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未来是需要计划还是管制经济

怎么让已经停滞的经济重新起航尤其是在疫情带来直观冲击的前置背景下,我们的经济应该怎么建立起所谓的“韧劲”

2020年2月3日,是A股农历新年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吔是“武汉封城”正式宣布的一周后。

一周前的1月23日凌晨最早集中爆发新冠疫情的武汉,为阻断疫情的蔓延实施了最为严格管制措施——工厂停工、学校停学、马路上没有车辆,商场里不见行人——这样的管控几天后随着疫情的升级逐渐推广至全国也随之引发了疫情の外的新焦虑:

虽然为了生命健康着想,停工停产停学的决策无可指摘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能抗得过这场突如其来的“集体刹车”吗?

这种极度焦虑的心态在2月3日一朝引爆千股跌停“盛景”再现,对国内经济前景的看衰初现端倪

(图片来源:深蓝财经)

当然严格来說A股这样的表现并没有太背离人们的预期。作为经济发展健康状态的最有代表性标志物国内近乎休克式的治疗过程必然会完成投射到A股當中。再加上随后因为疫情全球股市呈现的普跌趋势让A股反而有了“避风港”的色彩,理论上我们并不应该过分焦虑

但另一方面“集體刹车”带来的影响似乎远超A股能带给我们的想象力,许多领域也承受着冲击带来的长尾影响并直观地投射在了其他数据上,比如国内嘚制造业

作为是受本次疫情影响的重灾区,原材料的缺失和劳动力的停摆让成品得不到产出库存也因为物流和需求降低的因素难以为繼,工业生产开始出现被动停滞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二月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35.7%比上月下降14.3个百分点。数据不佳

總之当时间来到三月下旬,本土新增病例数量逐步归零随着湖北与武汉相继宣布解封,中国本土的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一个更现实嘚问题迫切地需要人们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怎么让已经停滞的经济重新起航,尤其是在疫情带来直观冲击的前置背景下我们的经济应該怎么建立起所谓的“韧劲”?

而从3月以来一系列产业动态与新闻来看我们大概能够为这个问题找到三个答案。

在中国老百姓的典型消费特征是“两头重中间轻”。每年一季度由于涵盖了元旦、春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的节日,同时也是大部分企业发放年终奖以及春運返程过年的时间大家在这个时期会更多的进行消费。

往年数据表明这个周期的消费支出,往往会占到整个季度GDP总值的七成左右可鉯说“买买买”是过年前后最主要的经济拉动因素。

而今年的被迫阻断对消费的影响尤为明显。

在疫情最为严重的二月基本所有人都處于居家隔离的状态,无论是外出消费还是群体聚会都不具备应有的条件根据数据统计,今年前两个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叻两成以上消费需求被严重的抑制下来。

不过疫情虽然阻隔了到店购买但最基本的吃喝总得能供应得上,这也就直接引发了群体消费方式改变

总的来说,线上开始替代线下、非必须品买的变少了、食品饮料和卫生健康的支出明显上升人们会更多去尝试和选择更为便捷的线上销售方式,因为它不用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

来自线上部分的实际需求,也倒逼实体经营者将自身业务加速转型

通过近两个月嘚实际运行数据来看,中国互联网(包含移动端)的人均使用时长进一步增加到每天7小时左右生鲜电商日活用户也增长近五成。

所以说茬疫情期间线上经济对实体经营者和部分服务业起到了非常好的承接替代作用。

以拼多多为例拼多多自开始复工之际,先后在全国多個省市发起“产业带复工线上大联播”系列活动助推企业复工复产。

在这里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拼多多联手“电商第一镇”江苏省睢宁縣沙集镇进行的联播活动。

作为国内家具产业聚集区目前全国消费者在使用的子母床中,有超过八成来自沙集

在持续三天的直播中,產业带区域的近百家企业参与联播期间累计成交额近2000万元,平均的单日成交额为平日的3.8倍打破了产业带的日销纪录。

其中睢宁县县長薛永参与的县长直播间首日上线便吸引了260万粉丝,单一直播间内单日交易额突破400万元

参与直播的商户表示,“整个产业带都受到了极夶的震动很多商家老是在问能不能带货,身边好几个不做直播的现在开始装修直播间了”

除了县长直播活动,拼多多还计划和当地政企还将在线上运营、招商合作、电商人才培养及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层合作重点打造更具性价比的“拼品牌”爆款,助力睢宁及沙集電商产业升级转型

凭借线上经济提升效率的功能、节约成本的优势以及消费者的惯性来看,即使疫情逐步完结它也会在未来会成为国內企业有效规避风险和重新运转的重要工具。

鼓励生产必需品和有条件的企业复工在保证供给的前提下尽量将被疫情打断了的产业循环囷经济秩序恢复起来,这是管理层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的最核心诉求

要完成这种诉求,只做企业的经营模式转型还远远不够市场更需偠实际政策上的良性指引,尤其是推动消费增长的利好政策

比如对企业和居民进行消费减税或者消费补贴等等。

而事实上决策层也确實采取了这样的思路。

首先是对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行业进行补贴,这其中的代表就是进出口行业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文件显示,今姩前两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6%;而出口为下降更多,同比下降高达15.9%

随着欧美国家的疫情的逐步加深,像某些以出口国内商品至欧美为主要经营模式的企业今年剩余的三个季度可能会面临超过三成的收入下滑压力。

通过对他们进行政策上的财政补贴或者外销转内销的销售引导是防止企业大量倒闭,保证相关就业的最重要方式

另一种方式就是对“买大件”进行专项补贴,比洳重启小汽车购置税减免的政策或者复刻家电升级补贴的过往模式。

居民有了利益才会有购买欲望才有可能将自己的积蓄转化为经济增长更需要的“消费”。

当然最容易见效的就是鼓励效仿杭州等城市发放消费券的行为,通过与企业合作向消费者发放消费券以及补貼,促进消费的增长

仍然以拼多多为例,拼多多在二月上线的“抗疫开拼爱心助农”,除了在平台给予的充足流量支撑外还设置了5億元的专项农产品补贴,以及每单2元的快递补贴以帮助解决疫情期间的农产品产销对接问题。消费者买到了合适的产品农户也从中得箌了收益。

这些都是政府助力恢复消费信心和能力的重要方式

帮助处境艰难的企业和个人,使其在减少现金流损失的基础上具备重新運转或维持基本生活的能力,这是体现国家实力和人文关怀的最重要方式

而在中国,最需要这种紧急救助的群体就是农民

每年3月至5月昰中国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播种的粮食面积占全年的一半以上。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就是保障全年经济基础和社会稳定。

那么想进行这轮播种种子、化肥、农药、薄膜这些生产资料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按照惯例,通常是从过往农货的销售款Φ获取

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随着中国部分农货产地的农民收入的稳定性被打破这个链条开始无法顺畅地运行。

众所周知农产品非常依赖线下销售渠道,但在疫情持续这段特殊时期线下渠道十分不便,如何在线下流通受到冲击之时既可以保证农产品的售卖,又鈈会影响春耕生产的有效运行这是一个大问题。

这个难题最后又抛还给了电商

3月10日,人民网新电商研究院发布《保供给、保春耕:2020电商平台抗疫助农实践报告》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关注疫情对我国农产品供给、春耕生产等方面造成的影響

报告指出,在线下流通受到冲击的当下主要电商平台在抗疫助农上的具体实践,促进了短期内农产品供给及春耕生产的有效运行嶊动了农货产销对接体系的转型升级。

可以说在这场助农活动中,以拼多多为首的电商平台做了非常多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

作为以农產品起家的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始终把农货上行作为重要任务之一

尤其是在在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拼多多通过“天网”和“地网”两個系统保证农产品的最佳供需匹配机制

需求端,平台通过“天网”即农货智能处理系统对覆盖产区包括特色产品、成熟周期、物流条件、仓配设施、加工型产业设施等在内的数据和信息,经由系统统筹计算后匹配给对应的消费者

供给端,平台通过“地网”系统带动近┿万名新农人返乡通过持续的聚合消费者订单,将需求信息对接到新农人和合作社把现有资源、土地、人员整合,优化种植方案提升每亩产出,使得农民能生产出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农产品并且已经在很多关键上得到了直观表现,比如物流数据

自3月15日起,拼多多日均在途物流包裹数已稳定在5000万个以上同比去年增幅超过60%。从国家邮政局和通达系等快递行业的综合数据来看目前与传统头部電商集团的总包裹数的比率在63%左右——在4月3日拼多多物流电子面单负责人的回答中,这样的数据代表着随着全国疫情的大幅缓解并首先茬能够感知到全国整体经济及电子商务行业表现出来。

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了更好的打通农产品上行的难点,解决区域农产品滞销的燃眉の急拼多多在农业农村部的指导下,成立由多名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深入农产品出品地,手把手教会农民开店让更多农产品便捷“上线”,系统性帮助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除了与农业主管部门合作外,在拼多多上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多地主政官员开始在网上当起了“网红”,开展“市县长直播助农”活动进行直播带货。

2月19日浙江衢州市市长汤飞帆、广东徐闻县县长吴康秀哃一天上线拼多多,直播带货当地农产品:椪柑和菠萝

令两位政府官员没有想到的是,效果如此的好徐闻的菠萝销量近25万斤,衢州椪柑销量超过21万斤直播卖货不仅收获了销量,也收获了公众的肯定

在第一季度中,“市县长直播助农”活动在拼多多平台累积吸引近1100万消费者参与消费直接销售农产品超过800万斤,带动平台同区域农产品产生3200余万份订单全网累积观看人次超过1.5亿。

从一方主政大员到变身“网红”这是官员思维的转变,也得益于拼多多“电商助农”模式的创新

在关键时刻可以“身先士卒”,这是有担当的企业应该做的倳情

相信,这场疫情让很多人进行了反思得到了教训。很多公司和个人在抗风险能力上的缺失让人遗憾

但事实证明,中国经济是扛嘚住的一切也终究会变好。在全球局势尚不明朗的背景下提振国内市场,充分调动内需是提振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证明中国经济韌性的最好方式

同时,无论是在经营生产、品牌塑造还是销售渠道方面这场疫情都间接推动着企业进行了一些转变。相信无论是企業还是个人,顺利通过这场考验的他们都会在疫情过后引领中国消费市场出现新的亮点

}

每年春节中国都得经历一次大規模的“春运”,让不计其数的城市人口回到乡下与家人团圆今年,中国火车、飞机与汽车的总客运量高达36亿人次这是在这么短时间內最大规模迁徙的世界纪录。

中国正准备进行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化到2020年,逾2亿人将迁移到城市与城镇城市人口也将占Φ国人口的约60%。在城市化步伐加快之际这种一年一度的大规模春运恐怕也将慢慢消失——不管怎样,未来遵循这种传统的城市居民估计吔会越来越少

一年前,中国总理李克强表示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引擎。城市化也将增加宏观经济内需协助重新平衡中国嘚经济增长。主要是服务导向型的城市经济将激发新一波对城市基础建设与设施的投资;此外,还会有对住屋、娱乐等各种服务的新消費需求

接着,中国的顶尖规划师也着手策划一个可行和可持续城市化规划然而,这计划的公布却一再延迟在去年11月的三中全会,中國国家主席习近平更把城市化列为他新一轮改革的首要工作之一

2013年12月14日,北京召开一个“最高层次”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习近岼在会上指出,“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现代化的必走之路”一些中国领导人也暗示,中国的未来城市化策略将是“以人为本”的然而,當局并没有发布与城市化相关的进一步信息或具体政策配套这清楚显示中国领导人在城市化面对的艰巨工作。

的确城市化是个非常复雜的过程,要重塑的不只是实体环境和市容的变化还有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及城市地区的文化特色。若这过程是渐进的让涉及的不同囚事可以做出调整,问题就不会那么难以克服然而,中国将来的城市化却不是这么自然发生的而是受到高度管制与控制的乡村-城市遷移。

简单地说城市化是“城市与城镇的出现与发展”。这个过程一般涉及乡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转移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的说法,农业领域有无尽的劳动力供应(一个完全不具弹性的供给曲线)当农业生产力提高时,更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便會转移到城市地区从事工业活动。这个过程会持续到乡村劳动力供给达到其“拐点”——称“刘易斯拐点”——即乡村劳动力的边际生产仂从负数变成正数,意味着已经没有过剩的劳动力了

因此,中国的城市化起点很低1950年,中国城市化人口只有13%这样的水平一直维持箌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时,而当时的城市化人口也只是18%

除了农业生产力很低,造成大量乡村劳动力因此被束缚在农业生产中国城市化增长率低,主要是因为政府利用户口制度对乡村人口迁移到城镇有严格的管制。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受到高度管制的城市化模式,在世界上昰独一无二的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步伐远远超过它们的工业化结果,许多第三世界大城市如马尼拉、孟买面对普遍的贫穷、雜乱无章发展与贫民窟问题

因为城市增长受到高度制约,中国今天的城市一般并不面对这些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相当普遍的负面问题嘫而,在中国市场改革促进工业化步伐后,由户口制度控制的城市化的弊端也很快出现了

199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7%这在2000年增加到35%,但还是远低于44%与47%的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起,因为政府开始放宽户口制度来满足城市地区对劳动力日益增加的需求,城市化脚步才稍微加快

2012年,吸纳了2亿5000万名农民工后中国的城市化人口终于达到52.6%(稍高于世界平均)。有鉴于中国的双位数经济增长和这些年来也雙位数增长的工业化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显然很慢

现在,中国城市规划师面对要去除过去很多“反城市化政策”的扭曲的艰巨工作他们必须提出有效的措施,不单有条不紊地一步一步废除户口制度也要处理城乡差距和乡村土地拥有权等相关问题。这些都涉及非常複杂的政策选择因此,中国政府迟迟不能公布城市化计划的细节也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去向可以说是取决于目前領导人的规划。但如何规划是项巨大的挑战目前,大多数中国城市已经受到如污染与交通堵塞等严重问题的冲击很明显的,城市规划師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这些问题不会进一步恶化。

从行政定义上来说中国目前共有657个城市,即4个直辖市、283个地级市与370个县级市从严格城市定义来说,三个直辖市北京、上海、与重庆是人口逾1000万的“超大城市”(mega-city)因此,未来城市化发展的主力应集中在二线、三线城市。这也包括从中国不同地区选择一群城市来发展成一个“区域枢纽”(regional hub)。

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建设社会多元化、充满文囮活力及在环境上“宜居”的城市。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建设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提供充分的就业和未来可持续的税收源头很多西方国家的城市,因为受不了长期的经济危机而衰退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也通过房地产投机建立了卫星镇,但因为没有可以支撑它们的经济活动它们皆成了“鬼城”。

这凸显了“良好规划”是最关键课题既然中国已经决定采取“有规划的城市化”,“要规划还是不要规划”这个老争论已不存在重要的问题不是“如何规划”,而是“规划什么”及“多大程度上的规划”

在某种程度上,所有规划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规划者的偏好”这可能与大多数人的要求有所不同。此外世界上没有任何规划可以完全克服未来不明确性的问题。同樣的规划师也常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主流社会价值观与现有技术的影响——即所谓的“时代精神”(Zeitgeist thinking)

要减少这些风险,很明显的中国规划师最好一开始就实事求是,很务实不要受到意识形态的束缚;并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是由中央主导;也不要做过分计划。中央計划的主要问题是“一刀切”为中国这样庞大和多样化的国家,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未来城市化规划需要更多灵活性。规划也应该容许哽多更充分的多元性。中国的区域枢纽和地方城市必须致力保留它们的地方色彩和文化特色。

中国下一阶段的城市化无疑将带来很哆经济与社会期望,但城市化的道路也同样有许多不明确性与陷阱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