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人回答,全国的全国农村信用社数量是不是一家的

全国最后一家城市信用社改制成功
本报讯(记者杨绪忠 通讯员谢光南)笔者昨天从宁波银监局了解到,全国最后一家城市信用社象山县绿叶城市信用合作社已获批文,将成功改制为宁波东海银行。这标志着全国城市信用社改制工作圆满收官。
据了解,象山县绿叶城市信用合作社成立于198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历经了二次改制,各项业务不断发展。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已累计为6.5万多户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信贷服务。改制后的宁波东海银行注册资本为5.09亿元,由宁波市、象山县两级政府国资企业、多家民营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和其他法人单位、个人股东共同出资组建。
作者:杨绪忠 谢光南
(本文来源:宁波网-宁波日报
跟贴读取中...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224971条
评论149009条
评论145349条
评论120022条
评论117300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内容合作:027-
广告热线:027-
客服热线:027-
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 大楚网媒体库 & 湖北财经媒体库 & 正文
全国最后一家城市信用社改制成商业银行
  记者从宁波市银监局获悉,作为全国最后一家城市信用社改制成的城市商业银行,宁波东海银行6日在浙江宁波正式成立。新华社
关注微信,享受大楚新折扣。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的微信二维码。
精彩推荐焦点今日热评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转载]成功者赚得的第一桶金
蒋锡培 落榜的修表匠
  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出生于江苏宜兴市范道乡洋埝村。高考落榜让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父母再三劝说,也没能让他回心转意去复读,执意要自己赚钱。
  17岁的蒋锡培跟随二哥到杭州学修表,他给自己定下了一生中“宏伟”的财富目标——挣够5万元,后来他回忆说:“这5万元钱,我当时是这样考虑的:回家造两间房子,剩余的放在银行里面存定期,每年吃利息,一年花销就差不多了,用不着再去努力奋斗了。”不过一年,他就实现了这个理想,到了第二年,他已经有了十几万元的积累。创业之初获得的成功使这个年轻人热血沸腾。
  1986年,蒋锡培创办了一家为大钟表厂生产零配件的仪器仪表厂。然而一年后,企业因管理不善亏损100多万元,蒋锡培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就在此时,在一家电缆厂工作的大哥告诉他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上海和江苏的电线电缆市场需求量巨大且销售价格日益上涨。已负债30多万元的蒋锡培又向朋友借了10万元在宜兴开设了一家经销部,开始试水电线电缆领域。
  1990年,在积累了3年销售电线电缆的经验后,蒋锡培设立了范道电工塑料厂,便是如今远东集团的前身。这个主要生产照明用电线的小作坊,成立当年即实现销售收入462万元,第二年达到1,800多万元,1992年做到了5,000万元。
  回首创业之路,蒋锡培说,失去上大学、参军的机会,也没有可能进入政府机关做公务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惟一的目的也只能是对金钱的积累,“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如今早已成功的蒋锡培还是颇为活跃的天使投资人,致力于帮助更多新创业者取得成功。
  蒋锡培
  年龄:46岁
  创业时间:1990年创办范道电工塑料厂(远东集团前身)
  第一桶金:照明电线
  无论如何,你自己要有梦想要有理想,第二你要有激情,第三要有智慧、比较聪明,第四非常勤奋,没有什么天上掉下来的东西,第五要真诚、实在,第六要跟得上形势,就是善于创新和变化。
  施正荣 投产就赚钱
  1988年,已从中科院硕士毕业两年的施正荣获得了公派留学的资格,满心期待去美国留学的他开始学习美国的文化、地理知识,并模仿美语口音。结果去美国的名额没有了,他被派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他“当时还不知道澳大利亚在哪里”。后来在澳大利亚学习时,他还曾到麦当劳餐厅里打过工。
  2000年4月,一直在澳大利亚研究太阳能的施正荣决定回国创业,他带回了几十万美元,一路从南到北,拜访了深圳、广州、杭州、上海、大连等很多城市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复,均被以“事业很有前景,但早了半拍”婉拒。最后一站,满心疲惫、掩饰住失落的施正荣到了无锡,做了一场3小时的关于太阳能产业的报告,无锡新区管委会的一位副主任激动地说,“我们就希望你这样的科学家过来当老板,你要过来干,就得当总经理。”
  达成合作意愿之后,江苏当地的8家单位联合出资600万美元,施正荣则以技术作价160万美元入股,同时为了捆绑利益和风险,施正荣还现金出资40万美元。无锡尚德就此设立。
  根据预算,尚德初期设计的产能使是3兆瓦,但是通过优化施正荣设计出了10多兆瓦的产能。没多要股东一分钱,产能做大了三倍多。为了省钱,施正荣还从美国购买高质量的二手设备,建设了一条生产线。不过施正荣从澳洲带回来的4个创始团队成员,却在一年内就全离开了他。更大的困难在后头,2002年初,无锡尚德开始面临资金压力,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为了应对危机,公司甚至有2个月没有给员工发工资。幸好在国有背景的股东和当地政府出面担保后,尚德最终还是从银行获得了贷款。
  2002年下半年,通过频繁参加各种行业展会,尚德以高转换率的产品品质和低于同行业5%的价格,提前获得了2003年的全部订单。此时,公司尚未投产,而熟谙行业的施正荣又预见到了未来2年市场的爆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增加生产线。这个冒险的决策,也象征着施正荣真正从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变,他找到了当总经理的感觉。
  2003年9月,无锡尚德正式投产,当月就开始盈利。太阳能市场正如施正荣所料,发展迅速,得益于提前布局,无锡尚德2004年销售额达到8亿元。2005年,在解决了股权纠纷之后,尚德成功上市,创业6年的施正荣也真正实现了自身巨大的财富价值。
  施正荣
  年龄:46岁
  创业时间:2000年创立无锡尚德
  第一桶金:市场迅速爆发
  我觉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平和的心态,物质的财富只是伴随着创业的一种附加品。真正的成就感在于你的行动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真正的财富在于人的精神生活。
  王传福 “半自动半人工”树优势
  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身家亿万的集团公司总裁,从26岁的国家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到“电池大王”。王传福仍在寻找着改写历史的可能性,几年前进入了汽车领域。
  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再寻常不过的农民家庭,然而读初中时家里发生的变故,让他经受了心灵的创伤并从此沉默寡言。为了忘掉痛苦,年纪尚小的王传福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形成了坚强忍耐的性格。他坚信,只要灵魂不屈,自己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后,21岁的王传福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攻读研究生,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电池研究中去。5年后,王传福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一职。此时,一个促使他从专家向企业家转变的机遇从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因为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他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当时,国内电池产业随着电话的“井喷”方兴未艾,一部普通“大哥大”动辄数万,一块电池卖到数百元。南下“主政”的王传福很兴奋,准备大干一场。试水两年但成效甚微的王传福在1995年决定辞职单干,向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后,领着20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敲敲打打,成立了比亚迪。
  对于动辄千万元的生产线,王传福只能望而兴叹,他干脆凭借技术,自己动手做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这种“半自动化半人工”生产线所具备的成本优势成为他日后商战中无往不利的“尚方宝剑”。比亚迪很快打开了低端市场,成立当年就成功卖出了3,000万块镍镉电池。
  王传福
  年龄:43岁
  创业时间:1995年创立比亚迪
  第一桶金:镍镉电池
  发展企业与人生成长都像爬大山,找山寻路是种学习过程,从中学习笃定、冷静,及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杨国强 赤脚包工头
  2007年,全世界似乎都在寻找一位26岁名叫杨惠妍的女士。当年4月,家族企业碧桂园在港上市,市值最高时候突破2,200亿港元,名不见经传的第一大股东杨惠妍成为“中国首富”。这一切的缔造者是碧桂园的创始人及实际操盘者杨国强——杨惠妍之父。
  当年10月,杨国强来到北京,分别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捐赠3,000万元,设立“国华杰出学者奖”基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当过放牛娃、农民、船工、水泥匠和建筑工的杨国强,谈起过去的苦日子,“只是微笑,而没有嗟叹和怨艾”。
  杨国强是广东顺德北滘镇广教村人。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家贫,杨国强直到十七、八岁没穿过鞋子,没吃过糖果,“没试过自己亲手花两分钱”,衣裤都是兄长穿旧的和香港亲戚穿旧寄来的。念书时,为省7分钱饭钱,中午放学要走一个小时回家吃。尽管如此,高中时由于交不起7块钱学费,杨国强还退学一年。后来学校免了学费,并给了他2块钱助学金,才又复学。杨国强说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2块钱”。
  哥哥杨国华成为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1978年时,杨国华是顺德县第二建筑公司负责人,在他的帮助下,杨国强进了北滘公社房管所当施工员,干泥瓦匠,后来又到二建公司,1984年升为建筑队队长。
  1986年,杨国强担任了北滘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当包工头的日子里,倍受艰辛。他说:“你们不知道做建筑多难,到处打听哪家公司要建房,然后跑到人家门口问,是不是可以给个工程做?我在建筑公司当了十年经理,画图、预算、买材料,什么活都干,一天假都没放过,最后终于打败了镇上另一家老牌的建筑公司。他们说我是一只老虎带着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带着一群老虎。”就是在此任期内,杨国强迅速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3年,杨国强等人出资3,395万元,收购了北滘建筑工程公司,正式开始了私营化运作。
  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杨国强说自己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读了一辈子书,每天闲下来都会读书,名人传记、天文、地理、哲学都读。曾有人问他“为什么能成功”,杨国强回答:“可能因为我对人好,对社会好吧。”他说自己比较欣赏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很多人说他是“经营之神”,但他更推崇松下幸之助80多年为社会服务的人生理念,推崇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推崇他的个人努力和奋斗。
  杨国强
  年龄:55岁
  创业时间:1980年开始做建筑包工头
  第一桶金:建筑承包
  假如有一天我死去,在我的墓志铭里就写:这里躺着一个很努力为这个社会的繁荣进步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人。
  周成建“错误”的成就
  周成建的创富故事实际上是众多成功的温州商人的寻常版本。
  1982年,初中毕业的周成建就在家乡浙江青田县创办了服装纽扣厂。到全国各地推销产品时,他结识了江西景德镇的一家外贸公司,并接下了高达30万元的大额服装定单。周成建回到家乡后,从当地信用社贷款30多万元,立即召集周边100多名裁缝到工厂工作。日夜辛劳换回的却是对方以面料不合格为由全部退货。
  由此身负巨债的周成建带着9,000元翻本钱,来到了当时商业气息已经非常浓厚的温州。通过舅舅、表兄弟的介绍,结识了众多朋友、打通各种人脉关系后,9,000元也差不多花完了,还好周成建也拿到了定单。他做的依然是服装生意,还是从老家找裁缝,还是从事服装的裁剪、排样、缝纫机修理等,十几个人吃喝住全在车间,日夜加班。周成建得以偿还了所有债务。
  手艺好,信誉好,周成建的加工厂不断接到妙果寺服装批发市场的定单。依然是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终于有一天,一个错误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劳累操作他将一批西服的袖子全都裁短了一截,于是干脆将错就错,把裁短的袖子接上别的布料,再将衣服的下摆也裁去一截,补上别的布料。就这样,一批早期的休闲风格的服装诞生了。没想到这些“错误”的休闲服装很快就销售一空,周成建因此也名声大震。
  此时的周成建开始不满足现状了:代加工服装,每件最多挣8毛钱,利润绝大多数都被批发商赚走,如果自己做批发就有了议价的能力。有一定资金积累的周成建于1989年拥有了自己的“前店后厂”。再后来,周建成意识到西服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了,自己实力较差,必须找到一个别人没有介入的领域。1994年,周成建投资400万元成立了温州美特斯邦威公司,做起了品牌休闲服饰。
  周成建
  年龄:44年
  创业时间:1982年创立服装纽扣厂
  第一桶金:衣服加工
  钱不是目标,不是结果,也不是消费品,而是成就事业的工具。
宗庆后儿童营养液一炮打响
  1987年,当42岁的宗庆后(,)拉着“黄鱼车”奔走在的街头推销冰棒时,他大概不会想到:十多年后,他一手缔造的娃哈哈集团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2007年娃哈哈集团销售收入258亿元。谈及自己的创业经验,宗庆后的回答很简单:“创业靠的就是感觉,我可能感觉比较准确吧。”
  在“唯出身论”的年代,宗庆后“旧官僚后代”的出身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16岁那年,宗庆后被“安排”到浙江舟山去填海滩,一呆就是15年。1979年,宗庆后顶替母亲回到杭州做了一所小学的校工。
  1987年,他和两位退休教师靠着14万元借款,组成了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给附近的学校送文具、棒冰等。在送货的过程中,宗庆后了解到很多孩子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是家长们最头痛的问题。
  “当时我感觉做儿童营养液应该有很大的市场。”填海时形成的坚毅性格让宗庆后决定抓住这个机遇博一把。面对众多朋友善意的劝说,他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
  1988年,他们开始为别人加工口服液,1989年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1990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成名之后,曾有人问宗庆后,人生最应大有作为的15年在农村中度过,是否后悔?他答道:“这15年,尽管是我人生当中最年轻、最有成长希望的大好时光,看起来好像在农村没有什么作为。但对整个人生道路确实有很大帮助,这15年艰苦生活磨练了我的斗志,能吃得起苦,也练就了比较好的身体,为我42岁以后再重新创业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基础。”
   宗庆后
  年龄:64岁
  创业时间:1987年组建校办企业经营部
  第一桶金:儿童营养口服液
  我认为做企业要有这些素质,特别在中国市场上,那就是:诗人的想象力、科学家的敏锐、哲学家的头脑、战略家的本领。
  冯仑 “说”出500万
  冯仑20岁就入了党,上世纪80年代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任职,也曾是一位热血青年。当“万元户”、“下海”、“倒爷”等新名词出现时,冯仑终于按捺不住创业激情,放弃仕途毅然下海。
  1991年,此前已在牟其中属下的南德集团经过2年历练的冯仑又踏上了海南那片热土,与王功权、王启富、刘军、易小迪、潘石屹等六人成立了海南万通。手里只有3万元的冯仑找到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老总,大谈海南房地产的机会以及自己的为人和出身。冯仑后来曾表示:“做生意的人都特别能‘说’,而且你会发现,尤其是创业者,他们会就一件事情不停地说,说过之后,当着你的面还可以重新讲给别人听,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要没有心理障碍地对某一件事情反复地讲,讲到最后连你自己都相信了,然后你才能让别人相信。”
  初步取得对方认可后,冯仑又开始讲自己也刚刚闹明白的新名词“按揭”,他告诉对方这是一种全新的做房地产的形式,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做很大的项目,对方听得似懂非懂。谈话的目的当然是从对方那里拿到钱,冯仑的本事在于他的“懂人”和“会说”,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打动对方的那一句话。“就那么一句,不会说,说一辈子也说不出来;会说,三分钟就能将这句说出来。”谈完马上就能赚到的钱,冯仑盯着对方的眼睛说,“这一单,我出1,300万,你出500万。我们一起做你干不干?”
  对方点头同意,冯仑立即骑着自行车跑回去写文件。在最短时间内将手续做完后,冯仑让王功权负责将钱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回来。王功权是谈判高手,他在最短的时间拿到了500万元。冯仑他们拿着这500万元,又立即从银行贷了1,300万元,接着又用这1,800万元购买了8栋别墅,重新包装之后卖了出去,赚到300万元。这就是万通的发家史。
  多年后,冯仑如此总结:“做大生意必须先有钱,第一次做大生意又谁都没有钱。在这个时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没钱,但不能让别人知道。当大家都以为你有钱的时候,都愿意和你合作做生意,到最后你就真的有钱了。”
  年龄:50岁
  创业时间:1991年创立万通
  第一桶金:倒卖别墅
  我们在创业的过程中会不断失去很多常人看到的幸福,但同时也获得了常人所没有的幸福。人一生最多的知识、智慧和追求都与幸福有关,但最多的痛苦、失落和损失也都与幸福有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刘氏四兄弟 一个鹌鹑蛋挣一分
  出生于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行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可以衣食无忧虑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结束后,刘永好又进入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成为老师。此时,他的大哥刘永言已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成都906厂计算机所工作;二哥刘永行(,)从成都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了县教育局工作;三哥陈育新(刘永美,因过继到陈家而改名)从四川农业学院毕业后在县农业局当农技员。
  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四兄弟开始不安分起来。1980年春节,刘永行为了让哭闹着要吃肉的四岁儿子能够在过年时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里他竟然赚了300元,相当于他当时10个月的工资!
  四兄弟一商量,就想办一家电子工厂,并很快生产出音响样品。刘永好拿着音响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生产队出钱。没有想到的是,此事上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此事胎死腹中。
  1982年,四兄弟经过激烈的讨论,三天三夜的家庭会议做出决定:辞去公职干个体。他们就想,搞自己曾经做过的音响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创业目标定下了,资金还没着落,四兄弟想到向银行贷款1,000元,但结果是当头一盆冷水。
  他们只好典当了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的家当,筹集了1,000块钱,开始养鸡、养鹌鹑。“当时真的是一分一分挣钱,看着鹌鹑下了一个蛋,就意味着赚了一分钱。”刘永好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当时骑车载着鹌鹑蛋被一只狗追赶,后来摔倒在地,200只鹌鹑蛋全摔碎了,他当时掉下了眼泪,不是因为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
  由于意识到鹌鹑的生意不可能再扩大,1986年,四兄弟利用此前积累的近1,000万元资金转向猪饲料市场,希望集团诞生了,成为本土饲料企业龙头。1997年,四兄弟宣布和平分家,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集团,刘永行成立东方希望集团,刘永美建立华西希望集团,刘永好成立新希望集团。
  刘永好
  年龄:58岁
  创业时间:1982年四兄弟开始从事养殖业
  第一桶金:鹌鹑养殖
  创业20多年的磨练对于我来说,拥有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创造这些财富的能力!假如我的所有财富都消失了,还可以从头再来。
  ——刘永好
  今天的创业者,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学会把远大的目标分解、简化成具体的一件件事情。因为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去克服,比一下子面对一大堆困难要好得多。
  ——刘永行
  鲁冠球小铁匠逼上梁山
  2007年,在接受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直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直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但三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当时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自己对设备很感兴趣,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后来因为禁止私人经营,加工厂又被迫关闭,为了偿还债务,鲁冠球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
  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弃。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鲁冠球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做了尝试。
  之后10年间,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春,鲁冠球的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达到了300多人。由于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调整公司战略,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当年秋天,他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被拒绝入场,但鲁冠球并不放弃,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在闻听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他便张贴广告,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销售自己的高质量产品,很快厂家便涌出场外交易。万向此役获得了210万元的定单,鲁冠球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打出了名气。
  鲁冠球
  年龄:64岁
  创业时间:1969年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第一桶金:万向节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控制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练自己的意志。当企业家如果光会享乐,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企业家就不成为企业家,是败家。
蒋锡培 落榜的修表匠
  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出生于江苏宜兴市范道乡洋埝村。高考落榜让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父母再三劝说,也没能让他回心转意去复读,执意要自己赚钱。
  17岁的蒋锡培跟随二哥到杭州学修表,他给自己定下了一生中“宏伟”的财富目标——挣够5万元,后来他回忆说:“这5万元钱,我当时是这样考虑的:回家造两间房子,剩余的放在银行里面存定期,每年吃利息,一年花销就差不多了,用不着再去努力奋斗了。”不过一年,他就实现了这个理想,到了第二年,他已经有了十几万元的积累。创业之初获得的成功使这个年轻人热血沸腾。
  1986年,蒋锡培创办了一家为大钟表厂生产零配件的仪器仪表厂。然而一年后,企业因管理不善亏损100多万元,蒋锡培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就在此时,在一家电缆厂工作的大哥告诉他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上海和江苏的电线电缆市场需求量巨大且销售价格日益上涨。已负债30多万元的蒋锡培又向朋友借了10万元在宜兴开设了一家经销部,开始试水电线电缆领域。
  1990年,在积累了3年销售电线电缆的经验后,蒋锡培设立了范道电工塑料厂,便是如今远东集团的前身。这个主要生产照明用电线的小作坊,成立当年即实现销售收入462万元,第二年达到1,800多万元,1992年做到了5,000万元。
  回首创业之路,蒋锡培说,失去上大学、参军的机会,也没有可能进入政府机关做公务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惟一的目的也只能是对金钱的积累,“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如今早已成功的蒋锡培还是颇为活跃的天使投资人,致力于帮助更多新创业者取得成功。
  蒋锡培
  年龄:46岁
  创业时间:1990年创办范道电工塑料厂(远东集团前身)
  第一桶金:照明电线
  无论如何,你自己要有梦想要有理想,第二你要有激情,第三要有智慧、比较聪明,第四非常勤奋,没有什么天上掉下来的东西,第五要真诚、实在,第六要跟得上形势,就是善于创新和变化。
  施正荣 投产就赚钱
  1988年,已从中科院硕士毕业两年的施正荣获得了公派留学的资格,满心期待去美国留学的他开始学习美国的文化、地理知识,并模仿美语口音。结果去美国的名额没有了,他被派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他“当时还不知道澳大利亚在哪里”。后来在澳大利亚学习时,他还曾到麦当劳餐厅里打过工。
  2000年4月,一直在澳大利亚研究太阳能的施正荣决定回国创业,他带回了几十万美元,一路从南到北,拜访了深圳、广州、杭州、上海、大连等很多城市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复,均被以“事业很有前景,但早了半拍”婉拒。最后一站,满心疲惫、掩饰住失落的施正荣到了无锡,做了一场3小时的关于太阳能产业的报告,无锡新区管委会的一位副主任激动地说,“我们就希望你这样的科学家过来当老板,你要过来干,就得当总经理。”
  达成合作意愿之后,江苏当地的8家单位联合出资600万美元,施正荣则以技术作价160万美元入股,同时为了捆绑利益和风险,施正荣还现金出资40万美元。无锡尚德就此设立。
  根据预算,尚德初期设计的产能使是3兆瓦,但是通过优化施正荣设计出了10多兆瓦的产能。没多要股东一分钱,产能做大了三倍多。为了省钱,施正荣还从美国购买高质量的二手设备,建设了一条生产线。不过施正荣从澳洲带回来的4个创始团队成员,却在一年内就全离开了他。更大的困难在后头,2002年初,无锡尚德开始面临资金压力,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为了应对危机,公司甚至有2个月没有给员工发工资。幸好在国有背景的股东和当地政府出面担保后,尚德最终还是从银行获得了贷款。
  2002年下半年,通过频繁参加各种行业展会,尚德以高转换率的产品品质和低于同行业5%的价格,提前获得了2003年的全部订单。此时,公司尚未投产,而熟谙行业的施正荣又预见到了未来2年市场的爆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增加生产线。这个冒险的决策,也象征着施正荣真正从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变,他找到了当总经理的感觉。
  2003年9月,无锡尚德正式投产,当月就开始盈利。太阳能市场正如施正荣所料,发展迅速,得益于提前布局,无锡尚德2004年销售额达到8亿元。2005年,在解决了股权纠纷之后,尚德成功上市,创业6年的施正荣也真正实现了自身巨大的财富价值。
  施正荣
  年龄:46岁
  创业时间:2000年创立无锡尚德
  第一桶金:市场迅速爆发
  我觉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平和的心态,物质的财富只是伴随着创业的一种附加品。真正的成就感在于你的行动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真正的财富在于人的精神生活。
  王传福 “半自动半人工”树优势
  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身家亿万的集团公司总裁,从26岁的国家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到“电池大王”。王传福仍在寻找着改写历史的可能性,几年前进入了汽车领域。
  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再寻常不过的农民家庭,然而读初中时家里发生的变故,让他经受了心灵的创伤并从此沉默寡言。为了忘掉痛苦,年纪尚小的王传福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形成了坚强忍耐的性格。他坚信,只要灵魂不屈,自己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后,21岁的王传福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攻读研究生,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电池研究中去。5年后,王传福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一职。此时,一个促使他从专家向企业家转变的机遇从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因为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他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当时,国内电池产业随着电话的“井喷”方兴未艾,一部普通“大哥大”动辄数万,一块电池卖到数百元。南下“主政”的王传福很兴奋,准备大干一场。试水两年但成效甚微的王传福在1995年决定辞职单干,向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后,领着20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敲敲打打,成立了比亚迪。
  对于动辄千万元的生产线,王传福只能望而兴叹,他干脆凭借技术,自己动手做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这种“半自动化半人工”生产线所具备的成本优势成为他日后商战中无往不利的“尚方宝剑”。比亚迪很快打开了低端市场,成立当年就成功卖出了3,000万块镍镉电池。
  王传福
  年龄:43岁
  创业时间:1995年创立比亚迪
  第一桶金:镍镉电池
  发展企业与人生成长都像爬大山,找山寻路是种学习过程,从中学习笃定、冷静,及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杨国强 赤脚包工头
  2007年,全世界似乎都在寻找一位26岁名叫杨惠妍的女士。当年4月,家族企业碧桂园在港上市,市值最高时候突破2,200亿港元,名不见经传的第一大股东杨惠妍成为“中国首富”。这一切的缔造者是碧桂园的创始人及实际操盘者杨国强——杨惠妍之父。
  当年10月,杨国强来到北京,分别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捐赠3,000万元,设立“国华杰出学者奖”基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当过放牛娃、农民、船工、水泥匠和建筑工的杨国强,谈起过去的苦日子,“只是微笑,而没有嗟叹和怨艾”。
  杨国强是广东顺德北滘镇广教村人。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家贫,杨国强直到十七、八岁没穿过鞋子,没吃过糖果,“没试过自己亲手花两分钱”,衣裤都是兄长穿旧的和香港亲戚穿旧寄来的。念书时,为省7分钱饭钱,中午放学要走一个小时回家吃。尽管如此,高中时由于交不起7块钱学费,杨国强还退学一年。后来学校免了学费,并给了他2块钱助学金,才又复学。杨国强说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2块钱”。
  哥哥杨国华成为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1978年时,杨国华是顺德县第二建筑公司负责人,在他的帮助下,杨国强进了北滘公社房管所当施工员,干泥瓦匠,后来又到二建公司,1984年升为建筑队队长。
  1986年,杨国强担任了北滘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当包工头的日子里,倍受艰辛。他说:“你们不知道做建筑多难,到处打听哪家公司要建房,然后跑到人家门口问,是不是可以给个工程做?我在建筑公司当了十年经理,画图、预算、买材料,什么活都干,一天假都没放过,最后终于打败了镇上另一家老牌的建筑公司。他们说我是一只老虎带着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带着一群老虎。”就是在此任期内,杨国强迅速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3年,杨国强等人出资3,395万元,收购了北滘建筑工程公司,正式开始了私营化运作。
  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杨国强说自己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读了一辈子书,每天闲下来都会读书,名人传记、天文、地理、哲学都读。曾有人问他“为什么能成功”,杨国强回答:“可能因为我对人好,对社会好吧。”他说自己比较欣赏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很多人说他是“经营之神”,但他更推崇松下幸之助80多年为社会服务的人生理念,推崇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推崇他的个人努力和奋斗。
  杨国强
  年龄:55岁
  创业时间:1980年开始做建筑包工头
  第一桶金:建筑承包
  假如有一天我死去,在我的墓志铭里就写:这里躺着一个很努力为这个社会的繁荣进步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人。
  周成建“错误”的成就
  周成建的创富故事实际上是众多成功的温州商人的寻常版本。
  1982年,初中毕业的周成建就在家乡浙江青田县创办了服装纽扣厂。到全国各地推销产品时,他结识了江西景德镇的一家外贸公司,并接下了高达30万元的大额服装定单。周成建回到家乡后,从当地信用社贷款30多万元,立即召集周边100多名裁缝到工厂工作。日夜辛劳换回的却是对方以面料不合格为由全部退货。
  由此身负巨债的周成建带着9,000元翻本钱,来到了当时商业气息已经非常浓厚的温州。通过舅舅、表兄弟的介绍,结识了众多朋友、打通各种人脉关系后,9,000元也差不多花完了,还好周成建也拿到了定单。他做的依然是服装生意,还是从老家找裁缝,还是从事服装的裁剪、排样、缝纫机修理等,十几个人吃喝住全在车间,日夜加班。周成建得以偿还了所有债务。
  手艺好,信誉好,周成建的加工厂不断接到妙果寺服装批发市场的定单。依然是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终于有一天,一个错误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劳累操作他将一批西服的袖子全都裁短了一截,于是干脆将错就错,把裁短的袖子接上别的布料,再将衣服的下摆也裁去一截,补上别的布料。就这样,一批早期的休闲风格的服装诞生了。没想到这些“错误”的休闲服装很快就销售一空,周成建因此也名声大震。
  此时的周成建开始不满足现状了:代加工服装,每件最多挣8毛钱,利润绝大多数都被批发商赚走,如果自己做批发就有了议价的能力。有一定资金积累的周成建于1989年拥有了自己的“前店后厂”。再后来,周建成意识到西服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了,自己实力较差,必须找到一个别人没有介入的领域。1994年,周成建投资400万元成立了温州美特斯邦威公司,做起了品牌休闲服饰。
  周成建
  年龄:44年
  创业时间:1982年创立服装纽扣厂
  第一桶金:衣服加工
  钱不是目标,不是结果,也不是消费品,而是成就事业的工具。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商是不是农村信用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