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房东涨房租应对攻略想以房租和现金入股的形式,我们合作开培训学校,请问需要

当前位置: >>
半月谈2013年第4期
半月谈 2013 年第 4 期本期目录 [热点声音] ?热点声音 [半月评论] ?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专题报道] ?调查篇:倾听百姓心中的改革期盼 ?收入分配改革再难也要破冰前行 ?保障房既要建好更要分好管好 ?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盘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农业现代化 ?户籍制度非改不可 ?推动社会管理向治理转型 ?教育公平必须靠改革推动 ?医改呼唤政策“复方药”
?思考篇:凝聚合力共推改革 [政治观察] ?立法工作这五年 ?全国政协提案工作助力民生进步 ?直面高成本城镇化 ?警惕舌尖上的腐败向地下转移 ?河池:向庸懒散奢开刀 [怎样看经济形势] ?城镇化发展考验融资管理能力 ?G20 开年释放新信息 [经济纵横] ?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确权工作 ?中国经济的互联网变革 ?新矿集团:大型国企的转型样本 ? “边角经济”走出强村之路 [图文写真] ?文明新风看过年 [新闻热线] ?高档礼品回收市场暗访记 [在基层] ?夏津,向美丽幸福出发 ? “党建长廊”筑起边民“暖心墙” [谈天说地] ?行政审批改革警惕作秀 [本刊消息] ?半月谈网校助考生备战 4 月公务员联考 [对话] ?背不动的“人情债” [百姓视点] ?租房市场的灰色记忆 [百事咨询?读者之页] ?治理环境污染不能隔山打牛 [校园话题] ?课余爱好,这个应该有! [国际时事] ?彷徨的英国 ?军事动乱难挡非洲发展脚步 ?南亚恐怖活动新趋势 [看世界] ?我在英国感受医疗服务 ?半月大事 ?小测验 热点声音 中共中央总书记、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2 月 6 日下午在中南海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 全 国工商联新老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欢聚一堂,共迎新春。习近平指出――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一 我国每年的粮食损失浪费量大约相当于 2 亿亩耕地的产量, 比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一 年的产量还要多。 在 2 月上旬举行的广州市纪委十届三次全会上,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 说―― 请大家从监督我开始,绝不插手任何土地、工程、项目、国有资产、招投标,绝不利用 自己的权力为亲友、为他人谋取私利,绝不追求特权、追求享受。 曾经的酸雨城市贵阳市终于摘掉了这项“黑帽子”。 该市在中心城区拿出 16 平方公里“黄 金宝地”,建成 3 个城市湿地公园。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认为―― 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才能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千净的水,有更多动物陪伴。 近期,部分地区安全事故频发,造成多人伤亡。事故频发的惨痛教训警示,抓安全生产 的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必须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 扎扎实实地将安 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个主体的人头上。对此,2 月 22 日的新华时评指出―― 安全事故频发不是缺人缺钱是缺责任。 甘肃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党委政府节后上班见不到人。 镇领导称, 正式上班可能要七八 天以后。对此,新华微评呼吁―― 醒醒!春眠不觉晓的干部。 近期,“房叔…房婶…房妹”事件频发,住房信息查询系统成为反腐途径,一些地方出台 办法,严控查询他人房产信息。对此,新华社评论称―― 严控“以人查房”有包庇纵容腐败之嫌。 春节期间群发祝福短信令不少人烦恼。新华社“中国网事”发文呼吁―― 当群发已成习惯,拜年短信已成鸡肋,让我们来个君子协定:金盆洗手指,停发短信! 编辑:王鹏权郑明达 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辛鸣 建设美丽中国, 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部署, “天蓝、 地绿、 水净”是我们的美好愿景。 但是,美丽中国不会自动从天而降,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政府、企业、公众齐心协力、各 尽所能,用扎实有效的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建设美丽中国,政府是主导。 我国的社会制度安排和发展模式决定了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是很强有力 的,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 政府的主导首先体现在倡导文明理念上,要在全社会培育起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 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引导工业化的深度发展、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框 架下进行:要向全社会讲明这样一个道理,如果缺失了生态文明,繁荣、富强、现代化就会 大打折扣,甚至全然没有意义。更何况如果没有了资源、破坏了环境,我们连生活的前提都 没有了,遑论发展。同时,做好顶层设计,建构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通过优化国土空 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为抓手制定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政策,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着力 推进全社会进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轨道.在此基础上营造制度环境,通过把 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 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对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行为给予鼓励与激励,对于损害生态文 明发展的行为则予以制约与惩戒。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政府有关部门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肩 负起引导与监管的责任,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与不良行为沆瀣一气,否则便是失 职或渎职。 ――建设美丽中国,企业是主体。 不同的生产方式造就不同的生态环境. 向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转型是建设美丽 中国的前提,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生产方式的直接实践者,在改善和提升生产方式 方面责无旁贷。目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背后,不 少企业生产方式严重落后是个重要原因现在有些企业从账面上看效益不错, 其实是大管子把 废水直接排到河里,大烟囱把废气直接排到空中,那些利润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曾经有 位市长痛心疾首地说:“一个企业一时欠下的环境账,十个企业一辈子也还不了。”这样的感 受发人深省。 要改变这种现象, 企业一定要下大决心舍得投入搞技术创新, 培育和发展符合生态文明 要求的新兴产业,提升和改造传统生产方式,从源头上根除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可能。企 业应自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坚决改变把资源成本和环境生态成本外部化的行为, 让企 业的效益成为不欠生态账的效益,用充满阳光的利润为美丽中国奠基。 ――建设美丽中国,公众是主人。 如果说生产方式的主体是企业,生活方式的主体就是社会公众。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对生态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近来,全国很多地方接连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雾霾天气,其产生原因是复杂的.但不符合 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据有关方面测算, 城市汽车尾气导致的污 染要占到三分之二还强。另据测算,我国城市私家小汽车保有量即将过亿而且增速不减。高 排放、不低碳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压力,从这两个数据可见一斑。反过来,如果每个公民都 能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情况就会不同。仅以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为例,今年北京烟花 爆竹的总体燃放量在下降, 而且相对集中在除夕和初五这两个节点, 其他地方烟花爆竹的销 售量也都有下降的报道。这就是公民的自觉行动。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出一点改变,汇聚 起来就是很大的改变。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每个公民都是美丽中国的主人。 政府、企业、公众既要各负其责,又要相互配合,如果形成合力就会出现 1+1&2 的效 果。比如,我们大力倡导公交出行,可是城市私家车增长仍然很快,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就是公共交通不够便捷。 如果政府能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体面的公共交通, 汽车生产企业不 断提升新车性能,公民尽量少开私家车、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节能减排的效果就会形成 共振。所以说,公众转变生活方式的背后既有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规模与水平的责任,又有企 业生产技术不断改造升级的义务,这三者是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政府、企业、公众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添 砖加瓦。只要我们不辱使命、持之以恒,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调查篇:倾听百姓心中的改革期盼 许小丹 詹琳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之后, 我国改革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把上 任后的首次考察安排在了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并且宣示改革“要有新开拓”。新一 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改革决心与民间的改革期盼相汇合,形成一股强大的改革推动力 在今年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 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合半月谈网举办了“我心中的改革期盼”大型 调查。针对百姓关注的八大改革热点,编辑部组织多路记者,采访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 国政协委员,请他们对民众的改革期盼予以回应,老百姓的期盼、代表委员的回应,已经形 成共识: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乃至每个公民,大家都应该是改革的参与者,让我们手挽手 共推中国改革向前进! 今年的全国两会令国人更为瞩目: 不仅新一届中央政府将走马上任, 而且新一轮改革的 着力点和路线图将成为最热的话题。 改革,无论是来自草根的探索,还是来自高层的创举,都曾经风雷激荡。百姓的富裕、 国家的强盛,莫不依赖于改革。 2013 年新春伊始,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合半月谈网开展了“我心中的改革期盼” 大型调查。公众对改革沉甸甸的思考,体现了他们对改革责任的理解和担当。 最期待:改革导向公平,收入分配、住房保障政策给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到位 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都必将依靠改革去实现。事实上, “改革”二字一直是各级政府执政的重要环节和着力点,但是近年来,公众对改革成效是有质 疑的。 改革如何导向公平、公正,正成为百姓心中最具分量的期盼,本次调查专门就近期高层 领导关于改革的一些表述进行了公众认知度调查。调查发现,78.9%的人对改革的表述印象 最深刻的是“改革要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其次是“改革既要勇于冲破 思想观念的障碍,又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被选率 62.2%。 (图表 1) 本次调查中,百姓选出了自己心中“最认同的改革价值取向”,排在前列的依次是保障社 会公平正义、约束公权力、直面百姓权利诉求(图表 2) 。这一调查结果与百姓对新一届中 央领导对改革表述的深刻印象相互呼应, 体现了高层与基层对改革要导向公平正义的可贵共 识。 如果说今天的改革必须攻坚克难,那么,在百姓最期待的领域大力推进改革,必将进一 步凝聚共识,增强信心。本次调查发现,当前百姓最为期待的改革分别是:收入分配体制改 革(87.6%)、住房保障体制完善(65.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55.9%)(图表 3) 。 调查显示,八成以上(81%)被调查者认为,改革对提升民生幸福指数至关重要。值得注 意的是,在问及“您认为当前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时,超过半数(53.3%)的被访者指出最大 阻力是“既得利益集团阻碍改革”(图表 4) 。此前,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进行“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全国问卷调查时,对“当 前改革的最大阻力”问题进行了同题调查, 调查对象是来自全国的 1992 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 部、专家学者和企业高层管理者。该调查结果也显示,被访者认为当前改革最大阻力是“既 得利益集团阻碍改革”。但与本次“我心中的改革期盼”调查结果相比较来看,“既得利益集团 阻碍改革”选项的被选率在上次调查中低于本次调查,为 30.5%。同时,在对被调查者进行 人群分析时发现,官员群体对改革阻力的认同更倾向于“改革缺乏顶层设计”。 根据半月谈记者的观察,当前我国既得利益集团存在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无论其大 或小,共同的特征是权力、资金与资源的渗透叠加,以权力的灰色运作与资金结合,形成灰 色资本,一夜之间即可牟取灰色暴利。这种利益集团的力量,既可干预市场,也可影响政府 决策,甚至消蚀着法治的公平正义。 本次调查中,江苏省洪泽县自来水有限公司的高锦潮读者向本刊来信说:“国民幸福感 不外乎三个方面:收入公平、公权公正、生态健康,这三者缺一不可。收入翻番固然能让民 众从钱财的数字上高兴一回、感动一把,但若是公平、公正、生态不提升,美丽只会是空中 楼阁。” 勇担当:每个公民都是改革的主体 改革,需要燃起热情,需要凝聚共识,更需要实践和行动。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表 达、参与,但首先是地方政府在执政中结合地方实际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以实际的改革成 果提升一方百姓的民生幸福度。虽然不少地方政府在各层面改革中屡有创新,但总体来看, 地方政府推进改革的成效未能得到百姓足够的认同。本次调查邀请被访者对“地方政府在实 际工作中推动改革的动力”进行判断。结果显示,77%的被访者认为,地方政府推进改革的 动力不足。 应该指出的是,改革的主体绝不仅仅是政府。我国 30 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任何 成功的改革,最不可缺的是善于表达、积极参与的民众。 本次“我心中的改革期盼”,特别对“改革是谁的责任和义务”进行了民意调查。调查结果 显示,除了对中央政府顶层设计、地方政府改革实践的重要性的认同以外,近半数被访者认 同“全体公民都对改革有着责任和义务”(45.4%)。这一结果表明,每个公民都是改革的主体 的理念正日渐深人人心(图表 5) 。改革的号角再一次吹响, 百姓对改革期待殷殷, 民众对改革的参与热情已经温暖了这个 春天。一位未署名的网友在本次调查的留言中说:“改革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公众 的义务。改革前途光明,道路曲折,需要大家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让我们大家手挽 手共推中国改革向前进!” 收入分配改革再难也要破冰前行 本刊记者 桑彤 仇逸 张建松 半月谈读者调查显示, 在百姓关注的八大改革热点中, 排在首位的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历经八载,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已于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出台。 来自高层的改革精神已经明 确,这项改革如何在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间协同推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致认为: 收入分配改革就是利益的博弈, 难度一 定很大,但再难也要破冰前行。 改革势在必行 全国人大代表、 上海长宁区虹桥社区虹储居民区居委会主任朱国萍表示, 收入分配是老 百姓最关心的话题,现在大家的感觉是差距越来越大,不同行业之间、干部和群众之间、企 业高管和工人之间的收入动辄相差数倍甚至数百倍, 还有的垄断行业、 垄断企业发年终奖的 数字令人咋舌,老百姓怎么会没有意见? “社会是由大众组成的,很多人学历不高但流汗很多,例如流水线上的普通职工、环卫 工人、保安等等,但是汗水没有换来他们应得的报酬或者购买力。如果大众的幸福感不强, 社会就难以和谐。”朱国萍代表坦言。 不仅如此, 在政府与社会公众收入分配环节, 政府收入过度增长也挤压了居民的“荷包”。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表示.20 多年 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率大大超过 GDP 增长。与此同时,政府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 越大,留给个人的份额有限。如果这个势头得不到扭转,必然造成个人钱包的缩水,以及收 入差距的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0 年―2010 年资金流量表数据显示, 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 比重由 53.3%下降到 47.8%,在国民收入中,政府收入占比由 14.5%提高到 18.0%,企业收 入占比由 17.9%提高到 21.6%,居民收入占比由 67.6%下降到 60.4%。 “民生蛋糕”做大还要切好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一手要把“蛋糕”做大, 另一手则要把“蛋糕”分好。 在全国政协委员、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丁金宏和全国政协委员、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章义和看 来,收入分配本身是社会公平问题,在这之中首先需考虑农民工、退休比较早的职工等低收 人群体。“低收人群体收入能否与 GDP 增长或其他指标合理挂钩至关重要。” “此外.在政府支出方面也需做一些调整,支出重点应更多放在与社会公众普遍相关的 方面。”蒋洪委员说。 在初次分配已逐步改善的同时, 章义和委员认为, 加强二次分配中税收调节力度在当前 更为重要。我国在进一步完善税收系统,以及利用税收来调整慈善事业及社会资源方面,还 有很大的调节空间。 蒋洪委员指出,目前我国税收以流转税为主,以消费额来征收,这意味着消费比例越大 税负越重,这不利于低收人群体。在税制的结构上要加强直接税的份额,同时减少流转税份 额,使低收入者的税收不断下降,高收入者的税收有所增加。 而财产税作为地方税的收入所在,对地方财政来说是重要收入来源。在蒋洪委员看来, 如果其他税种不变,再征收财产税,意味着政府将获得更多收入。因此,考虑这一问题要在 控制税收总量的前提下进行。 改革,不破冰就无法前行 受访代表委员告诉记者,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 无疑意味着改革将迈出标志性 的一步,但收入分配背后各种力量的博弈非常激烈。改革,不破冰就无法前行。 如何调节垄断行业的高收入,显然是改革的重点,也是阻力最大之处。朱国萍代表说: “现在收入高低很多情况下不是靠能力,更多是靠关系、靠运气。目前,金融业以及水电煤 石化等垄断企业收入偏高。” 对于垄断行业利润,蒋洪委员认为要减少行政性垄断,加强市场竞争、限制垄断力量。 在必须要政府定价的领域,也必须合理定价、减少寻租。在工资分配方面,普通劳动者与大 型国企管理者之间的差距不应该放任各企业管理者“自行定价”,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决定。 除以垄断企业为代表的垄断利益群体外, 某些权力部门的阻力也不容小视。 蒋洪委员坦 言, 现在收入分配不公相当一部分是灰色收入或违法乱纪造成的, 在这方面我们的监督体系 还不完善。收入的制度化、阳光化显然是杜绝贪污腐败和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环节,而促进 法制化进程,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各种监督,加大执法力度,才能保证收入分配改革稳步前 行。 编辑:李力 保障房既要建好更要分好管好 本刊记者 魏宗凯 在半月谈的问卷调查中, 住房问题在百姓关注的八大改革热点中位居第二。 经过紧锣密 鼓的建设,从今年开始,全国各地保障房将迎来交付和入住高峰,保障房的加快入市成为百 姓关注的焦点。对此,接受采访的两会代表委员认为,保障房的公平分配与科学管理比建设 更难,保障房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政策制定者、执行者都是新生事物,应以改革的思路去探 索并完善保障房制度。 保障房建设要防止结构失衡 与保障房建设快速推进相对应的是, 部分省市保障房出现闲置现象。 来自审计署的数据 显示,2011 年河北、内蒙古、重庆等 18 个省(区、市)被审计的 66 个市县中,32 个市县 的 1.46 万套保障性住房闲置半年以上。如果大量保障房处于闲置状态,不仅会造成巨大的 公共资源浪费,甚至可能使得我国现行的住房保障制度受到置疑。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杨宜新认为,住房问题涉及城市低收入群体、城市新群体、农民群 众这三个方面,共性问题是供给不足,内容和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概括讲,就是城市低收入 群体住房质量不高,城市新群体住房不足,农村住房配套设施不全。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基 点是推进城镇化,根本途径是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方法是城乡统筹。政府要有改革的勇气, 要敢于打破城乡要素流动的壁垒, 高效合理配置建设用地和城市资金, 依靠创新形成制度红 利。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 采取中央定规模、 然后层层向下分解的模式, 没有充分考虑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和对保障性 住房的需求差异, 形成最需要保障性住房的一些城市建设规模和可供房源不足、 而不太需要 保障性住房的城市有过量配置。而且,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没有充分考 虑不同地区人们的居住习惯和居住要求,搞“一刀切”,导致有些地方(特别是县级城市)保 障性住房适应性不足和闲置。 全国政协委员、 住建部专家委员会成员、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鸿铭长期以来一直研 究和参与保障房制度的设计与规划。他认为,保障房建设中最大的风险应是结构性失衡,由 于缺乏基础数据, 各地对各种保障房的需求无法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测算, 就会出现某类保障 过剩,某类保障不足.因此,即便是总量达标,仍然无法满足保障需求。另外,保障房大多 落实在偏远郊区,交通、购物、就业、教育等配套跟不上去,必然造成供应与需求脱节。 公平分配是保障房的“生命线” 如何使有限的住房保障资源公平、公正、公开地分配给低收入家庭,如何使享受了住房 保障的家庭善用保障资源,是住房保障制度实施中代表委员最为关注的焦点。 贾康委员认为,公平分配是保障性住房的“生命线”,惟有公平方能使民生工程真正惠民 生、得民心。防止分配不公一是应逐步建设完整的居民收入统计和住房信息统计系统,为准 入与退出机制的设计与运行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二是加强保障性住房申请、公示、分配等环 节的透明度,并实行动态调整与持续跟踪,做到全过程公开。三是加强全方位监督,逐步形 成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监督互补互动的良好局面,确保分配公平。 要以改革的精神探索保障房管理机制 “保障房的管理运营是世界性难题, 大规模建设保障房难在资金和土地,分配难在公平、 公正,管理运营则更考验政府部门的智慧和耐心”。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盛 亚飞称,不均衡的城市化发展模式,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问题,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又致使 大型居住社区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保障房陆续投入使用,市政设施配套不完善,规划建设、后续管理等问题已经逐步 显现。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物业服务企业普遍亏损经营,这 两年各地不时出现物业公司“抛盘”、小区无人服务的事件,而对于保障房社区的物业服务来 说,如果无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同样难以为继,物业服务水平难以提高,最终使住户的权 益得不到保障。 对此,杨宜新代表认为,保障房本身就具有福利性质,管理部门既要对物业公司给予扶 持,又能以必要的手段敦促被保障者履行义务。一句话,管理部门要勤政为民,管理机制要 健全、管理办法要有效、管理工作要到位。 编辑:李力 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本刊记者 郑天虹 叶前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深 化改革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绩,总体上基本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与发展不相适应 的方面,我们仍需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从重审批轻监管向宽准入严监管转变 行政审批是行政权力最为集中的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义重大。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省长朱小丹说,2013 年广东省市县行政审批事项将再压减 40% 左右。为了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真正做到“革自己的命”,广东省改变过去由省发改委牵头的 做法,而由相对“超脱”的广东省编办牵头行政审批改革。原先由几十个省直部门行政首长共 同参与的行政审批联席会议被新成立的“广东省转变政府职能决策咨询委员会”所代替, 成员 则是相对超脱的智库机构和社科界人士。 关注行政审批改革的全国政协委员朱征夫说,行政审批事项应当由法律、法规、规章或 国务院决定设定,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审批事项。不得以政府“红头文件”等形式作 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以及增加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义务的决定。 全国人大代表陈舒表示,我们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审批等同于监管。以审代管, 审批完好像就完事了。 在新一轮行政审批改革中尤须特别注意的是, 审批放宽不能就因此监 管放松。对企业的审批减流程、“开大门”,但不能对监管也“开大门”,否则偷排污染、造假 等事件就不会减少。 陈舒代表说, 行政审批改革不能停留在审批项目数字的增减上, 从重审批轻监管到宽准 入严监管的转变, 需要职能部门对相关项目全程跟踪, 特别是涉及环保和民生重大关切的方 面,更需要严之又严。 朱小丹代表说, 行政审批改革既是对政府自身权力配置的调整, 更重要的是政府职能的 转变。 陈舒代表认为, 现在广东等地的行政审批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 但不少企业遇到的新的 问题是,在一地拿到的相关手续和批文到另一地就“水土不服”了,因此,行政审批改革在试 点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全国统筹步伐。 大部制改革要向县级全面铺开 2008 年起,中央和地方开启第一轮大部制改革。继广东顺德、广州、深圳等地在第一 轮改革中先行先试后,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县级大部制改革即将在广东全面铺开。 朱小丹代表说.2013 年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广东还将积极稳妥推进县级大 部制改革。深化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加快实现县镇权责关系法定化。进一步探索 省直管县(市)改革。 在较早探索县级大部制改革的广东省云浮市,当地正在谋划建立县级综合政务服务中 心。此外,在食品监管等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服务密切相关的领域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打 破部门分割,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同时,在部分县区正探索整合监察局、审计 局的职责,成立监察和审计局,解决监察部门“有权力缺技术”和审计部门“有技术缺权力” 的难题,形成监督合力。 广东省清远市已明确了县级大部制改革的时间表:2013 年 6 月前全部完成。 全国人大代表李秉记表示,大部制的核心在于放权,否则就是失败的改革。大部制决不 能理解成简单的部门归并,而是通过减少部门数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职能和行政干预,为 市场经济服务。因此,放权也是此项改革的最大困难所在。放权也应该注意“有规矩”,既要 警惕“一收就紧”,又要防范“一放就乱”。 全国政协委员顾也力认为, 政府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责, 要把权力型政府转变成为服务 型政府。大部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政府职能转变,可以更多地让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们认为, 下一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要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行政决 策机制,形成决策前有调研、决策中有论证、执行中有监督、执行后有评价、决策失误有追 究的全程制约,完善决策信息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保证重大行政决策的科学性,避免不利 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策和事项出台。 编辑:何晏 盘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农业现代化 本刊记者 郭远明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宜春市市长蒋斌,在谈到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时表示,应根据 农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完善,通过多种形式盘活土地经营权,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程度。 蒋斌代表说,多年来,现行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 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新形势下,农业加速向现 代化迈进,当前农村土地制度中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也亟待完善。 首先是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目前缺乏物权属性,导致农业发展、农民致富融资困难。当 前的法律、 政策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抵押贷款, 金融机构认为对农民发放贷款风 险太大、交易费用太高,不太愿意发放农户贷款。专业大户贷款困难,就制约了利用土地流 转和规模化经营。 其次,土地流转期限束缚了专业大户的发展手脚。由于受二轮土地承包总体期限限制, 有些大户在考虑长远发展规划时顾虑重重, 担心所流转的土地到期后会发生调整, 许多大户 不愿也不敢在农机购置、稻场、库房等配套设施建设上投入过多资金.从而导致生产能力在 低水平徘徊,一些如道路、沟渠、电力设备等投资较大的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更是难以开展。 三是集体土地管理手段落后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和租赁市场的形成。 当前各地多数乡镇 和村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土地流转信息管理、 登记和备案制度, 有需求的经营主体找不到有 形市场流转土地,农户也找不到投放市场,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 益,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蒋斌代表说,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必须在坚持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完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 蒋斌代表认为, 首先应有一个对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制度安排。 这种制度安 排要做到两个保障:一是保障农民的承包权,使农民的土地在流转过程不丧失,并获取承包 权的收益:二是保障经营者的经营权,使经营者可以获得相当长时间稳定的承包经营期限, 并有可预期的投资回报。 其次应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制度和规程, 建立和完善流转平台。 在 乡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引导土地转出方和需求方自觉向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提 出申请并进行登记, 及时将流转资料在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上发布; 在县一级探索设立农村产 权交易服务中心,收集各乡镇的流转信息并发布,解决土地流转超出乡镇范围的供需。 蒋斌代表说, 当前要允许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搞活农村土地经营权的积极探索。 他认为 根据多年来地方实践,有三个方面的经验可供学习借鉴。 一是探索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 激活集体土地的物权属性。 目前一些农业县市在换补 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同时,由县级人民政府给加入农村土地合作社的农户发放& 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 ,土地合作社受让土地使用产权后,可以拿全体成员的土地使用产权 证,向土地产权交易机构申办总的土地使用产权证;合作社凭土地使用产权证,可以向金融 部门抵押贷款、融资。这种方式在一些地方已经使农民的土地变成了资本,解决了规模经营 的资金问题。 二是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度。土地股份合作制度就是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 入股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入股到村组集体组织发包给公司、 规模大户经营, 按股份在年终取 得收益分配。 目前宜春市的汇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积极开展了土地人股的探索: 宜春 全市以股份合作方式流转土地 1.04 万亩,占全部流转面积的 1.78%。这应该说是一条可行 的提高土地经营规模的道路。 三是探索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完善要靠新型经济主体来参与、 推动和实施。应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大力培 育专业种养大户和现代职业农民; 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 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给予补 贴;在安排高标准粮田改造、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等项目资金时,优先考虑农民 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举措都将为农村土地经营制度 的完善提供动力。 编辑:高远至 户籍制度非改不可 本刊记者 苏万明 麦康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许振超,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全国劳动模范。他们两位都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也是我国户籍制度的长期关注者,记者 最近采访他们,听到了他们对户籍制度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传统户籍制度已经非改不可了!”麦康森代表说,同属一国公民,却有不同的身份,并 以这种身份区别为基础,形成了差别对待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利益分配和社会 保障制度,人为形成待遇差别,加剧社会不平等,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和 城镇化带来很大制约。 目前,我国已经产生一个最接近“城市市民”的农民工群体,他们为工业化和城市建设提 供了极其廉价的劳动, 并已长期在城市居住, 有相对稳定的工作, 最迫切也最有资格享受“市 民待遇”。然而,长期以来他们游走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受到歧视、遭遇不公,不仅束缚了 自身的生产力,还导致诸多的社会问题。 麦康森代表说,随着我国新老两代农民工逐渐完成世代更替,这一问题将愈发突出。薪 生代农民工更加留恋城市,更渴望与市民同等享有文化生活、民主政治等权利。他们受过教 育,更具民主、平等和维权意识,对社会不公和身份歧视感受最深。再加上网络发展,诉求 渠道增多,继续漠视他们将使社会矛盾更容易被扩大和激化,不利于社会稳定。 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许振超代表说,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比较明 晰的,即取消农业、城镇户口之别,代之以人口居住登记管理,“农村”人口被纳入到城乡统 一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中, 居民被赋予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彻底消除城乡分割二元结 构。 许振超代表说,改革的难点在于,目前国家和地方的财力,是否能够满足“新市民”的社 会福利扩容需求?就拿最低生活保障来说,现行的城镇低保标准一般都比农村高,大量“新 市民”需要低保待遇时,地方财政是否能够支撑?此外,城市区域的保障住房资源、教育资 源、医疗资源相对有限,估计较长时间内还难以完全满足“新市民”的需求。 “如果农业户籍仅是改变了称呼,其他待遇没有跟上,那改革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大了。” 许振超代表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新市民”暂时委屈,待遇依旧“低人 一等”,二是降低“老市民”的福利。但是,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带来新的社会不稳定。 此外,一些相关联的难题也在考验执政者的水平。比如,原农村居民的承包地、宅基地 等,市民化之后是否应该保留,或者如何进行与城镇居民福利之间的换算等等,都是值得研 究的问题。 许振超代表说,直到目前,青岛港 8000 余名农民工当中,最终落户青岛的不到 80 人, 占比不足 l%。而且他们还是通过特殊政策,以人才引进等方式落户的。“当然,城乡一体化 的户籍改革是大方向,关键是要通盘考虑,处理好关联问题,稳妥开展。” 麦康森代表认为, 由于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牵一发而动全身, “户改”不能寻求一步到位, 而应该是各系统协调推进、统筹实施步骤的过程,我们对此应该充满成功的信心。 “同为一国公民,就应该享有一样的福利,平等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中国的改革开放 大业发展到今天,使?户改?更显必要,也使我们更有信心。”麦康森代表说。 麦康森代表认为,统一身份,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问题,当然也不应该“一刀切”:对于 需求最迫切、条件已具备的农民工,应该抓紧落实市民身份;对于在农村有房、有地、留恋 农村生活的居民,需要与其他关联改革协同推进,保障其自由选择的权利。 对于关键的统一待遇问题,则需分步操作。首先,执政者、城市管理者要摒弃农村支援 城市的思路。“户改”设计之初就应端正态度,要有改变惯性、惰性的勇气和决心,也应该做 好相应准备,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其次,国民待遇不可能也没必要一步到位实现,但要小 步快跑,逐渐跟上。比如,随着地方财力的增长,每年为新市民追加一点。也应该相信,“新 市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会创造、增加社会财富,使这一进程能够持续健康地进行 下去。 编辑:高远至 推动社会管理向治理转型 本刊记者 朱国亮 王骏勇 叶前 侯大伟 管理与治理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大不同。治理是以服务为先的管理,是更多公众参 与的管理,是更注重源头化解的管理。全国两会前夕,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表示,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亟须创新社会管理。 以服务为先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对流入地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2012 年,江 苏省监狱管理局对北京、 广东等多个省区市监狱在押犯抽样调查显示, 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 员犯罪问题比较突出,犯罪所在地不在户口所在地的在押犯占 47.5%.一些地区刑事犯罪人 员中外来人口比例更达七八成之多, 其中很多都是在无力改变现实生存状况的情况下, 受外 部环境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全国人大代表、律师朱列玉说,社会管理部门要转变作风,主动出击,把目光和精力投 射到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势高危群体。现实中,即使有渠道诉求,他们也很难主动去反映问 题,或者根本没有反映自身诉求的能力,而他们往往又最容易受到不公正待遇。“矛盾就是 在一次次不公正对待中积累的,一旦来个总爆发,就是个社会悲剧。”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苏州市市长周乃翔说:“化解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更多地要在 就业指导、子女教育、医疗和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下工夫,要善于将管理融人服 务。”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认为,过去讲管理,一般指管理者通过实施 管控等手段维护或达到一定状态,主要是解决显性问题,偏重于维护社会面的秩序:而治理 则着重研究达到这种状态需要解决的本源性问题,强调以人为本、服务为先。 更多公众参与 全国人大代表、 江苏瑞信律师事务所主任刘玲对出租车行业关注较多。 对于全国多地相 继发生的出租车罢运事件,刘玲代表调查发现,根源还在于出租车的经营管理方式。目前, 出租车司机总体还比较松散, 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管理的状态, 在很多问题上不能与政府有关 部门和出租车公司形成平等对话。 如果能够在出租车司机中成立行业协会, 使之能与政府有 关主管部门、出租车公司平等沟通,参与到出租车经营管理中,很多问题和矛盾是可以化解 的。 “畅通民意渠道固然需要,但还是被动的,民众不找上门来,政府部门还是?睁眼瞎?。” 朱列玉代表认为, 现在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可谓不多, 但急需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如何把公共服务真正“送达”真正有需要的人群。在这一点上,各类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具有 得天独厚的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市市长张国华认为,推动社会管理向治理转变,需要加快各 类社会组织、群众组织的培育,推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自治,进而更多地让公众参与到社 会管理中来,通过多方互动与协作配合,凝聚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旅游局局长黄细花认为,政府主管部门要借助“外脑”并形 成制度和约束机制, 才能真正汇聚民意、 民智。 在此过程中, 相关部门要成为一个“设计者”, 把形成的意见整合提升为“制度框架”,具体工作仍要交由更具专业能力的社会组织去完成。 “比如当前的孤残儿童收养问题,就说明过去的解决模式和路径已经不适合了。在各种社会 组织已先期参与和发展的情况下, 由官方另起炉灶就是一种资源浪费, 更何况做得不一定比 前者好。” 注重源头化解 2012 年,国内多个地区因房屋拆迁、重大工程建设引发群体性事件,究其原因,很大 程度上是缺乏前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在矛盾凸显期,大量社会矛盾存在于基层,如果能从源头上开始介入,在苗头状态加 以干预,很多矛盾是可以化解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局局 长林志梅认为,许多社会管理问题,在萌芽状态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 和司法机关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开展矛盾隐患排查化解工作。 在江苏省南通市,从 2003 年 4 月创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至今,南通各级调解组 织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31 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 97%以上。 张国华代表说,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大调解等机制的建立就是要改变维稳“马后炮”的局 面,立足事前防范,着重源头化解,这正是治理和管理的不同之处。 编辑:姜磊 教育公平必须靠改革推动 本刊记者 余靖静 马扬 廖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年) 》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近年来,国家不断 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改造薄弱校、提升师资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人民群众关 心的上学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 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止于此, 对于目前教育均衡 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革方向,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给出了建议。 择校热、择师热的背后是什么 2012 年,教育部已完成与 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备忘录签署工作,未来 10 年如何让孩子“上好学”有了更具体、清晰的路线图。 接受采访的代表和委员们认为, 义务教育领域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 如择校风愈演愈烈, 名校资源超豪华配置,有的薄弱学校学生甚至自带课桌椅上学,农民工子女在升学、培训等 方面难以与城市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等,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在全国很普遍也很严峻,大城市尤其严重。”全国人大代表、浙 江省嘉兴市市长鲁俊说,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了目前的“择校热”。 “现在一些家长,不仅择校,而且还择师。”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 学校长方青表示,托关系、靠人情,把简单的入学复杂化,不仅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也 会让孩子变得功利化。 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省湖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沈琪芳认为, 目前如何实现优质教师 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关键。“以湖州为例,现在一些农村中小学在硬件 设施上跟城里的学校差别不大,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与城市学校差距比较大,很多 农村人还是要把孩子送进城市学校。” 改革,应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使劲 “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首要是加大投入、扶持薄弱校。”沈琪芳代表说,要在不削弱 优质校的前提下,形成稳定的教师流动机制,帮助落后学校发展。 “无论多么贫困、偏远的地区,都必须保证一定的学生数量中有一位合格的教师,一间 配置齐全的教室,相应的体育,音乐教学设施,活动场所和生活设施。”全国政协委员、复 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认为, 对贫困落后地区, 政府必须雪中送炭, 并逐步确立国家标准。 “有了标准,学生才能处在大致相同的起跑线上,教育均衡才有基本保证。” 全国政协委员、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建议, 应研究以网络技术实现教育信息资源 区域内共建共享和区域间共享互换,使有限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鲁俊代表建议,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一是控制择校规模,比如浙江省实行阳 光招生政策,把择校生比例严格控制在新生人数的 5%以内:二是全面加强教师的培训,立 足岗位,提升综合素养。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凭教育一己之力很难推进,需要政府加紧进行科学 合理的顶层设计,考试评价体系改革也要跟上。”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 长李桢认为, 均衡发展不是教育的平均化和平庸化发展, 而是在每个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基 础上,实现自身发展。教育应该追求个性,讲究包容。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些理念常常 会受到评价体系的束缚和制约,这就需要通过不断探索和改革寻求突破。 基层探索教育均衡 解决择校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本办法是让好的学校更多、让近的学校更好。近年 来, 各地对教育均衡已经有了很多尝试, 这些探索为今后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供了借鉴意 义。 安徽省通过择校公示、招生审批、典型案例通报等“阳光招生”举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 防控系统。山西省则注重“软件”升级,比如晋中市把重点高中招生指标的 80%分配到初中, 调动了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浙江约七成县域实现公办的中小学“零择校”。 另外,杭州、深圳、南京、成都、北京等不少城市已相继试行中小学名校集团化,促进 教师的均衡配置。 2002 年,杭州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公办基础的教育集团“杭州求是教育集团”。截至目前 杭州全市共有教育集团 177 个, 成员单位 663 家, 六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参与率达 67.7%。 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后,杭州六个老城区优质学校占有比以每年 15%的速度递增。农村教 育水平得到快速提高,杭州全市农村骨干教师所占比例从 2005 年的 24.7%增加到目前的 48%。2012 年秋季学期,杭州的公办初中小学全部实现按学区就近入学。 编辑:郑明达 医改呼唤政策“复方药” 本刊记者 叶建平 鲍晓菁 新医改实施 3 年多来,重点推进的五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现阶段,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取得的成果与百姓需求仍存在差距。新医改在提高医疗保障 水平、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待破题,亟需一剂政策“复方药”。 新医改惠泽亿万百姓 “新医改让老百姓最直接受益的就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特别是新农合覆盖面和报销 范围、比例的不断扩大,使亿万农民走出了过去?小病拖、大病扛?的无奈。”全国政协委员、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王正荣说, 多地都在逐年调高统筹补偿方案, 并在大病保险方面开展了积 极探索。 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们认为,国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缓 解了百姓看病贵。 另外,对于医改“最难啃的硬骨头”,各地也创新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盘活了资源, 提升了效率。北京、成都等地成立了独立于卫生体制外的医管局,实行“管办分离”。“预约 挂号”“无假日门诊”等创新举措也让百姓拍手称赞。 “无论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还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新医改给百姓最直接的 感受,就是政府职能的回归。”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李铀说。 改革步入“深水区” 经过 3 年多的医改,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但在代表委员们的眼中,医改 仍面临着诸多难题。国家在实施新医改时提出三句话――“保基本、强基层、建体制”,既抓 住了关键,也是进一步深化医改需要破解的问题。 首先,保基本面临着保障力度不够和浪费现象并存的尴尬。在一些地方,由于监管制度 不完善,部分医疗机构和个人甚至采取“挂床住院”等违反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欺诈行为,套 取医疗保险资金。 其次,强基层面临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无奈。新医改实施以来,大多数乡镇卫生院 都实施了标准化建设.配套设施、仪器设备都不错,但是人才问题依旧没有很好地破题。一 些乡镇卫生院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般基层卫生院培养一名成熟的医生至少需要 5 年时间, 但 是现在这些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纷纷被上级医院挖走,他们又得从头培养新人。 王正荣委员说, 疾病预防作为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样也面临着人 才流失的尴尬。去年,四川省疾控中心招聘了两名博士生,不到 3 个月就不辞而别,原因就 是待遇低。 第三,建体制面临着“接地气”的现实考验。代表委员们反映,在医改推进过程中,一些 制度在基层落实过程中出现了与初衷背道而驰的现象。例如,一些地方在实施绩效工资时, 出现了“大锅饭”现象,挫伤了业务骨干的积极性,最终影响百姓就医。 回归公益仍需政策“复方药” 进一步深化医改,就是要让医疗卫生服务回归公益。要让百姓最大限度地享受医改“红 利”,必须要政策“给力”,开具“复方药”。 第一味:“补药”――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医保报销比例。解决百姓看病责问 题, 最关键的就是降低个人支付费用所占医疗费用的比例。 对于如何确保医保报销比例和范 围更贴近百姓现实需求,有代表建议,社保、卫生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合作沟通,开展大规 模的调研和测算,避免因部门利益不同而导致保障体系与百姓需求“脱轨”。 第二味:“猛药”――完善相关激励政策,破解基层人才“短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 省立医院院长许戈良认为, 政府应加大对医疗人才的培养, 特别要扶持基层医疗机构培养自 己的人才梯队, 改善村医、 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与待遇, 让他们成为基层留得住、 群众信得过的白衣使者。 许戈良代表建议,建立大医院医生轮流下基层机制和医师多点执业机制,使医生由“单 位人”转变成为独立的“社会人”,使多点执业在体制上可行,从而缓解百姓看病难。 第三味:“辅药”――完善价格体系,弥补政策亏损。目前,我国“重药轻医”价格体系仍 未根本改变, 对医务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定价过低, 导致医院收入主要依靠药品加成或者医 疗检查等。在国外,医药分开,医务人员收入高,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上。王正荣委员认为 取消公立医院“以药补医”,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应当在降低药费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医 疗服务的收费水平。 编辑:苏娅 思考篇:凝聚合力共推改革 本刊记者 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靠什么延续“中国奇迹”?如何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采访中,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这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改革必须抢抓“窗口期”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今年已是 87 岁高龄的李灏老人,曾长期担任深圳市委书 记。谈及中国的未来,谈到如何实现“中国梦”,老人突然站起来,大手一挥,话语深沉而凝 重:“必须走改革的路子,不改革没出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给出了新一轮改革方向,“改革之箭”已在弦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改革 “窗口期”。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等人告诉 记者,改革就是让更多的人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江苏省苏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王天琦疾 呼:“现在的关键是要主动改革,改革就是与危机赛跑!” 江苏雨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祝义才、 宁夏晟晏实业集团董事长杨斌等人谈及改革 话题也是心潮难平:民企虽与国企同处市场,但在资源配置、市场竞争、金融支持等方面还 有不少不公平的地方。 “不仅必须改,而且可以改。”在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看来,中国的战略 机遇期,正是深化改革的“窗口期”。外部倒逼催生了改革动力,内部物质、制度准备已然充 分,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为中国改革提供了新机遇。 改革须正视四大阻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当前改革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 的变化: 一是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 经济转型、 社会转型、 政府转型都直接依赖改革的突破: 二是改革面临的利益冲突更为突出, 既涉及增量利益合理分配, 更涉及存量利益格局的调整: 三是改革的时间和空间约束增强。受访者普遍认为,当前改革面临的阻力也不容忽视: ――“负思潮”阻力。一些极端社会思潮试图在意识形态层面影响改革方向。中央党校原 副校长李君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王德培等认为, 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犹如“精 神鸦片”,如不加以应对,对改革大局不利。 ――“伪改革”阻力。一些部门试图打着改革旗号进行部门私利整合,他们也因消极执行 改革政策导致一些领域的改革改而无效、 改而效微。 一些“伪改革”表现在改革的不彻底性上。 ――“不改革”阻力。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互相抱团,担心改革触动现有利益格局,不愿 改革也不敢改革。 ――“怕改革”阻力。一些基层政府官员、社会中间阶层和部分衣食无忧的群众因担心改 革会出现负效应而宁可维持现状,有些基层的改革也因此被缓、停。 改革成败决定执政安危 记者采访中,不少受访者认为,当前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一些地方 如果消极应对,将问题“击鼓传花”,固然一时轻松,但更大的问题和困难就会随之而来,甚 至落入“转型期陷阱”,这不仅会严重影响执政安全,还会丧失发展的大好机遇。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齐同生说, 深化改革是执政党得民心的头等大事。 回顾我们党 的发展历史,无不遵循和应验着这条经验和规律。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奇也表示,我们必 须明白执政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群众应该分享到改革的成果。 多位专家学者认为,执政党要确保执政安全,就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可 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要求和满意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中要重点提高全党的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能力、 文化创新与思想引领能力、 利益整合与 社会凝聚能力、党风廉政与自身净化能力、执掌政权与巩固国防能力、国际交往和世界影响 能力、危机处理和稳定社会能力等 7 大执政能力。 深化改革必须形成合力 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 形成攻坚合力是下一步的重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 长高尚全认为,改革攻坚,首先要凝聚共识,切实提高党对改革的领导力。 改革之初的阻力主要来自意识形态, 而目前主要是利益的冲突与博弈, 这是接受采访的 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的共同感受。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从某种意义上看,此后的改革 比改革初期更为艰难。深化改革必须形成改革合力。” 推进市场化改革、 压缩既得利益群体寻租空间, 需要改革者从执政安危出发拿出义无反 顾的勇气, 而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 则需要决策者从民生福祉着眼作出灵活周致的智慧 选择。我们必须形成共识,随着社会多元带来的利益分化,皆大欢喜的普惠式改革空间越来 越小。迟福林说,改革的关键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下大决心,动真格,只有这样才能完 成改革攻坚的任务。 采写记者:唐卫彬 陈晓虎 周立民 郭奔胜,编塑:何晏 立法工作这五年 本刊记者 崔清新 2013 年 3 月,十一届全国人大 5 年任期届满,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如期召开。 届时,历史的目光将在这里聚焦。 5 年间,十一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成就显著,这些工作主要是围绕形成和完 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制定或修改了刑法修正案、刑事诉讼法、个人所 得税法等上百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数量也屡创新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 2011 年 3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的铿锵话语在人民大会堂回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社会保险法、侵权责任法、食品安全法、刑法修正案(八) 、选举法、国家赔偿法、刑 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个人所得税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 240 多件、行政法规约 700 件,地方性法规 8600 多件。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 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吴邦国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 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感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 是中国法制建设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中国立法得以顺利推进的 原因在哪里?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是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中国立法的重要经 验。”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2011 年 6 月 27 日,考虑到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物价水平的提高,为减轻中低收人人 群的负担,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拟将个税起征点从 2000 元提高到 3000 元。 同年 6 月 30 日,经过热烈而充分的讨论,全国人大常委会最终通过的修改后的个人所 得税法, 又将个税起征点从草案提出的 3000 元提高到了 3500 元, 这一调整引起了社会的高 度关注。 起征点的这一重要变化,是在认真听取意见、经过充分审议、反复进行研究后作出的重 要调整,折射出立法机关对民意的充分尊重和审慎考量。 从 2008 年 12 月社会保险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时各界提出意见和建议 7 万多件, 2010 到 年车船税法草案接近 10 万条意见和建议;从 2011 年个税法修正案草案的 23 万多条意见和 建议, 2012 年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 55 万条的意见和建议, 到 法律草案征集到的意见和建 议数量屡创新高。 “只有反映大多数人意志的法律才有执行力。”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指 出,保障人民通过多种方式有序参与立法,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 进一步尊重和保障人权 刑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一部重要法律。201 1 年 2 月,刑 法修正案(八)获表决通过,修正案因凸显了保障人权的理念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其 中将死刑罪名由 68 个减至 55 个,取消了 13 个死刑罪名,无疑最引人注目。全国人大常委 会法工委副主任郎胜说,我国在死刑的具体运用、具体执行上,掌握还是很严格的。 一年后,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获高票通过。刑事诉 讼法是一部直接关系公民权益和基本权利的法律,这次修改成为继 2004 年“尊重和保障人 权”被写入宪法后,我国立法史上再次将这 7 个字写入一部重要的基本法律。 多次参与草案修订工作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光中指出:“这是宪法有规定以来,我国 部门法第一次有了人权规定。规定的这几个字,不仅有宣示性,也有指导性意义。”回顾十 一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修改的法律, 强化人权保障是 5 年来我国立法工作的一个重 要思路。 着力促进解决民生问题 近几年,“三聚氰胺”“一滴香”“瘦肉精”“染色馒头”……一桩桩食品安全事件触目惊心, 引起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高度关注。 2008 年 4 月,食品安全法草案公布,收到社会各界提出意见 1 万多件。2009 年 2 月, 食品安全法经表决获得高票通过。社会保险法、防震减灾法、国家赔偿法、道路交通安全 法……这些法律涉及的内容都与民生问题有关。 5 年来,坚持以人为本,促进解决民生问题,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始终不渝的追 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 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继 续加强立法,并监督法律的有效实施,督促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以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编辑:何晏 全国政协提案工作助力民生进步 本刊记者 郑明达 提案,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十一届全国政协期间,各界别政协委员、政协 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共提出提案 28930 件,经审查,立案 26699 件。这些提案经承 办单位认真办理, 提案中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已被吸纳并落实到国家相关决策、 发展规划或部 门工作中。 这些提案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等做出了积极贡献。 多方合力共推提案工作发展 据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孙淦介绍,十一届全国政协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政 协提案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2 年 4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 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意见》 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重要 。5 提案共批示 120 余次, 这些都有效促进了提案作用的发挥和提案工作的发展。 各承办单位把 办理政协提案作为一项重要职责,不断提高提案办理工作科学化水平。 据悉,十一届全国政协期间,提案委员会在提高提案质量、增强办理实效、推进制度建 设、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通过举办国家有关部委工作情况通报会、 向国家部委征集提案参考选题、 将网民关注的 社会热点问题整理为提案选题参考线索等方式,政协提案质量稳步提高。 此外,提案委员会还加强了办理协商,推动增强提案办理成效。孙淦说,2010 年起, 提案委员会每年组织召开重点督办提案选题协商会, 有关各方一起协商确定重点督办提案题 目和督办方法。 同时,提案委员会还不断健全制度体系,为提案工作发展提供保障。为加强和改进经常 性工作, 推动提案工作创新发展, 提案委员会逐年加大了在互联网上公开提案全文和办理复 文力度,举办了提案工作成果展,开展了邀请网民参与提案工作等。 提案力促民生领域改革 近年来,一些民生领域改革政策和举措的出台,不少背后都有政协提案的推动。2011 年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就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的意愿和要求, 是体现政协提案 在推进税制改革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典型案例。 关于国家基本药物问题,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菊红花等委员提出“关于国家 进一步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提案”,指出了基本药物制度中补偿机制不健全、药品 价格不统一、药品品种数量不能满足基层基本医疗保健需求等问题。 根据菊红花等委员的建议, 卫生部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调整机制, 向 老年、妇女和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以及慢性病防治用药倾斜。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 于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 基础上, 卫生部细化 完善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 提高了基本药物供应保障水平, 同时与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多 渠道补偿机制,有效推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 教育经费投入占 GDP4%的目标是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多年来一直呼吁的问题。 2011 年 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们提出多件提案,建议制定教育投入法,制定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 和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有关教育的财政拨款监督体系。之后,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等 部门制定~系列政策措施。2012 年,“4%目标”得以实现。之后委员们进一步关注“后 4%时 期”,相关问题也得到有关部委的积极回应。 提案与部委工作重点 除了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 政协提案中所反映的问题也被部委纳入年度工作计划, 重点 解决。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林绍彬等 4 名委员提出“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城乡医疗 救助体系的提案”,指出救助资金的筹措渠道少、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城乡救助办法和标准 不统一,专门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缺乏等问题,是当前我国医疗救助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针对提案中指出的问题, 民政部连续两年将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列为部年度重 点工作, 并积极争取国家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重视和支持, 将其纳入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 制改革重点工作范围。2012 年初,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 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的意见》 。2012 年 5 月,民政部在 全国确定了 273 个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单位, 进一步明确了试点的目标、 任务和要求等。 由此可见,各承办部门的积极回应,让政协提案与部委工作形成了良性互动.为及时解 决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惠民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编辑:何晏 直面高成本城镇化 本刊记者高远至 城镇化,已经上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对此,各界达成的共识是,城镇化 需要大力推进,但其重点应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并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 化过程,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目标。这就是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了与过去发展路径必须有所区别的决心,更符合城镇化发展规 律和中国的现实,我们有理由寄予美好的期待。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新型城镇化必然是高 成本的城镇化。 分析城镇化的过程,土地等资源的供给、产业的聚集和发展、人口的膨胀和市民化是必 然的三个方面,而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其各自的成本在未来都将显著上升。 首先,土地等资源将加速告别低价。数据显示,我国内地大中城市人均综合用地已超过 120 平方米,而东京人均综合用地仅 78 平方米,香港才 37 平方米。与日本快速发展时期相 比较,我国 GDP 每增长 l%,对土地的占用量差不多是日本的 8 倍。土地的低效使用广受诟 病,而其根源正在于获取土地的成本太低。 目前, 旨在提高补偿标准的征地制度改革推出在即, 这将使农民能够更多地分享城镇化 的成果,并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同时也推高城镇化成本。土地资源之外,水资源的使用也 渐趋紧张,国家不仅划定了用水总量的红线,还上调了水资源费的收取标准;能源的品质也 需要巨大的投入来进行升级,否则我们将难以摆脱十面“霾”伏…… 全面的资源品价格改革已经箭在弦上, 虽然涨价不是改革的目标, 却是可以想见的结果。 当然,这也与新型城镇化集约、绿色、低碳的理念相呼应。在这一背景之下,城镇化所必需 的产业聚集发展的成本将大幅增加; 此外, 农民工工资持续大幅上涨也对产业壮大形成了很 大压力。这极有可能拉低城镇化发展的速度。 最后, 人口的市民化更需要巨大的投入。 不少专家和机构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成本作过 测算,包括各类社保投入、公共服务投入、住房保障投入等等,一个农民工融入城市,政府 要花 8 万至 10 万元,若以这个数目乘以当前 2.5 亿左右的农民工,则政府投入将超过 20 万 亿元。 以住房为例来说明这种投入的缺口显得更加直观。 据有关部门调查, 农民工在城镇的住 房.52%为用人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47%为租住“城中村”、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区的农民住 房,自购住房的比重不足 1%。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农民工比重不足 3%。这显示绝大多数农 民工融人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在我们把新型城镇化当做一个机遇的同时,更应该把它视作一个挑战。这个挑战 的核心就在于,如此高的成本谁来承担? 毫无疑问,所有人都将承担这个成本的一部分。当然收益也为每个人所共享:环境的改 善、社会的融合以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而成本中的另一部分则需要特定的群体来承担。比如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将要支出更多, 要花更多的钱填平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社保鸿沟、 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等等, 这些开支可 以是新增加的税收,也可以是在别的支出中减少的部分,不管怎样,总有部分群体要有所付 出,而获取收益的是农民和农民工。 可以看到,高成本对应的是高收益,这正是新型城镇化这枚“硬币”的两面。这里之所以 强调高成本的一面,是因为之前展现更多的是高收益的一面。我们甚至计算出,每个农民工 变成市民之后可以对消费贡献多少、对 GDP 贡献多少、对结构调整贡献多少。然而,毕竟 是先要有投人才会有收获。 问题最终还是回到高成本, 这是新型城镇化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在描画新型城镇化 的美好前景,以激发人们前进的信心和决心之后,还要回到当下的现实,想一想如何解决真 正的问题――使成本的分担能够尽可能地合理,并凝聚最大的共识快速地加以推进。 很大程度上这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来实现。征地制度改革、资源品价格改革、户籍制度改 革、收入分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等,将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组成部分。这对各级政府来 说,都是不小的考验。 。 高成本绕不开,新型城镇化必须迈过这道坎。 警惕舌尖上的腐败向地下转移 本刊记者 记者近日在江苏、河北、北京等地采访发现,中央的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各地公款吃喝 风气明显有所收敛。但在一些地方,少数基层干部不在明处大吃,却躲到暗处享受,吃喝之 风正在向豪华会所、民宅、机关食堂、酒堡等非酒店隐蔽场所转移。专家认为,必须警惕公 款吃喝风转移消费地点和消费方式的新动向,有关部门应及时跟进治理。 隐蔽的吃喝腐败 “跟谁吃得小心,在哪儿吃要注意。”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对记者说,最近出去吃饭非 常谨慎, 一怕被部门查, 二怕被外界监督, 特别是怕被人偷拍再弄上网。 但他们也私下反映, 吃喝有的是地方,不一定非要到宾馆饭店。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吃喝风加速向隐蔽场所转移。 近日,记者跟随一位知情人到河北石家庄一家高档酒店参观他们的“贵宾间”。让人意想 不到的是,来这里的客人只能从地库乘专用电梯直达 4 层。这里设施齐全,除了豪华餐厅, 还有不亚于五星级宾馆的客房,还有包括 KTV、洗浴、按摩等设施。老板介绍说,“贵宾间” 与其他包间全部隔开,非常隐蔽,外人根本无法进入。虽然最低消费在数万元以上,但体现 了档次,依然很受欢迎。 记者在江苏采访发现, 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吃饭地点也开始从传统的酒店和饭店转移到 单位和企业的内部酒店、招待所和食堂,但食材的标准和实际花费并没有降低和减少,有的 单位食堂厨师都是从星级酒店专门请来的。 江苏某地烟草系统一家内部酒店人员反映, 因为 担心被曝光,不少机关或单位就把团拜、聚餐、接待等活动放在他们餐厅,生意比往年同期 好五成。他们根据客户需求,新增加了河豚、大闸蟹、龙虾等高档菜品,还提供茅台、五粮 液等高档酒水,接待水准很高。这位内部人士悄悄说:“领导还给我们专门开了会,强调保 密纪律,不准向外透露客户任何信息。” 记者调查发现, 豪华会所也渐成吃喝腐败的重点场所。 这种以会员制形式进行消费的高 档场所,运行更加隐蔽,在会所里消费的一些非公开化服务项目,无法被外界察觉。 不仅如此,一些豪华饭局也开始进入民宅,不少高档红酒销售点还成了一些干部“品酒 聊天”的新去处。在石家庄的一个高档小区,一位居民告诉记者,他家对门的三室两厅租给 了一位老板,经常见有男男女女前来就餐,还不时听到喝酒时推杯换盏传出的声音。后来才 知道,这个宅子里的一桌饭,价格可不菲,前来吃喝的不是领导就是老板,既安静又安全。 治理吃喝腐败盲区 面对由明到暗的吃喝腐败,专家认为,必须及时研究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通过综合 治理弥补监管漏洞。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等受访专家一致认为, 无论公款吃喝转移到多 隐蔽的场所,采取了多隐秘的形式,最终还是要拿发票报销。财政预算不够严谨细化、假账 不绝与审计不力、公务接待长期缺乏严格标准和监督是造成吃喝腐败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光中说, 根治吃喝腐败要抓三个关键: 一是先将公务接待预算公开 化、透明化,杜绝暗箱操作和做假账,同时要落实主要领导责任制:二是加强审计和监督, 每个机关单位都要定期向社会公布“三公”消费等经费决算, 超预算公款消费情况要及时依法 依规严肃处理;三是规范公务接待标准,逐步使职务消费货币化,减少隐性开支。 “我手机上经常有倒卖假发票的短信,我在基层工作时也经常遇到报销中的违法违纪现 象,发票腐败必须严加整治。”一位受访专家表示,治理吃喝腐败,可以首先考虑实行接待 和福利待遇货币化,取消报销制度。 专家认为,目前相关部门对豪华会所、民宅、酒堡等场所,还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一 些发生在这些地方的腐败行为往往不被关注。因此,当前要认真研究吃喝腐败的新现象,制 定有效对策,要发动社会各界加强监督,严厉打击吃喝腐败转移之风。 参与采写:杨守勇,王昆、凌军辉、毛伟豪:编辑:何晏 河池:向庸懒散奢开刀 本刊记者 王军伟 位于桂西北大石山区的河池市, 由于自然条件差等多种原因, 一直是广西经济发展较为 滞后的地区之一。2012 年 1 月,突发的龙江河镉污染环境事件对作为河池支柱产业的有色 金属产业形成重大打击,当地 154 家企业长时间停产整顿。河池经济一度进入“冰点”。 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说:“我 201 1 年 12 月到河池赴任,发现河池经济发展遭遇巨大困 难,但更大的困难在于部分干部责任感不强,不同程度存在庸懒散奢现象。一些曾经在河池 工作过的同志也发短信给我说,河池吃、拿、卡、要的现象严重,我很受触动。” 黄世勇根据观察,将部分干部工作作风问题概括为“两无三不四先”,即“工作无精打采, 平时无心履职;领导不问不催不办,群众反映不强烈不办,问题不充分暴露不办:工作先讲 困难,办法先问领导,责任先往外推,落实先放一放”。 此外,“科长现象”“局长现象”“股长现象”也严重制约着河池的发展。处于“中层板块”的 一些股长、科长们,任凭“上级喊破嗓子、群众跑坏腿脚”,始终慢吞吞、冷冰冰,人为设置 障碍, 群众盖一个公章要来回奔波几天, 一天能办的事久拖不决, 甚至利用权力吃、拿、 卡、 要,没有好处不办事,拿了好处乱办事。 河池市委常委、 组织部长何良军说, 市委曾接到一封基层干部的来信称, 他在山区工作, 到县城需要 4 个小时的路程,单程要二三十元的车费,要误一天多的工作。他按通知到县里 的一个单位办事,等了好长一段时间,有关同志一直不与他见面谈事,最后竟告诉他:“你 以后再来吧。”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2012 年初河池市委、市政府决定强力实施“干部执行力提升”工 程,并把它作为推动全市各项工作的头号工程。市委书记黄世勇、市长何辛幸等领导经常不 打招呼,直接到县、乡一线检查工作,并对执行力不强、作风存在问题的干部进行问责。 “去年 8 月 13 日,我去南丹县吾隘镇突击检查。一到镇里,就感觉街道脏乱差,镇政府 大院纸屑、烟头、瓜皮随处可见,市里布置的?五大工程?目标任务公示栏里,镇主要领导不 是责任人。”黄世勇说。结果第二天 3 名镇领导就被通报批评,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河池市委、市政府整顿工作作风“动真格”,在当地干部中产生了很大震动。记者在河池 采访时多次有干部群众向记者表示:现在河池的干部想再玩“懒散奢”就难了!中午,干部们 也不敢喝酒了。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河池市共有 21 名处级、科级领导干部因执行不力、履职不到位 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存在于干部中的庸懒散奢现象得到较大改观。以河池的政务环境为例, 自治区调查总队的调查结果显示,201 1 年河池位列广西 14 个地级市中的第 10 位,2012 年 上升到第 5 位,经营环境则从第 11 位上升到第 8 位。 这种改变也促进了河池经济社会在“破冰运行”中实现“局部突围”。 尽管有色金属这一支 柱产业因镉污染全行业长时间全面停产,2012 年河池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下降约 1%,但是 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产值增速分别达到 24%和 66.5%.旅游收入增长 51.9%。 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河池市委、市政府很清楚,要从根本上提升干部执行力、 改进作风,不能仅仅依靠主要领导的突击检查,必须着力建立长效机制。 河池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介绍,2012 年 1 月 29 日,春节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河池市 就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审定《关于实施执行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此后又 制定并实施了《河池市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明察暗访工作方案》 ,在《河池日报》上公开举报 电话和举报信箱,不定期组织开展明察暗访活动。 与此同时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推动相关措施的落实。如河池市人大常委会要求 市直各单位一把手去年和今年年初在《河池日报》上公开“晒”出承诺,通过实地检查、民主 测评、报告制度、责任追究等措施,确保监督落到实处。 “河池提升干部执行力、整顿作风不是一阵风,不搞花架子。”黄世勇说,市委、市政府 加强建章立制,动员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就是要使这一工程长期有力地进行下去,取得实 实在在的效果。 编辑:高远至 城镇化发展考验融资管理能力 本刊记者 褚溢仁 一边是城镇化发展在加速,一边是被动收窄的融资渠道。开年以来,地方政府的资金需 求有增无减,城投债发行“高烧”不止,规模远超去年同期水平。业内普遍预计,今年通过债 券渠道筹措资金将成为各级融资平台优先考虑的方式,而城投债 2013 年的净发行规模可能 较 2012 年显著上升。 地方融资需求有增无减 最近,记者在地方两会上了解到,在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放松及外需疲软 的环境下,多地下凋了 2013 年财政收入增长目标。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速就已经出现了大幅回落。财政部 1 月 22 日公 布的数据显示,2012 年全国财政收入逾 11.7 万亿元,增幅放缓至 12.8%,较上年回落 12.2 个百分点。种种迹象表明,财政收入已结束了多年的高增长期,2013 年增收压力依然较大. 除此之外, 地方政府还面临着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骤降的尴尬局面。 穆迪最新发布的报 告指出,去年我国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同比下滑 14%.和 2011 年增长 22%形成鲜明对比,这 也是导致地方政府收入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毫无疑问, 土地收入一直是我国地方基建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 而在城镇化发展不断加 速的背景下, 地方政府投入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有增无减, 其融资与再融资压力可见 一斑。 财政部财科所的研究表明, 城镇化率每提升 1 个百分点, 地方政府公共投资需求将增加 5.9 个百分点, “十二五”时期因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将在 30 万亿元 左右。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坦言,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土地财政”模式难以为继,这 显著加大了地方的财政压力和融资压力。 贺军指出,我们注意到,在经济增长放缓、财政增收放缓、经济转型与调结构、持续房 地产调控、整顿?影子银行?等多种手段之下,地方政府的融资环境实际上面临空前紧缩。地 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惯性,过去铺开的摊子不可能一下子紧缩。鉴于此,地方政府的融资 焦虑,不仅会持续,而且会加剧。 “平台贷款年初以来一直以展期为主,基建信托逐渐受到监管层关注,后期大幅增长空 间着实有限。”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看来,这意味着今年地方政府的大量融资 需求还会通过城投债的渠道来解决。 城投债券发行持续升温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前各级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和债务风险之间的矛盾正愈演愈烈, 不少城投企业采取“发债还贷~发债付息”等方式投入项目建设,财务风险不断加剧。 值得一提的是,2012 年以来,城投债的发行力度明显加大。根据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托 管的数据,2012 年全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城投类债券累计已达 6367.9 亿元,较 2011 年增加 3805.9 亿元,同比增长 148%。 此外, 按照万得资讯统计的城投口径, 现阶段单月新发城投产品的规模已经达到千亿水 平。其中,城投中票的比例稳定在 40%附近,城投品种继续占据企业债约 80%的份额。 “个人认为,随着融资监管的趋严,以及融资渠道的受阻,地方必然会在债券市场方面 寻求新的突破。”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公司公共融资部总经理曹明说,“今后直接融资比重的 提升将成为大势所趋, 城投债、 资产支持证券这种风险分散型融资渠道的使用将会进一步增 加。” 记者发现, 虽然城投公司所进行的项目并不仅限于公用设施的建设, 但是城投公司对资 金的需求与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有券商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和 2011 年城投债发行量在市政设施投资中的占比 稳定在 16.6%附近,可到 2012 年中,上述比例已迅速攀升至 36.7%。 东方证券预计,如果 2013 年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额度依然紧张,那么城投类债 券的规模很可能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净发行规模料超过 8000 亿元。 “在新一轮融资中,地方平台的资金来源渠道已逐渐从传统银行信贷向城投债等形式拓 展。”孙立坚表示,“城投债发行主体资质下沉、信息披露不及时、信用评级虚高等现象目前 较为普遍,这都是潜存的风险。” 中债登(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亦警示,随着信用债市 场的超速发展,特别是城投类债券的迅猛扩张,2013 年信用债爆发倒债危机的风险将会加 大。 阳光融资仍是演进方向 “展望未来,监管层除了应通过行政手段规定地方政府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地方资产负债 表的编制外,也可以把城投债改为市政债,明确发债主体的责任。”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券 商高管认为,城投债向市政债的演进将成为大势所趋。 城投债虽然处于灰色地带,有不规范、不透明等问题,但它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确实作出 了贡献,全盘否定是不明智的。在发展中完善、并逐步化解其中的风险才是正确选择。 “当然,将城投债转变成为市政债,所面临的障碍绝不仅仅只存在于修改预算法这些技 术性的层面。”在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看来,建立市政债体系所要求的,是对我国 现行财税体系的大幅度调整, 通过平衡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来消除其预算软约束, 这显然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不过,把城投债发展成市政债,把地方政府的权责界定清楚,把风险暴露在阳光下,将 更多长期资金吸收到基建投资中来,应该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既要稳妥推进城镇化,又要有效防范潜在金融风险,未来的路依然任重道远。”孙立坚 强调,“我们不能因为城镇化而一味强调?做大?融资平台,也不能因为高度重视潜在风险, 就滞留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步伐。可以说,未来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与速度,将更多取决于 地方政府对债务的管理能力。” 参照发达国家城镇化经验, 结合我国当前现状, 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是首要问题, 既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又要探索新的融资机制,比如积极稳妥地扩 大地方债发行试点,让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走向阳光化和规范化。 对此,中债登呼吁,要引导城投债逐渐向市政债转型,将地方政府的隐形担保显性化, 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建设,如要求地方政府公布财政收支状况、出台市政债免税措施等, 鼓励城投债朝着更为阳光、健康的方向发展。 编辑:李力 G20 开年释放新信息 本刊驻莫斯科记者 刘恺 在贸易战、监管战、货币战等一系列可能危及世界经济的风险中,避免货币竞争性贬值 的风险无疑最为急迫。面对世界的疑虑,2 月 16 日闭幕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 会议释放出了较为积极的信息。会上,各财经掌门人一方面为货币战“灭火”,另一方面围绕 落实强劲、 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体系, 推进金融监管系统改革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议题 进行了讨论。本次会议在莫斯科举行,是俄罗斯担任 2013 年 G20 轮值主席国后举行的首次 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为货币战“灭火” 面对近来甚嚣尘上的货币战讨论,出席 G20 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多位国际财经机构 掌门人均表示,围绕货币战的争论“毫无根据”“徒劳无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并不平衡,发达经济体复 苏缓慢,很多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在客观上带来某种“紧张”,如部分发达国家指责新兴市 场国家“人为使本国货币贬值”。但她认为货币战话题是毫无根据的,IMF 的评估表明相关货 币基本符合其实际价值。 拉加德同时呼吁发达国家不要采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发展中 国家要想获得稳定增长,必须采取措施打破结构性瓶颈。她表示,IMF 将致力于协调各国在 货币政策方面的合作。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古里亚认为,目前并没有爆发所谓的货币战,“不排除这是 别有用心者为转移视线耍的花招”。 同样站出来为货币战“灭火”的还有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他在 2 月 15 日举行的新闻发 布会上说,有关货币战的争论不合时宜、徒劳无益。他强调,汇率并非政策目标,但对于促 进经济增长和保持价格稳定十分重要。 在他看来, 欧元的名义和有效汇率处于长期平均水平。 会后发表的联合公报认为, 为应对当前挑战, 发达国家应首先制定出可信的中期财政整 顿战略, 货币政策应以国内价格稳定和经济复苏为目标, 并尽量减小对其他国家的负面溢出 效应。各国要继续推进市场决定的汇率体制,坚决抵制竞争性贬值,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 义。 推进金融监管与全球治理变革 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会议公报认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尾部风险下降,金融市场 形势有所改善。但全球经济增长仍然疲弱,并面临很多风险和挑战,主要包括发达国家宏观 经济政策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私人部门持续“去杠杆化”、信贷中介功能受损以及全球需求再 平衡进程尚未完成等。 因此, 公报强调推动长期投资融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性, 决定就动员各种长 期投资融资问题开展研究。 各国要继续落实金融部门改革和结构改革的政策承诺, 促进需求 再平衡,推动全球经济尽快复苏。 会议期间,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为了应对危机,二十国集团应就采取协调一致措施支 持经济发展达成一致, 除了严格限制贸易保护主义, 这些措施还包括制定金融监管新原则和 启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 在金融监管方面,会议要求全面、及时地落实有关金融部门改革承诺,敦促所有辖区尽 快实施《巴塞尔协议 III》 。在执行《巴塞尔协议 III》问题上,去年美国宣布无限期推迟《巴 塞尔协议 III》 ,欧洲也存在犹豫。但此次发达经济体考虑到自身银行监管方面的具体情况, 美国做出了在今后几个月内实施该协议的决定,欧洲也表示《巴塞尔协议 III》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租户不交房租房东换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