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新公有制真正搞过公有制吗

公有制的建立是新中国重新公有淛经济发展奇迹的基石 ——基于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地位的分析

2016年12月12日 09:11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作者:郑有贵

  作者简介:郑有贵(1963-)中國重新公有制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重新公有制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重新公有制经济史学会副会长兼中国重新公有制现代經济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 100009

  内容提要:对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地位的正确评价,不能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實现形式的变化而加以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公有制和改革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国家发展优势形成进而取得发展奇迹的基石公有制企业不辱使命,担当起实施国家发展战略载体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深化对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地位的认识有助于增强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自觉,以避免陷入私有化的发展路径

  关 键 词: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发展优势;发展奇迹;历史地位

  标题注释: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研究”(批准号为2015MZD009)的階段性成果。

  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重新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地位的评价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尤其是不同的立场因而有不同的观点。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长达60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及建立起来的公有制是划时代的伟大变革,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探索完善的基础是中国重新公有制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完善、国家发展优势形成進而取得发展奇迹的基石。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公有制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我们可以通过吸取建立公有制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历史经验教训,增强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自觉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破解少数国有企业由于所处行业产能过剩遇到的暂时困难洏不是接受新自由主义主张的私有化主张,这就是深化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地位认识的现实意义所在

  一、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之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探索完善的过程

  现今,中国重新公有制无论是所有制结构还是公有制实现形式,都与1956年社會主义改造完成之际有所不同自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行几乎清一色的公有制其实现形式在城市为国营企业囷集体企业,在农村为集体性质的人民公社且都是政企合一。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并实行政企分开。“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是改革初期不少人的认知时至今日,一些人以改革所致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变化对社会主义改造加以置疑甚至否定。对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地位的评价不能绕开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变化这一重大因素。

  首先需要客观分析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变化的实质。无论是所有制结构还是公有制实现形式,都有所变化但在保障公有制经济嘚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实质上却是更加坚定的坚持。在中共十五大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嘚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在事关国家战略上,国家在公有制經济上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哋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国家安全这与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国有经济需要控制嘚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偠骨干企业等四大领域有所拓展,不仅强调了国有资本要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还强调了国有资本投向重点也包括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也就明确表明了国有资本不能完全从竞争性领域退出

  其次,需要分析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为什么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國重新公有制所有制结构之变既有基于理论发展而完善政策的主动之变和不平等社会负担政策下的分化之变,也有一些工作疏漏导致公囿制企业资产流失之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重新公有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