至连锅炉房改建的小办公楼都不是报社的产权。这样走市场怎么走?
  在传媒业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投入、高产出是传媒投资的特点。一些大财团投资媒体动辄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有人戏称,投资传媒业的初期就是大把大把地“烧钱”。资金,无疑是传媒业腾飞的基础。
  通常而言,做活一张报纸,大约需要3000万元。然而,对于当时奄奄一息的中国矿业报来说,别说3000万元,就是3万元也没有,扣除拖欠的印刷费纸张费,账面上是个负数。
  如何使奄奄一息的中国矿业报恢复生机?输血?谁给输?作为一张社团组织主办的报纸,中国矿业报不可能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造血?已经奄奄一息了,根本不具备造血功能。
  怎么办?中国矿业报迫切需要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开始,报社同志意见并不统一,部分同志提出快速扩张的想法。报社一班人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否决了这个想法。王家华说:“报社发展战略必须切合自身实际,实行快速扩张如同让一个重病的人去跑步,只能加速他的死亡。”经过多次探讨,大家集思广益,一个低成本扩张的战略框架终于获得了大多数同志的认同。
  低成本扩张战略是中国矿业报社发展战略的核心。讲白了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效益,完成原始积累。也就是说,既要“勒紧裤腰带”,又要“大量地付出”。
  既然是低成本扩张,中国矿业报的精打细算已经到了抠门的程度。当时,报社用房十分紧张,甚至连会议室都没有,报社没有舍得花钱去租房,而是因陋就简,采取合并办公的办法,解决了困难。报社将走廊经过简单的改造,开辟成独具特色的走廊会议室。走廊会议室狭长而拥挤,开会时仿佛坐满乘客的“机舱”,以至于有员工戏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会议室”。
  比起首都大多数媒体,中国矿业报社的员工收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说不出口”的。一些业务骨干因为待遇不高离社而去,市场上聘用的员工也走马灯似的,一茬换一茬。有人甚至戏称,中国矿业报是新闻从业者的培训班。
  但是,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大多数同志依然留了下来。他们埋头苦干,无怨无悔,默默期待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到来。
  处在发展中的中国矿业报,尽管因为待遇问题或者其他原因,流失了一些人才,但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人才的流动也实属必然。从中国矿业报走出去的,他们大多分布在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电力报》、《中国安全生产报》、《新京报》等十几家媒体,如今已经成为相关媒体的骨干力量,许多人已经成长为一些相关媒体的中层干部。比如严明、梁明哲、屈金星、李伟峰、于德福、王俊禄等,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或事业中找到了最佳的位置。
  可以毫不隐晦地说,中国矿业报的确是历练新闻人才的好地方。
  不过,每每一个员工的离开,对报社领导班子来说,无异于一次“割肉”,尽管有千万般不舍,但鉴于报社现实的制约,难以阻碍员工奔向更好的前程。
  在这种煎熬中,报社领导班子只能用“冲锋在前,享受在后”的实际行动来稳定队伍。
  就这样,中国矿业报社的创业者在这个锅炉房改造的二层小白楼里,整整卧薪尝胆了十年。
  “一办报,二办事”
  尽管如此,中国矿业报的一班人十分清醒:任何走市场的单位,都要有那么点优势,管理学上叫做“核心竞争力”。那么,中国矿业报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矿业报社领导班子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活人不能叫尿憋死,必须找准自己独特的定位;必须根据严酷的现实,独辟蹊径,走出一条生路来!
  从重塑办报理念起步――如果中国矿业报有一个崭新的、独特的办报理念,并在践行这个理念后而有所成效的话,不就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了吗?
  不久,被报社职工和矿业界理解和认可的几个理念提出来了:
  ――办报理念:用社会的眼光看矿业,以矿业的眼光看社会;
  ――运行理念:一办报,二办事;
  ――办事理念:你办我办不成的事,我办你办不成的事;
  ――经营理念:双向取益,联姻办大事;
  ――管理理念:从每一个环节抓起;
  ――发展理念:创新,创新,再创新。
  理念,就是前沿性的思想,便能比别人早走一步,赢得先机。
  “用社会的眼光看矿业,以矿业的眼光看社会”,就是钻出纯产业的茧壳,突破自我封闭,把报纸办活。而按照传统的观念,报社就是办报,报社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是通过新闻来进行的。而中国矿业报“一办报,二办事”运行理念的提出,无疑是一种创新与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传媒人是观察者、记录者,而中国矿业报将传媒的概念发展为既是观察者、记录者,同时又是实践者。它其实是在向世人宣布,中国矿业报不仅仅是在办报,通过新闻反映社会,干预社会生活,而是直接参与,进行社会实践。
  事实上,“一办报,二办事”理念的践行,迅速增强了中国矿业报社的社会影响力,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
  政府机构改革后,国有大型矿山企业大部分属地化管理,急需一个媒体的服务平台,中国矿业报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机遇,并闪电般地捕捉了这个机遇。
  中国矿业报一班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有媒体的优势,企业有企业的优势,“你办我办不成的事,我办你办不成的事”,就实现了双赢。
  中国矿业报适时提出了联姻战略,以达到资源的合理组合,有效配置。在联姻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矿业报大胆创意,再出高招――成立董事局。
  1999年,中国矿业报分片区组织召开了三次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展现了为矿山企业服务的良好形象。利用这一契机,报社和一些矿业企业“老板”商洽,双方一拍即合。
  不久,中国矿业报董事局宣告成立。董事局成立后,报社有了启动资金,企业得到了许多市场信息和服务。联姻战略使双方受益无穷。
  “一办报,二办事”的理念逐步成熟,并很快成为生产力。有人分析,中国矿业报董事局的运作成功,是“势”、“时”、“术”的巧妙运作。“势”是媒体借助了企业的势,一下子膨胀起来;企业借了媒体的“势”,顿时有了底气。“时”是媒体正处勃发之时,却苦于资金不足;企业正处属地化之时,迫切需要服务平台。“术”是媒体先声夺人,组织了三片矿山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初步在企业中树立了真诚的服务形象,赢得了企业的信任。“势”、“时”、“术”三者构成了一个成功的“金三角”,恰合了先哲庄子“三生万物”的理念。
  在董事局成功运作的基础上,中国矿业报又实现了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七大矿业行业学会、协会组织的联姻。稍后,中国矿业报又实现了与20多个省、区、市地勘局的联姻。
  解决了吃饭问题,中国矿业报的办报办事能力就如虎添翼,长袖善舞了……
  1999年3月,王家华带领报社杨智峰、焦鸣和湖南记者站站长汪泽秋组成记者组,采写的“七宝山病了”7篇全景式深度报道,引起了当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使该矿山10余名贪官先后落入法网。报社为此收到了七宝山硫铁矿上千名职工签名的感谢信,并收到一面绣有“矿工的贴心报”和“贵报一篇稿,贪官落法网,企业遇特困,赠报表真情”字样的锦旗。
  “从这件事,我们感觉到报社真的要大干一场了。”时任湖南记者站站长、现任湖南省长沙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的汪泽秋感慨地说。汪泽秋在《矿产开发报》时期就是记者站站长。
  日,中国矿业报刊发湖北记者站采写的“陈贵模式”,在矿业界产生极大反响,被认为是“打开了矿产资源开发从国有经济向混合型经济模式发展的大门,推动了小矿集约化生产”,受到了地矿部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地矿部领导还专门在当地召开了现场会,推广陈贵经验。
  日,中国矿业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掀桌事件”的报道,反映河北省承德市矿区执法检查情况。时任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做出批示,责令严肃查处有关责任人,有力推动了全国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
  从“七宝山病了”的全景报道,到“陈贵模式”的系列报道和“掀桌事件”的连续报道,中国矿业报不断地运筹、策划,关注着业内的热点、焦点问题。同时,由于认真贯彻了办报理念,紧紧抓住产业和社会的连接点,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共鸣。
  1998年3月和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F基对中国矿业报湖北记者站站长周建华采写的反映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湖北大峪口矿肥结合项目工程2.45亿元配套流动资金问题的内参,先后两次做出重要批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吴邦国也对此做出批示,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企业最终实现了36.6亿元的债转股。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步入了正常运营的轨道。
  当年,中国矿业报刊发的“矿工女儿抗暴”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促使相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
  日,本报编发《内参》(总第25期)“大同矿务局征税不合理问题应尽快解决”。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批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予以尽快解决,使当时身陷困境的大同矿务局每年可减免资源税3000多万元。
  2000年5月,中国矿业报记者到广西平果铝公司采访调研。该公司总经理殷恩生向记者介绍了矿山企业征用土地之难。中国矿业报及时将情况反映到国土资源部,提出“由征改租”的新创意,得到了国土资源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将其推之为矿业用地模式的典范。
  日,本报编发《内参》(总第29期)以“调高平果铝资源税有悖法理”为题,向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土资源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广西壮族自治区等部门做汇报,并送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吴邦国、温家宝等同志。与此同时,报社联系有关专家到实地调研,并作出科学判断,最终帮助该公司维护了正当权益,每年少支出不合理税赋1000多万元。
  多年来,中国矿业报始终坚持为企业服务的宗旨,为矿业单位办成十几件大事,涉及金额数十亿元。
  中国矿业报在关注矿业企业的发展、反对矿山贪污腐败、关心弱势群体权益上所做出的努力,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和高层领导的支持。
  随后,中国矿业报又把视角从个案转到宏观经济问题上。
  当时,始发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余烟未尽。受此影响,整个矿业行业都在一派萧条中等待发展的机遇。许多矿山企业都在一片叫苦连天中惶惶度日;而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后,对未来的发展也是一片茫然。
  矿业行业的日子都不好过。
  中国矿业报瞅准时机,顺势而为。2001年开展了“中国矿业投资纵横谈”,2002年开展了“‘四矿’问题大讨论”。这些大讨论规模大、时间长、声势大、程度深,不仅在行业中产生较强的反响,而且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四矿’问题大讨论”,历时一年,发表了大讨论稿件近百篇,共计40余万字,成为很多专业研究机构的参考材料。而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尽管中央高层早有考虑,但中国矿业报的适时推动也功不可没。
  “这几个大讨论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影响了国家的宏观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当然也给中国矿业报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当时参与调研、采写“四矿”问题报道的通联部主任、现任报社副社长兼工会主席的焦鸣,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依然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中国矿业报充分利用传媒舆论的力量,授人以勇气,助人以关爱,把它当成一种责任和使命,使报纸办出了特色,受到了矿业、地勘业的高度赞誉,并得到了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低成本扩张,从“夹缝”中走了出来,走出了困境,站稳了脚跟,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实现了稳步发展。
  事实证明,中国矿业报的低成本扩张战略,充满了睿智和豪气。在低成本扩张战略的指导下,中国矿业报的扩张呈渐进式:1998年稳定基础,1999年为第一次改扩版做准备,2000年,中国矿业报实现第一次跨越,增期扩版从1999年的周二刊8个版增至周三刊20个版。如今,中国矿业报已发展成为周三刊36个版的行业大报。
  中国矿业报就像一只九命怪猫,没有被“夹缝”夹死,更没有被打压排挤掉,相反,在困难重重中逆风飞扬,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矿业的主流媒体。
  现在,“一办报,二办事”已成为中国矿业报的品牌。在广大矿业企事业单位的眼里,这也是中国矿业报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所在。
  2003年,在中国矿业报创刊十周年之际,报社的办公条件得到了改善,自筹资金在北京广安门外立恒名苑购置了办公用房,搬进了大楼。
  对此,杨智峰感慨地说,“中国矿业报社全体职工经过艰苦奋斗,不仅报纸容量不断扩大,而且靠自己的努力,购买了近千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如今,我们可以自豪地对外说,矿业报不再是一无所有,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中国矿业报在市场中闯荡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这在当下中国产业媒体的发展中,应该说是一个传奇。但熟悉中国矿业报的人知道,从很大程度上说,这是逼出来的结果。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的一生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苏格拉底也说:人生就是一个无法重复的选择。事实就是这样,任何人都无法将走过的人生道路重走一遍。这就意味着没有后悔药可吃,走对了为之自豪,走错了只能是遗憾。也就是说,不能重复是固有定律。我们不能去套用过去的经验或路径,或着照葫芦画瓢。惟一的选择,就是不断创新,大胆改革。
  走出困境的中国矿业报,已经不再拘泥于自身的生存,开始用敏锐的视角,为政府出谋划策――
  2006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出台,显现矿产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掣肘,加强地质工作,实现找矿突破日益紧迫。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了最高的政治层面。中国矿业报社领导班子意识到,该干点什么了。
  当年6月30日,为了解、掌握《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贯彻落实情况,由中国矿业报社发起,联合中国矿业联合会地勘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家地勘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发来贺信,表达亲切慰问和美好祝愿。
  尽管这次参会人数只有百余人,但这只是个开端。
  地勘队伍属地化后,这样专门针对地勘行业的全国性会议,几乎“销声匿迹”。而“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无疑为地勘单位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随后的几次会议,参会人数越来越多,至第六届在厦门举行的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参会人数已达600多人。由于人数众多,再称之为“全国百家地质队(院)长座谈会”,显然不太合适了。从这届起,会议更名为“全国找矿大会”。
  日~26日,2013年全国找矿大会(第七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长座谈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专门为会议发来贺信――
  值此第七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长座谈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国土资源部党组表示热烈祝贺,向与会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表示诚挚问候!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两年来,依靠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重大找矿成果。这次会议以“全面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科技引领”为主题,围绕找矿突破这一中心任务,突出科技支撑这一战略支点,针对性很强。
  希望与会的地勘单位、矿业企业及各有关单位全面贯彻国务院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切实落实“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坚定不移地走科技找矿、节约集约、绿色开发之路,努力实现“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到十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战略目标,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如今,这个会议已经成为中国矿业报的一个品牌。
  作为覆盖整个矿业的大型媒体,中国矿业报一直不忘自己的使命,情系中国矿业的发展,积极为地质事业和矿业的发展鼓与呼,并利用媒体的独特优势,为国土资源部分忧,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服务。国土资源部领导如此赞扬:中国矿业报不辱使命,走出了一条自强之路、改革之路、发展之路。
  2005年,中国矿业报接到国土资源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办公室”的指令,立即派出精干记者分赴全国各地采访调查,形成了11篇10余万字的报告文学。“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大扫描”系列报道《历史在含情注视》出炉,全面展示了近几年我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的成果。这个系列报道在矿业界引起极大反响。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之后,地质找矿工作中有太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国土资源部党组深知,如果不将这些问题“亮”出来、解决掉,地质找矿工作将步履维艰。
  于是,自2009年3月份开始,在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的提议下,国土资源部在全系统、全行业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从思想理论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围绕着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规范标准三大方面展开了讨论。
  这年3月底,国土资源部召开“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就如何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进行具体部署。
  当年5月,国土资源部“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办公室确定了“大讨论”的10个主题:地质找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地质找矿工作的体制机制、公益性地质工作定位与队伍建设、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矿业权管理、地质勘查标准与规范、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推进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地质环境工作发展、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
  “大讨论”期间,在国土资源部网站上甚至能看到这样的字眼――我们向每一个关心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工作的人发出热切的邀请,请您就当前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基层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言献策。
  为开展一场全国性找矿“大战役”,国土资源部问计于民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而对于“行动”迅速的单位,国土资源部的领导丝毫不吝啬对他们的嘉奖。
  中国矿业报敏锐地觉察到,此番“大讨论”将在全国掀起一轮高潮。在此情况下,中国矿业报及时成立了“大讨论”领导小组,配合调查研究梳理找矿领域存在的问题。
  中国矿业报利用2003年开展“地勘队伍改革与发展大讨论”时取得的经验,迅速在报纸的头版开设专栏,刊登来自地勘一线的文章,经过梳理,提出有关地质找矿工作中的60个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此举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在看到中国矿业报专门开辟“大讨论”专栏,广泛发动,深入地开展多层面、多领域的讨论,并刊发100余篇直面现实问题,同时具有针对性的文章时,徐绍史感慨万千,并专门做出批示:“专栏办得很好,发挥了启示和引导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大讨论’的深入开展。谢谢同志们。”
  2009年5月下旬,在“大讨论”进入了“收官”阶段,即十分关键的当口,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亲临嵩县金矿整合勘查矿区考察并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这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扎扎实实地抓下去,可以在短时间取得找矿突破,也会形成可以推广的经验。”
  这是个什么样的新模式?是单体的还是可复制的?2009年9月,中国矿业报社记者组专程赶赴中原河南,驻足郑州,西去洛阳,深入嵩县,体验勘区,巡视机台,采写了长篇通讯《一个可以拷贝的模式――河南省嵩县多金属矿整合勘查实践的启示》。作为“大讨论”的一个“实践成果”,这篇长篇通讯受到国土资源部领导的肯定,徐绍史亲自对此做了批示。(下转A8版)(上接A7版)
  为巩固和扩大“大讨论”成果,2010年4月,王家华带领调研组赴安徽调研,并起草了《关于“泥河模式”扩展为“安徽模式”可行性的调研报告》,报告得到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日,在“巩固扩大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成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上,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所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出炉:地质找矿工作的思路逐步清晰、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框架基本形成等。在这次会议上,国土资源部还提出,要总结提炼出安徽“泥河”、河南“嵩县”和新疆“358项目”、青藏专项等机制创新的实践模式。
  为了从思想上达成共识,日,国土资源部通过“地质改革发展大讨论”,明确了建立地质找矿新体制、新机制的方向:体制,公益性和商业性分体运行;机制,“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
  从当时的情况看,时任部长徐绍史和副部长汪民日在河南郑州举行的“全面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座谈会”上,都就支持地质找矿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徐绍史更是明确提出,要从四个方面支持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帮助地勘单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尽可能给地勘单位配置矿权;鼓励地勘单位走探采一体化的道路;帮助地勘单位土地变性,搞一点开发。
  但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地质找矿的外部环境依旧十分恶劣:各级政府视地勘队伍为包袱,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有些地方政府垄断矿权,几年内从未给地勘单位配置过矿权;一些地方对地勘单位包括地调队伍雁过拔毛、漫天要价……这些都给地质找矿工作造成了障碍。
  怎么样才能为国土资源部即将在全国铺开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日,春节刚过,人们在腾讯微博上看到一则由时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发出的“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老三’,支持地矿事业的发展”的呼吁。
  由此,中国矿业报的一班人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由上述事实看,浙江省委领导高层公开呼吁地方关心、支持现代“老三”和地质工作,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线索。接下来的问题是,能不能通过到浙江省进行实地调研采访,找到浙江或地质七队所在地丽水市理解、关心与全力支持地质工作的具体事例,从而树立一个全力支持地质工作的鲜活典型,总结其经验,作为样板向全国推广。这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2011年,时任中国矿业报副总编赵腊平采写的长篇通讯――《〈山楂树之恋〉中地勘人的现代故事》,以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为例,深刻描述了年轻一代地质人不畏艰苦,保持老一代地质人“三光荣”精神的感人故事。
  徐绍史读罢此文,做出了这样的批示:读了中国矿业报3月3日发表的《〈山楂树之恋〉中地勘人的现代故事》这篇报道颇有感慨。中国矿业报的记者以独特的新闻敏感性,写了一篇很好的报道,并给了我们重要启示,让社会各方面了解、关心和支持地质找矿工作,对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开展其他地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努力创新新闻宣传方式,要注重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作用,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大力发掘并宣传地勘人的精神风貌;紧密结合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开放的地质找矿工作,一定能获得社会各方的关心和支持。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随即也做出批示。
  日和10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先后两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对浙江七队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并组织好学习。其中,8月29日的批示为: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几代员工牢记使命,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取得突出成绩。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国土资源工作者的昂扬风貌和时代精神,国土资源系统要广泛宣传和深入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以他们为榜样,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坚持为国为民尽责,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工作水平,进一步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浙江地质七队成立于1958年。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地质队一代又一代的地质队员始终如一地坚守“三光荣”精神,在被称为“资源小省”的浙江特别是被称为“浙江西藏”的浙西南山区寻找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
  几十年来,他们共发现矿种57种,探明储量矿种26种,大中型矿床20余处,潜在经济价值800多亿元,先后探明遂昌治岭头金矿等为代表的大中型矿床,为国家提供了一批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地。
  该队曾荣获“地质找矿功勋单位”称号,温家宝曾为这个队题词。2007年,该队被评为“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是浙江省地勘队伍中惟一一支两次获得全国地质找矿最高荣誉的地质队,连续18年保持浙江“文明单位”称号。
  2011年,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的先进事迹经包括中国矿业报在内的众多媒体报道后,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引起了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委省政府、中组部、中宣部的重视,并受到温家宝、李克强等中央领导的关注。
  日,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被国土资源部和浙江省委分别授予“全国模范地质队”和“地勘先锋”称号。
  2012年6月,浙江地质七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前,李克强亲自接见了先进事迹报告团的全体成员。李克强说:“地质七队几代员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兢兢业业、攻坚克难,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你们是全国地勘队伍的杰出典范。正因为有全国百万地质勘查工作者在深山老林、荒野大漠中默默奉献,我国地质勘查和能源资源事业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和辉煌……”
  浙江地质七队成为新时期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的杰出代表,成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和地勘行业的一面旗帜;而浙江省特别是丽水市则成为地方关心、支持地质找矿工作的样板。
  为此,徐绍史在多种场合,对中国矿业报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褒扬。
  应该说,近些年来,中国矿业报一直在国土资源部的关爱中成长,并且已经茁壮成长为一张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行业大报。
  作为矿业大国,中国的确需要这份报纸。
  2010年8月,国土资源部党组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将中国矿业报纳入国土资源部的直属事业单位管理。经新闻出版总署同意,中国矿业报改为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由此,各项工作开始逐步进入更规范的运行轨道。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回归!
  而今迈步
  有道是,“天时、地利、人和”,是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在经历了一番艰苦的折腾和凤凰涅般的浴火重生之后,中国矿业报终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缘。
  日,经国土资源部党组研究决定,杨智峰、王东海、焦鸣、赵腊平任中国矿业报社副社长,并明确由杨智峰主持全面工作。王平同志明确职级后调中国矿业联合会工作。7月23日,国土资源部党组下发正式任命文件,随后部人事司代表到中国矿业报社宣布了该任命文件。
  这是回归之后,国土资源部对中国矿业报社领导班子的首次任命,其意义非同一般。这既是一场领导班子的人事交替,同样也是对新班子的一场大考。因为,这次任命,寄托了国土资源部党组的希望,寄托了报社全体员工的期盼,同时也寄托了矿业行业的期待。
  众所周知,这两年来,矿业行业在经历了十年的腾飞之后,开始整体下滑,地质找矿的投入也开始大幅减少。矿业的发展,又处在了一个关键的节点。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中国矿业报又该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新班子不得不面对,也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经过二十年的历练,尽管中国矿业报已经找到了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位置,但准确地说,报社一直还在向上爬坡的路上艰难前行。眼下,整个矿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对正处在爬坡路上的中国矿业报,显然也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稍一松劲,就有向下滑落的危险。
  种种不利因素集中显现,毫无回避的余地。这一切,给新班子带来的压力是何其沉重。
  日,中国矿业报新班子走马上任伊始,国土资源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徐德明专程到报社视察并指导工作。他高度肯定了报社“一办报,二办事”的理念,并对中国矿业报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表扬,勉励中国矿业报要继续关心矿业、支持矿业、宣传矿业,特别要发挥自身特色,进一步加强深度报道,敢于创新,敢于担当,把报纸办得更好。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中国矿业报新的领导班子走马上任后,并没有按照固定套路,而是从长期困扰干部、职工甚至造成大量业务骨干流失的民生问题入手,使报社踏上了转型升级的新征程。
  “新班子上任以后,本着务实、少说,多干、为民的基调,缕清思路,稳中求进,着力为报社更快更好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杨智峰说。
  据了解,从日迄今,以杨智峰为班长的报社一班人倾听民意,注重民生,民主决策,精准布局,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已经打了几场漂亮仗,提高了职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强了报社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心系群众,以人为本,增强干部职工的归属感与主人翁责任感。新班子上任之后,便采取与职工谈话的方式,倾听民意,了解民情。在充分了解大家对报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针对审计报告中指出的报社多年来对聘用人员实行的在户籍所在地办理社会保险而产生的混乱情况和职工没有归属感的实际,报社领导班子经过研究并向分管部领导汇报,花费170万元为20多位聘用人员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在北京办理了社保补缴工作。同时与附近一家职工餐厅联系,解决了职工早午工作餐问题,使大家多年来工作时间吃饭打游击的现象一去不复返。报社还及时调整了工会领导、组建了团支部,开展了百日健身行走等有利于职工身心健康的活动。在中央国家机关干部职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赛诗会活动中,报社全员参与,20多人获奖。
  ――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坚守阵地,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气氛。中国矿业报作为党的喉舌,作为国土资源新闻宣传的主阵地,班子的团结协作、清正廉洁,队伍的综合素质、思想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新一届班子成员除重要事项召开会议外,坚持日常事项及时沟通、商量解决,同时加强学习,制定了完善的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
  针对报社总体人员少、工作压力大且年轻人多的实际情况,班子提出了“营造气氛,快乐工作;成果共享,工作快乐”的理念,并且坚持学习教育活动,除晨会学习、评报互动外,经常性地学习新闻出版有关规定及职业道德准则,并观看相关案例。对发现的不合规苗头及时处理,对模范践行准则的行为及时褒奖。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党务与业务工作的有效融合;制定廉洁规定,要求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为年轻人成长搭建平台,制定标准按照规范程序选拔中层干部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备案。现在,主动为报社发展出主意想办法的人多了,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多了,主动承担公益性任务的人多了,参加报社各项活动更是热情高涨,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气氛全面形成。
  ――领导带头,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使报社的深度报道特色更加彰显并呈现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新班子上任不久,即召开了全国新闻宣传工作会议;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宣传活动,开辟“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和“身边的共产党员”专栏,对部系统及矿业界所取得的成就和典型人物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十八大召开后,报纸不仅及时报道了各地收听收看党的十八大的体会,还根据十八大提出的新理论新要求新部署,结合国土资源和矿业实际进行了深度解读,并对各地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举措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在2012年11月举行的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期间,报社派出6名记者全程报道了大会的各项活动。期间,报社辟出多块版面专门宣传、报道矿业大会的相关信息。矿业大会之后,《天津,世界矿业交流合作的新坐标》、《中国矿业向世界敞开胸怀》等12篇来自2012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的纵深报道相继见报。
  通过参加地矿局长片会,报社了解到一些地勘单位在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此,报社精心策划、集团作战,在有关局的配合下开展了深度重点报道,取得了良好反响。
  2013年元旦前夕,杨智峰带领报社的骨干记者赶赴山东,以“资源山东建设实践纪实”为题,分上、中、下三次对这些探索、经验、做法与成果进行了深度报道,并归纳总结出山东省地矿局在“资源山东建设”过程中探索出的8个行之有效的机制。该系列报道在读者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时任部长徐绍史做出重要批示:“很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一项超常规、创新性的行为,要围绕着难点、重点问题发现典型、提供示范,纠正问题、改进工作。你们的尝试很有意义,要坚持下去。”
  2013年全国两会闭幕后,杨智峰再次带领报社骨干记者奔赴南京,对华东有色地勘局近年来的改革发展情况进行深度报道。文章见报后也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专门发文,要求全局系统认真学习、领会。
  为配合2013全国找矿大会(第七届百家地质队长会议)的召开,报社及早谋划,刊出了45家地勘单位的典型经验并结集出版作为会议交流材料,同时联系了20多家“三新”企业参与展示。此举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欢迎和赞誉,出席会议的朱训老部长、郭振西老领导更是对报社工作表示满意。
  中国矿业报还以8个版的篇幅全面介绍了湖北省宜昌市樟村坪镇和谐矿区建设的典型经验,并受到读者欢迎。
  这些不仅展示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的重要成果,而且作为专业媒体引导了社会舆论,许多重点稿件被中国政府网等网站广泛转发,为进一步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针对读者反映报纸版面显得凌乱、内容安排庞杂的问题,报社充分发挥编采人员作用,在经过充分吸收意见,多次讨论试刊的基础上,确定了改版方案,形成了版面清爽、赏心悦目、内容清晰、一目了然的新格局,广大读者认为中国矿业报更好看了。
  ――继续秉承“一办报,二办事”的办报理念,紧紧围绕国土资源部的中心工作和中国矿业联合会的重点工作进行报道与调研,为有关部门决策服务。2012年,报社结合我国矿业“走出去”遇到的难题,协助中国矿联写出专题出访考察报告,提出建立天津国际矿业金融改革示范基地的设想。设想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要让中国的矿业企业科学地“走出去”,需要解决国际政治风险高、融资渠道不畅、国际化专业及法律人才缺乏以及我国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缺位等诸多难题。报社按照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矿业联合会的要求,主动担当起企业“走出去”的服务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探索建立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推进在风险勘查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基金融资、信托融资等试点工作。比如,报社按国土资源部统一要求,分别派人赴加拿大、澳大利亚参加PDAC大会和澳大利亚矿业及勘探公司联合会(AMEC)两个大会,借参加国际会议之机,广泛接触国际矿业组织,宣传我国的矿业政策,了解他国的矿业政策的变化,参与一系列会谈,考察矿业金融机构和知名矿业公司,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按照中央要求和部党组的统一部署,报社严肃认真地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报社领导班子对照“衡量尺子严、查摆问题准、剖析原因深、整改措施实”的标准,聚焦“四风”,严肃认真对照检查,努力把问题找准、把原因找透、把对照材料写实。同时,结合新闻单位的具体特点,报社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服务国土资源工作大局,服务矿山企业和矿业职工,传播中国矿业正能量”作为自选动作。一把手发挥带头作用,班子成员发挥表率作用,加强领导,周密组织,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搞“闯关”,不走过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督导组的肯定,也促进了报社各项工作的开展。
  谈到报社近期的工作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杨智峰表示,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时,认真学习与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是有关加强我国全面改革的决定,把报社各方面的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做大做强中国矿业报。
  一是进一步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提高坚持正确导向意识和干事创业的能力。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政治责任,切实加强理论学习,始终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同时,系统地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领导科学等相关知识。坚持学以致用,切实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完善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的制度,围绕部中心工作大局,确定报社重点工作,明确学习内容。
  二是进一步树立群众观念,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调整工作思路,不断提高改进作风和联系群众的自觉性。要始终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服务基层的理念,以服务赢支持,以服务树形象,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注重工作实效。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时,要时时事事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的标准,及时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
  三是进一步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打造“四型”班子,畅通员工成长成才之路。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增强务实创新、真抓实干,廉洁自律的能力,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注重增进班子团结,班子成员之间坦诚相见,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补台,努力打造一个“学习创新型”、“民主团结型”、“勤政为民型”、“清正廉洁型”的四好班子,同时为报社年轻人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勤俭节约,求真务实。进一步完善报社各项规章制度,抓好原有制度规章的立改废工作,做到制度科学、可行、管用。不断加强报社的思想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报社的思想文化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关心群众生活,树立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报社形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报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解放思想、拓宽思路,谋划更多能够影响全局、促进报社长远发展、符合客观实际的战略性举措。
  五是进一步增强报社的经济实力,在进一步提升报纸水平的基础上,适应当前媒体发展的新形势,组建报社新媒体中心,建立报社的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实现信息的多次开发利用,为服务对象提供舆情分析。
  在中国矿业报迎来二十岁生日的前夕,一个记者在他的QQ日志中写下了这么一段感人的话――日,一个日渐临近的日子。那是我们供职的中国矿业报二十周岁的生日。二十年历程,2900余期报纸,承载着我们付出过的心血、汗水与辛劳,也寄托着我们的青春、激情与向往。每一期报纸都如一扇窗、一扇门,记录着每一个年头我们经历过的找矿、采矿与矿管领域里那些最鲜活的历史、最典型的人物、最精彩的瞬间。在我们保存的那一张张日渐泛黄的旧报纸里,承载着一个个我们记录的关于时代和光阴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里,二十年岁月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有位伟人曾用“弹指一挥间”来形容时光匆匆。但,我们不是地质年代,我们只是俗人,我们的生命在漫长的时光隧道中,只能算是昙花一现。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珍惜,珍惜这份报纸赐予我们的每一份失败、沮丧与痛苦,每一份成功、快乐与骄傲;而更多的是,收获每一份梦想、欣喜与光荣。
  这,也许正是大多数中国矿业报人的心声。
  在报社民主生活会通报会上,杨智峰代表报社班子表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提供了遵循的原则,国土资源部党组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矿业联合会的悉心指导,为我们提供了坚强的支持,矿业界的关心和厚爱为我们提供了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按照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市场,创新进取,大力传播中国矿业正能量,共同创造中国矿业报更加灿烂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十年风雨,二十载春秋,经受了峥嵘岁月的磨砺,经历了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如今的中国矿业报,在不断地搏击中已经实现了自我完善,自我茁壮,自我超越。
  中国矿业报已如展翅的雄鹰,在天空自由翱翔。
&&发表评论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
&&相关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到礼物英文感谢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