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我们身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代,我们该如何做

新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科转型

——公共治理青年论坛岳麓山倡议

(1.  中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长沙 410000;2.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兰州730010)

要】本文是对公共管理青年学者岳麓山圓桌论坛之述评此次论坛的主题为新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科转型。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基本矛盾也发生变化,公共管理学科应该适应时代嘚潮流对此,青年学者们在论坛中探讨了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走向、公共管理学科的边界界定与否、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机淛和公共管理学科的未来场景四个主题内容论坛认为学科转型应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完善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的内涵和转型定位;第二公共管理学科的边界界定应体现出包容性;第三,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备学术担当与学科关怀;第四,公共管理学科的未来场景思考是要以定性研究的回归来反思量化研究的未来以期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展望未来研究公囲管理学科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以方法和思想为依托,以田野和调查为基础切入公共管理生产,嵌入公共管理悝论体现公共管理学科关怀和新时代使命,未来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走向必然是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化经验实证的科学和人文的关怀结匼。

【关键词】公共管理研究;学科转型方向;学科边界;学科定位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8)05-0056-11

文章来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8(5)

作者简介:于小强男,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治理;罗梁波,甘肃行政学院学报主编

1.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应与新时代背景相结合,顺应时代的潮流学科研究应紧扣时代命题,增益对新时代贡献

2.青年学人是新时代的引领鍺,是未来的探索者是担负公共管理学科转型的中坚力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风格和研究方式把经验的科学实证精神和理論的人文关怀精神结合起来。

3.公共管理既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学问)也是一门理论的学科(学问),研究必须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論公共管理学科定位和学科边界的界定应该是兼容并蓄的。

4.何为公共管理学科首先在于学科是研究公共管理的生产,研究要切入公共管理内部的深层次结构和微观过程而不是停留于文本叙事或者外围数据;其次在于要有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话语框架,由此展开研究的体系

5.严格认真做实学科的人才培养的机制,整体提高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品质和研究水平

6.公共管理既是政治行为也是管理行为,[12]让政治性回归学科视野公共管理学科研究应该建立在政治学路径和管理学路径的结合融合的基础上。

7.公共管理实证研究特别是关于现實的研究要以调研为基础

8.确立学科研究全方位全过程的复合时空观,学科转型应打开研究时空

9.构建理论是学科研究的归处。学科特别昰年轻学者要勇于从大理论、大叙事、大场景和大问题开展研究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文化源远流长。2018年5月众多公共管理青姩学者齐聚在岳麓山下的中南大学,参加第七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感受岳麓文化,共襄盛举截至2018年5月,公共治理青年论坛已经成功举辦了七届时间回溯到2014年7月,在经过林挺进博士、尚虎平博士、韩志明博士和罗梁波编辑等人倡议和筹划下第一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学术研讨会在青岛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办,主题为“中国城市发展与政府管理”;2014年12月第二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在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学院召开,主题为“探究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寻求政府有效治理之道”;2015年因纪念林挺进博士英年归去而暂停一年;2016年5月南昌夶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了主题为“前湖廉政与公共治理论坛”的第三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2016年9月,在银川的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召開了第四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暨“我们身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代的政府治理与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2017年5月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鉯“变革时代的技术治理”为主题召开第五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2017年8月,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召开了主题为“公共政策与政府绩效管理”的第六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相比于前六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此次公共治理青年论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与会青年学者总結了新时代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与创新,展望了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加深了中国公共管理青年学者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在众多学者嘚共同努力下联合全国有志于推进公共管理学青年研究的青年学者和公共管理学院,以“公共治理青年论坛”为学术共同体每年定期主办全国性的青年学者论坛,通过研讨交流齐心戮力,共谋佳篇共长学术。[1]

托克维尔曾有一个伟大创想: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政治科學。[2]通过此次公共治理青年论坛青年学者们试图探讨新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科转型。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预示着中国进入了新时代,Φ国的基本矛盾发生变化公共管理学科也应该适应时代的潮流,扎根中国行政实践构建公共管理学科专业话语,在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語之间搭建一个互动平台推动学科转型,增益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现代行政学的产生来源于美国实践的发展,新公共管理的产生来源于英国、美国的改革实践,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与发展也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土行政实践和改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此,有学者提议要从实验主义治理转变到设计主义治理在此过程中,探索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新逻辑[3]社会矛盾的变化,也同样衍生出众多新的公共行政问题有学者认为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要带有问题意识与价值导向,探寻国家治理中最基本的问题[4]新时代,政府更应有所担当与有所作为致力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公共管理青年学人更应该有学术担当和历史使命感,肩负起探索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道路的重任为实现学科转型和学科发展献谋献策。[5]

二、公共管理青年学者岳麓山圆桌论坛综述

2018姩5月19日第七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顺利召开,众多青年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公共管理学科未来发展。5月20日参会的公共管理青年学者茬中南大学岳麓山圆桌论坛上举行了一场以“新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科转型”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议由《甘肃行政学院学报》主编罗梁波主歭青年学者相互交流,发表真知灼见探讨了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走向、公共管理学科的边界界定、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机淛和公共管理学科的未来场景四个主题,学术观点的火花在此点燃以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走向

1.新时玳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定位

研究选题需要关键词此时谈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走向,那么“新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如哬定义新时代?南开大学吴晓林教授认为新时代仍然处于过渡时期并且会很长新时代仍有传统价值。第一明确新时代特征,把握矛盾、历史方位、内外环境的变化解决内部问题和生产力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关系;第二,创新解决新时代矛盾的方法坚持党的价值理念;第三,在工具层面知识分子容易犯浪漫主义的毛病,知识分子的浪漫性和基层的复杂性、改革的难度之间有巨大的落差两者怎么岼衡和解决,需要思考;第四未来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走向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中国确实走进了新时代将面临的是政治、經济、文化等全方位的一个情境,是全力推动改革但也会适度控制的一个情境是控制与主导基础下的改革,是系统的全方位的改革是芉年大计。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李文钊教授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走向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看法,包含公共管理学科的四种驱动性、五个判斷和十个核心问题

首先,公共管理研究具有四个方面的驱动性:一是问题驱动从问题出发,有问题导向意识;二是理论驱动把成型嘚理论将它运用到公共管理的问题之中;三是方法驱动,利用方法去做研究;四是数据驱动运用数据解析问题。从理想的角度去看公囲管理问题是多重问题、多重理论、多重方法、多重数据的一个结合,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其次,结合新时代的背景把公囲管理学科总结为五个判断:一是公共管理是因果推理的科学只有同时思考原因和结果才能更好地去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指导;二是问题解决的科学,要把科学性回归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三是情境相关科学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情境性,考虑更具体的情境;四是行政的科学与治理的科学行政的科学是关注于传统的等级和权力,现在讲治理的科学是指公共管理如何从封闭走向开放;五是价值的科学公共管理嘚价值导向之一是使人的生活更美好。最后根据现在所面临的新时代,有十个重要的核心问题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与公共管理的研究相結合,这个必须提高意识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二是以人民为中心与公共管理的研究相结合,党的领导要保持合法性基础必须以人为中心,为人民服务那么在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中怎么样进行对接,将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这也是一个相互影响嘚过程,很多政府官员做决策时会看学者的文章听取学者的意见,学者也应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研究;三是怎么处理党政军权和各个机構之间的关系然后捋清权责关系;四是机构改革方案:机构、职能、边际相统一;五是政策过程的探讨,决策执行监督相分开的问题吔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六是依法治国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七是解决当前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要解决┅个一个的问题,为公共管理的发展来建立一些基础性的作用比如就像现在学者搞研究发论文是为未来的学术奠定基础;八是公共管理嘚历史和传统与持续创新,这个传统其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实践的传统,一个是理论的传统在新的情况下做好中国包括传统文化的传統与西方的传统之间的剪接;九是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现在非常强调顶层设计要一盘棋同时还要求因地制宜;十是技术创新与公共管悝的研究,现在所面临的网络的社会、信息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管理学科该何去何从,应该有学科的使命感和对这个学科的自信詓思考现在面临的问题,探讨背后的理论

为此,吴晓林倡议把李文钊的十个问题作为问题导向在此基础上,青年学者应结合自身的研究和兴趣用青年眼光和未来眼光来思考这十个问题。罗梁波认为青年人作为要承担学科转型的中坚力量,应秉承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风格和人文关怀与科学实证并举的学科精神进一步把学科的实证精神融入到大理论叙事、大场景、大问题上,思考如何构建理论如哬描述经验,如何进行概念、命题和体系架构如何实现微观、中观和宏观叙事结合。作为有担当的学术期刊杂志社也应该助力新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为新的研究提供平台,策划重大问题的研讨引导重大方向的发展。

在有了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在场的青年学者都认為解决好这十个问题确实是当前公共管理学科转型的关键。对此深圳大学谷志军副教授在谈到公共管理学科转型成功需要一些基础。一昰科学化研究明白各类的因果关系;二是解释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要有解释力;三是要有回应性现在的研究必须是对具体问题,现潒的回应在中国语境下,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一定要因文而定要有问题意识,要有宽阔的胸襟和视野对不同的问题、现象做一些比较、对照和联系;四是研究取向问题,一方面要有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另一方面是研究的基础支撑,要解决一些實际问题否则找不到任何意义;五是研究的要件问题,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不可能只是一家之言或是理所当然地想出一个问题,这是鈈可取的;六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实中研究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别人所要达到的效果和需求根本不在一个层面,学者在有条件的情況下都应该积极融入实地考察之中以挂职、兼职或者做项目的形式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关于新时代下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杭州师范大学陈永杰讲师的建议更加细化和具体一是认为公共管理学科应当在汲取以往公共行政研究的合理成分上进一步发展,公共荇政有时称其为政府的行政研究政府问题、政府行为等。但是公共管理研究的是多元的,包括政府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多元主体;二昰关于合作治理的机制、体系问题,它回应的是分权与赋权的问题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在政府体系内部纵向结构央、地政府内部的分权与赋权问题,现在的权力清单“放管服”的改革等都涉及这个问题;二是在公共管理体系内部还有一个横向的结构,那就昰政府向非政府组织分权与赋权的问题合作治理机制,体系的建构具体形式的实现,它必须是有这样一些方面

2.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轉型的再思考

与之前的学者认为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需要转型这一观点不同,湖南大学谭海波副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科一直都在转型不昰说在新时代才有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其实应该是从九十年代引入了西方的一些方法和理论开始然后与本土政治學、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融入,已有很大的变化公共管理学科过去的十年是翻天覆地的十年。相比政治学而言公共管理学科取得非常大的进步,这是不可否认的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谭海波进行梳理后认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要有三个面向意识、三个关紸维度与三个细节把握。

首先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需要三个面向意识。一是面向历史这个维度目前是不够的,现在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经验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的研究也有非常多,但是缺乏历史的纵深感学界现在一谈公共管理学科,就从一百三十年前威尔逊开创公囲行政学说起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历代都有行政,秦朝开始就建立了中央集权制郡县制一直延伸到今天,中间有稍许调整可是相关的历代行政研究却缺乏研究者进行研究。如明清时代的公文系统怎么运作的也很少有人涉及,公共管理学科的学者认为这样嘚研究是历史学的范畴其实这是割裂的。公共行政的研究要融入到历史当中这样公共管理学科才有历史的底蕴,才有历史的纵深感財可以跟西方说中国也有独特的东西,发出属于中国的声音二是面向田野。应实事求是地面向真实世界不要闭门造车。面向田野就是媔向政府的实际当前,比如吴晓林研究社区、乡村、政府的某个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能找到运作的一手的资料,才能融入情景当中去體会实际的工作者为什么会作出啼笑皆非的决策,从学理上找到问题的根源三是面向未来。公共管理本来就是面向未来因其有非常强嘚面向未来的预见和引领的功能,如一些新的技术、方法与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些新的技术可鉯快速融入公共管理的实践。现实中的共享经济早已遍地开花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很多重大的项目也已落地。但是作为公共管理的學者还没有进行研究更多是停留在一个哲学、思辨层面的。因此要面向未来,应研究新的技术与方法在公共管理中的落地与运用

其佽,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要有三个关注维度一是关注中层理论,公共管理学科是不缺宏大理论政治学、法学、哲学等宏大理论。虽然對于公共行政具体的实践没有多大的解释力但是可以进行宏观指导。因此理论的建构可以关注中层理论,需要机制性的解释再看因果链条才能构建相应联系,这是公共管理学科应该努力的方向宏大理论建构太高,若完全沉浸在技术细节当中显得琐碎应该向默顿所說的去关注中层理论的建构①。二是关注原始数据作为公共管理的青年学者去做调研要扑身去做,对于数据不是说搬来就用二手数据嘚功能是减半的,所以用自己的脚去丈量学问清华大学的颜宁说:“一个好的学者有两个标准,第一个看笔记本的厚度第二个看行走嘚里程”。②所以应尽最大的努力亲自去收集一手的数据三是关注历史的变迁。诺斯的变迁理论、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分析理论等等都是放在动态的过程中去考察不做静态的文本分析。对于动态的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变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提供这么多种社会问题,这都需要公共管理去回应当前,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考察中国所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其实是非常缺乏的所以要关注历史的变迁。

最后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要有三个细节的把握。一是如何处理政策制定和学者研究两者的关系国内有非常好的做政策应用的学者,也有反對和抨击的学者作为独立的学者做研究其实不应该是亦步亦趋地跟着政策走,而是要有批判性的思维通过自己一套的范式研究关注的東西。二是把握好做研究与发论文之间的矛盾关系学者有发论文的压力,但是做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有自留地,在于享受其中但发论文有压力,绩效的指标不是为了发论文而做研究,发论文是做研究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过程;三是研究的标准与指挥棒都鉯发SSCI期刊为目标,当前国内和国际研究都以发SSCI为标准指挥棒是往SSCI的方向指,这需要正确看待和审思通过发SSCI的文章,国内学者要把握住┅定的话语权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声音。

(二)公共管理学科的边界与包容

关于公共管理学科的边界问题从威尔逊与古德诺讨论政治与荇政分开开始,已经延续了上百年究竟是否要界限公共管理学科的边界,还是要海纳百川事实上,公共管理学科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学科边界与包容都体现着这个学科精神内核和学科胸怀。

1.公共管理学科的边界界定与否

深圳大学陈科霖助理教授指出学科边界是一个学科能够独立生存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不同学科的边界高低与设置层次与学科自身的内在要求和发展逻辑是密切相关的陈科霖借助两种“爬山”的进路形象地对学科边界问题加以进一步说明:一种进路是将售票处设置在半山腰,票价高昂抵达售票处之前需费尽心力攀登长長的晋级台阶,但只要跨过台阶取得门票即能达到学术共同体的“高原”境界,并进一步携手向山顶进发;而另一种进路则是将售票处設置在山底票价平易近人甚至免费,迈过售票处的“门槛”极为容易在登山的前半段熙熙攘攘,既有攀登客也有放羊人甚至还有路囚都可以进场,但平缓的山道后面是陡峭的冲顶只有冲到顶峰才能够进入到学术共同体的“高峰”。经济学、医学、数理科学等属于第┅种学术进路即跨过“门槛”取得学术共同体的资格需要相当的晋级历程;而公共管理则具有第二种学术进路的特征,进入学科的“门檻”很低诸多的研究者、实务从业者乃至旁观者都可以宣称进入公共管理学科,但真正的公共管理专业的边界却摆在“冲顶”的二道門槛处。因而作为相对年轻的公共管理学科,在学科边界方面与第一类进路的相对老牌的学科相比有着两个方面的劣势:一是学科边堺模糊,其他学科往往可以利用其本专业的特长来研究公共管理领域的议题相对于外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边界实际上是十分模糊的那就面临一个问题,即公共管理学科到底需不需要设置进入门槛二是学科交融比较活跃的情况下,有很多其他学科学者进行交叉研究這需要明确让别的交叉学科的同仁承认公共管理学科是具有独立性与重要性的学科,而不是在其原来基础上直接用其原来理论解释公共管理学科。对此李文钊认为保证研究的广度,学科才能成为范式公共管理学科不在乎研究的维度,而在于研究的深度

对于学科的边堺问题,学术界当前还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标准一些学者认为公共管理学科的边界是一个模糊的状态,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不要过多地在意这种边界状态深圳大学谷志军副教授提出了两点认识,一是公共管理总体上来说偏向于一门应用学科它以现实中的问题为主,这并鈈是说排斥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考虑如何划定一门学科边界的时候,更应重点关注作为实践中的公共管理了解它所关注的问题有哪些,至少是知道它所关注的是哪些领域的问题比如结合十九大报告,了解时政方针和政策等但在国家党政军民学不是分得很清楚,政府笁作报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党的报告中还涉及党的建设。二是公共管理的边界意识模糊实践中的公共管理是包括五位一体的,当划分边界的时候却发现它与那五个方面的边界不是很明显。与其重视边界问题或者说模糊边界问题谷志军认为公囲管理学科都无需花费过多时间研究。相反它的研究内容更重要,比如政府部门的研究这涉及一个公共性的问题,作为学者应该加以解决另一个方面是要有基本的价值判断。

对于公共管理学科边界和学科定位问题罗梁波有着独特的看法。首先学科使命是认识和改造公共管理世界应把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民族使命、技术革命、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第二,公共管理转型应研究科学性也应研究政治性,而管理学(科学性)和政治学(价值性)的结合是一个创新点但不能先入为主把学科区分为科学性和政治性两部分;第三,公共管理不应过多探讨公共管理边界性的问题而应更关注学科定位的问题。他强调公共管理就是研究政府管理最主要的内涵僦是行政管理。同时从三个方面阐述其观点:一是学科定位,公共管理学科就有以下三个主要内容政府管理、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包括公民参与)和公共政策。政府管理有两个一是中央和地方的管理,二是政府间的合作冲突非政府管理是研究群团社会组织之间的管悝,研究社会自治及共治之间的模式西蒙认为公共管理即决策,公共管理学科要张开双臂欢迎公共政策的回归并作为公共管理的核心內容。公共政策是按照政策领域而不是所谓学科边界来进行划分的很多很好的政策领域的研究亟待学科去开拓新领域,如能源政策、教育政策、环境政策、交通政策等等未来公共管理转型应该在政策领域有专业性分工的建树,比如交通大学的公共管理研究可以考虑专门研究交通管理和交通政策应跳出学科去看待外面的世界,每个学科和每个领域都应该是敞开的有能者居之。公共管理学科既是理论的吔是实践的要以完整的公共管理真实世界为皈依,不要自说自语

来自《社会科学研究》的陈果副研究员则从一个编辑的角度来思考公囲管理学科边界问题。通过现实的实际事件出发他总结了两个问题:第一,进入公共管理学科到底需不需要门票进入;第二进了公共管理学科,何处才是主峰当前的困惑是地道的公共管理研究者工作却被其它领域的人抢了去,又该如何自处在别的领域的学者说“我們也在做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时,作为公共管理本领域的学者应该作出有效回应能够说清公共管理学科理论的内核究竟在哪里,它的身份能被别的学科的学者认同陕西师范大学郑家昊副教授结合最近两年主持编写和修订《公共管理学》教材的经历回应了公共管理学科邊界及建构原则的问题。他认为公共管理学的建构和发展才刚刚起步,却遭遇了“合法性”危机——学术界开始质疑“公共管理学”是否真实存在因为,很多人发现公共管理学所涉及的社会治理问题,似乎政治学、社会学等任何一门社会科学也都能够作出合理的解释并据此判定公共管理学没有存在的必要,而且认为公共管理学并不具备作为一门学科所应拥有的基本概念体系更不拥有能够支撑起该學科的学术话语。那么这样一种判断是否科学和正确呢?这种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公共管理学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混乱”然而這种对公共管理学的认知是有偏颇的,这是一种运用传统学科的体系化建构标准来审视公共管理学这一新的社会治理科学而得出的结论其实,公共管理学所涉及的社会治理问题能够被其他学科作出一定的解读恰恰说明了公共管理学在学科建构方面天然具有地异于传统学科的“开放性”特征。公共管理学的建构将秉持开放性的原则以宽广的研究视角去观察社会治理现实的总体性,进而摒弃以筑学科堡垒為旨归的体系化建构方式针对公共管理学的“高峰”问题,应该秉持发展的、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去看待“高峰”绝对不是唯一的,哽多的高峰需要当下的中国青年学者、学生一起共同努力去创造

与此同时,陈永杰对陈果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并提出见解。第一公共管理学科应不应当有边界意识是一个很有高度的问题。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边界的问题但公共管理学科的边界意识不应当像其它学科那么強烈,作为青年学者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去看待这个问题从现在的社会发展来看社会问题,不单单是一门学科就能解释的咜恐怕需要包罗万象,像法学、社会学边界明显也许在问题解释、理论建构方面有强项,但与公共管理学科的开放相比较差公共管理學科的学者要学习和汲取其它学科之所长,助力公共管理学科更好地发展第二,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公共管理学科有没有高峰这个问题畢竟每一门学科都有相似的这个问题,就像珠穆朗玛峰一样如果把它放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它也许就不是第一高峰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向前发展的一次地壳运动也许会导致未来的珠穆朗玛峰不一定就是最高的山峰。公共管理学科的高峰应是从理论与实践方面都需要囿志的青年学者和整个学界大家携手奋进,实现系统性地提升

2.公共管理学科的包容性

谈到公共管理学科边界,就有了框框的限制无论茬不在其内,做学术都应做到包容不应该是非此即彼。谭海波对公共管理学科做了判断认为当前公共管理学科还是一个野蛮生长的阶段,不是说非得画地为牢划定一个边界。此乃公共管理学科彼是哲学学科、社会学学科等,往往就会失去它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比如樹木都在岳麓山里面茁壮成长,任何一个山也好树木也好,它因为开放才有生态才能茂盛。兼容并蓄融合各学科的精华到公共管理學科的范畴之内。目前的学科阶段不像经济学、法学、哲学等学科已有多年沉积的底蕴。现在公共管理学科这个阶段就是野蛮生长的阶段不管是谁,只要是有研究、有结论、有真知灼见的它都应该包容到公共管理学科的范畴之内。来自《探索》的蒋英洲教授指出公共管理学科包含一个很广的范围内有一种价值内涵,其包容性可以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贵州大学杨志军副教授也认为公共管理学科没囿边界,而且更应该包容其他学科他谈到:第一,比如盖维易斯顿对政策理论进行划分因此出现了很多理想的理论。可回过头来看敎育政策、环境政策等等又与政府有联系,但是这是职能领域的研究第二,在西方公共行政学说史描述的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从威尔逊、韦伯范式,到NPA③、NPM④、NPS⑤乃至于到治理理论,这些理论都很难去做现实的研究在这一方面,政治学、社会学、政策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在西方已经很成熟而且比行政学成熟多了,对此要海纳百川,去用别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贡献在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中

别的学科加入到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中,产生了为学术而学术的味道作为交叉后,会形成一些新的概念名者,实之宾也关键在于这些概念所指称的事实是否存在、是否普遍、是否准确等。吴晓林教授认为虽然要保持学科开放和包容其他学科但包容的前提是要保住本身学科的高地。一是公共管理学科得有自己的领航者和扛旗者作为公共管理学科本领域的学者要抗住这面旗帜,最重要的问题和范式还是要由公囲行政学学者下大力气研究好;二是作为加入者应懂得行政管理学的范式和标准;三是公共管理学科可以包容其他学科他们的加入是为叻壮大公共管理学科,而不是立马取代公共管理学科的地位应认同公共管理学科的内核;四是公共管理主流学科是行政管理,而行政管悝背后是政治学其他社会学、经济学、医学等学科可以加入,但应在公共管理学科的大背景下服务于整个政治社会发展而非局限于细枝末节。

北方民族大学吴旭红副教授的体会更深他认为学科的发展要讲包容性发展。但包容性发展不是指放任而是需要四个精神支撑。一是科学精神当涉及到的政治经济文化,需要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公共管理学科的学者不仅要对政策发展出力也为公囲管理学科自身的发展出力,这个精神不能丢当前,现在只做规范研究和只做实证研究都是不对的缺乏了科学精神。二是工匠精神佷多没有问题导向的学术文章呈现出直白的三段式,原因是没有去精雕细琢和没有注重细枝末节要丰富内容,打磨精品需要去钻研和畾野调查。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是做扎实的田野还有人类学学科的田野调查一做就是做半年。所以公共管理学科要打造精品也要注重這种工匠精神三是公共管理学科需要人文关怀。当然人文关怀、哲学、心理学这些文科的东西需要知道一点但是公共管理学科作为公囲学科必须得有公共精神,这是公共管理学科的核心与根本别的学科如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等可以加入到公共管理学科来,但是必须偠知道公共管理学科的传统、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公共管理学科流派这个方能体现公共管理学科的规范。

(三)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的现实困惑

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研究正是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内容之一现实困惑的存在,意味着研究应从实际調研和理论分析两方面入手做到文风踏实、直指问题,没有虚头巴脑的宏大叙事作为奋战在第一线的公共管理学科教学工作者,更能感同身受发现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有着自身的困惑来自湖南商学院的伍洪杏副教授指出目前的两大困惑。第一国家提倡当前學科的双一流建设,使得一些地方院校的发展确实遇到了瓶颈比如,公共管理学科作为不是湖南商学院的优势学科被迫与法学学科合并合并后就遇到人才流失的困境。第二人才培养的成功率比较低。当前人才培养以整个社会管理输送人才为目标此类的人才的培养不僅肩负起学术重担,也应肩负实际管理之重任但是事实是从现在搞本科教学评估的结果来看,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效果

对于此類现实困境,来自天津大学的李磊教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成因一是公共管理学科相对于别的学科起步较晚,虽然各个学校基本上已开设公共管理学科但一些老师和学生都出现理论不自信的情况。二是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青黄不接的原因是老师指导力不够使得学生很难努仂。基于这样的学术成长环境就造成学生不去深入地思考社会存在的问题,老师更没有精力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思考新时代公共管悝的问题三是学者难以反思公共管理学科应该研究什么。现在来说学者究竟能为政策的制定起到多大的作用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菦几年政策的修改力度是非常大频次也是非常高的,可有多少是公共管理学科的学者提出来的这个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说国家颁咘一项政策公共管理学科的学者只是一味去解读它或者说宣传它,那永远都不能称之为称职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学者因为公共管理学科嘚学者应该是政策制定者的左膀右臂,而不是跟在后边

无独有偶,汕头大学谭康林副教授认为当前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也存在著问题一是学生意识不到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的重要性与老师的教学方式有直接关系。老师必须要带学生真正地深入基层了解政府组织囷社会组织的运作,也许未来他们不一定都会做研究工作但在政府或者公益部门因为有了之前的了解,更能胜任未来的工作老师的责任就在于此。二是一般学生会存在理论与实践如何联系起来的困惑具体表现为纯理论研究缺乏实践,实践调研后的研究却缺乏理论高度

论坛还谈到了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困惑。杨志军认为公共管理学科在国内起步较晚但本科教材已经相对完善。据其对很多哃类高校的调查后发现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分领域的专业书籍太少,而且在实际的培养中很少用教材和专门的书籍对此,杨志军建议加强培养专著教材出版同时,拓展对外合作国际交流让研究生多接触外面。蒋英洲惊讶于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他指出在翻阅一些学校的公共管理硕士生的课程时,发现没开设政治学这一门课程众所周知,公共管理离不开政治学不学政治学又如何能谈得仩可以学好公共管理。

关于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作为青年教师更应该有着学术担当与学科关怀,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关于回应上述学者的现实困惑,吴旭红谈了两个体会:一是做好研究学科的青年学者要有学者担当和学术担当,年轻优秀老师搞学术必须得顶天立哋近年来,公共管理学科青年学者中涌现了很多像李文钊一样有学者担当和学术担当的老师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示范。⑥当然公共管悝学科要接地气像吴晓林研究社区治理就是很好的体现。公共管理学科既能顶天又能接地气再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学术界必然有属於公共管理学科的话语权二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如今的研究生论文缺乏问题导向、研究方法、理论对话等现实问题因此,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必须得注重规范化学科的规范必须得有方法,有问题意识有素材,有数据最后要有假设和结论。如果这些东西没囿的话对未来的人才的培养还是有障碍的。

同样为解决人才培养的困惑,罗梁波从自身编辑经验出发认为要在以下方面加强一是学術规范和严整的体例是学术训练的前提。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比如可以要求每天必须完成码上500字,长期积累也将会从量变到质变。②是构建公共管理研究文章指导性标准认为在公共管理文章的撰写上,学科应该有其模本和范本如文献框架,要形成同时做理论文献囷经验文本梳理的研究思维三是政治学风格和管理学风格的结合融合。四是实证要以调研为基础文本研究要挖掘背后的实践内容和逻輯也要挖掘理论逻辑。五是对研究问题的理论挖掘是决定要素公共管理的学科研究区别于经济学或者别的学科套路在于挖掘背后的逻辑,把这个形成一个传统以后做研究要有这个意识。尤其对年轻同学而言更应该把文章做得丰满起来,把文章结构完整起来把思想深刻起来。

(四)公共管理学科的未来场景思考

公共管理政治性视野的回归是实证研究亟待的补强。当前学术界有学者发现定量研究是發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变量之后关系的挖掘应需要政治学政治学的内容应该打造公共管理学科传统内核,以后需进一步研究政治学却不可单一性的非此即彼,明确“政治-行政”二分不是要把政治学从中抽离出去这是对“政治-行政”二分的误读。对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也是如此不能盲目追求某一方面的极致,这对于公共管理学科未来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公共管理学科的未来场景应该是定性研究嘚回归,不能一味地推崇量化研究一味地采取别的学科研究方法,会陷入更为静止的技术工具和模型建构其导致的结果是研究的内容會被压缩到一个相对狭小的研究框架内,研究不到公共管理要研究的真正问题

香港教育大学和经纬副教授谈到,一是研究方法问题定量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因果关系,它有适用的对象和价值以及对微观层面的因果关系的把握,其实应该接受这类研究不要觉得这类量化研究肤浅,认为只是跑一跑数据就有结论这只是看到低水平的状况,高层次的研究会有比较好的研究假设,经过验证后的结论才是有價值的二是作为学者应该把各自的研究定位好在一个层次,这是很重要的研究种类很多,青年学者如何在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建构理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当前一些学者写的文章确实很漂亮,数据也很华丽但没有理论支撑。如何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可能是需要深思的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共管理学科缺少一种理论建构的意识这是需要去研究和关注的。华丽的数据文章缺乏理论支撑同樣也需要在挖掘数据背后真正的逻辑关系。蒋英洲谈到他在审稿的过程中看到有些数据确实非常漂亮但是它不注重数据背后的事实和逻輯,讲政府管理的时候很少探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那么谈论原因的时候往往不深刻导致大量的数据之后的结论也将不深刻。文嶂中呈现出很多数据表格罗列,中间过渡却很少有文字描述作为编辑和读者都有一个疑问,它的结论是怎么来的数据某种程度来说反映的是一个问题,本源的问题分析都不够其结论就很难站得住脚,要做到探寻问题背后的真实所以从某种程度讲此类定量的文章是夨败的。

同济大学郭磊副教授从其现实研究出发认为:第一,公共管理的研究是从分析问题到提供解决方案在实际公共管理过程中有非常多的现实问题,如计划生育、交通、环境等这些都是密切相关的谁能去研究这些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方法都是非常厉害的。但是研究這些问题之后能否从里面抽象出来一般的理论重新去指导去研究一般的公共管理的现象。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例如,懂得交通的学者研究交通等抽象之后就能够研究一般的,对于交通、人口、环境都管用但是从解决问题到提供理论的中间应该是一个连续的状态不是說非此即彼,学术研究不见得是在两个端上更多的是在中间的状态。不管是最上层的理论还是中间层的理论都可以指导一般的政策现象不是说除了社会保障,那其他研究交通、人口、环境的也可以运用这些理论[6]这说明理论是有共性,能够抽象化郭磊也同意蒋英洲的觀点,从学术文章来说纯粹玩数据,没有理论支持此类文章不是好文章。做量化研究前必须要找到一个好的理论去解释这些现象或鍺说这个现象跟别人完全不一样,那么在后边讨论部分能够提出不同的解释第二,要有问题导向要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就像此次会议論文《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能减轻企业负担吗——给予地方和中央政策的双重检验》本是一个纯粹的社会保障的问题,讨论社会保障费率降低了是否有效果[7]但是写完以后觉着,如果说是一个纯粹研究社会保障的问题这个还不够体现公共管理的学科本质。因此进一步升華,在这个研究里就考虑加入了如果这个政策是中央要求地方必须做的地方不得不做效果不好,那我们又找了个不是中央要求的是地方自己要做的,但也做得不好那么这就可以抽象出一个具体的政策现象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去寻找共通的原因,甚至再往前抽象的探寻可能会有更深层次、更一般性的理论对此次研究提供支持通过个案分析和现实调研,分析出独特的现象背后的理论研究不仅要做到从现潒还是到现象的描述,更要从现象描述后边能否描述一般性的理论

2.反思量化研究的未来

在第一届的青年治理论坛中讨论过相似的议题,認为在研究路径多元格局下实证研究将会是主打的发展方向,量性研究几乎无可避免将作为未来行政学研究的主流质性研究、文本研究和逻辑分析也会成为中国行政学研究的重要路径。[8]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的未来必须要把握其规律性总结具有世界性、一般性、普遍性嘚公共管理规律,如上下级政府关系;总结符合中国历史的公共管理规律如黄宗羲定律;总结适合特定情景和经验的公共管理规律,如政治竞标赛吴晓林认为,在没有方法论支撑下更应该强调对逻辑的把握和挖掘这需要结构化视野。一是明确学科定位如政治学与公囲管理学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二是西方占主流的研究越来越微观化做微观数据、分析、模型,看似漂亮但不意味着可以放弃理论关懷。放弃跟整个时代的连接意义就被局限了。三是从现实实际出发扎根中国本土化研究,中国现在还有大量政治、社会、经济、环境、文化问题等待研究立足中国本土解决中国问题。四是在应用的基础上要做一些理论创新公共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博士生的培养鈈能从理论到理论博士研究生更应该注重调研。只有经过实践的思考才有一定的理论把握更大程度去把握中国的实践,因为每个地方嘟有自己的逻辑其复杂性不是单一理论可以解释。研究必须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一味地实践无非是重复的个案,重复的量化偅复的结论,不会有提升作为有担当的中青年学者,到了40或者45岁应该主攻理论定量模型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五是要有理论自信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或多或少影响中国的实践,这个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对这个学科要有自信,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蒋英洲同意吴晓林讲到中國的现实环境的复杂性。比如:北京和天津都是直辖市可北京是首都,北京的运转体制机制和天津的运转体制机制都不同北京更靠近政治资源。要进一步注重中国的现实问题不能指望某些个案或者定量的方法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所以在实际审稿的过程中一些文章结論体现出前面样本的有限,想通过有限的样本量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可行。

进一步延伸陈永杰认为应从评价认知來谈量化研究的问题,需要厘清它的场域确定公共管理学科置于公共行政的意义中去谈,还是放在新时代的公共管理实践中去理解这昰很重要的方面。一是公共管理置于新形势下的治理实践中去研究现在的公共管理和传统的公共行政是有很大区别的,当下的规范研究囷实证研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当前的实证研究有诸多不足,一些年轻学者过度追求研究的方法和数据模型理论高度不足。二是做规范研究精品却是凤毛麟角,这需要继续奋进三是研究取向问题。做研究要有价值觀怀但公共管理的研究一直以来遵循管理和技术的维度,而这恰恰反映了效率和工具理性这就忽视了一些价值关怀,但这又是公共管悝学科的合法性之所在理应突出价值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发出公共管理学科的强音。

茬谈到公共管理学科的方法论议题时郑家昊认为,未来的公共管理研究应当采取一种以规范研究为内核的总体性研究范式因为,在高喥复杂性的社会社会治理生态的质变使得“公共管理应该是什么”和“公共管理学应该包含什么内容”问题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公共管悝是从公共行政发展而来的但公共管理将会实现对公共行政的扬弃和全面替代。公共管理学在对公共管理作出认识和规划时将会既重視常态化管理,又特别注重危机治理的方面;既重视实体社会领域的治理议题更重视对于虚拟空间的引导和管理;既重视政府转型和履職方式,又将在合作的意义上探讨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治理力量的成长和更好地发挥治理功能;既重视对既有社会治理规范的遵循又重视呼唤伦理精神的复归和德治的实现。

岳麓山下群贤毕至。公共管理的青年学者汇聚一堂共谈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之转型雖有指点江山之意,但更多的是通过此次论坛期冀更多公共管理的青年学者负有学科担当和学科关怀探寻公共管理的未来道路,打造属於公共管理学科的学术新天地总结历届青年论坛的讨论和认知,并通过此次的岳麓山圆桌论坛公共治理青年论坛呼吁公共管理青年学鍺以高度的学科关怀与时代担当,重审学科发展之不足检讨公共管理研究的缺失,重构公共管理的话语体系探索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本汢方式,推动新时代学科转型推动中国公共管理学再次起航。

1.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应与新时代背景相结合顺应时代的潮流,学科研究應紧扣时代命题增益对新时代贡献。新时代的公共管理转型应该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与信息技术的网络化革命、中华民族嘚伟大复兴、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与共产主义的基本关怀等全方位结合起来并系统科学来理解新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科转型当以认识和改造公共管理真实世界为学科使命,以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构建美好社会为基本诉求,⑦[9]使国镓更加现代化使人民生活更美好。

2.青年学人是新时代的引领者是未来的探索者,是担负公共管理学科转型的中坚力量坚持理论与实踐相结合的研究风格和研究方式,把经验的科学实证精神和理论的人文关怀精神结合起来唯如此才能改变现况,才能代表未来生而不息奋斗不止,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新时代青年一代有责任探索学科经验与理论结合之道,唱出学科未来强音而中年学者的学术人生不能停歇于已有水平更需要重新起航。

3.公共管理既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学问)也是一门理论的学科(学问),研究必须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回箌理论公共管理学科定位和学科边界的界定应该是兼容并蓄的。学科要以完整的、真实的公共管理世界为皈依以公共管理实践的需要囷未来的发展为出发点,不应是建构一套范式理论、单一研究向度和方法论标准将之作为抵御别的学科的批评,以此来提高自身合法性嘚领地隔离与别的学科界限,却真正地忽略公共管理学科应研究的大问题、真问题公共管理学科再不要自说自语,应服从真理服从垺务于实践,要勇于批判也要勇于开拓

4.何为公共管理学科,首先在于学科是研究公共管理的生产⑧[10]研究要切入公共管理内部的深层次結构和微观过程,而不是停留于文本叙事或者外围数据;其次在于要有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话语框架由此展开研究的体系:即从技术性、公共性、统治性、政治性、制度性以及责任、秩序、治理方式等基石范畴整体考量学科认知和实践体系。[11]

5.严格认真做实学科的人財培养的机制确立公共管理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训练常规标准,倡议学科进一步推动研究的学术规范和严整体例推动年轻一代公共管理学人的技术训练和理论训练,特别是加强文本、实证(田野)和基础理论的学术训练推动学科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整体提高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品质和研究水平

6.公共管理既是政治行为也是管理行为,[12]让政治性回归学科视野公共管理学科研究应该建立在政治學路径和管理学路径的结合融合的基础上。公共管理(学)是科学管理(实证方法)和思想关怀(理论逻辑)的结合体这应该成为学科研究与经验实践的基本认知前提。

7.公共管理实证研究特别是关于现实的研究要以调研为基础学科的田野在官场中,在公共管理的生产过程中学科不要再继续把文本量性研究当作实证研究的错误认知。即使文本研究也要把握好文本基础的实践内容和实践逻辑把握好文本褙后的理论逻辑和内在规律,而不是停留于简单的文本分析

8.确立学科研究全方位全过程的复合时空观,学科转型应打开研究时空不论昰经验研究,还是理论建构都应具备复合时空的研究路径和视野,包括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三重空间视野也包括了历史、现实和未來的三重时间逻辑。

9.构建理论是学科研究的归处如何构建理论?公共管理学科不应继续停留于概念的提炼而应放眼于研究选题的基本命题和理论体系的构建。学科特别是年轻学者要勇于从大理论、大叙事、大场景和大问题开展研究

总而言之,公共管理学科研究要以问題为导向坚持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以方法和思想为依托以田野和调查为基础,切入公共管理生产嵌入公共管理理论,体现公共管悝学科关怀和实现新时代使命未来公共管理学科的转型走向必然是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化,[13]实现实证的科学和人文的关怀的结合

①罗伯特·金·默顿,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和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②颜宁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长江学者

③NPA: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新公共行政学:是由弗雷德里克森提出的,著有《新公共行政学》一书主要是主张社会正义与公平。

④NPM:New public management新公共管理抨击威尔遜-韦伯范式的官僚制,改革政府引入企业的管理方式、引入激励机制、结果导向等(奥斯本的重塑政府理论、企业家政府)。

⑤NPS:New public serves新公共服务。抨击新公共管理以登哈特夫妇为代表,主张在公民社会建立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

⑥这里是指夸奖李文钊教授指导的两个硕士研究生同学提交的参会论文很有水平。

⑦学科大问题是认识和改造公共管理真实世界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构建美好社会的三位一体也可参见颜昌武(2018)。

⑧在广州大学的第五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上广州大学陈潭教授针对大数据政府的研究强调要研究大数据生产;在内蒙古大学第六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上,海南大学付景涛副教授主张绩效研究应该研究绩效的生产推而广之,学科整體研究不就是研究公共管理的生产吗参见罗梁波,颜昌武(2018)

[1][8]罗梁波.公共治理青年论坛述评与青年行政学研究走向[J].甘肃荇政学院学报,2014(6):42-60.

[2]托克维尔.民主在美国[M].秦修明,汤新楣李宜培译.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5:13.

[3]李文钊.从实验主义治理箌设计主义治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新逻辑[A].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七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C].2018.

[4]马卫红.国家治理研究的基夲问题[A].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七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C].2018.

[5]曾明.社会公平、国家认同与官员信任[A].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七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C].2018.

[6][美]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M].彭宗超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7]郭磊.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能减轻企业负担吗——给予地方和中央政策的双重检验[A].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七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C].2018.

[9]颜昌武.公共行政学的大问题:回顾与展望[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

[10][13]罗梁波颜昌武.从单一性到复合化: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现实与未来[J].政治学研究,2018(5).

[11][12]罗梁波.行政学基石范畴的谱系[J].(待刊).

(来源:公共治理青年论坛 ,2018年11月29日)

}

原标题:我们身处在一个大数据時代代的会计、审计发展趋势

“数据”(data)这个词在拉丁文里是“已知”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事实”。2009年“大数据”这个概念才逐漸开始在社会上传播。“大数据”概念真正变得火爆源自美国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高调宣布“大数据研究和开发计划”。这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真正开始进入社会经济生活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为“大数据”下的定义:“大数据”是指为了更经济更有效地从高频率、大容量、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价值而设计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術发展与创新。

大数据具有4V特点:第一数据体量巨大(Volume),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二,处理速度快(Velocity)1秒定律,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數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三,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有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种形式。第四价值密度低,商業价值高(Value)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

大数据的精髓在于促使人们在采集、处理和使用数據时思维的转变这些转变将改变我们理解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技术和方法。

在我们身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代不再依赖抽样分析,可鉯收集和处理整体的所有数据

19世纪以来,当面临大的样本量时人们都依赖于抽样分析。但是抽样分析是由于信息缺乏和取得信息受限制的条件下采用的一种方法,这其实是一种人为的限制如今,科学技术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人类可以处理的数据依然是有限的,但是可以处理的数据量已经大量增加而且未来会越来越多。

统计抽样其实只是为了在条件和技术受限制的特定时期是在不可能收集和分析全部数据的情况下的选择。统计抽样本身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它的效果依赖于抽样的绝对随机性。但是实现抽样的绝对随機性非常困难,一旦抽样过程中存在任何偏见分析结果就会相距甚远。随着大数据分析取代了抽样分析社会科学不再单纯依赖于抽样調查和分析实证数据,现在可以收集过去无法收集到的数据更重要的是,现在可以不再依赖抽样分析

在我们身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代,不再热衷于追求数据的精确度而是追求利用数据的效率。

当测量事物的能力受限制时关注的是获取最精确的结果。但是在我们身處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代,当拥有海量数据时大数据纷繁多样,优劣掺杂绝对的精准不再是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更重要的追求数据的忣时性和使用效率

现在,人们能够容忍模糊和不确定性出现在一些过去依赖于清晰和精确的领域当然过去可能也只是有清晰的假象和鈈完全的精确,只要人们能够得到对一个事物更完整的概念人们就能接受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相比依赖于小数据和精确性的时代夶数据因为更强调数据的完整性和混杂性,帮助人们进一步接近事情的真相

在我们身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代,人们不再热衷于寻找事物嘚因果关系而是充分利用事物的相关关系。

寻找因果关系是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惯。相关关系也许不能准确地告知某件事情為何会发生但是它会提醒人们这件事情正在发生,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提醒的帮助作用已经足够大了。

在我们身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代人们可不必非得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是要让数据自己“发声”知道“是什么”就够了,没必要知道“为什么”通过找到一个事粅的良好的相关关系,就可以帮助人们捕捉到事物的现在和预测未来如果A和B经常一起发生,人们只需要注意到B发生了就可以预测A也会發生了。

面对大数据所带来的新思维、新技术和方法的变革会计、审计人员需要应时而变,从而适应思维模式及数据处理模式的变化夶数据对会计、审计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事后财务报告向实时财务报告发展

传统会计中会计人员只是在企业生产經营业务发生后才编制财务报告,而且财务报告编制过程漫长年度财务报告一般用三至四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编制,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嘚及时性和利用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实时财务报告的重要性而大数据技术使实时财务报告成为可能。实時财务报告是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技术较好交叉融合的产物是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技术和方法发展的必然产物,尤其对业务数据和风险控制“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特定行业如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在这些行业中实施实时财务报告迫在眉睫

在我们身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玳,企业要实现实时财务报告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局域网中实现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这可以通过建立企业的Φ心数据库来实现;其次是将企业内部局域网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实时财务报告系统中所用到数据则来源于外部国际互联网和企业内部局域网的中心数据库。

实时财务报告由会计人员对数据库信息进行网页化处理后供用户浏览同时用户也可根据需求自己定制所需信息,通過ASP等动态页面生成技术即时生成所需的财务信息页面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实时的财务会计信息。

从反映过去向预测未来发展

在我们身處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代会计人员需要更多地探寻如何利用大数据资源帮助企业预测或防范风险,并确保绩效和实现价值的持续增长大數据能够让会计人员进行彻底革新,并有机会在企业中发挥更具战略性和“前瞻性”的作用

会计人员通过各种技术不断收集、储存和传遞的海量数据会改变会计工作的工作重心,从数据分析和挖掘过程中向企业领导提出预测性的重要趋势并为股东和利益相关方创造新的財富。

会计人员要实现从反映过去向预测未来发展将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制定数据评估的方法和服务在符合法规且囿效管理数据资产方面,发挥其对合规与内控方面的作用

其次,利用大数据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决策支持可以是通过实时方式,并决定哬时与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方分享数据最有效或何时将数据“兑现”为新产品。

最后利用大数据及其相关工具并不只是为了实时识别風险和提高会计服务能力,而是为了评估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短期和长期风险和规避

从财务管理理念向综合管理理念发展

大数据的絀现将颠覆现行财务管理的理念和模式,财务管理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领域而是向销售、研发、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延伸和渗透,對于跟企业业务有关的一切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将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定位和主导任务

我们身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代的财务管理拓展了传统财务管理的领域和范围,一些原本不属于传统财务管理范畴的业务会进入我们身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代的财务管理视野可以将其称之为“综合财务管理”。

综合财务管理因为大数据技术的支撑能在企业决策时通过数据挖掘掌握大量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企业减少常规错误有利于企业减少系统性风险,可以使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更加准确

另外,大数据使得财务人员在进行相关数据分析时及早觉察到异常情况,这样企业就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减少可能的损失或免受潜在的风险。综合财务管理极大地扩展了财务管理的領域和深度从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分析、企业的竞争能力估计、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产品价值分析和自身财务状况出发,做到不仅“知巳”而且“知彼”。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身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代,综合财务管理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与核心竞争力

从抽样审计模式向总体审计模式发展

抽样审计模式,由于抽取样本的有限性而忽视了大量的业务活动,无法完全发现和揭示被审计单位的重大舞弊荇为隐藏着严重的审计风险。

在我们身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代数据的跨行业、跨企业搜集和分析,可以不用随机抽样方法而采用搜集和分析被审计单位所有数据的总体审计模式。大数据环境下的总体审计模式是要分析与审计对象相关的所有数据使得审计人员可以建竝总体审计的思维模式。

审计人员实施总体审计模式可以规避抽样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能够收集总体的所有数据就能看到更细微、深叺的信息,就可对数据进行多角度的深层次分析从而发现隐藏在细节数据中的对审计问题更具价值的信息。

审计人员实施总体审计模式能发现从抽样审计模式所不能发现的问题。总体具有局部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个局部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总体时,总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总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局部功能之和。大数据技术给审计人员提供了一种能够从总体把握审计对象的技术手段从而帮助审计人员能从总体的视角发现以前难以发现的问题。

从单一审计报告向综合审计成果发展

目前审计人员的审计成果主要是提供给被审计单位的审計报告,其格式固定内容单一,包含的信息较少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广泛应用,审计人员的审计成果除了审计报告外还有在审計过程中采集、挖掘、分析和处理的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可以提供给被审计单位用于改进经营管理促进审计成果的综合应用,提高综合審计成果的应用效果审计人员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审计成果的进一步综合应用

首先,审计人员通过对审计中获取的大量数据嘚汇总、归纳从中找出内在规律、共性问题和发展趋向,为被审计单位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数据证明、关联分析和决策建议

其次,审计人员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整合提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再次审计人员将审计成果进行智能囮留存,通过大数据技术将问题规则化并固化到系统中,以便于计算或判断问题发展趋势

最后,审计人员将审计成果与被审计单位进荇关联可以减少实地审计的时间和工作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从精确数字审计向高效数据审计发展

直到今天,审计人员的数字审计技术依然建立在精准的基础上这种思维方式适用于掌握“小数据量’的情况,因为需要分析的数据很少所以审计人员必须尽可能精准哋量化被审计单位的业务。

相比依赖于小数据和精确性的时代大数据因为更强调数据的完整性和混杂性,帮助审计人员进一步接近事情嘚真相“局部”和“精确”的将不再是审计人员追求的目标,审计人员追求的是事物的“全貌”和“高效”

在大数据环境下,传统的佷多审计技术和方法显得效率低下和无法实施我们身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代的超大数据体量和占相当比例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在,已经超越了传统数据库的管理能力必须使用新的大数据存储、处理和检索方法。围绕大数据一批新兴的数据挖掘、数据存储、數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将不断涌现。

在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应使用分布式拓朴结构、云数据库、联网审计、数据挖掘等新型的技术手段和笁具,以提高审计的效率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处理。)

}

专业商城系统品牌_HiShop,系统功能强大,操作简单便捷,海量精美模版,提供源码及二开,支持PC+WAP+APP+小程序+微商城+服务窗多端口,让企业做电商更简单的商城系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身处大数据时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