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支付安全性渗透生活 使用时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 淮安市楚秀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新网北京5月10日电(吴涛)近日,一篇“中国移动支付震惊日本网友”的文章引起网友热议。中新网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中国的移动支付(也叫手机支付)渗透率确实很高,有小商贩甚至坦言,不支持移动支付连生意都会受到影响。那中国的移动支付为什么这么强?使用时在安全方面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小商贩坦言:不支持移动支付会“吃亏”
  在北京某所高校门口,每当夜色降临,几十家小商贩就开着电动三轮车聚拢于此,麻辣烫、扬州炒饭、铁板鱿鱼、热干面等,各色小吃一应俱全,种类不一。但是有一点相同,都支持支付宝和微信的扫码支付,塑封的二维码都贴在摊子的显眼位置。
  “用现金的人很少了,八成以上的顾客都是扫码支付。”某出售热干面的小商贩对中新网说,来这儿吃东西的人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微信支付。
  至于为什么非要支持扫码支付?该商贩说:“周围商家都在用,你不用生意就会受到影响,因为有些人不带现金,你不支持扫码支付顾客就走了。况且用起来也很简单,把收款的二维码打印下来就行,不费事儿。”
  中新网了解到,目前身上不带现金成为了很多人的新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提供移动支付服务已经成为商户的短板。
  在北京西城区露园百姓生活服务中心,支持这样的扫码支付几乎成为每家商户的标配。其中,有菜贩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她这个菜摊子支持扫码支付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了,“也不是服务中心强制执行的,都是自愿的——周围商家都有,你不用不就吃亏了嘛。”
  那支持移动支付后,生意如何呢,流水有没有增加?其中一个菜贩说,和原来相比(不支持扫码支付时)没什么变化。不过另外一个菜贩表示,“流水有增加,因为留住了不能用现金支付的顾客。”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使用移动支付的好处也很明显。“买菜时会找回一堆零钱,其中不乏有硬币,携带不便还容易丢,用起来也麻烦。”有移动支付的“深度用户”对中新网说。
  还有用户表示,“使用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时,系统会自动记录下具体的花销数字和用途,相当于一个记账本,每月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钱究竟去哪了。”
  中国的移动支付仍在高速发展,还有下沉空间
  其实,这只是中国的移动支付蓬勃发展的冰山一角,中新网了解到,在很多县城,当地不少服务都支持移动支付,无论是综合性的商超还是路边摊。
  而且这个行业还在飞速发展,互联网产业研究机构易观国际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12.8146万亿元,环比增长41.72%。
  企鹅智酷4月底发布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显示,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有50%左右的用户选择现金作为常用的支付方式,这意味着无现金化仍有下沉空间。
  蚂蚁金服发布的2016年支付宝全民账单显示,2016年移动支付笔数占整体比例为71%,而2015年这一数据为65%。
  为何中国的移动支付这么强?
  “震惊日本网友”、“震惊世界”,中国的移动支付为何这么强大?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副主任李易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这主要因为原来中国传统银行服务意识较薄弱,互联网企业看到这一点后,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了改造升级,使中国的移动支付起到了弯道超车的效果。”
  李易说,“从全球看,越是传统金融发展落后的地方,移动支付或者其他非现金支付越发达,比如肯尼亚,移动支付的普及程度非常高。”据了解,在肯尼亚,大部分居民都在使用一个叫M-PESA的移动支付平台。
  有外媒也报道,移动支付在中国兴盛的原因除了得益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外,也有“因祸得福”的原因。称由于中国内地银行网络的不够完善,中国的移动支付相当于在一张白纸的基础上没有包袱地异军突起,使中国由现钞时代,跳过支票时代和信用卡时代,直接进入移动支付时代。
  另外,移动支付的使用和当地居民线下消费习惯也有关系。据多家媒体报道,在日本,人们更习惯于使用交通卡支付,这样的“一卡通”在交通、零售、服务等行业都能刷卡支付,人们也已经习惯刷“一卡通”,便利的“一卡通”反而成为移动支付在日本发展的一大障碍。
  中国移动支付的爆发,相关政策的支持也“功不可没”。2016年9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就提到,推动电子支付创新应用,大力发展移动支付,促进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共享,构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环境。
  2016年1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无线网络、移动支付、自助服务、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
  使用移动支付时注意啥?
  在中国,移动支付使用频率这么高、覆盖人群这么广,其安全如何保障呢?用户使用时又应该注意什么?
  蚂蚁金服商学院研究员叶文添接受中新网采访时提醒网友,一些二维码,尤其是网上的不明二维码,可能会被植入木马,因此,不要轻易扫陌生人二维码。
  叶文添还表示,用户要提高防骗意识,尤其是,网上购物平台不会以办理退款为由,要求用户进行借款、转账、刷二维码等操作。
  不过,随着移动支付用户群体的扩大,仍有不少人在这方面上当受骗。中国银联年初发布的《2016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不仅遭受支付欺诈的用户比例有所上升,受损金额也持续走高,其中约四分之一的受调查者曾受骗,骗取验证码是常见的诈骗手段。(完)
责任编辑:[图解]中国移动支付高速发展渗透生活 应该注意哪些安全?
浏览数:148
15:55&&来源:东北网
东北网财经频道消息 近日,一篇“中国移动支付震惊日本网友”的文章引起网友热议。记者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中国的移动支付(也叫手机支付)渗透率确实很高,有小商贩甚至坦言,不支持移动支付连生意都会受到影响。那中国的移动支付为什么这么强?使用时在安全方面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有顾客正在用微信支付结账。资料图小商贩坦言:不支持移动支付会“吃亏”在北京某所高校门口,每当夜色降临,几十家小商贩就开着电动三轮车聚拢于此,麻辣烫、扬州炒饭、铁板鱿鱼、热干面等,各色小吃一应俱全,种类不一。但是有一点相同,都支持支付宝和微信的扫码支付,塑封的二维码都贴在摊子的显眼位置。“用现金的人很少了,八成以上的顾客都是扫码支付。”某出售热干面的小商贩对记者说,来这儿吃东西的人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微信支付。至于为什么非要支持扫码支付?该商贩说:“周围商家都在用,你不用生意就会受到影响,因为有些人不带现金,你不支持扫码支付顾客就走了。况且用起来也很简单,把收款的二维码打印下来就行,不费事儿。”记者了解到,目前身上不带现金成为了很多人的新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提供移动支付服务已经成为商户的短板。那支持移动支付后,生意如何呢,流水有没有增加?其中一个菜贩说,和原来相比(不支持扫码支付时)没什么变化。不过另外一个菜贩表示,“流水有增加,因为留住了不能用现金支付的顾客。”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使用移动支付的好处也很明显。“买菜时会找回一堆零钱,其中不乏有硬币,携带不便还容易丢,用起来也麻烦。”有移动支付的“深度用户”对中新网说。还有用户表示,“使用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时,系统会自动记录下具体的花销数字和用途,相当于一个记账本,每月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钱究竟去哪了。”资料图:民众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时使用手机支付。中国的移动支付仍在高速发展,还有下沉空间为何中国的移动支付这么强?“震惊日本网友”、“震惊世界”,中国的移动支付为何这么强大?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副主任李易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主要因为原来中国传统银行服务意识较薄弱,互联网企业看到这一点后,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了改造升级,使中国的移动支付起到了弯道超车的效果。”李易说,“从全球看,越是传统金融发展落后的地方,移动支付或者其他非现金支付越发达,比如肯尼亚,移动支付的普及程度非常高。”据了解,在肯尼亚,大部分居民都在使用一个叫M-PESA的移动支付平台。有外媒也报道,移动支付在中国兴盛的原因除了得益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外,也有“因祸得福”的原因。称由于中国内地银行网络的不够完善,中国的移动支付相当于在一张白纸的基础上没有包袱地异军突起,使中国由现钞时代,跳过支票时代和信用卡时代,直接进入移动支付时代。另外,移动支付的使用和当地居民线下消费习惯也有关系。据多家媒体报道,在日本,人们更习惯于使用交通卡支付,这样的“一卡通”在交通、零售、服务等行业都能刷卡支付,人们也已经习惯刷“一卡通”,便利的“一卡通”反而成为移动支付在日本发展的一大障碍。中国移动支付的爆发,相关政策的支持也“功不可没”。2016年9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就提到,推动电子支付创新应用,大力发展移动支付,促进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共享,构建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环境。2016年1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无线网络、移动支付、自助服务、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使用移动支付时注意啥?这些发达国家,竟然还在用这些支付方式! 日本:人手一张西瓜卡日本是移动支付发展较早国家,从2004年开始推广移动支付。使用最普及的是西瓜卡,在日本几乎人手一张,它有点像国内的公交卡,但功能更多,除了乘地铁、公交巴士,还能在便利店付钱、饮料自动贩卖机使用,可以省去出门携带零钱的烦恼。使用最多的日本版微信“连我”的支付工具,有点像微信支付,年轻人用得较多。还有不少店铺可以使用二维码支付,一般要先注册该店,登记信用卡信息,购物时扫商品的二维码,放到电子购物车中结算,虽然这样可以只带手机出门,不用携带信用卡,但是不少人会觉得申请或登记很麻烦,不如直接使用信用卡。除此之外,日本的手机本身有支付功能,日本三大手机运营商从2004年就推出了手机钱包,整合了包括西瓜卡在内的多家IC支付卡。虽然移动支付很便利,但年纪稍大的人还是习惯使用现金和信用卡。 美国:信用卡服务太“诱人”在经济和金融最为发达的美国,人们的支付方式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你一定想不到,在使用信用卡、电子转帐等方式之前,美国人最常用的支付方式竟然是个人支票!也许在国内,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支票长什么样吧……在美国,人们去银行开户后,银行会给客户一本免费支票再加盒订制支票(印了自己名字地址的支票)。交水电天然气费、超市购物、餐厅吃饭、付学费、买车、买房等任何个人付款,还有公司付员工工资、商业付款等,什么事情都可以用支票搞定。即使在信用卡、电子转帐等方式盛行的今天,支票的使用依然很普遍,许多银行软件甚至支持用手机将收到的付款支票拍照,就可以将支票金额经手机存入帐户。如今,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手机支付并没有在美国流行起来。2015年美国手机支付的交易额在传统零售消费的占比仅为0.2%。在美国的各大连锁超市,基本上看不到消费者用手机进行支付,吃饭、看电影,消费者都是习惯刷信用卡。能让美国消费者坚持使用信用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用卡能提供的可靠和“诱人”的服务。在美国,信用卡的发行和补办都免费,发行初始期一般都有现金奖励政策。只要信用卡用户在30天内举报异常消费并提供相关证据,消费者对信用卡被盗刷是免责的,这种免责措施几乎完全消除了消费者对信用卡被盗所带来的损失的焦虑,让他们觉得无后顾之忧。看看美国的信用卡服务,再想想国内的……好了,我们聊下一个地方!澳大利亚:转账时收款人姓名可以随便填在澳大利亚,最常用的支付方式是信用卡和现金。信用卡主要以国际通用的VISA卡和万事达卡为主,美国运通卡由于手续费高于前两者而被消费者抛弃。澳大利亚的银行卡在很早之前就已普及为芯片卡,同时附带闪付功能,不仅安全系数高,还方便快捷,生活中的各种消费场景,比如超市、便利店、商场、小商铺等,都能够使用闪付,100澳元以下免密码,100澳元以上需要密码,刷卡时用POS机贴一下卡片上的闪付区域,连签名都不用,就支付成功了,十分便利。如果需要转账或者汇款,有一点跟国内不太一样的地方需要注意:那就是千万要写对对方的卡号!!!千万要写对对方的卡号!!!写对对方的卡号!!!因为澳大利亚的银行比较注重个人隐私,转账全凭银行卡号,而卡主姓名是可以随便填的,真名、艺名、笔名都可以,甚至不填也没有关系,只要卡号对了,钱就能到账。但如果卡号一旦填错,名字写的再对也没有用,银行依然会把钱打到你所填的账户中去,并且如果对方不愿意还给你,你是要不回来的,即使报警打官司也没有用。 英国:传统到无法改掉用硬币的习惯英国真的是一个很传统的国家,连支付方式也不例外,他们似乎对于各种新兴的移动支付方式都不感冒,依旧使用着最传统的现金,就连信用卡都只是年轻人在用。众所周知,英镑的最大面值是50镑,而实际在生活中,50镑的钱除了去银行柜台换以外,几乎是没人用的,就连ATM取款时的最大面值都只有20镑,甚至有些人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大”面值的钱。在英国,常用的现金分为纸币和硬币,2英镑以下用一般用硬币,2英镑到20英镑一般用纸币,所以几乎每个英国人都会有一个专门装硬币的小袋子,方便平时购物使用。英国的银行卡有一个设置十分贴心,每个人的同一张银行卡都分为两个账户,一个是储蓄账户(saving account),另一个是现金账户(current account)。储户可以将大额的钱存入储蓄账户,它不像在国内存钱一样,需要选定年限,然后钱在这个时间段里不能使用,到期后再支付相应的利息,英国的储蓄账户是自动计高息,随时放进来,随时转出去,都会按照同样的利息付给储户。而现金账户就是平时刷卡使用的,并且刷卡时商户只能刷到现金账户中的钱,如果想用储蓄账户中的钱,比如通过银行柜台或者网上银行设置,才能将储蓄账户中的钱转到现金账户中。 中国:钱包是啥?现金是啥?中国的情况想必不用介绍大家也都深有体会,三年前不带钱包出门寸步难行,如今不带钱包出门简直就是常态。有两个案例可以说明目前的移动支付普及情况:在杭州,两男子跨省抢劫,连抢3家超市只抢到1800元人民币,而且还很快就被抓住了。另一个案例,杭州龙翔桥门口的一个叫花子甚至放了一个二维码,用支付宝或者微信的二维码讨钱。虽然两个案例都发生在杭州,这个中国无现金程度最高的城市,但也能说明如今国内的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及的支付方式。连乞丐都已学会移动支付,而抢劫犯不学习就要失业了。如今,很多境外旅游的热门地区,尤其是国人常去的商场、景点、奥莱等消费场所,移动支付也十分普及,几乎都能用支付宝结账,就像当初的银联一样,只不过,移动支付花了更短的时间,走入人们的生活。资料整理自:人民网、中新网、新华网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搜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若内容有任何不妥之处,请您与我们取得联系,本站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email protected]手机支付渗透生活 使用时须注意哪些事项?
手机支付渗透生活 使用时须注意哪些事项?
&&&&&&字体:[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手机支付渗透生活 使用时须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浏览数:257
15:34&&来源:中国台湾网
[延伸阅读] 餐饮店“扫码打赏”扫出疑虑 顾客担心不打赏遭冷眼最近,北京市的一些餐饮店流行起“扫码打赏”,即消费者通过扫描服务员所挂牌子的二维码支付一定金额的“小费”。而在更早之前,广东深圳等地的商家早已推行这种做法。对于这种换个马甲的小费,消费者如何看待?商家又有何初衷?《法制日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本报记者 赵 丽□ 本报实习生 刘雪妍5月7日12点,西贝莜面王府井APM店进入用餐高峰。店员胸前挂着的牌子上印有二维码,上面有“感谢打赏,¥3.0元”的字样。在记者就餐的一个半小时里,并未有服务员主动上前介绍“扫码打赏”的事宜。吃饭结束后,在记者的主动询问下,一名女服务员回答说“这个打赏就是您扫码打赏之后,老板会给我们一点奖励”。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一些中大型连锁餐饮机构早已尝试用数字化的方式推动服务升级。留心的话,消费者会发现,这些餐饮店或通过标识、桌牌或通过服务员提醒你,如果对服务感觉满意,可以通过扫服务员工作服上的二维码卡牌进行“打赏”,金额多为3至5元。消费者态度不一对“扫码打赏”这件事,消费者的态度各异,基本可以分为两派:“看情况”“坚决抵制”。在记者的走访中,选择“看情况”的消费者一般都表示,“服务员跑前跑后也确实很辛苦,打赏一下也能促使服务员提高服务质量”。选择“坚决抵制”的消费者则有不同理由——北京市民王先生认为,如果开了这个头,收不到小费的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可能会变差。况且消费者用餐已经消费过,为什么还要二次消费?服务员的收益应该是他们与餐饮店通过合同约定的。“我觉得,有一部分商家已经将小费通过商品价格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小费应该算作服务人员的劳务报酬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从微信打赏看,这部分的法律监管仍然欠缺,打赏可能会带来偷税漏税隐患。”北京市民郭先生说。说起“扫码打赏”,在广东省深圳市生活的王叔平在微信上发来一个愤怒的表情包,并配上这样的文字——“实在是令人不爽,像吞了个苍蝇”。去年年底,王叔平在深圳某餐厅吃饭,被服务员强制要求扫码打赏,“当时我就觉得有些不舒服,这种你不打赏就站在旁边不肯走的做法,有种被陌生人伸手要钱的感觉”。王叔平的朋友小李在上述餐厅也有同样的遭遇,他是这样表述的:“如果是自愿的话也无可厚非,可以看做是对服务员服务态度的一个监督。但是,在买单时突然有一名服务员站在你面前要求打赏,言语间还透露着强制的味道,这让人很不舒服。”打赏实为“双刃剑”既然会有这样的“副作用”,那么餐厅为什么要推出“扫码打赏”?一家推出“扫码打赏”的餐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推出“扫码打赏”后,很多员工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升,他们更加愿意主动与顾客沟通,让顾客满意而归。粗略估计,餐厅员工一个月下来基本能拿到500元左右的打赏费用。“提升服务水平,看起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其实很复杂。服务业是以人的服务为准,人的服务是无法标准化的。例如,一名服务员只要帮客人点菜、传菜、结账就可以,这些动作是可以衡量的,但这些却并不是顾客消费过程是否愉快的重要依据。服务员是否热情、是否微笑等细节更为关键,但这些却是无法衡量和监督的。所以,要想提高服务水平,要提高服务者的主观能动性,让服务者自觉为客户着想。”曾经是北京多家四星级酒店餐饮部负责人的余先生向记者介绍说,小费能够在一些西方国家盛行,并非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而是经过市场漫长的检验,已经成为一种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本质在于催生服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服务人员摒弃内心的“惰性”,以“积极”的心态工作。不过,余先生也表示,提升服务水平并不仅仅在于打赏,其应配备一套完善的评价和信用体系。也就是说,打赏是驱动力,评价和信用是抑制力。只有二者恰当结合,才能引导服务稳健提升。也有消费者有这样的担心,如果打赏行为成为餐饮界常态,服务人员习惯于接受打赏,则打赏行为将会慢慢失去鼓励提供更优服务的驱动性。“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顾客拒绝打赏,就可能遭遇‘摆臭脸’的情况。同样,餐厅服务人员也可能会通过‘看脸’的方式来接待顾客。那些看起来更有可能打赏的顾客,将成为服务人员的重点‘猎物’,而其他顾客可能会受到冷遇。”余先生坦言。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搜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若内容有任何不妥之处,请您与我们取得联系,本站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email protect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支付安全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