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个气象网站有具体的中国气象台风路径径或是气压分布情况

台风的分布
&&&& 来源:
台风的形成具有一定条件。因此,它的发源也在特定的地区。台风是热带洋面上的“特产”。它经常发生在南、北纬度5-25度左右的热带洋面上。
北半球台风主要发生在7至10月。其它季节明显减少。台风形成以后,具有一定的移动路径。以西北太平洋台风为例:在冬春季节(11月至翌年5月),台风主要在东径130度以东的海面上转向北上,在北纬16度以南往西进入南海中南部或登陆越南南部,还有少数在东径120-125度的近海转向北上,少数台风也可能在5月和11月登陆广东;在7-9月的盛夏季节,台风路径更往北、往西偏移,中国从广西到辽宁的沿海省份在此季节都有可能遭受台风侵袭;在6月和10月的过渡季节,台风主要在东径125度以东海面上转向北上,西行路径较偏北,在北纬15-20度之间,少数可登陆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
台风运动除自身呈快速反时针(北半球)旋转移动外,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和长波槽等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引导。正常情况下,台风移动路径平滑、稳定。但少数台风移动路径曲折多变,有停滞、打转,突然转向,移速突然变化,路径飘移不定等多种形式。
关注“中国天气网”微信公众号
编辑:wmlin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 上海市地情资料库 上海市的百科全书::::
全文检索:
第一节 天气学
1949年前,上海气象台的科研是以联系天气预报得失的读书会形式,用以提高业务水平。台长程纯枢撰写的《中国天气范型》一书,就是读书会的学术总结(该书于1949年3月由龙门书局出版)。书内引用民国37年(1948年)地面天气图和相应的高空风资料,根据大型冷暖空气活动,导致锋面、气旋、台风等天气系统,形成风、雨、雪等恶劣天气,再按季划分天气型,按典型图例研讨预报上应注意之点,尤其着重指出南岭低槽及其诱发的气旋波以及在中国东部近海台风活动对上海天气的影响。
1949年以后,上海气象部门的天气学研究,随着气象信息的不断丰富和科研计划性的加强而稳定发展。开始从经验总结或个例分析入手,而后着重加强天气学理论分析、天气气候学—天气动力学—天气统计学分析,紧扣业务应用,力求在预报服务上取得成效。
一、年,着重提高天气学分析水平,不断积累经验,加强总结研究,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1953年4月,上海气象台参加华东气象处召开的首次台风技术会议,参与对1952年影响华东地区台风预报得失检查的经验总结,并向大会递交了《徐家汇观象台台风年报中所载预报经验归纳和海上天气》及《上海两次最大台风实况》的综合报告。1955年3月,参加中央气象局在京召开的全国灾害性天气分析预报经验讨论会议,递交了《暴雨预报经验综合》论文,主要从天气学分析方面,归纳出温带气旋、切变线、大气层结、冷空气活动等对上海暴雨生、消的预报经验。1955年,通过3个登陆台风的例子分析,阐述台风内力较操纵气流占优势情况下,可导致台风登陆时有左偏现象。1957年5月,由上海气象台召开江、浙、闽3省雷雨暴雨技术会议,并向会议递交了4篇论文,主要内容是,运用周期概念研究华东区域中期降水预报问题以及如何利用稠密气象网点资料,采取中分析手段来追踪长江三角洲雷雨源地,寻求短时雷雨的预报条件。50年代末期,对影响上海的台风路径作进一步研究,一是台风转向出海对上海的影响。二是台风路径的中期趋势预报。前者如~17日在福建福鼎登陆经上海南部出海的台风,由于北方两个低压槽的鱼贯东移,前一个槽错位,在后一低槽引导下转向出海;后者根据副热带高压与台风的相对位置,归纳出影响中国沿海台风的五类天气型,用作预报3~5天台风路径移动趋势的判据。
二、年间,上海气象部门分阶段地对影响上海最大的台风、大风暴雨三类灾害性天气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
(1)年间,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开展较系统的分析研究
60年代初,上海气象部门已注意到双台风可导致其路径复杂多变现象,就对靠近我国沿海的西台风与副热带高压相对位置与强度变化,寻求其是否影响我国沿海的判据。1964年,在台风路径科研上迈出了新的一步,主要是选取与台风路径相关较密切的天气学因子,设计出一种半客观的台风路径中期预报方法,将预报员们的实践经验,通过列线图形式的工作程序确定下来。只要读取因子数据相同,根据这套程序,便可得到相同的结果。为推进其客观化程度,1971年又作了一次重大修改。鉴于大气现象均具有非偶然的规律性(随机性),于1965年开始,将统计数学模式引进了台风路径的天气学研究。70年代以后,台风路径的天气学研究和统计数学模式进一步结合,对数学模型、预报因子、资料分类等方面,都作了不少研究和改进。1975年,研制出用于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业务预报的统计动力预报方法(SD75),主要将台风中心的运动简单地看作点涡运动,同时把运动方程中的主要作用力看作随机过程,利用气象因子求出它的回归表达式。然后对这个简化运动方程进行数值求解,最终得到台风中心位置的预报。该方法兼顾统计学方法简单易行和动力学方法物理意义明确的优点,且有方法操作简便,计算时间短等特点。台风暴雨是导致台风重大灾害之一,上海气象部门于1964年,就对影响江、浙、沪的8个台风(、、、)暴雨个例,从天气形势分析入手,运用物理量计算手段,着重利用稠密台站网追踪中尺度天气系统,考虑地形影响,开展综合分析,半定量地寻求台风的诊断和预报条件。
(2)年间,开展系列的分析研究,取得成就
进入80年代在台风路径统计动力预报方法研制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八五”方案。扩大了11年的历史样本,就原先的378个增加为508个,重新筛选气象因子,对预报方程中的计参数作合理修正,推导出新的运动方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回归表达式,从1991年起在业务预报中更替了SD75方案。
1981年研制适用于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最基本的气候持续性方法。它以初始速度和加速度来体现持续性因素,又以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气候平均位移或台风出现日期来反映气候规律。1985年作为评定我国台风客观预报方法技巧水平的标准模式。1982年又建立另一种气候持续性模式,由于建立模式,选用因子的方法不同,经过3年对比试验,后者优于前者。1991年起,以后一方案代替前者。同时该方案的台风中心位置也对全国有关气象台站进行业务广播。
研制台风路径预报的复合统计模式引用气候持续性、大型引导气流、天气学经验和500百帕数值预报形势构成4个综合预报方程,或根据统计动力、气候持续性以及500百帕引导气流等3种不同性质的预报方法,得到3组预报分量,作为新的独立变量,建立热带气旋实际预报分量与它们之间的回归表达式。
台风定位研究 80年代初,根据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在卫星云图上的反映,研制出一套定位方法。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研究了云图上眼区不清晰的热带气旋定位方法,利用3条螺旋云带的螺旋线拟合,配以彩色叠加,获得热带气旋环流的动态演变,以此确定其中心位置。
全国台风路径预报方法评价 80年代开始,上海台风研究所承担年国际台风业务试验的台风定位、强度、路径预报精度的评价工作。1985年起负责全国预报方法的评价及定位精度的计算,还对各种客观方法在不同海域,不同天气形势,转向和西行的不同台风路径作具体性判别。
疑难台风路径的研究 1976年起,主攻疑难路径的热带气旋,着重对那些在东海、黄海突然西折、双台风的停滞打转、移向、移速突变等小概率事件,作了一系列的诊断分析和理论探讨。
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的诊断研究 1972年5月~1983年12月,由上海台风研究所等5个单位提供22篇论文,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提供的6篇论文,着重点是运用天气动力学方法,对某些天气系统和中低纬度环流相互作用导致台风移向移速的变化,由此提出诊断分析或预报条件。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全路径趋势预报的研究 应预警要求,1990年开展应用稳定的天气形势作为背景环流场,根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历史天气形势图,以相似统计、动力计算作出热带气旋中期路径趋势预报。
对有关台风区域大风、气压和风速分布进行计算,比较和验证 年间,进行并制作相应的列线图。在提供正确的地面气压场和台风路径前提下,可作出18小时内台风区的大风预报。1984年,根据卫星云图特异形状及台风风速径向分布,应用微机录像处理系统,对特异台风眼进行信息相关分析,以定量估计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
华东台风暴雨研究 1976年,上海参加了由华东各省气象业务部门和有关院校等11个单位组成的华东台风暴雨研究组,引用年内88次受台风影响引起暴雨和24小时最大雨量进行研究,按其路径和雨型特点分成五大类型,在天气形势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汽条件及其输送通量、气流升速、气层稳定度等条件,对台风不同量级降水进行落区(范围)的诊断。年,运用上海地区稠密网点资料及高空气象条件,根据大气热力学有关因子,水汽输送条件和气流升速,结合天气形势分析,诊断上海台风暴雨及其分片预报。1983年研制出上海地区台风倒槽暴雨分析及预报方法,包括天气学分析和预报方程两个部分。前者为斜压锋区型和高温高湿型,就其特征找出预报判据;对后者选用8对组合因子,建立暴雨开始时段和雨量两个预报方程,对方程求解即可求出雨时和雨量。1985年又建立另一种台风降水的客观预报方法,选用8个数值预报产品和定时气象要素的组合因子,建立两个预报方程,用于业务预报。同一年还研制出上海地区台风降水预报系列。包括上海强雨过程预报判断条件,台风降水定性、定量、定时预报,系采用直线方程和指数方程拟合直线和曲线的方法,通过微型计算机在屏幕上显示打印出综合预报结果。
(3)年间,热带气旋(台风)已作为重点攻关项目,列入国家规划
路径研究 上海气象部门经过前10年的努力,已经研制出热带气旋移动的多种天气统计预报方法,其移动平均误差虽有所减少,但对疑难路径的预报,运用天气学诊断方法仍难以奏效。因此,在这一期间的路径研究开始向天气动力学方面转移,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的一些认识:在气旋周围一个不大范围中出现若干个稳定平衡点,这就在引导气流相对较弱时,难以确定气旋会趋向于哪个平衡点。这种动力特征,说明台风在环境场较弱时,异常路径的出现与气旋本身固有的动力结构有关;理论研究还表明双热带气旋,环境切变流场对其相互作用十分重要,可使两者接近或远离,如相距6~7纬距,则发生旋转效应,又如一强一弱,则弱者消失,强者维持,这些与天气学事实均相吻合。
强度研究 这一期间,上海气象部门还着重研究热带气旋在近海突然加强问题。分析指出,若近海海域的低层流场有利于气旋外区产生速度辐合,上层有利于气旋辐散外流;水域温度高于28℃,为气旋加强提供热能,而气旋外区的气流转动加快,内区湿静能量增大,促使其加快发展。
(1)年间开始系统性的总结研究渔场大风
江浙两省春、冬汛渔场大风预报,关系渔业生产丰歉和出海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保障沿海航运有重要作用,历来是上海气象台业务预报的着重点,并投入很大精力进行研究。
早在50年代初期和中期,在播发华东沿海大风警报及渔汛期渔场天气预报后,就以天气讨论会方式总结大风预报经验。1959年12月~1960年4月,集中技术力量,对年的6年间东海、黄海海域的大风进行统计分析,首先研制出春季各类偏南、偏北大风的天气模式和预报指标。同年9~10月间集中力量对浙江沿海的冬季大风进行统计分析,研制出三类冷空气大风、两类气旋大风和一类台风与冷空气结合等6套天气模式和相应的预报指标。10月底参加江、浙、沪三省一市冬季带渔汛预报经验交流会。1961年春季渔汛前,组织力量在总结前一年春季大风预报经验的基础上,对已研制出春汛各类大风天气模式和指标进行验证补充。
~8日,在杭州举行的江、浙、闽、沪三省一市冬汛渔场大风预报技术交流会上,进一步开展了上海与江、浙、闽三省共同协作研究渔场大风的业务预报的领域,并进行经验交流。
月,江、浙、闽、沪三省一市气象部门共抽出12名技术骨干,集中在上海,历时两个月,对1~3月大陈渔场8级大风预报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36小时的大风预报指标,并探讨了连续5天的大风和连续4天无大风的预报条件,初步进行大陈渔场气候特点的分析,统一了历年大风过程日程表,绘制和拍摄了年大风过程档案和气旋路径图。
(2)年间,大风的总结研究进入系列化时期,同时开展了气旋研究
月,江、浙、闽、沪三省一市气象部门集中15人在上海开展协作研究,建立了年冬汛渔场大风个例档案;整理绘制年11~12月气旋路径图;归纳、验证、充实、提高嵊山渔场大风预报模式和指标;整理汇编渔场气象服务手册;吕四、小庙洪、引水船、嵊泗、嵊山、大陈岛等六站的基本风情资料,统一交由浙江省气象局出版。同年10月间,三省一市的有关渔场气象人员再次在杭州集会,除汇报交流前一时期渔场大风情况外,着重讨论《渔场气象服务手册》定稿出版的具体细则。
年间,上海渔场气象人员继续对浙北沿海及浙北渔场大风进行总结研究。年归纳出4~6月大风预报模式指标。其中偏北大风有三类九型,偏南大风三类六型,偏东大风一类二型。年归纳出浙北沿海2~3月间7~8级、阵风9级偏北大风预报模式,其中单纯南支低压大风类一型,横槽类三型,直槽类三型。
在近40年间,上海海洋气象预报人员在江、浙、闽三省渔场气象预报人员协作下,经过多次努力将历年分散研制的渔场大风预报工具,系统地加以归纳、验证、充实,以吕四、嵊泗、大陈3个渔场的冬汛、春汛为中心,对江淮、东海、黄海三类气旋、两类冷空气大风以及两类偏南大风,分别研制出它们的预报模式和预报条件。这一整套大风预报工具,是以天气图为主要手段,运用天气学方法,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研制而成。由于模式样本多,概括率高,对大风的生消过程有一定识别能力,而且使用方便,所以成为华东沿海大风预报的主要工具。
80年代初,上海气象部门对年影响中国东部沿海的气旋进行天气气候学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气旋过程和分级、发生源地、位移及其发展规律,统计指出,影响中国42°N以南的共有黄河、江淮、东海三类气旋,平均达61.4个。其中强烈发展的15.5个,可导致7级以上大风或6小时形成大于30毫米的暴雨。
3.降水和强对流天气
(1)年间开展以梅雨为中心的总结研究工作
梅雨是影响上海的重要天气过程。1954年江淮流域遭罕见的梅雨洪涝后,上海气象部门一直加强其总结研究工作。首先是以入春到初夏的副热带高压活动规律为突破口,探索梅雨的开始期。当副热带高压轴线稳定在18°N以北,其挟带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汇合,上海梅雨开始。60年代以后,随着有关资料增多和经验积累,梅雨研究日益深入,得到上海梅雨的下述特点:梅雨是气候概念,是大型和较长时期的天气过程;确定上海地区梅雨的定义是,6月中旬到7月上旬期间,在29~33°N地区内有锋面活动,入梅后头5天中,须有≥4天雨日,且5天中日平均气温至少有3天≥22℃。梅雨有其一定的天气形势(如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在18~25°N,中高纬度不断有小股冷空气南下)。梅雨期内有各类天气型,可以交替出现:梅雨初期,其天气型尚未完全建立,往往阴雨几天后才比较清楚;入梅以后,阴雨期一度中断,可出现分段梅雨情况。并针对梅雨预报难度大的特点,提出“三道防线”预报概念,即5~7天前的梅雨天气型,3天前的梅雨天气型,实时梅雨天气型,对每型又附加一系列预报或诊断条件(指标)。进入70年代,就上海单站梅雨和江淮大地的区域性梅雨的相互关系作了对照研究。除对原先维持梅雨的几个关键性天气系统作了补充分析外,着重对孟加拉湾是否存在高、低值系统作了研究,如是低压槽,梅雨将继续维持,如是高压脊,梅雨将很快结束。另外,对梅雨期暴雨、丰梅、空梅和梅雨结束是否有一场暴雨等作了较深入分析。通过这样的系列研究,对上海整个梅雨特点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年间系统地开展暴雨研究工作
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期,上海气象部门先后开展上海汛期(5~9月)暴雨及上海市暴雨天气气候分析。前者根据上海地区(年)405个暴雨个例,对其强度、范围、持续时间、季节变化、地理分布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上海汛期暴雨气候规律;后者资料取自上海市及邻省各系统气象站点246个,资料均经过分析鉴别,测点密度60年代为10~15公里,70年代为5~8公里,基本上能揭露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的暴雨过程。全部资料共有天气气候分析、气候图集、个案图集和个案资料四部分。天气气候分析包括暴雨过程、强度、范围、持续时间等;气候图集包括176幅暴雨气候图和13张暴雨气候表;个案图集有543幅暴雨过程分布图;个案资料包括543次暴雨过程一览表和暴雨过程降水量一览表,这是迄今为止上海地区最完整的暴雨天气气候图集。
(3)年间开展强对流天气、暴雨定量和雾的研究
短时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服务系统 上海气象部门在这期间进行了一项上海前所未有的天气预报研究,实验区域为长江三角洲和上海地区(29.5°~34.0°N,118.5°~122.5°E)。该项研究选取地面、850、700、500百帕四层次天气图,通过细致分析,反映出大气中下层出现强对流天气(强雷暴和暴雨)的天气形势概貌,结合大气稳定度、能量、风场、湿度场、气流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物理特性,表征产生强对流天气的大范围(尺度)环流形势背景和中小范围(中小尺度)的天气模型。在3小时一次由稠密观测站组成的中尺度天气图上分析产生强对流天气形势特点及其伴随的有关天气。根据强对流天气出现前0~12时的气流场及温、湿度场特征进行天气系统的分型和分析。运用人机对话在微机上进行操作的方式,组成客观天气预报系统。
上海地区初夏暴雨短时预报专家系统 上海气象部门利用类似专家的思维规则对暴雨进行逻辑推理作出判断和决策,由计算机作出预报。本系统预报对象是12小时大于或等于50毫米或1小时大于或等于25毫米的暴雨(从年初夏有37次暴雨符合条件),其总体结构如图。
[上海暴雨短时预报专家系统]
定时预报试验和评价方法 上海气象部门通过对国内外观测试验的综合分析和研究,结合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特点及台站分布情况,根据试验的目的和方式,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包括加密观测,采样要求和产品处理,预报时段和区域划分,组织机构和业务工作流程的业务试验方案。对这项研制成果,于日~7月10日和日~7月20日,组织了建国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规模的中尺度强对流天气业务试验,对新建立的短时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和评价,并进行加密观测,取得了完整的中尺度系统的天气个例,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短时预报业务流程及评定预报效果的客观方法。
上海城市雾的科学研究和应用 1988年9月~1991年8月,首次系统地开展上海城市雾的研究,收集了上海市年间的114年有关形成雾的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组成雾的资料库,具有数据采入、贮存、检索、输出、绘图打印等功能,在此基础上,开展天气气候分析,得出上海市雾日数平均33天,雾日的多少是随大范围天气气候背景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与此同时,开展了雾的物理特性观测和分析研究,经实验分析,上海雾的酸度pH值平均为5.2属酸雾,其他化学成分以铵为主,钙次之,负离子以硫酸根为主。为提高雾的预报准确率,研制出动力统计、专家系统和短时监视雾的3种预报方法,投入业务应用,并通过预警系统进行服务。
Copyright By www..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有哪个气象网站有具体的台风路径或是气压分布情况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 台风鸿雁今夜生成19日登陆
  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 台风鸿雁今夜生成19日登陆
  天气网讯 & 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消息,据中国气象台和各国气象台监测,预计,今年第25号台风鸿雁将会在今夜(17日)生成,生成后其强度将不断增强,最终强度能够达到11级,并在19日登陆越南附近。台风鸿雁从路径上看不会影响我国。
葵花-8号卫星监测到的热带低压(时间段:17日12时00分)
  强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之际,
  位于我国最南端的南海南部海域即将悄然生成今年第25号台风&鸿雁&。
  先简单回顾一下这个台风胚胎的发展历程:
  11月15日下午,菲律宾东南部低纬近海海域生成一个热带扰动(编号90W)。11月16日夜里11时,90W在向西移动到菲律宾苏禄海上加强为热带低压,中央气象台随即发布热带低压消息。
  11月17日11时,热带低压位于北纬9.2&,东经119.0&,中心附近最大风速1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1006百帕。预计,热带低压将以每小时25-3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
中央气象台11月17日18时发布的热带低压未来移动路径概率图
  这个热带低压处于西北太平洋低纬海域,它将沿着严重南落的副热带高压南侧边缘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即将穿过菲律宾进入我国南海南部。虽然现在已经进入11月中旬,但是低纬海域的海温条件仍然比较理想,南沙群岛附近海域的海洋热容量仍然高达&80千焦/平方厘米。另外,南海中北部海域垂直风切变基本在10米/秒以下。因此,无论从热力还是动力条件上看,现在的南海南部海域仍对台风生成十分有利。中央气象台预计这个热带低压在今天夜里进入我国南海东南部后加强为今年第25号台风&鸿雁&。
南海海域近期垂直风切变和海洋热容量条件
  从最新的数值预报模式计算结果看,&鸿雁&生成后强度将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逐渐向越南南部沿海地区靠近,并于11月19日白天登陆越南。在登陆越南前,&鸿雁&的强度可能达到其巅峰强度--强热带风暴级(10-11级风)。
NCEP全球模式11月17日08时预测的即将生成的&鸿雁&移动路径及最低海平面气压演变
  综 上:
  1、25号台风&鸿雁&很可能于今夜在南海东南部生成;
  2、&鸿雁&未来将继续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并于19日白天登陆越南南部沿海地区;
  3、&鸿雁&巅峰强度可能达到强热带风暴级,将给南沙群岛带来一定的风雨影响。
  了解更多2017年第25号台风的最新消息,请关注实时更新的25号台风专题:9号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 台风“纳沙”有什么特点?_天气新闻_东方天气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厦门气象台风路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