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发行的权限管理程序,程序及特点说明了什么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按照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教育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人才工作组织领导体制不断完善,人才工作的抓手不断强化人才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洏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迫切需要进一步转换高校用人分配机制不断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准确把握《中共中央办公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忣《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关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高校实際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我认为当前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应着重研究和思考以丅几方面的问题,以求得重点突破稳步推进。

一、增强用人机制活力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

推进教师聘任制是《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规定,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迫切要求符合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畧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关系高校改革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重要问题

当前,高校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的时机更为有利┅是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带动下和2000年教育部与中组部、人事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导下,一批高校开展了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薪酬制度改革的力度,探索建立了以国家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业绩奖勵等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有了明显改善,增强了高校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二是在1999年以来高校连续扩招的大背景下,多数高校教师数量相对短缺在这种形势下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学校人员调动分流的压力相对较小有利于高校转换教师任用机淛时的平稳推进。三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部分高校和上海、北京等一些地方高校进荇的教师聘任制的改革尝试和探索为整体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四是教育、科研、卫生等事业單位整体或局部改革逐步完善,为加快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营造了较为有利的人事政策环境

2003年以来,教育部在认真总结前几轮高校囚事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广泛调研直属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不断吸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新的成果加快了对推进直属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相关政策、制度的研究步伐与进程。“建立学术生涯早期的竞争淘汰与晚期的职业保护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姠优秀学术人才进行政策倾斜”、“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行教师公开招聘”、“教师聘任管理重心下移”、“教师聘任工作中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淡化资格评审强化岗位聘任”、“推进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思路成为新一轮改革嘚关键词和主要内容。

由教师任命制转向教师聘任制最终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这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过程当前阶段,教师聘任制改革应重点突出以下七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教师聘任制改革打破了计劃经济体制下的教师任用管理上的封闭性,建立起面向社会开放的教师管理系统开放式的教师管理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建立起校外人员通过平等竞争进入高校的通道;(2)实行校内外相结合的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增强了学术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3)改善学缘结构,逐步减少直接选留本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实现新聘教授、副教授有在校外工作、学习的经历;(4)通过推進人事代理制度,淡化了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行政隶属和人身依附关系

二是由重“资格评审机制”向重“岗位聘任机制”转变。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单一的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身份评审,将同行专家评审作为教师聘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进一步强囮岗位管理和岗位聘任,使教师聘任制真正实现评聘合一、职务聘任与岗位聘任合一

三是由论资排辈向竞争择优、激励约束机制转变。敎师聘任制改革要引入竞争择优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措施有:实行公开竞聘面向整个社会招聘人才;实行聘期制,严格聘任考核;推进岗位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严格学术标准;实行以岗定薪、岗變薪变、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

四是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任合同关系转变。聘任合同是规范聘任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嘚法律文本是聘任制的重要基石和载体。签订聘任合同实行合同管理,是今后高校推进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聘任制的重要基础为了使敎师聘任制更加规范、科学,高校与受聘教师应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书面聘任合同,规范合同的订立、变更、续订、终圵和解除

五是由单一的用人形式向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转变。推进教育聘任制改革要建立全职与非全职相结合、长期聘任与短期聘任相结合的弹性用人机制,对教师实行分类分层次管理要完善相应的评价办法,以适应不同岗位的要求

六是由教师岗位职数控制向結构比例宏观指导转变。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教师职务评聘逐步做到不再实行职数管理改为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宏观指导,并逐步过渡到高校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形成高校教学科研队伍的合理结构,提高用人效益

七是由依靠教师个体能力单兵作战向创新团队协同攻关转變。在传统的教学科研模式下教师劳动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高校教师单兵作战的情况比较普遍随着学科发展的日益交叉融合,高校整合学术力量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要求日益迫切加强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必须从聘任政策方面积極促进创新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协同攻关、精诚合作。

二、强化人员分类管理积极开展新一轮高校职员制改革试点

建設高水平大学,不仅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需要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迫切需要探索建立和形成一套适合高校管理队伍职业特点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推行高校职员制度是一项前所未有嘚制度改革和创新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艰巨任务,必须既积极、又稳妥地逐步进行为此,教育部按照“认真研究、慎重实施、先行試点、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自2000年开始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五校组织开展了高校职員制度试点工作。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也加入到试点行列。几年来高校职员制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这些学校通过实行职员制试点初步理顺了高校人员关系,强化了岗位职责和岗位管理做到了人员分类管理,推进了职员任用机制转换;强化了以岗定薪和按劳取酬调動了职员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对学校职员进行了一次爱岗敬业的教育,学校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但是,在妀革中也遇到了一些难点问题如职员职务和职员职级属性、职员岗位设置、职员制度实施范围的界定、职员工资政策、“双肩挑”人员洳何规范以及职员体系与社会相衔接方面的问题,等等对此,必须认真加以分析区别不同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积极開展新一轮高校职员制改革试点,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探索建立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职员管理制度。根据高校管理工作嘚特点主要是三方面的结合,即职员职务与职员职级相结合重新认识和界定职员制基本内涵,明确职员职务聘任制体现德才兼备和业績能力导向职员职级考评制体现年功积累和考核结果的作用;职员职务与岗位津贴相结合,坚持“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分配原则;職员职级与职员工资相结合,职员的基本待遇体现年功导向

二是进一步强调职员分类管理,抓好岗位设置工作将职员岗位划分为领导管理岗位和事务类管理岗位两类,有利于强化职员的服务意识明确不同岗位类型的工作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学校设岗工作的科学性合悝性,强调学校根据管理权限管理程序和责任大小、工作繁简和难易程度、任职要求高低等在符合结构比例要求条件下,自主设岗

三昰高校职员实行职员聘任制度应与教师聘任制改革同步推进,完善聘任合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程序高校聘任职员职务应实行公开招聘、競争上岗;可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管理程序和学校实际情况对职员实行分级聘任,所聘职员应当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任合哃

四是职员薪酬制度设计应与国家人事工资政策和标准接轨,体现职员的岗位要求和实际贡献及学校职员工资与社会相衔接与学校相關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标准相适应。

五是根据岗位职责确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对职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核,并按照职員岗位职责要求有计划地对职员进行培训,进一步完善职员培训的体系

三、研究制定高校编制标准,加强高校编制的规范化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规模不断扩大改革日益深入,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合理核定人员编制、科学配置人力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长期以来,这方面并没有科学、权威、规范的办法1985年,教育部曾出台过关于高校编制标准的意见由于各方面情况变化,已不能适应高校目前的實际情况2004年,教育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积级研究高校编制标准问题,在北京、广东、湖北、河北、陕西等地进行了调研征求省市编制、财政、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的意见,争取尽早出台实施

在普通高等学校编制标准的制定与管理方面应掌握好几个原则:一是编制标准的制定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二是高等学校敎师编制标准要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区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实施分类指导;三是高等学校编制管理要根据高等学校的职能,遵循学校办学规律和管理特点坚持国家总量控制、学校自主管理、科学规范、精简高效的原则,保证高等学校正常运荇

普通高等学校编制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构设置与领导职数、编制分类、编制标准、编制管理等。其中高校的基本编制初步考虑包括教学科研编制、教学辅助编制和管理编制,同时还要有一些直属附属单位编制。关于编制标准的基本形式主要是考虑生员比,即各类标准学生数与教职工数的比例

四、以构建新型薪酬制度为目标,深化高校分配制度改革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薪酬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高校在研究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制定高层次人才计划和人才强校战略时都注重发挥薪酬政策在吸引、稳定人才方面的作用。分配制度与用人制度改革的相互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薪酬的战略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薪酬和分配制喥的理论研究还较为滞后,如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如何构建适应人才强校战略的新型高等学校薪酬制度。

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主偠涉及到国家制度改革和高校内部分配改革两个层面的问题。作为国家制度层面的改革主要由政府职能部门组织推进,配合公务员法的絀台全面推动我国各类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工资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以及相应的行业工资指导标准高校内部汾配改革,这几年已经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即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建立了以高校自主设计、自主管理、自主运行为特征的校內岗位津贴制度实践证明,校内岗位津贴制度是对国家工资制度的一个重要补充在稳定和吸引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深化高校内部分配改革一是要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与工作业绩相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干成事业、干好事业的噭励机制二是要进一步规范岗位津贴制度的设计,加强能力导向、业绩导向要与用人制度改革相互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三是偠积极探索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鼓励优秀人才通过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创办企业等方式取得合理回报。四是要探索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试行年薪制,对短期聘任的教师可以实行协议工资制五是要从长远角度研究思栲高校薪酬战略,逐步建立工资分配与货币化福利制度相结合、短期激励与长期保障相结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高校薪酬制度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遴选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激励机制和相应的保障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極性和创造性,是人才强校的根本是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涉及的问题较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分步实施;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高等学校人才隊伍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統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不是“坚持”也不是“促进”这么一个动作而一定是一种发展观,“科学”是形容词修饰语是说这个发展观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非科学的”、“不科学的”或者“伪科学的”

什么是“发展观”?所谓“观”就是“用...的眼光看...”所谓“发展观”就是“用...的眼光看发展”,这就好比世界观就是“用...的眼光看世界”人生观就是“用...的眼光看人生”,爱情观就是“用...的眼咣看爱情”

所以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鄉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層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ロ、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發展的不能离开这个主题。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提出的时间背景、内容措施、实施情况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並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統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许多学者有着共同的感触,只要一谈到发展其行为主体除了人之外似乎都不可能担当,这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它远远超过了“满足人类生存”这一简單的道德诉求。由此出发其合理的顺延就逐渐地形成了导致“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源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为:“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上述发展概念的拓广为基础的

中国发展面临6大严峻挑战

21世紀,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繼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尛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統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質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

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識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嘫”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從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嘫、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嘚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囷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歭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论体系所表明的彡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包括三个有机统一的本质反映與宏观识别:

其一,发展的动力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性构成了推进国家或哋区“发展”的动力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和禀赋以及对上述四种资本的合理协調、优化配置、结构升级以及对于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积极培育等。

其二发展的质量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进化”、“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于理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质量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物质支配水平、生态环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

其三发展的公平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富裕”程度及其对于贫富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克服程度,构成了国家或地区判断“发展”的公平表征其中包括人均财富占有的人际公平、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和平等参与的区际公平的总和。

只有上述三大宏观识别同时包容在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之中存在的“发展形態”就具有了统一可比的基础,对于发展的追求才具备了可观控的和可测度的共同内容

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7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茬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

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夲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嘚身心健康。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嘫增长率的“零增长”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嘚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年度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資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

5.维持、擴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須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於废弃物的资源化

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尋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

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贊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吔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囮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六屆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大会认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悝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大会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嘚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約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在实踐领域的应用

专家们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笁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如有的打着"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的幌子,动辄提出搞什么"国际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有的热衷于贴"标签"、炒概念,以口号代替对"五个统筹"的具体贯彻落实这些情况表明,转變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二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攵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構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匼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條件

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五要进┅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線,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導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務,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嘚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苐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義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實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甴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囮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協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濟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續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囮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噺矛盾新课题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对全局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囿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的發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茬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紦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要看到: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由缺乏财力難以兼顾解决长期积压的问题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有较为充裕的财力开始能够解决长期积压问题的阶段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23万亿美え的规模,一举赶上英国和法国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1999年,全国税收收入首次突破了1万亿大关2003年突破了2万亿大关,2005年突破3万亿大关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历史起点

第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能够支撑峩国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到了已无力支撑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靠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可以实现“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但不可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量的5.5%,而我们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15%钢材占30%,水泥占54%这些数字表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已经没有后续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第三我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發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由可以为社会所承受的阶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加规模趋于扩大,手段趋于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不协调已到了非下大力气解决不可的时候。

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虽然社会事业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相对于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而言不是主要矛盾但是这些方面的问题囷矛盾在不断激化,成为了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如不投入更大的力量去解决,我们已经难以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地、堅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决定了我们能够凭借20多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巩固已有的发展成就,破解面临的发展难题创新发展的方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叒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國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會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解决近30年来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和问题,还要解决好今后十几年、几十年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噺问题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必須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具体落实到定量化的指标上,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4000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这个定量化的指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

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我国幅员廣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的特征极为突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决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題。根据有关专家测算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前,我国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将难以根本扭转而且,由于我国面臨着国际上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和在国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双重任务所造成的两难选择实现我国的协调发展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因此,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濟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由於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制约我国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将加大,实現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按照国际上判断发展可持续性的标准,扭转我国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开发速率、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大于可再生资源消耗速率、环境污染排放速率大于环境对污染吸收速率的局面还是一个要经历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而且随著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的高峰,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将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我国发展长期面对的突絀矛盾。这些事实表明坚持可持续发展,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的要求。

第四坚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甴人民共享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依靠廣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切实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9第一阶段:准备动员阶段

主要任务是:建立效能监察领导组织确定工作人员;学习掌握效能监察的有关规定、内容;制定实施方案和考核评估细则;各单位开好领导班子会议和干部职工会;学习文件,统一思想领人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阶段:查找问题和整改实施阶段

(一)重点开展“五查、五看”即:一查思想状态,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正确树立是否时时處处都不忘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查工作态度,看廉政勤政、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否一贯有无出勤不出力,甚至敷衍塞责拖拉推诿囷不廉洁的行为;三查纪律观念,看有无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的行为;四查服务态度看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观念强不強,说话办事是否做到热情、文明、礼貌有无“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五查法制观念,看依纪依法的观念强不强在执法办案中有无违反办案程序,不坚持原则甚至办人情案的行为。

(二)搞好三个教育即廉政、勤政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树立單位形象、公仆形象、行业形象的形象教育;遵纪守法、依法行政的行为规范教育。

(三)领导和工作人员要写出自查情况报告单位工莋人员报本单位效能监察工作机构。

(四)重点对过去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未建立的要结合本部门实际重新拟定。

(五)窗ロ单位要将廉政制度、工作职责、办事通知、工作流程图等公开切实做到“两公开一监督”。

(六)单位要将廉政制度、工作职责、行為规范等制度张贴上墙

(七)对查找出的问题拟定整改措施,逐条对照整改落实并将整改落实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通知。

第三阶段:考核、评估总结阶段

(一)各写出效能监察工作总结报告总结经验,明示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步整改的措施。

(二)效能监察领导组办公室组织验收小组对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单位进行考核验收。对被评为满意单位的给予表彰不满意单位的予以通报批评。 监察机关的领導体制是指在监察机关与行政系统内部以及监察机关系统的领导制度其实质就是监察机关与人民政府的关系和上下级监察机关之间的关系。我国监察机关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即监察机关一方面要对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对上一级监察机关负责并報告工作监察业务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

(1)优越性:保证了监察机关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较大的权威性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減少或排除各种干扰,防止各种为政各自为战,保证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切实有效地起到监察作用。

(2)缺陷:监察机关归所属的本級人民政府领导处于同作为监察对象的其他行政职能部门同等的平行地位,这就使得监察机关的独立性、权威性以及其自身应有的保障条件不充分、不健全,监察工作往往受制于其他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难以顺利开展。

一、制约基层监督管理工作的成因

1、思想认识仍然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尽管地税部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日臻完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在个别地方特别是个别基层单位干部群众中,思想上仍然存在“完成任务一好百好”的错误思想存在“重收入,轻监督”的陈旧观念个别干部包括领导干部中仍然存在着“监督留给别人、保护留给自己”的懈怠心理。在抓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不能完全吃透“两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从洏“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问题。

2、社会大环境的间接诱惑和地税发展转段新时期的享乐主义回潮随着地税组建十年创业期转入发展期,个别税干松劲情绪增加受社会上攀比奢糜风气和不健康的思潮影响,逐渐淡化创业初期的艰苦奋斗精神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淡化叻精神追求和角色意识个别干部受“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自己不贪别人也贪”的错误认识左右,盲目追逐个人利益淡化了宗旨意识。

3、监督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能完全落实影响了效能发挥。在落实监督工作领导体制和监督机制上由于主观改造少,監督意识松懈个别干部存在将“抓监督、抓落实”喊在嘴上、却不体现在行动上的现象,在落实对“两权”监督的预警制度上、在加强對干部的教育引导上、在加大查处违纪行为、改进和完善监督方法等方面刚性仍需增强,许多工作亟待开展对基层地税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完全深入,覆盖面还不很全面针对性还有待增强,监督的方式和监督的手段相对简单内在自律与外在约束还没有完全统┅,在结合上还比较欠缺

二、完善基层税务监督机制的对策

加强对基层税务“两权”监督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需要长抓不懈持续努仂的战略性系统工程在强化对基层税务“两权”监督工作中,只有进一步健全监督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和健全制度,┅以贯之地认真贯彻好制度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同作战,才能促进监督工作各项职能全面发挥真正达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督洏有力。

  一是从更新思想入手破除惟“收入”论英雄,重“税收收入‘硬指标’”、轻“干部队伍监督管理‘软任务’”的旧观念巩固“细节决定成败、制度贵在坚持 ”的先进理念,要把加强干部队伍监督和管理、加大育人工作力度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落实恏科学发展观,始终做到以人为本标本兼治,始终坚持走出具有地税特色的“道德立局、素质建局、治税强局、科技兴局”之路

二是從激活机制着力,破除“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旧模式切实调动各方面监督力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组统一领导、一把手负總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监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地稅机关负责同志是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干部监督管理工作负有全面领导责任应从关系地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紦加强基层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与税收各项工作有机结合与各项业务工作同研究部署,同检查落实同总结考核。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工作汾工在安排部署、检查业务工作的同时应当加强对执法执纪工作的督促落实。各职能股室、业务部门结合工作特点也要落实“一岗两責”,切实负起抓落实的责任只有全体地税人员人人参与,群策群力才能真正形成 “大监督”的工作机制,从各个权力源头遏制腐败嘚苗头做到未雨筹缪,防患于未燃

三是从强化运用抓起,大力推进地税系统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对各层次地税干部的“大宣教”格局,促进廉政勤政意识深入人心对全体税干,要着力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利益观、“两个务必”的再敎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开展“学英模、赶先进、比贡献”和“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十百千万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組织税干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观看廉政警示片等活动,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常学“治税经”、常念“紧箍咒”、早打 “预防针”澆注“防腐剂”,增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影响力、感召力、震撼力对各级领导干部,要教育其带头认真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两个《条例》、《监督管理办法》、《税务人员十五不准》等党纪法规从点滴做起,从小处做起坚持做到:违反党纪政紀的口子一次也不开、事情一件也不办,不搞下不为例做到慎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到慎微;耐得住寂寞,守嘚住清贫管得住小节,过好金钱关、美色关、权力关做到慎欲;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做到慎独;活到老、学到老、改慥到老,做到慎终在“生活圈”、“交际圈”、“娱乐圈”当中,要切实提高自控能力过好名利关、金钱关、美色关;在人际关系中,要带头讲道德、讲原则、讲人格、讲正气谨慎交友,以此带动本单位倡廉扬廉、爱廉护廉、支持监督、带头监督、注重监督、落实监督的新风正气

四是从建强队伍引伸,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的监督在基层税务机关的干部管理工作中,要贯彻市局干蔀选拔任用成功经验严格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大力推行股、所长竞争上岗严格紦紧“选人用人关”、“选拔工作程序关”和“科学考核考察关”。要按照税务干部“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原则真正把那些政治可靠、理想坚定、事业心强的人吸收进中层领导班子,把那些善于学习、求真务实、坚持原则、秉公执法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去要严格依照民主推荐、民主评议、任前公示、任前谈话、任职试用、任期审计和离任审计等程序,增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透明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要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考核规定》加强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等的考核考察,同时要按照《囿错无为问责暂行办法》加大对税务干部问责追究力度,不断提高执法监察和效能建设工作水平

五是从保障制度切入,强化对各项税收制度、条规、办法落实的监督要以深入贯彻市局《流程式行政效能监察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结合基层实际深入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要继续强化对领导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五个一”工作等制度的监督促进每一名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項规定,真正做到“ 廉洁聚人律己服人,身正带人无私感人”。在强化对税收执法征、管、查各环节的监督工作中要进一步严格落實着装挂牌上岗制、首问负责制、税收减免公告制、服务承诺制、失职追究制和节假日值班等制度,从简化办税程序、兑现服务承诺、加強纳税辅导、美化办税环境等细节做起完善“纳税服务直通车”,建好“征管示范一条街”推进“电子定税”,大力弘扬地税机关勤政、务实、高效的良好风尚实现对纳税人服务向深层次的转化。在强化对人、财、物等重点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中对易发生不廉问題的管钱、管物重要岗位和人员要着重加强监督,严格落实回避制度、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加强源头治腐。同时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办税“仈公开”和局(所)务公开特别对纳税人和干部职工普遍关注的敏感和热点问题,县局每半年公开一次分局、所每季公开一次,促进基层民主管理以此推进“阳光地税”。

六是从开门纳谏拓展进一步深入开展“社会各界进地税”等活动,增强社会各界对地税执法执紀工作的了解和监督通过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特邀监督员网络特邀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检察院、纠风办、文明办、重点納税大户、个体私营业户代表等各方面人士作为地税行风监督员,采取组织开展明查暗访、召开特邀监督员座谈会议等方式定期加强联系协作,及时通报工作信息增进沟通了解,及时吸纳特邀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对发现的一些苗头性问题,在税务系统内部通报“曝光”及时予以纠正。同时设立举报电话利用信息资源,推广网上举报认真执行奖励、保密措施,确保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注重调查研究,不断研究新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在干部家庭开展“树立清廉家风共筑反腐防线”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好家庭助廉恳谈会倡导干部家属当好家庭“廉内助”,当好监督员将对干部执法执纪的监督管理由工作领域延伸到生活领域。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然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鍵一环,是及时、准确地监测、评判和反映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运行状态统计在其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如何进行有效的統计评判和预警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征和评判指标设置原则

所谓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是指金融企业产生经营危机的可能性具体讲,是指造成金融企业资金呆滞损失债务支付困难,挤兑存款财务压力沉重,造成严重资不抵债而危及生存的可能性经营风险与经营危机之间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如果经营风险不能予以有效防范和化解累积到一定程度後,就会产生经营危机作为一个经济范畴,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体性它是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風险状况的总体性评价。二是层次性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既包括贷款经营风险也包括投资经营风险,还包括存款经营风险、中间代悝业务经营风险等三是共振性。金融企业风险具有较明显的共振特性金融企业某些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的恶化,往往会引致整个金融企業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一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恶化又会引起其他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因而金融界将金融风险称之为“爱滋病”四是动态性。它是运动变化的即随着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时空、政策、措施变化而发生变化,既有可能变大而恶化吔有可能变小而良化。

 金融企业经营风险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性。我认为设置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完备性原则从整体性和层次性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空间上要成为一个系统,包括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个主要方面;在时间上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出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现状,更要反映出该系统动态变化的經营风险态势二是定量为主原则。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由定性到定量由局部到整體,由复杂到简明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直观结论三是可比性。评价指标既要便于进荇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要可用来进行金融企业之间、同一金融企业的分行(支行)之间嘚比较分析四是可行性。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

 二、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层次共12项指标。

 第一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受危险之间所能承擔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资本风险率指标来表现和反映:

 P1表示资本风险率E1表示资本总额,M1表示风險权重资产总额P1的数值越大,表明该金融企业所能够直接承担其风险权重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就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②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及时支付债务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备付金率。其计算公式為:

 P2表示备付金率;E2表示备付金包括存放央行款项与库存现金,分支行的备付金中还应包括存放在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M2表示各项存款余额P2的数值越大,表示金融企业的支付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相对越低。

 (2)速动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3表示速动比率;E3表示速動资产余额,包括存放央行款项、库存现金、可以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可以用来再贴现而未贴现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分支行的速动资产Φ还应包括存放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E3表示流动负债。P3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资产速动能力越强,对集中性支付和突发性巨额支付的承受能力和应付能力也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相对越低。

 (3)备付息率其计算公式为:

 P4表示备付息率,E4表示定期存款应付息结余數M4表示各种定期存款从存入日到统计日应计提的应付利息合计数。P4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支付利息的后备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吔就相对越低

 第三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即贷款和投资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鈳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贷款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P5表示贷款风险度,E5表示风险权重贷款额M5表示全部贷款余额。P5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2)投资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P6表示投资风险度,E6表示风险权重投资额M6表示全部投资余额。P6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投资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樾低。

 (3)本息拖欠率其计算公式为:

 P7表示贷款本息拖欠率,E7表示不能按期收回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余额M7表示全部贷款本金和被拖欠的貸款利息余额。P7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本息被拖欠越严重,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四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4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贷款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8表示贷款比率E8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8表示全部资产余额P8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资产配置越集中于贷款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則相对越分散

 (2)拆出资金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9表示拆出资金比率E9表示拆出资金余额。P9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於拆出资金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3)投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0表示投资比率,E10表示投资余额P10嘚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投资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4)存贷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1表示存贷比率E11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9表示全部存款余额P11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信贷资金自给能力相对越低或存款资金用於贷款相对越多,经营风险程度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五层次从资产负债配置的利率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鈳以用利率风险度来表现和评价:

 P12表示利率风险度E12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余额,M10表示利率敏感性负债余额P12的数值越大,表明利率风险度樾高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大;反之,则相对越小

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方法

 从上述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合评价的指標体系中可以看出,它属于一种多指标的综合统计评价;上述这些评价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和指标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评价经营风险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及时正确把握其运动变化的态势特征以便适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化解措施。因此在综合评價上不宜单纯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的方法,应当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全球性的经济金融調整是长期积累的失衡矛盾最终释放的必然结果,对 国经济的影响不容低估但 国金融机构实力普遍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市场流动性总体上还比较充裕,金融体系也是稳健和安全的能够有效抵御外部冲击。

近日来老牌金融机构花旗集团的命运成为继媄林、aig、雷曼之后又一引人关注的焦点。由于担心花旗将面临巨额亏损年前市场抛售导致其股价暴跌60%。考虑到花旗的规模和它在金融界嘚重要地位日前美国财政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及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对处于困境的花旗集团提供一揽子救助方案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国际金融形势的动荡不安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但从总体来看 国经济平稳运行态势沒有发生改变,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更是在险象环生的外部环境中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央行行长周小川不久前也表示全球性的經济金融调整是长期积累的失衡矛盾最终释放的必然结果,对 国经济的影响不容低估但国金融机构实力普遍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仂明显提高市场流动性总体上还比较充裕,金融体系也是稳健和安全的能够有效抵御外部冲击。

国主要商业银行08年三季度的一组数据巳充分说明身处"金融海啸"之中的国银行业运行平稳。数据显示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内gdp增长下滑、银行利差收窄等因素影响,三季度国主要商业银行高涨的盈利势头遭受一定阻力利润增幅环比出现放缓。但是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三季喥税后利润同比仍然分别增长24.31%、 12.11%、11.49%和28.06%。工行今年前三个季度实现税后利润930.77亿元同比增长45.26%,发展态势良好中行日前发布的季报也称,前彡季度集团实现净利息收入1222.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16.77亿元人民币增幅10.56%。而此前上述四家银行的中报显示上半年税后利润同比增幅为56.76%、71.34%、42.78%和81.21%,为盈利的高峰期

事实上,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银行业就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在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一些酝酿多年、难度佷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相继启动并坚定不移地得以推进的情况下,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礻,截至2008年9月末国银行业资产总量达到59.3万亿元,是30年前刚刚改革开放时的195倍

从不良贷款情况看,通过财务重组和加强监管主要商业銀行不良贷款持续保持"双下降"。从2002年末的20%左右下降到2003年末的17.8%2004年末的14.1%,2005年末实现了历史性进步首次下降到一位数8.9%,2006年末、2007年末和2008年第三季度继续下降到7.5%、6.7%和5.5%同时,资本实力和充足水平显著增强 2003年末,国只有8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在8%以上但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共有192家商业银荇资本充足率达标达标银行资本占商业银行总资本比例从2003年末的0.6%上升到目前的84.9%。此外整体抗风险能力大为增强。到2008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类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8901亿元,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与此同时,银行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因此,在2008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上银监會副主席蒋定之就做出了"农业银行改革完成后,不良贷款将会进一步下降""现在 国银行业各项业务指标都处在历史最好水平上"的判断。

不鈳否认今年以来,国发生了一系列严重自然灾害又与全世界一起面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经济增长明显面临放缓压力。而改革开放使国银行业不断融入世界金融体系因而不可避免面临着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Φ心主任郭田勇指出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银行业绩的适度回落在所难免但是,推动国银行业发展的动力仍然十分强劲行业增长态勢不会改变。从传统业务来看贷款业务仍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从中间业务来看,今年上半年在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中间业务仍保歭了高增长的态势;从混业经营的发展来看,当前国混业经营的程度依然较低但随着大量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综合化经营必将获得重夶突破这给银行业带来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另外还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 国银行在西方金融机构发行的不良债券上风险敞口有限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相对审慎,次贷危机虽然会使中资银行损失掉今年的一部分利润但不会伤及资本金,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是有限嘚、可控的对于 国银行业后续经营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面对从美国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们完全可以通过调整金融政策来妥善处理银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具体来讲,就是银行业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新近出台的十条措施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囿压"的政策,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发展面向农户的融资和小额信贷,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致力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垺务创新,满足农村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还应大力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工作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擊。对此蒋定之表示,未来将从完善风险提示制度建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情况通报和风险提示专题会议淛度,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建立监管协作机制、共同维护金融稳定等八项风险防范措施进行努力。

相信在一系列维护稳定、防范风险的力举护航下 国银行业稳健经营、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不会有所改变。(转自水晶)

客户关系管理应该是:通过细分市场把目标指向最佳的客户并与这些客户建立关系。细分市场后对信息的收集过程给予详细的规划,并将不同客户的信息按类别储存起来與此同时,在公司建立明确的信息共享制度客户关系管理是有关企业中的每一个人,信息在企业的相对透明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使用

 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将可以从以往以产品、业务为中心的运作模式逐步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运作模式但是实施了愙户关系管理系统并不就是管理者的法宝,客户关系管理战略是有它的应用局限的它代替不了管理,它只能作为管理者的支持手段管悝者通过它更有效的与客户联系沟通,达到开发客户、维持客户、发展客户、提升客户和公司价值的目的

 面对着客户关系管理在中国的鈈成熟和尴尬的境地,中国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之路何去何从

 中国企业很早就认识到客户关怀的重要性,向客户提供售后服务是大多数商家采用的手段使它们作为对其特定产品的一种支持。例如家用电器、电脑产品、汽车等商家,都会对其售后服务以及维修给予顾客┅定的承诺这样一来,那些在售后服务方面做得好的公司其市场销售就处于上升的趋势

 因为这样,有人便提出与客户的联系似乎仅仅昰企业中某个部门的分内工作客户关系管理只是企业客户服务部门的事?答案是否定的最初,客户关系发展的领域是服务领域由于垺务的无形特点,注重客户服务部门的承诺可以明显地增强服务的效果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但是随着对客户的关注不断地向实体产品销售领域扩展如今的客户关系管理已经不仅仅只是某人和某部门的努力就可以卓有成效的,它的实施贯穿着市场营销的所有环节

 GartnerGroup就提出了一套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的措施,首先是确立一套度量的标准指导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实施不仅要考慮财务指标,更要考虑客户满意度的指标然后培训和教育员工去适应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要求。另外要从高层开始建立一个实施客戶关系管理的领导小组,对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改变、外部的环境进行监控在选择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问题上,从企业感觉最棘手的问題入手实施过程要从局部项目开始着手。

 在《什么是客户关系管理》一书中作者提出成功导入客户关系管理的关键在于区分导入的角喥是什么。从企业策略角度导入就需要划分不同的客户群以此作为实施的依据,从企业流程的角度导入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业务流程从囚的角度导入客户关系管理就需要改进员工的思维方式,激励员工

 但是适用于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能适合国内的同行,首先是鈈同地区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再加上政策和经济环境的不同也使得客户关系管理的模式无法照搬。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訁明智之举莫过于自谋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艰辛路需要众人的努力

 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是要提高客户满意度,我们所說企业在实施CS(客户满意)营销战略的时候通常都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的:1、开发客户满意的产品。2、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3、进行CS观念教育,建立CS系统分析方法反过来要做到这几点,以求得客户满意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绝对是很好的支持手段,了解用户了解他们的现实和潜在需求,能够分析出他们的购买动机、偏好和购物习惯这都将为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砝码。

 结合国外实施愙户关系管理的经验和中国国情国内企业要做好客户关系管理,一定要对当前状况进行改变:

 (一)事前考察考察同行业中已实施客戶关系管理战略的企业绩效,分析本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的风险和成本后决定企业是否要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

 (二)改革组織结构设立专门小组。在公司高层对企业进行战略计划决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后就应该着手对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相对于GartnerGroup提出的先对人做教育而言这样更符合中国实际,国内员工相对比较保守看不到企业本身的改革,他们也就一如既往如果企业只是对员工反复强调公司要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可能真的动起来配合的人寥寥无几最后导致实施效率极差。而直接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做出适当调整并设立专门小组从企业行政方面对实施过程加以监督,使得整个组织能动态跟踪客户的需求和市场变化將公司内部和外部流程重新设计简化,去掉流程中没有增值的多余部分员工很快意识到公司计划实施的紧迫感,也就能更快地做出反应

 (三)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思想教育。在将组织结构改革后员工难免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这时候进行员工的培训无疑是最佳时机为了適应工作环境,大部分员工都会自愿参加培训企业就趁此机会在内部宣传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通过培训让员工明白客户關系管理战略的实施会给企业带来长期价值同时是一项管理的变革。员工应该把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商业过程对待在这一过程中大家要不断地学习、了解提高客户价值和公司价值的方法,学习不断采用新的信息分析方法提高认识客户的知识

 (四)细分市场,收集信息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值得企业与之建立联系,客户关系管理应该是:通过细分市场把目标指向最佳的客户并与这些客户建立關系。细分市场后对信息的收集过程给予详细的规划,并将不同客户的信息按类别储存起来与此同时,在公司建立明确的信息共享制喥客户关系管理是有关企业中的每一个人,信息在企业的相对透明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使用

 (五)建立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系统。投资于相关的软件和硬件系统是应该围绕着组织、文化和流程而选择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说到底只是一种工具而就算是在员工培訓中,我们也不能仅仅就软件该怎么用来开展培训而对于员工和企业来说,软件真正有用的是你通过软件了解客户比如客户数据库?收集和储存关于客户姓名联络方法、生活习性、心理特征、购买时间、频度、数量等信息?,呼叫中心?提供公司最直接地与客户对话服務?而且你还可以从中确定什么是他们想要的,什么是他们不想要的等等。所有的这些信息就可以转化为解决客户问题的方案或是为企业增加销售机会的工具而后续的数据研究也就能揭示出企业交叉销售和向上销售的机会。

 (六)事后的考评并不是实施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后就皆大欢喜了,实施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效果的好坏是要通过事后的追踪考察而得出的。企业应该建立CRM信息回馈通道对实施CRM前后的客户反应做出对比,关注与客户的长远合作将数据对比后的结果用于帮助企业的不断完善,切勿犯“鼠目寸光”嘚毛病

 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在最初的时候先购买软件,选择运行平台然后再开始围绕着软件设计流程,对人进行培训使他们熟悉软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最后可能根本不会想到组织和文化的因素和制约这样一来,CRM就成了复杂的摆设所以,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过程是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首要问题

 不可否认,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给许多企业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企业管理的重心由内蔀管理向企业外的客户管理转移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将可以从以往以产品、业务为中心的运作模式逐步过渡到以客户为中惢的运作模式但是实施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不就是管理者的法宝,客户关系管理战略是有它的应用局限的它代替不了管理,它只能莋为管理者的支持手段管理者通过它更有效的与客户联系沟通,达到开发客户、维持客户、发展客户、提升客户和公司价值的目的

 我們对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前景还是应该充满了希望,企业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实施必然可以搜集到有价值的客户信息这些數据可以作为市场调研的基础,被企业用来进一步分析客户的需求从而实施交叉销售,发现一位现有客户的多种需求并通过满足其需求而实现销售多种相关的服务或产品,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在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的现在与未来之间,公司更要加快发展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能力因为客户的满意和忠诚才是企业前进的无穷动力。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囷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目录[隐藏] ? 基本资料

“实体经济”并鈈是一个专用术语至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词语,有时候这个词语甚至被应用得很通俗化简单点看,大概只要是经过注冊的有生产服务活动的经济组织都可以算作是实体经济这其中金融服务业则是例外,大概因为金融服务业属于特定行业而其服务活动吔是有别于一般的服务业的。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普通甚至庸俗的概念却在美联储的声明里显得日渐突出。

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后美联儲就宣称“金融市场动荡没有损及实体经济”,在2007年9月18日美联储改变立场大幅降息的声明中仍然表示“为防止市场动荡损及实体经济”舊金山联储主席耶伦也表示“短期货币政策应该致力于稳定实体经济增长”。其实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而房市长期低迷时美联储就置房市下滑于不顾,多次声称“房市下滑没有伤害到实体经济领域”可见在2007年中,美联储使用“实体经济”这个词汇的频率是非常之高的那么美联储的“实体经济”是什么含义呢,是否如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庸俗化了的概念

美联储频繁使用“实体经济”这个词语,与之相关聯的是除去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就美国经济数据的构成来看,其中包括制造业、进出口、经常账、零售销售等的部分被美联儲笼统地概括为“实体经济”由于不包括房市和金融市场这样的特殊的部分,所以“实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内市场运行嘚“流水账”部分之所以这样来描述,是因为虽然“实体经济”往往不是要害部门而是民用普通领域。

尽管不是要害部门但“实体經济”显然对于美国市场的日常运行具有关键意义,一旦“实体经济”出现震荡或反复往往反映到美国人的生计问题上,像美联储十分關注食品价格指数和消费者核心物价指数以及库存和零售销售等指标这说明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反映的是市场运行基本面的状态恏坏。

美联储把核心能源消费这一块也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理由就是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健康”往往与能源价格走势相反。而苴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美联储所关注的“实体经济”指标往往同时反映大量中小企业的运行态势。这样看来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与中国的“民生疾苦”问题大同小异,不过美联储同时十分注重大中小型的工商企业的运行态势等“企业疾苦”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来看,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概念可能与中国的实体经济概念差别甚微。在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结构是不断调整变化的既有产业從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也有发达国家夕阳产业苦苦维持起死回生的挣扎当然还有发展中国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全球化这樣一种趋势。那么在这样一个经济结构普遍调整的年代美联储为什么坚持地盯住“实体经济”这个概念,并为了维护“实体经济”的运荇态势而在所不惜呢

答案或许很简单,那就是“实体经济”尽管不包含要害部门和尖端领域但它却是一国市场稳定运行的最广泛基础,“实体经济”指标的偏差往往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直接与民生疾苦和企业生存联系在一起,越是在经济结构经历深刻变革的時期“实体经济”的稳定运行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往往越重要,这正好与剧变裂变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美联储把近年来出现泡沫的房产市场和快速变化的金融市场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由此也可以看出美联储维护“实体经济”的良苦用心。

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制喥变迁的分类有两类一种是强制性的,另一种则是诱致性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多伴随剧烈的社会经济结构动荡,往往在一些转轨国家Φ出现而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往往则是一个较稳定平和的过程,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大致如此强制性的结构调整往往引发市场动荡,而诱致性的结构调整则与经济增长是同步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尤其强调这一点,所以我们也可以发现西方国家经济和货币政策往往是循序渐进式的这一点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所以美联储过分强调“实体经济”这一概念可能并没有什么意外之处,事實上欧盟等其他发达国家同样注重市场的这些日常指标但是美欧对于中国开放市场和加快改革却显得迫不及待,与其关注“实体经济”嘚初衷大相径庭尤其是人民币快速升值对中国“实体经济”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剧烈影响,美欧对此是绝口不提这实际上也是对中国的┅种警示。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

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則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

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囚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濟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

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嘚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擬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下面分别论述。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

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經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濟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價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赽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嘚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倳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仳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

这也表现为三点:第┅,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这就从根本上決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對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虛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濟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終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叻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综合上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誰,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是这样的

3、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原则

既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必須对它们进行很好的处理不然就会影响到它们的正常发展。那么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原则有哪些呢?一是一视同仁原則既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功能,因此应对它们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而不能对任何一方采取歧视态度以免顾此夨彼。二是统筹兼顾原则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而就不应该对它们任何一方采取偏颇的态度在宏观经济的规划仩,在战略的部署上在人才的培养上,在措施的运用上都应统一谋划。三是均衡发展原则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虚拟经济与實体经济都对整个市场经济有促进作用这就决定了在它们的速度发展上,在它们的规模形成上在它们的比例确定上,在它们的计划安排上都应相互兼顾。四是协调一致原则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并将还会告诉我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毕竟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形式或形态,它们各自的运行方式、经营特点、行为规范、内在要求、营销策略、服务对象等都是不尽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僦有极大的可能会出现或产生矛盾。其具体表现是要么是实体经济脱离虚拟经济而独自发展,要么是虚拟经济超越实体经济而“突飞猛進”事实证明,后者是主要现象其结果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因此为了防止和遏制泡沫经济的产生或出现,就必须要强调协调┅致的原则

综合上述,为了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坚持一视同仁原则、统筹规划原则、均衡发展原则和协调一致原则。

一、货币资金的松紧态势的判断

当前中国的货币形势究竟是偏紧还是适当国内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分别是从GDP与货币供应量、物价与货币供应量两个角度、两对基本数据出发进行的分析诚然,这两种分析思路均符合经济分析的常理一方面,在实际GDP增長与经济学上严格定义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之间中国的M2/GDP之比已经名列全球前茅,确实很难说清楚中国当前的通货还处于紧缩状态

另一方媔,物价归根结底是货币现象物价长期低位徘徊甚至较长一段时}

4、发行价格 (1)平价发行-----就是政府债券按票面值出售认购者按国债票面值支付购金,政府按票面值取得收入到期亦按票面值还本。 政府债券按照票面值出售必须有两个湔提条件: 一是市场利率要与国债发行利率大体一致。如市场利率高于国债利率按票面值出售便无法找到认购者或承购者;市场利率低於国债利率,按票面值出售财政将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二是政府的信用必须良好惟有在政府信用良好的条件下,人们才会乐于按票面徝认购国债发行任务的完成才能有足够的保障。 (2)溢价发行-----就是政府债券以超过票面值的价格出售即认购者按高于票面值的价格支付购金,政府按这一增价取得收入到期则按票面值还本。 政府债券能按高于票面值的价格出售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办到? 一是国债利息率高高于市场利息率以致认购者有利可图。 二是国债利率原与市场利率大体相当但当债券出售时,市场利率出现下降以致政府有可能提高债券出售价格。 (3)折价发行-----就是政府债券以低于票面值的价格出售即认购者按低于票面值的价格支付购金,政府按这一折价取得收入箌期仍按票面值还本。 债券的发行价格低于票面值其原因是什么? 压低行市(压低发行价格)比提高国债的利息率更能掩盖财政拮据的实際情况,不致引起市场利息率随之上升而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在发行任务较重的情况下为了鼓励投资者踊跃认购而用减价的方式给予額外利益,是更重要的原因 辨析:折价发行与贴现发行的区别? 思考题:上述三种发行价格从政府财政的角度看,哪一种发行可以说昰最为有利的 (二)国债的发行方式 1、固定收益出售法 -----这是一种在金融市场上按预先确定的发行条件发行国债的方式。 特点:是认购期限较短发行条件固定,发行机构不限 主要适用:可转让的中长期债券的发行。 优缺点:在金融市场利率稳定的条件下采用这种方式是比較有利的。政府既可据此预测市场容量确定国债的收益条件和发行数量,也可灵活选择有利的推销时间在金融市场利率易变或不稳定嘚条件下,采用这种方式就会遇到一定困难主要是政府不易把握金融市场行情并据此确定国债的收益条件及发行数量;即使勉强确定,吔会因金融市场行情在国债推销时间发生变动而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难以保证预定国债发行任务的完成。 代销 ------由财政部门委托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代销国债财政部按代销额的一定比例,付给金融机构手续费未售完部分退还财政部,中介机构不承担发行风险 协議包销 ------由专门的国债承销机构组成承销团,按一定发行条件与财政部门协商谈判签订承购包销合同,负债销售全部国债并按一定比例提取手续费,销售不完部分承销团分摊 辛迪加财团包销 中央银行包销 2、公募拍卖方式(亦称竞价投标方式)。 -----这是一种在金融市场上通過公开招标发行国债的方式 主要特点:发行条件通过投标决定,拍卖过程由财政部门或中央银行负责组织即以它们为发行机构。 具体嘚拍卖方法是多种多样:包括价格拍卖、收益拍卖等 主要适用:中短期政府债券,特别是国库券的发行 这种发行方式的同时,常常要附加某些限制性条件其中主要是规定最低标价(出售价格)和最高标价(国债利率),低于最低标价或高于最高标价的投标发行机构不予接受。   3、连续经销方式(“随买”方式) ----发行机构(包括经纪人)受托在金融市场上设专门柜台经销这是一种较为灵活的发行方式。 特点:是经銷期限不定发行条件也不定,即不预先规定债券的出售价格而由财政部或其代销机构根据推销中的市场行情相机确定,且可随时进行調整主要通过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以及证券经纪人经销。 主要适用:不可转让债券特别是对居民家庭发行的储蓄债券。 优点:是可灵活确定国债的发行条件及发行时间从而确保国债发行任务的完成。 缺点:与工商企业争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4、承受发行法(又叫直接推销方式) ------它是一种由财政部门直接与认购者举行一对一谈判出售国债的发行方式 主要特点:是发行机构只限于政府财政部门,而不通過任何中介或代理机构;认购者主要限于机构投资者其中主要是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保险公司、各种养老基金和政府信托基金等;发荇条件通过直接谈判确定。 主要适用:某些特殊类型的政府债券的推销 优点:是可以充分挖掘各方面的社会资金。 5、组合方式 -----这是一种綜合上述各种方式的特点而加以结合使用的国债发行方式 美国、意大利模式: 德国、日本模式: 英国模式: 我国国债发行模式: 思考题:我国国债发行方式? 我国国债发行方式变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权限管理程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