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管制中哪些因素会导致管制目标无法达成目标 英文

发布时间: 13:38:02
资源格式:DOCX
内容详情:
反而通过影响未来供给水平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放大糖蔗供给市场的供求波动。就这一角度而言,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呈现负绩效。其二,从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对蔗糖产业利益分配优化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一方面,政府和制糖企业在价格管制中受益明显,价格管制呈现正绩效。其中,政府能通过价格管制,在高成本的环境中达到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目标,而各个制糖企业乃至整个制糖行业在较低的生产效率下,能从价格管制中积累进一步发展的资本。另一方面,糖蔗生产者由于处于产业利益分配的末端,一直被动地接受价格管制的结果。分析进一步说明,在1991年之前,收购价格管制政策明显损害生产者的利益,在1991年之后,虽然收购价格政策对糖蔗生产者的绝对收益增加起到一定效果。但就总体而论,收购价格管制并未能有效阻隔市场波动对生产者收益带来的风险,无法确保糖蔗生产者收益稳定增长的目标,从该层面判断,价格管制呈现负绩效。综上可知,目前的价格管制有助于政府帮助制糖企业维护其买方垄断地位,却阻碍了糖蔗生产者从蔗糖产业中得到更多利益,不利于推进蔗糖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结论表明,政府在实施价格管制时,不仅要充分考虑整个产业的利益优化配置,充分论证...
&&&&&&&&I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管制绩效研究毕业论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误!未定义书签。&&&&&&&&&&&&&&&&一、绪论--------------------------------------------------------------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二)研究内容与目标--------------------------------------------------2(三)研究方法--------------------------------------------------------2(四)技术路线--------------------------------------------------------3二、价格管制理论综述与研究动态----------------------------------------4&&&&&&&&(一)农产品收购价格理论与研究----------------------------------------4(二)农产品价格管制理论与研究----------------------------------------5三、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管制的发展历程------------------------------------9&&&&&&&&(一)严格的价格管制时期()---------------------------------9(二)收购价格回调时期()----------------------------------10(三)价格管制标准市场化时期()----------------------------11(四)价格联动改革时期(2002至今)----------------------------------12四、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管制绩效分析-------------------------------------15&&&&&&&&(一)糖蔗收购价格管制与糖蔗供给市场的实证分析-----------------------15(二)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对蔗糖产业利益分配的影响-----------------------30五、结论与建议-------------------------------------------------------37&&&&&&&&(一)研究结论-------------------------------------------------------37(二)政策建议-------------------------------------------------------37(三)本文的创新点---------------------------------------------------43(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44参考文献-------------------------------------------------------------45致谢-----------------------------------------------------------------47附表-----------------------------------------------------------------481&&&&&&&&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广西蔗糖产业在全国的制糖工业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并已成为广西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糖蔗收购价格直接影响糖蔗供给市场,决定蔗糖产业链条中其他价格的变动,并通过制定前后涉及的众多利益群体,进一步影响蔗糖产业发展进程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康运行。&&&&&&&&首先,糖蔗收购价格管制直接影响糖蔗生产者的收益预期与生产行为,进而对食糖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作用。&&&&&&&&1978年之后,政府在糖蔗收购价格的调整显得相当谨慎。&&&&&&&&随着其他农产品产销逐渐实现市场化,糖蔗收购价格被过度平抑不利于糖蔗供给水平的提高。&&&&&&&&其次,制糖企业作为糖蔗产业的核心环节,其生产效率直接关系到糖蔗生产者与地方政府的收入,糖蔗按质收购定价原则的实现与否关系到制糖企业效率的提升,而现行的收购价格管制恰恰忽视对该原则贯彻。&&&&&&&&第三,对于政府而言,一方面,因食糖的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低,[1]需要将其归入收购价格管制的范围,根本目的是稳定这类具有战略性作用的基础农产品的供求波动,以进一步降低相关产业的生产成本变化幅度,从而达到确保市场稳定运行,增加社会福利的目的。&&&&&&&&另一方面,糖蔗种植是广西农业的传统优势项目,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有很大部分依靠于糖业生产,则对糖蔗收购价格实行管制有利于维护其自身既得利益。&&&&&&&&在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背景下,目前的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管制改革正处于向更深层次市场化水平前进的拐点。&&&&&&&&因此,针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理论的层面分析,探究广西糖蔗价格管制的发展历程与实施绩效,对农产品价格管制理论的补充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其发展过程的回顾中,可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从中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为糖蔗收购价格管制改革朝更深层次市场化方向迈进提供理论依据。&&&&&&&&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文章的结果将完善糖蔗供给市场的稳定性,并有利于提升糖蔗生产者在糖蔗产业中的地位,推动建立更为和谐的农工关系,对平衡糖蔗产业的利益分配有重要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研究将有利于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管制的改革,以加快蔗糖产业加快完成市场化进程,对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糖业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参阅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北京,2008年版。&&&&&&&&2(二)研究内容与目标首先,界定与价格管制有关的概念,并对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梳理,为研究的顺利开展做理论方面的准备。&&&&&&&&其次,回顾广西糖蔗价格管制的发展历程。&&&&&&&&一是针对不同时期的价格管制特点进行评价,包括管制目标、管制效果及收购价格的波动形式等方面。&&&&&&&&二是针对价格管制的主体的研究,即具体分析政府与企业在糖蔗收购价格管制过程中对价格制定所起的作用。&&&&&&&&三是针对不同经济体制下价格管制的运行方式展开分析,论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糖蔗价格实行价格管制的相关影响。&&&&&&&&再次,分析广西糖蔗价格管制的实施绩效。&&&&&&&&其一,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糖蔗供给市场供求变动的角度入手,展开对价格管制条件下的平均收购价格与糖蔗供求波动展开计量分析,测定收购价格管制对稳定糖蔗供给市场波动的效果。&&&&&&&&其二,用规范分析的方法,从蔗糖产业相关群体的利益分配角度阐明政府、制糖企业与糖蔗生产者在收购价格管制政策环境下的利益得失,着重讨论政府的价格管制对糖蔗生产者收入增加的影响程度。&&&&&&&&最后,以稳定糖蔗供给市场;提升蔗糖生产者在蔗糖产业中的地位,优化产业利益分配模式;推动蔗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为出发点,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三)研究方法第一,资料检索与实地调查的方法。&&&&&&&&首先,对与蔗糖收购价格的制定有关的主管部门展开调查,并收集可靠的数据资料。&&&&&&&&其次,对具有代表性的糖蔗产区的生产者进行访问。&&&&&&&&再次,通过对图书馆资源、统计年鉴、网络资料的综合利用,查找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与数据。&&&&&&&&最后,借鉴已有的国内外相关项目研究成果,为糖蔗价格管制机制的绩效分析提供参考依据。&&&&&&&&第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对广西糖蔗价格管制的发展历程与其对糖蔗产业利益分配的影响进行论述时,主要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定量分析的方面,而主要运用Eviews7计量分析软件建立计量模型,对广西糖蔗的收购价格管制与糖蔗供求水平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给本研究以数据层面的支撑。&&&&&&&&第三,比较分析方法。&&&&&&&&该方法将贯穿于整个分析过程,主要思路是对相关资料调查所得数据和其他收集到的信息后,通过对其图表化、模型化的处理,对不同时期的价格管制机制进行分析。&&&&&&&&尤其注重比较政府对糖蔗定价收购行为与糖蔗的供求波动情况的关联性。&&&&&&&&3(四)技术路线本文的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图1-1技术路线Fig1-1TechnicalRoute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绪论价格管制理论综述与研究动态农产品收购价格理论与研究动态价格管制理论概述与研究动态广西糖蔗价格管制的发展历程严格管制期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管制绩效分析价格管制对稳定市场供求的效果价格管制对产业利益分配的影响价格回调期市场改革期价格联动期4二、价格管制理论综述与研究动态&&&&&&&&(一)农产品收购价格理论与研究1.农产品收购价格定义及其构成农产品收购价格主要指政府、企业或其他农产品收购者向农业生产者收购农产品的价格,主要分为合同定购价和议购价两种形式。&&&&&&&&主要农产品的合同订购价水平,由政府有关部门按照物价管理权限分别制定,原则是以农产品的价值为基础,兼顾考量市场变动和政府经济政策调整。&&&&&&&&[1]虽然在不同的阶段政府对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定价自由度有所区别,但总体呈现出逐渐放宽的趋势。&&&&&&&&农产品收购价格是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的起始价格,是农产品在国民经济链条中相关后续价格制定的基础和依据。&&&&&&&&一方面,农产品作为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和其他产业的生产原材料,它的起始价格水平变动将对市场的稳定以及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变动对于农业生产者收入提高和购买力提升乃至我国“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都有重要意义。&&&&&&&&农产品收购价格构成指农业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利润等要素在收购价格中的组成情况。&&&&&&&&[2]从农产品的生产者的角度分析,可分为生产成本和生产收益两部分。&&&&&&&&[3]前者是指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中以货币形式计算的各项费用总和。&&&&&&&&后者是指农产品出售价格减去包括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在内的成本后所剩的余额。&&&&&&&&糖料收购价格是指政府或制糖企业向糖蔗生产者收购制糖原料时的所给定的价格。&&&&&&&&由于制糖企业按政府规定的价格直接向生产者收购原料,不经过商业收购,调拨和供应,因此,糖料只有收购价,没有调拨、供应、批发或零售价格。&&&&&&&&[4]糖料在1985年以前属于政府派购的农产品。&&&&&&&&1985年之后,仍属于政府价格管制范围内的重要农产品。&&&&&&&&2.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研究动态对于糖蔗收购价格的研究文献,主要是通过对食糖价格波动进行分析,阐明其对糖蔗收购价格变化的影响,随后剖析产业的利益分配过程。&&&&&&&&韩志荣与冯亚凡认为糖蔗收购价格是影响糖蔗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制定糖料收购价格应做到按质论价,[1]引自乔荣章、欧阳胜、陈德尊:《价格知识大辞典》第76页,北京,1991年版。&&&&&&&&[2]引自于光远:《经济大辞典》第732页,上海,1992年版。&&&&&&&&[3]引自乔荣章、欧阳胜、陈德尊:《价格知识大辞典》第74页,北京,1991年版。&&&&&&&&[4]引自乔荣章、欧阳胜、陈德尊:《价格知识大辞典》第89页,北京,1991年版。&&&&&&&&5让收购价格真正发挥资源调配作用。&&&&&&&&[1]黄世勇认为糖蔗收购价格的波动对于糖蔗种植面积影响较大,价格逐步提高有利于糖蔗产量提升和糖蔗生产者收入实际增加。&&&&&&&&应按照市场调节为主的原则,完善糖业价格管制机制。&&&&&&&&在糖料收购价格领域,应由政府承担定价主体的基本职能。&&&&&&&&[2]蓝彩金认为要确保糖蔗可持续生产,应注重糖蔗收购价格的作用。&&&&&&&&建立制糖企业与糖蔗生产者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价格机制。&&&&&&&&[3]司伟认为政府于2002年要求实行糖料款二次结算,建立糖料价格和食糖价格联动机制的举措对于糖蔗收购价格机制的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梁贤和林涛通过阐释“双联动”机制的在糖蔗收购定价过程中的运用,表明建立该机制有利于更好的体现价格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蔗农生产积极性,切实增加蔗农收入,促进良种推广以及提升制糖企业效益。&&&&&&&&[5](二)农产品价格管制理论与研究1.经济管制的基本定义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弱点,政府对经济行为的合理调控便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全球的主要自由经济体都对政府在经济管制方面的职能有所加强,而经济管制的定义也由之前的简单对价格波动进行干预,逐渐扩大至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国内外学者关于经济管制定义随着管制行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萨缪尔森对管制的定义是:制定政府条例和设计市场激励机制,以控制厂商的价格、销售或生产等决策。&&&&&&&&[6]它主要分为经济管制和社会管制。&&&&&&&&其中,经济管制是对价格、市场进入和退出的条件、服务标准等所进行的控制。&&&&&&&&植草益认为,经济管制是政府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7]马昕则认为管制是政府行政机构针对市场失灵的诸方面,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制定并实施的干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8]王俊豪的研究认为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管理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理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属于经济管制。&&&&&&&&[9][1]参阅韩志荣、冯亚凡等:《新中国农产品价格40年》,北京,1992年版。&&&&&&&&[2]参阅黄世勇:《广西糖业价格问题研究》,载《学术论坛》第39-44页,南宁,1995年第2期。&&&&&&&&[3]参阅蓝彩金:《论巩固广西蔗糖业的支柱地位》,载《学术论坛》第97-100页,南宁,1999年第6期。&&&&&&&&[4]参阅司伟:《中国糖业发展回顾及展望》,载《世界农业》第10-132页,北京,2004第3期。&&&&&&&&[5]参阅梁贤、林涛:《完善蔗糖业价格联动机制的对策与措施》,载《湖北农业科学》第97-100页,武汉,2007年第11期。&&&&&&&&[6]引自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第297页,北京,2008年版。&&&&&&&&[7]引自植草益:《微观管制经济学》第1页,北京,1992年版。&&&&&&&&[8]引自马昕、李泓泽等:《管制经济学》第7页,北京,2004年版。&&&&&&&&[9]引自王俊豪:《管制经济学原理》第7页,北京,2007年版。&&&&&&&&62.农产品价格管制的概念与影响基于以上对管制的定义,可以进一步归纳出农产品价格管制的概念,即政府为保证社会福利,稳定市场供求而采取的,针对农产品市场参与者的经济行为进行的,具有合法性的价格干预措施。&&&&&&&&该定义的相关要素包括:其一,农产品价格管制的目标在于保护社会成员实际利益,稳定市场供求波动以及提高农业的产业综合竞争实力。&&&&&&&&其二,农产品价格管制的主体是政府及相关的价格职能部门。&&&&&&&&其三,农产品价格管制的客体是农产品市场参与者及其经济行为。&&&&&&&&其四,农产品价格管制的手段主要是指具有法律效应价格干预措施,包括最高限价和最低保护价格等。&&&&&&&&农产品的价格管制对于当前处于转型期中国经济而言,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首先,农产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属于国民经济生产资料的基础部分。&&&&&&&&农产品价格的过度波动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产品需要规定其价格波动范围,以有效弥补因市场对资源配置失灵带来的损失。&&&&&&&&其次,农产品价格管制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变化,从而进一步联系到国家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合理的价格管制政策对于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和农民实际的消费能力的提升都要重要作用。&&&&&&&&最后,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政府进行价格管制的必要性。&&&&&&&&农业产品的生产周期长,且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开始对农产品的生产加以投入,就必须经历比其他产业更长的生产周期,但当农产品真正进入市场时,如果售价因为处于价格波动的峰谷,往往难以收回生产成本。&&&&&&&&因此,需要政府有针对性的展开合理的价格保护,以保证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但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农产品价格管制的一些弊端也不断凸显,包括政策时滞,引起经济寻租,维护垄断集团利益,提高行政成本等问题都在阻碍管制目标的实现。&&&&&&&&3.农产品价格管制研究动态首先,从理论方面论证价格管制的相关特性。&&&&&&&&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的价格管制理论研究偏向于支持马克思的观点,孙冶方就认为价格可以通过对生产成本的精密计算而得出。&&&&&&&&因此,政府能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无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1]改革开放以后,学者多从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价格管制的特点。&&&&&&&&刘玉红认为价格的决定不仅是商品供需量,还包括信息、政府等非商品因素,因此价格管制是各行为主体博弈的权力均衡解。&&&&&&&&[2]王万山针对当今中国市场价格管制进行探讨,认为政府制度安排是影响价格管制实施绩效重要因素。&&&&&&&&[3][1]参阅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北京,1979年版。&&&&&&&&[2]参阅刘玉红:《基于权力的价格形成机理分析》,长春,2007年版。&&&&&&&&[3]参阅王万山:《中国市场规制体系改革的经济学研究》,大连,2010年版。&&&&&&&&7其次,通过回顾价格管制的变迁历程并说明其存在的影响。&&&&&&&&波斯纳认为,在“俘获理论”的环境中,政府会被其经济管制范围内的利益群体所俘获,并会为其获得排他性收益。&&&&&&&&[1]武群丽和牛东晓的探究认为,实现效率与收入再分配的最佳配合是我国粮食价格管制政策追求的目标。&&&&&&&&效率目标在1997年之前主要表现为农业为工业提供产品和要素能力,1997年之后则加入农村工业品市场扩张的内容。&&&&&&&&[2]再次,运用实证分析、动态研究等方法讨论价格管制的绩效问题。&&&&&&&&张五常认为,通过分析政府价格管制对于产权的影响,可以推导出管制行为的不合理性。&&&&&&&&一方面,价格管制在立法行为理论的缺失会引起经济纯损。&&&&&&&&一方面,价格管制会导致市场行为的时滞,增加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因此,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价格管制无法实现帕累托改进。&&&&&&&&[3]路易斯与耶尔德雷姆的研究结论认为,价格管制在初期会起到较好的抑制供求波动效果,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市场的稳定。&&&&&&&&[4]施蒂格勒认为市场的失灵现象,包括公共品和垄断使得政府有必要对于经济实行管制。&&&&&&&&但从实证分析的结果而言,其管制决策过程的实施效果却反而加固了垄断企业的市场地位,限制了市场的正常运行。&&&&&&&&[5]李建琴认为在转型时期的中国,蚕茧价格管制的实质是行政垄断,蚕茧市场是行政垄断下的买方垄断市场。&&&&&&&&这种价格管制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和利益分配的不公,阻碍市场的演进过程。&&&&&&&&[6]卢锋在考察政府对棉花价格控制与稳定相关产业生产的关系后,认为棉花价格干预放大供求波动,关键原因正在于计划调节对供求变化反应比市场调节更为滞后。&&&&&&&&在我国工业化已经远超越初期原始积累阶段的背景下,棉花价格挤压和价格保护都已不再适宜。&&&&&&&&[7]王小鲁在考察政府的粮食定购和价格控制对稳定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后认为,由于政府不能灵活地对需求和供给变动做出及时的反应,粮食供给的短缺或过剩不能及时纠正,因而会随时间而积累当达到一个显著的数量时,会导致政府对定购价格的重大调整,因此又可能进一步导致粮食生产的波动。&&&&&&&&因此,政府干预的结果是放大而非缩小市场波动。&&&&&&&&[8]陶昌盛在分析中国粮食价格的决定机制后,发现造成其剧烈波动的原因不仅是供求失衡,还包括国家政策的变化、流通不畅及其它因素。&&&&&&&&认为从价格双轨制向全面市场化过渡是改革的必然趋势。&&&&&&&&[9]王志彬认为政府应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主导粮食[1]参阅波斯纳:《经济管制理论》,载《贝尔经济期刊》第335-358页,1974年第2期。&&&&&&&&[2]参阅武群丽、牛东晓:《粮食价格管制中的效率与收入分配研究》,载《中国流通经济》第25-28页,2007年第3期。&&&&&&&&[3]参阅张五常:《价格管制理论》,载《法律与经济期刊》第53-71页,1974年第1期。&&&&&&&&[4]参阅路易斯、耶尔德雷姆:《动态管制研究》,载《兰德经济期刊》第22-36页,2002年第1期。&&&&&&&&[5]参阅施蒂格勒:《经济行为管制原理》,载《贝尔经济期刊》第3-21页,1971年第2期。&&&&&&&&[6]参阅李建琴:《中国转型时期农产品价格管制研究——以蚕茧为例》,杭州,2006年版。&&&&&&&&[7]参阅卢锋《价格干预稳定性绩效——我国棉花行政定价与供求波动关系的研究()》,载《管理世界》第136-145页,2000年第6期。&&&&&&&&[8]参阅王小鲁:《中国粮食市场的波动与政府干预》,载《经济学》第171-192页,2001年第10期。&&&&&&&&[9]参阅陶昌盛:《中国粮食定价机制研究》,上海,2004年版。&&&&&&&&8价格稳定,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和粮食产业的弱质性。&&&&&&&&同时也要引导市场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且只有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承担起价格形成中心的任务。&&&&&&&&[1]最后,有学者通过回归农产品价格的实质,探索在信息经济时代加快农产品流通市场化进程的方法。&&&&&&&&安德森、科伯恩与马丁的研究报告说明政府需要摆脱之前的政策惯性,改善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尽可能减少政府管制对农产品价格的扭曲,令其回归市场并发挥相应的供求调节功能。&&&&&&&&[2]胡宇对以小麦、大豆为代表的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发挥状况进行实证检验,认为期货市场对稳定现货市场价格、调节市场的供求、规避价格剧烈波动风险起着重要作用。&&&&&&&&[3]陈波通过进一步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进行研究,价格发现功能处在期货市场功能的核心地位,随之提出建立政府职能转变、避险机制、农户参与的多元农产品价格风险规避模式来代替现有的政府价格管制。&&&&&&&&[4]就上述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的内容而言,其一,对于糖蔗收购价格方面,研究成果集中在糖蔗收购价格与食糖价格的关系、政策回顾和对价格改革的建议等方面,针对糖蔗收购价格与市场供求的深入研究较少。&&&&&&&&其二,在农产品价格管制的研究方面,主要从农产品价格管制的现状、特征等角度展开论述。&&&&&&&&主要针对粮食、棉花等对国民经济产生基础性影响的农产品。&&&&&&&&还有部分学者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相关农产品的价格管制绩效进行测评,其结果多是认为价格管制不利于体现市场规律的自然作用,限制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从上述理论的主要结论可以看出,政府对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进行管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价格管制存在弊端的可能性也逐渐被新的研究方法所证实。&&&&&&&&以上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和基本分析的思路与方法,有利于构建文章的分析框架。&&&&&&&&[1]参阅王志彬:《中国粮价波动及稳定机制研究》,武汉,2007年版。&&&&&&&&[2]参阅安德森、科伯恩、马丁:《农业价格扭曲——不平等与贫穷》,华盛顿,2010年版。&&&&&&&&[3]参阅胡宇:《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研究》,南京,2007年版。&&&&&&&&[4]参阅陈波:《农产品价格风险及其规避研究》,长沙,2008年版。&&&&&&&&9三、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管制的发展历程广西的糖蔗产业在建国之后得到较快发展,而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历经多次调整,总体上沿着逐渐放宽管制内容,增加市场化变量的轨迹发展。&&&&&&&&在价格管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和制糖企业也逐渐开始重视糖蔗生产者的利益。&&&&&&&&据此,可以将该过程依其价格管制的鲜明特点分划为以下四个阶段。&&&&&&&&&&&&&&&&(一)严格的价格管制时期()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之前,糖蔗的收购价格被实施严格的管制,目的在于压低食糖生产成本,保证蔗糖产业的正常运作。&&&&&&&&由于该时期的糖蔗收购价格由政府统一制定,且往往3至5年才变动一次收购价格,因此平均价格的变动便呈现出阶梯型的微幅上升轨迹。&&&&&&&&1957年,由于部分地区出现擅自经营,哄抬收购价格等问题,国务院发文明确规定糖蔗为统一收购的物资。&&&&&&&&[1]1958年,因统一收购的规定难以在地方发挥预期作用,国务院规定糖蔗的价格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议定,逐步放开地区间差价的管理权限,但粮食与糖蔗的比价逐渐降低的事实没有改变,这进一步抑制糖蔗的供给水平。&&&&&&&&1961年,糖蔗被正式被列入二类农产品,在制定统一的收购价格后,由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或者国营制糖厂进行统一收购,广西的糖蔗生产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供给规模进一步缩减。&&&&&&&&1971年,为缓解市场的供应紧张问题,国家计划委员会适时地提高糖蔗的收购价格,并规定食糖的售价不做变更。&&&&&&&&该措施有利于改善糖蔗与其他农产品的比价关系,也一定程度上对糖蔗产区间的地区差价矛盾的缓解起到积极效果,但糖蔗产量相对偏低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从以上历次大的糖蔗收购价格调整及其效果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于糖蔗先后实行过预购、派购、统一收购等政策。&&&&&&&&糖蔗的收购价格依据粮食与糖蔗的比价而确定,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糖蔗生产面积,进而增加糖蔗产量,保证了市场的供应。&&&&&&&&其中,糖蔗生产面积由1949年的24.03万亩增加至1977年的176.73万亩。&&&&&&&&糖蔗总产量由1949年的43.51万吨增加至1977年的247.13万吨。&&&&&&&&[2]但价格管制的政策目标并未完全实现,它在短期内不可避免的造成糖蔗生产过渡,造成积压的局面,而长期而言,又因严重忽视糖蔗生产者的利益,而使得糖蔗供给相对短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价格调整的根本依据是价值规[1]参阅韩志荣、冯亚凡等:《新中国农产品价格40年》,北京,1992年版。&&&&&&&&[2]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公司:《广西糖业四十年》,南宁,1991年版。&&&&&&&&10律的作用,但糖蔗的价值计算缺乏可行方案。&&&&&&&&一方面,由于各地的糖蔗生产资源禀赋存在明显不同,糖蔗生产的成本相差较大。&&&&&&&&因此,在统一制定收购价格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性微调并不能真正促进产业发展。&&&&&&&&加之信息技术水平的制约,价格成本核算机制难以按要求运行,导致政府对于糖蔗收购价格与实际生产价值有较大误差。&&&&&&&&其次,糖蔗收购价格的直接参考是粮食价格,即粮糖挂钩定价制。&&&&&&&&这会触发糖蔗收购价格的调整出现过于滞后,缺乏灵活性的问题。&&&&&&&&最后,为更好地保证食糖的供应,压低生产成本,糖蔗收购价格被人为扭曲。&&&&&&&&这忽视糖蔗生产者的利益,导致糖蔗的减产,最终使得食糖的供应长期偏紧。&&&&&&&&(二)收购价格回调时期()在该时期的价格管制改革中,政策目标明显偏向于通过增加激励举措,不断提高收购实际价格来保证糖蔗生产者的利益,以求进一步提升糖蔗供给能力。&&&&&&&&价格变动的主要特点是以广西政府制定的统一收购价格为基准,外加各类补贴政策给糖蔗生产者增加的收益,全区糖蔗收购的平均价格开始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1979年是价格改革的第一年,中央进一步增加地方政府对主要农产品价格的控制权,并提高糖蔗收购价格水平,但实际调整幅度不大。&&&&&&&&1980年,政府同时采取多种价外补贴的方式,刺激糖蔗的供给能力,以保证糖蔗生产。&&&&&&&&1981年,广西的糖蔗收购价格从每吨34.3元提升至43.3元,而实际的收购价格可以达到每吨50元左右。&&&&&&&&1984年,政府为简化手续,实行综合价改革,广西的收购价格水平为每吨65元。&&&&&&&&[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或与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从1985年起,取消对糖蔗的派购任务,对其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订购。&&&&&&&&1988年,政府将糖蔗的收购价格再次提高,并允许各个地方增加5元的价格浮动空间,取消各项补贴和返还,保留奖粮奖肥。&&&&&&&&同年,中央政府将已固化24年的食糖出厂价由1000元调高至每吨1650元。&&&&&&&&[2]由于制糖企业的利润空间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糖料的收购价格随之提高。&&&&&&&&1990年,广西将糖价收购基准价格为每吨115元,上浮不限,随之取消奖粮奖肥政策。&&&&&&&&在该时期糖蔗收购价格经过多次回调,到榨季已经达到每吨117.58元,比榨季的每吨34.06元提高约3倍;产蔗量达到1426.60万吨,比榨季的368.57万吨高出约3倍。&&&&&&&&[3]但在具体调整层面,价格管制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一,糖蔗仍属于政府价格管制农产品的范畴,糖蔗收购价格的制[1]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公司:《广西糖业四十年》,南宁,1991年版。&&&&&&&&[2]数据来源于韩志荣、冯亚凡等:《新中国农产品价格40年》,北京,1992年版。&&&&&&&&[3]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委员会:《广西糖业》,南宁,2006年版。&&&&&&&&11定不受市场规律影响,且糖蔗及相关生产要素难以在市场上与其他经济作物一样自由流通。&&&&&&&&其二,糖蔗收购价虽有所提高,但与其他作物的比价依旧偏低,实际粮糖比价对糖蔗的生产者不利。&&&&&&&&其三,以产量定价格的思维方式占主导,难以形成有效的按质论价的改革目标,不仅使得优质品种无法大面积推广,还导致整个蔗糖产业的生产效率低下。&&&&&&&&其四,生产者的种蔗积极性偏低,导致政府进行大范围的糖蔗生产资料的补贴,不但增加财政负担,而且未能有效扭转广西糖蔗产量相对供不应求的局面。&&&&&&&&(三)价格管制标准市场化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食糖价格逐步与市场接轨,新的糖业产业链条已经基本建立,参与蔗糖产业利益分配的各个群体普遍收获了改革的成效。&&&&&&&&而糖蔗收购价格的制定权也几经转移,从广西区级物价部门再到各个地方政府统一定价,其实质还是在对糖蔗的收购价格进行政府管制,目的在于保证糖蔗的稳定供应以及维持糖蔗生产者的收入稳定。&&&&&&&&由于管制标准的市场化改革得到深化,收购平均价格波动水平也逐渐被放大。&&&&&&&&1991年11月,国务院决定对食糖价格及相关经营管理方式进行市场化改革:从之前的商业统购统销政策过渡至政府指导下的市场调节。&&&&&&&&1993年,广西逐步上浮各地的糖蔗收购价格,收购指导价升至每吨140元,允许在指导价格上下浮动10%。&&&&&&&&但当时糖蔗产业的结构性转型问题已经难以回避,在销路不畅的情况下,大面积的糖蔗增产导致生产的食糖供大于求,于是出现制糖企业竞相抛售食糖,导致大面积亏损的现象出现。&&&&&&&&到1995年,广西不再统一规定价格,由各地物价部门与制糖企业协商后定价,当年的平均价格为每吨258.66元。&&&&&&&&1997年,政府从供求两方面对糖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在供给方面将广西列入优质糖蔗产区进行重点扶持,并通过建立相应的食糖储备机制,稳定市场价格。&&&&&&&&这些举措对于之后促进蔗糖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关键作用。&&&&&&&&1998年,广西政府收回糖蔗收购价格的定价权,由区一级物价部门统一制定糖蔗收购基准价格标准。&&&&&&&&2000年,取消政府指导价,再次由各个地方物价部门制定糖蔗收购价格标准。&&&&&&&&2001年,全区的糖蔗收购平均价格回升至每吨200元之上。&&&&&&&&在该时期内,糖蔗生产者总体收入明显提高。&&&&&&&&其中,糖蔗收购平均价格由榨季的119.92元每吨提高至榨季的186.25元每吨,在10年里增长55.31%。&&&&&&&&收购价格提高相应地带来糖蔗供给能力的增强,广西糖蔗总产量由榨季的1895.14万吨提高至榨季的2798.49万吨,增幅达到1247.67%。&&&&&&&&[1]但由于处于产业利益分配的末端,糖蔗生产者对于价格的话语权力甚微,而随着糖蔗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攀升,其生产利润空间逐渐被吞噬。&&&&&&&&因此,新的利益联动机制需要进一步体现糖蔗生产者利益。&&&&&&&&(四)价格联动改革时期(2002至今)该时期糖蔗收购价格制定的出发点更为偏向于提升糖蔗生产者的种蔗收入,虽然依旧没有改变政府对收购价格进行管制的政策实质,但在改革进程中,政府敢于尝试将糖蔗收购价格与食糖销售价格挂钩,引入二次收购价格,最终形成联动收购价格机制,其收购价格开始根据食糖市场变动及兼顾糖蔗生产者和制糖企业的共同利益之原则而制定。&&&&&&&&因在价格管制的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市场变量,全区收购平均价格的波动上升趋势更为明显。&&&&&&&&日,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制定《糖料管理暂行办法》。&&&&&&&&该文件中规定,糖料收购价格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管理,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日,广西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糖料蔗管理实施细则》。&&&&&&&&自此,广西糖蔗价格联动机制正式建立。&&&&&&&&价格联动实施步骤是:每年1月1日前,由广西区一级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将发布下一榨季糖蔗价格走势参考性信息。&&&&&&&&每年10月1日前,由广西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公布全区糖蔗收购底价、糖蔗挂钩联动价格、二次结算价格系数值及质量差价水平。&&&&&&&&如果市、县级价格部门公布的食糖平均销售价格高于之前公布的糖蔗挂钩联动价格,糖蔗二次结算价格与收购底价的价差将在依照之前拟定的二次结算系数计算后,由制糖企业支付给糖蔗交售者,最迟不超过榨季结束年份的10月1日。&&&&&&&&如果地、市价格部门公布的食糖平均销售价格低于之前公布的糖蔗挂钩联动价格,糖蔗收购底价即为糖蔗的最终结算价格。&&&&&&&&日,广西物价局关于下达《广西糖料蔗收购价格二次结算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力求完善糖蔗价格管制的实施细节,并着重强调二次结算价格的审核标准,进一步明确糖蔗生产者的应有权益。&&&&&&&&现行糖蔗收购价格制定流程如图3-1所示。&&&&&&&&[1]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委员会:《广西糖业》,南宁,2006年版。&&&&&&&&13图3-1糖蔗收购价格制定流程概况Fig3-1Generalsituationontheestablishofthesugarcane-perchasingprice回顾自2002年之后的糖蔗收购价格管制改革可以看出,价格联动改革的实施能近一步提升糖蔗生产者在蔗糖产业中的地位,使其能够根据食糖市场供求关系、价格走势享受应有的利益,它的建立为将来的市场化改革指明方向。&&&&&&&&但也应指出的是,由于改革需要渐进式的展开,并未彻底完成,因此,价格管制本身的缺陷不应被忽视。&&&&&&&&首先,价格管制的实施存在较为明显的时滞现象。&&&&&&&&直到榨季之后,大部分的制糖企业才真正开始实行二次结算政策。&&&&&&&&其次,政策关于糖价挂钩的计算方式仍有改进余地。&&&&&&&&糖蔗收购二次结算价格食糖含税均价的挂钩看似能为蔗农带来较为明显的利益。&&&&&&&&但在实践中,根据多数糖蔗生产者无法理解的统计公式计算出的食糖含税均价往往低于市场价格的最高峰值,即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相对于每年实际抬高的生产成本而言,这一结算方法也只能起到基本维持次年再生产费用的效果。&&&&&&&&最后,收购价格联动机制的本意在于在保证再生产基本成本,即确制定该榨季收购首付价款与联动价格和挂钩比例,并划分优质品种,制定良种加价幅度。&&&&&&&&6月10月11月5月1月6月计算前一榨季联动加价,兑付前一榨季二次结算收购价款。&&&&&&&&榨季生产开始,糖蔗收购依据收购合同所安排的顺序依次展开。&&&&&&&&计算该榨季可能出现的联动加价,兑付该期二次结算价款。&&&&&&&&榨季生产结束,相关生产数据统计开始进行。&&&&&&&&制定下一榨季收购首付价款与联动价格和挂钩比例,划分优质品种,制定良种加价幅度。&&&&&&&&有关糖蔗收购价格制定的重要事件同年次年时间14保最低收购价格的基础上,增加价值规律的影响能力,增加价格上扬的空间,以此增加糖蔗生产者的种蔗收益。&&&&&&&&但从历年全区平均收购价格的变动情况分析,在2006年之前,其涨幅与没有实行价格联动时相比变动不大,且其变动的因素也与该政策没有明显联系。&&&&&&&&15四、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管制绩效分析在回顾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管制的发展历程之后,可以发现,改革开放至今,虽然中国的市场经济进程不断推进,但政府对糖蔗收购价格管制的实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价格管制对糖蔗供给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蔗糖产业的利益分配均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以下就将从两个层面展开对1978年至2009年期间的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管制绩效的分析:一方面,通过对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管制与供给市场供求情况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阐明价格管制在平抑市场供求波动方面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评估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管制与蔗糖产业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判定价格管制在优化产业利益分配方面的能力。&&&&&&&&&&&&&&&&(一)糖蔗收购价格管制与糖蔗供给市场的实证分析政府对糖蔗收购价格实行管制,其首要目的在于稳定糖蔗市场的供求,进而才能实现其他调控目标。&&&&&&&&在一个被假设为静态的封闭市场中,对于当期产品的价格管制很容易控制市场的供求情况。&&&&&&&&在实际中,政府已经可以通过对市场的人为分割营造出相对封闭的糖蔗流通环境,由于此时市场资源无法自由流通,则外部的因素对糖蔗供给市场的影响被降至最低。&&&&&&&&但对于糖蔗这类生产周期较长的农产品而言,需要重点考虑政策时滞对于价格管制效果的影响,因此,应将其置于动态的封闭市场模型中进行考量,并对价格管制水平和供给市场变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方能完成对该层面的绩效分析。&&&&&&&&1.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对供求影响的理论分析糖蔗作为制糖的基本原料,其收购价格一直被列入政府管控的范围。&&&&&&&&政府对价格的管制一般分为最高限价与最低限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于农产品价格的管制多被认为是绩效较低的。&&&&&&&&&&&&&&&&(1)基于最高限价理论的供求模型分析从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管制的发展历程回顾中可以发现,政府在未开放食糖价格市场之前,存在人为压低糖蔗的收购价格,以为制糖工业积累发展资本,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的政策行为。&&&&&&&&这类价格管制会造成糖蔗生产者收益转移至政府和制糖企业。&&&&&&&&16图4-1基于最高限价理论的供求模型分析Fig4-1Analysisonthedemand-supplymodelbasedonpriceceilingtheory图4-1表示政府有意压低糖蔗收购价格,实行最高限价的情况。&&&&&&&&开始时,糖蔗供给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e,其对应的均衡数量为Qe,进而得出市场均衡点为E。&&&&&&&&当政府人为干预糖蔗的供给价格,将其最高收购价格压低至P1时,糖蔗生产者的理论供给数量相应地减少至Q1。&&&&&&&&但实际情况是,为保证糖蔗的供应量,避免供不应求的情况,且短时期内生产技术可假设不变,不参与模型分析,则糖蔗的供给能力可以被政府固化在既有水平,或被视为逐渐增加的变量。&&&&&&&&因此,此时的供给曲线被移动到S2,则实际均衡点为E2,因此,糖蔗生产者在最高限价的情况下,由于价格未能实现激励作用,即原本应得PeEE2P1部分的利益被转移至政府或相关的制糖企业,其生产积极性明显被挫伤。&&&&&&&&(2)基于最低保护价及蛛网理论的供求模型分析自改革开放之后,政府逐步转变对糖蔗收购价格的管制政策制定思路,开始重视糖蔗生产者的利益,并先后通过抬高收购价格、给予物质补贴、限定最低收购价格、价格二次结算等方式提高糖蔗生产者的收入。&&&&&&&&该政策思路虽然以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呈现,但其实质仍是最低保护价政策,并未摆脱价格管制实施后的政策惯性。&&&&&&&&依照蛛网理论的分析,价格保护在运用于糖蔗供给市场时,有可能刺激糖蔗生产者在高成本的环境下扩大生产规模,并以下模型的方式,逐期放大市场的供给能力,扩大市场长期供求的实际波动轨迹。&&&&&&&&S2PQQePeS1Q1P1OEE1E217图4-2基于最低保护价及蛛网理论的供求模型分析Fig4-2Analysisonthedemand-supplymodelbasedongovernmentreferentialpriceandCobwebtheory图4-2中表示政府有意抬高糖蔗收购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的情况。&&&&&&&&在第一期的生产开始时,糖蔗供给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e1,则对应的均衡数量为Qe1.进而得出市场均衡点E。&&&&&&&&当政府人为干预糖蔗的供给价格,将其最低收购价格提升至为P1时,由于糖蔗生产者的收益预期增加,在短期技术条件不变的假设前提下,其供给数量将相应地增加至Q1。&&&&&&&&因此,制糖企业将对生产过剩的部分,即Qe1Q1进行回购。&&&&&&&&在第二期生产开始时,依据蛛网理论,糖蔗生产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于价格的预期依旧是P1,其对应的产量为Q2。&&&&&&&&但由于第一期生产中,糖蔗的供大于求已经使得市场上的食糖产量和库存增加,因此第二期的糖蔗市场均衡需求量会相应减少至Qe2,而政府的最低保护价格是依据本期的市场均衡情况Ee制定,即在均衡价格Pe2的基EPQQe1Pe1S1Q1P1OE1EeE3E2P2PQQ3Pe2S2Q2P1OQe2A18础上提高相应的收购价格,得到第二期政府保护价格水平P2。&&&&&&&&这时,不仅市场上的供大于求的情况会被进一步放大,由Qe1Q1扩大至Qe2Q2,而且糖蔗生产者也需要被迫承受经济上的损失P1E2AP2。&&&&&&&&依次类推,下一期的生产将基于第二期生产模型的变动轨迹不断延续进行。&&&&&&&&就此,易发现在之后的生产周期中,糖蔗的生产将维持供大于求的局面。&&&&&&&&且在进入长期的生产周期之后,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糖蔗供大于求的情况将会进一步扩大,这时要单纯依靠经济手段调节糖蔗供给市场,使之回归的供求大致平衡的状态将十分困难。&&&&&&&&因此,政府只有通过行政命令,具体的干预糖蔗生产面积,压低收购价格,才能实现恢复市场平衡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保护性价格管制实施过程中,糖蔗生产者损失的利益P1E2AP2并没有能实现转移。&&&&&&&&实际上,正是由于政府的最低价格保护刺激了糖蔗生产者的高成本生产行为,而这种行为最终只能造成产能浪费和产业利益的损失,并实际减少糖蔗生产者的收益。&&&&&&&&2.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实施情况的测量自改革开放之后,糖蔗收购价格管制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各级政府与相应的价格主管部门是糖蔗收购价格管制的制定主体,并通过其管辖榨区内的制糖企业予以实施。&&&&&&&&糖蔗收购价格管制的实施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首先,在制定价格管制水平的过程中,政府会根据前一榨季的相关价格数据,包括食糖的含税平均价格、糖蔗与其他主要农作物的收购比价等来制定本季的糖蔗收购最低价格。&&&&&&&&其次,政府还会参照上一榨季的糖蔗质量,划定本季优良蔗种的范围,在最低价格的基础上加入按质论价的因素,通过鼓励优良糖蔗品种的推广与应用,借此提高制糖企业的生产效率。&&&&&&&&所以在具体操作中,糖蔗生产者生产不同的品种将有可能影响到实际的收购价格。&&&&&&&&其三,由于在某些时段中,价格管制的权力被进一步细化,并划归至各个榨区政府与价格主管部门,而不再由广西政府统一拟定,则此时糖蔗在不同的榨区生产就有可能出现收益不同的情况。&&&&&&&&最后,不排除个别地区存在糖蔗跨榨区并以不同的收购价格进行流通的现象存在。&&&&&&&&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广西的糖蔗收购平均价格水平能较好的反映以上影响因素的实施效果并描述出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实施情况的变动趋势,因此将其作为糖蔗收购价格管制情况的测量指标,对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实施情况展开测量。&&&&&&&&19图4-3广西糖蔗收购平均价格波动情况统计()[1]Fig4-3StatisticsofthefluctuationontheaveragepriceofgovernmentpurchasingsugarcaneinGuangxi()如图4-3所示,自1978年之后,广西糖蔗的收购价格呈现出总体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榨季的收购均价比榨季提高10倍左右。&&&&&&&&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在1991年之前,不同榨季之间的收购均价变动幅度并不大,这与当时价格管制力度有重要联系。&&&&&&&&在这段时期内,政府对糖蔗的收购价格实施的是相对严格的管制,力求减少供求波动。&&&&&&&&如果出于对糖蔗可持续生产的角度考虑,需要对糖蔗生产者给予提高收益的奖励时,也不会轻易采用直接提高收购价格的方法,而是转作对其予以相应的实物补偿。&&&&&&&&到1991年之后,由于食糖流通体制的改革,糖蔗收购价格的变动幅度也相对增加。&&&&&&&&例如,观察1993年至2000年期间涨跌情况就可以发现,在新的制糖工业价格传导机制作用下,各种市场因素对于糖蔗收购价格管制体系的冲击尤为明显。&&&&&&&&在1997年之前,由于食糖价格的萎靡不振,糖蔗的生产受到影响,因此,各地的保护价格制度一方面起到推高糖蔗收购价格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加剧糖蔗的供给过剩。&&&&&&&&1997年之后,政府采取相应措施稳定食糖价格,并加强对食糖储备制度的建设,食糖价格开始企稳,市场对于糖蔗的需求量[1]数据来源参见附表。&&&&&&&&0.000.000.000.000......-84-90-96-02-08-2009单位:万吨单位:元/吨平均收购价格(元/吨)糖蔗总产量(万吨)20随之回升。&&&&&&&&但因同期生产面积被政府控制而相对减少,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发生时滞效应,即政府根据当期的市场情况制定下一期的收购价格政策,则收购价格在政府管制之下并没有出现稳定,反而为配合控制糖蔗生产规模而呈现明显下跌的态势,使得市场的供求局面在2000年左右发生从供大于求到供不应求的逆转。&&&&&&&&可见,价格管制可能对糖蔗供给市场的波动产生重要影响。&&&&&&&&3.糖蔗供给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波动的测量&&&&&&&&(1)糖蔗供给市场供给情况糖蔗由于其自身的性状特点,一般被只视为重要的工业用原材料,用于制糖生产,很少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一般农产品流通领域。&&&&&&&&而且在当前的糖蔗收购管理体系下,广西的糖蔗以榨区为单位展开生产。&&&&&&&&每个榨区都以相应的制糖企业为核心。&&&&&&&&糖蔗生产者每年与制糖企业签订相关的收购合同,而制糖企业一般会对糖蔗生产者予以相应补助,包括良种的推广,相关生产资料的补贴等。&&&&&&&&虽然每年糖蔗生产者都会有留下一部分产品作为下一期生产的蔗种,但这部分占到总产量的比例很小。&&&&&&&&总体而言,糖蔗供给市场的供给能力基本可以视作糖蔗的总产量。&&&&&&&&21图4-4广西糖蔗供给情况汇总()[1]Fig4-4SummaryofthesupplysituationofsugarcaneinGuangxi()如图4-4所示,自1978年之后,广西糖蔗的生产面积呈现出总体上升趋势。&&&&&&&&其中,榨季的生产面积比榨季,由14.22万公顷增加至103.73万公顷,提高7倍左右,而同期的总产量由368.57万吨增加至6398.00万吨,提高超过17倍。&&&&&&&&由于糖蔗的单产可视为较为稳定的因素,因此,生产面积与总产量直接可大体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由此可以注意到,在1999年至2001年期间,糖蔗生产面积出现明显的下降,直接导致当期糖蔗供给的减少。&&&&&&&&(2)糖蔗供给市场需求情况自1978年之后,随着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糖蔗的收购程序由之前的统购、派购改革为目前的合同订购,收购的主体由政府变为榨蔗区的制糖企业。&&&&&&&&因此,糖蔗供给市场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制糖企业的生产能力,其直接衡量指标应为进厂糖蔗数量。&&&&&&&&而从更深的层面分析,根据目前的榨区管理模式,制糖企业的生产能力主要基于政府对于市场食糖供求关系的研究和判断,因而,食糖市场的长期走势在很大程[1]数据来源参见附表。&&&&&&&&0.60...000.000.000.978-84-90-96-02-08-2009单位:万公顷单位:万吨糖蔗总产量(万吨)糖蔗生产面积(万公顷)22度上对糖蔗的需求有重要影响。&&&&&&&&如果食糖需求增加,政府除完善相关储备机制之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扩大蔗糖产业的规模,提高其生产能力。&&&&&&&&在对于广西蔗糖产业的具体分析中发现,随着政府的政策调整,广西的蔗糖产业地位在全国的行业排名逐渐上升。&&&&&&&&如果以混合产糖量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品的比例作为衡量标准,自1993年以来,广西就已稳居全国首位。&&&&&&&&[1]图4-5广西糖蔗需求情况汇总()[2]Fig4-5SummaryofthedemandsituationofsugarcaneinGuangxi()如图4-5所示,折线部分表示进厂糖蔗量,柱状部分表示实际榨蔗量。&&&&&&&&在1978年至2009年间,基于广西蔗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局面,相关制糖企业对于糖蔗的收购需求量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其中,榨季的进厂糖蔗量比榨季提高将近19倍。&&&&&&&&进厂榨蔗量与实际榨蔗量基本一致,而二者之差主要由于运输损耗造成。&&&&&&&&(3)糖蔗供给市场的供求波动的测量[1]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委员会:《广西糖业》,南宁,2006年版。&&&&&&&&[2]数据来源参见附表。&&&&&&&&0.000.000.000.000.978-84-90-96-02-08-2009单位:万吨实际榨蔗量(万吨)进厂糖蔗量(万吨)23广西的糖蔗供给市场应当被视为相对封闭市场。&&&&&&&&一方面,由于订单农业的不断推广,其供给情况应该较为稳定;另一方面,制糖企业的需求能力可以被明确量化。&&&&&&&&因此,从理论上能基本实现供求平衡。&&&&&&&&但在实际操作中,糖蔗的供给还是会出现相对性的产品短缺或过剩情况。&&&&&&&&一方面,糖蔗的生产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当欠收年份出现的时候,糖蔗生产者将无法完成与制糖企业事先制定的相关订单。&&&&&&&&而制糖企业为满足自身的产能要求,就需要从其他糖蔗产区调运糖蔗展开生产。&&&&&&&&因此,糖蔗的供给出现实际的短缺。&&&&&&&&另一方面,随着糖蔗生产技术的提升,其单产不断增加的趋势在相对长期内不会改变。&&&&&&&&因此,每年都会有超出收购计划或相对生产能力的糖蔗被生产。&&&&&&&&而由于糖蔗的应用范围较窄,糖蔗生产者这时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将其以合同规定的超产部分出售给指定制糖企业,二是将其出售给其他出价更高的制糖企业。&&&&&&&&虽然制糖企业的产能有可能消化这部分超产的糖蔗,但还是会通过对下一期食糖价格来影响下一轮的糖蔗需求水平,因此这时的糖蔗供给将出现实际的过剩。&&&&&&&&综合上文的分析,当市场的供给情况被量化为糖蔗总产量,需求情况被量化为进厂糖蔗量时,市场的供求情况就可以使用前两者的数量之差来体现。&&&&&&&&24图4-6广西糖蔗供给市场供求情况统计()[1]Fig4-6StatisticsofthesituationofdemandandsupplyingoodsmarketofsugarcaneinGuangxi()图4-6可以反映广西糖蔗供给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动情况。&&&&&&&&包含圆形坐标的折线标记为糖蔗生产者的实际供给能力,包含方形坐标的折线标记为制糖企业对糖蔗的实际需求情况,市场供求情况即双方的供求缺口由包含三角形坐标的折线加以标记。&&&&&&&&就此,可以认为市场的供求基本实现平衡,尤其在在1991年之前,供求的缺口很小。&&&&&&&&但也应看到,在1991年进行食糖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之后供求的波动有所放大。&&&&&&&&一方面,蔗糖产业的价格传导结构实现优化使得糖蔗的需求开始受到前一期食糖产量及价格的影响,从而又逆向影响糖蔗的供给。&&&&&&&&在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过程中,如果有若干因素出现时滞问题而未能发出相应的调整信号,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供求波动现象,且一般都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长此以往,不利于糖蔗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就榨季的情况进行分析就可以证明这点。&&&&&&&&当时的食糖销售并不景气,市场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而相应的存储制度尚未建立,则进一步造成糖价的下跌,制糖企业亏损严重。&&&&&&&&但由于政府对于糖蔗收购价格的管制,制糖企业并未能通过调节收购价格等方式发出市场供求信号,糖蔗的供给能力持续增长,导致[1]数据来源参见附表。&&&&&&&&-000.000.000.000.000.82-88-94-00-06-9单位:万吨市场供求情况(万吨)糖蔗总产量(万吨)进厂糖蔗量(万吨)5榨季的糖蔗依旧出现大丰收的局面,这便进一步加剧糖蔗供给过剩的趋势,扩大了整个产业的供求波动情况。&&&&&&&&另一方面,基于以上的分析可知,当供大于求的局面持续扩大并积累到一定时期时,政府往往通过控制糖蔗生产面积的方式,直接对糖蔗的供给进行管制,力求平衡供需。&&&&&&&&就1999年至2002年其间的情况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生产面积的逐渐下调,糖蔗的供需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客观上阻断供大于求趋势的进一步延续。&&&&&&&&4.糖蔗价格管制与供求波动的实证分析&&&&&&&&(1)计量模型的假设分析从上文的理论模型分析和对价格管制水平变动与糖蔗的供给市场供求情况的说明中可以看出,收购价格应该与市场的供求有着重要联系。&&&&&&&&在此基础上,可以做出以下三种假设情况。&&&&&&&&在第一种情况中,收购价格管制后的平均收购价变化与市场的供求波动情况如存在显著正相关的统计特性,则表示在糖蔗供给相对过剩或缺乏的时期,价格管制的实施会使得收购价格与市场波动同方向变动,通过维持下一期的生产能力,起到放大供求波动的作用。&&&&&&&&计量模型便可说明价格管制并没有按照政策制定时要求达到平抑市场波动的效果,收购价格管制的绩效为负,政府的相关决策仍有改进余地。&&&&&&&&在第二种情况中,收购价格管制后的平均收购价变化与市场的供求波动情况如存在显著负相关的统计特性,则表示在糖蔗供给相对过剩或缺乏的时期,价格管制的实施会使得收购价格与市场波动反方向变动,通过压制下一期的生产能力,起到缩小供求波动的作用。&&&&&&&&计量模型便可说明价格管制并可以按照政策制定时要求,达到了平抑市场波动的效果,价格管制政策的实施绩效为正。&&&&&&&&在第三种情况中,收购价格管制后的平均收购价变化与市场的供求波动情况如不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性,则表示在糖蔗供给相对过剩或缺乏的时期,价格管制的实施与市场波动并无太多联系。&&&&&&&&计量模型无法说明价格管制对平抑市场波动的效果。&&&&&&&&(2)相关数据的引用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广西糖业协会、广西农业厅糖料处等相关机构。&&&&&&&&其中,糖蔗供求情况是基于糖蔗总产量与进厂糖蔗量之差进而量化得出;糖蔗平均收购价格是依据以上机构的历年资料统计汇总后得出。&&&&&&&&应当说明的是,因糖蔗生产统计、制糖工业统计与综合性经济年鉴的统计方法与口径有所误差,根据以往的文献处理经验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分局的解释,本文的计量模型中使用的原始数据如出现按年度统计的情况时,将其自动归为榨季的起始年进行量化处理。&&&&&&&&具体26数据如表4-1所示。&&&&&&&&表4-1广西糖蔗平均收购价格与供给市场供求情况统计()Table4-1StatisticsofaveragepriceofgovernmentpurchasingandthesituationofdemandandsupplyingoodsmarketofsugarcaneinGuangxi()榨季平均收购价格(元/吨)市场供求情况(万吨).-9.144.-7.343.-07.555.-05.756.-44.996.-58...4-89...7..-70.....27续表4-1RefertoTable4-1榨季平均收购价格(元/吨)市场供求情况(万吨).-60.....00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委员会.广西糖业[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公司.广西糖业四十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年鉴社.广西年鉴[M]..南宁:广西年鉴出版社,.广西糖业发展局,广西糖业协会.广西糖业年报[M]..南宁:广西糖业协会,.韩志荣,冯亚凡等.新中国农产品价格40年[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将上表中的数据绘制称双轴折线图,如图4-7。&&&&&&&&可以发现,市场的供给情况与平均收购价格可能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当市场供给过剩时,在价格管制影响下的平均收购价格升高,当市场供给不足时,在价格管制影响下的平均收购价格降低。&&&&&&&&28图4-7广西糖蔗供给市场供求情况与平均收购价格统计()[1]Fig4-7StatisticsofthesituationofdemandandsupplyingoodsmarketofsugarcaneandaveragepriceofgovernmentpurchasinginGuangxi()(3)计量模型的构建与检验本文就以上数据设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便精确地从计量经济学角度描述平均收购价格与市场供求波动的关系。&&&&&&&&在该模型中,因变量为PE,即当期糖蔗平均收购价格,相关的解释变量设定及说明见表4-2。&&&&&&&&表4-2计量模型解释变量及其说明Table4-2Explanatoryvariableandinstructionofeconometricmodel解释变量说明PE(-1)上一期糖蔗平均收购价格PT当期糖蔗市场供求情况PT(-1)上一期糖蔗市场供求情况[1]数据来源参见附表。&&&&&&&&-500.00-250.000...500.000.-100.00-50.000.....-84-90-96-02-08-2009单位:万吨单位:元/吨平均收购价格(元/吨)市场供求情况(万吨)29因此,得出基本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PE=β1PE(-1)+β2PT+β3PT(-1)其中,β1~3分别表明上一期糖蔗平均收购价格(PE(-1))、当期糖蔗市场供求情况(PT)、上一期糖蔗市场供求情况(PT(-1))与当期糖蔗平均收购价格(PE)直接的相关程度。&&&&&&&&经过Eviews7计量经济学分析预测软件的分析,得出以下计算结果:PE=0.0314PT+0.9173PE(-1)+0.0483PT(-1)(2.0879)(19.4292)(2.9927)其中,R2=0.9101AdjustedR2=0.9036Durbin-Watsonstat=1.8252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调正后的R2为0.9101,即解释变量可以解释糖蔗平均价格变化情况的91.01%。&&&&&&&&模型总体显著性高,F统计量在0.05水平上通过检验。&&&&&&&&模型的D.W.值为1.8252,处于合理范围之内,表明计量模型没有明显的序列相关问题。&&&&&&&&(4)计量模型的经济意义说明依照以上多元回归模型所得出的计量分析结果,可以得出1978年至2009年期间价格管制与广西糖蔗供求情况之间的关系。&&&&&&&&结合计量分析的经济意义可知,数值越大反映出该解释变量对于在价格管制环境下,对当期的糖蔗收购平均价格的影响越显著。&&&&&&&&首先,当期糖蔗市场供求情况(PT)与当期糖蔗平均收购价格(PE)直接的相关程度为0.0314,表明供求每发生1万吨的变动量,会相应引起当期的收购平均价格同向变动0.0314元。&&&&&&&&其对应的t统计量到达2.0879,表明这种正相关的现象并非偶然。&&&&&&&&因此,在整个样本期间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可以有力地说明这一拟合结果与前文的第一种假设情况吻合,即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管制的效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未能起到对市场波动的平抑作用,反而在客观上放大市场波动。&&&&&&&&其反应机理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其一,在最高价格管制情况下,由于政府可以控制最低供给数量,且当时糖蔗需求可明确量化,因此,供求的缺口可以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这样的做法也同时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规模,该情况在1991年之前表现的比较明30显。&&&&&&&&其二,在最低价格管制情况下,在第一期,糖蔗生产者会因为政府提供保护价格,而被扭曲的价格信号误导,以相对较高的成本生产更多的糖蔗。&&&&&&&&在第二期,由于糖蔗的生产周期长,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原因,生产者依旧按照第一期的价格预期生产,但因为第一期已经出现供给过量,市场的糖蔗实际需求水平已经降低,因此,政府根据这一需求水平所指定的价格虽然能高于市场均衡价格,但会比生产者预期的更低。&&&&&&&&此时,价格管制不仅扩大该期糖蔗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进一步吞噬糖蔗生产者的利益。&&&&&&&&如果放在长期生产的层面进行观察,还会发现今后的生产将会一直按照第二期的模式不断进行,直到政府认定供求局面已经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时,才会采取压低收购价格和控制生产面积等方式强行逆转市场供需情况。&&&&&&&&实际上,在改革开放之后,价格管制虽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呈现,但对于糖蔗供给市场的管制绩效不高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以上的波动格局从1991年食糖价格与市场挂钩后多次往复出现。&&&&&&&&其次,上一期糖蔗平均收购价格(PE(-1))与当期糖蔗平均收购价格(PE)直接的相关程度为0.9173,表明前一期的收购平均价格变动1元,当期的价格在将在其基础上同方向变动0.9173元,且对应的t统计量高达19.4292。&&&&&&&&这说明前一期的糖蔗收购平均价格对当期的收购平均价格有十分稳定且明显的影响。&&&&&&&&从前文对收购价格总体趋势的研究与判断可知,其在样本期间总体波动上升的势头并没有改变,这与政府在1991年之后对食糖流通体制的改革和2002年对糖蔗收购制度的优化不无关系。&&&&&&&&在这两次调整中,政府对价格管制的思路真正由最高限价转变为最低保护价,客观上维持了收购价格的逐年提高,保证了糖蔗生产者的再生产能力。&&&&&&&&但这也从反面证明,价格管制具有明显的时滞性,即其无法依据当前的市场供求情况对未来的市场走势进行预测,只能根据之前的市场相关运行情况指定收购价格,因此,价格管制时滞客观上扭曲了正常价格水平,并可能使之发出错误的市场供求信号,降低糖蔗供给市场的运作效率。&&&&&&&&最后,上一期糖蔗市场供求情况(PT(-1))与当期糖蔗平均收购价格(PE)直接的相关程度为0.0314,表明前一期的供求波动为1万吨时,当期的收购平均价格同方向变动0.0483元。&&&&&&&&其对应的t统计量为2.9927,同样说明价格管制水平的制度具有时滞性这一特点,即政府可能会参考前一期的供求关系制定当期收购价格。&&&&&&&&而从之前理论模型可知,该特点将会进一步为供大于求的情况提供支撑,直到市场失衡状态达到某一临界点之后,政府通过限制生产规模,压低收购价格来逆转糖蔗供给严重过剩的局面。&&&&&&&&(二)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对蔗糖产业利益分配的影响31政府对糖蔗收购价格进行管制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通过此举进一步平衡政府、制糖企业与糖蔗生产者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一是保障市场价格的稳定,让各级财政从不断壮大的蔗糖产业中得到更多利益。&&&&&&&&二是令制糖企业更好的对其生产流程进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三是使糖蔗生产者的经济收入逐步增加。&&&&&&&&而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在蔗糖产业利益分配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在糖蔗生产者生产行为与制糖企业的消费行为中起到衔接作用,又对整个制糖行业的发展和处于生产流程之外的政府的相关利益产生影响。&&&&&&&&但在多方博弈的情况下,尤其是对于糖蔗这类生产周期较长的农产品而言,实现共赢的政策效果在实践中极难实现。&&&&&&&&图4-8蔗糖产业利益分配概况Fig4-8Generalsituationofbenefitdistributionofsugarcaneindustry图4-8反映蔗糖产业利益分配概况,上半部分的菱形循环在利益分配中处于高端,下半部分的矩形循环则囊括了蔗糖产业链的重要环节,而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在蔗糖产业利益分配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串联作用。&&&&&&&&第一,政府在参考来自糖业协会、物价监管系统等方面的信息之后,制定收购价格管制的具体方案,并通过对制糖企业与糖蔗生产者之间的糖蔗收购合同对价格实行管制。&&&&&&&&第二,政府对制糖企业提供糖蔗生产者上交利税供给原料发展支持生产支持制定价格管制水平接受价格管制水平政府制糖企业32相应的支持。&&&&&&&&其中,有较为浅层的关系,如融资流程简化、技术与设备更新等;也有较为深层的关系,如维护企业的垄断买方地位、变相提供价外补贴等。&&&&&&&&政府希望借此维护食糖供应的稳定局面。&&&&&&&&而制糖企业则通过对糖蔗生产者的生产支持,包括良种推广、生产技术辅导等,达到优化原料质量,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第三,糖蔗生产者在被动的接受收购价格之后,依照合同供给定量的糖蔗。&&&&&&&&而制糖企业则有义务向当地政府上交一定比例的利税,以增加财政收入。&&&&&&&&1.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对政府的影响虽然政府并不属于制糖生产链条中的一员,但从其对价格管制的话语权可知,政府实际已经参与到产业的利益分配过程中。&&&&&&&&而由于政府在整个产业的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高端地位,实施收购价格管制必然会增加其自身利益。&&&&&&&&其一,从广西产糖量自改革开放后节节攀升的趋势可以判断,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客观上保证糖蔗的供给情况。&&&&&&&&这有助于帮助政府保持食糖市场供给充足的局面,从而通过价格的传导作用来稳定国民经济中其他重要商品的价格,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达到维护稳定社会运行的最终目标。&&&&&&&&其二,也应看到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对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是间接的,而且作用也逐渐被淡化。&&&&&&&&政府的在蔗糖产业方面的财政收入是由制糖企业直接上交的,因而控制糖蔗收购的成本对于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有一定作用。&&&&&&&&但随着制糖技术在产业优化过程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单纯使用压低糖蔗收购价格的办法以降低企业糖蔗收购成本,对于各个制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和整个制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弊大于利。&&&&&&&&由之前的分析也可以看出,自1991年食糖价格市场化之后,蔗糖收购价格管制逐渐放宽并没有影响制糖企业的长期的强势发展。&&&&&&&&但价格管制对于政府的利益并非没有损害。&&&&&&&&一般而言,当社会生产能力的利用处于较高区域时,作为其函数,激增的边际成本同样在政府支出的领域出现。&&&&&&&&[1]实际上,政府对糖蔗市场的干预会造成两种可能,一是通过直接损害糖蔗生产者的利益,为制糖产业收集未来发展资本;二是为维护保护价格政策而增加了巨大的财政开支,却因破坏价格信号的真实性而引发糖蔗生产者的高成本生产行为,是供给市场无法维持均衡水平,进而造成资源的损失和生产能力的浪费。&&&&&&&&由此可知,政府虽然没有完全实现当初对价格管制的目标设定,但总体而言,其无疑是价格管制的最直接受益者。&&&&&&&&2.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对制糖企业的影响[1]引自亚诺什o科尔内:《短缺经济学》第285页,北京,1986年版。&&&&&&&&33政府对糖蔗实施价格管制的目标之一,就是用稳定收购价格的来保证制糖企业在较低生产成本的环境下运行。&&&&&&&&这使得制糖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当大部分制糖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大后,产业的优化升级便可顺利进行。&&&&&&&&图4-9制糖企业糖蔗收购成本与发展情况对比()[1]Fig4-9Comparisonbetweenthesugarcanepurchasingcostanddevelopingsituationofsugarmanufacture()图4-9中反映改革开放至今广西制糖企业糖蔗收购成本变动情况,其中剔除了无法直接反映糖蔗收购价格管制效果的变量,包括糖蔗运输成本、相关的税收与杂费等。&&&&&&&&就此可以明显看出,在1991年之前,价格管制政策明显对制糖企业的原料收购成本完成有效的控制,为整个行业在之后的流通机制调整和技术升级方面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1991年之后,随着价格管制中不断加入市场的变动因素,制糖企业的糖蔗收购成本波动上升。&&&&&&&&但收购糖蔗成本上升并未影响行业的整体上升势头。&&&&&&&&一方面是由于之前的积累,制糖行业在经历1997年前后的产业升级后,带动了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并针对食糖的产销建立相对市场化的流通和储备机制,企业的市[1]数据来源参见附表。&&&&&&&&0.....82-88-94-00-06-9单位:亿元制糖企业糖蔗收购成本(亿元)制糖工业总产值(亿元)34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足以承担这部分成本的上涨。&&&&&&&&另一方面也能将产业发展的成果反馈于糖蔗生产者,一定程度提高其糖蔗种植收入。&&&&&&&&但如果从制糖企业的生产效率考虑,价格管制有可能对其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其一,现行的价格管制执行的是一套完整的按量论价模式,即依照糖蔗生产者所供给的糖蔗数量计算价格。&&&&&&&&由于按量论价的激励制度设计缺陷,生产者难以主动提高糖蔗质量,造成制糖企业的所购糖蔗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对其生产效率提高形成负面影响。&&&&&&&&其二,当前的价格管制有助于制糖企业的维护其买方垄断地位,难以创造行业内的良性竞争环境。&&&&&&&&综上所述,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对于制糖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蔗糖产业的总体发展起到保障性作用,但因其客观上延续了按量论价的原则,会对蔗糖产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的不利影响。&&&&&&&&3.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对糖蔗生产者的影响政府的价格管制通过对糖蔗供给市场的调控,从而影响糖蔗生产者的收益。&&&&&&&&在此,可以通过糖蔗每吨平均生产成本、糖蔗每吨平均销售利润来反映需要研究的关系。&&&&&&&&35图4-10糖蔗生产收益情况汇总()[1]Fig4-10Summaryofthesituationonproductivitygaininsugarcaneproducing()如图4-10所示,柱状部分代表糖蔗每吨平均销售利润与糖蔗每吨平均生产成本百分比总和,即反映在平均收购价格水平下,每吨糖蔗的平均销售利润和对应的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折线部分则反映平均收购价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可以近似地作为糖蔗生产者每吨的收益情况。&&&&&&&&在1991年之前,糖蔗收购价格管制政策的目的在于控制食糖的生产成本,使其保持在能维持再生产的水平。&&&&&&&&从图中分析,糖蔗生产者在这段时期的多数年份内的收益出现负值。&&&&&&&&表明其产出的每吨糖蔗的成本都需要用下一生产周期的资金进行填补,这严重制约糖蔗生产能力的改善。&&&&&&&&因此,该时期的管制政策虽然能压低生产原料成本,但并没有实现能让糖蔗生产者通过销售收入来维持下一生产时期的基本成本的目的。&&&&&&&&在1991年至2002年间,由于食糖价格的逐步市场化对糖蔗供给市场产生的影响,价格管制的制定标准也逐渐改变,一方面开始参考食糖市场价格的波动情况,[1]数据来源参见附表。&&&&&&&&-40%-20%0%20%40%60%80%100%-40.00-20.000.60...-84-90-96-02-08-2009单位:%单位:元/吨每吨平均销售利润(%)每吨平均生产成本(%)糖蔗生产利润(元/吨)36另一方面也考虑到需要提升糖蔗生产者的盈利空间,转而采取保护收购价格的政策。&&&&&&&&通过对图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该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里,糖蔗生产者的利益得到保证。&&&&&&&&但也应注意,其收益的变化趋势呈现倒U形的发展趋势,即从收益大幅度增加,到逐渐减少,直到榨季出现明显的亏损情况。&&&&&&&&在结合当时的具体生产情况之后发现,由于食糖价格的急剧攀升,糖蔗的需求也逐渐增大。&&&&&&&&随着1997年政府开始完善食糖的储备制定,食糖市场波动得到相应的控制,糖蔗需求也逐渐回升。&&&&&&&&但政府还在为控制糖蔗供给量实施相关调控政策,一方面控制糖蔗的生产面积,一方面压低当期的糖蔗收购价格,但由于农业生产周期的长期性,糖蔗生产者没有能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导致收益减少甚至亏损的情况。&&&&&&&&这种波动情况反映出该时期的收购价格管制政策并没有起到稳定增加糖蔗生产者收益的效果。&&&&&&&&在2002年之后,价格管制政策的重点逐渐转变为增加糖蔗生产者收益。&&&&&&&&随着广西糖蔗收购价格联动机制逐步完善,糖蔗生产者可以按规定比例在榨季中或榨季结束之后领到糖蔗与食糖价格联动之后的差价。&&&&&&&&从实际效果而言,一方面,糖蔗生产者的总体收益比其之前有明显提高,每吨糖蔗的收益从榨季的26.11元提高到榨季的138.24元。&&&&&&&&另一方面,2000年至2004年以及2005年至2009年,糖蔗的销售收益还是经历了两次较大的震动。&&&&&&&&这点依旧说明,在政府实现价格管制的背景之下,即便是价格保护与联动价格政策的综合运用也没有能实现管制政策最初希望实现的稳定糖蔗生产者收益的目标。&&&&&&&&37五、结论与建议&&&&&&&&(一)研究结论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回顾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变迁历程,本研究认为无论是通过最高收购价格限定,还是设定最低保护价的方式,政府对于糖蔗收购的价格管制都未能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而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实施过程中,在不同的目标层面体现的绩效有所区别。&&&&&&&&其一,从糖蔗收购价格管制与糖蔗供给市场供求波动情况的关系角度分析,通过计量模型的结果,可证明收购价格与市场供求关系有正相关的统计关系:供求每发生1万吨的变动量,就会相应引起当期的收购平均价格同向变动0.0314元。&&&&&&&&这表明在实施价格管制的政策环境下,收购价格变化无法起到对市场供求波动的平抑效果,反而通过影响未来供给水平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放大糖蔗供给市场的供求波动。&&&&&&&&就这一角度而言,广西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呈现负绩效。&&&&&&&&其二,从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对蔗糖产业利益分配优化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一方面,政府和制糖企业在价格管制中受益明显,价格管制呈现正绩效。&&&&&&&&其中,政府能通过价格管制,在高成本的环境中达到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目标,而各个制糖企业乃至整个制糖行业在较低的生产效率下,能从价格管制中积累进一步发展的资本。&&&&&&&&另一方面,糖蔗生产者由于处于产业利益分配的末端,一直被动地接受价格管制的结果。&&&&&&&&分析进一步说明,在1991年之前,收购价格管制政策明显损害生产者的利益,在1991年之后,虽然收购价格政策对糖蔗生产者的绝对收益增加起到一定效果。&&&&&&&&但就总体而论,收购价格管制并未能有效阻隔市场波动对生产者收益带来的风险,无法确保糖蔗生产者收益稳定增长的目标,从该层面判断,价格管制呈现负绩效。&&&&&&&&综上可知,目前的价格管制有助于政府帮助制糖企业维护其买方垄断地位,却阻碍了糖蔗生产者从蔗糖产业中得到更多利益,不利于推进蔗糖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结论表明,政府在实施价格管制时,不仅要充分考虑整个产业的利益优化配置,充分论证经济管制政策的可行性,更要运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开展动态分析,重视政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市场均衡的影响。&&&&&&&&(二)政策建议基于研究结论可知,因政府对糖蔗供给市场收购价格的管制不尽合理,需要在38短期对价格管制进行政策优化,实现帕累托改进。&&&&&&&&而就长期的发展趋势分析,当市场化的制度设计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之后,糖蔗收购价格管制应被彻底取消。&&&&&&&&图5-1糖蔗收购价格改革制度设计框架Fig5-1Designframeworkofthereformationsystemofsugarcanepurchasingprice图5-1描述的是根据改革的总体进度和各个目标层次所建立的制度设计框架,表明糖蔗供给的市场化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地完成。&&&&&&&&首先,必须通过糖蔗生产者市场话语权的提升来平衡供求双方的市场地位。&&&&&&&&其次,应当健全市场化供求波动稳定机提升糖蔗生产者市场话语权以平衡供求双方的市场地位构建市场化的供求波动稳定机制开放市场规模生产订单农业买方竞争产销一体信息平台保障基金储备机制权力分化物流建设完成市场化进程39制。&&&&&&&&再次,进一步深化市场的开放程度。&&&&&&&&最终,形成商品价值规律发挥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糖蔗供给市场价格机制。&&&&&&&&1.平衡供求双方的市场地位在目前的蔗糖产业的利益分配过程中,糖蔗生产者处在相对低端的位置,缺乏市场话语权,造成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收购价格。&&&&&&&&如果政府立即取消相关的价格管制政策,生产者将会失去最低收购价格保护的前提下,直接与处于生产资料买方垄断地位的制糖企业进行收购价格的谈判,则其在市场的价格博弈中必然处于明显的劣势。&&&&&&&&为此,要使蔗糖产业利益实现合理分配,必须通过提升糖蔗生产者的在供给市场的话语权,力求使供求双方实现市场地位平等,为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引入创造基础性的制度环境。&&&&&&&&从国外糖蔗供给市场的运行模式和国内其他农产品的市场化收购流程的改革中发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实践。&&&&&&&&首先,通过组织相关的生产合作组织,实现糖蔗规模化的集中生产。&&&&&&&&从国内外的大量实践中可知,农业合作组织对于提高农业生产者在价格谈判过程中的地位有明显作用。&&&&&&&&这类组织可以将分散的生产能力进行整合,在不对产权进行根本性调整的前提下,尽可能优化内部的资源配置,提高糖蔗生产的集中程度,降低糖蔗生产成本。&&&&&&&&由于其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供给能力,则在与收购方的博弈过程中所得的利益必定会优于单个生产者。&&&&&&&&这时,糖蔗生产者的利益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供求双方的市场地位将趋向平衡。&&&&&&&&其次,消除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实现订单农业模式的优化。&&&&&&&&由于政府对糖蔗供给市场中资源流通的限制,一方面使得订单农业在实际操作中弱化了糖蔗生产者在价格谈判中的地位,使其只能被动接受当地制糖企业制定的收购价格,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制糖企业对于优质原料的选择权。&&&&&&&&因此,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健全市场管理机制,提高依法行政的效率。&&&&&&&&进而令订单农业模式真正发挥其减少市场风险对于糖蔗生产者利益损害,且保证制糖企业的原料供给的作用。&&&&&&&&其三,延伸蔗糖产业链条,增加买方竞争,使糖蔗生产者有更多的销售对象以供选择。&&&&&&&&就目前的生产技术而言,糖蔗即相关产品的应用已经逐渐扩展至包括造纸和生物燃料制造的诸多崭新领域。&&&&&&&&因此,政府应当适时地为这类新兴产业提供发育环境,拓展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领域,刺激糖蔗需求方面的竞争水平,分散其对糖蔗供给市场的垄断权力,进而帮助糖蔗生产者提高在市场谈判地位,实现供求双方的平等市场地位。&&&&&&&&最后,在生产基础较好的地区,可通过产经销一体化的模式,构建糖蔗生产者40与制糖企业的直接利益共同体。&&&&&&&&一方面,缩短糖蔗收购流程,降低相关交易成本,实现外部经济的内部化。&&&&&&&&另一方面,通过一体化之后构建的利益的捆绑机制,直接提升糖蔗生产者在博弈中的话语权,消除交易中处于优势一方对处于劣势一方的利益损害。&&&&&&&&2.完善市场化的糖蔗供求稳定机制糖蔗收购价格作为农产品收购价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具有战略性作用。&&&&&&&&在糖蔗生产者的市场话语权得以提高,供求双方的市场地位基本实现平等的基础上,为有效应对市场失灵对供求的冲击,政府需要合理地借用宏观调控手段,给糖蔗供给市场的均衡和收购价格的稳定提供制度性保障,增强糖蔗供给市场的自动稳定能力,为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创造前提。&&&&&&&&因此,构建完善市场化的供求稳定机制在改革的整体设计中居于核心地位。&&&&&&&&其一,政府应加快各级糖蔗供求信息平台建设。&&&&&&&&糖蔗供求出现波动,重要的原因是糖蔗供给市场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首先,政府对收购价格的管制人为干预了市场的供求信号,使得原本参与市场价格制定的供需双方都难以判断市场走向。&&&&&&&&其次,由于制糖企业被政府赋予买方垄断地位,其对于糖蔗供给市场供给能力预测比分散的糖蔗生产者更强。&&&&&&&&最后,糖蔗生产者由于其在整个蔗糖产业链中的地位较低,且自身对于市场信息的判断力较弱,加之上述两点原因,致使其在处理供求信息的能力对比中完全处于劣势。&&&&&&&&为改变上述现象,需要完善糖蔗供求信息平台的建设。&&&&&&&&第一,政府应该在市场供求信息平台的建立和维护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转变其对市场价格管制的做法,加强其对糖蔗供给市场的服务职能。&&&&&&&&重点突出其信息资源优势,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建立灵活的信息收集和发布平台,定期公布相关的市场供求信息。&&&&&&&&例如,在糖蔗播种期到来之前,对上一榨季的供求情况做总结,并对本榨季的糖蔗需求量做出预测,同时公开相关的数据资料,使得制糖企业和糖蔗生产者对市场行情有较为准确的判断。&&&&&&&&此外,政府应在提高糖蔗生产者市场意识的工作中承担更多责任,例如,可以定期举办与市场信息判读有关的培训班,增强糖蔗生产者对市场知识的运用能力。&&&&&&&&第二,制糖企业在制定收购订单之前,需要对整个产业的行情进行判断,并对自身的生产能力有准确的定位,这将有利于减小供给市场的供求缺口。&&&&&&&&第三,糖蔗生产者通过更多元化的渠道提高自身对市场信息判断能力,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开展经营,避免不必要的高成本生产行为发生。&&&&&&&&其二,构建糖蔗收购价格风险保障基金,以应对市场的变动对再生产能力的冲击,以确保糖蔗的稳定供给,平抑市场价格的进一步波动。&&&&&&&&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41体系和巴西、印度等地区的制糖体系中都有类似制度设计。&&&&&&&&其初衷在于减少政府在实施收购价格保护的过程中所需支付的成本。&&&&&&&&但经过实践总结并不断完善之后,价格保障基金不仅能减少政府的行政开支,还可以较好地弥补市场失灵造成的损失,对保障生产者的利益、糖蔗的供给稳定以及平抑与蔗糖产业相关的价格波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应先由行业协会组织政府、制糖企业、糖蔗生产者等相关利益群体,展开价格保障基金的初始阶段工作安排的讨论,包括各方出资比例以及应用流程的细节等。&&&&&&&&之后,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创建基金,并按之前规定的章程规范运作。&&&&&&&&当糖蔗供给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时,糖蔗生产者从基金中提取相应比例资金,以补偿自身的生产损失,并维持下一期的供给能力。&&&&&&&&当糖蔗供给市场呈现供小于求的状态时,糖蔗生产者应向基金中存入相应比例资金,以为将来的风险规避提供保障。&&&&&&&&此外,有资质独立运作基金的机构在得到委托之后,可以通过运作基金中包含的资本实现其增值目标,提高基金自身的市场生存能力,以便其更好的起到以市场为基础调节手段的长效的制度性保障作用。&&&&&&&&其三,完善各级食糖储备机制,稳定糖蔗的需求水平。&&&&&&&&由于糖蔗是制糖工业的基础原料,食糖是其最终产品,因此,在价格传导的作用下,食糖市场的波动对糖蔗供给市场有明显的影响。&&&&&&&&据此可知,如果能通过较为完整的食糖储备体系对食糖的供给进行调节,即通过对食糖储备的调拨以控制制糖企业对糖蔗的需求能力,从而调整糖蔗生产者的供给能力,便可阻隔蔗糖产业价格传导机制对糖蔗的收购价格的冲击,起到稳定糖蔗供给市场作用。&&&&&&&&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央政府提高对食糖储备的重视程度,建立了一批储备基地,但随着制糖工业的不断壮大,这些储备手段已很难满足不断提升的产能所提出的要求。&&&&&&&&具体到广西而言更是如此,相对于自身制糖能力而言,食糖的储备机制建设显得相对滞后。&&&&&&&&因此,目前仍需不断健全各级食糖储备机制,提升蔗糖行业对市场供求变动的应对能力。&&&&&&&&3.深化糖蔗供给市场开放程度糖蔗供给市场被人为割裂的局面由来已久,表面上看可以解释为制度惯性。&&&&&&&&但经过之前的分析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到,蔗糖产业的庞杂利益关系才是这类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能在市场经济信息时代存在的根本原因。&&&&&&&&据此可知,梳理相关的利益关系是完成糖蔗供给市场的开放是糖蔗供给市场价格完成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所在。&&&&&&&&糖蔗供给市场被政府行政分割之后,带来诸多问题。&&&&&&&&首先,制糖企业为维护自身卖方垄断的地位,势必会对政府展开寻租行为,造成经济的外部性。&&&&&&&&第二,供给42市场的封闭造成生产要素无法正常依照价值规律流通,市场机制便无法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