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人工刷票和智能的本质刷票有本质上的区别吗

原标题:万能的人工智能和神化的AI教育

正如AiphaGo下围棋胜过人类一样,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人工智能正逐渐渗透至各个领域并有望成为推动各个行业的全新增长极。在当下众多的AI+行业中,教育行业的AI化似乎格外被看重。

教育行业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因在不同时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而困步不前。古往今来,从推举制度到科举制度,从维新运动到教育大跃进等,教育方式在不断推陈出新,每个时代下教育变革都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烙印。

人们在互联网时代对教育的探索也未曾止步。从PC到互联网,触网发展的在线教育一直成为投资风口,但由于高端定位、服务滞后、被资本裹挟的宿命,虽然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但模式的单向性和局限性,很难在个性化教学上得到实质性提升。

如今,AI技术的广泛应用,把教育的变革重任再次推给了人工智能。

那么,人工智能到底为教育带来哪些改变和提升?当AI+教育出现,冷冰冰的机器真的能代替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下面让我们带着问题去思考这个未来教育要面临的重要命题。

AI+教育的发展,应该从在线教育说起。

2014年被业内看作在线教育元年,部分在线教育公司有了规模收入,于是一些风投资本开始进入这个赛道。最先火起来的便是在线英语一对一,前有VIPKID这一独角兽企业领头,后方哒哒英语、VIPABC、gogokid、Tutor ABC等在紧追不舍。紧接着,作业辅导顺势大火。一起作业、猿辅导、作业帮、学霸君等在线题库以及作业辅导类APP密集出现。

随着人工智能(AI)时代的到来,编程教育开始被人们所认可,在线少儿编程类教育机构也在不断涌现。

今年以来,在投资风口稀缺的情况下,在线教育由于具备“稳定现金流”“稳步增长”“靠近变现”等特质,成为了诸多资本追逐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仅在K12教育领域,国内各家创业企业就已经获得超过15亿美元的融资总额。

即便在近期,在线教育的融资势头依旧不减。仅8月30日,就有Makeblock、顶思两家创企获得融资,这两家企业分别聚焦少儿编程和K12国际教育两条赛道,融资总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更早前,还有方体语文、斑马老师、“大耳猴”等在线教育赛道内的创企获得融资,可谓“百花齐放”。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交易规模约2402亿元,相较2016年增加了53.97%,并预测2018年交易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而从近期在线教育发展的势头来看,“AI+教育”的概念助推了在线教育行业的迅速升温,逐渐替代了传统线下教育,成为了教育行业的新宠。

多名在线教育的专业投资人表示,对教育和新经济结合的项目非常感兴趣,比如K12、幼教和语言学习这几个细分领域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或者区块链的结合。

模式升级:AI自适应教育

近年来,基于AI技术的探索和应用,“AI自适应教育”逐步推动行业模式升级。其中,以猿题库、作业盒子、乂学教育、洋葱数学等为代表的“先锋派”开始尝试一种新型商业模式:AI自适应教育。“AI自适应教育”的雄心在于以数据和技术为驱动力,实现规模化的个性化教育,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用户体验。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研究报告》,在教育领域,自适应教育是“AI 教育”的核心。《报告》中介绍:人工智能自适应教育是一次行业改革实验,对机构、对学生、对老师三方都具有降本提效的价值,其核心价值是把教育行业从劳动密集型的农业时代带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工业时代。

自适应教育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智能辅导系统”中,当时所谓的智能其实就是按学习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分层,把学生分成好、中、差等几大类,让每一类学生都匹配到他最需要的学习内容和路径。这是一种十分粗糙的个性化教育,其理念类似于分班。

自适应学习就是通过算法,将获取到的学习者的数据分析反馈给已有的知识图谱,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难度和个性化节奏的课程和习题等,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自适应学习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在于主要教学方式不同:传统教育通常是以班、组为单位的,由老师提供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学生的练习和需要做的测评也都是统一化的,而自适应教育是以个人为单位的,接受不同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练习与测评内容的个性化程度高。

自适应教育: “AI 教育”的核心

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产品包括拍照搜题、分层排课、口语测评、组卷阅卷、作文批改、作业布置等各种产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新高考改革等一波接一波的浪潮,热热闹闹地生长了起来,这些工具应用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不过,这些应用场景只停留在学习过程的辅助环节上,其价值也只是停留在减少重复劳动的层面上,并不会直接带来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而越是学习的核心环节,越依赖于对教育行业和学习规律本身的理解,也越依赖于对先进科技的灵活运用,创造出的产品也就越少。自适应则能够把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教学的核心环节中,打造教学机器人,从根本上改进学习的理念和方式,是正式意义上的教育变革。

美国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独角兽Knewton创始人Jose Ferreira认为,自适应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定位到每位学生的知识漏洞,而且在中国教育的课外辅导市场尤为有效。老师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一名最优秀的名师也不可能全面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漏洞,更不可能跟踪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随着学习时间的变化,自适应教育借助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便能够做到这一点。

在过去的10多年间,自适应教育一直不温不火,主要瓶颈在于知识点拆分不够精细——该把一个知识拆分成多少知识点,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最适合的学习方案?理论上来说自然是越多越好,但知识拆分的越多,对机构的测评和教研能力要求就越高,一般机构无力企及;即使机构能够企及,高昂的成本也会抬高产品售价,令一般用户望而却步。

这也是为什么人工驱动的一对一教学模式虽然低效,但仍然广泛存在的原因,而计算机驱动的自适应学习虽然美好,但实践起来总是虚晃一枪。

目前来看,知识点的拆分就是自适应教育产业中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只有更细腻地拆分每个知识点,并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介入到学生的课前测试、学习流程、课后测试、作业流程等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可定义、可测量、可传授的个性化教育,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霸。

近几年,有些企业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不仅能够做到一人一个学习方案,而且还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实时情况,动态调整下一步的学习内容和路径,从而实现可规模化的个性化教育。

如今,自适应教育已正成为下一个风口,许多企业纷纷地挤入这个行业,它不依赖于名师,只是在模拟一个优秀名师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经验。相比于过去的以老师为中心的在线教育,自适应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带给学生更灵活、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AI教育能否代替老师?

客观来说,不管何种方法,AI+教育目前仍旧是初级阶段,商业模式与技术怎样才能结合地更加“懂学生”,创业公司和巨头都在尝试和探索之中。同时,随着在线教育行业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在线教育并不会彻底颠覆传统线下教育”的说法也逐渐成为业内共识。

泉源教育创新中心研究员王磊表示,人工智能应用在教学环节的好处是,能够处理评测等简单、重复的工作,将教师解放出来,教师可以更专注教学本身,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素养。

好未来总裁白云峰看好的是AI+教育解决教育资源均衡化与教育个性化问题,而这恰恰是基础。

但新东方在线CEO孙畅认为,在线教育说到底还是教育行业,虽然AI等技术的应用备受资本看好,但技术只是教育的实现手段,不能成为教育的核心。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林路认为,技术对教育的改造刚刚开始,未来整个教育行业会有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国际化的学习、机器人助教和老师、个性化学习等。技术的发展有可能会带来更多个性化教育的可能性,而且是在大家可以接受的成本前提。但他也指出,教育本质是一个服务行业,不是流量或者渠道的生意,因此技术只是一个手段,而非行业的本质。

拥有同样疑问的并非只是AI+教育领域。此前,AI同传将取代人工同传的言论一直甚嚣尘上。但最终,相似言论以科大讯飞躺枪“AI同传造假”而告一段落。

而实际上,在躺枪“AI同传造假”之前,科大讯飞 CEO 吴晓如,就曾客观阐述了人工智能作用的局限性:“人工智能其实没那么神奇,它更多是一种机器学习的技术,是一个辅助,因为教育的本身是教你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人工智能替代你。人工智能可以把一些重复的工作做了,但想要它像老师那样对学生负责,绝对做不到。”

众所周知,科大讯飞“讯飞听见”智能会议系统是全球首款中文语音实时转写和多语种实时翻译系统。针对这套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取代同声传译时,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有观点认为同声传译将被人工智能取代,这是对新技术发展的高度神化,可能会对大众造成错误引导。现阶段,人工智能只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目前并没有取而代之的可能。

谁会是AI教育领域的BAT?

如今,尽管目前AI+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和成绩,但是总得来说,仍处于初级阶段。深入来看,其实行业一些伪AI概念根本经不起推敲。有人质疑人工智能+教育还处于赚吆喝阶段,甚至成为教育培训企业占领市场、笼络生源和吸引资本的噱头。AI系统缺乏传统教育的思辨性、情感互动、品德培养等功能将成为AI教育的软肋。

可以预见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都将成为企业重点研究和突破的课题。就目前行业发展来看,行业中假借自适应教育之名来获取用户,这些企业未来必将会被高质量的自适应教育所取代,谁能够突破自适应教育的瓶颈,谁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行业独角兽。

AI作为一种先进科技,赋予了我们这个时代更多可能。我们不能否认人工智能为各个行业赋能带来的巨大改变,但也不能神化AI的作用。总体来说,目前“人工智能+教育”还处于探索试错期和快速发展期,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结合也将整体加速迈入深水区。对行业企业而言,如何围绕教育的本质,快速构建自身壁垒将是行业企业着重思考的问题。

“互联网+”造就了BAT,待AI+成熟之时,谁能抓住优势成为AI+教育领域的“BAT”?让我们拭目以待。

}

原标题:【网信课堂】智能家居:每一件家具都在说“我懂你”

同学: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到家前十分钟,空调已自动打开了降温模式;当你跨进家门,轻轻念叨了一声“好累”,亮起的台灯光线自动柔和了,唱歌的音箱切换了舒缓的音乐,冰箱告诉你“水果再过3天就不新鲜了,快吃吧”;只需把换下的衣服交给洗衣机,它就会调节成最合适的清洗模式……网信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些场景在未来都能实现吗?

网信哥:当然可以实现了!这些可统称为智能家居,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不断深入,“家”会变得越来越“智能”,生活会变得越来越“有趣”!

同学:哦,这样啊!我家里也有智能家居呢,扫地机器人总能按时清扫地面,现在都不用我亲自动手了,真方便!

网信哥:你说的这个是“智能家电”,可不是“智能家居”。

很多人把智能家电当成了智能家居,但智能家电的本质还是家用电器,只不过采用了一些智能化的系统或者技术。智能家居是一个平台,是智能化的控制系统。通过平台能够控制家中所有的智能化产品。咱们消费者要认清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在选择产品和品牌的时候不要被一些家电厂商所谓的智能化字眼迷惑和误导。

同学:那智能家居含义究竟是什么?

网信哥: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常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可简单理解为,通过互联网技术,让家里的电器设备能够整体、协调地适应自己的喜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同学:智能家居除了能解放自己双手外,还有什么好处呢?

网信哥: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提供舒适安全、高品位且宜人的家庭生活空间,还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帮助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有效安排时间,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

除了之前你说到的空调自动开启,灯光自动调节外,当你打开冰箱取出食材,对着冰箱问一句“鱼香肉丝怎么做”时,冰箱显示屏上就会播放一段烹饪教学视频;睡觉前,你在手机上设定好洗澡时间和水温,浴室里的灯光就会自动亮起,浴缸也开始放水、调温……这些不仅解放了我们的双手,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生活更舒适。

同学:智能家居为何会如此“智能”?

网信哥:当今智能家居主要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将每一个物体通过传感和感知连接起来。这其中,物联无线网关是整个智能家居系统的中枢,类似于主机在电脑设备中的地位。有了物联无线网关,则可通过各种移动智能终端,控制任何基于无线技术的产品,实现无线数据传输。

同时,人脸识别、图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成果,则使机器能够从语音信号里面识别各种不同的因素,从图像里面识别不同的物体。这些技术的应用让家用电器具备了初步的“智慧”。

同学:在未来,智能家居将是何种场景?

网信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应用场景将会走进人们的生活。在未来,智能家居将是一种无需借助任何终端设备,就可直接将人的感官感受传递给家居设备,让它们能够读懂人的心思,这便是物联网时代所提倡的“传感”:感觉空调温度低了、有些冷了,这时空调能够感知并自动将温度调高;感觉地脏了,清洁机器人就能自动去擦地。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家居——每一件家具都在说“我懂你”。

(来源:中国网信网 纪静编辑整理)

}

雷锋网注:本文作者程浩,原文标题《迅雷创始人程浩:互联网下半场的三大关键词》,雷锋网获作者授权转载。随着人口和流量红利消失,中国的互联网逐渐步入下半场。近来,越来越多的巨头迈进线下,阿里的盒马鲜生、京东的7Fresh、永辉的超级物种。这背后有着什么考虑呢?

从时代角度,过去20年属于互联网快马奔腾的年代。

我们如果回首看2007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前10大公司,互联网相关的只有微软入榜。算半个互联网企业吧。其他霸主都是埃克森美孚、中国石油、通用电气、中国工商银行、俄罗斯天然气、AT&T等能源、银行、通讯领域的实业巨头。

10年后,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再看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前10名,已变为了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等高达7家互联网企业上榜,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市值都超过了4000亿美元。传统领域的巨头只剩下了美孚和强生,另一家上榜的公司是做保险和投资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所以不论从世界还是中国来看,过去20年,互联网从量级上都取得了迁跃式发展。这时有人在2017年,提出了中国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概念,我非常认同。那么怎么来区分互联网上半场和下半场?

我认为人口和流量红利消失,是中国互联网上半场跟下半场的分水岭。所以现在如果创业公司还想做纯PC互联网或者纯移动APP,很难出独角兽了。即使出独角兽也不是初创公司的产品。

正如2017年最火的创业产品是抖音,一个传统移动App。短短一年多时间DAU(日活用户)就达到了几千万。如果这是一个独立公司,肯定就是独角兽了,但抖音其实是今日头条出品的产品。有人说不还有互联网+么?互联网+都已经好几年了,衣、食、住、行早就被覆盖的差不多了。

我此前在《人工智能创业的6大核心问题》中跟大家聊过,传统互联网最大的价值,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并提供连接。但国内很多行业,信息不对称和连接并不是痛点。例如医疗、教育等传统领域,供需关系不平衡才是更为严重的问题。互联网提升了一部分效率,但没有根本的解决问题。这亟需互联网下半场的到来。

如何解决供需关系不平衡?核心只有提高生产效率。由此,我提出互联网下半场三个重要关键词:人工智能、企业服务和线上线下融合。特别在互联网下半场,线上流量枯竭会催生这三大领域高速发展。

首先来看人工智能。我们拿滴滴打车举例,通过互联网的连接,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但为什么打车价格降不下来?最根本的原因,一辆车还需要一位司机来开。现在中国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那打车价格就不可能降下来。

如果有一天L4级自动驾驶实现了,就不再需要司机,价格至少降低2/3,所以自动驾驶是共享出行这个领域最大的弯道超车机会。滴滴在2017年拿了两轮近100亿美元的融资,重中之重应该把资源投入到自动驾驶相关的布局中。

AI也包括医疗领域的辅助医生看医疗影像,以及全世界最著名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些都极大的提升了效率。

总结来说,人工智能将解决互联网在很多领域没有解决的问题,主要就是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改善供需关系,这在互联网下半场非常重要。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企业服务。很多人会疑问,互联网下半场与企业服务间能有什么关联?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过去为什么2B业务一直落后于2C业务?

拿美国市场来看,做2B业务的公司与做2C业务的公司,即使谈不上各占半壁江山,但至少也有四六开。企业服务领域有很多像Oracle、SAP这样市值千亿美元的公司。而国内,从市值角度来讲,做2B业务的公司甚至连2C公司的十分之一都没有。这是为什么?

我认为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中国过去二十年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带给2C市场巨大的人口和流量红利,无论是互联网、房地产还是金融,这应该是过去20年中国发展最快的三个行业了。在这种时代大机遇下,“野蛮成长”是最好的选择。企业没有时间,也没动力去做内功,“一快遮百丑”,“快”比什么都重要。 但是今天人口和流量红利消失了,获客也好、留存也好等各方面成本都上来了。同时过去很多企业一直在蒙眼狂奔,发展节奏一放缓,内部管理问题也开始涌现。

这时怎么办?就需要企业去做好管理,要做精细化运营,也就是开始比拼内功了。这些正是企业服务的价值。我们反观美国市场,经济一直很平稳,也没有那么大的人口红利,所以美国比中国更早的进入了比拼效率的时代,也就更早地催生了企业服务市场。

中国进入企业服务时代,除了因为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之外,还包括其他几个原因:

  • 1. 国内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迅雷大概2007、2008年做校园招聘时,给应届生五六千元算很高了。2010年以后,互联网圈几乎都给到1万以上了。再加上五险一金,直接提高了企业40%的成本。所以现在很多情况是,与其自己雇人,还不如直接购买SaaS服务。

  • 现在企业的管理者们,越来越重视降低管理成本。大家都明白人多不是好事,直接拉高了管理成本。迅雷创业的前两年,我特怕老百度的同事问我你们公司多少人了,因为我说只有20人,我觉得挺不好意思的。

    现在可不一样了,如果一个公司2年就招了200人,很多人的第一个反应是你们公司是干嘛的,需要那么多人么?有经验的管理者们希望借助企业服务,将一些非核心又比较标准化的业务尽量外包出去。这其实比较符合现代企业精神。大家都以WhatsApp为榜样 ——50人做出190亿美金的公司!

  • 企业信息化程度在逐渐完善。说白了,以前信息化程度很低的时候,什么数据都没有,我想借用外部服务来做精细化运营也做不了什么。现在随着IT技术的发展,企业各方面的数据越来越全,所以很多外在的工具都能派得上用场。数据的丰富,为企业服务提供了土壤。

  • 企业服务呈现移动互联网化趋势。以前很多传统企业的老板,都不会操作PC电脑,你让他去买单一个企业服务,他完全弄不懂也就不会买。现在即使再传统的企业老板也会用手机。他们用手机APP查看企业的经营状况,非常直观方便。这个是移动互联网为企业服务带来的另一个发展契机。

所以综合以上多方面原因,国内企业服务时代已经到来。

互联网下半场另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线上线下融合。我们拿滴滴打车和摩拜单车来举例,一个是共享汽车,一个是共享自行车,两个都是O2O,但实际在业务模式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因为滴滴打车是Online To Offline。大家要先下载APP,然后再体验叫车出行服务。摩拜单车却是反过来,大部分人先在街上看到了自行车,然后再扫码下载注册APP。所以摩拜单车其实是Offline To Online。

滴滴诞生于移动互联网红利最大的2012年,那时流量一定是从线上往线下引。到了摩拜单车出现的2016年,无线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已近尾声,或者说线上获客成本太高了,所以才出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反流。

线上线下流量反流,可以看作是互联网下半场开启的一个标志。包括新零售,也是典型的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让线下流量反哺线上。

拿亚马逊举例,为什么要花137亿美金收购Whole Foods(全食超市)?因为以前在亚马逊网站上没法儿卖生鲜。有了Whole Foods几百家线下门店的支持,现在客户在亚马逊上下单后,基本上3个小时就能送到家。这为亚马逊拓展了广阔的线下客群。

同时亚马逊现在还开有实体书店,我去年在硅谷时去转了转,这实体书店挺有意思,有几个特点:

1.首先书店摆放什么书,都是经过大数据研究过的。亚马逊会认真研究这个居住区域的人,过去都在线上买了什么书,开实体店时也会放类似的书籍。举个例子,在硅谷多卖一些科技创新的书,而纽约多卖一些金融相关的书。

2.在实体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每本书都会打出在亚马逊网站上的评分。下面还有两行字,就是在亚马逊上这本书最火的一条评价。我发现这点对于读者来讲价值极大。

3.如果你觉得这本书挺好的话,无需到收银那里结算,直接用亚马逊的APP扫那本书的封面就可以购买,非常快捷方便。

大家过去总觉得亚马逊一定是电商,其实他们早已将触角深入到了线下。包括亚马逊去年推出了Amazon Go无人便利店,都是在尝试线上线下融合。

类似的,国内有阿里的盒马鲜生、京东的7Fresh、永辉的超级物种,我都有实地去考察体验,这些都是线上线下互相倒流 ——线下购物推荐你使用APP结算,同时住在3公里以内的用户可以通过APP直接下单送上门。我听说他们还有一个KPI,就是线上的订单量不能低于线下的,所以很明显,大家都希望把线下的用户导到线上,这很自然,全是线下的话这和其他的实体超市没有本质的区别。

整体来讲,因为涉及到线下,这个模式还是挺重的。首先店面租金就不便宜,还要雇佣很多服务员,还得囤货,卖生鲜还要有复杂的供应链等等。

但即使线下这么重的生意,为什么阿里、腾讯、京东还要进?事实上,阿里不仅推出了盒马鲜生,他们还联手了百联,又入股高鑫零售,成了大润发及欧尚的幕后老板;而腾讯京东则入股永辉。

核心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线上的流量已经不足以支持他们这么庞大体量的增长了(腾讯阿里虽然从财报上看每年的收入还有50-60%的增长,但那更多是因为商业化程度的提高,而非用户群和流量的增长)。如果线上的流量还是以每年30%或者更多的成长,阿里、京东这些电商巨头才不会碰线下呢——线上赚钱多容易,线下太苦了!

最后,我想跟大家聊一个2017年特别火的话题。当然我一说这话,大家肯定觉得我要聊区块链,其实不是。今天想聊的都是跟互联网下半场相关的事情。这个话题是什么?微信小程序。

以前2C端的获客基本通过两种途径——APP和微信服务号。前者太重,用户还得下载,后者基于H5开发,体验不好。小程序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微信扫一下就能用,体验接近原生,而且一套代码通吃安卓和iOS两端。

但以上这些优点还不是小程序最核心的。更重要的是微信带给小程序的入口支持。腾讯对小程序的定位我认为在过去发生了变化。小程序刚出来的时候针对的都是线下场景,比如到餐厅点个餐什么的,但现在定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微信群里面,你可以把小程序的链接丢进去,在公众号中也可以拉起小程序。而且微信的最新版本,往下一拉界面,上面直接有四个最近使用过的小程序入口。而且现在小程序也能弹Push了(通过“服务通知”)。这些都是巨大的入口支持。未来也许有一天朋友圈也支持小程序了,甚至微信哪天给小程序一个一级菜单也说不好。

但是,这些入口方面的支持仍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社交关系的支持!大家有没有关注一个特别火的小程序叫头脑王者,其实就是一个很小的智力型游戏,能够跟其他人相互比拼答题。

因为能够一键丢到群里分享,所以有很强的社交传播力,而且游戏里面你还能看到这个群其他朋友的排名。当然,目前这个社交关系的开放还比较初级,如果好友列表能够像Facebook一样开放,那价值就更大了。我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腾讯毕竟越来越开放了。

说了半天,小程序和互联网下半场有什么关系?有关系!我认为小程序就是互联网下半场的新一波流量红利,而且是社交流量红利。社交流量是最低成本,而且具有最大爆发力的流量,大家一定要利用好。特别是现在小程序还处于早期,开放平台的早期红利特别明显,后期会慢慢减弱(例如你现在想开自媒体,肯定去头条号,而不是新浪微博)。

微信已经是超级入口了,小程序的生态一旦起来,这就是操作系统了。所以虽然现在腾讯的股票已经很贵了,但我认为仍然有上涨空间。

(雷锋网注: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获作者授权转载,本文不代表雷锋网立场。)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能的本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