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国家预算实现再分配属于积极的财政预算政策么?

<p class="lanlink">本文话题:财政学试题及答案,市场失灵的原因,免疫力低下
《财政学》思考题 2013一、单项选择:1、财政分配的客体主要是( C )A、社会总产品 B、社会商品 C、剩余产品价值 D、货币2、我国市场失灵的原因有( D )A、政府决策的无效率 B、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C、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D、不完全信息3、政府在以下支出过程中,能体现等价交换的原则的是( C )A、消费性支出 B、投资性支出 C、购买性支出 D、转移性支出4、劳动力的供给与劳动力的需求在地区、产业结构、技能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称为( C )A、摩擦失业 B、周期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5、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存在的基本原因是( A )A、市场存在失效 B、政府干预有效 C、实现国家职能 D、实现供求平衡6、在战争时期,哪种决策是常用的和必要的是( C )A、直接投票决策 B、间接投票决策 C、集中决策 D、独裁7、财政用于卫生设备的购置从性质上看,属于( B )A、转移性支出 B、购买性支出 C、中央财政支出 D、地方财政支出8、以下不属于政府采购原则的是( A )A、垄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公开性原则 D、竞争原则9、就我国财政目前参与国民收入的主要手段与形式是( D )A、生产资料所有权 B、货币形式 C、商品的价值形式 D、税收形式10、财政支出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有( C )A、教育支出 B、水利费支出 C、住房补贴支出 D、行政公用经费支出11、购买性支出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D )。A、国防支出 B、公共教育支出 C、公共保健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12、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政府投资主要用于( D )A、重要的社会投资 B、重要生产性项目的投资C、非生产性部门的投资 D、重要的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13、政府进行投资的主要依据是(B)A、投资的内在成本的大小 B、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C、投资的生产成本与收益 D、投资的社会成本的大小14、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效益对财政收支规模与效益起到( C )A、制约作用 B、影响作用 C、决定作用 D、限制作用15、既能扩大需求又能增加供给的财政支出手段是( B )A、社会保障支出 B、政府投资 C、购买性支出 D、转移性支出16、支持政府进行转移支付的理论前提条件是(B)。A、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B、收入分配的不公平C、通货膨胀 D、失业率过高17、能够有效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支出管理手段是( B )A、公共支出 B、政府采购制度 C、资源配置 D、零基预算18、下列属于纯公共产品的是( D )A、高等教育 B、医院 C、城市基础设施 D、国防支出19、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保障税和 ( C )。A、社保基金 B、发行国债 C、转移支付 D、财政融资20、政府或社会对现役、退伍、复员、残疾军人及烈军属给予抚恤和优待的社会保障制度是(C )A、社会福利 B、社会救济 C、社会优抚 D、社会保险21、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并以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的预算为( C )A、单式预算 B、复式预算 C、零基预算 D、增量预算22、下列关于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的表述,正确的是( B )A、中央财政集中财政收入的比重 B、集权和分权的关系C、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D、预算立法权的关系23、以下不属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有( D )A、财政性货币发行 B、发行银行债券 C、发行国债 D、发行股票24、财政管理体制是正确处理国家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问题,其实质是( D )A、中央财权与地方财权问题 B、财权与事权问题C、中央事权与地方事权问题 D、集权与分权问题25、以下不是财政宏观调控的对象有( C )A、总供给 B、总需求 C、企业的经营状况D、国民经济的运行26、我国财政政策有( D )A、产业政策 B、供给管理政策 C、微观经济政策 D、中性政策二、多项选择:1、国家财政产生的原因有((DE )A、经济发展 B、社会的分工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 D、剩余产品价值 E、国家的产生2、财政职能的内容有( BCD )A、区域经济协调与发展职能 B、源配置职能C、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D、收入分配职能 E、发行公债职能3、如果考察公共支出效应分析,应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ABC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C、分配效应 D、集中效应 E、内部效应4、判别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有( BD )A、竞争性 B、非竞争性 C、排他性 D、非排他性 E、垄断性5、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包括((ABCD )A、非营利性 B、公开性 C、资金来源的公共性 D、政策性 E、统一性6、就我国而言,社会保障包含哪几个方面( ABCDE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E、社会抚恤7、市场失灵表现为(ABCDE )A、公共物品 B、市场垄断 C、外部效应 D、不完全信息 E、分配不公平8、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BC )A、排他性 B、非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竞争性 E、非垄断性9、财政支出按费用的类型可分为(ABCD )A、经济建设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C、国防支出 D、社会文教支出 E、公用经费10、我国国家预算的主要原则是(ABCDE )A、统一性 B、可靠性 C、公开性 D、公正性 E、年度性12、财政的公平原则包括(CD )A、实现税负公平 B、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C、横向公平D、纵向公平 E、对贫困人员生活补贴13、一般而言,国防支出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BCD )A、居民家庭的收入状况 B、国家管辖控制的范围大小C、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D、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情况 E、军人的素质14、国家财政参与M分配是凭借( ABC )A、政权 B、生产资料所有权 C、股权 D、企业主管 E、中央集权15、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包括((ABD )A、失业救助 B、医疗费用 C、贫困人员的住房补助D、社会成员的养老金 E、中央集权16、以下项目属于我国公共支出项目的是( ABCD )A、国防支出 B、社会保障支出 C、公共工程支出D、公共安全支出 E、国有企业建设支出17、财政补贴的特征包括( ABCD )A、政府性 B、时效性 C、可控性 D、灵活性 E、调节性18、财政补贴的形式主要有( ABCD )A、价格补贴 B、税式支出 C、政策性亏损补贴D、财政贴息 E、企业经营性亏损补贴20、财政籍以实现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包括( ABCE )A、税收 B、社会保障 C、财政补贴 D、罚没收入 E、公共产品21、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 ( ABC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部分民政福利事业D、国际援助 E、财政补贴22、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包括((ADE )A、政府举债收入 B、居民银行存款 C、邮政储蓄存款D、社会保障基金 E、发行金融债券23、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特征有( ABD )A、规范化 B、法制化 C、分散化 D、相对稳定 灵活性24、以下属于财政宏观调控目标的是( ABCDE )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物价稳定 D、社会分配公平 E、国际收支平衡25、按《预算法》规定,我国复式预算应分为( ABCD )A、政府公共预算 B、税收预算 C、国有资产经营预算D、社会保障预算 E、投资预算26、购买性支出具有 (ACD)特点。A、有偿性 B、强制性 C、等价性D、消耗性 E、无偿性27、根据转移支付的对象不同,可以将转移支付区分为(AB )。A、政府对居民(企业)的转移支付 B、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C、企业间的转移支付D、企业对工人的转移支付 E、事业单位间的转移支付28、我国社会保险的主要支柱内容是( ABCD )。A、养老保险 B、失业保险 C、工伤保险D、医疗保险 E、人身保险三、判断题:1、私人产品由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由政府来提供。错2、寻租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些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额利润的行为。对3、公共支出的资金来源是通过发行公债筹集的债务收入。错4、中央预算以文教、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为主;地方预算以社会福利、卫生保健和市政建设为主。错5、财政平衡是动态的平衡,没有绝对的静态平衡。错6、外部效应理解为当事人行为给他人带来了成本上的外溢,如污染等。错7、政府财政配置资源时只能采用间接配置的方式。错8、按国家职能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错9、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相应地共设立了五级预算。对10、从1995年起,我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均采用复式预算形式进行编制。错11、财政补贴是中国的一种特有现象,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错1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不同,前者外部时滞长而内部时滞短,后者则外部时滞短而内部时滞长。错13、凡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活动都是财政活动。错14、私人部门是追求私人自身利益的,而公共部门则是完全追求公共利益的,没有任何个人的私利可寻。错15、资本预算主要包括对国有企业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其收入来源主要为经常预算的结余及债务收入。对16、正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个人与经济组织无能为力,才需要政府财政的介入,用非市场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对17、政府的运行总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和前提,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这正是政府机制的缺陷和政府干预失效的最根本原因。错18、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结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19、所谓公共提供方式是指由全社会提供,免费使用;如果谁使用,谁交费,这是市场提供方式。错20、通过成本与效益的对比分析来确定最优项目或方案,这种方法在私人投资分析中早已使用并被称之为财务分析法。对21、经济增长职能是财政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职能。错22、公共产品消费需求曲线图形是对个人的公共产品消费曲线之纵向相加。对23、市场缺陷的存在为政府决策代替市场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对24、如果投票机制为“一致通过”,则方案通过不会影响任何一个人的经济福利。这时帕累托最优可以实现。对25、经济成长阶段说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将大部分财政资金用于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26、价格的上涨会导致公共支出规模的扩大。对27、政府对教师工资的支出属于购买性支出。 对28、文化教育能够降低犯罪率,这既是间接效益,也是无形效益。 对29、经济租金是一种 “额外”支付,应该包含在影子价格之内。 错30、以政府 债利息率作为评估公共项目的社会贴现率,往往会低于私人投资者进行项目评估时使用的贴现率。对31、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财政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两部分组成。错32、采用现收现付制比较灵活,可以随着物价的变化和人口数量的变化调整社会保险率,从而避免通货膨胀侵蚀养老金。错33、赤字财政指的是编制预算时安排的财政收支平衡赤字,财政活动的结果出现财政赤字。 错四、名词解释:1、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国家以公共权力行使者的身份,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 务的收支活动或分配行为。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财政主体:国家在财政分配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体现国家的意志,按照国家的需要来进行,起决定性的作用。如财政分配的目的、分配的方向、分配的形式、分配的结构、分配的规模、分配的时间等,因此,财政分配过程必然形成以国家为主体的特定的分配关系。3、择优标准:一般不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4、财政目的:通过各种财政收支形式,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中为满足国家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提供财力保证。5、经济机制: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功能。它存在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由于经济机制是在经济机体的运行过程中发挥功能的,因此它又称为经济运行机制。它是由经济运行的决策、信息、经济运行的动力、调节的方式等构成的有机体。6、无差别曲线:一簇曲线,同一无差别曲线上的每一点的效用期望值是相同的,而每一条位于其右上方的无差别曲线上的任何投资点都优于左下方无差别曲线上的任何投资点。7、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不完全具有这两种特征的称为“准公共产品8、免费搭车: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就容易产生不付费就受益的问题,导致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成本与收益上的不对称。9、市场失灵: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率或缺乏效率。10、政府失灵:指政府在干预市场过程中,因主客观条件限制导致政府的干预不能实现 预定目标,甚至破坏正常市场秩序的现象。11、私人成本:一个经济单位从事某次经济活动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一项经济活动的社会成本是指全社会为了这项活动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从事该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加上这一活动给其他经济单位带来的成本。12、外部效应:某一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造成了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者没有取得应有的报酬的情况。13、寻租:特定利益集团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而获得某些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租金)的行为。14、资源配置职能: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杠杆,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体。在对市场提供过度的商品和劳务数量进行校正,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实现社会资源最优的合理配置。15、购买性支出:政府按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用于购买为执行政府职能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16、转移性支出:政府按照一定的形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12《财政学》思考题参考答案2013_财政学试题及答案企业和其他受益者所形成财政支出。主要有各种的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的再分配活动。17、国家预算: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实现财政职能的基本手段,反映国家的施政方针和社会经济政策,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18、财政支出规模:可以理解为财政支出的总水平,反映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占有和使用的经济资源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财政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19、零基预算: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是以对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不考虑以 前的财政收支状况。20、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从国内市场或国外市场为政府部门和所属团体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的一种制度。21、分配效应:分配效应是指政府公共支出的目的与实际的结果存在偏差,产生了利益的转移。22、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发生的耗费。23、收入效应: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动,进而会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24、财政补贴:国家根据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特定的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25、社会保障制度:以国家为主体,依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26、影子价格:对可在市场上交易,但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真实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投入品,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反映产品实际价值的价格。27、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资财收入。28、规费:是指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单位提供某些特殊服务时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29、预算体制:预算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管理主体和级次,一般凡有一级政权就有一级预算主体。30、纵向调节:纵向调节是补助金制度,中央从各地征收国税,同时对每个地区给以一定数额补助,实行双向调节。31、横向调节:横向调节是由“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直接转移支付,实行地区间的互助式调节,不再通过中央预算。32、财政赤字: 编制预算时安排时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活动完成时出现的赤字,这是实际的真实的财政赤字。33、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国家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34、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以达到一定财政目标的经济政策。35、稳健财政政策: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36、扩张的财政政策:通过降低财政收入或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五、问答题:1、简述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政府调控是市场有效运作的前提(1)建立市场规则。(2)适时调节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熨平经济周期,创造正常的宏观环境。(3)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弥补市场失灵;(4)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行政干预等手段来校正市场调节。2、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需要,而非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加总,可以共同享用。(2)免费享用或花费甚少。(3)一般具有外部效应特征。(4)满足手段:参与分配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即M。3、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1)非竞争性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其费用以及每一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生一个小孩或出国一个人而发生变化。(2)非排他性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例如,消除空气中的污染是一项能为人们带来好处的服务,它使所有人能够生活在新鲜的空气中,要让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鲜空气的好处是不可能的。4、简述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1)资源配置职能:通过提供公共物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2)收入分配职能:实现对收入分配状况的调整(3)经济稳定职能:熨平经济波动(4)经济发展职能: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5、中国目前有哪些社会救助项目?我国的社会救济由民政部门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1)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当一个家庭人均收入达不到当地规定的“低保线”时,当地政府要对该家庭进行补贴,使其人均收入达到当地的“低保线”,计划所需资金全部为各级财政的拨款。(2) 失业职工生活补贴。该项补贴的资金来源从制度上说是由企业、政府和社会三方负担,但实际上基本是由各级政府和当地的失业保险计划出资解决,下岗职工每月可以享受一定的基本生活费。(3) 农村“五保户”救济。这是指农村中一部分“五保户”(即受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的分散供养,提供定期定量资助。(4)灾民救济。这是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而遇到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提供必要的资助。6、简述财政支出按费用类别分类的基本内容费用类别是按国家职能的分类。(1)经济建设费(2)社会文教费(3)国防费(4)行政管理费(5)其它支出7、 试述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的关系。一般而言,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政府职能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从而形成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前者也称为经济建设支出,后者也称为公共支出。因此可以说,政府职能决定了财政支出的结构。8、我国公共服务支出有何特点?(1)公共性:政府的社会管理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纯公共产品。(2)消耗性:行政支出不直接作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也不产生任何直接的经济效益。(3)稳定性:政府机构相对比较稳定,其支出规模所占GDP的比重变化不大。9、政府为什么要不断加强教育投资?对于我国来说,由于人口众多,国民受教育的需求非常大,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是教育服务还具有较强的公共性。换言之,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尤其是越基础性的教育,其公共性越强,对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与好处就越多。教育的正外溢性大大高于负外溢性,这是近现代国家大体上都必须大力介入教育,直接为教育提供大量经费的根本原因所在。10、为什么要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我国社会环境与社会卫生不太好,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突发性公共事件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 随着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健康。如中国以前也曾爆发过多次灾害,如1988年上海的甲肝、1998年的洪水等,SARS疫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急性传染病情况都相当严重;以及艾滋病、肺结核、血吸虫病和乙肝等重大传染病;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尤其在农村,很多人和家畜就是在一起,有些人机体免疫力低下,可能就会传染。传染病病例如果不治好,它会危害别人。因此要制定防治政策,建立防控体系,有效预防、控制和康复。同时要解决公共财政导向问题。突发性公共事件管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最重要管理职能之一。我国必须建立健全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等为核心公共卫生体系。11、如何理解教育的公共性?(1)教育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来源。(2)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3)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4)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5)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完全。12、为什么要建立公共教育支出公平机制?我国国民受教育的需求非常大,政府却往往在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是公共教育服务还具有较强的公共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许多适龄儿童无法入学。城市教育资源优于农村等不公平现象严重存在。建立公共教育优先机制,为社会共享提供人力资源基础。财政把解决公共教育的公平性作为重中之重。这就不仅要求适当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速度要快于同期财政支出的速度,而且要求调整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结构,包括公共教育级次结构和地区结构。这些支出,应主要用于在全国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全面建立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上。此外,要增加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改革职业教育体制和人才培育模式。13、分析公共支出的分配效应。公共支出的分配效应是指政府公共支出的目的与实际的结果存在偏差,产生了利益的转移。政府的公共支出的结果有利于社会分配的公平实现或改善,分配效应是正效应,反之,则是负效应。14、如何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1) 整合支农资金,确定资金投入重点整合支农资金就是将分散的各种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集中管理、集中使用,统筹安排支农资金,确定投入重点,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以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支农资金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改变资金多部门管理、多部门决策的现状,这必然会导致原有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所以要让各级管理部门和群众了解支农资金整合的积极意义,强化资金整合的意识,建立统一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成立专门机构对支农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在资金整合的基础上,要对现有的支农资金按性质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清理。支农资金按性质一般可分为“农业生产类、管理服务类、灾害求助类、生态环境类、农场生活类、农民收入类”等几大类,资金分类后,在对地区实际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资金的投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地区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防止资金分配时“平均主义”的出现。(2)强化行政管理者的行政成本意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成本是政府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管理费、服务费的总和。我国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有:①行政管理成本意识缺失,没有向纳税人报告的意识;②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③考核及监督机制不合理。为了有效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就要强化行政管理者的行政成本意识,对公务员进行行政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支农资金的有限性,努力发掘其潜力,对其利用进行最为合理的安排。严格控制行政机关的规模,合理确定行政机关的职能,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同时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效绩考核机制,在进行效绩考核时要考虑其行政成本和行政效率,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创新监督方式。(3)提高支农资金的管理水平,加强监督管理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制度,将每一个项目的预算、实施和每笔资金的拨付、使用等程序制度化,逐步建立合理的、覆盖支农全过程的资金管理制度,保证每个项目实施和每笔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都有制度的约束和保障。加强各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消除制度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其能共同在支农资金管理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要创新支农资金的监管机制,改变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自己使用、自己监管”的现状,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关对支农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在项目资金预算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完成后,始终对其资金情况进行监督,进一步加大和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从拨付到使用各个工作环节上的透明度,让审计监督、人大执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一起跟进,防止资金被挤占和挪用。(4)完善项目审批制度现有财政支农项目的确定、选择不够科学合理,审批、立项不够规范,各地方为了争取到项目而进行“跑项目”、请客送礼,提高了行政成本,最终确定的项目往往不是地方发展急需的,而那些关系到地区农业发展大局的项目往往被忽视,这就违背了支农的初衷,也直接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所以要建立健全支农项目的审批制度,并严格遵守,杜绝“人情项目”、“关系项目”的产生,从源头上提高项目的质量。这就要求上级部门组织专家组对下级部门提交的项目申请进行实地考察,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提交评估报告,在进行公示后给予审批。同时应建立财政支农项目库,防止重复立项、重复投资。(5).加强有关审计制度建设,强化支农项目资金的审计在进行财政支农时,政府出资但不直接对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而是将资金分配给各级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使用,这就使得政府很难对其资金使用情况时时进行监督,为了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其使用进行审计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推进与支农资金效益有关的审计法律和制度的建设,为支农资金使用的审计提供保障和依据。在进行审计时,应避免原有事后审计的模式,因为事后审计虽然能够发现问题,但已不能挽回损失,所以要改变审计模式,从资金下拨之13起便介入进行审计监督,直至项目完成。这样可以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纠正意见,防止损失的进一步扩大。15、阐述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宏观调控作用,社会保障支出随着经济周期而发生反方向的变化,可以弱化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起到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社会保障税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强制的居民长期储蓄。社会保障支出无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上的,支出的数量都是不多的,把这部分的来源以税收形式固定下来,保证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保障制度就应该有一个统一、规范化和程序化。此外,社会保险不再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可以享受,非国有企业的职工、城市公民和农村公民都有享受社会保障的同等权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16、公共项目评价的特点有哪些?(1)公共项目的决策则以社会净收益为标准。(2)公共项目的成本和收益一般无法直接采用市场价格加以 评估。(3)受到各种所在级次的影响。17、你是如何看待准公共产品的公共提供的问题?答:从服务提供的角度来看,有些私人产品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还会带来正外溢性,而这种正外溢性同样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产品称为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包含两类产品:一是具有对抗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二是具有排他性和非对抗性的产品。对于前者,其具有外溢效应,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可由政府征税提供;对于后者来说,可以采用政府收税补贴产品年或者由使用者缴纳费用,即市场方式提供。其最佳供应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找到最为合适的成员数量。18、如何调整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需要调整,包括生产支出结构、消费者支出结构。如养老保险、医疗、住房、教育的方面的支出比例结构随着经济发达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变化。根据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要正确界定财政支出的范围;同时,根据经济政策目标,调整、理顺消费性支出与生产性支出的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各自内部的比例关系。19、“国务院第36次常务会议精神,为了进一步发挥家电下乡政策在扩大内需特别是农村消费中的作用,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工作。提出了财政补贴促进家电下乡的政策”请你从财政与经济、社会消费的角度分析财政补贴产生的作用。电下乡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惠农强农,带动工业生产,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决策部署、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举措。家电下乡政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是财政和贸易政策的创新突破。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的家电产品给予一定比例(13%)的财政补贴,以激活农民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家电下乡推广工作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扩大农村消费、统12《财政学》思考题参考答案2013_财政学试题及答案筹国内外市场的一项重要举措。 都是国务院做出的重要决策,既是实现惠农强农目标的需要,也是拉动消费带动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财政补贴家电下乡政策,是对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给予补贴。 确保补贴资金及时拨付给农民。但家电下乡政策与其他对农民补贴政策的不同之处:(1)以往对农民的补贴主要侧重于生产,而家电下乡是对消费环节的补贴,只有农民购买了家电才给补,直接拉动消费。(2)家电下乡利用财政政策杠杆,引导生产企业设计、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的产品,完善售后服务,同时引导经销商健全农村家电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实现了财政政策与生产、贸易政策的结合,利民、利企、利国,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这是这项政策的创新所在。20、分析财政补贴的作用财政补贴是国家财政通过对分配的干预,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支持生产发展,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物价,维护生产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利益。在一定时期内适当运用有益于协调政治、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利益矛盾,起到稳定物价、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财政补贴在一定时期内适当运用有益于协调政治、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利益矛盾,起到稳定物价、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价格补贴范围过广,项目过多,也会带来弊端。它使价格关系扭曲,掩盖各类商品之间的真实比价关系;加剧财政困难,削弱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给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工资制度改革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控制消费,减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21、财政收入的规模受何因素制约?适度的财政收入规模既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更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规模的制约(2)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3)收入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20、简述财政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一系列的税收和财政支出政策,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在各种不同的财政手段中,实现收入再分配的最直接的手段有:(1)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调节高收入群体,为使低收入家庭获益的公共服务提供资金。(2)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低收入家庭给予补助等的方法。(3)对主要由高收入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进行课税,并同时对主要为低收入消费者使用的其他产品给予补贴二者相结合的方法。(4)建立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使低收入者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5)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这是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21、为什么要实行合理负担的原则?“合理负担”原则主要针对组织税收收入时,按纳税人收入的多少,采取不同的征收比例,实行负担能力强的多负担,负担能力弱的少负担。对课税实行合理负担:(1)是实现企业公平竞争的需要;(2)是保证国家财力的需要;(3)能够较好的体现公平效率的原则。22、 国家预算的原则内容是什么?(1)公开性。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之于众,让民众了解财政收支情况,并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2)可靠性。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充分,资料确定,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3)完整性。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造假账、预算外另列预算。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4)统一性。尽管各级政府都设有各级财政部门,也有相应的预算,但这些预算都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所有地方政府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的国家预算。这就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按统一的口径、程度计算和填列。(5)年度性。任何一个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实现,都要有时间上的界定,即所谓预算年度。它是指预算收支的起讫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23、简述划分财政收支的基本依据。(1)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从支出角度分析,按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则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的层次性。从中央和地方收支运行的结果看总是要对称的,只有收支对称才有维持财政收支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收入划分受支出划分的制约,也就是受公共需要受益范围的制约。但是,由于各地方支出需要和收入能力是不对称的,需要靠中央转支付来调节这种不对称,所以划分收入需要遵循另外的标准。(2)集权与分权关系。公共需要的层次性作为划分收支的标准,是市场经济国家分有预算体制的一般标准,通用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但各国的收支划分是不同,有的差别还很大,这主要取决于由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决定的集权与分权关系。所以,集权与分权关系也是划分收支的基本标准之一。24、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 ?(1) 减少市场调节成本(2) 弥补市场失灵(3) 修复市场缺陷(4) 实现社会目标(5) 实现公平25、试论造成财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与解决的主要途径。(一)原因:(1)财政收支平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在收入与支出这对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平衡是某一时点出现的瞬间现象或者是在财政收支平衡表上形式表现,更多的是表现为相对平衡和不平衡。(2)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在财政领域经常反复出现。(3)财政政策的失误,计算与实际的不一致也会引起财政收支矛盾。(4)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管理水平的变化对财政收支产生影响(5)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在时间上不一致。(6)某些意外事故。(二)途径: 发挥财政宏观调控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有效控制财政支出规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等。26、简述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财政平衡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有三点:(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研究财政平衡必须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联系。(2)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3)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口、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是通过市场实现,而政府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财政资金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27、如何理解稳健的财政政策?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讲的中性财政政策),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就是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第一,控制赤字。优化政府投资结构。第二,调整结构。就是要调整国债投资的方向以及财政的支出结构,把更多的钱用到需要加强的农业、科教文卫、社会保障这些薄弱环节。第三,推进改革。要进一步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同时,要积极地推进增值税转型和增改营的改革,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公平的投资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第四,增收节支。要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要严格支出管理,保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28、如何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1)兼顾中央和地方两级利益。(2)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来划分各级政府的收入范围,才能保证其有稳定的财力来实现其职能。(3)兼顾公平和效率。<p class="lanlink">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本周热门资讯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政预算收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