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税务查账一般查几年所每年789月份都要出去查账,是查什么?

东奥会计在线吧-百度贴吧
感谢你与本吧的一同成长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排名:
本吧签到人数:12
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中华+东奥)2017包更新到结束,可以微店淘宝拍,视频,音频,讲义,练习均有,还送题库,电子版教材
最新会计资料 要的留邮箱
2017中华会计实操视频
目前网校只出了会计,税法,战略,经济法四科,别人分享给我的,需要的同学加我扣( 94)发个
【会计新锐实操训练营】全面提升个人会计实操能力的课程。 主要帮助您提升账务处理能力、汇算清缴、
初级-中级-从业-注会-税务师,所有视频,音频,讲义,电子版轻一,轻四,机考模拟软件等最全资料,持
2017中华+东奥双网校视频,包更新到完结为止,可以微店拍,班次齐全,还送题库,电子版教材,电子版历
东奥2017年cpa注会考试课件学习视频,作为辅修是会计专业的我表示很惊喜!!!宝贝们懂的楼下留下邮箱
初级 中级 高级 注册会计师 税务师视频资料,要么。
新课程更新中,未完结!!!
(中华+东奥)双校持续更新,可以微店拍,视频音频讲义教材轻一轻四电子版题库都有,感谢信任
新锐实操试听 链接: /s/1b40zpW 密码: t9yc zh新锐实操做帐全套课程有需要的宝宝吗?需要课程
想问一下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国际注册会计师)这两个专业哪个更好,国际注册会计师会不会太难啊
需要2017注会教材+考试大纲留下邮箱 2017注会网课中华东奥课件 单科5.5,打包6科22(联系方式图片上)
中级会计考试备考进入强化阶段,复习强度比基础阶段更大,况且进入夏季,人难免疲乏,一旦进入备考
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几个月内裁员7000人,裁员对象以会计等从事基础工作的人员为主。对此,沃尔玛管
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职业,他们辛辛苦苦细致入微却经常被人当做受气包;他们专业性很强却常常被人
【单项选择题】   企业为了维持日常周转及正常商业活动所需要持有的现金额属于(  )。   A.弥补
注意了啊注意了啊,中级考生们的福音到了,8月5日-8月27日于北京、上海、广州,2017中级会计职称考前面
初级……价钱私聊
注册会计师考试有多难,相信备考到现在的你已经有所体会,被称为“天下第一大考”是非常有道理的。
【单选】下列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的价值变动中,应当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损益的是(  )。 A.可供出售
【多项选择题】 1、下列会计处理中,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的有( )。   A.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
【单项选择题】   甲公司日取得非同一控制下乙公司的80%的股权,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
【多项选择题】根据消费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应在生产、进口、委托加工环节缴纳消费税的
误区一:不做习题 想要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进行大量的练习是必要的,考生们可以通过东奥中级会计
不解释 !!!!答的上的乃神人!
今年报名了注会和税务师,买了双校网课,需要的可以?我,扣扣,。各位一起考试的同胞也可以
注册会计师备考剩余时间已不足一百天,大家现在应该已经对教材的内容掌握的差不多了,但是一到做题
一、歌词里隐藏的会计知识 《凉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片尾曲 凉凉天意,潋滟一身花色,落入凡尘,伤情
之前在我这买过初级资料的宝宝都知道会持续更新哒~一直更新到最后!更新了我会提醒你们的。 一科6元
 上班族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考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兼顾工作、家庭和学习三者间的关系。建议大家分
刚开的公司,目前基本账户正在办理中,前期购买固定资产等费用我全部记录到库存现金里了,这些钱是
【题目】   1.The first paragraph intends to tell us that_____   “第一段意在告诉我们_____”——主旨题
1.了解命题侧重点和变化趋势   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重点每年变化不大,通过分析历年真题可以发现每
2017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备考正在进行中,中级会计考试补报名刚刚结束,距离考试仅剩下两个月的时间,
新来贵吧,求解
如题,带价私,谢谢。
问下大家,中级会计机考时诸如根号,分数线等符号如何输入?
破不了啊&.&求各路高手解答
你可能感兴趣的吧...
发贴红色标题
签到六倍经验
兑换本吧会员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
助攻总额: 43W
贴吧热议榜
发表后自动分享本贴
使用签名档&&p&有很多同学批评我说,这个法则在审计实操中效果很差,属于“玄学”。小Rain哥你正经的不讲尽讲这种歪门邪道了。我觉得这里有必要给大家谈谈我对这个法则的认识。&/p&&p&首先,我的每个回答下面都摆着我多年和上市公司斗智斗勇的经验总结:&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确定未上市企业的利润真实性? - 知乎&/a&,可是大家都不喜欢这种枯燥无味的说教,那个回答一个月的赞还没这个回答一天的赞多,我作为曾经的四大审计经理,我也很心塞你们知道吗???&/p&&p&其次,这个法则被用于JE testing其实我是有所保留的。正如我在评论区提到的,本福特法则由于存在偏离值随样本量的扩大而收敛的情况(统计误差的收敛和造假的误差被稀释),因而事实上是没有一个可以精确定义的阈值。因此,我觉得这个方法最好的应用不应该在ToD层面,而是在合伙人、经理讨论项目的承接和续约时予以考虑最有效(即未通过检验的项目不接,好吧我知道我在说梦话)。其实我个人觉得比较可行的折中方法是对于同一样本量的数据进行学习,得到对应样本数量下残差的期望波动率,再找出残差显著大于期望波动率的样本,认为其造假可能性较大。&/p&&p&第三,很多会计师、律师朋友批评这个法则即使发现有问题也无法找出问题在哪。这就涉及一个精确与统计的问题了。我在做会计师的时候也一直想要做到100%的精确,但进入投资领域以后我理解了一句话“这个世界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因此从此以后我看问题永远都站在统计的角度看,而不追求绝对的证据或结果。事实上,各位想一下,审计的抽样检验不也是建立在统计的原理之上吗?(虽然我们总叫他非统计抽样,为了减少documentation量,会计师什么都干的出来)。站在投资者的立场,我发现一个规律,它能帮我找到对应的样本,相关样本呈现出统计上显著的正(负)超额收益,因此我可以利用相关结果在大样本环境下为投资者取得回报,难道这不也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吗?&/p&&p&--------------------------------------------原答案的分割线--------------------------------------------------------&/p&&p&我给大家介绍一种采用数理统计大样本的方式进行验证的假账测试的细节方法。这个方法最大的优点我认为是&b&不需要你懂会计!&/b&&/p&&p&这个方法叫Benford's law(本福特法则)。这是一个关于数值型数据概率分布的数学定理,最初的发现与金融、财务本来没有任何关系,主要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p&&p&1935年,美国的一位叫做本福特的物理学家在图书馆翻阅对数表时发现,对数表的头几页比后面的页更脏一些,这说明头几页在平时被更多的人翻阅。&/p&&p&本福特再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只要数据的样本足够多,数据中以1为开头的数字出现的频率并不是1/9,而是30.1%。而以2为首的数字出现的频率是17.6%,往后出现频率依次减少,9的出现频率最低,只有4.6%。&/p&&p&本福特开始对其它数字进行调查,发现各种完全不相同的数据,比如人口、物理和化学常数、棒球&a href=&///?target=http%3A///item/%25E7%25BB%259F%25E8%25AE%25A1%25E8%25A1%25A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统计表&i class=&icon-external&&&/i&&/a&以及&a href=&///?target=http%3A///item/%25E6%E6%25B3%25A2%25E7%25BA%25B3%25E5%25A5%259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斐波纳契&i class=&icon-external&&&/i&&/a&数列数字中,均有这个定律的身影。&/p&&br&&p&数学家经过验证后得出的概率统计分布函数如下: 在a进位制中,以数n起头的数出现的机率为&b&(loga(n + 1) - loga(n))。&/b&&/p&&p&在我们通常使用的十进制下首位数字的出现概率分布如下:&/p&&img src=&/v2-6d2bba95_b.png& data-rawwidth=&97& data-rawheight=&2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97&&&p&也行有同学要问,为什么没有0开头的数据。事实上,任何数字如果缩小一位来看都是以0开头的,因此我们其实可以认为0开头的数字出现概率为100%。&/p&&p&有外国人就这个现象给出了有一定参考意义的数学解释,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这里:&a href=&///?target=http%3A///BenfordsLaw.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enford's Law -- from Wolfram MathWorld&i class=&icon-external&&&/i&&/a&&/p&&p&本福特定律不但适用于&a href=&///?target=http%3A///item/%25E4%25B8%25AA%25E4%25BD%258D%25E6%%25E5%25AD%259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个位数字&i class=&icon-external&&&/i&&/a&,连多位的数也可用。 &b&这使得金融界开始考虑本福特法则在财务数据中的应用。经过实证验证,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在大样本数据下也符合本福特法则。&/b&&/p&&p&我曾经读过的一本书中列举了迪士尼公司和爆出巨大会计丑闻的安然公司之间根据历史所有财务数据通过本福特法则发现的差异,如下:&/p&&img src=&/v2-66bb3d78dc4ceac24052_b.png& data-rawwidth=&899& data-rawheight=&2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9& data-original=&/v2-66bb3d78dc4ceac24052_r.png&&&p&很明显,安然的财务数据与本福特法则的数据出现了比迪士尼更大的偏差,而且其偏差体现为小于5的数字偏少而大于5的数字偏多,这暗示了公司通过人工扭曲数据导致数据偏离了本福特法则应有的分布情况。&/p&&h2&在我了解到这个神奇的本福特法则后,我第一反应就是想将其实验于我们A股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判断其是否适用,以及能否帮助我们探测出公司的财务造假。而且我的确这么做了。&/h2&&p&我取用了大家公认的管理层诚信、业绩优良的两家好公司:贵州茅台、中国平安,取了其过去10年的利润表数据,对这些数据的首位数字分布进行了测试,并用差异的平方和作为累计征服差异的统计目标值。结果如下:&/p&&p&&b&中国平安:&/b&&/p&&img src=&/v2-ebf0a1f232b5ba7e11e87b3b9d43cbc6_b.png& data-rawwidth=&922& data-rawheight=&2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2& data-original=&/v2-ebf0a1f232b5ba7e11e87b3b9d43cbc6_r.png&&&br&&p&图表化分布情况:&/p&&img src=&/v2-50f097db8278aca10252f_b.png& data-rawwidth=&483& data-rawheight=&2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3& data-original=&/v2-50f097db8278aca10252f_r.png&&&br&&p&&b&贵州茅台:&/b&&/p&&img src=&/v2-febeddd979_b.pn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2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febeddd979_r.png&&&p&图表化分布情况:&/p&&img src=&/v2-733f7fbde6f97809c43fa_b.png& data-rawwidth=&483& data-rawheight=&2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3& data-original=&/v2-733f7fbde6f97809c43fa_r.png&&&br&&p&&b&看来只要是数字就无法逃脱本福特定律的限定&/b&,从A股的这两家公司10年的理论表来看,本福特定律显然十分适用。而且考虑到10年的利润表其实只有不到300个样本点,因此能够拟合到这个程度的报表可以说应该是会计质量比较优秀的公司了。&/p&&p&根据我后续的大量实证检测,&b&大部分A股公司与本福特定律的偏差额(差异平方和)在0.1-0.8%之间&/b&,而平安和茅台都在这个范围的下限附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两家公司的确是非常优秀,而且财务会计数据非常真实可靠。&/p&&br&&p&那么在A股中,我们是否也可以利用本福特法则发现造假的公司呢?我们也来验证一下吧。&/p&&p&我们挑选出几家A股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造假或嫌疑造假公司进行本福特定律的验证,分别是信威集团(柬埔寨电信业务造假被质疑)、獐子岛(扇贝游来游去)、尔康制药(证监会进驻调查涉嫌严重造假)、雅百特(已被证明利润表注水70%,董事长公开撒谎)。结果如下:&/p&&p&&b&信威集团:&/b&&/p&&img src=&/v2-62aafe93ddff8_b.png& data-rawwidth=&987& data-rawheight=&2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7& data-original=&/v2-62aafe93ddff8_r.png&&&br&&p&&b&獐子岛:&/b&&/p&&img src=&/v2-6b2ef47c3c8b_b.png& data-rawwidth=&986& data-rawheight=&2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6& data-original=&/v2-6b2ef47c3c8b_r.png&&&br&&p&&b&尔康制药:&/b&&/p&&img src=&/v2-b9ace50395e5bde4fd8d1f293c901f4d_b.png& data-rawwidth=&830& data-rawheight=&2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0& data-original=&/v2-b9ace50395e5bde4fd8d1f293c901f4d_r.png&&&br&&p&&b&雅百特:&/b&&/p&&img src=&/v2-f1b30b489d34a2c798df9_b.png& data-rawwidth=&910& data-rawheight=&2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0& data-original=&/v2-f1b30b489d34a2c798df9_r.png&&&br&&p&可以看出,这些公司财务数据的分布和本福特定律期望分布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与一般上市公司的差异呈现出明细的不同。尤其是某些数字和定律之间的差异甚至能超过10%,这是非常明细的异常情况。&/p&&p&这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了这些公司财务数据造假的情况基本属实。而且从这个角度来看,偏差的比例越大可能说明造假的程度越大。&/p&&br&&p&但请注意,本福特法则不是万能的。当造假者本身知道本福特法则时,他们就可以通过操纵首位数字,使得自己在造假的同时不会被发现财务数据与本福特法则呈现重大差别。因此,我们在实务中使用本福特法则一般秉承如下的原则:&b&大幅度偏离本福特法则基本是骗子,而没有偏离本福特法则未必是好人,也有可能是高明的骗子。&/b&&/p&&p&但这也足够帮助我们在对公司进行评价时多一个考察的维度,以判断其业务的真实性。&/p&&br&&p&Rain的金融投资漫谈: &/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确定未上市企业的利润真实性? - 知乎&/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阅读上市公司的年报?有哪些较好的方法? - 知乎&/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初入金融行业,如何进行实用行业研究与行业分析? - 知乎&/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PE (市盈率)是什么意思? - 知乎&/a&&br&&p&如果喜欢,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泛舟聊投资&/p&
有很多同学批评我说,这个法则在审计实操中效果很差,属于“玄学”。小Rain哥你正经的不讲尽讲这种歪门邪道了。我觉得这里有必要给大家谈谈我对这个法则的认识。首先,我的每个回答下面都摆着我多年和上市公司斗智斗勇的经验总结:
我在四大工作三年,简单谈一下,如下:&br&&br&一、先说审计角度&br&财务报告按规定应公司负责编制,但事实上大多数财务报告是审计者在审计完成后编制,并由公司认可后以自身名义对外发布的(原因是大多数公司财务部不具备编制专业财报的资源和能力,就好比多数公司的IT部门不能自主开发软件一样)。&br&&br&审计中两种思路会同时进行,并以前者为主,概括如下:(1)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自上而下层层拆解拆细,去寻找支持这些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的证据链(其中完整性最难以保证),对于现金流量表,我所见到的大多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明细内容倒算出来的(具体可参考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教材相关内容,不过有朋友反映有些公司会细致到标记每笔分录的现金流量类型)。(2)基于商业逻辑去分析财报数据,包括和历史数据以及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数据作比较,还会考虑销售收入与经营环境变化的关系(比如钓鱼岛事件严重影响日企的销售收入),看看财务报表有无明显不合理之处,如果有,则进一步采用第(1)种方式深究。&br&&br&如果存在造假的话,那审计和造假就是一个“看谁做得更完美”的较量,审计者能否发现,取决于造假的程度和审计的深度。理论上,造假者可以造假整条证据链以及与第三者串通舞弊,但工作量很大且要确保证据链在逻辑上完整,而证据链涉及订单、合同、收发货物单据、发票、内部流转过程中的记录痕迹、成本计算、信息系统记录、会计记录、银行收付款记录等等,甚至还涉及虚构交易方或与客户或供应商串通,要虚构所有东西并保持逻辑一致是很困难的,尤其是银行流水如不提前计划根本无法回头去造假。理论上,审计者也可以无限深入调查,但出于审计成本、可操作性、法定审计责任义务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反抗等原因,审计者无法像警察办案一样去侦察,只能达到自身事务所质量和风险控制所要求的水平,这也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与差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区别所在;做空机构有时候更能发现造假,原因是他们动用了超常规的手段,用侦察的手段去收集一些隐蔽的信息。&br&&br&审计思路在于查错纠正,与投资者角度不同。&br&&br&二、投资者角度&br&&br&我不懂专业机构如何做分析,但我个人看财报,主要就是想自己来掂量和判断一个公司的绝对估值,将市值除以绝对估值得出溢价倍数,在不同股票之间进行比较,由此对于哪些股票高估或低估会形成你自己心里的看法。而如果是对于一个陌生上市公司,我习惯性地这样快速来浏览(这不是经过计划或结构化的思路,只是自然形成的快速浏览的习惯):&br&&br&(1)先浏览利润表的结构。&br&浏览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金额和大致的比例结构,建立一个初步印象。看看最近两年利润表的变动,对经营状况的变动建立初步印象。接着再看利润表的盈亏与现金余额的增减变动对应关系如何,如果一个公司很赚钱,比如腾讯一年收入400多亿,净利润100多亿,我会好奇他的现金余额是不是也多了100多亿,如果是的话那OK确实够赚钱;如果不是,我会去看现金流量表,他到底钱花哪去了,或者是赚了但没收回来;如果钱花在购买固定资产或公司并购上,那就去看资产负债表是不是相应增加了这些资产,以及进一步看能否挖掘到这些大额新增资产或并购有何目的以及是否合理(公司实际控制人通过虚增资产或隐蔽的关联交易是最容易进行利益转移的)。&br&&br&(2)浏览附注中收入、成本和费用项目的明细和变动。&br&收入在我看来是最重要和值得关注的项目,一方面公司经营状况和趋势都体现在收入之中,理解公司的收入内容、结构、市场竞争力和未来趋势较为重要;另一方面,大多数行业中,会计收入确认相与一般人的商业常识和理解十分贴近,不像成本确认那么复杂(像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等成本的成本计算,成本计算容易出错。假设利润率为10%,如果成本多计了1%,利润可能就减少9%左右)。对于收入,比如看最新上市的云游Forgame,会从两个维度列表披露自主研发运营游戏的分成收入和91wan的推广运营分成收入明细、比例和每年变动,以及游戏发布和退市的数量和分布,甚至告诉你研发者和推广运营者的利益分成大概是2:8(你还会看到,Forgame研发的游戏在别人平台上发布的收入远高于自己平台上发布的收入然后进一步去挖掘信息和思考)。对于成本费用,主要也是看结构和内容,比如对Forgame,我会看他的人工成本(主要分研发和91wan运营)有多少,推广费用有多少(或者你也有意识到,最近两年,网游广告非常多,Forgame的推广费用支出增长非常厉害,而且最近一年,推广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收入的增长速度)。&br&&br&(3)浏览资产负债表结构。&br&看两年现金余额以及现金流量表的收入支出分布。拿应收账款余额除以月均营业收入,看应收账款到底大致相当于几个月的收入(应付账款类似),掂量一下靠不靠谱,无法掂量也可以知道一下有个底。现金+各种应收应付款的净额可视为一个公司可确定的类现金资产(补充:A股个别公司预付账款很大的,在会计上经常是做错账,比如将预付购置固定资产计入了流动资产)。土地和房产的市价和账上价值差别比较大,需要单独拿出来划分出来看,专用机器和软件、长期待摊费用以及商誉大多数时候可以视为低价值或无价值资产,因为卖出去不值钱,而其挣钱能力已经纳入利润表分析中已反映的盈利能力了。&br&&br&(看利润表是想知道公司最近几年都挣了多少钱以及增长率如何,可以粗略但不太合理地匡算它未来10年能赚多少钱。看资产负债表是想知道公司现在手上有类现金资产。这两者加起来就是公司的绝对估值,不准确,但可以心里有底。看利润表比看资产负债表要花时间得多,因为资产负债表反映的净资产是已经存在的事实,它是多少就是多少,八九不离十;但看利润表的收入、成本和费用,了解背后的业务经营状况,以及行业前景、竞争状况和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来预测公司未来盈利前景和增长率,才是最核心和最困难的地方。)&br&&br&(4)关于现金流量表:可能学会计的才知道,现金流量表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倒算出来的,并不是每一笔现金流的汇总(官方指引就是这样编制的,也没有公司做账会去精细到划分现金流量类别)。所以,现金流量表并不重要,因为他所反映的事实,已经分散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明细里面,他仅仅起到辅助作用。(比如:一个公司赚很多钱,现金却没增加,如果没有现金流量表,我需要去看费用支出情况和资产增减的情况来了解公司的现金到底花去哪了;有了现金流量表,我们可以把现金流量表当作去目录去查看,就可以更快定位现金增减在哪里)。另外,现金流量表涉及较多计算过程,如果编制者不细致还容易会算错,再之现金流量表有些项目是列示”总额“还是”净额“编报表的人也很容易出错,看报表的人自然就会不太肯定或信任。所以,现金流量表在我看来,仅仅是一个承担一个现金流量的”目录“的角色,而且还要小心它到底有没有计算对。(补充:有些财经媒体现金流量表是另我费解的,比如理财周报上这篇:《&a href=&///?target=http%3A////.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万福生科如何造假&i class=&icon-external&&&/i&&/a&》,倒数第二段讲到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存在的逻辑矛盾。我没有仔细看万福生科的财报,但分析方式是有问题的:其一,现金流量表是倒算出来的,有逻辑错误只能说明他计算不对,财报质量有严重问题,跟造假还不能产生直接联系,造假本身不会导致会计逻辑错误,最多只会导致数据看起来不符合商业逻辑;其二,购建固定资产预付款属于非流动资产,本来不会在预付账款反映。)&br&&br&(5)财报中我会忽略不看的东西:(1)税项:税务是最复杂的会计处理内容之一。但可能我比较另类,我几乎从来不看;因为上市公司相对守法,只要按规定交税,如果你了解税法,那它是怎样就是怎样了,无关一个企业的盈利和成长能力;(2)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无关一个公司的核心能力,它所产生的一次性后果已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了(比如政府给公司补偿发了100万元,这100万元已经变成现金体现中公司的现有价值上了,在利润表上我会当他没发生过);对重大非经常性损益我才会去看,比如像A股上卖锅的爱仕达,因为政府征地补偿了上亿的现金,那我会猜想,这公司拿到大笔钱后会怎么花,能否促进创新和研发。(3)其他不重大的财表项目,比如如果其他应收款金额一直都不重大,我就完全不看他了。(4)大多数会计政策:财报中会有会计政策的长篇幅,我只会选择性看个别独特的东西,比如制造业中的折旧政策,收入成本很难划分的公司采用的确认方法,其他大多数完全忽略。&br&&br&(6)将财报浏览完后,就已经大体上了解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经营状况,包括利润率是多高,是轻资产还是重资产等等,但是如果不是业内人士,很难判断经营收支是否符合商业逻辑(比如最近有人质疑中银绒业的存货高到让人难以置信),这就需要尽可能需要寻找业务接近的公司财报来做比较,这也应该是所有财报使用者避免不了要做的事。看单一公司的财报只能看到单一的事实,而缺乏一个衡量比较的基准容易会使人缺乏方向感,如果能做到纵观同行业、相近行业和不同行业的财报,看财报就能在心里有所比较,心里更有底,所以,到底还是得多看。而对于估值,专业投资或分析人员会将多年财报数据罗列出来,采现金流量折现等方法进行估值(在人大经济论坛可以找到一些可参考的模版),估值涉及假设过多从而难以量化准确,但依然有重大参考意义;对于时间有限的业余人士,拿最近几年的利润和净资产做一个粗略的估值计算,在考虑股票流动性产生的财富放大效应的基础上,与市值做比较,也多少可以让自己心里有些底。&br&&br&三、做空者角度&br&最近几年出现一些中概股做空事件。做空者看财报目的是找茬,分析不符合会计逻辑或商业逻辑的地方,然后进行调查取证和合理性分析。因为做空者往往并不是行内人士,我猜他们应该是从对比同行业企业的财报开始,来定位不合理之处。不过调查取证则相当困难,比如题为《在中国挖掘公司内幕的高昂代价》的媒体报道中的案例。另外,我猜也可能选择一些容易涉假的企业来调查分析,比如大经销商占收入比重高且集中,而卖的又是消费品产品的企业,可能会更易于将货品提前存放到经销商创造虚假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而审计者可能无能为力;又比如一些重资产的农业企业,经常很难算清楚农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如果是境外上市以IFRS列报,以估值来确认资产价值也很容易出问题,如嘉汉林业;企业掌门人文化水平低的,也可能有更多的涉假倾向,如万福生科。
我在四大工作三年,简单谈一下,如下: 一、先说审计角度 财务报告按规定应公司负责编制,但事实上大多数财务报告是审计者在审计完成后编制,并由公司认可后以自身名义对外发布的(原因是大多数公司财务部不具备编制专业财报的资源和能力,就好比多数公司的…
&p&企业合并这一章综合性非常强,困扰了很多人。我不希望你们靠死记硬背把那些知识点记住,我希望你们能够真正理解。因为,死记硬背是痛苦的,理解是快乐的。我希望你们能学得快乐,同时也提高学习能力。&/p&&p&接下来的这篇文章我写的很详细,基本上你那些困惑我都想到了,希望能够帮到你。&/p&&p&&b&(这篇文章我同时还发了知乎专栏,希望被更多的人看到,共同学习,一起提高)&/b&&/p&&br&&p&&b&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b&&/p&&p&&b&1、 合并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b&&/p&&p&在甲公司取得乙公司的控制权之后,合并报表上会有一笔这样的分录:&/p&&p&借:股本&/p&&p&资本公积&/p&&p&盈余公积&/p&&p&未分配利润&/p&&p&其他综合收益&/p&&p&贷:长期股权投资&/p&&p&
少数股东权益&/p&&p&其中,借方代表乙公司的股东权益,贷方的“长期股权投资”代表甲公司在合并日所取得的被合并方(乙公司)所有者权益&b&账面价值&/b&的份额。少数股东权益=乙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少数股东的股权比例。&b&为什么要做这样一笔分录呢?——&/b&&i&&b&&u&因为站在集体的角度来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属于“内部投资”,要抵消掉&/u&&/b&。&/i&还是不懂吗?ok,是这样的,在合并日甲公司取得乙公司的控制权之后,甲公司会在个别财务报表上做一笔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 管理费用
贷:银行存款 ,借方和贷方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i&&u&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长期股权投资”实质上代表了甲公司(投资方)享有的乙公司(被投资方)一部分所有者权益&/u&。&/i&因此,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若把甲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同时登记入账的话,你会发现什么?——你会发现“长期股权投资”这个科目实际上被加了两次。一次是直接以“长期股权投资”这个科目自身来体现,还有一次是隐含在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里。因此,我们要把多余的部分抵消掉。&/p&&p&啊啊啊,好复杂,我是傻白甜,已懵逼,怎么办?ok,我还是会给你一个解决方案。你就这样想好了:&/p&&p&&i&&u&这笔分录其实可以告诉合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都到哪儿去了→一部分由甲公司享有,一部分由乙公司的少数股东享有。(如果你觉得我前面讲的太复杂,那你就先这样记吧。说不定等你哪天开窍了就能理解我前面所说的了)&/u&&/i&&/p&&p&注意:&/p&&p&&b&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不产生新的商誉。&/b&这点其实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吧,假设A公司持有甲公司80%的股权,持有乙公司70%的股权。后来,甲公司从A公司手中购买了65%的乙公司的股权。ok,我们这时候站在A公司的角度来看,A控制了甲,甲控制了乙,这就意味着A也间接地控制了乙嘛。那么,在“甲合并乙”这个事件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对于A来说,它的控制权其实没有发生变化,因为它仍旧控制了甲和乙。那么A这个大boss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会调整商誉吗?当然不会啊。因为只有控制权发生了改变才会引起商誉的变化。&/p&&p&2)&b&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按一体化存续原则,在合并财务报表上,对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应自合并方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转入留存收益。&/b&&/p&&p&因此,就需要在上述分录的基础上再加一笔分录。&/p&&p&借:资本公积&/p&&p&贷:盈余公积&/p&&p&
未分配利润&/p&&p&为什么要加这样一笔分录呢?就让资本公积留在合并方不好吗?嘿嘿,从理论上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啊。但为什么还要这样转一下呢?为了&b&粉饰报表&/b&啊。你想啊,我现在把一部分资本公积转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后,虽然对整体的所有者权益没有影响(毕竟是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内部结转嘛),但是我们都喜欢看“利润”增加,人们总有一种心理,利润增加才是王道,其余的爱怎样怎样吧。ok,你想看利润增加,我就满足你不就好了嘛,嘻~(书上说是因为“&u&一体化存续原则&/u&”,所以这样做。但是,一体化存续原则它有一个假设啊——“&b&&u&&i&视同&/i&&/u&&/b&”一开始就合并了。发现没?“视同”两个字还不是我们会计规则的一个假设罢了嘛,那为什么要这样假设呢?我觉得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从合并方“资本公积”中转一部分到“留存收益”,可以让报表的使用者了解一下甲公司并进来的这个乙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何,同时呢,甲公司还可以粉饰一下报表。这挺好的啊!)&/p&&p&&b&2、合并日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b&(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的结果)&/p&&p&&b&插播(基础好的和不好的都看看吧,会有收获的):&/b&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把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有一个好处就是更加清晰地反映子公司损益变动(或者所有者权益变动)对母公司的影响(&b&但是,很遗憾,你调整得再好,最后在合并报表上还是会被抵消掉。别急,后面我会说)&/b&。我们知道,如果甲公司能够对乙公司实施&b&控制&/b&,则甲对乙的长期股权投资应该采用&b&成本法&/b&核算。成本法核算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被投资单位的利润变动、其他综合收益变动…都不做反映。简单来讲就是说,不论你怎么变,作为控制方的我,岿然不动。只有在出售或转让长期股权投资的时候,才会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但是,也有&b&例外情况&/b&。第一个是,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的时候,控制方会做一笔分录(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第二个是,计提减值准备的时候会做一笔分录(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p&&p&而权益法核算呢?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方会对被投资方的利润变动、其他综合收益变动、宣告发放现金股利……一一作出反映。&/p&&p&那么将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核算就是要:&b&1)把成本法没有做的那些分录都按权益法的要求补上。2)把成本法已经做过的分录调整为权益法的格式。&/b&举个栗子,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的时候,在成本法下,我们做的分录是(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而权益法下,我们做的分录是(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那么,对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这一事件来说,要把成本法下做的分录调整为权益法下做的分录,该怎么操作呢?so easy!直接(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就ok啦。我bb了这么多,你应该懂了吧。嘻~&/p&&p&2.1)现在我们要开始&b&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的结果&/b&啦。&/p&&p&(1)调整被投资单位盈利&/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投资收益&/p&&p&(如果被投资单位发生了亏损的话,就做相反分录)&/p&&p&(2)调整被投资单位分派现金股利 (这一点我在“插播”里面说了的)&/p&&p&借:投资收益&/p&&p& 贷:长期股权投资&/p&&p&(3)调整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变动(假定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如果减少的话就做相反分录呗)&/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其他综合收益&/p&&p&(4)调整子公司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以为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假定所有者权益增加,要是减少就做相反分录)&/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资本公积——本年&/p&&p&(上面这些应该都很好理解哈,&b&如果是投资的当年&/b&,就这样编报)&/p&&p&2.2)下面,就是&b&重难点&/b&了——&b&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b&,即投资的第二年,第三年…第N年,该怎么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很多初学者都会被“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这块石头绊倒,学了半天还是一脸懵逼。“咦,为什么在这里要调增期初未分配利润,那里又要调减?”“做了这么多分录了,期初未分配利润应该已经调整完了吧,咦,怎么还有一笔分录?”“哎呀,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好难啊!!!想死。。。” 少年,你的困惑我都理解,很多我都经历过。现在我试着来理清你的那团麻。&/p&&p&&b&插播(如果你在合并报表这一章很懵逼,一定要看看这段插播,很重要!!!)&/b&:&/p&&p&a)编制合并报表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我们&b&无论编制哪一年的合并财务报表,都是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而不是以上一年的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b&(这是第一点,你一定要记牢啦)这时候你心里可能又会跳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要这样编报呢?其实这个问题你知不知道无所谓,但是为了不让这个小疑问在你心里停留太久,进而妨碍你学习的进度,我还是选择给你一个理由。呵呵哒,因为这样编报更能体现个别报表与整体报表之间的联系啊。如果是以上年的财务报表为基础进行编报,久而久之我们看到的只是空洞的数字,却不记得合并报表与个别报表之间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了。&/p&&p&b)第二点,讲一点基础知识。损益类账户(成本、费用、投资收益…)都是暂时性账户(temporary accounts),这些账户如果在年度终了时有余额的话,都要结转到永久性账户(permanent accounts),结转完了之后,损益类账户(暂时性账户)就被清空啦,下一会计年度再重新开始。&b&利润表&/b&上的账户就都是暂时性账户,第n年的利润表和第n+1年的利润表没什么联系。永久性账户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b&永久性账户有一个特点,这些账户在第n年的年末余额=第(n+1)年的年初余额。&/b&&/p&&p&&i&【举个栗子】&/i&:假设乙公司在20x1年年初的未分配利润余额为2000万。20x1年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那么应该在年底的资产负债表日将这1000万净利润转入所有者权益类的账户(如: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假设把这1000万全部转入了未分配利润,那么20x1年年末的时候,乙公司“未分配利润”账户的余额为00万。Ok,那20x2年年初,乙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余额是多少啊?还是3000万呗。(我前面已经说过啦,“未分配利润”是权益类账户,同样它也是永久性账户,永久性账户有什么特点?上一年的年末余额=本年的年初余额)&/p&&p&具备以上两个意识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我们现在就来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p&&p&&i&&b&(1)调整以前年度被投资单位的盈亏(若为亏损,则做相反分录)&/b&&/i&&/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p&&p&为什么要这样调整?别急,我解释给你听。前面我在“插播”里已经说过,第n年的合并财务报表是以第n年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而不是以第(n-1)年的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明白?但是呢,我们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甲公司(控制方)在个别财务报表上是以成本法核算的,而我们的合并报表却要求它按权益法核算,你不调整一下甲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能行吗?&/p&&p&&i&【举个栗子】&b&(这个例子我解释得很详细,务必认真看)&/b&&/i&甲公司(控制方)持有乙公司(被投资单位)70%的股权。甲公司在20x0年实现的净利润为3000万元,乙公司在20x0年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元(为了便于后面的理解,我假设甲、乙两个公司都是20x0年成立)。大家要注意一点的是,甲公司在20x0年实现的3000万净利润中,并没有包括甲对乙的长期股权投资取得的收益,因为甲是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于是在编制20x0年的合并财务报表时,我们怎么做呢?当然先要把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啊。&/p&&p&借:长期股权投资 700 (1000*70%)&/p&&p& 贷:投资收益
&/p&&p&这笔分录会记在“合并工作底稿”上,它会影响合并财务报表,但不会影响个别财务报表。就是说,甲的个别财务报表上原来是3000万的利润,那就仍然是3000万的利润,而不会变成3700。在20x0年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的净利润就会被调成3700,并在年度终了时转入合并报表上的&i&“未分配利润&/i&”&/p&&p&Ok,go on.假设甲公司在20x1年实现的净利润为4000万元,乙公司在20x1年实现的净利润为2000万元。这时候该怎么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呢?&/p&&p&根据我们前面所说的,20x1的合并财务报表(包括合并利润表、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股东权益表)应该以20x1年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啊。&/p&&p&可是,你知道吗,20x0年甲公司的3000万利润(暂时性账户)在20x0年年度终了时会被转入所有者权益科目(永久性账户),即“未分配利润”当中。那么,在甲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上,20x1年年初的“未分配利润”余额就为3000万元。但是在20x0年年末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调整后的“未分配利润”为3700啊,那今年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应该也是3700才对啊(保持上年年末和今年年初的一致性嘛)。然而,由&i&“&b&每年的合并财务报表应该以个别财务报表为依据编制”&/b&&/i&这一原则,我们知道,在20x1年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为3000,但为了保持跟20x0年年末&b&合并工作底稿&/b&上甲公司的“未分配利润”3700一致,那我们应该调增20x1年甲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即从3000调到3700)。于是,就有了这笔分录:&/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p&&p&通过这个例子,你们就会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在连续编制财务报表的时候,为什么非要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了(&b&&i&1、因为合并财务报表是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 2、个别财务报表是按成本法核算,而合并财务报表是按权益法核算&/i&&/b&)。如果你觉得学习合并财务报表好难,应该就是这里没弄懂吧。难的地方看三遍吧。嘻~&/p&&p&当然啦,在连续编报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调整以前年度被投资单位盈亏,我们还要调整以前年度的其他项目。&/p&&p&&i&&b&(2)调整被投资单位以前年度分派现金股利&/b&&/i&&/p&&p&借:年初未分配利润&/p&&p&贷:长期股权投资&/p&&p&
为什么要这样调整呢?&b&&i&【举个栗子】&/i&甲公司持有乙公司70%的股权,乙公司20x0年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为1000万。&/b&&/p&&p&
Ok,在这个栗子中,甲公司在个别财务报表上采用成本法来处理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则20x0年甲公司会针对“乙公司分派1000万现金股利”这一事件做如下分录:&/p&&p&借:应收股利
(1000*70%)&/p&&p&
贷:投资收益 700&/p&&p&但是我们知道啊,20x0年年末,在&b&合并工作底稿&/b&上,我们会将甲公司的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于是我们会做这样一笔分录:&/p&&p&借:投资收益 700&/p&&p& 贷:长期股权投资 700&/p&&p&这就意味着于我们在&b&合并工作底稿&/b&上将甲公司原先在个别报表上确定的700万的投资收益冲掉了。如果单就“分配现金股利”这个事件来说,20x0年甲的个别财务报表就会比合并工作底稿上多出700万的利润。然后,&b&20x0年年底&/b&甲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上的这700万利润就会被转入“未分配利润”(永久性账户)。于是,&b&20x1年年初&/b&甲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上的“未分配利润”也为700万元。现在问题来了,就“乙公司分派现金股利”这一事件来说,20x0年年底,我们的合并工作底稿上甲公司应该确认利润为0(我前面已经说了,甲公司在合并工作底稿上“借:投资收益 700”就抵消了甲个别财务报表上的“贷:投资收益 700”啦)。 而我们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原则是要&b&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b&,然后该调的调,不该调的就保留个别财务报表上的数字。那么好了,20x1年我们编制合并工作底稿的时候,甲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就是700万,该不该调呢?当然要啊!如果不调整的话,今年年初的&b&合并工作底稿&/b&上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就和去年年末的“未分配利润”不同了,当然不行!为了使它们相同,我们就应该要调整20x1年年初未分配利润啦!于是有:&/p&&p&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700&/p&&p&贷:长期股权投资 700&/p&&p&&b&【延伸(很重要!)】乙公司20x1年分配的现金股利为2000万,20x2年乙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为4000万。(20x0的情况跟上面例子一样)&/b&&/p&&p&&i&&b&20x1年的会计分录为&/b&&/i&:&/p&&p&1)调整以前年度分派现金股利:&/p&&p&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1000*70%)&/p&&p&
贷:长期股权投资 700&/p&&p&2)调整本年分派现金股利:&/p&&p& 借:投资收益 1400
(2000*70%)&/p&&p&
贷:长期股权投资 1400&/p&&p&&i&&b&20x2年的会计分录为&/b&&/i&:&/p&&p&1)
调整以前年度分派现金股利:&/p&&p&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2100 (700+1400)&/p&&p&
贷:长期股权投资 2100&/p&&p&2)
调整本年分派现金股利:&/p&&p&借:投资收益 2800 (4000*70%)&/p&&p&
贷:长期股权投资 2800
&/p&&p&&b&【这一段很重要!!!】&/b& 嘿嘿,通过我前面的讲解,20x1年的分录相信你们能够轻松看懂。20x2年的分录,估计你们会在“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2100”那里有点困惑。肯定有人会认为20x2年应该调整的年初未分配利润是1400。可是亲爱的你知道吗,&b&我们的合并财务报表是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个别财务报表是按成本法核算的&/b&(每一年都是按成本法核算的哦),但我们的&b&合并&/b&财务报表要求用&b&权益法&/b&核算,所以在编制第n年的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要先调整第1年至第n-1年的&b&&i&&u&累计&/u&&/i&&/b&“未分配利润”,&b&&i&&u&累计&/u&&/i&&/b&“其他综合收益”,&i&&b&&u&累计&/u&&/b&&/i&“资本公积”……。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第n年需要调整的年初未分配利润=第n-1年调整的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第n-1年当年调整的“投资收益”(&b&在调整的时候要细心,注意它们是否同为借方或同为贷方,如果是一借一贷,就是相减,而不是相加哈&/b&)&/p&&p&类似的针对以前年度的调整还有如下一些,不管形式怎么变,它们的原理都是一样的!&/p&&p&(3)调整以前年度其他综合收益变动(假定其他综合收益增加,如果减少就做相反分录)&/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其他综合收益——年初&/p&&p&(注意了,其他综合收益属于权益类的科目,不影响损益,不在利润表中反映,因此我们不能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p&&p&(4)调整子公司以前年度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假定所有者权益增加)&/p&&p&借:长期股权投资&/p&&p&贷:资本公积——年初&/p&&p& 每一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调整完以前年度的&b&&i&&u&累计&/u&&/i&&/b&“未分配利润”、&b&&i&&u&累计&/u&&/i&&/b&“其他综合收益”、&b&&i&&u&累计&/u&&/i&&/b&“资本公积”之后,就要调整本年度的“投资收益”、“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啦……又回到了我在2.1里面讲的(将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自己返回去看吧。嘻~&/p&&p&【总结】我总结一下哈,在连续编报的时候,为什么要调整以前年度的损益、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p&&p&理由如下:&b&我们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以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而个别财务报表是采用“成本法”核算,合并财务报表却要求采用“权益法”核算&/b&(这句话我重复N遍了吧,理由我也在最前面已经讲了),&i&&u&为了保持合并报表的连续(即:第N年年末的数字和第N+1年年初的数字一致&/u&&/i&),我们在连续编报的时候当然要调整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简单来说就是,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时候,先要将&b&&i&&u&以前年度&/u&&/i&&/b&采用成本法核算的结果全部调整为权益法(记住我前面强调过的“累计”),然后再将&b&&i&&u&本年&/u&&/i&&/b&成本法核算结果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结果。&/p&&p&&b&3、 合并抵消处理 &/b&&/p&&p&为什么会有合并抵消这一步?原因就在于你前面将成本法调成权益法了,就会重复计算一些“投资收益”、“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 我&i&【举个栗子】&/i&:甲公司持有乙公司70%的股权,20x7年乙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元,甲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2000万元。&/p&&p&Ok,按照我们之前所说的,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先要将甲公司的成本法核算改成权益法核算。于是有:&/p&&p&借:长期股权投资 700 (1000*70%)&/p&&p& 贷:投资收益
700&/p&&p&而“投资收益”增加是会引起利润增加的,因此甲公司的利润会调增700,变成了2700。但是我们要编制的是&b&合并&/b&财务报表啊,所谓的合并财务报表就是要站在整体的角度看问题,即母、子公司一致对外。【就好比在一个家庭中,老婆今年赚了30万,老公今年赚了40万。同时,老公又从赚的40万中拿出来5万给老婆。如果你问这对夫妇今年总共赚了多少钱,我想着小俩口肯定会回答:“总共赚了70万”。嘿嘿,表面上看,老婆好像是赚了“35万”哈,但是其中有5万是老公给的啊,&b&赚了自己人的钱可不能说赚了哈&/b&。所以老婆今年赚的是30万,老公赚的是40万,总共70万。或者我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今年老婆在家里做全职太太,没有出去工作,没有任何收入。老公今年在外面赚了40万,并且把40万全部上交给老婆了。(宠媳妇啊)。问:这对夫妇今年一共赚了多少钱?当然是40万啊。如果你说80万的话就真诡异了。因为之前老婆口袋里是空的,老公把40万交给老婆,其实只是相当于把40万换一个口袋装嘛,但两个口袋(夫妻俩)的总金额还是40万嘛。总结一下就是,在一个家庭中,夫妇俩是一个整体,赚了自己人的钱不算赚,无论是老公把自己赚的钱给老婆,还是老婆把自己的钱给老公,其实都只是完成了一次资金的&b&&i&&u&“二次分配”,并不会改变总金额&/u&&/i&&/b&。(毕竟你把40万无论怎么分,总金额仍旧是40万嘛)】&b&合并财务报表也是这个道理啊&/b&。在我们刚才讲的那个栗子中,乙公司在20x7年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甲公司经过调整后净利润增加了700万(变成了2700万)。但是,这700万是自己人的钱哦。我前面已经说过了,赚了自己人的钱不算赚钱哈。我们要站在整体层面来看,整体一共从外部赚了(00)万,其中乙公司的1000万中有700万归属甲公司&i&&u&(二次分配的结果,不影响总金额)&/u&&/i&。就酱紫~所以,&b&20x7年合并报表上的净利润=甲调整前的净利润2000万+乙实现的1000万净利润。&/b&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将甲调增的700万利润冲掉(我在第2部分的开头已经讲过这点了)。&/p&&p& 在合并抵消处理这一块,我们需要做两笔分录。&/p&&p&1)
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消&/p&&p&借:股本(实收资本)&/p&&p&
资本公积&/p&&p&
其他综合收益&/p&&p&
盈余公积&/p&&p&
未分配利润&/p&&p&贷:长期股权投资(母公司)&/p&&p&
少数股东权益(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持股比例)&/p&&p& 看到这笔分录,你们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篇文章最开头的地方我就写了这笔分录。这两笔分录的含义都是一样的,就是想告诉报表的使用者们: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都到哪儿去了(一部分归属于甲公司,另一部分归属于乙公司的少数股东)。它们的区别在于:个别会计科目所对应的数字可能不一样。因为乙公司若是新增了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就会产生一个“&b&二次分配&/b&”,从而影响到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因为我们把长期股权投资从成本法调成权益法了嘛)、少数股东权益。&/p&&p&2)
母公司对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消&/p&&p&借:投资收益&/p&&p&
少数股东损益&/p&&p&
年初未分配利润&/p&&p&
贷:提取盈余公积&/p&&p&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p&&p&
年末未分配利润&/p&&p& 我在讲第三部分(合并抵消处理)最开头的那个例子中说到过这一点,不记得的可以返回去看。最开始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成权益法是为了更加清晰的反应母、子公司之间的联系。但是,我们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时候,是要反映母、子公司作为一个&b&合并整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b&……而我在前面也提到过“二次分配”这个概念(不记得了就返回去看),二次分配不会影响整体金额,它影响的是个体的金额。就好比我们可以把100分成20,40,40;也可以将它分成30,20,50……不管怎么分,这些数字加起来都等于100。&i&&u&因此,要编制合并报表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就要冲掉母公司那些因为子公司&b&“二次分配&/b&”而调增或调减的科目。&/u&&/i&于是就有了上面那笔分录。&/p&&br&&p&&u&&i&可能你还有一点疑惑,为什么会有“年初未分配利润”、“年末未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对所有者(股东)的分配”这些东东啊???&/i&&/u&&/p&&br&&p&你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好了——我们要冲掉甲公司按权益法重新确认的“投资收益”对不对,我假设在原来确认的时候“投资收益”在贷方哈(仅仅是假设一下而已,其实也可以假设它在借方的,在借方就说明乙公司发生了亏损嘛),那冲销的时候是不是要“借:投资收益”呢?当然啦!ok,go on...第二个问题——&i&&u&&b&甲公司调整为权益法核算后确认的“投资收益”其实是乙公司所实现的净利润的一部分&/b&&/u&&/i&,理解这点吗?很简单的,我举个栗子好了——假设甲公司持有乙公司70%的股份,乙公司今年实现净利润1000万。如果将甲公司由成本法核算调整为权益法核算,我们会做这样一笔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700。你看,甲公司确认的700万投资收益不就是乙公司1000万净利润的一部分嘛。同理,&b&&u&&i&少数股东损益也是乙公司今年实现的净利润的一部分&/i&&/u&&/b&。那么,&u&借方的“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损益”=乙公司今年实现的净利润&/u&(不管乙公司今年有没有分配股利、有没有计提盈余公积,这个式子是永恒成立的,毕竟是权益法核算嘛)。那借方还有一个“年初未分配利润”是什么意思(注意,这个年初未分配利润是乙公司的哈)?理解这一点,就要和贷方科目结合起来看了。首先,借方的投资收益(甲公司享有的)+少数股东损益+年初未分配利润(乙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乙公司)+乙公司今年实现的净利润,那这两个“利润”相加是要干嘛呢?这似乎是默认乙公司将今年实现的净利润也转入了“未分配利润”当中——一个“年初未分配利润”加上今年新转入的“未分配利润”,那不就是年末的未分配利润吗?嘿嘿,如果乙公司不要计提盈余公积、不要向股东分配股利,那它就是相等的。&u&&i&&b&可是&/b&&/i&&/u&,乙公司的【“年初未分配利润”+“今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有一部分转入了盈余公积,还有一部分用来给股东分配了股利,剩下的才是“年末未分配利润(乙公司的)”哈。所以就会有【借: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 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提取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的分配 年末未分配利润】。其实你也可以这样想,借方是乙公司所实现净利润的一种表示方式,贷方是另一种表示方式(&u&&i&借方和贷方代表了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乙公司实现的利润&/i&&/u&)&/p&&br&&br&&p&【总结】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b&&i&&u&如果是投资当年&/u&&/i&&/b&:1)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同时,在合并财务报表上,对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于合并方的部分,应自合并方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转入留存收益(借:资本公积 贷: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2)合并抵消处理:分为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消&母公司对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消。&b&&i&&u&如果是连续编报&/u&&/i&&/b&,则要先调整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其实就是先将以前年度由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由权益法核算的结果),接着再继续上述的1)&2)。&/p&&p& 我在这里只讲了&b&&i&同一控制下&/i&&/b&的企业合并该如何处理,我想先看看你们的反映如何,如果反映不错,那我下次就再讲讲&b&&i&非同一控制下&/i&&/b&的企业合并,还有内部交易的合并处理……(其实只要你把我讲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处理弄懂了,后面就大同小异啦,学起来会很快的)
合并报表这一章节看不明白就多看几遍吧,再多做做题目,一定能学好的。祝好!&/p&&p&
To be continued…&/p&&p&(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我早就更了,你们先进我的主页,然后点“她的回答”就能找到了。)&/p&&p&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哦,在微信搜索haowa9或者扫描下方的二维码:&/p&&br&&p&&a href=&///?target=http%3A///r/NipPV53EpcDardk0938k&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NipPV53&/span&&span class=&invisible&&EpcDardk0938k&/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企业合并这一章综合性非常强,困扰了很多人。我不希望你们靠死记硬背把那些知识点记住,我希望你们能够真正理解。因为,死记硬背是痛苦的,理解是快乐的。我希望你们能学得快乐,同时也提高学习能力。接下来的这篇文章我写的很详细,基本上你那些困惑我都想…
说说我自己的经验,我最早在四大做过审计,后来转去专门做财务尽职调查,其中就包括帮一些国际知名PE看项目,现在在券商投行部,奇葩公司、骗子公司也见过一些。&br&第一步肯定是要做Benchmark分析的,把三张表涉及的关键指标都用来比较一下,包括表内指标(比如资产负债率、毛利率、净利率)和表间指标(ROA\ROE,各种流动资产的周转率、现金流量与损益表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有问题的公司,肯定会在个别指标上有异常,不过呢,也未必一定是造假,比如去DD的Target一般都是成长期的公司,能找到的Benchmark很多是成熟期的公司,成长期公司毛利率更高、现金流更差什么的也正常。&br&&br&去了企业,见到了董事长、CFO可以先聊聊,除了寒暄,把之前Bechmark出的问题挑两个重要的,变换一个方式在不经意间问一下,这里面稍微有点技巧,不能直接问,要根据财务分析,得出一个可能性较大的推论,用这个推论去求证CFO,如果CFO的答案跟之前的逻辑推导不一致,就要更加警觉了。&br&&br&谈到DD的安排,会先把去银行打流水、去厂区参观的流程安排到前面。从资产负债表上看,所有的造假,都会流到大概几个科目中去,货币资金、存货、在建工程。&br&==================================&br&第一步是货币资金,财务造假肯定包含利润造假,“造出来的利润”如果都挂在应收账款,就太小儿科了,所以第一步企业想到把利润放到货币资金中,账上明明只有50万,非做一个2亿出来,到底有没有这么多,去银行打个流水就知道了。这个过程看似简单,需要关注的细节也有很多,历史上也有大量的造假跟伪造银行存款数字有关。2013年证监会启动了史无前例的财务核查,其中就包括让中介仔仔细细去对银行流水,虽然活很辛苦,还是能发现出不少问题。&br&&br&第二步,想到让银行配合伪造流水和存款难度太大,就找个“正当理由”说钱花出去了,所以货币资金余额比较低。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说说就行的,也得造一圈假,得搞到一笔钱,在自己的账户里进进出出,才像是不断收到钱也不断往外花钱。&br&&br&花钱的地方是什么呢,两个大方向是铺货和开厂。所谓铺货就是大量采购存货,这在流通性企业中常见,比如以前10个店,要开20个店,假设每个店大小差不多,那么总得存货量就要Double。这就涉及要去盘点一下存货,看看到底有没有这么多。第二个方向是开厂,也就是进了在建工程,这在制造业中常见,著名的万福生科造假中就能见到在建工程造假。这就要求尽调的时候去盘在建工程。&br&&br&当然,上面说的两点有时候普通人盘点起来是难度很大的,有的存货,长得差不多价值差异可能会很大,以次冲好,把数量做足了,有时候也很难发现异常;再比如在建工程,有时候仅凭common sense也不是太容易发现破绽。&br&======================================&br&除了看资金流水和资产负债表,还可以从生产经营角度去看。比如问一下企业的产能情况,看看历史月份,是不是有的时候产能利用率太高了,比如连续几个月达到了150%,从技术上是否存在可能,相应月份的水电费、职工加班费什么的是否同时增加了。再有,根据收入情况估测每天的Traffic,有的企业是物流量,比如安排人在厂区门口数车,每天多少大卡车进去、多少车出来;有的是人流量,比如去门店门口数人,看看多少顾客进出,有多少是买了东西的……&br&======================================&br&如果上面都做了,有那么一点异常,但貌似又都不能一板子拍死,还可以再看看其他的。不过接下里的调查可能会受限,比如查关联方,要一个供应商、承包商和客户、分销商的明细,看看中间是否隐藏了关联方。&br&还有一个大招,就是翻凭证。这个就有点专业了,很多做过审计的都知道,虽然翻凭证是最初级的工作,但是里面学问很大,而且没见过各种各样的凭证,是练不出直觉的。我自己kill掉两个项目,都是走了上面的全部流程,将信将疑,最后通过翻凭证最终得到确信了。
说说我自己的经验,我最早在四大做过审计,后来转去专门做财务尽职调查,其中就包括帮一些国际知名PE看项目,现在在券商投行部,奇葩公司、骗子公司也见过一些。 第一步肯定是要做Benchmark分析的,把三张表涉及的关键指标都用来比较一下,包括表内指标(比…
前四大土生土长Audit Manager一枚&br&&br&首先,很欣赏你的态度,能知道自己该在完成工作之外多学一些东西很好。在四大的工作压力下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只是方向上需要一些建议。&br&私以为四大的企业文化中,有一项非常不好的就是“follow”,特别是审计部门,固然有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为了及时交差,小朋友们往往只被告知照抄以前年度的程序,而不需要甚至不允许思考审计程序背后的意义。刚入职的时候总还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没几年,往往是雄心与好奇败给了现实的压力。&br&所以,衷心希望你能一直记得你曾经提过的这个问题。&br&&br&说正事。&br&&br&遇到工作怎么提高这种事,也是这两个方向:&br&1. 执行层面——工作程序如何改善?&br&如:我的做法是对还是错?有没有手段能够提高现在的工作效率?细节上有没有漏洞?有没有方法增强效果?&br&2. 方法论层面——这项工作的必要性?&br&如:这项程序的必要性在哪里?不做行不行?有没有比它更好的选择?看起来明明有更好的办法,前人为什么要延续这种做法?&br&其实不仅限于审计,其他工作也是类似的思路。&br&顺序上,职场新人请先思考第1点,做好1的基础之上再来思考2,没做好1上来就开始想2的是眼高手低。&br&&br&针对题目中提到的这几项,具体解释一下:&br&&br&&b&发函&/b&:&br&1. 样本量是不是过多/过少?如何确保函证信息的准确?怎么能让对方尽快回函?回函差异应该怎么处理?有没有伪造回函的迹象?&br&2. 为什么要做函证程序?能不能直接做替代测试?为什么要选这些家函证?&br&一样的junior,往往在这第一步上就能看出相当的差距来。&br&&br&&b&现金流量表&/b&:&br&第1年就编现金流量表还是挺不容易的……&br&不过在excel有校验公式的情况下,填平是一件非常非常容易和基础的工作,重要的是填进去的每个数字是否正确,至少应该和报表及附注中的数字勾稽一致。不是对一下间接法那么简单的,我见过一些manager都搞不清怎么核对附注的,这个要求对你现在来说有点高,不展开说了。&br&&br&&b&Excel&/b&:&br&这就是auditor吃饭的饭碗。&br&如你所说,大多数人的函数、快捷键水平都差不多,处于够用的水准,过几个忙季之后,就算差也不会差太多。不过想要钻研的话,也是别有洞天,比如:数组公式、offset、VBA,这些网上都有很多资料,不多说。&br&&br&&b&底稿中的重复工作&/b&:&br&这就是最深恶痛疾的follow,我建议你尝试把以前年度底稿里的链接全部断开(知道在excel里怎么操作吧?),自己重新拎一遍,在过程当中想一想每个数字为什么要这么取?&br&我senior时候这么干过一回,发现某企业合并报表中的一个数字至少错了15期(含季报在内),就是因为之前每个人都在重复的拎数,没有人想过为什么。&br&&br&最后,反对前面答案有人说的&做狗&之类的说法。&br&平时调侃的话,自称审计汪也就一笑而过。但我始终认为做auditor,特别是四大的auditor是要有尊严的。&br&不管你有多junior,对被审计单位来说,你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监督者,对报表使用者来说,你是公正的良心代言人。在审计这个行业内来说,你也是行业领跑者的一员。&br&我知道有无数人可以举出无数个例子说被企业、senior虐成狗,但请不要自己先趴下。&br&&br&祝151231年审顺利。
前四大土生土长Audit Manager一枚 首先,很欣赏你的态度,能知道自己该在完成工作之外多学一些东西很好。在四大的工作压力下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只是方向上需要一些建议。 私以为四大的企业文化中,有一项非常不好的就是“follow”,特别是审计部门,固然…
&strong&本文写于2015年11月&/strong&,金融市场瞬息万变,请酌情参考。&br&&br&本文刚发出的时候,有很多异议,皆因高层表示“人民币无长期贬值基础”。但从后来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碰巧与本文所预测的走势基本相当。实际上在人民币贬值这件事上,中央政府即便不是无能为力,也已经是力不从心,下文中详细阐述了这些论点。&br&&br&-------------------------正文起点------------------------&br&&br&&p&经过六月份以来两轮比较剧烈的市场动荡和下跌以后,在金融市场上总是有非常多的话题,但是在现在以及在未来几年之内,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问题,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影响最重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定是人民币汇率问题。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现在政府主管部门在汇率问题上的判断可能是处在对问题的估计、对风险的估计偏小,对问题总体上看得偏乐观。而金融市场,特别是国外的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对问题看得相对比较严重一些。我相信在短期内,在一两个月、三五个月的时间里边,政府确实有能力去稳定人民币的汇率。但是看得更长一些,如果用一两年的视角看问题,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变数。&/p&&br&&p&我们知道2013年中国的金融体系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钱荒,这次钱荒与影子银行的发展、收缩、去杠杆是密切相关的,在2015年,几乎是整整两年以后,我们又经历了一次很严重的股灾和救市,股灾与股票市场上的泡沫、高估和去杠杆是有关系的。那么一两年后,中国会不会发生一次汇率危机?会不会发生一场由于汇率的高估和去杠杆所叠加的外汇市场的动荡,这种动荡给经济、经济政策、金融市场是不是会带来一些冲击?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们有必要现在开始认真严肃地思考这个问题。&/p&&br&&p&首先我们知道外汇和任何一件商品一样,在本质上他的价格是由供求确定的。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中央银行几乎奉行了一个固定汇率的政策,至少对于外汇市场有持续的力度非常强劲的干预,所以在外汇市场上,美元和人民币之间供求关系的变化主要不表现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而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的增减。所以从一个简单的角度看问题,外汇储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体上度量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压力,它的压力的大小及压力的方向。&/p&&br&&p&&img src=&/a05aa698ad481a8fdcfe3d110af82fbc_b.png& data-rawheight=&497&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a05aa698ad481a8fdcfe3d110af82fbc_r.png&&(数据来源:Wind)&/p&&br&&img src=&/72c7eae454b7f0617d7c_b.png& data-rawheight=&487&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72c7eae454b7f0617d7c_r.png&&(数据来源:CEIC) &br&&br&&p&(数据说明:月资本流入=央行新增外汇资产 - 贸易顺差 - (FDI-ODI))&/p&&br&&p&从过去十几年以来所计算的当季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积累速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十几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甚至在几乎所有的时间里,中央银行始终都在积累外汇储备,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央银行的干预,人民币汇率在市场上一定会走得更高,一定是面临明显的升值压力。但是进入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里,总体上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开始迅速下降,并且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大,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持续的时间已经超过一年多的时间。八月份以后的数据大约又翻翻,例如八月下降了一千亿美元左右。从过去十几年的时间来看,实际上从90年代以来的历史来看,持续时间这么长、下降的速度这么快、下降的幅度这么大,在外汇储备上是没有先例的。最近一次我们经历外汇储备的下降是在2012年年初的一小段时间以及2013年5月份钱荒的前后,但是那两段下降持续的时间都非常的短,而且幅度非常非常的小。事后对原因的了解更加清楚后知道,2011年底的下降与欧债危机是有关系的,因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欧洲金融体系的收缩,企业对外的贸易信贷的获取越来越困难,转向在人民币市场上去获取贸易信贷。而2013年5月在钱荒背景下的资本外流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联储主席第一次暗示美联储有可能会退出量化宽松有关,在这个条件下在全球的范围内都出现了资本向美国的流动,但是持续的时间都很短,美联储后来也很快出来对市场进行安抚。所以在当时我们所面对的在很短暂的时间内的外汇储备下降都来自于一些短期的、不可持续性的冲击性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很快就消失了。即使这些冲击性的因素影响最大的时候,中国外汇储备下降的幅度也非常的轻微。但是过去一年的情况外汇储备的下降是完全不同的,第一具有持续性,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不太像是短期的冲击。第二尽管月度之间有波动,但是趋势很明显,就是下降的规模越来越大,表明人民币与美元的供求在基本面上开始面临一些系统性的压力。&/p&&br&&p&在讨论这些系统性压力的来源之前,我们先粗略地讨论一下它的结果。如果人民币在基本面上面临一些贬值的压力,但是现在中央银行又强行将汇率稳定在某个水平上,这个时候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就会越来越不稳定,在这个时候就会引发资本外流。因为对人民币汇率下注现在变成了一个只会赢不会输的下注,就是如果我赌人民币贬值,最坏的结果是人民币汇率不动,损失的只是借入人民币的利息,人民币汇率绝不可能在这个位置一下升起来,使得下注人民币汇率贬值变成了一个单边的、安全的没有风险的游戏。再加上人民币贬值的现实威胁会引发资本外流,而且资本外流的规模又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措施,政府的许多政策表态密切相关。例如8月份的资本外流的规模相对7月份翻了一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8月11号汇率的形成机制进行的调整。尽管政府反复强调这个调整是为了使得汇率形成更加市场化,但是市场普遍将此解读为人民币开始贬值的先声。这个时候政府的反复承诺市场是缺乏信任的。这个条件下引发了很大的资本外流,那么外流资本的资金哪里来呢?就来自于抛售国内的金融资产,包括抛售国内的债券、股票、房地产,然后在国内的银行体系获取信贷,兑换成美元流出去。在这个交易的途径中可以很清楚地想象,因为汇率贬值的预期加剧,那么国内金融市场的抛压在上升,同时抛压获得的资金表现为资本大量的外流,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8月18号以后股票市场突然出现非常急速的下跌,我们可以理解它是出现在8月11号的汇改之后,也可以理解股票市场非常大的下跌与巨大的外汇储备下降及资本外流是同时出现的。实际上在银行间相对时间比较短端的市场,整个资金面临的压力也是时紧时松。尽管中央银行在短端市场上进行了力度很大的干预,但是短端市场上的利率并没有被压下来,表明资本外流对这个市场也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如果这个情况拖一段时间,那么这个压力将会逐步在房地产市场上也表现出来。股票和债券的流动性都很好,如果汇率贬值的预期具有持续性,例如一年、一年半、两年的时间里始终有这个预期,这个时候抛售的压力会逐步扩散到房地产市场上,会加速房地产市场的冷却。房地产市场现在总体上还处在一个很活跃的状态,但是本来因为市场自身周期的原因,在今年年底以后就会慢慢地冷却下来,如果这个抛售的压力慢慢向房地产市场蔓延开来,就会加速房地产市场的冷却。反过头来也给经济造成很大的收缩压力。&/p&&br&&p&就我了解,现在政府主管部门和中央政府仍然一再表态,人民币还是强势货币,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现在面临的贬值的压力是短暂的,如果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相信这个表态,那么资本外流的压力会逐步消失,我们刚才所描述的这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可以被阻断,但是我认为市场最终不会相信这个表态。我个人认为人民币面临的是一个相对偏长期的持续贬值的压力。我们不能认为人民币现在继续是一个强势货币,相反的话,人民币很可能正在转入一个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贬值趋势。同时随着对外汇市场持续的干预,随着外汇储备持续的下降,汇率形成机制也与三中全会所表述的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取向会有越来越大的偏差。如果这个偏差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这一点看起来是比较困难的,那么最后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甚至是比较大的可能性会出事,就是会有一个短期内比较大的贬值来释放压力。而人民币汇率一旦有一个比较大的贬值,他的影响比股灾的影响在数量级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之所以这么说,通过两个数据可以知道他的影响会比股票市场要大得多。&/p&&br&&p&第一,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中国大约是世界上130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意味着,对很多国家,或者说对多数国家来讲,他们的汇率本质上在盯着人民币,而不是盯着美元。表面上看起来他用美元去计价,而且以此干预市场,是因为人民币跟美元的关系很稳定。但是从贸易上来讲,中国是他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所以人民币汇率一旦出现大的变动,全世界新兴经济体的汇率,甚至很多发达经济体的汇率,一定也会有很大的变动。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东南亚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包括巴西等等,人民币汇率一旦动起来,这些国家的汇率肯定会动起来的。如果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是市场没有充分预期到的一个很大的变化,那么全球汇率市场的剧烈变化会引发全球资本流动,全球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的剧烈的调整,这种调整的影响在事前不见得能够很好地预期。&/p&&br&&p&第二,中国现在的经济总规模比美国还是要差不少,美国大概17万亿美元,中国大概10万亿美元。但是如果我们集中看制造业,以现价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的产出是32000亿美元,世界第一。世界第二是美国,只有2万亿美元,我们比美国要大60%,第三日本,9000亿美元,德国8000亿美元。中国制造业现在的体量,以市价汇率计算,已经大约相当于美国加日本加德国。尽管我们经济的总量没有那么大,但是我们的制造业比世界第二加第三,很快加上第四,加起来都还要大。而国际贸易汇率主要影响的是制造部门,对服务部门、对医疗服务、教育等这些部门的影响相对要弱一些,要间接的多。这么大的一个制造业大国,第一大贸易大国,其汇率的变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一定是很大的。而且这还叠加了一个背景,就是全球新兴经济体总体在去美元杠杆,而中国经过8月份的汇改以后,看起来我们也在去美元的杠杆。钱荒是因为影子银行去杠杆,股灾是因为股票市场去杠杆,中国过去很多年人民币汇率持续单边升值,加上国内的利率水平很高,使得企业积累大量的美元杠杆。一方面美元利率很低,借进来以后人民币还升值,所以能有两种获益。现在人民币汇率的方向一旦逆转,企业方面就面对美元去杠杆的压力。一旦这个去杠杆的过程启动起来,又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就会有进一步未知的金融风险和冲击。所以,汇率市场一旦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影响比股灾大得多,而且一定是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同时对国内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一定是很负面的。所以接下来非常关键的判断是我们要认清楚人民币是否在基本面上面临着持续的贬值压力。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判断,是做一系列其他的判断的前提。而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公开的表态是否认这一点的。但是我认为把这个问题看得清楚一些严重一些,并事先有一些充分的预防措施,有应对的预案,一定会让我们更主动。而且我认为绝大多数的证据都指向人民币汇率现在正在出现一些问题。&/p&&br&&p&刚才讲了,汇率就像任何商品一样,他的价格在本质上是由供求决定的。那么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美元的供应来自哪里?美元的需求又来自哪里?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可以简单地这样总结,就是在外汇市场上,美元的供应主要来自于中国在经常账户项下进行实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盈余。通俗地说,我们把商品出口给人家,然后我们进口的少,这个时候就可以产生一笔盈余。这个贸易盈余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去,就形成了外汇市场上的美元供应。那么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对美元的需求又来自哪里?主要来自于企业要去境外投资,来自于国内的居民要去美国购房、去美国上学、去购买美国的股票,主要来自于企业和居民去境外投资的需求。我们沿着这样一个供求的角度去分析外汇市场上美元和人民币的供求的话,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看清趋势的变化。&/p&&br&&p&&img src=&/b9e7ce33cae36deda163e1_b.png& data-rawheight=&493&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b9e7ce33cae36deda163e1_r.png&&(数据来源:Wind)&/p&&br&&p&首先看美元的供应,在这张图上我看到的大约过去超过15年的时间中国在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状况,就是这条线上看到的红线。对这个数据我们做几个简要的评论。&/p&&br&&p&第一,在2007年的时候,中国在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占GDP的比例差不多在10%左右,对于任何一个大国经济体来说,出现这么大的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对大国经济体来讲是没有潜力的。日本最高的时候就是5%,即便德国经常账户盈余最高的时候也远远没有10%的比例这么高。说明在2007年的时候,因为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在外汇市场上形成了庞大的美元供应,美元就面临贬值的压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是当时很长时间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重要的基础。但是从2008年以来一直到现在,总体上中国的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开始快速地下降和缩减。到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占GDP 2.7%的水平,今年上半年,中国经常账户项下的盈余占GDP的比例是2.7%,而这2.7%在过去三四年里已经处在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水平。对于这2.7%我们可以补充几个评论:第一个评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般推荐的标准,以及2009年中国参加G20会谈的时候,G20其他国家领导人要求中国领导人作出承诺的标准,是中国把经常账户盈余控制在3%以内。当时中国的领导人不敢做这个承诺,因为搞不清楚趋势在哪里,做了承诺做不到压力非常的大。但是当时实际上已经在一个下降的趋势之中。低于GDP 3%的经常账户盈余,一般已经被认为国际收支处在一个大体平衡的状态,这是一个评论。第二个评论,今年上半年,2.7%的贸易盈余放在过去几年来看是处在一个偏高的水平,其中有一些偶然的因素,比如说第一个偶然的因素是去年下半年石油价格暴跌,铁矿石价格暴跌。因为中国大量地进口石油,石油价格的暴跌产生了一个一次性的很大的贸易盈余。这个规模占GDP的比例大约在0.7个百分点左右,或者说0.5到1个百分点。如果我们把商品价格暴跌的一次性的因素拿掉以后,盈余的比例会下降到2%以内。还要补充的两点是,去年年底以来一直到现在,国内的经济异常的弱,比预期差得多,工业增速几乎是连续下了两个台阶,现在已经处在也许是接近30年以来,80年代以后的最低水平。因为国内的需求异常的弱,使得国内的进口异常的弱,因而贸易盈余比较大。但是我们现在异常弱的需求不是一个在长期之内可以维持的正常的状态,长期之内可以维持的正常状态应该会比现在的需求更强一些,考虑到这个因素,因为国内现在的需求异常的弱,也使得贸易盈余和经常账户盈余偏大。还有第三个因素是,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边,美元对一揽子汇率升值了20%,人民币对一揽子汇率升值了差不多15%,由此对中国的出口、对中国的贸易盈余等等所产生的压力还没有在数据之中显现出来,至少没有充分地显现出来。如果我们把这些一次性的短期的因素和扰动都拿掉,那么我们现在可维持的经常账户的盈余占GDP的比例不会超过2%,应该会在1%到2%之间。实际上我们看2011年到现在4年以来的水平,平均就在这个区间之内波动。从长期可以持续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经常账户盈余 已经下降到占GDP不超过2%的水平,这对应的概念是什么呢?我们现在GDP的总量是10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由于经常账户项下的交易,在外汇市场上每年能够形成的美元供应不超过2000亿美元,在亿美元之间。意味着每个月由于经常账户项下的交易,在外汇市场上大约能够形成15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供应,也就意味着如果外汇市场上对美元的需求在一个月超过150亿美元,那么人民币就会面临贬值的压力。从8月份开始,每个月外汇储备的下降就1000亿美元,如果考虑到贸易盈余的供应,8月份以来在外汇市场上美元的需求应该在1200亿美元以上。以月度来计算,如果美元的需求超过150亿美元,那么人民币汇率就会面临问题,这是从美元供应的角度看问题。&br&&/p&&br&&p&第二点,我们都知道,至少从小平同志南巡以后,中国一直是全球范围之内外商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中国一直有大量的源源不断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很长的时间里面外商直接投资占中国经济总量的比重都超过3%。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外商投资的目的地国。&/p&&br&&p&&img src=&/4ea542d17b1ff5a4ed263f59_b.png& data-rawheight=&500& data-rawwidth=&8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6& data-original=&/4ea542d17b1ff5a4ed263f59_r.png&&(数据来源:Wind)&/p&&p&(数据说明:A. ODI统计自2009年以后开始;B. 此处ODI未包括中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p&&br&&p&而现在我们来看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的规模以及中国的企业去境外投资的规模,其中这条红线就是外商到中国来投资占GDP的比重,下面这条蓝色的线,在2008、09年以后的蓝线,是外商到中国来投资减去中国企业去境外投资的差额。外商到中国来投资1000亿美元,中国企业去境外投资900亿美元,那么我们得到的差额是100亿美元。我们可以看到在金融危机之前,总体上中国企业去境外投资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数量太小以至于在统计上都已经没法表示。但是2008年以后,中国企业去境外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中国现在也许已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在直接投资项下的资本输出国。在去年和今年,中国企业去境外投资的规模,与境外企业到中国来投资的规模已经大体相当。我们在外商直接投资项下的盈余基本上已经下降到0附近的水平。我们知道在2008年之前, 朱镕基总理当时要保8,当时要承诺人民币汇率不贬值,当时在基本面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有几个,第一,当时的经常账户盈余比现在的规模大约大一倍;第二,当时在外商投资项下中国有巨额的盈余。然而现在我们在直接投资项下的盈余基本上已经下降到0。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大体平衡的状态,但是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体量已经这么大,外商直接投资到中国基本上都是在投制造业,这种投资的规模在未来不大可能迅速扩大。如果人民币未来确实有一些贬值的压力,再加上未来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等原因,如果中国去境外投资的数量,超过了外商到中国来投资的数量,我们在直接投资项下转成一个逆差,这个也不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我们接受现在的状态,并且假设这一状态在未来继续维持,也就意味着由于外商直接投资所形成的外汇市场上的美元供应已经消失了,以前这个量是很大的。&/p&&br&&p&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就剩下了第三个非常重要的点,资本流动。我们在外商直接投资项下的盈余基本上是0,在经常账户项下占GDP的比例大概在1%到2%之间,每个月大约供应150亿美元,这意味着资本流出的规模,除了直接投资之外,其他形式的资本,包括贸易融资,包括去境外的股票投资,给境外的借款等等,这种金融形式的投资的规模在月度上一旦是流出的,一旦流出的月度规模超过150亿美元,年度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那么人民币一定面临贬值压力。问题在于现在我们月度资本流出的规模不是在150亿美元这个数量,而是比这个数字要大好几倍。所以我们可以说,现在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上,中国越来越像一个成熟国家。也许在2007年之前很长的时间里,在外汇市场上,经常账户巨额盈余,外商直接投资巨额盈余,所以人民币汇率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盈余决定的。到了现在,经常账户的盈余已经很小,外商直接投资的盈余基本消失,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比这两项要大得多,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税务查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