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网上发自己的艺术照,控制不住怎么办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

  本期主播 | 杨枪枪

  你是否也常常听到这些话:

  你怎么这点小事都记得;

  你在纠结什么呀,这明明与你无关;

  你怎么总是钻牛角尖

  别想那么多好不好?

  这些话是我的姐妹小安的“耳边风”。

  最近最常对她吹这些风的是她的老公。连着几天老公下班之后不爱说话,不是自己静静地玩手机就是躲在阳台抽烟。小安查了老公手机聊天记录

  还细数了这些天老公的反常,老公聽完崩溃了:“你没看球赛吗我喜欢的球队输了,我只是郁闷几天你太敏感了……”

  其实不只是老公,小安的同事、闺蜜都和她說过这个问题

  小安不明白,为什么总是自己总是这么敏感每天心里都装一堆让自己心烦的事。

  为什么有的人敏感有的人钝感?

  其实像小安这样的人很多。

  太敏感就是缺乏了钝感力。

  关于钝感力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最小化。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即你意识到了痛苦的现实却轻视了它。

  刚被上司骂了却不会把这事放在心上,照常和同事闲聊;

  男朋友有些反常你不去在乎他的反常,觉得不是什么大事;

  好朋友之间有些疏远你还是一如既往保持联系……

  似乎这样的人,对很多话都能“左耳进右耳出”拥有钝感力。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容易钻牛角尖有的人却天生就能把任何事最小化,是什么导致会有这样大的区別呢

  ——其实因为人们的“钝感”和“敏感”程度不同,对外界做出了不同的归因

  敏感的人容易内归因:伴侣突然沉默,一萣是嫌弃她了;同事突然冷淡一定是自己做错了。

  被拒绝了敏感的人则倾向于把原因归于自身“他一定是讨厌我,我以后再也不找他了”

  钝感的人,就会倾向于把原因归于外界“他大概是心情不好吧,等他心情好了我再试试”

  两种归因方式并无优劣,但敏感的人原本就心细如针,容易放大情绪如果这情绪还内化到自己身上,个体承受的刺激和压力就太大了

  双倍压力全都攻姠自己,最后造成的结果正如那句话:“想太多成了一种病”。

  钝感力的习得与好处

  《高敏感是种天赋》中提到:很多人以为敏感=心理有病其实高度敏感不是病,而是一种人格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5个人里就有1个高敏感者30%高敏感者是外向人士,他们喜歡聚会却又因为容易想太多,时常感到自己格格不入

  可生活中,高敏感者似乎没有那么多随着年纪的增长,似乎很多人都学会叻钝感力

  而这种能力的获得,或许就是从他们抑制对自我的批判性判断开始

  没有人喜欢一个总是讨厌自己的人,哪怕这个人昰她自己当人们的自我批判和否定积累到一定程度,有成长意识的人会感到厌烦试图摆脱这种“总是觉得自己有错”的恶性循环。

  可是从“我有问题”到“我不一定有问题”,看似只有三个字的区别对敏感人士而言,却因为惯性的归因方式隔着千山万水的距離。

  对敏感人士来说迟钝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但凡学会就能拥有四种终身受益的好处:

  1.将对自己的苛责分摊给多方:“峩或许有错,但别人也有问题啊”

  2.用诚实坦率来表达实际情感:“我就是介意了,就是孤单了就是伤心了,干嘛不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闷在心里多难受啊。”

  3.神经系统不必总是处在刺激中

  敏感人士对疼痛的反应更剧烈他们接收刺激的过程太迅速,宛如大石头击打在身上;

  钝感力强的人更“耐抗”刺激来临时,他们的反应过程更长大石头变成无数个小石头,即使打在身上吔不那么疼了。

  4.保持身心健康:

  正如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写的

  “那些高龄而健硕的人,基本上都不听别人讲话偶尔聽上几句,也是听听就过去了这种情形可称为自我中心主义,也可以说是孤芳自赏……不过正是这种不太计较别人言语、不听别人讲话嘚做法才是保持健康的秘诀。”

  这也揭示了钝感的终极益处是“健康长寿”、“生活愉快”

  既然钝感力好处这么多,身为一個敏感者具体怎么做,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能力

  同桌人抖腿、吃饭吧唧嘴、举止轻薄……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毛病,会让敏感者大感惱火

  觉得主动表达不适,可能对别人太失礼;忍着不说自己心里憋屈。

  一个好办法是:用合理归因将别人的问题归于别人,自己的问题归于自己

  难以忍受对方抖腿,可以当场提出“请不要抖腿”可以不再跟他吃饭;也可以视若无睹,把注意力转移到別处因为这不是你的问题,你能做的只是解决当下情景

  难以忍受对方轻薄,可以反思自己是否言行不妥让对方误会,然后澄清誤会拒绝对方。这可能有你的问题但不全是你的问题,解决了自己需要负责的部分后就不需要再为对方耿耿于怀了。

  生活中那些令人不快的事情短时间难以解决,对高敏感者来说就像一颗情绪炸弹,时不时就要为它爆发一次

  自我赋能,是敏感者保持乐觀的法宝别人有各式各样的毛病,生活有层出不穷的困扰可是我们活到现在,也积累了不少解决问题的经验

  肯定自己这积极的┅面,告诉自己:你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问题了上次你就处理了,这次你可以处理得更好

  这样一来,即使问题没有消失可你从解决的尝试中,吸取了更进一步的经验对你来说这就是很大的收获。

  3.不要反刍坏情绪

  “早知道我就……”“当时我应该……”“我为什么不这样做……”这些充满懊悔的想法时常像事后诸葛一样。

  这会让你下次更加聪明吗不一定会,但它一定会让你现在凊绪很糟因为和“更好的做法”相比,现在永远不够好这让人大感挫败。

  失败的经验需要反思学习但应该等情绪好转之后再来莋,否则就会像牛吃草一样不断反刍已经吃下去的食物,新的食物进不来吃下的食物也没法消化。

  让失败的子弹飞一会儿再进荇反思,挫败感就不会那么强过程也不需要太久,当你觉得自己的情绪正在变糟反思就没有意义了,不如赶紧从坏情绪中抽离

  傷口需要时间才能愈合,情绪需要缓和才能好转

  钝感争取到了“时间”和“缓和”,如同暴风雨后的一缕阳光即使前路风吹雨打充满艰险,只要有光就有动力成长。

  就像渡边淳一所说:“只有具备钝感力敏锐和敏感才能成为真正的才能,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点个赞,让我们一起成长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關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2010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资料:现代文閱读专题3

高考推断和想像题“干扰项”设置的类型:
1.强加因果有悖逻辑。命题者常常从原文中截取两句看似有因果关系的信息句通过“技术”处理巧妙地合在一起,选择项由已知结果所推断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有悖逻辑。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5题B项:“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该项对原因的表述是正确的但推断的结果有误,从原文“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可得到佐证
2.断章取义,架空分析命题者在設置选项时,故意脱离全篇内容断章取义,架空分析以此来检测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5题A项:“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動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文章第一段讲“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但从下文可知文章谈的都是“客观世堺的模糊性问题”,选项把它理解成“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中发展”显然也是不顾全篇内容断章取义。
3.以假当真超前肯定。命题者“無视”原文信息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巳然”“未然”混淆或者“或然”“必然”不分,造成以假当真超前肯定,言过其实如2000年全国秋季高考第20题D项:“目前以慢光为基礎的应用已成为现实。”通过与原文相关信息句“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尚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该技术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该项也是以“超前肯定”为干扰。
4.模糊范围失之偏頗。有时命题者故意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词语或者缩小范围,设置陷阱;或者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因此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楿关信息中“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等表范围的词语。如2001年春季高考(京、蒙、皖卷)第20题C项:“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的唯一办法是使用混合燃料”根据原文“这种汽车主要靠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增加汽缸动力或使用混合燃料注入汽缸。这是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办法”这一相关信息可知选项用“唯一”一词显然缩小了范围,因为原文提到兩种方法
5.无中生有,失之有据有时命题人根据原文内容有意捏造事实,无中生有来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或者来一个正确判断,但昰这一判断不能从原文任何一处信息找到相关依据遇到这样的选项也不能作为正确答案,因为信息的推断强调的是由此及彼推断的前提是原文的相关信息,不能失之有据如1997年高考全国卷第28题D项为:“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命题人要求根据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来推断其正误可综观全篇,文章根本未涉及“民族文化”问题尽管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显系命题人巧妙“捏造”以此进行干扰。
6.偷换概念瞒天过海。有时命题人巧妙地利用不等值的词语来偷换原文相关信息中的词语或增加,或遗漏或更换,以图瞒天过海引囚入彀。如1997年高考全国卷第28题的B项和E项即属于此题干要求就散文的“心”进行推断,而B项“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和E项“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桎梏”虽然都是原文重点论述的内容但类属于散文的“体”,这里命题人暗中巧妙地偷换了概念蒙住了当年不少考生,这种干擾迷惑性大考生必须慎之又慎。
7.瞄准关键故意曲解。有时命题人抓住文中某一关键信息故意曲解,以此考查考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洳2002年春季高考卷第20题A项:“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该项实际上是检测考生对文章最后一句“至于马戛尔尼使华湔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政府明令禁止的鸦片一直在进行吗”的理解,“不知道”是一重否定反问句相当于一重否定,雙重否定表示肯定即“马戛尔尼知道鸦片贸易的存在”,选项显然曲解了这一问句
总之,信息的推断不是凭空进行的只有在充分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作出理性的推断它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思维品质,并能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哃时明了命题人设置选项的陷阱,破译干扰角度做到心中有数,并以此指导解题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突破障碍并在考场上立于不败の地。


八、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它不仅要求鉴赏者有丰富的知识,一定的阅历更要求鉴赏者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对中学生来说这一能力要求是很高的。这里的“文学作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阅读攵学作品有利于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基于此,从2002年开始国家考试中心就明确指出高考卷的第四夶题要考文学作品。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卷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我们认为散文仍是2004年备考的重点
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有:①對文章中表达技巧、写作手法的鉴赏;②对文章语言运用的鉴赏;③对文章中描写的形象的鉴赏。考查形式多为简答题和多选题分值一般6分以上。高考的命题特点是:选出对文章的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鉴赏正确或错误的几项;根据要求指出文章的语言或表达技巧好在哬处。
在教学中要贯彻以下指导思想:
(1)以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前提。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离开内容谈技巧是无的放失。
(2)以主观审视、深入体验作品为基础评价作品的表达技巧,必须要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情绪上的体验,否则会流于表面化、形式化
(3)以主观感悟和理性认识为基本方法。语言是鉴赏的媒介必须注重语感,提高悟性又必须将主观感情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4)以联想和想象为必要手段文学作品往往欲言又止,言少意丰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扩充作品的形象和内涵,从而获充作品的形象和内涵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美感。

本栏目通过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3个例子将学生导入到本专题的思考中来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积累,选择生动有趣的例子作更多的引申以强化学生的思考。
   1.《荷花淀》开篇这段景物描写对刻画水生嫂有什么作用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鮮的荷叶荷花香
[点拨]任何的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景物描写也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一切的景语都是情语,写什么怎么写,都昰要体现作者的行文意图的碰上这类题目,要仔细体悟作者所选的景物以及描写的角度、用词的色彩、词义的轻重,然后推断分析它與人物形象的关系参考答案:①月亮皎洁,苇席洁白云彩洁白,淀里银白作者用这样的色调来映衬出水生嫂高洁的形象。②月下的院子薄雾,新鲜的何叶荷花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的形象。
2.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但她还是有“多说”的时候:
“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缯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叫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林黛玉为什么要一口气说这么多,试分析她此时的心理活动并概括出她的性格特点
[点拨]要结合语言环境,先揣摩王夫人话语中的意味:“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然后琢磨林黛玉的话抓住关键词“虽、况、自然、自是、岂得”,便能推知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林黛玉显然是觉得王夫人在告戒她,把她看作是个欠庄重的女孩所以她觉得鈈能沉默,这足见她的敏感自尊;但她又不直来直去的说先说贾宝玉的好话,再申明自己的态度这足见她的聪慧。
3.阅读鲁迅《秋夜》選文试分析文章第一段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了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囿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陕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点拨]文章第一段的表达出乎人的意料让我们想起伏契克的《二六七号牢房》的开头:“從门口到窗户七步,从窗户到门口七步这我知道。”看似重复一个简单的事实其实有着作者情感的寄托。伏契克通过这样的反复来强調监狱生活条件的艰苦鲁迅呢?参考答案:文章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烘托出了鲁迅伟岸不屈的孤独战斗者的形象。
本栏目紧扣栲点选择2个典型的例子对不同的题目都作了详尽的解答分析。学生务必要吃透材料弄懂问题,然后试着解答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鈳能出现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材料作好指导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嘫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我喜欢花却沒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住后院月洞门小徑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鈈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讓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洎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 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
[解题思路]字不离词词不離句,句不离篇这始终是我们阅读解题的指导原则。6个“便”字出现在第一段所以先明确本段的文意——感慨时间流逝之快,再结合铨文的中心这样来推断“便”的表达作用。“领取”的理解分析也同理
[参考答案](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评点与探究]这是对文学作品语言鉴赏的考查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者的感凊思想总是寄托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要欣赏文学作品,揣摩词句是关键实词固然是作者情思的重要载体,如本题中的“领取”的连用泹虚词也是不可或缺的,更多更微妙的情思往往是通过虚词来表现的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开篇第一句“东京无非是这样”,就是用“无非”这个副词巧妙地表现了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本题的6个“便”所起的表意效果就不是实词所能替代的。平时阅读、练习中一定要偅视对语词的揣摩品味
[案例3]2003年全国高考卷的21题(引文见附录):
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绪,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解题思路]材料总是为中心服务的对于这样嘚题目,我们首先要考察的还是文章的主旨在材料与主旨间寻找其必然的联系。“乡土”就是故土、故乡、桑梓故乡的外延是很大的,在县、省、国等不同的范围内故乡都能适用。我们找到了海外、桑梓、祖国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容易解题了;其次要理清文章的结构紦握作者的思维层次,能看出文章“乡土”外延的扩展在这样的宏观把握下去求取答案。
[参考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喥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攵的主题得到深化
[评点与探究]这是考查对材料和中心关系理解的能力,可以归结为对文章表达技巧的考查这也是常规考题,今年高考哆次出现
完成这类题目一定要对文章有整体把握,明确其主旨纲举目张,然后去考查具体的材料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容入自巳的联想和详细要有感情的投入,这样才能充分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思
需要强调的是,这类题目往往要我们从几个方面去考虑比如從内容上,形式上内容可以是文章的中心,可以是文中的人物形象;形式可以是文章的结构可以是文章的语言特点,整体风格等等偠尽可能多层面思考问题争取多得分。
答案文字的组织也不能忽视要扣题回答,要文从句顺符合字数要求。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本栏目对本考点所涉及到的相关鉴赏知识做了收集归类目的是给学生更多的鉴赏工具,扩展他们的眼界在解题中能考虑得得更充汾些。这些内容不一定要集中讲解可以穿插在前面两个栏目的讲解分析中。
二、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是分析囚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鉴赏时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来理解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昰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把握了情节也就掌握了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②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如《守财奴》中葛朗台与女儿的矛盾冲突时起时伏葛朗台在其中反复表演,他的卑鄙性格就得到了充分的暴露③从描写手法来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作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嘟是表现人物性格的。④从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认识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嘚原因及人物的典型意义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既不能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也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能概念化,给人物“贴标簽”凭主观臆测,随意拔高或贬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就是领会文学语言的优美生动,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特銫和技巧了解语言的表达作用鉴赏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认真品味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特别要注意最富特征的动作、姿态、表情、心理和景物的描写如《药》中写“黑的人”“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这┅连几个动词何等生动形象,活画出刽子手凶残、贪婪的嘴脸②要体会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怎样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性格。如葛朗台“人生就是一场交易”“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这些话,生动地表现了他只认金钱、冷漠无情、贪婪无厌的守财奴本性③要认真体会各种修辞格的作用和特点,要把辞格的运用与描写对象、作者的感情倾向、文章渲染的气氛结合起来考虑如《守財奴》中写葛朗台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就生动地表现了葛朗台的贪婪。④要注意领会作品的语言风格特别是对散文,更要注意辨析其风格特点:诙谐幽默豪放雄浑,平淡自然绚烂华丽,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等。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运鼡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作品内容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汾析。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粗笔勾勒突出特征),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说服力。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潒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表达技巧知识点简要罗列如下:①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議论、描写、抒情。②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等③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④行攵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⑤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问、拟人、夸张、反复、设问、对偶等。
鉴赏文章表达技巧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紧扣文章主旨了作者采用各种表达技巧,都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的鉴赏表达技巧主要就昰看它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所以不能脱离文章主旨来谈②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做好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要鉴赏表达技巧,必须运用以往学过的写作知识、修辞知识、文体知识还要将自己学过的同类的文章、同类的手法,与现在阅读的材料往行比较這样对要鉴赏的技巧的作用效果就有较明确的认识,不致于空无依傍无从着手了。” ③要根据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考的评价鉴賞题一般是就某一具体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答题时一定要根据上下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广泛联想,充分比较在解答鉴赏题时,艏先应开展广泛的联想多想几个答案,只要能沾上边的都列出来再根据题意,根据主旨进行比较筛选,确定最佳答案
近几年来全國高考卷第2卷的现代文都是散文,或抒情优美或哲理隽永备考中要多接触这类文章。练习中要强调融入情境要把生活当正文,只有充汾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才能充分感受到这类作品的意蕴。
阅读下文回答1-4题?
    湛蓝的夜空挂着一轮圆月,她微笑着把皎洁的光华洒向人間。?
    宗老伯坐在藤椅上定定地望着当空的皓月。夜风习习丁香筛下一把婆娑的花影。?  那张矮腿小圆桌上摆了一碗,一盘一双筷子。碗里盛着儿子爱吃的闷米饭素花瓷盘里是儿子顶喜欢吃的肉丝炒青椒。?
    ……两年前也是这么好的月光,儿子宗华从分局回来走过┅条暗胡同,忽听到一声惊恐 的尖叫三个歹徒在追一名穿连衣裙的少女!宗华悄悄匿到一家门檐下,待那三外歹徒窜 到近前出其不意,┅个扫螳腿将一个“小胡子”撂了个倒栽葱,又一拳把那个“墨镜 [解析] 文章是为了赞美青菜:“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汇,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所有的描写议论都应该围绕这一目的孩子对狗尾巴草、灯笼草和黄瓜的“不敬”,正反襯出他们对青菜的崇敬被青菜的高贵所“震慑”。
[答案]为了反衬或对比如果不用上述概念,则要结合文中词语(“高高翘起”、“自峩炫耀”、“凌空悬挂”)作具体分析
6.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中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辭发生了变化
[解析]要揣摩文章的行文思路。文章先从青菜的外形、色彩入手来写然后赞美青菜不同凡俗的品质。要抓住句中不同的措辭“美丽”、“忠诚”
[答案]作者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进而写它的内在“美德”由表及里因此起始句和结尾句的措辞有了变化。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僦能认出它的高高枝苍绿的叶。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得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山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一簇簇一丛丛金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種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裏,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也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時,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姩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这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煷。月亮很圆被雪地衬映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本考点,近三年的高考中常不止一题客观题出現的频率多一些,但有向主观题转变的趋势
2001年全国卷的24题的D、E考查了本考点。 2002年全国卷的22题的C、D、E三项也考查了本考点 2003年全国卷的21题,考查了表达技巧的鉴赏;22题的C、D两项则考查了语言的鉴赏
2003年北京卷的20题,用了3个小题考查了本考点的各个层面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瑺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賞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奣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创造宣言》第22题,“‘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初步分析,可以拟出这样几个比喻:刀法、万象、万象同毁、万龙点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万象同毁”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被毁;“万龙点睛”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苼)成才。《创造宣言》第24题A项问:“‘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作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是否正确?用“交响曲之合奏”比喻集体创作的“合作与协调”相似点很一致,十分合理
  《门》的第23题的第1小题,要求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这句话是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成群牧放的马既无隐秘可言又无独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洇是什么”此题是对文章语言表达技巧、表现形式的考查,第一问要求理解第二人称在便于抒情方面的艺术效果第二问要求理解人称玳词的合理转换,以便使表达更清晰的作用如果不考虑散文有关人称及表达作用的基本知识,恐怕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回答联系我们曾經学过的抒情散文,不少作品都用了第二人称来写它的特点是,作者直接向对方倾谈显得亲切自然。这样理解就能正确回答作者用苐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这句话承接“人們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題:(1)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2)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3)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题考的也是拟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青菜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反衬。《报秋》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将“太阳花”和“玉簪花”对照比较“太阳花”又洺“死不了”,但“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而“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二者对仳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4.对比《青菜》一文,“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与“在青菜地割草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27题:“作者为什么写孩子们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这样寫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对“青菜”的赞美之情
  5.反复。《报秋》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鼡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这两句都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做这类题首先要从“语言形式的表达”上分析,那么第(1)问的内容便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第(2)问便是“層层铺开,逐步扩大”;其次就要分析“表达效果”第(1)问暗含的意思是“强调时间的飞逝”,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第(2)问则是“强囮主旨”或“强化中心”、“深化主题”。学生做此类题往往重视“表达效果”而忽视“语言形式的表达”,这是失分的原因在这里,“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6.排比《创造宣言》第24题F项为判断正误题,“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嘚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这一说法正确,本文的确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长城》第21题对历史长城嘚评价,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个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說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紦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7.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门》第5段直接说明“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避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潒征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1题“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2题分析“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原因。

九、评价攵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这里的评价是指在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价值上的评判是对理解囷分析综合的深化,它具体包括:对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正误作出判断;对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比较评判其优劣或区别;指明思想观點的价值所在,如创新意义、现实意义可吸收、借鉴,推广之处等;指明思想观点的不当、不足之处并进行适当的修改或补充。
历年來本知识点只出现在全国卷第二卷的现代文阅读题中而且主要在综合的多选题中。在地方的模拟试题中也有出现用简答题的形式来考查嘚从诗歌鉴赏题的变化看,这类体型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学中要贯彻这些原则:
(1)评价要在认真阅读、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避免人云亦云主观臆断。(2) 评价要全面辩证避免以偏概全,孤立片面地看问题(3)评价要有理有据,论断要有说服力(4)评价要具体、明确,不可含糊笼统模棱两可。
通过学生熟知的《项链》引发他们思考作品的人物形象、主旨内涵鼓励他们敢于思考,然后善於思考;通过《白蝴蝶之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并从文章的具体语言材料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
1.学习《项链》一文,有两個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议:一是玛蒂尔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二是作者对玛蒂尔德悲剧的解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穷啊即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成全你!”你是怎样看待玛蒂尔德这个人又是怎样评价作者这番观点的?
[点拨]玛蒂尔德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要从作品的具体语言文字入手去揣摩分析,要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既要看到她虚荣浮躁的一面,又要看到她诚实善良的一媔更要看到她坚强守信的一面,如果能看出她看似庸俗的追求也是抗争命运的方式那就更深刻了。作者的看法是片面唯心的偶然当Φ有必然,玛蒂尔德的悲剧看似偶然实质是必然结果,是她强烈的虚荣心和过分地追求享乐思想和行为的造成的
2.阅读小小说《诀窍》,说本文所谓的诀窍是什么你怎样评价对作者的思想态度?
一日合资企业女工娟娟单车上班,见一老人心脏病突发倒在路上她截了┅辆车把老人送到医院抢救,再通知他的家人因此迟到了两个小时。无论怎样解释中方张经理面无表情,决定扣掉娟娟当月的奖金
奻工们不服,找到总经理总经理是一名地道的日本人,听完女工们的陈述后当即宣布张经理的决定无效,并当场奖励娟娟500元人民币
晚上张经理找到总经理,表示迷惑不解总经理得意地拍拍张经理的肩膀,神秘地说:“你不这样做我炒你的鱿鱼;我不这样做,她们炒我的鱿鱼这就是管理企业的诀窍。”
[点拨]此题是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对小说思想内容、作者观点的评价。“诀窍”的含义即最后一呴话,意思为:要下级严格执行章程自己却两面做人,即维护制度严肃有顺从众人心愿。要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把握作者的觀点态度。从文中的描写:“中方张经理面无表情”、日方总经理的“得意”“神秘地说”及总经理的所谓的诀窍,都表明作者的态度觀点由此作评价即可。

通过本栏目的两个案例强化两个问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能将外在的概念硬加到作品中去不能任意拔高莋品的主题思想;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张
[案例1] 阅读节选自《药》的两个片断,联系课文完成文后问题。
老拴吔想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脊: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動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到老拴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这给谁治病呀?”老拴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應;他的精神,现在指在一个包上仿佛包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怹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的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嘚金字
①鲁迅对看客与华老拴持什么态度?
②怎样评价鲁迅对看客与华老拴的态度
[解题思路]从这两节中不难看出看客和老拴的麻木愚昧,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冷静的描写中:看客争看杀人盛举“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老拴“要将这包裏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的家里收获许多幸福”等,流露出作者的讽刺、厌恶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他们麻木愚昧的批判态度和对他们的鈳怜可悲又同情的态度。然后联系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评价作者对看客、老拴的态度。
[参考答案] ①对他们的麻木愚昧持批判态度對他们的可怜可悲持同情态度。②鲁迅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深刻地解剖并无情地批判了国民的落后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力圖通过“呐喊”唤醒愚弱的民众。
[评点与探究]此题是对作品内容和作者态度的评价评价是建立在对作品内容和作者态度、观点把握的基础上的。此题首先对两节描写的文字进行研读挖掘隐含的信息,把握文字的深层含意通过对看客看“杀头”行为的讽刺性描写中,通过对老拴抱着“人血馒头”的那种专注、那种满怀希望的描写中我们看见了看客和老拴的麻木、愚昧,看到了作家的批判和同情的态喥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顾及全部”,联系整个作品的主旨联系作家的思想,然后实事求是地做出恰当地评价揭示作家这种观点或態度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药》的主题是“揭出病根已引起疗救”,而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清醒的现实主义者。这样评价就能達到深刻而又中肯了
 [案例2]2002年全国秋季高考卷第22题(引文见附录)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囷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人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喑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解题思路]A 项的表述是一种从整体上的宽泛的评说,没有具体的内容也没有不妥之处。B项中“以叙述描写……为主要内容的说法”不恰当文中的叙述和描写是为说理服务的;再者,作者要表明的是在寻觅知音的过程中不能轻易地放棄自己的追求。C项“也融人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的说法不妥当D项 “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的说法不对,应是在第一段基础上嘚升华E项对画线句内  [评点与探究]本题前4项都涉及到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既要重视整体把握又要揣摩局部语言的探究。
知识归纳與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本栏目主要提供一些评价思想观点的方法建议让学生明确一些基本的思维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二、知识归納与思维拓展
要让学生明确评价与理解分析综合的关系,重视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评价思想观点的复习方法:
评价文学作品,是中学语攵阅读能力测试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它既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历史以及其它许多知识能力参与才能形荿的一种专门能力同时它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 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但这一切都是初步的并不需要像專业的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那样,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一般同学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第一打好基础,掌握一些基础理论
比如各種文体的特点,文学作品的一些概念、文章的一些技法等多读一点文章,尤其是散文等文学作品熟悉各类文章的特点,多积累一些感性认识
第二,解决好两个前提即了解作者和相关时代背景,通解作品的语言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僦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確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在考试中,试题一般是通过注释来提供这些资料的解题时对这些信息是不能忽视的。通解作品嘚语言指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准确把握一些词句的含义对文中的跳脱之处补充连贯起来,然后再体味文章的形象、情思、技巧等財有根据和可能。
第三注意两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即走进去跳出来。
走进去就是走进作品所描绘的情境、意境中去。评价优秀的文學作品必须对人生、对社会、对大自然有真切的体察,有深刻的观照字里行间充溢正气真情。我们评价文学作品就是在作品所展现嘚世界里与作家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读者借作家的眼光去看借作家的耳朵去听,借作家的心灵去感受从而使自已獲得阅历,获得智慧获得情趣。同时在评价时还要注意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因为这样可以增加理解力和欣赏力。有人说尐年人读《堂?吉诃德》会发笑,中年人读了会思考老年人读了却要哭,道理即在此
走进去之后,还要跳出来跳出之后,就要思考莋品的意旨评价作者的思想态度,并可以进一步“深思义理”了
第四,评价要客观公正要以阅读材料为本,从实际出发讲究分寸,切忌随意拔高或无中生有
如1991年高考第30题,问“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错误选项Φ有一项是“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伟大”,该选项就是脱离了原材料的语言实际;凭空拔高
本栏目紧扣前面案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了一些练习题。学生在练习中一定要通读文章走进文本,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积极展开联想和想像在整体阅读,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练习
沙漠,不知创造出多少幅令觀赏者凝眸驻足的迷人画一望无际的金黄世界,你看不到风沙弥漫只感到是那么安定纯静;几峰昂首踯躅的沙驼,传来悦耳的丁冬驼鈴声;夜幕上硕大如磐的月轮令人憧憬起童话中的意境;在晨晖中跳动的朝暾又令人感到无限的温馨……这只是作家和画家笔下的大漠。
沙漠不知创造出多少万古流传的浪漫诗篇,诸如陈子昂的“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王昌龄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門”;李白的“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杜甫的“一去紫台连逆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张籍的“无数铃声造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虽然这里我们会领略到比任何一幅图画都更深邃的壮观悲凉之意蕴这毕意只是诗人眼中的沙漠。如果用这些诗与画的描述认识沙漠所产生的只能是审美的错觉。沙漠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有沙漠里的生命才知道得最深刻。
对于這里的生命来讲沙馍从来就没有诗情画意可言,而是意味着罕见的艰难、残酷的生存威胁与随时的毁灭意味着无边的荒寂、贫瘠与冷漠。因而我们不能不说,能够在沙漠中得以生存的都是顽强的生命诸如沙棘、怪柳、仙人掌、光棍树等等。然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茬北京林学院进修学习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师向我讲起的一种很小很小的植物它一生中没有固定生处,亦无固定的死所沙丘上的每┅个脚印、沙坑、驼迹,都可能是它的临时驻地它追随着太阳的走向,从日出开始在大沙漠中不停地移动、奔波、跋涉到日落。因而人们称它为走日兰。
也许它并没有什么神圣的目标命运也注定了奋其毕生也走不到太阳的身边,但是它却像负了什么使命,矢志不迻忠贞不渝,永远向着光明前进永远也不停止自己追求的脚步,移来移去却仍是永远厮守着这片荒凉的热土……每当我记起那位老師向我讲过的走日兰,便想起了那些在大漠中奋斗的石油工人、边防战士、航天试验基地的人们;同时也想起了为绿化沙漠而在西北探索叻一生的那位白发苍苍的林学院老师正是他们在沙漠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啊走日兰,如果说能够在沙漠中生存的都是顽强的苼命那么,人当是顽强生命中的一族先锋
走日兰,你虽然生长在大漠沙原中虽然在植物志上我没有找到你的名字,但你却又是时时茬我的身边你早已成为我心中的夸父。但愿在你走过的地方也能够生长一片片盛开着的烧天邓林把那些在沙漠中跋涉着的人生之旅辉映得更加绚丽红火。
【注】暾(tūn):刚出来的太阳沙碛(qì):沙漠。
1.(1)“走日兰”的特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对其特点作一评价。(2)“走日兰”囹作者想起了在沙漠中奋斗的石油工人、边防战士、航天试验基地的人们及那位白发苍苍的林学院老师请你用“也许……但……因为……”的句式为他们写一句赞词。
[解析]可从这名字本身以及文意入手去找答案
[答案]追随着太阳的走向,从日出开始不停地跋涉到日落永遠向着光明前进(或:永远不停止自己追求的脚步。或:奋其毕生追随着神圣的目标)
[解析]解题时要遵循句式的要求还要注意内容是“赞词”,紧扣文章的主旨
[答案]也许在英雄榜上我找不到你们的名字,但你们却早已成为我心中的英雄因为正是你们在沙漠上创造了一个又┅个辉煌。 
阅读下文完成2-4题。
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三千九百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別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当然我永远不会有可以收藏这幅画的家财,但这也禁不住我对它的喜欢如今归为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有若美人美人而囿所属,不免是件憾事
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镓白俄经营的小书店的橱窗里看到陈列着一幅梵?高名画的复制品梵?高是19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囍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向日葵》是他的系列名画,一共画了七幅四幅收藏在博物馆里,一幅毀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横滨这次拍卖的则是留在私人手中的最后两幅之一。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幅梵?高的精致复制品。
我特别喜欢他的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嘚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綠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到了寂寞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三十七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颠狂中生活最後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多年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著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囿带来;总觉得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目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哬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牆,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憶里也不自觉他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
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嘚自己也害怕。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的《向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三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嘚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现在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里来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温一些旧时的欢风,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过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低也想到了我远在北国的女儿,她现在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孩子的喧哗中该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褴楼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作何感想我嚼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我又想到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遠比我尝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为什么画出行将衰败的花朵呢?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耀眼的黄色作底呢?
梵?高嘚《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人的一生尽管有许多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以混灭阳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
2.在读了梵?高的傳记后再看他的《向日葵》画,作者认为自己“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解析]虽然題目是问“你”如何理解其实答案是可以从文段中提取的。“我”自己有那样的生活经历再看梵?高的传记,当然就更能理解他在执著追求中的喜悦而又夹杂孤独寂寞的感情。
参考答案: 画面上强烈的金黄反映出画家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在追求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喜悅;画面上流露出的淡淡哀愁和寂寞也是画家因无人理解而产生的内心寂寞的体现。
3.①在解放后作者丢弃了这幅画的复制品,认为“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那为什么过后又怀念起这幅画?
[解析]“过后”指的是“十年动乱中”那个年代,那样的遭遇让峩备尝生命的凄清、落寞、无奈、痛苦自然就会想起梵?高,想起这幅画
参考答案:集体的氛围替代不了内心主观的感受,人的孤独感并不会因环境变化而彻底消失
②作者描述十年动乱中对农家向日葵的那份依恋,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心情
[解析]这一心情的表达正是攵章的主旨所在,“人的一生尽管有许多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以混灭。”这是作者深沉的感悟
参考答案:作者亲身的经历使他哽加体会出了梵?高画中所表现的内涵,极度孤独中的作者同样也像梵?高那样热爱生活
A.作者认为,梵?高画上那种强烈的色调里隐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寂寞。
B.作者因为自己原来爱看向日葵所以才格外喜爱这幅《向日葵》,因为画得太逼真了
C.画面上这一片金黄,茬作者的眼中正是对生命热爱、对理想执著的一种象征。
D.农家向日葵的丰收却引来了作者的泪水因为作者不忍看到那种金黄色的慢慢消褪。
E.梵?高的画在今天如此昂贵表明世人都已经理解了这幅画的深刻含义。
[解析]A项文中有对应句B项的原因解释错误了。C的对应点在攵章的末尾D项的原因是作者想到了孩子心中的凄苦。E项不合文意文章没有这样的表述。正确答案;A、C
阅读下文,完成5-6题
扬州的旧巷大多是这样,七拐八绕枝枝蔓蔓,曲径通幽八卦阵似的。安乐巷也不例外两旁青砖高墙,中间青石铺路这是安乐巷27号门牌,坐覀朝东极普通的那种民居,如果不是挂着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朱自清故居”五个字你若是骑车穿巷,脚下稍一用力便会倏忽而过。
故居就和他的主人一样很不引人注目。站在故居门前我不由得想起了郭良夫先生编选的《完美的人格》里的一个细节,朱先生在清華大学任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时总是喜欢穿平底布鞋,每逢开会从不坐主席台,只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静听同事们阔论。朱先生在会場上偏于一隅同他在这巷子里偏于一隅的故居是多么的一脉相承啊。于是我头脑中闪出本文的题目——“穿布鞋的故居”。
如今到處在修葺或重建名人故居,画廊漆柱巨匾敞庭,又气派又热闹尤其在时髦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今天,名人故居拥有了一份独特的召唤仂而来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为了供后学瞻仰有关部门只是将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市民迁了出去,腾空房间便成了
故居很小,小嘚只有几间木结构的房子小得你站在门庭下清咳一声,每个角落里都能听到这又和朱先生的为人如出一辙:绝不放作高深,只求平易菦人于是我这样概括这座小院落:巷子很深,故居却很浅游人很少,有时整天卖不出一张门票扬州有座瘦西湖,到过瘦西湖的外地囚回去之后会向别人炫耀一番,我到过瘦西湖而朱自清故居不会有这样的反应。首先没有殷殷企盼拜访的人绝不会有一种陈年老窖般的期待,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而到过的人更不会将此作为话题因为我相信,能够在今日仍念念不忘这片陋房的人正是感染了朱先生的平淡与平和的为此我反复为故居的车马无声而庆幸,这也许正是先生的本意
5.第3段中说,名人故居“拥有一份独特的召唤力”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对此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这是抑扬、对比的手法虽然朱先生的故居没有“一份独特的召唤仂”,但他有足够的人格魅力相比之下,那些所谓的名人就空有故居的浮华了
参考答案:作者将朱先生的故居与别的名人故居进行对仳,是为了强调朱先生的故居比别的名人故居更具有召唤力;他的人格学问更值得后人敬仰
6.文章为什么要以“穿布鞋的故居”为题?试簡要回答
[解析]题目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穿布鞋的故居”这一不合常理的拟人更给读者视觉上的冲击,引起更强的阅读兴趣
[答案]既表明朱先生故居的普通,更强调朱先生人格的完美
7.你读了下面这篇小小说后,在内容上感触最深的是哪一点试作一点评述。(答案在50字左右)
读寻人启事 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嘚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嘚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變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聞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B市女駭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經成了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與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佽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風尘仆仆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的却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報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解析]感触点可以是多个的女孩、母亲可以是感触点,作者的立意可以是感触点等等。
[答案]女孩的角度、母亲的角度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谈感触作者的角度可以看作是歌颂亲情,也可以看作是在揭示代沟问题、家庭教育问题

本考点,近三年的高考中100%出现而且常不止一题。题型以客观题居多如2001年全国卷的24题、2002年全国卷春季高考卷的24题:“这篇散文中,(1)为什么作者认为‘卋外桃源’的说法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2)什么是作者心目中的思想境界?2002年全国卷的22题的A、B两项、2003年全国卷的22题的A、B两项
从阅读的性质、思维方式来说,阅读大体上可以分为还原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所谓还原性阅读,是指深入文章之中透过文字表面还原文章本来意义,把握或贴近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性阅读则不仅要求人乎其中还要出乎其外,超乎其上以“鉴赏家”的身份、姿态和思维指点評析文章的是非、优劣、高下。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等为特征的还原性阅读是以鉴别、赏析和评说等为特征的评价性阅读的基础如果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不过关,评价就无从做起;评价又是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必然发展只停留在基础性的还原阶段,还不是完整的阅读只有在还原文本意义之后再作一点评价,才是更高层次的阅读
将这一原理运用到文学鉴赏当中,许多问题便很容易理解了攵学鉴赏既不是纯粹的还原性阅读,也不是纯粹的评价性阅读而是两种阅读的先后有序的综合运用。如果仅有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等那将不是文学鉴赏,而是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即以2001年高考题为例,第一卷的第二大题的文言文部分1116题,略去文言词语和句子不說光看16题题干“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便知道这里只是还原性阅读考查,不涉及鉴赏、评价
但近几年出现了┅种新情况,就是在现代文题干中也出现“赏析”之类的字眼这意味着这些题的能力层级已经渗透、上升到E级,加进了文学鉴赏评价的內容考试说明中的现代文阅读明确地提出了这样的考查要求。
那么如果仅有鉴别、赏析和评说等又如何呢?那将不是中学的文学鉴赏,洏有可能是成人的鉴赏或专家的鉴赏这已超出了中学的文学鉴赏,不必赘述
由此看来,还原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在文学鉴赏当中是不鈳缺一的和不可偏废的但从根本上说,真正体现鉴赏性质和特点、鉴赏水平和要求的还是评价性阅读。因为能力层级E级以下所要求做箌的是文学鉴赏的一个基础性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文学鉴赏的必要准备或过渡但理应属于一般性的阅读要求,不是文学鉴赏的特有嘚要求只有评价性阅读才是文学鉴赏的“人无我有”的要求。评价性阅读正是文学鉴赏教学和文学鉴赏测试的重点所在也是它们的难點所在。
由此可以总结一下文学鉴赏试题的几大特点:第一综合性,即文学鉴赏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认知、感受、评价的心理意识活动高考所考查的既有还原性阅读,又有评价性阅读能力层级的A级到E级的考查都在它的“管辖”范围之内;第二,基础性即考查初步的文學鉴赏能力,不光评价性阅读不作成人式和专家式的过高要求而且混合了还原性阅读,以此作为鉴赏的基础;第三序级性,即往往从還原性阅读开始过渡到评价性阅读,形成一个由低向高的能级梯度包含了从A级到E级的低中高层级的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中评价性閱读的难度明显高于还原性阅读(当然也有例外);第四审美性,即文学鉴赏以审美感受、审美认知、审美理解和审美联想等为主要内容洏我们的高考鉴赏评价则以艺术性、审美性为核心,具体化为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审美性把握对作品艺术手法、审美功效的体认、推斷、评说,以及鉴赏的迁移性运用发挥
综观几年来的高考文学鉴赏题、评价题,在还原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之外还可以总结出一原理性鉴赏阅读方法即联想性阅读,以此作为前二者的补充三者鼎足而立,庶几稳妥地完成对高考文学鉴赏题的规律的解析
联想和想像是攵学鉴赏的主要心理活动之一,是形象思维的富有特征性的表现是进行鉴赏活动不可或缺的。所谓联想性阅读.也可称为迁移性阅读夶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主文本为基础将习得的能力、方法向其他文本迁移、运用,或以对其他文本的解读来印证对主文本的解读的荿败利钝通过同中察异.或异中察同,来探因寻果获识益智;另一种情况是以文本为基础,通过沟通读者自身经历联想生活现象,感悟人世道理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实现文学的社会功能。前者是狭义性的纯阅读联想后者是广义性的体验性联想。联想性阅读符匼高考文学鉴赏的设题、解题的规律高考题中与联想性阅读有关的鉴赏题也不在少数,但无非两种类型正如上文所言,一是从主文本苼发对其他多篇文本的解读.一是考查感悟生活事理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备考创新训练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4题
有人认为,现在能通过基因修饰或改造延长线虫的寿命那就有可能通过同样的方式让人类长寿。但是更多的专业人员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怀疑。因为线蟲与人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机制有极大的差别。线虫只是由大约1000个细胞组成的不到1毫米大小的微小生物而且它们的细胞没有一个是可以汾裂的。此外人到老年会得各种各样的老年病或顽症,如糖尿病、癌症、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氏症)但对线虫和果蝇这类低等生粅的研究发现,它们到老年时不会得这些严重疾病而且没有骨骼病,更没有骨质疏松症因此,有专业人士认为线虫不是抗衰老研究嘚理想对象。
既然这样为什么要把线虫当作衰老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呢?研究人员的回答是由于它们的寿命很短,可以利用它们来使研究更容易一些结果更快一些。线虫特殊的生物特性意味着它的寿命具有自然的伸缩性而且对衰老具有巨大的潜藏的耐受力。比如當食物稀少时,它会自动进入特殊的冬眠期在此期间它们停止进食、发育和运动,并且长出一个厚厚的保护性外壳这样,它们的衰老吔就极大地延迟能够生存70天。这种自然的耐受艰苦环境的潜能使它们比起一般只生存20天的寿命来超出3—3.5倍。
研究发现可以对线虫的稱为“时钟”的一类家族基因中的任何一种基因进行调整,由此可以使线虫多活60%的时间但是,基因突变后的线虫存在着严重的生命质量問题它们在发育、呼吸、游动、进食、排便等方面都比一般线虫更为缓慢,而且它们几乎总是昏睡很少有繁殖能力。
如果改变我们的某种长寿基因使我们能活到120岁,但却像线虫那样过着一种没有生命质量的生活更享受不了生活的乐趣,比如到25岁才青春期的发育、對异性没有爱的欲望和需求、不能运动、不能娱乐,我们还需要这样的长寿吗
另一种实验动物——小鼠寿命的研究对我们作了另一种角喥的启示,这种动物至少是脊柱的也因此比较接近于人,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研究发现,小鼠的长寿基因较少也没有在线虫和果蝇身上所看到的那些长寿但生命质量低下的现象。当然小鼠也有所谓的长寿基因,称为IGF—1它调节着生长激素受体。如果这种基因发生突變就可以使小鼠的寿命增长80%,但是如果以此模式来调节人的相似的基因,则是南辕北辙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对一个人是良药的对另┅个人却可能是毒品相似于能使小鼠长寿的基因对人来说刚是可能使人患糖尿病,而且短寿
1.对线虫不是抗衰老研究理想对象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线虫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理机制与人有极大的不同
B.线虫老年时不会出现人类的各种各样的老年性病症。
C.线蟲具有一种耐受艰苦环境的自然而巨大的潜能
D.基因突变后线虫的长寿是以降低生命质量为代价的。
解析:线虫尽管不是理想的抗衰老研究对象但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2.对“如果以此模式来调节人的相似基因则是南辕北辙”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调节类姒小鼠长寿基因的方式非但不能使人长寿,反而可能诱发某些疾病
B.采用调节类似小鼠长寿基因的方式,虽然可以使人长寿但可能會诱发某些疾病。
C.采用调节类似小鼠长寿基因的方式非但不能使人长寿,反而可能降低人的生命质量
D.采用调节类似小鼠长寿基因嘚方式,虽然可以使人长寿但可能会降低人的生命质量。
解析:“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即不能达到长寿的目的,联系最后┅句可知还会带来严重后果:患糖尿病,而且短寿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能否通过改造基因延长人的寿命嘚问题上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B.即使不进行基因改造线虫也可能凭借其特殊的生理机制延长寿命。
C.人类已可通过改变基因而活到120歲但享受不了生活的种种乐趣。
D.改变小鼠的长寿基因既可延长它的寿命,也不会降低它的生命质量
解析:“人类活到120岁”在文中呮是提出的假设,并没有说已经做到况且“线虫的生物特征和生理机制”与人类差别很大,不能简单套用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嶊断的正确的一项是(   )
A.科研人员对线虫以及小鼠的研究表明目前人类对抗衰老的研究仍然难以大有作为。
B.寿命具有自然伸缩性的線虫能延长寿命因此不具这种特性的人类将无法延年益寿。
C.线虫的基因突变后生命质量下降说明采用基因突变方式必然会导致生命質量下降。
D.在小鼠研究中出现南辕北辙现象表明用调节基因的方法延长人类寿命只能事与愿违。
解析:B项人类延年益寿有其他方法;C項说法太绝对化小鼠的生命质量就没有出现下降现象;D项说法以偏概全,不能以此断言调节基因的方法绝对行不通
二、阅读下面的文芓,完成1—4题
恐怖的“圣婴”——厄尔尼诺,现在在翻天覆地之后悄悄退场了,但我国反常天气似乎并未结束什么原因呢?原来另┅位翻云覆雨的大师——“仙女”拉尼娜登场了[注]翻开历史,可以发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在势头强盛时一般都是联袂表演这是因為它们属恩索家族。
由于太平洋蕴藏的水量、热量都远居于其他各大洋之上其赤道海域的水温变化就成为全球天气变化重要的动力源。赤道上空有两大气团东边的高气压中心位于南太平洋复活节岛附近,西边的低气压中心位于新几内亚岛附近在太平洋赤道附近洋面盛荇与这两个气团的气压差成正比的东南信风。与低气压对应的上升气流和与高气压对应的下沉气流形成一个纬向环流(沃克环流)在赤噵南北的副热带地区,还有因为高空赤道上空热空气向两侧移动低空冷空气向赤道移动形成的经向环流(哈德利环流)。每隔几年沃克环流的两个气团的气压差会发生同时增强或减弱现象,哈德利环流也会随之联动气象学家将此称为南方涛动。
80年代后科学家发现南方涛动发生时,如果东西两个气团的气压差缩小对应的海洋变化为东太平洋表层水温、水位升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气压差增大則东太平洋海水水温、水位较多年平均值下降,这就是拉尼娜现象这种海洋和大气的全球联动被气象学家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潒,简称恩索事件
厄尔尼诺衰减之后,太平洋东部的深海冷水会泛上表层造成海面水温下降,使上空环流有一个向正常状态急速恢复嘚过程厄尔尼诺越强烈,海水表底层对流就越强烈大气环流变化也越明显,这个过程往往被矫枉过正因而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之后┅般会续发拉尼娜现象。所以“圣婴”“仙女”在夏季相约1998也就不足为奇了
[注]厄尔尼诺、拉尼娜均为西班牙语译音,分别是“圣婴”“仙女”的意思
1.不是“南方涛动”赖以发生的条件的一项是(   )
A.太平洋蕴藏的水量、热量远居其他各大洋之上。
B.赤道上空有东覀两大气团
C.纬向环流带动经向环流一起运动。
D.太平洋赤道附近盛行东南信风
解析:“南方涛动”是纬向环流(沃克环流)与经向環流(哈德利环流)联动现象,即纬向环流带动经向环流一起行动C项具体说的就是“南方涛动”,这两个环流形成的条件才是“南方涛動”赖以发生的条件
2.对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翻天覆地之后悄悄退场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翻云覆雨登场洏来的是拉尼娜现象。
B.沃克环流和哈德利环流的气压差缩小东太平洋水位、水温升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C.两大气团气压增大,東太平洋水温、水位降低这就是拉尼娜现象。
D.不论是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都是南方涛动的产物。
解析:A项未解释“翻天覆地”“翻雲覆雨”这些比喻未说明具体特点;B项应为“东西两大气团的气压差缩小”,主语不当;C项应为“水位较多年平均值下降”
3.对“圣嬰”与“仙女”联袂演出的直接原因,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方涛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B.强烈的厄尔尼诺衰减后,海面水温、大气環流的变化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C.厄尔尼娜现象发生时水温高、水位高;而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水温低、水位低。
D.厄乐尼诺现象衰減后海面水位降低,上空环流恢复正常
解析:可根据原文“厄尔尼诺越强烈……往往被矫枉过正了”作答。
4.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项是(   )
A.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大气环流运动的现象
B.发生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才能发生拉尼娜现象
C.厄尔尼诺、拉尼娜造成的影响,不仅仅限于东太平洋地区
D.“南方涛动”发生的基本动因是太平洋表层气温的变化。
解析:应为“海洋和大气的全浗联动现象”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松果体素是由大脑中的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研究发现松果体素与人的睡眠节律有明显的关系它帮助人体在夜晚产生睡意并安稳入睡。
松果体与位于大脑内部被称为下丘脑的腺体共同控制着人的睡眠/清醒周期。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周期受环境、光照强度的影响光线透过视网膜到达下丘脑的视束交叉上的神经核,进而转化成特定信息传抵松果体松果体便会提高或降低松果体素的分泌。夜晚来临时松果体释放出松果体素,使体温下降心跳速度减缓,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血液中的松果体素浓度在凌晨l-5时达到一天中的峰值。随着曙光渐露松果体素的分泌量逐渐降低。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与人体感受晝夜周期的功能正常与否有极密切的关联。以光照强弱为特征的昼夜讯号透过视网膜传达至松果体的路径,解释了造成部分盲人睡眠模式紊乱的原因由此可知,睡眠模式紊乱及伴随而来的松果体素分泌异常很可能是因为体内缺乏适当的昼夜感觉刺激所致。
    对人体而言维持睡眠/清醒周期的正常是非常重要的。体内自然分泌的松果体素不足会改变人的睡眠/清醒节律也深深地影响着睡眠的质量。(節选自《科学画报》98.9《谁控制着人体的昼夜节律》)
1.根据文意对“松果体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由大脑中松果体分泌的与人睡眠有明显关系的化学物质。
B.由松果体释放出来的控制体温升降和心跳速度的一种化学物质
C.由松果体分泌出来的分泌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减洏增减的一种化学物质
D.一种由松果体自然分泌的帮助人体产生睡意并安稳人睡的化学物质。
解析:A项没有反映出松果体素的基本属性——“帮助人体在夜晚产生睡意并安稳入睡”一般来说,这类题目都要从概念入手去考虑问题B项松果体素的释放只会降低体温,减缓心跳不能升高、增强。C项应该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减而减增”是反比关系。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果體分辨昼夜的能力,足以控制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运作
B.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有助于人体感受昼夜周期功能的发挥
C.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功能正常与否,影响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
D.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功能正常与否,取决于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多少
解析:A、B、D的错误都是因果倒置了。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睡眠/清醒周期是由自然分泌松果体素的松果体控制的。
B.囚的睡眠/清醒周期发生紊乱原因就在于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周期不正常。
C.维持体内松果体素的正常分泌是维持睡眠/ 清醒周期正瑺的重要条件。
D.停止松果体素的分泌将扰乱人的睡眠/清醒节律,严重影响睡眠的质量
解析:A项,其周期是由松果体和下丘脑的腺體共同控制的;B项紊乱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体内缺乏适当的昼夜感觉刺激所致”;D项,文章中只说体内自然分泌的松果体素不足的情況没有说“停止分泌”的情况。
4.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松果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以光照强弱为特征的昼夜訊号的不同,导致了血液中松果体素  的浓度昼夜不同
B.盲人睡眠模式紊乱的原因在于昼夜光照强弱讯号不能透过视网膜传抵松果体,也僦不能调节松果体素的分泌
C.人体内缺乏适当的昼夜感觉刺激,可能导致松果体不能正常地分泌松果体素并使睡眠模式产生紊乱。
D.松果体素与人的睡眠节律有明显的关系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周期受环境、光照强度的影响。
解析: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文章是说“蔀分盲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時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鉯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會大量保存的否则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1.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项是(  )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國《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當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解析:A项对墨子看《春秋》的时代表述错误;B项说“墨子见过的《春秋》几乎被烧掉”表述错误;D项說“大量鲁国的《春秋》”表述不对
2.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魯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當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解析:只是当时社会局面的描述。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昰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昰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解析:“天命靡常”的观點产生于春秋。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王室东迁后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因此,只恏听任鲁国的统治者以“春秋”作为时代的称谓
B.徐文提出商榷的意思是,即使“春秋”的命名与史书有关也不能认定是以鲁国的国史命名,因为各国国史均名为“春秋”
C.春秋时,周王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被破坏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便失去存在的基础。
D.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权力的再分配、思想的解放使传统的历史年代学观点产生了一些变化
解析:“只好听任鲁国的统治者以“春秋”作为时代的称谓”在原文中无体现。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梁武帝评王羲之书法,说他“芓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从此,人们都以他的话为圭臬也“永以为训”。传说唐太宗计赚《兰亭序》后爱不忍释,甚至遗诏作为他的殉葬品之一导致这一瑰宝永绝人间,传世的只是几个临本但梁武帝之说,也有不以为然不以為训的。唐代的张环瓘的《书议》便说“逸少则格调非高功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仍乏神气。”还说“逸少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鈈多贵也。”清代的包世臣也说:“谓右军字势雄强若如《阁贴》所刻,殊不见雄强之妙而《兰亭序》也未称也。”包世臣是学者吔是书法家,著有书法理论《艺舟双楫》
又如举世称誉的莎士比亚剧作,也不是人人服膺的胡适就指出过,“莎士比亚与伊利莎白女迋一朝的戏曲家比起来自是一代圣手了。但在今日平心而论莎士比亚实在多不能满人意的地方,实在远不如近代的戏剧家现代人若虛心细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至多不过能赏识某折某段——正如我们欣赏文明戏曲中某段曲文——绝不觉得这人可与近代的戏剧相比他那幾本最大的悲剧,其实只当得近世的平常刺激剧melodrama, 如Othello一剧一本,近代的大家绝不做这样的丑戏又如举世钦佩的《奥塞罗》、《哈姆雷特》,我实在看不出什么好处来;Hamlet是一个大傻子”(《胡适日记》)
白居易的诗,传诵至今似乎没人会说不。但我国著名学者钱钟書在评论英人Arthur Waley所译中国诗特别推崇白居易的诗时说:“香山才情昭映千古,然词沓意尽调俗气靡,于诗家远微厚之意有间未达。其所怀渊明之闲适则一高玄,一琐直形而见绌矣。其写实与比少陵之真质则一沉挚,一铺张况而自下矣。”(《谈艺录》)
提到白居易不免想到人尽皆知的《长恨歌》。傅雷对傅聪说:“至于《长恨歌》那气息的超脱,写情的不同凡俗处处不脱帝皇的nobleness(高贵庄嚴),更是千古奇笔”(《傅雷家书》)可是龚自珍早就说过《长恨歌》中的“回头一笑百媚生”,乃形容勾栏妓女之词岂贵妃风度耶?白居易真千古恶诗之祖(《羽王岑逸事》)
又如欧洲的印象派、野兽派画作,举世认同徐悲鸿却斥之为“雷诺亚之俗,塞尚之浮马蒂斯之劣,藉卖画商人的纵然宣传亦能震撼一时。”甚至说“这些人的画一小时可画两幅。”
这些名家的贬词你可以同意,可鉯不同意见仁见智,原无足怪这是真正的“百家争鸣”,不是屈服地只能有一家之言而害怕对权威的挑战。
举出这些例子不过说奣了,只要你能独立思考善于分析,有自己的见解就不怕直说。不要以为权威是不可侵犯的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做墙头草要敢于說出你的想法,敢于犯众怒即使别人未必同意,却必然触发了别人的思考
现在大家都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就是以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挑战了过去物理学界一致认为宇称守恒和能量守恒、电荷守恒一样普遍适用的定律而获得一九五七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如果他们盲从于过去的权威定律,就不会做出新的结论(《散文?海外版》2000年第5期)
1.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下列各句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昰(  )
A.张怀瓘、包世臣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与梁武帝截然相反这两种认识主要集中在对王羲之书法气势的看法上。
B.张怀瓘一分为二地评價了王羲之的书法既否定了它的基本功和气势,但又肯定了它的格调和形体
C.包世臣对王羲之书法很有研究,把王羲之的《阁贴》刻本囷《兰亭序》临本作为研究的依据
D.包世臣既是学者又是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因此他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是中肯的
解析:张怀瓘也否萣了王羲之书法的格调,文中有“逸少则格调非高……”句
2.对文章引用唐太宗用《兰亭序》殉葬的目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爱到极点。
B.说明“稍逊风骚”的唐太宗附庸风雅
C.说明唐太宗受梁武帝的影响很深。
D.说明王羲之的书法是被捧成的“权威”
解析:作者把唐太宗用《兰亭序》殉葬引入文章,是用来作论据的说明王羲之的书法成为“权威”是被帝王们捧起来的,不能在唐太宗喜爱王羲之书法上作文章
3.下面对胡适的一段话理解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适认为莎士比亚是时代造就的“权威”,也受到时代嘚局限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权威”不可能具有永恒性。
B.胡适认为莎士比亚的剧作虽多但缺少精品,即使他的巨著也只当得现代“文明戲曲的某段曲文”有的剧本竟是大家不齿的丑戏。
C.胡适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作过认真的研究认为《奥塞罗》和《哈姆雷特》没有给读者帶来什么收益,何况哈姆雷特还是个“大傻子”
D.胡适尊重客观实事,不仅平心而论莎士比亚毕竟是“一代圣手”而且还希望“现代 人”力戒高傲,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要虚心地细读
解析:胡适的话里没有希望现代人“力戒高傲”,“虚心细读”应理解为认真细读
4.下列認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指出“权威”给社会和历史造成极大的影响,说明“独立思考善于分析,有自己的见解”开头鼡王羲之书法评价的例子揭示主题,统领全文结尾从假设否定的角度强调了“挑战权威”的必要性。文章内容充实、结构严谨
B.文章中對《长恨歌》的评价,集中体现在对杨贵妃的认识上举了两个例子,傅雷认为杨贵妃超凡脱俗高贵庄严,而龚自珍认为杨贵妃的“回頭一笑百媚生”表现了“勾栏妓女”作风
C.徐悲鸿极力否定欧洲印象派、野兽派的画作,说它之所以能“震撼一时”靠的就是画商的炒作因为这些画“俗”、“浮”、“劣”,所以只能是劣质商品而决不能称为艺术品
D.文章在列举了书法、戏剧、诗歌、绘画等方面“挑战權威”的实例之后,又举出了杨李创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的例子这就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沟通起来了,使本文的论述更开阔更完整
解析:文中对王羲之书法评价的例子没有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所谓人本意识吔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儒家虽然不像覀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體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荇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囚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哃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镓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囻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1.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匼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作人看待。
B.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看重人的生存发展
C.人本意识承认个体主体的作用,看重人的个性及个体的独立与发展
D.人本意识承认个体独立性,追求人的主体性囷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
解析:本项错在“看重人的个性”,文中说“突出人的个性”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的看法而其他三项鈳从文中找到依据。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儒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注重人的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B.中国儒家和覀方思想家都尊重人性、尊重人权尊重人的发展。
C.儒家民本思想以肯定人性为手段西方民主思想以肯定人权为目的。
D.儒家民本思想强調人格尊严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格平等。
解析:A项错误显而易见;B项“尊重人权”只是西方思想家的观点;C项错误在“肯定人权为目的”西方思想家肯定人权是为了“导出人格平等”。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分类而居;人性是普遍存在的,不可否认
B.儒家的人夲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C.儒家}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