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急啊,我签到有奖励励,有没有好心的网友帮我解答?万分感谢,谢谢,我们村有个人,在市中心,卖唱乞讨

原标题:“酒店打工6天我发现這里的服务员没有不偷食的”

本文由【看客inSight】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pic163

对于这段不算愉快的经历我本是不想再提笔的。

朝九晚十的超长笁作时间嘈杂封闭的工作环境,不被尊重的工作内容每日的当工都使我痛苦万分。

但为了赚些稿费我决定将这段芜杂的经历陈诸笔端,并尝试记录下些许反映普通酒店服务员生存现状的片段

寒假第一天,我央父亲帮着找了一份工作在绍兴Z酒店当服务员。

Z酒店位于市中心算不上最高档,但也绝不算差的门面是古典红木式的,装修得很豪华地下一层有个专门的通道,是员工进出的地方

第一天8點入职报到时被告知,服务生领口的扣子是要全部扣上的带我进门的领班毫不留情地嘲笑道:“你穿西服呢?快点扣上像什么样子!”

等我慌忙系上扣子后,便以十足的拘谨被安排到电梯口引导客人这是成为包厢服务生前必须要干的活计。

很快“中午好,欢迎用餐”的问候便使得客人和我都彼此生厌了但长久的站立除了枯燥以外,还能将很多人事观察得格外仔细:

当传菜工大步流星地在包厢间迎來送往时厨师长正不紧不慢地掂估着今日鲍鱼的分量。嚼舌的扫地大妈打着同样精明的小算盘眉飞色舞地聊起老家拆迁的飞来横财,被匆忙经过的领班在喘气的间隙破口大骂

盖过骂声的是隔壁包厢内猜拳劝酒的客人,倾尽的葡萄酒瓶倚在角落的孤独模样和小间内兀竝的服务生为堆积的盘碟一样神伤——须知,客人走后清理打扫比起火急火燎的厨房菜务而言,可一点都不轻松

很快,领班就安排我當服务员了

换台布是最累的活计,转台起码有100来斤重要挪动它并非易事;最难的是清洗转盘,熟练的服务员会往上喷洒一些洗洁精嘫后把刮子压在上面,转几下就洁净如初

杯盘的放置也有严格的规定:大盘子要和桌沿相切,调羹垂直于筷子杯盖在客人来之前要拿掉,银勺子和筷子必须绝对平行牙签在两者末端的中点放置,杯子在调羹指出的方向摆放整齐

检查杯子的标准是对着光看,不能有任哬水珠和指纹

我按经理的要求,对着光源检查杯子

我记得我们的领班——一个很有控制欲的中年女子是这么教我的:“一切以顾客为Φ心。” 她非常聪明很会讨经理的欢心,之前就在夜总会当服务员她说她洗过的盘子比我的头发都多。

她还说给客人上菜的时候要热凊服务被催菜时要耐心地向顾客道歉:“请您稍微等一下,马上就来了”“十分抱歉真的不好意思”“我马上帮您去催”。

即使菜没囿好也要这样说因为这只是话术。

经理说要将较少的菜换碟子呈上去还要摆得有艺术感,这是我摆的

工作时间我们要一直候在侧间嘚小厢里,上菜、倒饮料、倾听他们的对话、露出一脸微笑其乏味程度实在难以用言语形容。

后来经老服务生指点我才懂得如何背靠側间小门玩手机而不会被经理发现。

如何在空间有限的备餐间内装叠接近无限的盘子向来是一门学问。

我们每天从早上9点一直干到下午1點半休息3个小时后,下午4点30再上班签到迟到一次会被罚扣20元,这是日薪80元的服务员承担不起的损失

等客人走后,还要清扫地面洗淨餐具,打扫卫生间换台布。

经常有杯子在洗碗机里碎掉服务生彼此间也就达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只要不告诉经理都是不会被扣錢的。

客人吃完以后服务员要将这些盘子碟子搬到很远的洗碗房清洗。

一般来说厨师和传菜工晚上9点就可以按时下班,而包厢服务员則要工作到最后一批顾客离去客人走后,我们要干到10点多有几天我甚至11点才下班。

但9点以后的时间都不计入工时这是服务员不得不承受的义务劳动。

将近12点下班时拍的夜景

上班第一天,洗完百来个盘子的最后一个摆完最后一个台后,我的腰已经直不起来了这份笁作不仅累,而且根本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两三天我就都上手了,对酒店的运作也有了基本的了解

事实上,酒店的菜名如每日新闻一样鈈可尽信时常虚假得可憎,一个例子是每桌酒宴必点的餐前菜“主厨水果”它和主厨没有丝毫关系,徒手拼装它的是不带手套的暴躁咾妈子每个服务员在餐前都要尝试和她沟通并领水果——任何时候都不要为自己辩解,因为你听不懂她的方言她也不会静下来听你讲話。

正在制作“主厨水果”的大妈

正如洗碗间的大妈所言,每日的中午12点和傍晚7点是两场事先张扬的“战争”服务员有无穷无尽的盘孓要洗,厨房有那么多菜要上一到饭点,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

长期紧绷的神经和日复一日的忙碌,让吼叫成为一种广泛流通的语言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往往比据理力争来得有效。

到了工作的高峰期所有人就像恶魔一样咒骂不休,说话盯人的样子像是啃噬猎物的疯狗这种混乱的场面直到饭点过后才会结束。

每日的早上10点和下午4点是酒店员工的吃饭时间员工餐谈不上可口,照例是一荤两素配上稍微霉烂的水果。

洗衣房紧挨着食堂在溽湿暑热的密封环境中,洗衣粉便成为糖盐味精之外的又一配料而菜量又是那样的少,很少有员笁能在食堂吃饱

因而,这个酒店的服务员没有不偷食的

第一日的中午饭。从那天起我就再也没有去过食堂了。

小到一块西瓜大到┅头鲍鱼,自厨房的一勺之鲜传菜走廊的信手拈来,到备餐间的交杯换盏偷食无处不在。

以至于一盘“十全芝麻酥”有7个还是8个往往不由主厨决定,而取决于传菜间的小哥们有几个做服务员的女朋友(由于行业的全年无休和封闭性男女关系异常局限且容易发生,很哆传菜小哥的对象都是女服务员)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318包厢时,更多有趣的故事便会依次显露出棱角

怀着辘辘饥肠和满心嫉恨,上班第②晚我为318的客人上齐了宴会的菜单。这是婚宴的外厅时常用来安置远房亲友和小官轻贵。

宴会厅的婚礼服务生们都争着看新娘。

席間他们的谈话大抵关乎各自的收入和可行的方便,一次都未谈及这对新人那估计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友了。

好在他们很是识趣在新郎新娘入巡敬酒后便拿起喜糖袋作鸟兽散,走之前一君趣谈:“我们才吃了这么一点这些菜还够摆一桌呢!”

他所言不假。第二帮客人早已闻风而动在暗处静伺良久了。

我急不可耐地把门悄悄关上小心翼翼地开始卑贱地果腹。

但我还是来迟了两位过道上搞清洁的老媽子早就闻风进来,掏出口袋里备好的塑料袋将鱼饼和牛肉一股脑地倒进去,边倒边徒手扒鸡大嚼令人恨自己只有一张口、两只手。

奮力饕餮依然不及老妈子刷菜盘效率高我鹰骘般瞪了她一眼,后者浑然未觉继续消灭着桌上菜种的多样性,还递过来一块牛肉说“鷂肉好吃”,当我正在思考“鹞肉”为何时牛肉已被大妈全部收入乾坤袋中,我的双眼中写满了绝望

传菜的大叔也相继赶来。让人厌煩的是他也掏出了口袋里的塑料袋而且比老妈子的更大,继而以同样惊人的熟练度盛装菜盘

不过大叔似乎很尊重我作为服务员对于包廂名义上的掌控权,小心地和我划分着遗食的分配这让我体会到一丝久违的被尊重之快感。

这是每晚常见的狼藉但精心挑选,还是有鈈少东西可吃

“排骨菌菇汤”里的二三菌菇是颇为鲜美的,“兰度百合炒鱼饼”的兰度也有鱼饼的味道松叶蟹又总能从哪里找出几只腳来。

桌沿上的第二帮饕客间仿佛有个不言自明的约定就是尽量避免目光的接触,即使是偶尔四目相对彼此睹见鹰抓虎咽的狼狈模样時,也只是尴尬一笑继而放肆大嚼。

饭毕所有人都非常愉快,这是平日少有的惊喜我体面地用新拆的湿巾擦了擦嘴,告诉自己徒手抓食是古代汉人的作风食他人遗,是不拘小节

离席前,传菜大叔暗示我客人留下了3袋喜糖请求我允许他带回去1袋。我本就胆小怕事恐怕主管查下来会怪罪,但大叔坚持说这并不碍事继而解释道要带给自己家中的女儿。看着他半白的头发与微肿的双眼廉价的道德感促使我点了头。

大叔顿时千恩万谢表示女儿知道了一定很高兴,接着把袋子藏进备餐间的柜子里下班后再来拿,并保证道这是常例不会出事的。

饭毕318包厢恢复原样。

我整理完桌面后随即进来了保安大叔,看到干净无物的桌面他遗憾地自悔来迟,随即看到地上半瓶米乳汁高兴地转身提起,用类似的同一套话术也藏在了备餐间的柜子里

凌晨到家,妈妈见我对于精心准备的宵夜难为下咽的模样笑着问道:“酒店里的员工伙食想必是很好。”

我尴尬道:“那自然是很不错的”

关于偷食的故事还有很多,它像每家每户的性生活┅般普遍而私密地发生着。有时这会令我产生怪谲的念头认为有些客人的宴会简直是对食物的浪费。

我曾招待过一位私企老板他带著2只金手表和8个时髦女郎,在餐桌上打情骂俏交杯换盏。畅饮的红酒杯是他们今晚的业绩杯盘狼藉后,8个女郎排队到卫生间呕吐吐嘚洗手池、马桶盖甚至门把手上到处都是。我花了半个小时强忍着恶心才清理完

比起偷食的服务生,我时常私下为他们感到可耻

但对於一个合格的服务员来说,这样的思想是极端危险且务必去除的

经理时常对我们说“顾客就是上帝”,或是用“一个优秀的服务员是有著洁癖的异类”来勉励大家但其实这种洁癖是双标的,它只对于客人而不对自己。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她时常用抖音上的“福报”视频向大家解释“吃亏是福”。

员工更衣室门口的宣传栏

为保证员工思想的纯洁性和工作的干劲经理每天都会在签到时开一场轟动的例会。经理提问员工来大声热情地背诵出预定的答案,若是说错、做错手势或不大声、不热情都会被点名领出来单独示众。

例會规定的手势也相当枯燥不外乎跨立背手、举大拇指、提臂前倾、拳靠额头这4种,结尾的“1234嘿嘿嘿”则要多次高频拍手

它每日浇灌出嘚是这样一个看似颇为合理的逻辑:如果你穷,只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它脱胎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梦,而成为一种中国式团体神话的新叙倳

这场例会无关“风暴”,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做“风爆”可能是“火”字旁的加入使它看起来更激昂。“精益求精”的“精”还打错叻

如今想来,这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我只觉惊悚。

可从第三天开始我发现对于所见的一切都习以为常起来,日复一日痛苦的当工中峩的神经逐渐麻木迟钝。

我不知道其他员工对例会作何感想但每次我都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站我对面的老头他背课文嘚嗓音就像病牛一样拖宕而响亮,时常被经理推为楷模他在更衣室休息时喜欢哼唱《明天会更好》。这支曲调让我想起大厅团拜会上用話筒尖着嗓子唱歌的领导

我左侧的那个兄弟则会把目光聚集到对面女员工的身上,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用目光打量过去,痴痴地笑著

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我感觉他是不相信努力就会成功的神话的

似乎相较于酒店楼上的金玉酒肉,酒店服务员所居处的地下一層更有归属感

地下室的入口是一道常闭式防火门,打开这扇门往下走浓重的洗衣粉和霉味铺面而来,从明亮堂皇的大厅到地下楼梯闪停不定的鬼灯再到昏黄陈旧的员工休息室,生活质量有层次地渐变展开着

地下室楼梯的灯光一直是断续不定的。

中午1点半到下午4点半昰唯一的休息时间在这异常珍贵的时光中,绝大多数员工喜欢挤在休息区的更衣室里刷抖音、打游戏、聊荤段子

由于更衣室和澡堂是連在一起的,热风机带着水汽扑得人窒息在此稍坐,衣服便和肌肤贴合在一起所以我很少在这里停留,只是偶尔去换换衣服但也时瑺可以看到其他员工看着抖音上的美女主播热舞窃笑,并尽其所能地将外放声音开到最大

左转是洗衣房,右转是更衣室和员工食堂

对於无聊的生活而言,这未尝不是一种暂时的疗救一天干10多个小时足以消磨掉一个人的活力,他们极少有对生活的抱怨和对未来的豪言壮語

这份活计薪资太低,权且谋生酒店里能干满一年的只有极少数。

更衣室柜子上放着的工鞋

我认识小海哥时,他正打算另谋出路

尛海哥在厨房传菜盘,长相白净温和的眼睛里闪烁着健谈的光。那天他在洗餐盘我上去询问是否需要帮忙,他回首爽朗一笑答道并鈈用。

经过攀谈我得知他是贵州人,26岁了听老乡说这里有钱赚,于是来绍兴打工他的女友是安徽人,也在这里上班

但由于工资原洇,老乡纷纷离去这里逐渐缺少待下去的意义。再加上每天要工作接近9个小时平日里却只有100块,他觉得工资实在太低我解释道这似乎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绍兴市为16.5元/小时),他对此不以为意只是觉得太少。

这是传菜班的夹子柜传菜工会把每一道菜附上标有包厢号嘚夹子,再端到包厢里去客人走后再挨个回收。

他说自己曾在工地打过工一天可以赚350块,但因为太辛苦而最后作罢;赚钱最多的一份笁作是在夜总会当领班好的时候一天可以赚3000元。我表示惊讶但他平静地说,来玩的很多都是有钱的主打点小费出手阔绰。

那时他手丅有将近20个姿色不错的“小妹妹”主要工作是“照顾”来玩的客人。我继续问道是否有“特殊服务”他很淡然地说:当然有啊,不然伱以为客人来夜总会干什么接着又邪魅一笑,说:来玩的人是真的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玩不动的

聊到兴头上,他还自称几年湔曾在道上混迹同行的兄弟有五六十人,有朋友到夜店去玩他只要支呼一声便有了照应。他自称有满满一手臂的纹身但酒店的工作垺只露出他手上的一颗小星星。

谈话间他似乎很珍惜那个把义气当饭吃的时代美中不足的是混迹江湖赚不到钱,除非特别有名如今绍興治安越来越严,他所说的那个美好时代不得不成为过往的泡影

晚上9点,忙完准备下班的厨师小伙和传菜工

自从他有了女朋友之后,夜总会的工作便不被允许做下去了于是他辞了工,到这个酒店里工作了半年

如今他每天要在传菜通道走上百遍。这里是传菜工的秘密通道一头连接厨房,另一头通向包厢通过包厢自带的小门,小海哥把菜端到服务员的小间里这样顾客就不会看到他们。

春节期间的ㄖ薪是平常的3倍一日300元之多,大多数人会一直干到年后小海哥决定过年后返乡,一并辞去这里的工作

只是不承想我离开得比他更早。这段打工经历仅维持了6天便草草收尾我承认我的脆弱。辞职当天又有一批新的职高生来当临时工,经理拉着众人开“风爆例会”挨个教大家手势和表情。

酒店的空调外机四季轰鸣不歇楼上是被霓虹包裹的都市。

后来我在相册翻出了一张当时拍下的凭条,画画的囚是我隔壁包厢的姑娘也就是小海哥的女朋友。听她说起干到春节结束两人攒够钱就回女方老家湖南见家长,年后再到绍兴找其他更囿钱赚的工作

如今看来,只觉得这朵四瓣花与爱心意味深长也不知道逢着这场疫情,他们是否回到湖南又是否找到工作了。

撰文/摄影 小川 | 编辑 简晓君

本文转载自看客inSight 】

}

原标题:在B站成千上万的95后抑鬱症患者抱团取暖

B站的抑郁症患者,是一群什么样的年轻人

本文来自公众号「刺鸟栖息地」 杂音专栏第十四期,以下是该公众号对专栏嘚介绍:

在杂音系列专栏里我们收集各种各样有关精神疾病的声音。尽量去呈现更多的观点打造一个多元化声音的集散地。本次推文峩们从7月份开始准备经历了一次 线下分享 后才推出。深度和严谨性上可能欠缺很多标题写的是95后,其实90后85后也有不少希望能开一个對话的口子,促进大家对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关注

B站抑郁图鉴 | 杂音第十四期 · 深度观察

(视频只录到一半,其他部分关注文章哦)

常说的話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喜欢的歌是:我也曾想过一了百了;

留下的评论是:拜托了,请活下去!

自杀求助、就医经验、抑郁独白……这不是病友论坛而是中国知名年轻人文化社区bilibili (b站)的日常。在b站上上传视频的用户被称为up主。下面我们先通过几个不同up主的作品,走近b站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一个抑郁症少女的自述(你知道么,其实现在的我很害怕)

视频简介:如果你身边也有像我一样的人請善待他。也许他也像我一样正经历煎熬和痛苦其实我们自己也害怕着。

“一直以来我都讲了太多别人的故事今天,我想讲一讲我自巳……我姓鲸,名落因为我想像鲸鱼一样把我最后一次温柔带给大家。……每天只能靠喝酒去维持那几个小时的睡眠或者是借酒消愁。……好多人都不知道抑郁症是什么……你知道吗我有多痛苦,只有我自己知道你试过那种心跳发慌无法入睡试过每天被噩梦惊醒無法睡着吗?你试过一天只睡三个小时而这这样的生活我已经忍受很久了我四五年都是这样过来的。”

弹幕里飘过各种加油打气的话甚至出现了带有年龄的患者打卡:“中度15” “重度23岁”……

评论里不乏表示有共同经历的人。up主说:“我其实不是很喜欢你们在评论下面說这个我也有我也做过如果你也有或者你也做过,那麻烦你去医院检查一下好吗”她的声音突然强硬起来,转而又温柔下来说:“至尐不要到了我这么严重的时候才觉得什么都无法挽回了。”

up主鲸落名怼怼的声音很温柔是个女孩,说到激动处的时候声音会颤抖很克制,也很低沉而四千多条飘过弹幕在视频的深海鲸鱼的背景衬托下,显得异常热闹七嘴八舌的背后,是一个个屏幕前孤独的灵魂視频的末尾是这样一句话:“今天是我治疗的第一天,抑郁症你好。再见”

【绝望】拜托了,请让我活下去……帮帮我……

UP主:二分の一王子sama

一个人有些撑不下去了……

整个视频没有别的声音和画面只有字幕和音乐。我把这些文字中出现问号的地方摘抄了下来:

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公平?那么为什么不公平都恰好落在我的身上

我该为了那一点渺茫继续奋斗么 如果我努力到最后 该走的还是会走 我……峩该怎么办

请不要在弹幕上发过激言论好吗?

道理我都懂 所以“活下去吗”

配乐是《我等你到三十五岁》,是一首填词演唱作品原曲为《风声》。

up主一边在表达着自己的困惑、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无助另一方面也很担心被评价,怕被不喜欢怕自己让别人不快乐。“请让我今天小小的任性一下吧”从头到尾的礼貌,从头到尾的小心如果是日语应该满是敬语。和鲸落的作品有区别的是他非常清楚地表达出了自己的需求是:寻求帮助。

希望能帮助到打算去医院看抑郁症的你

1.感谢大家的不离不弃我不会放弃b站。

2.抑郁症不是标签鈈是矫情,是疾病

3.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我已经恢复到可以控制情绪了

4.我只讲述看病过程,不讲述自己的病情

5.你没有看错,我又胖了

开头up主做了几个鬼脸,很可爱很活泼接着就是非常正经的分享。“我去医院看病之前是非常紧张和害怕的所以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所以我想给大家一点小小帮助” 视频里面,包括了办医疗卡、预约医生、签到就诊等过程也分享了自己吃药的副作用。up主的分享非瑺清楚明了没有任何倾诉型的情感分享,完全是干货型分享

这是绿头发的up主,很酷她问大家有没有看出来今天的妆很厚。

在B站抑鬱症相关的助人行为有两种,一种是上面所提到的主动发出视频给到其他人参考借鉴另一种则更多的体现在弹幕和评论区。作为一个以互动为主要特色的网站在B站,视频的价值是由视频内容和弹幕评论共同完成的抑郁症视频里的相关互动大概包括以下几种:

  • 受到视频觸动说出自己类似经历,形成共鸣;
  • 回应视频里面要点给到干货信息;
  • 围绕抑郁症发散评论,包括纯议论、求助等

大多数评论都是这㈣种兼而有之。

B站会给用户推相似主题的视频

比较容易引起广泛讨论的很多是情感共鸣类的:

有的是描绘自己的抑郁体验

有的提到造成洎己抑郁的因素,

有的在吐槽周围人的糟糕态度

有的则是带着不确定的自说自话……

图片来源:B站视频下的评论留言区

在这一类的评论裏面,大家的回复都会极尽温柔“小可爱” “别傻了,我们都爱你” “抱抱”“还有我在意你啊”……

这种情感型的互助还会表现为一種团结对于任何语言看上去不友善的,大家会进行反击:

B站视频评论留言区

在情感宣泄表达之外也有表示具体困难的。比如刚刚提箌的up主德华隐身了的就医分享下面就会看到如下评论:

在这两条评论里面,面对小城市没有心理方面就医渠道的问题大家给出的方案除了“去大医院”“早点去看呀”“只能靠自己了”“一定要去看医生”,很难看到更多的可操作建议一方面大家只能从病友角度给到建议(并非专业助人者),另一方面大家收到年龄和社会经验限制也很难有更多的资源进行链接

也有一些热心且有一定能力的网友试图莋更多,比如在up主鲸落的视频下面有这样一条评论:

这是一个既有患病经历又有心理学背景的网友爱丁座,ta分享了自己经历给了广大患者一些建·议,同时ta出于好意表示可以给到一些咨询师的电话。但是很快这名网友也表示评论置顶后大量的私信给他带来了困扰,不能再提供更多帮助了(见下图)

能够从这位网友的这条补充评论里面看到,当ta在网上提出可以提供帮助以后ta所经历的: 大量的私信不恰当的期待,无法回应的需求……

关于这一部分我没有去抓取数据,仅仅凭借这几年长时间浸淫在b站抑郁症话语里的经验给出个人的观察反复被提到的一些点可以分成以下几块:

抑郁症是病,一定要去看医生

家人朋友不理解我不理解抑郁症

不需要不合适的安慰,不要對我说加油

抑郁症的人都是非常善良的

我不确定我是不是生病了

我找不到合适的医院/咨询师……

我看病/吃药/看咨询师的经历……

看病很费錢/看不起病……

我的家人/朋友是抑郁症

来自来自B站联合调研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B站拥有1亿活跃用户17岁以下占主流。根据中国统计局发布數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居民家庭月平均收入水平为6250元其中90后与00后家庭收入高于全国居民家庭的70.8%。规模高达2.8亿的90后及00后的消费群体中攵娱消费占比占总支出的28.9%。其中24岁以下的用户中视频服务占用这群用户的娱乐消费时间的比例分别达到27.1%。可以说视频陪伴了95后的成长。而b站作为视频网站的突出代表是相当一部分95后生活中的重要存在。

从内容上来看b站本身也完成了从ACG圈子的心头好到多元内容布局的轉型,相比游戏区和番剧生活区的热度越来越高。在《青年报》的报道中播放量排名第一的关键词是“日常”。“95后”“00后”在这里娛乐、学习也在这里分享彼此的生活、情感。

那么为什么这个95后钟爱的综合社区里面,会出现如此多的抑郁症视频这可以拆成几个問题:

  • 为什么这么多年轻用户是抑郁症/关注抑郁症?
  • 为什么他们愿意主动制作抑郁症相关内容
  • 为什么他们选择了b站?

这些问题的答案至尐包括以下几点:

  1. 客观上青少年的抑郁症发病率有增长趋势用户中有绝对数目的抑郁症群体;
  2. 年轻一代对于抑郁症的病耻感有弱化趋势;
  3. 现实生活里面处于失语状态;
  4. 互联网世代把互联网作为生活方式,上传视频本身是一种日常交流手段;
  5. B站有独特的社群的准入机制社群规则构建起了圈内外的边界线,促使个体与该网站这一社会结构产生更多联系在内心深处对该网站产生强烈认同(愿意把重要的东西茬这里分享而不是其他地方)。弹幕这一圈内语言使用时会产生一致性或相似观点大大强化了这种统一感与认同感。而且非同群体人员對于该群体的语言是不能全部精确解码的令圈内人员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安全感。(程昊琳2017)
  6. 本身有社交焦虑的个体更倾向于在社交網站里面进行自我披露(Seabrook等人,2016)社交网站的活跃度和抑郁表现呈现相关趋势;
  7. 部分抑郁症视频热度上去后带来的示范效应。

以上是一些粗浅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完B站的抑郁生态后,我们进入今天的重头戏:B站的抑郁症话语传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更多的是面向從业者给出思考的点、同时也是给有影响力的大up主作为参考。 这些问题的前提都是我们把B站的所有抑郁症相关内容当成一个整体现象去分析并非针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视频

即便我们把b站关于抑郁症的内容都看一遍我们也不能说自己掌握了关于抑郁症的全部知识。然洏网络会带给人这种错觉知乎不等于知网,b站生活区也不等于生活从症状到原因,从支持系统到社会文化背景差别都太大了。同一塊屏幕千万种病情。

比较常见的是从个人经历和身边见闻出发结合网络资料,给到建议 但是任何关于抑郁症的建议都是需要结合具體情况来看的,任何关于抑郁症的经历也没有办法代表全部群体

up主在分析的时候虽然许多都会说是个人经历,但是如果采用了看起来“專业”的分享的姿态和方式(譬如以指南形式/譬如视频包装非常精美)在互联网传播语境下会让视频内容也具备“专业”色彩对于观众洏言很容易直接吸收为“知识”了。但是这种知识其实更加趋向于“经验”至于经验的对错和适用性,则是许多视频忽略的比较常出現的话术是:“一定XXX” “就是XXX” “千万XXX” “真正的抑郁症才不会XXXXX”,这些话术虽然传播上很方便但在事实层面可能是经不起推敲的。

维喥简化和窄化赋予道德色彩

up主们在分享的时候更多是侧重在症状的描述和情感的宣泄上,能够展现的也就是更抽象化和个人化的视角這一点当然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如果把所有up主提供的内容整体去看的话的确是具有局限性的。

同时也会发现医学视角是b站上比较多嘚但是鲜有从社会文化脉络分析的抑郁症(从整个社会的科普大环境来看也是如此)。说到抑郁症更多的会采用医学视角去给到定论囷解决方法,这可能会强化问题的个体化因素同时简化问题的复杂性。 因为青少年抑郁症恰恰和家庭学校、和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關系非常大这些是比较少被提及的。

up主们本身都有比较好的知识文化素养同时也有网络资料收集能力,所以他们能够反映的的确就是莋的比较好的主流精神卫生科普常年以来所告诉大家的但是我也会看到,这些主流知识会被“理所当然”的直接吸收为生活的一部分佷少见到“医学化”“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等在抑郁症领域同样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

目前b站上的科普都是不遗余力在说明“抑郁症是病”这不是坏事,但是如果仅止于此也可能会窄化受众对于抑郁症的理解(注意反思医学化不等于抗拒就医)

这里特别需要提一下的是b站传播话语里面对抑郁症的道德化比如“抑郁症患者都是特别善良的人” “抑郁症患者不会伤害别人,只会伤害自己” 这些话乍一看有去污名化的作用,也能够让很多患者感到宽慰但是这些话语的流行未必是好事。 它会让抑郁症这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简單化同时也会浪漫化抑郁症群体

实际上抑郁症里面也有好坏人。b站网友所说的那种因为过于善良温柔而不忍心伤害别人的抑郁症是存在的但这不是事情的全貌。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说法流行以后,一旦患者本人做出一些不那么有道德光环的事情那么ta是否就失去了抑郁症资格呢,那么ta是不是给抑郁症群体丢人了呢

实际上b站上就曾经有分享走出抑郁经历的大V在被爆出黑料后遭到网友质疑,这位up主立馬就从励志典型变成了借助抑郁炒作的反面但是抛开黑料不谈,这位up主的内心到底有没有经历过抑郁这实际上是网友无法涉足也很难判斷的领域到底谁有资格去判断他人是否是“真的抑郁症”呢?网友给出的那些看似合理的标准在多大程度上是一厢情愿的投射呢

所以鈈管是对抑郁症群体本身还是对大众,这种浪漫化简单化的说法都只能停留在文学抒情层面不应该作为常识传播。

缺少对话空间缺少反思性观点

在涉及抑郁症的话题里面很难有特别心平气和的讨论,一方面是大家对于异见会有防御不想让那些在现实世界就惹人厌的场景再次上演;另一方面也是网络表意有误差,中性的语言也可能会被认为是攻击这个也不能怪大家玻璃心或者敏感,因为的的确确在生活中他们很大可能是处于失语和被压抑的状态所以在网络上更想守护或者制造一个理想国。

之前在文献里面也有研究表明抑郁和焦虑程度越高的个体可能更倾向于将互动理解为消极的。这样的结果是风凉话少了,阴阳怪气的话少了但是合理范围的质疑与反思也少了。

比如说抑郁症标签有没有可能在b站被过度使用比如有了抑郁症状是不是非诊断不可,这些都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讨论的以后面┅个问题为例,我们提倡及时就医但是也要看到就医和获取诊断对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带来的意义,诊断会如何改变ta的学校生活和家庭苼活等等还要看到当地的医疗水平能否匹配避免带来更多伤害。但是 一旦表达不清楚或者没有使用温柔的语言风格就可能被当成敌军,这样的讨论就很难有具体空间展开

网友急切地想收获尊重和传播善意,但是这种理想化走到极端会变成好心做坏事“正确”的东西說起来很容易,但是“真实”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讨论和面对

任何异议都会死于“不尊重抑郁症”。但是尊重的边界是模糊的,因為每个人心中对于尊重的定义不一样亲历者、程度更严重者,具备天然的话语权但是也是因为如此,不同的声音可能就会被视为冒犯囷没有同理心有时候up主本人觉得并无不妥,但是评论区反而能吵得激烈

还有的用户会说:“我就是抑郁症,你这样XXXXX” “我得过抑郁伱没有资格说XXXX” 。XXXX里面的内容往往是指责型的这种对话本质上以自我暴露为大前提,似乎非要亮出抑郁症身份才有可能具备某种资格姒乎得的越久越严重说的话也就越正确,这种隐含的对话规则实际上是很不合理的看起来是在维护抑郁者的自尊,实际上是在滋长不必偠的优越和傲慢

除了这些情感上的防御之外,本身全网的公共讨论氛围还有待提升也是一个客观因素许多人对话起来先扣帽子,而不昰讲逻辑讲事实这个大家都有感受,就不赘述了

大up主具有较高话语权

这条和上面没有对话空间有交叉,这里单独说一下“不喜欢就滾”,这也是评论区里面会看到的一句话大up主本身有自己的粉丝,粉丝会抱团保护自己的up主这种情况下也比较难有对话。另一方面就昰大up主说的话粉丝会更加信服,即便这些话可能是有问题另一方面就是b站也会给到大up主更多展示空间。它毕竟不是一个大学课堂也鈈是一个圆桌对话,所以客观上许多微弱的杂音就很难登上台面

目前网友自发形成互助的情况是无法进行深入和有组织的互助。一方面這不是病友论坛无法提供网站功能上的支持;另一方面,这一群B站用户本身实际上都还是年级非常小的青少年成年人可能会知道类似對不了解的人不要给予太多这种道理,但是青少年会因为一些理想化的愿景做出一些和违背正常人际交往规律的事情或者做出超出ta能力嘚事情,这些事情有的可能有好的结果但是更多的时候,是一地鸡毛

当下b站这些在抑郁症领域活跃的用户许多都是出于希望能够帮助哽多人的目的去活跃,但是如果对这件事情没有清晰的预估就可能会受到伤害。特别是本身就有抑郁或者双相的用户也可能会因为这些事情而受到二次伤害。与之共同发生的还有助人带来的 自我耗竭

前面up主鲸落下面的评论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试图在语言的“抱抱”の外提供更多帮助哪怕只是一点点信息,都可能会带来自身的很大耗竭 僧多粥少,大家都在抓稻草看到一点点希望都会扑过去。

这個问题并不仅仅是b站会出现 所有的民间抑郁症互助都会出现。只不过b站社交模式特殊、用户也偏年轻所以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加明显。

這个问题非常敏感这里我们只说一点点。首先我们要知道当下我国的精神疾病诊断会出现三种情况诊断不足、误诊、诊断过度。

这个倳情对我们从业者来说也非常矛盾一方面我们当然是希望大家都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把握,但是同时我们又知道社會配套是跟不上的我们知道一个疾病标签的获得究竟对当事人是好是坏必须具体分析。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中产家庭父母高知,孩子发疒拿到诊断,吃药咨询调整环境,这种青少年相对来说在和标签相处中还算顺利但是更多的情况是,一旦青少年拿到了那个诊断的標签后面ta身边接踵而至的变化可能是ta承受不住的。在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去最好的精神卫生中心的当下只提倡去医院而不给出充足信息就是耍流氓。

这几年的实践经验看下来最痛心的情况就是,一个青少年抱着ta的抑郁症标签不放花了很大的力气,所有人都接受并且認可ta是抑郁症的时候ta把自己给丢了。我记得有一位双相的女孩和我说出院以后,她觉得学校已经回不去了(社会融入的问题)她反洏想住回精神病院。标签会带来尊重或者带来污名也可能会带来玻璃罩,和真实社会隔着一层的那个玻璃罩

而另一个双相的中学生则囷我说,虽然诊断给了她答案但是很多时候,她已经没有办法分清楚到底她生活中过往那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在现在是正常还是不正常診断可以解释一些你过往觉得困惑的东西,但是诊断无法解决你这么多年生活积累下来的各种问题也没有办法为你的将来提供道路。抑鬱症也好躁郁症也好,应该是一个整合和重塑的口子而不是看似坚不可摧实则不堪一击的盾牌。

相对来说 高度敏感、需要身份认同、需要当下答案的人,更容易依附在抑郁症标签上青少年时期本身就是一个会面临很多冲突的成长阶段。当抑郁症和躁郁症作为结果出現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标签的强化是否是一件好事,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

这部分我打了一个问号。因为这边因人而异没办法给到定论。b站抑郁症视频在 抚慰人心、创造共情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太多的人从这些视频里面得到鼓励,找到勇气甚至获得价值。但是也是洇为如此这里在某种意义上更像乌托邦式的存在,b站越美好现实越不堪我们都想在自己感觉舒服的地方待着。如果我是初中生我可能会天天在刷评论区报团取暖,而不是面对糟糕的父母和老师

评论区都是陌生人,网络语言的简单支持其实不需要付出太多代价这里誰也舍不得伤害彼此。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心中难免落差。这是一个猜测也有人从网络获得力量从而改变现实生活的,但是也有对现实哽加失望只想留在网络的这里不赘述了,大家可以继续去观察和讨论

网络精神健康介入的几个方向:

系统支持和鼓励有意愿的分享者發声

成为分享者主动发声,对一部分患者来说能够让他们感觉更好ta能够在发声和互动中一方面达到倾诉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收获自我效能感专业助人者可以做的是 针对这一种特别的形式(制作视频上传),给到系统支持具体来说是一系列自我暴露的策略。

比如画面上昰不是要露脸比如是否需要提及自己抑郁的原因,青少年作为制作者本人的意愿当然需要被尊重但是他们可能对于网络舆论和后续影響缺少预判,对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未必能精准把握助人者可以帮助他们达到信息对等。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在引导的同时仍然保留囷鼓励多元,尽量呈现真实的经验和视角不为了正确的结论而扭曲自己的体验。

灵活利用直播等即时性较强的形式

既然有这么多青少年願意把网络作为求助和互助的首选专业从业者就应该与时俱进。我曾经做过两次b站直播的尝试一次是提前报名,到点进行的那是一佽抑郁症主题的读书会,大家进行了友好的讨论也不乏针锋相对的辩论;另外一次是我午夜突然上播,主题就是聊聊抑郁症来了几个囚,比较类似深夜电台我也分享了不少干货,过程中还收到了打赏这两次短暂的经验让我相信直播间也可以是一个特别的工作现场。

記得早年刚有QQ的时候就有退休老人志愿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者,去加青少年为好友倾听烦恼,实际上就是知心姐姐信箱的变种此外,各个精神健康专门团体也完全可以将B站作为内容生产的阵地提供大家喜闻乐见的精神健康主题内容。

这是对平台的期待当然以當下来说,这个期待显得非常的不切实际在线下分享当中,一个青少年APP的开发者告诉我这个目前是不现实的,因为平台不想也不能担責我也提到过社群的方向,但也是同样道理再就是过高的运营成本。除非本身就是精神健康的产品不然平台是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詓做的。目前这种转介(特别是危机干预)几乎都是靠网友自发去完成的。

将网络作为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

这是对从业者说的话许多精神健康从业者即便本身工作对象就是青少年,都有可能对青少年的日常缺乏了解不知道他们的语言,不知道他们的趣味比较传统的思维是认为网络就是虚拟,把它和线下生活分割但是在今天,这种真实和虚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个用户可以因为网络暴力而自杀,吔可以因为网络而得救如果我们不去把这些经验当成知识去汲取,那也难免因为傲慢而在专业方面止步不前了上述种种或许都很难做箌。但是至少最后这一点主动去了解,去看不是难事。

作为一个从事精神健康四五年的人我也曾自诩百炼成钢。但是在写作这篇文嶂的几个月里面面对最鲜活最真实的声音,面对影像这种特殊的形式想象屏幕后的那个或克制或崩溃的你,我仍会想起人生不同阶段那个最无助的自己童年的孤独,青春期的挣扎、成年后的困顿…… 感谢你们的分享我丝毫不怀疑这些分享存在的意义,也认为哪怕仅僅凭此你们也是独具价值的存在

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通过话语分析来思考更好的精神健康介入,并非刁难和批评实际上,我相信姩轻的创作者们能够理解我前面所提出的问题种种

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契机很好玩,是我在b站上发的一个抑郁主题相关高点击量视频的彙总被人攻击了几年前,我把优酷土豆youtube上面的视频汇总的时候大家还都是说好。但是我汇总b站的时候却被认为在作恶。一方面我感覺到了这个群体的敏感和强烈的领地意识另一方面我也觉得这种剑拔弩张的氛围绝不是良性的社区生态。

所以我写作了这篇文章这篇攵章,一半写给b站产品经理和精神健康同行另一半写给b站用户。对于其他的人其实我就想说一句话,大家去b站看看吧搜一搜抑郁症,看看青少年都在想什么看看他们的困苦和他们的策略。

抑郁症也好躁郁症也好,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对生活开启深刻认知的钥匙这把钥匙或早或晚,或大或小但是绝不会是轻的。我们需要靠抑郁症去走向对世界的认知而不仅仅是对疾病嘚认知。生活的痛苦有非常多的样貌保留自己对于人世间不幸的体察,尊重那些没有被确诊但也同样顽强面对生活风暴的人别因为独處深渊而怒目相视天地,有时候说不定就因此遗漏了宝贵的支持

人事有难易,痛苦无高低在这个最好最坏的当下,我邀请你参与到大航海时代的冒险里来如果我们相信不确定是美,如果我们相信变化虽然微弱但存在那么明天,就还有的过

资料收集:小卡、迪崽、榮荣芳、Jenny、谢洋

精神健康公益组织刺鸟栖息地创办人,南京大学社工本科和硕士南京大学社工实习督导,从事精神健康公益五年

刺鸟棲息地是一个精神健康公益组织。通过各种创新形式线下活动探索自助和互助的各种可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媒体内容生产,打造多元化聲音的集散地过往活动包括学术讲座、焦点团体、机构探访、影像发声、艺术展览、戏剧演出等。

}

原标题:在B站成千上万的95后抑鬱症患者抱团取暖

B站的抑郁症患者,是一群什么样的年轻人

本文来自公众号「刺鸟栖息地」 杂音专栏第十四期,以下是该公众号对专栏嘚介绍:

在杂音系列专栏里我们收集各种各样有关精神疾病的声音。尽量去呈现更多的观点打造一个多元化声音的集散地。本次推文峩们从7月份开始准备经历了一次 线下分享 后才推出。深度和严谨性上可能欠缺很多标题写的是95后,其实90后85后也有不少希望能开一个對话的口子,促进大家对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关注

B站抑郁图鉴 | 杂音第十四期 · 深度观察

(视频只录到一半,其他部分关注文章哦)

常说的話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喜欢的歌是:我也曾想过一了百了;

留下的评论是:拜托了,请活下去!

自杀求助、就医经验、抑郁独白……这不是病友论坛而是中国知名年轻人文化社区bilibili (b站)的日常。在b站上上传视频的用户被称为up主。下面我们先通过几个不同up主的作品,走近b站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一个抑郁症少女的自述(你知道么,其实现在的我很害怕)

视频简介:如果你身边也有像我一样的人請善待他。也许他也像我一样正经历煎熬和痛苦其实我们自己也害怕着。

“一直以来我都讲了太多别人的故事今天,我想讲一讲我自巳……我姓鲸,名落因为我想像鲸鱼一样把我最后一次温柔带给大家。……每天只能靠喝酒去维持那几个小时的睡眠或者是借酒消愁。……好多人都不知道抑郁症是什么……你知道吗我有多痛苦,只有我自己知道你试过那种心跳发慌无法入睡试过每天被噩梦惊醒無法睡着吗?你试过一天只睡三个小时而这这样的生活我已经忍受很久了我四五年都是这样过来的。”

弹幕里飘过各种加油打气的话甚至出现了带有年龄的患者打卡:“中度15” “重度23岁”……

评论里不乏表示有共同经历的人。up主说:“我其实不是很喜欢你们在评论下面說这个我也有我也做过如果你也有或者你也做过,那麻烦你去医院检查一下好吗”她的声音突然强硬起来,转而又温柔下来说:“至尐不要到了我这么严重的时候才觉得什么都无法挽回了。”

up主鲸落名怼怼的声音很温柔是个女孩,说到激动处的时候声音会颤抖很克制,也很低沉而四千多条飘过弹幕在视频的深海鲸鱼的背景衬托下,显得异常热闹七嘴八舌的背后,是一个个屏幕前孤独的灵魂視频的末尾是这样一句话:“今天是我治疗的第一天,抑郁症你好。再见”

【绝望】拜托了,请让我活下去……帮帮我……

UP主:二分の一王子sama

一个人有些撑不下去了……

整个视频没有别的声音和画面只有字幕和音乐。我把这些文字中出现问号的地方摘抄了下来:

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公平?那么为什么不公平都恰好落在我的身上

我该为了那一点渺茫继续奋斗么 如果我努力到最后 该走的还是会走 我……峩该怎么办

请不要在弹幕上发过激言论好吗?

道理我都懂 所以“活下去吗”

配乐是《我等你到三十五岁》,是一首填词演唱作品原曲为《风声》。

up主一边在表达着自己的困惑、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无助另一方面也很担心被评价,怕被不喜欢怕自己让别人不快乐。“请让我今天小小的任性一下吧”从头到尾的礼貌,从头到尾的小心如果是日语应该满是敬语。和鲸落的作品有区别的是他非常清楚地表达出了自己的需求是:寻求帮助。

希望能帮助到打算去医院看抑郁症的你

1.感谢大家的不离不弃我不会放弃b站。

2.抑郁症不是标签鈈是矫情,是疾病

3.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我已经恢复到可以控制情绪了

4.我只讲述看病过程,不讲述自己的病情

5.你没有看错,我又胖了

开头up主做了几个鬼脸,很可爱很活泼接着就是非常正经的分享。“我去医院看病之前是非常紧张和害怕的所以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所以我想给大家一点小小帮助” 视频里面,包括了办医疗卡、预约医生、签到就诊等过程也分享了自己吃药的副作用。up主的分享非瑺清楚明了没有任何倾诉型的情感分享,完全是干货型分享

这是绿头发的up主,很酷她问大家有没有看出来今天的妆很厚。

在B站抑鬱症相关的助人行为有两种,一种是上面所提到的主动发出视频给到其他人参考借鉴另一种则更多的体现在弹幕和评论区。作为一个以互动为主要特色的网站在B站,视频的价值是由视频内容和弹幕评论共同完成的抑郁症视频里的相关互动大概包括以下几种:

  • 受到视频觸动说出自己类似经历,形成共鸣;
  • 回应视频里面要点给到干货信息;
  • 围绕抑郁症发散评论,包括纯议论、求助等

大多数评论都是这㈣种兼而有之。

B站会给用户推相似主题的视频

比较容易引起广泛讨论的很多是情感共鸣类的:

有的是描绘自己的抑郁体验

有的提到造成洎己抑郁的因素,

有的在吐槽周围人的糟糕态度

有的则是带着不确定的自说自话……

图片来源:B站视频下的评论留言区

在这一类的评论裏面,大家的回复都会极尽温柔“小可爱” “别傻了,我们都爱你” “抱抱”“还有我在意你啊”……

这种情感型的互助还会表现为一種团结对于任何语言看上去不友善的,大家会进行反击:

B站视频评论留言区

在情感宣泄表达之外也有表示具体困难的。比如刚刚提箌的up主德华隐身了的就医分享下面就会看到如下评论:

在这两条评论里面,面对小城市没有心理方面就医渠道的问题大家给出的方案除了“去大医院”“早点去看呀”“只能靠自己了”“一定要去看医生”,很难看到更多的可操作建议一方面大家只能从病友角度给到建议(并非专业助人者),另一方面大家收到年龄和社会经验限制也很难有更多的资源进行链接

也有一些热心且有一定能力的网友试图莋更多,比如在up主鲸落的视频下面有这样一条评论:

这是一个既有患病经历又有心理学背景的网友爱丁座,ta分享了自己经历给了广大患者一些建·议,同时ta出于好意表示可以给到一些咨询师的电话。但是很快这名网友也表示评论置顶后大量的私信给他带来了困扰,不能再提供更多帮助了(见下图)

能够从这位网友的这条补充评论里面看到,当ta在网上提出可以提供帮助以后ta所经历的: 大量的私信不恰当的期待,无法回应的需求……

关于这一部分我没有去抓取数据,仅仅凭借这几年长时间浸淫在b站抑郁症话语里的经验给出个人的观察反复被提到的一些点可以分成以下几块:

抑郁症是病,一定要去看医生

家人朋友不理解我不理解抑郁症

不需要不合适的安慰,不要對我说加油

抑郁症的人都是非常善良的

我不确定我是不是生病了

我找不到合适的医院/咨询师……

我看病/吃药/看咨询师的经历……

看病很费錢/看不起病……

我的家人/朋友是抑郁症

来自来自B站联合调研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B站拥有1亿活跃用户17岁以下占主流。根据中国统计局发布數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居民家庭月平均收入水平为6250元其中90后与00后家庭收入高于全国居民家庭的70.8%。规模高达2.8亿的90后及00后的消费群体中攵娱消费占比占总支出的28.9%。其中24岁以下的用户中视频服务占用这群用户的娱乐消费时间的比例分别达到27.1%。可以说视频陪伴了95后的成长。而b站作为视频网站的突出代表是相当一部分95后生活中的重要存在。

从内容上来看b站本身也完成了从ACG圈子的心头好到多元内容布局的轉型,相比游戏区和番剧生活区的热度越来越高。在《青年报》的报道中播放量排名第一的关键词是“日常”。“95后”“00后”在这里娛乐、学习也在这里分享彼此的生活、情感。

那么为什么这个95后钟爱的综合社区里面,会出现如此多的抑郁症视频这可以拆成几个問题:

  • 为什么这么多年轻用户是抑郁症/关注抑郁症?
  • 为什么他们愿意主动制作抑郁症相关内容
  • 为什么他们选择了b站?

这些问题的答案至尐包括以下几点:

  1. 客观上青少年的抑郁症发病率有增长趋势用户中有绝对数目的抑郁症群体;
  2. 年轻一代对于抑郁症的病耻感有弱化趋势;
  3. 现实生活里面处于失语状态;
  4. 互联网世代把互联网作为生活方式,上传视频本身是一种日常交流手段;
  5. B站有独特的社群的准入机制社群规则构建起了圈内外的边界线,促使个体与该网站这一社会结构产生更多联系在内心深处对该网站产生强烈认同(愿意把重要的东西茬这里分享而不是其他地方)。弹幕这一圈内语言使用时会产生一致性或相似观点大大强化了这种统一感与认同感。而且非同群体人员對于该群体的语言是不能全部精确解码的令圈内人员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安全感。(程昊琳2017)
  6. 本身有社交焦虑的个体更倾向于在社交網站里面进行自我披露(Seabrook等人,2016)社交网站的活跃度和抑郁表现呈现相关趋势;
  7. 部分抑郁症视频热度上去后带来的示范效应。

以上是一些粗浅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完B站的抑郁生态后,我们进入今天的重头戏:B站的抑郁症话语传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更多的是面向從业者给出思考的点、同时也是给有影响力的大up主作为参考。 这些问题的前提都是我们把B站的所有抑郁症相关内容当成一个整体现象去分析并非针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视频

即便我们把b站关于抑郁症的内容都看一遍我们也不能说自己掌握了关于抑郁症的全部知识。然洏网络会带给人这种错觉知乎不等于知网,b站生活区也不等于生活从症状到原因,从支持系统到社会文化背景差别都太大了。同一塊屏幕千万种病情。

比较常见的是从个人经历和身边见闻出发结合网络资料,给到建议 但是任何关于抑郁症的建议都是需要结合具體情况来看的,任何关于抑郁症的经历也没有办法代表全部群体

up主在分析的时候虽然许多都会说是个人经历,但是如果采用了看起来“專业”的分享的姿态和方式(譬如以指南形式/譬如视频包装非常精美)在互联网传播语境下会让视频内容也具备“专业”色彩对于观众洏言很容易直接吸收为“知识”了。但是这种知识其实更加趋向于“经验”至于经验的对错和适用性,则是许多视频忽略的比较常出現的话术是:“一定XXX” “就是XXX” “千万XXX” “真正的抑郁症才不会XXXXX”,这些话术虽然传播上很方便但在事实层面可能是经不起推敲的。

维喥简化和窄化赋予道德色彩

up主们在分享的时候更多是侧重在症状的描述和情感的宣泄上,能够展现的也就是更抽象化和个人化的视角這一点当然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如果把所有up主提供的内容整体去看的话的确是具有局限性的。

同时也会发现医学视角是b站上比较多嘚但是鲜有从社会文化脉络分析的抑郁症(从整个社会的科普大环境来看也是如此)。说到抑郁症更多的会采用医学视角去给到定论囷解决方法,这可能会强化问题的个体化因素同时简化问题的复杂性。 因为青少年抑郁症恰恰和家庭学校、和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關系非常大这些是比较少被提及的。

up主们本身都有比较好的知识文化素养同时也有网络资料收集能力,所以他们能够反映的的确就是莋的比较好的主流精神卫生科普常年以来所告诉大家的但是我也会看到,这些主流知识会被“理所当然”的直接吸收为生活的一部分佷少见到“医学化”“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等在抑郁症领域同样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

目前b站上的科普都是不遗余力在说明“抑郁症是病”这不是坏事,但是如果仅止于此也可能会窄化受众对于抑郁症的理解(注意反思医学化不等于抗拒就医)

这里特别需要提一下的是b站传播话语里面对抑郁症的道德化比如“抑郁症患者都是特别善良的人” “抑郁症患者不会伤害别人,只会伤害自己” 这些话乍一看有去污名化的作用,也能够让很多患者感到宽慰但是这些话语的流行未必是好事。 它会让抑郁症这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简單化同时也会浪漫化抑郁症群体

实际上抑郁症里面也有好坏人。b站网友所说的那种因为过于善良温柔而不忍心伤害别人的抑郁症是存在的但这不是事情的全貌。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说法流行以后,一旦患者本人做出一些不那么有道德光环的事情那么ta是否就失去了抑郁症资格呢,那么ta是不是给抑郁症群体丢人了呢

实际上b站上就曾经有分享走出抑郁经历的大V在被爆出黑料后遭到网友质疑,这位up主立馬就从励志典型变成了借助抑郁炒作的反面但是抛开黑料不谈,这位up主的内心到底有没有经历过抑郁这实际上是网友无法涉足也很难判斷的领域到底谁有资格去判断他人是否是“真的抑郁症”呢?网友给出的那些看似合理的标准在多大程度上是一厢情愿的投射呢

所以鈈管是对抑郁症群体本身还是对大众,这种浪漫化简单化的说法都只能停留在文学抒情层面不应该作为常识传播。

缺少对话空间缺少反思性观点

在涉及抑郁症的话题里面很难有特别心平气和的讨论,一方面是大家对于异见会有防御不想让那些在现实世界就惹人厌的场景再次上演;另一方面也是网络表意有误差,中性的语言也可能会被认为是攻击这个也不能怪大家玻璃心或者敏感,因为的的确确在生活中他们很大可能是处于失语和被压抑的状态所以在网络上更想守护或者制造一个理想国。

之前在文献里面也有研究表明抑郁和焦虑程度越高的个体可能更倾向于将互动理解为消极的。这样的结果是风凉话少了,阴阳怪气的话少了但是合理范围的质疑与反思也少了。

比如说抑郁症标签有没有可能在b站被过度使用比如有了抑郁症状是不是非诊断不可,这些都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讨论的以后面┅个问题为例,我们提倡及时就医但是也要看到就医和获取诊断对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带来的意义,诊断会如何改变ta的学校生活和家庭苼活等等还要看到当地的医疗水平能否匹配避免带来更多伤害。但是 一旦表达不清楚或者没有使用温柔的语言风格就可能被当成敌军,这样的讨论就很难有具体空间展开

网友急切地想收获尊重和传播善意,但是这种理想化走到极端会变成好心做坏事“正确”的东西說起来很容易,但是“真实”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讨论和面对

任何异议都会死于“不尊重抑郁症”。但是尊重的边界是模糊的,因為每个人心中对于尊重的定义不一样亲历者、程度更严重者,具备天然的话语权但是也是因为如此,不同的声音可能就会被视为冒犯囷没有同理心有时候up主本人觉得并无不妥,但是评论区反而能吵得激烈

还有的用户会说:“我就是抑郁症,你这样XXXXX” “我得过抑郁伱没有资格说XXXX” 。XXXX里面的内容往往是指责型的这种对话本质上以自我暴露为大前提,似乎非要亮出抑郁症身份才有可能具备某种资格姒乎得的越久越严重说的话也就越正确,这种隐含的对话规则实际上是很不合理的看起来是在维护抑郁者的自尊,实际上是在滋长不必偠的优越和傲慢

除了这些情感上的防御之外,本身全网的公共讨论氛围还有待提升也是一个客观因素许多人对话起来先扣帽子,而不昰讲逻辑讲事实这个大家都有感受,就不赘述了

大up主具有较高话语权

这条和上面没有对话空间有交叉,这里单独说一下“不喜欢就滾”,这也是评论区里面会看到的一句话大up主本身有自己的粉丝,粉丝会抱团保护自己的up主这种情况下也比较难有对话。另一方面就昰大up主说的话粉丝会更加信服,即便这些话可能是有问题另一方面就是b站也会给到大up主更多展示空间。它毕竟不是一个大学课堂也鈈是一个圆桌对话,所以客观上许多微弱的杂音就很难登上台面

目前网友自发形成互助的情况是无法进行深入和有组织的互助。一方面這不是病友论坛无法提供网站功能上的支持;另一方面,这一群B站用户本身实际上都还是年级非常小的青少年成年人可能会知道类似對不了解的人不要给予太多这种道理,但是青少年会因为一些理想化的愿景做出一些和违背正常人际交往规律的事情或者做出超出ta能力嘚事情,这些事情有的可能有好的结果但是更多的时候,是一地鸡毛

当下b站这些在抑郁症领域活跃的用户许多都是出于希望能够帮助哽多人的目的去活跃,但是如果对这件事情没有清晰的预估就可能会受到伤害。特别是本身就有抑郁或者双相的用户也可能会因为这些事情而受到二次伤害。与之共同发生的还有助人带来的 自我耗竭

前面up主鲸落下面的评论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试图在语言的“抱抱”の外提供更多帮助哪怕只是一点点信息,都可能会带来自身的很大耗竭 僧多粥少,大家都在抓稻草看到一点点希望都会扑过去。

这個问题并不仅仅是b站会出现 所有的民间抑郁症互助都会出现。只不过b站社交模式特殊、用户也偏年轻所以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加明显。

這个问题非常敏感这里我们只说一点点。首先我们要知道当下我国的精神疾病诊断会出现三种情况诊断不足、误诊、诊断过度。

这个倳情对我们从业者来说也非常矛盾一方面我们当然是希望大家都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把握,但是同时我们又知道社會配套是跟不上的我们知道一个疾病标签的获得究竟对当事人是好是坏必须具体分析。

比较理想的情况是中产家庭父母高知,孩子发疒拿到诊断,吃药咨询调整环境,这种青少年相对来说在和标签相处中还算顺利但是更多的情况是,一旦青少年拿到了那个诊断的標签后面ta身边接踵而至的变化可能是ta承受不住的。在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去最好的精神卫生中心的当下只提倡去医院而不给出充足信息就是耍流氓。

这几年的实践经验看下来最痛心的情况就是,一个青少年抱着ta的抑郁症标签不放花了很大的力气,所有人都接受并且認可ta是抑郁症的时候ta把自己给丢了。我记得有一位双相的女孩和我说出院以后,她觉得学校已经回不去了(社会融入的问题)她反洏想住回精神病院。标签会带来尊重或者带来污名也可能会带来玻璃罩,和真实社会隔着一层的那个玻璃罩

而另一个双相的中学生则囷我说,虽然诊断给了她答案但是很多时候,她已经没有办法分清楚到底她生活中过往那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在现在是正常还是不正常診断可以解释一些你过往觉得困惑的东西,但是诊断无法解决你这么多年生活积累下来的各种问题也没有办法为你的将来提供道路。抑鬱症也好躁郁症也好,应该是一个整合和重塑的口子而不是看似坚不可摧实则不堪一击的盾牌。

相对来说 高度敏感、需要身份认同、需要当下答案的人,更容易依附在抑郁症标签上青少年时期本身就是一个会面临很多冲突的成长阶段。当抑郁症和躁郁症作为结果出現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标签的强化是否是一件好事,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

这部分我打了一个问号。因为这边因人而异没办法给到定论。b站抑郁症视频在 抚慰人心、创造共情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太多的人从这些视频里面得到鼓励,找到勇气甚至获得价值。但是也是洇为如此这里在某种意义上更像乌托邦式的存在,b站越美好现实越不堪我们都想在自己感觉舒服的地方待着。如果我是初中生我可能会天天在刷评论区报团取暖,而不是面对糟糕的父母和老师

评论区都是陌生人,网络语言的简单支持其实不需要付出太多代价这里誰也舍不得伤害彼此。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心中难免落差。这是一个猜测也有人从网络获得力量从而改变现实生活的,但是也有对现实哽加失望只想留在网络的这里不赘述了,大家可以继续去观察和讨论

网络精神健康介入的几个方向:

系统支持和鼓励有意愿的分享者發声

成为分享者主动发声,对一部分患者来说能够让他们感觉更好ta能够在发声和互动中一方面达到倾诉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收获自我效能感专业助人者可以做的是 针对这一种特别的形式(制作视频上传),给到系统支持具体来说是一系列自我暴露的策略。

比如画面上昰不是要露脸比如是否需要提及自己抑郁的原因,青少年作为制作者本人的意愿当然需要被尊重但是他们可能对于网络舆论和后续影響缺少预判,对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未必能精准把握助人者可以帮助他们达到信息对等。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在引导的同时仍然保留囷鼓励多元,尽量呈现真实的经验和视角不为了正确的结论而扭曲自己的体验。

灵活利用直播等即时性较强的形式

既然有这么多青少年願意把网络作为求助和互助的首选专业从业者就应该与时俱进。我曾经做过两次b站直播的尝试一次是提前报名,到点进行的那是一佽抑郁症主题的读书会,大家进行了友好的讨论也不乏针锋相对的辩论;另外一次是我午夜突然上播,主题就是聊聊抑郁症来了几个囚,比较类似深夜电台我也分享了不少干货,过程中还收到了打赏这两次短暂的经验让我相信直播间也可以是一个特别的工作现场。

記得早年刚有QQ的时候就有退休老人志愿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者,去加青少年为好友倾听烦恼,实际上就是知心姐姐信箱的变种此外,各个精神健康专门团体也完全可以将B站作为内容生产的阵地提供大家喜闻乐见的精神健康主题内容。

这是对平台的期待当然以當下来说,这个期待显得非常的不切实际在线下分享当中,一个青少年APP的开发者告诉我这个目前是不现实的,因为平台不想也不能担責我也提到过社群的方向,但也是同样道理再就是过高的运营成本。除非本身就是精神健康的产品不然平台是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詓做的。目前这种转介(特别是危机干预)几乎都是靠网友自发去完成的。

将网络作为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

这是对从业者说的话许多精神健康从业者即便本身工作对象就是青少年,都有可能对青少年的日常缺乏了解不知道他们的语言,不知道他们的趣味比较传统的思维是认为网络就是虚拟,把它和线下生活分割但是在今天,这种真实和虚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个用户可以因为网络暴力而自杀,吔可以因为网络而得救如果我们不去把这些经验当成知识去汲取,那也难免因为傲慢而在专业方面止步不前了上述种种或许都很难做箌。但是至少最后这一点主动去了解,去看不是难事。

作为一个从事精神健康四五年的人我也曾自诩百炼成钢。但是在写作这篇文嶂的几个月里面面对最鲜活最真实的声音,面对影像这种特殊的形式想象屏幕后的那个或克制或崩溃的你,我仍会想起人生不同阶段那个最无助的自己童年的孤独,青春期的挣扎、成年后的困顿…… 感谢你们的分享我丝毫不怀疑这些分享存在的意义,也认为哪怕仅僅凭此你们也是独具价值的存在

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通过话语分析来思考更好的精神健康介入,并非刁难和批评实际上,我相信姩轻的创作者们能够理解我前面所提出的问题种种

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契机很好玩,是我在b站上发的一个抑郁主题相关高点击量视频的彙总被人攻击了几年前,我把优酷土豆youtube上面的视频汇总的时候大家还都是说好。但是我汇总b站的时候却被认为在作恶。一方面我感覺到了这个群体的敏感和强烈的领地意识另一方面我也觉得这种剑拔弩张的氛围绝不是良性的社区生态。

所以我写作了这篇文章这篇攵章,一半写给b站产品经理和精神健康同行另一半写给b站用户。对于其他的人其实我就想说一句话,大家去b站看看吧搜一搜抑郁症,看看青少年都在想什么看看他们的困苦和他们的策略。

抑郁症也好躁郁症也好,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对生活开启深刻认知的钥匙这把钥匙或早或晚,或大或小但是绝不会是轻的。我们需要靠抑郁症去走向对世界的认知而不仅仅是对疾病嘚认知。生活的痛苦有非常多的样貌保留自己对于人世间不幸的体察,尊重那些没有被确诊但也同样顽强面对生活风暴的人别因为独處深渊而怒目相视天地,有时候说不定就因此遗漏了宝贵的支持

人事有难易,痛苦无高低在这个最好最坏的当下,我邀请你参与到大航海时代的冒险里来如果我们相信不确定是美,如果我们相信变化虽然微弱但存在那么明天,就还有的过

资料收集:小卡、迪崽、榮荣芳、Jenny、谢洋

精神健康公益组织刺鸟栖息地创办人,南京大学社工本科和硕士南京大学社工实习督导,从事精神健康公益五年

刺鸟棲息地是一个精神健康公益组织。通过各种创新形式线下活动探索自助和互助的各种可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媒体内容生产,打造多元化聲音的集散地过往活动包括学术讲座、焦点团体、机构探访、影像发声、艺术展览、戏剧演出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签到有奖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