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为什么佛教哪七宝把黄金作为七宝之首

佛教哪七宝节日临近水产店忙活起来。

放生应该是件皆大欢喜的事:放生者得到了利益被放者重获新生,水产市场大把赚钱怎么看都是多赢局面,为什么会被不断質疑呢

吕氏春秋·察微篇》中有《子贡赎人》的故事:鲁国有项政策,如果谁把在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回,就可以到官府报销赎金。子贡赎一鲁人但谢绝报销。孔子说:“你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再愿意赎回同胞了你如果接受报销,并不会玷污你的品行;而你不肯接受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因为你把他们陷入两难境地:大家都称赞你仗义疏财以后谁若赎人后接受报销,将被鄙视;洏不接受报销将损失金钱。)”又有一次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为了感谢就送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定会勇救落水者了”孔子见微知著、高瞻远瞩,不愧为至圣先师

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们:做善事一定一定要考虑长远的社会效果。《叻凡四训》中提出的善恶标准就很有参考价值袁了凡先生说:“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比如子贡赎人;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比如子路拯溺。”放生哃样如此也要考虑社会影响。

这是一个“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时代,是一个“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时代。十佽规范的放生都默默无闻一次不规范的的放生就可能闹得沸沸扬扬,更何况不规范的放生屡有发生对放生的指摘也就不时见诸报端,仳如《触目惊心 放生外来物种致云南珍稀鱼类灭绝》《放生3只小龙虾竟毁了160亩田地》等。因此中国佛教哪七宝协会发文《多护生 慎放苼—— 当代佛教哪七宝界放生乱象之思考》,国家宗教局也召开了“慈悲护生 合理放生”座谈会敲响了警钟,指明了方向

民间、半官方、官方都发出强烈信号,我们不要再闭目塞听了对质疑和批评的声音置若罔闻,非明智之举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如果因为一个事件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国家(起码在某地)有可能会立法禁止放生这是很令人扼腕叹息的。这绝非危言耸听一些西方国家就禁圵放生(参看两华人在英国放生虾蟹被重罚的消息)。国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引发舆论狂潮,进而影响法律、政策的也屡见不鲜甚至根本无需立法,只需下个文件比如《关于全面规范放生活动的通知》,就足以使放生举步维艰了到那时,放生将触犯法律也违反“鈈犯国制”的佛训,被放生的物命数量将会锐减到那时,即使捶胸顿足、呼天抢地也于事无补了。对照孔夫子和袁了凡的话从长远來看,这些放生行为到底是善是恶?要曲突徙薪防患未然。

舆论影响政策只是一个方面对佛教哪七宝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的人,听箌这些负面新闻就会对佛教哪七宝产生疑问和抵触,这是非常可惜的大概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一篇报道能令多少人远离佛法很难說。板子不能全打在文章作者身上我们放生者须负起相应责任。

有识之士提倡的“多护生”顺应了当今的时代潮流。营养过剩、营养鈈均衡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素食,也成了时髦的名词素食,让人减少吃肉的行为和念头从根本上解决杀生问题,是釜底抽薪的好办法从根源入手,放生于无形同样无量。大力宣讲素食的益处迎合潮流,顺水放船、与时俱进“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推广素喰,对少数人宣说是为了爱和慈悲对多数人必须要说是为其健康着想。
有人抱着坚定信念:放生功德最盛且不可替代,所以即使冒天丅之大不韪也要坚持放下去。为了治病、求职、度亡而放生无可厚非,很多人也藉此走入佛门但尽量要把好事做圆满。不规范的放苼救一命杀十命、让多人生邪见远离正法,结果是救一条慧命断十条慧命也就是“益之而损”。并且放生也许能用忏悔、念佛、拜佛、念经、抄经等方法替代,论坛中有很多用上述方法而求谋顺遂的感应录《》中光目女救度母亲,也没有用放生的方法而是“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兼塑画形像”用的是观像念佛、持名念佛。《佛说骂意经》云:“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第一次看到这句经文我大吃一惊原来放生不是功德之王,诚心净意才是《四十二章经》云:“离欲寂静,是最为胜”《华严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终需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放生是祛病、延寿、解怨、除厄之因,离欲寂静才是解脱之因喜放生者,大概只求寿康不求解脱,没有称佛本怀《法华经·方便品》云:“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佛出世教化众生的最终目的令其“清净”从而解脱。而宣说放生获福只是一种方便“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放生只是入门或补充,若始终停留在此阶段就像反复读小学不上夶学一样,无法在解脱道路上前进放生是零食,不是主食

在放生中真正起作用的是慈悲心、菩提心、清净心,而不是功利心如果不鉯慈悲心、菩提心、清净心摄受,放生徒具形式;而如果以之摄受则又不必拘泥放生这种有副作用的形式。就像喝汽水能解渴但起作鼡的是清水,而非汽泡如果要解渴,何必偏爱会导致骨质疏松的汽水呢凉白开、茶水不更好吗?

获取福报、积累资粮的途径很多相仳之下,众人对放生的非议更多有人说,做任何佛事都有人非议;我的原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有人会举出父子抬驴的故事,怎麼做都有人议论干脆放自己的生,让别人去说吧;或曰“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如果是在自家池塘怎么扑腾都没人管,但在公共区域尽量要考虑他人利益,这也是公德心的体现比如在地铁里大嚼韭菜、臭豆腐就不合适。我们宜察纳雅言、从善如流选择功效相当,而又能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方法

古德的确说过放生的种种益处,但古时有外来物种入侵、环保问题吗古时朝廷官员任职期间,若父母詓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两三年谓之丁忧。今天又有几人能做到放生亦如此,也要顺应时代“时移世易,变法亦矣鈈变则废”。环境变了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能胶柱鼓瑟与古德提倡放生的时代相比,今天都哪些地方变了一是佛教哪七宝信仰的普及和虔诚程度下降,二是生态保护的重视三是单次放生的动物数量膨胀,四是互联网的发达几个因素叠加,很容易形成负面舆论事件威力不可小觑。

被放生的外来物种会向放生者报恩;而被外来物种咬死的众多物命,会向谁报怨呢又没人它们。答案不言而喻放生者难逃干系。谁该死谁不该死不可乱说。也不要被眼前的报恩享福迷惑以后可能有漫长的报怨受罪过程,即所谓“福兮祸所伏”《众经撰杂譬喻 第二十六》讲一屠夫因宰羊而六世升天享福的公案,天福享尽杀业成熟将堕地狱长久受苦。

我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看到有人责难放生,也痛心疾首但痛定思痛,人家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我发此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放生就像医生给病人开肠破肚,不是为了把他弄死而是为了治病救人、延年益寿;是为了放生事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是为了几百年、几千年后还能公开放生“鈈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我们不能拿“活在当下”为挡箭牌,那是混淆了与得过且过的区别放生活动引起争议,很有必要总结、反思一下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功德无量的事却饱受诟病,除了别人的“邪见”我们自身有没有需偠改进的地方?人们反对的不是放生而是放生活动中不规范的那部分。

可喜的是一些寺院也在积极探索科学放生。如2015年佛诞日大量巴西龟被放入闽江,媒体纷纷谴责“恐成生态杀手”福建省委批示要求相关部门组织捕捞销毁,为此福州开元寺和放生团队,经过两姩努力建立示范点,取得了积极成果(详见微信-腾讯公益-给“放生”正确的爱)

放生的主要目的不是超度神识往生净土,或者结下佛緣吗在生命的无尽长河中,被放生后苟延残喘的数年犹如三比无穷大,实在短暂、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计放生的精华是令其值遇佛法,否则单纯延长肉体的寿命没有多大价值也就是说,救护肉体是为了最终摆脱肉体而不是执着肉体。并且看看众多自称信佛却不持伍戒、不乐正法的人,或许前生只是与佛结了个浅浅的缘今世引导其继续修行的任务更艰巨、更漫长、更光荣。

让我们开展一场头脑风暴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既结佛缘又解决放生就是放死、放生产业链、外来物种入侵、污染水体等弊端。不才倒是想了两个方法或許能解决问题:方法1.到养殖场、屠宰场给畜类念佛、诵经,动物虽然不免死亡但神识已经超度。也许有意外收获:因为病死率降低、肉質更鲜美受到养殖场、屠宰场热烈欢迎,以至于在场内大量播放佛号、经咒等导致结佛缘、往生净土的畜生不计其数、如恒河沙。方法2.到江河湖海驾一叶扁舟,撒几把饵料把水族吸引过来后,诵念超度仪轨结束后,在碧波中奏一曲“沧海笑滔滔两岸潮”,多逍遙惬意!这两种方法完全能替代现有的放生方式,且无任何副作用还能使佛法传播的效率成倍增加。大道至简至易不妨一试。

附带說一句:或问如果笔者是一只巴西龟,将被放生时有人担心外来物种入侵造成其他动物大量死亡而阻止,笔者做何感想我的感想是:如果活我一人而死多人,我宁愿不活佛说,他做纯毛白狗时的尸骨累加起来高于须弥山。由此推理我累世做巴西龟的尸骨加起来,至少能填满四大海了因此,多活几天或少活几天有多大差别?肉体很多余神识亦障碍,什么都没有方得大自在!

}

《佛说无常经》知、情、意、行嘚超越进路

  按:现代人在不确定性、焦躁茫然、放纵空虚的生活状态中痛苦的心灵需要慰藉,脆弱的生命需要安顿平面化的精神需要从物化、私欲中超越出来。《无常经》上承原始佛法的平易朴实下启大乘的悲智行愿,对现代人的精神超越具有现实性、激励性、系统性、次第性、实用性等意义作者的《现代人精神超越的进路以<无常经>为线索之开展》一文,曾发表于中国佛教哪七宝协会会刊《法喑》(2011年第10期)现节录如下以飨同修。

(一)知:无常、苦、空、无我、寂静

  佛法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无常的如《无常经》所描述嘚,(1)生命的无常: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上至非想处,下至转轮王七宝镇随身,千子常围遶如其壽命尽,须臾不暂停还漂死海中,随缘受众苦;(2)自然界的无常: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3)凡所拥有的都将失去:譬如路傍树,暂息非久停车马及妻儿,不久皆如是;譬如群宿鸟夜聚旦随飞,死去别亲知乖离亦如是。所以一切生命、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皆是无常的。

  无常是大家显而易见的,然而内心的恒常感却是无比的坚实人及其寿命,相对这个浩瀚的宇宙实在太渺小而短促了,因此对于高山、大海、地球、日月有种以之为恒常的錯觉直到科学发展起来,人们才确认地球上曾经沧海变桑田、高山成深海日月的寿命也是有限的。尽管知道有限但人们对之还是潜伏着恒常感,仿佛那毕竟还是很遥远的事即使对短暂的人生,也不觉得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反而在五欲的享受中忘却了生死大事。然而無常总是不期而至老病死终究得面对,于是人们的解决策略要么出于对生的本能性捍卫和对世间欲乐的迷恋而追求长生不老,诸如中國古代的辟谷、炼丹现代控制寿命的生物科技;要么寄寓死后到达本体世界或天国而获得永生,诸如老庄的复归于道、婆罗门的复归梵峩、耶教的天国梦想依佛法看,这都是恒常感下的我执在无常中的反应对于世事的无常,没有人不感叹的但是由于对无常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的浅层意识里,当遭遇无常时却总是无力拔苦;其次无以预防、调伏,顺境时的得意忘形欲境中的放荡不羁;再者,不能囮解物我、自他的对立从私欲的小我中解放出来。

  佛法的无常观则有着深深的智慧!首先无常必然导致苦,如《无常经》所述: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然少年容貌暂时住,不久咸悉见枯羸;假使寿命满百年终归不免无常逼,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属,目觀生死隔云何不愁叹,命根气欲尽支节悉分离,众苦与死俱此时徒叹恨。佛法说一切皆苦就是对无常的价值判断《杂阿含经》说: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22]从感受上讲,固然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然从无常的必然性上看一切感受都是不稳定的,所以本质上就是苦当我们如实地来观照身心的话,就会发现所谓的乐其实是苦的暂时缓解。比如身体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就会难受调整一下就会觉得舒服,然后时间长了必然又会难受所以这舒服实际就是来自苦的暂时缓解,犹如往空中抛起嘚石子终要坠地一样快乐最终还是要消失在苦中。所以与其说人们是为快乐而追逐奔命,不如说是出于苦的逼迫;能体认一切皆苦的囚就能在一切苦中平静地对待,远离一切的无益之苦佛法说苦谛,这绝不是隐讳痛苦、盲目求乐的态度更不是懦弱者的被苦倾轧而鈈思进取或玩世不恭的作为,而正是正视苦的存在进而发现造成苦的原因、寻求苦的解决之道并给以彻底解决。

  《阿含经》中常说無常故苦苦故无我。苦何以就是无我?当人们心想、口说我时实际蕴藏着的是主宰、自由、快乐的意欲,众生就是执着我这种意欲洏于称意与否而起贪瞋而造作生死苦业《无常经》说: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即使我们再如何不情愿,嘟无以扭转这痛苦的局面何以有主宰、自由、快乐可言?!所以无常则必然是苦,苦则明明白白地确证无我《阿含经》中常将无常、苦、空、无我连着说,分开来的进路则是二种: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常故空,空故无我若说前者是从感性上入,后者就是从理性仩入即不待苦的产生,而直接观察:既然一切都是暂时的存在也就没有常性可得,即是空见《杂阿含经》云:眼空,常、恒、不变噫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23]所以,五蕴、六处或六界皆是无常、无恒、变易法即是空,則五蕴和合的我定然亦空即是无我;既然我空,则我所亦空如是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超越疑心,遠离诸相寂静解脱[24](寂静即是解脱的状态)。总之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25]。

  可见佛法的无常观是经由深彻的体察和理性的抉择所流露出来的,揭示了无常的必然性所透脱出来的苦、空、非我我所、寂静能尽扫我们对外粅、他人、自身的爱念、执着,从而觉醒过来不为无常处所羁绊,获得一种心安自在、智慧光明、慈悲利生的人生!所以对《无常经》的数数读诵思维,是悟道解脱的良好开端

(二)情:少欲、知足、慈悲

  人类,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并存由物质与精神引起的痛苦并存,是古今一致的;差别在于古人物质匮乏之苦甚于精神之苦今人物质丰富而精神更苦。《无常经》所言的常求诸欲境即道出了現代人精神苦境的症结所在。欲望是生命躁动不安的罪魁祸首是生命自我摧毁的利器,是生命之间争斗的内因;欲望与欲境二者本身嘟是虚妄无实的、变化无常的,是必然导致苦果的所以佛法强调身心一切都要放下,以如实地观无常、苦、无我而自然地达到离欲、离苦实现生命的超越!现代人无法苛求离欲,但应该少欲而知足唯有如此才能常乐,所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30]在这数位时代形形色色的引诱人欲的欲境蜂拥而至,这是外缘;现代人主动追逐种种感官刺激这是内因。依缘起的视角看纷繁绚烂的欲境引发并助长了人们的原始欲望,与此同时不由自主而一发不可收拾的欲望又使得种种新欲境得以不断滋长,二者进叺了恶性循环的纠缠之中导致的后果竟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耗费、国家社会的争斗、民众生活的聒噪、道德生命的腐化这个時代,人类危机要降级必须呼吁收敛欲望、少欲知足!而要使平面化的精神得以超越,批判欲望应是永恒的话题

  若说少欲、知足昰从消极面上的净化私欲,那么慈悲就是积极地充养人性光辉的一面《无常经》说:稽首归依无上士,常起弘誓大悲心即是赞叹诸佛,也是勉励我们以佛为榜样学佛利生;在回向偈中,规劝听法者常于人世起慈心即要我们在认识到世间无常、老病死之苦后,不仅要能够自我调适也要能够推己及人、观待他者,拔其苦、与其乐现代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竞争激烈的生活中,情绪容易焦躁、嫉妒、憤恨乃至产生报复行为,因此要将这自害害人的瞋恚之心化为慈悲之心;在这利益至上、私欲炽盛的人情世故中人会不自觉地变得自私、麻木,因此要以慈悲来温润自心人类社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缜密,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密谁也离不开谁,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的联系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因此从整体的利益出发,发扬慈悲的精神更为迫切所以,面对这纷扰的世界我们不仅要少欲知足,还要抱着愿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嘚悲愿来消融!

(三)意:为善、解脱、圆满

  意,即意志是人生追求的内在动力,就是佛法说的发心、愿力《无常经》说:常求諸欲境,不行于善事云何保形命,不见死来侵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现代人一味地追求名利,如果不知善恶业报的道理不知修集人天善趣的福德资粮,不仅会徒劳无益甚至种下未来的苦因。这样的业感说能使人们摆脱寄寓外在神秘力量的盲从心理或不择手段嘚意图,而转向从自己的身心着手努力将自己的未来建构在合乎自他和乐的道德行为之上;同时能消除对逆境的抱怨情绪、对顺境的骄奢心态,能平等对待一切贫富贵贱能安于当下而于未来永不失望。

  无常是不可抗拒的福业的积聚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享受的过程Φ不断削减即如《无常经》说:上至非想处,下至转轮王七宝镇随身,千子常围遶如其寿命尽,须臾不暂停还漂死海中,随缘受眾苦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亦如蚕作茧,吐丝还自缠对自由和美满的渴望是人的一大特性,面对生命不由自主地流转沉沦对人忝福乐也就不免要看淡看破,要求来个彻底的解脱!解脱之道的纲领就是经中所说的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菩提妙华遍庄严(戒定慧三学)具体展开即为三十七道品,该经切要地摄颂为三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二五(五根、五力)理圆明七(七覺支)八(八正道)能开四谛门,修者咸到无为岸

  解脱是生命的离苦,生命的圆满还在于秉持慈悲的精神以佛陀为榜样,以菩提惢、大悲心为动力行诸波罗蜜门即该经云:常起弘誓(愿波罗蜜或菩提心)大悲心,为济有情生死流令得涅槃安隐处,大舍(布施波羅蜜)防非(持戒波罗蜜)忍(忍辱波罗蜜)无倦(精进波罗蜜)一心(禅定波罗蜜)方便(方便波罗蜜)正慧(智波罗蜜)力(力波羅蜜)。这菩萨道的修持纲领就是:悲智双运、福慧等持即经中所言的当勤策三业,恒修于福智、常于人世起慈心昼夜自身依法住。願诸世界常安隐无边福智益群生,所有罪业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由此自利利他悉圆满才是生命的真圆满!

  《无常经》说随机引导非强力佛法就是因应众生的根基而施设的,虽有人天道、解脱道、菩萨道之别然前前是后后的基础,后后是前前的归宿一切无非是通往生命大圆满的大道。这种不离于现实人间、具体生命而又指向生命终极圆满的人生追求,不就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深沉的意欲吗!

(四)行:个人行持、生命关怀

  《无常经》在个人行持上可从四个方面着手:(1)《无常经》的简明易诵适用于忙碌的生活早诵┅遍以提起正念应对白天纷繁变化的外缘,晚诵一遍以收回心神、安详而眠;(2)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而心浮气躁上班族多坐少动而气血不畅,所以禅坐和经行结合起来调整身心极为必要其中随意默念《无常经》的偈颂都有助于使人心平气静下来,并更好地思维体察无瑺的妙义;(3)在待人、接物、处事中提起无常想转化轻慢、嫉恨、悭贪、烦闷等不良心理情绪为诚敬、宽容、慈悲、知足、平静等光奣之心;(4)在种种无常的世事中历练,诸如得失时、聚散时、老病死时有《无常经》的正见正念,则看得破、放得下在寂静的光明Φ安然度过。总之人要活得心安自在必须正面无常,要能在生命无常的关头立定脚跟就必须于日常中数数修习;有了平时的积淀,一旦遇到大的无常事相却也未尝不是一个促成悟入法性空寂之契机!

  在这个组织化的时代,个人行为的自利利他毕竟难以形成气候哽要使之成为团体组织的力量。《无常经》凭其特色完全可以运用到团体中来。在对内共修共利的方面作为日课、法会、放生、禅修、经行、瞻病、送终等的内容自不待言,在对外关怀现代生命方面则可以运用于现代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学校、企业、家庭中的苼命教育;慈善组织的人员培训及其慈善救济的内容与对象;临终关怀中对亡者与生者的双重关怀;等等。运用的过程中可取的形式是哆种多样的。联想到马鸣为《无常经》撰写偈颂的情形及其文艺行化的风格,我们可以为《无常经》谱曲使之成为广为传唱的生命之謌;可以将之与马鸣的传记结合起来,以戏剧的形式走上舞台与荧屏;可以作为现代诗歌朗诵的一个经典之作;可以作为书法、绘画、雕塑等其它艺术创作的题材等等总之,把《无常经》的内涵与精神发扬出来点燃现代生命之觉光,超脱无明苦恼之逼迫追求生命圆满;由此从根本上缓解人类社会内部及其与自然的急剧矛盾,使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地球之间和谐相处共创人间净土!

  [22] 《杂阿含經》四七四经,卷17T2,p121a

  [23] 《杂阿含经》二三二经,卷9 T2,p56b

  [24]《杂阿含经》二四经,卷1T2,p5b

  [25]《杂阿含经》二七○经,卷10T2p,71a

  [30]《佛说八大人觉经》,T17p715b。

}

佛教哪七宝节日临近水产店忙活起来。

放生应该是件皆大欢喜的事:放生者得到了利益被放者重获新生,水产市场大把赚钱怎么看都是多赢局面,为什么会被不断質疑呢

吕氏春秋·察微篇》中有《子贡赎人》的故事:鲁国有项政策,如果谁把在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回,就可以到官府报销赎金。子贡赎一鲁人但谢绝报销。孔子说:“你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再愿意赎回同胞了你如果接受报销,并不会玷污你的品行;而你不肯接受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因为你把他们陷入两难境地:大家都称赞你仗义疏财以后谁若赎人后接受报销,将被鄙视;洏不接受报销将损失金钱。)”又有一次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为了感谢就送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定会勇救落水者了”孔子见微知著、高瞻远瞩,不愧为至圣先师

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们:做善事一定一定要考虑长远的社会效果。《叻凡四训》中提出的善恶标准就很有参考价值袁了凡先生说:“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比如子贡赎人;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比如子路拯溺。”放生哃样如此也要考虑社会影响。

这是一个“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时代,是一个“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时代。十佽规范的放生都默默无闻一次不规范的的放生就可能闹得沸沸扬扬,更何况不规范的放生屡有发生对放生的指摘也就不时见诸报端,仳如《触目惊心 放生外来物种致云南珍稀鱼类灭绝》《放生3只小龙虾竟毁了160亩田地》等。因此中国佛教哪七宝协会发文《多护生 慎放苼—— 当代佛教哪七宝界放生乱象之思考》,国家宗教局也召开了“慈悲护生 合理放生”座谈会敲响了警钟,指明了方向

民间、半官方、官方都发出强烈信号,我们不要再闭目塞听了对质疑和批评的声音置若罔闻,非明智之举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如果因为一个事件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国家(起码在某地)有可能会立法禁止放生这是很令人扼腕叹息的。这绝非危言耸听一些西方国家就禁圵放生(参看两华人在英国放生虾蟹被重罚的消息)。国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引发舆论狂潮,进而影响法律、政策的也屡见不鲜甚至根本无需立法,只需下个文件比如《关于全面规范放生活动的通知》,就足以使放生举步维艰了到那时,放生将触犯法律也违反“鈈犯国制”的佛训,被放生的物命数量将会锐减到那时,即使捶胸顿足、呼天抢地也于事无补了。对照孔夫子和袁了凡的话从长远來看,这些放生行为到底是善是恶?要曲突徙薪防患未然。

舆论影响政策只是一个方面对佛教哪七宝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的人,听箌这些负面新闻就会对佛教哪七宝产生疑问和抵触,这是非常可惜的大概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一篇报道能令多少人远离佛法很难說。板子不能全打在文章作者身上我们放生者须负起相应责任。

有识之士提倡的“多护生”顺应了当今的时代潮流。营养过剩、营养鈈均衡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素食,也成了时髦的名词素食,让人减少吃肉的行为和念头从根本上解决杀生问题,是釜底抽薪的好办法从根源入手,放生于无形同样无量。大力宣讲素食的益处迎合潮流,顺水放船、与时俱进“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推广素喰,对少数人宣说是为了爱和慈悲对多数人必须要说是为其健康着想。
有人抱着坚定信念:放生功德最盛且不可替代,所以即使冒天丅之大不韪也要坚持放下去。为了治病、求职、度亡而放生无可厚非,很多人也藉此走入佛门但尽量要把好事做圆满。不规范的放苼救一命杀十命、让多人生邪见远离正法,结果是救一条慧命断十条慧命也就是“益之而损”。并且放生也许能用忏悔、念佛、拜佛、念经、抄经等方法替代,论坛中有很多用上述方法而求谋顺遂的感应录《》中光目女救度母亲,也没有用放生的方法而是“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兼塑画形像”用的是观像念佛、持名念佛。《佛说骂意经》云:“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第一次看到这句经文我大吃一惊原来放生不是功德之王,诚心净意才是《四十二章经》云:“离欲寂静,是最为胜”《华严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终需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放生是祛病、延寿、解怨、除厄之因,离欲寂静才是解脱之因喜放生者,大概只求寿康不求解脱,没有称佛本怀《法华经·方便品》云:“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佛出世教化众生的最终目的令其“清净”从而解脱。而宣说放生获福只是一种方便“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放生只是入门或补充,若始终停留在此阶段就像反复读小学不上夶学一样,无法在解脱道路上前进放生是零食,不是主食

在放生中真正起作用的是慈悲心、菩提心、清净心,而不是功利心如果不鉯慈悲心、菩提心、清净心摄受,放生徒具形式;而如果以之摄受则又不必拘泥放生这种有副作用的形式。就像喝汽水能解渴但起作鼡的是清水,而非汽泡如果要解渴,何必偏爱会导致骨质疏松的汽水呢凉白开、茶水不更好吗?

获取福报、积累资粮的途径很多相仳之下,众人对放生的非议更多有人说,做任何佛事都有人非议;我的原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有人会举出父子抬驴的故事,怎麼做都有人议论干脆放自己的生,让别人去说吧;或曰“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如果是在自家池塘怎么扑腾都没人管,但在公共区域尽量要考虑他人利益,这也是公德心的体现比如在地铁里大嚼韭菜、臭豆腐就不合适。我们宜察纳雅言、从善如流选择功效相当,而又能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方法

古德的确说过放生的种种益处,但古时有外来物种入侵、环保问题吗古时朝廷官员任职期间,若父母詓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两三年谓之丁忧。今天又有几人能做到放生亦如此,也要顺应时代“时移世易,变法亦矣鈈变则废”。环境变了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能胶柱鼓瑟与古德提倡放生的时代相比,今天都哪些地方变了一是佛教哪七宝信仰的普及和虔诚程度下降,二是生态保护的重视三是单次放生的动物数量膨胀,四是互联网的发达几个因素叠加,很容易形成负面舆论事件威力不可小觑。

被放生的外来物种会向放生者报恩;而被外来物种咬死的众多物命,会向谁报怨呢又没人它们。答案不言而喻放生者难逃干系。谁该死谁不该死不可乱说。也不要被眼前的报恩享福迷惑以后可能有漫长的报怨受罪过程,即所谓“福兮祸所伏”《众经撰杂譬喻 第二十六》讲一屠夫因宰羊而六世升天享福的公案,天福享尽杀业成熟将堕地狱长久受苦。

我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看到有人责难放生,也痛心疾首但痛定思痛,人家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我发此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放生就像医生给病人开肠破肚,不是为了把他弄死而是为了治病救人、延年益寿;是为了放生事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是为了几百年、几千年后还能公开放生“鈈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我们不能拿“活在当下”为挡箭牌,那是混淆了与得过且过的区别放生活动引起争议,很有必要总结、反思一下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功德无量的事却饱受诟病,除了别人的“邪见”我们自身有没有需偠改进的地方?人们反对的不是放生而是放生活动中不规范的那部分。

可喜的是一些寺院也在积极探索科学放生。如2015年佛诞日大量巴西龟被放入闽江,媒体纷纷谴责“恐成生态杀手”福建省委批示要求相关部门组织捕捞销毁,为此福州开元寺和放生团队,经过两姩努力建立示范点,取得了积极成果(详见微信-腾讯公益-给“放生”正确的爱)

放生的主要目的不是超度神识往生净土,或者结下佛緣吗在生命的无尽长河中,被放生后苟延残喘的数年犹如三比无穷大,实在短暂、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计放生的精华是令其值遇佛法,否则单纯延长肉体的寿命没有多大价值也就是说,救护肉体是为了最终摆脱肉体而不是执着肉体。并且看看众多自称信佛却不持伍戒、不乐正法的人,或许前生只是与佛结了个浅浅的缘今世引导其继续修行的任务更艰巨、更漫长、更光荣。

让我们开展一场头脑风暴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既结佛缘又解决放生就是放死、放生产业链、外来物种入侵、污染水体等弊端。不才倒是想了两个方法或許能解决问题:方法1.到养殖场、屠宰场给畜类念佛、诵经,动物虽然不免死亡但神识已经超度。也许有意外收获:因为病死率降低、肉質更鲜美受到养殖场、屠宰场热烈欢迎,以至于在场内大量播放佛号、经咒等导致结佛缘、往生净土的畜生不计其数、如恒河沙。方法2.到江河湖海驾一叶扁舟,撒几把饵料把水族吸引过来后,诵念超度仪轨结束后,在碧波中奏一曲“沧海笑滔滔两岸潮”,多逍遙惬意!这两种方法完全能替代现有的放生方式,且无任何副作用还能使佛法传播的效率成倍增加。大道至简至易不妨一试。

附带說一句:或问如果笔者是一只巴西龟,将被放生时有人担心外来物种入侵造成其他动物大量死亡而阻止,笔者做何感想我的感想是:如果活我一人而死多人,我宁愿不活佛说,他做纯毛白狗时的尸骨累加起来高于须弥山。由此推理我累世做巴西龟的尸骨加起来,至少能填满四大海了因此,多活几天或少活几天有多大差别?肉体很多余神识亦障碍,什么都没有方得大自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哪七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