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募捐圈可否募捐,还得法律说了算

315曝光“微信拼团”:买东西容易退货难
来源:& &作者:-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随着3·15消费者权益日的临近,当前日益兴起的网络消费的维权问题也格外受关注。其中,微信拼团采购的消费方式,因其方便和价廉而拥有很高人气,但也因为缺乏对商家的约束机制,导致消费者难以维权。这段时间马鞍山市民吴女士的朋友圈经常被各种拼单信息刷屏,5.9元团购9个泰国香水椰子、9.9元团购3个海南大木瓜,只要凑够一定的人数就可以很低的价格买进这些水果,这让爱吃水果的她很是心动。
按照流程,吴女士参加了拼团,并在规定时间内找到了足够的人参加,但是说好的特价优质水果却迟迟不能到货。吴女士团购的商品没有收到,商品的物流跟踪信息也迟迟没有更新,虽然老板最后把钱退了,但心里还是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记者在微信上搜索栏中输入拼单这一关键词,立马就出现了不少相关信息,记者发现这些拼单信息的内容大同小异,都会有链接的拼单商场,商场的在售商品价格十分优惠,要参与拼单也很简单,只要填写手机号姓名和地址等信息,通过微信付款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商品不满意,想退货却并不容易。这些拼团的信息多数没有注明退货渠道,而且很难联系上卖家。
消费者谢女士之前拼单买过一次化妆品,收到货之后发现,跟自己想要的牌子完全不一样。感觉自己上当受骗了。“下一次再也不买了。”消费者陈先生之前在微信上拼单买过几次水果,等收到货之后发现有的都烂掉了,根本不新鲜,和商家描述的完全不一样。
如今,微信朋友圈已经从一个社交平台逐渐演变成一个生意圈,业内人士表示,微信拼团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营销手段,即通过裂变的方式,让更多人知晓自己的产品,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但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利用后,就出现了各种骗局。曾经开过微店的业内人士胡明方认为,现在的一些微团网站,是一些商家为了推广自己的劣质产品,或者推广自己的平台,让大家进行拼单,能不能收到快递不一定,到最后即使商家把货款退给你了,但是你的一些个人信息,比如说家庭住址、姓名、电话等信息已经泄露出去。
对此有法律人士表示,如果微信商家只是通过营销手段吸粉,或者是获取消费者信息,最多也只是商家的不诚信行为。但是如果有证据证明,商家将获得的消费者信息进行出售牟利那么商家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律师张秀红表示,在网络平台上参与微信拼单活动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明确商家的资质,不要轻信天上掉馅饼的活动,保护好自己的信息安全,避免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此外,我们也建议消费者,在微信购物时尽量保留证据,比如消费凭证的,以免出现纠纷时,难以维权。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下一篇:
不知道喜欢玩微信的小伙伴们是否还记得前不久放出的微信6.2.5内测版吗,尽管内测版很快就被收回
微信公众号 如何保护版权-新闻频道-和讯网
公务员党员发送微信微博十条戒律!
近日,长江养老发行的
□本报记者刘雨润本月初,微信发布公告宣布进入收费时代,每位用户只有终身累计1000元免费提现额
如果你你的微信公众号后台收到“昵称侵权”投诉了话,那么要当心你的公众号被骗子盯上了!近日,
领衔四川自媒体 “男神”李伯清入驻天天快报(图)
奶爸十天八进超市偷奶粉真相 嫌犯照片个人资料家境|-微信网名大全-好名网, 河南人闫某说起来也是
数据显示,上周城市商业银行发行260款,较上期增加31款;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235款,较上期减少4265被浏览58,063分享邀请回答9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5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多个微信公众号存涉黄链接:标题露骨
多个微信公众号存涉黄链接:标题露骨
近日,多个微信公众号被指涉黄。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公众号将涉黄网站链接深藏在公号文章中,而这些网站中存在大量色情信息。经举报,涉事内容已于昨晚陆续删除。腾讯方面表示,他们长期采取相应手段打击色情信息,希望用户积极举报,承诺将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网友李先生称,最近他在朋友的推荐下,通过手机微信添加了两个公众号。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在其中发现了视频网站的链接,且网站上大多数视频内容可以正常播放,存在色情内容。昨天下午,记者关注了李先生提供的名为“XX永存”和“XX乐吧”的两个公众号。查看其历史消息后发现,这两个公众号每天都会推送8条左右的视频信息,且文字标题会使用一些暧昧或带有性暗示色彩的词语。然而,推送的视频内容中,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涉黄信息。按照李先生的提示,记者进入题为“宅男备用专区”的文章中。这些文章中的内容非常简单,一般只贴出一张动态图片,提示读者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而每篇文章的阅读量均数以万计。记者在两个公众号中试验点击“阅读原文”按钮,页面随即自动跳转到多个视频网站。网站页面上,开列大量国内外电影、视频等,其中部分情节极为露骨,涉黄相当明显。昨天下午5点左右,记者通过微信自带系统,对包含涉黄链接的文章进行举报。约3个小时后,涉事微信公众号页面被陆续删除。
责编:望山
IT之家 - 爱科技,爱这里。朋友圈募捐是不是一项人人都有的权力?-中青在线
11版:圈里圈外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 往期回顾 &&
朋友圈募捐是不是一项人人都有的权力?
中国青年报
&&&&一个微信红包引来一连串吵吵闹闹。&&&&这几天,在一个微信群里,众网友以爱心红包的形式为一名癌症患者捐赠。没承想,一名网友却将多个“爱心红包”抢走并拒绝归还,微信群里顿时炸开了锅。&&&&“你今天很过分,这是救命钱。”“抢了救命钱还说谢谢。”“都是保命的善款,连同前几次抢到的红包,一并还了吧。”红包被一个化名李超的人多次抢走后,群里沸腾了,群友们纷纷留言要求他返还善款。可李超始终没有回应。&&&&第二天,群友们找到拉李超入群的李超南(化名),询问原因,随后李超南在群里解释:“李超”是他表弟的微信号,表弟使用外挂软件自动抢红包,并不知抢到的是“救命钱”。&&&&有人怀疑,“李超”可能是李超南专门用来抢红包的“小号”,对此李超南没给出正面回答。最后,他代“李超”退还了300元善款,并以其个人名义为患者捐款1000元。&&&&近年来,微信募捐越来越火热,许多需要帮扶的人,经过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往往能得到比传统渠道更快的救助。&&&&去年6月,一名男孩白血病复发,却筹不到巨额治疗费。当时,孩子的叔叔发出一条求助微信,3天里就募集到80万元善款。&&&&朋友圈的募捐越来越多,怎么辨别真伪呢?有媒体报道,很多求助信息是犯罪分子利用人们的善心进行诈骗,帖内所留联系方式多为外地号码,打过去不是吸费电话就是电信诈骗。&&&&曾被媒体报道过的一个案例是,为给患急性淋巴白血病的女孩筹钱治病,在东莞务工的张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展开众筹。她把自己的身份证、手机号、银行卡号等信息一并公布在网上,然而有不法人员却利用其身份证复印件等信息购买保险,申办高额信用卡,且要求变更其投保的手机号。所幸发现及时,张女士向相关开卡银行及保险公司举报,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网上还出现过一个募捐案例:某家人有车有房,孩子突患重病,其朋友通过微信进行个人募捐,轻而易举地募集到600多万元,却出现剩余善款不知如何处理的状况。这个案例给人们的头脑中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慈善募捐到底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意行使的基本权利?&&&&负责慈善法起草工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原副主任阚珂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了个例子:某人得了白血病,需要一大笔钱来治,我听说了,我和他没有任何关系,我想做好事,向社会发布了募捐的消息,大家把钱捐到我这里来,我再给他。慈善法不提倡、不主张这样的事,道理就是个人募捐不透明,没有规范的管理,没有办法监督,对钱款怎么使用也没有约束。&&&&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认为,慈善募捐是以慈善组织为主体,为了慈善目的开展的财产活动。而在朋友圈、微信群里为亲朋好友进行的爱心捐赠活动不叫慈善募捐,这是一种自愿行为,属于赠与。&&&&“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起爱心捐赠活动,不能说这种行为违法,而是不受慈善法保护。一旦出现问题,那就要靠其他的法律去解决。比如受益人不承认收到捐款,对于捐赠是否发生有合同上的纠纷,那就要靠合同法来解决。如果受益人把捐的钱用在了别的地方,那就要靠刑法等其他的法律去解决。”&&&&如果真的需要在微信群里进行类似的募捐活动,专家建议,可以申请成为慈善组织,或是寻求与慈善组织的合作,否则,风险就只能自己承担了。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募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