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大一护理细胞病理学标本采集考试及诊断依据

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是通过检查细胞的形态学特点进行健康和疾病的筛查、诊断和研究。

根据标本采集方法不同分为:

脱落细胞学(exfoliative cytology ):采集人体管腔表面的脱落细胞,观察这些细胞的形态

 细针吸取细胞学:通过细针穿刺病灶,吸取少许细胞成分作涂片检查

正确地采集标本是细胞学诊断的基础和關键之一,故要准确地选择部位尽可能在病变区直接采集细胞。采集的标本必须保持新鲜尽快制得,以免细胞自溶或腐败尽可能避免血液、粘液等混入标本内,采集方法应简便操作轻柔,避免病人痛苦和引起严重并发症及促进肿瘤扩散下面介绐几种常用的标本采集方法。

外阴、阴道、阴道穹窿、宫颈、口腔、肛管、鼻腔、鼻咽部、眼结膜及皮肤等部位可以直接用刮片刮取、吸管吸取、刷洗;食管、胃、直肠、气管和肺内支气管则使用纤维内镜在病灶处直接刷取细胞制片。

(二)自然分泌液的采集法(直接留取)

1.痰液涂片检查:对支气管肺癌和其它呼吸道疾病细胞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尿液涂片检查:收集尿液中脱落的泌尿道细胞成分,作泌尿道肿瘤和某些疾病嘚细胞学诊断

3.乳头溢涂片检查:用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癌细胞学检查。

4.前列腺液涂片检查:采用前列腺按摩法取得分泌物作湔列腺细胞学诊断。

向空腔器官(如肺泡)或腹腔、盆腔(剖腹探查时)灌注一定量生理盐水冲洗使其细胞成分脱落于液体中,收集灌洗液离心制片作细胞学检查。

利用磨擦工具在病变部位磨擦将擦取物直接涂片。常用磨擦工具有海棉磨擦器、线网套、气囊等可分別用于鼻咽部、食管和胃部病灶的取材。

当有胸腔、腹腔、心包腔及关节腔积液时可用针穿抽吸部分积液作细胞学检查。此外某些深部組织器官如淋巴结、甲状腺、软组织、肝等亦可作细针穿刺吸取部分细胞进行涂片诊断。

三、正常脱落的上皮细胞

(一)复层扁平上皮(鳞状上皮)

鳞状上皮(stratifiedspramous epithelium)覆盖于皮肤、口腔、食道、阴道的全部、子宫颈、喉部、鼻咽的一部分一般有10余层细胞。从底部至表面分为基底层、中层和表层3部分

1.基底层细胞:分为内底层和外底层。(1)内基底层细胞:是上皮的最深层与基底膜紧接,为单层立方或低柱状细胞增殖力旺盛,属幼稚的细胞内基底层细胞很少脱落,在涂片中脱落的细胞呈圆形直径为12-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略偏位,直径8-10μm ,染色质均为呈细胞颗粒状核与胞质比例(即核的直径与细胞质幅缘之比)为1:0.5-1。胞质:巴氏染色深蓝、暗绿或灰蓝色HE染色呈暗红色。(2)外基底层细胞:在内基底层细胞之上涂片中,其体积较内底层大直径15-30μm,细胞核与内基底层相似染色质略疏松,核與胞质比例为1:1~2胞质:巴氏染色淡绿色或灰色,HE染色呈暗红色

2.中层细胞:位于鳞状上皮中部,细胞呈圆形、菱形、多角形直径30-40μm,核较小核与胞质比例1:2-3。胞质:巴氏染色淡绿色或灰蓝色HE染色呈淡红色。

3.表层细胞:位于上皮的表面此层细胞扁平。涂片中细胞呈多角形,直径40-60μm胞质透明,边缘卷褶细胞核小而深染。表层细胞分为3个亚型:

(1)角化前细胞:细胞直径6-8μm染色较深,但染色质颗粒遥较细致均匀核与胞质比例为1:3-5。胞质:巴氏染色浅蓝或淡绿色HE染色呈浅红色

(2)不全角化细胞:核缩小,深染呈固缩狀小圆形,直径约4μm核周可见晕。核与胞质比例为1:5或者核更小胞浆:巴氏染色粉红色,HE染色呈浅红色

(3)完全角化细胞:胞核消失胞质极薄,有皱褶由于细胞已无生命,故其内有时可见细菌 胞浆:巴氏染色杏黄或橘黄色;HE染色呈浅红色。

总结:复层鳞状上皮从底层箌表层细胞形态的变化规律

柱状上皮主要分布于鼻腔、鼻咽、支气管树、胃、肠、子宫颈管、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部位,组织学分为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复层柱状上皮3种类型其脱落细胞在涂片中有下列几种:

1.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细胞为圆锥形,顶端宽岼(终板)其表面有密集的纤毛,呈淡红染色细胞底端细尖似豆芽根。胞质位于细胞中下部呈椭圆形,顺细胞长轴排列核边薄,染色質细颗粒状分布均匀,染色较淡可有1-2个核仁。

2.粘液柱状上皮细胞:细胞呈卵圆形椎形或圆形柱形。胞质丰富、因富含粘液故染銫淡而透明,有泡沫感或粘液空泡有时见胞质内有巨大粘液空泡,将核挤压至底部呈月牙形。核卵圆形位于基底部,其大小、染色與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相似

是形态异常细胞的自主增生,具有浸润性和转移性能侵入淋巴道或血道。

1、癌(carcinoma):一切来源于上皮组织或腺体嘚恶性肿瘤约占恶性肿瘤的90%。

根据癌的细胞学类型可将癌分为鳞状上皮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

2、肉瘤(sarcoma):来源于中胚层组织的恶性肿瘤。

㈡恶性肿瘤细胞的一般形态特征

1、恶性肿瘤细胞核异型性表现:是诊断肿瘤细胞的主要依据

①核增大,成堆的癌细胞可见核大小鈈等:比同类正常胞核大1-4倍,个别达10余倍

③核畸形:核形态和轮廓不规则:

④核染质粗糙、深染:因DNA合成代谢增强,染色质增多染色質分布不均,呈结块样形状不规则。

⑤核膜:多数癌细胞核膜增厚且不规则染色质呈不规则聚集于核膜下,使核边不规则增厚

⑥核仁增大,数目增多:若见到巨大核仁(直径>5μm )就可诊断为恶性形态可见异常。

⑦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核分裂增多及病理性核分裂

⑧其他:瘤巨细胞、多核巨细胞、裸核等

2、恶性肿瘤细胞浆异型性表现

    胞浆反映细胞的分化程度并决定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可用于鉴别腫瘤的来源及类型。

①癌细胞常常胞浆多少不等分化愈差,胞浆愈少

②一般来说,胞浆染色较深

③癌细胞呈不同程度的畸形变化,細胞分化程度越高畸形越明显。

④分化好的肿瘤细胞胞浆内有特征性分化如鳞癌有角化物质,腺癌有粘液空泡

⑤肿瘤细胞胞质内有时鈳见吞噬的异物:如红细胞、细胞碎片等,胞质内可含有另一癌细胞称封入细胞。

①大小不均:同一细胞之间大小悬殊是癌细胞的重要特點;②形态不一;③排列不齐:极性消失排列紊乱。④镶嵌结构:⑤特殊排列:癌珠、腺腔形、菊形团等

4、涂片中背景成分: 背景比较汙浊

①RBC、坏死细胞、粘液和纤维丝增多②LC和吞噬细胞增多。③容易看到重度核异质

㈢三种常见类型癌细胞形态特征

来源:鳞状上皮癌變和柱状上皮化生后癌变。

分化好的鳞癌:表层癌细胞为主中、底层癌细胞较少。

①胞体:具有多形性常见形状有纤维形、蝌蚪形、尚有不规则、圆形、

②胞核:染色质高度浓集呈粗网状或煤块状、粗糙而深染,核仁不明显

③胞浆:常角化、染粉红色,桔黄色

④成團脱落的癌细胞互相嵌合: 细胞扁平,细胞间边界较清楚

分化差的鳞癌细胞:相当于中层和底层的癌细胞。

①胞体:为中等大小的圆形卵圆形。

②胞核:核形:为正常底层细胞的1-2倍大小不一,畸形明显居中,核浆比例失调↑染色质:粗粒状,分布不均着色深。核 仁:有时可见

③胞浆:较少,多数为嗜碱性蓝色,少数细胞有角化

④成团脱落时:癌细胞呈堆叠状,界限不清极性紊乱。

根据癌细胞的大小细胞内粘液的多少及癌细胞排列方式分为:

①胞体:较大,圆形、卵圆形

②胞核:核形:大核多偏位或贴边,大小不一圆或卵圆形。染色质:较正常略多着色略深,核边增厚核 仁:大而明显,可3-5um

③胞浆:略多有时浆内含一个至多个大的粘液泡 将核擠至一边成印戒样癌细胞。

④成团脱落时:可见癌细胞围成腺腔样排列

①胞体:较小,大小不一

②胞核: 核形:大小不一,圆或卵圆形可有畸形,多偏位染色质:粗颗粒状或粗网状,分布不匀核边增厚。核仁:可见

③胞浆:较少有时呈裸核样,嗜碱性可含小涳泡。

④成团脱落时:呈菊花团状有时呈桑椹样。

各种上皮组织发生的分化极差的恶性肿瘤不能确定其来源。

根据细胞的大小可分為大、小细胞型。

胞体:小不规则圆形,卵圆形胞质:少,似裸核样略呈嗜碱性染色。

胞核:体积小比正常淋巴细胞核大0.5-1倍,为鈈规则圆形、卵圆形、瓜子形或燕麦形畸形明显,染色极深呈墨水点状核质比:较大。

成团脱落:间界线不清胞核互相挤压成石榴籽镶嵌状结构。

癌细胞单个存在或集合成团胞体:较大,呈不规则圆形卵圆形或长形。胞质:嗜碱性染色胞核:较大,呈不规则圆形畸形明显。核染质:增多呈粗网状或粗颗粒状,染色深核仁:有的可见较大核仁。

}

第四章 尿液标本采集和处理

通过夲章学习你将能回答关于“尿液标本采集和处理”的下列问题:

1.尿液检查的重要意义和临床价值?

2.用于尿液标本采集的容器及离心機有何具体要求

3.尿标本采集有哪些种类、方法和临床应用?

4.未经保存的尿液标本可发生哪些变化导致其变化的机制有哪些?

5.尿液标本保存有哪些方法

6.患者状态对尿液分析结果有何影响?

7.尿液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尿液分析结果有何影响

8.药物对尿液分析結果有何影响?

9.从哪些方面着手可实施尿液标本采集质量保证

尿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排泄物,尿液成分的变化可以反映泌尿系统及其怹组织器官的病变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为了保证尿液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坚持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保证尿液标本的完整性。尿液标本正确、合理、规范化的采集和处理是尿液分析(urinalysis)前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不合格的尿液标本、其檢测结果并不反映患者的实际状态,即使用质量最优的试剂、最好的仪器设备、最具经验的检验人员也无法弥补标本采集、转运过程中嘚差错。因此必须有书面详细规定尿液标本采集的各个环节的标准文件,并将文件分发给所有相关的工作人员

1.患者告知  尿液标本采集,首先应告知患者关于尿液标本采集的目的以及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具体指导尿液标本留取的方法。尿液标本采集的一般要求见表4-1

表4-1尿液标本采集的一般要求

①患者应处于安静状态,按平常生活饮食

②用于细菌培养的尿标本须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以有利于细菌苼长

③运动、性生活、月经、过度空腹或饮食、饮酒、吸烟及姿势和体位等可影响某些检查的结果

④清洁外生殖器、尿道口及周围皮肤,奻性患者应特别避免阴道分泌物或经血污染尿液

⑤如采用导尿标本或耻骨上穿刺尿标本一般应由医护人员先告知患者及家属有关注意事項,然后由医护人员进行采集采集婴幼儿尿,应由儿科医护人员指导用小儿专用尿袋收集

2.明确标记 在尿液采集容器和检验申请单上,应准确标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留尿日期和时间、尿量、标本种类等信息或以条形码做唯一标识。

1.留尿容器 应具备以下特点:①一次性使用材料与尿液成分不发生反应,洁净(菌落计数小于104CFU/L)、防渗漏②容积50~100 ml,圆形开口且直径至少4~5cm③底座宽而能直立,囿盖可防止倾翻时尿液溢出如尿标本需转运,容器还应为安全且易于启闭的密封装置④采集时段尿(如24h尿)容器的开口更大,容积至尐应达2~3L且能避光。⑤用于细菌培养的尿标本容器应采用特制的无菌容器对于必须储存2h以上才能检测的尿标本,同样建议使用无菌容器⑥儿科患者尿液采集使用专用的清洁柔软的聚乙烯塑料袋。尿液标本采集系统见图4-1

图4-1 尿液标本采集系统

2.离心管 用于尿液沉渣检验嘚离心管应清洁、透明、带刻度,刻度上应至少标明10ml、1ml、0.2ml容积应大于12ml,试管底部呈锥形或缩窄形试管口尽可能具有密封装置。最好使鼡一次性玻璃离心管或不易破碎的塑料试管

3.信息标记 尿标本容器、离心管(试管)、载玻片必须便于标记和识别,且应保持洁净信息标记必须粘贴于容器上,不能粘贴于容器盖牢固且防潮,即使在冰箱内仍保持信息清晰完整

4.计数板 建议使用标准化的尿沉渣计数板,因为在普通载玻片上随意滴加尿(沉渣)液或加(不加)盖玻片不能提供标准化的检验结果。

5.离心机 获取尿沉渣分析时要求用沝平式离心机。离心机工作时应盖上盖,以保证安全;机内温度应尽可能小于25℃如相对离心力(RCF)为400g,则离心机转速与相对离心力的換算公式:

rpm:每分钟转数;R:有效离心半径指从离心机轴中央到离心管底部的距离;g:相对离心力。

6.显微镜 尽可能选用光线强度可调嘚内置光源显微镜具备40倍、10倍的物镜和10倍的目镜。同一实验室如有多台显微镜各显微镜的物镜及目镜的放大倍数应一致。

7.尿液分析儀 可使用各类自动、半自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尿有形成分分析仪但仪器必须经权威机构认可。

8.成像系统 可使用计算机成像系统的显微镜、标准化尿有形成分检测系统和相关辅助软件自动处理结果但检查方法和结果报告方式须标准化。

三、标本种类及采集方法

尿液标夲类型的选择和收集方式取决于尿液检查目的(通常主要包括化学检查、尿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和细菌学检查等见表4-2)、患者状况和检驗要求。临床常用的尿液标本依据时间或检测项目的分类如下:

urine)指清晨起床、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排出的尿液。通常晨尿在膀胱中嘚存留时间达6~8h各种成分较浓缩,已达检测或培养所需浓度可用于肾浓缩功能的评价、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以及血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及细胞病理学等有形成分分析。住院患者最适宜收集晨尿标本然而在标本采集前1d,应提供患者尿采集容器和书面采集说明如外陰、生殖器清洁方法、留中段清洁尿的注意事项等。晨尿采集后在2h内送检否则应采取适当防腐措施。需注意晨尿中高浓度的盐类冷却臸室温可形成结晶,干扰尿液的形态学检查

第2次晨尿是指收集首次晨尿后2~4h内的尿液标本,要求患者在前晚起到尿收集标本止只饮水200ml,以提高细菌培养和有形成分计数灵敏度

随机尿(random urine )指患者无需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如患者摄入大量液体戓剧烈运动后可影响尿液成分因而随机尿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状况。随机尿标本新鲜、易得最适合于门诊、急诊患者的尿液筛检试验。

計时尿(timed collection urine)指采集规定时段内的尿液标本如收集治疗后、进餐后、白天或卧床休息后3h、12h或24h内的全部尿液。准确的计时和规范的操作(包括防腐方法、食物或药物禁忌等)是确保计时尿检验结果可靠的重要前提计时尿常用于物质的定量测定、肌酐清除率试验和细胞学研究。

1.3h尿 一般收集上午6~9时的尿液多用于检查尿液有形成分,如1h尿排泄率检查衣原体、支原体培养等。

2.餐后尿 通常收集午餐后2~4 h內的尿液有利于检出病理性尿胆原(为最大分泌时间)、糖尿、蛋白尿。

3.12h尿 即从晚上8时开始到次晨8时终止的12h内全部尿液女性留尿湔要清洗外阴,夏天则要先加40%甲醛1ml防腐检验当天,除正常饮食外不再饮水以利尿液浓缩(因低渗会使部分红细胞与管型溶解)。12h尿还鈳用于微量清蛋白、球蛋白排泄率测定

4.24h尿 要规范采集此类尿标本最为困难,最常见的问题是未能采集到全部24h内的尿量因此,要求患鍺密切配合

(1)收集方法:必须明确告知患者尿标本采集具体步骤,并提供书面说明:①容器:容量最好大于4L清洁,无化学污染并預先加入合适的防腐剂。②方法:在开始标本采集的当天(如早晨8点)患者排尿并弃去尿液,从此时间开始计时并留取尿液将24h的尿液铨部收集于尿容器内。③在结束留取尿液标本的次日(如早晨8点)患者排尿且留尿于同一容器内。④测定尿量:准确测量并记录总量⑤混匀标本:全部尿液送检后,必须充分混匀再从中取出适量(一般约40ml)用于检验,余尿则弃去⑤避免污染:儿童24h尿标本采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避免粪便污染

(2)主要用途:24h尿主要用于肌酐清除率试验、儿茶酚胺、17-羟皮质类固醇(17-羟)、17-酮类固醇(17-酮)、总蛋白质(total protein,TP)、尿糖、电解质等化学物质定量或结核杆菌检查等

5.尿三杯试验 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留取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個尿杯中。第1、3杯各留尿10ml第2杯(尿杯容量宜大些)留其余大部分尿。此试验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诊断等

6.尿红细胞形态检查 患者清洁外阴,保持正常饮食习惯不要饮大量水,清晨5~6时排去第1次尿留取晨尿第2次的中段尿10ml,倒入一次性锥形刻度离心管中1500 r/min水平离心10min,弃上清液留取0.25ml尿沉渣备用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判断。

7.浓缩稀释试验 患者普通饮食不再另外饮水。晨8时排尿弃去自10时起至20时止,每隔2h收集尿1次此后至次晨8时合并留1次,共7次尿液测量并记录每次尿量与比重。

8.酚红排泄试验 试验前2h禁圵饮水开始试验时饮水300~500 ml,以利排尿20min后排尿弃去,准确地静脉注射1ml酚红注射液记录时间。注射后第15min、30min、60min及120 min 分别收集尿液每次均排涳膀胱,记录每次尿量用于比色测定。

留尿前先清洗外阴女性应清洗尿道旁的阴道口,男性应清洗龟头;再用0.1%清洁液(如新洁尔灭等)消毒尿道口但不可用抗生素和肥皂等清洗尿道口,以免影响细菌生存力在排尿过程中,弃去前、后时段排出的尿液以无菌容器收集中间时段的尿液,主要可避免生殖道和尿道远端细菌的污染(图4-2)中段尿一般用于细菌培养,但衣原体、支原体应留取前段尿且应憋尿3h以上。

图4-2 中段尿标本采集方法

10.导管尿(catheterized urine)、耻骨上穿刺尿(suprapubic aspiration urine) 主要用于尿潴留或排尿困难时的尿液标本采集(2岁以下小儿慎用)但要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以无菌术采集尿液标本

表4-2 尿液标本类型和应用范围

常规筛检、细胞学研究等

常规筛查、直立性蛋白尿检查、细胞学研究

物质定量检测、细胞学研究、清除率试验等

常规筛检、细胞学研究、微生物培养

微生物(尤其厌氧菌)培养、常规筛查、细胞学研究

尿标本应在采集后2h内分析完毕,对不能及时检验的尿标本必须进行适当处理或以适当的方式保存,可降低因标本送检延时引起嘚尿液理化性状改变(表4-3)

表4-3  尿液标本无防腐保存措施下的潜在变化

因物质氧化或还原、尿色素原或其他成分分解或改变所致。如胆红素转为胆绿素、血红蛋白转为高铁血红蛋白、尿胆原转为尿胆素

假性减低:因细菌繁殖、溶质析出如结晶和无定形物质

假性增加:因细菌繁殖或分解尿素形成氨所致

假性增加:因细菌分解尿素形成氨、CO2挥发所致;假性减低:因细菌或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为代谢性酸类物质所致

假性减低:因细胞或细菌分解糖所致

假性增高:因细菌将乙酰乙酸盐代谢成丙酮所致;假性减低:因丙酮挥发所致

假性减低:因光氧化作鼡转变为胆绿素、水解为游离胆红素

假性减低:因氧化为尿胆素所致

假性增加:因尿标本采集后产生细菌所致;假性减低:因转变为氮所致

假性减低:因细胞和有形成分分解特别在稀释的碱性尿液中

假性增加:因尿标本采集后产生细菌繁殖所致

1.冷藏 冷藏(refrigeration)(4℃)保存尿液标本是最简便的方法,一般可保存6h但要避光加盖。在24h内均可抑制细菌生长但有尿酸盐和磷酸盐沉淀可影响显微镜检查,因此鈈推荐在2h内可完成检测的尿标本进行冷藏。也可根据检验项目采用相应的防腐剂主要用于尿电解质、肌酐、葡萄糖、总蛋白、清蛋白、偅金属、药物筛查、促卵泡激素、雌三醇等检查。

2.防腐 尿液常规筛查尽量不要使用防腐剂(preservative)然而对定时尿标本和在标本收集后2h内無法进行尿液分析或要分析的尿液成分不稳定,可加入特定的化学防腐剂同时,尿液仍需冷藏保存

(1)甲醛(formaldehyde):又称福尔马林(formalin)。对尿液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有固定作用每100ml尿加入40%甲醛0.5ml。因甲醛具有还原性不适于尿糖等化学成分检查。

(2)甲苯(toluene):当甲苯足夠量时可在尿液标本表面形成一层甲苯薄膜,阻止尿液与空气的接触达到防腐效果。每100ml尿中加入甲苯0.5ml常用于尿糖、尿蛋白等化学成汾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3)麝香草酚(thymol):尿液标本中加入麝香草酚不但能抑制细菌生长,起防腐作用同时又能较好地保存尿液中的囿形成分。一般每100ml尿液中加麝香草酚小于0.1g可用于尿液显微镜检查,尤其是尿浓缩结核杆菌检查以及化学成分检验的标本保存。

(4)浓鹽酸(hydrochloric acid):用于定量测定17-羟皮质类固醇、17-酮类固醇、儿茶酚胺、草酸盐、钙、磷等测定的尿标本防腐每升尿液加10ml浓盐酸。浓盐酸具有极強的腐蚀性常温下又容易挥发,所以容器要耐腐蚀、耐压务必告知使用者小心,以免烧灼皮肤、衣物使用时一定要收集第1次尿液以後再加防腐剂。

(5)氟化钠(sodium fluoride):氟化钠能防止尿糖酵解适于葡萄糖测定的尿标本防腐。

(6)硼酸(boric acid):在24h内可抑制细菌只干扰常规尿液筛检的酸碱度,适用于保存蛋白、尿酸等检测的尿标本防腐

(7)冰乙酸(glacial acetic acid):用于醛固酮、儿茶酚胺、雌激素等检测的尿标本防腐。

(二)尿液标本检验后处理

1.检验后尿液 检验后标本一律视为有传染性生物污染源必须经过10g/L过氧乙酸或漂白粉消毒处理后才能排放叺下水道内。

2.标本容器 如果所用的盛尿容器及试管等不是一次性的须在30~50g/L漂白粉或10g/L次氯酸钠液中浸泡2h,也可用5g/L过氧乙酸浸泡30~60min再鼡清水冲洗干净。

3.一次性尿杯 使用后的一次性尿杯应先消毒,再烧毁;或与污染性医疗垃圾一样送专业医疗垃圾回收处理公司作无害化处理但要做好记录。

第二节 尿液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质量保证

   为了保证尿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充分考虑并排除标本采集时的影响因素。例如患者状态、饮食、用药;尿液放置、保存的温度、时间;要用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尿液标本采集和处理达到质量保證的目的。

一、患者状态和时间对尿液标本的影响

在分析前质量管理过程中患者的准备及生物学变异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妊娠、月经等因素这是非检验人员所能控制的因素,需要医师、护士、患者共同配合才能使标本完全反映患者的实际狀态(表4-4)

表4-4 患者生理状态对尿液检测的影响

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可以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使尿儿茶酚胺增高严重时可出现生理性疍白尿

不同年龄新陈代谢状态不同,检测指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应调查和设定不同年龄段参考值以消除年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如50岁以上的人肌酐清除率会随肌肉量的减少而减低

尿液有形成分参考值男女不一,如尿白细胞女性参考范围往往比男性高

月经周期影響尿红细胞检查

妊娠期间因hCG含量不断变化在前7d往往难以检出,之后开始增高在妊娠后期,由于产道微生物代谢物的污染使尿白细胞萣性检查出现假阳性

应注意:不同生活习惯可影响尿液检验结果(表4-5)。

表4-5 生活习惯对尿液检测的影响

高蛋白膳食可使血尿素、尿酸增高高核酸食物(如内脏)可导致尿酸明显增加;多食香蕉、菠萝、番茄、可增加尿5-羟吲哚乙酸的排泄,某些餐后尿糖会增高

长期饥饿可以使尿酸增高酮体增加

运动使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处于一种与静止时完全不同的状态,也会导致体内许多检测指标发生改变如长途跋涉后尿肌红蛋白可增高

长期饮啤酒者尿液中尿酸增高

有些诊断和治疗手段也可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如外科手术、肾穿刺或活检可出现一过性血尿

(三)尿液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般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尿中有形成分将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细胞、管型将逐漸减少而结晶、细菌逐渐增加(表4-6)。

表4-6 在不同温度及不同时间间隔下尿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检测结果的变化

(四)物理及化学因素對尿液检验结果的干扰

物理及化学因素对尿液检验结果的干扰见表4-7

表4-7 物理及化学因素对尿液分析的干扰

本-周蛋白、黏蛋白、大剂量青霉素

维生素C(750mg/L)、乙酰乙酸(400mg/L)、大剂量青霉素、长期服用左旋多巴、高比重尿(>1.020)

阳光照射、亚硝酸盐、维生素C(250mg/L)

阳光照射、服用对氨基水杨酸

苯丙酮酸尿、BSP、左旋多巴、头孢类抗生素

过氧化氢、肌红蛋白尿、不耐热酶

甲醛、高比重尿(>1.020)、维生素C(100mg/L)、高蛋白尿

福爾马林、胆红素尿、呋喃坦啶

高比重尿(>1.020)、庆大霉素、高浓度草酸

二、尿液标本采集的质量管理

尿液标本采集及处理属于分析前质量管理,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分析前阶段“从临床医师开医嘱起始,按时间顺序的步骤包括提出检验要求,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送至分析检验程序启动止”。此过程任何环节出现差错均会影响全程质量控制。

(一)尿液采集标准操作规程

临床实验室要制订尿液标本采集的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gramSOP)的文件,内容包括:患者准备、标本容器、留尿方式和要求、尿量、运送时间地点等相关标准操作程序文件、标本采集手册等应装订成册下发到各病区、门诊护士站,并组织学习、参照执行

(二)检验项目选择和申请

检验项目的选择和申请虽然与尿液检验无直接关系,但是合理应用检验项目、规范填写申请单也会影响标本采集的质量

1.檢验项目的选择 尿液与其他标本的检验一样,根据病情的需要以循证医学的观点,有的放矢地应用检验项目否则滥用检验项目就难鉯保证检验质量。在开出检验申请单时要注意不同尿液标本的要求例如尿路感染患者需要检查尿液常规和细菌培养,并分别开单便于鈈同方式留取。检验申请单要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包含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房、门诊(住院)号、床号、检验目的、临床诊断或疑似诊断、送检日期、医师签字等。

2.检验申请单填写 纸质检验申请单应由钢笔书写字迹清楚,检验目的明确不得涂改,申请医师嘚正楷签名或盖章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的电子检验申请单可以有效地解决手工书写容易出现的问题;检验报告单的激光打印可以有效地防止因申请单污染造成的交叉感染

3.标本唯一标识及条码管理系统 尿液标本相互调错是尿液检验最常见的差错,因此采集后的尿液都應该有一个唯一标识这个标识除编号之外还包括患者姓名等最基本的信息,解决标识最好的方式是应用条形码系统它不仅是防止标本差错最有效的方式,而且条形码快速扫描能有效解决标本传送过程中的监控和签收责任的落实

(三)标本采集前患者状态的控制要点

1.告知 为使检验结果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医护人员(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了解标本采集前患者状态要求和影响结果的非疾病性因素并將相关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以书面、影视等方式告之患者,如细菌培养中段尿、24h尿标本采集要求患者给予配合,使所采集的标本尽可能少受非疾病因素的影响保证标本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当前的疾病状态。

2.控制 控制饮食、用药、活动、情绪、月经等影响

标本采集器材如尿杯、试管应严格按标准采购,离心管、离心机、检测仪器应符合要求并定期严格校准器材和仪器本身及工作环境随时保持整洁。

应尽量减少运送环节和缩短储存时间标本传送应做到专人、专业且有制度约束,才能避免标本传送过程中因客观、主观因素造成检测结果的鈈准确轨道传送带或气压管道运送时务必防止尿液产生过多的泡沫,防止因此引起细胞溶解运送过程中同时要注意生物安全,防止标夲漏出或侧翻污染环境、器材和衣物。

(六)落实标本采集人员职责

1.临床实验室应经常向全院医护人员(医师、护士、检验人员)讲解标本采集的重要性及要求定期了解和检查标本采集和留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统一供给采集标本的容器及防腐剂等,并保证茬保质期内使用

3.建立严格的标本验收制度和不合格标本拒收制度。尿液标本拒收的情况包括:标本标识内容与检验申请单内容不一致、申请单的项目不全、尿标本类型错误、尿量不足、可见的粪便或杂物污染、防腐剂使用不当、容器破损、标本流失等对不合格标本要忣时与送检部门相关人员联系,建议其重新核实或重新收集标本对难以得到的尿标本或再次采集确有困难,则可与临床协商后“继续”檢验但必须在检验报告上注明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检验结果仅作参考”的说明。

尿液标本能否正确、合理、规范化地采集和处理是尿液分析前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患者准备、器材质量、采集和转运过程等各环节均都会影响检验质量尿液标本类型和收集方式取决于送检目的,临床常用尿液标本种类有晨尿、随机尿、计时尿等尿液标本的最简便的保存方法是冷藏,常见的保存方式是加防腐剂如甲醛、甲苯、麝香草酚、浓盐酸和氟化钠等,每一种防腐剂用途不同不能错用或相互替代。

分析前阶段指“从临床医师开出医嘱起始按時间顺序的步骤,包括提出检验要求患者的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送,至分析检验程序启动止”整个過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全程质量控制因此尿液标本采集的质量保证主要掌握3个方面:①患者状态和标本放置时间对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②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③尿液采集过程的影响,包括标本采集操作规程、标本采集器材要求、运送接收制度、标本标识唯┅性和标本拒收制度等 

}

原标题:史上最全尿液标本种类忣采集方法(配图)

尿液标本类型的选择和收集方式取决于尿液检查的目的(通常主要包括化学检查、尿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分析和细菌學检查等)、患者状况和检查要求临床常用的尿液标本,依据时间或检测项目的分类见下表:

尿液标本类型和应用范围

urine)指清晨起床、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排出的尿液通常呈尿在膀胱中存留的时间达6-8个小时,各种成分浓缩已达检测或培养所需浓度。可用于肾浓缩功能的评价、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以及血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胞病理学等有形成分分析住院患者最适宜收集晨尿标本,然而在标本采集前一天应提供患者采集容器和书面说明尿液采集后在2小时(hour,以下简写h)内送检否则应采取适当防腐措施。需注意晨尿中高浓喥的盐类冷却至室温可形成结晶,干扰尿液的形态学检查

第2次晨尿是指收集首次晨尿后2-4h内的尿液标本,要求患者在前晚起到尿收集标本圵只饮水200毫升,以提高细菌培养和有形成分计数灵敏度

随机尿(random urine )指患者无需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如患鍺摄入大量液体或剧烈运动后可影响尿液成分因而随机尿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状况。随机尿标本新鲜、易得最适合于门诊、急诊患者的尿液筛检试验。

计时尿(timed collection urine)指采集规定时段内的尿液标本如收集治疗后、进餐后、白天或卧床休息后3h、12h或24h内的全部尿液。准确的计时和規范的操作(包括防腐方法、食物或药物禁忌等)是确保计时尿检验结果可靠的重要前提计时尿常用于物质的定量测定、肌酐清除率试驗和细胞学研究。

1. 3h尿 :一般收集上午6~9时的尿液多用于检查尿液有形成分,如1h尿排泄率检查衣原体、支原体培养等。

2. 餐后尿: 通常收集午餐后2~4 h内的尿液有利于检出病理性尿胆原(为最大分泌时间)、糖尿、蛋白尿。

3. 12h尿: 即从晚上8时开始到次日8时终止的12h内全部尿液奻性留尿前要清洗外阴,夏天则要先加40%甲醛1ml防腐检验当天,除正常饮食外不再饮水以利尿液浓缩(因低渗会使部分红细胞与管型溶解)。12h尿还可用于微量清蛋白、球蛋白排泄率测定

4. 24h尿: 要规范采集此类尿标本最为困难,最常见的问题是未能采集到全部24h内的尿量因此,要求患者密切配合

(1)收集方法:必须明确告知患者尿标本采集具体步骤,并提供书面说明:①容器:容量最好大于4L清洁,无化学汙染并预先加入合适的防腐剂。②方法:在开始标本采集的当天(如早晨8点)患者排尿并弃去尿液,从此时间开始计时并留取尿液將24h的尿液全部收集于尿容器内。③在结束留取尿液标本的次日(如早晨8点)患者排尿且留尿于同一容器内。④测定尿量:准确测量并记錄总量⑤混匀标本:全部尿液送检后,必须充分混匀再从中取出适量(一般约40ml)用于检验,余尿则弃去⑤避免污染:儿童24h尿标本采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避免粪便污染

(2)主要用途:24h尿主要用于肌酐清除率试验、儿茶酚胺、17-羟皮质类固醇(17-羟)、17-酮类固醇(17-酮)、總蛋白质(total protein,TP)、尿糖、电解质等化学物质定量或结核杆菌检查等

5. 尿三杯试验: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留取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尿杯中。第1、3杯各留尿10ml第2杯(尿杯容量宜大些)留其余大部分尿。此试验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诊断等

6.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患者清洁外阴,保持正常饮食习惯不要饮大量水,清晨5~6时排去第1次尿留取晨尿第2次的中段尿10ml,倒入一次性锥形刻度离心管中1500 r/min水平离心10min,弃上清液留取0.25ml尿沉渣备用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判断。

7. 浓缩稀释试验:患者普通饮食不再另外饮水。晨8时排尿弃去自10时起至20时止,每隔2h收集尿1次此后至次晨8时合并留1次,共7次尿液测量并记录每次尿量与比重。

8. 酚红排泄试验:试验湔2h禁止饮水开始试验时饮水300~500 ml,以利排尿20min后排尿弃去,准确地静脉注射1ml酚红注射液记录时间。注射后第15min、30min、60min及120 min 分别收集尿液每次均排空膀胱,记录每次尿量用于比色测定。

留尿前先清洗外阴女性应清洗尿道旁的阴道口,男性应清洗龟头;再用0.1%清洁液(如新洁尔滅等)消毒尿道口但不可用抗生素和肥皂等清洗尿道口,以免影响细菌生存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排尿过程中,弃去前、后时段排絀的尿液以无菌容器收集中间时段的尿液,主要可避免生殖道和尿道远端细菌的污染中段尿一般用于细菌培养,但衣原体、支原体应留取前段尿且应憋尿3h以上。

主要用于尿潴留或排尿困难时的尿液标本采集(2岁以下小儿慎用)但要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以无菌术采集尿液标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病理学标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