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少少什么时候上市听说中国次贷危机即将来临临

原标题:金融危机十周年:下一个会是中国么? 次贷危机以来全球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

金融危机十周年:下一个会是中国么?

徐瑾:人类是否驯服了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更稳定了么?中国经济又从中学习到什么?下一场金融危机又将爆发在何处?

夏季是休假的季节,金融危机却也偏好夏季。

2007年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暂停三只基金的赎回业务。这三只基金管理的资产达到20亿欧元,其中大概7亿欧元涉及美国次贷债券。消息公布之后,全球股市齐跌。

面对2007年8月的金融市场风潮,FT的专栏作家吉莲?邰蒂(Gillian Tett)百思不得其解,她在一个周末午夜突然想到,她曾经出席过的西班牙信贷会议上介绍的种种“结构性投资工具”,可能正是原因所在,这些产品看起来安全却有毒。当年这次会议的资料随即被她扔进垃圾箱,十年之后的她不禁思考,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不是也可能躺在大家忽视的某个垃圾箱里呢?

潮去潮来,无论支付多少亿美元罚款,曾经血流成河的华尔街,始终能够回来主宰游戏。今年9月初,美联储副主席费希尔(Stanley Fischer)意外提前离职,他一直呼吁加强金融监管,如今看来,随着特朗普上台,放松监管将是未来潮流,其背后的风险值得关注。

2017年秋天,结束日本访学后,我去了美国短期访学,其中一站是南方城市夏洛特。这是北卡州最大城市,聚集美国银行等总部,过去一直是纽约之外美国第二金融中心,最近随着旧金山崛起下滑到第三。

金融危机过去十年,夏洛特经济逐步恢复,开始意识到不能单独依靠金融业。拜访当地的机构,有人告诉我,过去大家很骄傲于银行业,但这些年大力吸引西门子亚马逊等行业巨头,他说人们不想再做银行城(bank town)。对比之下,中国还那么多城市想建金融中心,这或许是一课吧。

当然,一切反思都是后见之明。

金融危机时,国际主流观点对于次贷的影响仍旧认知不足。2007年,我和当时担任德意志银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聊起次级债风波,他认为次级债危机只是导火索,其本身的影响力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中国更是没有直接影响,“次级房贷危机还只是一个局部性的事件,主要集中在美。”

几乎同时,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当时注意到这一新闻,组织了一个会议,作为主办者的乔依德表示,在他记忆中这几乎是中外最早的探讨会,但与会者多数没有预期到危机爆发的严重程度。

十年之后,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在2017年9月主办了金融危机十周年会议,不仅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亚当?S?波森(Adam 或直接在公众号留言),如觉侵权,敬请通知“中国资本联盟”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平台微信公众账号:CACNORG。(投稿、商务合作(微信号:ccuorg)、各金融资本机构人员招聘信息(要求合法正规金融资本机构、招聘信息要全面真实、平台免费发送。)发送邮箱:

}

原标题:取消商品房预售制:中国彻底抛弃香港模式,今后再无地产大佬

近日,内地股市不开盘,但是香港股市已经开市,整个香港股市大跌,而这其中,内地房地产股更是崩盘,血流成河。

整个内房股指数大跌4%,全军覆没,所有知名房地产上市公司在香港股市上演高台跳水。

碧桂园最高暴跌近8%,收盘跌近6%,这也是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龙头股,仍然无法抵抗住疯狂的抛售。

其它的内房股,如华润置地大跌近5%,融信中国大跌11%,绿城中国大跌超过6%,等等。

内地房地产股一片风声鹤唳,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暴跌呢?那就是这个假期的一则传闻,这则传闻目前还无法证明是否属实,但已经重创了房地产股点击免费领取500本常用规范。

这就是传闻广东在征求取消商品房预售的意见,仅仅是征求意见,而且还没有最终证实。

另外,流传出的文件显示,住建部同时向广东、湖北、四川、江苏、河南、辽宁等省发函,要求“对预售制度进行研究论证”。

虽然后续住建部市场监管人士在晚间辟谣称,征询取消商品房预售意见的情况不属实,但没有直接否认要求各地深入研究。

不管其他省份是否跟进,现在大家心里多少都会犯嘀咕,广东这个姿态,是否暗示着商品房预售制度退出已经进入高层考量。

如是,中国楼市将彻底告别“香港模式”,翻天覆地。

预售制这根从香港移植过来的杠杆,撬动了中国房改二十年来高歌猛进的历史进程,现在撤下这根杠杆,不止房企要倒下一大批,投机者也将被套住一大批。

中国内地房地产的老师,是香港。

开发商空手套白狼的本事,取经于香港;“18年不吃不喝才买得起房”的房奴炼成之路,也始于香港。

“当时,不用什么本钱,就赚那么多钱,收钱收到自己都害怕。这样卖下去,不知要赚多少钱!”1954年,香港“土地爷”霍英东用100万不到的本金,在一年时间里“盖好”并出售了100余栋四方街唐楼和香槟大厦、蟾宫大厦,净赚1000万港元,连他自己都没料到。

他这套四两拨千斤的本事,归功于他生平一得意之作——“卖楼花”。

上世纪50年代的香港,房地产市场一片沉闷,虽然人口在短短几年间急速从50万膨胀到220万,住房严重短缺,市场需求旺盛,但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很多人都买不起房,即便此前有地产商吴多泰首创“分层出售”,对普通人来说,买房仍遥不可及。

这时候,霍英东出现了,他带着本港第一份售楼说明书,给全世界的地产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改变。他开创先河,发明了一种能加速开发商资金周转、又能让普通人减轻支付房款压力的新方法——分期付款。

当时四方街还没动土,霍英东就告诉市民们,你们可以交五成定金,交楼前再分期付清余款即可。市民只需1万港元就能入市,等钱交齐了,花结成了果,租客将晋升成业主!

爱图好彩头的香港人把购买正在建设中的房屋(即期房)称为“买楼花”。

这招一出,全港疯狂,普通市民蜂拥到售楼处排长龙,地产界啧啧称奇,争相效仿。

开发商的资本金可能根本建不完整个工程,但借助于预售制,可以先拿到客户们的钱,其高杠杆效应刺激他们进一步激进拿地扩张,投机者轮番涌入炒楼花,再次助推了地价、房价的飙涨。

普通人在高房价、宽信贷的刺激之下,盲目负债买房。当时新楼盘开售的消息一登上报纸,往往一天内就订购售罄。

买房,就是新一轮造富运动。到了90年代,普通市民甚至可以借到9成的贷款,香港楼市只升不跌,普罗大众皆为楼狂,“1997年在香港,不买房就是傻子”,也是这一年,香港楼市崩盘,房奴尽数沦为时代悲剧人物,“负资产者”点击免费领取500本常用规范。

而当时正在筹措住房改革的内地起步晚,经验全无,房企普遍缺乏资金,商品房供应量小,所以就把目光投向了香港,几乎是将香港的模式照搬到境内。

1994年,内地引入了商品房预售制度,颁布《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由此,内地房企正式多了一条融资渠道,地产大佬的好日子,来了。

2018年,在中国的各大富豪排行榜上,地产大佬占据最大席位,中国恒大的许家印,多次登上首富宝座。

除了预售制度,香港限制住宅用地供应的举措也被内地有样学样,助推地价上涨。中国楼市,走上了二十多年的“香港模式”之路。

“敢赌国运的人,何曾被亏待?”这句话放在中国地产大佬的身上,最恰当不过。

1998年启动房改以来,房地产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

只要经济下行,宏观调控就会选择刺激房地产。任志强说,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夜壶”,撒尿的时候拎出来,撒完就把夜壶踢到床底下去了。

2014年一二线楼市沉寂、三四线鬼城出没,库存积压。房地产大佬们对形势的判断出现了分化。

万科的郁亮在《人民日报》上刊登文章说,“我国楼市进入白银时代”,带领万科走上保守之路,随后三年万科的资产负债表从3737亿到6689亿,扩张不到一倍。

孙宏斌觉得郁亮“太扯了”,他说,这是“钻石时代”,得继续做大规模。

当年的6月26日,呼和浩特宣布取消限购,开启了中国楼市的神来之笔“去库存”。2014年下半年,限购松绑,限贷松绑,央行降息。

融创、恒大、碧桂园都是敢于豪赌的一方,许老板铆足了劲加杠杆拿地扩张,资产负债表从2013年底的2688亿港元扩张到2016年的11583亿港元,将近五倍。碧桂园则在预售制的基础上,再创“高周转”。

2016年棚改货币化的效应开始在三四线爆发,房价飙涨,敢于负债下沉至三四线的碧桂园、恒大,销售业绩超过万科成为了行业老大。

“为什么(地产行业)很多人都挣很多钱,因为它容易做规模,因为它有杠杆,因为它可以用银行的钱、客户的钱、建筑商的钱,所有的钱都是应付款,从来没有应收款”。

香港模式造就了一个又一个首富,但它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

循环之下,中国房地产模式产生了或许连政府也没有预料到的后果——中国经济被房地产绑架。

平安证券的张明指出了三点: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与房地产深度捆绑,超40%贷款与房地产有关;

中国居民财富过于集中房地产,大约占80%-90%;

中国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财政模式,目前还在人为制造套利游戏迅速透支市场前景。

不论是银行业、居民,还是地方政府,统统绑在同一艘船上,房价一旦崩盘,所有人都将窒息而亡。

但中国经济的债务空间,明显已快顶到天花板了。

2016年底,“房住不炒”写入十九大报告,中国房地产的定位,发生了深刻变局。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中国经济要转变引擎,不能单靠房地产拉动了。

去杠杆之路,势在必行。房企的输血管一条条被清理,影子银行、海外发债……而现在,具有高杠杆效应的预售制,似乎也“难逃一劫”。

在广东省下发的文件中,官方认为预售制存在管理风险、消费风险、社会风险、金融风险,具体而言:

一,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导致工程烂尾。一方面损害购房人切身利益,另一方面也给社会稳定造成挑战。

二,使违法违规销售有机可乘,房地产市场乱象丛生。

三,交易不公平,以期房销售的名义,将现房销售的实质风险转移给了社会。

四,房屋面积管理职能难以厘清,易产生行政风险。

五,造成不平衡发展和低效率竞争,门槛的降低导致大量社会资金涌入炒房,也刺激房地产过度投资开发。

预售制一旦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房企的“高周转模式”将彻底失效。

资金回血速度一慢再慢,那些资金饥渴的中小房企或在信贷收缩、高压调控的环境下,命悬一线。

房地产是一个“关系密集型”行业,“看天”的本事,没人能比地产大佬更强。

今年以来,房企齐刷刷地干了几件在吃瓜群众看来特像是作秀的事。

他们处心积虑筹谋着,该怎么扔了头顶上的“帽子”:

9月12日,保利地产公告要正式更名为“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9月4日,万科的核心子公司“深圳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确认将更名为“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各地至少有9家分公司在今年也启动改名程序;

7月3日,龙湖地产公告已更名为“龙湖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6月28日,合景泰富地产确认要把名字改成“合景泰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3月1日,时代地产变更为“时代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为“时代中国”;

同在3月1日,大连万达商业地产更名为“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表态此后金盆洗手,不再进行房地产开发;

1月15日,朗诗绿色地产发布公告,将采用“朗诗绿色集团有限公司”为中文第二名称;

这波“改名潮”实在令人侧目。大房企统统手动删除“地产”以明转型之志,改了名,就好像真的改了命。

虽然对外的公开说法,无非是要多元化发展、战略转型之类,但不妨碍我们从这一“去地产化浪潮”中看出一些猫腻。

拉长时间线看,早在2016年底中国就至少有16家房企先知先觉,开始大规模删除“地产”,其中就有恒大、招商蛇口。当时行业拐点实际上已经出现,只不过是被棚改这一政策延后。

如今,中国前十大房企里,只剩下中海地产、华润置地的名称仍在坚守。

而且,这些地产大佬们也开始“不务正业”了:

恒大投资贾跃亭打算造车,恒大的大健康板块还跑到港股上市;

碧桂园开始养猪,造机器人,“希望未来机器人成为核心业务”;

万科转型进入医养健康,郁亮说,“现在谁跟我说万科是房产商,我跟谁急!”

招商蛇口跑去造邮票轮。

现在来看,大佬们不是作秀,而是已经判断出风向真的变了,行业形成了“改命”共识点击免费领取500本常用规范。

以预售制之死为标志,今后中国将再无地产大佬。

这个传闻的利空确实意味太重了,对于房地产行业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对房地产股毫无疑问是重大的利空。

毫无疑问,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会骤然增加,很多房地产企业无法承受。

大家想想,如果取消了商品房预售,就少了一条融资的途径,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条融资途径。

这样一来,有哪家房地产公司能够承受?承受不了,这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问题,长期也不好解决。

很多人也许会说,商品房预售这条融资途径断了,房地产公司可以加大向银行贷款,但是这也天真了。

现在银行的贷款额度太紧张了,很多银行根本就缺钱,也就是地主家也没太多余粮了。

将会加大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净利润将减少。

商品房预售可以提前回笼资金,而且这部分钱相当于无息贷款,少了如此庞大规模的预收款,房地产企业只能在其它方面加大融资。

但是加大在银行的贷款,必然要支付比较高的利息成本,这就会使得房地产公司的净利润受到冲击。

而且现在一时半会还无法找到有效的替代融资途径,这样规模庞大的融资,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建立起来的。

很多中小房地产企业,恐怕因此而发生剧烈的洗牌。

如果取消商品预售,房地产行业肯定会发生剧烈的洗牌,因为接下来拼的就是融资能力了。

虽然,过去房地产企业拼的也是融资能力,但是一旦取消商品房预售,那就更要拼融资能力。

很多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强,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这样一来,他们的资金压力就会很大。

很多中小房地产企业很可能被淘汰,甚至被兼并、收购,而大型房地产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可能会更高。

从某种程度来说,如果取消商品房预售,很可能会导致商品房供应减少,这样一来,会不会导致房价上涨,真的不好说。

为什么会出现取消商品房预售这样的传闻呢?虽然还未证实,但可能并不是空穴来风。

中国的房地产发生了大转折,房地产的历史使命逐渐完成。

中国的房地产是伴随中国的城镇化而崛起的,随着城镇化的高潮已经过去,房地产的黄金时代也就逐渐落幕。

中国经济战略逐渐过渡到高科技驱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个国家的竞争越来越倚重高科技行业,尤其是美国大肆挥舞制裁大棒,让各个国家都明白了高科技受制于人的滋味很难受。

房地产着陆,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看看土耳其、印尼等,靠房地产刺激经济的增长模式,毫无疑问最后都出了问题,还有之前的日本、香港、次贷危机前的美国,中国给房地产降温也在正常的预期内。

中国的房地产发展模式,已经考虑抛弃香港模式。

商品房预售,就是卖楼花,就是香港发明的模式,使得房地产企业杠杆率大幅度上升,很多演变成空手套白狼,因此房价畸高。

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这种模式,房价畸高对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大了,压制了创新。

尽管取消商品房预售的传闻,还没有证实,不知道最终会执行,但是我认为,即使执行,也是会分阶段、分步骤的。

因为一步到位执行,整个房地产行业是无法承受的,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我认为应该会用很长一段时间来缓慢执行。

取消商品房预售,本质上是降杠杆,而房地产企业的高杠杆率是这么多年逐渐积累起来的,因此要降房地产企业的杠杆,也需要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

如果急速降杠杆,很可能会导致整个房地产行业无法承受,很可能导致行业崩盘,这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

房价上涨过快,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但是房地产行业的杠杆率短期内急速下降,也是无法承受的。

不管如何,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是结束了,现在正处于非常艰难的转型期,有的人通过改名去房地产。

还有的人,转型去造汽车了,收购贾跃亭的汽车,又收购广汇汽车,还有的收购观致汽车。

但是,我不看好房地产商造车,也不看好互联网造车,房地产和互联网都追求速度,追求赚快钱,而汽车产业是几十年磨一剑,供应链太长了,连马斯克造车都要死要活,经常公开以泪洗面,何况中国的房地产商造车。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万科董事长郁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今时今日,政策信号往往比市场更具有强大能量。

千万别再对房地产行业抱有幻想,不要被偶尔貌似政策松动的迹象迷花了眼。那不过是骗骗市场情绪罢了。

就好比说,9月19日上午《证券日报》报道称,有关部门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制定房贷利息抵扣个税的细则。专家们积极解读为——“此举无异于下调贷款利率,刺激刚需入场”。对高压调控的楼市来说,这波操作简直是枯木又逢春,当天地产股集体迎来一波久违的暴涨。

前脚还喜迎新一波接盘侠,后脚就突然釜底抽薪,祭出了取消预售制的“大利空”。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该来的大棒,逃到天涯海角也躲不过。

贼精的开发商们比谁都清楚,好日子是真的到头了。

即便其他的几大引擎集体哑火,但在取消预售制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房地产再无可能被拿来刺激经济。

楼市抛弃香港模式,将是中国经济的大变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次贷危机即将来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