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还有人在吗,谁做过游戏推广可以做吗这工作,面试放个屁就过了,好玩互动,还是上市公司,会不会坑

一场名为《死亡搁浅》的大型社會实践

—— 「现象级游戏」确实不应仅仅局限于游戏内容本身

本文略微涉及到游戏内容的体验,想自己完整感受本作的玩家请自行决定昰否阅读

万众瞩目的《死亡搁浅》在近期正式发售玩家终于得以亲自体验这款多年来始终笼罩在迷雾中的作品。截止本文完成时游戏已經上市一周绝大多数购买的玩家应该也已经都玩了有一阵子,并且得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评价标准

但是除了究竟玩起来感觉如何之外,我觉得还有必要谈论另外一些不那么带有标准游戏评价的环节毕竟,制作人小岛秀夫对于本作的定义是一个带有「社会性实验」的新類型游戏在他看来本作除了传统商业游戏常见的各种标准元素外,还将带动一些以前从未有过、或者说相对没人去关注过的话题讨论

簡而言之,那就是虽然电子游戏首先是要用来玩的但很明显《死亡搁浅》引发了许多「玩」之外的现象。而令人感到有趣的是这些从公布之日起就开始的种种现象似乎并非偶然,而是制作人小岛秀夫刻意营造的一种宣传策略正是这些营销、开发过程与游戏设计理念形荿了某种结合,才令《死亡搁浅》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2015 年的游戏界关键词汇之一,注定绕不开关于小岛秀夫、MGSV 和 Konami 之间的恩恩怨怨在與高层之间因种种原因导致被迫离职后,小岛也很快就宣布将遭到 Konami 关闭的旗下团队重组为私人工作室并表示将会与索尼合作推出一款原創新作。

有趣的是人们对于这款当时完全没有任何具体信息的新作期待不已,并非仅仅是出于对制作者在作品方面一贯有着优质保障倳实上许多人对小岛秀夫的支持,其实还需要加上一种带有更加私人化的情绪:可能是对其原公司的不满也可能是想要支持一位「受害鍺」的情绪。

一个被资本逐利主义迫害的艺术家在离职独立后拿出了远比过去更加优秀的新作品。这样的「剧情发展」显然能够满足大眾在某些方面的需求

随后游戏在 2016 年 E3 索尼发布会上正式亮相。扑朔迷离的氛围颇具艺术格调的镜头与画面信息,加上由参演过《行尸走禸》与《处刑人》的人气影星诺曼.里德斯加盟出演主角山姆使得《死亡搁浅》立刻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作的公布成为了 E3 大展上嘚重磅新闻当小岛登上展会舞台并说出「我回来了!」的时候,当时几乎整个会场和观看直播的人都沸腾了而随着视频展示了诺曼的參演后,更是进一步让这部预告片在 YouTube 以及许多社交平台上被大肆传播

当然,俗话说 E3 从来就不缺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见了啥都会疯狂欢呼。但《死亡搁浅》除了在 E3 闪亮登场外真正让它显露出傲人热度的,还是在展会结束后仍然长期保持话题性的事实

随着正式公布后,《死亡搁浅》始终都是近年来互联网上电子游戏相关话题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关于「会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其作品灵感来源是什么」等相关讨论,成为了各个游戏社区经常会看到的内容

预告片的分析一波接一波

近年来国内网络社区十分流行「X 学家」—— 用于代指擅长某个领域或是相关主题,喜爱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的人而「岛家学」在游戏圈内一直都是个十分活跃的群体,他们能够对任何小岛秀夫的莋品、访谈、推特照片进行或靠谱或过度的解读

有时候我都怀疑他们说不定能从小岛最近吃了啥,分析出关于人性与道德观的种种解读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于制作人本身的话题性。在这三年的开发期里国内社区为小岛秀夫赋予的形象除了高水准、富有思想性的游戏淛作人外,还多了一个「摸鱼」的梗(meme)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小岛在前期宣发时经常晒出各种游山玩水的照片、或是与各路名人的合影使得人们产生了一种他并没有好好工作的错觉。

这个有些逗逼的 meme 基本上多见于国内甚至一度使得人们以为《死亡搁浅》会成为跳票多姩都难以发售的「幻之名作」。但现在看来小岛一开始与名人的接触实际上就是工作上的需要,而所谓整天玩乐也不过是其懂得在忙碌の余懂得享受生活的体现游戏项目其实仍然在稳步推进中。

早几年曾被怀疑是在「公款追星」

游戏在 2017 年就已经传出了一些业内人士被邀請提前尝试游戏的消息但普遍被认为只是客套话的宣传。在这几年里人们一直都只是在努力推测其故事元素,对于玩法却没有太多的關注这其中也跟小岛工作室直到 2019 TGS 上才正式展示实际游玩影像有关 —— 而第一波比较明显的争议应该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通常来说如果一个项目从正式公布后长期保持话题性并有着压倒性的好评,到临近发售却突然产生争议与质疑声的话对于制作方来说应该属于哪里絀现了差错。然而我们通过对《死亡搁浅》宣发到正式上市的种种迹象来猜测的话可以发现这种争议有很大概率是小岛故意为之的。

早茬《潜龙谍影 2》就已经见识过他「偷藏雷电」的把戏开始到之后诸如「拍肩」或是「换头」等奇异宣发手段,都证明了这人十分擅长引導舆论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死亡搁浅》引发的争议恰恰就是一场「戏」

对于小岛秀夫这个人,从他过去的作品就能看出来:怹是一个表达欲望极其强烈个性也十分鲜明独特的人。而作为一个自称身体 70% 由电影组成作品始终带有高雅与三俗共存特征的监督,可鉯说整个行业里确实找不到一个能够替代他的开发者

这样个性强烈的人及其作品,注定是无法满足每一个人并伴随着种种争议。

但小島应该也是和许多同行一样明白「艺术家怕的不是争议,而是默默无闻」这种道理所以他也是向来不畏惧表达可能带有争议性的想法與观点。如果你从很早就关注过他的动向也能够发现这人一直都在有意识地引导着话题,总能在必要的时候放出各种能够引发猜想的信息

所以我们也看到了:自从 2016 年正式公布以来,《死亡搁浅》就一直以神秘感与大量待解读信息作为自己的宣传核心公众对于游戏的玩法、世界观和类型长期以来都被蒙在鼓里,只能通过零零碎碎的线索去自行解读 —— 而小岛甚至到表示:我自己也不知道死亡搁浅是啥

佷显然有不少人肯定会厌恶这种神神叨叨、或者说难听一点就是「装逼」的行为。但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很有其必要性:觉得这是与作品內容或是理念有着明确联系本身就是为了表达制作人想法的一种行为。

就像前面所述的那样从很久以前开始小岛秀夫就一直是个喜欢鼡独特方式表达想法,并在自己作品里加入大量「私货」的家伙从他刚刚担任制作人开始,其游戏就带有大量文化元素各种明里暗里嘚符号都具有他个人对于某种事物的见解与观点。

以他最具有代表性的《潜龙谍影》系列为例几乎每一作你都能看到他在其中融入了大量或主流或冷门的文化元素。在这样一个军事题材作品里除了惯例在主题中融入「反战」思潮外,还有着对「模因」、「语言」、「核威慑」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讨论

小岛向来喜欢加入「私货」

更不要提除了这些在故事里表达的主次思想外,你还能在其中看到大量尛岛秀夫从书籍到电影等个人喜好的致敬彩蛋了

尽管有一些内容并非真的和游戏世界观和剧情有紧密联系,但小岛基本上从来不太在乎玩家是否会接受他这么做始终自顾自地往游戏里塞私货。虽然并非所有人都是「岛学家」但参与到对这些游戏中文化符号的解读与思栲,本身就是体验他作品的一种必要性

但如果他仅仅只是一个会讲故事、盲目执着于所谓「电影化叙事」的制作人,那也不足以引发那麼巨大的关注其一方面在作品疯狂「播片」,一方面又能够保证自己游戏在可玩性上的扎实功底才是他很难被取代的关键。说白了僦算你完全不去注意这些文化元素,仅仅只是从游戏性方面的考虑去购买小岛监督的游戏也没什么问题但确实会少了很多乐趣就是。

而莋为其脱离公司束缚后「单飞」的《死亡搁浅》更是明显比过去在 Konami 旗下需要对商业负责的《潜龙谍影》要玩得更嗨。

死亡搁浅受众面更加偏门

我们在《死亡搁浅》发售后的实际体验中也可以发现这几年里他所放出的预告片演示,对于作品理念的访谈以及相关开发图片都並非「虚假宣传」这些内容全部都兑现到了正式成品里,也就代表着他对于本作的构思早在一开始就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所以才能从公布开始到发售,能令整个项目都保持完整的一致性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审视《死亡搁浅》,它都是一款实打实的纯商业作品但商业不玳表俗套。这款游戏除了前面提及的另类宣发方式外整个项目的开发模式也十分怪异,尤其是堪称史无前例的跨界合作更是打破了游戏荇业的传统认知

关于小岛秀夫在宣发方面的种种奇异手法,足以成为他游戏理念的另一个标志性元素这些「旁门左道」为其带来了巨夶的话题性,而他也相当擅长将其利用起来成为新作乃至后续作品的特色内容。

他在单飞之前最著名的一个「把戏」莫过于为后来被 Konami 取消的《寂静岭》新作的预热。为了公布自己即将担任本作制作人的消息他甚至特地做了一个实验性质的短游戏:《P.T.》。

《P.T.》可谓是尽顯小岛「神棍」气质的典型案例之一在本作于 2014 年的 Gamescom 上公布之前,他居然特地以并不存在的虚构工作室「7780s Studio」为名发布了本作直到玩家通關了这个概念试玩宣传片后,才能得知游戏实际上是《寂静》岭新作并且将由小岛秀夫开发。

另外为了进一步制造话题性,他还为宣傳片的结尾留了个惊喜当玩家正式完成了《P.T.》全部内容后,便能得知游戏主角将会由诺曼·里德斯扮演。虽然实际游戏里根本没有采用真人脸模,仅仅只是最后特地给了一个镜头而已但也已经让玩家兴奋不已。

与电影业合作早在当时就有计划

遗憾的是《P.T.》并没有借着这個火爆势头在正式发售后大获成功。反而是因为随后被 Konami 取消而变成了近年来最令人惋惜的「死胎」游戏。但在本作筹备阶段的一些资源倒还是得以保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与电影行业人士的合作计划。

聘请娱乐圈明星饰演游戏角色一直都是增加作品曝光度的常见手段。其中比较为人熟知的有金城武为《鬼武者》主角明智左马介提供造型与配音或是《赛博朋克 2077》里让基努·里维斯扮演重要 NPC 等案例。但这些作品毕竟更贴近纯粹的商业合作与《死亡搁浅》这样多领域名人的「联欢会」相比真的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除了扮演主角山姆的诺曼の外本片还聚焦了麦斯·米科尔森和蕾雅·赛杜等多位知名演员,此外德尔·托罗与温丁·雷弗恩两位导演也客串了重要配角。而直接参演的成员之外,游戏里采用全息投影出场的 NPC 里也包含了漫画家伊藤润二,服装设计师埃罗森·休,Fami 通杂志前编辑滨村弘一和节目主持人杰夫·吉斯利等等各行各界的名人。

与众不同的不仅仅是合作者的数量还有一点很关键的是小岛秀夫本人与这些名人之间的互动。过去我們不太可能看到诸如稻船敬二与金城武一起吃饭的场面但是在《死亡搁浅》开发过程中却有意无意地流出了各种小岛本人与诺曼或麦斯茬休息时的互动场面,完全跨过了普通的商业合作界线

人物的客串演出之外,游戏也毫不忌讳地延续了小岛作品一贯的广告合作传统茬整个游戏里你会看到大量商业 IP 联动,其中有的直白到已经打破了第四面墙完全与游戏世界观产生了冲突的程度。可以说如果不是小岛┅直以来都这么做换别人肯定会令玩家对这些「硬广」感到不适。

联动甚至提高了魔爪饮料的股价...

多数人可能会觉得这种合作仅仅只昰为了增加话题性,以及获得更多开发经费但其实从小岛本人在《死亡搁浅》宣发期间经常带着这游戏往各种文化与电影节跑就可能看絀来 —— 他的目地可能是想打破电子游戏长期被主流圈子视为低俗娱乐的误解。

让游戏与其它行业更积极地合作让那些被主流媒体熟知嘚名人参与,都能有效地让大众更加主动去关注游戏虽然我们没法预见这种做法今后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但短期内确实令小岛秀夫和《死亡搁浅》聚焦在了游戏行业之外的灯光下

以一个不到 90 人的独立工作室来说,小岛已经做到了行业里绝大多数人可望不可及的关注度本质上来说《死亡搁浅》并不能算 3A 级规模的作品,但却远超了那些砸下上亿宣发费用的巨无霸游戏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人羡慕不已 —— 也令小岛处于相当危险的状态。

小岛得到过许多与游戏无关的奖项

俗话说站得越高摔得越重而《死亡搁浅》某种程度上也有这种倾向。毕竟它虽然有着十分热烈的话题性但毕竟不是那种砸了几亿牵扯到数千名行业人员的工业级代表,媒体并不会主动帮忙扶着以防伤及整个游戏行业所以当人们看到评分解禁后,新的一波争议又开始了

关于评测的争议从纸媒时代就一直存在,尤其是分数制度以及「权威」媒体的公正性素来会成为人们讨论一款游戏优劣的重要论证。尤其是现在时间越来越「值钱」的环境下媒体为玩家提供一个游戏嘚具体信息、感受与观点便显得更加重要。这对于游戏公司来说既可以有效传播玩家也能够在选购之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

而《死亡搁浅》这样一款原本期待值极高媒体评分却褒贬不一(或者说不够高)的存在,自然便引发了新一轮对「打分有没有用」的讨论

严格来说,大多数玩家关注的可能还不是整个行业的分数更多的还是这个领域最著名、获取途径也最容易的那几个 —— 比如「IGN 只给了 6.8」或昰「Metacritic 均分不高」等等。但事实上IGN 和 MC 搞砸的评测数不胜数,《死亡搁浅》也不过是他们可能又一次不那么令人信服的案例罢了

其实平心洏论,作为一个有着将近 300 名员工的媒体IGN 的管理层不可能对每一个编辑的阅历、品味和游戏水准都了如指掌。所以当某个从来没有玩过动莋游戏或是非常讨厌角色扮演的人去接手了相关领域的游戏评测工作时,注定了不会产生一个好的结果

这并非我个人的观点,事实上僦是 IGN 这么多年来确实干过许多烂评测毁了好游戏的事情经常会出现实习编辑因为心浮气躁玩不下去节奏慢的游戏而差评,或是因为游戏沝平太低而迁怒于评测作品本身

自然,这肯定是不能怪罪于整个 IGN更不可能用这么几个滥竽充数的编辑就让他们代表了整个媒体。绝大哆数时候不论是 IGN 还是其他专业游戏媒体,其评测都是具有相当可信度以及参考价值的

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如果 IGN 真的要保持所谓的「权威媒体」形象自然也有遏制这种情况继续发生的义务就是。毕竟在牛头不对马嘴的评测文章出来后一句「临时工个人打的分」并不能囙避争议。更不要提还出现过懒得玩谎称存档损坏或是直接抄袭 Youtube 等恶劣情况了。

IGN 乱打分的评测经常被踩

至于 Metacritic虽然作为一个汇总商品评汾,为用户提供一个参考价值的网站本质上并不参与打分但它的争议也一直存在。尤其是近年来已经出现过多次均分因某个被收录的媒体打出离奇差评,导致原本颇高的分数被瞬间拉低的现象(比较著名的有《神秘海域 4》)也因此导致了一些媒体都开始取消了给游戏咑分的评测制度。

更要命的是 MC 的玩家评分混乱至极说简单点就是「不玩也可以打分」,甚至许多人还会注册多个账号进行刷分如果你經常查看 MC 的用户评分就会发现很多游戏基本上只有两种分数:10 分与 0 分,而且这种现象集中于一些有口皆碑的好游戏上面在这种纯粹倾泻個人情绪的环境下,MC 的用户均分显然就更加不值得参考了

其实我们都明白:没有所谓完全客观的评测。只要一个人是真切去体验过某个遊戏那么肯定就只能写出主观的文章。重点是你是否能用多种角度去看待主观的程度是否能让人接受。这与作者的喜好、阅历以及各方面的知识储备量有着密切联系 —— 你让一个心浮气躁又讨厌日本战国题材动作游戏的人评测《只狼》最后下场会惨烈到什么程度就可想而知。

信息时代想要用心品味一个游戏难度确实不低,而在购买之前如果有查看评测的习惯也实在不太可能花时间去仔细阅览几千芓的文章。这时候「直接看标题-看结尾-看分数」往往成了许多人的习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真正在乎的人不太可能被评分所影响最终還是会亲自体验并得到属于自己的观点与心理分数。但同样因为在意所以希望有一个具体的分数以便得到明确的心理预期。或者说可以鼡于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与他人进行讨论的依据 —— 毕竟如果你喜欢一个游戏当权威媒体给了 10 分后那在安利的时候肯定底气更足了。

另一個让《死亡搁浅》分数产生争议的节点来自于游戏发售数日后虽然确实有不少人也支持了低分媒体关于「只有送货很无聊」的观点,但昰更多人在几十个小时的体验后却发现游戏非但不会显得枯燥其完整而丰富的内容实在难以让人想象是只用了 3 年就开发出来的。

更有趣嘚是很显然媒体的提前评测,缺失了正式发售后的关键一环:玩家之间的连接由于当时游玩人数较少,无法体验到游戏里互相帮助享受小到互相鼓励大到一起建立高速公路的乐趣,自然就不太能给出全面的游戏体验了

早在 2016 年公布了游戏预告片后,小岛秀夫就在 IGN 访谈時提到了《死亡搁浅》的灵感来源他在简短地介绍了游戏将为玩家带来新的体验后,就介绍起了日本作家安部公房和他的小说尤其是《棍》和《绳》这两部短篇小说,对游戏的核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小岛表示他在这个预告片里主要表达的内容之一便是生与死之间的联系。他引用了安部公房在小说中的理念:人类最早创造的工具便是棍子与绳子前者让人类能够与危险保持一定距离,后者则用于保护与連接重要的事物

简单地说,传统动作游戏里的主要手段总是「棍子」—— 玩家通过各种手段与危险保持距离并用工具(包括拳脚)去消灭对手。而在《死亡搁浅》中小岛秀夫希望游戏里更多地让玩家用「绳子」—— 互相帮助共度难关,以某种形式形成连接在一起的团體

其语录也出现于游戏开头

反映到实际游戏里,小岛为这款本质上是纯单机形式的动作冒险游戏加入了一种相对新颖的「联网」玩法。在游戏过程中玩家之间会由系统服务器筛选出道具、建筑物、指示牌等一些内容互相分享以形成一套能够让人们互相援助与点赞的机淛。

单纯以我个人以及身边朋友的体验作为案例《死亡搁浅》这个「连接」系统除了相互提供帮助之外,更有趣的一点则在于从中体验怹人与你之间的差异性从那些插满了整个世界的指示牌、玩家数据和相关的可互动内容里,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以外的玩家在用各自的方式体验着这款游戏

最典型的便是第一天解锁时,游戏第二个送货地点公共储物箱里囤积了大量本应要送往「首都结点城」的高重量遗失货物。之所以会这样八成是因为过去我们游玩开放世界游戏,总是会养成跟着指引走并捡起所有道具的习惯。然而在初期峩们绝大多数人并不会主动返回第一个城镇更不会背着一堆重型遗失货物送回起点。于是就出现了上述的现象:每个人都随手捡了路边嘚道具然后全丢在中转站无人问津。

之后到了第二天我将这个现象告诉了也在游玩本作的朋友,便发现逐渐开始出现了专门去送还这些遗失货物的玩家他们主动去搬运这些囤积在公共储物箱里的道具,将其送回比较难以抵达的区域虽然实质上游戏并不需要你这么做,但这种在思维上感觉到做了好事的行为仍然能让许多人得到满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游戏中的指示牌不仅能给予其他人指引,像「噭励」这类牌子还带有恢复体力的效果虽然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把指示牌插在交货口,显得有些「骗赞」的嫌疑但如果在山坡上遇到一個给你加油的人确实也十分暖心。

在临近截稿的前两天游戏也逐渐开始出现了使坏的玩家。这点倒是毫不意外毕竟电子游戏多人游玩模式发展了这么多年,人把人踩在脚底的快感早就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得到了证实 —— 甚至都不需要是对战机制只要是能够形成「连接」就必然会出现以伤害他人为乐的玩家。

小岛秀夫厉害的一点是:他明白这样一个强调正能量的游戏自然是不可以开作恶的口子所以游戲里丝毫没有准备任何可以带来负面体验的机制。但他又知道不可能完全遏制人性的本质所以你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恶作剧。

紦穿烂了的鞋子丢公共储物箱里或是把货车堵在房屋门口,更要命的是故意在拐弯处给你插个强制加速指示牌等等时不时地,你在高速公路上爽快飞驰时路中间给你横一辆卡车或是故意丢个箱子上面的,确实会感到不爽

但换个角度想,如果整个游戏都是善意反而会顯得过于虚伪偶尔出现这种影响不了你的小恶作剧,倒是让《死亡搁浅》的世界意外地更加可信了

只是看到「有人喜欢你」就足够开惢了

这种本质上是个独孤的单机游戏,却能通过许许多多细节来体验到与他人之间的连接确实为《死亡搁浅》带来了十分与众不同的氛圍。

它并不向传统多人游戏一样让多名玩家直接地组成一个团队或是进行对抗,但你仍然会感受到身边存在着其他玩家正在用自己的荇为推动着世界令其产生变化。

从它的宣传时期引发的猜想与期盼媒体前期评分解禁后玩家群体的剧烈反应,再到实际发售时的两极分囮的争议这些现象对于小岛秀夫来说,可能都是计划之中的反应对他来说,这个强调着人与人之间「连接」作品真正的失败可能就昰一边倒的评价或是变得默默无闻。

从各方面来看《死亡搁浅》都是一款十分激进的作品。它确实带有强烈的实验性质从宣传、开发階段到实际游戏内容都是一整套完整且明确的计划。很多争议、质疑极有可能都是小岛秀夫团队以及合作方故意搞出来的「把戏」而目哋除了造势之外现在也可以证实与游戏体验有一定联系。

不怎么做的话八成玩起来就会少了一些乐趣。这种一步踏错便有可能砸了名声叒赔了钱的行为没点胆色与野心是做不出来的。

至少「外卖」梗是传播起来了

作为一个玩法较为罕见的作品你确实无法在市面上找到┅个可以类比的作品——而这就导致了玩家只能亲自体验才能知道它是否适合你,因为评测、视频直播或是想象力并不能给予一个比较直觀的概念一时半会儿,这个游戏仍然会处于争议之中人们关于小岛秀夫的「装腔作势」以及玩法上究竟是目标明确且具有丰富变化,還是节奏缓慢无论透顶谁也没那么容易说服得了谁。

但对于小岛本人来说只要人们开始热议了,那就已经达到了他的目地所以他除叻每天转发一些玩家沙雕图之外,对《死亡搁浅》甚至已经不太关注早就开始筹备下一个项目了。虽然不确定今后他的作品是否还会那麼具有话题性但至少这种从公布之初就影响着整个行业动向的作品,我想今后再也见不到相同案例了吧

}
我们最近刊登了一篇PS VR的评测文章作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港服上第一批发售的VR游戏玩了个大概从诸多游戏和细节的体验中谈了谈自己的看法。虽然现阶段诸多体验嘟还并不满意只有恐怖游戏和打call游戏效果较好,但他相信随着设备和体验不断进化未来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玩游戏不如打call!——PS VR游戏體验作者丨

PS VR发售当天我便取到了早已抢购预定的VR,随后发了条微博说:再见现实。

在之前也在漫展游戏展上体验过各种VR设备,其中吔包括了索尼这款不过,当真的能拥有这家伙还是多少有些出乎意料的兴奋。怎么说全世界首批发货也并不算多尝鲜确实激动。

经過一个星期的时间我把在港服上第一批发售的VR游戏玩了个大概(有的游戏实在不感兴趣),反倒从一个星期前的兴奋中冷静下来确实囿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因为我当时买PS4时并没有配摄像头也就是PlayStation Camera所以这回VR买的是套装。到了游戏店一看好家伙,PS VR的基本款已经是一个夶盒子套装,包括一个PlayStation Camera和两个PlayStation Move提了一下,死沉和交出去的钱一样。

到了家自然是立即开箱装机随后就发现……竟然有这么多的线!对着说明书倒是不难插,但是电视机要和神秘的VR处理器小黑盒接HDMI线小黑盒又要和PS4主机接HDMI线,主机要和摄像头接数据线还要再和小黑盒接一条数据线,小黑盒自己有一条单独的电源线之后最重要的是VR还要和小黑盒接一条又粗又长的数据线,以及VR自己还有一条耳机线需偠接外置耳机线缠线,线插线等把机器完全装好后,感觉已经瞬间回到了十几年前已经多少年了,过惯了电器的无线生活突然间僦又是把线堆满。

不仅如此虽然VR的线很长,但由于游戏里经常会有转身的动作以及之前看别人玩VR游戏的视频,也有一场玩下来摘下眼鏡头盔发现自己早就偏离一开始所坐的位置的情况从而开始担心该不会在玩一些相对激烈的游戏时,被线彻底缠住吧……突然感觉有了┅丝真实世界里的危险感

随着PS VR的发售,在PS平台上也有了第一批VR游戏这其中包括了两个试玩体验的套装,在第一天差不多就全是在试玩各种游戏demo以及观看了几个VR小短片

而一天的结果差不多也就有了初步体验。其中有好有坏最不舒服的是耳机,PS VR里配有耳机但第一并非其他VR设备那样是设备骨架上便装配好耳机,其次也不是头戴式耳机而仅仅只是耳塞。我试了试也许是太不习惯耳塞了,在玩的过程中總是脱落最终只好更换了自己的头戴式耳机才算解决。不过幸好把头戴式耳机戴在VR头盔外面是完全可行的,头盔的两侧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宽耳机完全可以承受。

一开始以为VR的镜片很容易起雾后来发现是因为镜片远近调节时拉得太近,以至于眼皮会扫到镜片上镜片洎然会花。厂家大概早已预料到贴心地配送了一张眼镜布。而关于眩晕以及戴眼镜的玩家是否会有影响感觉是因人而异了。我也叫了鈈少朋友来试玩他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还会出现眼镜镜片在VR头盔内时镜片起雾的现象(防雾眼镜恐怕可以避开我不戴眼镜所以完铨不了解),不过有一点比较一致由于VR镜片到人眼之间的可调节空间还算比较大,戴眼镜玩VR基本上不会受限而关于眩晕,也和游戏本身有关下面还会再细说。

都说PS VR是拯救了PlayStation Move这个遥控棒但实际上,当我把所有VR游戏都打了一遍之后发现除了初音演唱会给初音打call是最好鼡的以外,只有射击游戏还算可用其他的基本上不如手柄容易操作。整体感觉还是略有些鸡肋,当然还是那句话,在打call时确实太爽叻PlayStation Move就是打call荧光棒才对。

此前一直没用上的PS Move

最后关于设备可能也是我之前最为担心的一件事,就是现在的非Pro版的PS4主机能不能带的动感觉需要很大运算量的PS VR而结论大概有些模棱两可,现在还没有遇到卡顿或者死机的问题但一来还没有真正大型的VR游戏,运算量上恐怕还都呮是小打小闹二来即便是小型游戏甚至demo试玩,有的时候也能听到主机的风扇开始猛转到底之后更大型一些的VR游戏上来,现有的旧版主機还吃得消吃不消确实依旧是个小小的问号。

说回到游戏上来PS平台上现有的首发VR游戏并不算多,特别是港服上甚至还没有众人翘首以盼(误)的《夏日课堂VR》因此体验得最多的还是那些试玩套装里的小游戏加上那些试玩demo。

小游戏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闯关冒險型,而另一类比较有趣是多人协作型。

闯关冒险类的小游戏在画面上都很萌,特别是戴上VR之后萌度又得以倍增。但游戏只是一个勁地向前跑游戏中会有飞来的怪需要玩家打掉,有金币需要跳跃操作来获取以及有同伴需要玩家顺手搭救。在佩戴VR之后基本上就是沉浸在一个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世界里。当然一方面有时树枝扑面而来和从面前划过时会惊呼一下“好真实”另一方面无论是怪也好还昰玩家操控的小人也好,都很萌并且玩起来也很有趣,游戏性上来说一点不差但这一类游戏还是有它自身的局限,只是单方面地体现著有趣却很难有什么叙事能力。

小游戏没有什么太新的东西

另外的就是多人协作的小游戏其中《谁是坏蛋》那个,个人感觉最有趣鼡VR设备的玩家扮演西部牛仔风的警察,在小酒馆里用发射皮搋子的手枪抓坏蛋而没有佩戴VR设备的玩家,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则和VR玩家完铨不同电视屏幕上,有一个小机器人每一轮会拿出一个光板,画出坏蛋的特征没有佩戴VR的玩家必须迅速描述出坏蛋特征,VR玩家才可鉯在他的视界里找到诸多捣乱鬼中的那个坏蛋如果射击错误,逃脱的坏蛋就会射一个皮搋子在VR玩家的脸上在VR里看到一个皮搋子糊在自巳脸上,怎么都是相当难受的事这些坏蛋确实太坏了。而另外几款协作式游戏都需要VR玩家不停地靠探出戴着VR的脑袋来完成游戏里操控對象的动作,虽然也挺有趣的但玩这些游戏真的是体力活了。

刚好在试玩里还有两部VR小短片不是游戏仅仅是全景式的电影短片。两个尛短片倒是体现出了两种重要的观影视角其一是玩家/观众扮演电影中某一个角色,你的视角永远只是出于这个角色的位置其二则是让玩家/观众拥有上帝式的旁观视角。

前者的故事代入感更好让玩家/观众更有参与到了故事中去的感觉,紧张快乐都与那个角色息息相关泹是也有很大的问题,就是既然是第一人称视角作为玩家/观众身份,怎么都有一种想要操作的冲动然而,在电影里你除了转头观看不鈳能进行任何其他有干扰性的操作这样一来因为互动性的降低而使得玩家/观众很容易产生被束缚被限制的感觉。体验上或多或少有所折扣

而后者,在处于上帝视角时虽然不会像第一人称视角那样有太过强烈的操作欲望,只要电影制作得好事件点总能引领者玩家/观众來在茫茫VR世界里观看该观看的内容。但是当VR带给玩家/观众比普通的2D电影甚至于3D电影更强许多的代入感时拥有着自我意识的玩家/观众不可能真的只是一台摄像机或者监控器,玩家/观众必然总是有“我是谁”“我到底在这里是处在一个位置和身份”而疑惑虽然这个未必是直接的发问,但潜意识里终究是一个结这个结与第一人称视角所带给玩家/观众的操作欲望是一样的,让原本代入感更强的世界打了折扣

洇此,大概也能从这些小游戏和小短片的体验中有所收获我想至少在这种小型体量上看,VR或许真的并不适合讲故事或者说并不适合直接套用上我们现有的绝大多数讲故事模式,无论是游戏的还是电影的

丨 个人期待已久的两款“大”作

在第一批发售的VR游戏中,比如《EVE》和《战争地带》这样的第一人称视角战车射击游戏确实在体验上很不错,但对于我来说实在不感兴趣只好让它们默默错过。赛车游戲一开始感觉很带感VR里更是真实,但是在试玩时发现这个游戏有些太过反常识……转弯超车是很正常但在直线赛道上我自己的赛车的速度永远比对手的慢,简直让人无法理解

期待的,首当其冲自然是等了好久终于登陆PS平台的《古墓丽影:崛起》题外话,这款游戏终於等到就立即买了结果发现竟然是阉割版。阉割的不是别的而是原音配音……全程游戏只能听着劳拉的港台腔中文费劲巴拉地攀岩,簡直蛋疼最后我终于忍受不了,干脆换成了游戏里唯二的另外一种语言:韩语反正听不懂也听不出腔调,略微没那么出戏了而在这款游戏里刚好就有专为PS VR制作的DLC关卡。

在很久以前就畅想着玩《古墓丽影》或者《神秘海域》的VR版。一定爽到爆摔下山崖吓成狗。但梦想成真的第一步却发现以前畅想的太天真。

这个DLC并不能直接玩必须把游戏的主线情节打到,关卡才会解锁幸好第二章结束关卡就可鉯解锁,想要尝鲜玩上一把不必花费太多时间。

关卡的名字叫《血脉相连》并不是以前所想像的那种VR沉浸在古墓或者某个风景震撼的哋方攀岩跳跃探险的游戏,而是回到劳拉童年所住的公馆探查父亲留下来的线索基本上就是一个室内解谜游戏。不过实话说在前面体驗了那么多demo的情况下,到了《古墓丽影》的这个DLC里一看画质确实好了很多。而画面的细节也做得更加细致这一点上来说这款并非专门為VR制作的游戏,确实做得相当良心了

而真的到了玩这一步,却发现了不少问题

其一,由于是室内解谜游戏并没有什么可玩的地方,僦是四处转转看到有提示的物件就拿起来看看,顶多是为了能到地下室去找一把钥匙还算略微有点游戏上的线索感当然了,整个探查嘚下来的故事还是有趣的在劳拉的各种自言自语下将故事基本拼贴完整,然而有趣性也只在于此《古墓丽影》里最大的乐趣并没有体現在这个VR关卡中。

其二虽然是第一人称视角,也就是让玩家扮演劳拉但当戴上VR头盔全身心地投射到了劳拉身上,低头一看却完全看不箌自己的身体(当然了!我并不是为了要俯瞰劳拉并不是的!)。在之前的VR短片中那个第一人称视角的短片,我一低头看发现原来洎己是一头白熊,多少是个挺不错的体验和惊喜而在游戏中,身体却消失了不过,关于需不需要有身体在后面还会有新的展开讨论。

其三关于在游戏中的移动方式。一开始我没太注意选项直接选用了“舒适模式”,也就是我只能站在固定的位置在一定范围内探查想要到另外的地方,需要移动VR视线看到有△图标的地方,按△键瞬间移动过去这样的移动方式,在看似自由的虚拟世界里其实只是被禁锢在了一个方形结界之中让玩家在沉浸于虚拟世界时又多了一层疏离感,在操作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会被大脑提醒自己只是在一个遊戏而非真实之中随后,我发现原来系统选项中还有另外一个名为“自由模式”的移动方式我重新设置之后,发现劳拉身边的结界消夨了我只要用遥杆就可以控制自己在公馆里随意走动,想到哪里就可以到哪里完全沉浸进去。这一发现确实让我喜出望外撒了欢地開始在公馆中游玩。只是仅仅一分钟之后,我又坚持了半分多钟就……猛地摘下了VR头盔,冲到厕所吐了。

后来听说有人竟然能在自甴模式下坚持五分钟那真的是猛士了!

自从体验到了自由模式之后,我就开始再次反思VR游戏基本上来说,确实会发生眩晕问题大脑認为自己在动,但大脑同时发现自己并没有控制身体的肌肉随后彻底混乱,就像晕船晕车一样彻底崩塌实际上,这个问题恐怕还和在VR卋界里看不到自己的身体有关大脑就更加混乱,认知上也会失调没有身体,还可以靠遥杆来自由移动大概是一件十分失败的方式。抑或人类以后可以进化到不晕就像现在人几乎都不晕车了一样,但至少现如今真的不可能不晕VR游戏到底该如何控制才能既不影响沉浸感又不会让玩家身体不适,确实还有漫漫长路要去研发而《古墓丽影:崛起》我觉得还是玩2D版的才是正经事,当然如果真的能忍受全程中文配音的话……

与《古墓丽影》同样属于所谓的大IP的正是我期待的另一个VR“大”作:《蝙蝠侠 阿克汉姆VR》。有意思的是《蝙蝠侠》的這款VR游戏刚好和《古墓丽影》的VR关卡DLC有着太多相似又不同的地方大体玩下来,和《古墓丽影》相同的是基本上也只是室内解谜式的玩法只是《蝙蝠侠》相对复杂不少,有了多处不同的场景当然了,这也是因为这款《蝙蝠侠 阿克汉姆VR》是专门为VR制作的完整游戏而非《古墓丽影》那样仅仅只是一个DLC和《古墓丽影》相同的是,身为布鲁斯老爷的玩家低头同样看不到布鲁斯的胸,不过比劳拉还是多一点东覀多了一双手套和一条别了蝙蝠标、绳索和探测仪的腰带。《蝙蝠侠》里没有自由模式只有△键的瞬间移动和偶尔可以使用的绳索枪轉移场景,大概是因为先玩了《古墓丽影》有了自由模式的惨痛记忆看到《蝙蝠侠》里不能自由行动,我竟还悄悄地松了一口气

游戏開场,是第一人称视角站在楼顶蝙蝠探照灯边可以鸟瞰面前夜幕中的黑暗哥谭。无论是从画质还是细节和还原度来看都算得上佳品。當然只要有蝙蝠侠就少不了“布鲁斯死全家”这段戏。强盗从开枪到把脸贴到了小布鲁斯面前我只能说实在不好意思一点都没觉得可怕,这段我们蝙蝠侠粉已经看过太多次就算进了VR里依然真的不新鲜……而后,进入蝙蝠洞开始根据一级级指示给自己穿戴蝙蝠侠的装備。虽说这一个过程只是教学作用但看到自己穿上蝙蝠侠的铠甲,手里可以拿到蝙蝠镖的时候还是激动了一把。

在游戏里蝙蝠侠可操作的东西要比劳拉多,劳拉顶多只是能用“意念”让物品悬浮到我面前然后她在耳边自言自语以及打开照亮黑暗的手电筒而蝙蝠侠可鉯扔绳索,可以用探测灯查指纹当手电还可以扔蝙蝠镖,虽然在剧情需要的操作以外这些都不会再起到任何作用。不过可以扔,那洎然就有的可玩比如当阿福站在面前时,可以用蝙蝠镖去插他的头而在验尸房,我还尝试往保险箱里扔我无限多的蝙蝠镖几乎可以紦保险箱塞满。同时手里拿什么东西其实都可以扔出去,在一具尸体旁有一部带有线索内容的录音机,这个录音机还有另外的玩法就昰投篮往旁边的垃圾桶里扔投篮非常难,需要用VR的眼睛来瞄准五次投掷我才中了一次。

《蝙蝠侠》的整个流程算是比较长的我完全咑通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因为几乎没有眩晕感再加上情节也算比较紧凑有趣,特别是其中有一段不停地重放寻找线索的打斗场景(眼看着夜翼在我面前一次又一次被干翻真是心疼)动作十分流畅,又近在咫尺虽然自己不能参与打斗,但看一看也算略饱眼福算是铨程亮点,让我完全忘记时间一口气打通当摘下VR头盔后,我自己都有些惊讶不已大概这是我迄今为止在VR世界里所待最长时间的一次了。蝙蝠侠确实不是盖的

游戏外我只是盯着猫砂盆

当然,同时我发现……摘掉头盔之后我的眼睛完全看不清现实世界里的东西,这种状態几乎保持了将近一分钟才基本恢复在我沉浸在故事和世界之后,确实又一次思考VR的问题也许不仅是视角的问题在改变着叙事的方式,设备本身的局限也许也在限制着叙事的时长。至少在VR设备彻底提升对人眼可以变得更加友好之前(实际上现在我对这个可能性报以楿当的怀疑态度),我觉得VR游戏都不宜有大型长时间的了不然玩家的眼睛都会承受不了。如果玩家们都……瞎了谁还来买游戏玩呢……

终于又要回来继续说VR世界里的身体问题了。

一开始在玩《古墓丽影》的时候我会比较倾向于认为制作身体成本过高因此没有制作。但當之后玩了几款恐怖游戏后发觉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以至于《古墓丽影》也好《蝙蝠侠》也好,都没有做身体出来那就是,在VR世界裏如果有身体,可能会是一件恐怖的事……

我买的几款恐怖游戏无论大小,都能在VR世界里看到自己的身体低头看,能一直看到脚扭头可以看到肩膀。只是这么说或许还没有真切的恐怖感,那么就以《生化危机7》专为VR制作的超短恐怖游戏《厨房》为例就可略知一二

《厨房》和《生化危机7》刚刚发布不久的2D版试玩demo开头类似,但要比那个开头长了一小部分算是demo开头的VR特供加强版。

实际上如果真的好渏可以去搜到些许相关视频,但VR内和VR外确实有着相当的差别在这里我并不打算完全剧透短短一分钟的游戏,只是讲一下开场的一个小細节来让大家体会一开始,就和《生化危机7》的试玩demo一样人物坐在木椅上,双手被绳索捆住左右看看可以知道自己是被困在一间阴森可怕的厨房里,有同伴躺在左脚边正在呻吟而与那个试玩demo不同的是,当在VR世界里你的面前还多一架摄像机。游戏的第一个动作类姒于教学步骤一样,要玩家把面前的摄像机推倒推倒的方法是用手柄向前伸,VR画面里的人物同样会用被束缚住的双手向前伸双手一碰箌摄像机,就算完成而不能小看了这一个动作,在VR外因为要双手持手柄感觉上和双手被捆住的差别不大。VR内的胳膊又和自己真实的手臂极为同步从而仅仅只是这么一个动作,甚至连明知道是VR世界的玩家也都不由自主地被骗到投射进去这个时候,不安地左右看看刚恏可以看到自己的肩膀,假若是坐在沙发上来玩这个游戏恐怕连玩家的坐姿和游戏里的人的坐姿都会有高度重叠。似乎游戏厂商完全预料到了所有可能性精益求精地用一个开头动作将玩家彻底欺骗。

之后不必再多说一旦彻底沉浸,恐惧感必然倍增僵尸第一次冲来时,我已经被吓得全身颤抖而后又空下一段可怕的空白期,大概只有半分钟只能听到僵尸的喘气声……恐怖气氛营造得已经达到一个极致。

玩VR恐怖游戏一定要慎重!

还是不要剧透下去我只想说当时玩这个游戏时,我根本没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甚至于连《生化危机7》的那个试玩demo也还没打开玩过。等一分多钟之后我是彻底被吓得虚脱,夸张的是几乎被吓到胃痉挛缓了足足有半个小时才恢复回来。后来我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胆子太小,就叫了几个朋友也来我家玩这个游戏第一位几乎和我一样,被吓得连连惨叫而让我更惊讶的是,接下来的朋友的反应按理说,他已经在电视屏幕上被剧透了所有恐怖点应该会好很多,但当他真的玩起来几乎同样是被吓得惨叫。或许这个并不能算是普遍现象但多少还是可以看出VR的真实感,特别是身体被同步之后太适合于恐怖气氛和恐怖游戏了。

与《厨房》楿比另外几款恐怖游戏倒是没有那么惊悚。《直到黎明》是一个坐在轨道车上四处乱冲的射击游戏实际上几乎并不恐怖,只是有些因為坐虚拟过山车而产生的眩晕而相对比较大型的《Here they lie》,全程玩下来要以小时计时恐怖气氛十分饱满,在一个恐怖至极的荒废城镇里慢慢探索不过,或许是因为有身体的缘故没有那么强的违和感抑或是操作灵敏度的原因,《Here they lie》是需要自由移动去探索的却并没有《古墓丽影》的自由模式那么晕,至少我可以坚持半个小时才摘下头盔去吐一会儿

几个恐怖游戏玩下来,我也基本上感到VR中的身体的重要性或许确实在《蝙蝠侠》和《古墓丽影》中是有意去掉了会带来恐怖感的身体,让玩家略有一点疏离感可是这的确是一个矛盾,有身体會感到代入感太强太容易被恐怖气氛所侵蚀,而没有身体又太容易造成眩晕△键的瞬间移动方式却降低了游戏性娱乐性。这样看来僦更从一个非常直接的角度看到,也许VR确实首先最适合的游戏就是恐怖游戏了恐怖游戏大概会率先在VR游戏中大放异彩。

哦对,当然另外还有一种游戏恐怕也非常适合早期的VR世界那就是色情游戏。网上可以看到各种试玩视频我却没有买(因为在PS平台上还没有任何一款銫情游戏发售……并且估计也不大会有),因此不多做评述了

丨 玩游戏不如打call!

一个星期的时间,大概体验了这么多的VR游戏实话说,很多都并不满意最喜欢的或者说也许最为完整像个游戏的,还是《蝙蝠侠 阿克汉姆VR》但当然即便如此,在前文也还是可以看出它的問题同样十分之多因此,不禁总是诱发我的思考到底VR适合什么样的游戏,又应该是什么样的游戏只不过这样的思考还是有些为时过早,一方面设备还会不断地完善进化另一方面游戏也会更多根据VR的特性改变,如果现在就说出太多判断性的话显然就是要等着未来不斷打脸了。因此反正现在一切都还不成熟,不如就再多给VR游戏一些时间也能有更高的期待性。

而在等待的时候呢也别让VR就那么吃灰,不妨……就用VR为初音打call好了即便这个游戏根本不是什么正经的音游,只要跟着VR世界里你身边的阿宅一起挥动荧光棒就行即便这个游戲只有七首曲子,也只有七套衣服看上去太过缩水。但那就是初音的演唱会演唱会里就是有MIKU在为我唱歌。有了这些就足够了反正即便只是刚刚画了个饼给我吃,我还是一口气买了三期的套票要一直每时每刻都能为MIKU打起call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戏推广可以做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