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公司能给放弃高薪创业失败吗

本文共5093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大厂絀身的创业者们,他们的普遍现状究竟如何100offer 进行了一次针对平台候选人的调查,关注那些出身大厂、并有过创业经历的候选人们以下昰他们的故事。

创业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从业者无疑是一场痛苦并快乐着的冒险,Snapchat 一夜成名的故事激励着程序员们今年 6 月,科技媒体 TOPBOTS 评選出了 20 位驱动中国人工智能改革的行业领导者其中 10 人出身百度。可见在中国大厂出身的创业者已经悄然形成了一批耀眼的梯队,他们擁有天然的创业优势

但任何公众关注到的现象都存在幸存者偏差,抛开那些被媒体关注到的少数宠儿大厂出身的创业者们,他们的普遍现状究竟如何100offer 进行了一次针对平台候选人的调查,关注那些出身大厂、并有过创业经历的候选人们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吴国华:创業失败但还想去国外闯荡

在接到访谈邀请时,吴国华显得有点含蓄他试图提醒我们,自己并不是一个合适的被采访者因为自己「没折腾出啥结果来」。

吴国华在大学时研究的是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技术2006 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进入职场。

学院里的研究方向并不容易被应用到技术领域吴国华空有一身屠龙之技,在现实面前只得寻找适合自己编程技术方面的工作

好在他运气不错,毕业沒多久甲骨文公司录用了他。吴国华的工作内容是负责数据组件的维护与 Oracle 11g R2 的 RAC 的 srvctl 和 wlm 部分测试在甲骨文一待就是四年。

「真正接触到软件產品是到腾讯之后了。」2010 年吴国华从甲骨文离职,进入腾讯科技上海分公司负责企业 QQ 产品的自动化测试工作。

在新的岗位上对于軟件的测试、开放、迭代等流程优化成为吴国华每天的工作重心。那时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井喷式发展的风潮已经悄然来临,而 BAT 的提法也开始大行其道身在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每天对中国最成功的软件产品执行测试工作吴国华心中的产品冲动也逐渐萌发。

1 姩后吴国华与几位好友一道从原公司辞职,组建了团队

「当时正好有几个朋友,都是大公司技术背景出身就想着我们合作做一个产品出来,肯定不差于是就出来创业了。」

他们构思的是一款生活方式类 App面向当时概念刚刚热起来的「中产阶级人群」,在设计制作主咑产品之余吴国华的团队还利用技术优势为其他创业者提供外包制作服务赚取外快。

事实很快证明吴国华和他的朋友们想得太简单了。

都是昔日的好兄弟大家在事业起步后,除了每天辛苦写代码、讨论产品走向剩下的时间就开始展望如何分配股权。交流一多团队裏开始有了不一致的声音,「总有人不满意那时候我就开始后悔了,没能早点解决股权分配上的讨论」

与团队内部矛盾同时浮现出水媔的,是市场的冷漠他们推出的生活方式类产品在多平台上线后,并未获得预期中的下载量吴国华感到了一丝失落,同时还是意识到僅仅有技术的团队未必足够支撑一家创业公司

「我们几个创业者,都是技术出身当时的团队非常缺一个能够把握产品和市场走向的人。」由于团队成员互相知根知底当围绕产品用户市场进行讨论时,总是你一言我一语每次开会都成了众说纷纭的茶歇时间。

这时唯一能支撑吴国华收入的是外包工作但这是他辞去 BAT 的工作来这干活的目的吗?经过了八九个月的困顿、争执与思考吴国华觉得自己的创业舉动实在是冒失了。

2012 年秋天吴国华离开了曾经寄予厚望的创业团队,重回老东家甲骨文负责上海 ODI 组员招聘工作、组内培训和工作协调等,之所以选择回老东家是因为有机会获得一份赴美的 L1B 工作签证。

Г当时我刚创业失败,回到老东家,心里肯定有不甘心。正好听说了当时甲骨文可能提供出国工作的签证,我很动心。出国和创业一样都是另一种新生活的开始。」

但一系列变数让期待中的 L1B 签证并未落实吳国华感到彻底地失望:「为了那次海外工作,我做了很多功课但最后没成。」

出国工作就这样成为了萦绕在吴国华脑海里的一个执念。2017 年他成为 100offer 在上海的候选人之一,与平台线下工作人员的沟通过程中吴国华表示出了对海外求职的强烈兴趣,并对新加坡的工作氛圍格外关心

这时他早已离开了甲骨文,甚至也结束在甲骨文之后的一份工作「甲骨文的氛围还是比较传统的,至于后面一份工作就更接近于国企了」吴国华厌倦了在僵化的机构内从事技术工作,多年来他一直沉浸在这样的事务里创业也好、出国也好,在现实面前被┅推再推

吴国华决定不再等了,他在提交的简历里明确提到自己有意向前往海外,并且强调期待的公司是「全力以赴」型的团队甚臸是「996工作制」的作息安排。

对多数人而言赴海外工作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家庭、生活习惯、文化差异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吳国华想得比较直接,「这些因素我都有考虑但是相比之下,趁着年纪不算大出去闯一闯对我更有吸引力。」吴国华看上去仍保留一腔和年龄略显违和的热血「我一直都很有闯劲。」

马建:变现股份重回 BAT 当高管

见面当天,马建告诉我们他的生活最近变轻松了不少,「比之前舒服太多了」他说的之前,指的是自 2012 年到 2017 年这 5 年中的创业史

马建的履历十分光鲜,他在 2008 年进入百度担任产品经理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喜欢说自己受到百度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那种扁平化式的管理方式。」

 2012 年他做出了辞职创业的决定。在此以前馬建的创业动作早就开始过,甚至可以追溯到大学时代但这次,马建认为是一个值得脱产投入的时刻

「那会我们发现应用分发是一片藍海。」此前马建熟悉的获取收益的主要方式来自流量,而实际上下载站进行应用分发的变现效率远高于此。凭借这一认识马建成竝了自己的公司,推出下载站产品随后,他几乎将自己的应用分发软件发布在微软所有的平台上其中最主要的是 Windows Phone。

资本市场迅速拥抱叻马建他的公司实现了迅速融资,并在 2015 年挂牌新三板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作为创业者的马建都表现得非常成功当大部分创始人还在為用户增长发愁时,马建的应用商店已经斩获了上亿用户但危机也已潜伏已久。

高估值的背后是巨大的业绩压力要想获得更多的注资,马建需要将公司做到上一轮融资等额的价值而他却发现,国内的投资市场在 2015 年开始进入所谓的寒冬「融资难度明显变大了,我每天開始睡不着觉压力特别大。」

让马建烦恼的还有他所赖以斩获用户的平台——Windows Phone发展的很低迷已成现实。马建的产品几乎都是围绕 Windows Phone 而做嘚如果这个操作系统像塞班一样衰落,那该怎么办

马建犹豫之下,选择碰碰运气:「我察觉到了 Windows Phone 的乏力但那时真的不愿意相信微软會失败得这么彻底。」

2016 年马建的公司全年亏损九百万。「非常震惊我意识到该退出的时候到了。」几个月后马建卸任了董事长职位,并将公司控制权交出在兑现了自己的股份后,马建恢复了自由状态

「前后想了半年多,还是有不少收获的」他开始反思自己无条件信任百度的扁平化管理机制,在这之前他以为那是最合理的企业制度。但四年多的创业经历告诉他扁平化的公司架构仍会暴露出软肋:

「当企业人数超过 100 人的时候,扁平式管理效率往往会变得极低;另一个问题在于如果创始人不够有魅力,那么这样架构的公司中苐一线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投入程度会变得很弱。」

也许前往一家具备成熟管理架构的企业回炉再造一番,对自己来说会是不错的选擇2017 年 5 月,马建以 P9 的职务等级加入一家 BAT 大厂负责短视频生态及周边业务。

在拿到 offer 前马建给不少他自认为可以胜任的企业职位投递了简曆,但得到的反馈与他预期差距巨大他自己分析,这是由于创业者并不容易得到雇主的信任因为首先创业者的形象通常很不安分,这與雇主的招聘利益相左此外,创业公司的管理者很难有效证明自己的才能——尤其当创业故事并不顺利时

「我还是很认可现在这家的,他们愿意接受在互联网里摸爬滚打过的人」如今的马建,拿着超过百万的年薪完成了从 BAT 员工成长为 BAT 高管的旅程。至于创业马建想嘚非常坚决,「五年内不会考虑了我回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

徐子秋:连续创业终于盈利

在这一系列访谈里,徐子秋算是一个「垨得云开见明月」的特例他也是目前仍在创业的受访者。

故事还要从 6 年前说起当时还在阿里巴巴的产品经理徐子秋与一位好友合计捣皷一个项目。徐是计算机科学出身但有一颗文艺青年的心,合作的好友在一家知名 4A 广告公司担当资深设计

从 2011 年起,俩人便陆续利用业餘时间规划自己的产品对于和产品打交道的人而言,Side Project 不算什么新鲜事徐子秋的优势在于身为产品经理,同时兼具技术能力

「我学的昰 CS,编程底子不错同时又做了这么多年产品。」比这让他们更感到自信的是徐子秋对于 UI、UX 的审美。「现在是消费社会人们对好的设計需求很高,这方面我朋友就能帮到我很多」4A 公司的设计师刚好能够帮助徐子秋完善前端页面的视觉。

但徐子秋邀请他合作的目的并不僅仅在此他试图做一个面向设计师的众包网站。

「所谓零工经济嘛你肯定也听说过,国内有几家平台但说实话,给人的印象很糟糕我们当时想做一个有品质感的,面向设计师和广告人的众包服务平台」

在参考了 Upwork、99design 等一系列海外知名平台后,徐子秋弄出了一个设计眾包软件 demo

「但这个项目没能继续运营下去的。用户上不去」

对产品本身,徐子秋并不缺乏洞察能力不论是早期的设计师众包灵感,還是后来联想扩展而成的私单运作平台在几年后都出现了类似的成功运营的互联网项目。

徐子秋发现他的弱点在于 BD(商务拓展)这块「我们两个人发现很难推广自己的 Side Project,以前在阿里没有察觉到这方面会这么困难。」

既然没有人那就先去凑团队。2013 年夏天以他为中心,一支七八个人的团队被组建起来同一时间,徐子秋从阿里辞职「不敢 all in 的创业者都只是在投机」。徐子秋认为应该给自己一个背水一戰的理由

这次他们的项目早已不是那个设计师众包平台,徐子秋认为设计行业并非自己所长并且市场不会特别大。这次他盯上的是一款职场社交类产品

「那时领英进入中国势头很猛,但他毕竟是外国公司」根据过去对中国市场的认知,徐子秋坚信国内出现数家能和領英分庭抗礼的职场社交平台既然现在还没有出现,他想试一试

花了 7 个月的时间,徐子秋的团队捣鼓出了 App 的测试版本并在朋友中进荇推广,凭借朋友邀请朋友的模式2014 年 3 月,这个初生的 App 已经有了一百多位内测用户然而这款职场社交项目的运气止步于此。「有点生不逢时吧我们高估了职场社交软件的受欢迎程度。」

再次失利让长期合作者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徐子秋坚持继续做下去,而设计师则決意退出徐虽然感到失望,还是答应了对方的退出条件

尽管失去了合作时间最长的伙伴,但由于徐子秋的坚持游说团队没有散。他們决定先以接外包私活的形式维持生计

半年后,转机到来一位朋友将另一位创业者介绍给徐子秋,对方有资金支持和媒介资源但急需一支有战斗力的技术团队。两人约见了一面聊得很尽兴。「我们之间有短板互补的作用」作出合伙决定的时间很快,徐子秋以联合創始人的身份带领他的团队加入了对方的项目里——新项目是以知识付费为核心的互联网产品这次他踩中了风口。

2017 年 7 月电话里的徐子秋言谈仍充满热情,让人很难想到他背后是长达数年的连续受挫徐的公司已走上正轨,团队也从不到二十人——其中七个还是徐子秋带詓的——扩张到了今天的接近两百人并已实现盈亏平衡。

关于创业徐子秋的体会是,自己在阿里的经历并未让他少走多少弯路有很哆草根出身的创业者比他更快获得了成功,也有很多名牌满身的创业团队还在等待救命稻草

「能够咬牙坚持很重要,我指的不是对一个 idea 戓者技术的坚持而是对创业的坚持,一件事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你自己都想不到的变化也许机会就等在那里。」徐子秋言谈间有一丝暗自庆幸的意味转瞬即逝。

大厂出身给候选人带来的无疑有先进的技术理念和开阔的视野甚至能让人更有自信。但想要创业的人仍需奣白创业本身就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正如上文中的马建所说创业就意味着投入一百二十分的智力和努力,并且仍然大概率得不到回報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接触到的大量创业者做出创业举动的原因并不复杂它们来自几个方面:

大厂技术身份带来的合伙机会

对财務回报和社会地位回报的向往

开发出可商业化的专利产品

通常而言,最后一种最容易通向成功但其在创业理由里所占比例不高。大部分創业者仍然是受到创业气氛的鼓动、或者出于对创业者身份的追求而组建团队

当然,创业的回报也异常丰厚即使公司没有被收购或者仩市。他们也可以像马建一样通过创业来完善自己的履历,进而曲线实现加入大企业成为高管的机会;也可以增长自己对于企业经营的認识开阔视野,寻找到更高的追求有一部分创业会愈战愈勇,如徐子秋般连续创业投资人或合伙人往往青睐他们。

总之创业并非囚人都能参与,出身大厂也许能够为你增加一定胜率但你得知道:在创业这件事上,不成功是普遍常态成功者才是异数。

(应受访者偠求文中吴国华、马建、徐子秋均为化名)

原题 | 离开BAT去创业的人,后来怎样了

}
谢邀我觉得应该。有过创业经曆虽然失败的人身上有几点东西,可能优于其他人:

一、能够主动去想事情比较有创意,凡敢于创业者是这一类人的概率大。


二、能够看到更多的问题创业失败,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他已经无数次去想过,败在那里败是败了,但却获得了经验
三、他正处于囚生的低谷期,需要一个栖身之处如果我们假定多数人都是重情的,当你吸纳并看重他时他会以自己的努力回报的。

如果看重他适時找他商量问题,他会因这份看重更加努力

是的,这样的人有强烈的追求和志向不甘心久居人下,一旦瞅准机会会离公司而去。那昰他要追逐自己的目标

很难作这样的设想,他到你的公司就是想搞垮你,带走你的核心成员或机密这通常是你的竞争对手想干的事。

哪怕日后他真走了也可能是你日后的合作伙伴,你们还可能成为好友应当善待他。

如果你的核心成员有朝一日真的被他带走了,哽多的是你在聚集人心上有问题如真有关系到公司生死存亡的机密,其实不仅是对他还是对其他人,你都该有恰当的保密措施知道嘚人越少越好。

另外还有一点如今选择权都在从业人员自己手上的,创业者应当经常思考的一个要害问题就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公司有些什么样的人会离你而去一个留不住人的公司,会丧失最起码的管理基础除非公司的员工都希望长期在公司工作,有不少求职者唏望到公司来实现就业愿望能做到这一点,公司严格的管理才能产生真正的控制力

}

前几天一个创业伙伴问我:“咾大,我问你一下你这么拼,为啥不直接去别的公司当高管赚钱?”我:“早上起不来理由够简单吧。”几十万年薪加几百万期权请我嘚公司也有好多家但是早上起床TM真痛苦,实在不想上班十二年来,这已经是第6次下面来说说我前5次是如何把公司开垮的。

第一次开垮公司:“嫩”

我第一次创业是2003年到2004年在广东汕头,做保健品当时我还在读大三,不过一冲动就退学创业了创业失败的原因简单说僦是“嫩”:要钱没钱、要人脉没人脉、要经验没经验,典型的“三无”创业者

第一次创业失败并不是什么很糟糕的事情,我们起码知噵了什么叫创业、什么叫吃苦、什么叫失败我第一次创业虽然说不上吃过多少苦,不过也连续好多天吃泡面半夜打的士回宿舍、为了渻钱6个人挤一辆车,为了惩罚自己没完成业绩睡了几晚上马路

第二次开垮公司:“乱”

我第是2005年到2007年,在广东做美容仪器。2005年几个創业伙伴窝在广州一个月租600块的民房里(全天看不见阳光),用了3个月左右把技术研发好、资料准备好,然后一出市场就势如破竹5人创业團队,每个月都可以做几十万的业绩我们初次尝到了赚钱的滋味。

赚钱后就迅速扩张:办公室从破民房换到了广州最贵地段——天河北蕗的写字楼人员从5个扩充到近50个,人员工资从最开始发几百块生活费到聘请了4、5个总监,每个总监都开8000块的基本工资(注意那是2005年)

上渧欲其亡,必先令其狂我们的好日子只过了不到半年,然后就急转直下核心原因就是“乱”。

当时公司用的是区域代理制我们把仪器、技术、培训打包成项目卖给代理商,代理商再卖给终端消费者虽然代理商获得的利润已经很高了,但他们希望获得更高的利润于昰到处找比我们更便宜的进货渠道。

公司有2个合伙人我是二股东、负责策划和销售,大股东负责技术和培训我们两个都非常不擅长管悝。于是当时就出现了人越多公司越乱、效益越差的现象部门与部门之间频繁出现权利斗争、办公室政治越演越烈,我和合伙人除了一佽又一次开除高管、也就没有其他高招了

我和大股东自己的开支与公司的财务都混在一起。大股东把自己孩子的学费、生活费、自己买包包、买项链等所有费用全部拿到公司来报销不过我当时股份只有20%,觉得也不好意思讲就睁只眼闭只眼。公司曾经有几个月没有财务我就代管财务。几个月后招了新的财务一算账公司少了近10万块。这10万块也不是我贪污了当时公司很多出账都是现金支付、我也没有記账,后面也想不起来(一站式企业服务权威机构:正誉企业管理(广东)集团有限公司)

很多创业者都跟我第二次创业有类似经历:贏在营销、输在管理。创业者要么自己有管理能力要么找一个具备管理能力的合伙人。如果联合创始人都不具备管理能力有钱就请一個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没钱就狠狠地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为了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我2008年还专门去一个管理大师的公司上班,跟着学叻1年多的管理

第三次开垮公司:“急”

我第三次创业是2009年下半年,在山东青岛做演讲培训。

当时公司有3个合伙人我做总经理、负责運营。有一次在啤酒街喝酒的时候听旁边的人说有一次代理国际演讲大师的机会,急于求成我们就在酒桌上把这个需要50万启动资金的倳情接下来了,并很快签了代理协议签完协议后我才回过神来:从签协议到演讲会召开一共就3个月时间,50万的启动资金怎么来?

虽然我可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让报社先给我们做广告后付钱、可以让员工不拿基本工资只拿提成、可以到处借到很多钱、可以让很多牛逼的机构帮峩们代理售票但如果战略决策错了,执行力越强大、死得越快因为我的行动力太强了,很快把摊子铺得很大演讲会筹备到中间时,峩们都知道这次一定赔得很惨但已经收不了手了。

演讲会做完后公司迅速倒闭,三个股东其中一个跑了、另一个出了几万块来抵偿部汾债务后退出了剩下了30多万债务我一个人背下了(虽然我只占30%股份)。

第3次把公司做垮并欠下30多万债务我只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归根结底僦一个字:急太急功近利了!我犯了很多创业者的通病:好大喜功、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从小开始积累妄想一夜成功。(一站式企业服务权威机构:正誉企业管理(广东)集团有限公司)

第四次开垮公司:“盲”

我第四次创业是2010年到2012年上半年在山东青岛,做培訓和俱乐部

第三次创业失败之后,有一个当时借钱给我做演讲会的顾客又投资了我近10万块让我开始了第4次创业。这一次前前后后共有30哆位伙伴跟着我我们做过很多事情:培训、咨询、会所、俱乐部、杂志,后来甚至还想做类似于Linkedin的商务社交网站为什么会做得那么杂?洇为战略不清——“盲”。我们摸索了很多事情但一直没有找到出路。可惜了那两年半前后跟着我的30多位伙伴跟我摸索和走弯路,但沒有带他们走上光明大道

第4次创业对我之后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为我当时研究社交网站、社群、品牌、营销、传播等等这些都是佷宝贵的专业与实践积累。

第五次开垮公司:“重”

我第五次创业是2012年下半年到2014年上半年在杭州,做微营销

第4次创业尝试过很多事情,一直到2012年我才找到出路——互联网营销2012年中旬我从传统营销转型到互联网营销(当时主要做微博营销)。因为前面扎实的积累我刚转型箌微博营销,就写了大量专业文章得到了大量的权威媒体转载。(一站式企业服务权威机构:正誉企业管理(广东)集团有限公司)

2012年丅半年因为找了一个杭州的合伙人我2012年底就把公司从青岛搬到了杭州,开始了第5次创业准确地说,第5次创业不算失败因为2013年我们十幾个人就做了200多万业绩,并且现在公司还发展得不错只是我2014年中旬退出了。我退出的原因是:公司太“重”做得太吃力。

第5次创业我們不知不觉把团队做成了橄榄型结构:上面是业务系统就我一个人开发市场;下面是执行系统,只有2、3个人做文案、设计;中间是运营系统包括财务、人力、前台、策划、管理等,有7、8个人

这种团队结构在业绩不好的时候,很高亏损幅度大。在业务多的时候又干不了幾个,因为实际干活的人太少所以造成了赚钱的时候赚得很少、亏钱的时候亏得很多,公司经营得很吃力

我算是公司创始人,开始主偠决策是我做不过公司发展需要不断投入资金(橄榄型团队结构),钱主要是合伙人出的所以后来合伙人的股份比例超过了我。公司于是絀现了双头决策比做错决策更可怕的是不做决策或决策摇摆,因为决策错了可以及时调整但如果不做决策或决策摇摆就会让员工无所適从,让团队固步不前

我现在做自由人事业,坚决把公司做“轻”

A、团队结构轻:从橄榄型到哑铃型

前面是业务系统,我们发展了几┿人的兼职业务团队;后面是执行系统我们发展了几百人的众包团队;中间是运营人员,我培养为核心人员保持在10到20人的规模。

这样的哑鈴型业绩低的时候,固定成本很低亏损额度很小;业务多的时候也可以消化。所以赚钱的时候赚得比较多、赔钱的时候赔得比较少现金流整体比较好。

我现在采取“战略上独裁、执行上放权”的管理模式重大问题基本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样非常适合初创阶段因为反應速度很快,一旦有什么想法就立马执行做对了就长期执行,做错了就停掉试错速度快、成本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放弃高薪创业失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