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o2o模式Uf模式

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Win10学院:UEFI模式安装Win10系统图文教程
来源:作者:晨风责编:晨风
如果您的新电脑使用的是UEFI而不是传统的BIOS,那么您的电脑会有更快的启动速度。UEFI被设计成能够更快初始化硬件而且能从预启动的操作环境中加载给操作系统。为了充分体验UEFI的优势,您需要在UEFI模式下正确的安装。微软已经从的64位零售版开始支持Windows的EFI安装了。这意味着您可以用这个方式安装64位版的,,和,以及。更进一步说,从开始,UEFI 2.0也在继64位版之后加入了对32位版的支持。请按照以下步骤安装UEFI模式的Windows 10。1、获得适当的安装介质(系统光盘或U盘)。官方的Windows 10系统光盘已经支持UEFI的安装了。如果您需要自己制作安装光盘,推荐您使用的光盘刻录工具(),那么您所需要的镜像您可以在《 》处下载。2、用您的安装介质启动电脑。您可能需要为您的电脑修改一些高级启动的相关选项。然而现在大多数电脑主板都系统有一个专门的按键来修改启动顺序,比较常用的是F8,F9,F11或者F12等等。您可以参考您的电脑(主板)说明书或者在开机的时候留意一下开机屏幕对于启动顺序按键的提示(一般在屏幕下方或者左下方)。您也可以试着搜索您的电脑(主板)型号,来了解启动顺序切换的按键。3、当Windows安装程序启动的时候,您要用GPT分区表重新格式化您的硬盘,因为Windows安装程序在UEFI模式下只识别GPT分区。如果您已经做好了这些,您可以在已经列出的合适的分区上安装Windows,然后请进入第4步。如果不是这种情况的话,删除之前全部的分区直到只剩下“未分配空间”的标签出现在您的硬盘分区选项里。4、此时可以点击下一步,然后系统将自行分区格式化然后安装。当然您也可以手动分区,然后选择一个适合安装的分区作为主分区,点击下一步进行安装。5.安装过程中系统将自动按照以下规则进行分区:①恢复分区。②系统保留分区——这个EFI分区包含操作系统的核心文件,就像之前系统版本的NTLDR,HAL,boot.txt等文件,这都是启动操作系统所必需的。③MSR——微软系统恢复(MSR)分区是在每个硬盘分区里的给Windows内部使用的储存空间。④主分区——这是Windows和所有用户数据储存的通用分区,即系统分区。6.下面就可以按照通常的方式继续安装工作了。关注,锁定之家()
大家都在买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设计模式总结:概念、原则、23种模式分析
1、什么是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从本质上讲,是针对过去某种经验的总结。每种设计模式都是为了在特定条件下去解决某种问题。
设计模式中的每一个模式描述了一个在我们周围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这样,你就能一次又一次地使用该方案而不必做重复劳动。它是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
设计模式解决的是设计问题,设计模式是&术&,设计模式背后的用意才是&道&。GoF提出了23中设计模式,是对日常用到的模式总结归纳出的,他们不是一盘散沙,是有关系的。就是对象的生命周期一步一步的将各个设计模式串联在了一起。对象的生命周期中,会一步一步的遇到总共23种设计问题,所以才会有23种设计模式。
2、设计模式原则:SOLID+CD
2.1 S - 单一职责原则
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SRP:一个类只能有一个让它变化的原因,即一个类只承担一个职责。
2.2 O - 开放封闭原则
Open-Close Principle, OCP:我们的设计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即尽量以扩展的方式来维护系统。如果遇到需求变化,要通过添加新的类来实现,而不是修改现有的代码。
2.3 L - 里氏代换原则
Liskov Subsititution Principle, LSP:子类可以完全覆盖父类。它表示我们可以在代码中使用任意子类来替代父类并且程序不受影响,这样可以保证我们使用&继承&并没有破坏父类。
反过来则不成立,如果一个软件实体使用的是一个子类对象的话,那么它不一定能够使用基类对象。例如:我喜欢动物,那我一定喜欢狗,因为狗是动物的子类;但是我喜欢狗,不能据此断定我喜欢(所有)动物。
2.4 I - 接口隔离原则
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 ISP:每个接口都实现单一的功能。使用多个专门的接口,而不使用单一的总接口。添加新功能时,要增加一个新接口,而不是修改已有的接口,禁止出现&胖接口&。
2.5 D & 依赖倒置原则
Dependence Inversion Principle, DIP:这里主要是提倡&面向接口&,而非&面向实现&编程。具体依赖于抽象,而非抽象依赖于具体。即,要把不同子类的相同功能抽象出来,依赖与这个抽象,而不是依赖于具体的子类。
2.6 迪米特法则
又称最少知道原则(Demeter Principle)。最少知道原则是指:一个实体应当尽量少地与其他实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功能模块相对独立。
2.7 合成复用原则
Composite Reuse Principle:尽量使用合成/聚合的方式,而不是使用继承。
3、设计模式分类
根据模式的目的可分为:创建型、结构型、行为型三种。
1)创建型模式:与对象的创建有关;
2)结构型模式:处理类或对象的组合;
3)行为型模式:对类或对象怎样交互和怎样分配职责进行描述。
3.1 创建型模式(Creational Pattern)
1、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Pattern)
工厂(Factory )和产品(Product)是Abstract Factory 模式的主要参与者。该模式描述了怎样在不直接实例化类的情况下创建一系列相关的产品对象。
工厂方法模式通过引入工厂等级结构,解决了简单工厂模式中工厂类职责太重的问题,但由于工厂方法模式中的每个工厂只生产一类产品,可能会导致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工厂类,势必会增加系统的开销。此时,我们可以考虑将一些相关的产品组成一个&产品族&,由同一个工厂来统一生产,这就是抽象工厂模式的基本思想。
有时候我们希望一个工厂可以提供多个产品对象,而不是单一的产品对象,如一个电器工厂,它可以生产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等多种电器,而不是只生产某一种电器。
每一个具体工厂可以生产属于一个产品族的所有产品。如果使用工厂方法模式,图4所示结构需要提供15个具体工厂,而使用抽象工厂模式只需要提供5个具体工厂,极大减少了系统中类的个数。
2、 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
又称生成器模式。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为客户端返回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而是一个由多个部件组成的复杂产品。vcD4NCjxwPsv8vau/zbuntsvT67D8uqy24Lj21+mzybK/t9ajqLvysr+8/qOptcS4tNTTttTP87XEtLS9qLn9s8y31sDro6y/zbuntsvO3tDr1qq1wLi01NO21M/ztcTE2rK/1+mzybK/t9bT69ewxeS3vcq9o6zWu9Do0qrWqrXAy/nQ6L2o1OzV37XEwODQzby0v8mhozwvcD4NCjxwPr2o1OzV38Sjyr3T67Ppz/O5pLOnxKPKvdPQtePP4MvGo6y1q8rHvajU7NXfxKPKvbe1u9jSu7j2zerV+7XEuLTU07L6xrejrLb4s+nP87mks6fEo8q9t7W72NK7z7XB0M/gudi1xLL6xreju9Tas+nP87mks6fEo8q91tCjrL/Nu6e2y82ouf3RodTxvt/M5bmks6fAtMn6s8nL+dDottTP86OstvjU2r2o1OzV38Sjyr3W0KOsv827p7bLzai5/da4tqi+38zlvajU7NXfwODQzbKi1ri1vERpcmVjdG9ywODI57rOyKXJ+rPJttTP86OssuDW2NPa0ruyvbK9ubnU7NK7uPa4tNTTttTP86OsyLu6872rveG5+7e1u9iho8jnufu9q7Ppz/O5pLOnxKPKvb+0s8nSu7j2xvuztcXkvP7J+rL6s6ejrMn6s8myu82swODQzbXExvuztcXkvP6jrMTHw7S9qNTs1d/Eo8q9vs3Kx9K7uPbG+7O11+nXsLOno6zNqLn9ttTF5Lz+vfjQ0Nfp17C3tbvY0rvBvs3q1fu1xMb7s7WhozwvcD4NCjxwPjxzdHJvbmc+M6GiINSt0M3Eo8q9KFByb3RvdHlwZSBQYXR0ZXJuKTwvc3Ryb25nPjxiciAvPg0K08PUrdDNyrXA/da4tqi0tL2ottTP87XE1tbA4KOssqLH0s2ouf2/vbG01eLQqdSt0M3AtLS0vajQwrXEttTP86GjPHN0cm9uZz7NqLn90ru49tSt0M221M/zv8vCobP2tuC49tK7xKPSu9H5tcS21M/zPC9zdHJvbmc+oaPU2sq508PUrdDNxKPKvcqxo6zO0sPH0OjSqsrXz8i0tL2o0ru49tSt0M221M/zo6zU2c2ouf24tNbG1eK49tSt0M221M/zwLS0tL2ouPy24M2swODQzbXEttTP86GjPC9wPg0KPHA+1K3QzcSjyr21xLmk1/fUrcDtuty88rWlo7o8c3Ryb25nPr2r0ru49tSt0M221M/ztKu4+MTHuPbSqreitq+0tL2otcS21M/zo6zV4rj20qq3oravtLS9qLXEttTP882ouf3H68fz1K3QzbbUz/O/vbG019S8usC0yrXP1rS0vai5/bPMoaM8L3N0cm9uZz48L3A+DQo8cD5Qcm90b3R5cGXT0NDttuC6zUFic3RyYWN0IEZhY3Rvcnm6zUIgdSBpIGwgZCBlIHLSu9H5tcTQp7n7o7o8c3Ryb25nPrbUv827p9L+stjBy77fzOW1xLL6xrfA4KOs0vK0y7z1ydnBy7/Nu6fWqrXAtcTD+9fWtcTK/cS/PC9zdHJvbmc+oaO0y83io6zV4tCpxKPKvcq5v827p87e0Oi4xLHkvLS/ycq508PT68zYtqjTptPDz+C52LXEwOChozwvcD4NCjxwPsHtzeLSu9Cp08W146O6PGJyIC8+DQoxICkgscjG5Mv7tLS9qNDNxKPKvbj8zqrB6bvuo6zS8s6qv827p7/J0tTU2tTL0NDKsb/MvajBorrNyb6z/dSt0M2hozxiciAvPg0KMiApIL/LwqHSu7j21K3QzcDgy8bT2sq1wP27r9K7uPbA4KGjv8nS1LyrtPO1xLz1ydnPtc2zy/nQ6MDgtcTK/cS/oaM8YnIgLz4NCjMpILjEseS94bm50tTWuLao0MK21M/zoaM8YnIgLz4NCjQgKSC89cnZ19PA4LXEubnU7KGjyrm1w7/LwqHSu7j21K3Qzbb4srvKx8frx/PSu7j2uaSzp7e9t6jIpbL6yfrQwrXEttTP86GjPGJyIC8+DQo1KSDTw8Dgtq/MrMXk1sPTptPDoaPSu9Cp1MvQ0Mqxv8y7t76z1MrQ7cTjtq/MrL2rwODXsNTYtb3TptPD1tChozwvcD4NCjxwPtb30qrIsc/dysfDv9K7uPZQcm90b3R5cGW1xNfTwOC2vLHY0OvKtc/WQ2xvbmWy2df3o6zV4r/JxNy63MCnxNGhozwvcD4NCjxwPjxzdHJvbmc+NKGiILmks6e3vbeoxKPKvShGYWN0b3J5IE1ldGhvZCBQYXR0ZXJuKTwvc3Ryb25nPjxiciAvPg0KvenJ3Lao0uXSu7j208PT2rS0vai21M/ztcS907/ao6zIw9fTwOC+9raovavExNK7uPbA4Mq1wP27r6GjRmFjdG9yeSBNZXRob2TKudK7uPbA4LXEyrXA/buv0dOz2bW9xuTX08DgoaM8L3A+DQo8cD48c3Ryb25nPrmks6e3vbeoxKPKvdbQo6zSu9bWsvrGt6Oo0ru49rL6xrfA4KOpttTTptK7uPa5pLOno6zV67bUsrvNrLXEsvrGt8zhuamyu82stcS5pLOnoaM8L3N0cm9uZz48YnIgLz4NCjxpbWcgYWx0PQ=="这里写图片描述" src="/uploadfile/Collfiles/53.png" title="\" />
主要优点:用户只需要关心所需产品对应的工厂,无须关心创建细节,甚至无须知道具体产品类的类名。 主要缺点:在添加新产品时,需要编写新的具体产品类,而且还要提供与之对应的具体工厂类,系统中类的个数将成对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
5、 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
保证一个类仅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
Singleton模式有许多优点:
1) 对唯一实例的受控访问。因为Singleton类封装它的唯一实例,所以它可以严格的控制客户怎样以及何时访问它。
2) 缩小名空间。Singleton模式是对全局变量的一种改进。它避免了那些存储唯一实例的全局变量污染名空间。
3) 允许对操作和表示的精化。Singleton类可以有子类,而且用这个扩展类的实例来配置一个应用是很容易的。你可以用你所需要的类的实例在运行时刻配置应用。
4) 允许可变数目的实例。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来控制应用所使用的实例的数目。
使用Singleton模式所要考虑的实现问题:
保证一个唯一的实例。做到这一点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将创建这个实例的操作隐藏在一个类操作(即一个静态成员函数或者是一个类方法)后面,由它保证只有一个实例被创建。单例模式实现!!!!!
//Singleton类定义如下:
class Singleton{
//客户只能使用该成员函数访问这个单例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静态方法,保证只创建一个实例
protected:
//构造函数为保护型,试图直接实例化Singleton将会编译错误
Singleton();//这就保证了仅有一个实例可以被创建
//Singleton类型的指针,将用于指向Singleton的唯一的实例
static Singleton* _
//相应的实现
Singleton* Singleton::_instance=0;//静态数据成员初始化
Singleton* Singleton::Instance(){
if(_instance==0){//只在首次创建
_instance = new S
实例讲解:在Windows系统中多次点击&启动任务管理器&,看能否打开多个任务管理器窗口?无论我们启动任务管理多少次,Windows系统始终只能弹出一个任务管理器窗口,也就是说在一个Windows系统中,任务管理器存在唯一性。为了确保对象的唯一性,我们可以通过单例模式来实现,这就是单例模式的动机所在。
3.2 结构型模式(Structural Pattern)
6、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
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Adapter模式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
适配器模式中引入了一个被称为适配器(Adapter)的包装类,而它所包装的对象称为适配者(Adaptee),即被适配的类。适配器的实现就是把客户类的请求转化为对适配者的相应接口的调用。也就是说:当客户类调用适配器的方法时,在适配器类的内部将调用适配者类的方法,而这个过程对客户类是透明的,客户类并不直接访问适配者类。
Adapter对Adaptee和Target进行适配,在对象适配器中,它通过继承Target并关联一个Adaptee对象使二者产生联系。
适配器模式的类图:
如图客户端需要调用request()方法,而适配者类Adaptee没有该方法,但是它所提供的specificRequest()方法却是客户端所需要的。为了使客户端能够使用适配者类,需要提供一个包装类Adapter,即适配器类。这个包装类包装了一个适配者的实例,从而将客户端与适配者衔接起来,在适配器的request()方法中调用适配者的specificRequest()方法。
对象适配器实现如下:!!!!
class Target
Target(){}
virtual ~Target(){}
virtual void Request()
cout&&&Target::Request&&SpecificRequest();
Adaptee *m_A
int main()
Target *targetObj = new Adapter();//基类指针指向子类对象
targetObj-&Request();调用适配后的Request()方法
delete targetO
targetObj = NULL;
实例讲解:
我的笔记本电脑的工作电压是20V,而我国的家庭用电是220V,如何让20V的笔记本电脑能够在220V的电压下工作?答案是引入一个电源适配器(AC Adapter),俗称充电器,有了它,生活用电和笔记本电脑即可兼容。
7、 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
可以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
Bridge模式的目的就是允许分离的类层次一起工作,即使它们是独立演化的。
如果软件系统中某个类存在两个独立变化的维度,通过该模式可以将这两个维度分离出来,使两者可以独立扩展,让系统更加符合&单一职责原则&。
桥接模式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处理多重继承存在的问题,用抽象关联取代了传统的多重继承,将类之间的静态继承关系转换为动态的对象组合关系,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并易于扩展,同时有效控制了系统中类的个数。
使用桥接模式实例:两个维度(毛笔大小和毛笔颜色)分开。针对两个不同的维度提取抽象类和实现类接口,并建立一个抽象关联关系。
上图中,如果需要增加一种新型号的毛笔,只需扩展左侧的&抽象部分&,增加一个新的扩充抽象类;如果需要增加一种新的颜色,只需扩展右侧的&实现部分&,增加一个新的具体实现类。
8、 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
组合模式描述了面向对象递归组合的本质。
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它使得客户对单个对象和复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组合模式的关键是定义了一个抽象构件类,它既可以代表叶子,又可以代表容器,而客户端针对该抽象构件类进行编程,无须知道它到底表示的是叶子还是容器,可以对其进行统一处理。!!!
9、 装饰模式(Decorator Pattern)
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就扩展功能而言,它比生成子类方式更为灵活。
装饰模式可以在不改变一个对象本身功能的基础上给对象增加额外的新行为。对已有对象(新房)的功能进行扩展(装修),以获得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对象,使得对象具有更加强大的功能。
10、 外观模式(Facade Pattern)
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Facade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这一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
在软件开发中,有时一个客户类需要和多个业务类交互,特别需要一个类似服务员一样的角色,由它来负责和多个业务类进行交互,而客户类只需与该类交互。外观模式通过引入一个新的外观类(Facade)来实现该功能,外观类充当了软件系统中的&服务员&,它为多个业务类的调用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入口,简化了类与类之间的交互。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
11、 享元模式(Flyweight Pattern)
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的对象。
将具有相同内部状态的对象存储在享元池中,享元池中的对象是可以实现共享的,需要的时候就将对象从享元池中取出,实现对象的复用。
避免系统中出现大量相同或相似的对象,同时又不影响客户端程序通过面向对象的方式对这些对象进行操作。享元模式正为解决这一类问题而诞生。享元模式通过共享技术实现相同或相似对象的重用,在逻辑上每一个出现的字符都有一个对象与之对应,然而在物理上它们却共享同一个享元对象。
12、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
介绍为其他对象提供一个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当无法直接访问某个对象或访问某个对象存在困难时可以通过一个代理对象来间接访问,为了保证客户端使用的透明性,所访问的真实对象与代理对象需要实现相同的接口。
3.3 行为型模式(Behavioral Pattern)
13、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为解除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耦合,而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
14、 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
该模式描述了怎样封装请求,也描述了一致性的发送请求的接口,允许你配置客户端以处理不同请求。对请求排队或记录请求日志,以及支持可取消的操作。
15、 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 Pattern)
给定一个语言,定义它的文法的一种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 该解释器使用该表示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
16、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
支持访问和遍历对象结构。不仅可用于组合结构也可用于集合。介绍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 而又不需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
17、 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
介绍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中介者使各对象不需要显式地相互引用,从而使其耦合松散,而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的交互。
18、 备忘录模式(Memento Pattern)
介绍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这样以后就可将该对象恢复到保存的状态。
19、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介绍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以便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自动刷新。
20、 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
介绍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对象看起来似乎修改了它所属的类。
21、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
在对象中封装算法是策略模式的目的。允许不同的格式化算法。
介绍定义一系列的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可相互替换。本模式使得算法的变化可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
模式的主要参与者是Strategy对象(这些对象中封装了不同的算法)和它们的操作环境。Strategy模式应用的关键点在于为Strategy和它的环境设计足够通用的接口,以支持一系列的算法。你不必为了支持一个新的算法而改变Strategy或它的环境。
22、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 Pattern)
介绍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Template Method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
主要解决在软件构建过程中,对于某一项任务,常常有稳定的整体操作结构,但各个子步骤却有很多改变的需求,或者由于固有的原因而无法和任务的整体结构同时实现。
23、 访问者模式(Visitor Pattern)
介绍表示一个作用于某对象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它使你可以在不改变各元素的类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操作。
它允许对图元结构所作分析的数目不受限制地增加而不必改变图元类本身。
访问者类的另一个优点是它不局限使用于像图元结构这样的组合者,也适用于其他任何对象结构。包括集合、列表,甚至无环有向图。再者,访问者所能访问的类之间无需通过一个公共父类关联起来。也就是说,访问者能跨越类层次结构。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67140',
container: s,
size: '1000,9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67141',
container: s,
size: '1000,9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67142',
container: s,
size: '1000,9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67143',
container: s,
size: '1000,90',
display: 'inlay-fix'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67148',
container: s,
size: '1000,90',
display: 'inlay-fix'  【摘 要】 随着航空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S模式二次雷达正逐步取代传统的A/C模式二次雷达,成为主流的空中交通管制设备"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S模式的监视与通信功能
2014年7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随着航空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S模式二次雷达正逐步取代传统的A/C模式二次雷达,成为主流的空中交通管制设备。本文就S模式的监视功能和通信功能进行探讨。 中国论文网 /8/view-6024342.htm  【关键词】 S模式 询问 监视 通信A/B   近年来空中交通密度日增、航路拥挤、航站区工作量过重,各种干扰问题更趋严重。在英国对现有SSR系统的研究表明,随着飞机数量的持续增加,时间不同步和信号混淆问题已成为ATC系统中使用SSR的限制因素。为抑制应答路径的干扰,模式A和模式C图表提取器需要多个同步应答来识别飞机的存在。在美国,一些机场繁忙时刻经常会遭遇饱和情况,使航管监视变得很糟糕[1]。   英美各国针对现有二次雷达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对飞机进行单独询问,使应答可相互隔离,以此改进和提高空中交通管制能力。该方案的实施,S模式应运而生。   1 S模式简介   1.1 概述   S模式是在传统A/C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采用询问应答协同工作方式,但调制方式采用DPSK调制,与A/C模式不同。S模式二次监视雷达系统包括具有S模式能力的询问机和应答机,ICAO为每架飞机(应答机)分配了唯一地址(24位地址),询问机可对飞机进行全呼询问和选址询问。询问信号格式如图1所示,应答信号格式如图2所示。   图1中P1、P2脉冲为同步脉冲,P5为询问旁瓣抑制脉冲,P6为信息脉冲,询问码速4MHz。P6信息位长56位或者112位;56位时为短格式询问,主要用于监视询问;112位时为长格式询问,除监视询问外,还具有数据链通信功能。   图2中应答脉冲采用脉位调制,码速1MHz。前4个脉冲为同步脉冲,后面为56个或112个脉冲信息;56个应答信息,称为短格式应答;112个应答信息,称为长格式应答。   1.2 S模式主要特点   (1)兼容性强。S模式二次雷达系统采用1030MHz频率询问,1090MHz频率应答,与传统A/C模式的工作频率相同。该系统不仅具有S模式功能,同时兼容A/C模式功能。在S模式询问应答中,包含A/C模式的相关信息。   (2)干扰小。S模式询问,其同步头P1、P2抑制应答机进行A/C模式应答。选址询问时,只有对应地址的飞机进行应答,减少多个飞机同时应答对空间造成干扰。   (3)定位精度高。S模式询问采用单脉冲技术,可单独对特定飞机进行询问,解决相邻目标的应答干扰问题。提高探测概率,减小误码率,目标定位精度高。   (4)抗干扰能力强。S模式采用了DPSK调制和CRC校验和纠错的方式,抗干扰能力强。   (5)数据链通信能力。除监视功能外,S模式还具有数据链通信功能。可实现地-空之间通信,传送气象信息、交通信息等。在密集飞行区域,数据链通信可帮助飞机以更好的高度安全飞行,同时让飞机在更经济的航线上飞行。   1.3 S模式应用等级   S模式应用等级分为以下5级:   一级:   支持ATCRBS和S模式的监视功能。功能描述如下:   (1)A模式和C模式:A模式为身份识别,C模式为气压高度报告。   (2)ATCRBS/S模式和S模式全呼。ATCRBS/S模式为交互模式,即A/C/S全呼。当A/C/S全呼为P4长(P4宽度为1.6us)询问时,A/C模式应答机采用A/C模式应答,S模式应答机采用DF11应答;当A/C/S全呼为P4短(P4宽度为0.8us)询问时,A/C模式应答机采用A/C模式应答,S模式应答机不应答。S模式全呼采用UF11询问,DF11应答。   (3)监视高度和身份识别:监视高度采用UF4询问,DF4应答;身份识别采用UF5询问,DF5应答。   (4)锁定协议:非选择全呼锁定和多站锁定协议。   (5)基本数据链:不包括数据链路能力报告。   (6)空对空服务和断续振荡发送:空对空服务采用UF0询问,DF0应答。断续振荡发送采用约1次/秒的主动报,报文格式DF11。   二级:   除具有一级能力外,还支持以下功能:   (1)双向空对空信息交流:UF16询问,DF16应答。   (2)地对空数据上行链路,通信A:通信A采用UF20/UF21询问,询问信息中含MA(56位)字段。   (3)空对地数据下行链路,通信B:通信B采用DF20/UF21应答,应答信息中含MB(56位)字段。   (4)多站点报文协议:多站锁定协议,应答机与多站之间的基本数据通信。   (5)数据链路能力报告:报告处理BDS10寄存器内容的能力。   (6)飞机识别报告:报告处理BDS20寄存器内容的能力。   (7)TCAS/ACAS交叉链接能力。   二级S模式除具有监视能力外,还具有基本数据链通信能力。三级和三级以上只具有数据链通信能力,不具有监视能力。   三级:   除具有二级能力外,还具有上传ELM(扩展长度报文)和接收处理能力。ELM是采用通信C(UF24)发送和接收,由一串上行发射信息组成。仅在接收到发射信息中,UF24字段RC=2时才进行应答确认。   四级:   除具有三级能力外,还具有ELM下传和接收处理能力,下传ELM以通信D(DF24)发送和接收。四级允许空中向地面发送加长数据链报文,也能从地面向空中发送加长数据链报文,并发送二级S模式无法提供的空中交通服务所需要的其它报文。   五级:   除具有全ELM(四级)能力外,还支持增强性数据链协议。该级只针对应答机,允许同时与多个S模式询问机进行数据链通信,而不需要多站点配合,增大了数据链路的传输能力。因此五级S模式应答机比其它等级的应答机具有更高的最低数据链路容量。
  1.4 S模式应用发展现状   1.4.1 国外应用发展现状   欧美等国的S模式二次雷达发展较为成熟,且正逐步取代传统的A/C模式二次雷达,成为主流的空中交通管制设备。其中,Raytheon、Thales、Selex、柯林斯等国外公司均能提供具有二级S模式能力及以上的询问机或应答机。   1.4.2 国内应用发展现状   国内民航,各大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机均已安装二级或以上S模式能力的应答机。大多数机场目前仍采用传统A/C模式二次雷达,部分预留了S模式接口,具备S模式升级能力。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少数机场正逐步推广S模式航管二次雷达的应用,但也只是S模式的一级应用。   随着“十二五”空管规划的逐步实施,国内军/民航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民航运输将以年均13%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5年机队规模达到2850架,机场数量达到220个,飞行总量达1143万架次,相对2010年翻一番,S模式二次雷达系统普遍使用将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2 S模式监视功能   S模式监视主要应用于二次雷达监视、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多点相关监视和防撞监视系统等。   2.1 二次雷达监视   二次雷达监视是通过二次雷达询问,主动获取目标(飞机)的高度和识别代码,同时自主测量目标的方位和距离,实现对目标的监视功能。其信号格式[3][4]如图3所示。   图3中,PC字段定义见表1,RR字段定义见表2,FS字段指示目标飞行状态,DR字段指示目标的下行链路请求,AC字段为目标飞行的高度代码,ID字段为目标的识别代码,AP字段为含飞机的24位地址码的奇偶校验代码。   二次雷达采用S模式UF4进行高度询问(PC=0,RR<16),则对应24位地址码的目标采用DF4进行高度应答,同时报告目标的飞行状态和下行链路请求状况。   二次雷达采用S模式UF5进行识别询问(PC=0,RR<16),则对应24位地址码的目标采用DF5进行识别应答,同时报告目标的飞行状态和下行链路请求状况。   2.2 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   S模式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即ADS-B中的1090ES格式,是通过接收目标发送的扩展断续振荡报文,获取目标的位置、航班号等信息,实现对目标的监视功能。其信号格式如图4所示。   图4中,CA字段报告目标的S模式等级能力和空中/地面状态。AA字段为飞机的24位地址,ME字段为扩展断续振荡报文,主要包括位置(经度、纬度、高度)、航班号、航速、航向等信息。DF18与DF17的差异:产生DF18扩展断续振荡报告的设备不具备应答功能。   随着S模式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的发展,向飞机提供图形化气象、地形和飞行信息(包括FIS-B信息和TIS-B信息),将会有效减少中低空冲突和天气相关事故的风险。但该监视系统基于GNSS,若GNSS因某些原因失效,将无法实现监视功能。其发展趋势将是多点相关监视。   2.3 防撞监视   S模式防撞监视,是通过发送S模式空-空监视询问,获取目标高度等信息,自主测量目标的距离,从而实现对目标的监视功能,并决定采取何种防撞策略。其信号格式如图5所示。   图5中,VS字段为0时,飞机在空中;为1时,在地面。飞机不具有自动确定在地面/空中功能时,将始终报告为空中状态。SL字段指示目标的TCAS的工作灵敏度等级,RI字段指示目标的决断能力或空速。   2.4 多点相关监视   多点相关监视系统(MDS)又称ADS-X,是基于应答机的多点地面监视系统。使用多个接收器捕获应答信号并计算目标的位置,实现对目标的监视功能。重要特点是通过高刷新率来跟踪定位和识别安装非S模式应答设备、S模式应答设备的飞机以及安装车载应答设备的车辆。非S模式应答主要是指A/C等模式应答,S模式应答包括S模式的询问响应以及S模式断续振荡报文(DF11、DF17、DF18)。   S模式多点相关监视系统,不依赖于二次雷达询问机,也不受制于GNSS,只要目标发送S模式信息,就可进行定位实现监视功能。已成为A-SMGCS(高级场面活动引导与控制)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应用于场面监视和航路监视。   3 S模式通信功能   S模式数据链通信包括通信A、通信B、通信C以及通信D。通信A和通信B为标准长度数据链通信,最多可传输4段通信报文共224位信息。通信C和通信D为扩展长度数据链通信,最多可传输16段通信报文共1280位信息。   如图6所示,ADLP、GDLP分别为机载数据链处理器和地面数据链处理器,负责应答机与询问机之间的链路通信。通信A与通信C为上行链路通信,由询问机向应答机传送报文;通信B与通信D为下行链路通信,由应答机向询问机传送报文。   通信A与通信B属于S模式应用等级的二级,通信C属于三级,而通信D属于四级。通信A与通信B信号格式如图7所示,通信A与通信D信号格式如图8所示。   通信A采用UF=20/UF21从地面向飞机发送信息。除相应短格式(UF4/UF5)内容外,通信A还包含附加的56位MA字段。   通信B包括地面启动通信B(GICB)和空中启动通信B(AICB)。GICB为地面询问机主动要求与空中目标进行通信;而AICB为空中目标需与地面询问机通信时,先向询问机请求通信,询问机发送询问信息授权后,开始进行通信。   通信C协议使用UF24的两个控制字段NC和RC。NC传送段号,RC标识传送报文为首段、中间段还是末段。MC字段为通信报文,一个上行链路报文最大为16段,两个连续通信C报文之间的最短时间为50微秒。   通信D协议使用DF24的两个控制字段ND和KE。ND传送段号,标识下行链路发送段的编号。MD字段为通信报文,一个下行链路报文最多为16段。下行链路只能由询问机授权后才发送,通信报文包含于通信D应答中。
  4 S模式监视与通信功能在二次雷达中的应用   比较图3和图7、图8,S模式通信A与通信B只是在S模式监视中增加了MA字段或MB字段,即通信A字段或通信B字段。通信C与通信D仅具有通信功能,不具有监视功能。本节仅对通信A与通信B在二次雷达中的监视与通信应用展开讨论。   4.1 通信A   通信A最大可链接4个通信段,数据容量可达224位。通信A询问,DI=1/7时,SD字段最后3位为LAS子段;该子段用来向目标指明为首段、第二段、第三段(如果使用)或最后一段。每个通信A询问都必须从目标得到一个应答,否则传感器(询问机)会重复询问。当目标接收到首段、中间段和末段,表明接收到完整的通信A报文,通信A功能完成。在目标对询问机的应答响应(UF20询问,对应DF4应答;UF21询问,对应DF5应答)中,报告其高度或识别代码,以及飞行状态等信息,同时实现了监视功能。   4.2 通信B   在下行通信B报文中,最多由4个通信段组成。在首个通信MB字段中,前两位为LBS子段[5],用于指示通信为单段、两段、3段或4段L。   通信B包括通信B启动、通信B报文传输和通信B关闭。当询问机接收到所有MB报文段后,表明通信结束,通信B功能完成。   在目标与询问机通信过程中,采用DF20/21格式进行通信传输。在DF20格式中,传输MB报文,同时报告目标高度和飞行状态等信息;在DF21格式中,传输MB报文,同时报告目标识别代码和飞行状态等信息。即在进行通信B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了监视功能。   5 结语   当前S模式系统数据链最高已达5级,ICAO已明确将S模式地-空数据链作为通信的一种方式,S模式数据链通信是二次雷达发展的必然趋势。   欧美发达国家的S模式二次雷达应用比较普及,大多数地面二次雷达已实现组网,基本能实现全空域覆盖。   我国传统的A/C模式二次雷达居多,S模式二次雷达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少数机场使用一级S模式二次雷达。为充分发挥S模式的特点,适应“十二五”空管发展的需求,可考虑首先在国内各干线机场配置二级S模式二次雷达,实现单雷达站的S模式监视和通信功能;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开展S模式局部区域组网,逐步实现S模式二次雷达对全空域的覆盖。   参考文献   [1]Michael C.Stevens.Secondary Surveillance Radar[M].1988.   [2]黎廷璋.空中交通管制应答机[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   [3]RTCA/DO-181D Minmum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ir Traffic Control Radar Beacon System/Mode Select(ATCRBS/MODE S)Airborne Equipment[S].October 2,2008.   [4]MH/T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设备技术规范[S].2006.   [5]ICAO ANNEX 10 Aeronautical Telecommunications VOLUME III -Communication Systems [S]July 2002.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p2p理财模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