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一款固态不会掉速的固态m.2,读写速度快一点的

随着大量NVMe SSD主控的问世,依靠高速PCIe通道进行传输,且体形小巧的M.2 SSD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普及度大幅提升。不过这也伴随着带来了一个问题,不少人认为现在的M.2 SSD需要加强散热措施,否则会影响性能。因此近期不仅一些自带散热片的SSD问世,不少厂商还为那些原本“裸奔”的M.2 SSD推出了专用的辅助散热设备,那么M.2 SSD是否真的需要辅助散热呢?如果不使用辅助散热的话,是否会给性能带来影响呢?

散热片是M.2 SSD主要散热形态

目前M.2 SSD辅助散热设备的主要形态是各类散热片,其结构并不复杂,大多是一块长度在2280(22毫米宽、80毫米长)的纯铝或铝制合金散热片,搭配一块导热硅脂组成,可以在绝大部分从2242到2280、不同长度的M.2 SSD上使用。

当然在品质上,这类M.2 SSD散热片还是有很多区别,有的散热片非常轻薄,如建兴T10自带的散热片,拆卸的时候手上只要稍微多用点力,就有把散热片“扳弯”的感觉,同时也仅配备了与主控接触的硅脂,因此这类散热片的降温表现就非常一般,往往成为被替换的对象。

而大多数由第三方厂商出品的M.2 SSD散热片一般会采用更加坚硬、厚实的铝合金材质打造。如在新一代华硕、技嘉的中、高端主板上都会为M.2 SSD配备这类散热片,其厚度也达到2~3mm,且散热片顶部也设计有大量鳍片,可有效增大散热面积。

▲当前主流的M.2 SSD散热片设计,通常由一块坚硬、厚实的铝合金材质打造。

另外还有少数设计更精致、由专业散热片厂商打造的M.2 SSD散热片,这类散热片甚至考虑了M.2 SSD在颗粒上可能存在双面设计的情况,即PCB两面都设计有闪存颗粒,常见于大容量M.2 SSD。所以这类M.2 SSD散热器的外壳可以覆盖M.2 SSD PCB的正反两面,并配备多条导热硅脂,从而令M.2 SSD的两面都能获得更快的散热速度,不过这也导致这类M.2 SSD散热器拥有更高的高度,安装兼容性要稍差一些。

▲由一些专业散热片厂商推出的M.2 SSD散热片可覆盖SSD正反两面,并附带多条导热硅脂。

此外,为了给M.2 SSD提供更好的散热性能,一些DIYer也早就想到为散热片采用主动散热方式,加装风扇。不过早期这类散热片大多是“土法”打造,直接在散热片顶部固定1~2个风扇,显得非常粗糙。而在CES 2018展会上,我们看到由专业厂商设计,为M.2 SSD量身定制的M.2 SSD风冷散热器终于问世,这就是来自威刚的XPG STORM RGB M.2 2280

这是一款给人第一眼印象非常不错的散热器,做工、造型都很精致,就像一款微缩版的显卡一样。在散热器的右侧内置有一个直径在1.5cm左右的下压式微型风扇,风扇的转速高达16500RPM±15%。为什么风扇不安装在散热器中部?我们分析主要原因在于M.2 SSD的高发热源是它的主控芯片,而主控芯片大多也设计在M.2 SSD的右侧,因此这款散热器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主控芯片降温。

▲风扇设置在散热器右侧,威刚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的外形看起来就像一块微缩版的显卡。

除了增加风扇外,这款散热器的设计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其内部由四层结构组成,第一层是塑料保护外壳;第二层是PCB电路板与风扇;第三层是铝制散热鳍片,可完整覆盖M.2 SSD正面的主控与闪存芯片,同时鳍片之间的风道设计也可以利用风扇带来的气流,加速M.2 SSD各部分的散热;第四层则是导热硅脂,使得散热器可以与M.2 SSD正面紧密接触。

当然四层结构设计也就意味着它的高度不小,达到了2.4cm,远高于普通散热片几毫米的高度,因此如果主板的M.2 SSD插槽靠近显卡插槽或者其他扩展插槽,再装上这个散热器的话,就有可能会对其他扩展卡的安装造成阻挡。如图所示,在这款安装了英特尔750 SSD的华硕TUF Z370-PLUS GAMING主板上,M.2 SSD上方的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已经与英特尔750 SSD紧密接触。

▲由于高度不低,因此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的安装兼容性要稍差一些,可能与其他扩展卡紧密接触或造成阻挡。

此外与普通散热器不同的是,要正常使用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我们还需要连接两条线缆,第一条是连接散热器上的2pin供电接口,使得风扇能正常运转。威刚为这个供电接口提供了一条转主板风扇3pin接口,以及一条转电源D口的延长连接线,使得用户能方便地连接使用,而另一条线缆则是用来连接主板的5050 RGB灯带接口。

这款小小的M.2散热器居然在PCB上内置了数颗RGB LED,而且还支持华硕AURA SYNC、技嘉RGB FUSION、微星MYSTIC LIGHT SYNC、华擎RGB LED四家主板厂商的灯效技术,可以与其相关主板、显卡、外设等产品同步发光,并接受相关灯效软件的控制。如下图所示,这是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在被AURA SYNC光效软件控制时,执行色彩循环时的展示灯效,相当惊艳。

▲四大主板厂商的灯效软件均可对威刚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的RGB灯效进行控制,为用户呈现出惊艳的视觉效果。

三大散热方式性能、发热量对比测试

综上所述,至此用户的M.2 SSD目前可以选择三种散热方式,一种就是保持“原生态”,什么辅助散热设备都不安装,纯粹依靠芯片与空气接触,发生热交换,被动散热;另一种则是安装、购买来自主板厂商或第三方厂商的散热片;第三种则是安装像威刚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这类新近发布的主动式风冷散热器,那么对于M.2 SSD来说,是否真的需要安装辅助散热设备,哪种散热方式更适合呢?

IOPS。虽然它并不是三星的新产品,但其技术规格放到今天来看,跟很多中端产品相比也毫不逊色。

要说不足,那么就是三星950 PRO跟很多普通M.2 SSD一样,没有任何辅助散热措施。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三种散热方式对于SSD的性能、发热量来说有什么影响。其中风冷散热测试搭配的就是威刚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散热片散热则采用了华硕TUF Z370-PLUS GAMING主板自带的M.2 SSD铝合金散热片,厚度在2~3mm。

电源:长城巨龙1250W电源

测试点评:首先我们还是从最基础的AS SSD基准性能测试来看,可以看到不论是在测试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AS SSD 1GB容量快速测试,还是将测试文件增大到10GB,测试时间长达6分钟的AS SSD 10GB测试里,无论是否安装散热设备,三种形态的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测试得分都差不多,它们的分数都在2400~2500分以内,没有明显差别,可以看作测试误差。这似乎意味着,对于M.2 SSD来说,不安装散热片也没有什么问题。于是,接下来我们将加重测试负载,为SSD进行大数据量的连续写入测试。这是因为一般SSD的最高功耗表现在写入连续型数据时,其他状态无论是随机读写还是连续读取,其功耗都要稍低一些,因此如以最大功耗状态工作,就能使SSD尽可能地产生更多的发热量。

100GB文件写入测试

100GB文件平均写入速度

测试点评:以上测试成绩均为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在不同形态,写入100GB连续型数据的测试成绩,数据源为英特尔750 1.2TB。首先从测试成绩来看,似乎还是没有安装散热片的必要,三种形态的写入速度都保持在897MB/s~898MB/s之间,不安装散热片也一样能获得很高的写入速度,只需要116秒,不到2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高达100GB数据的写入。

同时我们还在写入过程中,采用FLIR热成像仪进行了观察,在温度表现上三种形态的M.2 SSD则有极大差异—没有安装散热片的M.2 SSD,在快完成100GB数据写入时,其工作温度已经非常高,UBX主控芯片最高温度达到88.6℃。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闪存芯片温度也不低,SSD正面的两颗闪存芯片工作温度均在70℃以上。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AIDA64、CrystalDiskInfo软件进行辅助侦测。从软件侦测来看,它们目前还不能非常精准地反映固态硬盘的工作温度,在写入100GB数据时,它们侦测的结果都是72℃,与实际侦测的主控温度相差较大,我们推测软件侦测的测量点可能主要在闪存颗粒附近。当然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软件侦测还是能反映SSD温度变化的趋势。从待机状态到写入数据,其侦测的温度也会产生及时、灵敏的变化,温度从待机的34℃一路飙升到72℃,对普通用户来说,通过软件侦测温度进行参考也是可行的。

在这个测试中,虽然未安装散热片时性能没有区别,但从产品工作环境来说,如此高的工作温度对于产品的工作寿命显然是不利的,也容易引发各类潜在故障。而在配备散热片后,从FLIR热成像仪观察,M.2 SSD散热片的最高温度只有46.4℃,当然由于散热片的阻挡,我们难以通过仪器测得M.2 SSD的实际温度。不过从软件侦测方面来看,其温度只有50℃,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的工作温度应该已经低了很多。

接下来我们又通过安装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测试了主动散热器的效果。从热成像仪上观察,同样由于保护外壳的遮挡,我们难以观察到M.2 SSD内部的发热情况,只能看到M.2 SSD与插槽连接处的最高温度在46℃左右。而从软件侦测结果来看,它虽然也实现了大幅降温,但温度数值较使用散热片时还要高上4℃。虽然软件测试并不非常精准,数值只能作为参考,但在进行完这部分测试后也给我们留下了几个疑问?M.2 SSD散热设备的作用有多大,风冷散热有必要吗?

为此我们决定加大测试负载量,向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写入多达200GB的连续型数据,再次测试。

200GB文件写入测试

200GB文件平均写入速度

测试点评:随着负载的加大,辅助散热的效果终于体现出来,没有安装散热片的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在写入200GB数据时,写入速度大幅下降,从写入100GB数据时的平均898.02MB/s大幅下降到仅仅745.17MB/s。

从原因上来分析也比较简单,FLIR热像仪清晰地显示在写入近200GB数据时,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的温度达到了新高度,UBX主控芯片最高温度为92.8℃,闪存芯片温度上升到75℃,而软件侦测结果依然不是很靠谱,其温度则只上升了约2℃,为74℃。我们分析之所以会出现降速,就是因为SSD有与CPU类似的保护机制,侦测发现主控工作温度偏高时,就会自动降频,降低性能。

再看看安装散热片时的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其速度也出现了非常轻微的降速,平均写入速度为895.93MB/s。从热成像仪观察,负载增加后,散热片的温度也有明显增加—不少散热片测量点的温度都在50℃以上,软件侦测其工作温度在58℃左右。

最后再让我们来看看采用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后,加入风冷散热的效果,虽然软件侦测其在写入200GB数据时的最高温度同样也为58℃,但从平均写入速度上来看,成绩却有些不一般。在此形态下的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全程保持了平均900.05MB/s的写入速度,没有出现任何降速的征兆。而通过热成像仪观察配备风冷散热器后,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所展露的有限部分,其温度也不高,最高温度只有48℃左右。因此可以判定,风冷散热器的确能为M.2 SSD带来更好的散热效果以及更好的性能。

散热片适合普通用户,风冷散热器适合发烧友

综合以上测试,我们认为为M.2 SSD配备散热器显然是非常必要的。的确在普通的一些日常加载、读取应用中,SSD不会产生太大的发热量,如AS SSD这样的基准测试,即便采用10GB数据量的测试,完全“裸奔”的M.2 SSD也不会降速。不过一旦遭遇稍大数据量的传输任务时,M.2 SSD的工作温度就会明显上升,即使不掉速,其近90℃的工作温度对M.2 SSD的寿命也是有影响的。而一旦真的传输大容量数据,如几百GB的影音或游戏ISO文件时,则有相当大的机率出现降速,对用户的工作效率,以及SSD硬件寿命带来双重破坏。

那么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该为M.2 SSD搭配哪类辅助散热设备呢?从测试来看,我们认为采用一块高品质的散热片就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它既可以有效降低SSD的工作温度,也能保证SSD在绝大部分时候不会出现明显掉速。为什么不为普通用户推荐风冷散热器呢?

因为像威刚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这样的风冷散热器并不便宜,这一个小小的散热器价格就在259元左右,因此更适合追求完美性能的发烧友采用。我们也希望威刚能在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的基础上推出简化版的产品,如去掉灯效、简化设计,降低成本与售价,让普通用户的M.2 SSD也能享受到风冷散热的魅力。

}

随着大量NVMe SSD主控的问世,依靠高速PCIe通道进行传输,且体形小巧的M.2 SSD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普及度大幅提升。不过这也伴随着带来了一个问题,不少人认为现在的M.2 SSD需要加强散热措施,否则会影响性能。因此近期不仅一些自带散热片的SSD问世,不少厂商还为那些原本“裸奔”的M.2 SSD推出了专用的辅助散热设备,那么M.2 SSD是否真的需要辅助散热呢?如果不使用辅助散热的话,是否会给性能带来影响呢?

散热片是M.2 SSD主要散热形态

目前M.2 SSD辅助散热设备的主要形态是各类散热片,其结构并不复杂,大多是一块长度在2280(22毫米宽、80毫米长)的纯铝或铝制合金散热片,搭配一块导热硅脂组成,可以在绝大部分从2242到2280、不同长度的M.2 SSD上使用。

当然在品质上,这类M.2 SSD散热片还是有很多区别,有的散热片非常轻薄,如建兴T10自带的散热片,拆卸的时候手上只要稍微多用点力,就有把散热片“扳弯”的感觉,同时也仅配备了与主控接触的硅脂,因此这类散热片的降温表现就非常一般,往往成为被替换的对象。

而大多数由第三方厂商出品的M.2 SSD散热片一般会采用更加坚硬、厚实的铝合金材质打造。如在新一代华硕、技嘉的中、高端主板上都会为M.2 SSD配备这类散热片,其厚度也达到2~3mm,且散热片顶部也设计有大量鳍片,可有效增大散热面积。

▲当前主流的M.2 SSD散热片设计,通常由一块坚硬、厚实的铝合金材质打造。

另外还有少数设计更精致、由专业散热片厂商打造的M.2 SSD散热片,这类散热片甚至考虑了M.2 SSD在颗粒上可能存在双面设计的情况,即PCB两面都设计有闪存颗粒,常见于大容量M.2 SSD。所以这类M.2 SSD散热器的外壳可以覆盖M.2 SSD PCB的正反两面,并配备多条导热硅脂,从而令M.2 SSD的两面都能获得更快的散热速度,不过这也导致这类M.2 SSD散热器拥有更高的高度,安装兼容性要稍差一些。

▲由一些专业散热片厂商推出的M.2 SSD散热片可覆盖SSD正反两面,并附带多条导热硅脂。

此外,为了给M.2 SSD提供更好的散热性能,一些DIYer也早就想到为散热片采用主动散热方式,加装风扇。不过早期这类散热片大多是“土法”打造,直接在散热片顶部固定1~2个风扇,显得非常粗糙。而在CES 2018展会上,我们看到由专业厂商设计,为M.2 SSD量身定制的M.2 SSD风冷散热器终于问世,这就是来自威刚的XPG STORM RGB M.2 2280

这是一款给人第一眼印象非常不错的散热器,做工、造型都很精致,就像一款微缩版的显卡一样。在散热器的右侧内置有一个直径在1.5cm左右的下压式微型风扇,风扇的转速高达16500RPM±15%。为什么风扇不安装在散热器中部?我们分析主要原因在于M.2 SSD的高发热源是它的主控芯片,而主控芯片大多也设计在M.2 SSD的右侧,因此这款散热器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主控芯片降温。

▲风扇设置在散热器右侧,威刚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的外形看起来就像一块微缩版的显卡。

除了增加风扇外,这款散热器的设计实际上是比较复杂的,其内部由四层结构组成,第一层是塑料保护外壳;第二层是PCB电路板与风扇;第三层是铝制散热鳍片,可完整覆盖M.2 SSD正面的主控与闪存芯片,同时鳍片之间的风道设计也可以利用风扇带来的气流,加速M.2 SSD各部分的散热;第四层则是导热硅脂,使得散热器可以与M.2 SSD正面紧密接触。

当然四层结构设计也就意味着它的高度不小,达到了2.4cm,远高于普通散热片几毫米的高度,因此如果主板的M.2 SSD插槽靠近显卡插槽或者其他扩展插槽,再装上这个散热器的话,就有可能会对其他扩展卡的安装造成阻挡。如图所示,在这款安装了英特尔750 SSD的华硕TUF Z370-PLUS GAMING主板上,M.2 SSD上方的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已经与英特尔750 SSD紧密接触。

▲由于高度不低,因此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的安装兼容性要稍差一些,可能与其他扩展卡紧密接触或造成阻挡。

此外与普通散热器不同的是,要正常使用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我们还需要连接两条线缆,第一条是连接散热器上的2pin供电接口,使得风扇能正常运转。威刚为这个供电接口提供了一条转主板风扇3pin接口,以及一条转电源D口的延长连接线,使得用户能方便地连接使用,而另一条线缆则是用来连接主板的5050 RGB灯带接口。

这款小小的M.2散热器居然在PCB上内置了数颗RGB LED,而且还支持华硕AURA SYNC、技嘉RGB FUSION、微星MYSTIC LIGHT SYNC、华擎RGB LED四家主板厂商的灯效技术,可以与其相关主板、显卡、外设等产品同步发光,并接受相关灯效软件的控制。如下图所示,这是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在被AURA SYNC光效软件控制时,执行色彩循环时的展示灯效,相当惊艳。

▲四大主板厂商的灯效软件均可对威刚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的RGB灯效进行控制,为用户呈现出惊艳的视觉效果。

三大散热方式性能、发热量对比测试

综上所述,至此用户的M.2 SSD目前可以选择三种散热方式,一种就是保持“原生态”,什么辅助散热设备都不安装,纯粹依靠芯片与空气接触,发生热交换,被动散热;另一种则是安装、购买来自主板厂商或第三方厂商的散热片;第三种则是安装像威刚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这类新近发布的主动式风冷散热器,那么对于M.2 SSD来说,是否真的需要安装辅助散热设备,哪种散热方式更适合呢?

IOPS。虽然它并不是三星的新产品,但其技术规格放到今天来看,跟很多中端产品相比也毫不逊色。

要说不足,那么就是三星950 PRO跟很多普通M.2 SSD一样,没有任何辅助散热措施。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三种散热方式对于SSD的性能、发热量来说有什么影响。其中风冷散热测试搭配的就是威刚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散热片散热则采用了华硕TUF Z370-PLUS GAMING主板自带的M.2 SSD铝合金散热片,厚度在2~3mm。

电源:长城巨龙1250W电源

测试点评:首先我们还是从最基础的AS SSD基准性能测试来看,可以看到不论是在测试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AS SSD 1GB容量快速测试,还是将测试文件增大到10GB,测试时间长达6分钟的AS SSD 10GB测试里,无论是否安装散热设备,三种形态的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测试得分都差不多,它们的分数都在2400~2500分以内,没有明显差别,可以看作测试误差。这似乎意味着,对于M.2 SSD来说,不安装散热片也没有什么问题。于是,接下来我们将加重测试负载,为SSD进行大数据量的连续写入测试。这是因为一般SSD的最高功耗表现在写入连续型数据时,其他状态无论是随机读写还是连续读取,其功耗都要稍低一些,因此如以最大功耗状态工作,就能使SSD尽可能地产生更多的发热量。

100GB文件写入测试

100GB文件平均写入速度

测试点评:以上测试成绩均为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在不同形态,写入100GB连续型数据的测试成绩,数据源为英特尔750 1.2TB。首先从测试成绩来看,似乎还是没有安装散热片的必要,三种形态的写入速度都保持在897MB/s~898MB/s之间,不安装散热片也一样能获得很高的写入速度,只需要116秒,不到2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高达100GB数据的写入。

同时我们还在写入过程中,采用FLIR热成像仪进行了观察,在温度表现上三种形态的M.2 SSD则有极大差异—没有安装散热片的M.2 SSD,在快完成100GB数据写入时,其工作温度已经非常高,UBX主控芯片最高温度达到88.6℃。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闪存芯片温度也不低,SSD正面的两颗闪存芯片工作温度均在70℃以上。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AIDA64、CrystalDiskInfo软件进行辅助侦测。从软件侦测来看,它们目前还不能非常精准地反映固态硬盘的工作温度,在写入100GB数据时,它们侦测的结果都是72℃,与实际侦测的主控温度相差较大,我们推测软件侦测的测量点可能主要在闪存颗粒附近。当然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软件侦测还是能反映SSD温度变化的趋势。从待机状态到写入数据,其侦测的温度也会产生及时、灵敏的变化,温度从待机的34℃一路飙升到72℃,对普通用户来说,通过软件侦测温度进行参考也是可行的。

在这个测试中,虽然未安装散热片时性能没有区别,但从产品工作环境来说,如此高的工作温度对于产品的工作寿命显然是不利的,也容易引发各类潜在故障。而在配备散热片后,从FLIR热成像仪观察,M.2 SSD散热片的最高温度只有46.4℃,当然由于散热片的阻挡,我们难以通过仪器测得M.2 SSD的实际温度。不过从软件侦测方面来看,其温度只有50℃,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的工作温度应该已经低了很多。

接下来我们又通过安装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测试了主动散热器的效果。从热成像仪上观察,同样由于保护外壳的遮挡,我们难以观察到M.2 SSD内部的发热情况,只能看到M.2 SSD与插槽连接处的最高温度在46℃左右。而从软件侦测结果来看,它虽然也实现了大幅降温,但温度数值较使用散热片时还要高上4℃。虽然软件测试并不非常精准,数值只能作为参考,但在进行完这部分测试后也给我们留下了几个疑问?M.2 SSD散热设备的作用有多大,风冷散热有必要吗?

为此我们决定加大测试负载量,向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写入多达200GB的连续型数据,再次测试。

200GB文件写入测试

200GB文件平均写入速度

测试点评:随着负载的加大,辅助散热的效果终于体现出来,没有安装散热片的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在写入200GB数据时,写入速度大幅下降,从写入100GB数据时的平均898.02MB/s大幅下降到仅仅745.17MB/s。

从原因上来分析也比较简单,FLIR热像仪清晰地显示在写入近200GB数据时,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的温度达到了新高度,UBX主控芯片最高温度为92.8℃,闪存芯片温度上升到75℃,而软件侦测结果依然不是很靠谱,其温度则只上升了约2℃,为74℃。我们分析之所以会出现降速,就是因为SSD有与CPU类似的保护机制,侦测发现主控工作温度偏高时,就会自动降频,降低性能。

再看看安装散热片时的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其速度也出现了非常轻微的降速,平均写入速度为895.93MB/s。从热成像仪观察,负载增加后,散热片的温度也有明显增加—不少散热片测量点的温度都在50℃以上,软件侦测其工作温度在58℃左右。

最后再让我们来看看采用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后,加入风冷散热的效果,虽然软件侦测其在写入200GB数据时的最高温度同样也为58℃,但从平均写入速度上来看,成绩却有些不一般。在此形态下的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全程保持了平均900.05MB/s的写入速度,没有出现任何降速的征兆。而通过热成像仪观察配备风冷散热器后,三星950 PRO 256GB M.2 SSD所展露的有限部分,其温度也不高,最高温度只有48℃左右。因此可以判定,风冷散热器的确能为M.2 SSD带来更好的散热效果以及更好的性能。

散热片适合普通用户,风冷散热器适合发烧友

综合以上测试,我们认为为M.2 SSD配备散热器显然是非常必要的。的确在普通的一些日常加载、读取应用中,SSD不会产生太大的发热量,如AS SSD这样的基准测试,即便采用10GB数据量的测试,完全“裸奔”的M.2 SSD也不会降速。不过一旦遭遇稍大数据量的传输任务时,M.2 SSD的工作温度就会明显上升,即使不掉速,其近90℃的工作温度对M.2 SSD的寿命也是有影响的。而一旦真的传输大容量数据,如几百GB的影音或游戏ISO文件时,则有相当大的机率出现降速,对用户的工作效率,以及SSD硬件寿命带来双重破坏。

那么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该为M.2 SSD搭配哪类辅助散热设备呢?从测试来看,我们认为采用一块高品质的散热片就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它既可以有效降低SSD的工作温度,也能保证SSD在绝大部分时候不会出现明显掉速。为什么不为普通用户推荐风冷散热器呢?

因为像威刚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这样的风冷散热器并不便宜,这一个小小的散热器价格就在259元左右,因此更适合追求完美性能的发烧友采用。我们也希望威刚能在XPG STORM RGB M.2 2280 SSD散热器的基础上推出简化版的产品,如去掉灯效、简化设计,降低成本与售价,让普通用户的M.2 SSD也能享受到风冷散热的魅力。

}

ssd就是拿来用的,使劲折腾,它没那么脆弱,也不是多高科技的东西,三五年绝对没问题,那点掉速对体验微乎其微,刚出ssd时我花了800入个镁光m4,换了几台电脑都拆来当成系统盘,前段拿下来跑分,还是700多,由于容量太小只有128g,拿来当U盘用,图是跑分成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荐一款固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