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南信阳对供给侧改革的看法策略的看法

  2015年,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当前阶段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的战略决策。然而在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却出现了片面和选择性落实的问题:对那些真正触及生产关系层面,刀刃向内改自己的改革要求视而不见;只热衷于那些刀刃向外干预市场和企业的措施,正在逐渐背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以当前正在扩大化、运动化、执行偏差最严重的“去产能”为例:“去产能”的初心是去“僵尸企业”,“去产能”的本质是结构性的供给管理而非改革措施;“去产能”背后的思想和执行手段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思维;“去产能”层层加码乃至扩大化的结果是扭曲市场信号、造成不合理的利益再分配、转移改革视线并最终干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因此,有必要发起改革之辩,探讨究竟什么才是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

  一、“去产能”扩大化及其影响——扭曲市场的利益狂欢

  2016年以来,中国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焦炭指数从649点最高上涨至2330.0点,最高涨幅244%,焦煤指数从561点最高上涨至1650.5点,最高涨幅194%,螺纹钢指数从1820点最高上涨至4053点,最高涨幅123%,铁矿石指数从324.5最高涨至726.5点,最高涨幅124%。在总需求基本稳定的背景下,真正引发上述能源原材料涨价的,并不是什么新周期,而是“去产能”政策扩大化造成的供给收缩,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投机炒作。在不断强化的“去产能”供给收缩预期下,这些所谓“过剩”产能行业的产品,居然像几十年前供应短缺时代的产品一样成倍暴涨,不但严重扭曲了市场机制和价格信号,影响经济的复苏,而且还无形中造成了三个财富再分配:第一个财富再分配,是下游制造业和上游能源原材料企业之间的财富再分配,例如,今年上半年,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4倍;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仅增长18.5%;第二个财富再分配,是中小民营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之间的财富再分配,例如,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5.8%,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仅增长14.8%;第三个财富再分配,是进口成本上升,造成国民财富向外流失。今年上半年,中国共退出煤炭产能1.11亿吨,同时进口煤炭1.31亿吨,同比增加2300万吨,国内去产能的同时,国外厂商扩产并加大向中国市场出口,如印尼、澳大利亚等产煤国、产矿国对华出口明显增加,出口价格大幅提高,也造成了中国国内财富的流失。对那些上述财富再分配中获益的企业而言,从天而降的“大馅饼”对于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也未必是好事,反而会削弱改革的动力,为下一轮问题埋下伏笔。而每一次去产能扩大化,都造成一轮大宗商品和相关资产的价格暴涨;每一轮暴涨和获利者的狂欢,在扭曲市场抬高制造业成本的同时,更是迅速滋生聚集了巨大的利益链条和相关领域的寻租机会——这些现象对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和伤害不容忽视。

  二、“去产能”扩大化的本质——刀刃向外、层层加码的供给管理措施

  “去产能”这样的供给侧管理政策如果不偏离其初衷,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例如,“僵尸企业”往往是依赖银行贷款,甚至是政府补贴生存,其生产的产品靠市场力量消化不掉,却还在不停消耗社会资源。2015年提出的“去产能”措施,最初是针对如何去过剩产能让这些“僵尸企业”退出市场,从而释放其占用的生产要素,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对提高经济活力是有好处的。但是,由于供给侧管理在全球经济学体系中都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也缺少非计划经济的实践经验,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供给侧管理”一不小心就容易与计划思维、行政手段相联系。不少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过度依赖行政手段 “去产能”,通过做计划、定指标、下文件等强迫命令的办法“去产能”,或者通过层层加码的各项非经济标准和手段推进“去产能”,造成了“去产能”扩大化。 例如某省为了表决心,提出要把钢铁煤炭去产能作为“标志性战役”,严格落实环保、能耗、水耗、质量、技术、安全等6类严于国家的地方标准来推进“去产能”。国家的标准是经过科学论证的,省级政府为了向上级表决心,制定了更严格的标准;地市级政府为了向省政府表决心,也提高标准;县级、镇级层层效仿,层层加码……如此“去产能”怎么会不扩大化?怎么会不搞成“运动”呢?难怪某些地方老百姓反映,大量完全合法合规、环保达标的工厂也被勒令停产,连养猪场都被关闭,养的鸡鸭也被抓了——如果让群众认为这就是“供给侧改革”,显然与“供给侧改革”的初衷越来越远。事实上,无论是什么侧、什么性的改革,只要不是针对经济体制自身的改革,不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不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并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都不是真正的改革。从经济政策本质上来说,“去产能”政策只不过是一种供给侧管理措施,属于结构调整或“计划调控”范畴。供给侧或需求侧的调控措施,对保障经济平稳运行虽然也有一定必要性,但无论供给侧还是需求侧的“调控”,都不属于“改革”范畴。如果把“去产能”,甚至扩大化的“去产能”这样的供给侧管理当作供给侧改革,而不触及经济体制和生产关系层面的问题,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市场扭曲和利益再分配,另一方面,也转移了改革的视线和方向。这不但给那些不想改革的人拖延改革的借口,还引起了各界对改革的疑虑,让市场和学界认为,所谓供给侧改革实际上就是政府伸手干预企业,或像某知名学者所说“我们是不是遇上了一个假的供给侧改革?”

  三、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中国经济“供给结构老化”的主要矛盾,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战略性选择,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呢?试想,十年、二十年以后回头看,后人一定会对今天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做出评价:届时评价的标准是去掉了多少煤炭、钢铁、水泥的产能,铁矿石、焦煤、焦炭的价格上涨了多少?还是通过放松行政性供给约束、解除要素供给抑制,在多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中财办杨伟民先生近期也明确表示,更重要的是供给侧改革后面那两个字——改革。显然,改革是针对束缚生产力的经济体制展开的,要改政府自身管理经济的方式,只有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只有那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供给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举措,才是真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因此,在多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才是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为什么“去产能”扩大化等非改革举措,会成为某些部门和地方如此割舍不下的“改革”良方?的确有些人是真的不明白供给侧改革原理,也有些人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只喜欢用“去产能”这样的措施“刀刃向外”改别人,不想“刀刃向内”改自己。只有正确认识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理和出发点,明确了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标准,才不会把供给侧管理等调控手段当改革,衡量供给侧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作者系万博研究院滕泰

}

原标题:供给侧改革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中国为什么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供给经济学提出了哪些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预计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效果?能给你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做客中信书友会,为大家详细解答了以上问题。

文章整理自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中信书友会的演讲内容。

关于新供给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上的认识,首先是次级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感觉到必须做深刻的反思,过去的需求管理基本的理论分析相对充分,但是很显然,在这次冲击全世界的金融危机面前,局限性表现出来了。所以我们在反思中提出了需求侧的总量调控,解决我们的政府发挥作为应有的宏观调控的基本问题。

在供给侧进一步展开的分析里面,我们特别看重的就是结构性的动力体系,它的建设必须是在供给侧为主。在动力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认为供给侧才能把它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要承认动力首先是发生在需求这一侧,我们称之为原生动力,需求侧的原生动力自己并不能找到满足他的对应的产出、服务,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供给侧提供产品服务,去满足需求的。而人类社会真正观察下来,决定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的恰恰是需求侧的原生动力引出的供给侧响应机制而带来的供给侧的创新。

现在,“互联网+”的概念引起大家热烈讨论。颠覆性创新,这种创新的特征是可以一下子把需求侧的用户体验来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升级换代。比如,我们生活当中现在离不开手机,过去我一直用诺基亚,等到我看到苹果,用户体验一下子上升到了新的台阶。社会上普遍认同苹果手机的供给侧创新带来的新产品极大的满足了需求侧,即提升用户体验,跟着的当然就是消费者自愿拿出钱包购买。所以会出现排队抢购的场面也就可以理解了。

再比如,中国人到日本旅游,竞相出手买马桶盖。可是,从日本买回来的马桶盖原产地是中国。为什么国内生产的马桶盖在日本才能引发抢购热潮?因为国内市场大家对于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心有余悸,大家形成不了对某种产品质量可靠的稳定预期;在日本,众口相传的是有非常严格的检测环节。在高标准的概念下,我们经验积累出来的可信度,大家预期买了以后不会出现烦恼,结果这种购买行为也是口口相传。

其实,中国已经具备了生产合格产品的技术和能力,但是还需要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提供一个制度供给,通过有效监管和公平竞争的优胜劣汰,尽快排除劣质产品。事实上,除了技术,一定还有制度供给,公平竞争环境供给的重要性。

这个问题对于中国特别有意义,因为要完成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有发展的潜力,也有困难和阻碍,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转轨过程中引领新常态去对接现代化的创新和升级,以我们的基础理论支持引领新常态创新升级过程中的政策优化、科学决策。

我们在书中意识到基础理论层面的创新是需要有它的学理方面尽可能清晰的逻辑关联的。供给和需求其实是经济学里面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但是注重供给侧的研究源远流长。上世纪美国出现滞胀后,凯恩斯主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时候美国的供给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支持了里根经济学概念之下的政策设计。而新供给经济学是在前人的发展积极成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创新和拓展。

在理论方面,新供给经济学有三个值得总结的“破”——破偏颇、破脱节、破滞后,后面跟着有新供给的四个“立”——立框架、立原理、立融合、立体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具体的认识和总结。

在立的方面,过去经济学主流学派和主要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在理论假设方面,特别看重的是完全竞争,而在真实世界中实际的途径是非完全竞争。非完全竞争应该作为深入研究的前提确立起来,使我们认识可以得到简介的框架,但是还要进一步的突破局限性。

一旦把非完全竞争作为一个升级版的理论假设,势必牵涉大量的供给侧的问题。真实的世界当中非完全竞争使我们必须考虑要使政府更好的发挥作用而提供优化结构的政策供给以及激发潜力、活力去促使市场更好地优胜劣汰,优化结构的激励机制。

中央特别强调必须在认识适应新常态之后,还要引领新常态。而我们认为引领新常态需要有一种在概念上可以说守正出奇的组合。我们把所有的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总结在一起后,“守正”就是承认市场经济有它共性的规律,尊重共性规律不仅要认识适应,还要尊重和敬畏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中国现在必须解决的问题还有必须实现成功的创新,就是“出奇”,以解决中国特定国情约束之下,新的发展情况的挑战和问题,这个不能简单搬运原有的经验。

接下来要讨论政府这种无可取代的更好发挥作用的特定功能,它要发挥出来必须有现代财政制度的支撑。政府职能的具体履行过程离不开财力支持,就是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的财政分配问题。而适用于现代国家治理、现代市场体系,就一定要有现代财政制度的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柱,以及全面改革的支撑。在这方面,它已经形成了一个逻辑链条。

按照这个逻辑链条,现代国家治理到现代市场体系,到现代财政制度还必须进一步的领会四中全会,实际上通过全面依法治国所确立的现代政治文明的制度建设取向,这就更开阔的把经济改革为重点切入的制度建设过程推进到司法、行政以及通盘的社会政治的制度架构,运行规则上。这种现代政治文明,进一步联通了五中全会清晰表述的现代发展理念。

在现代发展理念这放面,中央特别强调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而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带来的是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落到归属上的人们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是取向上要通过改革开放走向共同富裕。创新作为第一动力,首先是制度创新,也就是改革。以改革带出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形成我们可持续的创新体系。

供给侧改革会为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原来按照需求管理的反周期操作已经碰到了不断收窄的宏观调控的可接受区间的制约。在中国,大家前一些年感觉到有压力的通货膨胀。实际上结构性通胀要求的是在总量的调控手段之外,要尽可能的形成高水平的针对结构而加以优化的合理可行的措施,形成配套方案。在中国国情分析方面,我们很有新意地概括出“胡焕庸线半壁压强型三重叠加的能源环境制约”的问题。

上个世纪胡焕庸教授做出中国经济格局的基本认识之后,我们又结合当前的情况把三重因素叠加的问题做了刻画。

人的需求要得到满足就必须耗费资源和能源。那么胡焕庸线说到的,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东南半壁国土上,资源能源消费上形成随之而来的环境压力。多年以来这个格局没有改变,人口已经从当年的四亿人上升到接近十四亿人,而人们又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对于资源的索取和耗用今非昔比,这种半壁压强型的资源能源结构形成对环境的压力是第一重。

在第一重压力之上又有第二重,就是经济起飞不可避免伴随着粗放型增长的特征。我们的空气、水流、土壤、环境已经累计了很多的污染因素,而在某些区域呈现为突破环境的承载能力。比如雾霾,老百姓在这方面已经非常不满。这个问题的来由就和我们前面分析的胡焕庸线半壁压强型和三重叠加有关。

第三重专门解释一下,中国按照经济学术语说到的资源禀赋条件以煤为主。原油、天然气等本土资源形成了非常高的外向经济依存度,60%甚至更高的比重从国外进口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核电、水电开发利用在积极努力,但是相对数是下降的,因为他们受到了明显的因素制约。这些年在努力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光电、风电增长率很高,但是基数很低,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指望可再生能源挑大梁的。以煤为主,是一段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中国的基本国情。以煤为主造成的污染程度比别的能源更为明显和有压力,这是我们和其他经济体不可同日而语的特定因素,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非常明显的挑战。

我们在基本政策之外还特别强调了几个重点。一个是选择性的增加有效供给的聪明投资。现在对冲经济下行,投资的意义进一步凸显,关键是要把投资的效率、有效性提高起来。怎样形成聪明、有效投资,关键是机制创新,这里面也是理性供给管理必须经受的一种带有复杂性的,但是要处理好的挑战问题。和带有复杂性挑战相关的是我们在对策建议方面试图条理化地形成供给侧环境与机制改善的一套基本的看法,涉及到新的动力体系怎样创新、建构。

再有,我们还强调在发展实践过程中,政府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从国际经验和我们的发展经验来看,国土开发的通盘安排是不可能靠企业主体和基层单位,以试错方式形成结构优化的。一定要在政府发挥规划作用这方面作出好的答卷。

这方面要结合中国现实问题,先行的规划要有一定的水准,覆盖所有的国土开发的问题,而且特别应该解决各个部门怎样多规合一的问题。多规合一的意思就是形成一个理性的供给管理的系统工程式的优化方案。

中信书友:请问供给侧改革对老百姓的生活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贾康:一个理论上的概念,一般并不能说很直观地影响老百姓生活的哪一个部分。理论的探讨首先认识规律,然后支持带有综合特征的科学决策,这个科学决策要具体落实到一系列的政策设计上。科学决策和政策的优化设计就会使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潜力和活力得到更好的释放,而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虽然这样的关系总体而言可以说是综合的,或者说间接为主的,但是它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在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可能会普遍地感受到一个理论方面的创新,它在对应的效应来说就是社会综合效应,而这个社会综合效应和覆盖的老百姓生活中间有直接影响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各个环节,提高生活质量的相关各种因素都可能会得到这样的正确理论和政策建议的影响而得到优化。

中信书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提高生产力和保经济,结构性的变动使整个社会供给需求加深,其分配结构到底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贾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生产力,同时也是保经济,这是中央说的稳经济之意,分配结构到底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逻辑上讲,这样的分配结构和相关的结构状态是要在明确的供给侧改革实施中加以优化,在效率和质量方面能够达到升级版,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到了百姓生活中间,更好的满足生活需求就是用户体验更好,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更高,我们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就会提升。

《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

}

  投资具有长期发挥作用的缓释效益,扩大有效投资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主要手段,是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举措。在供给侧改革的形势下,鹤壁更要在指导思想上充分认识投资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

  一、目前全市的投资结构现状

  1、从产业结构看:截止2016年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90568万元,同比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56711万元,同比下降15.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 3.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196353万元,同比增长24.7%,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4.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637504万元,同比增长7.4%,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2.6%;三次产业的构成呈现二三一结构,一产占比明显偏低。

  2、从行业结构看:截止2016年底,全市制造业完成投资4677424万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 57.8%;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002635万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2.4%,这两个行业的完成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0.2%。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259261万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仅为3.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完成投资41705万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0.5%;教育完成投资59177万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0.7%,行业间发展不均衡。投资主要仍集中在工业、房地产等主要行业,在农业及服务业、文化教育等行业投入仍显薄弱。

  3、从资金结构看:到2016年底全市投资资金来源总计为7749101万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国有资金为233198万元,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为3%;国内贷款为1126745万元,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为14.5%;自筹资金为6029375万元,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为77.8%;其他资金为339524万元,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为4.4%。企业自筹资金仍占主要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产投入仍然偏低。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56711万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仅为3.2 %,第一产业投入较低将对全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高耗能行业投资占比较高。2016年,全市高耗能行业完成投资1882526万元,同比增长45.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3.3%,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334728万元,占比全市投资的比重为4.1%;占比明显偏低。

  3、资金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市投资的发展。目前全市投资资金仍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其余资金为辅的局面,如何多渠道,多样化地融措资金,以更有利于今后全市的投资发展,成为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1、积极改善投资结构,尤其是工业投资结构;加大一产投入力度。积极调整工业投资结构,着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投资,降低高耗能产业投资,促进全市工业投资建设健康发展。继续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资,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2、继续优化投资环境,着力改善投融资结构。首先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注重区域内挖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依靠土地整理、增减挂钩等政策加大建设用地供给,加强区域内项目调剂;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项目与金融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深化银企合作,健全投资担保体系,加大金融体系对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要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模式,采用ppp或BOT等项目融资模式,以缓解政府财政困难。

  3、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依据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要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确定投资重点,合理调整投资结构,要巩固提高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第一产业,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的投资,抓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确保第一产业投资比重适度提高;第二产业要对于国家明令禁止、已处于淘汰的行业坚决予以取缔。同时,要限制低水平加工工业投资,大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对于第三产业,要尽快培育我市第三产业新的投资增长点,逐渐把投资重点从目前的基础设施类投资,向现代物流、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转移,从而促进全市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4、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管理,强化新开工项目储备工作。制定前瞻性规划,加大对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重大项目投资力度。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禁止新上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投资项目。做好后续项目尤其是大项目的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加大现有重大项目的推进力度,争取在未来几年形成一批新的投资增长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供给侧改革的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