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如果美国加息受益股今年不加息 谁最受益

> 姜超:美国加息延后 全球暂获喘息
事件:北京时间今日凌晨,美联储1月议息会议决议获全票通过,决定维持当前基准利率不变,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仍将维持在0.25%至0.50%的区间。我们的观点是:
一、美联储1月FOMC会议全票通过,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议息会议委员会认为近几个月以来,美国家庭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市场均在改善,但通胀水平依然远低于2%的长期目标,且出口疲弱,存货投资放缓。因此会议决定维持目前利率水平不变,这一决定符合市场预期。
二、加息预期大幅延后,全球市场暂获喘息之机。
进入2016年以来全球股市哀鸿遍野,股市大跌的一大原因在于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转向:美国于15年12月正式启动加息周期,欧央行未再扩大QE规模,而中国央行连续三月降准落空。但全球金融动荡对美国也有影响,议息会议提出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评估这些波动对美国劳动力市场和通胀的影响。而期货市场也显示市场加息预期延后,联储最早加息时间从6月推迟到了7-9月,加息次数也由2次减少到了1次,美国加息延后或给全球金融市场难得的喘息之机。
三、但美国经济仍在复苏,“延后”不代表“缺席”。
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数据显示美国经济仍在复苏,不断支持进一步的加息决策。美国去年12月总体CPI同比已经回升至0.7%,核心通胀回升至2.1%,尽管能源类和进口类消费品是主要拖累,但这些因素会逐渐减弱甚至消除。美国失业率已稳定在5%,12月非农就业和新屋销售均大幅高于市场预期。所以议息会议决定并未排除年内加息的可能性,只是说会审慎评估就业和通胀的最新变化来决定未来加息的时点和幅度。
四、2016年新兴经济风险值得高度警惕。
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欧洲、日本相继推出QE政策,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大量流入新兴市场,当前美国加息势必会带来新兴市场动荡。中国和对大宗商品依赖的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也产生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的压力。而汇率风险又很容易传导到股、债等金融市场,所以2016年新兴经济风险急剧飙升,值得高度警惕。
五、中国:汇率有望暂稳,货币宽松退位,防范风险居首。
美联储加息明确延后,意味着人民币汇率也将赢来难得的企稳窗口,有助于稳定国内动荡的金融市场。但在美国加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存在持续的贬值压力,如果稳汇率成为首要目标,那么利率政策将受约束,降息降准等宽松货币政策将面临大幅延后或退位。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信用违约是中国投资者在2016年必须始终关注的三大风险。
具体来看:
第一、美联储1月FOMC会议全票通过,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美联储1月FOMC会议以10-0票数通过,决定维持0.25%-0.5%的联邦基金利率水平不变。美联储议息会议委员会认为近几个月以来,美国家庭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在缓慢回升,房地产市场回暖,劳动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但通胀水平依然远低于2%的长期目标,且出口还很疲弱,存货投资放缓。因此本次议息会议决定维持目前利率水平不变,这一决定符合之前市场的预期。
第二、加息预期延后,全球市场暂获喘息之机。
进入2016年以来,全球股市哀鸿遍野。无论是发达还是新兴经济体,其股市在进入2016年后均出现大幅下跌。中国、中国香港、巴西、日本的股市在今年1月份下跌幅度分别高达23%、14%、14%、12%,跌幅领先。阿根廷下跌10%,俄罗斯10%,菲律宾9%,美国8%,印度6%,马来西亚4%.
股市大跌的一大原因在于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转向。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央行大水漫灌,股市飙涨。但美国于15年12月正式启动加息周期,欧央行未再扩大QE购债规模,而中国央行连续三月降准落空。所以在去年11-12月份,俄罗斯、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的股市就对全球流动性的转向做了调整,但中国股市在这一时期未做反应,所以进入16年以来,中国股市跌得也最多。
美国加息预期延后,全球市场或暂可喘息。首先,美国经济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强劲,例如12月CPI环比下降0.1%,不及预期,上周美国初次申请失业的人数上升至29.3万,暗示1月非农就业或不佳。其次,全球经济金融动荡也会传导给美国,议息会议委员会也提出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评估这些波动对美国劳动力市场和通胀的影响。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最新数据也显示,交易者预期16年联储最早加息时间从6月推迟到了7-9月,加息次数也由2次减少到了1次,说明市场加息预期延后。此外,上周欧央行率先做出改变姿态,暗示可能在3月会议上加大刺激力度;日本央行也表态“认真考虑”其他货币宽松举措;中国央行短期投放约2万亿巨额资金驰援市场,均意味着央行态度短期生变,全球金融市场也迎来难得的喘息。
第三、但美国经济仍在复苏,“延后”不代表“缺席”。
我们也要看到很多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仍在复苏,不断支持进一步的加息决策。从通胀角度看,美国去年12月总体CPI同比已经回升至0.7%,较前月提高0.2个百分点,而核心通胀已从2%回升至2.1%。能源类和进口类消费品依然是总体通胀的拖累,但这些因素会逐步减弱甚至消除。从就业角度看,美国失业率已稳定在5%,接近联储的目标。此外,12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9.2万,新屋销售较前月增长10.8%,均大幅高于市场预期。所以议息会议决定并未排除年内加息的可能性,只是说会审慎评估就业和通胀的最新变化来决定未来加息的时点和幅度。
我们11月份《逃不开的美元周期》专题研究了美国80年代以来的历次货币政策周期,发现美国的货币政策决策关注国内的通胀和就业,不会受到外部市场震荡的影响,除非这些外部因素影响到了美国内部经济。事实上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对外部依赖较小,其通胀和就业的不断恢复会支持未来进一步的加息决策。
第四、2016年新兴经济风险值得高度警惕。
经济放缓,资本回流。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欧洲、日本相继推出QE政策,资产收益率迅速下降。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大量流入新兴市场。根据我们对8个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统计,09-13年间流入新兴市场的资本高达1.58万亿美元,仅流入中国的就高达8600亿美元。但自14年以来,新兴经济增速放缓,资产收益下降,资金流出压力增大。前几年新兴市场资本净流入那么多,美国加息势必会带来新兴市场资金回流,出现动荡。
新兴经济体汇率风险飙升。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霸权地位,各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高达63%,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市场份额中美元占比50%以上,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美元占比44%,所以大多数国家货币会选择盯住美元。但当前中国和对大宗商品依赖的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产生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的压力。而汇率风险又很容易传导到股、债等金融市场,所以2016年新兴经济风险急剧飙升,值得高度警惕。
第五、中国:汇率有望暂稳,货币宽松退位,防范风险首位。
年初以来国内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民币汇率贬值,引发资金流出担忧。美联储加息明确延后,意味着人民币汇率也将赢来难得的企稳窗口,有助于稳定国内动荡的金融市场。
但从去年底以来,中国国内降准、降息已经连续三个月缺席,央行在上周的春节前后流动性管理工作座谈会上解释了所有的疑惑。央行称不轻易使用降准,因为降准的信号意义太强,尤其去年10月双降之后,11和12月资本重新流出,加大了贬值压力。在美国加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存在持续的贬值压力,如果稳汇率成为首要目标,那么利率政策将受约束,降息降准等宽松货币政策将面临大幅延后或退位。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信用违约是中国投资者在2016年必须始终关注的三大风险。
资讯微信:igumin888
技巧微信:xuechaogu2017
or分享 (0)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海通证券姜超:美国暂定不加息 年内加息或泡汤
  美国暂定不加息,年内加息或泡汤――16年6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点评(海通宏观姜超、顾潇啸、梁中华等)
  事件:北京时间今日凌晨,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决议以10:0全票通过,决定维持当前基准利率不变,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仍将维持在0.25%至0.50%的区间。我们的观点是:
  美联储6月FOMC会议以10:0全票通过,维持基准利率不变。美联储议息会议委员会认为4月份以来,尽管美国经济活动增速有所回暖,但就业市场的改善却在放缓,通胀依然低于2%的长期目标。美国5月非农大跌眼镜,再加上脱欧公投悬而未决,所以联储这一决定符合之前市场的预期。
  下调GDP、上调通胀预测,滞胀风险升温,下调长期加息预测。在 本次经济预测概要中,美联储下调了16和17年的GDP增速预测,上调通胀预测,反映联储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乐观程度相比一季度有所下降,但通胀的回升超出 了之前预期。经济下行和通胀上行的预期意味着美国经济也出现了滞胀风险。尽管美联储官员保留了2016年加息2次的预测不变,但下调了17和18年加息次 数预测,反映了联储加息速度将比之前预期的更慢。
  加息预期大幅延后,7月加息概率低,年内加息或泡汤。美 联储议息会议声明和之后的发言整体偏“鸽”派,市场加息预期大幅延后。当前市场显示,7月加息概率仅为7%,9月为29%,12月概率也低于 50%,意味着年内加息或泡汤。尽管7月议息会议召开时美联储可获得更多的经济数据,耶伦也指出7月份加息并非不可能的事。但本次议息声明和耶伦讲话都没 有对7月是否加息给出暗示,意味着7月加息的概率较低,“门槛”却相对较高,经济数据要足够好才能证明5月非农数据的偶然性。
  警惕英国脱欧公投的“黑天鹅”效应。英国脱欧公投是本月另一大焦点,且已经成为美联储FOMC决议的考虑因素。如果英国本月决定脱欧,对英镑、欧元都将构成压力,黄金和美元或同步走强,风险资产承压。但如果英国留欧,市场或现反转局面。所以无论留欧还是脱欧,英国公投结果本身都将成为金融市场的“黑天鹅”。
  宽松无益经济,只会形成涨价,黄金保值佳选。美 国加息延后意味着宽松延长,但历史经验表明,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无益,而只会推动价格上涨,而且体现为房价、股价、债价、物价的轮番上涨。 我国也有类似问题,09年以后经济增速持续下台阶,源于工业化到了后期,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而货币增速始终位于高位,但超发货币无益于解决产能过剩问 题,而体现为各种价格上涨,而在房市、股市、债市均大涨之后,今年以来物价开始上涨。而在滞胀环境下,黄金等抗通胀的资产仍是资产保值的重要选择。
  具体来看:
  第一、美联储6月FOMC会议以10:0全票通过,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美联储6月FOMC会议决议以10:0全票通过,决定维持0.25%-0.5%的联邦基金利率水平不变。美联储议息会议委员会认为4月份以来,尽管经济活动增速有所回暖,失业率也在下降,但美国就业市场的改善却在放缓。此外,家庭支出增速走强,地产市场进一步回暖,净出口对经济拖累减弱,但固定资产投资依然疲软。受前期能源价格和非能源进口品价格下跌影响,通胀依然低于2%的长期目标。因此本次议息会议决定维持目前利率水平不变,美国5月非农数据大跌眼镜,再加上英国脱欧公投悬而未决,所以联储这一决定符合之前市场的预期。
  第二、下调GDP、上调通胀预测,滞胀风险升温,下调长期加息预测。
  在本次经济预测概要中,美联储下调了GDP增速预测,上调通胀预测。美 联储将2016年实际GDP增速的预测从3月份的2.2%下调至2.0%,2017年实际GDP增速从2.1%下调至2.0%;将2016年PCE通胀率 的预测从1.2%上调至1.4%,将2016年核心PCE通胀率预测从1.6%上调至1.7%,2017年核心PCE预测从1.8%至1.9%;失业率预 测基本不变。整体来说,此次预测调整反映了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乐观程度相比一季度有所下降,但通胀的回升超出了之前预期。经济下行和通胀上行的预期意味着美国经济也出现了滞胀风险。
  美联储官员保留了2016年加息2次的预测不变,但17/18年加息次数下调。美 联储官员们预计到2016年年底联邦基金利率将达到0.9%,这意味着年内仍将加息2次,与一季度的预测持平。但本次会议上有6名官员预计年内只加息一 次,较3月会议时的1名官员大幅增加。联储同时下调2017年年底利率预期至1.6%(此前为1.9%),下调2018年年底预期至2.4%(此前为 3.0%).预测调整反映了美联储加息速度将比之前预期的更慢,但联储仍然保留了年内加息两次的选择余地。
  第三、不宜过度解读5月非农数据。
  影响美联储加息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是通胀和就业,首先美国通胀仍在改善。美国4月CPI环 比上涨0.4%,创下2013年2月以来的最快增速。从各分项来看,之前对通胀构成重要拖累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4月能源类价格环比上涨3.4%,交通运 输类环比上涨1.6%。美联储最关注的PCE 4月同比也回升至1.1%,核心PCE回升至1.6%.5月份以来能源商品价格仍在上涨,而进口价格指数环比大涨1.4%,所以美国通胀依然在改善。
  就业整体平稳,非农数据仍待观察。美 国5月非农就业增长3.8万,大幅低于前值和市场预期,但也不必过度解读单月的非农数据。首先,非农新增就业数据本身波动就较大,“跳水”现象屡有发生, 只要“跳水”不是趋势性的,就不会影响美联储的加息决策。例如04年6月、7月、11月美国新增非农就业均出现“跳水”的现象,但美联储依然在6-12月 5次加息。其次,其它一些指标显示美国就业状况并没有大幅转差,例如美国5月ADP就业人数增加17.3 万,平均每小时工资环比0.2%,均符合预期。耶伦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劳动力市场丧失了部分动能,但仍然健康,薪资上涨是就业市场整体健康的信号,不应过分夸大一次数据的重要性。所以非农转差是否是趋势性的还有待观察。
  第四、加息预期大幅延后,7月加息概率低,年内加息或泡汤
  美联储议息会议声明和之后耶伦的发言整体偏“鸽”派,市场加息预期大幅延后。当前期货市场显示,7月加息概率仅为7%,9月为29%,11月为31%,12月为47%,均低于50%,意味着年内加息或泡汤。耶 伦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7月份加息并非不可能的事,没有哪一次会议被排除在可能加息之外。整体来说,7月议息会议召开时美联储可获得更多的经济数据,如果 数据显示经济仍旧向好发展,外部英国公投又尘埃落定,美联储确有加息的可能。但本次议息声明和耶伦讲话都没有对7月是否加息给出暗示,意味着7月加息的概 率较低,“门槛”却相对较高,一方面7月议息会议后无新闻发布会,无法与市场充分沟通,另一方面7月开会时可获得的经济数据要足够好才能证明5月非农数据 的偶然性。
  第五、警惕英国脱欧公投的“黑天鹅”效应。
  除了美联储议息会议,本月另一大焦点就是英国脱欧公投。根 据耶伦在会后的发言,英国脱欧形势已经成为美联储在6月会议上做决策时考虑的一个因素。英国脱欧对英国和欧盟均是弊大的结果(详细分析见我们在4月 18日发布的专题报告《“分手”后依然做“朋友”?》),所以如果英国本月决定脱欧,对英镑、欧元都将构成压力,而二者在美元指数中占比高达70%,再加 上避险情绪升温,黄金和美元或同步走强,而风险资产或备受冲击。近期多项调查显示英国脱欧概率大增,导致市场已经对脱欧有所反应,但如果英国决定留在欧 盟,市场或现反转局面。所以无论留欧还是脱欧,英国公投结果本身都将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黑天鹅”。
  尽管近期多项调查显示英国民众支持脱欧比例高于留欧,但我们认为市场或许高估了英国脱欧可能性。首先,现有调查采用的样本相对有限,调查方法有待验证,例如《独立报》调查获得的样本仅为2052个,所以调查结果并不十分可靠,苏格兰独立公投前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其次,脱欧对英国弊大于利,而欧盟在今年2月份已经达成协议,决定给予英国“特殊身份”,在移民控制、移民福利、主权、英镑地位等问题上给予英国更大自由,这些措施对挽留英国会起到一定作用。
  第六、宽松无益经济,只会形成涨价,黄金保值佳选。
  在我们看来,美国加息屡次延后的原因在于就业不佳,而很多就业问题在于结构性失业,比如说网络零售商亚马逊对传统零售商的取代,Uber对汽车生产商的 取代等等,导致收入和消费不佳,经济下滑。而央行的应对只能是延缓加息,延长宽松货币政策,但问题是宽松货币政策也不能解决结构性的失业,只会形成价格上 涨。
  历史经验表明,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无益,而只会推动价格上涨,而且体现为房价、股价、债价、物价的轮番上涨。
  我国也有类似问题,09年以后经济增速持续下台阶,源于工业化到了后期,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而货币增速始终位于高位,但超发货币无益于解决产能过剩问 题,而体现为各种价格上涨,而在房市、股市、债市均大涨之后,今年以来物价开始上涨。而在滞胀环境下,黄金等抗通胀的资产仍是资产保值的重要选择。
(责任编辑:姜奇琳 HF066)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海通证券姜超:美国暂定不加息 年内加息或泡汤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如何理解货币的价值&上篇&:兼评为啥黄金、日元会涨、别人会跌?(海通宏观:姜超、顾潇啸等)
今年以来,全球一片哀鸿遍野,美日欧股市跌幅普遍在10-20%,A股跌幅超过20%,但是有两大资产表现特别亮眼,一个是黄金,一个是日元,以美元来衡量,黄金今年上涨了16%,日元上涨了6%。
关注我们公众号的朋友应该记得,我们在节前2月5日的点评报告《假如美国不加息,谁最受益?》中明确指出,对于金融市场而言,美国加息延后是安慰剂而非兴奋剂,最受益的资产是黄金,“换美金不如买黄金”!而在此前1月份报告《为什么总是亏钱》中,也明确提出来在中国应该“买黄金”。问题是,为啥它们会涨、别的资产基本都在跌呢?我们为什么会对黄金这么有信心呢?
每一件事情的发生,看似突兀,其实都有着必然的逻辑,而本文的核心是试图理解货币的价值,去发现货币升贬背后的规律,以及对投资的启示。
一、货币的价值由供需决定、日元和黄金的供给没有大幅增加
黄金和日元其实是最近几年不太受待见的两类资产,黄金自从11年见顶以后价格几乎腰斩了一半,而且自从美联储加息喊话以来,几乎每喊必跌,在15年末一度跌至1000美元/盎司左右。
而日本的泡沫经济已经破灭了20多年,日本的明星企业索尼连年亏损,夏普也可能会更名改姓,在多年的停滞增长之后,大家对日本经济也失去了关注的兴趣。
但单纯就货币而言,其实黄金和日元都是长期上涨。
我们知道世界货币体系最早是金本位制,后来进入到央行主导的纸币时代,英镑和美元先后是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目前在全球占霸主地位的美元最早也是和黄金挂钩的,而且在20世纪一直挂钩了70年,到1971年实在撑不住才由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
在1971年时黄金兑美元是41美元/盎司左右,而最新价格是1200美元/盎司,过去的50年大约上涨了30倍。这意味着如果不考虑利息的话,黄金绝对是长期最保值的货币,因为它兑美元也一直在升值。
再来看日元,1970年代时1美元可以换300日元,但目前1美元只能换110日元左右,也就是过去的50年日元大约涨了3倍。
而无论日元还是黄金,作为货币而言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多年来供给几乎没有大幅增加。
首先来看黄金,其唯一的来源就是金矿的生产。1900年时全球黄金的年产量是300多吨,而到2015年大约上升到3000吨,过去100年的年产量增加了10倍左右,好像增加了不少,但是平均到每年其实只增加2%左右。
如果把黄金看做一种货币的话,其实黄金产量就相当于每年新增的货币,而真正决定货币价值的应该是货币总量,也就是黄金的总存量。
在2015年时,全球黄金总存量大约是16万吨左右,当年3000吨产量相当于存量的2%,而过去100年的黄金产量的大致增加速度也就在1-2%左右,平均4、50年左右才翻一番。按照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1966年全球黄金的总存量大约是7.6万吨,而到现在大约上升到16万吨,过去50年只增加了一倍。
再来看日元,在1970年代初的时候日本广义货币M3大约是100万亿日元,而最新的2015年大约是1200万亿日元,过去的50年增加了10倍左右,貌似比黄金的供应增加要多很多,但是在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以后,从1990年到现在日本的广义货币M3几乎没有任何增加。
最后来看美元,在70年代初的时候美国广义货币M2总量是6000亿美元,到最新的2015年末上升到12万亿美元,过去50年翻了20倍,比日本多一倍,比黄金多了10倍,这也就意味着单纯就供给而言,美元供应的增加远远超过日元和黄金,因而日元和黄金相对于美元的长期上涨至少是有供给约束支撑的。
二、货币超发会导致贬值
历史上,所有的货币崩盘都与货币超发有关。
比如最近有媒体报道委内瑞拉最近用36架飞机从国外的印钞公司进口钞票,其货币玻利瓦尔在“Dollartoday”的最新黑市价格是1美元兑1000玻利瓦尔左右,而官方的标价是1美元兑6.3玻利瓦尔。
而委内瑞拉货币贬值的原因就在于货币超发,其广义货币M3在14年初只有1万亿玻利瓦尔,而到15年末已经超过4万亿玻利瓦尔,过去两年翻了4倍。而在1976年委内瑞拉货币总量只有4000万玻利瓦尔,过去40年其货币供应量增加了10万倍。这也难怪其政府会在2008年发行新货币,强行规定1新玻利瓦尔等于1000旧玻利瓦尔,因为货币实在是印得太多了。
另外一个案例是津巴布韦,我以前一个老同事韩总曾经送给我一张津巴布韦的货币,1后面印了多少了零我都数不清了,因为津巴布韦的货币都是以亿甚至万亿来计价,看似大家都是亿万富豪,其实都是一文不值,因为在2009年以后,津巴布韦宣布所有货币全部作废,不再发行自己的货币,而以美元等作为法定货币。
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一战后的德国,由于一战战败,德国需要支付大幅战争赔款,但是税收收入又不够,只得开动了印钞机,1919年马克发行量是500亿,到1921年上升到1220亿,1922年开始失控,当年货币发行量达到12950亿,而1923年高达万亿,最终德国发行了新马克,以1新马克等于4.2万亿旧马克的比率回收了已经崩溃的旧货币,无数德国家庭数代累计的财富被洗劫一空。
如果大家研究一下历史,就可以发现货币超发的案例不胜枚举,包括40年代的匈牙利、民国政府、70年代的智利、阿根廷、80年代的秘鲁、90年代的阿根廷、安哥拉、南斯拉夫、俄罗斯、白俄罗斯等都发生过货币超发并导致货币大幅贬值。
三、货币可以衡量价值
在经济学上,货币主要有五大功能,分别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也就是说,货币可以衡量商品的价值、可以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可以用于商品交易的支付、可以当做财富的储藏手段、部分强势货币可以用于国际商品的交换等。
其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衡量商品的价值。
我们知道人类经济本质是商品经济,伴随着商品的交换也就产生了货币,最初大家都选择黄金或者白银当做货币。但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科技的大幅进步,商品生产越来越多,而黄金数量有限不够用了,所以开始进入纸币时代。
以美国经济为例,把物价变化剔除以后,其2015年的经济总量相当于1900年的40倍,这意味着货币至少要增长40倍才能够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否则的话商品价格就必须下降,而这也是在金本位时代经常发生通缩的原因,因为钱不够用了。
但是从货币来看,美国2015年的广义货币M2是12万亿美金,1900年只有66亿美金,这100多年增加了1800倍,部分原因在于物价的上升,以衡量物价总水平的GDP平减指数来衡量,2015年的美国物价比1900年上涨了22倍,再加上经济总量增加了40倍,所以货币供应量至少需要增加880倍才能够满足经济和物价上涨的需要,这和货币供应量最终增加的1800倍已经相差不远了。
再以中国为例来衡量,把1978年当做100的话,2015年的GDP实际总量大约是3000,增加了30倍,GDP平减指数衡量的物价总水平增加了6倍,也就是说商品数量和价格总计增加了180倍。但从货币角度来看,1978年中国的广义货币M2大约为1500亿人民币,到2015年增加到139万亿人民币,增加了940倍,远超了180倍的经济和物价增长需要。
四、货币不创造价值
如果货币超发了,能够创造价值吗?答案其实是一目了然,是不可能的。
以当时的魏玛共和国为例,1923年的货币超发了那么多,但是当年的工业生产只有1913年的54%。委内瑞拉最近两年货币增长了4倍,但是GDP已经连续两年萎缩。
再来看美国,08年以后美国启动了3次QE,成功地保住了货币增速,金融危机后7年内美国货币年均增速在6.5%左右,与过去100年的平均增速相当。但是从经济增长而言,过去7年美国GDP年均增速仅为1.4%,远低于过去100年3.4%的平均增速,这也意味着过去7年美国的货币增长未能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而是超出了经济增长的需要。
在日本泡沫经济沸腾的80年代,年均货币增速达到10%,远超6%的历史平均增速,但是GDP增速只有4.4%,与过去历史上4.2%的平均增速相当,这意味着当时日本的货币增速也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要。
而以中国为例,同样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在09年启动了4万亿,其效果是当年的广义货币M2增速达到了27.7%,09-15年的货币平均增速维持在16.5%,与过去20年基本相当,但是过去7年中国GDP年均增速只有8%,远低于过去20年10%的平均增速。从年度来看,过去5年的广义货币M2增速维持在14%左右,但是2011年时的GDP增速还有10%左右,而到了2015年GDP增速只有6.9%,说明我们虽然保住了稳定的货币增速,但是保不住经济增速。
五、货币超发会产生各种泡沫
如果货币超发,而经济又没能同步增长,那么一定会体现为价格的上涨,体现为各种泡沫。
大家最熟悉的是物价上涨。
比如说魏玛共和国、民国时期、包括津巴布韦等等,都发生过背着一袋子钱、只能买一粒米的故事,因为物价涨疯了、可能隔一天就会涨一倍。
在世界经济史上,70年代是著名的滞胀时代,那10年的美国货币总量增加了2.5倍,但是经济总量只增加了40%,所以10年之内的物价也大致翻了一倍。
另外一种就是资产价格的上涨。
比如大家在wind上看委内瑞拉的股市,几乎每年涨幅都牛冠全球,在2012年的时候只有100点,现在是接近15000点,涨了150倍。
还有当时的魏玛共和国,以马克衡量的股市在1923年涨了数亿倍。
这些是显而易见的泡沫。
还有一些泡沫当时不明显,但事后影响深远。
比如日本泡沫经济的80年代,股市最多的时候涨了6倍,全国地价涨了1倍、6大都市的商业地价也涨了6倍,均远超同期经济增速,结果后来泡沫经济破灭,股市、房市20多年没涨,最多的时候也都是跌掉了80%,经济也一直没有恢复元气。
美国96年以后的货币增速持续超过经济增速,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泡沫。最早是在2000年产生了科网股泡沫,纳斯达克指数在5年之内涨了4倍,后来在3年之内最多跌掉了80%;然后又产生了地产泡沫、全国房价在03-07年涨了27%、其中东部地区涨幅接近40%,之后泡沫破灭,房价大概跌了20%,之后就产生了次贷危机、席卷全球;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今年加息几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