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看到乐视被曝流氓裁员裁员了,是不是乐视被曝流氓裁员不行了啊

乐视被曝裁员10% 内部人士:每年正常末位淘汰
08:43 
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 乐视被曝裁员10% 内部人士:每年正常末位淘汰
  昨天,一则乐视将裁员10%的消息,让原本就处在资金链传闻漩涡中的乐视再度成为焦点。对此,乐视内部人士透露,所谓的“裁员”一事其实只是乐视每年正常的末位淘汰指标。  昨天有报道引述乐视内部知情人士的说法,称乐视年底可能裁员10%,实行N+1(N是工作年限)补偿制度,非上市公司的子板块已经开始着手处理。  报道称,由此看来,深陷资金危机的乐视,在贾跃亭各位长江商学院同学的慷慨援助下并未得到解决。乐视汽车美国项目的停工依然没有解封,湖州汽车项目依旧没有动工,甚至连土地所有权都未取得。基于这样的情况,乐视的裁员不仅局限于正在收缩战线的手机部门,还扩展到汽车、体育等其他部门。  昨天,记者从乐视内部知情人士处求证裁员一事,对方称,全员持股的乐视将加紧公司一贯的末位淘汰制度。该人士介绍称,乐视每年的裁员指标都在8%-10%左右。但是一直以来,快速扩张发展的乐视对员工价值评估做得并不好。因此,乐视今年将坚定进行价值评估和绩效考核。  相关   乐视与美电信巨头合作  京华时报讯(记者苏季)昨天,记者从乐视控股获悉,美国电信巨头ATT与LeEco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将在内容、终端等领域全面合作。
(79人参与)
闪闪_ 
12-02 18:12:41
多裁掉几个没用的副总,底下的人的工资就出来了
闪闪_ 
12-02 18:11:29
没事老拿钱做些不靠谱的事情,能不亏钱吗
阿贝 
12-01 21:13:10
回复小雨:
胡说八道!因为永远有末位!
站内直通车
Copyright (C)乐视或裁员10%,贾跃亭开始壮士断腕战略收缩
评论:0 浏览:0
贾跃亭关于乐视收缩战线的棋局,终于在乐视各个生态资金链紧张之际进入执行层面。
11月27日,时代周报记者从乐视内部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乐视欲裁员10%,实行N+1补偿制度,非上市公司的子板块已经开始着
贾跃亭关于乐视收缩战线的棋局,终于在乐视各个生态资金链紧张之际进入执行层面。
11月27日,时代周报记者从乐视内部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乐视欲裁员10%,实行N+1补偿制度,非上市公司的子板块已经开始着手处理。截止到去年年底,乐视集团员工超过8000人,也就是说,此次裁员规模大概在800人左右。
时代周报记者就裁员事件向乐视控股公关部人士求证,其并未否认,仅表示集团层面尚未收到关于裁员的消息,不清楚其他子公司是否存在裁员的情况。
而另一位接近乐视体育的知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乐视体育原有的赛事运营板块将会被逐渐砍掉,收缩战线,专注做体育媒体。
  从高薪挖角到或裁员10% 乐视开启战略收缩
时代周报就上述知情人士的爆料向乐视体育公关赵雅丽求证,赵对乐视缩减赛事运营默认,但她同时补充称:“赛事运营没有被全部砍掉,今年的赛事已经结束了,明年的计划还没出来。ATP也在正常播出。”
事实上,因乐视汽车资金紧张引发的整个乐视生态的多米诺骨牌坍塌的“事故”,当前还在继续,而裁员便是接下来乐视将面临的烫手山芋。
关于乐视危局,贾跃亭早在月初就在内部信中指出:“我们无法把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虽然各位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役、开辟了一片又一片疆土,但粮草供应不及时,后劲已经明显乏力,对不合格的高管要坚决清除出队伍”。
短短20天之后,乐视裁员的消息呼之欲出。
战线收缩裁员10%
深陷资金危机的乐视,在贾跃亭各位长江商学院同学的慷慨援助下并未得到解决,乐视汽车美国项目的停工依然没有解封,湖州汽车项目依旧没有动工,甚至连土地所有权都未取得。
除了贾跃亭的中国好同学送来的资金帮助,乐视在近一周并未发布相关融资的消息。这也或许意味着,当前各个渠道来的资金并不足以填充乐视的资金缺口。彼时,乐视欠供应商的欠款消息依旧不绝于耳。
在汽车、体育、手机等各大子生态出现资金危机之时,贾跃亭壮士断腕的决心也开始落到实处。
11月初乐视欠巨额供应商款项的消息被曝出之后,贾跃亭时间发出内部信,称乐视手机要收缩战线。
在资金不足以支撑整个生态发展,且上市公司不能继续造血之时,裁员缩减战线成为贾跃亭及其领导下的乐视的首要选择。
不过,比现实更残酷的是,乐视的裁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要收缩战线的手机部门,也扩展到汽车、体育等其他部门,时代周报从乐视网内部人士处获悉,乐视网也已经进入裁员阶段。
上述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乐视欲裁员10%,实行N+1补偿制度(N指工作年限,外加一个月工资),汽车、体育等板块已经开始着手处理。”
“据说一些不太干活的人被裁掉了,裁员不分级别,硬件部门的个别人士已经确定被裁掉了。”上述知情人士称。
同时,一位接近乐视体育的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称:“乐视体育计划砍掉赛事运营部分业务,接下来赛事运营的一些都会被停掉,保留体育媒体等其他业务。”
此外,根据TV Sports Market等媒体披露, 乐视体育已经试图取消与ATP官方签下的ATP大师赛和ATP500赛事版权合同。
从今年10月的上海网球大师赛开始,ATP方面就中止了对乐视体育传送ATP系列赛事转播信号。在报道上海大师赛的过程中,乐视体育未能实现视频直播,使用的比赛集锦存在右上角用马赛克进行遮标处理的现象,版权来源不明。
公开资料显示,乐视体育赛事运营项目寥寥无几,去年一年,乐视体育经手操作的赛事运营项目仅16个,且都是一些名气较小的赛事。
今年乐视体育定的目标是赛事活动预计达到60场次,较去年翻两番,其中包括众多国际赛事项目,如7月有曼联、曼城等欧洲强队来华再秀国际冠军杯,9月影响力堪比F1的WRC汽车拉力赛重返中国,而当前2016年还未结束,赛事运营却宣告结束。
时代周报记者就ATP停运事宜向乐视体育公关部赵雅丽求证,其对ATP停运表示否认。“ATP裁判座椅有乐视的广告,年终总决赛都在播,融资80亿元,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赛事直播多路信号。”
但对于赛事业务部分被砍掉,赵雅丽则表示默认。“赛事没有全部被砍掉,乐视已经成功举办了shake run,太原马拉松等赛事,年内没有新的赛事了,2016年具体计划还不清楚。”
然而纵观乐视体育,目前正在做的体育媒体和赛事运营都处于同行下游,乐视主办的传统体育赛事传播受众较窄,有直播版权的赛事名气也相对较小,在业内地位并不突出。
“乐视体育把烧钱厉害的部分都逐步取消,剩下的体育媒体和体育赛事,这两项是能靠自身养活自身的,其他的已经经不起折腾了。”一位体育行业资深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高薪挖角的好时光不再
与现在裁员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乐视此前高薪挖人的事迹多次轰动业界,甚至数次促使上市公司乐视网股价飞涨。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乐视基层员工的平均工资高于同行平均水平,这也是乐视吸引众多人才纷纷加盟的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贾跃亭在对待员工的薪资问题上,一直都颇有“个人风格”。媒体曾这么描绘贾跃亭:“他与合作伙伴分享的利益往往超出对方的预期,别人可能随口夸一句他的车,他就可以拱手送给对方。”
不过,最震惊互联网圈的是乐视抛出的全员激励计划。为了吸引人才,大手笔的贾跃亭拿出乐视控股50%的股权作为激励总量奖励员工,为此其荣膺“中国最慷慨老板”称号。
去年11月,乐视全体员工收到了一封名为《全员激励计划正式启动》的邮件。邮件显示,乐视控股将拿出原始总股本的50%作为股权激励总量,员工不需要出资购买,转正后即可获得激励授予。激励分四年生效,每一年生效25%。
一位乐视内部员工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乐视今年新招约300名应届毕业生,应届硕士生起薪16000元/月+12000股原始股,其中个别部门给应届硕士的原始股为6000股,每年收入14-16个月薪资。另外,新进的管理层人员,都有相应的原始股。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这是乐视有史以来次给应届毕业生如此高的待遇。往年,乐视给到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较少,而今年乐视一反往常。部分特别优秀的毕业生待遇更是高出同行一倍。
事实上,为了理顺各个业务板块的利益机制,贾跃亭还制订了管理层双重持股的架构,这意味着高管不仅持有自身业务板块股权,如果其他板块业务高速成长,他也可以从中分享到增长的红利。
“每个新项目,做到一定阶段,我会拿出30%-50%股权送给团队成员,然后再拿出剩下的60-70%送出去。”贾跃亭曾在公开场合表示。
优厚的薪酬待遇,乐视挖来了大量互联网及其他行业的高管人才队伍加盟。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016年5月至9月,也就是在资金危机爆发前,乐视更是频繁挖角。其中包括原李宁CEO 张志勇,出任乐视体育总裁;华为前“1号员工”高峻,担任乐视创景总裁;前合一集团CFO 吴辉加盟乐视控股,任职CFO一职;京东原海外事业部总裁徐昕泉成为乐视生态俄罗斯及东欧地区总裁。原华为荣耀总裁刘江任峰酷派集团CEO。
在此之前,贾跃亭还挖来了原光线影业总裁张昭,现任乐视影业CEO。原魅族副总裁马麟也被挖来成为乐视手机UI研发副总裁。原上汽集团副总裁丁磊,在贾跃亭开出的条件下成为乐视汽车全球副董事长。
而原联想集团副总裁、现乐视移动总裁冯幸最近却被自媒体爆料即将离开乐视。但随后传闻被乐视否决。一位被贾跃亭挖来的却离职的为前亚马逊VP张思宏,其离开乐视后曾发文对乐视文化表示不认同。
与其他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不同的是,贾跃亭也愿意与高管甚至基层员工分享乐视的红利,其分给员工的股权较为诱人。
根据乐视网披露的资料显示,其首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高管邓伟、高飞、金杰、吴亚洲、雷振剑、杨丽杰分别获得37.544万股、31.768万股、25.27万股、21.66万股、14.44万股、31.768万股。
而这些股票,就算按照乐视现有不到40元的股价,这些股票价值也几乎都在千万元以上。其中,吴亚洲是乐视云的CEO,雷振剑是乐视体育的CEO。
客观来说,贾跃亭设计的股权激励策略,不光让高管在自辖业务中有利益牵扯,同时也把高管编入整个乐视集团中,保证了单个项目高管和集团公司利益一致,以此锁定了员工。
另外,据时代周报从乐视内部获悉,尽管遭遇资金危机,但乐视仍在努力维持原有的薪资水平,并没有进行减薪。但很显然,高薪挖人的好时光已经一去不返,裁员是乐视收缩战略的下一步。
融资遇阻贾氏兄弟恐有平仓风险
除了通过裁员收缩战线等方式节流,乐视急需做的是找到重组的现金流来挽救各个子生态,以便维持上市公司乐视网现金奶牛的地位。
乐视网方面,贾跃亭已经尽了的努力质押套现。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今年年中,贾跃亭从乐视网套现约114亿元。
乐视网也进行了多次融资。其上市以来,累计融资金额高达268.91亿元,其中,股权融资金额为67.59亿元,发行债券融资约25.3亿元,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达176.02亿元。此外,乐视网还有178.21亿元待实施的募资计划。
“乐视的资金缺口并不是几十亿美元能填补的,上市公司这头现金奶牛周转不开的时候,必须要从其他途径融资,贾跃亭锁定了太多机构及投资者利益,这些机构不会袖手旁观,乐视也不至于这么快倒下。” 上海某私募经理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乐视网也是在自己的闭环生态体系内,玩了一个钱生钱的游戏。通过套现、质押及配股等手段获得资金,然后用这些资金投入生态子公司,以拓宽子公司的融资渠道,子公司实现盈利后注入上市公司,继而推动股价上涨,循环往复。”对于乐视网的资本运作模式,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董事黄立冲对时代周报记者称。
“这种方法类似昔日的德隆系。德隆系是通过大量实业融资去哄抬股价,乐视通过大量的资本运作为实业提供融资,德隆当年遇到A股持续下跌便扛不住崩盘,而乐视如果实业不能迅速变现时便会出现实业与股价双崩盘风险。”黄立冲补充道。
从乐视网的三季度财报来看,其资金链紧张可见一斑。前三季度乐视网实现营收167.95亿元,同比增100.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3亿元,同比增30.75%。而同期,乐视网营业利润仅2612万元,与营收规模相差甚远。
从营收和净利润数据来看,乐视网交出的前三季度业绩靓丽,但缺钱的信号非常明显。
三季报显示,乐视网1-9月份经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43亿元,同比下滑32.89%。与三季度营收及净利润大幅增长并不匹配。乐视解释称因本期新增互联网金融业务发放的贷款净额计入经营活动流出所致。
在乐视网仅有的现金流中,应付账款占43.8亿元,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为6036.8万元,存货高达18.4亿元,不难看出,乐视基本处于极度缺钱的状态。
规模扩张也给乐视财务上带来较大压力,今年前三季度,乐视网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别实现160.07%、88.04%和197.92%的增长。乐视称因人员费用增加以及智能终端销售业务发展等所致。
另外,从负债来看,截至9月30日,乐视网负债余额为189.72亿元,包括短期借款余额29.86亿元、长期借款余额22.49亿元,资产负债率仍相对较高,达65.72%。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贾跃亭、贾跃民二人总计持有乐视网7.27亿股,其中已质押6.13亿股,占其持股比例的84.32%。根据近期股价,上述质押股权市值约240亿元。按照质押规则,贾跃亭、贾跃民至少能借此拿到100亿元,但这依旧未能挽回乐视缺钱的现状。不仅如此,如果乐视网股价继续走低,贾氏兄弟还将面临着平仓风险。
“现在A股所谓的定增不少有内部回报保障,很多不是真正的股权,不少有回购条款的并未披露,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把银行和所有人都套牢,因此不到最后利益相关者肯定会想方设法‘救’乐视,因此在乐视网股价暴跌之前,还能融到钱。”黄立冲补充称,“乐视所谓的生态圈不太容易建立起来,如果它没有疯狂扩张,靠融资还能扛下去,但是疯狂扩张就比较艰难了。”
关注“258企业服务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每日获取最新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商友宝产品
评价(0人参与,0条评价)
同类资讯推荐
最新行业资讯
本周热点行业资讯
手机移动站
关于258微信
Copyright (C) 2008- ALL Right Reserved
258集团 版权所有 闽ICP备更多实事新闻,请关注
盛名一时、出尽风头的乐视遭遇了重大危机,很出人意料!
不过,这场危机,对于乐视而言,可能大到超出了人们想象!
而这个危机,也宣告了硬件免费论的破产!
乐视危机 宣告硬件免费轮破产
这两年,频繁见诸媒体头条的乐视,以一种意想不到方式又震惊了所有人一把,乐视掌门人贾跃亭坦诚了乐视最近确实有点问题,并间接证实了前段时间传言的供应链欠债问题,区别只是金额多少。
盛名一时的掌门人下&罪己诏&
涉及供应链的问题,极易引发生死危机
11月6日,这两年顺风顺水的贾跃亭低下傲娇的头颅,发布了一封&诚恳&的公开信,一封诚恳、又带有反思性质的公开信,被媒体成为贾跃亭的&罪己诏&。
信中,在总结乐视这些年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坦承乐视确实有些问题&&扩张节奏太快、资金链紧张、组织能力相对滞后。
这种承认反思、承认错误、并要进行调整,对于一项傲娇的乐视和贾跃亭而言,都堪称破天荒,某种程度,也说明了这次危机的严峻。这次绝对不是一次小危机,而是一次大危机、甚至生死危机!
因为这其中的反思,让此前一直传言的乐视对供应商欠款传闻坐实了!
关于资金链紧张这个问题,贾跃亭在信中,明确表示&近几个月以来,供应链压力骤增,再加上一贯伴随LeEco发展的资金问题,导致供应紧张,对手机业务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涉及到资金链、而且是大金额的资金链危机,对企业而言,不是一个小问题,往往是极易引发生死危机的大危机,而且这个数目还不是一个小数字。
如果供应链欠债、矛盾扩大,双方对簿公堂,企业将面临断货、业绩下滑,直接影响正常经营,进而影响股市反应,进一步遭遇崩溃,引发系列连锁反应,将对企业形成致命危险。
资金链一旦断掉,后果不堪设想!
资金链危机,往往影响企业生死!
中国的商业战神史玉柱,就曾在资金链这个问题上载过跟头,当时巨人集团扩张节奏过快、铺的摊子太大导致资金链吃紧,更重要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在建设中的巨人大厦地基连续遭遇三个断裂带,成了&烧钱&的无底洞,以至于花了2亿、地基还没打好,而且还要从其它项目抽调资金、继续建设。
如果不是因为断裂带,当年的巨人不会导致最终的悲剧,毕竟当时史玉柱及其团队已经开始反思之前的粗放运作,业务收紧、改变之前过快的扩张节奏;同时,在项目运作上进行调整,一改之前三大战役的粗放广告投放运作,开始对市场操作进行&试点总结探索模式、然后全国扩张&的精细化运作,后来这些都在脑白金的成功上体现(脑白金时先在江阴试点、总结打法后、全国扩张),为后来脑白金传奇打下基础。
而且当时巨人的调整,已经颇有成效,资金紧张的问题已经有所缓解,而且外面合作的渠道商(经销商、代理商等)还欠了巨人2个多亿,一旦这些资金回流,后面随着大厦一层层越盖越高,那些购买楼花的消费者,也自然就放下心来。
但是,在这个关键时期,由于媒体的报道,将巨人危机放大化,那些外面的渠道商也不还巨人资金了,资金流回流成了问题,导致巨人资金链彻底断掉,巨人大厦成为烂尾,整个集团崩盘。
当时巨人集团的资金链问题还是有几个业务盈利,主要的亏损大户的就是巨人大厦,可它花的太多了,竟把所有的资金链都搞断了,引发崩盘。
而后中国商界战胜史玉柱东山再起后,对资金安全极为注重,对于渠道商、代理商制定了&先打款、后发货&的模式,一定要先打款,才能发货,避免坏账,同时巨人不再有以前的疯狂扩张、注重节奏,稳扎稳打,而在史玉柱的投资中、一个很大比例是比较安全的银行的金融股,这些调整让史玉柱东山再起后,再次成功跻身中国富豪百富榜。
商业史上,因为资金链断掉而倒闭的企业不在少数!
商场如战场,战场上打的也是资金PK(枪炮等都需要资金),商场上同样如此,资金也扮演重要作用。
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乐视危机、资金链欠债门背后
宣告了传统硬件领域&免费论&破产
这次欠供应商款项问题,基本上说明了乐视手机的免费论的破产!
一边是一年多时间卖了1700万台手机,创下新生品牌的销售记录,另一边,却是欠下供应链多达几十亿、甚至百亿的巨债。
这能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么?
乐视的财报一向是报喜不报忧,只报乐视网的收益,而有关硬件业务,无论是电视、还是手机的亏损都没有公开过,而可以查到的数字,实际上乐视整体上是亏损状态。
只看乐视网,收入和盈利在增长,但是如果合并起来,虽然规模在扩大,但是同样亏损在扩大。
硬件成本价、甚至亏损,靠内容盈利
本身就是不靠谱的模式
乐视一向打出所谓的硬件免费,硬件通过成本价、甚至亏损,而通过内容盈利的模式!
这个模式本身就是一个漏洞百出的模式,因为今天的内容消费,还没有形成那么大的产业,在营收上与硬件相比,相差悬殊。
靠内容、软件的收益,根本无法填上硬件的窟窿。
即使今天内容收益最成功的苹果,已经通过内容、增值服务的苹果,它增值内容的盈利占苹果总收益不足10%,2015年苹果应用商店收益200多亿美元,已经占到全球应用商店市场收入58%了,而苹果总收益2337亿美元。其中仅苹果手机占比超过60%,超过1500亿美元。苹果应用商店的收益不到硬件(包括iphone、imac、ipod等)收益的九分之一。
两者的悬殊,注定了内容、服务实现盈利的模式,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
包括国内最早喊着硬件+软件,说硬件不赚钱、靠软件赚钱的小米,2015年小米收益780亿,软件收益37亿,仅为4.7%。
如果小米公司让硬件不赚钱、甚至亏损,靠软件的37亿养活,小米公司早死了几回了。
内容的收入和硬件的亏损之间无法平衡,结果就是卖一台实际亏一台,卖的越多亏得越多。
这也是为什么乐视手机卖了1700多万台,销量不低,可最后却欠供应商几十亿、甚至百亿的债。
这种赔的底裤都没了的生意做法,真的是好做法?
且不说乐视亏损达到100多亿,是否真实,但绝对不是小数字。
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给南都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按照乐视手机2000万的销量来算,每台亏损200元,乐视手机亏损共计达40亿。
手机领域如此
家电领域同样如此、汽车也如此
乐视在手机是一路销量狂奔,另一边是欠债扩大。
在它硬件起家的电视领域也是如此,一边是电视销量的上涨,另一边是硬件的亏损。
而未来,如果他要做的汽车也是这种模式,同样也只能是亏损加大的结果。
而此时,我们再回看2015年6月份知名专家刘姝威PK乐视网:潮水过后才知谁在裸泳,日晚,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撰写的《乐视网分析报告》出炉,质疑乐视烧钱模式不可持续。
《乐视网分析报告》提出,如果乐视网继续实施&通过销售乐视TV,扩大用户规模&的策略,那么,这种&烧钱&模式能够持续多久?乐视网的投资者们愿意为乐视网&烧钱&继续提供资金吗?在国内外,被&烧钱&模式烧死的公司已经不少了。
此观点一出,立刻引起业内人士质疑。有评论认为,刘姝威是个好学者,但是其观点暴露了两个缺陷:一是不懂互联网与智能硬件;二是不考虑乐视企业特殊情况。
但是,今天看,刘姝威教授无疑是对的!
每个业务都是亏损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相伴的是亏损的扩大不断,这真的是好生意吗?
过度的价格战,别把自己搞死、变成笑话
所谓性价比,说的直接些,就是价格战。
价格战时是一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结果搞得整个行业都活不好。
为什么当年中国家电曾遭遇反倾销,就是因为这种极端的做法破坏了行业、破坏了行业生态,最终中国一些企业的做法,又影响了中国行业企业整体。
而今天,这个愈演愈烈的所谓硬件不赚钱,靠内容盈利的方式,不仅是把对手搞的不好过,也把自己快搞死了,变成笑话!
互联网免费论,该醒醒了
免费曾经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的标签,一些人更是把它放之四海,实际上这是一种谬误的认识。
软件领域可以免费、硬件领域无法做到
企业总要赚钱的,不赚钱、盈利,企业无法生存,某一块不赚钱,必须就要通过另一块赚过来,如果一块放弃盈利、甚至是亏损,而另一块无法支撑,注定是个赔钱的生意。
软件和硬件有所区别,单纯以硬件方式做软件是思路一条,同样单纯以软件思维做硬件也是死路一条。
对于软硬件区别,互联网行业最先理解的是搜狗掌门人王小川,王小川在3年前,就强调,免费和低价是最大的误区。硬件和软件本身的商业模式是不一样的。在互联网公司做软件时,若你的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成本是基本不变的。硬件库存的压力,后面的费用,并不满足这样的一个条件。同时,低价是比免费更危险的提法。&低价比免费是更危险的提法,&增加产品背后的附加值是才是核心竞争力。
而后,红衣大炮周鸿祎,在喊了多年免费后,也放下傲娇、承认错误了,为自己曾经错误表示惭愧,在今年6月15日的一次活动中,周鸿祎表示免费理论有它的局限性,不是所有都能免费,明确表示免费模式在硬件领域行不通,不能走互联网免费模式,必须要靠硬件本身盈利,也为当初喊&一切都可以免费&这个观点感到很惭愧。
免费、补贴都只是一种推广手段
即使互联网,也不是全部
免费的网盘纷纷关闭疯狂的滴滴减少补贴
即使互联网企业,他们应用免费、补贴也是一种手段,一种推广,而不是一个持久的现象,只是他们吸引客户的一种手段而已。
今天,360、乐视、UC网盘、金山快盘、新浪微盘、腾讯微云和115网盘都已经纷纷把云盘关闭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盈利模式不清,说的直接些,找不到赢利点,毕竟且有不是做公益的、天天亏损、散财。
还有网约车,滴滴、快的、优步他们2015年一年的补贴烧出去的钱多达300亿,堪称创纪录,但那都是为了做市场,今天他们的补贴都大幅降了,同样,他们也不是做公益的。
也给互联网企业敲了警钟
这些资金链问题,也给互联网企业敲警钟!
企业要考虑盈利,是对自己、投资人、员工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仅有用户,没有收益、亏损是没价值的!
优酷土豆,曾经中国视频第一网站,但是持续的亏损扛不住,最后卖给了有钱的阿里巴巴。
还有酷六网这家视频网站,在被盛大收购后,创始人李善友说过感谢陈天桥的话,在告别演讲中李善友曾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2009年我对前途完全绝望了,我真的想有人一枪把我毙了&
某种程度,如果没有陈天桥,酷六和他的创始人命运可能很惨,虽然今天李善友经常发表各种观点,各种关于互联网时代商业的看法,但是他所创立的酷六网的命运和所经营的商业实战成绩,远没有他现在的各种观点那么光彩!
而微博如果不是当年阿里入资,和阿里的电商打通,同样也是这个尴尬,用户很多,可无底洞很大。
企业赚取一定利润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只要为客户贡献价值、创造价值,带去满意的服务、体验,获取企业应获得的费用,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而是合理的事情!
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为企业自身、员工、股东创造价值!实现共赢,而不一定非要用赔的底裤都没有了方式来拉客户!
危机对乐视是坏事、也是好事
乐视能力不可否认,及时调整,未来可期
此次危机,对乐视而言,短期看是坏事,但是长期看也是好事!
毕竟乐视的所谓模式存在的问题,急需调整了,问题的坑已经存在了,如果不调整,结果必然未来越变越大,乐视将遭遇更大的危机,很可能扛都扛不多去!
此时,乐视及时作出调整,对过去的问题进行改善,未来还是可期的。
一、修复与供应商的关系
目前首要的可能是修复与供应链的关系,欠债问题、传闻已经有供应量厂家已经准备起诉了,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意味着销售和业绩很快宣告终止,将引发大危机。
二、调整战略
这是重中之重,毕竟现金流的产出、盈利还是亏损和业务直接相关!
改变以往烧钱、扩大用户的方式,这也是关键,实现每个业务的正向现金流、而不是除了乐视网好看点以外,每个硬件业务,都是越卖越亏。
几十亿、甚至百亿的亏损,乐视网那一年几亿的净利润是不够填窟窿的。再这样下去,赔的底裤可能都没了。
改变业务模式吧,同时控制扩张的节奏,如果解决不好、控制不了节奏,同样影响资金链问题,受到大影响,因为扩张节奏过快、过大一直是商业上企业的死因之一。
三、改变夸大的说相声推广模式
乐视,在业内被称为&PPT公司&,某种层面这种形象,对它未来发展形成一定不利影响,乐视造概念的能力是极强的,但不少概念都是站不住脚,这种做法会透支形象!
例如,它所谓乐视所谓的&全球首个生态UI&这个基本上是不靠谱的。
生态这个概念,并非乐视首创,所谓生态,指企业在产业上下游,以及相关产业的布局,构建一个超出某个单一产品、单一业务的庞大体系。
在国内比较早应用生态概念进行运作的是蒙牛,蒙牛自创业初期就采取了一种&公司+奶站+农户&的原料采购模式,蒙牛不仅与政府、银行合作向奶农提供低息贷款,帮助他们购买乳牛,还提供全方位养殖技术支持,与数百万奶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巨大的&乳业生态链&,通过扶持奶农致富实现驱动企业持续成长。
国内互联网行业最早开始做生态的是阿里,2007年8月,马云带领阿里巴巴的几十名高管倾巢出动,赴蒙牛乳业考察学习了一次,蒙牛的产业链建设令他们受到很大触动。
回来后,阿里人开始反思阿里巴巴生态链。之后,阿里在电商的上下游都进行了布局也业务开展,从IT、大数据、云、到金融、再到上下游产业投资如内容、社交媒体的投资,等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体系,之后国内其他电商企业、包括传统实体零售业也逐渐开始学习期生态系统建设。
在IT行业最早开始构建生态的是苹果,乔布斯带领的苹果在1999年就逐渐形成了数字中枢的思路,认为个人电脑&不会成为边缘化的副线产品,而将成为一个&数字中枢&,整合各种数字设备,包括音乐播放器、录像机,以及相机。&苹果的数字中枢实际上是把硬件、软件、程序、服务等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构建了IT行业首个生态系统。
此后,小米、乐视跟随提出的生态,实际上都是学的苹果模式,谈不上什么首个,更谈不上全球首个。
一旦一个企业在消费者心智中构建了一个吹牛的印象,很多消费者会讨厌这家企业,拒绝这个企业,这是非常致命的!很多企业始终不明白这一点,特别是手机行业几家说相声的企业,都需要重视这个问题!
乐视的这些所谓的概念,在某些层面,同样也引发了一些消费者的反感,这些都会成为乐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当乐视出现问题时,就要为这些吹过的牛付出更大的代价,消费者此前累积的反感效应副作用就会加倍叠加。
真正传递价值、传递产品独特才是正道,过犹不及,早晚都会引发问题!
如果及时调整,乐视还是有竞争力的
如果及时调整,乐视还是有竞争力的!
乐视过去发展,所形成的大量用户资源、网络资源,以及擅长的营销推广(现在乐视的营销推广功力基本上可以与小米并列了、运用互联网、调动媒体报道的能力极强),产品打造上也可以&&
综合起来,乐视在产品、渠道(线上渠道)上都还可以,营销推广的功力很强,运作好了,还是有竞争力的,过去无论是营收增长,还是在硬件领域(电视、手机)的业绩,都已经证明了它的实力,未来可期;但是如果用的过了,方式模式错了,可能就是大问题,给自己埋了雷。
及时合理调整,更好地发展完全可能的,当初刘姝威教授的提醒是很有价值、很值得认真思索的!
否则,一切都会为自己做的承担代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乐视手机裁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