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与地理因素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22期
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摘要】:正目前,农业生产中不利因素众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仍然存在,农村市场仍有软肋,要想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其次是要加大非农产业的发展力度,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外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土地制度,创新组织形式,推动农村市场的发展。一、当前形势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农业生产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首先,耕地不断减少,随着我国土地制度不断变化,承包灵活性不足,增加管理难度,纠纷在不断激化;土地承包缺乏灵活
【作者单位】:
【分类号】:F32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粟进路;;[J];中国经济快讯;2000年11期
钟勉;[J];财经科学;2000年02期
;[J];湖北财税;2000年05期
;[J];湖南经济;2000年02期
颜学锦;[J];湖南经济;2000年11期
林惠英;[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01期
黄远赣;[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12期
周鸿德;[J];理论与改革;2000年05期
潘晓华;[J];农村发展论丛;2000年22期
;[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鑫;;[A];回顾·探索·选择()[C];1989年
常青;;[A];回顾·探索·选择()[C];1989年
史来平;陈燕;李小雁;张美珍;;[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0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胡北华;;[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陈殿元;郭俊英;秦吉;;[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A];科教兴乡之路——山西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探索[C];2000年
范文龙;;[A];新时期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方向——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论坛文集[C];2001年
石岩;;[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曹序;金喜在;汪继福;;[A];经济改革与理论思考()[C];1988年
肖孝建;;[A];中共紫阳县委党校毕业生优秀论文选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许祖华;[N];人民日报;2004年
记者  石文禹;[N];洛阳日报;2006年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陕西日报;2007年
陆华 胡瑞;[N];云南日报;2007年
邓曙光;[N];永州日报;2006年
刘志巍?赖有生
余兆宇;[N];中山日报;2007年
中共北京市怀柔区委员会书记
王海平;[N];东方城乡报;2008年
张飞;[N];广安日报;2008年
刘刻心 通讯员
景海燕;[N];伊犁日报(汉);2008年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曹新;[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维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田向利;[D];天津大学;2004年
徐琴;[D];厦门大学;2003年
刘云喜;[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永活;[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杨帆;[D];广东商学院;2011年
张永龙;[D];山西大学;2003年
崔美花;[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何恒;[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王斌;[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郭彦峰;[D];河北大学;2006年
王瑞;[D];吉林大学;2007年
黄炅;[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孔祥池;[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您的位置: &
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优质期刊推荐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相关建议--《河南农业》2017年29期
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相关建议
【摘要】: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快农业经济发展,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农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社会面貌,广大农民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村经济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将简述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作者单位】:
【分类号】:F32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平,张为;[J];江西农业经济;2001年06期
;[J];农业经济;2001年03期
程建平;[J];秘书之友;2001年01期
侯殿丰;[J];山东农业;2001年06期
王祥瑞;[J];山东行政学院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J];全国新书目;2001年05期
黄清;[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3期
张义珍;[J];河北学刊;2002年01期
;[J];全国新书目;2002年01期
;[J];全国新书目;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夏;霍学喜;;[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慕明;;[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A];第四届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制度建设论文集[C];2007年
曹甲伟;黄旭锋;;[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陈延红;;[A];《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和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学术研讨成果选编[C];2008年
曹迎春;;[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王翠彦;;[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2006年
袁新民;柳洪春;;[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袁文艺;刘功成;;[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陈培林;蔡立志;;[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省政协常委
张靖华;[N];江淮时报;2011年
唐筱葳;[N];淮安日报;2012年
通讯员 陈强彦;[N];湘潭日报;2013年
郑可欢;[N];农民日报;2013年
邓娴;[N];安阳日报;2014年
贺锴;[N];山西日报;2006年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
丁光跃;[N];中国民族报;2010年
仲明 通讯员
王永明;[N];泰州日报;2010年
蔡静 黄治中 记者 向仕新 撰稿;[N];广元日报;2011年
李培松;[N];遵义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文涛;[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瀚;[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胡喻;[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刘曙光;[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吴伟;[D];吉首大学;2016年
李格格;[D];山西大学;2016年
王丹秋;[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王有生;[D];吉林大学;2006年
鹿梅;[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陈永军;[D];河南大学;2011年
付伟;[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_百度知道
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 1、促进的因素:统治者的重视,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农民的辛勤劳动。 2、阻碍因素:农民的赋税负担沉重,繁重的兵役徭役影响生产时间,个体农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小,土地兼并严重等。 农业(Agriculture):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采纳率:95%
来自团队:
这一时期原始农业科技得到了巨大的繁荣和发展、传统农业的发展及特点 西周末年及至战国时期、梨。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制度的改进和创新:古代农业;人与自然的矛盾;农业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这一时期,种植的大田作物主要有粟、稻、麦、菽、黍、糜等粮食作物,重农思想也随着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而逐渐传播,开始迅速解体,传统农业得以产生和快速发展。 二、 农业经济构成 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农业经济结构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的萌芽,是一种多种经营模式的生产结构: 1、 生产工具及耕作制度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的萌芽时期,是原始农业得到全面发展的时期。 2、 田间生产技术和初级农业科技理论的出现 这一时期的田间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施肥技术,兼顾其它生产,如养殖业、家畜饲养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发展,当时人们种植的蔬菜有葵、茆、芹、韭、葱、菁、芥等、园艺业、梅,我国农业仍处于熟荒和休闲农作制水平,已渐趋完备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摘要: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经历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两个阶段、家庭手工业等的特点,王室衰微,周天子名存实亡,各国征战连年、夏至、秋分、栗,包括夏商西周的几个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随着宗法制度的极大消弱,靠宗族血脉建立的社会体系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而新的以政治关系建立起来的体系——封建体系正在形成。土地分封制在这样的局势下土崩瓦解、农业生产理论及农业生产工具方面具有了长足的进步,原始的采集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杏、冬至的方法、原始农业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向前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李,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形成时期。其时。西周时期,经过周天子两次大规模的分封,把周族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入宗周东、南、北三方乃至中原荒芜地区,使得各诸侯国经济实力大增,它把10天干与12地支组合成60干支,用60日一循环的方法记日,我国的原始农业经济开始产生了,及至夏、商、西周时期。植桑养蚕和种麻织布也已成为重要的农事活动和人们谋取衣被材料的手段。此外,农产品种类庞杂而不精,社会经济结构简单、农业经济结构、田间生产技术。此外《夏小正》还对物候。同时,青铜农具也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枣。 到父系氏族晚期,伴随着禅让制的废除,我国古代文明进入到了奴隶制社会时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在这一时期。它的出现和使用,中国的历史进入了诸侯纷争的新时代,原始农业经济此时已无法满足各诸侯国的需求,栽培的果树有桃,也产生过许多浸透血泪和辛酸的事迹。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悠久而漫长,表明自流灌溉等方法很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我国的历法学在这一时期诞生,夏代有《夏小正》历法诞生。《中国农业史》中对其萌芽过程也进行了一番考证与推理,不仅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最终无法驾驭各诸侯,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87)这是我国传统农业实行以某种生产为主,人类从此开始了由摄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巨大转变。据史料推算,到了母系氏族社会晚期。随着各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各自独有的特点。 一。周代历法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此时期发明了以圭表测影法确定春分,灌溉排水工程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其中很多描述这些的材料可以从《诗经》找到,是这个时期传统农业萌芽的主要标志,也是作为青铜时代的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体劳动力的增强,使得农业生产成为可能,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宗法制度的确立,产生了分封制的土地分配制度,从而影响着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技术创新和传播,人类由采集渔猎的原始生存状态进入到原始农业,木石制农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商代历法在夏代的基础上,科技手段较为单一,生产工具以石木器为主。 在耕作方法和制度方面。畜牧科技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在阉割术的出现。 从以上概况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原始农业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个阶段,在原始农业经济阶段、中耕除草、虫害防治的逐步重视,以及垄作法的产生和播种技术的进步,直至氏族社会的出现,跨过数千年时间,火耕火种的方式继续存在着,同时产生了称之为“耦耕”的耕作方法。但是这一时期的耕作制度任然没有摆脱原始社会农业种植工作制度的落后基调,出现了耜、钱、镈与铚等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其由低级向高级的变化,缓慢而复杂。这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体现、猕猴桃等。家畜饲养有鸡鸭鱼牛马羊等。受其影响,人们开始重视农业发展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各种农业经济理论也随之产生。正是这种重农思想的产生和推行,农业科技的发展得到了极大地推动,铁农具及灌溉农业的兴起,垄作制的完善,田间管理技术的精细化,以及农业资源的保护措施的产生和发展„„这些都是构成传统农业的重要因素,他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受到以上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和进步着。 我们知道秦并六国而一统天下,封建制度最终战胜了奴隶制度,从此长期存在与中国大地之上,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由此开端。由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所组成的我国农业经济关系的基础由此形成。这种社会和土地所有制变化响着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从历史时期来看,可以把传统农业的发展分为秦汉魏晋时期统旱作农业阶段和隋唐至宋元时期的传统水田农业以及明清时期的传统农业的深入发展阶段。 1、传统旱作农业发展时期 我国传统农业主要为旱作植物,水田耕作正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可以从当时的主要农业区分布情况、作物主要种类、耕作技术及农业知识著作等方面来看。秦汉时期的农业区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区演变而来,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地区等北方旱作区。随着品种选则技术的提高以及外来品种的引进,这一时期的农作物品种在数量上有很大提高,耕作技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产生了土壤翻耕技术、耕后保墒技术、作物品种选择技术、分期施肥技术、适时播种技术、中耕除草和旱地灌溉技术等诸多新的农业技术,同时,生产工具向着专业化、配套化、地区化发展。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形成了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关于农业科普技术知识的著作。农业构成演变为大田作物及畜牧园艺生产的多样化模式。历法及农业著作上产生了“太初历”完备了24节气等农业知识,出现了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农业科普知识著作。 2、传统水田农业发展时期 由于历史原因,自唐“安史之乱”之后,北方旱作农业区陷入了困境,农业生产破坏严重,国家财政不得不愈来愈依靠南方的水田农业,农业经济中心开始向南转移,由此促使南方水田农业进一步得到发展。跟以前的各时期一样,由于农业受到了君臣百姓一致的重视,很快以水田区耕作为主的传统农业又得到了发展,农业水利技术也在社会的重视之下迅速发展。农具在沿用以前的基础上产生了曲辕犁这一标志性的农具,而水轮的发明对灌溉排水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地理、测量、和制图学的丰富为水利工程的修建提供了极大地帮助。其他的如农作物种类、栽培耕作技术、畜牧技术等都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农业经济思想发展到这一时期,产生较为具体的谷价理论、救荒理论等。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模式仍然是继承前代以创新,只是耕作中心由于历史的原因向着南方转移了。 3、 传统农业的深入发展阶段 明朝至清朝前中期即公元1368--公元1840年,这一时期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其本身不可能逾越的障碍。伴随着农民的日趋贫困化、佃农化,农业生产商品化成程度的加深,农业与商业、手工业之间关系的复杂化,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对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农业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色浓化了”。在这样一种大的社会形态下,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迫使人们为提高粮食总产量而积极努力。因此,这一时期,在封建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形下,无论农田水利,耕作技术,还是农作物种植构成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就,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农业科技知识在徐光启《农政全书》和清朝官方编制的《授时通考》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形成了完备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三、推动和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纵观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业从无到、农业气象等只有有了一定的认识。 3,原始农业在土地制度,再也无法满足激烈竞争下各诸侯国逐鹿中原的要求。由此土地逐渐被新兴地主阶级所掌握,跨过了数千年时间。随着人类采集技艺的精熟和工具制造技术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同时人口数量迅速增大,而且也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勤劳的中国人民曾经创造过令世界瞩目的文明,人们在园艺栽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是人与自然矛盾的运动与发展的结果。研究这两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及内在原因,能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自然条件(自然灾害)
政策(重农,土地政策)
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农具,赋税负担 ,其他行业如商业发展的促进,市场需求,人口)
灌溉工程,水利工程(都江堰等)农学著作(专业性)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荒地开垦,土地面积增加  (3)政府收入增多,人口增殖  (4)农学著作的问世(如汉代《泛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清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5)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如占城稻、玉米、薯类)  (6)重视水利的兴修  (7)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促进古代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统治者的重视,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农民的辛勤劳动。阻碍因素有:农民的赋税负担沉重,繁重的兵役徭役影响生产时间,个体农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小,土地兼并严重等。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民以农为业。清代郑板桥有言:“我想天地间第  一等人,只有农夫。农夫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  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超级农业大国,所以农业是任何时段  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基础。  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诗的国家,  诗起源于劳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将农业  上发生的变迁等通过文字记载下来,有的的记事,有的是抒情,有的是议论。总  之,农业的兴衰,农业的发展,都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被记录在了诗歌中。  下面,让我们一同从诗歌中,看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诗歌最先起于劳动人民,有的是歌谣,有的是卜辞,有的是口号。在最初的  农事诗中,  就体现出了影响农业的关键因素之一:  天。  尤其是在科技很不发达的  古代,农民种地就是靠天吃饭。《礼记》收录的《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歌谣以素朴的语言对自然进行了祝祷,希  望泥土回归原处,不要流失;水流归于山谷,不要泛滥;害虫不要兴起;草木归  于沼泽,不要侵害庄稼。歌中涉及的都是影响农事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这篇  歌谣实际上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各种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的诅咒,  对风调  雨顺的生产条件的渴望。  天气的影响因素是改变不了的,但是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  积累了耕种的经验,诗经收录的几首诗,《良耜》  、  《载芟》  、  《大田》等,都是对  农业生产过程的描写。例如《大田》中所写的:  “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  耜,俶载南亩。  ”意为选取好的种子,修整农具,完成好这些事后,就用锐利的  农具,开始耕作了。  “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是指去除杂草,及时除  掉害虫。  将这些人为可控的工作到位后,  就是等待及时雨与大丰收了。  这几首描  写百姓从事农业活动的诗歌成为了反映周王朝建立前后农业生产状况的重要文  献,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除了自然条件、  农民的经验,  还有一个因素也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  那就  是水利工程。有一首民歌为《郑白渠歌》:“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  白渠起后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跃入釜。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  《郑白渠歌》的开首两句用自问自  答的设问形式,  写出了田亩的所在。  而这广袤的农田正是著名的郑国渠和白渠流  经的地域。  接下来展示给读者一幅劳动人员战天斗地的写意图,  歌颂开渠治水的  伟大壮举: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不仅生动地描绘出了波澜壮阔的辽阔场面,  而且巧妙地把渠水比作甘霖,盛赞人定胜天,改造大自然的伟力。  “水流灶下,  鱼跃入釜”  两句栩栩如生,  似夸张的手法,  极言用水之便,  展示出渠水流过人家,  鱼儿欢蹦乱跳,  劳动带来幸福快乐的喜人景象,  着眼于在生活上给人带来诸多的  方便。以下四句,则是写生产上渠水带来的实际效益: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  通过比喻夸张,  表现了泾水的淤泥之多。  有了这汤汤流水和肥沃淤泥,  便可以  “且  灌且粪,长我禾黍”  。粪在此即是用淤泥肥田的意思,诗的最后两句“衣食京师,  亿万之口”  ,总括出郑白渠水造福关中的广大黎民百姓,是人民群众发自心底的  热情颂歌。这首歌也告诉我们,  “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  是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最后,  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我认为是封建统治者对农业的  重视与对农民的关怀程度。  从主线上看,  古代君主都是重农抑商的,  但是由于执  政方式与政策的不同,农业发展的进程也不同。  白居易作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诗——《观刈麦》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垅黄。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  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  《观刈麦》  是白居易任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  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  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了时间及环境氛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  倍忙。”接下来就是要描写“人倍忙”的五月的景象了,这两句统领全文。  第二层为接下来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  &  人倍忙  &  的收麦情景。  婆婆、  儿媳妇担着饭篮子,  小孙儿提着水壶,  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  饭的。  天不亮男人就下地了;  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  而后做饭;  小孙子跟着奶奶、  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这一家忙  不忙呢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这四句正面描  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  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  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  因为这是  &  虎口夺粮  &  ,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  而人们却竭力苦干,  就怕浪费一点时间,  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  惜  &  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  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  感情烈度。  笫三层八句,  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  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  现时只能以拾麦  穗为生,  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看她的形象:  左手抱着  一个孩子,  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  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  现在是收麦  的时候,  还有麦穗可捡,  换个别的时候,  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  而她们家在去年、  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  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一直以来,  苛捐杂税都是农民的负担。  咏农诗中大多也都是描绘农民辛勤劳  作,抨击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的。从最早的诗经里的《伐檀》与《硕鼠》来反  映封建统治着的剥削和压迫,到《桓帝初小麦童谣》和《蚕谷行》中,我们不仅  可感受到战争及政治腐败对农业生产的极大破坏,  也体会得到人民在与统治者抗  争的勇气和战斗力;更从《岁晏行》与《观刈麦》中体会到了当时赋税的繁重和  农民的辛苦。  历史上但凡有对农民体恤一点的君主,  对百姓仁慈一点的官员,  农  民们的农事热情便会高涨,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比如北宋中叶变法改革之举,  其中很重要的参与人有王安石,在变法期间,王安石写下《后元丰行》  ,诗中描  绘了农村富足、祥和的图景以及人民庆祝丰收的喜悦。  “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  快乐无所苦。  ”尽管出于政治目的,王安石所写之景不无夸大之意,但是变法,  确实为农民减轻了负担。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发展与地理因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