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今后短信验证码短信平台登录会被淘汰,被一种新型的智能方式所替代哦!

  现在有一种声音,说数据库不行了,要被区块链干掉了。真是这样的吗?诚然,数据库在IT界,确实是一个特别古老的研究领域,从最初的文件系统,到后来的ER实体关系模型。大数据实际就是数据库研究的一个分支。而区块链对于数据库的关系,就好比虚拟现实和电影的关系。虚拟现实并不会取代电影,数据库同样也如此。区块链和数据库并非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它们最终将会融合,就像电影的发展无法阻挡地向着虚拟现实技术发展一样。

  区块链和数据库在数据处理和存储方式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些区别意味着这两者在技术上是互补的关系,而非竞争对手。

  区块链被大肆炒作,连卖菜的大妈也在谈论区块链、数字货币,在舆论场上,区块链占据了绝对性的主导地位,场面已经失控。尽管区块链是一项让数据生态系统更安全、更可信、更可验证的神奇技术,但它并不是什么万能药。在区块链的大肆炒作中,尤其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区块链作为可验证的记录系统,因此,就可验证的记录系统而言,数据库已经被淘汰了!其实,这个观点完全是错误的。区块链和数据库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记录系统,事实上,它们是互补的。

  区块链的好处和挑战

  市面上有许多不同的区块链技术和网络,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事务”记录都不存储在一个数据库中。相反,交易的共识是记录在生态系统中的整个参与者网络中。

  区块链是一个不可变的分布式事务记录。它使用加密算法,以一种安全的方式在一组各方之间达成共识,从而使交易链中的各方对每一笔交易都有准确的记录。没有一个中央存储库是由单方保护的,否则,它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篡改数据库。区块链是值得信赖的,因为它的分布式模型、块是如何链接到链上的,以及它的一致性算法,使得改变它的成本之高,令人望而却步。

  区块链的计算量很大。根据设计,用于产生共识的加密算法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因此,人们在减少计算费用、相应的加密货币费用和电力费用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一种称为“锚定”(anchoring)的方法,该方法减少了存储在链上的数据量。在链上,事务被分组、哈希并组织成带时间戳的区块,以便包含到区块链中。然后,在区块链上指示数据锚定位置的收据存储在数据库或其他持久存储中,使任何事务都可以验证。

  这种方法的一个关键方面是,事务中涉及的数据并没有“存储”在锚中。锚只存储数据的加密哈希。锚定用于根据哈希验证原始数据,并确定何时将其提交到区块链,但不用于存储数据。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记录系统,因为它记录了事务数据的哈希,其完整性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行验证。这就提供了一个独立的信任来源,同时还保持了机密数据的隐私,即使在公共区块链上也是如此。

  区块链支持哪些应用?它们分为以下三类:

  智能合约确保基于预先确定的规则进行资产的一致转移。

  智能资产确保任何标记化资产的所有状态可在各方之间跟踪、验证和结算。

  智能物联网确保设备生成的信号未被篡改,并反映所感知的真实值。

  数据库与区块链的不同之处在于,数据库是明确地存储数据,而不仅仅是哈希。数据库支持两种工作负载:运行工作负载(operational workloads)和分析工作负载(analytical workloads)。

  操作数据库,也称为联机事务处理(Online Transactional Processinig,OLTP),为某些应用提供了支持。例如,欺诈争议解决系统,该系统允许呼叫中心代理能够帮助客户在一秒或更短的时间内审查金融交易并就这些交易提出争议。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特殊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才能够非常快速地同时处理许多用户的数据。

  在线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OLAP)系统负责审查历史事务并从中获得见解或生成预测的机器学习模型。这些系统专门用于对数据进行排序和计算指标,例如求和、平均值。这需要高吞吐量才能做到。

  例如,可以考虑以下三个用例:

  客户服务呼叫中心:通过电话、网络或移动应用等渠道,呼叫中心代理在接到订单后几秒内就对客户的查询做出响应。

  个性化:使用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预测客户即将采取何种行动。

  预测维护:使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现场设备何时可能出现停机故障。

  以上谈到的这些用例,都需要一个数据库才能完成,而这些用例区块链根本无法做到。

  那些数据库被淘汰的言论实在太夸张了!区块链确实可能会彻底改变事务的完整性,但是数据库仍将继续支持关键任务应用,分析这些应用,并作为人工智能学习的核心。区块链和数据库双剑合璧,一起为许多垂直领域提供了强大的组合。

《为什么区块链永远不会淘汰数据库》 相关文章推荐一:为什么区块链永远不会淘汰数据库

  现在有一种声音,说数据库不行了,要被区块链干掉了。真是这样的吗?诚然,数据库在IT界,确实是一个特别古老的研究领域,从最初的文件系统,到后来的ER实体关系模型。大数据实际就是数据库研究的一个分支。而区块链对于数据库的关系,就好比虚拟现实和电影的关系。虚拟现实并不会取代电影,数据库同样也如此。区块链和数据库并非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它们最终将会融合,就像电影的发展无法阻挡地向着虚拟现实技术发展一样。

  区块链和数据库在数据处理和存储方式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些区别意味着这两者在技术上是互补的关系,而非竞争对手。

  区块链被大肆炒作,连卖菜的大妈也在谈论区块链、数字货币,在舆论场上,区块链占据了绝对性的主导地位,场面已经失控。尽管区块链是一项让数据生态系统更安全、更可信、更可验证的神奇技术,但它并不是什么万能药。在区块链的大肆炒作中,尤其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区块链作为可验证的记录系统,因此,就可验证的记录系统而言,数据库已经被淘汰了!其实,这个观点完全是错误的。区块链和数据库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记录系统,事实上,它们是互补的。

  区块链的好处和挑战

  市面上有许多不同的区块链技术和网络,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事务”记录都不存储在一个数据库中。相反,交易的共识是记录在生态系统中的整个参与者网络中。

  区块链是一个不可变的分布式事务记录。它使用加密算法,以一种安全的方式在一组各方之间达成共识,从而使交易链中的各方对每一笔交易都有准确的记录。没有一个中央存储库是由单方保护的,否则,它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篡改数据库。区块链是值得信赖的,因为它的分布式模型、块是如何链接到链上的,以及它的一致性算法,使得改变它的成本之高,令人望而却步。

  区块链的计算量很大。根据设计,用于产生共识的加密算法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因此,人们在减少计算费用、相应的加密货币费用和电力费用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一种称为“锚定”(anchoring)的方法,该方法减少了存储在链上的数据量。在链上,事务被分组、哈希并组织成带时间戳的区块,以便包含到区块链中。然后,在区块链上指示数据锚定位置的收据存储在数据库或其他持久存储中,使任何事务都可以验证。

  这种方法的一个关键方面是,事务中涉及的数据并没有“存储”在锚中。锚只存储数据的加密哈希。锚定用于根据哈希验证原始数据,并确定何时将其提交到区块链,但不用于存储数据。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记录系统,因为它记录了事务数据的哈希,其完整性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行验证。这就提供了一个独立的信任来源,同时还保持了机密数据的隐私,即使在公共区块链上也是如此。

  区块链支持哪些应用?它们分为以下三类:

  智能合约确保基于预先确定的规则进行资产的一致转移。

  智能资产确保任何标记化资产的所有状态可在各方之间跟踪、验证和结算。

  智能物联网确保设备生成的信号未被篡改,并反映所感知的真实值。

  数据库与区块链的不同之处在于,数据库是明确地存储数据,而不仅仅是哈希。数据库支持两种工作负载:运行工作负载(operational workloads)和分析工作负载(analytical workloads)。

  操作数据库,也称为联机事务处理(Online Transactional Processinig,OLTP),为某些应用提供了支持。例如,欺诈争议解决系统,该系统允许呼叫中心代理能够帮助客户在一秒或更短的时间内审查金融交易并就这些交易提出争议。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特殊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才能够非常快速地同时处理许多用户的数据。

  在线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OLAP)系统负责审查历史事务并从中获得见解或生成预测的机器学习模型。这些系统专门用于对数据进行排序和计算指标,例如求和、平均值。这需要高吞吐量才能做到。

  例如,可以考虑以下三个用例:

  客户服务呼叫中心:通过电话、网络或移动应用等渠道,呼叫中心代理在接到订单后几秒内就对客户的查询做出响应。

  个性化:使用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预测客户即将采取何种行动。

  预测维护:使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现场设备何时可能出现停机故障。

  以上谈到的这些用例,都需要一个数据库才能完成,而这些用例区块链根本无法做到。

  那些数据库被淘汰的言论实在太夸张了!区块链确实可能会彻底改变事务的完整性,但是数据库仍将继续支持关键任务应用,分析这些应用,并作为人工智能学习的核心。区块链和数据库双剑合璧,一起为许多垂直领域提供了强大的组合。

《为什么区块链永远不会淘汰数据库》 相关文章推荐二:区块链泡沫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创新颠覆性技术,要真正大规模应用,在未来起到一个颠覆性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包括它的效率和安全性等等。

区块链技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它的治理机制。要解决这个问题困难很大,它与区块链本身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技术特性密切相关。在这样一个技术特点下怎样实现有效治理,使得区块链朝着好的方向有序发展,我觉得目前还没有找到答案。

实际上在全球存在很多中心很多权威的框架下,也没有一个特别完美的理想的标准化治理机制。那么在区块链这样一个分布式技术为特征的生态体系下,寻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的治理机制,是未来面临的一个较大挑战。

没有比特币你不会知道区块链目前的区块链技术主要的应用前景,一个是在数字货币。它的价值到底有多大是有争议的问题;第二个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金融交易中,它有可能成为金融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但还没有特别成功的例子。

怎么打通链上和链下的连接,把数字和现实连接起来,创造价值,这些都是未知。

很多人了解区块链,是关心要不要参与到区块链的投资。从这个角度看,第一个要问的问题就是:区块链技术目前到底是不是一个泡沫?

正如专家所总结的,目前区块链的应用正从利益驱动阶段向技术驱动阶段迈进,未来有可能变成需求驱动。那么这也正是区块链技术跟以往很多技术突破很不一样的地方。

以前的大多技术突破,有的是需求驱动带来技术突破,有的是技术驱动带来需求驱动。但是区块链是以比特币和ICO这样一个很多人一夜暴富而产生的狂热需求,一个以利益作为强大驱动力的现象,这是它的一个特殊性。

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上很多技术在早期看起来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最后并没有发展起来。比如1980年代,人工智能也曾经非常火热,被认为很快就要产生颠覆性影响。但我们知道,实际上这个时代大概晚了30年才到,因为当年这个概念缺少很多其他配套条件,比如计算能力、大量数据等等。所以当时大家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很有颠覆性、独创性,但是到它真正产生实际价值,还隔了很长的距离。

那么区块链内容是不是个泡沫?我想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没有比特币,没有ICO,你今天还会不会来关注?我估计很多人都不会,因为你根本都不会知道有这个东西。那么回过头来看:比特币有没有价值?ICO有没有价值?

ICO的价值就是赌场价值我想比特币可能有一定的价值,它为一个通证也好,数字货币也好,它的价值在于什么?第一、作为未来有可能替代的一种潜在货币。它的价值取决于我们任何一个货币的价格和交易需求。有没有交易需求?可能有。比如那些不希望通过主权货币来交易的黑市交易。全球的黑色经济总量是可以估计出来的,那它实际上有一定的需求。

第二、价值储存的需求。就是有很多人希望通过这个货币来储存价值,那这一部分需求能不能实现?可能可以,但是也有很大的挑战,因为它的波动性太大,甚至比不上房产。

那么再看ICO的价值。我说它实际上满足了一个作为筹码的需求。ICO本质上是一个非常标准的集资、证券化的过程,不管你是用比特币、以太网或者是其他任何东西作为交易媒介发行。这样的一个金融活动有非常明显的信息更新的问题,这个问题一定要通过监管,要有资质,要有信息披露,没有这些东西这个集资的过程不可能创造价值。所以可以看到为什么大部分ICO的项目最后无疾而终。

那为什么比特币的ICO一直这么火热?其实很简单,ICO的价值就是赌场价值,赌场有价值,因为人类有这个天性——我知道我可能期望暴利是错的,但还是愿意赌一把,这很正常。

而这个赌场价值未来会不会被监管部门严格监管?一拨一拨ICO项目的增长速度,能不能跟上韭菜的生长速度?因为一拨一拨的投资者进去都是被割韭菜,就需要不断有新的韭菜进来,但是韭菜增长的速度能否赶上ICO的发行速度?不可能有无穷无尽的韭菜。所以我觉得未来可以看出来,大部分ICO没有创造价值,价值在减少。

泡沫过程中的最优策略那么我想区块链肯定是有泡沫的成分。当然我研究金融泡沫很长时间,泡沫并不一定全是负面的,它也会留下一些好的东西。比如说区块链也许现在是一个泡沫,但是在泡沫的起落之后也许会沉淀出一批新型的技术。我对区块链本身不是特别有信心,但是我觉得区块链发展过程中最后很可能会沉淀出一批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包括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包括共识算法、智能合约,包括加密算法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技术能够成熟出来,脱颖而出,创造新的价值,我觉得这是这里面有价值的。

另外,泡沫也不见得就会很快破灭。历史上很多泡沫比如中国的房地产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而且在泡沫过程中,你的最优策略不见得就是跟它反着来。你跟泡沫对抗可能会被拍死在沙滩上,可能也需要跟着泡沫一起走。

当然关注泡沫什么时候破灭,学术界到目前为止没有特别的指标,但是有两个因素大家可以关注,任何一个泡沫要持续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有没有新的故事?任何泡沫它一定有一个新的故事,区块链至少概念上是符合;第二、有新的钱不断进来。这是泡沫能够持续的第二个必要条件。

如果从这两个条件来讲,我觉得区块链的泡沫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第一这个技术到目前为止,其实很多人都没搞懂,还是一个新的故事,这个新的故事还会持续很长时间,直到很多标准都出来了,大家都搞清楚怎么回事。第二,新的钱进来。其实这是很好判断的一个指标,什么时候ICO发行不行了,你也就需要警惕了。你可以关注这两个指标。

那么如果你想投区块链概念相关的产业或者做相关投资,那可以做什么?我总结了一下,这里面可以有几种。第一种,专门研究区块链底层技术和主要核心技术,提供一些技术上的解决方案;第二种,提供一些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第三、做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应用;第四种、给整个区块链产业做一些增值服务。

那这几种里,我最不看好的是什么?就是商业应用。因为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处在一种介于利益驱动和技术驱动之间的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需求驱动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大部分应用其实是为未来而用。那这种项目其实大部分都要死掉,可能有一些活下来,但是你可能找不到那个项目到底是哪个,投资成功率非常低,绝大部分都会死。所以我最不看好商业应用。

那我最看好的是什么?其实在泡沫里面最好的生意是什么,就是去卖吹泡泡的工具,和教别人怎么吹泡泡。所以我最看好的反而是区块链产业的增值配套服务。这里面有庞大的需求。这里面如果有各种靠谱的资讯、咨询服务,中介服务等相关服务,是有很大市场需求的,我觉得这方面反而成功率特别高。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此文为作者在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20周年庆典区块链分论坛上的点评,未经本人审阅。)

《为什么区块链永远不会淘汰数据库》 相关文章推荐三:下个比特币钱包就违**新欧盟数据法:是的

|欢迎添加作者微信qkldlinda与他进行交流! 本文核心观点摘要: 区块链是欧盟 GDPR 的监管对象之一 下载数字钱包、使用 dAPP 的普通用户,也要承担数据法律风险 区块链项目管得了自己,管不住节点运营者也是违法 区块链数据无法篡改?不提供修改功能?抱歉,违法了 莫慌,很快就会有适合区块链的补充条款出来,不过要等 4 年以上 月初在经典互联网圈和法律圈有个热门话题,就是刚刚在欧盟正式生效的 GDPR。 GDPR 的全称是《通用数据保护监管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这是一项初稿起草于 2012、实施于 2018 年的隐私法案。 如果你曾经看到过关于它的新闻,应该知道它曾被冠以「人类第一部系统性数据法案」、「史上最严隐私保护法」、「让互联网公司破产的法律」之名号。 然而,你在中文互联网上看到的大部分关于 GDPR 的评论都是错的,因为 GDPR 是一部厚达 5 万字且极为枯燥的法典。绝大多数媒体在撰写关于 GDPR 的文章时并没有阅读原文或咨询相关法律专家。 尤其是在区块链领域大部分只是翻译一些外国媒体的解读文章,并未有过深入研究。 但与 GDPR 在经典互联网领域的影响被夸大不同,GDPR 对区块链的影响却被严重低估:比如标题里说的这种事情,就很有可能在 GDPR 实施后出现。 为了让你真正的了解到 GDPR 对区块链的影响,区块律动 BlockBeats 在撰写本文章前咨询了一位中国互联网巨头(且有欧盟出海业务)的法律顾问,并撰写了本文。 区块链属于个人数据么?为什么要归GDPR管?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 GDPR 中三个最基本的定义:个人数据、数据控制者、数据处理者。 先看个人数据的法条,因为 GDPR 的一切管理都是基于个人数据的,如果区块链不属于个人数据,那么自然也不会被 GDPR 所管辖。 在 GDPR 第四条定义一节,开篇名义的写道: 「个人数据」指的是任何已识别或可识别的自然人(「数据主体」)相关的信息;一个可识别的自然人是一个能够被直接或间接识别的个体,特别是通过诸如姓名、身份编号、地址数据、网上标识或者自然人所特有的一项或多项的身体性、生理性、遗传性、精神性、经济性、文化性或社会性身份而识别个体。 按照国内许多媒体和公司断章取义的解释,区块链似乎并不应当被算作 GDPR 中的个人数据。 因为目前的区块链项目大多数只包含其中的个体经济性特征,而且即便知道了这些经济性特征,你依然没办法定位到这个个体究竟是哪个自然人。 然而,比国内重视隐私程度高出好几个等级的欧盟看来,这段话已经很明确的给出了定义。 正确的解读应该是:仅仅将一个个体的经济行为连续的记录下来,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可以进行自然人识别的个人数据,即便是这种记录可能无法单独进行自然人识别。 这在第四条第五款的「匿名化」中可以看出: 「匿名化」指的是在采取某种方式对个人数据进行处理后,如果没有额外的信息就不能识别数据主体的处理方式。此类额外信息应当单独保存,并且已有技术与组织方式确保个人数据不能关联到某个已识别或可识别的自然人。 也就是说,GDPR 对个人数据的定义并不理会数据是否以无法识别的匿名化形式存储。 目前大部分代币发行类的区块链项目,均可以被认为是记录并存储了用户的经济性个人数据,而如果使用区块链技术驱动更多的应用,那么必然会有更多的用户数据被记录。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区块链必然是 GPDR 的监管对象之一。 为什么我下载了个钱包就违反 GPDR 了? 标题里的描述是真的么?我仅仅用个钱包也违法? 先说结论:是真的,不过具体要看欧盟打算执行到什么程度。 如果你觉得这种事情不可能,那么不妨在日本、美国和欧洲试试用迅雷进行下载一部盗版电影,看看会不会被警察找上门甚至坐牢。 GPDR 对下载者的限制,与欧美对版权所作出的限制几乎完全一致,这意味着除了那些进行区块链创业的人承担风险之外,区块链(更准确来说是 dApp)的使用者也存在着法律风险。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上文提到的另外两个概念:数据控制者和数据处理者。 撇开法条我们先举个直观的例子,假设区块律动 BlockBeats 上线了一款 App,在用户注册这个 App 的时候需要填写一些个人信息。 此时,区块律动 BlockBeats 就是 GPDR 中定义的「数据控制者」;但区块律动 BlockBeats 是一家小公司,它的服务其实是托管在阿里云这样的云服务商上的,此时的阿里云就是 GPDR 中定义的「数据处理者」。 在具体法条上,GDPR 规定,无论是企业、机构、自然人只要满足定义,均被纳入数据控制者还是数据持有者的范畴。 在对档案系统的定义中,也将档案系统定义为一种可以访问的个人数据的结构化集合,而且不论这种标准是去中心化的、分散的、功能性的或是基于地理而设置的。 如果你把这个模型套到区块链上……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你会发现每一个矿工、冷钱包、dApp 用户都同时是「数据控制者」和「数据处理者」! 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有多可怕呢?比如说 Facebook 泄露用户隐私一事,要被罚 2000 万欧元或全球营业额的 4%(哪个高按哪个罚)。 如果在经典互联网中,这笔罚款肯定是 Facebook 以及承接 Facebook 云服务的服务商出。而在区块链中,将由全体矿工、钱包持有者和 dApp 来均摊——甚至包括那些下了冷钱包但里面没钱的用户。 从 GPDR 角度,区块链处处皆违法 互联网公司不是讲究一个「合规」么?如果不违规,不就不会罚款? 你说的非常对,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在 GDPR 实施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合规措施。 毕竟,我们都知道欧美的立法过程其实非常慢,GDPR 其实并非一朝一夕完成的。 GDPR 的起草工作要追溯到 2012 年,经过了长达 4 年的复杂立法过程,最终在 2016 年 4 月宣读通过欧洲议会投票,并且直到 2018 年 5 月才正式开始执行。 然而问题也在这里,GDPR 的起草时间是 2012 年,那个年代放眼整个区块链行业还只有比特币一个项目「比较流行」。因此 GDPR 的设计几乎完全是按照中心化信息存储、处理与控制设计的,其大部分法条和去中心化设计完全不兼容。 甚至可以说,区块链项目存在的本身,就违反 GDPR 中的一堆法条。在这里,我们简单的罗列了一些冲突较为严重的法条,以说明区块链和 GPDR 几乎完全不兼容: 项目方管不住节点的话就是违法 看到这么麻烦,区块链项目的项目发起方可能会说:所有义务我来尽,所有责任我来担,和节点用户没关系。 对不起,根据 GDPR 规定和现有的区块链发展,这显然是不行的。 目前大多数的区块链项目中,发起方都是以基金会的形式控制主要节点来形成对区块链项目的一定主导,但并没有对其他节点的法定管理权。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虽然 BTC 核心团队掌握着 BTC 的代码走向,但不同意核心团队意见的节点可以对其进行硬分叉,并继承旧有的所有交易数据。 GDPR 的目的是保护数据,既然 BTC 核心团队并不能保证在一个节点「分叉」后不带走原有交易记录,那么每一个节点就应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控制者和处理者。 这导致了区块链项目中的大量个人节点,完全无法合规——怎么讲,你会为了用个 BTC 钱包,在欧盟境内雇个合规律师么? 不止交易所,节点和钱包也需要身份验证 为了对数据控制者和处理者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追责,数据控制者和处理者当然是要实名的。 这意味着,不只是中心化的交易所,上文提到的矿工、冷钱包、dApp 用户等全都要进行 KYC。 而且根据 GDPR 的规定,无论这些人和企业是否在欧盟境内,只要他们服务于欧盟用户(可以理解为在主链上没有 block 欧盟节点),就都要服从 GDPR 的规定。 不要觉得这是一条不可执行的规定,欧盟针对不在欧盟境内的数据控制者和处理者给出了解决方案:可以找欧盟境内的机构、自然人作为代理人。 这位代理人可以是特定的数据出口公司、律所或者是咨询律师,一个代理人可以代理多个数据处理者和控制者。 这位代理人要掌握数据处理者和控制者的真实信息,以确保在出现问题时,欧盟可以做到「虽远必诛」。 同时,在第二章《原则》中的第 6 条作为「什么才算用户同意」的补充条款,规定了怎么才算获得儿童用户同意做出了解释。 这在实操层面,还要求一个区块链项目,不仅要在每个用户接入的同时签下清晰、明确、自愿的数据共享协议,还要判断如果他是否是一个儿童来实行更严格的措施。 这在操作层面上提出了提前 KYC 的要求。 对数据跨境流转的限制:为欧盟用户提供区块链服务有法律风险 在 GPDR 中,有多个法条涉及数据的跨境流转,这集中体现在第五章《将个人数据转移到第三国或国际组织》中。 其中总体思想是,除欧盟官方认定的「数据安全第三国或国际组织」之外,其余的数据跨境流转收入方即便不在 GPDR 的管辖地缘范围内,也必须做出遵守等效于 GPDR 规定的法律承诺。 用人话来说就是,如果一个区块链项目的中国节点,要想接入一个向欧盟提供服务的区块链,必须承诺自己遵守 GDPR,并愿意在发生泄漏等问题时认可欧盟法庭做出的判决。 数据主体的权利:区块链信息不可修改违法! 数据主体的权利是让区块链项目最为头疼的事情。 什么数据主体?通俗来讲就是用户,或者说是上交自己数据的人。 在区块链里,所有产生交易或会在主链上留下痕迹的节点(包括非全量节点)都是数据主体。 在 GDPR 中规定,数据主体拥有数据可携带权、被遗忘权、更正权、限制处理权等一系列与区块链设计思维不相符的权利。 以更正权和遗忘权为例,GDPR 规定: 数据主体应当有权从控制者那里及时得知对与其相关的不正确信息的更正。在考虑处理目的的前提下,数据主体应当有权完善不充分的个人数据,包括通过提供额外声明的方式来进行完善。 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控制者擦除关于其个人数据的权利,当具有如下情形之一时,控制者有责任及时擦除个人数据: (a) 个人数据对于实现其被收集或处理的相关目的不再必要; (b) 处理是根据第 6(1)条(a)点,或者第 9(2)条(a)点而进行的,并且没有处理的其他法律根据,数据主体撤回在此类处理中的同意; (c) 数据主体反对根据第 21(1)条进行的处理,并且没有压倒性的正当理由可以进行处理,或者数据主体反对根据第 21(2)条进行的处理; (d) 已经存在非法的个人数据处理; (e) 为了履行欧盟或成员国法律为控制者所设定的法律责任,个人数据需要被擦除; (f) 已经收集了第 8(1)条所规定的和提供信息社会服务相关的个人人数据。 用户还有一个更为让人疼的权利叫「撤回同意权」,顾名思义 GDPR 中规定所有针对用户的数据收集和处理都基于用户的同意。用户发起撤回同意权将激活被遗忘权。 被遗忘权有一个豁免条款,涉及他人利益的数据不能被遗忘。比如金融机构的交易信息,一笔交易涉及到两个及以上的数据主体不能被单一主体主张删除。 但是,举个最简单的实例:最近特别流行的那种把文章或信息直接写入区块链主链里的,如果不能提供修改过往文章功能的话。 一律都违反此规定,除非在技术上可以做到这一点,否则存在永久保存作用的主链都将被视为「不合法」。 区块链在欧盟要凉嘛? 如果按照 GDPR 的现行规定来执行,是的。 但是从长远角度发展来说并不一定,尤其是对于公链以外的应用。 在 GDPR 内,除了在定义一章中仅有的一个法条提到了去中心之外,全文 5 万余字再没有提到任何与分布式、去中心、区块链相关的内容。然而,仅有的一次提及,却将区块链整个行业纳入了其监管的范围。 GDPR 中的许多法条都和区块链完全不兼容,如果欧盟真的打算认真地在区块链领域执行这些法条,反倒不如单独写一条更为明确的「禁止使用区块链技术」会更为直观。 区块链的存在客观上其实与 GDPR 达成了同一目的——数据的共享与安全保护。但受其自 2012 年开始起草的时间所限,GDPR 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考虑如何利用区块链进行数据保护。 这意味着,GDPR 可能很快会启动相关补充条款的指定,以使其兼容区块链行业。然而,以欧盟的立法程序,这样的补充法案从起草到实施大约需要 4 年时间。 在这四年期间,GDPR 给了欧盟各成员国巨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一些对区块链抱有敌意的欧盟国家,可能会借助 GDPR 来对欧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区块链公司提起诉讼甚至是制裁。 在欧美国家,尤其是在商法领域,法律并不总能严格执行但总会对行业头部定向执行。上一部欧盟对互联网界影响巨大的法律动作是,2007 年前后欧盟对一系列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案的修订。 在那之后的 5 年间里,微软、苹果、Google 等公司都先后成为欧盟的「提款机」,接连不断的输掉官司并缴纳巨额罚金。 在区块链领域,目前能看到的一些宣称自身与 GDPR 兼容的区块链项目,无一例外是私有链或联盟链,且在技术底层实现了数据主体对旧有已分享数据的删除和更正。而绝大多数的公链,正如上文所述与 GDPR 的现有版本完全没有兼容性。 另外,别以为你的区块链项目的落地公司不再欧盟就可以高枕无忧。 如前所述,GDPR 遵循一种随数据流动而生效的长臂管辖规则,因此一些并未在欧盟设立实体的区块链公司也可能被其纳入监管范围。 尤其是在欧洲、美国和菲律宾设立公司主体的中国公链项目,可能会在未来两年成为欧盟成员国**的「提款机」。 而对于身处于欧洲的个人而言,GDPR 与区块链的结合将成为既反盗版相关法规之后的又一个遣返移民的「高效法条」。 在欧盟工作和留学的中国人要特别注意:可不要让人知道你正在使用或参与区块链项目,否则又被遣返的风险。 目前看来,区块链项目想要合规的最好方法,除了不做公链之外,就只能像许多项目屏蔽中国 IP 那样屏蔽欧盟 IP 了。 区块律动BlockBeats正在招人!!! 探寻真相的路上,我们需要你! 内容编辑X2、记者X2、HRX1 ↓简历发到↓ blockbeats2018@ ,并附上电话和微信以便做进一步沟通,在主题中标明: 申请入驻见闻专栏

《为什么区块链永远不会淘汰数据库》 相关文章推荐四:区块链会与比特币渐行渐远吗

  当前非常火爆的区块链技术,从其技术特性来讲,确实有颠覆性。但是这样一种颠覆性怎样在实体经济、金融市场里产生影响和创造价值,还有很多种可能性。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全球80%的银行都启动了区块链的项目,全球90多个中央银行加入对区块链的研究讨论,包括一些商业银行也非常重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特别在网络上的应用颇有前景。

  从信息互联网进入价值互联网

  从数据统计来看,目前全球虚拟代币ICO(首次代币发行)的加密货币总数有1600多种,4500多亿美元,增值速度很快。特别是今年一季度就达到63亿美元,超过了2017年ICO的总额。

  区块链在金融以及其他如医疗、健康、土地、注册等领域都有以区块链应用进行探索和试点的项目。国内企业包括一些金融机构尤其新兴金融机构非常积极,IT企业更是一马当先。

  其实各个国家和定义不同。英国相对官方的定义是“利用区块存放记录的分布式数据库”,日本是的技术。国际化标准委员会定义区块链是的一种。国内金融机构和银行多为的一种,他们认为区块链的一些去中心化的方式,是维护数据库的基本方案。

  中国发布的白皮书对为:“一种在对等网络环境下,通过透明和可信规则,构建不可伪造、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块链式数据结构,实现管理事务的处理模式”。这个定义很好理解,可看出区块链具有分布式对等,数据块链式不可伪造防篡改,透明可信、高可靠性等特征。

  所有这些看法,多认为特征还是一个技术,是多种新技术的集成,包括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算法、智能合约、加密算法等等。这些技术都在区块链领域得到非常深入的应用,也正是这些技术才支撑区块链所具有的信息完整和交易的直接,以及共享信息,且不能够篡改信息等特征。

  我们认为区块链具备颠覆性的特征,但是能不能实现这个颠覆性还有待探索。区块链能够使我们从信息互联网进入到价值互联网。原来我们的互联网确实主要是以信息的价值来体现,那么正是有了区块链技术才使得区块链可以传递价值,包括现在的现金支付、汇兑交易等都是价值互联网

  另外,区块链也是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我们从现在国际化标准组织SO/TC307I的架构来看,基本上也是按照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型的基础设施的方向来走。从底层的存储计算到平台层、应用的API层基本按照这个架构走。

  比特币高能耗,却未必有价值那么今后区块链如果作为一个基础设施,可以提供三种能力:存储网络基础设施的能力,管理查询数据的能力,以及提供数字交易服务财务支付结算的能力。区块链应用过程也融合了其他各个领域的技术,包括IT各方面的技术如下一代网络加密、存储、云(包括数据采集)、人工智能等等。

  区块链的创新性很强,但同时是对现有规则、监管模式的巨大挑战。创新上的去中心化、分布式对等,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信任机制来解决多方的信任协作和对等性问题,通过智能合约来支持自动触发并执行合同合约或者条约,价值互联以降低交易成本。

  那么在技术和制度两个角度看,区块链从技术角度可以提供基于共识机制、信息加密、智能合约等技术的自信任机制,解决多方的协作数据可信等问题。只要有一个系统运行,很多企业其实再不用建自己的系统;从制度角度看过一种新型的信用机制推进价值互联网的发展来改变原有的分工协作关系,从而大幅降低交易的制度成本。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技术的发展一定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我们现在只讲技术成本,没有讲总成本。我们知道现在各种代币的交易消耗的时间、资源还是很大,包括挖矿浪费的电力。我一直也不理解,花了那么大的成本挖出币来,这是不是创新?我认为它实际上是消耗资产,并没有真正的价值。

  而且代币随着用户的增多数据的增加,交易的时间成本也很高。交易量太大导致资源消耗也很大,交易效率很低,最终交易技术成本降低能否实现,我觉得要靠更多探索。而降下制度成本方面,监管的问题又怎么考虑也是问题。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区块链在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文化娱乐、智能制造、社会公益、教育事业等一些领域有典型的应用场景、应用需求。

  区块链的核心是数据的产生、流动、存储、共享使用,那么利用它的数据、不可篡改、可追溯来降低交易技术成本和交易的制度成本,现在看来在金融服务领域目前应该是最有需求的。

  在数字货币领域,区块链的应用优势已经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在其他领域,我们按照最佳技术或者是唯一技术(就是只有区块链技术能解决这种应用的场景和需求)两个标准来选择,最终也发现一些成功应用案例。

  如一家商业银行针对网络微信QQ用户的对账平台,由于不是银行发债,,还贷时间不一,各个银行之间怎么对账,采用了区块链技术来支持,对账随时发生银行随时能看到,效果非常好。平台运营的有效性提升,成本得到了节约,而且合作行不需再重复开发系统,仅需要运维就可。平台统计数据、容灾能力、可靠性和融资性更强。

  区块链走向现实世界的难题

  当然我们认为,区块链如果仅仅还是用在的交易方面是受限的。区块链也正从局部运用向企业经营转变,场景不断增多,领域逐渐扩大,从数字资产扩展到各行各业。

  但是现在这个阶段的挑战是,很多的所谓区块链项目都是利益驱动,最典型的就是发币。我们要逐渐地从利益驱动向技术驱动去转变,最后的理想状态达到按照需求来驱动,从而实现区块链的良性应用和发展。

  而且的,它今后的发展运用还是有边界的,当然这个边界可以解决。我们说区块链的关键是要解决低成本的信任和价值链的传递,实现系统应用更加高效简单地运作。

  我们看一个系统是否是区块链的系统,首先要完整地看它是不是需要区块链技术,架构上是不是区块架构,数据安全性是不是达到,包括组织的参与性,价值的实现,智能合约是不是能够做到,治理模式上是不是能够有效的治理,这些都很关键。

  那么区块链的防篡改防伪造,我一直认为边界实际上就是在虚拟世界和现实物理世界之间流动的区间。我们现在所做的区块链所有优势和特点都是在网络上。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要认识到从网络虚拟世界到物理世界时,原来我们所遇到的各种假冒伪劣的问题都会出现。

  怎么能保证虚拟世界确实能够如实反应?我们的区块链在虚拟世界非常强大,并不代表就能解决现实空间中的问题。当然有人说我就在虚拟世界上来运行实施,但是我们的很多虚拟世界最终还是要回到物理世界里。

  比如比特币在网络世界交易,是一种有效手段,但不管处于何种用途用户最终还是想换成,换成能在现实使用的资产。最近有一条新闻,新加坡的一个公司发行了纸币。为什么?因为它一定要回到物理世界来。

  所以我说,如果能够解决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一致性的问题,那么这个技术的出现一定非常有前景。但是确实也很困难。成功?就是因为它兑换成现金时,交易成本是最低的。不论是换,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实施,最后就是识别人民币、美元的真伪数量问题,所有人都能够确认。所以它连接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物理世界和网络世界的成本最低,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当然我们一直也强调,数字货币是不是要用还有待研究,区块链技术能不能符合要求也是个问题。其实很多年前就存在两个方向:一个是货币数字化,一个是数字化货币,看你走哪条路线。所以我们认为区块链的应用还是有边界,现在就是要把边界打破。当然你要说监管的人都很诚信,治理很有效,没有这些问题,那当然是理想国了。

  而区块链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被作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相联系的存在。虽然于比特币,但是比特币的生态成熟比较早,目前ICO应该说对带来很大的影响。这确实将区块链引向了歧途,带来市场的乱象。

  我们认为区块链是一种底层的技术,它本质上与,而且我们认为它的发展路径也会与比特币渐行渐远。虽然现在还在发货币,但是市场上不可能有多种代币出现,这样交易的成本会很高,国家也对比特ICO的活动进行了整顿。

  那么的发展,我们认为概念将继续演化,从向分布式记账发展。现在国际标准化委员会还叫,最终我们认为区块链也是分布式账本的一种。应该说这个技术今后的发展也会多元化,会有多种的底层平台并驾齐驱。

  基于产业生态做化,是**管理的抓手,引导市场发展的手段,也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培育市场的过程。多种技术一定是零散的市场,不利于企业发展,那么统一技术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培育。我们很多好的技术到市场中以后异化,所以用户可以根据我们出的标准定义去判断这种技术是不是真的,它的性能、指标可以进行选择。

  我们再看的发展,其实路线图有**主导、市场主导两条。我们现在颁布了一些团体的标准,团体标准也正在转变成国家标准。目前的体系架构,包括基础标准,牵扯到术语、参考标准等,同时还有安全标准,业务应用标准等等。那么基于产业生态的标准化实践,实际上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参与标准化的工作,将产业技术研发推向市场应用。

  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发展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同时它确实在创造一些新的价值。目前来看尽管还处于技术和产业应用的初级阶段,但的进步和产业发展也存在相当大的各种可能性。

《为什么区块链永远不会淘汰数据库》 相关文章推荐五:将渐行渐远

  区块链与比特币将渐行渐远

  如果能够解决虚拟世界和物理之间的一次性

  的问题,那么一定有前景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当前非常火爆的区块链技术,从其技术特性来讲,确实有颠覆性。但是这样一种颠覆性怎样在实体经济、金融市场里产生影响和创造价值,还有很多种可能性。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全球80%的银行都启动了区块链的项目,全球90多个中央银行加入对区块链的研究讨论,包括一些商业银行也非常重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特别在网络上的应用颇有前景。

  从信息互联网进入价值互联网

  从数据统计来看,目前全球虚拟代币ICO(首次币发行)的加密货币总数有1600多种,总市值4500多亿美元,增值速度很快。特别是今年一季度融资规模就达到63亿美元,超过了2017年ICO的融资总额。

  区块链在金融以及其他如医疗、健康、土地、注册等领域都有以区块链应用进行探索和试点的项目。国内企业包括一些金融机构尤其新兴金融机构非常积极,IT企业更是一马当先。

  其实各个国家对和定义不同。英国相对官方的定义是“利用区块存放记录的分布式数据库”,日本认为区块链是数字资产交易的技术。国际化标准委员会定义区块链是分布式账本的一种。国内金融机构和银行对区块链的看法多为数字化资产的一种,他们认为区块链的一些去中心化的方式,是维护数据库的基本方案。

  中国发布的白皮书对区块链的定义为:“一种在对等网络环境下,通过透明和可信规则,构建不可伪造、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块链式数据结构,实现管理事务的处理模式”。这个定义很好理解,可看出区块链具有分布式对等,数据块链式不可伪造防篡改,透明可信、高可靠性等特征。

  所有这些看法,多认为区块链的本质特征还是一个技术,是多种新技术的集成,包括分布式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算法、智能合约、加密算法等等。这些技术都在区块链领域得到非常深入的应用,也正是这些技术才支撑区块链所具有的信息完整和交易的直接,以及共享信息,且不能够篡改信息等特征。

  我们认为区块链具备颠覆性的特征,但是能不能实现这个颠覆性还有待探索。区块链能够使我们从信息互联网进入到价值互联网。原来我们的互联网确实主要是以信息的价值来体现,那么正是有了区块链技术才使得区块链可以传递价值,包括现在的现金支付、汇兑交易等都是价值互联网。

  另外,区块链也是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我们从现在国际化标准组织SO/TC307I的架构来看,基本上也是按照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型的基础设施的方向来走。从底层的存储计算到平台层、应用的API层基本按照这个架构走。

  比特币高能耗,却未必有价值

  那么今后区块链如果作为一个基础设施,可以提供三种能力:存储网络基础设施的能力,管理查询数据的能力,以及提供数字交易服务财务支付结算的能力。区块链应用过程也融合了其他各个领域的技术,包括IT各方面的技术如下一代网络加密、存储、云(包括数据采集)、人工智能等等。

  区块链的创新性很强,但同时是对现有规则、监管模式的巨大挑战。区块链模式创新上的去中心化、分布式对等,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信任机制来解决多方的信任协作和对等性问题,通过智能合约来支持自动触发并执行合同合约或者条约,价值互联以降低交易成本。

  那么在技术和制度两个角度看,区块链从技术角度可以提供基于共识机制、信息加密、智能合约等技术的自信任机制,解决多方的协作数据可信等问题。只要有一个系统运行,很多企业其实再不用建自己的系统;从制度角度看区块链通过一种新型的信用机制推进价值互联网的发展来改变原有的分工协作关系,从而大幅降低交易的制度成本。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技术的发展一定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我们现在只讲技术成本,没有讲总成本。我们知道现在各种基于区块链技术代币的交易消耗的时间、资源还是很大,包括挖矿浪费的电力。我一直也不理解,花了那么大的成本挖出币来,这是不是创新?我认为它实际上是消耗资产,并没有真正的价值。

  而且代币随着用户的增多数据的增加,交易的时间成本也很高。交易量太大导致资源消耗也很大,交易效率很低,最终交易技术成本降低能否实现,我觉得要靠更多探索。而降低制度成本方面,监管的问题又怎么考虑也是问题。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区块链在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文化娱乐、智能制造、社会公益、教育事业等一些领域有典型的应用场景、应用需求。

  区块链的核心是数据的产生、流动、存储、共享使用,那么利用它的数据透明度、不可篡改、可追溯来降低交易技术成本和交易的制度成本,现在看来在金融服务领域目前应该是最有需求的。

  在数字货币领域,区块链的应用优势已经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在其他领域,我们按照最佳技术或者是唯一技术(就是只有区块链技术能解决这种应用的场景和需求)两个标准来选择,最终也发现一些成功应用案例。

  如一家商业银行针对网络微信、QQ用户借贷的对账平台,由于不是银行发债,小额分散,还贷时间不一,各个银行之间怎么对账,采用了区块链技术来支持,对账随时发生银行随时能看到,效果非常好。平台运营的有效性提升,成本得到了节约,而且合作行不需再重复开发系统,仅需要运维区块链的节点就可。平台统计数据、容灾能力、可靠性和融资性更强。

  区块链走向现实世界的难题

  当然我们认为,区块链如果仅仅还是用在数字资产币的交易方面是受限的。区块链也正从局部运用向企业经营转变,场景不断增多,领域逐渐扩大,从数字资产扩展到各行各业。

  但是现在这个阶段的挑战是,很多的所谓区块链项目都是利益驱动,最典型的就是发币。我们要逐渐地从利益驱动向技术驱动去转变,最后的理想状态达到按照需求来驱动,从而实现区块链的良性应用和发展。

  而且区块链不是万能的,它今后的发展运用还是有边界的,当然这个边界可以解决。我们说区块链的关键是要解决低成本的信任和价值链的传递,实现系统应用更加高效简单地运作。

  我们看一个系统是否是区块链的系统,首先要完整地看它是不是需要区块链技术,架构上是不是区块架构,数据安全性是不是达到,包括组织的参与性,价值的实现,智能合约是不是能够做到,治理模式上是不是能够有效的治理,这些都很关键。

  那么区块链的防篡改防伪造,我一直认为边界实际上就是在虚拟世界和现实物理世界之间流动的区间。我们现在所做的区块链所有优势和特点都是在网络上。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要认识到从网络虚拟世界到物理世界时,原来我们所遇到的各种假冒伪劣的问题都会出现。

  怎么能保证虚拟世界确实能够如实反应?我们的区块链在虚拟世界非常强大,并不代表就能解决现实空间中的问题。当然有人说我就在虚拟世界上来运行实施,但是我们的很多虚拟世界最终还是要回到物理世界里。

  比如比特币在网络世界交易,是一种有效手段,但不管处于何种用途用户最终还是想换成美元换成人民币,换成能在现实使用的资产。最近有一条新闻,新加坡的一个公司发行了比特币的纸币。为什么?因为它一定要回到物理世界来。

  所以我说,如果能够解决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的一致性的问题,那么这个技术的出现一定非常有前景。但是确实也很困难。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为什么成功?就是因为它兑换成现金时,交易成本是最低的。不论是换美元,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实施,最后就是识别人民币、美元的真伪数量问题,所有人都能够确认。所以它连接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物理世界和网络世界的成本最低,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区块链应用场景将走向多元

  当然我们一直也强调,数字货币是不是要用区块链的技术还有待研究,区块链技术能不能符合数字货币的要求也是个问题。其实很多年前就存在两个方向:一个是货币数字化,一个是数字化货币,看你走哪条路线。所以我们认为区块链的应用还是有边界,现在就是要把边界打破。当然你要说监管的人都很诚信,治理很有效,没有这些问题,那当然是理想国了。

  而区块链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被作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相联系的存在。虽然区块链技术起源于比特币,但是比特币的生态成熟比较早,目前ICO应该说对区块链产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这确实将区块链引向了歧途,带来市场的乱象。

  我们认为区块链是一种底层的技术,它本质上与比特币不同,而且我们认为它的发展路径也会与比特币渐行渐远。虽然现在还在发货币,但是市场上不可能有多种代币出现,这样交易的成本会很高,国家也对比特ICO的活动进行了整顿。

  那么区块链未来的发展,我们认为概念将继续演化,从区块链的发展向分布式记账发展。现在国际标准化委员会还叫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最终我们认为区块链也是分布式账本的一种。应该说这个技术今后的发展也会多元化,会有多种的底层平台并驾齐驱。

  基于产业生态做区块链的标准化,是**管理的抓手,引导市场发展的手段,也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培育市场的过程。多种技术一定是零散的市场,不利于企业发展,那么统一技术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培育。我们很多好的技术到市场中以后异化,所以用户可以根据我们出的标准定义去判断这种技术是不是真的,它的性能、指标可以进行选择。

  我们再看区块链产业链的发展,其实路线图有**主导、市场主导两条。我们现在颁布了一些团体的标准,团体标准也正在转变成国家标准。目前的区块链标准体系架构,包括基础标准,牵扯到术语、参考标准等,同时还有安全标准,业务应用标准等等。那么基于产业生态的标准化实践,实际上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参与标准化的工作,将产业技术研发推向市场应用。

  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发展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同时它确实在创造一些新的价值。目前来看尽管还处于技术和产业应用的初级阶段,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发展也存在相当大的各种可能性。

  (本文作者系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此文为作者在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20周年庆典区块链分论坛上的演讲,未经本人审阅。)

《为什么区块链永远不会淘汰数据库》 相关文章推荐六:【专栏】诸多大号遭遇封禁,区块链如何才能避虚向实完成蜕变?


在经历了早期的疯狂与荒唐之后开始回归理性,但是在回归理性的道路上依然有很多的泡沫亟待挤出。近期,一批区块链的微信大号被封就是这种现象最直接的体现。

据有关媒体报道显示,以金色财经、火币资讯、大炮、币世界快讯服务、深链财经为代表的一大批账号被封。对于这些区块链大号被封,很多人将其归结为炒币和ICO有关。

其实,早在之前笔者就已经对区块链市场当下的情况进行过分析与解读。虽然区块链的发展在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开始出现向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如果在发展过程当中还是按照既定的思维,不去扎扎实实地做技术研发与应用,区块链依然有陷入到新一轮危机的风险。此次一大批公众账号被封其实正是印证了笔者此前的判断。

作为一种底层技术,区块链还是要回归到技术本身,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推动行业的正向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如果利用进行发币或者是ICO的操作,必然会招致监管。那么,当下的区块链市场出现了什么问题?市场应当如何发展呢?

市场虚热仍在,区块链还需进一步降温

尽管在经历了早期的狂热和躁动之后,区块链市场的发展开始逐步回归理性。但是,由于人们对于区块链的粗浅认识以及对于区块链技术的一知半解,市场当中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泡沫亟待挤出。区块链媒体的层出不穷、的无处不在、区块链项目的不断涌现正是这种现象最为直接的体现。当区块链市场被媒体和所谓的区块链项目充斥,出现断层,新的泡沫便会产生。

以区块链为概念,缺少对于区块链的深度应用,正在让区块链沦为获取流量的工具。分析此次被封的区块链大号不难看出,这些被封的账户很多都和ICO或炒币有关。尽管这些区块链的媒体有很多的流量,但是他们缺少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深度理解和研发,仅仅只是将区块链看作是一个概念,在获得海量的流量之后便开始炒币或ICO。

这种发展方式显然背离了区块链技术最本质的原始奥义,要知道区块链技术之所以能够脱胎于数字货币后依然获得如此巨大的关注,很大的原因在于它能够通过自身的应用来改变传统的行业运行逻辑,带来传统行业的进一步提升。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人为了获取流量而去做区块链媒体,谈及应用的时候依然是进行ICO或炒币。

从本质上来看,这其实是将区块链技术仅仅看作是一个概念而已。他们缺少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深度研究,并且没有找到区块链与传统行业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他们之所以会“拥抱”区块链仅仅只是将区块链看成了一个获取流量的工具,于是等到他们缺少资金的支持后,便会选择ICO或炒币来延续发展,这个时候便会出现脱实向虚的难题。

缺少的探究,人们对于区块链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互联网+”的水平上。其实,区块链的最大作用在于如何尽可能多地应用到真实行业上面,这就需要找到一条适合区块链与行业进行深入融合的方法和途径。但是,当下对于区块链应用模式的探究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耗费巨大的过程,为了实现项目盈利或变现,很多者仅仅只是将区块链看作是一种另类的“互联网+”。

仅仅只是将区块链看作是一种类似“互联网+”的技术,缺少了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深度研发和理解,我们看到的区块链正在进入一种类似“互联网+”的发展状态。唯平台化、唯流量化的趋势正在趋于明显,这种发展模式趋势与区块链技术的本质奥义背道而驰,因为按照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才是真正重要的方向。

粗劣地将区块链的应用看作是一种获取流量的手段,并通过搭建平台的方式来实现资源的聚集只能将区块链的发展带入到数字货币的方向上。这显然难以促进区块链技术更大能量的发挥,仅仅只能将区块链技术看作是一个概念,而失去了对区块链进行更加深度应用的机会。

区块链真正缺少了是应用层的技术研发,而非海量的媒体。作为一种底层技术,当下的区块链市场需要的是对于这些技术的丰富与完善。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依然停留在相当基础的层面上,从当前市场的情况来看,依然没有找到让人亮眼的技术创新。同的乏善可陈相比,的媒体却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尽管区块链媒体的出现让行业氛围无比火爆,但是这些媒体却始终都找不到合适的变现渠道和途径。等到资本的维持难以持续,借助区块链的概念进行ICO或炒币便开始变得顺理成章。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块链市场的火热与海量相关媒体的鼓噪密不可分,想要回归正常的状态,必须要改变当下区块链媒体的策略,真正让媒体回归媒体本身,而不是是借助区块链的概念进行发币和ICO的炒作。

将区块链技术回归到技术本身,做好深层技术的研发工作,为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海量的媒体仅仅只是在表层让人们感受到区块链是一种未来的发展趋势,从本质意义上来看,区块链媒体的不断增加无法真正提升区块链行业的良性运作。

尽管区块链经历诸多的调整、乱象,但是区块链的虚热并未真正减退,当下区块链媒体的不断涌现正是这种现象最为直接的体现。当下的大号被关,其实是区块链媒体尚未真正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的表现。经过此次调整,我们会更加明确炒币和ICO并不是区块链的最终归宿,只有真正让区块链回归到技术本身才能真正获得长远发展。

再遇寒冬,区块链市场如何才能回归正道?

对于区块链来讲,它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从早期的区块链乱象到如今的区块链媒体监管,区块链似乎一直游走在边缘地带。在这个时候,思考似乎更加贴合实际。当区块链技术再度遭遇寒冬,未来的区块链应当如何发展才能回归正道呢?

做好区块链与行业的深度融合,避免区块链不接地气。纵观区块链市场的每一次调整,几乎都是将区块链看作是一个概念所导致的。未来,区块链想要真正回归到技术和应用本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强化与融合的能力,通过将区块链应用到行业内部来找到区块链更多的可能性,真正让区块链发挥它的技术优势来优化行业运作环节,提升行业的运行效率。

此外,做好区块链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同样可以让区块链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是有行业应用的可能性。另外,区块链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同样可以用行业当中的实践来丰富区块链技术本身,真正让区块链在之外找到一个全新的应用领域。

这样,区块链不再是一个游离于行业之外的存在,而是变成了一个衍生于行业本身,并且具有行业特性的存在。人们对于区块链的应用也不在仅仅局限在发币或ICO上,而是可以进行更多的商业化探索,从而让区块链的应用真正变成了一个能够落地的存在。

持续做好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不断丰富区块链技术的外延。当下的区块链应用之所以会较多地向发币或ICO的方向转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区块链技术的研发深度不够,人们所认识的区块链仅仅只是脱胎于数字货币的存在,而没有进行更加深度的技术外延。因此,未来区块链技术想要获得更多的发展,必然需要丰富区块链的外延,真正将区块链变成一个能够与诸多行业产生联系的存在。

在区块链遭遇寒冬的时刻,我们或许更加关注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并做好区块链技术的外延性应用,真正将区块链应用到数字货币之外的领域当中,真正让区块链变成一个能够在不同行业都可以找到应用可能性的存在。这样,区块链才能不会绕了一圈,重新又回到发币或ICO的“歪路”上,真正成为一种能够给行业发展带来驱动力的存在。

摒弃概念和营销思维,真正让区块链回归应用本身。当前的区块链技术之所以遭遇发展困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很多人仅仅只是将区块链技术看做是一种概念和营销思维,并没有真正将区块链看做一种技术。这也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区块链媒体到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发币和ICO的轨道上的原因所在。

因此,未来区块链技术想要更好地发展必然要摒弃概念和营销,真正将区块链看做一种全新的技术,通过区块链来驱动行业的发展。这个时候,人们对于区块链的关注点才不会仅仅只是概念和营销,而是更多地让区块链回归到了应用本身。

摒弃概念和营销思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其实正是区块链抛弃“互联网+”的发展模式的表现。回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很多的“互联网+”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概念和营销,没有真正改变行业本身。

区块链媒体的井喷式发展其实早就到了洗牌期,此次有关区块链微信大号的关停是区块链再次进行深度调整的表现。在经历了诸多调整之后,区块链的发展或许才能真正回归行业本身,不断找到区块链技术在外部行业应用的可能性。随着人们对于的深入,或许才能真正找到区块链的发展新模式,真正让区块链的发展变成一种驱动力,而非仅仅只是一个概念。

《为什么区块链永远不会淘汰数据库》 相关文章推荐七:诸多大号遭遇封禁 区块链如何才能避虚向实完成蜕变?

  据有关媒体报道显示,以金色财经、火币资讯、大炮评级、币世界快讯服务、深链财经为代表的一大批区块链媒体账号被封。对于这些区块链大号被封,很多人将其归结为炒币和ICO有关。

  其实,早在之前笔者就已经对区块链市场当下的情况进行过分析与解读。虽然区块链的发展在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开始出现向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如果在发展过程当中还是按照既定的思维,不去扎扎实实地做技术研发与应用,区块链依然有陷入到新一轮危机的风险。此次一大批公众账号被封其实正是印证了笔者此前的判断。

  作为一种底层技术,区块链还是要回归到技术本身,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推动行业的正向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如果利用区块链的概念进行发币或者是ICO的操作,必然会招致监管。那么,当下的区块链市场出现了什么问题?未来的区块链市场应当如何发展呢?

  市场虚热仍在,区块链还需进一步降温

  尽管在经历了早期的狂热和躁动之后,区块链市场的发展开始逐步回归理性。但是,由于人们对于区块链的粗浅认识以及对于区块链技术的一知半解,市场当中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泡沫亟待挤出。区块链媒体的层出不穷、区块链论坛的无处不在、区块链项目的不断涌现正是这种现象最为直接的体现。当区块链市场被媒体和所谓的区块链项目充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出现断层,新的泡沫便会产生。

  以区块链为概念,缺少对于区块链的深度应用,正在让区块链沦为获取流量的工具。分析此次被封的区块链大号不难看出,这些被封的账户很多都和ICO或炒币有关。尽管这些区块链的媒体有很多的流量,但是他们缺少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深度理解和研发,仅仅只是将区块链看作是一个概念,在获得海量的流量之后便开始炒币或ICO。

  这种发展方式显然背离了区块链技术最本质的原始奥义,要知道区块链技术之所以能够脱胎于数字货币后依然获得如此巨大的关注,很大的原因在于它能够通过自身的应用来改变传统的行业运行逻辑,带来传统行业的进一步提升。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人为了获取流量而去做区块链媒体,谈及应用的时候依然是进行ICO或炒币。

  从本质上来看,这其实是将区块链技术仅仅看作是一个概念而已。他们缺少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深度研究,并且没有找到区块链与传统行业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他们之所以会“拥抱”区块链仅仅只是将区块链看成了一个获取流量的工具,于是等到他们缺少资金的支持后,便会选择ICO或炒币来延续发展,这个时候便会出现脱实向虚的难题。

  缺少区块链应用模式的探究,人们对于区块链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互联网+”的水平上。其实,区块链的最大作用在于如何尽可能多地应用到真实行业上面,这就需要找到一条适合区块链与行业进行深入融合的方法和途径。但是,当下对于区块链应用模式的探究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耗费巨大的过程,为了实现项目盈利或变现,很多区块链从业者仅仅只是将区块链看作是一种另类的“互联网+”。

  仅仅只是将区块链看作是一种类似“互联网+”的技术,缺少了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深度研发和理解,我们看到的区块链正在进入一种类似“互联网+”的发展状态。唯平台化、唯流量化的趋势正在趋于明显,这种发展模式趋势与区块链技术的本质奥义背道而驰,因为按照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才是真正重要的方向。

  粗劣地将区块链的应用看作是一种获取流量的手段,并通过搭建平台的方式来实现资源的聚集只能将区块链的发展带入到数字货币的方向上。这显然难以促进区块链技术更大能量的发挥,仅仅只能将区块链技术看作是一个概念,而失去了对区块链进行更加深度应用的机会。

  区块链真正缺少了是应用层的技术研发,而非海量的媒体。作为一种底层技术,当下的区块链市场需要的是对于这些技术的丰富与完善。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依然停留在相当基础的层面上,从当前市场的情况来看,依然没有找到让人亮眼的技术创新。同区块链技术创新的乏善可陈相比,关于区块链的媒体却正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尽管区块链媒体的出现让行业氛围无比火爆,但是这些媒体却始终都找不到合适的变现渠道和途径。等到资本的维持难以持续,借助区块链的概念进行ICO或炒币便开始变得顺理成章。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块链市场的火热与海量相关媒体的鼓噪密不可分,想要回归正常的状态,必须要改变当下区块链媒体的策略,真正让媒体回归媒体本身,而不是是借助区块链的概念进行发币和ICO的炒作。

  将区块链技术回归到技术本身,做好深层技术的研发工作,为区块链技术应用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海量的媒体仅仅只是在表层让人们感受到区块链是一种未来的发展趋势,从本质意义上来看,区块链媒体的不断增加无法真正提升区块链行业的良性运作。

  尽管区块链经历诸多的调整、乱象,但是区块链的虚热并未真正减退,当下区块链媒体的不断涌现正是这种现象最为直接的体现。当下的区块链微信大号被关,其实是区块链媒体尚未真正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的表现。经过此次调整,我们会更加明确炒币和ICO并不是区块链的最终归宿,只有真正让区块链回归到技术本身才能真正获得长远发展。

  再遇寒冬,区块链市场如何才能回归正道?

  对于区块链来讲,它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从早期的区块链乱象到如今的区块链媒体监管,区块链似乎一直游走在边缘地带。在这个时候,思考区块链的未来似乎更加贴合实际。当区块链技术再度遭遇寒冬,未来的区块链应当如何发展才能回归正道呢?

  做好区块链与行业的深度融合,避免区块链不接地气。纵观区块链市场的每一次调整,几乎都是将区块链看作是一个概念所导致的。未来,区块链想要真正回归到技术和应用本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强化与行业深度融合的能力,通过将区块链应用到行业内部来找到区块链更多的可能性,真正让区块链发挥它的技术优势来优化行业运作环节,提升行业的运行效率。

  此外,做好区块链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同样可以让区块链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是有行业应用的可能性。另外,区块链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同样可以用行业当中的实践来丰富区块链技术本身,真正让区块链在数字货币行业之外找到一个全新的应用领域。

  这样,区块链不再是一个游离于行业之外的存在,而是变成了一个衍生于行业本身,并且具有行业特性的存在。人们对于区块链的应用也不在仅仅局限在发币或ICO上,而是可以进行更多的商业化探索,从而让区块链的应用真正变成了一个能够落地的存在。

  持续做好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不断丰富区块链技术的外延。当下的区块链应用之所以会较多地向发币或ICO的方向转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区块链技术的研发深度不够,人们所认识的区块链仅仅只是脱胎于数字货币的存在,而没有进行更加深度的技术外延。因此,未来区块链技术想要获得更多的发展,必然需要丰富区块链的外延,真正将区块链变成一个能够与诸多行业产生联系的存在。

  在区块链遭遇寒冬的时刻,我们或许更加关注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并做好区块链技术的外延性应用,真正将区块链应用到数字货币之外的领域当中,真正让区块链变成一个能够在不同行业都可以找到应用可能性的存在。这样,区块链才能不会绕了一圈,重新又回到发币或ICO的“歪路”上,真正成为一种能够给行业发展带来驱动力的存在。

  摒弃概念和营销思维,真正让区块链回归应用本身。当前的区块链技术之所以遭遇发展困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很多人仅仅只是将区块链技术看做是一种概念和营销思维,并没有真正将区块链看做一种技术。这也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区块链媒体到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发币和ICO的轨道上的原因所在。

  因此,未来区块链技术想要更好地发展必然要摒弃概念和营销,真正将区块链看做一种全新的技术,通过区块链来驱动行业的发展。这个时候,人们对于区块链的关注点才不会仅仅只是概念和营销,而是更多地让区块链回归到了应用本身。

  摒弃概念和营销思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其实正是区块链抛弃“互联网+”的发展模式的表现。回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很多的“互联网+”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概念和营销,没有真正改变行业本身。

  区块链媒体的井喷式发展其实早就到了洗牌期,此次有关区块链微信大号的关停是区块链再次进行深度调整的表现。在经历了诸多调整之后,区块链的发展或许才能真正回归行业本身,不断找到区块链技术在外部行业应用的可能性。随着人们对于区块链认识的深入,或许才能真正找到区块链的发展新模式,真正让区块链的发展变成一种驱动力,而非仅仅只是一个概念。

《为什么区块链永远不会淘汰数据库》 相关文章推荐八:【专栏】市场鼓噪、资本推波助澜,区块链或更需要真实落地

区块链对于现有行业逻辑的重新建构让它无可争议地成为下一个发展的风口。然而,当前的区块链市场却始终都被一种狂躁和浮夸的气氛所笼罩。人们只是一味地去迎接风口,但是不知道什么才能真正地成就风口。从本质上来看,区块链是一种非常底层的技术,对于这种技术的创新以及拓展是成就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当下的区块链市场却并不是将关注点聚焦在区块链技术上,而是更多地将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区块链的营销和概念创新上。尽管当前的区块链市场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如果我们深挖这个现象背后的真相,就会发现区块链的技术创新远远小于概念创新。换句话说,区块链沦为概念的可能性正在进一步增大。

对于一个新生的技术类型来讲,这种发展状况显然是有些不利的。让区块链真正回归到区块链本身,才是正道。从这个逻辑来看,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我们应当更加关注的是如何让区块链回归到区块链本身,而非借助概念营销来获得资本的关注,最终让区块链的发展陷入到华丽的陷阱之中。

市场鼓噪之下,区块链正在失去原始本义我们都知道,区块链技术脱胎于数字货币。作为一种底层的技术,它颠覆了我们对于原有行业的发展逻辑。通过对于原有行业运作逻辑的重构,原本行业当中的个体被重新激发了能量,许许多多在“互联网+”时代无法破解的痛点和难题,借助区块链技术都能够得到解决。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们涌入到区块链市场当中,资本紧随其后开始将这个行业炒得火热。然而,事实情况却是在市场的鼓噪之下,区块链正在失去原始本义。

区块链是一个技术,但却正在成为一个概念。作为一种底层技术,区块链将数字货币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了一个全世界都为之侧目的存在。这显示出区块链技术本身所蕴藏着的巨大的能量。但是,区块链始终都是一种技术,它不仅能够与数字货币,还可以与以食品溯源、版权保护为代表的诸多行业发生联系。

在经过媒体的鼓噪和资本的推动下,区块链似乎正在演变成为一个概念。但凡能够与区块链概念产生联系的东西,人们都愿意去探讨和研究。但是,这些无谓的探讨和研究最终造就的却是有关“的概念不断出现,但区块链技术本身却止步不前。

虽然这种情况让区块链变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行业,但是在这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隐忧。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照搬宣科,最终让很多区块链的应用有些蹩脚。比如,区块链在麻将上的应用、区块链在交友上的应用等等。虽然这些应用让人眼前一亮,但是仔细推敲下来,我们发现所谓的区块链的应用不过是一些被人耻笑的段子。区块链作为一个技术,却正在走在概念的路上,这一点不得不让人深思。

区块链发端于数字货币,但它的应用绝非仅仅只是发币。我们都知道区块链技术真正被人们所认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愿意在于数字货币。很多人在应用区块链的时候,却将区块链的应用仅仅局限在发币上,最终让区块链的终极目标变得非常局限。

对于区块链变现的粗鄙的理解最终让很多区块链的项目最后都沦为发币的工具。这显然背离了的本来意义,对于区块链技术来讲,我们更多地应该看到它对于传统行业或者是古典互联网行业的改造以及由这些改造所带来的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效率改善上。

通过对于行业结构和流程的重新建构来提升行业的运行效率,进而将行业的发展带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多重变现,而非仅仅只是发币这么简单。当人们将区块链技术的终极意义归结为发币,其更深层次反映的是人们对于区块链技术缺少深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区块链的本质在于去中心化,而现实情况却是正在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中心。区块链的本质在于去中心化,发挥行业当中每一个环节的作用,建立一套自我规避的信任体系,达到提升行业运行效率的目的。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现在的区块链行业正在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平台,这些平台包括媒体平台、交易平台等。

如果我们从大的角度来看的话,这种以不同的类型为代表的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如果我们深度思考区块链本身的东西,就会发现这些正在形成的中心正在将区块链带入到“互联网+”的发展逻辑当中。

对于区块链的深度思考之后,我们会发现当前正在造就的一个又一个的中心,其实有悖于区块链的本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人们无法投身到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当中,仅仅只是将区块链看作是一个获得全新流量的工具。基于这样一种逻辑进行的区块链的发展,无疑将会把区块链的发展带入到“互联网+”的套路当中,最终将会不利于区块链的发展。

市场的鼓噪让区块链正在失去其本来的意义,这对于区块链的长远发展来讲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对于区块链技术,我们还应当将其看作是一个底层的技术来看待,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将区块链真正回归到它应该具备的意义上。这样,区块链技术才不会沦为一种营销工具,而是将会变成一个真正能够给行业带来正向驱动的事物。

正本清源,区块链技术如何才能有效地落地?市场的鼓噪之下,区块链正在一步步走向“互联网+”的既定套路里,这显然无法真正推动区块链的良性发展。对于当下的区块链市场来讲,或许只有真正回归行业本身,才能让区块链的发展更加健康。那么,区块链技术应当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落地呢?

找准切入点,区块链技术才能更好地落地和应用。区块链技术与行业结合的过程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相加的过程,它更加需要对行业内部流程和环节的重构和建筑。如果仅仅只是将区块链技术与外部行业进行简单相加,那么又将会陷入到“互联网+”的困境之中。

因此,实现区块链技术的有效落地,其中一个很重要点就是要找准区块链技术与外部行业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只有这样,区块链技术才不会仅仅只是一个脱胎于数字货币的存在,而是能够与外部行业产生深度联系,并且能够实现产生基于该行业的一些新的概念。借助这些概念,区块链和外部行业之间才不是一种貌合神离的关系,而是变成了一个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存在。

找准切入点的关键在于让区块链与外部行业产生深度的融合与联系,让区块链不再变成一个营销的噱头和概念,而是一个真正发端于行业内部的力量。这样,区块链的应用才不会浮于表面,才是真正沉到行业内部,在经过深度融合之后,再以另外一种崭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基于这样一种逻辑,区块链的应用才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全新的存在。

让区块链回归到技术本身,做好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创新与挖掘。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行业的应用让我们看到了它本身具备的强大生命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区块链技术的原生性依然让它在应用到其他行业的时候会面临回归到数字货币的困境和难题上。

当前,区块链的应用回归到发币上正是这种发展趋势最为直接的体现。因此,我们还是要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回归到技术本身上,做好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创新和挖掘,找到区块链更多的变现渠道,而不仅仅只是按照数字货币的套路在进行发币。

让区块链技术回归到技术本身关键在于找到区块链技术与外部行业结合之后所产生的新事物、新模式和新手段。通过这些“新”的事物来真正将区块链技术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在提及区块链技术的时候,我们不再简单地认为区块链就是一个衍生于数字货币的存在,而是任何一个行业都能够找到独特的应用,具有属于这些行业的鲜明特征。这样,区块链技术才不会仅仅只是干瘪的几个技术的概念,而是变成了一个能够与诸多行业实现深度融合与联系的生态化的存在。

真正破解行业痛点和难题,而不是仅仅只是进行区块链的概念创新。对于一项底层技术来讲,仅仅只是进行概念的创新,而不去真正破解行业的痛点和难题的做法是无法真正让这个技术走得更加长远的。做好区块链的落地和应用的关键在于要借助区块链来真正破解行业痛点和难题。

区块链的兴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我们看到的区块链真正给行业痛点和难题带来改造的消息却是很少的。人们的目光聚焦在如何借助区块链的概念来吸引行业和资本的关注上,对于破解行业痛点和难题的尝试非常少。如果要让区块链的发展真正落地到实际产业上面,必然需要少说一些概念,多做一些应用,真正将区块链看成是一个技术,而非是一种营销。

找到行业的痛点和难题,然后投身到区块链在破解这些痛点和难题的应用过程当中,让用户看到区块链在破解传统行业痛点和难题上的巨大作用。这样,区块链才能聚集更多的用户,获得更多行业的青睐,从而让区块链真正落地到行业,而非仅仅只是概念的创新。

在资本的鼓噪下,区块链正在失去其本该具备的原始奥义,这对于区块链行业的发展来讲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区块链技术说到底还是一种技术,技术的本质在于应用,而非仅仅只是概念营销和观点创新。只有立足技术本身,真正融入到行业里,区块链的未来才能发展得更好。

《为什么区块链永远不会淘汰数据库》 相关文章推荐九:诸多大号遭遇封禁如何才能避虚向实完成蜕变?

区块链市场在经历了早期的疯狂与荒唐之后开始回归理性,但是在回归理性的道路上依然有很多的泡沫亟待挤出。近期,一批区块链的微信大号被封就是这种现象最直接的体现。

据有关媒体报道显示,以金色财经、火币资讯、大炮评级、币世界快讯服务、深链财经为代表的一大批区块链媒体账号被封。对于这些区块链大号被封,很多人将其归结为炒币和ICO有关。

其实,早在之前笔者就已经对区块链市场当下的情况进行过分析与解读。虽然区块链的发展在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开始出现向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如果在发展过程当中还是按照既定的思维,不去扎扎实实地做技术研发与应用,区块链依然有陷入到新一轮危机的风险。此次一大批公众账号被封其实正是印证了笔者此前的判断。

作为一种底层技术,区块链还是要回归到技术本身,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推动行业的正向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如果利用区块链的概念进行发币或者是ICO的操作,必然会招致监管。那么,当下的区块链市场出现了什么问题?未来的区块链市场应当如何发展呢?

市场虚热仍在,区块链还需进一步降温

尽管在经历了早期的狂热和躁动之后,区块链市场的发展开始逐步回归理性。但是,由于人们对于区块链的粗浅认识以及对于区块链技术的一知半解,市场当中依然有很大一部}

支付宝等账号被盗,损失很重。

发生了什么呢?仅从这些描述,其实还不足以断定攻击者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有些人猜测这是通过无线监听窃取了验证码短信,还有人说睡觉前关机就可以防止被无线监听。

不幸的是,安全问题从来都是比较复杂的。窃取短信不一定只能通过无线监听;而即使真是通过无线监听攻击的,睡觉前关机也不一定就能防止

但还是可以说一下,为什么银行支付宝等机构会选择使用短信验证码这个机制,这个机制为什么不够安全,以及普通用户到底有什么能做的。

短信验证码到底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普遍意义上来说,信息系统是不太靠得住的。若干年前,网络安全环境比较糟糕的时候,绝大部分电脑都被至少一个恶意软件感染过。现在情况好一些,恶意软件感染量比过去少多了,但从服务器侧泄露数据的事儿仍然很多。再加上坏人手里还有过去十几年间陆续窃取的各种数据,所以我们在考虑安全问题的时候,只能假设每个人的基本信息:姓名、地址、身份证号、常用密码等等在坏人手上都有一份

为了能在靠不住的信息系统里比较靠得住地进行一些重要操作,人们用了很多办法,其中一个叫“双因子验证”(Two-factor verification)。

比如你要用电脑进行网银转账。设计网银安全体系的人就要假设你的账号密码早晚会被坏人窃取。在这种情况下怎么防止坏人用你的账号密码登录你的网银呢?

大家比较熟悉的“U盾”就是一种解决办法。这个设备是独立于电脑而存在的。要在电脑上操作网银,把你账户里的钱转给别人,就需要把这个设备连在电脑上。坏人没有你的“U盾”,所以即使拿到了你的账户密码,也动不了你的钱。在这里,你的密码是一个验证因子,U盾是另一个验证因子。需要密码+U盾才能验证身份登录网银转账,这就是双因子验证。

双因子验证这个思路其实很古老,比计算机技术古老得多。有些银行金库的门需要由两个人分别保管的两把钥匙一起操作才能开启,这就是双因子验证。美军如果要发射民兵核导弹,不但需要两个操作员各自用确认钥匙开一把锁才能验证发射代码的正确性,还需要两人把两把发射钥匙插进两个发射孔同时转动,两个孔还设计得距离遥远以防一个人同时转两把钥匙,这就是它的高级版本。

U盾这种解决办法是相对比较安全的。但网络安全领域有这么一个“不可能三角“:“安全-方便-廉价“这三者无法同时达成。U盾方案的成本不高,安全性也不错,但不够方便。因为如果要随时使用网银,就要随时携带U盾。

于是一些对安全性要求没有那么高的场合,人们广泛使用了另一种验证因子:手机短信验证码。手机总是要随身带的,所以这种方法比用U盾要方便得多。

手机相对于电脑,是一个独立设备。短信验证码相对于用户口令,也是独立的。如果我们假设攻击者即使掌握了很多用户个人数据,能入侵用户电脑,也仍无法获取手机短信,那么用手机短信作为一个独立验证因子也是可靠的。

但是因为网络环境的变化,短信验证这种方式正在面临着问题。

在非智能手机时代,要入侵手机窃取短信是比较困难的——不是不可能,但比较困难。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入侵手机窃取短信已经变得比较容易。比如,很多APP都有读取短信的权限。只要这些APP中的任意一个存在漏洞,或者干脆本身就是恶意的,那你的短信也就危险了。

另外,对于用电脑访问的业务来说,短信验证码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因子。但对在手机上访问的业务来说,短信验证码就没那么独立了。电脑沦陷后,短信可能还是安全的。但手机沦陷后,短信也很可能也会被攻击者拿到

而甚至不入侵手机也可以窃取到短信。前几年,有些运营商推出了“短信保管箱”业务,用户可以用电脑在运营商网站上在线读取短信——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电脑被入侵了,短信也就保不住了,不再是一个独立可信的因子。所以一些网络犯罪者就开始利用这一点。最终“短信保管箱”业务被取消了。

现在运营商虽然不在网站上保存短信了,但有些手机有自动把短信备份到云端的功能。如果开启了这个功能,那么攻击者只要掌握了你的云端账号,就可以访问到短信。这时候,短信也不再是一个独立可信的因子了。

那么如果手机上不开启任何会把短信保存到云端的功能,也能保证手机不被入侵,是不是短信就不会被窃取了呢?即使你今天仍在使用诺基亚黑白屏手机,短信还是可能被窃取。因为短信所用的无线信道并不那么可靠。虽然目前国内3G/4G已经普及,但大部分地区只是上网走3G/4G,短信还是通过不安全的GSM网络在发送,而GSM是非常容易被监听的

在十几年前,如果要通过监听无线信号窃取短信,所用设备至少价值几十万元。但在今天,数千元就能买到同样功能的设备。如果要求不高并且愿意自己动手,花上不到一百元也能做出勉强可用的设备。我 2013年做过一个相关主题的演讲,其中谈到了这类设备成本下降对安全的威胁。下面这张图就是当时通过监听无线信号获取到的一条运营商流量提醒短信

有人说晚上睡觉前把手机关机就能防止通过无线监听窃取短信。这话只对了一半。你们想一下:给别人发短信的时候,如果对方手机关机了,短信是不是仍然可以发的出去?所以,睡觉前把手机关机也许可以防止攻击者到你的附近窃取短信,但无法阻止攻击者在短信发送者附近窃取短信。比如攻击者要窃取A公司给你发的验证码,只需要在A公司发短信的设备附近监听无线信号即可。而对攻击者来说,在A公司发短信的设备附近进行监听显然是更划算的做法。因为只要在这一个地方,就能实现窃取所有A公司发出的验证码。

有办法防备短信验证码的漏洞吗?

靠短信实现双因子验证,总还是比完全没有双因子要强的。但因为存在上面这些问题,所以在今天,短信验证码也许仍然可以作为一个验证因子,但各公司在设计业务安全体系的时候,对它的信任度需要调低一些。至少需要结合地理位置信息、设备信息、用户特征等等来综合判断。而不能像很多年前一样,仅凭一个短信验证码就确定用户身份。

用户也不是毫无办法,可以尝试开通VoLTE功能,让短信也通过3G/4G网络传输,增加通过无线监听窃取短信的难度。具体方法是:电信用户发送“KTVoLTE”到10001,移动用户发送“KTVoLTE”到10086,联通用户发送“VBNCDGFBDE”到10010。但目前不一定所有运营商在所有城市都支持了VoLTE。如果对安全比较重视,建议单独准备一台手机,这台手机禁用WiFi,禁用移动网络,仅用于打电话发短信。所有重要的验证码都只用这台手机来接收。至于“睡觉前关机”,也许有那么一点用。但手机毕竟是个联络工具,万一家人夜里有急事找你呢?

至于运营商,为阻止通过无线监听窃取短信的攻击,应加快2G网络的淘汰,尽早让短信业务默认都使用VoLTE。手机厂商也应向用户提供关闭2G支持的选项。否则,即使运营商默认用了VoLTE,攻击者还是可能有办法让用户的通信降级到GSM。而各公司自建的用来发送短信的“猫池”,也应升级为使用VoLTE来发送。(编辑:Ent)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
如在其他平台看到此文章被盗用,(文章版权保护服务由维权骑士提供)

}

前言 温馨提示:前言较长,如果引起不适可以直接向下滑动跨过“山和大海”,穿越“人山人海”直接进入正文。


这是第四篇产品分析了,前面写完之后,被各种diss。其中更是被两位重量级大佬直接和间接的diss。
第一位大佬在欣赏我写的文章同时表示我是不是工作很闲。怎么说呢,跟创业公司11117比的话确实可以称之为闲了。但是我写这个东西基本上都是在班车上、午休、平时下班后以及周末的时候,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
第二位大佬是产品大神张小龙。我们3年2班组织部长转的张小龙老师在饭否的日记:要提防那些Blog写得好的产品经理,因为在Blog上花的时间越多,在产品上花的时间就越少。原来还以为有例外,现在看起来无一例外。
哎,扎心呐老铁。不过话说梁宁老师也是腾讯出来的,也写了好多blog,难道梁宁老师做产品也做的不好嘛?嘿嘿……
其实关于写作这个东西,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如果没写过什么东西,有些人会觉得只知道做,没什么沉淀;如果写的多了呢,又有人会说比较闲;如果说的多写的少呢,又有人会说只会耍嘴皮子。
我觉得吧,这个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只要目标明确了,能够有所提升,那就是好的。
前面写了三篇子弹短信的分析,更多的是分析和猜测子弹短信的逻辑。最近子弹短信很安静,据老罗说正在酝酿一个大招,砸10亿去获取1亿用户,打通熟人关系链。我想破了头也想不出来有什么杀手锏可以在这么短时间内做到,去年开始走红的抖音,也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强运营才达到现在的效果。
不过大家都知道老罗的营销功底不是盖的。这个在子弹的身上发生也未尝不可,毕竟在过去一个月里创造了7天用户500万,融资1.5亿的记录。
不过我做为一个产品经理,还是站在产品的角度来分析下子弹短信,同时把自己当做一个子弹PM,看看可以如何通过产品策略来实现产品的发展。只分析不产出方案的产品狗都是流氓狗。
在此声明下,我其实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和热爱学习的产品经理。之前一直做财务工作,偶然的机会有幸得峥sir赏识转做产品经理,到现在做产品经理一年半的时间。我目前做的跟2C产品关联性较小,但一直对于2C方向感兴趣,所以找些比较典型的产品分析下,梳理和应用下产品思维。
分析的不好欢迎大家多拍砖和批评指正,不过希望大家在拍砖的同时能够也有条理的指出是哪方面不行,而不仅仅是吐槽。如果吐的有逻辑,吐的有条理,我会非常感谢的!
另外,建议阅读本文前可以先阅读下前面写过的三篇文章。主要是考虑有些同学可能对于一些概念,如用户体验要素等不太了解,由于前面的文章已经讲过,所以在此不会再展开描述。但这些概念如果不了解,可能会影响对于下面分析的理解。
好了,下面开始我的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子弹现状、子弹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子弹产品逻辑设计子弹产品策略和总结五个方面来谈下子弹短信的发展。

一、子弹现状 七麦数据显示目前子弹短信的下载量日益下降,目前日均下载量已只有七千。

二、子弹面临的问题2.1 核心功能基础薄弱。 子弹一直突出的亮点是高效沟通。具体沟通如何高效已经在前面写过的文章中有提到,在此不再叙述。
但子弹短信提高效率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优化交互的方式来实现。对于用户体验来讲,交互与UI只是用户体验其中的一小部分,主要是站在用户能够感受、触碰到的层面去设计。基于交互层面优化做出来的东西,乍一看确实能够让人眼前一亮,比较致命的是,基于结构层建立的“核心功能”,底层(战略层)不够牢固,容易被抄袭,缺少核心竞争力。
而从用户体验要素战略层来看,子弹短信到底能为用户解决什么痛点,似乎是个难题。对于很多用户来讲,子弹所解决的问题只能称之为难受,而难受不能与痛点划等号。交互层面解决的问题往往不如战略层来的直接和彻底。比如当年微信的推出,解决了用户即时通讯免费的问题。这个是一个质的跨越,谁敢说往外掏钱不痛?

2.2 目标用户定位似乎不是很清晰。 子弹短信的定位是:注重高效率的熟人关系链。但是注重高效率的人都有哪些呢?似乎这个需要用户去稍微费点脑筋去想一下。另外我一直没太想明白,熟人、高效之间通过怎样的强关联联系到一起。强行关联不等于强关联。而且熟人的关系定位,让人很容易对标微信。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讲,目标用户定位不清晰,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2.3 即时沟通语音转文字准确率不够高。 语音转文字是子弹短信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一个槽点。亮点是可以输入语音,输出文字+语音。但是在普通话不够标准,同时语速过快的情况下,翻译的就不是很准确了,会成为一个槽点。

2.4 好友数量少,高效率不容易体现。 到目前为止,我在子弹短信沟通比较频繁的好友只有1个。所以对于列表页直接回复,待办消息这样功能的优点就无法凸显了。

2.5 锤友群不活跃,用户留存率低。 在锤友群展示的界面,非常的杂乱无序,浏览很多群也不太容易找到感兴趣的群。另外加了群之后,群里面活跃度也很低。

三、深入分析子弹产品逻辑 上面分析了子弹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做为一个致力于产品工作的非2C方向的产品汪,尝试提出以下解法。


无论是否可行,想法还是要有的,相信每个认真的产品汪的都很渴望自己能够操刀一款产品。

3.1 设计产品前的思考 首先,先让我们通过几个why剖析一下子弹短信:

Why1:子弹短信的目标用户都有谁呢? 这个问题先留着,继续看下面的问题。

Why2:为什么很多用户说子弹短信没用呢? 根本问题还是在于没有解决这部分用户的问题。

Why3:为什么这部分用户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呢? 因为这部分用户可能本身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Why4:为什么这部分用户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呢? 因为问题都是要基于场景的。比如支付,我们需要购物,转账的时候才会需要用到支付,在支付的时候才会遇到问题。再比如外卖,我们肚子饿,需要吃饭的时候才会需要叫外卖,下单买外卖的时候才会遇到问题。


没有对应的目标用户,脱离了实际场景,问题就变得很虚幻了。没有明确的用户群体,会导致供给和需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导致产品失效或者一开始可能就是个无效的产品。
传统企业是先生产产品再销售,而互联网产品应该是基于目标用户去设计产品。

Why5:上面问题中提到的这部分用户是哪些用户呢? 他们应该是子弹短信目标用户以外的用户。


那么延续Why1,子弹短信的目标用户到底有哪些?貌似子弹短信并没有比较详细的提起过,更多的是强调熟人间。所以,在后面的分析中,需要先为子弹短信先建立一个用户画像。

3.2 子弹短信的基因 让我们来扒一下子弹短信的家谱。


子弹短信最早是做为老罗手机发布会的一款小的应用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后来才独立出来运作。
从锤子科技孵化出来的子弹短信,带着深深的锤科烙印。锤科是一个极其重交互的公司,子弹短信也自然而然的遗传了这一特质。在其宣称的亮点里面,语音转文字、列表页直接回复消息等也都是通过交互的方式来实现。
锤子手机的亮点,除了深入优化操作系统,其他的亮点基本上也都是通过交互流程的优化,实现提高效率。如:Bigbang、Onestep、关机状态指纹唤醒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快捷键截屏、闪念胶囊。

锤子系的整个基调就是快,即“高效”。子弹短信自然也继承了这个优点,尤其是名字更是直接凸显了这个基因。 产品的定位非常重要,尤其是最初上市时。因为一个产品的定位是从战略层面进行定义的,如果定位很容易变化,那么说明战略基本不稳定,进而导致产品失败。


锤科作为一个发展了6年的科技公司,战略方面应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吧。

3.3 构建子弹短信的第5象限

上图中,熟人、生人、2C、2B四个象限构成了整个社交市场的版图。
微信占领的是2C熟人市场,陌陌占领的是2C生人市场,钉钉和企业微信则占据了2B的企业市场。
当然,还会有些垂直细分领域的社交产品,如探探。另外,抖音和微博作为拥有大流量的社交产品,横跨不止1个象限。
微信靠着即时通讯进入社交市场, 即使发展到现在微信已经是一个生态,可以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但是微信在人们心中,第一印象仍然是社交。这个就是微信厉害的地方。
子弹短信如果一直强调熟人关系链,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子弹想挑战微信,子弹想让用户放弃微信去使用子弹。
所以,不如放弃干脆熟人关系的定位,聚焦高效率和有效社交,构建自己的第5象限。

3.4 构建用户画像并发现痛点、爽点。 在整个社交版图中,到底有哪些人比较注重高效率和有效社交呢?


其实在上面四个象限里面都会有人存在。下面通过表格的形式来绘制下目标用户、场景、痛点/爽点解决方案。
在前面《剥开子弹外壳,里面到底卖的什么药?》有提到,子弹短信的亮点主要是通过结构层的交互设计来体现,比较容易被抄袭,一旦被抄袭唯一的核心亮点不存在了就非常危险了。
产品要围绕战略层能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去进行迭代巩固地基。
高效率背后隐藏是焦虑,焦虑的人对于效率极为敏感;另外,白领在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需要丰富业余生活来缓解压力,达到身心愉悦。因此,确定子弹短信的两个战略层要素如下:

  • 解决痛点:通过提高效率缓解焦虑。
  • 满足爽点:通过有效社交使用户愉悦。
四、设计子弹短信产品策略 以下结合上面分析的提高效率有效社交两个方面来设计子弹的产品策略。

4.1 高效率 高效其实不仅限于沟通,追求高效率的人必然在很多方面都很注重高效。


(1)高效登录:即登录第三方应用,使用子弹短信登录。相信各位同学对于微信、支付宝、微博的第三方应用登录功能都很熟悉,授权给常用的app后一键点击即可完成注册,绑定手机后下次再登录直接一键点击就好,这个高效是显而易见的。而且登录是一个高频场景,作为一款社交软件,这个是属于基础的东西了。
(2)高效支付:之前老罗有提到后面会接入支付宝,支付做为一个高频的刚需场景,对于子弹的弹药补给还是很重要的。
这个很容易让人对标微信支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微信支付也有体验不太好的地方。下面来看下微信支付的使用流程。

  • 步骤多:主动扫一扫,需要3步。被动扫二维码。需要5步。
  • 操作复杂:各位应该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打开了主动扫一扫,结果商家说要扫你的手机二维码;你打开的是手机二维码,结果是需要你扫商家。切换的话,扫一扫和手机二维码还在不同的模块下,切换起来很是麻烦
这个可以参考下子弹短信的桌面悬浮球的方式来解决:
如上图,左侧悬浮球为支付快捷键,右侧悬浮球为发消息快捷键。长按左边悬浮球时,一步弹出【支付扫一扫】和【支付二维码】。进入支付页面速度超快,同时【扫一扫】和【支付二维码】在一个页面,不需要切换。炒鸡节省效率。
一般一个能够获取大流量的产品,必然要符合“高频”,“刚需”这两个场景特征。
手机桌面两个悬浮球“左支付、右通讯”,直接将流量入口前置到手机桌面,可以把控即时通讯和支付两个高频流量入口。
但如上面所提到的,毕竟通过交互方式实现的微创新可替代性较强。基于接入支付宝强大的支付场景,需要通过不断迭代更多的场景来巩固。
思考:微信为什么把付款码隐藏在【钱包】里?
我猜测可能是因为基于安全考虑吧。毕竟社交产品属于高频使用的应用,如果外露的话容易被人扫码盗刷。
另外一方面也可能考虑功能范围的一致性,觉得付款码金融属性强,应与钱包为同一功能范围。
不过支付宝里面一进去【付款码】是外露的,且不需要输入密码。也许是支付宝的风控做的较好。如果子弹接入的话,相信支付前置到手机桌面也应该能够实现。 4.2 有效社交—打造群体社交关于社交,群体社交方面是个比较好的社交方向,尤其是在大城市里,上班族希望在工作之余放松一下,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容易引起共鸣,有利于建立稳定和活跃的社交关系。
在子弹短信【发现锤友】模块可以很方便的加入锤友群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天。但是目前存在几个问题:

  • 不容易找到自己想加入的群:锤友群主要是通过距离呈现给用户,排序比较杂乱。而且,也不能按自己的喜好去搜索相应的群加入。比如我想搜索一个跟“音乐”或“李健”相关的群,没有搜索功能导致无法快速的找到;而且在群列表下滑了很久,可能也没有找到自己想加入的群。
  • 僵尸群太多:试着加了十几个群,但是活跃度很低,几乎很少会有人说话,偶尔会有人出来发个小广告什么的……
针对以上问题,设计群体社交产品策略。 将隐藏,增加【群社区】。根据不同的爱好等标签进行分类,展示锤友群内优质的作品。如下图: (1)群体社交产品形态 群体社交产品按兴趣爱好和单次任务分为长期群临时群

  • 长期群时限长,按兴趣爱好和圈层区分,群友可在群里随时交流兴趣爱好。
  • 临时群有时效性,根据某一单次活动建立,活动有效期截止后,群自动解散。

  • 加群聊天:有明确偏好需求的用户,通过关键词、标签搜索想加入的群,加入锤友群;没有明确需求的用户,在群社区闲逛浏览作品,遇到心仪的群加入。
  • 上传作品:同一个群的朋友可以把优质的作品发布到群社区。
用户根据活动内容创建临时群并设定有效期,创建后展示活动介绍。有相同活动需求的用户可以申请加入临时群,有效期截止后群自动解散。

(2)群体社交产品逻辑


  • 按时限:固定群、临时群。
  • 按爱好:音乐、舞蹈、摄影、打球、写字、拼饭等。
  • 按距离:1公里、3公里、5公里、10公里、15公里、15公里+。
  • 按圈层:同一公司、同一小区、同一学校。
按上面分类创建群,方便用户筛选,并方便根据不同用户进行不同的推荐。同时支持用户按照关键词搜索。提升用户挑选群的效率,进一步实现有效社交。

b.按时限分类群说明: 临时群:基于某个单次活动创建的临时群,临时群有有效期,活动结束后群自动解散。


如:音乐临时群。上班族大明平时喜欢唱歌,周末休闲之余想约朋友一起唱歌放松一下,但是恰好朋友没空。于是在子弹短信发出临时群消息,召集周边有相同需求的用户一起聚会唱歌。
拼饭临时群。单身狗小明周末周末想吃一顿大餐,但是一个人吃又吃不了,于是发布了临时群消息,召集身边有相同需求的吃货一起吃大餐,餐后AA结账。这里可以和接入的支付功能结合形成闭环。
长期群:群创建后无有效期,但如果长期不活跃则系统自动解散群。按照群社区的活跃程度和群内聊天活跃程度进行管理。对于活跃的优质群,推荐到群社区。如果群很活跃,对于不活跃的用户也定期进行清理。以保证群活跃度。

c.群社区展示作品: 锤友群内的锤友可上传作品到群社区,但需要经过管理员审核,优质的作品才能发布到群社区进行展示。


群社区展示要素:群名、作品、群简介、【加入群】按钮。
其中,作品形式为图片或小视频形式。图片形式,可在图片上编辑文字,类似电影字幕一样,给用户唯美的视觉享受以吸引用户。小视频形式不宜过长,可借鉴抖音、美拍等短视频形式。

d.用户路径: 对于大明用户(梁宁老师定义为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用户,即大明白,简称大明),可以按照关键词、标签、距离和圈层进行精确和模糊搜索,加入对应的群。


对于小闲用户(小闲:梁宁老师定义为有交友需求,但是对于加入什么样的团体不太明确的用户),可以按照标签、距离、圈层推荐的结果选择性加入群。

e. 群社区服务端: 针对用户画像、锤友群、群社区和运营层面提供后端基础服务。


  • 用户画像管理:用户画像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讲非常重要,有了用户画像,才能更好的设计产品以及给用户做响应的推荐。分用户基本信息(性别、年龄、选择的标签等属性)和用户行为(加入的群类型、活跃程度等)。
  • 锤友群管理:管理锤友群的标签以及群的活跃程度等。
  • 群社区管理:管理群社区的作品以及活跃程度。
  • 运营管理:对于锤友群上传的一些色情和暴力信息进行监控,及时进行删除以免触犯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给用户带来不良影响。同时,对于锤友群上传的作品进行审核,以保证作品的质量。
4.3 优化语音转文字问题 此处对于对话流-语音转文字的功能有个小的优化策略。在沟通中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机器无法识别语气,导致语音转换为文字后会比较生硬,容易导致双方产生误解。
针对该问题,可以考虑对于一些语气词进行拟人化修饰,比如结尾说ma的时候,显示“嘛”而不是“吗”;结尾说a的还是,显示“呀”而不是“啊”。
另外,机器根据人的不同语气,自动补充相应的表情,表情往往能够将起到对文字很好的修饰作用,让沟通更友好。
(此处优化建议感谢由京东智能音箱部门刘心宇小盆友提供)

五、总结 写到这里,关于子弹的专题在没有新版本推出前应该要告一段落了。


子弹最近没什么动静,老罗之前在京东专场直播有说过在酝酿一个打通熟人关系链的方案,预计到6个月内会切1个亿的用户进来。
虽然子弹发展的很快,不过对于一下子切1个亿的用户,是否能留下来,我目前还是持怀疑态度。去年抖音用户达到1个亿的时候花了将近1年的时间,而且抖音的算法和运营也是非常的厉害,能够获取用户之后保持比较好的留存。
反观子弹的话,先不说其他的,关于技术底层现在还是网易云信提供的服务,MVP推出产品的时候无所谓了,但是真到了1个亿的用户,技术能力是否能支撑的住很成问题。当年米聊因为引入的用户过多,系统能力跟不上,经常丢失消息,导致用户流失严重。
通过对子弹短信的分析,有很大收获。其实产品的底层都是一样的,都是基于对人性的解读。
子弹策略中的形态也适用于抖音。抖音本质上也是一款社交产品,主要是通过生产优质短视频内容来吸引用户。如果抖音按上面逻辑切入即时通讯以及群社区社交方向,对于抖音来讲是不错的选择。而且抖音从战略层具有核心竞争力,背后的智能算法推荐和极强的运营策略,都是其他公司无法轻易复制的。而在即时通讯方面,目前子弹短信主要是在交互层面所做的创新,并不能构建核心竞争力。
不管怎样,子弹短信在一片红海的社交市场能够引发如此大的反响,也实属很不容易了。
期待互联网的江湖里面多跳出来一些像子弹短信、拼多多这样的新秀,给互联网世界增添几分精彩,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本文由 @孙宇瞳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验证码短信平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