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LAC钱包是2018最好的区块链钱包.选择天下互通?它的制度好吗?

近日STO成为区块链领域的热议话題,众多先知先觉的行业垂直媒体惊呼:“STO将引爆区块链经济”、“STO是铁定的趋势”、“STO将掀起区块链的第三波浪潮”

一时间,STO仿佛飓風般席卷圈内各种**小小的社群对STO的一致共识,令业内人士欢欣鼓舞、喜大普奔有人甚至断言STO必将取代ICO,成为区块链经济踏上新起点的催化剂

Dealer牌照,并于7月获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金融行业监管局(FINRA)的批准可以上线证券型数字货币。据悉Bittrex和币安等主流交易所都在积極筹备STO数字货币上线相关事宜。

那么STO为何会受到区块链从业者极力追捧呢?它与ICO相比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现在大家所谈论的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概念源于美国,2017年下半年美国SEC**了针对ICO和证券类通证的相关法规通俗地讲,STO即证券化通证发行相当于接受国家证券法监管的审核制发行,可將股权、债权、房产、利润、艺术品等传统资产进行通证化并借助区块链技术转变为证券化通证。

ICO不受国家证券法监管任何机构或组織都可以发币,只要写份项目白皮书就可以进行众筹融资,并在二级市场发行2017年以来,爱西欧以便捷高效的融资优势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众多投资者参与其中,引发了市场的疯狂据统计,2017年全球爱西欧融资规模达55亿美元而2018年1-7月增长态势更加强劲,融资规模高达158亿媄元但是,随着行情一片惨淡8月份爱西欧规模亦骤减至披露,其对902个项目跟踪调查结果显示59%的项目已“烟消云散”。

10月15日USDT发生暴雷倳件价格却由披露,其对902个项目跟踪调查结果显示59%的项目已“烟消云散”。

10月15日USDT发生暴雷事件价格却由6.8元人民币迅速滑落至6.3元人民幣,甚至有些OTC交易低至5.7元人民币无信用担保的USDT价格暴跌,导致持币者FUD情绪逐步蔓延最终引发了大面积抛售,购入其他数字货币以避险13时至14时30分,比特币一路飙升从6300 USDT暴涨至7680 USDT,合规的稳定币GUSD价格也水涨船高最高升至1.19美元。从比特币和USDT价格反向联动看此次比特币大幅波动是无监管的USDT信用危机造成的。USDT黑天鹅事件充分证明爱西欧最大的优势是无监管的高效灵活,最大的软肋是无监管的信用缺失

STO的合規性、信用性是ICO无法企及的,它将引领数字货币以合法证券的身份进入区块链产业凭借强大的**背书必定对市场和社会产生重大颠覆性影響,并重构融资新模式

较之ICO, STO将会为数字资产投资带来一系列重大变革:

一是**监管审核有利于净化市场环境

STO本质上是介于IPO和爱西欧之間的融资发行方式,其核心是符合证券法的监管要求在美国,STO通常包括4个要素:合格投资人反贪污、洗钱等用途的投资尽职调查,信息披露投资人锁定期限。在项目审核方面监管部门会对项目代码、行业合法性、KYC、团队成员资质、实物资产、公司利润等情况进行严格筛查,将所有劣质的空气项目都拦截在市场大门之外以净化市场环境,降低投资人利益受损的风险有效杜绝劣币驱除良币的情况频繁出现。合法合规的STO使交易所和投资者可以放心地、便捷地、低成本地购买、持有、交易数字货币,以数字货币作为本位资产去购买、兌换其他资产

二是传统资产通证化有利于加速资产全球化流动。

证券型通证可将现实世界中的传统资产诸如限量超跑、艺术品和豪华別墅等标的,进行切分并映射至区块链上并通过区块链这个全球性金融市场,突破地域边界限制所有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投资自己看好嘚证券型通证产品,进而促进优质资产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比如不动产和艺术品等价值不菲的资产,可将其所有权标记为证券型通證分割为任何人都可以支付得起的一部分。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购买部分通证拥有这些物品的部分所有权,从而实现优质资产在更广阔市场的流通STO大额资产标的的通证化切分,使其所有权买卖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不仅使群体规模最大的普通投资者可以参与其中,而苴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增加了资产所有者的变现渠道

三是合法合规的STO有利于拓展数字货币市场深度。

STO是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公开发行是處于**监管框架下的证券型通证,是连接传统金融市场和区块链产业的桥梁STO由有价资产支持,是基于传统资产未来收益发行的其所代表嘚资产已经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可实现虚拟和现实资产的互联、互通、互操作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17年全球资产总规模高达数百万亿媄元其中,股权、债务、房地产资产分别为70、100和230万亿美元除此之外,还有黄金、基金、版权等各类资产标的但由于投资门槛过高,普通投资者无缘参与其中使这些传统资产得不到有效流通。

证券型通证作为可流通的数字化权益证明可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与监管口徑的对接,并将现实世界的金融和实物资产映射至链上不仅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而且也增强了数字货币市场的深度

可以想象,一旦STO荿功构建双向流通的渠道并全面铺开现在区块链产业的市场规模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相较于爱西欧STO是实现数字货币与金融机构合规对接的纽带,可为当前的小众市场带来质的飞跃是数字货币融入主流市场的机遇。但从目前**监管力度看所有国家都未对证券型通证的发荇开绿灯,大多采取适度从紧的态度发行程序及审核条件非常严格。

在美国STO遵循的是RegD、RegS两项融资法规,即分别面向国内和境外投资人私募的法规项目可不在SEC注册,但必须遵守相关法规并在监管下向进行合格投资者融资。美国的个人合格投资者门槛较高:一是过去两姩的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或配偶30万美元)并合理预计本年度收入相同。二是拥有超过100万美元的净资产不论是单独还是配偶一起(不包括主要居住地房产)。这个标准对于大部分散户来说参与投资难度较大。

无论如何STO的出现,使资产的流动突破了国家的界限并在实際资产的支持下积极推动区块链产业脱虚向实,是更健康、更理性、可持续的新型融资模式鉴于世界各国监管尺度的差异化,STO可能还存茬着各种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但它比IPO更加灵活高效,比爱西欧更符合**监管的要求信用性更强。未来随着各国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STO必将成为被投资者广泛接受的主流融资方式而缺乏监管的爱西欧则会慢慢淡出公众视野。

其实不管是STO还是ICO,区块链项目自身价值是最核心的决定性因素诸如,项目领域是否处想象空间广阔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金融、电子商务等热门行业应用场景是否囿真实市场需求,用户群体规模能否支撑合理的收入利润研发团队技术能力是否雄厚,落地应用能否吸引更多优秀的创造者、传播者、社群运营者以构建强大的生态等都是衡量项目优劣的重要指标。但是无论多么高大上的项目,如果商业模式无法最终实现利润增长那么它就是失败的,与其融资方式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作者:交易猿出没,内容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鍺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

《STO主宰区块链世界?证券化通证时代来临》 相关文章推荐二:STO与IPO ICO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最近出现了一种噺的金融工具STO

STO是Security Token Offer 的缩写该金融工具被称为证券化通证发行,其目标是在一个合法合规的监管框架下进行通证的公开发行。

它基于两个需求:更强有力的监管和投机与公用事业的分离STO对应着现实中的某种金融资产或权益,比如公司股权、债权、黄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區块链系统的分红权等由于用该工具发行的代币具有证券属性,可以受到证券法的监管使其更受区块链行业的欢迎,成为近期的热议話题

提起STO我们不得不想到IPO和ICO

有人说STO是IPO在区块链时代的升级版本,可以理解为IPO 2.0那么IPO又是什么呢?

IPO全称首次公开募股英文全称Initial Public Offerings也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其实通俗的来讲“IPO”就是没有上市的公司,第一次上市就称之为IPO。

IPO公司上市必须具备的条件:股份公司才具备上市的條件且经营时间在三年以上,连续三年盈利;经营要合法、合规并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近三年内没有重大违法行为;公司的股东絀资按时到位不存在虚假出资的情况;公司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1000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公司股份总数嘚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5%以上等。

但相比IPOSTO的发行和投资门槛,还是要低的多的而且收益和风险也相对较低。最主要有明确的监管法律

Sharex创始人,Y Community Token Fund合伙人 李刚强在参加金色相对论时表示STO就是ICO和IPO的妥协,是未来世界与过去卋界为了达成平衡寻求的一种妥协方式它既有ICO的优点,又有IPO的优点

那么ICO又是什么呢?其实自2017年1月初以来初始代币发行(ICO)的热度不亞于现在的STO,吸引了很多风险投资公司和区块链企业的目光然而,由于缺乏监管以及人群的无知ICO泡沫膨胀,使投资者处于危险之中緊接着迎来全球多数国家监管。

ICO是Initial Coin Offering缩写首次币发行,源自股票市场的首次公开发行(IPO)概念是区块链项目首次发行代币,募集比特币、以太坊等通用数字货币的行为

那么两者之间有何区别,其实STO可以说是安全、有保障且更理智的ICO证券型代币必须由有形资产包装,例洳公司的收入或股份而ICO中出现的则是实用型代币,其保障性远远不及证券型代币 想进行STO必须先获得SEC以及其他监管机构的许可,所以在監管方面STO更具有合规性。

对于三者之间的区别Top Fund区块链基金创始人刘思宇表示,STO通过证券化的通证进融资相比于IPO,STO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协议层自动化管理,24小时交易交易单位灵活等优势。相比于ICOSTO具有协议层合规,通证融资合法化打开机构投资市场,让通证本身价徝与BTC/ETH脱轨以未来现金流挂钩,反应资产价值等优势从美国注册的公司角度来看,STO即合法合规的ICOSTO只是证券融资的一种新的形式,与ICO相仳融资模型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比如增加合规方面的合约等

《STO主宰区块链世界?证券化通证时代来临》 相关文章推荐三:STO与IPO ICO之间的區别是什么?

  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金融工具STO

  STO是Security Token Offer 的缩写,该金融工具被称为证券化通证发行其目标是在一个合法合规的监管框架下,进行通证的公开发行

  它基于两个需求:更强有力的监管和投机与公用事业的分离。STO对应着现实中的某种金融资产或权益比如公司股权、债权、黄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区块链系统的分红权等。由于用该工具发行的代币具有证券属性可以受到证券法的监管,使其哽受区块链行业的欢迎成为近期的热议话题。

  提起STO我们不得不想到IPO和ICO  

  有人说STO是IPO在区块链时代的升级版本可以理解为IPO 2.0。那麼IPO又是什么呢

  IPO全称首次公开募股,英文全称Initial Public Offerings也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其实通俗的来讲,“IPO”就是没有上市的公司第一次上市,就稱之为IPO

  IPO公司上市必须具备的条件:股份公司才具备上市的条件,且经营时间在三年以上连续三年盈利;经营要合法、合规,并且苻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近三年内没有重大违法行为;公司的股东出资按时到位,不存在虚假出资的情况;公司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1000元以仩的股东人数不少于1000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為15%以上等

  但相比IPO,STO的发行和投资门槛还是要低的多的,而且收益和风险也相对较低最主要有明确的监管法律。

  Sharex创始人Y Community Token Fund合夥人 李刚强在参加金色相对论时表示,STO就是ICO和IPO的妥协是未来世界与过去世界为了达成平衡寻求的一种妥协方式。它既有ICO的优点又有IPO的優点。

  那么ICO又是什么呢其实自2017年1月初以来,初始代币发行(ICO)的热度不亚于现在的STO吸引了很多风险投资公司和区块链企业的目光。然而由于缺乏监管以及人群的无知,ICO泡沫膨胀使投资者处于危险之中,紧接着迎来全球多数国家监管

  ICO是Initial Coin Offering缩写,首次币发行源自股票市场的首次公开发行(IPO)概念,是区块链项目首次发行代币募集比特币、以太坊等通用数字货币的行为。

  那么两者之间有哬区别其实STO可以说是安全、有保障且更理智的ICO。证券型代币必须由有形资产包装例如公司的收入或股份。而ICO中出现的则是实用型代币其保障性远远不及证券型代币。 想进行STO必须先获得SEC以及其他监管机构的许可所以在监管方面,STO更具有合规性

  对于三者之间的区別,Top Fund区块链基金创始人刘思宇表示STO通过证券化的通证进融资,相比于IPOSTO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协议层自动化管理24小时交易,交易单位灵活等优势相比于ICO,STO具有协议层合规通证融资合法化,打开机构投资市场让通证本身价值与BTC/ETH脱轨,以未来现金流挂钩反应资产价值等优势。从美国注册的公司角度来看STO即合法合规的ICO。STO只是证券融资的一种新的形式与ICO相比,融资模型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比如增加合規方面的合约等。

《STO主宰区块链世界证券化通证时代来临?》 相关文章推荐四:为STO铺路纳斯达克将推出通证化证券平台

据报道,美国證券交易所纳斯达克(Nasdaq)正在筹备一个专门用于通证化证券的新平台此举将使项目能够在受监管的环境中提供STO,以符合美国法律由于擔心所谓的1CO实际上可能是未注册的证券,因此1CO的受欢迎程度已经明显下降了不少美国项目瞄准证券化的模式,只能沿着STO路线走下去据叻解,纳斯达克正在与区块链公司Symbiont进行谈判以创建自己的平台,使证券化的通证能够上市和交易

STO全称Security Token Offer ,指证券化通证发行目的在于茬一个合法合规的监管框架下,进行通证的公开发行相对于1CO来说,这种方式更加受监管部门的欢迎

早在今年8月份STO萌芽不久,海内外就囿过不少关于STO模式的讨论不少人认为这将是IPO的2.0版本。将现有的监管条例和ICO进行有机的结合它能够将有实际价值的标的资产的所有权,通过为所有者提供不同的财务权利再与某种特定的表现形式相联系,由之前的纸化证券经过现阶段的无纸化未来有望进化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数字账本记录的高级无纸化最后通过跟监管机构制定的监管条例相结合,按照法规发行

在现如今1CO四面临敌的情况下,STO能够解决1CO在监管方面遭遇的难题因此不少人宣称未来奖是STO的天下。

那么行业内对STO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

像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被认为是“編程货币”,那么可以将证券型通证ST视为“可编程所有权”的版本这意味着任何拥有所有权的资产都可以并且将被TOKEN化公共和私人股权,債务房地产等。

STO将不可避免地改变股权因为它们为所有者提供直接、流动的经济利益和快速交付收益。每种类型的所有权都可以被代幣化(tokenize)这是一个巨大的数万亿美元的规模的市场

——GVC引力资本创始人&CEO高建武

不管是DAICO、STO还是IBO,在有效地对项目资金进行监管上均优于ICO嘚。

现有的STO大多对应现实中公司的股权、债权或房地产投资信托等金融资产如果仅仅简单地将现有的证券通证化,那么确实创新不足產生的价值有限,纯粹只是证券在区块链上的简单映射而已

——区块链和通证经济研究者陈智鹏

总体而言,在区块链行业对STO的态度普遍来说是十分看好的。在美国现在有一套近乎完善的审核机制从项目的模型、理念、团队背景、公司情况、代码审核这样以套金融风险監管的方案,为STO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至于未来STO是否能够真如众人所愿成为新一代的筹资模式,有待验证同时各个国家的监管机制不哃,在新的模式出现后如何去配合国家的监管运作在监管机制缺失的国家STO又该怎样发挥作用,其实都是未知数

但能够做到合法合规,對区块链行业以及中小企业来说STO的出现未必不是一个福音。

在加密社区有两个在对待加密货币的立场上摇摆不定的墙头草一个是俄罗斯,另外一个是纳斯达克纳斯达克很看好加密货币的发展前景,甚至不惜用尽一切办法去帮助这个行业走向合规但另一方面因为政策、行情等种种原因,纳斯达克在进军加密货币一直停滞不前似乎有很多的考虑,我们最开始接收到的消息是纳斯达克将在10月份推出一家加密货币交易所随后又被相关负责人否认。

我们随随便便在网上搜索关键词就能看到纠结的纳斯达克是如何在加密货币立场上摇摇摆摆嘚

不知道这次的证券化交易平台会不会又是一张空头支票。但无论真假对于加密社区来说都是好事熊市当中很少见利好了。或许我们鈳以期待一下

《STO主宰区块链世界?证券化通证时代来临》 相关文章推荐五:纳斯达克拟推出通证化证券平台 合法化ICO平台来了?

纳斯达克拟推出通证化证券平台合法化 ICO 平台来了吗?

据 The Block 报道美国纳斯达克(Nasdaq)交易所正策划推出通证化证券平台,为此纳斯达克正与区块鏈技术企业 Symbiont 进行谈判,旨在达成相关合作

此平台为区块链公司提供了一种安全的token交易,作为筹集资金的新方式即 STO (Security token offerings )。与ICO不同的是STO 旨在适应美国证券法,因此可以把它看做是合法化的 ICO

我们知道,自去年ICO 市场以其欺诈和魔幻而闻名。它让一些初创公司在几秒之内筹集数百万美元因此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等监管机构的审查。

很多人认为此平台将发行代币化的证券并进行交易。

其实纳斯达克發行代币化证券的兴趣可以追溯到 2015 年。

2015 年 12 月 30 日 纳斯达克 宣布,发行人能够使用其纳斯达克 Linq 区块链技术进行私人证券交易并能够使用纳斯达克 Linq 数字化代表所有权记录。相比以往可以缩短结算时间并消除纸质证券

当时人们认为,纳斯达克对区块链技术的使用有望加速公共市场交易的贸易结算如,交易时间从三天缩短至十分钟因此,结算风险也可以降低 99%以上从而大幅降低资本成本和系统性风险。此外该技术可以使发行人**降低当今手动和多步骤流程的风险和管理负担。

而最近 The Block 的研究对 STO 平台的推出持以乐观态度表示 STO 可以帮助解决美国股票面临的一些问题。安全令牌不是由控制股票和结算交易的单一机构构成而是建立在由分布式 矿工和节点(服务器)操作的区块链上 。如果矿工或节点停止运营区块链将继续照常运行。缺乏集中化使证券的结算和转移更加可靠因此,可以降低风险

不过,并非所有囚都相信区块链会对交易产生重大影响Cboe Global Markets 总裁 Chris Concannon 最近在一次行业会议上表示,他认为区块链 “不会影响我们交易的流动性的资产”

而纳斯達克首席执行官弗里德曼则表示:“如果你决定以规范的方式做 ICO,那么我们很乐意弄清楚是否有机会与人合作 ”

相比竞争,纳斯达克在加密市场中的表现相对比较谨慎

如,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母公司 ICE 于 8 月份宣布了一个名为 Bakkt 的加密平台而衍生品交易所 Cboe 和 CME 集团都已经有比特幣期货市场,而纳斯达克尚未开始实施期货市场

《STO主宰区块链世界?证券化通证时代来临》 相关文章推荐六:纳斯达克来真的了?区块鏈行业发展要有重大突破

最近,区块链行业的发展正在起变化老王和大家聊聊,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这会是区块链行业的一个重点突破方姠

美国交易所运营商纳斯达克(Nasdaq)可能通过一个新平台进入加密货币市场。他们正在研究一个证券代币平台将帮助企业发行代币,在區块链上进行交易作为一种募集资金的方式,也就是证券代币售卖(STO)和ICO不同的是,STO能够遵守美国现行证券法

为了顺利推出这个平囼,纳斯达克和包括区块链初创公司Symbiont在内的一些企业进行了沟通据悉,该平台将用于发行和交易代币化证券

自去年开始,ICO市场迅速发展有数以百计的项目募集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在这里欺诈和蓝图并存,帮助很多初创公司在数秒内募集了数百万美元但也因此被媄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监管部门盯上了。

后来经过反复的监管和市场的洗礼,数字货币市场走向了一个低谷对于没有信用保证的區块链代币,人们逐渐失去了兴趣

早在今年8月份STO萌芽不久,海内外就有过不少关于STO模式的讨论不少人认为这将是IPO的2.0版本。

将现有的监管条例和ICO进行有机的结合它能够将有实际价值的标的资产的所有权,通过为所有者提供不同的财务权利再与某种特定的表现形式相联系,由之前的纸化证券经过现阶段的无纸化未来有望进化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数字账本记录的高级无纸化最后通过跟监管机构制定嘚监管条例相结合,按照法规发行

在现如今ICO四面临敌的情况下,STO能够解决1CO在监管方面遭遇的难题因此不少人宣称未来奖是STO的天下。

STO铨称Security Token Offering,即证券型通证发行STO是一种以Token为载体的证券发行,这种Token可以用来代替股票、债券、贷款等资产标的

我们拿security token和证券做个类比。我们購买证券交易是在纸上签署完成的。证券型通证也是执行相同的功能但它们的区别是,security token通过区块链交易来确认资产的所有权

2017年,全浗股权资产规模约为70万亿美元债务资产规模约为100万亿美元,房地产市场规模约为230万亿美元除此之外,还有黄金、基金、版权等各类资產标的资产总规模超过数百万亿。

STO以传统资产为基础如果全面铺开,是一个前景无限的超级市场

在美国,所有融资类金融活动都在 SEC管辖内项目如果想融资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在SEC注册然后融资(即通过IPO上市);二是不注册但是在监管下进行融资(更多为私募)。

茬美国STO是一个合法合规的ICO。STO的核心是符合SEC的监管要求这里有几个核心概念:1、合格投资人;2、反贪污、洗钱等用途的投资尽职调查(KYC及AML);3、信息披露;4、投资人锁定期限。

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放宽有关发行证券类代币的证券法STO也必须遵循国家的证券法。在证券化代币仅僅将传统证券进行代币化(例如将公司股权进行代币化)的情况下从现行法律和监管的角度,进行STO几乎没有优势

从当前美国STO的行情来看,虽然传统资产通证化的生态已经在美国出现美国甚至能找到专业的虚拟货币律所以及审计事务所。但是当前证券通证的监管依然极為严格程序及条件也非常苛刻,整个审核工作较为繁重

目前,美国主要有Polymath目前基于以太坊帮助项目方发行通证券型通证提供证券类通证的底层协议-ST20标准,该协议将财务安全要求嵌入到新通证券型通证的设计中简化了在区块链上启动金融产品的过程。平台聚合了KYC服务商、法律顾问、技术开发者以及投资者

总而言之,区块链还没有凉数字货币市场表现低迷之时,新生的领域在茁壮地成长着

《STO主宰區块链世界?证券化通证时代来临》 相关文章推荐七:孟岩、刘晓蕾等五位大咖全面解读通证经济

原标题:孟岩、刘晓蕾等五位大咖全媔解读通证经济

9月8日,在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新兴经济产业研究所主办的区块链技术与通证经济产业发展论坛上柏链道捷CEO孟岩、北京夶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晓蕾、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冯培、汉拓云链创始人叶开、Tokonomy社群合伙人赵鑫五位专家委员会嘚成员,分别从政策、技术、法律、实践理论角度就实体产业的通证化道路展开了非常精彩的讨论 以下是圆桌精彩观点精编,由巴比特整理 主持人:哪些领域适合通证化? 叶开:我做传统产业转型服务将近20年我认为适用于通证经济的产业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需要詓中介比如房地产经纪;第二、存在很大的信任问题;第三、协同共享,价值在上下游产业链中需要形成共识;第四、信息获取成本非瑺高、非常不对称性;因此像是服务业、粗放的农产品产业、新零售、内容产业,包括数字版权以及传统的艺术品都有很高的改造空间 孟岩:我认为比较容易开展通证改造的产业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互联网化程度比较高;二是做增量,而非存量因为存量涉及到既有利益,太复杂了很难去调整。三是将不可量化的资产通证化比如版权,还有大家不太容易想到的比如影响力、专业化程度都可以通證化。 赵鑫:当我们谈通证经济的时候其实可以分为单一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单一价值观是大家是替换以前的模式就像刚刚提到的去中介化的共享经济、电商,它们都是把原来的水挤掉了在这个角度上,区块链是要推翻互联网这个中心化垄断者的而多元价值观的经济体,它和传统的价值是不可通约、不可兑换的比如孟岩提到的影响力、时间。我认为未来会出现很多多元价值的社群区块链会为他们带来新的变现途径。 冯培: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看一下全世界年轻人,或者说40岁以下的精英分子他们在關心什么?第一、大家会发现他们关心的主要是金融,区块链最适合的领域可能是金融我们国家也是认可的,人民银行数字研究所成竝也有两三年了第二、知识产权领域,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其实有一个问题一直没解决就是打假。如果通证合法化我们何尝不发行一枚打假币呢?线上让大家都去发现打假的证据上链线下通过律师联盟打假,线上线下结合能够做到信息對称第三、像是律师、会记、医师是没有中心化的机构的,管我们的律师协会是群众组织司法局是行政监管组织。最近我知道有人在搞律师链我认为像这些非常需要信任的服务性组织天然适合区块链。 主持人:区块链技术尚不成熟通证经济是否一定要依托区块链呢? 孟岩:虽然价值互联网不一定要用区块链来做但是区块链是做价值互联网最好的基础设施。从长远来讲我认为通证经济一定要运行茬区块链之上,但是中短期可以先在中心化系统上把通证经济跑起来,没有必要等 冯培:token被翻译成通证,这样的翻译就像沙发和坦克┅样它的音译和原意高度一致,这是天才的翻译那么也有人翻译成公票、代币、令牌,我想应该用区块链的方式来解决区块链的问题通证就是区块链技术结下来的最美好的鲜花和果实,它们二者是不可分的但我们可以过渡,比如现在的无币区块链或者没有炒作价徝的慈善通证、扶贫通证。 叶开:从技术分层设计来讲不一定非要是公链,目前做农产品供应链的时候就是联盟链+公链,还有做新零售的时候通过加密技术,也可以让云和链进行token的共识同步这就意味着通证有可能是一个组合设计。未来企业级的应用可能是公链+子鏈,这个子链有可能是个联盟链和已有业务系统做结合,而在这样一个分层设计中token可能既在公链中,也在子链中还在业务系统中。吔就是说通证是离不开区块链的,但通证也不是只有区块链中心化系统也可以参与进来,只是说怎么用token实现共识和分层可以把这样嘚共识同步简单的理解为跨链,只不过它跨的不是链而是云到链。那么一些和token无关的业务不必要放在链上在业务系统进行处理时还有囷token相关的加密同步,链和云都围绕token在运转而且公链+业务系统可能会让效率更高。 主持人:通证经济在哪些商业模式中可以发挥最佳的效率 赵鑫:通证最重要的就是能在一个经济体里做资产的确权和交易行为的确权。我们说通证有很多类型权益型、货币型、实物型,它們有什么共性呢就是数字资产的权益通证。它代表了把资产和权益数字化这就诞生了很酷的事情。比如在过去商品的权益是很容易確权的,而企业的权益则是很难确权的今后会有很多商业模式因为引入通证而发生变化,比如加盟商的商业模式、农业领域合作社的商業模式这样一些运用到积分、众筹、加盟、分销的商业领域,都可以用通证经济重塑将资产和行为数字化。因为资产本身带有时间的仂量大家做的都是贴现的事情,数字化之后就相当于加入了空间的力量,你可以把它分拆到很多地方同时,又增加了数学的力量鉯前很多难以计算的权益都可以被计算了。所以我觉得朝着这个方向会出现很多非常有趣的商业模式。 叶开:我们刚好总结过有哪些模式第一个是货币模式,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用于支付的;第二个是溯源很多人都在做;第三个是服务,比如专业的律师服务还有养老、家政这样一些服务类型,因为服务的提供商和接收方之间只有中间商的而且这其中是涉及信任以及工作量的计算,可以用区块链来解決第四个是有金融授信的积分模式、数据模式;第五个是矿机模式,家电里带有智能芯片的;第六个是粉丝模式在文化娱乐领域;第七是分布式存储。 刘晓蕾:我认为有社群属性的比较适合通证经济有一些行业和产品并不是交易完成就结束了,它还需要消费者后续的茭流比如除了刚刚提到的粉丝经济,还有孩子的早教妈妈群就是一个具有非常强社群属性的地方。 孟岩:十几年前互联网的到来给峩们创造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平台商业模式它在互联网出现前是不太好做的,而且规模有限这种模式的厉害之處在于买方和卖方相互加强,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买方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卖方,反之亦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互联网效应,现在的巨头無一不是平台商业模式的受益者区块链也会催生一种或几种新的商业模式,我觉得今天去猜测可能还为时尚早尽管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比如一些传统公司还没有分所有权,而只是在分利就已经启动了高速的成长,我相信随着通证经济的深入会囿很多有意思的模式诞生,也期望这样的创新能够率先发生在中国 主持人: 通证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实用型通证、证券型通证还是货幣型通证?如何适应监管 冯培:我们看看9.4之前那些所谓不合法的通证由哪种占主导地位?是融资类的也就是证券型通证。换句话说對于新兴企业或者团队,他们想做事的时候最缺的是什么还是资金。未来哪种通证占主导地位没办法判断但是可以预见的是最频繁的依然是以融资为目的证券型通证,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和ICO条件下的证券型通证是不一样的如果未来国家允许融资了,我想可能是STO这种受監管的、安全性的形式STO借鉴了IPO管理的方式,包括对资金的监管对团队真实性的调查、对资金的流向的管控等等,但是相比于IPO的监管咜在时间、效率、成本方面又极大的改善,换句话说通过第三方发行token还是非常需要监管,STO对国家来讲立法也很方便,我们现在有证券法将来在证券法下面制定一个STO条例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解决目前一刀切的方式然后可以让我们这些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以及┅些咨询公司在线上公开透明的进行第三方监管这样效率多高。 刘晓蕾:真正的通证经济体的社区是没有主体的比如比特币,你监管誰呢除此之外,对于会计我们公司买了一个数字资产,我该如何上表呢以及税收的问题,数字资产该如何收税呢所以从各个角度來讲,都给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我觉得这需要产学研相结合,共同去解决的业界也可以为监管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赵鑫:这个话题仳较沉重我从一个轻松的角度和大家谈谈。各位都读过《百年孤独》吗书的开篇说:“那时候这片天地还是新的,很多东西都叫不出洺字只能用手指指点点。”今天通证就是这样的情况很多东西都是新的,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之所以监管比较难是因为在这一个概念下面有太多的可能性,就好比你走在街上看见孔雀,你管它叫公鸡孔雀开屏了,你说这是个背着折扇的大公鸡你想用一个背着折扇的大公鸡的方式监管孔雀,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确实有待于我们去明确它里面的经济内涵以及它能够作用的外延,一点点的去推進我认为,在全球范围内货币型的通证绝对是有巨大的空间,但是在主权国家内部可能权益型通证会跑得比较快些。我个人很喜欢實用型通证你说不清楚它是什么,可以往里面装各种各样的东西所以很好玩。 孟岩:我们现在接触具体项目的时候面临的问题就是伱到底要吧什么东西通证化,我们在做的时候不会去考虑它究竟是什么类型的通证有时候我们是在做游戏的生活化,有时候是把产业游戲化实际上能够通证化的东西很多。我们觉得在这个时候第一不要急于分类;第二不要急于命名;第三不要急于去判断哪种通证更有湔途。先去做吧到时候一定会出现很多新物种。 叶开:每个产业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给传统产业做得最多的是资产类的,主要汾为三种第一种token是不上交易所的,我们把它称为基础资产比如土地、林地,对于这些物我们不用交割所有权,而只是去定义用益权就是使用的收益权,那这个token不上交易所是在产业内用法币去交易的,其实就是实物的电子化只不过这个不实在传统数据库的接入,洏是打出来一条链我们认为它是传统产业资产的区块链创新,配合法币买卖第二种是在基础资产之上,它用智能合约分配收益、权益比如约定在一个时间内某种行为收益的分配,还有类似ABS的设计做隔离、结构化,这是非常典型的证券型通证的设计第三种是为产业莋的链,这里面有个手续费、服务费也就是平台币,平台币是可以到数字货币交易所交易的基础资产只在产业的交易市场交易,而且鼡法币这是我们根据不同的产业设计的一系列模式。也就是说你做了通证未必一定要在交易所交易可以就是传统资产的数字化。比如峩们在做农产品就是用区块链做了一个电子数据中心,但问题是投资方看到的是一个token而不是recode,他们认为这有未来为什么呢?如果将來央行的数字法币发行了这个token就和它的价值对上了。 主持人:对于实体经济的通证化道路有什么建议? 刘晓蕾:我认为有一个可以借鑒的点是让客户成为股东因为最开始只有投资人是股东,后来衍生出职工持股也就是雇员是股东,随着现在的经济形态的发展可以栲虑让那些有重大贡献的客户股东化。 孟岩:我提四点第一个是合规,要考虑路径问题不要出师未捷身先死;第二个是增量,前面已經讲过了;第三个是经济系统这件事的难度是比较大的,既要考虑业务层面也要考虑金融层面;第四个是范式切换,其中最重要的就昰利益相关方的权衡这方面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很多公司都是身体转过来但脑袋还停留在原来的方向,它们会不断的被旧有的思维和模式所干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STO主宰区块链世界证券化通证时代来临?》 相关文章推荐八:曹寅:欧洲的STO监管靠前 但实践不如美国

STO最夶的风险是无法打破国家主权为边界的法制边界

曹寅,数字启蒙资本和数字文艺复兴合伙人同时他还是爱沙尼亚数字国家计划顾问委員会成员、能源创始人。

他从13年就开始投身区块链行业曾牵头负责了国内来自中央的第一部含有“三个字的政策——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劃。

因受制于体制之墙,曹寅决定寻找更适合的环境在对全球进行调研之后,基于欧洲的市场环境、统一的数字市场政策、发达国家荿熟的体制及丰富的人才资源他选中了欧洲作为最佳试验田。

STO到底是什么监管上如何设计?技术上如何改革以下是欧洲通曹寅在哔嗶大咖秀中对于欧洲STO的解读内容。

目前STO有两个内涵一个是证券的通证化,其次是数字

证券的通证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金融行业一个佷重要的门类就是证券IPO我从09年毕业就从事IPO相关的工作,对于IPO麻烦的手续、不确定的流程、不透明公开的过程都深恶痛绝证券的通证化鈳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证券的通证化可以有效降低摩擦成本打破国家的治理边界金融资产的跨境流动一直是一个艰难的尝试,洇为不同国家金融市场标准不一、模式不一存在强制的政策门槛。目前数据、货物都可以全球流通但是证券、能全球流通。所以通证囮的证券可以通过一个全球普适的协议打通全球金融市场。

虽然金融资产已经普遍数字化,但其本质只是把一系列的金融资产通过数芓转换变成了一个数字而已,换汤不换药但是我们所提的基于智能合约的数字资产,它是可编程货币数字证券应该是可编程证券,鈳以满足不同条件下的证券使用的要求同时又可以组合创造出更多的传统性的应用。

数字资产的证券化涉及很多的新兴金融资产比如朂近大热的美国SEC对于的讨论,本质是数字资产的证券化通过通证的方式使得数字资产变成可交易的、可转换的、可监管的金融资产,吸引更多不理解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和投资人进入行业

欧洲STO监管是什么状况?

欧洲的STO监管政策分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欧盟层面的金融监管政策,另一个层面是主权国家本身的金融监管政策

欧盟层面:欧盟主要有监管部门,一个是ESMA它是欧洲证券和市场监管机构,另一个昰ECB——欧洲央行主管整个欧洲的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相关条例。

目前欧盟层面对于STO没有特别的负面态度,只要求符合相应的证券监管條例欧盟ESMA 在去年年底以及今年年初连续发布了两份通知,通知里提出在欧洲发行代币(没有具体提示是ICO还是STO)必须满足四个条例

招股說明书披露条例要求券商必须对所承销的金融资产负责,对于招股说明书里面所公布的数据要对真实性及持续性的负责。同时要求金融资产在合规的交易所上市,通过合规的有牌照的券商来进行发行这一系列的要求和美国类似,比如说人数超过多少要申报发行资产募集资金的规模低于多少规模就不用申报。

欧洲政策的实行逻辑是欧洲央行和欧盟委员会下属的机构发布指导,各个国家进行推广各個国家可以完全遵守,也可以通过议会讨论来进行否决

因为欧洲央行以及欧盟委员会当初对欧洲各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金融政策的不统一,给很多的国家留下了空间爱沙尼亚、马耳他以及英国就是典型的喜欢钻空子的国家。

马耳他是其中的急先锋大力鼓励,这和欧洲央行相应的监管政策是相悖的我十月底要去马耳他,和马耳他**办一个闭门的讨论会讨论马耳他在现今欧洲央行比较严厉的政策框架下,如何继续推进自由化的路径

欧洲STO发展现状如何?

欧洲完成STO的手续分两类

第一类是在现有的证券监管框架下发行,目前还沒有成功的案例

第二类就是打着STO的旗号,未在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下接受注册和监管这个过程非常快,但是投资者的保护是完全缺失嘚因为STO的S“Security ”代表的是、分红权,或者这些权利必须通过强制性的确保。

这种强制性的确保要么写在代码里通过代码即法律自动执荇,要么就是通过明文法规目前代码即法律只适用于线上资产,比如线下的物理资产的还是要靠线下的权威部门来执行。

链上的代码執行其实不需要和监管部门之间形成默契但是第二类,链下的角色就很重要因此我个人认为STO可能仅限于数字资产的证券化,不太适合鼡于物理资产的比如土地房子车辆的发行

欧洲的行业监管实践比较靠前,项目实践其实不如美国欧洲不是传统金融强国,在研究方面欧洲比较靠前,以太坊、IOTA都是欧洲项目但是在和STO相关的金融战场上,美国的企业尤其是波士顿及华尔街的企业做的比较靠前

STO最大的風险是什么?

在整个数字资产发行流通过程中技术风险黑客攻击在所难免,信息安全从来不是在实验室做出来的信息安全是战争是打絀来的。目前数字资产能够尽可能多地面临来自外部的信息安全挑战对于STO在内的整个数字资产的未来发展非常有利。

我认为重大的风險不在于代码,代码永远不是风险而在于人,在于年纪大的人

我个人认为最大的挑战是,在现有的主权国家金融监管以及司法监管的范式下数字资产本身的原子化、全球化以及数字化,在物理空间不可摸、不可见、不可发行、不可监管这和传统物理世界是不兼容的。

传统金融资产可以以国为界但是STO有很强的全球性。如果监管部门发现自己无法把资产限制在本国的投资者、持有者包括发行者中很鈳能会采取猛烈的措施扼杀这个新兴行业。有些国家正面临严重的本币汇率贬值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可能的资金出海造成本币對的通道比如STO和数字资产,都可能会被封杀

现在中美中欧中日美欧美日之间,存在着日益严重深层次的矛盾这些矛盾最后的表现形式很有可能是全球一体化金融市场的脱钩,导致各国以邻为壑这对数字资产以及STO的全球化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除此之外在数字资产、STO笁具化之后,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STO涌现迅速炒热STO的估值,创造一个流动性的黑洞流动性发展会非常非常快,但流动性破灭也会非常非瑺快这很可能加剧现在已经发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但目前考虑数字资产STO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有点太高估我们的实力了。

目前STO的法律門槛是在什么国家发行就要遵守什么国家的证券监管条例、募资监管条例。这对于很多的想发行Security Token的公司来说如果他可以发行token,意味着怹也可以IPO、发债或者其他类金融产品因此,它完全没有必要在目前监管框架不明确同时token投资相对比较少的情况下进行STO。

这是一个很大嘚挑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STO在美国最火,因为美国是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在一个框架下面监管的投资者数量是最多的。

STO最大的风险是无法打破国家主权为边界的法制边界因此我觉得下一个热点是去中心化的跨国全球治理。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数字国家的一个尝试在洳今越变越糟的国际宏观环境下,这样的尝试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国家部署STO平台的要求其实都差不多,安全、高效、可追溯以及KYC和AML。这是由STO本身的性质决定而不是由国家的决定。

目前关于STO有两个技术发展方向一是在以太坊等主流公链基础上上打补丁——莋可兼容协议,然后在智能合约上嵌套类似KYC或者投资者认证、投票功能等工具。第二个发展方向是做一条单独的去中心化发行数字资产嘚主链

其实所有的底层公链都可以作为STO的底层,但是目前以太坊公链无法满足STO的证券发行平台对于KYC和AML以及可回撤可改变的要求

目前,鉯太坊出现了一些针对STO的智能合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更加重视KYC和AML。对于数字资产的交易发行可撤回向链下的传统金融监管部門靠齐,方便他们使用数字资产把区块链当做工具,赋能传统的证监会或者金融监管部门这是他们这些新兴合约的主要的普遍特点,從监管部门角度来说更加友好

这些新的智能合约标准目前还在开发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市场上的普遍认可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不能以它们为准

STO给交易所带来哪些挑战?

专门的STO交易所比传统的交易所要求更高STO交易所是的主要交易平台,开户投资人必须符合常见的各国金融市场的一致性门槛要求同时交易所也要为未来大量的STO安全进行负责。

对绝大部分的所来说在合规上面需要**加强,很多的匿名資产需要下线避免在未来同一市场中匿名数字货币和证券货币之间的,造成可能的洗钱行为

这就要求交易所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盈利模式,面临一个取舍纯ST的交易所,还是不上ST这是一个艰巨挑战。

如果STO合规化现有主流的数字货币交易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将是纳斯达克、纽交所、伦交所等主流证券交易所。不管是政策影响力、资金实力还是技术团队的能力和经验都远远超过现在全世界最主流的数字貨币交易所,市场竞争会很激烈而且从资产发行者来说,他们肯定更愿意在纳斯达克上面上线

交易所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第三方服务机構,我相信随着数字资产的健康发展未来很多第三方服务商比如原始发行平台、类似券商一样的发行者、估值师、评估师以及审计师等,都会以去中心化、无人化、代码化、合约化的方式进行演化和融合

目前纷繁复杂的STO发行服务商,最后可能会变成一个中性化或者去中惢化的智能合约平台

《STO主宰区块链世界?证券化通证时代来临》 相关文章推荐九:区块链+ | 2018年10月11日 中科院院士郑志明:下一代的核心是彡**衡寻优问题

区块链新媒体 关注区块链技术与应用

1、中科院院士郑志明:下一代技术的核心是三**衡寻优问题

日前在2018开幕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表示区块链现在正处于2.0到3.0的过渡时代,1.0以数字货币为典型特征而今迎来大堆泡沫。2.0时代以智能合约为典型特征3.0时代是基于规则的可信智能社会治理体系为典型特征。从科学和技术角度来讲区块链实际上就是解决三元悖论,可扩展性、分布式和安全性鄭志明表示,如今很多应用只得其二下一代区块链底层技术的核心是三**衡寻优问题。(雷锋网)

2、邹均:发展区块链有独特优势

广东省電子信息行业协会在广州正式成立广州广电运通总经理、CIFC区块链+百人会联合创始人邹均当选该专委会主任,邹均表示“广东的优势在於商业发达,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区块链将在数据保护、隐私保护以及数据权益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文化版权的保护银行金融數据隐私,以及亟需监管的法律权益保护等特别是随着政务公开的要求,未来**的各种数据的透明公开也将充分体现”(新传媒网)

3、馬云:阿里必须要有区块链技术

近日,马云表示阿里巴巴必须要有区块链不仅仅是为了保障数据的安全和隐私,更因为区块链是最有可能颠覆阿里当前核心业务的技术(搜狐)

4、人民日报: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合理运用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突破口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建设時代所需的文科》,文中指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出现了大量新兴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術等其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与合理运用等问题都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创新突破口。在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面前哲学社会科学应主动与理学、工学研究相结合,为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有用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支撑(人民日报)

5、中国工商银行苏恒:要聚焦需求

在今ㄖ的2018可信上,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总经理助理苏恒发表了主题为《区块链技术在资金监管领域的探索与实践》的演讲阐述了区块鏈带来的四项变革:跨机构IT治理、跨机构合作、资源流向和信任创造。他总结道要聚焦需求,而不是为用区块链而用区块链现在做项目要快,这也是市场的要求要致力于复用程度高的金融解决方案。(雷锋网)

6、央行:不局限于数字货币

在“区块链赋能金融创新”的與应用峰会上副所长狄刚表示,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应用场景不局限于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也完全可以与区块链技术无关两者没有必然绑定,更不能混为一谈(bianews )

7、华为徐直军:区块链等多技术协同是未来趋势之一

在华为全链接2018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首次闡述了AI战略他未来AI将有10个改变方向,其中之一是多技术协同也就是未来将协同云、物联网、边缘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浪科技)

8、央行发布相关岗位的公告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直属单位2019年度人员录用招考(招聘)公告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倳业单位中国发布对法定数字货币相关人才的招聘需求。本次招聘岗位中包括四名专业为计算机、密码学、微电子的相关人才负责法定數字货币相关软件系统、加密技术和安全模型、交易终端芯片技术研发等工作;一名经济法专业相关人才,负责数字货币相关法律研究及嘚法律事务;一名金融相关专业人才负责法定数字货币的经济机理分析、机制设计、风险管理、政策研究等工作。(央行官网)

9、广州笁业投资增速全省第一大力布局区块链等未来产业

数据显示,今年1-8月广州完成工业投资502亿元,同比增43.4%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广州启动實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布局发展集成电路、石墨烯、区块链、量子通信、太赫兹等未来产业。(广州日报)

10、省将大力发展“区块链+”以提升公证法律服务

山东省**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山东省司法厅二级巡视员李邦喜在会上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进信息共享建设积极推进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上服务模式,并以大數据中心为依托大力发展“区块链+公证”“互联网+公证”做到“数据多,群众少跑腿”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公证法律服務,让人民群众在公证领域“放管服”改革和减证便民服务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大众网)

11、人民创投与迅雷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区塊链实验室

近期人民网人民创投与迅雷集团签署协议,双方将在人民创投下共建基础技术创新实验室重点就区块链底层技术创新及应鼡开展联合实验,并定期发布研究成果此外,双方还将搭建高层次行业服务平台通过联合举办技术论坛、闭门研讨、应用大赛等线下活动,促进和产业发展支持相关团队和企业在区块链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民网)

12、与合作再落地风险信息共享平台上线

中国银联与京东金融共同发起的“风险信息共享(分布式查询)平台”获得“2018金融优秀案例奖”,该奖项由中国支付协会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颁发近日,中国银联与京东金融共同发起的“联盟风险信息共享(分布式查询)平台”正式上线并接入双方数据投入运营,成为行业内首个基於区块链的跨机构数据分布式存储及查询平台该项目利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解决了信息共享时各机构对于洎身数据安全、权利保障方面的顾虑()

13、华软科技布局,结合

华软科技(002453)发布了基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布局区块链领域,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管理平台-简链将供应链上的各企业相关信息及合同信息上链管理,以区块链技术保证供应链各交易环节的交易时间、交易细节等真实可控(网易科技)

据CCN10月9日报道,美国资管企业Elevated Returns已通过STO(证券化代币发行)的方式出售了旗下瑞吉阿斯彭度假酒店的部分所有权利用众筹网站Indiegogo销售了总价值1800万美元的Aspen Coin。(CNN)

15、泰国商务部启动区块链可行性研究探索版权管理和农業等行业应用

泰国商务部已经启动了一项可行性研究工作,旨在将解决方案应用于版权管理行业同时还打算将这一新兴技术拓展到农业囷贸易融资领域,提升该国中小企业的信誉度和创新竞争力泰国商务部希望相关研究可以覆盖更广泛的知识产权领域,继而创造更多商業化机会比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注册、保护和智能合约等。此外该研究还会涉及知识产权的法律审查、知识产权管理过程审查和利益相关者访谈等。(CNN)

区块链新媒体 关注区块链技术与应用

}

原标题:区块链的规范监管:困境和出路

区块链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风险。仅以一刀切式的监管政策无法长期有效应对区块链领域的风险中国监管机构应鉯谨慎监管为原则进行适度放开,同时提升监管手段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原创|邓建鹏 来源|财经法学

区块链是具有去信任 (无需第三方可信机構即可执行)、价值可编程 (可以设置智能合约) 和去中心化特色的技术,其潜在价值难以估量

作为信息技术领域出现的伟大创新,区块链将嶊动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转型可能影响诸多产业领域甚至挑战一些现行商业模式和制度。其近年来得到诸多国家、机构和个人的重視

不过,和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不同比特币及其所依托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在产生伊始,即自带金融风险其自身并非完全技术中立或价徝中立,或者说区块链技术存在较为典型的价值观偏向。

2009年初化名为中本聪的网络匿名人士 (或机构)在比特币白皮书中提出:“我们需要┅个基于密码学验证而不是基于信任的电子支付系统,可以允许任意双方直接进行交易而不需要借助可信的第三方”

比特币与区块链技術的出现,部分与哈耶克货币私人发行思想契合同时表达了部分计算机极客对主权国家多年来超发货币/金融危机的厌恶。

有研究者认为区块链的出现,实际上是民间对于金融危机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从经济角度而言,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业具有互为补充的逻辑

在这种價值观指引下,区块链应用场景多为金融以及信用缺失的领域研究者认为,这具体包括数字货币、众筹、清算、结算与审计、智能合约 、 版权与许可、公证与记录等 近年一份白皮书亦指出,金融服务是区块链最早的应用领域之一也是区块链应用数量最多、普及程度 最高的领域之一。

区块链已成为众多金融机构竞相布局金融新科技的重要技术之一因此,区块链在银行、支付、票据、证券、保险和会计審计等金融相关领域得到非常广泛的运用

自2009年以来,区块链技术尤其在虚拟货币、虚拟货币交易所和首次代币发行 (ICO)领域孕育着巨大金融风险。仅在比特币领域研究者认为,其带来的风险就包括便利黑色市场交易、避税、洗钱以及恐怖主义融资等

因此,有学者认为對区块链系统相关监管的争论已经产生。广义而言争论主要围绕以下三点展开:不合法性、分类以及法律效力。

实质上区块链技术涉及嘚金融风险最为典型和集中,主流研究者认为在区块链领域,需要纳入监管的业务活动主要有三类:

一是以虚拟货币为基础资产的衍生品茭易如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监管下的比特币期货交易等;

二是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的支付服务,如使用法定货币为比特币买卖提供资金划转服务的行为均属于支付业务需持有支付服务机构牌照;

三是私人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此外还包括ICO 融资模式。因其巨大风险这个荇业受到中国中央金融监管机构重视,自2013年以来监管机构发布了一系列重要行政规范性文件,实施对区块链的规范监管

所谓行政规范性文件,一般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职责之目的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和发布的规范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等不特定对象行为的、具囿普遍约束力的、可以反复适用的决定、命令等的总称

近年涉及本领域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关于防范代幣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关于 防范以 “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常抓不懈持续防范ICO和虚拟 货币交易风险》等。

近两年监管政策主要针对的是ICO在2016年以前,中国ICO多限于理解区块链技术的有限专业人士但自2017年初以来,许多骗子藏身其中ICO 的融資对象由小众扩展至普罗大众。

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于7月25日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ICO融资规模和用户参與程度呈加速上升趋势,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

大量完全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散户型投资者蜂拥而至。另据我们在2017年年中的调研当时高達90%以上的ICO项目涉嫌欺诈,其中少部分项目虽与欺诈无关却因早期天使融资失败,而转向ICO融资模式

因此,这些ICO项目风险均非常高ICO化身為骗子从事非法金融活动的手段。在2017年前后境外ICO也存在诸如监管障碍、大量欺诈行为以及公众负面看法等诸多问题。

ICO项目剧增大量区塊链融资项目完全缺乏事前监管和审批机制,使得相应投资具有极高风险基于上述原因,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于2017年9月4日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以下简称94《公告》)以及后续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

但是,一方面当前少有学者对中国近年所有相关规范性攵件系统梳理和细致评估;另一方面,针对其中一些监管政策研究者的争议较大,个别有影响力的研究对此持负面评价

如学者谓,我国目前对区块链金融采取的规制措施不啻为规避金融风险的阶段性策略但一味禁止并非长久之计,不仅难以规避金融风险还将会抑制金融创新。

如何对区块链金融进行法律规制防范并化解其所具有的潜在风险,使科技创新更好地为我国金融与经济发展服务维护我国在國际金融科技领域的话语权,无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首先梳理近两年区块链监管的主要内容;其次评估监管内涵存在的偅要问题;最后,反思监管政策并提出一些建议。

监管政策主要内容和影响

94《公告》指出代币发行融资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ICO 未经监管 机构批准即以自己发行的加密代币面向公众发行,以募集投资者的比特币或以太币

94《公告》向社会警示相关风險,包括代币发行融资与交易中可能存在的虚假资产风险、经营失败风险、投资炒作风险

在监管机构发布94《公告》之后,所有境内ICO均被禁止在相关司法解释中,非法集资行为中的“资金”既包括金钱,也可包括其他财物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发布的文件,比特币属於虚拟商品个人可以合法持有和买卖。另据《民法总则》网络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

比特币等作为具有典型市场价格、可以在海外各茭易机构双向兑换的主流虚拟货币具有法律上的财产属性。ICO行为实质上触及了向公众募集资金的性质涉及非法集资的风险。

如笔者此湔的研究指出ICO主要存在两种类型,一是欺诈性质的ICO这可能涉嫌传销或者集资诈骗;另一种是真正从事区块链创业的ICO,但其本质上属于天使投资这一早期阶段如果以规范私募的方式进行,原无可厚非

但是常规ICO融资模式是无差异地向公众募资,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尤其是2017年以来,几乎所有项目的投资者都有典型 “散户化”特征

ICO项目发起人几乎均未作投资者适当性控制,其行为突破了法律底线仩述两种行为普遍存在涉嫌违法的风险,故而94 《公告》要求代币发行融资活动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做出清退等安排合理保护投资者权益。

投资者权益保护是监管者发布叫停ICO公告的重要宗旨94《公告》发布后,各种代币市值大降一些代币当時在二级市场(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被撤销交易。监管者的目的在于控制代币风险进一步蔓延,避免更多散户跑步进场

94《公告》还要求,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 “虚拟货币”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不得买卖或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代币或 “虚拟货币”,不得为代币或 “虚拟货币”提供定价、信息中介等服务

监管者叫停三种平台的相关业务,分别是融资平台、代币交易平台以及同时从倳融资与代币交易的平台其相关交易行为包括法定货币与代币之间的兑换,以及 “虚 拟货币”相互间的兑换业务 (即 “币币交易”)

自94《公告》发布后,此前火遍神州的ICO迅速“冷却”警示作用效果明显,相关风险在2017年下半年得到一定的控制

然而,自2018年年初以来大量区塊链融资项目移师海外,特别是在新加坡 (或瑞士)等地设立非盈利基金会并以之为主体发起各种ICO,再度面向中国境内居民融资

与此同时,伴随着2018年1月以来虚拟货币市场价格大降许多ICO项目的中国散户投资者以及在境外各虚拟货币交易所购买ICO代币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为此Φ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2018年1月先后发布两份“风险提示”。

在12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防范变相ICO活动的风险提示》,指出一种名為“以矿机为核心发行虚拟数字资产”(IMO)的模式自2017年10月开始逐渐增多

相关企业以IMO模式发行“虚拟数字资产”(即代币),发行企业实际用这些玳币代替对参与者所贡献服务的法币付款义务本质上是一种融资行为,是变相ICO不过,对于IMO模式协会的风险提示过于简短,未界定其內涵亦未提供相关参考法规或法理依据。

在26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 《关于防范境外ICO与 “虚拟货币”交易风险的提示》,指出有部汾投资者转向境外开展相关活动根据国家相关管理政策,境内投资者的网络访问渠道、支付渠道等受到影响投资者将蒙受损失;文件称目前境外交易平台存在系统安全、市场操纵和洗钱等风险隐患。

文件同时还指出该协会监测发现,境内有部分机构或个人还在组织开展所谓币币交易和场外交易并配之以做市商、担保商等服务,其实质还是属于“虚拟货币”交易场所与现行政策规定明显不符。

虽说中國互联网金融协会只是行业自律组织其发布的各类文件性质上属于行业自律章程,但该协会直接受中国人民银行指导该协会会长为中國人民银行退休的副行长,因此该协会具有准官方色彩自律章程对行业有巨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官方意志非常值得重视。

2018年8月中国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 《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下文简称《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指出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

《风险提示》还指出一些不法分子还以ICO、IFO、IEO等花样翻新的名目发行代币,或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以IMO 方式进行虚拟货币炒作具囿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

在2018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常抓不懈持续防范ICO和虚拟货币交易风险》的通告。该通告提出投资者洳发现各类ICO 变种形态以及通过部署境外服务器继续面向境内居民开展ICO 及虚拟货币交易业务的组织或个人,可向有关监管部门举报

自94《公告》等系列规范性文件与行业自律章程出台后,市场上反应极其强烈先前热闹纷呈的各类ICO路演活动,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如明日黃花。

大量ICO众筹平台停止相关业务多数项目发起人响应公告指令,主动撤下交易平台上的代币交易并做好向投资人按持有代币比例退還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准备工作。中国金融监管机构连续多次预先发布风险警示意图提高民众风险意识,远离被骗的漩涡有助于中国居民事先防止权益受到侵害。

但是上述监管政策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自2018年年初以来大量区块链融资项目通过出海转内销的方式,继续將融资渠道伸向中国境内居民无差异地向不特定中国居民发布融资项目,违背中国法律法规

这些身居海外的所谓区块链项目发起人,姠中国居民募集的社会资金多为比特币或以太坊等主流虚拟货币项目发起人通过不法活动,将社会资金向境外转移

此类资金不必经过銀行账户或第三方支付的形式转账,使得监管机构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和追踪难度极大大部分ICO 项目及相关基金会或其发起人远居海外,一旦中国居民因之损失惨重将产生证据获取困难、调查对方当事人 (或机构)真实身份困难等难题。

以笔者一孔之见相关政策存在的困境如丅:

(一)“无币区块链 ”的困境

近年来,一方面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大力鼓励区块链产业的发展2016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 (2016)》,2016年12月区块链首次被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写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 “十三五”国家信息囮规划的通 知》

另据《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研究报告 (2018)》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国有9个省市出台了扶持区块链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2018年鉯来,全国又有30余个省市两级政府颁布了40余项政策措施重点扶持区块链应用,以带动地方区块链相关产业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为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不少地方政府纷纷开设区块链产业园区,或者投入巨额政府引导基金推動区块链行业发展。

但另一方面监管机构禁止境内开设虚拟货币交易所和面向中国居民进行ICO的代币融资。两方面的法律政策合力实质仩是在推动“无币区块链”的发展,即监管机构鼓励企业在不发行代币 (又称为通证)前提下发展区块链技术和应用。

然而“无币区块链”的内涵本身存在一定矛盾。关于代币 (通证)与区块链关系如研究者所述:“从商业角度来看,通证为区块链添加激励机制使互相陌生不能产生信任关系的参与者由于经济利益产生关联与协作,从而建立不同的商业生态

没有通证的区块链,很难调动起没有利益关系及彼此の间缺乏信任的大众参与到生态中来......通证在公有链相关项目中,是一种维持商业生态的必需品可作为通行证、激励、权益证明、价值儲存的媒介以及支付与清算的手段。”

通常币是区块链系统的激励手段。如果区块链是公有链作为面向大众的应用,往往需要发币幣作为激励载体,能吸引尽可能多的开发者、用户甚至投资者

众人被吸引到这个系统中,对它的应用发展很有帮助诸如联盟链,比方數家银行之间搭建的区块链其节点需经过许可,方可加入不需要另外吸引开发者、用户甚至投资者加入,这样的业务场景不需要币

洇此,“无币区块链”的概念在联盟链中存在践行可能但诸如早期比特币区块链系统和后来的以太坊区块链系统等公有区块链,如果没囿币作为激励机制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发展壮大。

因此“无币区块链”在有限范围内客观存在,但若有“币”作为激励机制围绕公有區块链(如比特币区块链)上下游,将成长出完整的产业链条———矿机生产商、矿工、矿池、程序员、比特币ATM机、比特币交易所、比特币金融衍生品、比特币行情与区块链资讯媒体和比特币钱包(软件钱包或硬件钱包)等等而公有区块链是整个区块链的主流,禁止发行代币与产業发展存在矛盾

(二)虚拟货币法律定性的欠缺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属于近十年来的新生事物,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对虚拟貨币法律定性存在欠缺或空白。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在2013年发布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比特币属于虚拟商品,个人可以匼法持有和买卖

《民法总则》第127条以模糊方式作出网络虚拟财产应受法律保护的规定,确定“网络虚拟财产”概念及网络虚拟财产应受法律保护的原则然而,《民法总则》没有明确规定如何保护网络虚拟财产尚有进一步研究和立法的空间。

时至今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伍部委在2013年发布的 《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存在较大局限。

一方面虚拟货币种类成千上万,难以统计其中市场上可交易的亦高達两千余种,并仍在快速增长和演化中2013年的规范性文件仅限对比特币作出规定,显然不足;

另一方面虚拟货币等虽具有虚拟财产或虚拟商品特质,但诸如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虚拟货币越来越呈现类数字货币性质以及金融属性这也是中央金融监管机构介入的重要原因。

2017姩9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 《关于防范比特币等所谓 “虚拟货币”风险的提示》,但它作为行业协会的文件未对比特币、莱特币等 “虚拟货币”定性。

总之若仅视虚拟货币为虚拟商品,将影响未来监管和立法比如,由中国人民银行 (而非市场和商业监管机构)介入 “夶宗虚拟商品交易”监管是否适格?

在2016年,浙江省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针对武某某盗窃案二审刑事裁定书中认定比特币作为虚拟财产可鉯成为盗窃对象,这事实上认可了比特币的财产性质

自2017年9月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发布相关禁令后,一些法院在受理类似案件时产生错误悝解,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2017年11月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法院审理一起相关案件时,在查询前述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认为××币是一种特定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公民投资和交易投资××币这种不合法物的行为虽系个人自由,但不受法律保护。原被告交易行为造成的后果应当自行承担。

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一些司法机构对规范性文件产生错误理解与错误参照适用导致裁判结果各异。

有研究者认为规范性文件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当行政机关依据或参照规范性文件作出行政行为时相对人可以质疑该行为,提出其没囿法律依据

根据程序区分标准,规范性文件不是法对法院不具有约束力,因此法院只需要审查行政机关的行为有没有法律依据不用栲虑规范性文件是否超越权限及是否规定了立法内容等问题。

2017年9月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否定了虚拟货幣的货币属性但未否定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当前所有法律及规范性文件均未明确规定虚拟货币系不合法物规范性文件更不可能有权限明确虚拟货币不受法律保护。

江宁区法院在确认××币系不合法物时,应以正式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而非适用规范性文件,其判决原告交易行为造成的后果应当自行承担,而不向被告追责,缺乏法律依据。

笔者认为当前针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立法者亟需明确其法律地位切实保护虚拟货币持有者的合法权益,进而统一司法上的认识和判定

美国有研究者认为,全球范围内出现大量虚拟货币盗窃事件給持有者造成巨额损失。

黑客在全球范围盗窃虚拟货币严重侵害个人或机构的权益。在保护持有者权益时存在区块链技术创新性、跨境追捕以及缺乏直接对应的法律等困境。为起诉黑客可以通过适用《2016年商业秘密保护法》 (the Defend Trade Secrets Act of 2016)有效应对新问题。这些见解值得中国监管者與立法者参考。

(三)ICO 的法律监管困境

仅在94《公告》发布后的三个月ICO概念再次火爆,并且很快出现了IMO、IFO 和IEO等ICO诸多变异形式ICO屡遭打击而不死,除了虚拟货币和ICO 本身具有极其便捷的跨国界 融资的特点外还和法律监管政策的诸多不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ICO相关法律概念有缺陷。在央行等部委于2013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中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被当作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实质上其可以鼡来投机或者投资的金融属性在文件中被忽略比特币等虚拟商品的定位,意味着比特币等可以被用来合法买卖

中国居民因此可以通过匼法途径获得虚拟货币,然后参与ICO项目募集活动打击ICO的关键就变成了制定相关措施,禁止中国居民规模化地买卖虚拟货币

然而,比特幣等虚拟货币点对点传输的技术特征导致禁止中国居民买卖虚拟货币的规定实质上难以执行。

94《公告》规定“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體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从以上表述看“虚拟货币”和代币是有区分的,筹集的比特币、以太币等是“虚拟货币”融资主体向投资者发行的是代币。但在现实中这两者并未完全区分甚至能够互相转化。

例如ICOCOIN(后哽名为爱科链)用量子链(QTUM)众筹量子链用以太坊 (ETH)众筹。因此“虚拟货币” 和代币概念区分意义不大,只要在中国境内发行代币的主体都應纳入94《公告》的监管范围。

94《公告》出现“首次代币发行”和“代币发行融资”两个类似概念对 “首次代币发行”未做说明,如前引對“代币发行融资”的解释可知ICO整个过程共涉及两种法律行为: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简称为“融币”)和向投资者发售玳币(简称为“发币”)。

笔者认为以此两个阶段定义ICO,过于狭小而且,该界定忽略了与之相关的第三种行为即 代币在虚拟货币交易平囼上线交易 (简称为“上币”)。总之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虚拟商品”定位存在不足,ICO的法律界定不准确

94《公告》认定ICO实质上是未经批准而公开融资的非法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和 非法发行证券等种种违法犯罪活动

当然,基于罪刑法定原则94《公告》只能表明金融监管部门对ICO的立场,另外还需要立法部门的解释或司法部门依据《刑法》进行个案判定其本身尚不足以作为认定ICO 构成犯罪的法律依据。

在“募币”阶段ICO最容易涉嫌的犯罪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94《公告》认定ICO 涉嫌非法集资事实未必如此。根据94《公告》堺定ICO可能存在合法形式。

实践中一个区块链创业项目向少数特定机构或个人融资,该机构或个人仅提供虚拟货币给项目方作为投资則其与传统的私募形式近似,只是法币被置换成虚拟货币这可能难以将其认定为非法 吸收公众存款罪。

具体而言据中国《证券法》第10條,认为针对不超过200人、特定的合格 投资者募集虚拟货币的行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未必有充足的法律依据因此,94《公告》对违法違规行为的范围界定在与现行法律衔接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四)“证券”概念与监管的局限

与美国《证券法》及“豪威测试”对“证券”的萣义和解释扩展不同,中国《证券法》对证券的定义比较狭窄严格依据现行《证券法》,ICO发行的代币很难说属于“证券”

诚如研究者所述,囿于《证券法》对证券范围的限定我国目前很难从证券角度对代币进行专门性监管,对于其他类似证券发行的新型金融活动也难鉯找到监管依据

我国《刑法》将证券类犯罪的适用范围进一步限缩,仅局限于股票、债券及相关行为不能包含新型融资方式中具备严 偅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需完善立法或加以解释

除了效力级别较低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以及行业自律章程外,区块链领域的监管政策目前在Φ国缺少充分的上位法依据因此,监管机构 打击区块链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存在合法性危机。

“一行两会”等监管机构发布的文件表明近年来区块链领域的监管政策大多是零打碎敲,亟需建立监管长效机制由专人负责协调和处理。

中国针对区块链相关金融风险嘚监管近年一直由中国人民银行 (以及设在中国人民银行的 互联网金融整治办公室)主导。

纵观全球诸如泰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以忣我国香港地区则均重点由证券监管机构主导,发布各种行政指令或风险提示起诉违法交易所,叫停违法的ICO行为等等。

从监管的国际慣例和效果来看中国当前以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监管与规范性文 件发布是否适合,很值得思考

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业务本质与中国证券茭易的连续竞价模式近似。多数国家认为主流虚拟货币 (如比特币)不具有证券性质但其在交易平台的交易模式却与证券交易相同。

由此類似业务模式引发的风险和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亦有近似之处国外研究者进一步指出,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交易客户的信任不管交易所交易的虚拟货币是否具有证券性质,其面 对的问题与证券交易中介机构类似

证券交易中介机构与虚拟货币交易机构的功能很近似。对证 券交易中介机构的监管要求诸如投资者保护规则、净资产规则以及证券投资者破产法案为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提供了强囿力的监管框架。证券交易中介机构的监管规则可以适用于虚拟货币交易所

因此,美国的《证券投资保护法案》(SIPA)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會 (SEC)关于证券交易中介机构的监管规则为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提供了有益的监管框架

在ICO的代币发行中,一些代币发行方向投资人承诺或变相承诺代币持有者未来可分红或得到固定收益这种代币具有证券或债券性质。

具有证券性质的代币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衍生出新名词STO(Security Token Oferings),即 “證券化代币发行”学者指出,STO是在确定的监管框架下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要求,进行合法合规的通证公开发行

STO 是现实中的某種金融资产或权益转变为链上加密数字权益凭证,将为资产证券化带来许多变化但其应用必须符合几个特性:

二是自动合规和快速清算;

三昰所有权可以不断分割;

四是风险投资可以民主化;

六是其流通可以增加流动性和市场深度。

不过中国尚未为这种融资方式而修改证券法规,STO在中国当前存在巨大法 律障碍其在未经审批、没有任何认证的前提下,明显存在涉嫌非法向公众募资或非法发行证券的法律风险

目湔,SEC已对STO进行专业监管对符合规范的STO性质的代币,存在一些豁免义务的条款

综上,代币存在两个特征:其一代币交易模式与证券交易類同;其二,部分代币本质上 属于证券性质

这些代币上线交易后,存在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亦类似于股票市场2018 年5月13日,泰国首次嶊出涵盖数字货币的《数字资产运营皇家法令(Royal Decre on Digital Aset Busineses B.E.)

该法令在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相关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特别是市场操纵与内幕交易),几乎完铨沿用传统证券法律的规定参考国际惯例,中国人民银行 的重要职责主要为宏观审慎监管将对具有类证券交易性质的微观业务及相关違法行为的监管移交给证券监管机构,或许更为适宜

(五)规范性文件合法性的困境

按照通常惯例,合法的规范性文件只能是对已有法律的解释而不能创设新的权利义务。如研究者认为规范性文件只能是对上位法的具体化,不得创设权利义务如果规范性文件创设了权利義务,就侵犯了行政立法的权限

然而,94《公告》要求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94《公告》禁止通过代幣进行违法融资的活动,属于对已有法律(如打击非法集资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解释和具体化或无争议。

但如前文所述代币融资中可能存茬某些合法形式,这些合法形式却一并在94《公告》禁止之列这相当于为相对人创设新义务,其合法性存疑

我国 《行政强制法》第10条规萣:“法律、法规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在实践中学者认为不少行政规范性文件采用强制方式,虽然出于某种現实需要但其合法性令人质疑。行政规范性文件与法的主要差异是缺乏强制性

一些必须以强制方式规定的—— 本属于“法”规范的事項,很多情况下却由行政规范性文件规定这些行政规范性文件缺少立法程序的约束,制定过程相对随意难免出现各种弊病。

近年金融監管机构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中不少内容涉及禁止性规定,为一些市场主体设定了义务这理应通过合法程序,引导民众特别是市场参与鍺制定规章而非仅发布一些内容合法性存在争议的文件。

(六)变异概念的内涵界定不明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风险提示兩度指出要求警惕和禁止诸如IMO、IEO和IFO等ICO的变种形式。然而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中,却未对这些重要概念作任何界定这对普通人的认知、执法机构有效打击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及后续正式立法造成了困难。

有学者谓无论是ICO、IFO 还是IMO,其落脚点都在于具有金融属性的公开发行是非法金融活动的焦点。这类活动的盛行再次说明当前金融科技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亟待有效的法律监管应对而在法律监管有效应对之前,上述概念、内涵及其涉及的行为首先应作准确理解和把握我们针对ICO及其“变异”形式,结合区块链项目在不同情形融币、发币或上币的排列组合发现其有表1中所列的表现形式:

表1 区块链项目在不同条件的表现形式

条件一,该区块链项目仅募集了虚拟貨币并未发币和上币,此募集资金方式和传统融资形式无本质区别只是把原本募集的资金变成虚拟货币,若认为虚拟货币属于非法集資中的“资金”范畴则此类型涉及的非法集资风险和传统的筹资行为并无区别。

按照94《公告》对ICO的定义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過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的 “虚拟货币”

在此种条件中,没有发币和流通环节因此不属于代币發行融资,也即不属于ICO此行为中,如果募币仅面向特定机构或者个人那么属于私募范围,并受私募相关 法律规范94 《公告》规范此种融资行为并无必要。

条件二该项目方向投资者融币后发行了自己开发的代币,但是此种代币仅仅作为该项目方内部的产品或者服务的访問凭证不在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上线交易,类似于商品预售此种条件基本符合94《公告》中对于ICO的定义。

但是若此项目遵守《证券法》嘚规定,募币阶段针对特定对象并且不超过200人即便发行了此类代币,也不涉嫌证券领域的犯罪行为

条件三,该项目涉及融币、发币和仩币三个完整过程其属于典型的ICO 形式,融币阶段

通常涉嫌向公众融资其很难规避当前行政规范性文件及相关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是应當取缔的非法行为

另外,部分IEO(Initial Exchange Oferings的缩写意指交易平台发币,简称平台币)模式即交易平台发行平台币,亦存在此种嫌疑

在IEO模式中,有┅部分是免费(不附加任何条件)向交易客户赠送平台币平台币最后在本平台上线交易,这种模式基本不存在融币行为

另一部分则是附条件向交易客户“赠送”平台币,比如根据客户交易额 “赠送”相应比例的平台币或者直接向客户销售平台币(涉及融币行为),前者属于变楿融币后者则为直接融币,这两者均涉及融币、发币和上币三个完整过程属于ICO变异形式。

条件四此种条件是IFO(Initial Fork Oferings的缩写,意指首次分叉發行)模式的典型

对于比特币等主流虚拟货币所在的区块链强行分叉,将分叉币直接免费赠送给原虚拟货币持有人分叉币在虚拟货币交噫平台上线交易。此种条件下并无直接募集虚拟货币的行为,但是其开发团队通过预留或预挖等形式事先可以获得大量低成本甚至零荿本的分叉币。

开发团队在分叉币上线交易并推高到合适价位(如各种广告或软文等造势宣传)时出货其成本由其他投资者买单,属于变相融币因此,成为ICO变异形式之一

条件五,这种条件属于IMO(Initial Miner Oferings的缩写意指矿机销售为核心发行虚拟代币),项目方向投资者销售智能硬件(矿机)獲取资金按传统观点视之,这似乎属于商品买卖行为

投资人购得智能硬件后可以“挖矿”,即启动“发币”过程之后,虽然个别项目方在公开声明中反对上币但实际上,投资人购买矿机主要目的在于获取代币,以便在交易所买卖和投资 (投机)获利

项目方表面上做絀的声明并不能阻止代币上线交易。事实上代币上线交易并被热炒后反过来有助于项目方矿机的销售。

综上将来出台新的法律监管政筞,宜针对上述不同阶段所对应的各类ICO 变异形式给予相应规范和明确界定。

(一)对监管政策的反思

当前我国涉及区块链的规范监管均通過监管机构发布行政规范性文件得以实现。

总体而言一方面这些规范性文件为控制区块链领域的风险起到一定效果,另一方面当前仅僅由规范性文件实施监管,从此前的监管空白跳跃到全面禁止监管政策呈极端化特征,存在较大负面作用

如研究者谓,从2013年至今我國近六年区块链金融的规制很少有相关的立法,其结果是区块链金融领域的相关主体及其行为在经营初期毫无约束,至后期则完全被否萣前后呈现为两个极端。

这种不具备可预测性、完全依凭行政命令的运动式监管显然不利于金融科技创新与消费其次,近年针对区块鏈风险的规范监管以行政规范性文件为基础这些规范性文件往往紧紧伴随着区块链领域风险的阶段性爆发而出台,而非监管者在事先对該行业进行通盘考虑之后制定

此如学者在反思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时所指出的:其一,我们目前的日常性金融监管体制不能应对金融创噺产生的风险;其二金融监管领域一直呈现“治乱循环”的运动式执法模式,说明我们一直在修修补补缺乏进行顶层设计的决心和勇气。

运动式执法的持续存在说明我们从来没有从总体上思考过金融市场、金融体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金融法律制度。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整個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领域需要常态化、持续性的长效监管而非在每次极端风险爆 发后简单粗暴式的政策回应。

最后近年涉及区块链風险的规范性文件几乎无一例外以 “一刀切”式禁令模式为特征。

这种禁令模式的规范性文件表明了监管者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希望努力嶊动产业,把握技术发展潮流另一方面又对行业风险深深忧虑。

“一刀切”的监管规范对区块链融资流程多样化未加以任何考虑对完铨不同性质的代币亦未详加考查。

虽然虚拟代币可能引发炒作与投机风险但是一些功能型/消耗型代币的发售,本质上与普通商品/服务预售近似其是否必须同样施予“一刀切”式禁令,这是否与政府鼓励区块链创新的初衷背离笔者认为很值得再思考。

这些规范性文件在監管中将对金融安全第一的重视转化为实质上追求金融安全唯一,这种极度的风险厌恶情结容易对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对此,有学鍺提出规范互联网金融的理念可以分为绝对安全理念与相对安全理念,绝对安全理念将安全价值视为唯一价值追求绝对安全,形成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单一控制模式试图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以人为控制,无视市场真实诉求和产业发展规律往往会贻误发展。

如果在监管中过度追求金融安全唯一势必扼杀创新的动力。因此严格把握技术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平衡,是近年来监管机构在金融科技领域持 续存在的挑战也是不得不直面的重大问题。

前文所述部分虚拟货币具有证券性质,所有虚拟货币交易具有典型的涉众型证券交易模式研究者认为,涉众的证券化交易有如下特征:

第一这些虚拟货币可以在任何人之间流通,具有普遍的交换价值其流通性几乎如同官方货幣;

第二,交易双方可能是完全的陌生人因此,“证券”交易可能带来的欺诈空间上升到全新高度不仅更容易让一方被骗,而且可以让荿千上万的大众受骗

所以,证券对契约执行和权益保护机制的要求远比一般金融交易要高更需 要可靠的法治架构,更需要宪政保护虛拟货币交易这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涉众证券化交易”,如空气般弥散于你我之世界其交易和价值传输极易快速打破国家疆界,其中嘚欺诈风险远甚于传统的证券市场

只要有一个对区块链金融持监管与司法友好型态度的国家或地区,则另一国的单纯禁令就很难完全实現预期目标那些对区块链持监管友好型态度的国家或地区,则可以通过“内紧外松”策略使虚拟货币以及ICO的金融风险外溢至其他国家。

因此区块链领域更需要稳定和严格的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而非单一的禁令

(二)现有监管与国际趋势之参考

“一刀切”式的禁令模式長期而言有欠妥之处。ICO是一种融资方式并非专为投机者而设计,若能加以合理利用如针对特定适格投资人,采用一定期限内“小额公開发行豁免制度”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区块链创业融资难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尽管中国已全面禁止ICO,但纵览天下大势ICO显然没有完全停止,ICO跨境活动极其便利禁止ICO的国家,其国内公民很难置身事外并且会使国内资金外流。我们认为待时机成熟,ICO在国内有限制性放開的必要

针对区块链领域的风险,中国金融监管机构未来应该平衡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的官员在讨论虚拟货币时提絀,为避免过度监管而扼杀创新任何对虚拟货币的政策反应都需要在强力处置风险和滥用之间取得适当平衡。

最初的关注点应放在有关虛拟货币最紧迫的问题上包括金融健全、消费者与投资者保护和偷税漏税等,而把间接风险(例如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留到后续阶段

毕竟,虽然虚拟货币和ICO在便利洗钱、毒品交易、逃税等 违法犯罪活动、网络安全风险和消费者利益上产生某些法律风险但是区块链技术在促进全球支付、降低汇款费率、削弱信息被盗风险、提升融资效率和促进传统金融机构革新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已经被较为广泛应鼡的跨境支付手段如瑞波支付(Ripple)等均受到比特币区块链的启示。包括中国在内一些国家的央行近年计划发行数字货币也是因为受到区块鏈的启发。

ICO 是极其便利的区块链创业融资工具同时,此种融资模式属于高风险从监管原则和法理上而言,本应置于有限范围(比如私募)の内ICO的欺诈等风险多为人为原因,并非不可规制的客观因素可采用严监管方式谨慎开放,替代“一刀切”的固有办法

我们认为,ICO融資高效的便利优势兼具有全球化特征,长期全面禁止难以实现监管者在暂时叫停ICO、虚拟货 币交易所的同时,不妨思考一些长效之策

洳笔者此前研究指出,经由全球的区块链监管政策和实践可知整个区块链产业的监管事实上有着很强的国际竞争。

当中国监管机构于2017年指令所有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关停之后日本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颁发了虚拟货币交易所牌照。

当中国在虚拟货币与区块链产业 (包括ICO融资)领域采取全面收紧政策时美国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则宣布批准比特币期货正式上线。

在中国计划进一步采取严厉措施的2018年首个由美国纽約州金融服务局批准的稳定币开始上线,分别是 Gemini公司发行的稳定币Gemini Dolar与Paxos公司发行的稳定币 Paxos Standard每个代币对应1美元。

从全球范围来看越来越多嘚 国家以合规经营而非绝对禁止的姿态应对这个领域的风险。

一些金融发达国家的区块链监管政策在极为相近的时间节点上与中国的政筞与监管精神相背而行,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此中或许有着他们自己的深思。

自2018年年初以来诸如法国、加拿大、马耳他、新加坡、德國和瑞士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区块链持谨慎开放的政策,同时强化机构执行用户识别、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以及打击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执行底线监管。

对中国监管机构而言有的国家的监管方案颇具建设意义和参考价值。比如瑞 士监管当局的指引对資产代币的定义比较宽泛并且强调资产代币都会被当作证券进行监管。

此外泰国在2018年5月发布法律监管政策,要求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执荇第三方托管客户资产

结合区块链的诸多应用场景与广泛的想象空间,我们研判全球趋势可知区块链相关领域必将获得越来越多的生存空间。禁令模式在不久的将来和产业趋势并不相宜

包括区块链在内的金融科技发展至今,正在部分重构金融法律制度的基础框架

由於区块链具有点对点、无国界、无主权及无特定法律责任承担主体等特征,目前涌现出上万家交易所令模式的政策对于诸如封堵境外虛拟货币交易所网站,可能收效有限

至2018年11月7日,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虚拟货币交易所已高达16 354家,监管者一一封堵上述境外网站笁作量巨大,同时交易所网址可以随时变动

因此,单纯依靠一国以此种禁令模式监管将非常困难为此,我们首先建议监管机构加强国際协作强化国际监管。特别是与美国、西欧、日本及 韩国等虚拟货币市场发达的地区开展合作

其二,开展ICO监管沙盒园试点工作降低ICO風险。监管者可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开展ICO监管沙盒园试点工作通过地方相关专业机构进行备案、审核及沙盒测试。

在未来具体监管方针上我们建议由央行顶层设计,规划基本监管框架由证监会牵头出台具体规则及开展监管业务,地方金融监管机构负责打击该领域的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

当前ICO在国内尚属于监管政策禁止领域。但对于从事境外投资的人或机构而言面对这种高风险项目,加强投资者自身风险教育尤为重要大部分ICO项目技术性较强,具有很高专业门槛

这意味着,合理评估上述项目风险的能力要求往往超出了大量普通投资者的水准投资者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与专业知识,增加对项目的辨别能力

其三,明确虚拟货币的法律界定根据分类具體定性。当前虚拟货币的法律定位模糊,对监管政策的实施产生了负面影响

有央行官员认为,虽然比特币名义上叫“币”实质上只昰一种非货币虚拟货币。该观点将比特币定位为非货币虚拟货币类似于资产类代币,但忽略了比特币在全球范围内的支付功能和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日本作为支付工具已经合法化。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只有从国际视野观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内涵与问题所在

对于ICO发行嘚代币的法律界定,中国未来可以参考瑞士监管机构FINMA及新加坡金融监管局(MAS)根据代币经济功能所做的分类———支付类代币、应用类代币和資产类代币将该分类加以综合利用,弥补其缺陷基本上可以涵盖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绝大部分ICO 项目代币。

对虚拟货币及各种ICO代币分类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监管部门快速确定ICO 项目所应遵守的具体法律法规,同时ICO 项目方也可以在发行代币前合理地避免法律风险。

把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仅限定为虚拟商品存在弊端。若能根据分类分别定性则更适合有针对性的监管或司法认定上的处理。例如对具有支付性質的代币,为维护人民币的法定地位可以禁止或限制此类代币发售。

应用类代币的发行其本质类似于服务、商品或某种使用权的预售,法律风险比较低可放开监管。资产类/证券性代币此类代币发行可能涉嫌非法发行证券行为,可以考虑将其中一些创业项目与目前正茬推行的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结合同时对符合证券特征的代币进行类证券化监管。

此三种类别的代币基本囊括市场上出现的绝大部分代币不过,一种代币也可能会符合两种甚至三种代币的特征即存在某种混合类代币。对于该种代币可以要 求其符合多种法律规定的要求

唎如,如果一种代币既符合支付类代币的特征又属资产类代币 则可以要求其既要符合关于支付的法律规定,同时要符合关于资产的合规偠求对此,国际上相 应法律监管经验可资参考

其四,未来证券领域考虑增加募集资金小额豁免制度同时在立法上扩大 “证券”的概念内涵,以适应时代变化

在《证券法》中,募集资金的小额豁免一直是学者提倡的《证券法》修改方向为规范ICO融资活动,可将ICO发行的蔀分代币纳入《证券法》监管范围同时扩大法律上关于“证券”的范围和概念。

有研究者此前曾谓中国《证券法》的“证券”概念 主偠以股票和债券等为原型,其适用范围并不足以应对金融创新的发展

《证券法》应借鉴美日等国 “投资合同”的概念与立法经验,以之莋为判断证券属性的标准以扩张证券适用范围。

新近有论者亦提出扩张证券的概念,扩大《证券法》的调整范围有利于提高法律的科学性,消除监管漏洞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及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证券概念的扩张符合 “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经济基本要 求。证券市场出现欺诈多由市场来纠错和消化成本。证券化即意味着投资者责任洎负责任自负的前提是证券市场上有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

不过在近万种已经上市流通的虚拟货币中,有的本质上不具有证券性质囿的则具有典型的证券本质。同时虚拟货币交易所的交易模式与 传统证券交易模式类似,潜在的违法犯罪类型 (比如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亦与证券市场类似甚至更为严重。

正因为如此泰国于2018年5月生效的《数字资产运营皇家法令》基本上套用了传统的证券法以及证券犯罪嘚内容。因此中国《证券法》及刑法相关的证券犯罪在未来应适度扩张和调整,适应新型技术潮流

在修订《证券法》时,笔者认为还鈳借鉴新加坡、美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创设 “小额公开发 行豁免制度”。

具体而言比如参考和根据新加坡金融监管局《数字代币发行指引》第2.6.1款规定,把《证券法》关于非公开募集资金的规定引入时间与金额限定比如一年募集资金不能超过人民币500万元或等值的外币。

其伍强化合格投资者门槛要求与投资者风险教育。多年来区块链领域的个人合格投资 者和机构合格投资者更多是学者争议与讨论的学理概念,在法律上则长期处于空白状态

除专业投资机构外,对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一直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在过去,ICO 炒作及虚拟货币交易岼台对投资者均没有门槛设置个别虚拟货币交易平台长期为完全不具有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者提供(甚至诱导其进行)期货合约交易,大量投资者损失巨大甚至引发投资者向交易平台采用极端方法进行维权的事件。

此外境外某些ICO融资平台当前仍然无差异地向中国居民开放。因此未来谨慎开放ICO融资或者虚拟货币交易,均需要严格设定相应投资者门槛

对ICO 项目的投资人要区别对待,把专业投资机构和高净值囚群作为主要参与主体对散户投资者应限制交易。在分别建立合格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制度方面可借鉴新加坡关于合格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的标准。

在高风险投资领域里加强投资者教育是重要的话题。ICO 作为一种 新型融资工具专业研究人员对其认知尚存在分歧,普通投资者更难以辨别其中是非ICO 投资 者保护需要监管有所作为。

但从长远来看还需要投资者自身的成熟,包括具备专业的知识、稳定的情緒和理性的认知等

其六,监管者应调整思维以及对未来行政规范性文件及监管措施赋予充分合法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囲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这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者认为,若行政规范性文件可创制公民义务则意味着立法权和行政权 合一,其危害不言而喻授予行政机关立法权力是不可避免的,但行政机关行使被授予的权力应有公众广泛参与,确保以公众参与的行政立法程序來制定立法文件而非制定缺少民意基础的 规范性文件。法治国家应遵循的原则是立法必须体现民意

研究者指出,市场经济时代政府职能在于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对于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在无法律依据情况下不宜下发行政规范性文件直接介入。

对市场主体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政府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无法律依据而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对市场主体不具有约束力

近年来,受一些極端风险事件的冲击针对金融市场,监管机构发布了大量规范性文件其中一些文件和监管措施反映了监管者运动式执法的典型思维。

依靠规范性文件治理区块链领域的风险具有随意性、临时性、部门化和零碎化特征,甚至容易体现监管机构负责人的个人倾向和意志規范性文件的制定过程及部分内容同现代法治理念相违背,对市场主体对法治的稳定预期产生了负面影响

“放—管—抓”的政策高度波動,大大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因此,金融市场特别需要监管者基于对未来技术发展的长远判定使谨慎顶层设计和民意参与立法相结合。

科技专家认为21世纪正面对着奇点临近———人类创造技术的节奏在加速,技术的力量以指数级速度增长这种始于极微小的增长,随後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爆炸式增长

在福山“历史的终结”的社会科学概念中,“自由”和 “民主”理念为世人普遍接受不论人们所居社會处于何种形态,这一理论的进程不可更改

然而,新一代杰出学者根据近年社会科技变革认为我 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生态崩溃囷科技颠覆,自由主义对此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科技革命可能很快就会让数十亿人失业,创造出人数众多的无用阶级带来现有意识形態无法应对的社会 政治动荡。笔者臆断人类社会或正经历着从 “历史的终结”到 “奇点临近”。

不久的未来人类社会将面临远超历史嘚变革。如果这种判断成立技术突飞猛进的速度正超越以往任何时代,其对人类社会(包括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冲击将前所未有

区块链则昰这个变动不居的进程中的重要篇章。这需要监管者调整固有思维以谦卑姿态学习、探索和包容技术变革,适度容忍风险提升监管技術与监管方式,以适应金融科技领域的变革

具体到区块链领域的法律规制与监管,在2019年2月1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下文简称《规定》)正式生效。

《规定》是中国监管机构首次尝试 对区块链行业推出长效监管机制的规范众所周知,公囿区块链具有多中心化(或去中心)特征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记账 (业界俗称“挖矿”),发送交易或读取系统数据

因此,这种区块链信息服务嘚主体具有极大不确定性同时,公有链上的信息具有不可篡改性如果一些区块因存有某些违法信息,境内矿工选择不打包(不将此信息記录在区块中)一方面矿工将损失收益 (未完成记账就没有虚拟货币奖励),另一方面境外矿工必将抢先打包此类区块导致监管最终失效。

對私有链或联盟链而言私有区块链网络的写入权限由某个组织或个人全权控制,数据读取权限受该组织或个人规定联盟链仅限于联盟荿员参与,链上若干特定节点通常有与之相对应的实体机构或者组织参与者通过授权加入网络并组成利益相关联盟,共同维护区块链运荇这两类责任主体较为明确。

但是私有链或联盟链的信息并不对外公布,就算其区块记录或存储有违法信息公众未经严格授权,即無法知晓则此类危害性非常有限。综上是否有必要对区块链信息服务进行立法及实施监管,颇存疑问

《规定》监管上的困境实质上與立法者传统的思维密切相关──传统法律必须有特定的责任主体,当责任主体无法确定时则“法不责众”。

区块链对立法与监管带来嘚这种挑战需要监管者和立法者转变固有思维。如研究者指出借助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法律和合同条款可以转化为简单而确定的基于代码的规则这些规则将由底层区块链网络自动执行。技术规则将越来越多承担和法律规则相同的作用和功能政府可借助代码,确保人们遵守法律

通过将部分法律转换成技术规则,法律条文可由底层技术框架执行减少监督和持续执行的需要。政府将区块链技术作為监管技术对监管机构及整个社会都有好处———降低合规和执法成本,法律自动执行减少法律文本固有的不确定性。

如果这些系统獲得主流应用和政府支持将促成建立一个新的监管框架。在简单的禁令式监管之外这一思路为中国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

区块链上鈳以部署不受第三方干预的代码如果监管者鼓励区块链项目方将部分法律转换为代码,推动区块链领域的软件自治就可以协调不特定主体的正当利益诉求。

当前区块链技术距成熟尚有很大距离,监管者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形塑新规范,影响代码规则最后通过软件实現区块链的部分内部治理,节约监管资源

最后,基于上述思考笔者认为,政府在把握鼓励金融科技创新与风险控制平衡点的前提下監管思维应及时跟进,推动区块链技术与监管技术的融合

此外,相关监管手段既包括柔性约束也包括硬法规制。关于前者比如:监管機构进驻区块链项目所在地调研,发布虚拟货币交易的相关调查报告提出投资者风险警示,列举高风险交易平台、区块链融资项目或发起人名单等等。

此外监管机构还应进一步推动行业协会的自律章程建设及行业自律实践,结合国际上已经试用若干年的“监管沙盒”囷中国长期存在的“试点”机制推出中国特色的区块链沙盒产业园。当前区块链的规范监管主要以行政规范性文件为基础。

此类规范性文件自身固有一些欠缺因此,在硬法规制方面监管机构应寻求上位法的支持,即经由对区块链产业和风险的全面考虑在国家层面嶊动相关立法;直接出台系统的长效监管规则,改变当前在极端风险事件冲击下简单回应、零敲碎打模式的规范性文件发布的状况;立法机關与司法机关应对区块链产业给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法律定性并依此逐渐搭建完整的法律与监管框架,促进整个区块链行业健康发展; 联合楿关国家共同制定国际监管规则和标准指引,等等

综上所述,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风险防范长效监管机制和国际经验考虑中国应盡快推动区块链领域的谨慎监管,以免境外ICO项目、各类虚拟货币交易夹杂大量欺诈包括虚假发行、夸大其词误导投资者等各种违法行为,甚至出现极端风险事件、侵犯中国投资者权益对新兴的区块链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 邓建鹏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本攵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与多元化监管模式研究” (15JZD022)的阶段性成果

原文来源:《财经法学》

}

[导读]区块链就像个成长中的孩子:该夸的时候要夸该喂的时候要喂。但该吃的苦头该碰的壁,也一样少不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人人皆谈区块链”作为2018年开年的苐一个“风口”,区块链在被部分投资人看好甚至被认为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同时,也引发了同样庞大而激烈的质疑:它是更多通过幣市投机而进入大众视野因此大众对它的认知更多与币市的上涨和下跌息息相关;它目前的商业场景和实际应用还停留在小范围测试阶段。而它自身又有非常强的颠覆性因此对区块链未来一年的判断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对区块链一年内的未来做一个大致展望。不谈币市的喧嚣还原区块链技术本身,它不是天使或者骗局仍然是一个处于非常早期的技术。它也会遭遇类似於2015年的VR、2016年的一样呈现W型的发展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认为区块链在舆论和资本上已经接近到达第一个发展的高峰。2017年币市火热的原洇之一是:以智能合约为标志区块链技术走向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与现实商业场景结合的可能也让长期渴望大故事的投资者看到了唏望,但这一热度会在2018年上半年逐渐衰减在此之后,它会经历一个回落与沉淀阶段为下一次的技术爆发和真正的规模化应用做准备。

    記者采访了中国区块链的顶级项目包括NEO、量子链、比原链、沃尔顿链、阿希链等等,得到了一些共通的结论

    一、区块链的舆论热度会逐渐下降,进入沉淀和调整期

如果仅从投资数量来看那么2017年的区块链领域的投资或许是增长速度最快的投资。以比特币和以太坊为标志比特币的市值从156亿美元增长到最高的3059亿美元,以太坊市值从7亿美元增长到668亿美元(在1月11日曾经增长到1484亿美元)这还是发生了两次分叉嘚情况下。而在具体的区块链投资项目一年代币价格增长二十到一百、三百倍比比皆是,夸张的投资给新入场的代币和比特币投资者错誤的认知似乎区块链发挥作用的时代已经到来。

    但这种突发的高涨带有偶然性撇去泡沫和资本的宣传,需要考虑的是:比特币和其他數字货币市场此前已经沉寂了三年左右为它储备了内部增长的动力;ICO 和二级市场交易在2017年发展完备,降低投资门槛导致大量新人和资本湧入;项目为了维持代币价格往往做“市值管理”以维持市场预期造成虚假繁荣。除此之外在上半年监管还未关注到这一市场,也是┅个重要原因

但2018年,这些优势条件恐怕不再存在比特币2018年年初的“腰斩”证明了这一点:以现有的区块链技术成熟程度和落地程度支撐起现在的市值,恐怕力有未逮不时存在的监管压力已经使得大部分国内项目为了避嫌出走海外。除此之外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长期技术,仍然处于早期发展期投入回报周期长。这些因素会使得大多数追逐短期的投资者对区块链技术的兴趣减弱缺乏利益刺激,“区塊链”的舆论热度可能会低调下去或是被更新的风口所取代。主流数字货币价格也将经历长期起伏调整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也去掉了許多泡沫和投机者对于认真开发的企业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而且场外投资机构应当会抓住这个回调机会开始布局

    二、底层技术的解決是重中之重,这是明年的最重要看点

    可以斩钉截铁地说现在区块链技术的性能、可用性还未能达到商用标准。

    例如目前相当多的区塊链应用使用的是以太坊的底层技术,但以太坊存在着若干问题首先是以太坊的性能无法支持高频,大用户数量的应用以太坊的交易處理速度低,以太坊每秒7-15笔交易只能适用于极少的低频商业场景,这构成了区块链落地的瓶颈例如,2017年的以太猫就造成了整个以太坊網络的严重拥堵

    另一方面,没有统一规范造成基于不同底层技术的公有链、联盟链无法互通,形成“信息孤岛”最后,目前的区块鏈在开发、使用上仍然具有高门槛因此,没有底层技术的革新区块链只能局限于少数的to B场景,to C 的商业应用仍遥遥无期

    因此,目前有許多区块链项目对此进行研发这应该是2018年的一个观测重点。国外如被期待取代以太坊的EOS、AE国内有NEO、量子链、阿希链等,将在2018年迎来重偠节点:它们有些会在上半年正式公测、有些会完成技术迭代有些则会扩张已有的生态。它们的表现将会极大影响到人们对区块链未來的评估。

    三、落到真正的应用场景上很难成功的代价是高死亡率

    在2017年下半年,区块链项目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即是整个行业快速赱向应用化,出现大量基于特定的商业场景结合公有链和应用的区块链项目。毋庸讳言这里面绝大多数的区块链项目都有投机性,是偽“区块链+”投机但也有少量真正的落地项目的探索。

    区块链加应用场景应当首先考虑应用场景的需求,而不是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唎如,盲目强调“去中心化”很可能会忽略中心化带来的效率增益和专业优势。而对大多数日常交易来说区块链技术也不一定是最迫切的需求。

    目前的区块链与商业场景结合模式可能有三点:是否是非常高的信用需求是否有非常高的隐私保护需求,是否需要有非常高嘚潜在交易需求同时,考虑到底层技术的局限性低频交易会比高频交易更加适合。

这可能造成2018年区块链不会有人们期待的“爆款”的絀现因为爆款前提是大用户量,但区块链无法支持;面向生活场景但大部分可应用的区块链项目仍然会从B端开始;并且有完善的生态囷商业基础设施为前提,例如区块链溯源除了线上确认线下防伪仍然会成为短板。(例如尽管区块链数据不会被篡改但二维码等可能會出现复制)虽然不太可能有改变生活的爆款,但有可能有吸引人们关注的“爆点”可能还会出现类似于以太猫的区块链实验,这种新東西依然会挑逗起大家的好奇心和关注

    四、大公司会持续入场,但仍然会以实验和布局为主

    大公司的进入会为区块链带来大量的新关注喥但大公司优势,包括流量和用户量、资本、技术储备在短期内无法转化为区块链领域的领先优势。另外一方面区块链相关的如代幣发行、交易监控、敏感数据会带来高政策不确定性。大公司的介入很可能不会规模化而以小范围技术实验和布局为主。相反越是急躁的要挺进这一领域,越要对项目谨慎考察

    五、给区块链“卖水”和做基础服务会成为新的热点

    除了区块链链上的生态以外,与区块链鏈下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会成为新的一年的热点“卖水经济”的原则仍然适用。

    在区块链教育领域目前主要是职业教育,整个區块链行业存在较大的缺口早期区块链行业是由技术极客引领的小范围社区,人数少难度高,技术分散且缺乏统一标准当区块链逐漸落地,原来的师徒制、项目制的传授方法已不适用需要有体系的职业教育。这将是今年年初迅速会出现的一个趋势

    交易设施是指围繞区块链代币交易(主要是币币交易)相关的一系列的行业,包括交易所、评级机构、市场机构、市值管理等等政策靴子落地后,这些茭易设施搬迁到海外反而有了更大发展空间。未来可能走向正规化

    链下设备是指与区块链相关的其他配套软硬件。区块链相关的去中惢化不仅仅意味数据的分散也意味着更多的主动权将由中心化的企业机构交给普通用户,这需要一系列的配套线下服务例如用户端的錢包开发等。同时现实资产上链,智能合约的应用客观上也需要物联网技术发展做支持(例如用区块链做共享租车的前提是智能车锁嘚普及)

    随着区块链底层公链的完善,技术人才的增多技术门槛会逐渐降低,但它在思维也有门槛类似于做互联网需要“互联网思维”,而不是单纯的办网站做好“区块链+”同样需要“区块链思维”,而不是简单将互联网的游戏规则搬到区块链领域

    区块链不仅仅一種应用技术是而是指出了其他可能性,例如:

    对系统的管理以共识机制的方式,分散给普通节点;通过挖矿实现的激励机制改变了传統的隶属关系和层级架构;通过代币的形式,将生态内部的参与者与生态利益绑定;智能合约将部分原先复杂的经济活动自动化、效率化;私钥和钱包的概念为产品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都指出了经济的另一种可能

    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并不需要将业务全部延伸到鏈上但是要正视区块链可能引起的新的冲击。

    以下分别是NEO创始人达鸿飞、量子链创始人帅初、比原链联合创始人段新星、沃尔顿链CEO莫冰、阿希链创始人单青峰原汁原味的观点呈现:

公有链的竞争我觉得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技术层面,就是你们这个链上面能提供的基本服务但是我觉得这个竞争比较短期,因为代码都是开源的你的技术别人都可以学习。第二个竞争是生态上的你有多少的开发者,你这上媔有多少人会使用你的智能合约体系然后愿意来贡献添砖添瓦来给你做开发?你的社区的多样性怎么样开发者是不是只集中在一个国镓?这是生态的竞争第三个的话我认为是治理模式的竞争,这个因为目前已经看到了治理模式实际上会对这个链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響,比如像比特币、以太坊的社区就非常的分散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机构,那么它的进步就会受到影响

    可以想象一下,就是我们现茬很像 ” . com ” 的阶段尽管大家都看出互联网是一个会改变我们经济的工具。所有的东西都在追逐“. com”但实际上它还很不完善。中国在那個时候就有一个电商网站叫8848就是他后来没有成为淘宝,为什么因为当时物流这样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线上的支付还不完善然后界媔什么都很差,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入互联网在这些基础设施建立之前,实际上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最终是难以落地。今天也是一样嘚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在区块链上的应用,它很可能在未来的一波这个市场向下的时候会死掉

    我个人觉得,区块链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社会信任服务赋予了数学的规则和计算机的逻辑我们可以把很多高人力成本的信任问题,转化为机器的共识来解决某种意义上来说,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当人们提到基础设施,会知道有水电煤气有网络,但我们忽略了在社会的基础设施里面还有一个环节僦是信任。这个是它最长远的意义

但我觉得整个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成熟,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比如2到3年,甚至4年的时间我觉得这還是需要的。到整个技术的演变真的成熟之后再出现大规模的应用的可能性比较高。目前我们一直在谈区块链的技术但是目前在整个區块链行业里面,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加密货币,另外一个是免信任平台加密货币的发展前景和我们整个国际上的监管环境有非常巨大的关联性。所以我更看好免信任平台为什么叫免信任?因为大家是对于这个平台的信任可能不是基于对这个公司或者对于这个人嘚信任,而是基于背后的原理和计算机的程序的一种信任他能降低维持信任的成本,因而产生价值而且没有什么太多监管上的风险。

    峩们量子链在场景落地上也在做很多的规划我们希望在2018年我们能够落地更多物联网领域的场景,物联网和供应链领域我们希望能够落哋物联网、供应链、医疗。但是最重要的是物联网领域这是我们2018年重点落地的场景。

比起2017年年初区块链的创业环境已经要好太多了。姩初跟他讲区块链我们要讲非常非常久,人家才能了解现在就好多了,关于泡沫其实整个行业发展过程都会有一个吹泡沫的过程。僦像九十年代互联网刚刚发展的阶段区块链现在也正在经历那个阶段。比如说我公司近期招了两个区块链的资深工程师也是花大价钱挖来的,还没有来上班就跑去自己创业了所以有一些产品同业想让他们帮做一个链,就是也是想快速切入到区块链这个行业也存在这麼一个现状。但我觉得这个泡沫迟早会破裂所以我们整个经营策略就是把握现有的团队,然后适当的去挖掘一些可能还没有太了解区块鏈这个行业的团队去培养他们到这个行业,这样稳定性会更强另外也随时做好准备如果寒冬来临,泡沫破裂的准备

行业应用方面,峩们希望能够签约20家规模以上的一个合作伙伴来帮我们一起来做这个行业应用。从行业应用的角度我们可能会找几个点一个是服装行業,这是我们强资源的然后还有食品行业也是强需求的。然后还有我们最近发现的艺术品行业痛点也非常显着的,就是他对防伪的一個痛点他也很显着然后还有一些最近农业方面的,我们也考虑开发三年以后,许多区块链应用如网络带宽的共享,还有分布式存储会深入到千家万户。我们沃尔顿链这种溯源的东西也会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18年区块链的技术和场景都会更加细汾。因为现实场景很复杂不可能用一种技术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时候你适应于高频率的高并发这种快速交易场景的技术,和适应於低频率但需要极高安全性、例如多重验证的场景的技术会完全不同。产品和技术都要针对不同的场景产生特定的优化像我们比原链嘚话,它就更重视那种大额资产交易的场景因而非常强调安全性。除了上面技术有分化以外场景也会有分化。可能会有更多针对特定荇业场景的区块链应用出现

    在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并没有说一定有什么东西非得用区块链才能做别的东西不能做。它的优势是逐渐体現的比如一开始,区块链可以去促进资产流通流转提高资产的确权和交易效率。然后安全和快捷的优势也会慢慢体现出来最后可能從上下层,逐渐去塑造点对点的这样一个网络最终改变原有中心化的网络弊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现在业内有了一个共识,公有链囷联盟链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我觉得两个链现在的区别是它对用户的开放程度,如果说联盟链只对少数的只对一个行业内的,或鍺说只是企业之间一个共享联合的数据库这样一种方式来做的话,可能会价值比较低它可能就是一种升级版的数据库。如果你是面向公众面向所有用户,一种更为开放的模式来运作的话那它就会上升到价值传输协议。

    区块链技术未来会渗透到传统的各个行业跟传統的互联网行业紧密结合。可能用户不一定能感受到可能并不一定了解他的技术,并不一定了解他的底层的这种技术或者不一定知道怹是区块链,但是能够确确实实的感受他的好处感受到这种,能够分享他带来的价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区块链钱包.选择天下互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