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群经济济是怎样炼成的

当前位置: >
说说社群经济:社群培育和深层次协作要怎么整?
  注:社群这个概念早就存在,我们传统的基于血缘和地缘的村落,就是一个典型的社群。按照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说法,乡村社会的结构就是一个以血缘为基础的同心圆状的圈层组织,这个圈层以族长为中心,按亲疏关系形成差序格局,就好像丢一颗石子在水面,以这个石子为中心,一层一层荡漾开去的涟漪,就是我们传统人际关系的结构。
  社区和社群的区别
  社区:以李宇春贴吧为例,大家都喜欢李宇春,于是都混迹在她的贴吧里,但是之间其实大家并不一定认识。这叫社区。
  社群:正和岛非创不传播里面的300个人,虽然并不一定见过面,但基本上可以归入朋友的朋友,这就叫做社群了。
  社群的种类与起航的动力
  社群是分类别的,这好像是废话,但其实就像有门纲目科属种之后,生物界才显得有序一点一样,要想认识社群,首先要认识分类。
  如果按照社群的支撑点来分,那么社群至少可以分成产品型社群和情怀型社群。小米是典型的产品型社群,这种社群依托于具体某个产品;豆瓣是典型的情怀型社群,文青们在里面可以很好的抒发下自己的情怀。明星社群则介于两者之间,但更多的偏向于前者,这有点刻薄,但实际上对这类社群而言,李宇春和小米手机是等价的,都相当于一种产品。
  不管那类社群都会有一种归属在,而归属首先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也许是由于品味、也许是由于理念,但基本具有排他性,这意味着你选定了某种社群的类别,也就选定了它的属性和规模,基本上不可重置,不可突破。不可重置是说文青的基本上就是文青了,不太可能再整成二次元;不可突破是说,文青的也就面向文青了,有多少文青,你就有多大规模,不要妄想普适。这种特质在产品型社群和情怀型社群上还是会有一点差异,因为产品型社群可以因为功用拉到中间派,所以产品越成功就显的社群越庞大,但其实是种虚假声势,并没那么大;情怀型社群的中间派就少很多,因为这类社群排他性越好,个性越鲜明,热度会越高。热度越高,社群里人员关联强度越大,存续的可能性就越大。
  产品型社群的归属必然首先落回到产品,这事实上排除了很多产品自建社群的可能性,因为很多产品先天不具备自建社群的格局。这点在小米模式火热的今天特别值得警示,做玩具的,做避孕套的可能都会尝试去克隆小米模式,但这些产品里大多显然不具备支撑起一个社群的内涵。所谓内涵够不够也并不难判断:一是话题要有一定多样性,人和人一见面就说你赚多少钱,次数多了毕竟很恼人;一是话题本身要有点趣味性。显然一般玩具(乐高是例外)和避孕套这类不符合这俩标准。在这点上我强烈怀疑互联网上需要一种共享、横切式的社群,共享说的是这社群可以为多个产品服务,横切说的是这社群要基于某种可以普适于各种产品的东西,比如老罗的工匠精神其实可以用在很多产品上。
  情怀型社群的归属显然是情怀。文青、理性、脑残在情怀这里变等价了。看起来好像是有多少偏好就可以有多少这类社群,但其实也不是,对于产品只要真心喜欢并琢磨进去,那就不管谁都能琢磨出点东西,但情怀偏精神,启动和维持都需要一种额外的推力。有人的活动才有这类社群,那人们为什么要在社群里活动?这至少需要一种持续的热情也还要一些时间,并且还不能功利,一功利卖东西赚钱就背离初衷,接下来社群就容易崩解。理解了这点就能理解为什么大家总盯90后和为什么文青类社群容易建立。
  年轻人精力过剩天生需要宣泄渠道,而文青天生有表达欲。前者很好理解,你看小猫刚出生的时候看到一个东西就会扑上去,抓蜻蜓,抓老鼠玩,还会抓自己尾巴,等变成老猫了,那就只在特别必要时比如饿了才动一下,老鼠在眼前过都不一定感兴趣。那是小猫的状态容易建立社群,还是老猫状态容易建立社群?这是为什么90后,00后重要,他们活性高更容易被新东西吸引过来。
  动物天生是越老活性越差,但人类比较牛的地方是有自由意志,一部分人可以反天性,我记得塞缪尔厄尔曼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散文诗叫《青春》,其中一句是: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至少一部分人是像诗里说的这样,活性并没有随着年龄渐增而消散无形,这部分人以前总管他们叫知识分子,稍微缩小一点范围就是文青。文青容易关注超于现实之上的问题并喜欢表达,而这也正是情怀型社群的必要资粮。当然是人就有贪嗔痴,总是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也不是所有类型的社群都要文青,这里主要想说的是人员的来源与存续的基础。
  产品型社群和情怀型社群有差别,但确实是可叠加的,比如开源社群里有Linux、Apache等,可以算是产品型社群,但同时又都在开源精神之下。但这两种社群在运作上确实会有不同,这点在下面会讲。
  社群的培育
  产品型社群准入条件比较高(得有个不错的产品),但启动时因为有具体的东西做依托,启动会相对容易些。这时候关键的反倒是产品本身,在这里社群是为产品服务的。这点上在开源项目上体现的特别明显,比如一个叫AngularJS的项目是开源的,而这项目能够大幅提高响应速度,那就会很多人来用,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围绕怎么用、那里需要改正、什么情形下适合用、和其它类似的项目比有什么优势这些东西产生交互,而这些东西正是社群持续的最好的动力。这时候社群的生命周期是与产品的生命周期绑在一起的,想象下如果Linux退出历史舞台了,那Linux社群也就不存在了。
  情怀型社群则正好掉过来,启动比较容易,但扩大发展则比较艰难。哪怕从钓鱼这样的爱好也可以发起一个社群,但当注意力资源越来越稀缺时,想持续下去就没那么容易。情怀型社群可以有两类入手方式,一类是直接绑定具体的东西,比如钓鱼、读书、国学,这样的话着眼点可以比较明确,但范围会被限定,最终导致吸纳的人数达不到某个规模,社群会慢慢枯萎掉;一类是从理想这类超现实的东西入手,比如:&在错误处带来真实,在怀疑处带来信任&这类宏大叙事,这样的话可挖掘空间比较大,但必须落回到具体的东西来入手。
  不管那类社群为了能存续下去,其吸纳的人员规模必须超过某个值,否则社群容易枯萎。而必备的人员数目则与精神诉求的层次有关,英国月光社也可以算作社群,但规模只有十几个人,一样也产生巨大影响,这个精神诉求层次太高,所以才有这结果,但大多时候不行,如果生活聊天类的至少需要50个极为适合的核心人员,才可能扎下生存的种子,这应该是个生存红线。
  社群的人员吸纳方式上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线上而线下,一类则是由线下而线上。产品型社群由线上而线下比较容易,而情怀型社群的纯线上模式已经被豆瓣、知乎、果壳这种给消费掉了。但由线下而线上的模式却还没得到更好的验证,应该有更大的空间,颠覆式创新演习社算是一种验证,但未来要走的路还长。由线下到线上的模式也许在发展速度上会有限制,但这模式的潜在价值却可能更大。这种模式更容易构造人与人之间的强关联,我们谈互联网谈的多了,似乎就忽略了生物的基本特性,在网络还没发达到黑客帝国那种程度时,人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现实空间里的。
  而为了能持续发展壮大,社群在组织方式上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东西。产品型社群更依赖于产品本身,接下来谈应该是更多的适用于情怀型社群。社群要想发展壮大,那就必须一起做点什么事情,单纯的闲聊、讨论对基础设施要求很低,但它们只能建立浅关联,并且只适合文青,别的类型的社群则需要一起做些具体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才能建立更加紧密的关联,而为了想做点事情需要什么做支撑,可以参照下开源社区的运作模式,这个模式有三个要点:
  1、依托于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管理开源项目的资源。比如:通过主页(HomePage)来描述项目的最新进展、项目文档、可用版本的链接等,主页通常扮演一种向导的作用;通过代码库(Code Repository)来统一管理项目的代码;通过邮件列表(Mailing List)来进行问题的讨论;通过缺陷追踪系统(Bug Tracking System)来跟踪软件中出现的各种缺陷;通过Wiki来编写项目的主要文档。
  2、导入利于松散组织结构的工程实践。比如:通过测试驱动(Test-Driven)的方法来保证代码的正确性;通过结对编程(Pair-programming)和代码评审(Peer Review)来保证代码的质量。
  3、通过开放性的人员结构来促进人员对项目的参与。比如:在Apache的运作模式中共有这样几种角色:开发者(Developer),技术专家(Committer),项目管理委员会成员(Project Management Committees),Apache软件基金会理事会(Board of Directors)。当一个开发者付出足够努力,获得足够影响力后,项目管理委员会会授予这个人Committer称号,只有Committer才拥有对代码库的写权限。如果Committer的贡献足够大,就有可能被选举进入项目管理委员会,而项目管理委员会的主席则都是Apache软件基金会的VP。
  这样来看要想社群有深层次的协作,大概需要下面几个东西:
  1、精神气质型的追求,传统上管这个叫使命,比如代码自由。这点上面没说,但其实是一切事物的起点。
  2、支撑社群的一种产品,比如网站+APP的组合。
  3、一种松散的组织结构来处理自身的事务。这点上一个关键点是要不要分离社群的运营与社群的管理。我的观点是要,社群的管理应该只属于社群里的人,而公司更适合设定初始规则(神的角色)并扮演日常事务执行者的角色(公务员)。
  4、一种松散的做事方式,比如通过投票来解决争议等。
  在这种基础设施上,就要做闲聊、讨论之外的事情,否则恐怕不会长久。只靠闲聊的微信群大多时候很容易死掉是一个旁证。
  5、如果是由公司发起的社群,社群本身又是自治的(社群是松散结构,不可能和公司一样,所以需要自治),那么还需要处理一个利益分割的问题,简单来讲,如果盈利公司按确定比例划拨经费给社群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有权按自己的意愿来使用经费。
更多精彩内容推荐
热门频道推荐在社群经济时代,企业如何学习网红经营品牌
  网红,原先指代的是在互联网或现实中因相关事件或行为被网民关注进而走红的人,曾经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及罗玉凤便是早期的网红代表人物。但在今天,狭义上的“网红”已被定义为有颜值且善于自我营销的网络美女而已。不管时代的变化,广义上或狭义上的网红都带着自身的自身品牌影响力,善于营销自身优势的网红,在今天也俨然成为一个IP,逐渐演化成为一个点到群的网红经济,形成个人品牌的号召力。  从罗玉凤的个人炒作营销,到如今的网红经济变现趋势,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电商交易趋势的一个重要转折,简言之,网红经济就是一个社群经济的时尚演化。在2015年,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就指出一个令人惊讶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数据:淘宝上的百余家的女装红人各自拥有超过5000万粉丝,这些网红根据社交网络快速引发时尚风潮,借助粉丝经济形成新的一种商业模式,2015年“618大促”中,销量TOP10的淘宝女装店铺中有7家是“网红”店铺。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从微博、豆瓣、美拍、快手等各个平台走红的人数都十分惊人,与第一代的网红们如芙蓉姐姐、罗玉凤等相比,这一代的网红,已经由一个社会现象转变成一个经济行为,如今的网红们,类似papi酱,艾克里里,叫兽易小星等,都是在享受到社交红利的甜头后,将个人的粉丝群体快速变现,寻找一个流量变现的最佳途径,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型。换言之,网红们将粉丝群体的消费力量和自身优势产品结合到一起。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社群经济的助力尤其明显。粉丝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品牌消费力,让不少企业开始思考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依托于社群经济平台化的大趋势。内容营销时代的来临,迎来了个人品牌营销的春天,网红经济在社群平台转化成社群电商,用户在哪里,营销就在哪里。网红们之所以实现商业盈利,就在于各大网络红人辐射影响力,透过平台经营粉丝,有目标性地针对群体来进行精准营销。  网红们透过个人品牌影响力,赋予自身标识的产品灵魂,在庞大的粉丝基础之上,商业红利的背后是移动电商化的销售数字。小米营销模式的成功,就是一个粉丝经济的成功变现。米粉强大的购买力和口碑营销,就是一个社群营销的标准典范,从社群崛起的品牌,以及从品牌到社群的反哺。  同样,互联网家电SKG就是一个典型网红营销品牌的例子,借助社群,抓住了社群时代网红与粉丝之间的情感共鸣链接,将品牌产品拥有更多的附加价值。SKG借助网红经济的粉丝经营能力,不间断制造自身的“网络红人”,这些网络红人带给品牌粉丝一些情感、文化、逼格等相关的共鸣标签,让品牌逐渐拥有深远的影响力。  依托于社群平台的格局,如何向网红一样实现品牌营销?现代企业需要做的是提升品牌号召力,构建粉丝经济基础,实现品牌红利。简言之,企业参考网红经济时代的模式,需要利用社群来形成口碑,孕育网红在社群的影响力,产生粉丝,创造品牌的号召力和购买力。  企业在网红经济时代的突围,需要:平台+品牌红人。  社群时代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模式和传播形式的选择,社群平台的构建,也成为不少企业所关注的关键点所在,一个成熟社群平台的运营,对于企业品牌的经营来说,是开始的第一步。不论是网红借助如今新媒体吐火如荼的微博、微信,或者是美拍、秒拍等现有零成本的UGC平台,这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内容营销阶段。  网红是一个快速走红并被取代遗忘的群体,网络的零成本特质,不少网红此消彼长,不论是否同质化,网络均会快速过滤,高曝光率取代低曝光率,所以选择现成平台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相对风险较高的选择。因此也有不少企业选择开发自有平台,制造网络红人并选择推广渠道,但这伴随的是一个长期经营且红利预期不可知的过程,对企业来说这是一笔不可忽视的一笔开发成本。  但近年来,不少企业选择透过现有的社群平台来实现品牌服务的推广营销,旨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快速实现品牌盈利。包括小云App()在内的成熟平台,就是提供这一作用,以模块化组合的云端平台,为企业快速构建移动社群应用,让企业品牌快速在社群中形成影响力辐射圈。  一旦平台确立,企业品牌在平台上,确立一个品牌红人的形象,从内容营销到个人标签,与企业品牌调性相契合,以情感诉求打动用户,实现粉丝经济的变现,这其中需要企业能够在平台端口精准掌握用户数据,而移动互联网,让运营者能够得到社群内粉丝价值的最大化,小云App将企业品牌的精准用户沉淀在社群内,构建品牌红人与粉丝群体的情感互联,不断挖掘品牌的价值,并在社群平台上不断扩大影响力。  越来越多社群平台的出现,为企业制造了一个品牌粉丝经营的基础,事实上,当企业认清社交移动电商的趋势。从社交到电商,社交电商时代的全面开启,企业制造自身专属的品牌网红,树立信任感并传递品牌价值,并在用户生态价值的可持续经营中,实现品牌红利。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不少传统的商业模式开始逐渐消亡,有“逻辑思维”这一类颠覆性商业模式,也会有“小云App” ()这一社群平台的既定基础,不论是小米,苹果,还是淘宝,其实背后都是未来营销主导的关键——社群经济。  网红经济对粉丝经济的流量变现,让人们看到了社群经济商业化的最佳突破口。以小云App这一移动开发平台为例,通过现有平台实现深度的垂直营销策略,从点到群的扩展商业空间,在品牌与用户中实现链接的价值,在粉丝的经营中,快速获取用户对品牌的反馈,逐渐调整品牌目标和价值的再定位和扩容提质。  社群经济的潜在商业价值,让越来越多的品牌产品开始关注网红经济对于粉丝经济的关联,早在国外,品牌商将选择网红作为代言,不论是Instagram还是YouTube,社群营销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品牌的一个主流营销趋势,网红代言价值,就是一个品牌营销的新渠道。  社群经济的巨大价值空间,移动社群平台的经营潜力,企业沉淀品牌粉丝并转化商业价值,终将是一个越来越深化的主流趋势,而社群平台的开发也正成为社群经济营销领域的蓝海!
总访问量:566906
全部文章:987
约稿,媒体合作等笔者很欢迎,敬请联系????笔名:王易见?qq???职业:一个默默无闻的IT人??年龄:22??位置:中国,上海??个性介绍:???博主毕业于成都电子科大学生,互联网发展颇有兴趣,于是提笔写下一些评论文章,本人不才,希望大家多多指教??笔者郑重声名??1. 我在博客中的所有文章均为本人原创允许网友在网络中非赢利性质地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和出处.???2 如果你将我的文章用在具有赢利性质的地方,无论是网络或者是任何传统媒体,请得到本人书面授权许可,否则将依法追究责任.??请尊重本人劳动成果??qq:??
艾瑞网是艾瑞集团旗下新经济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数据资讯聚合平台。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我们有直面错误的勇气,点击按钮即可发言。
您也可以邮件: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百度百家
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无论是社群,还是粉丝,并不代表着哪个进化得更好,无非就是侧重点不同。
社群这个词一下子火了起来,很多人喜欢用社群两个字,听上去和“社区”貌似不同,但其实老实讲是一回事。社群这个词最早是在台湾被广泛使用,相对于大陆地区使用的“社区”,意思基本一致。
社群经济和粉丝经济的确是两码事——正如罗振宇将罗辑思维带出来独自创业时所说:我这个是社群经济,而不是粉丝经济。但在我看来,至少到目前,罗辑思维不是社群经济,而依然是粉丝经济。两者的区别在于:社群是一个两两相交的网状关系,用户满足/服务用户,而粉丝经济,则是以某个点为中心所有人围绕在这个中心的明星式经济。社群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我运作,但粉丝经济不会。
建立社群经济其实很困难,需要很长的时间。BBS事实上就是一种社群经济——嗯,别一听到社群就觉得两个字高大上得不得了,其实就是“社区”——SNS也是一种社群经济。但大多数BBS和SNS都没落了,只有少量的还在运作中。我的视野里,早期玩社群玩得极好的乃是豆瓣。不过,一开始豆瓣是很有些“粉丝经济”的感觉的,创始人杨勃在刚刚萌芽的豆瓣中威望极高。后来杨勃自己主动慢慢退居幕后,以至于到了2010年,很多新豆瓣用户压根不晓得杨勃是谁。
豆瓣是相当不错的社群,它拥有数量相当庞大的小组,但要说到“社群经济”,还为时过早。豆瓣的商业化道路并不怎么顺畅,移动端更是犯了不少错误,至今迷茫在移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里。另外一个社群近年来崛起,那就是知乎。知乎在社群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也相当不错,最新融了据说有2000万美元的资,但要说“经济”二字,委实还远了些。
另外一个非常老牌的社群——这个东西实在是既社区又有一堆一堆的群——百度贴吧,最近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宣称要大规模推进企业官方平台,以帮助贴吧这个百度非常成功但又不赚钱的产品踏上商业之路。借助百度的搜索市场份额,百度贴吧大概是中国最大的社群,一度是个关键词就可以建吧,即便今天审核严格,“目前的百度贴吧拥有10亿注册用户、近820万个主题吧,且已经达到日均话题总量过亿、日均浏览量超过27亿次、月活跃用户数近3亿的量级,彻底刷新了中文互联网社区的新高度。”——这是百度贴吧在发布会上自己公布的数据。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群。搭建社群者一般隐身幕后:无论是豆瓣还是知乎还是贴吧,它们的创建者也是互联网圈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普通用户一般不会知道他们是谁。在平台上,存在着大大小小若干个“粉丝经济”。是的,社群经济是由若干个粉丝经济支撑起来的。而一个人的知名度圈起来的用户,再怎么着也是一个粉丝经济体,极有可能使某个社群平台上的一个部分罢了。
不过话要说回来,无论是社群,还是粉丝,并不代表着哪个进化得更好,无非就是侧重点不同。粉丝经济未必多丢人,社群经济未必多新锐。做粉丝经济对主事者要求高,做社群经济则考验长期的运营能力,都是一门生意。
—— 创业邦 专栏 ——
update一下:此文写于7月22日,近日豆瓣拿出了一个新的app“豆瓣”&
1、本博客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本人原创,可以自由转载,谢绝长微博形式转载;
2、转载时请注明本人大名,魏武挥,不是魏武辉,不要搞错。
3、转载时请保留此段: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
4、本人不接受商业文章(俗称软文)撰写的合作,不要再询问我如何合作法。
阅读:7449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热门文章HOT NEWS
著名笑星陈佩斯阔别荧屏这20年,他都经历了什么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群经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