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的到了中国消费升级研究报告的阶段了吗

在中国的投资经历过去几年的降速之后,结构上看,消费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分析师认为,这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将带来显著影响。兴业证券王涵团队在报告中称,中国经历了连续十几年的高速资本积累之后,2012年以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逐年下滑。尽管消费的增速也有所放缓,但其对整体GDP的贡献由2001年~2008年的46%提升至2009年~2016年的55%。王涵团队认为,在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析框架中,消费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提升。从趋势上看,当基本的衣食行在收入的占比大幅下降后,消费升级的方向将偏向服务。这个过程中,经济动能的转换将令中部枢纽城市的重要性将逐步上升。对于金融市场来说,经过过去的积累,居民开始觉得自己“并不穷”,所以2013年之后消费意愿不再下滑。而同时,居民收入增速则在放缓,这必然导致中国整体的储蓄率下降,这个过程也将伴随着直接融资比例的上升。这样一来,银行将面临负债端扩张放缓,而资产端因居民融资消费需求而仍在扩张,导致其需要把一部分的资产搬出资产负债表,提高负债的利用效率,从而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扩张。但这消费升级也存在硬币的另一面,如今居民债务率快速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居民加杠杆的过程中,金融的安全垫也在逐渐变薄。“中国特色”消费驱动力王涵等人认为,收入水平、年龄结构是长周期驱动消费的两大动力。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人均GDP也随之提升。而从人口结构来看,消费意愿较高的70后、80后以及90后的人口占比逐步提高。一方面这部分人群的消费意愿相比老一代是上升的;另一方面这部分人群的收入状况也在改善,支持了其消费意愿的提升。除了这两个驱动消费的传统逻辑以外,王涵团队称,中期内还有两个驱动中国消费的因素。首先,在需求侧,二胎政策的效果初现:经过过去几年二孩政策的逐步放开,人口出生率在2016年出现回升。尽管出生率回升的幅度并不大,但考虑到70后、80后为当前二孩父母的主体,正如前面所述,这部分人群的消费意愿较高,这使得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会大于出生率的上升幅度。在供给侧,中国的规模效应意味着商品和服务提供的成本较低。报告称,相比其他经济体,中国的一个优势在于人口基数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已非常高,这使得商品和服务提供的便利性大幅提升。&房价上涨对消费还是挤出效应么?谈及消费,始终绕不开的另一个话题是房价上涨对消费的挤出效应。王涵团队在报告中以两个极端情况,来说明房价上涨和消费可能存在的关系:极端情况下,如果房地产交易全部为一手房交易,房价上涨中,新增信用额全部归于房地产开发商,居民资产负债同时扩张,每期债务支出增加,这会对居民的消费意愿产生负面影响。另一种极端情况下,如果房地产交易全部是二手房交易,那么新增信用额归于出售房产的居民,买入方的每期债务支出增加,而出售方现金流大幅增加。报告称,资产价格上涨对居民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取决于居民是否持有资产。如果未持有资产,那么影响主要是负面的。而如果持有资产,那么整体的影响是正面的,尤其是对现金流的改善是显著的,只是这部分增加的现金流在居民之间分配的问题。报告认为,在以往的模式中,中国的房地产主要以一手房交易为主,因而房价上涨带来的现金流改善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开发商上,而居民的每期债务支出是增加的。但近年来出现的两个变化表明,财富效应可能正在变成主要矛盾。1)2014年末开始的连续降息使得居民每期债务支出压力并未快速上升。我们可以看到虽然2013年开始居民债务仍在增长,但居民的付息是持平的,相对可支配收入的占比是下降的;2)中国正在从一手房交易市场逐步转向二手房交易市场。2000年时,中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0平米,而2016年已达到37平米。中国居民的房地产投资已经跨过了最初的快速增长的阶段。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兴业证券报告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消费往往会沿着“必需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服务”的方向推进。而中国已走过前两个阶段,基本的衣食行在收入的占比已大幅下降,消费升级的方向将偏向服务。随着收入、财富的增长,居民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开始上升。“高品质、品牌、稀缺性、小众”是当前消费的关键词。报告称,对于宏观经济而言,过去,通常房价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渠道是:房价上涨-房地产销售增长-地产以及相关产业链投资增长。而随着消费重要性的提升,资产价格的变化也会通过如上文所提及的居民资产负债表影响宏观经济。同时,过去中国经济本质上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基建投资很多也服务于出口这一链条,这使得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明显快于内陆城市。在消费升级过程中,内陆城市的重要性将会上升:在中国的需求逐步由外需转向内需的过程中,商品的运输也会逐步以内陆城市作为支点,类似武汉、徐州这一类城市的重要性将上升;如果将中国内部进行分层,上一轮经济周期中,东部沿海城市“先富起来了”,这部分城市的居民首先进行了消费升级,而未来是逐步向内陆二三线城市蔓延的过程。因此报告认为,当内需成为主要矛盾时,中部枢纽城市的地理优势将得到体现。如何影响金融市场?报告认为,中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期,过去几年居民收入的整体增速实际上是在下降的。但经过过去的积累,居民开始觉得自己“并不穷”,所以2013年之后中国城镇居民整体的消费意愿不再下滑。收入增速下滑,消费意愿提升,必然导致中国整体的储蓄率将是下降的。而从海外经验来看,储蓄率下降的过程也往往伴随着直接融资占比的上升:间接融资天然地有存款准备金、贷存比等杠杆的约束,因而这必然导致整个金融体系更多地诉诸于杠杆约束更低(甚至没有)的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市场会出现大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原先间接融资是将经济体中最主要的资金融出方——居民部门和融入方——企业部门连接在一起,而现在居民部门不再储蓄,也必然导致间接融资这种融资方式会逐步让位于直接融资。对于银行而言,其面临的是负债端扩张放缓,而资产端因居民融资消费需求而仍在扩张,这必然导致其需要把一部分的资产搬出资产负债表,提高负债的利用效率,从而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扩张。报告还称,此前企业融资是资产的主体,而未来居民融资的占比将上升。相比企业,居民的特点在于其单一个体的金额小,个体数量多、分散,进行审慎管理显然难度更大,这将刺激银行创设更多“风险交易”“的衍生品,通过类似于CDS等金融衍生品将风险转移出去。因而,这一类金融衍生品也将会经历快速的发展。硬币的另一面从更长期的角度看,消费升级也有硬币的另一面。报告认为,过去,中国的债务问题中最受诟病的是企业部门的负债率过高。而居民负债率提升的过程是通过消费或者房产投资的方式,帮助企业去杠杆的过程。因此,2016年中国分部门的债务率中,企业部门的债务率已不再上升,这是一个化解债务的结构性矛盾的过程。在消费稳定整体宏观经济的同时,也是企业转型的试错期。如今居民债务率快速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报告称,在居民加杠杆的过程中,也是一个金融的安全垫变薄的过程。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居民债务/可支配收入已达到美国2000年的水平。而美国年也是一个经济增长动力青黄不接的时期,在IT革命之后,美国缺乏新的增长动力,政府诉诸于地产部门,引导居民加杠杆,但最终形成泡沫又破灭,这是一段需要引以为鉴的历史。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2.25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4.03
文/ 上海金融信息行业协会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2.06
文/ 谢亚轩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1.19
<span class="related-post__meta__item__text" data-v-8.03.20
总篇数 <span class="text" data-v-8 篇 暂无简介
暂无简介 总篇数 1808 粉丝 10905中国消费升级拐点,未来这4个行业成赚钱风口!中国消费升级拐点,未来这4个行业成赚钱风口!正和远景百家号 当前中国尚难言进入消费主导型经济,但人均GDP的上升与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使得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升级仍然值得期待。从国外消费升级发展历史来看,商品消费占比不断让位于服务消费是大势所趋,这一点也与十九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方针相契合; 在我国人均GDP持续向好的总体背景下,未来消费支出占比有望迎来趋势性转变。 第三,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支撑高端消费升级的直接原因。 国际消费升级路径启示 2015年,中国名义人均GDP突破了8000美元关口,达到中等收入的较高水平,考虑到消费结构受人均收入的较大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已率先进入高收入水平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来探究中国未来消费升级之路径。 我们将以美国、日本、中国香港、韩国为主要的参照对象,其中:美日与中国当前的经济体量相仿,而日韩港与我国同处东亚,具有更为相似消费习惯。 1、从人均GDP看中国消费升级发展阶段 人均GDP水平可以作为衡量一国整体发展的指标,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成为消费升级阶段的参照。从名义GDP角度看,中国当前水平(8123美元)相当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70年代末的日本、80年代的中国香港、90年代的韩国;从实际GDP角度看,中国当前水平(6894美元)相当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的中国香港、80年代末的韩国。 考虑到研究样本跨期较长,价格因素不可忽视,从实际人均GDP的角度作为我国消费升级的对标起点可能更为合适。 2、其他国家/地区经验:消费升级中的结构变化 从其他国家/地区的经验可以看出,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 服务消费占比趋势攀升、耐用品消费占比水平上台阶、非耐用品占比趋势向下 。 以当前我国人均实际GDP水平作为各国(地区)的消费升级研究起点,美、日分别在起点开始后的约10年、20年之后出现耐用品占比水平上台阶的现象,而韩国耐用品水平的上升约出现在起点的前5年,中国香港大约正出现在起点之时;与耐用品占比水平小幅上台阶的走势相比,服务占比的趋势攀升所隐含的消费升级路径则更为显著,美国与韩国分别在起点的10年后与5前年开启这一趋势,中国香港与日本由于数据时间受限无法观测具体的转折年份,但中国香港在研究起点已开始攀升,日本在80年代也已处于升势。 3、其他国家/地区经验:消费升级中的关键领域 美国: 医疗保健、娱乐、金融服务、住房公用服务是未来消费升级关键领域,汽车、家居设备升级完成之后,不再受青睐。 从美国的消费升级路径来看,服务消费方面,医疗护理、娱乐、金融服务与保险、住房公用服务均是消费升级的重要领域,是支撑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攀升的动力所在,其中 医疗保健最为值得关注,近百年间上升趋势不改 ,后三者则在近几十年升势减弱。 耐用品消费占比变化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机动车、家具家电设备、娱乐类商品均是消费升级的方向,三者共同推升耐用品占比水平上台阶,其中机动车占比走势更是出现了陡然大幅上升;第二阶段,机动车、家具设备占比开始显著趋势下滑,不再成为消费升级的领域,但娱乐类商品继续趋势攀升,由此走势相抵之下,第二阶段整体的耐用品占比仅略有下滑。 非耐用品消费中,随着收入的提升,食品与服装在整体消费支出占比不断下滑,为服务消费之攀升提供空间,能源产品相对较为平稳。 日韩: 通讯、教育服务同样值得关注。 韩国的消费结构变化与上述美国的趋势性特征基本一致,不过由于细分方式与美国不同,由此也提供了一定的增量信息。 韩国服务消费占比上升的领域包括医疗保健、公用服务、休闲娱乐、交通运输、通讯、教育、其他,其中前三者与美国特征一致,美国交运服务也有小幅先升后平,而韩国的通讯与教育服务占比的上升是值得关注的增量信息;耐用品方面,韩国仅对家具设备分项作了细分,但走势同样也是先升后落,另外食品、服装类消费占比也同样均为趋势下滑。 日本的细分领域数据仅从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已是研究起点的后半段,不能体现长期趋势性,在此仅作参考,在样本时间的后半段,服务消费中仍在上升的领域包括医疗保健与通讯,而家具设备占比已经显示为趋势下滑。 4、从美国数据挖掘未来消费升级风口 利用美国数据进一步挖掘未来消费升级风口(进一步的细分数据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仅显示研究样本时间的后半段,不过仍有近60年的时间跨度): 医疗服务领域,该领域各主要分项包括门诊机构(outpatient)、医院、疗养院消费占比六十年以来均不断上升; 金融与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攀升的重点细项包括投资咨询等证券投资相关服务、医疗保险服务,银行类服务则先升后平; 娱乐服务领域,不断攀升的重点细项包括影视相关的有线电视、赌场、宠物相关的兽医服务,剧院类(包括电影院、体育赛事门票消费等)近四十年也升势显著; 住房与公用服务领域,其主要推升动力来自于自主类住房相关服务,电力相关服务先升后落,其他公用服务也相对表现平平; 其他服务类当中,进一步细分后出现较多增量信息:不断攀升的重点细项包括通信(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接入是重点)、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学校是重点)、社会服务(社会援助是重点),国外旅行、法律税收等专项服务业也值得关注; 耐用品领域,前述娱乐类商品的不断上升主要受计算机类设备的强劲攀升推动所致,体育装备与枪也有平稳上升,其他耐用品中,治疗器械也是长期升势显著。 由此根据国际经验来看, 大医疗领域(治疗/疗养/医疗保险/医疗器械)、证券投资服务、娱乐服务(影视/赌场/宠物)、自住类住房服务、大互联网通信(服务与设备)、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是未来长期范围内消费升级的重点风口 ;体育、旅行、银行服务、电力服务也有一定提升空间,但长期景气程度相对较弱;汽车家具设备在消费升级完成过后消费偏好明显下滑;而食品服装等非耐用品消费占比则持续大幅下滑,由此也为上述领域腾出空间。 中国消费结构的现状与未来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数据,我们计算整理了全国居民整体的消费结构变化情况。 数据显示,90年代至今,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占比显著下滑,服装小幅下滑;家庭设备与服务总体平稳,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娱乐大项于90年代有明显上升,但大约进入新世纪后升势不再;居住项的突然上升是口径调整所致,总体走势基本平稳。 从城乡结构上看,城镇与农村消费结构变化基本一致,而从最新的2016年数据横向比较来看,城乡之间的消费结构差异并不太大,其中食品、医疗消费占比上农村小幅高于城市,服装、教育娱乐、居住消费占比上城市小幅高于农村,而家庭设备服务、交通通讯分项二者水平接近。 另外,在城乡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人口逐步增加的背景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规模占比相对农村居民于90年代开始不断显著攀升,截止2016年,二者占比分别为78%和22%。 我们在前文以实际人均GDP作为对标起点,对其他国家/地区的消费升级路径进行了梳理。但是,收入水平并不是影响消费升级的唯一因素,某一行业在特定时期内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与风靡,均会导致消费升级式的结构性调整(最典型的即是互联网通讯领域)。 由此,当前我国到底处于消费升级路径的何种阶段、未来哪个行业具有相对更强的拓展空间,还需进一步横向对比分析。 我们选取年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日、韩、美三国进行横向比较。 值得事先说明的是,四国数据分别来自各国国内相关部门,在统计方式与划分结构上存有一定差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美国的消费结构划分最为细致,且其划分的交通、通讯、教育、娱乐等热门行业的消费支出均属于服务项中的细分项,即并不包括各自领域内的商品消费,所以此类跨商品、服务行业的消费占比情况与中、日、韩三国并不具备可比性,因此在这部分,美国数据与其他三国仅比较趋势的差异性。 1、中国食品与服装消费占比显著高于日、韩、美三国 最新数据显示,中、日、韩、美四国食品消费占比分别为21.8%、17.8%、16.5%与7.1%,服装占比分别为7.9%、3.9%、6.1%、3.1%,在这两个领域我国与美国的差异尤其显著,其中食品支出占比相差14.7个百分点,服装支出占比相差4.8个百分点。考虑到食品与服装是历史上消费升级路径中的主要退出项目,由此与美国相比,我国未来的升级空间仍大。 2、中国在医疗、交通、通信与娱乐领域的相对水平较低 横向比较来看,我国水平相对较低、未来具有提升空间的领域包括医疗、交通、通信与娱乐。 其中医疗保健领域方面,我国医疗消费支出占比7.1%,虽明显大于日韩两国,但美国仅服务类医疗保健消费占比即达16.9%,是我国水平的2.4倍,可见未来升级空间仍大。 另一个高于日韩、但显著低于美国的领域是通信消费, 我国通信消费支出占比4.3%(2015年),而美国仅服务类通信相关消费占比即达6.3%,是我国水平的1.5倍。娱乐消费方面,我国目前水平则是显著低于日、韩、美三国,我国娱乐消费占比5.5%,日韩分别为8.0%与8.4%,分别为我国的1.4与1.5倍,此处美国的娱乐项在其娱乐服务基础上添加了耐用品中的娱乐商品以做简单的口径调整,调整后6.9%的水平也明显高于我国。 交通领域方面,我国交通消费占比9.2%(2015年),低于韩国的12%与日本的10%,不过显示出的水平差异相对较小。另外教育领域,我国教育消费占比5.9%,高于日韩,但美国仅仅服务类教育支出占比就达5.8%,虽隐含其整体的教育消费高于我国,但现有信息上体现的悬殊程度并未有医疗、通讯方面清晰明了。 3、中国消费占比升势显著的是:娱乐、医疗、教育、通讯 从中国消费占比变化走势来看,目前升势显著的是娱乐消费,近几年出现提升苗头的是医疗与教育,而通讯领域消费则具备较大的培育与挖掘空间。 娱乐消费是我国目前升势最为显著的领域,二十多年来持续保持明显的攀升态势,目前水平上虽与美日韩仍有差距,但走势之持续高涨一定程度意味着居民消费习惯的不断转变与娱乐消费市场较高的认可度,预计未来消费占比将继续显著上升;参照美国经验来看,影视业、博彩、宠物服务相关细分领域值得关注。 医疗保健与教育相关消费近几年来具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苗头,可见居民在医疗与教育领域的消费观念在发生转变,相关市场的认可与关注度在提升;参照美国经验来看,大医疗中包括治疗、疗养、医疗保险、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均是热门,同时其教育行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模式也可能是我国未来的方向。 交通运输消费占比也长期范围内基本保持升势,不过根据美日韩的消费升级路径和二十多年来平稳走势来看,未来我国交通运输持续攀升空间相对不大。 通信领域消费在进入新世纪之后持续大幅下滑,明显与美、日两国的长期升势明显相悖,水平上与美相比也存提升空间,未来通讯领域消费具有较强培养与挖掘空间。 4、消费升级面临的掣肘:初次分配不利、地产对消费挤出、居民杠杆高企 不过,在对消费升级怀有美好希冀的同时,也需正视消费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掣肘性因素。 一是中国国民部门初次分配格局不利。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在国民总收入的构成中,企业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所占比重由1992年的13.4%升至当前的20.5%,居民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占比则从68.7%降至当前的60.7%。这意味着我国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在逐渐向企业部门倾斜,不利于居民部门的收入提升。 二是房地产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房地产行业对消费存在的挤出效应主要表现在非耐用品和服务的消费上。历史数据显示,中国的商品房销售增速与非耐用品、服务消费增速大致存在反向关系,与耐用品消费增速走势则存在一致性(耐用消费品中包括建材、家具、家电等)。 三是居民部门杠杆率高企。 从居民部门债务/GDP、居民部门债务/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来看,中国近十年来居民部门杠杆上升显著;且考虑到居民加杠杆集中于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局部风险引发危机的情况更是不容忽视。 事实上,近期出台的租购同权、共有产权住房等措施均未打破楼市上涨预期,房价的基本平稳仍靠需求的限制与交易的冻结来维系,若未来在居民与政府的博弈中不慎出现房价快速下跌的情形,居民财富规模、消费升级则均将受到牵连。 作 者: 平安证券宏观研究组张明等 来 源: 平安证券 1.员工没境界、不替公司着想?是制定游戏规则的维度低了 2.被微软吊打,曾濒临破产,乔布斯一招让苹果彻底改观! 3.2017最赚钱富翁出炉!“暴君”CEO力压马化腾小扎,凭啥? 4.扎心了!群发消息,正在毁掉你的朋友圈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正和远景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百万企业家第一学习平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2016上半年中国出境游报告:中国旅游者进入了消费升级的阶段_网易财经
2016上半年中国出境游报告:中国旅游者进入了消费升级的阶段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2016上半年中国出境游报告:中国旅游者进入了消费升级的阶段)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旅行网发布《、赢得尊重 2016中国出境报告》报告显示虽然上半年的增长速度放缓,但量变在向质变转化,中国旅游者进入了&消费升级&的阶段:当城市的中高收入阶层在国内的生活质量提升之后,他们希望去全世界享受&更好&的服务,为个人与家庭获得&幸福感&。因此他们在航班、酒店、餐饮、行程上不断升级,增加支出购以买更优质的旅游产品,而不再是省吃俭用或主要消费于购物。他们希望深入体验目的地,切身体验当地人的生活&&这些同时让中国游客赢得全球的尊重。
报告要点如下:
一、上半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5903万人次。在线旅游网站和手机移动客户端成为中国游客查询、预订的重要渠道。女性主导出境旅游的时代来临,上半年出境游客中58%是女性,比男性高16个百分点。年轻人成为出境游主力,6成出境游客年龄在40岁以下。
二、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出境口岸,但&新一线&城市为出境旅游市场贡献了最大的新客群,他们的消费能力已经比肩一线城市。2016年出境旅游人数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分别为长沙、深圳、重庆、成都,长沙等城市在线出境游客人数增长超过100%。
三、江苏苏州以6125元位居出境游消费最高的出发城市,其次是浙江温州。江浙一带生活富裕的二线城市旅游消费水平最高,北方老牌工业城市紧随其后。西部的昆明、贵阳、西安等城市也位居榜上。
四、&消费升级&是今年上半年出境游的主旋律。中高收入阶层倾向于选择这样一种出境度假方式&&住得好一点,安排奢华或者特色高端酒店;行程宽松一点,不忙着赶行程;吃得好一点,本地化特色餐;不走寻常路,包车或者定制服务。上半年百万级的携程跟团游、自由行的预订数据为例,选择4、5钻高钻级产品的客人达到75%。预订5钻产品的客人人数同比上升2成。
五、&消费升级&还体现在,中国游客的旅游方式从走马观花的踩点式逐渐转化为深度游,数据显示,游客在每个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为2.3天,比去年同期提升0.4天。特别是对于马代、毛里求斯等海岛类,曼谷、东京、台北等城市目的地,游客更倾向于将其停留时间延长至一周左右。中国游客也不再只是买买买。携程抽样调查发现,今年参加香港游的旅游群体中,80%以上以观光和度假为目的,而非购物。
六、2016上半年,最热门的10大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分别为:泰国、韩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韩国、日本是今年最大的赢家。中国游客更倾向于赴亚洲城市观光,前往亚洲周边的海岛度假。欧洲恐怖袭击事件的负面影响使得这一趋势更加凸显。
七、根据携程百万真实点评,上半年旅游者平均点评分为4.60分(满分5分)。以100为最高值,旅游幸福指数为92,是近几年的峰值。从群体看,朋友出游相比家庭、情侣的幸福指数更高。从吃住行等旅游要素看,领队导游等人的服务相比吃住等设施更让旅游者满意。
八、携程对上半年组织的出境游客的调查发现,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不文明事件,绝大多数中国游客的言行大方得体,发生恶性事件的情况非常少见。对数百位携程领队的调查发现,90%的领队认为,2016年上半年中国游客出境游的文明旅游程度有提升或者明显提升,九成以上不认同中国游客素质低于其他国家的说法,中国游客又被妖魔化的倾向。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消费升级研究报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