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中德签订合同,德国人歧视中德婚姻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中国可随时用之于购买 德国人歧视中德婚姻工业产

周热销排行
用户评论(0)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百科纵横】 中德合作 (1911年-1941 年)【族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0,974贴子:
【百科纵横】 中德合作 (1911年-1941 年)
年间,中国和德国之间的合作在20世 纪中前期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中 德合作使两国结成联盟,密切的合作关系使中国的工 业建设和军备迅速现代化,这在中国之前尤 甚。此时期的中华一直在民国军阀割据与列强环 绕的环境下艰难地生存着。1928年,完 成,虽在名义上统一了军阀动荡之中的中国,不 过于同时期,日本对外扩张,主张对中国发动战争的 鹰派势力却在该国政坛抬头。有鉴于此,迫 切需要实现军备和国防工业现代化以获得自卫生存的 能力,而德国方面则需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这种关 系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间,将中德两国紧 紧地维系在一起。虽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当 政开始到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而结束,只持续了不到 4年;而且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改革也到1936年才 开始,但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着深远 的影响 [1] 。同样,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国抵御日 本的侵略的能力。
图不错,另外本人也是德粉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努力也告一段 落。其后,德国首相俾斯麦对中国所采取相对怀柔的 政策,在德皇威廉二世时期有翻天覆地的转变,变得 更具帝国野心。例如在第一次中日战争后的三国干涉 还辽事件,德国协同法国、俄国,迫使日本归还辽东 半岛。此外,在1897年11月发生曹州教案(巨野教 案)后,威廉二世电令远东舰队,称“华人终于给我 们提供了期待已久的理由和事件。舰队立即驶往胶州 湾,占领该处现有村镇,并采取严厉报复手段”。 1898年3月,德国逼迫清朝与其签订《胶澳租借条 约》,德国取得山东胶州湾的99年租借权,以及山东 半岛的开矿权和铁路铺设权。1900年,义和团事件爆发,威廉二世曾在当年6月表 示:必须大举进攻北京,将它夷为平地(Peking muss regelrecht angegriffen und dem Erdboden gleichgemacht werden)。此后不久,德国驻华公 使克林德被杀,威廉二世旋即下令进行军事报复,中 德关系跌落至最低点。事实上,义和团运动最先起于 山东省,而山东省正是德国的势力范围。在义和团战 争中,威廉二世要求德国军队像当年的匈奴军队一样 无情消灭中国人。 [2]根据1901年的《辛丑条约》,中国向与之交战的11国 (参加联军的八国以及未出兵的西班牙、比利时、荷 兰)赔款白银4.5亿两,其中德国获得9007万两,占 赔款总额的五分之一。此外,清朝还派醇亲王载沣前 往德国,就克林德公使被杀一事向德国谢罪,并在克 林德被杀的东单路口树立牌坊以示纪念。中德关系在《辛丑条约》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执掌清朝政权的慈禧太后试图依赖德国的先进工业和 技术,实现1898年被她亲手中断的维新运动。在这段 时期里,德国对中国法律的影响也很大。在清朝灭亡 前夕,中国的改革者仿照日本的先例,参照德国民法 典,制订了清朝的第一部民法。 [3] 尽管该法典在清朝 灭亡前没有得到实施,但它成为随后成立的中华民 国在1930年代颁布的民法典的基础,该法典不仅至今 仍在台湾施行,而且影响了中国大陆的民法,例 如198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4]尽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中德关系再度变 得疏远。其中一个原因是德国在政治上被孤立,最明 显的例子是1902年英日同盟的成立和1907年英、 法、俄三国协约的签订。正因如此,德国打算在1907 年筹备德、中、美三国同盟,但这项建议始终无法成 事。 [5]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德国给予中国临 时政府600万马克的贷款,并表示可以向中国归还山 东的铁路权益。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时,德国在远东并无采 取主动去进行有意义的行动,因为它深陷入欧洲战 场。德国曾经试图将胶州湾归还中国,以避免落入日 本手上,但是日本威胁中国不得接受这一返还。1914 年8月23日,日本加入战争,并成为协约国的一员, 开始攻击德国在中国的租界,占领了青岛和胶州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中华民国南方的广州政府首 脑孙中山力主中**持中立,反对加入协约国对德作 战。而北方段祺瑞政府虽在英国授意下欲对德宣战, 但遭到日本阻挠。直到1917年,日本在得到英国、美 国、法国的保证,允许日本在战后继续保留前德国在 华殖民地和利权的情况下,才同意中国在8月14日对 德国宣战。此后中国军队扣押了停泊在中国各港口内 的德国和奥匈商船,并收复了德国在汉口和天津的租 界。协约国在中国参战时,曾经保证中国在德国战败后能 收回德国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但是,日本透过 《凡尔赛条约》取代德国,占领了青岛和山东半岛。 在中国人民都感到被协约国欺骗的情绪下,激发了爱 国的五四运动。总的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德关系带来了巨大的 伤害,特别是贸易方面。1913年,当时在中国有近 300个德国商号,但到了1919年,却只剩下2个。 [6]
为神马有些东西还要审核?
后面的都发不了?我去你妈度受!
中午上截图!
派往德国学习机械的中国留学生,年,中国只有约10,000英里的铁路网,远远少于孙中山先生认为在现代化的中国所应该拥有的100,000英里。再者,半数铁路网都位于东北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已落入日军手上。中国铁路现代化步伐缓慢的原因是列强之间在华在利益冲突,好像1920年英、法、美、日银行家在华利益的新四强公会。公会的目标在于平衡外国在华投资,四国中任何一国在对华提供信用担保以兴建铁路前必须得到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此外,其他国家由于经济大萧条的缘故,对华投资变得犹豫不决。尽管如此,一系列中德在1934年~1936年的协议大大加快了中国的铁路建设,在南昌、浙江和贵州之间都建有路轨。铁路得以加快发展在于德国急需有效率的运输工具去让中国出口原材料和铁路线正正符合中国政府对建设长江中南部省份成为工业重镇的要求。再者,这些铁路有军事用途。举例来说,浙赣铁路的建造能刺激下游长江三角洲的军用运输,即使上海和南京沦陷。另一个和它相似的是粤汉铁路网,为东部沿海和华中地区提供交通连接。这些铁路在抗日战争早期证明了它的功用。
派往德国学习机械的中国留学生,年,中国只有约10,000英里的铁路网,远远少于孙中山先生认为在现代化的中国所应该拥有的100,000英里。再者,半数铁路网都位于东北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已落入日军手上。中国铁路现代化步伐缓慢的原因是列强之间在华在利益冲突,好像1920年英、法、美、日银行家在华利益的新四强公会。公会的目标在于平衡外国在华投资,四国中任何一国在对华提供信用担保以兴建铁路前必须得到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此外,其他国家由于经济大萧条的缘故,对华投资变得犹豫不决。尽管如此,一系列中德在1934年~1936年的协议大大加快了中国的铁路建设,在南昌、浙江和贵州之间都建有路轨。铁路得以加快发展在于德国急需有效率的运输工具去让中国出口原材料和铁路线正正符合中国政府对建设长江中南部省份成为工业重镇的要求。再者,这些铁路有军事用途。举例来说,浙赣铁路的建造能刺激下游长江三角洲的军用运输,即使上海和南京沦陷。另一个和它相似的是粤汉铁路网,为东部沿海和华中地区提供交通连接。这些铁路在抗日战争早期证明了它的功用。最重要的中德工业合作计划是1936年的三年计划,这个计划由中国政府的资源委员会与德国的合步楼公司共同负责。计划的主旨是在短期内建设一个工业基地以抗衡日本,长期目标则是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建设一个工业中心地带,以供长期的工业发展。三年计划有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例如对钨和锑全部有关业务的专管,在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建设17座工厂,包括钢铁、燃料(煤矿和油矿)、机械、电气、化工等重工业厂矿和发电厂。正如1934年签订的以货易货协定中勾画的大纲所显示的,中国通过提供稀有矿产换取德国的技术和装备来实现这些计划。过高的成本部分地因在1932年至1936年间钨的价格翻倍而抵消。[18]日,合步楼公司合伙人将其股份转让给德国国防部,从而由军方背景的私营公司变为国营公司。当天中国代表顾振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签订了合步楼条约的补充协定——《德华信用借款合同》,由德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1亿帝国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此外,德国向中国的出口物资将由德国国防部提供给中国的1亿马克信贷实行现金交易。蒋介石、孔祥熙为此与希特勒、沙赫特互致贺电,标志着中德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 。三年计划也为国民政府培养了一批受过高级教育的技术官员,以负责这些国家计划。三年计划订下了许多目标,但不幸的是大部分工程都因1937年抗战的全面爆发而停顿,最终废止。 [20]
尽管如此,一系列中德在1934年~1936年的协议大大加快了中国的铁路建设,在南昌、浙江和贵州之间都建有路轨。铁路得以加快发展在于德国急需有效率的运输工具去让中国出口原材料和铁路线正正符合中国政府对建设长江中南部省份成为工业重镇的要求。再者,这些铁路有军事用途。举例来说,浙赣铁路的建造能刺激下游长江三角洲的军用运输,即使上海和南京沦陷。另一个和它相似的是粤汉铁路网,为东部沿海和华中地区提供交通连接。这些铁路在抗日战争早期证明了它的功用。最重要的中德工业合作计划是1936年的三年计划,这个计划由中国政府的资源委员会与德国的合步楼公司共同负责。计划的主旨是在短期内建设一个工业基地以抗衡日本,长期目标则是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建设一个工业中心地带,以供长期的工业发展。三年计划有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例如对钨和锑全部有关业务的专管,在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建设17座工厂,包括钢铁、燃料(煤矿和油矿)、机械、电气、化工等重工业厂矿和发电厂。正如1934年签订的以货易货协定中勾画的大纲所显示的,中国通过提供稀有矿产换取德国的技术和装备来实现这些计划。过高的成本部分地因在1932年至1936年间钨的价格翻倍而抵消。日,合步楼公司合伙人将其股份转让给德国国防部,从而由军方背景的私营公司变为国营公司。当天中国代表顾振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签订了合步楼条约的补充协定——《德华信用借款合同》,由德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1亿帝国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此外,德国向中国的出口物资将由德国国防部提供给中国的1亿马克信贷实行现金交易。蒋介石、孔祥熙为此与希特勒、沙赫特互致贺电,标志着中德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 。三年计划也为国民政府培养了一批受过高级教育的技术官员,以负责这些国家计划。三年计划订下了许多目标,但不幸的是大部分工程都因1937年抗战的全面爆发而停顿,最终废止。
派往德国学习机械的中国留学生,年,中国只有约10,000英里的铁路网,远远少于孙中山先生认为在现代化的中国所应该拥有的100,000英里。再者,半数铁路网都位于东北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已落入日军手上。中国铁路现代化步伐缓慢的原因是列强之间在华在利益冲突,好像1920年英、法、美、日银行家在华利益的新四强公会。公会的目标在于平衡外国在华投资,四国中任何一国在对华提供信用担保以兴建铁路前必须得到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此外,其他国家由于经济大萧条的缘故,对华投资变得犹豫不决。尽管如此,一系列中德在1934年~1936年的协议大大加快了中国的铁路建设,在南昌、浙江和贵州之间都建有路轨。铁路得以加快发展在于德国急需有效率的运输工具去让中国出口原材料和铁路线正正符合中国政府对建设长江中南部省份成为工业重镇的要求。再者,这些铁路有军事用途。举例来说,浙赣铁路的建造能刺激下游长江三角洲的军用运输,即使上海和南京沦陷。另一个和它相似的是粤汉铁路网,为东部沿海和华中地区提供交通连接。这些铁路在抗日战争早期证明了它的功用。最重要的中德工业合作计划是1936年的三年计划,这个计划由中国政府的资源委员会与德国的合步楼公司共同负责。计划的主旨是在短期内建设一个工业基地以抗衡日本,长期目标则是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建设一个工业中心地带,以供长期的工业发展。三年计划有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例如对钨和锑全部有关业务的专管,在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建设17座工厂,包括钢铁、燃料(煤矿和油矿)、机械、电气、化工等重工业厂矿和发电厂。正如1934年签订的以货易货协定中勾画的大纲所显示的,中国通过提供稀有矿产换取德国的技术和装备来实现这些计划。过高的成本部分地因在1932年至1936年间钨的价格翻倍而抵消。日,合步楼公司合伙人将其股份转让给德国国防部,从而由军方背景的私营公司变为国营公司。当天中国代表顾振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签订了合步楼条约的补充协定——《德华信用借款合同》,由德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1亿帝国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此外,德国向中国的出口物资将由德国国防部提供给中国的1亿马克信贷实行现金交易。蒋介石、孔祥熙为此与希特勒、沙赫特互致贺电,标志着中德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 。三年计划也为国民政府培养了一批受过高级教育的技术官员,以负责这些国家计划。三年计划订下了许多目标,但不幸的是大部分工程都因1937年抗战的全面爆发而停顿,最终废止。
派往德国学习机械的中国留学生,年,中国只有约10,000英里的铁路网,远远少于孙中山先生认为在现代化的中国所应该拥有的100,000英里。再者,半数铁路网都位于东北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已落入日军手上。中国铁路现代化步伐缓慢的原因是列强之间在华在利益冲突,好像1920年英、法、美、日银行家在华利益的新四强公会。公会的目标在于平衡外国在华投资,四国中任何一国在对华提供信用担保以兴建铁路前必须得到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此外,其他国家由于经济大萧条的缘故,对华投资变得犹豫不决。尽管如此,一系列中德在1934年~1936年的协议大大加快了中国的铁路建设,在南昌、浙江和贵州之间都建有路轨。铁路得以加快发展在于德国急需有效率的运输工具去让中国出口原材料和铁路线正正符合中国政府对建设长江中南部省份成为工业重镇的要求。再者,这些铁路有军事用途。举例来说,浙赣铁路的建造能刺激下游长江三角洲的军用运输,即使上海和南京沦陷。另一个和它相似的是粤汉铁路网,为东部沿海和华中地区提供交通连接。这些铁路在抗日战争早期证明了它的功用。最重要的中德工业合作计划是1936年的三年计划,这个计划由中国政府的资源委员会与德国的合步楼公司共同负责。计划的主旨是在短期内建设一个工业基地以抗衡日本,长期目标则是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建设一个工业中心地带,以供长期的工业发展。三年计划有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例如对钨和锑全部有关业务的专管,在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建设17座工厂,包括钢铁、燃料(煤矿和油矿)、机械、电气、化工等重工业厂矿和发电厂。正如1934年签订的以货易货协定中勾画的大纲所显示的,中国通过提供稀有矿产换取德国的技术和装备来实现这些计划。过高的成本部分地因在1932年至1936年间钨的价格翻倍而抵消。[18]日,合步楼公司合伙人将其股份转让给德国国防部,从而由军方背景的私营公司变为国营公司。当天中国代表顾振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签订了合步楼条约的补充协定——《德华信用借款合同》,由德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1亿帝国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此外,德国向中国的出口物资将由德国国防部提供给中国的1亿马克信贷实行现金交易。蒋介石、孔祥熙为此与希特勒、沙赫特互致贺电,标志着中德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 。三年计划也为国民政府培养了一批受过高级教育的技术官员,以负责这些国家计划。三年计划订下了许多目标,但不幸的是大部分工程都因1937年抗战的全面爆发而停顿,最终废止。 [20]
在1930年代后期的德国政界中,老牌政治人物如国防 部长勃洛姆堡和外交部长康斯坦丁·冯·纽赖特多采取 亲华态度,而新进纳粹党高官如约阿希姆·冯·里宾特 洛甫,则采取亲日态度。在德国政府内部亲华与亲日 两大阵营的交锋中,亲日派的地位逐渐上升。1936 年11月25日,德国与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 定》,该协定还附有一份补充议定书和一份秘密协 定,规定两国结成共同反对苏联的军事同盟。日本从 此取代中国,成为德国在远东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德日签署防共协定后,蒋中正对德日合作的前景感到 担忧,并担心日本据此干涉中国的“剿共”战争,于是 在12月1日令驻德大使程天放拜访德国国防部和外交 部,向其转达中华民国对德日协定的疑虑。德方官员 对程天放表示,德国政府非常了解中国的处境,以及 蒋中正的坚定反共立场,因此在与日本缔约当初就已 屡次声明,德国对中国毫无恶意,在将来也绝对不会 让日本把《反共产国际协定》当作压迫中国的工 具。 [18]日,参加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后归 国的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顺道访问了柏林,同沙赫 特、戈林、勃洛姆堡、马肯森(外交部副部长)举行 了会晤,商讨中德易货贸易问题和德日同盟问题。6 月13日,希特勒会见孔祥熙,表示德国和中国的贸易 将使两国互惠双赢,德国在远东既没有政治目的,也 没有领土意图,唯一的想法就是做生意。希特勒还希 望中国和日本友好合作,不要发生问题。 [7] 6月18 日,日本驻德大使武者小路公共拜访马肯森,询问孔 祥熙此行有没有提到军火输送问题,马肯森表示否 定。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极大地损害了近10年来一直处于密切合作中 的中德两国关系。希特勒的亚洲政策是毁掉中德合作 关系的主要原因。由于日本军事实力的优势,希特勒 选择日本作为其对抗苏联的战友。 [19] 尽管中国政府 官员和德国投资者在不断的游说纳粹政府,但希特勒 一意孤行。他虽然同意合步楼公司将中国已订购的货 物运往中国,但禁止任何人从中国进口货物。另外, 中苏两国于日签订的中苏互不侵犯条 约和希特勒的战略完全相背。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德国外交部希望采取完全中立的 立场,既不得罪日本,也不疏远中国。虽然武者小路 公开要求德国采取对华军火禁运措施,但在1937年7 月仍有7艘德国商船离开汉堡前往上海,向中国运去 大批军用物资,另有3艘商船准备起航。为稳住日本 政府,德国外交部在7月25日谎称已对中国实施军火 禁运,德国驻日武官奥特同时指责日本在华北的行动 严重影响了德中经济关系。 [20]中华民国方面,在7月21日至28日的一周内,蒋中正 先后会见了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美国大使詹森、德 国大使陶德曼、意大利大使柯莱、苏联大使波格莫洛 夫和法国大使那齐雅等人,要求各国出面调停中日战 争。但日方态度强硬,宣布不欢迎任何第三国的调 停。7月26日,陶德曼对蒋中正表示,虽然德国愿意 调停,但日本已声明不愿第三国干涉,因此调停不会 收到成效。蒋中正指出,中日战争的继续发展必将导 致中国在中苏关系上发生转变,以此来要挟德国出面 调停。 [7]这一谈话传回柏林后,德国政府不得不慎重考虑苏联 插手的问题。7月28日,希特勒指示狄克逊,要求他 设法通过外交途径阻止日本把中日冲突升级为战争。 由于害怕苏联恢复对华影响,德国的对日态度逐渐变 得强硬。德国外交部要求狄克逊向日本政府表明,日 本企图利用反共产国际协定来为其进犯中国找一个体 面的借口是不合适的。德国认为“日本(对中国的) 进犯违背反共产国际协定精神,妨碍中国稳定,促使 共产主义在中国蔓延,并最终使中国投入苏联的怀 抱”。同时表示拒绝终止对华军火输出,拒绝召回在华 军事顾问。
1936年,中国只有约10,000英里的铁路运输网,远远 少於孙文认为在现代化的中国所应该拥有的100,000 英里。再者,半数铁路网都位於东部和北部,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前期已落入日军手上。中国铁路现代化步 伐缓慢的原因是列强之间在华在利益冲突,好像1920 年英国、法国、美国、日本银行家在华利益的新四强 公会。公会的目标在於平衡外国在华投资,四国中任 何一国在对华提供信用担保以兴建铁路前必须得到所 有成员国一致同意。此外,其他国家由於经济大萧条 的缘故,对华投资变得犹豫不决。尽管如此,一系列中德在1934年-1936年的协议大 大加快了中国的铁路建设,在浙江、贵州和南昌之间 都建有路轨。铁路得以加快发展在於德国急需有效率 的运输工具去让中国出口原材料和铁路线正正符合中 国政府对建设长江中南部省份成为工业重镇的要求。 再者,这些铁路有军事用途。举例来说,浙赣铁路的 建造能刺激下游长江三角洲的军用运输,即使南 京和上海沦陷。另一个和它相似的是粤汉铁路网,为 东部沿海和华中地区提供交通连接。这些铁路在中国 抗日战争早期证明了它的功用。 [5]最重要的中德工业合作计划是1936年的三年计划,这 个计划由中国政府的资源委员会与德国的合步楼公司 共同负责。计划的主旨是在短期内建设一个工业基地 以抗衡日本,长期目标则是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 建设一个工业中心地带,以供长期的工业发展。三年计划有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例如对钨和锑全部有 关业务的专管,在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建设17座工 厂,包括钢铁、燃料(煤矿和油矿)、机械、电气、 化工等重工业厂矿和发电厂。正如1934年签订的以货 易货协定中勾画的大纲所显示的,中国通过提供稀有 矿产换取德国的技术和装备来实现这些计划。过高的 成本部分地因在1932年至1936年间钨的价格翻倍而 抵消。 [16]日,合步楼公司合夥人将其股份转让给德 国国防部,从而由军方背景的私营公司变为国营公 司。当天,中华民国代表顾振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 签订了《合步楼条约》的补充协定——《德华信用借 款合同》,由德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1亿帝国马克 的无限期周转贷款,此外,德国向中国的出口物资将 由德国国防部提供给中国的1亿马克信贷实行现金交 易。蒋中正、孔祥熙为此与阿道夫·希特勒、亚尔马· 沙赫特互致贺电,标志著中德关系进入了「蜜月时 期」。 [7]三年计划也为国民政府培养了一批受过高级教育的技 术官员,以负责这些国家计划。三年计划订下了许多 目标,但不幸的是大部分工程都因1937年抗战的全面 爆发而停顿,最终废止。
1936年,中国只有约10,000英里的铁路运输网,远远 少於孙文认为在现代化的中国所应该拥有的100,000 英里。再者,半数铁路网都位於东部和北部,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前期已落入日军手上。中国铁路现代化步 伐缓慢的原因是列强之间在华在利益冲突,好像1920 年英国、法国、美国、日本银行家在华利益的新四强 公会。公会的目标在於平衡外国在华投资,四国中任 何一国在对华提供信用担保以兴建铁路前必须得到所 有成员国一致同意。此外,其他国家由於经济大萧条 的缘故,对华投资变得犹豫不决。尽管如此,一系列中德在1934年-1936年的协议大 大加快了中国的铁路建设,在浙江、贵州和南昌之间 都建有路轨。铁路得以加快发展在於德国急需有效率 的运输工具去让中国出口原材料和铁路线正正符合中 国政府对建设长江中南部省份成为工业重镇的要求。 再者,这些铁路有军事用途。举例来说,浙赣铁路的 建造能刺激下游长江三角洲的军用运输,即使南 京和上海沦陷。另一个和它相似的是粤汉铁路网,为 东部沿海和华中地区提供交通连接。这些铁路在中国 抗日战争早期证明了它的功用。 [5]最重要的中德工业合作计划是1936年的三年计划,这 个计划由中国政府的资源委员会与德国的合步楼公司 共同负责。计划的主旨是在短期内建设一个工业基地 以抗衡日本,长期目标则是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 建设一个工业中心地带,以供长期的工业发展。三年计划有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例如对钨和锑全部有 关业务的专管,在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建设17座工 厂,包括钢铁、燃料(煤矿和油矿)、机械、电气、 化工等重工业厂矿和发电厂。正如1934年签订的以货 易货协定中勾画的大纲所显示的,中国通过提供稀有 矿产换取德国的技术和装备来实现这些计划。过高的 成本部分地因在1932年至1936年间钨的价格翻倍而 抵消。 [16]日,合步楼公司合夥人将其股份转让给德 国国防部,从而由军方背景的私营公司变为国营公 司。当天,中华民国代表顾振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 签订了《合步楼条约》的补充协定——《德华信用借 款合同》,由德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1亿帝国马克 的无限期周转贷款,此外,德国向中国的出口物资将 由德国国防部提供给中国的1亿马克信贷实行现金交 易。蒋中正、孔祥熙为此与阿道夫·希特勒、亚尔马· 沙赫特互致贺电,标志著中德关系进入了「蜜月时 期」。 [7]三年计划也为国民政府培养了一批受过高级教育的技 术官员,以负责这些国家计划。三年计划订下了许多 目标,但不幸的是大部分工程都因1937年抗战的全面 爆发而停顿,最终废止。
在1930年,中国是德国在远东最大的贸易伙伴。当年 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为3.475亿帝国马克,而同日本 的贸易额为2.34亿帝国马克。 [12] 。 德国的油脂工业 原料几乎完全依赖东北的大豆出口,德国工业对于中 国出产的钨砂、锑、锰、锡、猪鬃和桐油也有大量需 求。1933年,因大萧条的影响,中德贸易比1930年和 1932年略有下降 [13] 。虽然此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化进 程由于各个利益集团的冲突而陷于困顿,但是德国的 工业界、进出口商和国防军都想从中国工业的发展中 获得利益。直到***事变前,中国工业化的进展并不顺利。***事变让满洲变成了日本的傀儡国,并直接导致中 国的工业政策重心朝向以抵抗日本侵略为目的的军事 和军备工业发展。它刺激中国经济走上一条以国防为 中心的发展路线,巩固了蒋中正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5]***事变爆发后,德国魏玛共和国吸取当年三国干 涉还辽导致德日关系恶化的教训,以及《凡尔赛条 约》中关于禁止德国参加解决国际问题的条款,对中 日冲突采取中立的政策。其基本立场是,中日争端应 该在华盛顿会议及《九国公约》的框架内解决。但是 德国军事顾问在中国的存在不可避免地遭到日本指 责。满洲国成立后,日本驻德大使小幡酉吉多次拜访德国 外交部,寻求建立在满洲的合作关系。由于德国对满 洲大豆的需求依然非常迫切,因此采取了与日本合作 的态度,与满洲国政府签订了有关工业品和大豆贸易 的德满协定,违反了国际联盟有关“国联成员国不得 承认满洲政权”的规定,从而恶化了中德关系。 [5]1933年,纳粹党掌权,使中德政策走向变得清晰。在 纳粹党得到权力前,德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颇为矛 盾。魏玛共和国的外交部长曾敦促德国应在东亚政策 上保持中立,不鼓励国家官员和工业家一同直接参与 和中国政府的事务上,负责德国出入口的部门也忧虑 这会把它们作为赚取厚利的中间人角色中剔出。另一 方面,新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要求彻底动员全社会, 并储存原材料,特别是军用物资——例如钨和锑——这 些都是当时中国能大量提供的原材料。德国军工业对 钨砂的需要尤其迫切,因此,由那时开始,获得中国 的原材料就成为德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一项主要的因 素。 [5]1933年5月间,汉斯·冯·塞克特将军到达上海,担任国 民政府的资深顾问,为经济和军事发展提供建议。同 年6月,他在给蒋中正的《给元帅的备忘录》 (Denkschrift für Marschall, memo for marshal)中 描绘了他对中国工业化和军事化规划的大纲。他反对 中国传统的大型低素质武装力量,强调规模较小但是 机动能力强、装备精良的武装力量。此外,他还提出 这支军队是“统治的基础”,以及军队的战斗力在于素 质的优越,素质的优越来源于优秀的军官团。 [14] 为 了实现他所提出的框架,冯·塞克特建议中国的武装力 量必须统一训练,听从于蒋中正的号令,整个军事系 统必须成为中央集权金字塔的基石。为了达到这个目 标,冯·塞克特提议仿照威玛共和陆军的架构成立“教 导总队”,这些被严格挑选且直属于中央管辖的精英部 队成员的使命是接受专业的训练,再将这种训练和职 业军人的素质带到其它团队。
在1930年,中国是德国在远东最大的贸易伙伴。当年 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为3.475亿帝国马克,而同日本 的贸易额为2.34亿帝国马克。 [12] 。 德国的油脂工业 原料几乎完全依赖东北的大豆出口,德国工业对于中 国出产的钨砂、锑、锰、锡、猪鬃和桐油也有大量需 求。1933年,因大萧条的影响,中德贸易比1930年和 1932年略有下降 [13] 。虽然此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化进 程由于各个利益集团的冲突而陷于困顿,但是德国的 工业界、进出口商和国防军都想从中国工业的发展中 获得利益。直到***事变前,中国工业化的进展并不顺利。***事变让满洲变成了日本的傀儡国,并直接导致中 国的工业政策重心朝向以抵抗日本侵略为目的的军事 和军备工业发展。它刺激中国经济走上一条以国防为 中心的发展路线,巩固了蒋中正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5]***事变爆发后,德国魏玛共和国吸取当年三国干 涉还辽导致德日关系恶化的教训,以及《凡尔赛条 约》中关于禁止德国参加解决国际问题的条款,对中 日冲突采取中立的政策。其基本立场是,中日争端应 该在华盛顿会议及《九国公约》的框架内解决。但是 德国军事顾问在中国的存在不可避免地遭到日本指 责。满洲国成立后,日本驻德大使小幡酉吉多次拜访德国 外交部,寻求建立在满洲的合作关系。由于德国对满 洲大豆的需求依然非常迫切,因此采取了与日本合作 的态度,与满洲国政府签订了有关工业品和大豆贸易 的德满协定,违反了国际联盟有关“国联成员国不得 承认满洲政权”的规定,从而恶化了中德关系。 [5]1933年,纳粹党掌权,使中德政策走向变得清晰。在 纳粹党得到权力前,德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颇为矛 盾。魏玛共和国的外交部长曾敦促德国应在东亚政策 上保持中立,不鼓励国家官员和工业家一同直接参与 和中国政府的事务上,负责德国出入口的部门也忧虑 这会把它们作为赚取厚利的中间人角色中剔出。另一 方面,新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要求彻底动员全社会, 并储存原材料,特别是军用物资——例如钨和锑——这 些都是当时中国能大量提供的原材料。德国军工业对 钨砂的需要尤其迫切,因此,由那时开始,获得中国 的原材料就成为德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一项主要的因 素。 [5]1933年5月间,汉斯·冯·塞克特将军到达上海,担任国 民政府的资深顾问,为经济和军事发展提供建议。同 年6月,他在给蒋中正的《给元帅的备忘录》 (Denkschrift für Marschall, memo for marshal)中 描绘了他对中国工业化和军事化规划的大纲。他反对 中国传统的大型低素质武装力量,强调规模较小但是 机动能力强、装备精良的武装力量。此外,他还提出 这支军队是“统治的基础”,以及军队的战斗力在于素 质的优越,素质的优越来源于优秀的军官团。 [14] 为 了实现他所提出的框架,冯·塞克特建议中国的武装力 量必须统一训练,听从于蒋中正的号令,整个军事系 统必须成为中央集权金字塔的基石。为了达到这个目 标,冯·塞克特提议仿照威玛共和陆军的架构成立“教 导总队”,这些被严格挑选且直属于中央管辖的精英部 队成员的使命是接受专业的训练,再将这种训练和职 业军人的素质带到其它团队。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失去了在中国的租界 和殖民地。但是这也为德国改善中德关系减少了一个 障碍。1920年,德国代表卜尔熙率代表团来中国,经 过谈判,双方於日签订了《中德协 约》。这是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上少见的平等条约之 一,因战争而中断四年的中德关系得以恢复。 [7《凡尔赛条约》严重限制了德国的工业产出。它的陆 军数量被锁定於10万人,军用制品也大幅地减少。但 是,条约没有减低德国在军事革新的地位,很多工业 企业仍保留机械和科技去制造军用硬件。因此,为突 破条约的规限,这些工业巨头和外国商界组成联盟, 例如与瑞典和荷兰,藉由与国外厂商合资的机会将德 国军火工程师转移到国外继续设计新武器,并藉由中 介国的身分合法地制造和销售武器。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陷入内战,不同民国军阀之 间互相竞争去夺取最高权力。因此,很多德国武器生 产者开始著眼於和中国重新建立商业连系去打入中国 庞大的武器和军用物资市场。 [8]在广州市的国民政府同样在寻求德国的支援,曾在德 国留学的朱家骅为此表现得极为出色,从1926 年至1944年间几乎所有的中德合约都经过他手。除了 德国的技术外,还有其他几个原因令德国成为中国对 外合作的首选。首先德国在一战以后对国外殖民地完 全失去了影响力,因此对中国没有一种帝国主义式的 兴趣,例如1925年-1926年中国发生的排外行动主 要是对准英国。另外不像苏联(苏联曾经帮助中国国 民党重组并扶植中国共产党),德国对中国没有政治 上的兴趣,双方的政府因此不会有正面冲突。与此同 时,蒋中正认为德国历史有许多地方值得中国仿效, 即德国统一可以成为蒋中正本身统一中国的范本。因 此中国认为德国将是其「国际化发展」的首选支 援。 [9]1926年,朱家骅邀请马克斯·鲍尔(Max Bauer)上校 来华评估投资可能性,次年鲍尔抵达广州并被任命为 蒋中正的顾问。1928年,鲍尔返回德国并为中国的 「重建」努力促成了一些适当的工业接触,同时开始 为在南京的蒋中正招募一些长期顾问,顾问多达四十 余人,曾参与1929年的蒋桂战争。 [10] 不管怎麼说, 鲍尔的努力并非完全成功,许多德国工业企业对於中 国不稳定的政治局面仍抱疑虑,另外鲍尔本身曾参 与1920年的卡普政变而被放逐。除此以外,《凡尔赛 条约》规定德国不能直接对军工企业投资也是极大的 限制。鲍尔后来再次回到中国,但七个月后罹患天 花而去世,葬於上海市。 [5]鲍尔死后,佛采尔(Gearg Wetzell)将军继任顾问团 团长,曾参与国民政府在中原大战时的战略策 划。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失去了在中国的租界 和殖民地。但是这也为德国改善中德关系减少了一个 障碍。1920年,德国代表卜尔熙率代表团来中国,经 过谈判,双方於日签订了《中德协 约》。这是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上少见的平等条约之 一,因战争而中断四年的中德关系得以恢复。 [7]《凡尔赛条约》严重限制了德国的工业产出。它的陆 军数量被锁定於10万人,军用制品也大幅地减少。但 是,条约没有减低德国在军事革新的地位,很多工业 企业仍保留机械和科技去制造军用硬件。因此,为突 破条约的规限,这些工业巨头和外国商界组成联盟, 例如与瑞典和荷兰,藉由与国外厂商合资的机会将德 国军火工程师转移到国外继续设计新武器,并藉由中 介国的身分合法地制造和销售武器。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陷入内战,不同民国军阀之 间互相竞争去夺取最高权力。因此,很多德国武器生 产者开始著眼於和中国重新建立商业连系去打入中国 庞大的武器和军用物资市场。 [8]在广州市的国民政府同样在寻求德国的支援,曾在德 国留学的朱家骅为此表现得极为出色,从1926 年至1944年间几乎所有的中德合约都经过他手。除了 德国的技术外,还有其他几个原因令德国成为中国对 外合作的首选。首先德国在一战以后对国外殖民地完 全失去了影响力,因此对中国没有一种帝国主义式的 兴趣,例如1925年-1926年中国发生的排外行动主 要是对准英国。另外不像苏联(苏联曾经帮助中国国 民党重组并扶植中国共产党),德国对中国没有政治 上的兴趣,双方的政府因此不会有正面冲突。与此同 时,蒋中正认为德国历史有许多地方值得中国仿效, 即德国统一可以成为蒋中正本身统一中国的范本。因 此中国认为德国将是其「国际化发展」的首选支 援。 [9]1926年,朱家骅邀请马克斯·鲍尔(Max Bauer)上校 来华评估投资可能性,次年鲍尔抵达广州并被任命为 蒋中正的顾问。1928年,鲍尔返回德国并为中国的 「重建」努力促成了一些适当的工业接触,同时开始 为在南京的蒋中正招募一些长期顾问,顾问多达四十 余人,曾参与1929年的蒋桂战争。 [10] 不管怎麼说, 鲍尔的努力并非完全成功,许多德国工业企业对於中 国不稳定的政治局面仍抱疑虑,另外鲍尔本身曾参 与1920年的卡普政变而被放逐。除此以外,《凡尔赛 条约》规定德国不能直接对军工企业投资也是极大的 限制。鲍尔后来再次回到中国,但七个月后罹患天 花而去世,葬於上海市。 [5]鲍尔死后,佛采尔(Gearg Wetzell)将军继任顾问团 团长,曾参与国民政府在中原大战时的战略策 划。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失去了在中国的租界 和殖民地。但是这也为德国改善中德关系减少了一个 障碍。1920年,德国代表卜尔熙率代表团来中国,经 过谈判,双方於日签订了《中德协 约》。这是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上少见的平等条约之 一,因战争而中断四年的中德关系得以恢复。 [7]《凡尔赛条约》严重限制了德国的工业产出。它的陆 军数量被锁定於10万人,军用制品也大幅地减少。但 是,条约没有减低德国在军事革新的地位,很多工业 企业仍保留机械和科技去制造军用硬件。因此,为突 破条约的规限,这些工业巨头和外国商界组成联盟, 例如与瑞典和荷兰,藉由与国外厂商合资的机会将德 国军火工程师转移到国外继续设计新武器,并藉由中 介国的身分合法地制造和销售武器。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陷入内战,不同民国军阀之 间互相竞争去夺取最高权力。因此,很多德国武器生 产者开始著眼於和中国重新建立商业连系去打入中国 庞大的武器和军用物资市场。 [8]在广州市的国民政府同样在寻求德国的支援,曾在德 国留学的朱家骅为此表现得极为出色,从1926 年至1944年间几乎所有的中德合约都经过他手。除了 德国的技术外,还有其他几个原因令德国成为中国对 外合作的首选。首先德国在一战以后对国外殖民地完 全失去了影响力,因此对中国没有一种帝国主义式的 兴趣,例如1925年-1926年中国发生的排外行动主 要是对准英国。另外不像苏联(苏联曾经帮助中国国 民党重组并扶植中国共产党),德国对中国没有政治 上的兴趣,双方的政府因此不会有正面冲突。与此同 时,蒋中正认为德国历史有许多地方值得中国仿效, 即德国统一可以成为蒋中正本身统一中国的范本。因 此中国认为德国将是其「国际化发展」的首选支 援。 [9]1926年,朱家骅邀请马克斯·鲍尔(Max Bauer)上校 来华评估投资可能性,次年鲍尔抵达广州并被任命为 蒋中正的顾问。1928年,鲍尔返回德国并为中国的 「重建」努力促成了一些适当的工业接触,同时开始 为在南京的蒋中正招募一些长期顾问,顾问多达四十 余人,曾参与1929年的蒋桂战争。 [10] 不管怎麼说, 鲍尔的努力并非完全成功,许多德国工业企业对於中 国不稳定的政治局面仍抱疑虑,另外鲍尔本身曾参 与1920年的卡普政变而被放逐。除此以外,《凡尔赛 条约》规定德国不能直接对军工企业投资也是极大的 限制。鲍尔后来再次回到中国,但七个月后罹患天 花而去世,葬於上海市。 [5]鲍尔死后,佛采尔(Gearg Wetzell)将军继任顾问团 团长,曾参与国民政府在中原大战时的战略策 划。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失去了在中国的租界 和殖民地。但是这也为德国改善中德关系减少了一个 障碍。1920年,德国代表卜尔熙率代表团来中国,经 过谈判,双方於日签订了《中德协 约》。这是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上少见的平等条约之 一,因战争而中断四年的中德关系得以恢复。 [7]《凡尔赛条约》严重限制了德国的工业产出。它的陆 军数量被锁定於10万人,军用制品也大幅地减少。但 是,条约没有减低德国在军事革新的地位,很多工业 企业仍保留机械和科技去制造军用硬件。因此,为突 破条约的规限,这些工业巨头和外国商界组成联盟, 例如与瑞典和荷兰,藉由与国外厂商合资的机会将德 国军火工程师转移到国外继续设计新武器,并藉由中 介国的身分合法地制造和销售武器。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陷入内战,不同民国军阀之 间互相竞争去夺取最高权力。因此,很多德国武器生 产者开始著眼於和中国重新建立商业连系去打入中国 庞大的武器和军用物资市场。 [8]在广州市的国民政府同样在寻求德国的支援,曾在德 国留学的朱家骅为此表现得极为出色,从1926 年至1944年间几乎所有的中德合约都经过他手。除了 德国的技术外,还有其他几个原因令德国成为中国对 外合作的首选。首先德国在一战以后对国外殖民地完 全失去了影响力,因此对中国没有一种帝国主义式的 兴趣,例如1925年-1926年中国发生的排外行动主 要是对准英国。另外不像苏联(苏联曾经帮助中国国 民党重组并扶植中国共产党),德国对中国没有政治 上的兴趣,双方的政府因此不会有正面冲突。与此同 时,蒋中正认为德国历史有许多地方值得中国仿效, 即德国统一可以成为蒋中正本身统一中国的范本。因 此中国认为德国将是其「国际化发展」的首选支 援。 [9]1926年,朱家骅邀请马克斯·鲍尔(Max Bauer)上校 来华评估投资可能性,次年鲍尔抵达广州并被任命为 蒋中正的顾问。1928年,鲍尔返回德国并为中国的 「重建」努力促成了一些适当的工业接触,同时开始 为在南京的蒋中正招募一些长期顾问,顾问多达四十 余人,曾参与1929年的蒋桂战争。 [10] 不管怎麼说, 鲍尔的努力并非完全成功,许多德国工业企业对於中 国不稳定的政治局面仍抱疑虑,另外鲍尔本身曾参 与1920年的卡普政变而被放逐。除此以外,《凡尔赛 条约》规定德国不能直接对军工企业投资也是极大的 限制。鲍尔后来再次回到中国,但七个月后罹患天 花而去世,葬於上海市。 [5]鲍尔死后,佛采尔(Gearg Wetzell)将军继任顾问团 团长,曾参与国民政府在中原大战时的战略策 划。
最早的中德贸易线从陆路经西伯利亚辗转到达德国。 为了避免俄国政府沉重的通行税,德国早在清王朝就 尝试通过海路开拓东方贸易路线,1752年,埃姆 登的王家普鲁士亚洲贸易公司(KPAC)商船“普鲁士 国王”号在德国船长格来史克的指挥下抵达广州,成为 中德贸易史上第一艘到达中国的德国商船。1861年, 普鲁士派出艾林波(Graf Friedrich zu Eulenburg)东 亚外交使团,与清政府参照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签订了《中德通商条约》,该条约使普鲁士及其代表 的众多个德意志邦国与中国建立了贸易关系。19世纪晚期以前,中国同欧洲国家的贸易一直受控于 英国。而普鲁士王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则热切希望 在中国建立立足点,以平衡英国的影响。俾斯麦力排 众议,为德中的航线设置了奖金。给予奖金的议案 于1885年最终通过。同年,俾斯麦派出第一支德国银 行业和工业考察团前往中国评估投资机会,这最终促 成了1890年德华银行的建立。通过这些努力,德国 于1896年继英国之后成为第二大对华贸易国。在这段时期,与英法不同,德国并没有积极的表现出 其对中国的帝国主义野心,而中国政府也将德国视作 来帮助中国进行现代化发展的伙伴。1880年代晚 期,克虏伯公司作为中国的合同商,负责修筑旅顺 港和大沽炮台附近的一系列防御工事。北洋水师向德 国订购了主力舰——定远级铁甲舰,以及经远号、来 远号装甲巡洋舰。此外,德国军事教官帮助张之洞建 立了“自强军”,并协助袁世凯培训了“新建陆军”。德国对中国的援助不仅限于军事方面,也扩大到工业 和技术交流领域。来自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的工 程师帮助中国建立了近代的发电厂和钢铁工厂,例 如汉阳铁厂。西门子公司的工程师在颐和园中安装了 中国的第一批电灯,北京的第一家自来水厂使用的则 是德国AEG电机和水泵。
国军部队很多戴德式钢盔的 可是军装惨淡了点 装备也惨淡了点
派往德国学习机械的中国留学生,年,中国只有约10,000英里的铁路网,远远少于孙中山先生认为在现代化的中国所应该拥有的100,000英里。再者,半数铁路网都位于东北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已落入日军手上。中国铁路现代化步伐缓慢的原因是列强之间在华在利益冲突,好像1920年英、法、美、日银行家在华利益的新四强公会。公会的目标在于平衡外国在华投资,四国中任何一国在对华提供信用担保以兴建铁路前必须得到所有成员国一致同意。此外,其他国家由于经济大萧条的缘故,对华投资变得犹豫不决。   尽管如此,一系列中德在1934年~1936年的协议大大加快了中国的铁路建设,在南昌、浙江和贵州之间都建有路轨。铁路得以加快发展在于德国急需有效率的运输工具去让中国出口原材料和铁路线正正符合中国政府对建设长江中南部省份成为工业重镇的要求。再者,这些铁路有军事用途。举例来说,浙赣铁路的建造能刺激下游长江三角洲的军用运输,即使上海和南京沦陷。另一个和它相似的是粤汉铁路网,为东部沿海和华中地区提供交通连接。这些铁路在抗日战争早期证明了它的功用。   最重要的中德工业合作计划是1936年的三年计划,这个计划由中国政府的资源委员会与德国的合步楼公司共同负责。计划的主旨是在短期内建设一个工业基地以抗衡日本,长期目标则是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建设一个工业中心地带,以供长期的工业发展。   三年计划有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例如对钨和锑全部有关业务的专管,在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建设17座工厂,包括钢铁、燃料(煤矿和油矿)、机械、电气、化工等重工业厂矿和发电厂。正如1934年签订的以货易货协定中勾画的大纲所显示的,中国通过提供稀有矿产换取德国的技术和装备来实现这些计划。过高的成本部分地因在1932年至1936年间钨的价格翻倍而抵消。[18]   日,合步楼公司合伙人将其股份转让给德国国防部,从而由军方背景的私营公司变为国营公司。当天中国代表顾振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签订了合步楼条约的补充协定——《德华信用借款合同》,由德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1亿帝国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此外,德国向中国的出口物资将由德国国防部提供给中国的1亿马克信贷实行现金交易。蒋介石、孔祥熙为此与希特勒、沙赫特互致贺电,标志着中德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 。   三年计划也为国民政府培养了一批受过高级教育的技术官员,以负责这些国家计划。三年计划订下了许多目标,但不幸的是大部分工程都因1937年抗战的全面爆发而停顿,最终废止。
你们怎么看?
地板滴滴,辛苦了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中德工业4.0联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