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数据线连接只显示音频不显视频文件大量音频文件

随着越来越多的设备开始采用USB Type-C接口,HDMI Licensing今日公布一种新版USB Type-C数据线,它将在直接支持HDMI输出,用户无需在购买单独的转换器,要知道现在USB Type-C转HDMI转接器可不便宜。当然,还得需要源设备本身支持通过USB Type-C输出HDMI信号。另外HDMI Licensing表示这种新型数据线并不向下兼容现有设备,现有设备无法通过软件更新得以支持。

据悉,这种数据线利用了全新的HDMI Alt Mode新标准,该标准较大支持HDMI 1.4b,这意味着它将支持4K分辨率,音频回传通道(ARC),集成网络通道(HDMI Ethernet Channel),消费者电子控制功能(CEC)。但遗憾的是,这种新型数据线并不支持HDR或者4K流媒体服务,因为后两者需要HDMI 2.2标准。目前支持该新标准的设备尚未宣布。

  • HDMI是被设计来取代较旧的模拟影音传送接口如SCART或RCA等端子的。它支持各类电视与电脑图像格式,包括SDTV、HDTV视频画面,再加上多声道数字音频。在传送时,各种视频数据将被HDMI收发芯片以“最小化传输差分信号”(TMDS)技术编码成数据数据包。规格初制订时其最大像素传输率为165Mpx/sec,足以支持1080p画质每秒60张画面,或者UXGA分辨率();后来在HDMI 1.3规格中扩增为340Mpx/秒,以符合未来可能的需求。HDMI也支持非压缩的8声道数字音频传送(采样率192kHz,数据长度24bits/sample),以及任何压缩音频流如Dolby Digital或DTS,亦支持SACD所使用的8声道的1bit DSD信号。在HDMI 1.3规格中,又追加了超高数据量的非压缩音频流如Dolby TrueHD与DTS-HD的支持。标准的Type A HDMI接头有19个脚位,另有一种支持更高分辨率的Type B接头被定义出来,但目前仍无任何厂商使用Type B接头。Type B接头有29个脚位,容许其传送扩张的视频通道以应付未来的高画质需求,如WQSXGA()。Type A HDMI可向下兼容于现今多数显示屏与显卡所使用的Single-linkDVI-D或DVI-I接口(但不支持DVI-A),这表示采用DVI-D接口的信号来源可以通过转换线驱动HDMI屏幕,但是此种转换方案并不支持音频传送与遥控机能。此外,如无HDCP认证的DVI屏幕也将不能收看从HDMI所输出带有HDCP加密保护的视频数据。(所有HDMI屏幕皆支持HDCP,但大多数DVI接口的显示屏不支持HDCP。)Type 提供HDMI接口相关的防拷保护技术。此外,HDMI也受到各主要电影制作公司如20世纪福斯、华纳兄弟、迪士尼,包括三星电子在内的各大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以及多家有线电视系统业者的支持。

  • 依照接口类型分类COM接口和USB接口1、COM接口也叫串口,是接在台式电脑后面的,目前正在被淘汰。优点是价格低廉,支持刷机(部分手机只能用串口线刷机);缺点是拆拔极度不方便,不支持笔记本电脑,传输速度也比较慢。正在加载2、USB接口是主流,优点是方便快速稳定,支持所有型号的电脑;缺点是带IC(中央控制芯片)的价格稍高,另外部分数据线不支持刷机功能。

  • USB从1994年11月11日发表了USB V0.7版本以后,USB版本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为3.0版本,成为当前电脑中的标准扩展接口。当前主板中主要是采用USB1.1和USB2.0,各USB版本间能很好的兼容。USB用一个4针(USB3.0标准为9针)插头作为标准插头,采用菊花链形式可以把所有的外设连接起来,最多可以连接 127个外部设备,并且不会损失带宽。USB需要主机硬件、操作系统和外设三个方面的支持才能工作。当前的主板一般都采用支持USB功能的控制芯片组,主板上也安装有USB接口插座,而且除了背板的插座之外,主板上还预留有USB插针,可以通过连线接到机箱前面作为前置USB接口以方便使用(注意,在接线时要仔细阅读主板说明书并按图连接,千万不可接错而使设备损坏)。而且USB接口还可以通过专门的USB连机线实现双机互连,并可以通过Hub扩展出更多的接口。USB具有传输速度快(USB1.1是12Mbps,USB2.0是480Mbps,USB3.0是5 Gbps),使用方便,支持热插拔,连接灵活,独立供电等优点,可以连接鼠标、键盘、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闪存盘、MP3机、手机[1]、数码相机、移动硬盘、外置光软驱、USB网卡、ADSL Modem、Cable

}

  【高清时代 投影】投影仪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来说并不陌生了,可是投影仪后面的接口你真的是否全认识呢?这些接口你未必全认识哦!那么,笔者今天就来对常用投影仪接口图解,让你更加了解这些接口是什么。

第一大类:数字/模拟信号接口 HDMI接口、DVI接口、VGA接口、S-Video接口、RCA接口

  HDMI的英文全称是“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中文的意思是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其主要应用于中高端高清投影机上,少数低端娱乐投影机也配备有HDMI接口。HDMI可以提供高达5Gbps的数据传输带宽,可以传输无压缩的音频信号以及高分辨率视频信号。同时无需在信号传输进行数/模或是模/数的转换,可以唯高质量的影音信号传送。

  在投影机市场,HDMI接口是主流高清投影机的标配接口,而且近年来随着高清技术的发展,主流配置的电脑也将HDMI接口作为标准配备。使用HDMI接口连接投影仪和电脑可即插即用,非常方便。

  DVI接口,即数字视频接口,用于取代VGA模拟接口,由于传输的是数字信号,数字图像信息不需经过任何转换,因此信号没有衰减,色彩更纯净、更逼真。同时,单路DVI最高支持分辨率,双路DVI最高支持分辨率。不过在投影机领域,DVI普及度很低,因此很多情况下用户都使用HDMI高清接口来连接电脑和投影仪。

  VGA接口分为输入与输出接口,也通常称为D-sub接口或PC接口,是投影机上最常见、使用率最高的接口,主要用于连接电脑设备。其采用非对称分布的15Pin连接方式,只能传输模拟信号,其工作原理:是将显存内以数字格式存储的图像(帧)信号在RAMDAC里经过模拟调制成模拟高频信号,然后再输出到投影机成像,这样VGA信号在输入端),就不必像其它视频信号那样还要经过矩阵解码电路的换算。

  在日常应用中,使用VGA接口连接电脑和投影仪时,VGA信号线必须拧紧,否则可能出现投影图像偏色的问题,如果拧紧后问题仍未解决,则可更换连接线尝试。另外,连接了VGA信号线后,如果需要使用遥控器来操作计算机的话,还必须连接信号控制线。

  S-Video具体英文全称叫Separate Video,为了达到更好的视频效果,人们开始探求一种更快捷优秀清晰度更高的视频传输方式,这就是当前如日中天的S-Video(也称二分量视频接口),Separate Video 的意义就是将Video 信号分开传送,也就是在AV接口的基础上将色度信号C 和亮度信号Y进行分离,再分别以不同的通道进行传输,

   标准的 S-Video 接口及插头 S-Video 中文名一般称呼 S 端子,包含 4 芯(不带音效输出)、5 芯、6 芯、 7 芯、8 芯、9 芯(能提供 6 个声道的讯号输出),一般投影机上都会有它出现, 不仔细分辨会将它误认为电脑的 PS2 接口。

  对于RCA接口,许多朋友比较陌生,但说起AV接口则有很多朋友非常了解。RCA接口俗称AV接口或AV端子,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投影机、电视机、以及播放设备均配备了这个接口。但进入高清时代以来,AV接口的使用率大大降低,AV接口算是出现比较早的一种接口,它由黄、白、红三种颜色的线组成,其中黄线为视频传输线,白色和红色则是负责左右声道的声音传输。

  作为一个通用性接口,AV接口是许多非高清设备的标配接口。在非高清播放设备(如电视机顶盒、MP4播放器等)中,通过此接口可以方便的连接投影机,用投影机可以收看电视、或者使用MP4替代PC作为播放设备,都省去了连接电脑的麻烦。当然,在播放高清内容时,AV接口就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了。


第二大类:数据接口 USB接口、SD/TF接口

  USB接口作为数据读取接口获得了大家认可, 最新的 USB 只读功能, 除了常见 jpg 图片、TXT 文档之外,已经可以支持微软 Office 办公软件和 PDF 文件,甚至是 WMV 这样的视频的直接播放,基本已经可以脱离电脑的限制,独立完成基本商务 幻灯片演示,不过兼容性还有待提高。

  除了脱机演示文档之外,也有一些投影机厂商开发出 USB 视频传输功能,但是因为视频延迟等问题,USB 视频传输功能,并没有得到太好的推广,国内外仅有少部分厂商提供这样的功能

  SD 卡已经非常普及了,但是在投影机上的应用还不多见 SD 读卡器大家都很熟悉,投影机上加载这样的读卡装置,其实和 USB 只读 功能差不多, 就为方便用户直接将 SD 卡里的图片或其他文件直接读取投射出来, 并没有什么别的花头, 一般在一些微型投影机或者高端商务投影机上会看见它的 身影,不过这个接口并不是很普及。 

  TF又称T-Flash卡,全名:TransFLash,又名:Micro SD,是一种超小型卡(11*15*1MM),约为SD卡的1/4,可以算目前最小的储存卡了。对于这样的存储卡,有些投影仪也基本开始配置了TF接口以方便TF卡的使用。

第三大类:网络接口 

  网络接口如今已经成为无论是商教、家用还是工程投影机的标配接口。网络接口指的网络设备的各种接口,我们现今正在使用的网络接口都为以太网接口。在使用中,用水晶头网线连接网络即可。这里有时候要支持一点的是:如今WiFi技术的普及,这种有限连接技术已经落伍,很多厂商投影仪都改用WiFi连接网络,这种网络接口如今已经只存在老式投影仪或者消失。

  其作用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通过专用软件实现网络化集中管理,可同时控制上千台投影机;其二是网络投影功能,投影机在接入网络后,可以直接访问指定电脑的IP地址,将电脑画面通过网络直接投影出来。

第四大类:分量接口 Y接口、Cb/Pd接口、Cr/Pr接口三合一

  分量接口也称色差视频接口,它把视频信号的亮度信息和色彩信息分开传送,这样视频信号包括了分开传输的一路亮度信号和两路色差信号,因而避免了信号之间的串扰,与AV接口和S端子相比有更高的图像质量。在非高清时代,分量接口拥有最好的显示效果,而在HDMI接口普及之后,使用率也大大降低。在投影仪分量接口上,主要由三个接口组成:Y接口、Cb/Pd接口、Cr/Pr接口。

第五大类: 音频接口 3.5mm 音频接口、RCA(音频)

   音频接口分为输入与输出两种,前者利用投影机的内置音箱发出声音,后者则是将HDMI输入投影机的音频信息传送给外置音箱。一般来说,音频接口通常采用莲花接口或3.5mm接口。

  3.5mm 音频接口是现在最常见的一种规格,手机、mp3、 声卡等等基本都是使用这一规格, 标准的 RCA 数据线,黄色是视频线,白色和红色是左右声道线 RCA(音频)和之前介绍过的 RCA(视频)线一般都是一体存在的,同样是 采用莲花接口,左右声道各一条同轴电缆,完成音频的传输。

总结:   如今,投影仪技术的飞速发展,投影仪接口也在不断的变化,但如今常用投影仪接口就是上面这五大类接口。当然,现在还有很多投影仪接口笔者没有一一述说,总的来说,以上这些接口都是目前主流投影仪配置的接口,也基本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
  发烧音频领域存在诸多的玄学,比如电源、数字线等等。玄学之所以为玄学,主要是因为其中的缘由很难用科学去解释,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由于它的原理说不清道不明,无法十分肯定它是正确还是错误,很多时候只能靠亲自实践去检验,但问题也来了,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主观感觉、环境条件的不同,很多时候同样一件东西,有人表示一耳朵的区别,也有人表示听不出来区别,本来就难以解释的实物因此变得更为玄幻。而厂商也往往会利用这些玄学进行宣传与推销,于是很多时候到越是玄学的东西,价格往往越是高的离谱。

  音频产品的玄学中,线材绝对是争议很大的一类。线材里面有电源线、模拟信号线与数字信号线等等,其中模拟信号线,比如耳机线,音箱线对于声音会有影响并没有多少人怀疑,但是电源线与数字线的争议比较大,特别是数字线则会受到很多质疑。

  因为平时用的是PC-HiFi系统,所以笔者对于USB线比较关注,一直很想实际做个对比试听,但由于手头的设备以及线材有限,一直没有如愿。这次笔者找来几个比较合适的设备,AK120I I播放器以及几条USB线,正好可以验证一下 USB线材对于声音是否真的会有影响。

  对于学过数字电路、计算机的朋友来说,数字信号线,比如USB线对于声音有影响这个观点,似乎应该想都不用想的就可以否定,因为数字传说的最大优势就是可靠,信号只有0与1两种状态,即便中间出现了错误也会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纠正,最终的数据保证是一致的。这就好比我们上网看网页,服务器与我们距离可能几千里,期间经过无数的网线与节点,但是我们获取的信息不会有差错,比如同样一则新闻所有打开网页的人看到的都是同样的内容,不会因为传输误码而看到的内容不一样。因此,既然传输的数据是可靠的,那么又怎么可能会影响音质?

  笔者当年学的专业也刚好是电子通信,所以对于USB数据线最初是否定的,但后来看到网上各种表现USB数据线影响巨大的结论,也开始寻找一些理论依据,并且开始发行有影响的不只是USB数据线本身,解码器、数字界面的USB端口控制方案影响似乎要更大。如果以解码器的USB端口以及USB数据线对声音有影响为前提,笔者认为产生的原因应该如下:

  音频内容的传输不同于其他数据内容,是要求实时性的,传过来的东西不能中间有中断或者延迟,否者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听到的声音感受。这应该比较易理解,比如在线视频,如果网络状况不好,虽然看到的内容肯定是相同的,但断断续续的缓冲与停止,无疑是难以令人正常欣赏下去的。对于吹毛求疵的HiFi设备对于实时的要求更是苛刻,如果传输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即便是有纠错机制,但是重新传输的话势必会带来延迟,影响时钟频率,增大jitter,从而影响听音感受。所以如果说USB数字信号线会影响音质,那么主要原因应该在于它的实时性,不同于往U盘复制文件,早复制完一毫秒和晚复制完一毫秒都没有什么影响。而PC-HiFi之所以认为还不能与传统CD机音质相提并论的原因,笔者认为与电脑功能太多,干扰太多,系统同时运行的线程太多,容易更多的产生传输错误,不太容易保证信号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有关。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解码器的USB模块。既然是传输自然有一套标准的USB音频规范,它的作用是规范USB接口实时传输音频信号的问题,是直接集成在操作系统内的,也就是说,只要符合这个规范的USB音频产品,系统内的集成驱动就能直接支持,而不用厂商另外开发驱动程序。但这个规范的标准不高,所以一些功能强大一些的解码器,往往要高于规范标准,需要专用的驱动程序才能工作。

  在这个标准USB音频规范下,有三种传输模式:同步、自适应,和异步。

  同步:标准的同步模式其实很少见,基本不太用到的,这里省略。

  自适应:早期解码器基本都是用的自适应传输模式,主要的USB芯片方案有TI PCM270X与PCM290X系列等等。

  异步:目前比较新的解码器大都采用异步方式,有很多优点。目前主要的异步USB方案有XMOS与CM6631A,基本都需要专用的驱动才能工作。

  那么自适应传输模式和异步传输模式到底有何区别呢?这里先要了解一下USB音频处理的大致流程。电脑通过USB接口将音频数据流传递给DAC上的USB接收芯片,USB接收芯片一边接收数据,一边合成时钟信号,然后转化为标准的I2S或者SPDIF信号,再传递给后面的数据接收芯片,再之后的流程与一般的DAC就没有分别了。而在这个过程中,影响USB音质的关键,就是USB接收芯片所合成的时钟信号。

  在自适应模式下,USB接收芯片,在合成时钟信号的过程中,会根据USB传输速率的变化,对时钟信号进行实时的调整。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USB传输速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合成的时钟信号。

  举个夸张点的例子:比如现在播放一段44.1K的音频,当然就要求USB接收芯片合成一个44.1K的时钟。而这个44.1K的时钟,对应于USB传输的速率,比如是200个数据包每秒。也就是说,如果要让USB接收芯片稳定的合成44.1K 的时钟,USB传输速率,也必须稳定在200个数据包每秒。但现在的问题是,USB传输的速度不可能这么稳定,也许这一秒传递了200个数据包,而下一秒,突然增加到了400个。而这个时候,USB接收芯片会怎么做?它会把实际合成的时钟,提高到88.2K。如果再下一秒的USB速率又变为100个数据包每秒,那么相应的合成时钟就变成了22.05K。当然,这是一个极端夸张的例子。可是为什么USB接收芯片要这么做?很简单。因为如果USB接收芯片只是单纯的合成44.1K的时钟,每秒处理200个数据包,那么一旦真的收到了400个或者100个数据包,缓存就会溢出,或者断流。所以,在自适应模式下,USB接收芯片所合成的时钟信号,是随USB口的传输速率实时变化的,传输速率是主,时钟信号为从,USB传输速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合成的时钟信号。那么可想而知,这个时钟信号的jitter有多大。从而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自适应下通常不支持规格较高的音频传输(比如24bit/192KHz),还有为什么有人会说,换质量好的USB线能提高音质,因为质量好的线更能保证传输速率的稳定性。

  那么异步传输是怎么工作的呢?说起来更简单,USB接收芯片现在只需要稳定的合成44.1K的时钟,也就是说,现在这个时钟与USB传输速率无关了。可是如果这样的话,缓存的问题怎么解决?答案是,软件控制。通过一套软件,根据缓存的负载情况,实时的控制USB口的传输速率,从而保证缓存不会溢出或者断流。在这种情况下,时钟信号为主,传输速率为从,时钟信号不受传输速率变化的影响,理论上这时的jitter源,就只有工作晶振本身的误差了。

  所以异步USB模式有自己的时钟,更大的缓存以及软件上的换成控制方案,所以数据传输要稳定与可靠很多,同时可以支持更大的数据量传输,更高码率甚至DSD音频的传输,同时对于USB线材的质量依赖变得小了。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如果解码器的USB模块足够的好,那么USB数据线的影响应该也会变得小的多。

  当然,以上只是以USB传输对音质有影响为前提,笔者找到的一些理论说法,实际具体有没有影响,也必须通过实践去检验。

AK120II,选它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AK120II不同于采用XMOS异步USB方案的AK240,应该还是同步传输,对于USB线材的影响应该更敏感一些,而且AK120II本身素质不错,应该比较容易感受出来不同;二是因为笔者拿到了一根足够好的USB数据线,价格应该在千元以上,这样就不会因为只用几根几十元的USB线而欠缺合理。

  一般来说发烧级USB音频线都打印机上使用的那种USB A型方口插头,主要是因为USB A型口最为粗壮,可以用粗壮的线材来加工,插头接触也更加充分与牢固。而现在数码产品中常用的Micro USB的插头触点太过微小,比较难焊接粗壮一些的线,所以也不太适合作为要求极端的音频线材。


  Astell&Kern AK120II有专用底座,这个底座除去用于充电外,也方便连接电脑作为USB数据线使用。正常销售版本的底座的数据连接线是与标配数据线一样的线材,而笔者拿到的是特殊定制版,线材换成了一条粗壮的ALO定制线。想象一条随便一条ALO耳机升级线都要上千元,这USB线估计也是价格不菲。
  底座的底端与背板都是塑料材质,据说可以减少干扰
  电脑端的USB插头非常粗壮,里面应该有电磁屏蔽环一类的东西
  线材为ALO定制,具体采用怎么样的材料与纯度未知,但这条线非常粗壮,比22AWG的普通USB数据线粗很多,里面应该有屏蔽层。
  市场价20多元的NOHON品牌USB线,以结实耐用为卖点,按照官方图片展示里面是有屏蔽层的,相对普通的机线好一些。
  飞傲X5播放器标配的线,线材比较粗壮,线皮上的写明是22AWG/1RP+28AWG/2C,也就是一条22AWG的双绞线,2根28AWG的直通线组成,这样的线粗在普通USB线中算是很不错的了。
  最后一条是AK120II标配的数据线,线很细,摸起来的质量感觉不算好。

  本次测试的装备,就是AK120播放器分别使用4跟不同的USB线与电脑连接,作为USB DAC使用,来感觉声音是否会有区别,试听所用的耳塞为平衡线版的舒尔SE846。

  ALO线:4根线听过之后,声音最明显不同的就是这根ALO的数据线,它的声音风格都是与其余三根线不同的,声音温暖、厚润,声音规模、上下延伸都比较完整,无论素质还是听感都是最出色的。也正是这根ALO数据线,让笔者切实的感觉到了USB线确实对音质有影响,而且是很容易听出来区别。

  NOHON线:剩余的3根线与ALO线对比,都会觉得声音偏瘦、偏冷,有些干枯与发柴,包围感没那么好,声场规模也小了一圈,纵深变浅。但是NOHON线与其它两根线相比差别都非常微小,如果眼看着的换线,笔者认为NOHON线在通透性方面略占一些优势,但笔者自认为心理因素影响比较大,但如果是盲听,应该无法区分三根线的声音。

  飞傲线:总体感觉与NOHON线差别极小,只是感觉清晰度略有一点点差别,但不确定是不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如果盲听的话,自认为分辨不出来。

  AK120II原线:声音和飞傲线差别已经很小,但是仔细对比,会觉得AK120II线的声音相对清淡与舒展一些,声音更薄一些,总体感觉比NOHON线与飞傲线略差一点点,但不排除是错觉,盲听的话同样自认为识别不出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USB DAC使用时,笔者认为四根线的声音都没有AK120 II直接播放本机音乐来的好,这也并不是奇怪的事,因为AK120II本身的USB传输模块规格并不高,不像AK240那样用了XMOS方案。

  经过这次试听对比,可以说USB线对声音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但对于普通USB数据线而言,声音表现几乎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而USB线的质量、可靠性更值得关注。而发烧级USB线材不知道用了怎么样的秘诀,的确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音质,但从价格上来讲性价比很低,对于普通的音频设备来说并不值得,钱花在其它地方提升会更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据线连接只显示音频不显视频文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