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一年收入100亿,今日头条是怎么做生意收入不稳定的

11月22日,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今日头条创始人兼CEO张一鸣宣布今日头条推出“千人百万粉计划”,即在未来1年内,在平台上扶持1000个拥有一百万粉丝的账号。

此前,今日头条已经用10亿元扶持了短视频创作。如今,在今日头条以及旗下的火山小视频、抖音短视频、musical.ly、topbuzz video等平台上,日均总播放量已经超过100亿,包括OGC、PGC以及UGC在内的短视频发布量超过2000万条。今日头条自身经过三年多的成长,也成为第一智能内容平台。

大家早上好,欢迎各位今日头条的内容创作者、各位媒体朋友来到2017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会。

这是我第三次站在创作者大会的舞台上,我还记得我们在2015年9月第一届创作者大会上公布了千人万元原创扶持计划,那时头条号的账号总数是3.5万个,平均每天创造5.1亿次内容消费。去年9月,在第二届创作者大会上,我们宣布拿出至少10亿人民币,分给头条号上的短视频创作者。这时,头条号总数达到30万,每天创造18亿次内容消费。

今年10月,超过120万头条号,平均每天发布50万条内容,创造超过48亿次内容消费。

我们非常骄傲地说,经过三年多的茁壮成长,头条号平台已成为第一智能内容平台,这份荣耀属于每一位头条号作者。

现在,当我们谈论今日头条的创作者,已经不仅是百万个头条号作者,更包括来自美国、巴西、日本、印尼等全球各个国家1亿多作者,他们是微头条用户、悟空问答的用户、抖音达人、火山小视频的用户、内涵段子的段友、musical.ly的用户、topbuzz作者、图虫摄影师。他们每天在今日头条以及旗下的平台上记录与创作,分享与交流。他们自己,就是内容本身。

如果没有每一位创作者,就没有今日头条取得的成绩。我郑重地对你们说一句:谢谢!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件事:

1、去年9月,我们说短视频是下一个内容风口,今日头条将用10亿元扶持短视频创作,那么我们做到了多少?

2、为了帮助更多创作者获得更多的价值,今日头条接下来打算做哪些事情?

今日头条短视频日均总播放量过百亿

过去的一年,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看到了“短视频”掀起的一场内容飓风。去年9月,我和我的同事还在激烈争论到底什么是“短视频”。但今天,短视频的赛道已经清晰,在整个内容行业,没有人不谈论短视频。

上一届创作者大会时,今日头条就已经是国内最大的短视频平台。2017年,在今日头条平台上,短视频的风还在刮。

10亿,是我们去年承诺用于扶持短视频创作者的金额。但实际上,我们投入的金额已经远远超过10亿。因为其他平台的数据有些夸张,我就不说具体数字了。我相信大家都能从这一年今日头条的行动感受到,10亿扶持短视频不是一句简单的的口号。

到2017年10月,今日头条加上西瓜视频的日均视频播放量达到30亿,相比2016年9月的10亿,增长170%,这个速度比今日头条客户端的日活跃用户的增长都快。

在超过1亿的头条日活跃用户中,平均每个用户每天消费28条短视频,比去年9月增长了86.67%。

短视频已经是头条用户最喜爱的内容体裁,等到几年后回头看,我们可能会发现短视频可能改变了头条用户,甚至是所有互联网用户的消费习惯。

去年9月创作者大会之后,我们在短视频赛道上加快了步伐——

2016年9月,我们推出了音乐短视频产品“抖音”,目前日均播放量达到10亿;9月,我们也在日本上线了海外短视频产品Topbuzz Video,目前在美国、巴西、日本等国家的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2月,小视频和直播产品“火山小视频”上线,目前日均播放量达到20亿。

今年2月,我们全资收购了美国短视频应用 Flipagram;6月,今日头条旗下的独立短视频APP“头条视频”升级为“西瓜视频”;8月也上线了海外版产品Tik Tok;这个月,我们刚刚完成了对音乐短视频产品musical.ly的收购,让我们的小视频业务有机会更快上一个大台阶。

经过我们这一年在短视频领域的加速冲刺,现在,在今日头条以及旗下的火山小视频、抖音短视频、musical.ly、topbuzz video等平台上,日均总播放量已经超过100亿,包括OGC、PGC以及UGC在内的短视频发布量超过2000万条。

当我们去年公布10亿短视频计划时,很多同行认为我们只是一个口头承诺。而当看到短视频真的来了,我们很兴奋,也很荣幸和每一个短视频创作者共同掀起了这一场行业飓风。关于短视频的更多进展,欢迎大家参与这周末我们举办的西瓜PLAY视频嘉年华。

接下来,我想谈一谈在短视频之后,我们还打算做哪些事情帮助更多创作者在今日头条获得成功?

从成立那天起,今日头条一直是智能推荐最早的、最积极的探索者,将“做最懂你的信息平台,连接人与信息”作为我们的使命。创作者发布内容,通过算法匹配,推荐给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粉丝,两方通过推荐引擎,建立起的联系。天长日久,我们对创作者和粉丝的信息匹配越来越精准,促进他们彼此之间建立连接。

另一方面,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分享、评论和收藏,算法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作者与粉丝的互动数据,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整个推荐系统的运行,实现更精准的推荐。

下一步,我们将从智能分发时代走向智能分发和粉丝分发相结合的”智能社交”时代。我们相信这也是社交媒体的2.0时代,通过智能推荐更有效率地获取粉丝。

目前,已经有一部分作者在头条号平台上积累起自己的一批粉丝,并且感受到粉丝带给他们的巨大影响。想跟大家分享几个头条号作者与粉丝的真实故事:

坤哥玩花卉:从十万流量到十万流水

去年的大会上,我提到过坤哥玩花卉这个帐号。他是一个花卉领域视频创作者,观看他视频的用户都是养花爱好者,因为分发的精准,视频播放量常常破10万,10万也是业内对爆款的定义。今年他更进一步,做起了内容电商,通过视频引流到网上店铺,目前每个月交易流水达到了10万元。从10万流量到10万流水,坤哥依靠的是其40万精准粉丝。因为内容对坤哥产生认同的粉丝很容易转化为电商用户。

清晨录音棚:从粉丝到客户

清晨录音棚,这是一个音乐类视频头条号,同时也是上海的一家录音棚,专为普通人提供录歌和MV的服务。起初只是为了满足客户的愿望,他们把客户录制的MV发在头条号上,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内容收获了很好的曝光,用户非常爱看普通人唱歌的视频。更奇妙的是,陆陆续续有非常多的用户看到清晨录音棚头条号后,拨通了他们的电话,要去上海找他们录歌。头条号的粉丝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客户,据他们说,开通头条号后,录音棚的生意好了一倍。

耳科赵医生:从粉丝到病人

耳科赵医生是一个很有名的头条号,拥有近100万粉丝。他是一家三甲医院的耳科大夫,在头条号上分享一些耳科科普知识和耳科治疗视频。在头条号上逐渐做出影响力后,越来越多的粉丝慕名前去问诊。他说,目前他接待的病人中,有超过一半是他头条号的粉丝。这也是一个通过内容获得超强粉丝认同产生后续价值的案例。

欢子TV:从月薪3100元的农民工到年收入50万的短视频网红

欢子TV,是一个三农短视频头条号。作者名叫欢子,来自贵州省一个偏僻的苗寨。一年前,他还在广州一家商场做保安,打工 8 年,最高月薪 3100 元。在接触短视频之后,他辞职回到贵州老家,拍摄苗寨的风土人情,在头条上引起无数在外工作打工者的共鸣,也激发了许多城里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欢子最火的一条视频,在头条播放700万次,转发3万次,有一个粉丝看后,打赏了欢子4000元,留言告诉他:“看了你的视频,我想妈妈了”。目前,欢子在头条积累了60万粉丝,年收入也达到了 50 万。

这只是120万头条号作者中的四个案例,我相信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推出“千人百万粉”计划,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大V

头条号,是一个专业的内容创作者平台,但每个普通人都有强烈的愿望获得粉丝。为了帮助更多头条用户更轻松地有自己的粉丝,我们在过去一年作了几个尝试,通过两种新的内容体裁探索智能社交的推荐方式:上线问答频道并推出独立产品“悟空问答”,一个为所有人服务的问答社区;上线“微头条”,让所有头条用户,特别是普通人通过发布短内容,与人互动、建立关系。

现在,每天有一亿多头条用户发布和消费内容,既获得粉丝,也成为其他人的粉丝。至此,今日头条已成为一个集合图片、文章、短视频、问答等所有内容体裁的,所有人可以成为所有人的粉丝的,超级内容平台。

我们发现智能算法在帮助内容创作者降低粉丝获取成本和提升粉丝活跃率这两方面,大有可为。通过推荐,好内容被匹配给更多的读者;通过精准推荐的好内容,读者可以更有效率地转化为粉丝。这个推荐机制,会促使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内容上。只有写好内容,才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推荐量,才能让更多人看到你。积累粉丝成为大V的时间大大缩短,人人都可以成为大V。

接下来,我们会通过智能社交的推荐方式帮助更多头条用户获取粉丝。未来1年内,今日头条计划在平台上扶持1000个拥有一百万粉丝的账号。

我们看到已经有平台把粉丝做得很好,但今日头条的粉丝红利期刚刚刚开始。基于算法,今日头条可以为更多创作者,更快更好地获取、沉淀粉丝。

在智能社交推荐模式下,内容的变现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目前所有内容创作者都通过“流量—粉丝—付费用户”这个漏斗一层一层筛选、定位自己最忠实的那部分粉丝。发布内容之后,创作者获得流量,也就是找到了潜在的粉丝。那么对于内容以及作者认可度高的用户,产生订阅行为,沉淀为粉丝。而对于作者更加认同、愿意产生付费行为的粉丝,进一步沉淀为付费用户。

在内容变现的这个漏斗中,每个环节都依附着几种变现方式:基于流量,有广告分成和平台补贴两种方式。基于粉丝,有商业植入、电商导购两种形式。有了大量粉丝,就进入到了用户这个阶段。粉丝变成了作者的客户,出现了电商、直播打赏、内容付费等几种形式。头条此前在流量和粉丝的变现环节都有一些尝试,例如头条广告分成、千人万元签约、商品功能等。

虽然从流量到粉丝到付费用户的数量越来越少,但付费用户才是内容变现环节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内容付费,是今年以来备受关注的变现方式,我们也非常看好。接下来,今日头条也会在内容付费领域进行尝试。

未来一年,今日头条会竭力帮助各位创作者们不仅获得更多粉丝,通过更多方式的变现。欢迎大家上头条,涨粉丝!

}

跨年夜,有不少人在朋友圈里说,罗振宇的演讲在星味十足的跨年夜中杀出重围,卫视收视率排到第一。第二天36氪发布演讲实录时,也在摘要里引用了这一说法。

罗振宇的演讲收视率到底是不是第一,是比较容易验证的。

csm52是中国最老牌的收视率监测系统,酷云是新系统里比较可信的一套。在这两套数据里,31日当晚排名最靠前的都是东方、江苏、北京三家卫视的晚会。罗振宇的演讲,和这些节目的差距非常明显。

而罗辑思维当晚刷屏的那张收视率图片,来自索福瑞和欢网联合推出的一项新服务。它有两个问题:

  • 它反映的是即时数据,比如深圳卫视在当晚某一分钟排到了第一,截图下来就会是第一。

  • 另外,一般的电视无法反馈即时收视数据,欢网主要的数据来源是互联网电视和电视盒子。

互联网电视并不普及,这些人其实比大多数人更接近互联网,对罗振宇更感兴趣,在网上发言也更踊跃——这一群人,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让“罗振宇演讲第一”这样的信息广泛传播。

人常分不清“期望”和“现实”的区别,相信那些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把自己的世界当作全世界。

去年9月,我组织一个大型活动,邀请了一些创业项目来展示他们的产品、作品。

去年开始,VR和机器人、AI等高科技概念在互联网上很火。因此,我们找了2家VR内容生产者和1个机器人项目到现场进行展示。

在这些展位附近还有一个很扎眼的项目,叫“桃桃喜”,他们的服务就是算命——通过各种计算,推算你未来一段时间会不会交桃花运。在现场他们也不展示具体的产品,就直接请了一位大师来现场给人看“桃花运”。

一开始,我们所有人都非常不看好这个项目在现场的人气——这听上去就不靠谱嘛!

谁想,到了现场,参与这个项目的人是当天最多的。早早就排起长队,一排一整天,那位大师从早看到晚,累得不成人形。许多参加活动的女孩子表示,就是为了这个项目来的。

上面提到的几家高科技项目,相比之下则可以说相当冷清。

那一天可能是我2016年最受教育的一天——你以为人们想要的东西,和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两者之间的区别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如果你回顾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你会发现早期中国互联网的产品都能很轻易地在美国找到高度类似的产品——门户网站、视频网站、论坛、IM工具。

这是因为电脑其实主要是一部分脑力劳动者使用的工具,早期中国互联网的用户就是一部分精英人群,他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和发达国家的城市阶层非常接近。

手机则完全不同,出租司机、外卖小哥、厂妹们都用得上一台。所以,移动互联网出现后,互联网久不再是一部分精英人群的信息特权了。贩夫走卒、屠狗之辈一样可以使用互联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产品——甚至一样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真正的红利。

于是,中国互联网上开始出现许多无法在外国找到相似模式的成功产品——饿了么、各种个性化信息客户端、快手、自媒体、小成本的自制剧、手游页游等。

这些产品服务的人群人数众多,对互联网的产品、服务和内容充满渴求,蕴含巨大的市场潜力。这导个行业里的资本和技术资源开始逐渐转向这些新兴的、面向大众人群的项目。相对的,沿着早期精英化思路设计出来的产品和内容逐渐在商业上遭到冷遇。

一方面,互联网的规划思路不再以精英阶层为中心,这一点让他们感到失落;另一方面,他们更擅长利用互联网包装和传播自己的观念,因此他们仍然是整个互联网的话语中心。

这种矛盾让互联网上的精英群体出现了一种精神上的“恋栈”:他们非常热衷于批判面向大众的文化和产品。希冀通过舆论的力量剥夺大众的选择权,取消大众选择的合法性。

罗振宇虽然不算太高明,但要比电视晚会要好;VR和AI也许有泡沫,但肯定比算命要强——这些观念虽然带有明显的自我陶醉,但还算是有几分道理。另外有一些时候,这类批判则会发展到极其违背常识的荒唐地步。

前不久虎嗅网曾刊载一篇名为《今日头条到底值不值100亿美元》的文章,文章认为今日头条的100亿美元估值是泡沫,原因是:“今日头条的58.7%的用户学历在高中及以下,其中高中/职校/技校/占比最高。”,因此,“产生的流量价值”不大。作者据此认为,今日头条的估值只有20-30亿美元之间。

这个观点就非常令人惊诧。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每10万人中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口为12445人,也就是不到12.5%。剩下的87.5%的人口学历都是高中以及以下。

首先不说这58.7%的比例到底是不是真的,即便是真的,那也只能说明今日头条的用户在整体上还是整个国家的高素质人群,只是不像互联网早期那样像极少数社会精英集中罢了。而即便是这样的数据,也被作者认为“价值不大”,竟然成为“估值过高”的重要论据——其背后的歧视意味,不言而喻。

退一步说,一个服务于大众的产品,它的价值是否和高学历用户的比例有那么大的关系?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虎嗅的估值恐怕要比今日头条高得多,这既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逻辑。

这样的例子在互联网的舆论场里实在不罕见。前不久,知名游戏杂志《大众软件》宣布停刊,有一位互联网意见领袖撰文表示遗憾,声称“再没有人能帮我们分辨、过滤和挑选,然后告诉我们什么是好内容。”并认为现在的一些内容筛选机制是“由下半身而非上半身决定”的。

作为一个80后,我是经历过《大众软件》的黄金时代的,也曾经是它的读者。根据我的印象,在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见里,《大众软件》的编辑们可算不上是“普罗米修斯”。恰恰相反,电子游戏机和电脑、网络在当时普遍被认为是毒草,一个人如果经常阅读《大众软件》这样的读物,在他老师、家长的眼中看来,大概也是“由下半身而非上半身决定”的——年轻人不事学习生产,玩物丧志,精神糜烂,将来社会可怎么办?

时过境迁,当年的毒草成了普罗米修斯,当然要有新的“毒草”冒出来——看这样的东西,人能不变傻吗?

无非是当年的边缘人群成了今天的主流人群,当年被批判的对象如今掌握了话语权,成为了批判者而已。

为了修理窗户,我的一位同事在微信上添加了一位修理工为好友,偶尔点进他的朋友圈看了一眼,仿佛目击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水管工转发到朋友圈的内容,大多来自几个我们闻所未闻的微信公众号,所发内容全都是带有性暗示或者猎奇色彩的段子,或是偏激的民族主义言论。

其实这实在没什么希奇的,如果这位水管工大量转发新榜、36氪的创业故事,或是咪蒙、新世相那样的心灵鸡汤,反倒是奇事一桩了。

你的社交圈层,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长什么样。你的朋友都在看罗振宇,很容易就会让你觉得,全世界都在看罗振宇。

在中国互联网上精英感最强的社区里,你会看到,互联网精英针对大众文化和品味的歧视链,深入到了现实生活的各个垂直方向里。

有时我一边看这样的言论,一遍试图拼凑一个在这群人眼中“不low”的人物形象:

他用iPhone,上instgram,鄙视爆米花电影,电视剧只看《权力的游戏》和《纸牌屋》,对”网剧网大“不屑一顾,不玩手游不玩页游,除了3A大作,就只玩独立游戏。

这样的人,在整个世界上,都是境遇和背景极为特殊的一群人。

但当你身处这样一个社区,其中这样的人——至少看起来——密度如此之高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人都是这样的,至少应该是这样的。

人们喜欢谈论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平权”,但真正尊重这种“平权”的人其实很少。

互联网不仅是精英们的互联网,也是下里巴人的互联网。互联网不仅是人类“善的大本营”,同样也是人性中所有那些不体面的欲望的大本营——这正是互联网的伟大之处。

我有时在一些互联网大小KOL的公众号下面与他们展开辩论,可想而知大部分都没有被放出来。这样一个允许少数人剥夺大多数人发言权利的产品机制,竟然被许多KOL奉为微信公众号最好的设计之一。这让我有充分的理由去怀疑:他们所爱的到底是真理,还是自己手握真理的美好感觉?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我真的很难相信,一个真正关心世界的人,会主动切断自己和世界的联系——用圈层、用社群、用粉丝。

我喜欢今日头条的一个原因是,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更真实的人——贩夫走卒,屠狗之辈,字面意义上的那一类。

修车师傅、养猪的、装修工、服装店老板……你能看到他们怎么想,怎么过,你还会发现,他们竟然也有他们自己的“粉丝”。

而在互联网的其他很多地方,他们是隐形的,仿佛她们的手机还停留在GSM的频段,他们的想法和喜好既无法表达,也毫不重要——精英们在如此努力地把他们的存在从互联网上抹去。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本来就没有什么信息茧房。

我的头条号、微信公众号:字典序列

你也可以通过“在行”约见我

}

关的关,退的退,今日头条这电商项目是不打算干了吗?

最近,今日头条高调做起了电商,调戏电商一直挺关注这事的,毕竟,多个平台选择,多个流量来源,对广大商家来说都是好事。

本来大家都想,以今日头条的用户规模、公司实力,虽然是新平台,有个磨合优化的过程,但应该是很靠谱,奔着长期发展的目标去的吧。

虽然调戏电商之前写过两篇吐槽今日头条的文章《10%扣点,100天退换承诺,今日头条放心购让商家有点悬心》,《我们低估了在今日头条做电商的难度,据商家爆料,毛利没有70%就不要想了》,但都只是操作层面的批评建议,调戏电商也认为,我们应该给新平台发展成熟的时间。

但这几天,陆续有今日头条的商家来跟我们诉苦,而他们爆料的内容,着实让人吓一跳,因为已经不是操作细节的问题,而是有点突破商业底线了。

逾期不充,先停业整顿,11月15日清退

经多位商家证实,今日头条强制规定商家要向广告账户充值(金额各有不同,有的一万,有的三万,甚至有六万的,而且这是每月的额度),没有按时按额充值,就会被停业整顿。

而且,这个规定不是“潜规则”,小二在群里对商家明文通知,下达时限(商家认为几乎是威胁的口吻)。

逾期未按额度充值的商家,果然就收到了停业整顿通知,停业原因里赫然写着:广告未及时充值。

左为商家后台截图,右为广告业务员通知“11月15号开始清退”。

其实充值本没什么问题,哪个平台不要花钱推广啊?强迫充值,就有点强买强卖的意思了。

按理平台也没有强迫充值的必要。商家花时间好不容易通过审核,又交了上万的保证金,跑到你的平台开店,谁也不会空放着店不操作。只要有好用的推广产品,何愁商家不充值?

爆料商家告诉调戏电商,“商家也不是傻子,能赚钱为啥不投?现在是不能赚钱,强迫我们投,威胁我们。

这听上去也有点奇怪,毕竟,没有哪个平台保证投放一定赚钱,各人技术水平不同,你做赚钱,我做可能就不赚钱。

但如果大部分人都不肯投,就说明是平台的广告产品有问题了。

那问题又来了,不投广告,商家在今日头条上几万销量的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

强制广告充值,等于纯费用?

这就得介绍一下,今日头条给商家设计的,格外复杂的推广系统了。

在今日头条做电商,有三大类推广途径,分别是:

放心购频道(类似天猫京东的广告位)、

广告平台(在feed信息流中展现的广告链接)、

自媒体(商家发布任务,邀请达人为产品写稿引流)。

今日头条在指导商家的后台里,称“放心购流量占比为45%,广告平台占比10%,自媒体占比10%”,但据商家的实际操作,大部分人在广告平台的效果都很不理想,他们与自媒体合作的推广帖,才是订单的主要来源。

今日头条feed流广告样式

但商家如果都选择与自媒体合作,就没平台什么事了。

最早今日头条开放招商,分两种入驻形式,在线支付和货到付款。

在线支付即商家有天猫、京东店铺或独立网站,只要缴纳1000元保证金,就可以在今日头条发布任务,与自媒体合作引流。

货到付款,即入驻今日头条自有商城“放心购”,保证金是2万,区别是比在线支付多一个展现方式,从头条商城的入口进去,可以集中看到推荐商品。

可能是因为今日头条对“放心购”的引流不够给力,很多商家并不想入驻放心购(除非是没有外站资源的商家)。

现在今日头条干脆改掉了这一条,不再区分在线支付还是货到付款,一律让开通放心购,保证金也一律升级为2万。

原本只想做在线支付的商家,只要开通自媒体业务,在自媒体账户充值就可以了,现在变成要在三个账户都要充值(目前强制要求充值的是广告账户)。强制充值的广告费,对商家来说等于是纯费用。

一个月新增一万甚至六万的费用,除非是上万的月订单量,否则肯定支撑不住。但今日头条现在流量还很不稳定,这才赚了几天钱,就来收“保护费”,商家心里难免都打鼓。

拖两个月,结半个月货款?

还有上次就有商家反映过的货款拖欠问题,今日头条不仅没有改善,反而越拖越没谱。

爆料商家告诉调戏电商,他之前还能两个月结算一个月的货款,现在直接变成了两个月结算半个月的货款。

按今日头条的承诺,每月15日结算上月已确认收货的货款。现在是10月28日,但大部分商家还没等到9月上半月的货款。小二的回复永远是一句“走流程”。

被压款100万的商家出现周转不灵

因为货款遥遥无期,不少商家决定下架关店。

强制充值,没有解释地拖欠货款,这些严重违背商业契约精神的事,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会发生在今日头条这个“明星企业”身上?

爆料商家对调戏电商表示,现在给TA的感觉是,今日头条不像是要做一个电商平台,而是一步步把商家圈进来,就是要卖流量的。

2016年,今日头条的广告收入据说已经接近100亿,张一鸣提出2020年广告收入要达到100亿美金,这意味着未来每一年,广告收入都要增长60%以上。

最近也有读者跟我们聊,发现今日头条最近的广告推广特别猛,常有销售代表打电话问企业是否需要投广告。但不管怎么要求业绩增长,也不能这么突破底线吧?

从最早发出关于今日头条做电商的消息,其实我们也知道今日头条的人能看到我们的文章,也曾因为我们的批评做出了改变。我们真的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有商家跑来向我们爆黑料。

既然要做,就认真做,希望今日头条能认真思考做为电商平台所要承担的责任,不要赚一票就跑,伤害了自己的商誉,以后想再拉起电商项目,就难了。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生意收入不稳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