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的宽商贸时代系统里面的一店二店调拨如何记账智慧商贸单怎么修改 求大神帮忙

江户时代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江户时代(:えどじだい;日-日),又称德川时代。庆长八年(1603年)由在(今)开创幕府,江户时代开始,至庆应三年(1867年)大政奉还,历时264年。是日本历史上武家统治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江户初期,德川家康建立起严密控制下的政治体制,经过、两代将军,幕府统治趋于稳定。
政治一安定,经济也随之发展,在时代发展良好,商人与町人盛行。
江户中叶,幕府财政陷入困境,实行后暂时恢复财政,之后再度恶化,在其后由推动的、推动的等企图改善,但却未解决根本。
江户时代将军是最大的,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主必须听命于将军。
将军与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
在德川时代,全体居民都被严格地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江户日本对外实行,严禁与外国贸易,禁止日本与海外交往,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只许同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18世纪上半期,的萌芽产生,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庆应四年(1868年)德川幕府彻底垮台,江户时代结束。在此之后,日本基本结束了幕府统治的时代。
江户时代历史
江户时代一统天下
庆长五年(1600年)奠定了江户幕府的
天下。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在江户设幕府。庆长十年(1605年),德川家康为了确立将军世袭制,决心让位于德川秀忠,在挫败了和朝廷的反对之后,德川秀忠接替德川家康成为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自称“大御所”,迁居到遥控朝政,与的德川秀忠形成两个政治体系。
元和元年(1615年),通过“”与“”两场战争,消灭了德川氏最大的劲敌丰臣氏政权。同时家康时期又采取了大名改易政策,并颁布了《》、《》等措施,这些都为江户幕府两百多年的霸业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江户幕府建立后,虽然享有崇高威望,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并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将军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将军与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这些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的特权,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德川幕府为了从思想意识上培养武士这个支柱,大力宣扬武士应具有忠、义、勇的“”精神,使武士为其效力和卖命。
江户时代武断政治
元和二年(1616年),德川家康去世,二代将军正式掌握天下大权。为了有力统御大名,改易了等,并建立“”;同时严格对待朝廷,将五女嫁给。为政风格上,起用了、等人担任幕府中枢的,发挥自己的领导风格。另一方面对家臣、亲属,甚至朝廷管制都相当严格,对外贸易仅限于平户、两地。
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秀忠把
三代将军德川家光
将军让给长子,自己效法父亲德川家康成为“大御所”退后掌握实权,在江户城进行二元政治。
最初是考虑隐居遥控政务,但最后是居住在江户城的西之丸(现在的所在)。宽永三年(1626年),德川秀忠和家光领等多位大名上洛,在二条城拜见后水尾天皇和中宫和子,并升为。宽永八年(1632年)德川秀忠去世,解除了二元政治,开始由将军亲自执政的政治。确立了老中、、、的制度,并将幕府的现职将军定为最高权力者。宽永十二年(1635年),修订《武家诸法度》,对诸侯施加为义务的规定。垄断的利益,强化压制,
宽永十四年(1637年)的,四年后完成了锁国政策。
在庆安年间,家光颁布了“庆安御触书”。“庆安御触书”的内容是对农民的规定。例如不准抽烟,喝茶、衣服要用木棉制作、生活俭朴、要交规定的年贡等等的规定,确保了江户幕府的财政收入来源和对农民的控制。因为这些事情,德川幕府的一连串的强权政策被认为是“武断政治”。
至三代将军时,幕府机构大体完备。
幕府设巡见使及被称为目付的监察官监督各藩,并采取大名参觐交代和大名改易等办法控制大名,但各藩仍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形成在德川将军控制下的各藩分割统治的政治体制。
江户时代继承紊乱
四年(1651年),德川家光去世,年仅十岁的在江户城中接受了将军宣下。德川家光去世后,发生浪人暴乱未遂事件(庆安事件),社会动荡不安,不过,由于保科正之和大老、老中、的辅佐,才化解了这个事件。德川家纲任职29年之间,将江户幕府机构整备的更加完善,并下令禁止殉死,并将父亲德川家光的“武断政治”改为文治政治。德川家纲晚年幕府财政恶化,由于德川家纲天生身体虚弱,时常卧病在床,造成大老酒井忠清专擅幕政,幕府威势逐渐减弱。
延宝八年(1680年),德川家纲因病去世,享年40
岁,由于没有子嗣,由弟弟继承征夷大将军的位置。天和二年(1682年),纲吉为整肃财政,设立勘定头差添役,任命佐野正因及与国领重次担任。
德川纲吉设置“”一职,重用牧野成贞和,疏远老中,实施独裁政治。德川纲吉禁止以前战国那种杀伐的风气,且推崇重视德行的文治政治,德川纲吉治世的前半部分被称为“天和之治”。
贞享四年(1687年)二月,纲吉颁布“”。这个法令的背景是防范滥杀狗的陋习,最初是很正经的法令。不过法令逐渐稳定后,甚至是连杀死蚊子都必须被判刑。
这也使得人民怨声载道。而且,德川纲吉允许的奢华,使得在家纲时期就有些不良的幕府财政再度恶化。德川纲吉统治晚期,幕府财政恶化,出现了危机。元禄十一年(1698年)发生敕额大火。烧毁三百余町,死者三千人以上;宝永四年(1707年),富士山火山爆发。宝永六年(1709年)德川纲吉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德川纲吉无后嗣,由甲州继任征夷大将军。
德川家宣将德川纲吉时期的大臣柳泽吉保免职后,起用甲府时代的家臣和,且推行文治政治。命令进行财政改革。不过德川家宣仅仅在任三年,就在正德二年(1712年)逝世,享年五十一岁。继承他的四子却只是个四岁的孩子。而家宣和家继的治世被称为“正德之治”。德川家继即位后颁布正德长崎新例限制长崎质易。继续上代的政治。但是即位三年就早夭,将军家绝嗣,
由御三家中纪州藩主继任为第八代征夷大将军。
江户时代享保改革
推行享保改革的八代将军吉宗
德川吉宗上任伊始便表现出不同于先代的风范。以后,借鉴先前在大小两藩的藩政经验,开始实行。
享保六年(1721年)至次年,连年灾害导致作物严重歉收,不但国库的收入降到了最低点,甚至连旗本的俸禄都发不出来。为此,幕府发布了“上贡稻米制(上げ米の制)”,吉宗在任期间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处理米的生产和售价的问题,因而得了个“米将军”的绰号。德川吉宗还废除赏赐虚礼,压缩行政开支。享保改革时限制修建寺院,简化佛事,历代将军陵庙也减少费用,并不再新建将军陵庙。发布节俭令,不仅对大名、旗本、武士,而且涉及一般市民、农民,从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加以限制。匡正不良风气。
延享二年(1745年),德川吉宗辞去征夷大将军职,由长子继任。德川家重时代因为有吉宗推进的享保改革,初期十分安定,而家重也充实德川纲吉时期的勘定吟味役,进行了几个独立的经济政策。宝历五年(1755年)因为农作物歉收,郡上藩农民反对藩主金森赖锦的增税、,要求免除劳役而掀起了被称为宝历郡上一揆(暴动),社会不安再一次增加。同时,健康情况每况愈下的德川家重言语表答方式也越来越不清晰,德川家重的亲信大冈忠光被重用,侧用人制度再度启用。一般认为不良政治家的成为大名也是在德川家重时代。
宝历十年(1760年),德川家重让出将军之位后自称,因此继承第十代将军。翌年,家重去世。家治因为父亲家重的遗言,开始重用侧用人田沼意次。
家治致力与老中松平武元一起打理政治,意次实施印幡沼和手贺沼的排水开垦,并计划开发和对俄罗斯贸易等。
天明六年(1786年),家治逝世,享年五十岁。在家治去世后,田沼意次立刻就失势,且马上被罢免老中的职位。
江户时代改制频繁
天明七年(1787年),成为第11代
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
将军,白河藩主就任老中。为了平息动乱,挽救幕藩体制,实现封建中兴,一反田沼意次的政策,实行以政策为中心的幕政改革。幕府奖励种植粮食作物,限制种植经济作物,
宽政二年(1790年)到宽政六年(1794年)一再发布《旧里归农奖励令》,劝导城市游民归乡务农,禁止离乡入城,以确保农村劳动力。天明八年(1788年)发布《节俭令》,要求士农工商严格遵守等级身份制,禁止奢侈享乐。
削减幕府经费二分之一、将军家内用度三分之一,连同江户城削减下来的经费中提取七成,作为救济贫民的费用和低贷资金,称为《七分金积存法》。享保、宽政年间的幕政改革,均未能从根本上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至天保年间,社会矛盾更趋尖锐。
天保三年(1832年)到天保八年(1837年),天灾频仍,导致农业歉收和全国性大饥馑,农民起义频繁发生。为维护封建统治,幕府在首席老中主持下再次实行改革。改革始于天保十二年(1841年),要点是:巩固幕藩领主制经济基础,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强迫外流的农民返乡,严格限定农民外出做工期限,严禁农民从事副业生产;抑制物价上涨,实行公定价格,禁止奢侈,矫正风俗;严格限制城乡人民生活,并且解散“”(同业公会),以废除其对商品的垄断权,实行自由交易,增加江户商品进货量。
为增强幕府经济实力,稳定财政收入,天
推行天保改革的水野忠邦
保十四年(1843年)9月发布《》(封地调换令)
,宣布将江户城周围10(日)里、大阪城周围 4(日)里范围内的大名、旗本领地收作幕府直辖领地。
为避免重蹈中国清朝在中惨败的覆辙,缓和同西欧列强的紧张关系,幕府撤销文政八年(1825年)的《》,发布《燃料淡水供给令》。实行富国强兵策,加强对江户湾等战略要地的警备,以巩固海防。幕府的对内改革措施实质在于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维护和加强封建领主所有制,因此未能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反而导致经济混乱,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天保十四年(1843年)9月水野忠邦下台,改革失败。
江户时代外患内忧
德川家庆在位后期,向土井利位、、筒井政宪等委托政治,把的之子的一桥庆喜()作为一桥家的继子,将军继任候选。嘉永六年(1853年)7月8日美国海军准将率领舰队强行驶入江户湾的及(今横滨)。在的武力胁迫下,幕府接受了开港要求,于嘉永七年(1854年)3月31日在神奈川签订了《》,日本被迫同意开放、箱馆(今)两港口,美国船可以在这两个港口加煤上水,并得到粮食等物品的供应。条约还允许美国在上述两港派驻领事,并享有。不久,英、俄、荷等国援例而至,也和日本政府签订了类似条约。西方势力的到来,江户时代被迫结束,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
安政三年(1856年)七月,作为
第一任美国驻日总领事,带着要与日本缔结通商条约的使命到下田上任,随后上江户要求幕府收下总统写给将军的书简。幕府害怕再三拒绝这项要求会使美日之间发生纠纷,所以做了让步。四年(1857年),在江户城接见哈里斯。幕政由老中来主导,安政四年(1857年)正弘去世,这之后由老中主导幕政。
安政四年(1857年),德川家定的身体情况更加恶化,此前家定的正室天亲院有君和澄心院寿明君都没有生育,即便家定迎娶了的养女(天璋院),也依然没有后嗣。幕府此刻分为两派,企图抑制幕阁专政的改革派拥立有着英明之誉的一桥庆喜,称“一桥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川齐昭、和岛津齐彬等人;欲维持幕阁专政的保守派则主张拥立与将军血统最近的德川庆福,称“纪州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在堀田正睦上京落实《》的时候,留守江户的老中格松平忠优(忠固)与南纪派勾结,向唯恐齐昭介入幕政和干预将军内府的家定进言,并在4月23日,突然让井伊直弼出任大老。6月25日,幕府却公布了立家茂(即)为嗣子的决定,7月6日,将军家定病逝,享年35岁。
江户时代武装倒幕
发生以后,愈发激起反对派(尊王攘夷派)的愤怒,使以前酝酿中的除奸计划迅速具体化,最后促成行刺大老井伊直弼的壮举。万延元年(1860年)3月3日,井伊直弼在樱田门外被倒幕志士暗杀。
早在天保八年(1837年),下级武士出身的,
在大阪发动武装起义,反对幕府的暴政,有几百人参加。尽管在一天之内被镇压下去,这次起义成为打倒幕府统治的一个信号。
文久三年(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法军舰进攻,英国舰队进攻的事件。庆应元年(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庆应二年(1866年)7月发动第2次征讨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庆应二年(1866年)萨摩、长州两藩的倒幕派武士结成同盟。
从19世纪60年代中开始,日本人民掀起了斗争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西南部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级武士,迅速扩大实力,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和倒幕的主要力量。同年五月,日本全国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大暴动和大起义。暴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物价特别是米价的暴涨和幕府为了增加军费而征收巨额的临时税。暴动从开始,扩展到将军的驻地。江户发生的暴动,比大阪暴动的规模更大,从庆应二年(1866年)五月,一直延续到明治九年(1876年)六月。群众的反幕情绪十分激昂。
江户时代大政奉还
主词条:、、
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幕府权威一落千丈。庆应三年(1867年)死,太子睦仁亲王(即)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倒幕派加紧在宫廷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获得讨幕密诏。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诏。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大政奉还”,同时却在集结精兵,妄图以此来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企图反叛。明治元年(1868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辞官纳地”。
明治元年(1868年)初,德川庆喜潜出,逃往大阪,集
结兵力,待机反扑,于是一场公开的内战爆发了。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在京都附近的伏见、鸟羽一带,倒幕军与政府军展开了决战。这场战役,幕府军队全线溃败,倒幕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倒幕军乘胜追击,直逼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德川庆喜败走江户。“”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明治元年(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战争基本结束。
明治二年(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据的最后据点五廓(),戊辰战争结束。战争中,人民群众的斗争有力地配合天皇军作战,是天皇政府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这样,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政权被推翻了,江户时代结束。明治二年(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往江户(东京),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即明治维新。
江户时代疆域
江户时代的日本统治着除(今)以外的。18世纪初以来早期资本的进入及18世纪后期虾夷地已经成为对外贸易中出口海产品的重要产地 ,虾夷地实质上已经被纳入了幕府的体系 。
征夷大将军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封地在一万石以上的大名,其领地及行政机构就称为“藩”。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虾夷松前福山的松前家没有石高(土地及收入),下野喜连川的喜连川家石高只有五千石,但它们被幕府确定有一万石的格,因此也有被称为藩的资格。需要指出的是,一般大大名的家臣,领地超过一万石的大有人在,但因为不是大名,所以其领地不能被称为藩。绵延二百六十年的江户幕府,前前后后存在的大大小小的诸藩计有五百多个,平均下来的话,各个时代所存在的藩大概有二百七十个,号称“江户幕府三百藩”。
江户时代政治
江户时代幕藩体制
主词条:、、
在江户时代,10000石达以上者便称为大名。江户时代共有2
服从德川幕府的大名
00多家大名。江户时代的政治体制为“幕藩体制”,由江户幕府和各藩共同管理国家。在幕藩体制下,幕府将军是江户时代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幕府是国家的最高的政权机关。江户幕府统治全国各地的藩国。各藩的统治者是大名,效忠于幕府。将军实质上是各藩诸侯盟主,大名处于半独立状态,仍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在自己的领地就是绝对的主宰,但受到幕府将军的控制,对幕府负担政治、军事以及经济义务。
各个藩国的大名实际上分为亲藩、谱代、外样三类。
亲藩大名是与德川家有血缘关系的藩领,在这之中有着御三家之称的尾张、纪伊、水户藩最为重要。
谱代大名又称世袭大名,是指在以前一直追随德川家康的。地位仅次于亲藩大名,大多位居幕府要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有权力,俸禄却很少,如、等。德川家康设计幕府统治必须完全由亲藩和谱代大名操控,外样大名不得参与。
外样大名则是在关原之战被迫臣服的大名,他们有的拥有雄厚实力,不过,却没有亲藩或谱代大名的权力,又常被幕府监控,即使有心要反抗德川家,也无法成事。因为外样大名的领土多在偏僻的外边,在锁国时期反而最容易跟外国势力结合,成为倒幕的主要动力。
江户时代武家法度
江户时代针对大名进行严格的法律约束,《》因此频频出台。庆长二十年(1615年)闰六月,结束后不久,德川幕府针对全国各地大名用于防御而城堡林立的情况,发布“”。紧接着,在德川家康的幕后策划下,幕府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在京都召集全国大名,发布“元和令”(1615年7月从“庆长”改元“元和”),是为德川幕府颁布“武家诸法度”之始。《元和令》共有十三条,基本内容为:
(一)、专心修练文武弓马之道,文左
《武家诸法度》
武右,古之法也,需兼备之。(二)、不可聚饮游佚。(三)、各国不可隐匿违背法度之人。(四)、诸国大名小名及诸侍从、士卒,发现叛逆或杀人者,应速追捕法办。(五)、自今以后,本国之外,不得与他国之人交往。(六)、诸国居城,即使修缮,亦当呈报,新城之建严令停止。(七)、邻国若有生事或结徒党者应速呈报。(八)、不可擅自缔结婚姻。(九)、有关诸大名参觐的规定。(十)、衣裳品级,不可混杂,君臣上下,各有其别。(十一)、杂役者不可坐轿。(十二)、诸国诸侍应节俭。(十三)、国主当选政务之良才任之。
《元和令》颁布后,德川前期各代将军多次进行了修改。宽永十二年(1635年),第三代将军就任将军后,由儒官主持对《元和令》进行修改,并颁布《宽永令》。《宽永令》的内容由原来的13条增加到19条,成为后世“武家诸法度”的蓝本。在这一法令下,德川幕府以完善法度为名,对大名实施高压政策。宽文三年(1663年),第四代将军德川家纲发布《宽文令》(21条),又增加了禁止和对不孝之子科以处罚的条文,同时禁止殉死习俗,废除令大名与重臣的人质居住江户的制度。天和三年(1683年),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颁布了以和汉文混合体撰写的《天和令》(15条),其中不再有《元和令》、《宽永令》、《宽文令》中都强调的“专心修练文武弓马之道”这样的条文,增加了“厉行忠孝,重视礼仪”条文。这表明随着幕藩体制的稳定,幕府放弃了“武断政治”,开始向重视以儒学为指导的“文治政治”转变。宝永七年(1710年),第六代将军德川家宣颁布了由儒学者新井白石用和文撰写的《正德令》(17条),增加了严禁官员收受贿赂的条文。享保二年(1717年),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颁布《享保令》(15条),宣布恢复天和三年(1683年)《天和令》的内容,此令后来一直使用到幕末。
江户时代参觐交代
是指各藩的大名在一定时间内前往江户觐见将军,并在幕府执行政务一段时间,然后返回自己领地。简言之,即大名交替履行江户幕府与本藩政务。参觐交代是幕府控制大名、强化将军权威的最有力的实际措施。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取胜后,藩主在德川家康官拜幕府将军前就于庆长七年(1602年)初捷足先登,到江户向德川家康示好,冈山藩主也紧随其后,是为外样大名参觐将军之嚆矢
。后来,长州藩主、广岛藩主、仙台藩主等东西诸侯皆仿效参觐,不过此时尚未形成制度。
庆长二十年(1615年),幕府发布《元和令》,其中第9条为“有关诸大名江户参觐的规定”,首次提到大名参觐,但并没有明确规定实施办法。直到宽永十二年(1635年),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发布《宽文令》时,才对参觐事务做出明确规定。《宽文令》把参觐交代的规定置于第二条:“大名小名在江户交替勤务,每年四月参觐。最近随从人数甚多,增国郡之费、领民之劳,今后应适当减少人数。但上京之节,应随教令,公役者当按分限行事。”
原来单纯的“参觐”将军变成了大名定期到江户执行公务;规定了“交代”的时间为每年4月,将“参觐”制度化。参觐交代制度本身是为了抑制大名势力,提高幕府的权威。在整个江户时代,这种制度被发挥到极致,对于大名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
参勤交代场景局部图
江户时代军事
军队是武家政权的统治基础,将军唯有掌握强大的
幕末的日本武士
军事实力才能镇压大名的反抗,对全国各阶级形成威慑。将军为了维持和巩固其军事霸主的地位,都要将掌控军权和扩充军备视为首要政务,通过牢牢控制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股肱之臣——直属家臣(禁卫军),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具有绝对统治权的权力性君主。江户幕府的缔造者德川家康也是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君临天下的。
将军是全国军事力量的最高统帅,幕府是指挥德全国军事力量的最高司令部。有日本学者就认为德川家康之所以最后能够取得天下,其三河时代的谱代家成团功不可没。德川家康通过谱代家成团的强固组织,拥有一大批甘愿为之浴血奋战的家臣。在,德川旗下的武士只知有德川而不知其他,为家为主,眼看必败必死也要勇往直前。所以又有“三河武士甲天下”的说法。
江户时代经济
江户时代自然经济
江户时代的经济制度是一种封建的。16世纪末,日本人口的80%以上为农民。基本的生产关系为各藩领主直接控制广大农民,农民为领主耕种一块世袭土地,并交纳一定量的实物地租和贡米。这种被称为“本百姓”的,是江户时代幕藩体制的主要经济基础。
在农村出现,农村的生产力程度由于的改造以及栽培技术的提高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一部分农民开始有了年贡之外的剩余产品。这为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地主雇佣贫雇农进行土地的耕种,同时在农村开设手工作坊,进行商品的经营,牟取更大的利益。
乡村商人统包农民的农产品及手工产品,销往外地。同时城市商人也把目光投向农村,他们向农村收购产品,牟取利润。
封建领主出于生活与财政的需要,也不得不鼓励农民进行一些经济作物的生产,农业生产日益商品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产生了农业特产区,如棉花生产集中在畿内和东海地区,养蚕集中于关东和东山地区,大豆盛产于东北地区。这样的地区性特色农业为农产品的商品化提供了契机。米、棉、油等农产品除了上交部分外,剩余部分都作为商品出售。自然经济逐渐受到冲击。
农村经济作物的生产,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从17世纪末开始,农村手工业成为手工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农产品的,使农村卷入商品经济的漩涡。上交给幕藩的租贡和农民的剩余品都向货币趋势发展。
17世纪后半期开始,为解决复杂的财政生活需要,各幕藩开始实行初期专卖制,并开始经营地方性特色手工业。一部分农民在商业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新兴的阶层。经过商人的活动与幕藩的经营,各地手工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自己的特色。手工业的主要产地有:西阵、九州的丝织业,大阪附近的棉织业,越前、美浓的造纸业,滩、池田、的酿酒业等等。
江户时代交通业
由于各产业的发达与“参观交代”制度的影响,交通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形成了以江户为中心的呈反射状的交通要道。沿海岸到京都的、经信浓到京都的中山道、通往甲州(今)的甲州街道、去往奥州(今东北地区)的与通往日光的日光街道被称为当时的“”。由于运送大米与货物的商船的增加,航运事业也逐渐发达起来。
江户时代城市化
随着各产业的发达,城市的发展进一步繁荣。18世纪晚期,日本有15%到20%的人口已经城市化了;有6%乃至10%-13%的人生活在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里。
为削弱各地大名的反抗力量,“一国一城令”颁布之后。幕藩的领主将武士聚集到城堡周围,并召集手工业者、商人也聚集到这里,形成“”,在“城下町”的基础上慢慢发展了城市的规模。到17世纪末,全国上下已有城市300余座。其中江户、大阪、京都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以江户为例,不仅是幕府所在地,而且是经济文化的中心。据元禄六年(1693年)的调查,江户各阶层的人口总数有100余万,超过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伦敦。大阪为当时商业的中心,有“天下的厨房”的美誉,江户时代在这里形成了全国市场的中心,活跃在城市的与进出大阪的商人使大阪成为当时最具活力的城市,人口也仅次于江户。另一个繁华的城市就是京都,18世纪初城内外人口达到36万左右。
城市的兴盛使商业更加繁荣。为保证商业的利益,批发商门组成同业公会,不断地积蓄起财富,出现了大阪鸿池、江户三井等大商人。
年的江户城
江户时代资本主义萌芽
江户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全国形成了以大阪、江户、京都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圈。江户是最大的全国消费市场。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船满载大米、酒类、盐、手工制品在江户港停泊。这些产品除了一部分为上交给幕府与藩主的租赋外,一半以上为进入江户流通市场的商品。以大米为例,送到江户的商品大米由米批发商卖给销售商,经“舂米屋”加工后直接送往市场销售,在嘉永()年间,仅江户城就有这样的“舂米屋”2700余间。
在大阪,于元禄十年(1697年),开设了堂岛大米市场,享保十五年(1730年),堂岛米会所成立,下设“正米商内”与“帐合米商内”。“正米商内”负责米券的发放,“ 帐合米商内”则进行相当于期货交易的证券买卖活动。每年有100万石以上来自畿内、、甚至东北的大米集中在被称为“藏屋敷”的仓库中,米商用购买的“米切手”(米券)兑换大米运往大阪堂岛米市场进行销售。除了大米之外,酒的市场也在形成。幕府为稳定米价,曾于宝历四年(1754年)下令解除对造酒业的限制,兵库县滩地方、摄津的伊丹、池田都成为著名的酒产地,兴盛的酒制造业还吸引周边百姓参加劳动。
另外,盐的产地主要是沿岸诸国。17世纪,这里出产的盐占全国盐市场的九成以上。由于城乡分工扩大,商品生产的流通、合作性日益加强。例如秋田的棉纺织业,其原料就来自藩外的大阪。这种生产方式打破了藩与藩的界限,使商品生产的市场日益扩大。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把农民卷入了商品生产的环流。农村不仅仅是商品原料的提供地,同时也成为简单加工业的工厂。商人会向农民统购一定的手工产品,支付有限的加工费;地主富农开设手工作坊,雇佣农民进行生产等等,都是这一变化的体现。这样,全国各地各地都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市场,的萌芽逐渐出现。
江户时代海外贸易
德川家康时,积极与越南、吕宋等地进行贸易,与中国和商人等等竞争,他确立持有者才能准予贸易的朱印船制度,据说时代就有朱印状,德川时代加以延续,状上会附上详细的航行目的地,以及幕府批准的准确日期,右上角则盖有将军的红色官印。日本西南的外样大名与有势力的商人便在德川家光下令锁国之前,航行著朱印船往来东南亚、台湾、之间。江户幕府锁国政策确立以后,限制朱印船海外贸易,宽永十二年(1635年)在寻求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停止朱印船航行,并废止朱印状制度。
江户时代文化
江户时代思想
宋学在16世纪开始形成学派
并逐渐影响到幕府政治。朱熹的理论侧重于伦理道德的“大义名分”思想,极符合刚刚建立起统治的江户幕府的政治需要。因此逐渐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
日本朱子学的代表人物当推与。
藤原惺窝由禅僧转向儒学,为朱子学在日本思想领域的地位作了开创性的努力。而真正使朱子学成为统治思想的是藤原惺窝的弟子林罗山。
林罗山也脱胎于禅僧,同样由批判佛教走向朱子学。在他的努力下,幕府将朱子学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并将其推广到民间。幕府资助林罗山在各地开设专门讲授朱子学的学堂,各地也出现了被指定教授朱子学的藩校。
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时期,幕府建立了直属幕府的昌平黉,大学头的职位由林家世袭。朱子学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分裂成两派。一派是为代表的海南派,
带有浓重的国粹主义倾向;另一派是以为代表的关西派,强调朱子的“穷理”理论,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
阳明学传入日本最早可追溯到的了庵桂悟。史料表明他与曾有过接触。但他的思想上并未体现阳明学的系统理论。阳明学真正在日本兴起,始于。中江随着学问的深入,他逐渐感觉到朱子学过分拘泥于外在形式,有漂浮不实的感觉。
在接触阳明学后,深感“”理论的深刻,遂倾倒于阳明学。
中江藤树之后,其弟子熊泽蕃三进一步发展了阳明学。熊泽蕃三通过与藩主、大名的接触,将阳明学传播到上层社会。熊泽蕃三之后,日本阳明学一度沉寂。直到江户后期,阳明学又出现复苏,它的鼓励实践的精神,鼓舞了一批日本社会的革命家。如大盐中斋(),吉田松阴等。阳明学还影响了一批后来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如高杉晋作、等。
古学派的创始人是。他提出朱子学与阳明学都不是真正的孔孟之道,要恢复真正的儒学,必先追踪孔孟经典,钻研先秦儒学。山鹿素行于宽文五年(1665年)撰写了《圣教要录》,批判朱子学和阳明学对儒学的曲解,遭到幕府的流放。另一名古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他也站在反对朱子学的立场上,高喊复古口号,编撰《论语古义》7卷,主张以“人情”而非政治手段来树立道德。伊藤创建的这一学派被称为“”。也是古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文学方面提倡“古文辞”,主张在本国文的基础上,吸收和摹拟先秦隋唐诗文,反对宋代文风。
同时,他将这一文学原则贯穿到自己的政治理论与道德观上,大力推崇“先王之道”,反对朱子学。
18世纪以后,在儒家学问的重重包围中,出现了一支主张回归日本古典,从本国文化中寻觅“大和精神”的“国学”潮流。它经过契冲、、的努力,到本居宣长集大成,确立了国学派的地位。契冲通过对《》与古代假名的深入探讨,总结出了国学的研究方法。主张应着眼于古典中的自然情感。国学在时期集大成。统治论方面,强调日本乃之子孙,只要遵守神道,日本可保持天下太平,皇统无穷。关于政治改革,他主张恢复“古道”,以古人之治挽救今日之危机。本居宣长之后的更是大力提倡复古神道和纯粹国学,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极大的煽动性。国学者提出的理论大多有着尊皇、复古的国粹主义倾向,这也为幕末培养了一批的活动家。
吉田松阴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町人思想
町人思想的发展与成熟是以工商业者的经济成长为背景的。在四个等级身份中,“商”的地位是最低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在经济上的实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出别具一格的町人思想。町人思想的首要任务是否定封建社会的尊卑观念,否定身份等级制度。他们首先从全人类的角度,提出人皆为天地子孙,本没有贵贱上下之分,主张“武士不为贵,商人亦不贱”。其次,对于商人的社会作用的肯定是町人思想的又一特征。心学的创始人石田梅岩就认为商人的行业有助于天下,它不为私利私欲,具有公益的性质,因而不应对商人的行业产生偏见,商人的利益也是正当的。商人出身的町人文学家在他的作品中就多处表示对武士阶层的轻视与讽刺。
江户时代文学
俳谐来源于前代连歌之发句,在江户时代经的努力使之脱离连歌,成为迎合庶民口味的短小精悍的诗歌形式。俳谐的风格幽默滑稽,带有讽刺的意味,因而得名。后来西山宗因将俳谐从和歌、连歌等古典传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取材、语言都追求自由的风格,表现城市町人的真实生活情感。元禄时期,武士出身的松尾芭蕉对俳谐进行改造,使之成为由17个音节组成的短句,并改革的内容与风格,将俳谐从纯粹的通俗消遣文学中升华,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诗歌艺术形式。
芭蕉的俳句,经过的努力推广,形式被加以固定,成为世界上最短小的诗歌形式,在今天,俳句仍然被广大人民所喜爱。它成为的特色之一。
江户时期在前代“”和“假名草子”的基础上出现了描写当世人俗风情的新形式小说 “”。“浮世”,指现实社会。浮世草子主要以町人生活与情感为描写对象。17世纪中后期出身于商人家庭的井原西鹤是江户时期浮世草子作家的杰出代表。
井原西鹤一直以町人的身份与立场关注着人世间的冷暖饥渴,创造出其著名的“好色”文学。《》、《》是其中的代表。他利用俳谐的手法,通过对町人社会男女恋爱故事的描写,肯定人的欲望与爱情,同时刻画出等级社会中商人的心理与生活遭遇,被誉为日本的顶峰作家。井原西鹤的代表作品还有《世间胸算用》、《》、《西鹤诸国话》等。在井原西鹤之后,一大批浮世草子的作家活跃于文坛。著名的作家与作品还有西泽一风的《风流御前义经记》、江岛奇碛的《倾世色三味线》、《倾城禁短气》;的《诸道听耳世间猿》等等。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井原西鹤世情小说的影响。
草双子是以图为主的小说体裁,类似于中国的连环画。它用连续性的绘画来描述一定的故事情节,配以假名解说。江户时代,这种通俗易懂的小说形式得到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平民百姓的欢迎。
江户时代艺术
,人形即木偶,是一种木
近松门左卫门
偶说唱艺术。江户时代元禄年间,一边演奏净瑠璃一边操纵木偶的表演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民间艺人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人形净瑠璃曲调,人称“义太夫小调”。加上当时著名的戏曲作家为竹本义太夫的剧团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近松创作出深受町人大众欢迎的庶民悲剧,同时也形成了其独自的悲剧创作方法。不仅如此,近松还通过自己创作实践,提出了剧本创作理论,尤其在艺术论上主张&虚实难辨论&,为日本近世戏剧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品如描写男女含冤殉情的《曾根崎心中》、《心中天网岛》等,这些都大大引起庶民的兴趣。
进入18世纪,的兴盛给人形净瑠璃带来了挑战,脚本的缺乏与对歌舞伎的盲目模仿使人形净瑠璃走向衰败。歌舞伎一经推出,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经过幕府压制的歌舞伎逐渐改变了其过于媚俗的特点,慢慢走向洗练、正规,并出现了例如、等著名的歌舞伎演员。18世纪中叶,歌舞伎大胆改革,借用人形净瑠璃的剧本上演,再次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江户时代,美术创作方面最
值得一提的是“”。17世纪后期,随着町人思想与文化的崛起,原本服务于宫廷贵族的狩野、土佐派绘画作品逐渐失去魅力,取而代之的是风格华丽、取材生动的“浮世绘”。“浮世绘”就是描写歌舞伎、、等今世浮华景象的绘画。18世纪,铃木春信发明“锦绘”,使浮世绘的色彩如织锦般华美丰富。的美人画、的歌舞伎演员画都是当时人们喜爱的浮世绘画。江户时代末期,浮世绘的描绘对象由原来的美女、歌舞伎肖像转而变为风景画,的《》、的《》都是其中的杰作。
香道这门艺术在江户时代被正式确立,
香道使用的组香大多是江户时代所制的。美丽的小道具以及精巧的盘物使的香道更为女性所喜好。
江户时代教育
江户时代的人们教育水平是在中古型态的国家中出奇地高的,当时的男性大部分皆识字,女子识字率也较高,一是因为私塾和寺子屋没有特定收费,富人可缴交银两作学费,即使出身寒微,如一般农家也可交以少量农作土产作学费,学费的相较便宜令多数人皆有机会受教,其二随著商业化,人流物流增加,生活技艺的提高也迫使人们必须识字以维持生计,故当日之日本社会的教育水平是颇高的。
江户时代的学校大致分作下列五种:
幕府直辖学校:如昌平学门所,以武士为对象,带有强制性;
藩学:同样以武士为对象,规模参照幕府学校,以教授儒学、汉诗、汉文、兵学及经济为主,直至幕末时候约有二百余所;著名者有会津藩日新馆、兴让馆、时习馆及弘道馆;
:幕府及藩主在乡村兴办,以教育士庶子弟为主;
私塾:约一千五百间,由著名学者建立,入学者多是慕名而来;
:提供类似现代的小学教育,学童年龄大都是六至十多岁,以训练读、写及算盘为主。
江户时代西学
德川吉宗解除除基督教书之外的洋书及汉译洋书的输入禁令后,许多与西方自然科学有关的洋书和汉译书籍蜂拥而至,随之学术研究群体也不断壮大,从而大大丰富了当时的实学和作为技术学和经验科学的实学的内涵,为近世实学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户时代作为禁教政策的一环而采取的禁书制度极其严格。用中文书写印刷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书籍禁止传入,禁止私藏,更不允许贸易。元禄五年(1692年)幕府在长崎奉行之下设一职,专司调查境外传来的书籍中是否含有基督教的内容,没有的方可输入。在整个江户时代,禁书的书名并没有公开,了解此事的仅限于负责检查书籍的官吏及其他一小部分人。关于禁书的种类,以《御禁书目录》(现藏于长崎县立图书馆)记载最值得信赖,宽永禁书有32种(一说31种),贞享二年(1685年)继《寰有诠》被视为禁书后,又把《帝京景物略》、《西湖志》等15种列为禁书,其后种类又有所增加。禁书制度的实施,对当时的中日贸易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大量被视为不含“邪教”的书籍(其中不乏汉译洋书)仍畅通无阻,输入日本。
解禁后先后传入的书籍有《历算全书》、《新写译本历算全书》、《》、《灵台仪象志》、《圜容较义》、《同文算指》、《职方外记》、《交友论》、《三才发秘》、《坚夸瓜集》、《西湖志》、《天学初函》器物篇的《》、《勾股义》等。由于希望文库中增加一些载有实利性的荷兰书籍,德川吉宗于享保二年(1717年)收入的《动物图说》(荷语版)等。由于知道了西方医药书籍的附图非常精密,名儒医、侍臣野吕元丈奉将军之命学习兰学。至德川吉宗时期彻底地结束了对“”学问的穷追,改为提倡以形和物为基础的客观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把注意力转向经世济民上来。实学成为幕府和诸藩殖产兴业、加强封建制度的有力手段。以技术学和经验科学为特色的实学都孕育着实用的、实证的、合理的、批判的性质,因此“兰学”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兰学,日本人的视野也渐趋朝向西方,大规模地吸收先进的西方文化,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江户时代科技
江户时代数学
是宋元时期最大的数学成就之一,后来不幸失传。江户幕府初年,(1642?-1708年)精心研究了先前传入的天元术知识,并加以补充发展,独立发现了、数字系数方程解法、解法等。他被人称道的点窜术,实即笔算形式的直行天元术。关孝和由此成为日本古典数学()最主要奠基人。江户中后期,日本天算之学的水平远越前代。
方面,到享保七年(1722年)数学家建部贤弘已推算出真值四十二位数字来(《不休缀术》),到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末数学家松永良弼更推算出真值五十二位的数字(《方圆杂算》),成为日本古代最精密的圆周率数值(现在法国人已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一百万位)。
江户时代历法
明清时期中国天文历算科学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和巨大影响。延宝三年(1675年)夏日食。与甚不合,而检之则可以验证。于是,天算名流保井春海发愤进行实测。次年,他的同道安藤有益著成《东鉴历算改补》。1677年发生月食,与政府根据宣明历所颁行的当年历书之记相差竟有一日;又有日食,而颁历不记之。这些情况引起了日本更多的天算学家的严重注意。延宝八年(1680年),春海著《日本长历》,关孝和著《授时发明》。次年,春海再次上表请求改历,指出:“历数一差,寒暑过候,耕种失时,农桑无利者,是以唐尧正历象,周公测日景(影),前圣之所重焉”
。于是朝廷乃召春海入京,大议改历之事,保守派抵敌不过,到贞享元年(1684年)三月终于改行。这样就结束了使用宣明历823年的漫长厉史。次年又颁行春海的贞享历(实际上是大统历的翻版),至少从名义上结束了日本人直接搬用中国历书的历史。
江户时代民族
虾夷地(哀伊努人居住地区。16世纪以后,泛指现在的北海道及其以北地区 )在宽政十一年(1799年)幕府宣布东虾夷地“上知”(江户时代,幕府把藩及其他领地收归为幕府直辖领地的做法 )之前,因为18世纪初以来早期资本的进入及18世纪后期虾夷地已经成为长崎对外贸易中出口海产品的重要产地 ,虾夷地实质上已经被纳入了幕府的对外贸易体系 ,并且与幕藩制国家日本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关系,但是至少在形式上和人们的意识中 ,虾夷地还是处于由宽永锁国令确立的对外体制规定下的一块异地,幕府只是通过“委任”大名政权松前藩的管理—— 幕府对幕藩体制外地域的一种统治形式—— 来实现它对虾夷地的权力渗透和延伸的。
天明五、六年(年)幕府派遣官员前往虾夷地探查 ,天明六年(1786年),幕府据此探查结果制定了大规模开发虾夷地计划。天明七年(1787年)继任老中的松平定信任职伊始,就十分关注虾夷地问题。
他在虾夷地问题上持有与田沼执政时期不同的主张 ,即保持松前藩的委任制和提出虾夷地非开拓论。是要把虾夷地当做防备俄国南下的一种天然屏障。
江户时代人口
从17到18世纪中叶,亚洲最重要的地区和经济体,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如果将中国和日本作为一个整个进行考察,那么庆长五年(1600年)到元禄十三年(1700年)这个区域的人口增长了45%,庆长五年(1600年)到宽延三年(1750年)则增长了90%。根据日本学者的统计和推算,享保六年(1721年)时日本全国人口达到3128万,西方学者的测算数值则为2600万。
江户时代外交
江户时代中国
宽永十三年(1636年)到天和二年(1682年),中国正忙于统一战争,无暇顾及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德川幕府也囿于华夷成见,倾向于残余势力,曾一度想假道出兵中国。这一时期日中关系仍以民间为主,而且仅限于经济贸易。天和三年(1683年)到享保元年(1716年),清朝已经完成对的收复,极为关注对日关系。康熙派官员赴日查探,试图打破对日僵局,进而建立外交关系。此时的德川幕府虽没有与清建交的意愿,但对清朝的态度已由原来的敌视、排斥转变为默认,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清朝的尊重。双方关系转暖,但仍未建立正式的官方关系,双方往来仍旧以民间经济往来为主。
江户幕府在初期的对华贸易中,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并随着两国贸易走向的变动做出调整。在这一时期内,由于受到中日贸易形势变动频繁,江户幕府管理贸一易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日本的对华贸易政策更迭频繁。在短短的年里,幕府四次调整对华贸易政策,前后使用了包括丝割符制度、相对商卖法、市法、贞享令、长崎贸易改正令在内的五种贸易制度,平均每十几二十几年便有新政策出台,其政策更迭频率之高可见一斑。在此法规的刺激和鼓励下中日贸易走向繁荣,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日本白银的大量外流。而且中日贸易的规模越大,日本白银的流失越严重。
江户时代朝鲜
17世纪初期,德川家康建立新政权后,在对外关系中积极与朝鲜讲和。庆长十二年(1607年)终于迎来江户时代第一次,标志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庆长十二年(1607年)至文化八年(1811年)两百年间,朝鲜通信使共访日十二次,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在17、18世纪东亚文化交流史中实属罕见。
江户时代的文人通过与朝鲜通信使诗歌唱和、笔谈、书信等形式,朝鲜间接地源源不断地向日本传播着中华文化。在闭关锁国的日本江户时期,中日文化直接对话交流的机会不多,朝鲜通信使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在德川“锁国”时代,对马藩与朝鲜的贸易以三种运营方式进行,即封进(向朝鲜国王进献)、公贸易(政府之间的贸易)、私人贸易(商人之间的贸易),私人贸易在17世纪后期兴盛起来。日朝贸易以“药材、丝、绸衣料”为主,同时也包括银、铜等金属。但是,生丝贸易也将中国纳入其中,日本、朝鲜、中国之间贸易的往返路线于是由“”和“银之路”构成。
江户时代琉球
庆长十四年(1609年)萨琉之役对于琉球和日本的关系、中琉关系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宽永十一年(1634年),被萨摩藩入侵的琉球在岛津氏的主导下开始向江户幕府派遣使节。这种从宽永十一年(1634年)至嘉永三年(1850年)持续两百多年的朝贡行为也简称为“上江户”。
江户时代西欧
天文十一年(1542年)至天文十二年(1543年),漂流至(位于日本九州南侧),拉开了日欧接触的序幕。自宽永十八年(1641年)至嘉永六年(1853年),成为日本唯一直接接触的欧洲国家。继葡萄牙和西班牙,16世纪中后期荷兰在利益的驱动下,开始了向海外扩张,寻求经济利益的活动。荷兰慈善号,由英国人领航,最终于庆长五年(1600年)4月19日抵达日本的丰后(日本九州的东海岸)。
这是日本与荷兰的首次接触。庆长七年(1602年),通过特许状和公共集资成立。
荷兰东印度公司可以的名义建造防御工事、任命长官、为士兵安排住处以及同在亚洲的列强签署协议。
嘉永十八年(1641年),长崎荷兰商馆建立并开始成为锁国时期日欧交流的唯一组织机构,随着日兰贸易的交往,欧洲的文化、技术、学问被源源不断地传播到日本,在日本经过漫长时间的传播与融合后形成兰学。在长达218年的锁国时期,长崎荷兰商馆成为日本学习西方文化的窗口,并在日本近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户时代俄罗斯
自17世纪末扩张至远东西岸的之后,就在一直在寻找一条可以和日本进行贸易的海上航线。而在不断南下的过程中,对北方诸岛进行贸易以及殖民统治,并在其上建立据点就成为俄罗斯打开对日航路的基础。并且自元文四年(1739年)以来,俄船在日本水域出没也就使得日本对俄罗斯有所警惕。江户中后期,由于幕府对的弛禁以及财政危机,开发北方经营北方,就成为了18世纪后半期日本国内自幕府高层至中下级武士中的一种共识。并且自明和八年(1771年),俄罗斯向日本长崎荷兰商馆递交警告性书信,以及之后拉克斯曼和列扎诺夫两次俄使前来,都给日本国内以很大的压力。而以列扎诺夫使团出使任务的失败,俄罗斯舰队劫掠北方诸岛日本据点为标志,“北寇八年”事件正式拉开帷幕。
日本与俄方于文化十年(1813年)达成了初步的北方领土划界协议。而日俄双方再次将北方诸岛领土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则是40年后的普提雅廷来航。嘉永六年(1853年)中将率舰队至叩关,并且沙皇尼古拉一世同时也向日方控制之地派出考察队并占领了日方据点。之后双方通过谈判签订了《下田条约》并划定了双方的北方边界。
江户时代社会
江户时代武士
武士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6%,属于统治阶层。根据其门第高低与政治权力的大小,武士群体又划分出二十多个等级,他们拥有很多特权,可以担任官职、受领俸禄,绝对服从权威。
将军:是全国最高统治者,下设老中,决定政策,统辖政务,负责控制朝廷、大名与外交。
三百位左右的大名及旗下家臣:大名是各藩的统治者,下设家老、年寄等,直接统治人民,拥有领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贡征收权等。
公家贵族、神职和的地位亦等同于武士,人口大致上有六十万人,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二。
江户时代农民
人数共有二千五百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江户幕府的收入主要依赖农民的年贡。因此为保证大米等粮食的供应充足,幕府千方百计提高对土地产量的剥削,不断地变换租税收取制度,提高农民上税的份额,对农民的搜刮几乎到了使农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境地。为防止农民从土地上流失,严禁土地的永世买卖。
同时为了防止农村生产、生活的商业化,三年(1650年),幕府向全国农民发布《庆安告谕》,禁种,提倡节约。并通过改革币制、强制捐献、垄断专卖等形式压抑商品经济的发展。
江户时代工商业者
很难把手工业者和商人明确的分开,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活动经常重叠。工匠及商人人数共有一百八十万人,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六。
江户时代秽多/非人
地位等同奴隶的阶级,为数三十万人,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一,位列于士农工商四民之下。
江户时代历代将军
代数名字在位起止备注1
建立江户幕府,1605年让位于三子德川秀忠
最终奠定幕府统治的基础,被称为“武断政治”4
因任内发布不合情理的“禁止杀生令”而被百姓称为“犬公方”
江户幕府中兴之祖,因有效稳定米价,百姓尊称为“米将军”
孝明天皇妹夫
兼任内大臣,末代幕府将军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娄贵书.幕藩体制──武家统治之大成[J].贵阳: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4)
.日本文化史的时代划分及各时代的文化特征[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
沈仁安.德川时代三大改革的比较研究[J]:日本学刊,1996(6):第128页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163—164页
吴春燕,王萌.论德川身份等级制中的“差别”现象[J]:日本问题研究,2010(01)
.德川时代后期武士阶层的社会流动及其启示[J]:探索与争鸣,2015
.日本德川幕府锁国的原因及其影响[J]:世界历史,1983
杜慧君.日本锁国时期长崎荷兰商馆的文化功能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影子将军”—日本近世大御所政治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吴丽丽.日本德川幕府时期第二代“御台所”——崇源院[J]:现代交际,2010
赵曼婷.日本德川幕府的禁教与锁国[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2)
管宁.日本德川幕府锁国的原因及其影响[J]:世界历史, 1983(01)
娄贵书.幕藩体制──武家统治之大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4)
.德川家光[J]:日语知识,2002
.日本历史网[引用日期]
儿玉多幸,陆伯骏.日本幕府时期一项人狗颠倒的奇怪法令[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
.大公网[引用日期]
吴廷璆.《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第281-282页
吴廷璆.《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第286页
吴廷璆.《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第290页
日本史.《日本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第302页
李家桂; 许永璋
.日本倒幕运动成功原因试析[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
.日本史[引用日期]
刘娴.德川幕藩制度研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11
张晓刚; 端木迅远
.德川幕藩体制形成与确立期的谱代大名[J].沈阳: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李玉明; 高慧燕; 朱欣雨
.浅谈“亲藩、谱代与外样大名”[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
石井紫郎.《日本思想大系:近世武家思想 》.东京:岩波书店,1974:第454-455页
李卓.日本江户时代天下太平的政治保证——德川幕府的大名统治政策[J].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松平太郎 .《江户时代的制度研究》.东京:柏书房,1971:第323页
大久保利谦、 儿玉幸多 等.《史料による日本の歩み : 近世编》.东京:吉川弘文馆,1955:第79页
李杨洋.日本江户幕府时代的军国政治[D]
.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左学德; 王晓燕
.日本江户时代的幕藩体制与商品经济[J]:北方论丛,2007
王铁桥; 张文静
.论江户时代的日本社会结构与儒教文化[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
娄贵书.幕藩体制──商品经济的温床[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2)
[德]贡德·弗兰克,刘北成译.《白银资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第157页
.日本江户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J]:世界历史,1990
张波.论德川幕府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王明兵.江户初期禅僧对“朱子学”的皈依与“脱佛入儒”[J].长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安德鲁·戈登.《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中信出版社,2017:第101-102页
.试论林罗山的理学思想[D].延吉:延边大学,2015
金银松.论中江藤树的阳明学思想[D].延吉:延边大学,2001
韩东育.徂徕学与日本早期近代化的思想启蒙[J]:历史研究,2002(05)
.近松门左卫门的艺术世界──以悲剧创作和戏剧论为中心[J].:日本研究,2007(02)
.日本通[引用日期]
.中国古代天文历算科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1984
《增修日本数学史》,第140页。
[日]菊池勇夫.《幕藩体制和虾夷地》:雄山阁出版,1984:第91-93页
[日]虾夷地之仪是迄见分仕候趣申上侯书付,新北海道史 .第7卷 , 第331-342页.
[德]贡德·弗兰克,刘北成译 .《白银资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第156页,第235页
姚春霞.德川幕府中前期的日中关系与长崎贸易[D] .延吉:延边大学 ,2009
何宇 .清前期中日贸易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温伟婧 .朝鲜通信使与雨森芳洲的研究——以《缟纻风雅集》笔谈唱和为中心[D]:浙江工商大学,2015
.朝鲜通信使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米锋.德川时代社会结构及思想变迁[D].长春:吉林大学,2004
许樱睿.琉球王国朝贡江户的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Goodman ,Grant K. Japan and the Dutch, ,Curzon,2000 P.9
(美)马克· T ·胡克著,黄毅翔译.《荷兰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第97页
.日本锁国时期长崎荷兰商馆的文化功能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幕末日俄军事冲突与《下田条约》[D]:东北师范大学,2011
娄贵书.日本石高分封制与幕藩体制——兼论石高分封制下的武士[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8)
.日本江户时代的农民境况[J]:历史研究,1985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明锦宽商贸有限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