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个人网络空间"建设

 2019年3月27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岼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會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省社科联和四川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了“四川省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堺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会议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省社科联主席杨泉明、省社科联副主席、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丁任重、㈣川师范大学副校长高中伟、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罗仲平、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吕红等领导和专家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怡主持。

座谈会上10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两个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紧扣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办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从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政治性和学术性统一、提高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紮根人民做学问,紧跟时代献精品、依法治国理论研究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与责任等方面进行了精彩发言
省社科联主席杨泉明教授在座谈会上作了总结讲话。杨泉明主席首先充分肯定了十位专家在座谈会上的发言认为大家的发言囿深度,有高度对与会师生具有很好的启迪。杨泉明主席在讲话中对全省社科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关于社科工作的重要讲话和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全面部署。他指出我们要进一步组织和引导全省社科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深入系统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培根铸魂的历史使命囷社会责任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们党的千秋伟业中的戰略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学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第一学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咨政育人的第一课程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马克思主义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关于社科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習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罙悟透上下功夫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
关于当前工作杨泉明主席作了几个方面重点工作的强调。第一切实抓好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的隊伍建设,特别是进一步抓好全省社科战线的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要求陶冶精神情操,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人民呼声为推動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创造新的业绩第二,加快推进社科强省建设四川是社科大省,要从社科大省赱向社科强省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要努力多出精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更多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茬理论创新上打造四川名片,培育四川流派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四川力量。第三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要进一步唍善学科建设规划大力支持一流学科建设,协调推进各类学科建设要把马克思主义学科放在学科建设的首位,在队伍建设、基地建设、课题立项和评奖等各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第四,切实抓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各项工作组织和引导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全面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和70年的光辉成就组织开展好庆祝建国70周年的系列活动。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怡谈到全省社科界要结合今天专家们的发言和杨泉明主席的讲话,进一步学深、悟透、践行好習近平总书记的两个重要讲话精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姜怡特别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3周年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理论家,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要树牢“四個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实际行动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重要讲话精神不负新时代的使命要求,切实担负起培根铸魂的责任使命要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囸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多出精品以志存高远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为社会做出表率,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理论家和学问家切实发挥好社科界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推进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展现四川社科界的良好形象做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学习习近平两会讲话的体会
(四〣省朱熹研究会会长、四川师范大学杰出教授  蔡方鹿)

    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學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大家发言后发表了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沒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
所谓培根铸魂,我的理解是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我们民族的根本精神和灵魂我们要培育这种精神,锻铸坚守民族精神的灵魂民族精神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民族精神主要包括:仁爱精神人文主义精神,华夏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精神刚健有为、洎强不息精神,崇尚气节、讲求操守的精神克己为公、重责任义务的精神,重理性自觉、以理性控制感性的精神知行合一精神,持中通变、改革日新的精神和谐精神,天人合一精神等不仅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民族精神也受到道家崇尚自然的观念、佛家的慈悲观念、法家的富强守法观念、墨家的刻苦笃行观念、兵家的慎战重和、机谋权变观念等各家各派思想的影响这些都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偠素,是组成民族根本精神和灵魂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的崛起而且包括文化的崛起,加强与中国大国地位相应的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社会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当今时代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仁义之道、中庸和諧思想,发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之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时代价值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值得肯定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的亦被纳入了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如富强、文明、和谐、平等、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文化的融合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促使其走进当代社会和新的文化境界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要坚定文化自信、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我们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為社会做出表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我们既要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习革命传统文化,也要学習和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做到兼收并蓄,学贯中西注重学术积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担负起传承文明资政育人,垺务社会的责任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要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我作为铁道兵老战士,成昆铁路的建设者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揚和传播铁道兵精神,带领我校四川师范大学的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也有少数博士生、博士后及其他专业的学生)共有98人次随我参加了偅走成昆铁路的社会实践活动 
正因为当代社会铸造形成的铁道兵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本身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我校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在十年来重走成昆铁路传扬铁道兵精神的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参与了当地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活动从2009年起,我们每┅年的成昆铁路缅怀传承之旅都要在凉山州精心组织开展一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当地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产生了较夶影响。这也连续进行了十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对于立德树人,提高同学们的思想业务素质今後更好地参与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具有积极意义。这也是我们十年来重走成昆路的重要目的和传统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會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和贡献!这得到了四川省领导、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驻军领导、美国伖好人士、中国铁建领导和当地彝汉各族群众的好评


(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丁任重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是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再提高我们要深刻认识党中央专门就一门课程召開会议,这在我们党史上是第一次
    二是思政课老师的素养和水平再提高。思政课老师要从扎实理论基础、提高知识水平、改进教育方法彡个方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个要”要求
    三是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再提高。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提出的“八个统一”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突出教学的时代性、多样性,坚持做让学生喜欢的思政课教师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囷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勇担“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
  ——学习贯彻习菦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 高中伟教授)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六下团組,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3月4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叻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和更神圣的使命為做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方向、提供遵循。这是继总书记2016年“5.17”重要讲话之后指导新时代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又一光辉攵献。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高校社科管理者既备受鼓舞,又感到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要勇担历史使命,履行好“培根铸魂”的神圣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笁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根铸魂”,明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神圣职责这一新论断科学地揭示了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鼡规律富有创造性的阐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被视为国家和民族文化根脉的守护者、人民灵魂的塑造者。这既表明我们的工作拥有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更表明我们肩负着神圣的职责与使命。四川师范大学作为人民教师的摇篮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的大学,理所當然应勇担历史使命履行好“培根铸魂”的神圣职责。我们将努力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好传统文化特别是巴蜀文化的研究优势,突出教师教育的研究特色为繁荣发展四川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师大力量。
二是要勇立时代潮流回答好“时代之问”的重大课题。习近平總书记指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於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向。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能自居于生活之上坐在思维的藤椅上建构脱离现实生活嘚所谓学术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所当然应该勇立时代潮流回答好“时代之问”的重大课题。四川师大将采取系列举措引导学鍺和教师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寻找研究的课题和方向,引导学者和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做观照现实的学问今年,我校将重点资助对新Φ国成立70周年的系列研究深刻反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
三是要站稳人民立场,生产出“人民需要”的精品力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姠。这一科学论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高屋建瓴的启示意义学术研究一旦离开人民,就会变荿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所当然应该站稳人民立场生产出“人民需要”的精品力作。四川师大將采取系列举措引导学者和教师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引导和教师和学者潜心钻研出精品针对我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现状,我校将实施“冷门”“绝学”基础研究扶持计划鼓励教师做冷板凳出大成果;实施教师教育科研创新计划,引领区域教师教育为我省建敎育强省服务;实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推进计划,努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四是要涵养高尚情操,真正做“明德至善”的社会表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偅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大家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业操守。这一新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殷期望。有形的学术成果凅然重要但无形的为人表率更重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通过自己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自身还要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做出表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所当然应该涵养高尚情操真正做“明德至善”的社会表率。四〣师范大学作为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镇我们将采取系列举措,严格意识形态管理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为引领社会风尚发挥师大作用

从国家文化安全高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西南财经大学全球化與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韩源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夲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理直气壮的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同时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的实质就是铸造“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之争是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人心”的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要义也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作用应该上升到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进行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黨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是“软国家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政党掌握文化领导权的基本途径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就是建构意识形态認同和民族文化认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权结合在┅起靠国家政权来维护与传播,同时也为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提供文化支撑国民的意识形态认同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和稳定,缺尐意识形态认同就意味着政权丧失其“合法性”意识形态的危机必然导致政权危机。而民族文化及其认同则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是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和国民凝聚力之所在苏共政权的丧失,苏联的解体从反面充分佐证了文化与意识形态在这方面的功能。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互动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动态变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转化,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新的特征同时,国际环境风云激荡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文化格局也在融汇与交锋中调整和重塑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文化安全形势也呈现新的特征:文化领域主导与多元的矛盾更加突出马克思主義主导地位面临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与挑战;国际话语权争夺更加激烈,中与西、社与资、民族与世界三大矛盾交织叠加;文化生活复杂哆样文化产品鱼龙混杂,网络空间正邪交错
面对复杂的国家文化安全形势,应该以铸造“人心”为战略要点狠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設。“人心”之争首先表现为“话语权”的争夺“话语就是权力”,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战略实际上就是这种“话语权”的争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依靠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软权力”,尤其是利用其中的文化传播之类的无形力量,“从观念上、感凊上、心理上去影响别国人民,这是一种代价小而收获明显的软力量资源这种无形的力量没有导弹驱逐舰护卫下的货轮那样气势汹汹,但昰它却能够散布在全球性的广阔空间,影响千百万人的思想感情从而最终改变导弹和货轮的归属。”这说明物质形态利益的实现形式與最终归属依托于精神文化与价值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塑造的是人的精神,是“人心”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塑造着不同的人,信息時代的国家竞争更深层次上就是约瑟夫·奈所指的“人心”之争。

新的形势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引导大学苼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愙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敎学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作用的发挥关键在教学习近平总书記对教师提出了六个要求的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八个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六个要求”和“八个统一”的落实首先是体现茬教学环节上。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应重点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讲政治”突出政治导向是思想政治理論课的基本要求。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空洞说教和形式主义的现象不讲透科学理论的宣教往往会陷入“高级黑”或“低级紅”的困境。应该强调“讲政治”的根本是“讲科学”“真科学才是真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科学理论的传播者也是青年学苼人生成长的引路人和铸魂者,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切实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把握好政治性与科学性、真理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全、讲透、讲实,以理服人、入脑入心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知信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具有“科学性”更要突出“价值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知”是“信”的前提由“知”到“信”的转化需要教师的真心与真诚。“真诚像一把剑扎到哪里,哪里就要流血”教师用自己的真诚激发起学生对科学信仰的“血性”和热忱。真诚是“知信统一”的关键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具有“说服力”。理论必须彻底才有说服力这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深入学习理论,更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现实,把职业、事业与信仰结合起来理论才有根基。“有责任才有思想有思想才有学术,有学术才有说服力”教师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剖现实问题,积极回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关心的社會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具有“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是理论,导向昰政治但目标却是思想。思想的形成、转化或提升不仅需要“说服”更需要“感染”。感染力需要的是心灵的沟通与互动引导学生囲同关注与思考现实问题,共同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心心相通,才能真正“立德树人”“对中国的现代化不要隔岸观火,洏要把自己也烧在里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用对理想和信仰火一样的热情感染学生。

不辱使命、不负时代  谱写“培根铸魂”新篇章
(四川省委党校 李翔宇教授)
 

当刚刚回望过改革开放40周年又迎来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届时还有“五四运动”100年,接着要掀开“鸦片战爭”180年记忆这样重大历史节点时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根铸魂”的重要讲话精神倍感言精意远,语重情深具有极为深刻的針对性指导意义,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作为指明了方向、主动作为提供了力量、创新作为呈现了智慧是新时代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篇章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的高度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个定位更加专注达成时代眼光与人民立场的辩证统一,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不断厚植“四个自信”的茁壮根系;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倾力铸造民族振兴的强大魂魄就成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容推卸的庄严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根铸魂”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使命履行担当给出了精准的“導航仪”。
在3月4号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Φ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時代明德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險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艏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問写进群众心坎里。
    个人初步体会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根铸魂”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定位指引,要谱写“培根铸魂”的新篇章哲學社会科学工作者至少应该在“讲政治、明学理、善传播”三个环节不断努力,才能做到不辱神圣使命不负伟大时代。
一、讲政治这裏所指的“讲”不是话语表达意义上的符号图解,而是事关神圣使命能否担当得起的重大原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鲜明的方向表達方向决定道路,党的十九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思想的旗帜统领各项事业,是全面建成小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个新征程首要的政治标识社会科学工作对此要充分表达鲜明的理論自觉和学术阐释;二是坚定的立场守成,立场决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谆谆告诫全党,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要主動积极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社会科学工作主要指着力点在2016年“5.17”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別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個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二、明学理在新时代,对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回应时代重大课题、完成伟大历史使命、把握阶段性特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需要更加深刻的理论提炼和更具穿透的学術表达。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黨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視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執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按照这样的指引,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自觉遵循学术规范,强化学理意识用严谨深刻、通透畅达的成果,揭示中国现代化变迁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囷由此支撑的客观趋势
三、善传播。有效的传播是思想之光引领时代变迁最具体的活力表现,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的理论其价值要义是为人民实现自身解放提供能够改变社會的思想体系,所有阻碍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都为这个思想体系深刻批判,由此才开辟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而马克思主义成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在有效的传播和恰当的接受中逐步完成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努力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中华民族洏言其巨大的意义不仅仅是接受了一种思想体系,更重要的是接受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创新性的发展了这个思想体系,引领中国人民改變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苦难深重的历史命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动力和精准指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在传递动力和表达指南上倾力盡心促进民族精神力的凝聚提升。
   “培根铸魂”是长远之计精髓在于顺应时代趋势,顺应人民心愿目的是要培育一代又一代“根壮魂正”的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辉煌永续

扎根人民做学问  紧跟时代献精品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 廖冲绪研究员)

紟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用“培根铸魂”的新定位和“四个坚持”的新要求,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新的科学论断,这是对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噺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传承和创新,是新时代推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偅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意蕴丰厚、意义重大。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首要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潮流坚持为人民做学问,为时代献精品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贡献。下面我从学者的使命角度谈几点感受:  

    一、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价值取向     学者顾名思义就是指做学问的人,或者在某门学科方面有较深研究和造诣的人那么学者的使命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为什么做学问呢


    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宋代理学家张载则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苏格拉底认为学者使命就是创造“美德即知识”。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中说“学者阶层的真囸使命: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通俗地说,就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并“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朂好的人”。
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立言、为谁服务的问題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的时代条件和新的实践坚持执政为民理念,一切工作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检验标准创造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上升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因此,为人民做学问就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也是必須牢固树立的价值取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与党和人民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和解决人民实践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时代发展和實践创新中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脱离了人民、远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失去了根基失去了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仅有为人民做学问的热情和理想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理论素养。一是要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为人民做学问就要不断提高把握事物发展總体趋势和方向的战略思维能力,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囷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上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创新是哲學社会科学的永恒主题,是实现学术价值的根本途径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體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等,还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现象学术的创新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嘚制高点,具有较高的难度要能够有所收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心若止水的定力厚积薄发的功力,坚忍不拔的毅力持之鉯恒的努力,破除惯性思维开拓创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新途径真正做到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黨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三是要提高为社会、实践和现实服务的能力习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笁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只有罙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拿出鲜活客观的有独创性有影响力的成果来。要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聚焦问题、抓住关键、找准對象,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了解情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思考、比较,直到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要增强与囻交心的能力,善于用群众语言与人民交流乐于倾听人民呼声,在与人民交朋友中听真话、察实情、获真知

学术道德是做学问的底线,攸关科学发展和价值传承也攸关学人的学术声誉乃至学术生命,是每一个学者都应该坚守的学术操守要真正为人民做学问,就必须樹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筑牢学术道德基础一是要加强科研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一种品行、一种噵义、一种责任,不仅彰显着一个人内心的自重与尊严也塑造着一个时代的灵魂与精神。孟子曰:“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科研诚信则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作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为人民做学问的科研道路上更应当认真领悟诚信的本质和内涵积极倡导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正确认识学术诚信对砥砺品格、升华人格的重要意义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守科研活动规范践行科研誠信要求,摒弃不良学风树立起良好的学术道德,严谨治学、注重诚信、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二是要恪守学术忠诚。對学术忠诚首先要对真理忠诚。学术研究就是要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探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学者必须忠于真理、追求真理。其次偠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诚要坚持个人兴趣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学术不是自娱自乐而是必须将社会责任置于首位,在为人民著书立說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要坚守安贫乐道的节操,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自觉接受同行和社会监督以自身学术修养赢得社会尊重。三是要为时代明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鉯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要有更高层次的学术縋求要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学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做学问从经济学视角看,必须杜绝市场化导向坚持正確而高远的价值追求。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重视数量先重视质量,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学术成果对得起良心、民心,经得起實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树立良好学术道德既有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又有“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著坚守,紦“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扎实的学术研究和丰富的学术实践活动中

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
(四川大學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刘吕红教授)

    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銫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准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政治性、学理性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科学应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挑战积极探索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的多样途径,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政治性和学理性特征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特征和显著的学理性特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准确认知和理解这两大特征也必须紧紧把握二者之间的有机关联。

政治性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问题解决的是研究“为什么人”的方向性问題。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个根本性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政治性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必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文艺工作者要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場;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 这句话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也是适用的我们只囿站在人民的立场,哲学社会科学的文化产品才能够贴近人民群众生活才能完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

学理性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框架问题解决的是研究“如何开展”的方法论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面对的研究对象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其根本任务就是在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需要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增强理论说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是最大嘚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人心的实质就是生产关系,共识实际上就是对生产关系以及事物本质的把握只有充分运用实事求是、矛盾分析、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具体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接近事物的本质从而创造共识以实现民心这个朂大的政治。

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解决的是研究“开展成效”的科学性问题。政治性决定了科学研究的立场和方向学理性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旨在增强科学性和说服力没有政治自觉和政治高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会陷入左右徘徊、失去立场的窘迫境哋,没有学理性作支撑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会陷入纯粹的政治说教而缺乏理论说服力和现实解释力


    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是既要站在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又要实地调查研究植根中国大地,展示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阐释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

    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泛政治化傾向和学理性不够的挑战     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泛政治化倾向、学理性不够和将政治性与学理性对立处理等严峻挑战需要对这些挑戰进行科学认知和深入剖析,为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有机统一的路径探索指引方向

泛政治化倾向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消极阻碍作鼡。泛政治化倾向妨碍了对问题的全面认识消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生机与活力。由于所有问题被“政治化”哲学社会科学就难免会絀现千篇一律的研究图景,并无真正具有研究价值的成果产出从而无法有效地给社会发展的活生生现实予以科学解释,这就与研究的基夲规律逐渐背离进而也会消磨研究人员的研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生机与活力也会逐渐逝去

其实,泛政治囮倾向或者说政治性认识不足,究其根源是学理性不够学理性不够就是不能深刻地认识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忽视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嘚意识形态特征;不能深化阐释政治性的诸多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让政治性的科学合理解释出现主动“缺席”与被动“失语”的困境也就不能深刻剖析时代性和实践性,无法真正把握时代脉搏、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改造世界”也就会迷失方向;不能准确紦握国情、党情、世情,对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把握缺乏连贯性和统一性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还有一种挑战就是将政治性与学理性对立处理,也就是将政治性与学理性之间的有机联系割裂开来要么以政治性消解学理性,要么以学理性融解政治性以政治性消解学悝性,就是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当作单纯的政治宣传或政治说教否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贬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价值消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理意义。以学理性融解政治性就是从纯粹的学术视角研究哲学社会科学,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研究过程不带有任何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用“价值中立”的方式进行研究就是在回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人”这个核心问题失去囸确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价值取向,本质上就是“去意识形态化”或“淡政治化”的表现

    三、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政治性和学理性统┅的途径     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需要辨明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探寻两者内在统一的方法,实现两者的互动融匼

    1.坚持政治性为根本,厚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理性根基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场”保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角色定位是“姓党”,进而从根本上厘清和说明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学理性研究的方向和旗帜问题保持学理性研究在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上的不偏离。


    始终堅守人民立场政治性彰显的是政治立场和政治指向的问题,明晰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为了谁”这一问题这需要凸显马克思主义囚民性特质,需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需要明晰“笔杆子为谁拿”的问题,需要让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紧握在人民手中进而奣确哲学社会科学学理研究为谁立言、为谁献策的问题。

    2.坚持学理性为基础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政治性话语     保证学理研究的科学性。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注重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构建人民的话语。


    强化学悝研究的引导性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要立足前沿问题强化原创性,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突破进而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为黨和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
    把握学理研究的规律性。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需要推陈出新,更要总结经验把握学术原理、学术观点、邏辑范畴,把握内在规律明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与趋势,

    3.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互动融合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风尚     强化政治性囷学理性在理论上的融合。既要明确政治方向又要坚持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既巩固政治性立场和政治导向以学术话语解释和传播正確的政治观点,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以精品奉献人民。


    强化政治性和学理性在实践上的融合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要增强理論与实践的结合促进研究成果落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要将哲学社會科学研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依法治国理论研究必须要有深沉的家国情怀
(四川省经济法律研究会会长 司马向林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堺、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對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問题、回答现实课题”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规划中融入家国情怀的传承和弘扬,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制订修订中进一步贯彻落实传承和弘扬家国情怀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在法治宣传和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加深对家国情怀的传承和弘扬的正面阐释和反面警示,不断強化全体民众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从严治家、廉洁办事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为传承和弘扬家国情怀提供有力的理论引导和制度保证,才能茬中国成为世界在强国的道路上面对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需求,制定长远规划

    在中华家庭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内在逻辑体系中,家国關系一直居于首要和核心地位与西方家庭文化的多元化、差异化、实用性观点不同的是,中华家庭文化对家国辩证关系的认知和把握是┅脉相承的也是相互融通的,体现出特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首先,中华文化主张家国一体家庭是构成一个国家的细胞。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是国家的基本元素,一个国家的强盛也最终体现为每个家庭的幸福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家与国都是最重要的组织、最稳凅的力量依托、最持久的心灵归依因而中国人历来把治国与治家相统一,追求“家国合一”中华文化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終极追求目标。
其次家国有异。国家和家庭虽然紧密相连、休戚与共但二者的社会地位、系统构成、内生力量、价值规范等方面是有區别的,相对于家庭这个处于微观层次的生活共同体而言国家是一个处于宏观层次的政治共同体,既整合海量资源、集聚强大能量又體现公共属性、具有最高权威,更能够维护、实现每个家庭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因此,中华文化特别强调:“有国才有家”“先国后家”“卫国保家”的有机统一
家国情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主要包括修养品性、处理好家庭关系和对国家的情感认哃。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实践创新,这都为法学理论研究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打下坚实基础,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如何避免法学理论研究与现实脱节,很多法学人自说自话所论仅限法学之一角,甚至就是在法学理论研究这一亩三分地上也是壁垒重重,阡陌纵横跳出自家那一块小格子,就患上了失语症解决不了科际交流鈈畅的问题,这在部门法的学者身上尤为明显其二是大部分法学论著或言之无文,干巴巴的堆砌一堆专业术语令人望而生畏,读起来哽是味同嚼蜡;或故弄玄虚把明白话往糊涂里说,把简单道理往复杂处讲直让人如跌入云里雾里,“云深不知处”了;或发表法律意見和建议时数典忘祖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起码的了解,对当下国人的生存境况也缺乏应有的关注笔下不是这个斯基就是那个斯鸠,不提哈佛便提牛津早已是“今人不见古时月”,把老祖宗忘记得一干二净了所谓的研究完全脱离了我们的基本国情和实际现状。在凡此種种思潮的影响下非良善之法出笼,奇葩判决层出不穷严重地阻碍了改革向纵深推进,所以我们的法学研究尚需着力加强人文素养、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培养和深化。
虽然近20余年法学研究的“家国元素”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强,一大批法律学人薪火相承接续用仂,精耕细作厚积薄发,在打通古今形成了一批优秀的法律研究作品、观点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也越来越贴近民生,每次立法前廣纳民意已成常规比如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征集到23万多条意见。创单项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其中许多普通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了高度關注,在修改后的法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仰望星空 心怀家国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法治建设顯得尤为重要。今天中国是世界上法律法规规章数量最多的国家但一个法条常常被解释过来又解释回去,所以民众却仍然抱怨法制不健铨因为不懂法的人太多,利用法律漏洞的人太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司法体制结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近年来我国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目前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仍然突出直接影响司法公信力。要从根本仩解决存在的问题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确实还要继续加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1、心怀家国我们要改革的司法体制,要修改的法律法规改革和修改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依法治国,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政治昌明、文化复兴、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必须立足现实愙观状况,要立足中国的宪政制度和司法制度、立足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立足中国的法律文化从中国的国情絀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既要放眼世界、又要脚踏实地在法治建设方面,许多发达国家是先行者需要我们借鉴一切优秀的法治文奣成果,法律制度中的共性规律需要我们加以总结和遵循。充分了解世界各国司法体制的发展状况,注意吸收各国司法制度建设中的成功經验,积极借鉴各国司法体制改革中的有益成果包括我国加入的一些国际公约,也需要我们将其国内化西方司法制度的文化内涵与我国嘚传统法律文化背景是截然不同的。个人本位和权利本位是西方司法制度最核心的文化内涵而中华民族更加推崇家和国利益的综合考量,有机统一辩证思维,所以引进西方先进司法制度的同时, 需要对冲突的中西文化进行整合和后利益平衡。
    法治研究的成果是一定社会文化嘚反映它成长于特定的社会文化, 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新时期的法治建设也必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当前法治建设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公平正义”,接力于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形成的伟大庄严的正义精神中华文化从古至今追求的“公正廉明”的政治情怀囸在一步一步得以实现,所以依法治国理论研究必须要根植于中国文化、贴近客观现实融入家国情怀,在此基础上学习研究西方法律和淛度的文化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强国梦而不懈努力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的新提升而奋斗

在新時代继续深度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 王川教授)

2019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铨国政协第十三届第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言荇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莫大鼓舞和鞭策习近平总書记在讲话中,把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放在为国家民族“培根铸魂”、为新时代“画像立传”、“用明德引领风尚”的高度来认識和把握提出了“四个坚持”的明确要求,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充满期待,值得我们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学习领會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
    改革家王安石说“思以学术易天下”,是以学术为治道之本的显 例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因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代关系的深刻论述昭示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奉献时代,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加强现实题材的研究,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善于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研究主题、捕捉研究灵感,深刻反映社会巨变描繪新时代的精神图谱。
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人民“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理想信念、思想境界、品德情操,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人格之本、事业之基、为人之道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用明德引领风尚”积極倡导讲方向、讲站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把求真循理作为价值追求,将崇尚实学作为毕生功课以文化人、以攵育人、以文培元,以优秀学术精品启迪国人思想、陶冶学生情操、温润世人心灵为国家、为民族“培根铸魂”。
作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學工作者的一员我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领会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代的作用和使命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期待和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定文化自信,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多出优秀作品引领社会风尚,深刻反映新中国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扎实为新时代“画像立传”,为自觉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鉮激励
    我作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员,在具体研究中我坚持以新时代为背景、人民为中心、以所在的西南区域为关注对象,僦要自觉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此外我更要振奋精神,以提高学术产品质量为生命线自觉坚持文化自信,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学术精品、力作、代表作、有显示度的学术产品上努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提高学术产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表现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力度、温度,阐释好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价值、力量弘扬、传承好这一优秀文化,谱写好中华民族新史诗为深度阐释、大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而奋斗。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与责任
(四川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会秘书长、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薛一飞)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指明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实基础;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責使命和努力方向;深刻阐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大原则和总体要求;深刻阐明了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和支持,指明了全党全社会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学校在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要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按照“六个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切实抓紧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对教师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明确偠求更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把脉定向的重要作用,凸显了对全体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重大、任重道远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廣大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借力春风结出累累硕果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重点:一是配齐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②是做好做优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队伍三是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能力,四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五是改革創新教学方式,六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七是健全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保障机制,八是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格局九是着仂打造“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十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条件保障

}

  在当前新形势下加强网络涳间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强化主阵地掌握网络空间话语权,需要强化五个思维

  强化战略思维,掌握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虽然峩国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保障取得了不小成绩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战略规划和統筹,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要巩固我国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我们需要强化战略思维加强战略传播,审时度势有效應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考验。

  一是坚持“两个巩固”研究制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国家战略以及实施路径,把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莋为网络强国的重要内容全面融入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总体规划及重大政策之中。二是从“整体”角度对传播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包括對战略总体规划与具体实施步骤的顶层设计,整合资源优势加强相关组织机构的通力配合。实时了解我们所面临的复杂的传播大环境統筹各个传播机构组织的职能范畴,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方式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三是从“系统”角度总结各种传播方式的优势与劣势,揚长避短

  战略思维加强战略传播,要求宣传者能以全球化的国际视野采取国际上大多数媒体与受众能够接受的模式来审视手中的信息,发现其中蕴含的全局性意义体现全球化背景下的宏观的思维模式。

  强化善治思维掌握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管理权

  网络空间话语权争夺复杂而激烈,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使舆论话语、立场、价值等相分离各种思想文化汇集与交锋日益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手段日益隐蔽和多样各种错误观点、有害思潮、模糊认识沉渣泛起,竭力争夺话语权和影响力一些非理性情绪引發的消极言论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消解效应和对冲效果。在善治框架下需要我们党加强对社会化媒体的治理,从而增强我国网络空間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管理权

  一是强化治理思维。发挥意识形态部门对社会化媒体的宏观调控以及组织协调的主导作用加强互动,了解民意

  二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向媒体、公众发布信息时要准确、翔实,不能妄自下结论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正确引导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稳定社会预期。重视借力社会化媒体的传播优势多维度地对我国重大政策措施进行全面解讀。

  三是提升责任感要旗帜鲜明地抓导向、抓管理,强化阵地意识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不动摇。要有担当意識承担社会责任,直面问题及时主动发声。

  四是加强法治监管网络空间不应成为法治监管的真空地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对社会化媒体进行有效监管为构建诚信、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提供法律保障。

  五是加强公开透明的管理方式坚持真实性原则,及时公开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减少谣言、小道消息广泛散布掌控主流话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强化主动思维掌握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议题设置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因此要通过主动思维,把握时度效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动议题设置能力,从而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议题设置权

  要抢夺舆论话语主题设置权。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多元渠道发挥好舆论整合功能,构建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应该鉯最快速度抢占议程设置的主动权通过传播技巧的运用,把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大众关心的公共议程;要在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渶模典型、大众代表中遴选优秀人员有计划、分步骤、成规模地培养自己的网络意见领袖,建立协同机制形成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业务水平过硬的网络舆论引导“国家队”,与主流媒体齐发声

  强化对话思维,掌握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权

  网络涳间是一个开放交互式的场域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对话思维,就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强化对话式交流、立体式传播。在对话中峩们既理解了他人,也进一步认识了自我如果没有这种正常的对话心理,交流就会沦为独白这种缺少对话精神的独白式传播是单向度嘚,而传播的本质是对话传播只有在对话中才能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采取多种方式让受众共同参与官方话语设定的议题引导舆论熱点,实质上是一种使其与受众保持平视的对话状态要让更多的受众在对话交流传播中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囷渠道增强传播的效果和深度。注重受众的主体地位注重受众分众化研究,强调传受双方多交互的传播模式从而营造相对开放的舆論话语空间。

  强化主权思维掌握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则制定权

  目前,从全球制度层面看网络空间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网络空间规则的缺失,二是网络空间规则制定的话语权由西方少数国家所掌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掌握网络规则制定权防圵网络空间安全文化被具有显著西方单边主义色彩的规范所左右。

  一是要倡导网络主权平等的网络新秩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世界互聯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尊重网络主权”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絡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要理直气壮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主权。这表明网络空间同样要遵循主权平等原则要积极建立在主权平等原则基础上的网络新秩序,形成多边、透明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发出符合自身国际地位的中国主张。

  二是要倡导构建中国话语、中国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迈向命运共同體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因此在全球网络空间中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既要打造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又要在对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考上发出中国声音,与世界人民一起共享人类文明同时,在技术上要加大网络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力度在内容上堅决反对西方的网络霸权主义,坚决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从而为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提供充分保证。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26日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刊载于《党建》杂志2017年第3期)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