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下,下面的图用cadcad局部放大图怎么画画

CAD新手教程:一步一步教你画CAD图纸
我的图书馆
CAD新手教程:一步一步教你画CAD图纸
网上找到的一份CAD学习笔记,每张图虽然没有讲详细绘图步骤,但将审图思路、绘图基本步骤和重点难点给列出来了,我觉得对初学者会有帮助,在此分享一下,前面几张图加上了我的注解。第一部分1-1& & 图 :
审图:本题主要是用相对坐标画图,各点的坐标都可以计算出来。绘图步骤:先建立两个图层,一个绘图,一个作为尺寸标注。绘图时,从原点(0,0)开始画外框,从点(14,8)开始画内框,主要使用Line并且打开正交模式依次画出各个线段即可。接下来按原图进行尺寸标注。重点难点:确定内框起点坐标、正交模式。注解:作为初学者最好能掌握相对坐标的输入方法,如果要提高绘图速度,只需要打开正交或极轴,然后将光标定位为水平或竖直方向,然后输入直线的长度值就可以了。1-2& &图:审图:本题使用相对坐标画图,需建立两个图层分别是绘图、尺寸标注图层;利用正交模式画水平线竖直线和利用极坐标追踪模式画斜线。绘图步骤:先建立两个图层,一个绘图,一个尺寸标注。绘图时,从原点(0,0)开始画,主要使用Line、正交模式和极轴追踪模式,按照计算出各个点的坐标依次画出各段线段,画60°斜线时使用已知长度角度绘直线,142°斜线可由上端线开始绘制,最后完成绘图并进行尺寸标注。重点难点:正交模式和极坐标追踪模式的使用、两斜直线的画法、角度的尺寸标注。注解:如果掌握了极坐标的输入方式,@长度&角度的输入模式,也可以不用极轴,60度倒还可以将极轴角设置成30度,(52+90)=142度肯定没法用极轴了。1-3& &图:审图:本题使用相对坐标画图,需建立两个图层分别是绘图、尺寸标注图层;计算各点的相对坐标,利用正交模式画出各段线段,内外框分别画出绘图步骤:先建立两个图层分别是绘图、尺寸标注图层;外框从两个方向(上、右)利用正交模式画,内框从点(10,6)开始,利用正交模式和相关线段尺寸画出;最后按照原图进行尺寸标注。重点难点:利用正交模式、内框的左下点坐标、尺寸标注的连续标注。注解:这张绘图应该没什么问题,主要目的应该是让大家了解图层的概念。1-4& & 图:审图:本题使用相对坐标画图,需建立两个图层分别是绘图、尺寸标注图层;计算各段线段的长度,水平、竖直线用正交模式画,斜线用极轴追踪模式并且在已知角度和长度的情况下绘出;内外框分别作图。绘图步骤:先建立两个图层分别是绘图、尺寸标注图层;外框从点(0,0)开始,分别沿上、右两个方向画各线段,至于斜线段可使用极坐标追踪模式在已知角度和长度的情况下画出;内框从点(11,10)开始,上端线先画一条水平长点的直线,画相应斜线与其相交,再修剪即可;最后进行尺寸标注。重点难点:各段线段的计算、斜直线的绘画(特别是由两条未知长度的直线相交时)、尺寸标注、角度标注。1-5& & 图:审图:需建立两个图层分别是绘图、尺寸标注图层,本题使用RECTANG命令绘制圆角矩形框,计算里框中三个矩形框的各坐标,绘图步骤:建立两个图层分别是绘图、尺寸标注图层,使用RECTANG命令和相关坐标绘制圆角矩形框,分别用两点坐标法画三个矩形框,剪切多余的线段;进行尺寸标注。重点难点:圆角矩形框画法、剪切多余线段、内框三个矩形每两个坐标的计算。第二部分2-1&&图:审图:此图包括外框、里面的一个圆、一个正六边形、一个矩形框、一个多线段框,每个部分都可以计算其坐标和相应尺寸;图层有三个,分别为绘图、尺寸标注、辅助线图层。绘图步骤:建立三个图层,分别为绘图、尺寸标注、辅助线图层,使用line的正交模式、极轴追踪模式和相应尺寸完成外框;分别确定圆、正六边形的圆心和中心;确定内矩形框的两点坐标,内多线段框绘图起点坐标(49,-2)完成绘图;最后进行尺寸标注。重点难点:圆、正六边形的圆心和中心的定位、各坐标的计算。2-2&&图:审图:需要三个图层,分别为绘图、尺寸标注、辅助线图层图层;此图为左右对称图形课通过镜像命令画图,先画左半外框和里面的四个圆即可绘图步骤:建立三个图层,分别为绘图、尺寸标注、辅助线图层,计算各点坐标和各段线段尺寸各圆的圆心坐标,利用line和相关尺寸定位画左半外框,利用c和各圆半径画四个圆,镜像到右边完成画图;最后进行尺寸标注。重点难点:各坐标、尺寸长的计算、圆心的确定、两斜线的画法、镜像的使用。2-3&&图:审图:需要三个图层,分别为绘图、尺寸标注、辅助线图层图层;此图包括左右两个部分,左边的外框和里面的两个圆都可完成,右边的图形是在左边图形基础上通过偏移相关线条完成。绘图步骤:建立三个图层,分别为绘图、尺寸标注、辅助线图层,由点(14,0)开始依次画出各个外框线段,计算两圆的圆心坐标画圆;把左边的图通过复制再通过偏移相关线条和修剪多余线条完成绘图;最后进行尺寸标注。重点难点:两段斜线的画法、复制命令的使用、偏移命令的使用。第三部分3-1&&图:审图:需要三个图层,分别为绘图、尺寸标注、辅助线图层图层;本图包括四个主要部分两同心圆和上部的圆和直线线框、右边的相切圆弧、由两圆和两段圆弧相切的曲线图形。绘图步骤:建立三个图层,分别为绘图、尺寸标注、辅助线图层,通过相应尺寸和旋转角度画出各条辅助线,画左下两同心圆和上部的三个圆利用正交模式和对象捕捉中的切点画出四条竖直直线,修剪多余线段;画出R33的辅助线,定位出各个圆心坐标完成两圆和两段圆弧相切的曲线图形(右里面的图形),修剪多余线段;作R10的圆,再作R6的圆与两圆相切,作一大圆与R10的圆外切,再完成其他圆弧的相切,修剪多余线段;最后进行尺寸标注。重点难点:辅助线的定位、各圆心的确定,各圆的相切、多余线段和圆弧的修剪、尺寸标注的布置。3-2&&图:审图:需要三个图层,分别为绘图、尺寸标注、辅助线图层图层;本图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外框和里面三个图形,相关辅助线、线段、圆尺寸都可确定。绘图步骤:建立三个图层,分别为绘图、尺寸标注、辅助线图层,先画出辅助线,再由相关尺寸画出外框,再通过坐标计算确定里面图形的起点坐标(5,22)依次画出各线段,先画两圆再画与之相切的直线再修剪即可;最后进行尺寸标注。重点难点:直线与圆的相切、相关坐标的计算、斜线段的画法。3-3&&图:审图:需要三个图层,分别为绘图、尺寸标注、辅助线图层图层;这个图的先绘制外框,其余主要采用OFFSET命令和相应尺寸依次画出。绘图步骤:建立三个图层,分别为绘图、尺寸标注、辅助线图层;绘制辅助线,利用计算的坐标和原图给的相应线段尺寸完成外框;里面的图形可通过计算相对偏移量来进行相应的偏移即可依次完成各线段的画法,修剪多余线段;最后进行尺寸标注。重点难点:各尺寸的计算、各偏移量的确定、辅助线的绘制、多余线段的修剪。3-4& &图:审图:需要三个图层,分别为绘图、尺寸标注、辅助线图层图层;本图主要是圆的相切和多余圆弧的修剪,相关圆的圆心、半径的确定。绘图步骤:建立三个图层,分别为绘图、尺寸标注、辅助线图层;确定相关尺寸绘制辅助线,先作直径24和R29的圆,再画出图形上部的矩形框和倒角部分;再作R24和R36的圆分别与竖直直线和前面两个圆相切,修剪多余线段和圆弧。用同样的方法画左侧的圆R2和相关的相切圆再修剪多余圆弧即可完成,最后进行尺寸标注。重点难点:各圆圆心的确定、使用画圆中的T 画相切圆、相关的尺寸定位、直径和倒角的标注。3-5& &图:
审图:需要三个图层,分别为绘图、尺寸标注、辅助线图层图层;本图主要是圆的相切和多余圆弧的修剪,相关圆的辅助线、圆心、半径的确定。绘图步骤:建立三个图层,分别为绘图、尺寸标注、辅助线图层;确定相关尺寸绘制辅助线,先画两部分直径为14、28 的两圆,再画直径为17、35的两圆,分别使用通过象限点画水平线与圆相切、使用画圆中的T 画相切圆完成各部分的直线和圆弧相切;图形的中间部分为两个圆与两段圆弧相切,画法与之前相同。图形最上部圆心的确定是使用辅助线画法来确定,依次可以完成相关圆和圆弧的相切;修剪多余的线段和圆弧即可完成整个图。最后进行尺寸标注。重点难点:相关的辅助线尺寸定位、各圆圆心的确定、使用画圆中的T 画相切圆、修剪多余的线段和圆弧、尺寸标注的布置。
TA的最新馆藏[转]&请完成以下验证码
人气值34822
我只会在模型里面画图,布局是一窍不通,求高手指点一下,找工作都要求用布局画,我不会,急呀急!
全部评论: 19条
签到天数: 27 天[LV.4]偶尔看看III
NND。布局里画什么图啊。那是打印时用的。
签到天数: 41 天[LV.5]常住居民I
对呀,布局只是打印的时候才用的啊,一旦在布局里面画了,是不方便保存修改的,只有最后阶段才在布局里德。楼主的问题有点?...不现实.~~,还是根本就不懂CAD啊??
一看你就没用布局画过
布局修改图纸还是很方便的&
签到天数: 36 天[LV.5]常住居民I
签到天数: 816 天[LV.10]以坛为家III
其实画图还是在模型,只不过分配图纸的时候在布局,对于平面修改可以省时间,相当于一张平面图上要画不同平面的内容,这个取决于你的分层....画图可以在布局里面的窗口画,跟模型上没什么区别。主要命令有 : ms、
ps 再就是比例确认和锁定窗口,弄懂了一点都不难...我个人刚刚采用此法画图,自觉比原来方便,不存在什么不方便保存修改!!!!
签到天数: 9 天[LV.3]偶尔看看II
2楼3楼你们才不懂吧布局里画图才是最科学的
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布局 里作图还是不错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二楼,三楼,你们不懂就不要说,OK?&&现在最流行的方法就是在布局画图,一般设计院都是布局画图,那样便于后面修改,画出来的效果也很好看。
& && && &&&哪个会撒,我也求布局画图! 谢谢
签到天数: 390 天[LV.9]以坛为家II
我们一直用布局作图。。。
签到天数: 25 天[LV.4]偶尔看看III
用布局画图很方便,通过图层的打开关闭,很方便管理个图纸之间的关系,用图纸空间还可以连续打印图纸。。等等
精品推荐 /3
团购32核效果图专业主机!
专业的5大优势:
1.32个格子跑图速度快.
2.建模流畅操作不卡.
3.厂家团购更加优惠.
4.3D团队跟进解决所有问题.
5.整机超级静音配置.
很多证书都被叫停了,但设计师申报证书需求依然很强,为了满足设计师申报证书需求打通了国际建筑装饰室内协会申报证书通道,欢迎大家申报!联系QQ:
包含方案排版、软装设计、高清效果图资料,全部为整体方案,大部分包括项目分析、立意、平面规划、效果图、软装整套设计内容,适合初学设计者、方案设计师、软装设计师。部分带全套施工图。!八折预订中!咨询QQ: !
官方新浪微博
官方腾讯微博
COPYRIGHT&& &中国室内设计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七年画图CAD心得(转)
大家好,偶是清水,未婚,嘻嘻……
画了六七年的规划图(学生时代也算哦),现在做项目的负责人了。不知道以后还会有多长时间自己亲自画图,特把自己的一些经验教训和心得告诉大家,让大家分享一下(工作六年以下的)或呕吐一下(限比我高很多的高手)。
东西比较杂,从大的工作方法到很细微的操作都有,有不成熟的地方请赐教!
第一章 工作目标篇(最高层面)
我们为什么要画图:-------???
不管你是用什么软件绘制或表达,有些废话我必须强调一下:画图时要时时刻刻记住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图纸是一种直观、准确、醒目、易于交流的表达形式。所以我们最后完成的东西一定是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表达一个规划师的观点,或者暴露一些我们想给大家展示的问题。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有价值的图纸其实是手绘的设计思路的原稿,因为它原始、纯粹、简洁,与设计者的脑袋更接近。
好的计算机绘制的图纸是什么样子的------???
鄙人认为:”“醒目、简洁、准确”(请大家体会一下排位次序)是好的计算机绘制图纸的标准。要让一套图纸保持大体风格统一,每张又有鲜明的特色。A3大小让人2米外轻度近视也能看见你要表达的主题内容,A1大小要让人在10米外灯光不足也能分辨个十之六七,不至于把工业区和居住区搞混淆,也不会把小学看成加油站。
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有一些好的工作方法和习惯来支撑,无论是一个人搞定一个项目所有图纸还是一个工作小组合作,为了高效、高质量完成图面表达,都需要一些好的工作框架。
第二章 工作方法篇(战略层面)
作为项目负责人,必须作好三件事情(每个都跟画图息息相关):把握设计思路、控制图纸深度、明确工序分工。如果您是画图崽,碰到了一个疑似神仙大师的项目负责人(方案不做只吹,临汇报前一天通通搞定),那就有的你改的了。比方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控规,象这种情况不要花太多时间在后期photo身上,因为有的你改的。应当以完成cad总平面为第一要务,总平面要充分体现老板的疑似天柴的设计思想,与老板多多交流cad的总平面,得到充分肯定后,大家以此为基础分开绘制相应图纸。
项目进行到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图纸深度要求。假如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方案----初稿----会审稿,画图前我们会大致估计一下要出哪些图纸,不到会审稿我一般不出photo(哈哈,让甲方有一个渐入佳境的感觉,哇,您们的图纸越来越漂漂啦……)。初步方案我只出现状、分析图和总平面,初稿基本都有,但都是cad的,而且不带分图则。会审稿就用photo处理一下,带上花花稍稍的一些东西和分图则,ok啦。
在大家充分了解总体设计思路的前提下,画道路和总平面的人的水准基本决定了整个项目的进度和计算机绘制图纸的质量。项目改动最多的也是道路和总平面。因此,我们首先有如下的准备工作:
由道路或总平面(一般是我,因为我经常被项目负责人疑似很NB)制定标准文件(很厉害的标准文件哦):
1、符合A3或A1长宽比的统一的图框,图框文件中必须命名好字体样式(text style)和标注样式(dim
style),强烈建议所有字体只用宋体,标题黑体!免得别人看见问号,为交流和打印增添麻烦。
2、统一割好的地形图,251号颜色。
3、严密的分层体系!!!
友人认为多此一举,我认为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最难的!!无数次我的大好青春被别人混乱分层的cad和psd文件所白白消耗,无数次我整理着毫无规律的电子文件。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了,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尝试:
autocad(R14)没有什么图纸能够复杂过总平面,下面我以控规总平面为例:
大致思路:
第一规则:cad的分层顺序以数字开头第一队,以字母开头的第二队,以汉字开头的按汉语拼音排序第三队。
第二规则:图纸里的东西包括以下内容:字、标注、图框、河流及山体及用地的色块填充以及他们的线框,道路边线、中心线、规划界限行政边界或其他界限、分析性边界、色块,必须的不能删掉但可以冻住的辅助性线条。他们必须根据各自用途大致分布在相近的命名区域,名字必须容易选择(比方说二类工业用地我用M2,先把鼠标指向长长的复杂的层列表,键盘输入m就到啦M区了!!)
第三规则:层的命名规则要简单,明了,方便不同专业的人。大家都能够迅速理解,绝对不会误解。
利用以上规则,我设想了以下的命名方式:
a、0层不允许放任何东西,是做块用的!
b、有关要求大家一定优先看到的特殊的东西,比如地形图,在前面加0,保证这些层在层列表的最上方。dwg的地形图名字叫做0map,假如是外部引用的栅格图象,可以叫做0image。然后在0map层上插地形,在0image层上外部引用图象。统一的图框也可以叫“0图框”。
c、不同性质用地的填充以规范规定的英文名字开头。填充时一定要勾上Associative,一定要带线框(就是在hatch时点一下advanced----勾中retain
boundaries),这样计算面积和修改就好改了。有人把边界和填充分层,徒增大量层,没必要。用过滤器(filter,简写是fi)最后可以一下把填充和填充的线框轻易的分开,而且画图又不是每天算面积。比方说:行政办公用地层叫做"C1行政",商业金融业用地层叫做“C2商业”,消防站用地层叫做"U9消防站",公共停车场层叫做“S31停车场”。一般到分类标准的小类绰绰有余了,可以严格的把用地性质分清楚。本来我以前不带中文的,叫做“C1,C2”后来为了方便其他同事,加了简短的中文屁股。这样C类(公共服务设施)一看就是在一起,U类(市政基础设施)一看也在一串(U1,U21,U3……)爽啊,选择、开关层灯泡、修改都很方便,不会有遗漏,也不会有多余的东西干扰你!
d、道路边线(红线)、道路中心线
本来作为不是用地的东西,一定要单独排出来,不允许和用地混杂在一起。关键是从专业道路部门拿来的电子文件往往都是命名为“Rb”(Road
boundaries)“Rc”(Road
center),哎,我的能量有限,没有办法控制所有的技术部门,只好照搬不动啦!妥协的弊端就是他们会混在居住用地里面(一类住宅用地是R11)。本来我想把他们归入“线类”,一定要用"X"打头。
e、线类用“X”打头,因为根据国家规范,用地代号最大的到仓储用地“W”,为了有序的编排不同的图纸元素,线(谐音X)的东西排在一起,肯定都在以0打头的地形图和以各自用地代号的用地后面。用地的分隔线我就用层名“X分隔”,规划界限我就叫“X规划界限”,县界我就叫“X县界”,就……
f、最后是字、标注,我在前面加谐音“Z”,路名我叫“Z路名”,镇名我叫“Z镇名”,标注我叫“Z标注”……
以上的分层命名规则其实也很简单,但是要大家都认同就未必有那么严密。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图纸内容稍加变通。但主题思想比较明确:统一层名,系统严密,方便选择,大家认识。
4、通用的层颜色
一般二类居住yellow,一类居住51,中小学30,商业red,文化娱乐紫色,河流151,市政基础设施基本色134,停车场8(暗灰色),道路7(黑色),道路中心线red。工业M颜色比较难讲,同济和哈建背景的人有用蓝色系的,清华、武汉城建和重建工背景的有的人用褐色系。其实无所谓,主要是图面工业类别(一二三类区分)和所占图面比例的问题。褐色面积太大容易给别人脏兮兮的感觉,蓝色面积过大(特别是普蓝和深蓝色),图面容易过暗,彩度也容易过高。还有绿地也比较难配,要具体看图面的色块比例啦。(它母亲的,Cad256种颜色,挑选余地不大噢,而且不同打印机其实差别很大的,我每次都对着色环表看一下,再打几个方案跟项目负责人商量比较一下)
5、出图的设置
工作组必须知道图纸打印的尺寸。A3的最好控制实际最长边37.2左右,可以留出2厘米左右的装订线(cad和photo都是)。不要简单的勾上scale
,要精确计算一下固定比例(使A3实际图纸最长边37.2cm),X、Y轴偏移量,图纸出图排版方向都必须是明确的数字,大家统一。还有至关重要的笔宽设置:先全部选中统统0.13,地形图所在的251颜色要细点,0.1,7号是很重要的道路、图框等,要粗点,0.16-0.22都可以。不过激光打印机要精细点,打出来比设的要细。喷墨的要比设的稍粗。A1的图纸也是如此,不过相应笔宽加粗一些,道路的7号可能要到0.22-0.35才能有效果,压得住图面。如果是管线的图纸,要注意道路的7号细点,不能抢过表达的主题管线内容。photo没有上述问题,但它的黑线道路不黑,而且不在一个讨论层面,下次专门讨论,哈哈……
好了,有了上述规范,大家可以开始工作了:(我好累啊,快睁不开眼睛了,战术层面的画图习惯和画图命令、相关软件应用、汇报心得……以后再说吧)
首先,我先回答一下阿柔的“怎样让图纸丰满,cad图”的问题。
一、城市的希望在城市之外,cad图的希望也在cad之外。一张新手的简单的photo图可以让一个cad狂魔发狂。因为软件专长不一样。我的同济的前辈们用cad+photo+office的组合,威力不亚于Marine+Medic+Tank或野蛮人+男巫+女巫。单单只会用一个软件,前途有限,难道只吃一样菜也能长胖么?。“图纸丰满”是photo的基本任务,cad只负责提供边界、“花纹”,嘿嘿。
二、就纯cad图面来说,打个比方吧:“丰满”的女孩应当是完整的、内容充实的、有重点的凹凸的,对吧?1、不能是残疾人;图面不能没有图名啊、图例啊、道路啊、地形啊、简单标记啊等最基本的。2、不能是干瘪的;一张图纸应当包含一定的信息量,不要太简单粗暴。比方说区位图,除了地理位置外还要有与城市中心、各功能区、重大出入口和基础设施的关系;道路图,除了道路红线、中心线外,还要有停车场、加油站、客货分流组织、人行组织、水上组织、地下交通;建筑总平面,除了1.5米的地平剖面的砖墙楼梯门窗以外,还要有铺地、绿化、停车位及简单的家具布置。3、不能是太平公主,一定要重点突出。每张图纸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假如仅仅经常乘同一辆电梯,别人老是把你和看门阿姨的二儿子搞混淆,你是不是很失败?可以通过大胆改醒目颜色,改粗细分明的线宽、实在不行就scale,什么,还不够突出?幸好,我有终极武将计-----画个很大的红色圈圈,作战箭头指向——(用很大的字标注):“规划焦点!!!”好学的阿肉啊,您要是还不满意,和我找我们局长,面谈!我们有看家本领--绝世武功!!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 第三章 工作习惯(战术层面)
一、在您双击cad图标之前……
1、我发现啊:边抠鼻子边看别人的帖子很爽,但边抠鼻子边画图效率极低,因为抠鼻子会让智商短暂的持续下降,情商升高。我尝试着稍微多了解一下键盘命令,左右手配合,比较快。(也能打下SC和反恐的好底子啊)
2、我稍微整理一下桌子(缺女秘书啊),关闭不相干的电脑的程序,看看笔记本,大致想一下设计思路、估计一下阶段工作时间和完成目标。画图中碰到的问题记下来。
3、我有两个小帮手:cad的bounse和深圳规划院工具,前者在安装cad的时候选完全安装"Full"就可以了,少数装了也不显示的可以这样:开cad----Tools----Customize
menus...Browse...(找到cad下的bonus下CADTOOLS下ac_bonus.mnu,打开,再load.),还有一些lisp,蛮有用的。
在改好存盘时间、整理好目标文件包、文件名后,
按照一般的步骤:开文件--分层--画图--修改(包含做块、插入、外部引用等)--整理--打印(文件),每个环节都有一些需要注意的:
二、规划图纸的几个常见问题
1、分层的习惯
偶的分层方法见前面的(一),不讲了。分层方法可以不一样,但为了挽救广大有志有为青少年,偶有必要强调一下,在适当的层上画图是cad和photo的基本要求和规则,是软件开发者的精华思想之一,是我们能够讨论问题的底线。怕了吧?
2、定义样式(style)的习惯
字体、标注等需要通过样式(style)来管理,这是cad和office的另一个核心管理手段。好像没有分层那么明显重要,但如果能够掌握好,文件一复杂,就知道它的威力了。偶每次老老实实定义好style,后面一般不会为字体和标注烦恼。
3、0层做块,使用层插入
有时候复杂混乱的块是文件复杂、文件量变巨的罪魁祸首。想象以下,修改几十幢住宅与重新定义(redefine)块哪个划算?块还有属性,也蛮好玩的。
4、文件的整理
包括清理碎片(purge,简写pu)和叠放次序。叠放次序(display
order)也是cad和photo中一等一重要的事情。它从图面上直接表明了偶对图纸表达内容的理解深度。文件绘制修改完成后,做一下pu,然后在打印和存盘之前一定要执行叠放操作:
a、色块填充放最底下
b、带宽度的多义线叠上(对于道路,支路最下、上面次干、主干、快速、高速)
c、地形图叠上
d、字、图框、道路、铁路、重要的边界叠最上
e、叠放方法:依托严密的分层管理,关掉所有层,先开色块层,选中,display order(dr),send to back
;冻住色块层,开带宽度的多义线,选中,copy,基准点随便,复制到的点输入@(原地复制),输入e,输入p(删掉上次选择)。
OK,cad有个原则,修改操作(Move之类)不会改变叠放次序,新建操作(比如copy)会让新物体(object)叠于上面!!!本方法充分利用上述原则,哈哈……
5、视图的切换
偶以前很喜欢不停的zoom,zoom,zoom,还喜欢在别人快走到我身边时以16速zoom,偶尔有MM过来我就52速。后来我看一下F2,哎,都是zoom。效率好低啊!经过观察、学习、揣摩、试用,偶改用z--p和z--d。因为zoom--previews和zoom-d能够很好的迅速定位视图。而偶的大部分图纸视图也就几种视图比例搞定,不需要乱zoom!实在需要,就偶尔zoom--e
一下,看看全局。但它会引起REGEN (Regenerating
drawing),带地形图你就完蛋了!
大家好哦,偶是清水……
谢谢大家吐口水。先回答几个问题吧:
1、不同比例图纸的字体、样式怎么确定?
------实在不好说,与图纸性质、用途、图面大小、字多少、重要程度都有关系。比方说吧:一张
A1-A0大小的总图,项目的名称什么的肯定狂巨大,字体爱谁谁吧,字高实际长度4cm以上就看的很
清楚啦,别的重要的标称(路名、河名、山名、乡镇名等)最少要实际字高1cm以上。A3图纸的字
小一点比较精神,但要看清楚管径标注的话,实际字高最少要2.5mm,3-4mm比较适合带有地形图的
分图则。(实际字高mm=cad的字高*打图比例)重要的字黑体,一般宋体好了啦。
2、photo的分层体系?
------photo的叠放次序问题比较简单,谁上谁下拖上拖下就行了。7.0有文件包,类似的东西可
以放在一起啊。比方说渲一张图吧,你在cad转的时候就应当安排一下转几次啊,每次转什么,哪
个上哪个下,然后老老实实取好层名。规划总平面嘛,图面基底最下,后面是用地--河流--地形--
铁路、轻轨、路网--字和图框。建筑总平面嘛,根据高度来吧,图面基底最下,后面是路面--铺地
--墙门窗楼梯--草地--灌木--乔木--家具--屋顶--装饰物--字和图框。层多的话分分包好了。cad
层混乱,你的photo做起来也会比较困难,效果也难说,:)呵呵。家装图纸不需要生搬偶的方法
,但原则是很明确的,要有系统严密的工作方法啊。
3、cad的叠放次序问题?
谢谢弟兄们提醒,bring to front或者above object是基本操作。实际上小范围的调整当然是该
法快哦。但我们的图纸可能非常复杂,重要的图纸都是经过无数次的改动。由于选择叠放比较对象
不全面,该法很难系统保证所有的东西的合适叠放次序,所以我个人还是希望大家额外总结一些象
我这样的对付复杂的图纸的系统的方法。
4、设计师与画图员?
大师是孜孜不倦追求理想的人,与努力做好基本的工作,画好图不矛盾吧?好象大师的图上功夫都
是很棒的,不知道您怎样?嘻嘻……不过我还是很感谢您提醒,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朝大师迈进吧
,画图时多想想图纸以外的,多对着自己的东西大家讨论一下,这个过程可能比拿图换钱有趣一点
我还是比较喜欢周边的一些老前辈的。就象咱学校里的元老们,讨论一些与阿堵物无关的东西,和
他们交流会比较轻松,体会一下每个人的观点,执着的态度,令人奋进的沉重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您想啊,七八十岁了,孜孜不倦专做一行,能不厉害么?什么桥啊,路啊,盐啊,饭啊,对吧?所
以啊,千万不要把老家伙们给丢啦,他们思维是非常深刻、敏锐的,考虑的问题层次也比较高。咱
要挑起担子,画图画好是义不容辞的啊,但要多关注一下社会变化,看看为什么这样做,时时刻刻
准备接他们的班噢!!!至于您现在的上司怎样怎样,其实不需要评判啊,把图画好,多多学习,
准备接他的班不就结啦,实在受不了就换人吧……咱现在是讨论一些比较轻松的纯CAD技术的东西
,希望大家胸怀大痔哦(嘻嘻)……
这个问题点到为止,不再回复。
5、“雪人化了”(好惨)的问题
地形图文件量暴大,清不了块。-----PU做过后,用I(insert)调查块名,用fi把他们找出来,
炸啦。小心块中块。然后ag……
建筑缩小了,文字缩小不了。-------把文字过滤出来单独编层管理,用bonus--text--change
text 可以同时改变多个字的字高,不动它的方向。
bonus见前面的心得二,cad本来就有的啊,full安装嘛……
下面也算续个三哦:
关于控规和分区规划的绿地问题
新的绿地规范出来 啦,令人大为失望。大家没有怎么看明白这玩意,跟新居住区规范又对不上,
就只好八仙过海啦。所以我们这的绿地分类还是很混乱,不知道你们咋样?
缘起-------
很久很久以前啊,我还很小(),在帮老师画图的时候,简单的分为三类:公共绿地,生产绿地
,防护绿地,也蛮清楚的,大家也就这样过了。新规范出来以后啊,公共绿地改称公园绿地G1,而
且内涵和分类变化啦。G11是专类公园,G12是社区公园,G13是街旁绿地,G14是带状公园。G11是
很大面积的公园,比方说动物园、植物园哦,G12是完整的单独占地的较大的服务社区的公园,都
好说。但,其中G13、G14不好理解啊。比方说沿路沿河的绿带,大小面积都差别很大,有的好象可
以算G13,有的算G14,没个准绳。搞得偶干脆都叫G14结了。
新的问题------
偶好象看到过很多人在做总规时把河边的绿化画出来。更多的人控规和分区规划把所有河边绿化画
出来啦。实际上啊,我们规划局里的弟兄们批地时,界限是以河边为界的(蓝线),不信看看房产
商拿到的许可证,上边的规划条件中规定了沿河建筑退后距离。所以啊,大家讨论这块的多大时,
沿河绿带是算进去的,规划控制指标中也是包括沿河绿带一起算的。
假如CAD分层单列沿河绿带的话,面积统计会进入公园绿地G1中,不会进入居住R中。在做控规分图
则时,控制指标以刨掉沿河绿带计算的话,容积率就上去了,实际人家批地时地扩大啦,沿河绿带
又不准建,就不好排房子啦,与规划目标有差异哦。
关键是-------
实际上,房产公司在开发时,沿河绿带是按照规划条件退界的。但权属和服务对象非常明确,它不
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它只为本小区内的居民服务,是带围墙的东西,本质上是该居住用地的一部
分。所以,不为所有人服务的封闭的沿河绿地应当算入居住用地R,黄颜色啊。
G14的带状公园应当是专门留出来,所有人都能用的,开放的具有一定宽度的沿河绿地,规划可以
强制定为公园绿地,不许征地,房产公司也不用划进自己的用地范围。
关于绿线------
绿线为建筑后退河流的控制线,重点地段可结合城市设计适当调整(亲水哦)。
用绿线概念可以有效控制沿河绿地划入居住用地后河流退界的管理。至于哪些是重点地段嘛,设计
师和大家商量一下吧,在文本中写写。
这样的划分方法,概念更清晰,与管理结合更紧密,也能够减少分图则的地块编号和无谓的相应工
作,对于公园绿地的开发规划意图会更明确。经过几个项目尝试,还是比较可行的。对于这个问题
,有无更好的探索,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大家国庆快乐哦,偶是清水……
回家看看爹娘,刚进门坐下脱袜子,一个小黑影子冲出来(我靠,有狙击手,换沙漠之鹰,噢,不对,是Dark!雷达快照!),14个月大的外甥女用狂巨大的眼睛看着陌生的偶,偶努力谄笑迎接祖国的小花骨朵儿,她一楞,四目相对无语……突然眉心一皱、脸色一沉,摇摇晃晃的扑上来,义无返顾的用上下总共的四个小牙齿猛啃!!------偶的脚趾头,好痒啊……
上次的(三)的沿河绿地问题本人觉得还是蛮重要的,不好意思没有什么条理,我再解释一下:
1、有人在控规(甚至分规、总规)中把所有的沿河都规划了绿带,并划入公园绿地中,偶认为这样太简单粗暴,有更好的办法。
2、这种做法与管理有矛盾。
实际规划局批地时,一般以河为界,沿河绿带是一起给人家的,面积是计算进去的,指标也是一起算的。把所有沿河绿地都单列作公园绿地,会减少旁边用地的面积,同时规划控制指标会对不上(废话,统计对象变小了么!)。
3、与实际建设也有矛盾。
比方说居住用地边上的沿河绿地,目前的房产开发把整块地吃进,一般都弄个大围墙先(带铁栅栏倒刺的那种)。沿河就算发慈悲种了草,也是围墙之内的,周边居民和城市大众是不能使用的。因此权属和使用对象非常明确,只为该居住用地配套,失去了作为公园绿地的单列的意义,充其量算居住用地的一部分。
4、怎么画:
控规及其以上规划把城市大众都能用的沿河绿地明确划定,就能保证这项核心的公众权益了。因此,要挑选重大的较宽的河流或人群密集区的河流画公园绿地,普通的小河流的沿河绿地不要画出来。这样子划定的公园绿地G1概念更清楚啦,规划开发意图也非常明显,等等好处不一而足,呵呵……
5、普通的小河流的沿河绿化怎么管理啊?
我们用“绿线”概念控制,根据河流宽度和重要程度,画建筑退后河流的退界线,重点地段可结合城市设计适当调整。绿线不用出现在总图里,主要是为了分图则和地块文本控制方便。
6、如果这样做:
分图则的地块编号也少了啊,画图的弟兄们也爽啊。甲方也爽啊,不用为了减少绿化面积县长书记们和我争个面红脖子粗。偶也爽啊,实际公众利益和整体环境还是一样得到了强化的保证,心里偷偷乐哦……
下面偶们再讨论一下whhh981530的问题吧:(小问题,又蛮重要)
项目的文件夹和文件怎么系统管理?
1、首先------我靠,这个问题是不是该问比尔盖茨啊,老兄?
2、momacity做了简单高效的回答,偶基本同意,再补充一些吧:
3、为了不让人间悲剧一次次重演,为了大家的身心健康,请:
a、项目的文件包全部放入E盘、F盘,改动“我的文档”(“My
documents”)的属性的目标路径到E盘、F盘;(C盘系统,D盘程序,E盘工作文件、F盘其他,photo的暂存盘改为D-F-C,好多年啦,没问题啊)
b、大家都不用DOS和arj啦,用win98的人也不多啦,大家又是黄脸黑发自己人,所以文件名请尽量用中文,而且不要偷懒,把文件名称写全;
c、请不要把东西放到桌面(desktop)上,偶的表妹的爱好就是删桌面(别人的)!!!做设计的又漂亮又喜欢四处走动,希望大家不要碰到她。要方便的话拖快捷方式到桌面上去……
d、momacity按照时间和阶段分包的原则是蛮实用的,偶同意。
第一层是项目名称(请写中文全称)。
第二层是项目阶段分包,比方说“调查”“初稿”“初审”“会审”“成果”,偶有几个多出来的,是“原始资料”(放外来的电子文件)和“地形”。
第三层是文件类型分包,cad、word、excel和powerpoit文件非常重要和常用,数目也有限,也是我们的直接成果,不用单独分包啦,直接在第三层包目录内。比方说在“初稿”下有一排cad文件,有doc和xls和ppt,不用再分包啊,与之排在一起的有辅助性的文件包:“jpg”,“psd”(便于photo
的批处理啊,嘻嘻),“pptjpg”“A3plot”“A3prn”“A1plot”文件包,请一定要保留打印文件、psd文件和powerpiont的辅助图片文件。(什么?不用做的?我靠,ppt文件的图片要专门弄一下,精度就能看清楚啦,您别把的东西整进去啊,否则作出的ppt文件暴大,笔记本电脑会死机的,汇报您就死塌啦啦,怕了吧?)
第四层是核心问题,也是最难的文件的命名。
偶编排文件命名的原则:
一要搞清楚文件对应的内容;(lm.dwg是路名文件啊,还是建筑立面啊?)
二要搞清楚文件的绘制阶段;(都叫zpm.dwg,有好多啊,最后的是哪个啊?看文件的属性时间吧?好象中间又有反复,不是最新那个,我靠,晕……)
三要搞清楚文件有没有少;(少打了两张图,打印文件都叫1,我靠,我怎么知道少了哪个,还有啊,又少拷了一张道路的图纸……)
命名方法:
比方说“04用地规划图0921.dwg”,“13雨水工程规划图1010.dwg”,“04用地规划图0921.plt”
一、图纸文件名编号。统计该阶段图纸总数,(问项目负责人啊,他要是不知道就帮他总体编排一下)用阿拉伯数字为正式的电子文件编号,编号进入图纸的“图纸编号”栏中,同时作为文件名打头。注意十张图纸以上的项目个位数字的图纸前面加0,这样排列整齐而严密,缺谁傻子都知道。
二、老老实实在编号后写全中文图纸名称,希望大家不要偷懒。因为去一张张打开您不知道内容的图纸是一件绝对无聊、充满痛苦和无助、绝望和沮丧、影响食欲而又很危险的事情,因为您一路按“cancel”、“ok”弄完没有字体的对话框后,发现打开了一张废图,又死机啦,爽吧?
三、在文件名后加上日期。不要告诉偶们您一次可以搞定一张图纸,否则偶告诉偶们局长,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大师啦,他肯定高薪聘请!!文件改动频繁很正常,文件名加上日期,能够迅速判断文件阶段。不用再麻烦地排列图标,按日期。
用这种方法可以很系统的管理文件包和文件,可以准确、迅速的与大家交流,可以统一项目工作组的文件形式,方便协同。归档啊、拷出去啊、放在局域网上共享啊、局长打电话来问啊都很方便、清楚!!
临时文件和作块地文件可以在桌面上搞一个“B”的包,到时候自己随便删删掉又没关系。打印时文件名太长不方便敲命令,可以临时变通一下,把中文及日期删掉,留个编号就可以了。
好了,偶有点体力不支了,有点冷咯,天凉好个秋哦。老板,来碗凉皮,三个肉夹馍,一碗油泼扯面,有什么好的建议,下次再聊吧……
谢谢dailin捧场,唉,您真的要来么?
唉,现在外面社会这么复杂,您又不是很坚强,怎么应付啊,来了也好。
七年其实包括读书时期的啦,偶的墨水也就这么一点点,偶气质也一般……
来实习您尽管来好啦,反正被褥自带,生活自理哦。偶们NingBo是小地方,提倡艰苦朴素,反对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战天斗地干革命。
好久没上来了, 偶再斗胆谈谈,欢迎批评,反对赞扬。
画图的心得(五)-------规划维新
维新一------大城市总规中放弃次干道研究
理由:现有的久远漫长、纷繁浩杂的大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方法已经严重落后,根源是编制过深,标志就是次干道。
城市的总体规划核心功能就是确定未来城市发展的框架。
而确定一个城市的发展框架需要讨论以下的至关重要的东西:
城市外部区域的未来在哪里?城市在区域中可以做点什么?
城市要做这些事情,
凭什么?(优、劣势分析,未来的形势?)
搞多大?(可怜的环境可以承载的人口和用地规模?)
怎么搞?(向哪发展?产业、居住、公建怎么布局?)
谁先上?(建设时序,近期项目?)
作为城市发展的总体纲要性指导,总体规划必须要具有鲜明的结构性、可识别性、明确的发展导向性,不可以天天为了一幢房子不能拆,改次干道,改路,改用地,改所有的图纸……正如中城捷的总经理刘迁说的“规划要稳”,必须具有大家能够高度认同的结构性。为了获得权威,为了获得超级稳定性,总规必须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放弃一些,才能凸显真正想要的东西。为什么特大城市的总体规划无一例外要久远漫长的编制、审批???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杭州、宁波,哪个大城市的总体规划不是旷日持久???!!!哪个大城市总规三年之内可以搞定的?请举手??!!耗费了无数规划人员,无数的精力、物力、财力,除去政治角逐、利益平衡外,技术上问题是主次不明。
一种不好的思想就是把所有的城市难题都放到总体规划里,想一把解决掉(Nuclear lunch
detected?,要不出航母?)。毛主席说过“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说过“可以解剖一个麻雀”……总规能够把城市总体怎么发展,为啥这样发展说清楚就不错啦,干吗负荷她不能承受之重啊?道路、市政可以有专项规划啊,用地还有分区啊,控规啊什么的。假如让您去看现在大部分大城市的总体规划,看几个小时也不一定说得出123来,只有满眼的密密麻麻道路、色块……这是个结构性的毛病,不利于大家把握城市未来发展的脉搏!
根据偶手上能够得到的任何一本资料,总规中必须包括“城市主、次干道”的布局内容。相应的,用地依托次干道划分,大家逐一的去核对庞大的规模结构下的每一个色块是否合理,每一条次干道是否科学,有没有冲掉房子。在画好用地的基础上,人口规模核算,市政就呼呼呼的计算设施供应量,定站点,选路铺管子,定管径……就技术争论而言,偶们的图纸改动最多绝对不是城市的发展方向啊什么的,而是去移动一条条次干道,然后重新修改交叉口,倒角,重新标坐标,通知平面重新填用地,平面通知市政重新铺管子。又有人说哪条路不行,又重新修改交叉口,倒角……我拷。这不光是个图面表达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画不画次干道的问题,这是个对总体规划本身编制的理解问题。次干道级别的深度过深。
在道路的眼里,道路交通是一个网络,大城市总规中放弃次干道的研究,不画次干道是可笑的,是不习惯的。作为平面,偶认为这样做完全没有问题。
A、几十年啦,偶们被尊之为主流的大部分精英(包括他们的老师)自觉不自觉是苏联模式的追随者。
B、苏联模式带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道路规划的核心思想是“低密度、高强度”,道路网密度低,设计通行强度大,层次等级分明。适合苏联初期以共有社会财富进行的大规模的产业建设和城市扩展。欧美“高密度、低强度”的路网更适合市场经济对城市土地的精细分配和估价。在城市爆炸性机动车增长发生后,用快速轨道交通和发达的地面公共交通加上单行交通管制缓解城内流动压力,用城际和环城高速公路解决城际联系并屏蔽过境干扰。事实证明,欧美大部分城市高密度的路网和巨大比例的道路面积更加适应飞速增长的交通需求,能够更好提升土地的总价值。苏联模式够罩我们百年吧?拜托,现在地球人都是市场经济啦……用主次干道的简单粗暴的表达方法绝对解决不了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的交通问题,我们要勇于抛弃,乐于接受……我们的未来,只能希望对路网加密,偶建议缩小各级别道路的间距,关键的支路间距可以由200-300米改为150米至200米。告诉大家吧,偶们城市的机动车年增速是15%!!
C、核心道路设计思想天壤之别导致了不同的解决城市交通的规划手段。在中国的大部分发生交通问题的城市,必然是主次干道完成大量出行,局部拥挤,路段达不到设计时速,交叉口通行堵塞。所以不停的扩展车道,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让弱势的人们拥挤着奔波!既然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主干道,当然也不在次干道,而是整体的道路设计体系,是过大的道路间距,是超不发达的支路网,所以总体规划表不表达次干路并没有多大的讨论意义,至少没有交通上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主干道的标示意义的更象是城市的主要流动联系方向和我们将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不用画次干道。弟兄们做总规也不用毫无意义改来改去啦。
D、不画次干道,也就不用分类那么细了,管线也不用那么细了,从整体上降低了几倍的工作量。这样更加彰显总体规划的本质“总体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因为啊,偶发现,有人义正严辞的说“总规在这块地上画的XX啊,我控规用地是依据总规啊”。靠,可以拿总规的地块用地性质照搬到控规吗?总规只是概念性的总体指导,关键原因是现在的总规的深度过深,恨不得画到支路,让大家有这样的误解。
E、现在的总体规划寄托了太多的理想,承载了太多的利益要求,工作技术要求太复杂,导致了概念规划等等生存空间。其实完成“性质定位、总体布局,重大基础设施”本来就是总规的中心任务,次干道、详细管线等等其实是另外的事情,结果太过纷繁庞杂,刚审批好又要修编啦,反而没有战斗力!而概念规划没有法定的程序,编制灵活,层面还与总规相当甚至高于总规,相当于越俎代庖……为什么不做一个稳定、主题明确、分析透彻、结论简单的总规哪?
F、如果这样做:(大城市总规只画主干道,中小城市就到次干道,不画支路)
城市总体规划可以迅速编制、讨论、审查、审批、公布,超级稳定性让冲动的急于体现政绩的市长难以更改,清晰的结构让七嘴八舌的大家迅速形成城市发展的共识,相对模糊性让技术人员不再粗暴的直接用总规路网,明白专项规划的必要性。偶们各地方规划精英们可以少捱点市长骂,少加点班,多回家陪陪老婆孩子,555,偶也可以多干点活,攒钱娶媳妇儿……
请回归吧,城市总体规划!(双手高举,仰天长啸……)
维新二是分区规划和控规,唉,不行了,体力不支啦,下次吧……
好郁闷啊,我正确得连个反对都没有。弟兄们,唉,仰天,长叹,孤独中……
上次的规划维新之总规改良中,主要是降低总体规划深度,减少规划院的工作量。但其实总的工作量是不变的,各种利益冲突,对土地资源的争夺必然会让规划部门头疼不已,然后市长让局长研究一下,局长让院长看看,院长就会让我们做做……但是哪,偶这样做(大城市总规只画到主干道级别)在规划编制的程序上理顺了各个层次的关系,把总体规划简单化,迅速完成。总体而言,还是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实大城市总规批不批都无所谓的,在技术上,规划局就是拿还没有被批复的永远在改的总规在控制整个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囿于规划行业的综合性和模糊性,编制单位自身技术的缺陷,编制的规划往往偏图案化、形式化,如果规划院学术气氛不浓,很可能会整体思想僵化。拿几十年前的工作方法一直套用现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规划在整个城市的运作体制中其实权限有限的很。在行政权远大于法权的社会体系中,本应带有法制特色的规划往往也被行政的棒子指挥得团团转,更不要说去成立社会性的独立的规划委员会啦。干嘛,我市长的话就不听啦?想造反啦?
规划的未来应当会更多元化,从编制单位的自由竞争,到编制人员的专业组成,到编制过程的讨论、审查、公布,一定要多元的社会利益参与,才有可能编制出全面反映社会利益的规划。把程序给走全啦,自然就获得了相应的难以挑战的地位。因为会有无数的利益团体有了机会、程序去限制这种对他们大大不利的随意的变更。规划就真真正正完成了协调利益的角色回归,这才叫改革,我那个只能叫改良、维新……
规划维新之分区、控规
总体规划千辛万苦做完啦,(整个城区范围的)专项规划接着上啊,先做道路,赶紧。再给排水,电力电信,防灾、绿地、旅游、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后面才是分区规划。(靠,一年之内要做这么多专项,局长会为规划经费发疯的,那最起码道路、给排水和电力电信是要先做的啦,否则分区做个鸟啊?不过哪,偶确实看到过什么前期的总规啊、专项规划都没有,先做分区的,介大师,纯爷们,蒙人连自己都信啦)
偶认为啊,分区规划的核心任务是“落实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深度是对规划范围内的主次干道定线、定位,对用地性质进行中类级别的划分,同时配置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布置相应的市政设施。
一个理想的分区规划当然不是把总规的色块照搬到规划范围内,把颜色填满就可以啦,那叫练习CAD,不叫分区规划……应当是:
一、明确的功能结构。为什么这里要做分区规划、为啥这样划分范围肯定是有原因的。一般一个大城市分区的范围内都可以组织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城市片区,面积往往超过10平方公里,功能都比较复合。除了处理好在整个城市中的特殊职能外,公建带或公建块往往都能够自成体系,这样就有余地组织出一个明晰的功能结构来。其实按照我们划分的传统的沿袭苏联模式的“城市(总规)--片区(分规)--居住区(控规)--居住小区(详规)--组团”的等级中,片区级和居住区级的服务设施是很难形成的,直接就是小区级到城市级啦。偶到现在还没有弄清楚这两个环节形不成气候的根本原因,可能跟城市规模有关系吧?大家看,现在住宅开发都是一个小区一个小区来做的,没人牛到一下吃进一个分区的地,居住区级和片区级公建的建设是个蛮大的未知数。所以啊,在做分区规划,布置商业中心时,偶们尽量注意与整个城市的商业带连起来考虑,这样的布局才可能有生命力啊。
二、明晰的设施等级。道路到主次干道的定线、定位,公共设施到居住区级,市政设施到干管定线、定位、管径,就可以啦。比方说,中学要规定几所,多少班,要把范围线画出来。小学是下一步的事情,只给个总共几所,多少班,大致布点,市政设施的下一级设施也是只给个数、规模、布点,千万不要定线
框。因为偶有个同事,甲方死活要分区规划把支路画出来,结果吭吃吭吃辛苦啦好几个月,会审时被要求不要支路,晕倒……
三、客货分流、系统组织自行车道和人行交通。
前天晚上,偶们单位前面五米的地方一辆货车把一辆出租车给压扁啦,包括年轻的的士司机和年轻的一家三口……
还有哦,偶家门口的路老是堵车,很负责的交通部门就改造路面啦。他们把自行车道改成啦一个机动车道,把人行道上的凹凸小地砖换成啦很结实的大地砖,让偶们可怜的自行车和更脆弱的行人凑合着挤挤……拷,介帮人……
偶们不要叹气,偶们不用抱怨,希望还是在的,权力还在手中,就是大家做好客货分流和非机动车和人行交通组织。
规范里都规定了啊,不过现实好象做这项工作的人不多啊。偶怀疑啊,大家如果多画一张客货分流和自行车道和人行交通组织图,不仅可以降低城市的死亡率,降低医院床位数,关键还可以提高规划收费,档次上去了啊,就下不来啦,嘿嘿……
分区规划其实还要注意城市设计的内容,对范围内的城市景观和风貌做一个大体规定和建议,最好还能有经济分析,可以有效指导后面的控规……
很多人告诉偶,最有用的,还是控规。是啊,控规直接指导管理、实施,国人独创的东西,就象VCD,好用啊。偶来谈谈做控规的几大难点:
一、天生的没地位。
控规只是城市政府审批,跟人大不搭界,是部门规章级别。别的n个级别大于等于规划局的单位可以不鸟你,控规中涉及的稍大的问题,比方高速公路具体线形微移啊、铁路的微移啊,协调难度很大。市长改控规更是一句话啦。
讨论这个问题啊,必须改变城市的规划运行体制,乃至改变城市政府的行政架构。假如大家觉得城市就是需要控规来体现城市土地的最高效益利用,就必须让控规的发生作用的过程中的参与方远高于现在体制的讨论范围。这个思路和总规改革是一样的,就是走社会制衡和参与的道路,走程序化、法律化的路子。如果大家觉得规划局、规划院一棒子人搞不出什么名堂来,也不相信世界上有全知先知的大师能够把握自己城市的未来,那么就让社会各团体都能够反映自己的意志,让各专业参与技术决策吧……这就是深圳的法定图则。
学习美国的“zoning
Plan”和日本的土地细分,深圳把原本规划局自己玩儿的控规的内容向社会公布、法定化,是朝这个方向的探索。其实深圳的法定图则并不能算彻底,实施时还是有无数的干扰。之后南京和宁波等城市也想尝试,结果夭折啦。因为这套制度需要削减行政权力,提升法律权力,扩大社会团体权力。这是与现行的体制格格不入的。一个公平的制衡的制度好?还是一个高效、集权的制度好,偶很难说清楚。不能说法定图则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有一点偶是可以明确的,法定图则具有比普通控规大得多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更长期限更大程度的保证公共利益和城市长远利益。可能是市长的一句话,也可能是局长的一顿饭,就把绿地变成了住宅,把住宅变成了商店,对于普通控规而言,开发商的过分利益往往能最终实现,规划变更成本更低吧。
二、老套的过程。
1、区域不分析。
有的根本就没有区域方面的分析,没有周边环境的分析,定位、功能组织、设施配套完全不顾周边的情况,自各儿圆满啦……偶们头碰到这样的要说的,要退回再来的……
2、配套不全。
要注意一些新的指标变化。偶认为控规中,体育用地和公园绿地一样,应当作为居住区必须配的服务用地,必须得到保证。小学(偶们按千分之七十二计算学生数)的班数、个数、用地边界应当画出来,幼托(偶们按千分之三十六计算幼儿园学生数)需要班数、个数、布点。而且现在的中小学都大班化、规模化(集中教学资源?),新建中小学都暴大,一个24班小学要1.8公顷,一个36班的中学要将近4公顷啦;而幼儿园在小班化(特长教育?)。
别的象医疗啊、商业服务、社区服务中心什么的,也要相应关注指标变化。有很多新的设施新的居住区规范已经作出啦规定,要换标准啦。
3、过于死板的思维方法。
控规的核心作用是“土地的最高效益利用”,包括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假如您认为社会、环境效益很难评估,偶不感说您偷懒,但经济效益却是可以算帐的哦。经济测算可以让一些位置比较好的地块(有可能产生更多的经济价值)布置高强度开发,把土地的利用潜力释放出来;还能够避免过于苛刻的地块开发规划限制条件。比方说一个地块规划指标,经过测算,谁用谁亏,就是属于先天的规划指标不合理啦,除非它是公益项目,政府支持。
另外一个就是根深蒂固的蓝图思维。
其实偶自己在做的控规何尝不是蓝图思维,唉,蓝图表达方式也就算啦,还是不要蓝图思维吧。比方说吧,现在很多城市面临工业的产业更新,到工业与居住用地的置换,到居住与商业的置换,其实根本原因都是城市经济、空间环境发生变化,原来的土地区位更好了。规划如果预见到这种趋势,在规划布局上就做好置换的准备,规划一个大大的中心配套区,也是偶们贯常的思路。关键问题是有一个建设开发时间的问题。假如工业与居住只置换啦一小半,居住人气又不够开发它的配套设施,尽管您规划好了大大的中心配套区,可是没建起来,人们还是没有得到规划好处。只有当规划图纸的大部分布局完成啦,终于,留了十几年的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开发啦。那么,偶不绝的这样的蓝图思维控规是成功的。
假如思维方式是动态的,把规划看成是一个建设引导过程,关注的是一个过程的各个状态是否能够改进,也许会这样做:
对周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现状和规划的调查,同时大致评估现状的工业企业建筑质量、产业阶段,对工业用地的改造次序进行几个简单的时间顺序分区,针对不同时间顺序的工业+居住比例进行公建分析,初期尽量利用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中期利用小规模的设施,后期利用总图的大公共设施。这种方式将会改变那种简单粗暴画一个大大的中心配套区的做法,有可能是分散组团型的更有操作意义。用这种思维,偶们就可以正视工业和居住的混杂的现象,并坦然面对、积极研究哪些是技术更新快的大企业,可能混杂时间很长,甚至规划末期就夹在居住中间,那些是小作坊,会迅速搬迁。道路也会去关注现状道路是怎么一条条利用、废弃,市政就会关心现状电力线怎么去一条条整理,而不是一次搞定。
4、难以确定的指标
有些东西必须先统一一下概念:
a、绿地率、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绿化率?
b、容积率、净容积率、毛容积率?
不要认为都可以抄书上的,有些书上的东西与实际管理、操作不一样的。
这样吧,哪个兄弟可以简明扼要说清楚的,说到点子上,请辛苦复制粘贴一下,偶看看偶们能不能达成一致?下次好讨论这个核心问题,谢啦!!:)
600万的一个倒角
前阵子儿,比较困难,没麻上来,挣的那点,都送礼了。
为麻送这么多,不是啦,单位连续5个人添嗣之福啦,
为麻这么福气,因为2年前大家都忽然变好看了,男帅女靓的,就拍板结婚啦,
为麻变漂亮,那阵子赶上单位大生产,加班太多大家头发都加长了,
为麻加班,因为做总规、控规用地,大家hatch填不上,而且搞不清楚为什么填不上(隐藏属性:魔法免疫+元素免疫+物理免疫?)……
悟空,看看?
以前(小时候帮老师画图),好象没这么麻烦啊?悟空说,原来地块边界线(道路红线)倒角是圆角,加上有些弧型道路、道路渠化什么的。
CAD对Arc与PL、Line及Arc与Arc的交接认不大清楚,由此围合的闭合性经常不承认,导致hatch或Bo失败。
定个性吧:这件事对规划平面工作者身心健康的极大威胁,也是对偶小钱包的局势稳定极大威胁,危害不亚于CAD五毒之首之·乱分层(后面依次是怪字体、无样式、杂乱块、缺边界,呵呵
假如碰到了,拿个方法顶着先:要么到Photo里去填,要么PL描一遍,要么在Arc各端点处连上PL线,一次次把地块分割填充,直到填满,然后again……
揣着扁扁的口袋,望着这些天真的圆角小孩,偶悲愤问苍天:道路红线能倒圆角兮?
杨大哥(一个眉毛很浓的男人)说过:要搞,就搞清楚。
小平同志说过:要实事求是……
其实有三条线:
A道路红线,也就是用地红线,是规划部门和土地部门用来界定地块(单独产权)与道路(公共产权)范围权属线。现实表现是围墙一堵、栅栏一排。
B路缘石线,也就是人行道路缘石线,是道路内部断面划分中,人行道与机动车道或非机动车道的的分隔,现实表现是小圆角砖块沿人行道砌一圈,是人行道相对其他车道15-20cm高差线。
C建筑退界线,是地块内建筑退后道路红线或河流边界一定距离的线,现实表现是实际建筑的散水或台阶,反正快挨着建筑的墙了。
很简单,就地块开发论,以道路为外,道路中心线最外,其次人行道路缘石线、其次道路红线、其次建筑退后线。
只有三种情况下建筑退界线和用地(道路)红线重合,就是商业街建筑、亲水建筑、违章建筑。
只有一种情况下道路缘石线和道路红线重合,就是偶爷爷老家(九合乡红旗大队胜利村三小组)前的马路,因为是人车牛马骡混行……
道路红线为何倒角?
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
在进入交叉口前,司机弟兄得看清楚交会车辆,保证直行的停车视距(快撞啦,要多长距离在此时车速此司机反应时间后能停下来加安全距离),还要保证他的视线不受遮挡。在交叉口,直角会车当然就是两个车停车视距连上视线组成的视距三角形啦,假如斜向视线被遮,岂不是一转弯就要撞啦,看都看不到,到时候直行停车视距就没用了.
所以,方方正正的四方形地块要倒角,而且是斜角。斜角的斜线很简单,来源于道路设计车速下直行的停车视距,以道路中心线交叉口交点,各拉个直行的停车视距,连起来,ok!
由这根斜线调整用地的权属,在斜线以外(道路算外,地块算内),不可以有任何1.2米以上的东西挡住司机兄弟的视线,有的话告诉偶,统统拆了(红绿灯和警察叔叔除外)。
为什么斜角变成了圆角?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转弯时,是弧形的(废话,又不是飞龙,西红柿伺候……)需要一个最小转弯半径,作为人行道的边界。交叉口人行道路缘石线的转弯半径,决定了大家转弯的舒服程度,需要倒圆角。
实践和实验表明,路缘石线的的圆角弧在视距三角形斜线外边(人行道在道路红线外嘛,不是offset
5米出去的嘛,臭鸡蛋伺候……)。
道路红线倒圆角的人一般是这样滴:
道路中心线确定先,后面根据道路宽度offset出道路红线 ,后面倒圆角,然后人行道在道路红线外嘛,offset
5米出去,交叉口圆角也offset 5米,正好交叉口人行道路缘石线的转弯半径也有了。
关键之处找到了:
道路设计人员用道路红线倒圆角,是为啦生成路缘石线方便。
小白,不要吧?用地界限的确定固然需要道路行车校核,但倒圆角、斜角这原理不同的规划技术还是不要混淆使用吧?
1、造成很多圆角小孩,害得偶要送很多礼……
2、概念不清,权属不明。
情况一:假如倒圆角半径较小,弧线在视距三角形(真正合理的界限)斜线以外,给开发地块的土地就多啦,政府就多收了人家的钱(这块多出来的地没法用的),导致初期投入成本和资金利息成本升高,从而拍卖地价升高,地产商转嫁成本,房价升高,大家更买不起房子啦。而且还留下了一个隐患:这块三角地是我的,不让建房子我在地块红线内种几棵树充充门面总可以吧?关门,种高大乔木!!司机兄弟晕!!
情况二:假如倒圆角半径较大,弧线在斜线以内,那更不好啦。不需要退界的土地退界,(还是弧形退界),政府少收了人家的钱!还有哦,浪费土地,土地供应总量紧缺,导致后期房产价格上涨,大家又买不起房子啦(呀,咋又是房价上涨?)还有哦,红线不合理内缩,导致道路交叉口面积增大,行人过街时间延长,危险增加,医院病床数增加、城市死亡率上升、汽车修理行业发达。
3、规划局兄弟放线不好放。
4、拿几个普通的地块测算了一下,对于一个约2公顷的地块而言,两种倒角面积差的大的1亩左右,按偶们现在的中等的房产开发地块拍卖价,这(4)根斜线值600万!(可以养多少狗狗啊?24万条!淹死grrr,yellow,diablo,艾瑞尼卡斯,吕布,水扁之流足矣,伊尔明斯特嘛,不一定)
600万或许只是政府和房产商讨价还价的小毛毛雨,大头是容积率(这四块三角地可折算0.03-0.05的容积率),或者建筑退界,但是输赢要来得明白,对吧?(replay?)
为什么咱司机弟兄没问题哪?
1、倒圆角按最保守的大半径算,(我说怎么老是被迫扶老太太、小太太过马路)会使交叉口巨大哦。弧线在视距三角形斜线以内,不是又浪费土地啦?
2、转弯会降速。据杨荣光说1/5车速才好拐弯,视距三角形是按照直行道路设计时速算,比较严格(专门对付刚拿照的马路杀手们?)。可不可以折衷,按照1/2设计时速算?有必要请教一下徐循初等大师,有待研究
3、用地红线还有后退,就是规划平面的建筑后退红线,建筑本身难以侵占视距三角形。(可是,在自家地上,弧形倒角红线以内、视距三角形以外,种圣诞树可不可以啊,挂个大气球可不可以啊?你挡住马路杀手视线,给我扁!)可权属会有问题,而且弧形用地红线带来弧形建筑退后线,是很不易丈量规定的。
还没出问题不等于就是对的,很明显,道路红线倒圆角冇道理,要么冇安全、要么不经济,应该倒斜角。已经成型的可以不动(房产商不要找黑客,偶说过既往不咎的,大家都在场的啊),未来规划的要慎重考虑啦
误会啊!不改,偶们如何面对把道路红线误解为路缘石线的芸芸众生哪?费墨说啦,“做忍,要喉&倒”,希腊队也说啦,“认真就是伟大”
偶们可以做的,就是还原道路倒角的本质,红线倒斜角、缘石倒圆角。
明晰了这个技术混乱,希望政府把更多的精力从“围墙内”的管理解放出来(地块内部让业主自己搞吧,市场会"裁决"(很厉害的)他们的,实在不行,底线还有我们规划局的兄弟呢!),放到“围墙”与“围墙”之间,放到道路系统的整理,街区公共设施网络的供应。(杨大哥语)
偶们呢,就不需要研究“完整Hatch的20种方法”呵呵,而是在总体规划中构想城市形态,在分区规划中融合城市特色、建立迷人可亲的公共空间结构,并把这些至关重要的信息明确传达给控规、详规,直至地块出让文本和许可证,给建筑的集合注入规划的灵魂,构造光辉不朽的理想城市
然后,就可以有了自己的圆角小孩……
有些东西还是影响了设计大佬哈,比如说图纸归总,名称命名办法,数字+图名+时间+姓氏,这样传递电子版的时候就不会把草稿给了人家。很多人偏爱自己的草稿,不肯删除,怕万一方案重新敲定,又要捡回来,就经常搞混了,有时自己都不知道版本的先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ad画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