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博:IS扬言要干掉莫迪,什么仇什么怨视频原版

Hi,这是的腾讯微博,立即登录并收听,新鲜动态尽收眼底!
在他的广播中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114网址导航甄博:IS扬言要干掉莫迪,什么仇什么怨
四川大学南亚所助理研究员,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
关键字: IS伊斯兰国穆斯林印度莫迪恐怖主义宗教
近日,包括《印度时报》、《印度快报》在内的多家印媒报道称,“伊斯兰国(IS)扬言要把战场扩大到印度”,甚至点名要干掉印度总理莫迪,称他曾召集国内仇恨穆斯林的民众发动反穆斯林战争。尽管这事儿还没引起多大恐慌,但印度政府已表明立场,IS是印度最新的挑战。
作为一个全民信教的国家,印度国内存在几十种宗教,重要的有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拜火教和犹太教等。尽管大多数宗教都倡导并推崇和睦、容忍、宽容等教义,但在南亚这片宗教热土上,宗教和社会冲突似乎成为了更引人注目的显性符号,而由此衍生的恐怖主义更是不容小视。对于印度这个多元化、多样化和碎片化的社会元素集合体,已深受恐怖主义之害。
印度总理莫迪也成了IS的打击目标
四类恐怖主义横行印度
据SATP网站今年统计,年,印度因恐怖袭击致死人数高达64671人,其中安全人员9686人,平民24650人,恐怖分子30335人。在美国国务院2012年7月发布的《反恐报告》中,印度被列为遭受恐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易遭到跨境恐怖集团攻击的国家之一。印度已成为各种恐怖主义的“试验田”,新形式的恐怖活动在被复制到西方之前基本上首次都是在印度实施。在所谓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印度发生的恐怖事件占到了75%。猖獗的恐怖活动已经严重威胁了印度的国家安全。
印度国内有多种形式的恐怖主义,以下四种不仅最具代表性,而且对印度威胁最大。
第一种是跨境恐怖主义。跨境恐怖主义最初主要集中在克什米尔地区。克什米尔是印巴争议地区。自1988年爆发极端分离运动以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恐怖活动就从未停止过。早期比较活跃的恐怖组织主要有查谟—克什米尔解放阵线和真主穆斯林游击队,近年来不断崛起的是虔诚军(L-E-T)和穆罕默德军(J-E-M)两个恐怖组织。特别是后者近年来成为印度恐袭的重要源头,虔诚军成立于1987年,是克什米尔地区最为训练有素的恐怖组织。印度2000年红堡袭击、2001年议会遭袭、2006孟买列车爆炸、2007年印巴跨境火车爆炸都出自虔诚军之手。2008年孟买特大恐怖袭击就是虔诚军实施的,造成了17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被称为印度的“9·11”事件。
第二种是印度东北部种族恐怖主义。印度东北地区自1956年以来一直经历着严重的叛乱活动。目前约有30多个武装分离组织,主要集中在阿萨姆、那加兰德、曼尼普尔和特里普拉邦。这些组织的主要目标是建立高度自治的政治实体或从印度分离出去。其中比较活跃的有阿萨姆统一解放战线、那加国家社会主义委员会、特里普拉民族解放阵线等。这当中阿萨姆统一解放阵线的威胁最大。该组织以实施暗杀、绑架、袭击军警等暴力活动而著称,以把阿萨姆邦从“印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为目的,并在印度、不丹和孟加拉国均设有训练营,与不丹和孟加拉国的恐怖组织有广泛联系。
第三种是左翼极端恐怖主义。左翼极端主义又称纳萨尔武装运动,起源于1967年纳萨尔巴里地区爆发的一场农民武装运动。左翼极端主义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游击战争农村包围城市,发动新民主革命,推翻印度现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左翼极端主义积极扩大活动范围,并逐渐借助恐怖手段。经过几年发展,其已在印度29个邦中的18个邦拥有了影响范围。据统计,截止日,在过去十年间,左翼极端主义发动的袭击造成了6869人死亡,其中安全人员1785人,平民2816人,左翼极端分子2268人。
第四种是宗教极端恐怖主义。这主要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极端主义。这两种极端主义主要出现于1992年巴布里清真寺被拆除前后,并在2002年古吉拉特骚乱后得到壮大。伊斯兰教极端组织以达乌德·易卜拉欣集团为代表,其在1993年制造了孟买系列爆炸案,造成260人死亡。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近年来比较活跃的是印度穆斯林游击战士和学生伊斯兰运动。印度2007年北方邦系列爆炸案,2008年新德里、斋普尔、班加罗尔、艾哈迈德巴德、海德拉巴系列恐怖事件以及2011年孟买爆炸案、德里高等法院爆炸案都是印度穆斯林游击战士所为。印度教极端组织主要有国民志愿团、湿婆军和印度青年民兵组织。这些组织都极力推崇印度教军事化,并经常采用暴力手段对待其宗教信徒,如2002年在古吉拉特邦对穆斯林的袭击、2008年在奥里萨和卡纳塔克邦对基督教徒的袭击、2008年对穆斯林聚居区马哈拉施特拉邦马勒冈和古吉拉特邦莫达萨的袭击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恐怖主义行为。
三重原因导致恐怖主义在印盛行
第一,社会严重不公催生恐怖主义。一是印度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印度目前仍是全球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有超过3亿人每天生活标准低于1美元,2010年基尼系数达到37%。二是种姓制度根深蒂固,社会阶层缺乏流动性,低种姓与高种姓人群之间的天然矛盾无法化解,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开放程度上升,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无法对这一制度进行变革。三是腐败盛行,社会创造就业能力薄弱。渗透于印度社会方方面面的腐败让普通老百姓本来困难的生活更为困难,加之印度制造业发展缓慢,无法消化每年大量新就业人口,这些问题堆积起来让许多年轻人只有选择加入恐怖组织谋生存。
第二,宗教和民族冲突不断。宗教和民族冲突容易催生恐怖主义,而恐怖主义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宗教和民族冲突。这在多样性的印度表现得非常明显,多样性虽然是印度的特色,但也往往容易诱发各种冲突。在所有宗教和民族冲突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最激烈,根源在于双方都认为自己受到了对方的威胁。印度教徒认为穆斯林带有侵略性和好战性,损害了印度的社会结构和印度教特性。“9·11”事件以及印度国内经常发生的伊斯兰恐怖袭击的发生进一步让印度教极端主义确信了“伊斯兰正在入侵”这种信念。而穆斯林则认为自己在印度属于少数群体,印度教徒经常打压他们,穆斯林已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有印度专家表示,政府没能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暴力行为在少数民族中产生了恐惧。
第三,政府反恐力量严重不足。按照印度宪法,维持法律和社会秩序的主要职责在各邦,中央政府主要为各邦提供资金、情报、人员培训、派专业人员指导等帮助。而中央准军事部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语言均比较陌生,这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各邦负责反恐的警察虽能应付普通犯罪,但无法对付武装恐怖主义和叛乱分子,加之印度各邦警察人手普遍不足且装备落后,严重制约了有效打击恐怖主义。此外,警察对地方政府负责,准军事组织对内政部负责,军队对国防部负责,多方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这也大大影响了反恐效果。
孟买泰姬陵广场酒店遭遇恐怖袭击
IS和印度有什么关系?
IS作为全球性伊斯兰极端恐怖主义,并没有忽略世界第二大穆斯林人口国家——印度,而是积极在印度找活干。印度在中东、中亚穆斯林国家有大量侨民和务工人员,据日的公开报道,IS已经扣押85名印度人,其中包括45名护士,印度外交部对此表示高度关注。
尽管当前IS还未踏足印度,但根据其建立“伊拉克-大叙利亚伊斯兰国”的宣传口号,印度也被放入了其未来恐怖主义帝国的版图。去年新当选的哈里发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对全球“圣战运动”发表讲话时说:“穆斯林的权利被包括印度在内的几十个国家强行剥夺了,在这些国家,穆斯林囚犯痛苦地呻吟和呼救、鳏寡孤独者处境凄凉、妇孺流离失所和家破人亡、清真寺受到亵渎等等”。他最后说,“恐吓真主的敌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被处死”。巴格达迪在演说中明确将印度列为“伊斯兰国”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最近“伊斯兰国”打算统治的地图上,印度西北部地区被纳入其控制范围。
不仅如此,“伊斯兰国”已经利用社交媒体的宣传攻势影响并吸纳部分印度穆斯林进入该组织,向印度社会进行渗透。“伊斯兰国”的宣传材料一开始仅针对中东和西方国家,但到2014年初开始出现在印度的部分地区并被翻译成印地语。IS利用其极为专业的社交媒体宣传攻势,不仅大量从穆斯林国家招募成员,而且从包括印度在内的非穆斯林国家进行招募。日,巴格达迪在演讲中三次特别提到印度,表示包括穆斯林的权利在印度遭到剥夺,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对穆斯林所犯的暴行。还称“伊斯兰国”已经招募了包括印度人在内的外国人。
据印媒报道,8月上旬,26名身穿标有“伊斯兰国”标志黑色T恤的印度穆斯林青年出现在拉马纳塔普兰地区。在克什米尔斯里那加地区也发生类似事情,一些手持“伊斯兰国”国旗的穆斯林示威者抗议印度在该地区的暴行。4名印度人在日离开本国前往伊拉克加入“伊斯兰国”。2014年10月上旬,印度泰米尔地区出现部分青年身穿“伊斯兰国”标志性的服装、手持“伊斯兰国”国旗。这些事件表明印度部分青年受到了“伊斯兰国”广泛宣传的影响。
最后,IS破坏伊拉克石油产业,加重印度石油进口负担。印度石油依存度很高,每天需进口原油近100万桶,而其中多半来自伊拉克,印度已是伊拉克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之一,占伊原油出口的19%。但由于伊拉克输油管道遭到“伊斯兰国”的破坏而导致石油出口减少,增加印度石油进口成本大幅上升,财政负担加重。
巴黎暴恐之后,全世界几乎都暴露在伊斯兰国的威胁之下,印度也概莫能外。面对伊斯兰国的威胁,看起来莫迪政府要好好应对一番。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小婷甄博:执政一年,“莫迪经济学”得几分
四川大学南亚所助理研究员,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
关键字: 莫迪莫迪经济学莫迪改革莫迪执政一周年经济改革印度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本月26日,印度人民党政府执政恰好满一周年。在过去的365天里,印度总理莫迪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1年内用了52天进行了17次外访,如此高调行事,也让“印度”随之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热词。
正因为如此,印度新政府操刀的经济改革更受外界高度关注。但中国人常说,“攘外必先安内”,经济发展是国家进步的强大内生动力,也是外交强势的根本,精明的印度人也深谙此道,莫迪上台后就采取了多项经济改革措施,力求打破印度经济发展中的沉珂,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仍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莫迪经济学”是否如传说中那般神奇,值得细细品味。
执政一周年,莫迪经济改革口号多,成效少
“莫迪经济学”成绩单是否靠谱?
过去一年里,莫迪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下足了功夫,若仅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应该可以给这份成绩单打个高分。
今年2月,中央统计局公布印度GDP增长率为7.4%,赶上了中国,创造了印度近3个财年来的最快速度,经济总量也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是莫迪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展,全年达到288亿美元,同比增长31%;同时,对于印度这个严重依赖能源进口的国家,鉴于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运行,2014财年通胀率仅为3.8%,极大地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取得这份成绩单的背后仍存一些偶然的内外因素,正如同能够保持较低通胀率的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一样,印度GDP增长数据也让人感到迷惑。在上届UPA政府执政后期,印度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至5-6%,外界唱衰印度经济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至2014年上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4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印度当年GDP增长率仅为5.4%(这已经高于2013财年的4.7%),同年底,印度多家机构预测当年经济增速为6%左右。
但印度官方于今年2月对GDP统计方式进行了变更,以市场价格而非要素价格作为衡量GDP增长的基准,同时改变计算基准年,最终“实现”了7.4%的增长速度。有些微妙的是,经此修订,印度去年的GDP数字却下降了1000亿卢比。这下印度央行、财政部都被搞糊涂了,甚至连印度政府的首席经济顾问、经济学家Arvind Subramanian也对根据新算法修正的预期感到不解。他接受印度《商业标准报》采访时表示:“新的GDP增长数据让我困惑。修正后,年GDP增长从4.7%升至5.1%,年从5%升至6.9%。这意味着年GDP增长快了1.9个百分点。”这是“诡异”的数据,“特别是年GDP加快增长,这和宏观经济的其他特征不一致”。
三大改革口号很亮眼
莫迪上台后,基于其曾经在古吉拉特邦执政时取得的优异经济成绩,战略学界和经济学界纷纷看好印度中央政府未来表现。莫迪政府也顺应时势地提出了三大改革口号——“印度制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吸引外国投资。
2014年9月,莫迪在新德里启动了“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计划并发表了讲话。他对500多名印度国内外政商界人士以及媒体表示,印度政府欢迎全球各大企业来印度发展制造业,并称,“现在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亚洲、关注印度,不需我过多介绍邀请外国投资,我只需要把我的地址写给你们。对准备来亚洲进行投资的人士,我认为印度有几大独有的优势——民主,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和广阔的市场需求”。由于印度每年新增超过1000万劳动力,利用制造业产业升级解决就业问题并推动经济发展成为当务之急,莫迪通过密集出访和邀请外国政要来印度访问,大力推销“印度制造”概念,在过去一年内与所有国家签署的合作备忘录中都能发现“印度制造”的相关表述,不可谓不积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莫迪经济学的要素之一。基建落后已经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莫迪政府计划把现有的德里-孟买工业走廊(DMIC)、班加罗尔-孟买经济走廊(BEMC)与规划中的阿姆利泽-德里-加尔各答工业走廊(AKIC)、东海岸工业走廊(ECEC)与清奈-班加罗尔工业走廊(CBIC)五大工业走廊整合成为一个全新的“全国工业走廊”,通过将产业和基础建设相结合,促进印度工业加速增长。在城市建设领域,政府拨款706亿卢比的专项资金,在全印范围内打造100座“智能城市”,另外还斥资400亿卢比进行经济适用房建设。铁路建设也没有被政府遗忘,在对现有老旧的铁路线路进行翻新提速的同时,还计划修建一条长度为1700多公里的德里-钦奈高铁,未来逐渐形成一张“钻石四边形”高铁网络。
吸引外国投资是莫迪的第三张牌。由于印度自身缺乏用于发展的充分资金,借助外力成为莫迪搞活经济的法宝。当其在古吉拉特邦任首席部长时,就高度重视吸引外资发展当地经济,依靠优惠政策和相比于其他邦政府更为高效的优质服务吸引了大量外资。当年塔塔公司在西孟邦投资建厂计划因当地农民反对而遇阻的消息一传出,莫迪就向塔塔总裁发送了一条短信,内容只有一个单词:“欢迎!”。担任总理后,莫迪积极寻求外资流入,按照时间轴盘点,莫迪分别与日本、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多国领导人会晤,获得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各类型投资承诺。印度经济学专家曾表示,莫迪本人对“外国直接投资(FDI)”有独特的理解,认为FDI对印度民众来说是一种“责任感”,也可以解释为是“首先发展印度”的机会。
未来经济改革仍艰难
从理论上来说,拥有强势政党和领导人对于印度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无疑是利好消息,过去一年的经济改革成绩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但从更深层次和长远来看,印度经济改革中的口号和宣誓性内容多,可落实的部分少,大多数项目仍停留在纸面上,巨额外国投资能否真正落地仍不明朗,未来印度的经济发展仍存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必将严重影响改革的成效和前景。
第一,征地困难是印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土地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印度也不例外。无论是发展制造业还是修建基础设施都需要大量土地作支撑,但这恰恰在印度困难重重。作为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印度现有法律规定在征地过程中,征地方必须向农村和城市的土地所有者分别支付最高达土地市价4倍和2倍的收购价格,同时,公私合营项目和私营企业在征地时必须事先分别取得70%和80%土地所有者的同意。人民党上台后提出征地法修正案——用以工业开发,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可以绕过“80%土地拥有者同意”这一环节,在印度社会引起轩然大波。虽然凭借在议会下院优势通过了法案的第一轮投票,但第二轮在上议院的投票由于反对党的强力阻扰使得通过前景黯淡,目前规划的所有项目都有不了了之的可能性,莫迪经济学的前景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第二,印度中央政府权威有限,政令难出“新德里”。印度是联邦制国家,政治上相对较为松散,29个邦中由印度人民党及其盟友控制的不过1/4,作为中央直辖区的首都新德里就是由平民党执政。人民党虽然在中央政府执政,但在诸多政策的操作层面高度依赖邦一级政府,加大了政策落实的难度。在莫迪曾经执政的古吉拉特邦,BJP连续执政12年,出于莫氏的权威和相对牢固的政治基础,邦政府在经济发展决策上拥有绝对权威。除古邦外,且不说中央政府在多个由反对党国大党执政的邦“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即便是在人民党执政的地方也经常受到反对党莫名其妙的、“为了反对而反对”的阻扰。
第三,现行税法和劳动法对经济发展阻碍大。印度不同邦税率差别很大,税种繁杂,企业需要面对边境税、当地销售税、中央服务税、消费税、增值税等,负担较为沉重。去年12月,人民党政府提出税制改革方案,在全国统一征收商品与服务税(Goods and Services Tax, GST),由于担心税收减少,印度各邦一直反对全国性的GST代替现行的各邦和联邦税种,而该法案只有在议会获得三分之二的批准以及半数邦的支持,才能被付诸实践。由于来自GST的税收收入不会流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邦,拥有大型制造业基础的邦对新税法始终保持警惕态度。同时现行劳动法对企业,特别是对打算在印度投资的外国企业来说显得过于严苛和复杂,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印度《劳资纠纷法》规定,员工数量超过100人的企业在裁员时,必须获得政府的同意,而政府批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1970年出台的《劳动法》规定,员工数量超过20人的企业在雇佣合同工之前必须获得政府的批准。鉴于招聘和解聘方面的严格限制,印度多数企业被迫保持较小的规模,印度80%左右的制造企业的雇佣人数少于50人。另外因劳资纠纷引起的罢工也常常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这无疑极大地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种种困难,让莫迪接下来的改革之路依旧前途未卜,而且经济上的改革能否解决印度积攒已久的社会问题,也值得画个问号。对于莫迪来说,执政一年,也许挑战才刚刚开始。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小婷Hi,这是的腾讯微博,立即登录并收听,新鲜动态尽收眼底!
(@zh_xiuwu)
在他的广播中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晓棠田华恩怨情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