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转型案例人转型之路有哪些

传统媒体可能会死掉 但真正的媒体人不用转型 : 经理人分享
蓝鲸——财经记者的工作工具
投/荐稿请加微信号lanjingzhuli QQ
来源:虎嗅网
作者:尹生
关键词:写作过程中的里程碑
我认为写作讲究的是一个场景,场景对应的是形式,即你在什么场合用什么形式,出什么样的作品。比如说我做“尹生重访谈”,很多人建议过做视频,但我觉得视频是一个干扰因素,它作为一个第三者在场,不便于你跟你的对象相互交流到很深入的一个地步,你可能会受到一些干涉。
为了不对自己的写作过程形成干扰,我在开始写一篇文章之前,习惯于用笔和纸,或者手机的便签功能,将想到的点滴记下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停的跟人聊,不停阅读,在交流和阅读过程中我能发现一些关键的词,称其为:里程碑式的写作方式。
即在写之前我会先找到几个关键词,有关我要描述或者报道的这件事,这些词不停地呈现出这个事情本身的方方面面,从模糊到清晰。但是这些词一旦记下来以后,我就不会去管它了。之后我再继续研究,围绕每一个关键词往底下去钻,直到见到里面藏着的真相,让你兴奋的东西,或者再也无法钻下去的时候。最后你回过头又重新看这些关键词,它们会呈现为一句一句的话,这时你可能已经产生了要将它们背后的故事写出来的冲动。
一篇文章的开头,很多人觉得是为了吸引读者,我不关心这个功能,对我而言,它更像是叙述之前找到一个合适的姿势,或者说一种体位。这个姿势或体位让我接下来的叙事很顺畅。而你在写每篇文章第一句话的时候,你已经对整个文章有足够的把握了。以写长篇报道来说,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粘贴,觉得有一些资料需要粘贴。我避免让自己做这个事情,你可以把它粘贴在文章的后面,它是素材。我在写的时候,哪怕是同样一句话(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少见,我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叙事),我也会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你写出来的文章,再枯燥也没有关系,它直接面对的是事物本身,会很顺畅,一气呵成,你要是粘贴,就会干扰写作和阅读,就像一座高楼在建筑中用了含有杂质的材料。
好的深度报道在于好心态,与写作能力与技巧没有太大关系
怎么样能写出深度报道,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你作品好坏的不是你的写作能力,你的技巧,而是心态。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企业家比如刘强东出现在你面前,假如你是一个对深度报道有偏爱的人,本身就在写作过程当中能够得到满足,而不是说想到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我能够认识他。因为当你想到后面这些因素的时候,你会不希望问一些问题去刺激他,会想给他留下一个好印象,希望以后为了业务去找他的时候,他也许能够帮上你(实际上这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当你有了这种杂念以后,这篇文章就没法写了,这个深度报道就很难深入进去。
所以我觉得只要你心态正了,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写出好的深度报道。而你心态一旦有杂念,从一开始就注定很难拿出好的东西来。但现实中做到这点很难,因为几乎所有的记者(也包括做深度报道的记者)可能都有一些焦虑,焦虑自己的前途,这让他们的报道写作变得不纯粹起来。过去可能主要是传统的报纸杂志在养一些深度报道记者,而且这样的记者一般也活得很滋润,但是这些媒体现在都自身难保了,而本来有财力养这样的记者的互联网公司,又似乎不太上心。 所以,要有好心态,就必须解决这种焦虑。
好记者根本不需要转型,但前提是你必须在某方面成为专业
虽然我说好的深度报道与写作能力和技巧没有太大关系,但这并不是说好文章会从天而降。我觉得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了,也就是对一件事已经形成了清晰的认识,根本不需要什么技巧,你只需要把所想所认识到的写出来,哪怕是磕磕绊绊,也比那些满篇华丽辞藻、哗众取宠,但却空洞无物、充满愚昧的文章有价值得多。
所以,你真正要关心的,是如何对一件事形成自己的正确判断,从表象中看到本质,这往往需要专业素养。就我个人来说,我努力建立专业知识的领域,是与互联网有关的价值问题,既包括互联网公司的价值问题,也包括互联网所影响的公司的价值问题。这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在福布斯第二年的时候我就决定实施专注战略,放弃了所有其他行业的报道,只做互联网的报道,积累第一手资料。到第三年的时候,我进一步只做互联网的估值,以及跟互联网估值有关的报道。到现在四年多了,只做一件事情,就是互联网估值。
但这件事情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得了的,你要成为专业的。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一旦决定做专业的话,你就要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专家需要什么,首先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对我来说,你要做互联网估值,首先整个互联网背后的生态必须非常了解,好在我过去十几年要么在相关的公司工作,要么作为记者主要报道这个领域。但光有行业背景还不行,可能还需要一些比如财务和公司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看到数字就头疼,我尽量绕开财报这样的数字密集型内容,但是你真的决定做这一块的时候,它们就变得不可回避,你必须克服心理障碍。其实一旦你决定要做,并且乐在其中时,它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媒体人的商业化途径有很多种,软文写作是长期回报最低的一种
我甚至觉得,心态从根本上又取决于专业能力。现在很多媒体人面临转型,我觉得真正的媒体人不需要转型。传统媒体可能会死掉,甚至那些门户网站都会死掉,但是对于信息的研究,加工,议程设置,还有叙事,这一块东西任何时候都需要,而且需要越来越强。所以对于媒体人的这种前途,我始终是相对乐观的。你要是放弃它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反而我觉得很糟糕。如果说真有需要转型的地方,那就是必须有所取舍,让自己专注在某个方面或细分领域。比如你喜欢产品,就成为判断产品趋势方面的专家,如果你喜欢社交,那就成为某个圈子的运营者,从中寻找写作的机会。
为什么很多自媒体既做不大,又无法保持小而精的水准,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心态。在操作层面,它缺乏一个防火墙,作为写作者的自媒体和作为商业主体的自媒体很难分开。当一家企业请你写了一篇软文,会认为连你背后的那个商业主体也买断了。结果你很难再对这家公司进行中立的报道,这种情况反过来也一样。
所以这就注定了,当你的自媒体越受认可,外面你接的业务越多,你越不能保持中立,最后你的东西根本没法看了。这一年以来,一些最火的自媒体,中间有很多文章质量急剧下降,就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一个后果,最糟糕的是,时间久了它会伤害你的判断力和思考力。
到现在为止,我的微信公众号从来没有收一分钱,虽说每天总有人打电话过来希望谈合作。因为写作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不想这么短视。这完全是一个心态和取舍,如果你压根就不打算写一辈子,那么用这种方式迅速套现一些现金,也无可非议。这也就是我之前讲的,在做一个好的报道之前,你的位置,你的角色决定了你最后写出来的是一个什么东西。
其实,对自媒体而言,并非只有软文一种盈利方式。如果你已经是一个某方面的专业者,那么你的商业选择会多得多。总的而言,我将一个写作者的商业模式叫做垂直一体化,它贯穿了从内容的生产到内容价值实现的整个过程,包括签约写作,图书出版,论坛,研究报告,数据挖掘,咨询服务,乃至创业或投资等实务。只要你够专业,加上你的观察和叙事能力,组织资源的能力,你都可以在其中一个或数个环节实现商业价值,这将让你在写作之路上走得更为坚实自由。
课后的小采访
提问:一次采访大概多长时间,提多少问题是比较合理的?
尹生:千万不要带着这种思想去做采访,不管是半小时还是一个小时,一定要把你最想问的东西放在最先问。这个时候你会有一个清单,我一般会列出十个问题,但是我向来不会按照这个顺序一个一个去问,这样会把交流的气氛完全打乱。十个问题里面会有优先级,一上来可能是从最后一个问题开始的,因为这个最相关。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可能又突然冒出别的想法,这种问题就是交流式采访,虽说难度高,但效果是最好的。
而且不要指望能把所有的问题都问到,把一个主问题问透了,那就是一个很好的报道。我近来发现很多记者出去,尤其是年轻的记者,非常热衷于跟采访对象辩论,尤其是在某一个问题他正好有看法的时候,一定会抓住这个问题,没完没了的两个人辩论,我觉得这是非常糟糕的,你最需要做的是发问。
提问:如果采访的时候发现被访者比较有警惕性,不愿意打开说怎么办?
尹生:这种事我也经常遇到,你还是得多做准备工作。这个人哪些东西是最敏感的,他为什么敏感,你要找到敏感点,然后你可以单刀直入的跟他说,打消他的顾虑。也可以先做通公关的工作,从公关那儿了解哪些东西是可以问的,哪些是不可以的。即使是不能问的,并不意味着你不可以问,你可以变换角度,不要因为敏感就不问了。他不说也是一种态度,回避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因为他对这几个问题非常敏感,在关键的时期,说明这个公司在这几个点上可能有报道的价值。
提问:访完之后不满足,回来后想写一些新的角度这个怎么弥补?
尹生:补充采访,我一般采访的时候都会要求随时补充采访。因为当你消化了这些后,有些很重要的问题你没有问的,一定要回去问一下。但有时候补充采访根本不可能,你可以看他在其他场合关于这个问题是怎么表达的,或者问他公司的员工。这个没法闭门造车,只能说从他的角度了解一些关键的问题。另外,这进一步说明了预先做准备和研究的重要性,在采访之前争取把所有可能的角度都想到,并且在不同角度形成和积累足够充实的知识,你根本不知道采访对象哪些问题愿意回答,哪些不愿意,哪些虽然回答但是却不理想。
提问:媒体的角度相对客观,而市场工作要主动传播信息。现在很大的感受是受众的耐心都比较低,所以文字写的越来越low,对于这种文案您有什么看法?
尹生:low也要low得有水平,即使是low,你也low的跟别人不一样,Low中有物。这中间无非就是要抓住大众的兴奋点。现在大众整个品位,中国现在的环境之下是很低的,你必须在这个层次下,找到一些他们真正的兴趣点。所以在形式上可以low一点,但是从哪个角度去low,以及在Low的过程中传达最想传达的信息,可能就需要一些研究了。必须清楚这个公司在这个事情上最大的利益是什么,你最想让大家对你产生认识的是哪一点。而现在很多人就像无头苍蝇,因为大家都low,所以我也low,就是我必须抢一个出镜,先引起大家注意,但最重要的还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你这个公司,了解这个事情,不能本末倒置,不是吗?
---------------------------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财联社”APP,随时查看最新、最快、最精准的股市动态。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涉及知识点
王石何以难当理想主义者之名?
英国人今天举行脱欧公投,这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影响?
京东收购1号店,它为啥愿意给沃尔玛当“接盘侠”?
关注MBA联考,扫描下载联考神器&&>&&&&>&&
传统媒体转型,没那么简单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作者:解语 丛文 鸽子 黄鱼
转型,是找死;不转,只能等死——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如今正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不久前,接二连三传出在报纸、电视台工作的媒体人自杀的消息,而原因几乎都是压力大、抑郁症。作为同行,沉痛之余我们不免也要深思: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传统媒体以及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人到底应该怎么办?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是不是那么简单?
今年年初,海尔表示将不再在传统媒体上投放任何形象广告;同时,中国经营报也宣布取消广告部,用项目部的方式来服务客户。
上个月,知名媒体人杨锦麟在某峰会上戏言:传统媒体人转型需要“求包养”。
很多迹象都在表明一个不争的事实:以报纸、杂志等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日子越来越难过了,用“哀鸿遍野”来形容可能有些夸张,但说“举步维艰”一点也不过分,特别是纸媒,面临的困境比电视、广播更加严重。
4月29日,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央视市场研究(CTR)媒介智讯共同发布了《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传统媒体广告比上年同期下降0.2%。其中,电视增长0.9%,广播增长9.4%,户外增长4.1%,报纸下降16.0%,杂志下降6.2%。显而易见,报纸和杂志成为下降的主要原因。广告是纸媒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但早在几年前,纸媒广告收入下滑的趋势就已经有所显现,如今,即使是在广告经营状况较好的都市报上,也很难见到广告主打出的整版广告。
此外,从内容和发行上来看,纸媒面临的困境也不小。内容生产一直被认为是传统媒体不会被新媒体取代的最重要的原因,可是,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以及自媒体形式的出现,传统媒体很难保持在内容生产上的及时性、互动性、深刻性。而发行更是成为纸媒“不能承受之重”。在传统媒体的兴盛时代,“内容生产力强-读者规模大-发行量多-广告收入增长”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但现在这个循环被打破了,发行不仅不能成为吸引广告主的因素,反而成为增加传统媒体运转成本的一个拖累。
转型四大思维
不只是做App
自现代新闻业诞生之后,纸张在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新闻的重要载体,随后又出现了广播和电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兴起,更加快速和剧烈地改变着世界,同样,新闻业也感受到了变革。一个重大的转变就是载体的改变,新闻客户端App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平台,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载体。
“我们的网站还没成熟,业界的风向已经转向App。”一位传统媒体网络部门负责人的这句话,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传媒人的心态。移动互联网以迅猛之势席卷而来,传统媒体面对网络媒体的强势发展节节退守。转眼间,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为载体的移动新媒体迅猛发展起来,让传统媒体再度感受到冲击。
更多的传统媒体采用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以英国媒体为例,《金融时报》、《卫报》等老牌旗舰报纸纷纷通过自己的App抢占市场。手机用户下载某家报纸的App之后,可以选择付费看新闻或者“免费”看插播广告的新闻。美国《连线》杂志,其App应用在苹果App Store上线第一天的订阅数就超过6万份。
然而,经过了当初的迅猛发展,新闻App显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有观点认为这不过是一时的流行,无法成为主流媒体形式。App这种技术形式决定了其规模小,内容少。虽然能够实现收费阅读,但考虑到运营和维护费用的因素,并不是一个利润很高的项目。
面对新媒体时代,很多传统媒体也忙着开微博、微信,开发客户端App。然而在实践中他们发现,仅仅将传统媒体的内容转移到新媒体平台上,并没有带来传播效果的显著放大,并没有获得网络受众的更多关注。为什么?因为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载体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传播内容的改变。碎片化、浅显化、图片式的阅读是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而传统媒体追求的严肃、翔实、有节制的风格,显然不受网络受众的欢迎。传统媒体要向新媒体转型,不是喊个口号、做个App就能达成的。从“基因”上向新媒体时代靠拢才是根本之道。
不可能在短期内盈利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最根本的目的离不开两个字——生存。发行量下降、广告减少、影响力降低……在这一场波及全行业的危机之中,向新媒体转型以获得新的生存空间是很多媒体的选择。那么,一个问题出现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能不能挣到钱,能不能实现盈利?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一度风行的新媒体形式客户端App。曾经有观点认为,App的形式让收费阅读的商业模式再度兴起,而且很多纸媒App也采用了收费订阅的模式。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大部分的新闻客户端App不挣钱。即使起步较早也较为成功的《连线》杂志App,在第一天获得6万份订阅量之后,两个月的时间就跌落3万份。老牌杂志《纽约客》App一年订阅价格高达59.99美元,有2.5万人花钱购买了《纽约客》的iPad应用,另有7.5万印刷版用户免费下载了这个应用。2.5万的销量比起报纸发行量来说,还差很远。
事实上,虽然很多新媒体有自己的独立营收,但是真正靠新闻运营来赢利的很少。比如腾讯、新浪,他们可以说是新媒体的代表力量,也是很多传统媒体转型对标的对象,但新闻运营绝不是他们的收入支柱,而是他们增强平台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腾讯、新浪尚且如此,传统媒体就更不要期望能在短时间内,通过新媒体的运营带来盈利,填补因传统广告模式崩溃带来的巨大空缺。
因此,目前来看,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拓展尝试,更多的是发挥拓展传播渠道、保持读者互动、维持影响力的作用,要想挣钱,短时间内还是很难。
不只是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这四个字几乎被所有传统媒体从业者视为真理。在传统媒体作为主角的年代,记者们四处挖掘新鲜、独家的新闻内容,编辑们将这些内容加工成有吸引力、有深刻见解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传统媒体人的心里,好的内容不仅能赢得读者,也是自己职业素养和个人魅力的一种体现。
可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内容为王”的理念需要一定程度的改变了。如今这个时代,大量的信息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优秀内容的价值被迅速稀释,不要说是纸媒,就是嗅觉灵敏的新媒体,也很难保证自己的内容是独家的、不可替代的。当然,传统媒体在内容的深度挖掘方面,目前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很多时候,在当今读者快餐式、碎片式的阅读习惯下,深度报道显得有些孤芳自赏,而且随着传统媒体人才的流失,这种优质内容的生产能力会越来越低。
当然,作为媒体,需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品味,并不一定要迎合读者的喜好,但是如果对周围的大环境和读者的需求变化视而不见,依然在自我想象的空间里自娱自乐,那只能说是迂腐了。我们所说的改变,不是指降低内容的格调,而是指在生产内容的时候,更多地去考虑读者的需要。以前,在信息匮乏的年代,读者会主动去寻找信息、消化信息,媒体人不用花费太多精力研究读者的需求,可是现在,信息泛滥,读者在过滤信息、屏蔽信息,如果不潜心研究读者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是做不出真正吸引人的内容的。
有人说,如今,“记者(编辑)-读者”的关系应该转变成为“产品经理-客户”,每一个传统媒体的从业者都应该将自己当成一个产品经理,把眼光应该放在客户身上,而不是内容上。
不是只有一条出路
提到传统媒体转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构建新媒体平台。确实,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目前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开始入驻新媒体平台,倡导全媒体经营理念。然而,纵观全球传统媒体转型的成功案例,出路并不只是这一条,无论是全面向新媒体进军还是转向互联网企业,抑或是涉足别的行业,其实都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出路。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在结合自身的资源和定位的情况下,不跟随、不盲从,找准转型方向,才是最适合传统媒体转型的做法。
《华夏时报》无疑是中国传统媒体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从一家地方性的都市类媒体改版成为全国发行的以财经为特色的综合类报纸,《华夏时报》报仅用了3年的时间,就跃居财经类媒体订阅量的首位。《华夏时报》转型跨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其已经实现多元化运营,成为拥有包括报纸、杂志、户外空间、电影广告、营销活动等业务在内的综合传播平台。
当然,《华夏时报》的成功转型也离不开一个重要势力——万达集团。《华夏时报》由万达集团投资经营,而在具体的业务上,《华夏时报》和万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华夏时报》目前不仅取得了万达院线映前广告的独家代理权,而且还拥有了万达广场LED视屏的广告经营权和广场空间的展览展示业务的代理权。因此,业界也有观点认为,《华夏时报》的成功转型得益于“抱了万达的大腿”。不过无论如何,《华夏时报》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转型创新之路。
国外传统媒体在转型上也有诸多探索,并形成了几条路径。有的通过各种高科技设备终端实现多媒介传播;有的改革内容采编、发布流程;有的改变盈利模式,从曾经以广告为主转变到以付费墙、增加数字发型和售卖数据库为主;还有的则彻底转行到其他行业……
条条大路通罗马。哪一条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传统媒体需要擦亮眼睛。关键词:传统媒体 华夏时报 iPad 新媒体 纸媒&&欢迎来到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摘要由于大众接受信息方式和受众群迁移,加之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迫切需要转型。以《重庆时报》为例,探索传统媒体转型之路,认为成功转型需要正确看待传媒转型,用户与内容并重;以互联网为主体,并结合自身优势,开拓多元化的商业道路。
关键词:重庆时报,转型,传统媒体
  近年来,《重庆时报》开设了微信平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重庆时报》电子版以及时报网,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试图争取网络用户。但从目前状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重庆时报》的新浪微博虽有粉丝118万,但每条新闻的回复转发仅有数十次。时报网、微信平台的关注度也比同等级媒体低很多。这样单纯依托技术的所谓&转型&能带领传统媒体走出低谷么?
  1 正确看待传媒转型
  暨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范以锦认为,不是对记者进行了音视频培训、建立了网站,就能称得上全媒体转型;也不是借用了一些新媒体技术,就能称得上媒介融合[2]。《重庆时报》虽然推出时报网,但几乎照搬报纸内容,新闻点击率均不超过一百,多数新闻只有十余人点击,且几乎没有网友评论。与门户网站相比,《重庆时报》时报网没能吸引网民读者群。2012年3月,《重庆时报》开设腾讯微博,日,《重庆时报》则关闭了腾讯微博。从已推送的新闻看,腾讯微博的关注度、评论度偏低。微博平台、时报网遭受的冷遇让转型陷入僵局。因此,拥有互联网思维是转型的第一步。传统的&内容为王&,把新媒体视作工具的转型方式无法取得成功。
  2 用户为王,内容并重
  互联网思维,即要以用户为王,郭全中认为媒体转型必须从&人和信息的分离&转型为&人和信息的有机结合和互动&,而实现人和信息的互动关键是要在整体理念、内容编排、版式设计等各个方面全面重视用户体验,使读者和受众愿意互动、方便互动和良性互动[3]。但即使是用户为王,也不能忽视内容。2012年年底,默多克抱有极大期望的iPad报纸&The Daily&宣布停办。有研究者分析,&The Daily&的失败恰恰是缘于内容缺乏吸引力[4]。与时报微博平台相比,微信平台的推送则在内容上做出较大改变。时报微信中推送的文章多为生活服务类信息,写作文体随意,符合新媒体使用者的阅读习惯,用&标题党&吸引读者眼球,与时报微博相较,阅读量极大提升。但是大量的生活服务类信息,挤压了新闻的空间,也忽视了《重庆时报》作为报纸的本质属性。同样是传统媒体推出的微信平台,澎湃新闻的阅读量却是《重庆时报》微信平台的数倍。澎湃新闻的内容以新闻为主,但在叙述手法和遣词造句上采用了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方式。诱人的标题能第一时间吸引读者,但要凝聚一批长期的读者却需要丰富可靠的内容。
  3 以互联网为主体发挥自身优势
  与新媒体相较,传统媒体虽然活力不足,但享有政策上的支持和线下深度覆盖资源。因此,在转型时期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互联网媒体虽然使人人都能成为采访者,形成交互的双向传播模式,但也为网络谣言提供了良好的发酵条件。而传统媒体往往成为辟谣的最佳利器。政府的支持是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保障。传统媒体发展至今已逐步衰落,将主要战场定位为传统媒体无异于&旧瓶装新酒&。面对日益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和越来越多的新媒体用户,若不改变着力点,传统媒体的转型就无法成功转型。因此,传统媒体的转型必须以互联网为主体,并发挥自身优势。
  4 多元化的商业道路
  《重庆时报》目前的转型的主要战场仍是新闻媒体,产业链单一。单一的产业模式容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于我国媒体&事业管理,企业经营&的特殊形式,要保证媒体的正常运转与长足的发展,传媒集团必须走多元的商业化道路。目前,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通过收购传统媒体完成&倒融合&,浙报传媒用32亿人民币收购了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100%的股权,不仅提升了浙报传媒的市值,也弥补了传统媒体低利润率的问题。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收购新媒体企业,扩宽自己的商业道路,通过其他产业的运营模式带活经济。
[1]梁益畅.传统媒体转型,顺势而为是关键[J].中国记者,2014(3):39.
[2]程征.重新认识全媒体 开拓信息牛产新蓝海&&2012社科基金课题《推动传统媒体全媒体转型对策研究》开题会暨当前相关热点研讨会综述[J].中国记者,2013(12):25-26.
[3]郭全中.传统媒体转型亟需转变的三大观念[J].新闻与写作,2012(5):35-37.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相关代写毕业论文
最新代写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代写毕业论文
热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媒体转型案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