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日关系的看法经济发生矛盾的看法

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国青年报
04版:每日新闻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 & 往期回顾 & && &&&
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本报记者 潘圆
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
&&&&改革带来机遇,而机遇掌握在有准备的人手里。时值中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正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发生了变化。如何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事关亿万青年的成长与发展、创业与创新。
&&&&认真学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论述,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阶段性变化,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而且可以明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与传承。
&&&&为此,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国青年报推出一组系列报道。
-----------------------------------------------------------------
&&&&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这一判断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这个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到底指的是什么?该如何理解?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
&&&&“新常态与大逻辑的提出,是对经济发展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的新研判,无论是对经济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还是对新常态经济运行的把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顾海良教授认为。
&&&&“中国正处在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阶段。经济新常态是对这一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正确认识新常态、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有助于我们统一认识,更好地引领未来经济的发展。”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教授表示,“发展阶段变了、客观环境变了,我们出牌的方式必须变。必须站在新时代新高度,用新方式来思考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必然如此,别无选择
&&&&“逻辑指的是历史必然性。大逻辑,就是内在力量导致的必然趋势。必然如此,别无选择。”顾海良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逻辑就是新常态。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认为,大逻辑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的。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人民币。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缺资本不缺劳动力。现在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提高了、资源环境约束增加了,这意味着我们发展经济的方式方法必须改变。
&&&&而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趋势性变化,习近平有清醒的认识。日,他在同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即表示,“我国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超高速。”
&&&&说“不可能”,是因为发展环境变化、资源约束使然,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使然;说“没必要”,是因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并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
&&&&“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扩大,增长速度自然要回落,这是客观规律,只能适应不可改变。犹如滚雪球一样,当雪球小的时候,可以很快翻一番,随着雪球体积的增大,必然要减速。世界各大经济体在经济增长中都出现过这种趋势。”赵振华表示。
&&&&“从国际经验看,高速增长经济体在进入中高增长阶段后,都经历过经济明显减速和换挡的过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王一鸣在《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一文中以日本和韩国为例介绍,这两个国家经历过高速增长后都出现了经济增速的拐点性变化。
&&&&赵振华认为,无论是从GDP增长还是居民人均收入指标来看,我国经济都只需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就可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从经济增长率来看,2011年至2013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8.2%,从2014年至2020年年均经济增长率只需要增长6.8%即可实现预期目标;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来看,2011年至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5%,从2014年至2020年,城乡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或纯收入只需分别增长6.7%和5.8%即可。
&&&&政策不再是“跌”出来的
&&&&正确认识大逻辑,认识新常态,对正确把握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意义深远,也是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抓手。
&&&&顾海良认为,新常态、大逻辑是对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着力点。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有助于我们打破GDP神话、发展的纠结以及所谓中国经济“一花独秀”的幻想。
&&&&“一直以来,总有人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可能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可以‘一花独秀’。”顾海良说,但其实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不能割裂来看。
&&&&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经济增长。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指出: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在评价工作和考察干部时,不能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他强调,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经济一定要保持8%以上的增长,否则就会出问题,以至于有一种发展的纠结,经济一下行就要进行调控、出台刺激政策,而这些调控政策叠加起来,所导致的市场扭曲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付出更大的代价去纠正。”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说。
&&&&卢锋发现,现在简政放权涉及到的很多行政审批,并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是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宏观调控概念内涵过于宽泛、过多采用产业政策数量控制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产物。干预政策的不利影响不断叠加,不仅对市场体制完善带来不利影响,而且难以有效管理过度扩张过程中派生的宏观失衡。
&&&&他说,所谓“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其中的“刺激政策消化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常态的提出也包含着调整的信号,从宏观经济学上来分析,过度扩张之后进行调整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调整就会有阵痛。要有担当。这个阵痛既包括去杠杆、压泡沫、去产能带来的阵痛,也有人们预期调整付出的代价。”
&&&&过去人们习惯了经济只能升不能降,一但下降就要出政策,于是所谓“政策是跌出来的”说法不胫而走。
&&&&“2008年,房地产行业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曾有房地产企业拿出了一份报告,主题就是‘政策是跌出来的’,请专家学者帮助预判分析。”这件事让卢锋记忆犹新,当时他和许多专家学者都建议房地产行业收缩发展规模,迎接调整期。然而最后的事实表明,企业的博奕成功了,研究人员的预判建议失灵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了提升经济,国家出台了大规模的刺激政策,房地产价格再度进入上行通道。
&&&&“如果企业当时听了学者的话,就赔钱了!”卢锋说,但这个大规模的刺激在当时看有一定效果,从长远来看却加剧了宏观经济的失衡。
&&&&因此,在他看来,正确理解新常态,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大逻辑的变化,一个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引导政策预期。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市场真正起决定作用。
&&&&经济发展是自然演变的过程,该发生的就要发生。经济短时间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是正常现象,“我们要相信中国经济的韧性。”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
&&&&只有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趋势特征,把握好这个大逻辑,才能正确认识处理目前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中国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才能跨跃中等收入陷阱。
&&&&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首要的是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制度政策都是至关重要的。制度一定要适应发展的规律。”卢锋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比较优势的发挥,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制度变革的推进,比较优势就不可能发挥出来。
&&&&“改革就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为了改善民生。”赵振华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大课题。
&&&&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提出四个“准确把握”:“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在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日,习近平出席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是对社会活力的解放,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正确认识大逻辑就必须正确处理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找到其中的平衡点。
&&&&赵振华分析,新常态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要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要更加注重保护环境。
&&&&在卢锋看来,客观分析,速度过高过快的时候,效益与质量难免会打些折扣。“又快又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可以统筹实现,然而在短期来看,特别是以当下为时点的情况下,在速度与质量之间,难免会有某种置换消长,政策要有所取舍,要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
&&&&长期以来,很多人已经习惯中国经济8%以上甚至两位数的增长,因此对于经济增速的回落表现出种种担忧。
&&&&“但其实7%~8%的增速仍然是非常好的,特别是这种增长是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相当大的基础上实现的。速度降低并不影响总量继续增大,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率每提高1%带来的增量比10年前增加10%还要大。”赵振华表示。
&&&&“转型期发展前景最终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关键在于能否直面问题,勇于和善于破解改革与发展中的短板。没有别人给你挖陷阱,陷阱通常是自己挖的,并且自己跳进去后不愿出来。”卢锋表示,只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中国就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学者:中美两极格局或2020年定型 中国需要盟友
资料图:中美两国舰艇联合演练中原标题:学者 中美两极格局或2020年定型 中国需要盟友【环球时报记者 胡锦洋】编者按:卡梅伦走了,特雷莎&#183;梅来了。一场公投带来的政坛剧变没把获胜的英国“脱欧派”领袖推上首相宝座,但“脱欧”大戏仍在一步步展开。“脱欧”后的英国会分裂吗?英国退出对欧盟的未来是何征兆?对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而言又意味着什么?日前有印度学者称,由中印崛起而主导的“亚洲世纪”或提前到来,英国“脱欧”会带来什么样的世界格局变化?对中国是利大还是弊大?《环球时报》记者就此专访清华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听他分析英国“脱欧”将带来的各种影响。3年前,他就对英国“脱欧”作出了预测。预测是基于科学原理未来还会有国家退欧环球时报:您在2013年《历史的惯性》一书中就预测英国可能在2023年之前退出欧盟,您是基于什么做出预测的?阎学通:在我的《历史的惯性》那本书中,我预测欧盟会更加松散,英国非常可能带头退出。英国“脱欧”公投后,媒体对我之前的预测报道很多,但似乎对预测和猜测未作区分。预测是依据某种理论原理观察与其相符合的现象而事先做出判断,而猜测是在没有理论原理指导条件下对未来做出随意判断,然后罗列两个现象去印证。我在书中是对欧盟未来的预测,建立在国际组织成立、维持和解体的原理之上。成员国在受益的前提下才会参加国际组织,参加后只要不受损害,它就不会退出;只在利益受损的条件下才会退出。朝鲜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就是一例。我之所以在2013年做出英国可能“脱欧”的预测,就是根据上述原理观察了欧盟给哪些成员国带来伤害,它们是否有能力和意愿承受。“脱欧”公投在英国能通过而在希腊没通过,主要原因是英国人比希腊人看到更多“脱欧”能带来的好处,亦即可能摆脱的害处。英国没有加入申根协定,没加入欧元区。英国人看到,保持英镑发行权使英国可以通过大规模投放货币应对经济危机。而加入欧元区的希腊不能自行发放货币,于是在恢复经济时无法自救。有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验,英国人坚信与欧盟保持距离越远,受益越多。而其他成员国与欧盟的距离没有英国那么远,体会不到这个“利”,对留在欧盟的代价没有英国人体会得深刻。我这本书里还预测了德国会让英国主动退出欧盟,这点也被证实。英国是欧盟内部的“捣乱者”,把英国踢出去有利于欧盟的团结以及德法对欧盟的领导。英国退出使欧盟的领导集体由三驾马车变成两驾,德国的权力上升,德法领导力增强,领导集体的内部分歧减少,这对德法只有好处没坏处。环球时报:“脱欧”后,英国会因此而分裂吗?欧盟未来会更团结,还是会不断有国家退出? 阎学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多。由51个会员国增至194个,加上非联合国成员的政治实体,已有204个。国家分裂作为主流趋势尚未到达历史拐点,还会有更多国家从现有国家分裂出来。政府领导能力强则统一得以维持,领导能力弱则无力阻止国家分裂。这是客观规律。就英国而言,从上世纪60年代它的殖民地独立到2014年苏格兰独立公投,都表明英国政府维护统一的能力在弱化。根据历史的惯性,苏格兰与北爱尔兰未来分裂出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且呈上升之势。如果苏格兰举行第二次公投,支持独立的人不会改变立场,而之前支持留在英国的人群则会出现分化。因此,支持“脱英入欧”的人数会大增。英国“脱欧”后,还会有国家退出欧盟。今后5-7年还有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可能,届时可能有一些国家产生作为欧盟成员无力自救的受害者情结。一方面,欧盟成员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危险较小,它们认为有北约作为安全保障足够了,因此将会提出收回更多经济主权的要求。对于中小国家来讲,做一个经济自主的“小而美”国家是理想的。尽管一些国家的退出将导致欧盟国际地位下降,其内部一致性可能得到加强。德国将三心二意的国家踢出欧盟有合理性。目前欧盟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是由东扩带来的,从14个成员国变成28个,一致性被严重削弱。减少成员国数量,提高核心成员国质量,将有利于欧盟进一步一体化。欧盟衰落速度可能更快 世界“两极化”已经开始 环球时报:以英国脱欧为征兆,欧盟会迅速衰落吗? 阎学通:欧盟衰落是个趋势。欧盟并不拥有全部主权,部分主权在各国政府手里,这样的机制决定了它难以迅速出台政策;即便出台,各国也未必坚决执行。在应对经济危机时,这一制度的弊端将非常明显。根据“捕鹿博弈原理”,一群人去捕鹿,突然出现一只兔子,离兔子最近的人很可能去追兔子而放弃捕鹿,于是鹿逃走了。这个博弈模型强调的是,由于个人利益往往优先于集体利益,遂导致集体利益难以实现。欧盟成员国会更加抱怨欧盟的无效,退出欧盟的想法便可能产生。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已有8年,未来8年欧盟衰落速度将可能快于过去8年。由于中美经济增长快于欧盟,欧盟的相对衰落不可避免。绝对衰落恐怕也将成必然,因为英国退出将导致欧盟GDP总量缩小。如果再有别的成员国退出,这个基数会进一步缩小。由于相对衰落和绝对衰落可能叠加发生,欧盟的衰落速度将可能更快。环球时报:有人说当前世界处于多极化时代。那么,欧盟的衰落会让中美两极的格局提前到来吗? 阎学通:“化”是一个过程,“格局”是一个定型的态势。关于冷战后世界进入“多极化”,人们的看法并不相同。我认为,多极化的判断与客观实际并不一致。多极化是个转换过程,这个过程不能长于格局的定型时间。1945年二战结束,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10年时间,两极化完成。这个两极格局持续了37年,到苏联解体。“化”10年,定型37年,是合理的。;1996年,国际格局从两极转为一极,标志是当时美日同盟再定义及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大国关系以条约形式固定,这样一极格局才算定型。“化”5年,定型近20年,也是合理的。我认为,世界格局的两极化已经开始,并不存在多极化问题了。我在《历史的惯性》中预测两极化在2023年前完成,形成两极格局。英国“脱欧”带来欧盟的进一步衰落,由此会加快两极化的进程,估计会比2023年早3&#8212;4年,也就是说2020年两极格局有可能定型。环球时报:两极格局提前到来,对崛起的中国是利大还是弊大? 阎学通:能成为世界两极化中的一极,对中国当然是好于两极中没有中国。不能成为一极,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两极之一,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大幅提高。在这个条件下,只要中国仍坚持开放政策,中国老百姓会很容易感受到成为一极的好处。例如,中国护照在出国时的好用程度越来越高,人民币升值,在国际上使用更加方便等。有人说,多极化比两极化更有利于中国,因为美国不会把所有精力都针对中国。大国崛起是一场战略锦标赛,中美两极化意味只有中美有决赛权。中国能进入决赛,就意味着最强大的对手必定会针对中国。当中国没有决赛权时,最强大的对手才不针对中国,但这恰恰意味中国崛起无望,民族复兴无望。认为多极化有利于中国,等于说中国不要进入决赛,永远当一个二流国家,因为唯有如此才可减少美国的针对性。还有人说,现在中国对于两极格局的到来还没准备好。这反映出对当前时代的认识不清。世界变化越来越快,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将要在我国没准备好的状态下发生。能抓住世界变化机遇的国家才能崛起,而非坐等准备停当再崛起。事实上,永远没有所谓“准备好的那一天”,因为世界的变化速度快于国家的准备速度。世界变化不以国家的意志为转移,永远不可能有提前准备好。两极格局,需要盟友 网络时代,开放为王 环球时报:中美竞争会更加激烈吗? 阎学通:中国崛起将必然改变现有的世界格局,而美国要维持单极格局,于是形成中美间两个格局的结构性矛盾。这个矛盾决定了,中美综合实力差距越缩小,双方矛盾冲突就会越加剧,利益冲突的领域会不断地拓展。例如,中国以前不能制造大飞机,中美在这个领域没有冲突。今后中国生产的C919将实现量产,这自然会与美国的波音争夺市场。中美在网络安全和南海等领域冲突的形成与加剧也是同一原因。结构性矛盾是零和矛盾,只有如何利用它和如何防止冲突升级为军事冲突及战争的问题,没有改变零和性质的可能。所以,中美实力差距缩小越快,冲突激烈程度会越强;缩小越慢,相对就会缓和。如果我国在未来十年建造3&#8212;4艘航母,那么中美在海洋上的矛盾就会上升。如果除“辽宁舰”外一艘不造,矛盾则可能不被进一步激化。人类维护既得利益的决心大于获取新利益的决心,这是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中美结构性矛盾中,美国要维护其既有霸权利益,而中国则是拓展其国际利益,因此美国的决心应比我国大。这意味美国对华政策将更趋强硬。只有到了不再具备相应实力的时候,美国才会软化其对华政策。当前美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远大于中国,因此美国依赖军事手段防范中国的策略是可预测的。环球时报:美国有自己的联盟体系,应对两极化,中国应做哪些准备? 阎学通:国际社会的本质是无序性,即没有中央政府。无序性条件下,实力发展不平衡规律推动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国际格局是多极化还是两极化的判断,将决定我们采取什么样的崛起战略。如果我们认为两极化趋势在加快,且中国是其中的一极,我们就需要制定政策应对即将到来的两极格局。如何适应即将到来的两极格局,人们有不同看法。我以为和平竞争应是一个重要战略原则。为保证大国之间不发生战争,中国需要加快国防建设,尽快缩小与美国的军事实力差距。此外,中国的对外战略要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以网络为基础,所以要制定一个在网络领域抢占主导权的策略,以这个领域作为中国未来主要的战略竞争方向。谁在网络领域拥有最高主导权,谁就会成为世界主导国家。中国要在网络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就得向世界提供网络公共产品。只有世界各国都使用中国网络服务,中国才能有主导权。如果中国网络建设是自产自销的产品,中国则没有主导世界网络的可能性。两极格局下,结盟是两个大国都不得不采取的战略,战略友好关系多,主导权就大。对作为一极的大国来说,还没有比结盟能更有效争取国际支持的方法。结盟是策略、手段、方法、工具,把结盟定义为“冷战思维”是教条主义,只会束缚自己的手脚,而不能限制别国。不久前,中俄签署《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被一些人认为是政治结盟,但这的确有利于中国崛起。从结盟来说,就是要以军事同盟为最主要内容,因为中小国家最需要的是安全保障。亚太地区之所以出现“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就是因为这些国家能从美国得到安全保障。军援是低成本高收益的外交手段,战略作用很强。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两极格局,正在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zngu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原创]警惕:年中国可能发生局部战争
导读: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下生活的太久,所以对于战争到来前的敏感度就会降低,可能按照我们的惯性思维不会认为战争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但实际上从国际力量的对比看,一场局部战争已经来到了中国的眼前,它如此的近,近到随时都可能爆发,并且这场战争的结果不论怎样都会引起亚洲力量格局的重大变动,现在我们所期盼的就是这场战争不要演变成一场大规模战争,我们希望他经历的时间越短越好。
在具体介绍这场战争发生的具体地点和时间以前,我们必须先看看国际力量的改变,这是造就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随着中国力量的不断增长
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下生活的太久,所以对于战争到来前的敏感度就会降低,可能按照我们的惯性思维不会认为战争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但实际上从国际力量的对比看,一场局部战争已经来到了中国的眼前,它如此的近,近到随时都可能爆发,并且这场战争的结果不论怎样都会引起亚洲力量格局的重大变动,现在我们所期盼的就是这场战争不要演变成一场大规模战争,我们希望他经历的时间越短越好。在具体介绍这场战争发生的具体地点和时间以前,我们必须先看看国际力量的改变,这是造就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实际上随着中国力量的不断增长,中美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加深,尽管我们一直在提倡新型大国关系,但这个概念美国人不太可能真的接受,要知道他一直是自己独享世界的领导权,只有中国赞同这个理念是远远不够的,从美国的角度出发,他们不需要一个巨人站在自己身边时时刻刻都要和他共享权力和利益,换句话说,中国已经触动了世界头号大国的核心利益,并且随着中国力量的增长,这种触动会更深刻,总有一天会达到爆发冲突的临界点,除非中国突然停止发展,或者轰然崩溃,否则冲突是必然。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实际上就是中美矛盾升级的一个具体表现,中美并不会突然直接与对方开始大规模战争,这种较量必然是逐步升级的,而且双方都会首先考虑试探性的和对方较量,其具体表现形式必将是在中美势力范围重叠地区的一场局部冲突。而中美势力范围重叠地区包含了几乎中国所有的海洋邻国,从日本到菲律宾,乃至大半个东南亚,都是中美势力范围的重叠地区。这些国家大都与中国和美国同时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往往是经济上更偏重中国,政治和军事上追随美国。而在中美势力范围重叠地区中,东海、台海和南海可以看作是中美角力的最前沿,在陆地上缅甸也后来加入,成为中美较量的又一个平台。随着中美矛盾的不断升级,在中美势力范围重叠地区的战争危机就会越来越高,直到有一天达到临界点爆发出来,也许会爆发在缅甸,还也许是东海,也许是南海,我们不能绝对确定是在哪个点上爆发出来,但可以确定它一定在重叠区的大圈中,一定是这个大圈中的实力较强的国家。下面我们一一介绍最可能爆发战争的几个地区。我们按地图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例举。一.缅甸缅甸对于中国最大的战略利益就是通向印度洋的石油管道,这就相当于从中国伸出的一根动脉血管,中国肯定要竭尽所能的保护这根血管,而从美国角度讲,这根血管最好不存在。因此两个在缅甸的博弈必将持续进行下去,大国博弈小国遭殃,这必定会引起缅甸的长期动荡,直到中美在这片土地上的角力分出高下。但缅甸更大可能是爆发内战,当然,这并不仅仅是指对其境内割据势力的战争,是一场爆发在缅甸内部的战争,是亲中派和亲美派的较量。在这种模式下,中国直接参与战争的可能性并不大,但缅甸必将难有太平,除非他果断选择站在中国一边,这就看缅甸政治家是否有远见了。二.南海南海是中国的领土声索地区,这里对中国而言是被别人一度拿去的领土,其战略价值之大是其他所有区域都无法比拟的。但是由于对南海的声索国众多,美国日本等势力又都直接卷进来,南海大体的力量对比是平衡的,但是美日正在通过南海不断给中国施压,因此这里也有可能爆发一场以日本为主导,其他南海声索国为辅的海战,对中国来说爆发这样的战争是下策,如果说中国难以躲过一场战争,那最好是与单个国家爆发冲突,而不要同时与多个国家冲突。因此中国会在南海实施有弹性的领土政策,首轮战争很难在南海爆发,别看南海是目前看起来最可能擦枪走火的地方。有人可能会想中国会不会和菲律宾开战,个人觉得这种可能太低了,它的实力太虚弱,美国也指不上他,最多让它叫两声,中菲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一旦开战,没几天菲律宾就会成中国的一个省,美国也不会同意菲律宾真的和中国打的,那等于白给中国送大礼。所以菲律宾不会和中国爆发战争,即使日本挑头壮胆也会是越南和中国的冲突,菲律宾就是在南海打酱油的。三.台湾大家需要知道一点,台湾问题是不可能再拖下去的,是的,过去几十年都一直那样,但是台湾问题将会在最近10年中解决,实际上如果快的话应该是在最近5年,即使大陆方面能够继续容忍不统不独的局面,台湾自己也没法保持下去的。2016年大选中,绿营上台执政的几率是非常大的,我们可以初步断定2016年胜出的将是民进党,近期的民调也显示出这样的结果。如果绿营上台,台湾可能将一步步走向独立。可能有人觉得台湾不会选择独立,这个需要一个更长的论文去论述,台湾一定会尝试独立的,因为他们迎来了独立的历史机遇期,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是只要台湾独立,中国大陆方面就会有武统的可能,那样这场潜在的战争就将在台湾岛爆发。四.东海钓鱼岛钓鱼岛是中国和日本博弈的前沿阵地。看过前面内容可能会有人有疑问,中日也存在矛盾,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为什么只说中美矛盾,而不把中日矛盾放在影响战争的核心中,何况中日还极可能是爆发战争的核心国家。这是因为日本的一举一动都是收到美国控制的,如果中美关系好,中日不会出任何摩擦,中美关系紧张,中日甚至可以爆发战争,日本已经成为美国在亚洲力量部署的重要棋子,是美国手中的利剑,日本本身的利益是无法去左右其战略步伐的,他的军事更是不能自主的,因此中日是否战争,基本是看中美博弈的程度的。 日本和其他所有亚洲国家最大的不同是,他拥有最强悍的海军实力,在战争中是可以单独和中国抗衡的,并且他的军事力量并不是自主的,是受美国控制的,正因为如此,日本才是最可能和中国爆发战争的国家,一是他有这个实力,二是他的军力受到美国的控制,他可以为美国利益而战,其他亚洲国家很难做到象美日这种军事上的默契程度,这也和军事力量自主程度有关。综上所述,最可能与中国爆发战争的国家是日本,而最可能导致战争的地区是台湾。因此我们可以基本确定,如果中国想要武统台湾,日本必会参与进来,届时将形成台日的军事联盟,并且日本也将有把战争烧到南海的意图,中国要当心同时在东海和南海爆发两场战争。论文容量毕竟有限,难以把每个点说的那么详细,所以只能是把个人的分析结果拿出来,分析过程只能是粗略谈谈。根据各方力量的比对分析,这场潜在战争爆发的时间可以基本确定在期间,这是台湾大选后的一个期间,而年是高危期,是美日对中国实施高压,以及台湾寻求独立的危险期,擦枪走火的可能非常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这场战争在哪里爆发,都可能有日本的参与,不论是在东海、南海还是台湾。对于中国来说,准备的时间并不多了,中国务必在2016年形成初步的海空军力量,以应对这场随时会到来的潜在战争。
猜你感兴趣
热门评论8楼7楼9楼2楼10楼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日钓鱼岛问题的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